文学社 对联小常识 廖琼

合集下载

廖沫沙对联赏析

廖沫沙对联赏析

廖沫沙对联赏析
廖沫沙的对联通常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以下是对其两副对联的赏析:
1.第一副对联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副对联直接引用了范仲淹的名句,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上联“先天下之忧而忧”意味着在天下人忧虑之前,自己就开始忧虑,体现了作者对国家、民族未来的深深关切;下联“后天下之乐而乐”则表达了当天下人都快乐时,自己才感到快乐的境界,体现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这副对联展现了廖沫沙忧国忧民、以民为本的崇高情怀。

2.第二副对联是“鸡鸣天上登仙境,犬吠云中入宝山”。

这副对联采用了比喻和象征的手法,通过描绘鸡鸣犬吠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农村欣欣向荣景象的赞美。

上联“鸡鸣天上登仙境”中的“鸡鸣”象征着农村生活的开始,而“天上登仙境”则暗喻农村生活的美好和宁静;下联“犬吠云中入宝山”中的“犬吠”象征着农村生活的热闹和活力,而“云中入宝山”则暗喻农村生活的丰富和富饶。

整副对联通过对农村生活的生动描绘,展现了廖沫沙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对农村发展的期待。

总的来说,廖沫沙的对联不仅富有哲理,而且语言优美,寓意深远。

他通过对联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社会、国家等各方面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对联知识

对联知识

对联知识对联知识覃绍祖一、什么是对联、楹联、对偶?对联是中国特有的、民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文学作品)。

由两个短语或句子成双配对地组成。

长联可由两组(段)句子(句群)配对组成,上句叫上联也叫出句,下句叫下联,也叫对句。

楹是屋堂前的柱子。

楹联是贴在楹上的对联,泛指对联。

叫对联比较通俗、大众化,群众易理解。

对偶又叫对仗,所有对联都是对偶,但是对偶不一定都是对联。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对偶,是对联中的“宽对”。

二、对联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问题比较大,只能抓简要的讲一讲。

早在两千多年前出现的诗歌总汇《诗经》,就运用了对偶这一修辞技巧(手法)。

到楚辞、汉赋,对偶已被普遍运用。

赋到魏晋时期又逐渐发展成骈体文(并列、对偶的)。

对偶修辞手法已经成熟,形成固定的辞格。

对联是从这种辞中转化脱胎出来的,它已经形成为一种独立的别致的文体。

还有古代的桃符习俗直接产生了对联。

桃符,古代在大门上挂的两块画着神像或题着门神名字“神荼”“郁垒”的桃木板,认为能压邪后来在上面贴春联,春联因此而生。

据说在五代时期出现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

各种文体的发展,特别是唐朝中期的律诗更促进和完善了对联。

对联和其它文学作品一样,在当代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三、对联有那些种类?角度不同,分为若干种类。

(一)按格式分,对联可分为严对(工对)和宽对两大类。

严对要求:上下两句词的结构相同,词类相同,短语结构相同,句式相同,平仄相反。

没有重复的字(特殊的例外)。

对偶十分工整妥贴。

古代对联的严对,还要求小类相同,即天文类对天文类,地理类对地埋类,植物类对植物类,动物类对动物类等等。

如“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李白《送友人》)是严对。

宽对要求:上下两句的词、短语、句式的结构大体相同,词类大体相同,平仄大体相反,上联末字仄声,下联末字平声即可。

(二)按上下句的内容关系分,对联可以分为正对、串对和反对。

楹联内容知识点总结

楹联内容知识点总结

楹联内容知识点总结一、楹联的传统形式和构成要素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形式独特、富有韵律美感,所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

在楹联的构成要素中,包括对仗、韵律与意境三个方面。

1.对仗对仗是楹联的重要构成要素。

对仗是指楹联的前后两句文字能够通过语音或字义的对称和呼应,形成一种结构美感。

对仗可以分为平仗、仄仗、全仗和半仗等。

平仗是指对联中的每一个字都是平仄相对应的,仄仗是指对联中的每一个字都是仄平相对应的,全仗是指对联中每一个字都是平,半仗是指对联中有的字是平,有的字是仄。

2.韵律楹联是传统文学艺术形式之一,所以楹联的语言也要求富有韵律感。

楹联的韵律指的是对联的音韵、声调和读起来时的韵味。

韵律的要求是使对联在语音上有和谐美感,在读起来时有韵味。

3.意境楹联不仅仅要求文字的对仗和韵律,更重要的是要求对联的语言要富有意境。

对联的意境是指对联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是对联所要传达的艺术感染力。

好的对联要求能够通过文字本身所表达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情感上的震撼。

二、楹联的起源和发展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据史书记载,楹联最早可以追溯至唐代。

到了宋代,楹联已经成为了一种文人的时尚,广泛流行。

楹联一直以来都是各个文人雅士所喜爱的文学艺术形式,为数不少的名家大家都曾经留下过不少优秀的楹联作品。

随着时代的变迁,楹联的形式也在不断发展,从最初的四字成语对联到后来的六字对联、七言对联等等,楹联的形式也不断丰富和多样化。

楹联的传承和发展,为了丰富对联文化,对联在一定的成熟时期里会经历开门七局、园林广场、街巷庭中,进而广泛传播到社会各个领域。

在宋代,楹联已经成为了文人雅士间的时尚,广泛流行,楹联在文学艺术界占有一席之地。

楹联也融入了民间文化,成为了人们在节日、喜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楹联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楹联的形式不断丰富,内容也不断更新。

楹联的成语和对仗词也在不断更新和扩展,从最初的四字成语对联到后来的六字对联、七言对联等等,楹联的形式逐渐丰富和多样化。

中华诗词楹联知识点总结

中华诗词楹联知识点总结

中华诗词楹联知识点总结楹联,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艺术装饰,常见于楼阁、亭台、门额等建筑物上。

楹联以对联为主,又有匾额、额匾、横扁、横匾等形式,其内容一般以吉祥寓意或者对景抒怀为主。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楹联是一种重要的文学艺术形式,它既是一种装饰性的艺术品,又是一种寓意深远的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下面将从楹联的历史渊源、传统特色、艺术价值等方面,对中华诗词楹联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历史渊源楹联的使用始于中国古代,最早可追溯到周代的祭祀仪式上。

周代的祭祀大多在门户上张贴对联,意在表达敬神尊祖、祈求吉祥的心情。

秦汉时期,楹联的使用逐渐扩展到宫殿、亭台等建筑上。

唐代以后,楹联的应用更是日益广泛,终于成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固定装饰之一。

楹联在宋代达到了高峰,宋代的楹联在内容上更加注重寓意深远,以及形式上更加讲究工艺和艺术,为中国楹联的传统奠定了基础。

明清时期,楹联的装饰形式更加多样化,且在内容上更加突出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独特特色。

到了现代,楹联在中国的传统建筑中依然得到了充分的发扬和传承。

二、传统特色1. 语言文学楹联是一种兼具文学与艺术特色的作品。

从文学角度来看,楹联一般要求对仗工整、意境深远、语言优美。

对仗工整,意味着上下联要呼应对仗,音律和谐,用字简练精炼。

意境深远,要求楹联能够表达出作者对建筑物或景色的抒怀与赞美之情。

语言优美,则要求楹联表达清丽雅致,用词精练得体。

在语言上,楹联所要求的这些特点,也是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追求和文学技巧。

2. 寓意深远楹联以其深刻的寓意著称,一般是通过对句的巧妙组合,来传达作者的情感和观念。

楹联的寓意不仅是对景的赞美,更多的是通过景物来表达对生活的理解、对命运的把握,或者是寄托对未来的期许。

寓意深远的楹联能够引发人们对人生、自然、道德等方面的沉思,促进人的感悟和实践。

正是因为寓意深远,楹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得到了极大的推崇和赞美。

3. 装饰特色楹联作为一种装饰艺术品,其装饰特色也是十分突出的。

初中语文对联知识点大全(二)

初中语文对联知识点大全(二)

语文对联知识点大全(二)对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

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

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联才需要押韵)。

楹联的特征概括为五个对立统一:1、独特性和普遍性人们普遍认为楹联是中国最独特的一种文学形式。

其独特性主要表现在结构和语言上。

楹联可称之为“二元结构”文体。

一副标准的对联,总是由相互对仗的两部分所组成,前一部分称为“上联”,又叫“出句”、“对头”、“对公”;后一部分称为“下联”,又叫“对句”、“对尾”、“对母”。

两部分成双成对。

只有上联或只有下联,只能算是半副对联。

当然,许多对联,特别是书写悬挂的对联,除了上联、下联外,还有横批。

横批在这种是对联中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往往是对全联带有总结性、画龙点睛或与对联互相切合的文字,一般是四个字,也有两个字、三个字、五个字或七个字的。

从语言上看,楹联的语言既不是韵文语言,又不是散文语言,而是一种追求对仗和富有音乐性的特殊语言。

楹联这种特殊的“语言──结构”方式,完全取决于汉语言及其文字的特殊性质。

这种“语言──结构”的独特性使得楹联创作在构思、立意、布局、谋篇上迥异于其它文学形式。

同样的客观对象和内容,楹样总是设法从两个方面、两个角度去观察和描述事物,并且努力把语言“整形”规范到二元的对称结构之中去。

2、寄生性和包容性所谓寄生性,指楹联本从古文辞赋的骈词俪语派生发展而来,小而言之,它就是一对骈偶句,因此,它能寄生于各种文体之中。

诗、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戏剧、小说,哪一样中又没有工整的对偶句呢?但反过来,楹联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它可以兼备其他文体的特征,吸收其他文体的表现手法,尤其是长联和超长联,简直能集中国文体技法之大成。

诸如诗之精炼蕴藉,赋的铺陈夸张,词之中调长调,曲的意促爽劲,散文的自由潇洒,经文的节短韵长等等,皆兼收并蓄,熔铸创新。

对联应掌握的90个知识点(二)

对联应掌握的90个知识点(二)

对联应掌握的90个知识点二35、【正对】亦称同类对,指上下联的内容基本相同,互为关联,互为补充。

正对,上下联是写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或从不同的角度去写一人事物,虽然内容相近相似,但不是上下联同义或基本同义。

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36、【反对】指上下联的内容相反的对仗,它们从相反的角度去阐述一个主题,两相对照,对比鲜明,相反相成。

如:满招损,谦受益。

37、【串对】也叫流水对,是对联中一个意思分成两句来表达的对仗,出句对句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

出句与对句在语法上一脉相承,互相不能脱离,更不能颠倒,犹如顺流而下。

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38、【无情对】又名羊角对,是晚清士大夫中兴起的一种文字游戏。

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上)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上)却并不相关,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

它的特征是要求字面对仗愈工整愈好,两边对的内容越隔得远越好。

如:三星白兰地,五月黄梅天。

无情对主要有三个要点:一是逐字相对;二是上下必须具备极强的歧义效果,以能让人会心一笑或拍案叫绝为标准;三是大量采用借对法。

39、【作联基本法则】概括为“工、稳、贴、切、新、奇”六字。

40、【工】即结构和对仗工整。

一副对联,应做到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谐,句式相仿。

工整,是写对联最基本的要求。

工,还有“精巧凝练”的意思。

以有限的数字,表达无穷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意象,在构思、布局、用字、遣词、造句等方面,达到精巧和凝练。

41、【稳】即要求上下联强弱相当,结构稳定。

其一要“形稳”。

选择句式时,多将短句置于前,长句置于后。

比如,十言联中,四六句式为主;十一言联中,四七句式为主;十二言联中,五七句式为主;十八言联,六五七句式为主。

其二要“音稳”。

“上仄下平”的尾字,其目的是造成平稳的音韵效果。

仄是“不平”,倘若全联以仄字收,就不能平稳。

其三要“义稳”。

稳的内在涵义,主要表现在强弱上。

所谓强弱,即上下联言事范围大小的相对,思想深浅的相对,抽象与具象的相对,感情浓淡的相对。

廖姓楹联典故

廖姓楹联典故

廖姓楹联典故第一篇:廖姓楹联典故廖姓楹联典故门楣题辞万石流芳:源自北宋顺昌人(今福建顺昌)廖刚,又名世芳,字用中,又字仁庵,号高峰,宋神宗(赵玥)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出生于顺昌县交溪乡,三十六岁时宋徽宗(赵佶)崇宁五年丙茂科进士,宋崇宁至大观年间(公元1102~1107年)赐进士第出身,御史中丞改宋工部尚书(掌管全国水土工程的大臣,从一品),封少师,宣和二年,岁次辛亥,盗贼入顺昌,公遣其子谕贼,贼知公素守信义,遵命散去,地方得赖安宁,甚为君主倚重,召封为吏部员外郎,请营建康(南京)亲拥六师,以杜金人窥伺,历拜御史中承,知无不言,当时蔡京秦桧专权,亦为之畏惧、任吏部尚书至士卒,至南宋高宗(赵构)绍兴十三年(公元1143年)逝世,享年七十三岁。

不但是宋朝的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还是一位军事家。

子四皆士,皇上赐每人官禄两千石,父子五人共享万石,时人号称万石廖氏。

诗云:“万石家声远,三州世泽长、瓜锦欣瓞衍,栾世庆荣昌。

”四言通用联:三州世泽;万石家声:上联典指自晋至唐历时数百年廖氏家族之显赫。

“三洲”是指廖氏先祖廖彦光的六世孙有三兄弟封为郡公,长为廖延邦,封清河郡公;次为廖延龄,封武威郡公;三为廖延春,封太原郡公。

这是廖氏首次分为三郡,也就是三洲的由来。

下联典故的说法有两种:一是据说汉时廖扶(即北郭先生)聚谷万石救济百姓灾荒,故而家声远播;另一说是宋时廖刚和四个儿子均年薪二千石,共万石,父子号称十贵,其居舍门额宋皇帝御封为“万石家风”、“世綵堂”。

“万石”指廖刚,宋徽宗崇宁年间(公元1102~1106年)官至工部尚书;他的四个儿子廖迟、廖过、廖遂、廖遽同朝为将帅,年俸禄都在两千石(一石为六十千克)谷以上,五人皆重信义,一门官俸累计超过一万石。

绿荔名族;紫桂书堂:此联为廖氏宗祠“汝南堂”堂联。

名荣万石;性慧六龄:上联典指北宋顺昌人廖刚,字用中,号高峰,少年时曾跟从杨时学习,崇宁年间进士。

宣和初年官监察御史,当时蔡京专权,他奏论无所回避,后出知兴化军。

湄子传播《楹联基础知识五》

湄子传播《楹联基础知识五》

湄子传播《楹联基础知识五》湄子传播《楹联基础知识五》时间: 2011-11-10 18:09 来源: 本站原创作者: 湄子点击: 126次各位朋友晚上好:在前面几讲里分别学习了对联的几要素,今天我与大家学习对联的炼字技巧与对联的创作方式及对联欣赏。

一:炼字技巧所谓炼字,其实就是炼句的一部分。

简单地说,是找到最适合的字,准确而形象地来表达联句的主题和意境。

就联句的文字光“准确”是不够的,联句的文字还要求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字是句的组成部分,句是篇的组成部分。

有了准确形象的字,才富有表现力的句,才富有感染力的对联。

炼字的原则就是用最浅显的文字表达最深刻的思想感情。

炼字的最高境界,就是所炼的那个字为联句而生。

如何炼字:1:多积累知识,要掌握丰富的词汇,炼字,就是用字要精,准。

2:多读多看多练多借鉴多听多问。

3:学会触类旁通,达到用字灵活。

4:多联想,文字因有想象的翅膀才活会灵动。

例句:如台北阳明山公园鱼乐园联水清鱼读月花静鸟谈天这副对联采用了楹联中衬托和比拟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描绘出了阳明山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

上联的“水清鱼读月”,水---清,鱼--读月,描写鱼儿在寂夜中欣赏月亮的微妙情景,“读”本是动态,和“清”静态,动静相互衬托,巧妙结合,把阳明山清澈的湖水描绘得一清见底。

鱼能“读”月吗?“读”为古入声字。

关于“月”,人们常用的是:观月、赏月。

不说“读月”,人尚且如此,何况鱼乎!那么,为什么要用“读”呢,作者没有说,这里只能是推理了。

“水清鱼读月”,水清”是先决条件。

因为鱼读的是月在水中的影子;所谓“鱼读月”,是作者在水边看到了“水中月”,也看到了鱼游到了“月”边,好像是要吃月、吞月、咬月。

如果这样写,那是写实。

所谓“鱼读月”,是不存在的。

也是不合逻辑的。

那是作者的一厢情愿,把自己的意象,强加给鱼。

但是,艺术就是艺术,当我们读到“鱼读月”时,没有觉得不合事实,不合逻辑。

反而觉得有趣、有味,这便是艺术,是无理而趣。

知识梳理 对联

知识梳理  对联
知识梳理 对联
对联常识
❖ 楹联
❖ 游览我国的名胜古迹,人们会在各种殿堂庙宇和亭台楼阁的 楹柱上看到左右两边字数相等、工整对仗的词句,这就是中 国著名的楹联,又叫楹帖,俗称对联、对子。由于这些楹联 写景状物生动帖切,抒情叙事寓意深远,往往给游客增添许 多兴味。
❖ 楹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它起源于繁荣发达的唐诗之后, 相传是由五代时的后蜀皇帝孟昶首创的。当时有在门口挂桃 符板压邪驱妖的风气,孟昶就在一年除夕把两句诗题写在桃 符上,叫“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故称“题桃符”, 因是春节所题,后来又叫做“春联”。
❖ 此木为柴山山出 因火成烟夕夕多
❖ 思前想后读左传向右翻 ❖ 走北闯南去西厢从东行
谢谢
回文
❖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僧过大佛寺,寺佛大过僧。
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前门出租车租出门前。
顶真
❖ 听雨雨住,住听雨楼边,住听雨声,声 滴滴,听、听、听; 观潮潮来,来观潮阁上,来观潮浪,浪 涛涛,观、观、观。
❖ 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 装谁象谁,谁装谁,谁就象谁。
小试牛刀
❖ 对出下面对联的下联
对联常识
❖ (一) 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 ❖ (二) 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
平声。 ❖ (三) 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 (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
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 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 (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 分说两事。
对联欣赏
❖ 析字联 ❖ 鸿是江边鸟;
பைடு நூலகம்蚕为天下虫。
❖ 日在东,月在西,天上生成明字; 女居左,子居右,世间配成好人。

文学天地诗社对联讲义第十一讲

文学天地诗社对联讲义第十一讲

文学天地诗社对联讲义第十一讲文学天地诗社对联讲义第十一讲大家晚上好!今天学习的内容:对联的禁忌对联的基本格律,除了六要素之外,还有几个比较重要的禁忌,在现行的《联律通则》里提到三种:(1)忌合掌【即同义相对】。

(2)忌不规则重字【即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3)仄收句尽量避免尾三仄;平收句忌尾三平。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稿的《联律通则》里取消了关于孤平孤仄的禁忌,其原因是古人并没有确切的给出过孤平孤仄的定义,目前在学术上,这两者的定义还都有着相当大的争论,所以,除了诗钟对此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外,我们对联初级班对此亦根据《联律通则》进行放宽,不再对此作出硬性要求。

除了《联律通则》通则中提到的三种禁忌外,还有两点是需要各位学员多加注意的,即忌联意隔阂;忌同声收尾。

现分别简述如下:关于“隔”和“合”,我们在九讲、十讲已学了。

这里再复习一遍。

1.忌合掌【即:忌同义相对】合掌前面大家学了,这里复习一下。

同义相对,通常又称为合掌。

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等,就属合掌。

当然,出现个别非中心词语(尤其是虚词)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

一些含义相近的语句相对,也未尝不可。

如:心色皆空成正道根尘俱彻证圆通此联上下联联义颇为接近,但终究不是同义。

2. 忌联意隔阂【即:忌隔景、隔意】隔,我们在前也学了。

除去无情对外,对联禁忌上下联各言其事,只对不联。

对联中所谓的隔,或者说隔阂是指在意境之中的景或是情在特定时间里不能相互存在或相互融合从而达不到和谐的情况。

即:在意境之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景物不可能同时在意境中出现而我们却把它写在一起了,这就是隔了,比如上句明明写的“明月照西楼”而下面就写“菊花欺细雨”。

这样月月和雨不可能同时存在的情况出现在诗词对联之中就造成“景隔”了,(当然特别的气候除外)。

或者情感方面上句还写的心花怒发下句就写忧愁满面那么就造成“意隔”(情隔)。

城市书房九字对联大全集

城市书房九字对联大全集

城市书房九字对联大全集一、上联:城市间寻知识之宝库下联:书房内觅智慧的源泉例子:就像在繁华的城市迷宫里,大家都在寻找那个装满知识的神秘宝库,而城市书房啊,可不就是那宝库嘛。

在书房里,每一本书都是智慧的小水滴,汇聚成智慧的源泉。

当我走进城市书房,就感觉像探险家找到了宝藏地。

二、上联:入书房享静谧心欢畅下联:在城市得书香意盎然例子:嘿,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走进书房的时候,就像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天地,那种静谧啊,心里别提多欢畅了。

在这城市的喧嚣中,城市书房就像一片宁静的绿洲,让我们得到那股子书香带来的盎然之意。

我朋友小王,以前一到周末就无聊得很,自从有了城市书房,他每个周末都在那美滋滋地看书呢。

三、上联:城市书房聚古今贤士下联:卷中文字会中外哲人例子:城市书房啊,就像是一个神奇的聚会场所。

你想啊,古今的贤士们的智慧都在这儿聚集。

打开一本书,那里面的文字就像是一场盛大的聚会邀请函,能让我们和中外的哲人会面。

我上次在城市书房看书,感觉就像是和孔子、柏拉图一起聊天,那种感觉超酷的。

四、上联:书房虽小藏乾坤万象下联:城市之大有雅韵一隅例子:别小看城市书房,它虽然空间不大,可就像一个小魔法盒,里面藏着乾坤万象呢。

这城市那么大,城市书房就像一个独特的雅韵角落。

就好比一颗小小的珍珠在大大的城市这个贝壳里闪耀。

我有次带孩子去城市书房,孩子惊讶地说:“这里面怎么有这么多神奇的东西啊。

”五、上联:城市喧嚣书房独宁静下联:世情纷扰书卷自安然例子:你看这城市,到处都是喧嚣吵闹,可城市书房就不一样啦,它独自宁静着。

这世界上的事情纷纷扰扰,像一团乱麻,但是书卷呢,就像是一位淡定的老者,安然自若。

我邻居老张,他在生意场上忙得晕头转向,一到城市书房,他就说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所有的烦恼都抛到九霄云外了。

六、上联:进书房去抛烦恼俗事下联:读好书来悟妙理箴言例子:咱们走进城市书房的时候,就像是把烦恼俗事像脱衣服一样扔掉。

然后呢,开始读一本好书,就好像是在和一位智者对话,能领悟到那些妙理箴言。

2023年中考语文第三轮专项冲刺——综合应用点拨 教学课件

2023年中考语文第三轮专项冲刺——综合应用点拨 教学课件

【2023原创】《朗读者》、《经典咏流传》等节目的热播掀起了一股读 书热潮,为了号召班级同学平日里养成阅读的好习惯,请你拟写一段宣传 标语。
博览伴我同行,让书香溢满校园。 用书塑身、受用一生,以书会友、天长地久。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
课堂思考
1.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请你为此写一则宣传标语。 2.我们提倡“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为了建设更加和谐的社会,请 你为此写一则标语。 3.弘扬传统文化从我做起,请为保护传统文化写一则宣传标语。
【2023镇江改】在用“谐音”以求广告创新、网络用语漫天飞舞的今天,请你就如 何维护汉语的纯洁性,对社会和个人各提一条建议。(2分)
【答案】示例:社会(1分):①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网络用语的监管;②新媒体 对新词要有筛选和冷却的过程;③学校要倡导阅读经典作品。
个人(1分):①加强母语学习,提高自身文化修养;②交流时慎用新 词,不用生僻晦涩的词语;③网络语言要传播正能量。
【答案】1.示例:①礼貌用语大串联 ②礼节规矩我传承 ③礼仪知识我知 晓 ④生活处处有礼仪 ⑤知书达理赢天下
2.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
谈看法、表观点
(1)研读材料,紧扣话题。明确发表观点的对象或对象的特点。 (2)自选角度,表明观点。如果是支持或赞赏,就要从其带来的好的影响方面谈 ;如果是反对或批判,则从其带来的不便或坏的影响角度入手;如果是评价某件事物 ,则可以多方面思考,组织语言。 (3)重申观点,表明理由。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入则笃行出则友贤 ——诸葛亮
广告标语
你印象中最深刻的广告是哪个?
广告标语
愿君莫伸折枝手,鲜花亦自有泪滴。 青烟长在,噩梦常随。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禁止吸烟
保护花草,拟人 禁烟广告,对偶

【高中语文】对联常识点滴

【高中语文】对联常识点滴

【高中语文】对联常识点滴楔子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自产生的那天起,就在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站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广大人民所喜爱。

这是因为汉字的独特造型与结构造就了对联:(1)汉字的方正优雅、不整庄严,上下联语句的工整押韵,剥夺了对联结构上的均称美,散发出视觉上的冲击力与享用。

(2)汉语音韵的抑扬顿挫,上下联语调的和谐应对,使得对联诵读时表现出神妙的音韵美,给人以听觉上的愉悦和快感。

(3)就其内容而言,存有褒奖、存有抨击;存有抒情、存有绘景;存有对历史的深思、存有对现在的剖析……。

可以说道:杰出的对联就是集思想、书法、音乐、诗歌、造型艺术于一身的轻松的艺术珍品。

它能够启迪人们的心智、抚慰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具备永恒的艺术魅力。

.对联的演革与渊源晚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存有装设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即为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装设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

这就是对联最完整的形式。

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书籍中,就存在许多含有对偶因素的句子。

例如,《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老子》中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论语》中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后来,在汉赋以及魏晋南北朝盛行的骈文里,句子更是“奇偶相配”。

隋唐以后,律诗蓬勃发展,其颔联、颈联都就是押韵的,把它们单独抽出来,就是一副对联。

例如“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去。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等等,对联作为一种单一制的艺术形式从律诗中分化出的。

这就是现代对联的来源之一。

对联的另一个来源是集句。

把原来各不相干的词句按照一定意义集在一起,恰成对偶,也可形成很好的对联。

沈括《梦溪笔谈》说,王安石曾摘“鸟鸣山更幽”对古人诗句“风定花犹落”。

百家姓对联:廖姓来源及廖姓对联、廖姓宗祠联_姓氏对联

百家姓对联:廖姓来源及廖姓对联、廖姓宗祠联_姓氏对联

百家姓对联:廖姓来源及廖姓对联、廖姓宗祠联廖(liào 飂)姓出自己姓,为上古时期廖叔安之后裔,以国名为氏。

得姓始祖:廖(飂)叔安。

颛顼帝生于若水,居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为南方楚国的先祖,其后裔叔安夏朝时受封于飂(古廖字)国,故称飂(廖)叔安。

春秋时,廖国被楚所灭,国人以国名飂为氏。

廖氏在大陆的排名为第六十一位,而在中国台湾的排名为第十八位。

汝南郡,巨鹿郡诸支挺秀;世綵堂,武威堂各族争芳。

——全联典指廖姓的郡望和堂号。

“世綵”的内涵:一是长寿而有福气;二是宋皇帝(钦宗)御封“世綵堂”,更为显赫。

武功垂汉史;威德耀祠堂。

——此联为鹤顶格嵌“武威”堂名,是指武威郡廖氏。

十贵一门荣万石;百年六世耀三州。

——联典指宋徽宗时工部尚书廖刚,他的4个儿子廖迟、廖过、廖遂、廖遽同朝为将帅,父子号称十贵,一门官俸累计“万石”(读dàn 音担,120斤为一石)。

其居舍门额宋皇帝御封为“万石家风”、“世綵堂”。

诗云:“万石家声远,三州世泽长、瓜锦欣瓞衍,栾世庆荣昌。

”“三洲”是指廖氏先祖廖彦光的六世孙有三兄弟封为郡公,长为廖延邦,封清河郡公;次为廖延龄,封武威郡公;三为廖延春,封太原郡公。

伤心嫠妇吟秋燕;呕血小姑感抚恩。

——上联典指清朝时廖云锦为马氏妇,早寡,其《咏秋燕》诗云:“伤心春雨香泥尽,羡尔先归到故乡”。

下联典指廖忠臣妻欧阳氏抚养小姑,与亲女同乳,欧阳氏殁后,小姑泣至呕血,病年余。

肇封侯将军膺德庆;倡节义驿丞回南宫。

——上联典指明代巢湖(今属安徽省)人廖永忠,征南将军,封德庆侯。

下联典指明代南京大理少卿廖庄,是一个生性刚烈、恬淡的人,喜面折人过。

因一封奏折惹怒了明景帝,被贬至四川宁羌驿,充任驿丞。

景泰八年正月,英宗复辟,史称“夺门之变”,廖庄被起复回到南京。

附:力行仁义事;忠孝心。

——佚名撰福建省南平市樟湖镇溪口村廖氏宗祠联。

慈孝友恭,一堂吉庆;诗书礼乐,满室荣华。

——佚名撰廖姓宗祠联。

浅谈初中语文之对联积累教学

浅谈初中语文之对联积累教学

浅谈初中语文之对联积累教学发布时间:2021-10-28T07:40:10.857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25期作者:廖娟[导读] 对联,素有“诗中之诗”的美称。

她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瑰宝。

廖娟营山县悦中完全小学校论文摘要:对联,素有“诗中之诗”的美称。

她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瑰宝。

她短小精悍,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对称,种类繁多。

许多对仗严整、工巧的对联融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应该切实加强对联教学,提升对联的欣赏价值和教育作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对联积累欣赏教学对联,通称对子,也叫联语、联句。

有题刻在壁柱上的,也有仅传于书本和口头的。

题刻在壁柱上的对联,叫做楹联。

由于对联通常以壁柱为表达场所,所以“楹联”也常用来泛称整个对联。

对联是汉语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是我国的“特产”,素有“诗中之诗”的美誉,是中国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

它短小精悍,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对称,种类繁多。

许多对仗严整、工巧的对联融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给人以美的享受,并且使人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近几年对联这种传统文化样式,越来越多地受到中考语文命题者的青睐,全国各地的不少中考语文试卷中考查了学生对对联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我认为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应该切实加强对联教学,提升学生对对联的积累和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尽可能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以加强学生对对联知识的储备。

一、加强对联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穿插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对联,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扩大阅读视野,使语文教学更加生动形象,丰富多彩。

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一)、在《范进中举》的教学中,对“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众乡邻以及张乡绅对他的态度各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怎样的众生相?”这两个问题,我引入了宋太宗、宋真宗时三任宰相的吕蒙正的“有感”一联:“旧岁饥荒,柴米无依,走出十字街头,赊不得,借不得,许多内亲外戚,袖手旁观,无人雪中送炭;今科侥幸,衣禄有望,夺得五经魁首,姓也扬,名也扬,不论张三李四,踵门庆贺,都来锦上添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