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过程控制教材
(工业过程控制)5.串级控制系统
与模糊控制系统的比较
总结词
数据处理方式
详细描述
模糊控制系统处理的是模糊数据,将输入变量的精确值转换为模糊集合的隶属度;串级控制系统则直接处理输入 变量的精确值。
与模糊控制系统的比较
总结词:适用场景
详细描述:模糊控制系统适用于具有不确定性和非线性特性的复杂系统;串级控制系统适用于具有多个重要参数且需要精确 控制的过程。
测量元件是控制系统中的传感器和变 送器,用于检测系统参数和状态,并 将信号传输给控制器。
执行器应具备高精度、高可靠性和长 寿命等特点,以保证系统控制的准确 性和稳定性。
测量元件的选择与校准对于保证系统 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应 根据具体需求进行选择和校准。
04
串级控制系统的调试与优化
系统调试
调试目的:确保系统正常 运行,满足工艺要求。
调试内容
检查硬件设备是否正常工 作。
测试系统逻辑控制功能。
系统优化பைடு நூலகம்
优化方法
优化目标:提高系统性能, 降低能耗。
01
调整控制参数,提高控制精
度。
02
03
优化控制逻辑,降低误操作 风险。
04
05
改进系统结构,提高响应速 度。
系统维护与升级
01
维护内容
02
定期检查硬件设备。
详细描述:多变量控制系统需要处理多个输入和输出变 量之间的耦合关系,系统复杂性较高;串级控制系统则 通过将系统分解为多个子系统来降低复杂性。
详细描述:多变量控制系统通常采用协调控制策略,以 实现多个变量之间的优化;串级控制系统则更注重单个 变量的优化和控制。
与模糊控制系统的比较
总结词:控制规则
详细描述:模糊控制系统基于模糊逻辑和模糊集合理论,通过模糊规则进行控制;串级控制系统则基 于经典控制理论,通过PID控制器等进行控制。
工业自动化控制原理的书
工业自动化控制原理的书
以下是一些关于工业自动化控制原理的书籍推荐:
1. 《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第5版)- 肖桂法
该书是一本系统介绍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教材,内容包括自动控制基础、传感器与执行器、PLC控制系统、DCS和SCADA控制系统等。
2. 《工业自动化系统中的控制理论与应用》(第3版)- 韩炳金、黄德义
这本书主要关注现代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理论与应用,包括自动控制基础、控制器的动态特性、PID控制算法、先进的控制策略等。
3. 《工业过程自动化施工上的电气控制与PLC编程案例详解》- 胡章龙
该书通过举例分析工业过程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的电气控制和PLC编程,涵盖了工业过程控制的基本知识、电气控制的设计和原理、PLC编程与调试等方面。
4. 《工业自动化系统故障诊断与排除》- 申祥义
这本书重点介绍了工业自动化系统中常见的故障诊断和排除方法,包括传感器与执行器故障、信号处理故障、控制器故障等方面。
5. 《工业控制网络与自动化系统的安全》- 徐剑辉
该书主要讲述了工业控制网络和自动化系统的安全问题,包括网络安全与防护、控制系统漏洞与攻击、安全监测与管理等内容。
以上书籍都是在工业自动化控制原理方面的经典著作,可以为读者提供深入了解和学习该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应用实践。
过程控制工程_第二版_(王树青_著)_化工出版社_课后答案
过程控制工程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1-1自动控制系统由被控对象、测量变送器、执行器(控制阀)和控制器组成。
被控对象是指被控制的生产设备或装置。
测量变送器用于测量被控变量,并按一定的规律将其转换为标准信号作为输出。
执行器常用的是控制阀,接受来自控制器的命令信号,用于自动改变控制阀的开度。
控制器它将被控变量的测量值与设定值进行比较,得出偏差信号e(t),并按一定规律给出控制信号u(t)1-21)直接数字控制它的特点:计算灵活,它不仅能实现典型的PID 控制规律,还可以分时处理多个控制回路。
2)集中型计算机控制系统它的特点:可以实现解耦控制、联锁控制等各种更复杂的控制功能;信息集中,便于实现操作管理与优化生产;灵活性大,控制回路的增减、控制方案的改变可由软件来方便实现;人机交互好,操作方便3)集散控制系统它的特点:同时适应管理与控制两方面的需要:一方面使用若干个控制器完成系统的控制任务,每个控制器实现一定的控制目标,可以独立完成数据采集、信号处理、算法实现与控制输出等功能;另一方面,强调管理的集中性。
1-3spPC51P m PT51P2uP1P:被控变量储罐:被控对象U:控制变量进气流量:操纵变量P1,P2,出气流量:扰动变量被控变量:被控对象需要维持在其理想值的工艺变量,也是测量变松的输入。
控制变量:控制器的输出电信号。
操作变量:执行器的操作对象,对被控变量有影响。
扰动变量:影响被控变量的变量(除了操作变量)。
干扰 通道P sp +E(t)_压力制器进 气 控制阀控制对 象++P (t ) P m (t )压力 1-4给定值+ 液位控制器控制阀水槽测量液位变送器假设控制阀为气闭式、控制器为反作用,定义偏差为测量值与给定值之差。
首先假设在 干扰发生之前系统处于平衡状态,即流入量等于流出量,液位等于给定值。
当有干扰发生, 平衡状态将被破坏,液位开始变化,于是控制系统开始动作。
1)假定在平衡状态下流入量 Q1 突然变大。
典型工业生产过程的组态控制课程标准
《典型工业生产过程的组态控制》课 程 标 准山东职业学院教务与科研处2012年9月1日专业领域: 电气自动化技术 课程代码: 03021047课程名称: 典型工业生产过程的组态控制所属系部: 电气工程系目录一、课程基本信息 (1)二、课程目标 (1)三、课程设计 (1)1. 教学设计 (1)2.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1)3. 课程考核 (5)4. 教学环境及设备 (6)5. 教师队伍 (6)6. 教材选用 (6)四、实施建议 (6)《典型工业生产工程的组态控制》课程标准1《典型工业生产过程的组态控制》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了解和掌握工控系统组态和调试的原理、方法和过程基础上,培养学生具有较完备的工控系统安装与调试知识。
较强的设计能力、扩展能力以及较好的自动化技术系统设计和综合实践能力,为毕业后参与自动化方面的工作及三到五年内获得技师证书打下扎实基础。
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应用知识与技术从事程度比较复杂的技术工作的能力。
具有独立进行系统分析、设计、实施、评价的能力,具有获得、分析、归纳、交流、使用信息和新技术的能力。
具有自学、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
具有合理利用与支配资源的能力。
三、课程设计1. 教学设计本课程教学模式采用“行动导向,真实任务驱动”;理论、实验与实训相结合;讲授和练习相结合;课程项目与工程完成相结合;课程讲授与实训场所相结合。
2.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典型工业生产过程的组态控制》课程标准2表1 《典型工业生产过程的组态控制》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表3《典型工业生产过程的组态控制》课程标准4《典型工业生产过程的组态控制》课程标准5 3. 课程考核本课程为项目教学方式,各教学项目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每项目结束都进行实战(综合训练)考核,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
期末考试采用上机工程实做测试,最终成绩=时成绩(50%)+期末测试成绩(50%)。
考核要点如下:1). 现场授课任务(师评) 2). 单独完成任务(师评);以训练过程中的态度、结果和撰写的实训报告为评分依据。
过程控制教学大纲
过程控制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过程控制是自动化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化工、石油、电力、冶金等工业生产过程中。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过程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会分析和设计过程控制系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掌握过程控制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常用控制算法;2、了解过程控制系统的组成、特点和分类;3、掌握过程控制系统的设计和调试方法;4、学会对过程控制系统进行性能评估和优化;5、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三、课程内容1、过程控制概述:过程控制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2、过程控制系统组成:工艺流程、自动化仪表、控制系统和执行机构等;3、过程控制系统设计:控制方案设计、控制系统选型、控制系统集成和调试等;4、过程控制算法:PID控制算法、模糊控制算法、神经网络控制算法等;5、过程控制系统性能评估与优化:性能指标评估、系统优化和改进措施等;6、典型过程控制系统案例分析:化工、石油、电力、冶金等行业的典型过程控制系统案例分析。
四、课程安排本课程共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
理论教学部分包括以上六个方面的内容,实践教学部分包括实验、课程设计和综合实践等环节。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讲:过程控制概述(2学时);2、第二讲:过程控制系统组成(4学时);3、第三讲:过程控制系统设计(4学时);4、第四讲:过程控制算法(4学时);5、第五讲:过程控制系统性能评估与优化(2学时);6、第六讲:典型过程控制系统案例分析(2学时);7、第七讲:实验环节(4学时);8、第八讲:课程设计和综合实践环节(8学时)。
五、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和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对过程控制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更直观的认识;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实际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通过实验环节,使学生能够亲手操作和体验过程控制系统的运行与调试。
六、考核方式本课程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过程控制系统 书籍
过程控制系统书籍过程控制系统是现代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够对工艺过程进行实时监控、调节和控制,以确保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效率。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过程控制系统,下面将推荐几本相关的书籍。
《过程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是一本经典的教材,它详细介绍了过程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和应用技术。
该书系统地讲解了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模型建立和参数调节等内容,同时还介绍了各种常见的控制策略和控制器的设计方法。
读者通过学习这本书,可以全面了解过程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并能够独立完成控制系统的设计和调试工作。
《过程控制系统工程设计与实施》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书籍,它通过实际的案例分析和工程应用,详细介绍了过程控制系统的工程设计和实施过程。
该书从控制系统需求分析、方案设计、硬件选型、软件编程、现场调试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同时还讲解了如何处理常见的故障和异常情况。
读者通过学习这本书,可以了解过程控制系统的实际工程应用,并能够掌握相关的设计和实施技术。
《过程控制系统故障诊断与维护》是一本针对过程控制系统故障诊断和维护的专业书籍,它介绍了常见的故障类型和故障诊断方法,并提供了一些常用的维护技术和工具。
该书通过实际案例和经验总结,详细讲解了如何快速准确地诊断和修复过程控制系统的故障,以保证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读者通过学习这本书,可以提高对过程控制系统故障的诊断和维护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实际工作中的故障情况。
《过程控制系统安全与可靠性分析》是一本专注于过程控制系统安全和可靠性分析的书籍,它介绍了常见的风险评估和可靠性分析方法,并提供了一些实用的安全和可靠性评估工具。
该书通过案例分析和理论介绍,详细讲解了如何评估和改善过程控制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以降低生产过程中的风险和事故发生概率。
读者通过学习这本书,可以提高对过程控制系统安全和可靠性的认识和分析能力,从而更好地保障工业生产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过程控制系统的设计、应用、故障诊断与维护以及安全可靠性分析是掌握过程控制系统的基本能力。
工业过程控制工程第四章 测量变送环节和执行器
气动阀
气开式:输入压 ,力 阀增 门大 开度 气关式:输入压 ,力 阀增 门大 开度
第四章 测量变送环节和执行器
4.2.1 控制阀概述(电动阀)
电动执行器:是电动单元组合仪表中的一个执行
单元
角行程执行器D(KJ型)
品种:直行程执行器D(KZ型)
多转式电动执行器
任务:将控制器送来的指挥信号,成比例转换
4.2.1 控制阀概述(实例)
5. 法兰连接钢制截止阀 型号:J41H 口径:DN15~100 压力:Class150~300 温度:≤200 厂家:上海瓦特斯公司 材料:WCB、Cr5Mo、
1Cr18Ni12M02Ti、1Cr18Ni9Ti 设计标准:GB12235-1989、GB/T9092-1999
阀结构,以特殊高精度光整工艺加工阀孔,具有外形 美观,换向性好,性能可靠, 密封件磨损能自动补偿等特点。 功能细分为二位三通和二位五 通,控制方式细分为单、双电 控和单、双气控。 接管口径:G1/8"~G1/2" 使用压力:0.15~0.8Mpa 适用温度:-5~50℃ 厂家:宁波开源气动工程有限公司
4.2.1 控制阀概述(实例
3. 自动式压力调节阀 型号:ZZYP 口径:15~300MM 压力:1.6~6.4MPa 温度:≤350℃ 材料: 碳钢、不锈钢、铸铁 厂家:上海瓦特斯公司 设计标准:JB、GB、ANSI、BS、API、ISO、
DIN、NF
第四章 测量变送环节和执行器
4.2.1 控制阀概述(实例)
第四章 测量变送环节和执行器
4.2.1 控制阀概述 (影响因素)
控制阀环节的影响因素: 在过程控制系统设计中,若控制阀特性选
用不当、阀门动作不灵活、口径大小不合适等, 都会严重影响控制质量。
《过程控制》课件
感谢观看
THANKS
通过精确控制冶金过程中的各种参数,实现 高效、低耗、高质量的冶金生产。
详细描述
在冶金过程中,自动化控制系统通过对熔炼 、连铸、轧制等环节的温度、压力、流量、 成分等参数的监测和调节,实现高效、低耗 、高质量的生产。这有助于提高冶金产品的 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
电力过程控制实例
总结词
通过自动化技术实现对电力生产过程的控制 ,确保电力供应的稳定和安全。
工业4.0与过程控制的融合发展
总结词
工业4.0强调的是数字化、智能化和互联化,与过程控制技术的融合将推动工业生产的进一步升级。
详细描述
工业4.0通过物联网、边缘计算等技术,实现设备间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为过程控制提供了更广阔的应用场 景。同时,工业4.0也促进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工业网络与安全问题挑战
工业网络安全挑战
随着工业自动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工业控制系统越来 越多地通过网络进行数据交换和远程控制,这使得工 业控制系统面临网络安全威胁和攻击的挑战。
数据安全挑战
工业控制系统中的数据涉及到企业的核心机密和生产 安全,一旦泄露或被篡改,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 损失和安全风险。
要点二
稳定性挑战
在某些情况下,控制系统可能受到外部干扰或内部参数变 化的影响,导致系统稳定性下降,甚至出现振荡或发散。
复杂过程与非线性系统挑战
复杂过程挑战
许多实际的过程控制系统具有非线性、时变、不确定性 和耦合等特性,这使得对系统的建模和战
非线性系统在控制过程中表现出复杂的动态行为,如跳 跃、分岔和混沌等,这使得传统的线性控制方法难以应 对。
化工过程控制实例
总结词
(工业过程控制)10.解耦控制
在系统运行过程中,通过动态调整控制参数或策略,实现耦合的 实时解耦。
解耦控制的方法与策略
状态反馈解耦
通过引入状态反馈控制 器,对系统状态进行实 时监测和调整,实现解
耦。
输入/输出解耦
通过合理设计输入和输 出信号,降低变量之间
的耦合程度。
参数优化解耦
通过对系统参数进行优 化调整,改善耦合状况, 实现更好的解耦效果。
通过线性化模型,利用线性控制理论设计控制器,实现系统 解耦。
非线性解耦控制
针对非线性系统,采用非线性控制方法,如滑模控制、反步 法等,实现系统解耦。
状态反馈与动态补偿解耦控制
状态反馈解耦控制
通过状态反馈技术,将系统状态反馈 到控制器中,实现系统解耦。
动态补偿解耦控制
通过动态补偿器对系统进行补偿,消 除耦合项,实现系统解耦。
特点
解耦控制能够简化系统分析和设计过 程,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同时降低系统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影 响,增强系统的鲁棒性。
解耦控制的重要性
01
02
03
提高系统性能
通过解耦控制,可以减小 系统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干 扰,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
简化系统设计
解耦控制能够将复杂的系 统分解为若干个独立的子 系统,简化系统的分析和 设计过程。
调试和维护困难
耦合问题增加了系统调试和维护的难度,提高了运营成本。
解耦控制在工业过程控制中的实施
建立数学模型
01
对工业过程进行数学建模,明确各变量之间的耦合关系。
选择合适的解耦策略
02
根据耦合程度和系统特性,选择合适的解耦策略,如状态反馈、
输出反馈等。
控制器设计
03
过程控制工程第三版教学设计 (2)
过程控制工程第三版教学设计介绍过程控制工程作为现代工业的必要部分,涉及各种自动化领域,广泛应用于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交通运输等行业。
本教学设计旨在讲解过程控制工程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对控制系统的建模、仿真、设计和优化的能力。
本文将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估等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教学内容第一章:引言•引言和绪论•过程控制系统的组成•过程控制系统的分类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控制系统的建模•四个基本元素及其表示•闭环系统和开环系统•传递函数和状态空间模型第三章: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阶跃响应和脉冲响应•频域分析及其应用•稳态错误•稳态响应第四章:校准与调节•校准与调节的基础概念•模型参数识别•方法的评估第五章:控制器设计•PID控制器•线性二次调节器•稳定裕度的概念第六章:反馈控制•比例控制•积分控制•微分控制第七章:高级控制技术•前馈控制•向前控制•模型预测控制第八章:实时系统模拟•模拟算法的类型•实时控制器的优化•模拟软件的性能第九章:嵌入式控制系统•嵌入式系统的概念•嵌入式控制器的设计•嵌入式系统的性能评估第十章:工业自动化控制•工业自动化控制的概念•工业自动化系统的组成•工业自动化控制的应用案例教学方法讲授课程讲师通过PPT、教材、案例展示等方式深入浅出地讲解过程控制工程的知识点和相关技术,引导学生理解课程内容。
实践任务讲师会为学生设计一系列实践任务,让学生通过具体场景的模拟实践掌握过程控制工程的技术,如控制系统的建模与仿真、控制器设计、校准与调节等。
讨论课鼓励学生在讨论课上自由发言,互相交流学习成果,共同解决过程控制工程中出现的问题。
课程设计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分别独立完成一项过程控制工程的设计任务,将学习成果应用于实际工程中进行实践。
教学评估课堂测试每周进行一次小测试,以检验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平时作业安排一些课后作业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如编写控制系统的模型等。
过程控制系统教案
过程控制系统教案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过程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过程控制系统的分类、特点、组成及工作原理,掌握过程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方法,以及熟悉常见的过程控制系统应用实例。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过程控制系统的定义、分类和特点;2. 掌握过程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原理;3. 学会过程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方法;4. 熟悉常见的过程控制系统应用实例;5.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内容1. 过程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1.1 定义1.2 分类1.3 特点2. 过程控制系统的组成2.1 控制器2.2 执行器2.3 传感器2.4 反馈环节3. 过程控制系统的原理3.1 控制原理3.2 控制规律3.3 控制器设计原则4. 过程控制系统的分析方法4.1 动态特性分析4.2 稳态特性分析4.3 频率响应分析5. 过程控制系统的应用实例5.1 工业生产过程控制5.2 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5.3 交通运输过程控制四、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过程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2.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过程中的控制系统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3. 实验操作:安排实验室实践,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实际操作能力;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比30%;2. 实验报告:实验操作及报告,占比30%;3. 期末考试:理论知识测试,占比40%。
六、教学资源1. 教材:《过程控制系统》,张著;2. 课件:PowerPoint演示文稿;3. 实验设备:控制器、执行器、传感器等;4. 网络资源:相关学术论文、案例分析等。
七、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其中包括课堂讲授、实验操作等;2.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结合实验操作;3. 实验安排:每2课时安排1次实验操作,共计8次实验。
过程控制系统 第2章 工业过程数学模型
被控过程数学模型的应用与要求
被控过程数学模型的类型 非参量形式 用曲线或数据表格表示,如阶跃响 应曲线、脉冲响应曲线和频率特性曲线 参量形式 用数学方程来表示,如:微分方程、 传递函数、差分方程、状态空间表达式 等。
2.2.2 动态数学模型的类型:有过程机 理推导得到的几种数学模型如表2-2
的方法; 二是依据外部输入输出数据来求取,这就是过程辨 识和参数估计的方法。 当然,也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
解析法建模的一般步骤: 1. 明确过程的输出变量、输入变量和 其他中间变量。 2. 依据过程的内在机理和有关定理、 定律以及公式列写静态方程或动态方 程。 3. 消去中间变量,求取输入、输出变 量的关系方程。 4.将其简化成控制要求的某种形式。
机理建模也有两个弱点: 1)对于复杂的过程,人们对基本方程的某些参数不完全 掌握,例如,换热器的K值,由传热学书籍提供的公式可 能有±(10%-30%)的误差。又如,精馏塔这样已经研 究得比较透彻的设备,对塔板效率、塔板流体中的汽液 比值等参数,很难预先精确估计。 2)如不经过输入/输出数据的验证,则近乎之纸上谈兵, 难以判断其正确性。 经验模型的优点和弱点与机理模型正好相反,特别是现 场测试,实施中有一定难处。
2.1.1机理建模
从机理出发,也就是从过程内在的物理和 化学规律出发,建立稳态数学模型 最常用的是解析法和仿真方法 解析法适用于原始方程比较简单的场合。 这里又分两类:
一是求输入变量作小范围变化的影响,通常采
用增量化处理方法; 二是求输入变量作大范围变化时的影响,这通 常需要逐步求解,如采用数值方法或试差方法, 则与仿真求解无甚区别了。
plc自动控制技术书籍
plc自动控制技术书籍在现代工业自动化领域,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自动控制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生产过程中,其高效、可靠的特性深受广大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青睐。
为了更好地提升工程师们在PLC自动控制技术领域的专业水平,各类有关该领域的书籍层出不穷。
本文就将为大家推荐几本优秀的PLC自动控制技术书籍,帮助工程师们在这一领域深耕细作,取得更好的成果。
第一本推荐的书籍是《PLC原理与应用》。
该书由行业内知名的专家撰写,系统地介绍了PLC的基础知识、工作原理、编程思路以及应用案例等内容。
书中通过清晰简洁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实例以及详细的代码说明,深入浅出地解析了PLC的工作机制和常见应用场景。
读者通过学习这本书,可以全面掌握PLC的基本原理,提升自己的编程技能,并能够独立应用PLC完成工控项目。
第二本推荐的是《PLC自动控制技术与应用实例讲解》。
该书主要以实例讲解的方式,引导读者从零基础到掌握PLC的工程应用。
书中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不同场景下PLC的应用方法,帮助读者理解PLC技术在实际工控项目中的应用。
同时,该书还通过实验演示和实际操作,让读者能够更好地掌握PLC编程与调试技巧,提高PLC自动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第三本推荐的是《PLC自动控制系统设计与实践》。
该书侧重于PLC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践,内容包括PLC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软件开发、网络通信以及系统集成等方面。
书中详细介绍了PLC控制系统的各个环节,在论述理论知识的同时,给出了大量实际案例供读者借鉴。
通过学习该书,读者可以全面了解PLC系统的设计流程,提高解决实际工控问题的能力。
第四本推荐的是《PLC自动控制系统实用技术教程》。
该书通过实用案例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解析了PLC自动控制技术的方方面面。
书中内容包括PLC的基本原理、控制逻辑设计、编程语言、人机界面设计以及控制系统的调试与故障排除等。
该书注重实践操作,通过丰富的实例帮助读者掌握PLC自动控制技术的实际运用。
过程控制工程书籍
过程控制工程书籍【中英文实用版】英文文档:Process Control Engineering BooksProcess control engineering is a crucial aspect of industrial operations, ensuring efficient and safe production.It involves the use of various techniques and principles to monitor and manage the process variables.There are several books available that provide in-depth knowledge of process control engineering.Some of the recommended books are:1."Process Control: Modeling, Design, and Simulation" by Kalyanmoy Deb2."Process Control and Systems" by Process Control Society3."Fundamentals of Process Control" by James R.Fair4."Process Dynamics and Control" by Richard M.Felder and Ronald W.Rousseau5."Industrial Process Control" by John G.VanceThese books cover various topics such as process modeling, control loop analysis, controller design, and industrial applications.They are essential resources for both students and professionals in the field of process control engineering.中文文档:过程控制工程书籍过程控制工程是工业运营中至关重要的环节,确保高效和安全生产。
1讲 工业过程先进控制
• 1) 模型辨识的新技术:模型耗时(1个月左 右测试),迫切需要更有效的方法,充分 利用统计信息辨识模型。 • 2) 自适应模型预测控制:针对变增益的非 线性过程; • 3) 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生产过程非线性 与线性化控制技术的矛盾。 • 多变量统计监控:对DCS大量信息的监督与 性能评判,如PCA、PLS等。
② 60 年代: 工业生产规模扩大, 对产品的质量提出要求。 仪表:电动、气动单元组合,DDZ-Ⅱ型仪表 控制:复杂控制、串级、比值 ③ 70 年代:工业过程更加复杂,出现联合装置。 DCS 的问世,集中管理与分散控制 PLC DDZ-Ⅲ型仪表 4-20mA MPC 或 DMC:模型预测控制问世。 DMC—Dynamic Matrix Control MPC—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DCS—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
㈢ 先进控制的核心内容: 1) 数据采集、处理和软测量技术 采集处理:去伪存真 软测量技术(soft sensor):基于可测的信息
模型
计
算不可测量的变量,如汽油饱和蒸气压、粗汽油 干点、柴油倾点、FCC 反应热、FCCU 再生烧焦 热等。
2) 多变量动态过程的辨识技术 (System Identification) 求取动态模型(过程动态学、系统辨识、统计学、 人工智能) 机理模型: ( First principle model 、 Fundamental model) ;智能建模技术(如 ANN, SVM 等) 。 3)先进控制策略 控制算法:多变量过程的协调控制,推断质量控 制,卡边控制等。 模糊,神经控制,非线性控制,鲁棒控制是新兴 技术。
② 60 年代: 现代控制论迅速发展:状态空间分析,极小值原理 (1962 年) 动态规划(1963 年) :LQG(线性二次最优控制) ,在 航天、航空、制导领域广泛应用。但对复杂工业控制过 程无能为力。 ③ 70 年代~80 年代: MPC、 DMC 控制问世, 使工业过程先进控制有了生机。 主要特点:多变量、耦合,约束过程优化,鲁棒性强, 出现了大批先进控制软件,DMC,MPC。自适应(自 整定) ,内模控制,前馈,解耦,推断控制等。
《过程控制技术》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过程控制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4225课程名称:过程控制技术英文名称:Process Control System课程类型:专业课课程要求:选修学时/学分:32/2 (讲课学时:28 实验学时:4)适用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过程控制工程作为研究工业过程控制系统组成,基本控制规律,以及工业过程控制系统的设计,投运的课程,是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的专业课之一。
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工业过程控制系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测量与变送器、执行器、智能控制仪表、以及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一些具体设备等自动化装置的原理与使用方法,使学生掌握简单控制系统、复杂控制系统和先进控制系统的结构、原理、特点、适用场合、系统设计及应用等问题。
本课程将为从事复杂生产过程智能控制以及相关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奠定重要的基础, 对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支撑毕业要求 1.2, 2.2, 2.3, 3.1, 3.2, 4.1, 4.2, 4.3, 9.1, 9.3, 10.2, 10.1)二、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本课程的先修课是自动控制原理和控制工程,在掌握自动控制原理、控制工程的基本理论基础上学习本课程,本课程将为后续的智能控制综合实践、智能优化及调度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打下基础。
三、课程教学目标1.了解过程控制发展概况、特点和过程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分类,能够通过文献检索等途径了解过程控制系统的最新进展与发展动态,具有跟踪学科发展前沿的意识和基本技能;(支撑毕业要求10.1)2.掌握阶跃响应曲线法和脉冲响应曲线实验建模方法,了解最小二乘建模方法。
理解自平衡能力和无自平衡能力对象的有关概念;(支撑毕业要求1.2)3.掌握单回路控制系统、串级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大时滞过程控制系统及其它特定要求的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方法,包括控制方案设计、性能分析、参数检测与变送的传感器选型的基本方法和调节器参数整定;(支撑毕业要求2.2, 2.3)4.通过过程控制系统工程设计,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学习能力,使学生掌握复杂工程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案设计方法,设计中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支撑毕业要求3.1, 3.2)5.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基于过程控制的基础理论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设计实验和实施实验,并将理论分析结果同实验结果进行比较,总结实验结果、解释结果、形成结论和提出建议,最后撰写报告;(支撑毕业要求4.1, 4.2, 4.3)6.通过大作业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能够撰写研究报告或学术报告,表达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认识或研究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本题15分)试画出IMC 的基本结构框图,详细解释在对象模型精确条件下如何保证该控制系统的 稳定性?试给出一种增强系统鲁棒性的改进IMC 方案并举例说明。
答:如果对象模型精确的话,那么00ˆ()()G z G z =,并且除去外界干扰的话,()0m D z =,所以()R z 是不变的。
如果有干扰的话,()()m D z D z =即()()R z D z -来减少输入,以使()Y z 趋于稳定。
令()()ˆ1()()c i p c G z G z G z G z =+,用()i G z 来完全补偿扰动对输出的影响,()i G z 相当于一个扰动补偿器或称前馈控制器。
且当0ˆ()G z 不能精确描述对象,即模型存在误差时,扰动估计量()m D z 将包含模型失配的某些信息,从而有利于系统的鲁棒性设计。
2、(本题15分)画出动态矩阵控制的算法结构框图,试述其工作过程以及DMC 算法离线准备的参数和这些参数的选取原则。
答:工作过程:输入()u k 通过预测模型预测未来几个输出值,我们一般取第一个值,与当前的输出值进行在线校正,且校正后的值()c y k i +,输出值和给定值通过参考模型也给出一个值()r y k i +,把()c y k i +与()r y k i +进行比较,把它们之间的误差通过优化计算来改变输入值()u k ,从来对模型的失配与干扰的影响在()u k 的变化上体现出来,从而使()y k 有很强的鲁棒性。
DMC 算法离线准备的参数和这些参数的选取原则 1、 脉冲响应系数长度N 的选择如果采样周期短,则N 会相应的增大。
且N 可适当选得大一些,但N 太大会增加预测估计控制的计算量和存储量。
通常N=20~60为宜。
2、 输出预估时域长度P 的选择通常P 越大,预测估计的鲁棒性就越强。
但相应的计算量和存储量也增大。
一般,设置P 等于过程单位阶跃响应达到其稳态值所需过渡时间的一半所需的采样次数。
3、控制时域长度M 的选择M 越大,系统的鲁棒性也就越弱。
M 不宜选得太大,一般M 取小于10为宜。
4、参考轨迹的收敛参数α的选择α越大,系统预测控制的鲁棒性越强,但导致闭环系统的响应速度变慢。
相反,α过小,过渡过程较易出现超调与振荡。
一般α取值为0~1。
5、误差权矩阵Q 的选择误差权矩阵Q 的物理意义很明显:j q 作为权系数,则反映它们在不同时刻逼近的重视程度。
j q 取值是为了使控制系统稳定,对纯滞后部分控制作用是无能为力的,在这些时刻,取0j q =;其他时刻,取1j q =。
6、控制权矩阵R 的选择控制权矩阵R 的作用是对控制作用变化加以适度的限制,引入R 的主要作用,在于防止控制量过于剧烈的变化。
因此,在整定中,当控制量变化太大时,可先置0R =,待系统稳定且满足要求后则加大R 值。
事实上,只要取一个很小的R 值,就足以使控制量的变化趋于平缓。
7、具有纯滞后τ系统由于存在纯滞后时间τ,故其α、P 和M 的值应选的大一些。
P 的取值必须大于τ,即P τ>,而M 的取值最好为M P τ≤-。
并且在()r Y k 的设计中考虑纯滞后时间。
3、试述前馈控制和推理控制的适用场合,画出推理控制的结构框图,阐述推理控制器的一般设计过程。
(15分) 答:1、前馈控制是一种利用输入或扰动信号的直接控制作用构成的开环控制。
由于按偏差确定控制作用以使输出量保持其在期望值的反馈控制系统,对于滞后较大的控制对象,其反馈控制作用不能及时影响系统的输出,以致引起输出量的过大波动,直接影响控制品质。
如果引起输出量较大波动的主要外扰动参量是可量测和可控制的,则可在反馈控制的同时,利用外扰信号直接控制输出(实施前馈控制),构成复合控制能迅速有效地补偿外扰对整个系统的影响,并利于提高控制精度。
这种按外扰信号实施前馈控制的方式称为扰动控制,按不变性原理,理论上可做到完全消除主扰动对系统输出的影响。
这类按输入或扰动的开环控制通常与包含按偏差的闭环控制共同组成反馈-前馈)s )s R )推理控制结构图控制系统,称为复合控制系统。
故可知:前馈控制适用于扰动是可以测量的场合。
2、而推断控制应用于扰动变量无法直接测量的场合。
3、同样单纯的推理控制系统也是开环控制系统。
因此,要完全对不可直接测量的扰动和不可直接测量的主输出变量的影响进行补偿以实现无余差控制,必须精确知道过程模型和扰动模型。
然而,这在实际工业过程控制中是十分困难的。
为了克服模型误差及其他扰动所导致的过程主要输出的稳态误差,在可能的条件下,推理控制常与反馈控制系统结合起来,以构成推断反馈控制。
推断反馈控制器的一般设计过程是:(1) 选择辅助测量变量()Z s ,最常用的是可测辅助变量是温度和压力。
(2) 过程传递函数的()P G s ∧,()PS G s ∧,()A s ∧,()B s ∧。
推断反馈控制系统的成败在于是否有可靠的不可测输出估计器,而这又决定于对过程的了解程度,也即过程传递函数的精确程度。
(3) 设计推断控制器估计出不可测量输出量(4) 以此推断出来的()Y s ∧反馈和设定值构成反馈,设计控制器。
4、 软测量与推理控制的联系是什么?试述软测量技术实施的一般步骤,列举每一步中可采用的主要方法。
(15分) 答:1、软测量的基本思想是根据某种最优准则,选择一组容易测量又与过程主要变量有密切关系的过程辅助变量(辅助变量),通过构造某种数学模型,并通过软件计算实现对不易测量的过程主要输出变量的在线估计。
2、推理控制是利用过程中可直接测量的变量,如温度、压力和流量等作为辅助变量,来推断不可直接测量的扰动对过程输出入产品成分等的影响,然后基于这些推断估计量来确定控制输入u ,以消除不可直接测量的扰动对过程主要输出即被控变量的影响,改善控制品质。
3、由上面对两者概念的叙述,容易知道软测量技术作为推理控制器的一部分而存在。
推理控制器由两部分组成,其中一部分就是由软测量构成的对主要输出变量估计的估计器;另一部分是根据估计器输出得到的控制器。
事实上,由于推理控制器往往是针对具体的对象设计的,所以估计器和控制器往往是一体的。
这也就是所谓的推理控制器。
4、软测量技术实施的一般步骤如下:(1)辅助变量的初选。
根据工艺的机理分析,在可测变量集合中,初步选择所有被估计变量有关的原始辅助变量,这些变量中部分可能是相关变量。
(2)现场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采集被估计变量和原始辅助变量的历史数据,数据数量越多越好。
现场数据必须经过显著误差检测和数据协调,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由于软测量一般为静态估计,要采集装置平稳进行时的采集,并注意纯滞后的影响。
过程数据处理可以分为两类:一对过程数据的标准化;二对过程数据校正。
原始数据采集后必须进行标准化:一是进行数据格式的标准化,统一数据格式;二是分布特性的标准化,使同一变量对应的数据满足标准正态分布,亦即使其其为均值为零,方差为1;三是数据的归一化,以防止计算过程出现病态数据。
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把数据通过线性变换变换到[0,1]之间;另一种是通过线性变换把数据变换到[-1,1]之间。
数据校正是显著误差和数据协调的统称。
数据校正可以是稳态数据校正,有两种校正方法:一是基于Lagrange的数据校正方法,二是基于统计的显著误差侦破方法;亦可以是基于过程模型的动态数据校正,一般的方法是Kalman滤波方法。
(3)辅助变量的精选,即输入数据降维。
通过机理分析,可以在原始辅助变量中,找出相关的变量,选择响应灵敏,测量精度高的变量为最终的辅助变量。
进行辅助变量选择的方法有奇异值分解法、主元分析法、Karhunen-Loeve方法和相关分析等。
更为有效的方法是主元分析法,即利用现场的历史数据作统计分析计算,将原始辅助变量与被测变量的关联序排序,实现变量精选。
(4)软测量模型的结构选择。
根据工艺特点选择模型的类型:线性、非线性和混和型等。
对于非线性系统,若历史数据反映出系统工作在多个典型的稳态工作点,是选用单个复杂非线性模型,还是建立多个典型的线性模型,需通过分析比较,进行选择。
(5)软测量模型的在线校正。
在软仪表的使用过程中,随着生产条件、对象特性的变化,生产过程的工作点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漂移,因此需要对软仪表进行校正以适应新的工况。
通常对软仪表的在线校正仅校正模型的参数。
具体的方法有自适应(Ming et al, 1991)、增量法(罗荣富等,1992)和多时标法(Lenartson, 1988)。
综合题(2小题,共20分)1、(本题10分)如图所示的反应釜进行的是放热反应,而釜内温度过高会发生事故,因此采用夹套通冷却水来进行冷却,以带走反应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
由于工艺对该反应过程温度控制精度要求很高,单回路控制满足不了要求,需用复杂控制方案。
(1)当冷却水压力波动是主要干扰时,若采用串级控制方案,请画出该控制系统方案图。
(2)选择调节阀的气开、气关形式,并说明原因。
(3)确定调节器的正、反作用方式,必须有详细的分析过程答:(1)该控制系统方案图(2)选择气闭。
(3)当温度升高时,水压升高,应开大阀门;当温度降低时,水压降低,应关小阀门,即应该是正作用。
2、(本题10分)已知:某双输入、双输出对象如图所示:对象的传递函数阵为:⎥⎥⎥⎥⎦⎤++⎢⎢⎢⎢⎣⎡++=----182.14615.162192.1742089.615.1622089.6)(637.35027.38507.37216.36s e s e s e s e s G s s s s问题:(1)如何进行变量配对?(2)需要进行解耦设计吗?请说明理由。
(3)请根据前馈补偿法设计动态的补偿解耦器,并对该补偿解耦器进行必要的简化。
(4)设计静态前馈补偿解耦器,并据此画出闭环控制系统的控制框图。
答:(1)令21()0G s =,12()0G s =(2)需要进行解耦设计,21()G s 与12()G s 应当使1()U s 、2()U s 与1()Y s 、2()Y s 交叉影响。
(3)10()()01G s D s ⎡⎤=⎢⎥⎣⎦110()()01D s G s -⎡⎤=⎢⎥⎣⎦1()()D s G s -= (4)四 、计算题(1小题,共10分)1、(本题10分)请设计以下过程 ( yr = 0)y(k) -1.6y(k-1)+0.8y(k-2) = u(k-2)- 0.5u(k-3)+ε(k)+1.5ε(k-1)+0.9ε(k-2)的最小方差控制器(MVC ),计算输出误差方差,并分析该控制器的主要性能,其中ε(k)为白噪声序列,且方差为2σ。
解:12112()(1 1.60.8)(2)(10.5)()(1 1.50.9)y k q q u k q k q q ε------+=--+++令121 1.60.8A q q --=-+ 110.5B q -=- 121 1.50.9C q q --=++得()(2)()Ay k Bu k C k ε=-+()(2)()B Cy k u k k A Aε=-+ 令1121()()()C G q F q q A A q ----=+ 11(1)11()1...d d F q f q f q -----=+++11(1)011()...n n G q g g q g q -----=+++1111()()()()d C q A q F q q G q -----=+并111()()()()()G q u k y k B q F q ---=- 最小方差预估误差的方差为22211var(1...)d f f σ-+++ 因为2d = 即111()1F qf q --=+ 1101()G qg g q --=+ 1111()()()()d C q A q F q q G q -----=+12121211011 1.50.9(1 1.60.8)(1)()q q q q f q q g g q -------++=-++++1212323111013.10.1 1.60.8q q f q f q f q g q g q -------+=-+++12123101113.10.1( 1.6)(0.8)q q f q g f q f g q -----+=+-++得出101113.10.1 1.600.8f g f f g =⎧⎪=-⎨⎪=+⎩ 即1013.15.062.48f g g =⎧⎪=⎨⎪=-⎩从而11()1 3.1F qq --=+ 11() 5.06 2.48G q q --=- 11()10.5B q q --=-111111() 5.06 2.48()()()()()(10.5)(1 3.1)G q q u k y k y k B q F q q q -------=-=--+ 12()(1 2.6 1.55) 5.06() 2.48(1)u k q q y k y k --+-=-+-最小方差控制:()5.06() 2.48(1) 2.6(1) 1.55(2)u k y k y k u k u k =-+---+-系统输出的方差为:222221var ()(1)(1 3.1)10.61y k f σσ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