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记念刘和珍君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记念刘和珍君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设计1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设计刘和珍,是中国现代音乐教育事业中重要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他是第一位去欧洲留学从事音乐教育的中国人,也是第一个将欧美音乐教育理论应用于中国的音乐教育家。

他将自己在欧美音乐界的所闻所见所知,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中国音乐教育同行和学生,开启了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大门。

今天我们要记念这位音乐界的前辈,来设计一份教案共同学习他的卓越教育思想和实践,并尝试从中汲取灵感和力量,推动我们自己在音乐教育中的创新和进步。

1. 教育思想梳理刘和珍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能力,而他的艺术鉴赏能力的始终点,始终是对音乐中“情感”因素的理解和把握。

他认为音乐的本质就是情感,而音乐教育的使命就是使学生在掌握音乐技巧的同时,发展自己的感性认知和审美素养,培育出具有独特音乐感受和表现能力的音乐人才。

在实践中,刘和珍注重学生的启发和自主性,他反对死板的教学和僵化的编排,鼓励学生自由创意和自我表达,在保证音乐表现的基本要求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想象力,实现音乐教学的多元化和个性化。

2. 教学课题选择鉴于音乐教育中情感元素的重要性,我们选择刘和珍曾经教授的一首钢琴练习曲进行教学,即Schumann的《命运》练习曲。

这首曲子表现了人生的多种情感,从悲痛到振奋再到坚定,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情感转折的过程。

我们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这首曲子,盼望着达到以下的三个目标:第一个目标是:认识乐曲情感元素。

带着学生走进这首曲子的音乐情感中,了解这首曲子要表达的生命意义,重点突出其中的情陷、振奋和坚定三种情感的表现。

第二个目标是:乐曲表现的技法训练。

通过弹奏这首曲子,学生要学会如何表达乐曲情感。

通过身体的协调操控,手指按键,让学生感受音符与情感之间的融合。

第三个目标是:自我表达的能力提升。

利用音乐这个媒介,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表演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3. 教学汇报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突出这首曲子的情感元素和曲子表现的技巧训练。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及原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及原文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及原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分析并掌握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其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客观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激发学生阅读兴趣;(2)感受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学会珍惜友谊,尊敬师长,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分析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其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2)鲁迅先生讽刺和批判的写作手法;(3)对文中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先生及其作品《记念刘和珍君》;(2)阐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鲁迅先生生平和创作背景;(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分享学习心得;(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发言,阐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客观评价。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2)分析鲁迅先生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3)解释文中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5. 课堂练习:(1)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让学生进行朗读、背诵练习,提高表达能力;(3)评选优秀练习作品,给予表扬和奖励。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3. 收集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了解其生平和创作成果。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多篇)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多篇)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事迹。

2. 激发学生对刘和珍君的敬仰之情。

教学内容:1. 介绍刘和珍君的背景和生平。

2. 讲述刘和珍君的重要事迹。

教学步骤:1. 引入课程,向学生介绍刘和珍君的背景和生平。

2. 通过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刘和珍君的事迹。

3. 引导学生思考刘和珍君的精神内涵。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对刘和珍君的兴趣和参与程度。

2.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情况。

第二章:刘和珍君的事迹教学目标:1. 深入了解刘和珍君的事迹。

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内容:1. 详细讲述刘和珍君的重要事迹。

2. 分析刘和珍君的行为动机和价值观念。

1. 引导学生回顾刘和珍君的事迹。

2. 通过小组讨论,探讨刘和珍君的行为动机和价值观念。

3.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

2. 收集学生的讨论意见和感悟分享。

第三章:刘和珍君的精神内涵教学目标:1. 探讨刘和珍君的精神内涵。

2.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内容:1. 分析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和价值观念。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践行刘和珍君的精神。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思考刘和珍君的精神内涵。

2. 通过小组讨论,探讨如何践行刘和珍君的精神。

3.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行动计划和实践经验。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

2. 收集学生的讨论意见和实践计划。

第四章:纪念活动策划1. 培养学生组织策划纪念活动的能力。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刘和珍君的精神。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了解纪念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2. 教授学生策划纪念活动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思考纪念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2. 教授学生策划纪念活动的方法和步骤。

3. 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纪念活动策划方案。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

2. 收集学生的策划方案和改进建议。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多篇)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多篇)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

2. 引导学生思考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教学内容:1. 介绍刘和珍君的背景和成就。

2. 引导学生关注纪念刘和珍君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刘和珍君的了解。

2. 讲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

3. 引导学生思考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4.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的态度和观点。

第二章: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重要贡献。

2. 引导学生思考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

教学内容:1. 刘和珍君的生平和重要贡献。

2. 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

教学步骤:1. 讲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重要贡献。

2. 引导学生思考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

3.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刘和珍君的生平和重要贡献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的态度和观点。

第三章: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纪念刘和珍君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纪念刘和珍君。

教学内容:1. 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2. 如何纪念刘和珍君。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纪念刘和珍君。

教学步骤:1. 讲解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纪念刘和珍君。

3.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如何纪念刘和珍君的态度和观点。

第四章:刘和珍君的影响和启示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刘和珍君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2. 引导学生从刘和珍君的事迹中汲取启示。

教学内容:1. 刘和珍君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记念刘和珍君(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记念刘和珍君(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记念刘和珍君(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记念刘和珍君(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深知,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并非真正存在,但他们所代表的形象却常常揭露了人的内心世界,传达了作者的思想和观点。

而对于学生们来说,把握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则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

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节我精心设计的高一必修课——《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民公社运动时期的历史背景;2.理解“两个先进人物”的典型形象,深入探究其精神品质及其表现;3.感悟作者充满感情色彩的真挚写作,领略“小人物”的伟大品质;4.提高阅读文学作品时的目的性和准确性;5.训练学生有效运用文学欣赏知识进行作品解读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历史背景,理解人民公社运动的本质和影响;2.深入理解文中人物的形象和精神内涵;3.掌握文学欣赏的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和解读能力。

三、教学设计和流程1.引入:通过提供生活中的场景,启发学生对小人物伟大品质的讨论。

2.导入:了解人民公社运动的历史背景及其危害。

3.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分析文本,了解刘和珍的个性、品质、精神内涵以及在故事中的表现。

4.解读作品: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是作者的真挚写作,以及在“小人物”身上所传递的伟大精神;另一方面是如何进行文学欣赏和解读。

5.课堂互动:开展知识竞赛,让学生在互动中加深对故事和背景的印象和理解。

6.课堂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身体验,用自己的语言,撰写一篇倡导坚强意志、向上进取的小品文,以激励更多的人走向成功。

四、教学评估评估主要采取“探究型评价”方式,即通过测验、问答、讨论等形式,来查验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运用文学欣赏知识,准确解读文学作品,并在实践中表现出自己的良好品质和素养。

五、课程效果通过此次教学设计,学生们将进一步了解人民公社运动背景,逐渐认识到“小人物”的伟大和重要性,同时,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记念刘和珍君名师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名师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名师教案这是记念刘和珍君名师教案,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记念刘和珍君名师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结构,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理解本文复杂的思想情感,启发学生思考现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意义。

教学重点研读文章议论抒情的部分,体会其中复杂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如何理解鲁迅先生对请愿的态度?教学课时 3课时预习内容1、通读全文,不理解的生字词查字典解决,不能解决的做好标记2、看课下注释,有条件的查阅资料,了解“三.一八”惨案的前因后果及引起的反响。

第一课时一、远去的鲁迅1、温故知新:初中学过鲁迅的那些作品?《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等2、你对鲁迅了解多少?3、你喜不喜欢鲁迅?为什么?传统的语文教材对鲁迅有一种过于意识形态化的误读,仿佛他是一位革命家或共产主义战士。

现实中的鲁迅是一位思想启蒙者,一位自由主义的斗士,抨击一切邪恶、专制、虚伪,对社会的种种思潮、运动始终清醒,从未盲从,他对于国民性的深刻反思和批判至今无人超越。

孔庆东说鲁迅“纵横十八年,天下无敌手,战士多智慧,独孤求败苦”。

鲁迅是性情中人,“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这也就是钱理群先生所说的“生命的大飞扬”,鲁迅是这么一个率性至情的人,用孔庆东自己的话来说:“鲁迅不是冷冰冰的一个简单的文化斗士,而是这么有人情味的一个人。

”对于鲁迅,不迷信吹捧,亦不遮掩过失,还原一个真实复杂的鲁迅,理解他爱之深因而恨之切的强烈情感,理解他近乎偏执刻薄的个性,理解他的伟大与卑微,热情与冷漠,多情与无情。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虽较之于过去已有了大进步,但瞒和骗依然盛行,丑与恶仍在滋长,因此我们要学习他的批判精神和斗争勇气,做一个有良知有思想的知识分子,做社会的良心。

二、研读文章1、请学生自读文章,分组说说文章七个部分中有哪些字词句预习时没有看懂,读音、释词等简单问题交给学生解决,难的问题加以集中,留待进一步讨论。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情感表达;(3)了解刘和珍的生平和事迹,认识到她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英勇的革命精神。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认识到革命先烈的伟大事迹;(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历史责任感;(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的朗读和背诵;(2)刘和珍的生平和事迹;(3)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句式;(2)作者运用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效果;(3)如何理解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刘和珍的生平和事迹;(2)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僻字词和古文句式;(3)让学生思考: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写作特点和修辞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刘和珍的认识和感受;(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刘和珍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课文;2. 写一篇关于刘和珍的革命事迹的短文;3. 搜集其他有关刘和珍的资料,进行深入了解。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内容概述:本节课将继续深入学习《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重点分析刘和珍的革命事迹,以及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推荐5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推荐5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推荐5篇)第一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记念刘和珍君》赖炜【教学目标】1、联系社会背景,了解刘和珍遇害过程。

2、把握作者情感发展脉络,领会本文写作目的。

3、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并试图背诵。

【教学重点】1.联系社会背景,了解刘和珍遇害过程。

2.把握作者情感发展脉络,领会本文写作目的。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并试图背诵。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多媒体展示刘和珍的照片)她是谁?二、题解“记念”,今天写作“纪念”。

“君”,表示尊重。

三、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豫亭,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

鲁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四、背景介绍1926 年3月12日,日本海军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

国民军开炮还击,日舰被逼退。

事后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等国,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政府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并准备武力进攻。

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

3月18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请求援助政府外交。

段祺瑞执政府门前的卫队荷枪实弹,如临大敌,枪声响了,一场预谋的大屠杀开始了。

刘和珍君就在遇害者之列……五、检查预习1、准确读出下列加点字的音。

桀骜(jiéào)赁屋(lìn)黯然(àn)喋血(dié).....噩耗(è)惮(dàn)杀戮(lù)浸渍(zì)....2、解释下列词语桀骜:形容性情倔强。

骜,不顺从。

寥落:稀少。

菲薄:这里是微薄的意思。

攒射:(用箭或枪炮)集中射击。

长歌当哭:意思是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

长歌,引吭高歌,这里是写文章,当,当作。

深味:深深地体会。

造化:指自然界。

3、概括每段大意,给文章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一——二)说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语文教案-《记念刘和珍君》优秀语文教案5篇

语文教案-《记念刘和珍君》优秀语文教案5篇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语文教案5篇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是笔之所及并非限于刘和珍一人,通读全文,看看作者的笔触涉及到哪几类人?对每一类人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记念刘和珍君》优秀语文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记念刘和珍君》优秀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寥落、桀骜、屠戮、喋血、洗涤、浸渍、菲薄、租赁、殒身不恤、长歌当哭”等词语的含义。

2.提高理解句子含义以及表达作用的能力。

3.训练并培养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朗读法。

通过播放录音,教师范读使学生掌握语句的抑扬顿挫,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学生通过齐读、默读、速读整体感知课文.在阅读中加深理解。

2.讨论法。

结合具体文段,给学生设置若干个思考题,指导学生利用文章背景材料、课文下面的注释发表自己的看法,进一步体会鲁迅先生的写作意图。

3.学会采用勾画、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凶残卑劣,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文章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表达技巧,重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3.品析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训练并培养学生自行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学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的硝烟我们仍依稀可见,美国的卑劣行径和无耻侧言将永难磨灭,不幸以身殉职的三位记者我们将没齿难忘。

同学们,假如你是他们的同事或亲朋好友,要为这三位烈士写一篇纪念性的文章,你将如何安排文章的整体思路呢?这节课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看看先生是如何安排思路的,我们定将受益匪浅。

板书:记念刘和珍君二、重点讲析——介绍背景《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写于一九二六年四月一日,最初发表在一九二六年四月十二日《语丝》周刊第七十四期上,后由作者编入《华盖集续编》。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共3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共3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共3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1《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课文是《记念刘和珍君》,该篇文章是中国著名的女性文学家李天命先生为了纪念他的逝世的朋友、同事刘和珍而写的一篇短文,篇幅短小,内容简洁有力,是一篇注重人文关怀的抒情散文。

本篇文章通过对逝者的缅怀,表达了对朋友的感慨,对逝者人格的肯定,以及对逝者所代表的美好品质的赞颂。

同时,在人文关怀与个性表现方面,也表达了对自然环境、对社会风尚的一些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学习掌握本文的基础知识,即重点词汇、词语搭配、句型结构和段落结构。

2)培养学生对批判和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个人生活经验,深入探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特征。

3)通过语言交流和讨论,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逝者表达的依依惜别之情,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情感。

2.过程与方法1)阅读文本,配合多种学习模式,如个人朗读、小组合作、学科交融、情景还原等,开展多元感悟。

2)让学生自主发挥,开展“仿写”、“扩写”、“采访讲述”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写作能力。

3)采取“情景式教学”、“观摩式学习”、“互动式讲解”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1)培养学生对逝者的思考和关爱情感。

2)引起学生对人生的感悟和人生价值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情感。

三、教材分析1. 文本基础知识1)写作手法本篇文章不拘泥于传统的文学风格,情感表达方式基于真实生活的体验,同时属于日常语言的范畴,让人感觉十分亲切、温暖,伟大与普通深情结合,在真诚表达的状态下略显朴素。

2)文章结构文章由一个总的开头总结结尾构成,总结部分采用发问方式引出全文,开头说明刘和珍去世的新闻以及文章的主题,主体部分是对于朋友的缅怀和赞扬。

3)叙事角度作者在文章中主要采用第一人称式的叙述方式,通过介绍自己与刘和珍的交往关系,抒发自己对逝者的追思,并深刻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人生价值。

4)修辞手法本篇文章的修辞手法注重朴素真实,但在拟人、比喻、夸张、对比、排比等方面也用了不少的手法,让文章更具活力和感染力。

语文《纪念刘和珍君》教案范文

语文《纪念刘和珍君》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语文《纪念刘和珍君》教案优秀范文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纪念刘和珍君》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1. 《纪念刘和珍君》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的把握。

2. 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对《纪念刘和珍君》的深入理解和解读。

2. 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发展。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对《纪念刘和珍君》的深入理解和解读。

2. 教学PPT或黑板等教学辅助工具。

学生准备:1. 预习《纪念刘和珍君》。

2. 准备好笔记本和笔。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短的介绍,引导学生回顾《纪念刘和珍君》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内容讲解(15分钟)教师详细讲解《纪念刘和珍君》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3. 作品鉴赏(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纪念刘和珍君》进行鉴赏,教授鉴赏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4. 思考与讨论(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5.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对本次教学进行总结,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学习收获。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纪念刘和珍君》的读后感。

2. 请学生找出其他相关的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

五、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读后感的内容,评价学生对《纪念刘和珍君》的理解和鉴赏能力的发展,以及学生对历史与现实关系的思考和社会责任感的提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刘和珍的事迹,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她的伟大和无私。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刘和珍的看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人物形象。

3.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探讨刘和珍精神在当代的意义,促进学生思考。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刘和珍的事迹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了解她的生平和工作。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记念刘和珍君语文教案范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记念刘和珍君语文教案范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的主要内容,把握刘和珍的形象特点。

(2)能够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3)能够体会作者对刘和珍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刘和珍的形象特点。

(3)通过朗读和背诵,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培养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的阅读与理解。

(2)分析刘和珍的形象特点及其意义。

(3)理解作者对刘和珍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刘和珍的背景信息,激发学生对刘和珍的兴趣。

(2)引导学生关注刘和珍的英勇事迹,引发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分析刘和珍的形象特点及其意义。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

(2)教师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并引导学生理解其作用。

4. 朗读与背诵:(1)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妙。

(2)学生背诵课文,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刘和珍的形象特点及其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记念刘和珍君》。

2. 写一篇关于刘和珍的英勇事迹的短文,表达自己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以及是否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优秀2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优秀2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优秀2篇)(3)刘和珍,是一名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的学生。

1926年3月,大沽口事件发生。

18日清晨,身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

中午她扛着白底黑字大校旗,冲入段棋瑞执政府左边大门,昂立人群中。

突然身中七弹,壮烈牺牲,年仅22岁。

(4)君:是对人的尊称。

(5)有关时代背景(参照课文注解一)二、通读课文,指导预习。

1.通读全文,圈画出重点词句,运用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并重点给加点的汉字注音:①洗涤(dí);②惮(dàn);③攒射(cuán)、尸骸(hái)抹杀(mǒshā完全勾销,一概不承认)问2:第一、二部分的作用?(教师板书)2.在理清总体思路下,让学生概括各段段落大意。

教师板书:①介绍写作缘由。

②交待写作目的。

③回忆认识过程。

④抒写惊愕、义愤。

⑤叙述遇难经过。

⑥总结经验教训。

⑦热情讴歌赞颂。

3.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抓住作者感情线索:对爱国青年的爱,对执政府的怒,对反动文人的恨,对麻木民众的失望,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忧愤,对社会未来寄予的希望……这些感情交织在一起,呈线性展开,构成文章的多重意味。

▼这篇课文题为“纪念刘和珍君”,但作者不止纪念了刘和珍,还纪念了杨德群、张静淑以及“三·一八”惨案中的死伤群众,实际目的是以纪念刘和珍为切人点,对“三·一八”惨案发表评述。

▼教师提问:从文章整体看,作者的笔触涉及到哪几类人?对每一类人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提示:第一类是爱国青年,突出了一个刘和珍,还提到杨德群、张静淑,扩大一点是“四十余被害的青年”,再扩大一点是数百死伤者,再扩大一点是请愿的群众,作者对这类人表达的感情是:沉痛地悼念,奉献尊敬——颂扬她们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和她们的勇毅,告诫(斗争方式),激励“更奋然而前行”。

第二类是反动势力,包括段棋瑞执政府(或称“当局者”)、“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或称“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作者控诉其暴行、痛斥其无耻流言。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精选20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精选20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精选20篇)《记念刘和珍君》篇1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第二单元古代历史散文,初步掌握了“提要钩玄”知识,同时这又是高中接触到的第一篇鲁迅先生的作品,但学生在实践曾接触过鲁迅先生的作品,对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有一定的了解,因此阅读起来并不十分困难。

作为人教新课标版必修1写作系列的定位是记叙类文体的写作;而本单元又是“写人记事的散文”,与第二单元的古代历史散文除时代不同外,可算得上同类文章的阅读,我们不妨运用第二单元所学的阅读知识指导本课甚至本单元的教学。

文本定位:1.单元定位:《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在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中被编排在模块一,定位于“写人记事的散文”,而且该模块的写作部分又定位的是记叙类文体的写作,可以说阅读与写作同步发展;如果再加上第二单元文言文的古代记叙散文,可以说又做到了散文阅读古今的完美结合,这对学生思想感情的提升所起的作用与意义既是巨大的又是深刻的,它既可看作是古代记叙散文单元所学的“提要钩玄”读书法的延伸,也可看作是写作知识的演练的前奏。

2.课文定位:《记念刘和珍君》作为传统篇目保留下来,在前期的教材中被定位成“比较复杂的记叙文”。

现在又放在这个单元的首篇,其地位与价值可想而知。

设计思路:新的课程标准高度重视阅读的过程和方法,并提出了一系列的阅读方式和方法,并就阅读过程中的沉重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度等阅读方法,转变学习方式,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能利用多媒体收集和处理信息。

因此,本课设计时重点要求学生巩固使用第二单元学过的“提要钩玄”的读书方法,理解文章大意,弄懂作者感情的依托,使学生的情感因素得以提升;因为文本比较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效运用“速读”的方法,再辅以必要的“精读”把握语言上的特点,为后面的写作“记叙类文章”奠定一定的基础。

目标定位: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件塑造人物及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多篇)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多篇)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精选多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事迹,感受其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2. 通过学习刘和珍君的事迹,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3. 学会刘和珍君的诗歌,领略其优美的文学风格,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刘和珍君的生平介绍2. 刘和珍君的事迹选编3. 刘和珍君的诗歌选读三、教学重点1. 刘和珍君的生平和事迹2. 刘和珍君诗歌的文学特点四、教学难点1. 刘和珍君诗歌的鉴赏2. 培养学生对刘和珍君精神的理解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刘和珍君的生平事迹和诗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刘和珍君的事迹,引导学生从中吸取精神营养。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刘和珍君的精神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4.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实际行动来践行刘和珍君的精神。

教案示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刘和珍君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纪念刘和珍君的原因。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我们要纪念刘和珍君吗?二、(15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刘和珍君的事迹,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其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2. 学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三、诗歌欣赏(20分钟)1. 教师选取刘和珍君的一首诗歌,引导学生欣赏其优美的文学风格。

2. 学生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味。

四、讨论(1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刘和珍君的精神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2. 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感悟。

2. 学生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爱国主义行为,提出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刘和珍君的事迹短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了解刘和珍君的伟大精神。

2. 新课导入:讲解刘和珍君的生平事迹,让学生了解其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3. 案例分析:分析刘和珍君的事迹,引导学生学习其爱国主义精神。

4. 诗歌欣赏:选取刘和珍君的一首诗歌,让学生感受其优美的文学风格。

5. 讨论与交流:组织学生讨论刘和珍君的精神内涵及其现实意义,引导学生践行爱国主义。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语文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语文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语文教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纪念刘和珍君》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疏通课文,整体感知这首古代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反复诵读课文,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

3、背诵并默写课文,归纳《诗经》的艺术特点,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学习方法:颂读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知识前提详解《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相传为孔子所编定而成。

《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

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礼义。

(305)篇,孔子皆歌弦之。

”一般认为,现存的《诗经》基本上经孔子删汰选编而成的。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政治上主张严格遵守“礼”,特别强调“仁”,对我国古代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整理编定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

其言论,主要记载在《论语》中,其思想,从汉朝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背景介绍《诗经》的305篇诗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作品,产生于今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

大体上说,《风》是民间乐歌,《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乐歌和舞歌。

《风》的绝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了《诗经》得最高文学成就。

这些产生于民间的作品,或揭露当时的社会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广泛的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

3、相关资料《诗经》的语言特点《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

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常常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

《诗经》的重章叠唱及表现手法《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篇一:优秀教案篇二:优秀教案教案文本分析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是一篇悼念性散文,在文中作者鲁迅热情的赞扬了爱国青年临危不惧的反抗斗争精神,愤怒的揭露了帝国主义、反动军阀政府的凶残,痛斥了御用文人无耻的谎言和卑劣的行径文中作者的感情忧愤,爱憎鲜明,具有经典性、人文性的特点。

就是这样一曲赞颂“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悲壮战歌,一支激励仁人志士“更奋然而前行”的深沉号角,一篇声讨反动势力的战斗檄文。

全篇洋溢着悲愤炽烈、激动人心的强烈感情。

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了解时代背景,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文章的思路过程和方法:反复诵读,品味散文写人记事的语言,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学习记叙、议论、抒情综合运用的写作手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感受鲁迅刚正不阿的性格、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嫉恶如仇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难点:关键文句的理解。

教学层次设计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从刘和珍切入——讲述文章第二部分回忆刘和珍——分析刘和珍所做事迹极其性格第二课时:把握文章思路——把握情感线索——分析重点语句——总结鲁迅性格教学过程如下第一课时(45分钟)一,导入(2分钟)“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历史是公正的,只为一己私利而活着的人,会被历史的大浪冲走;“淘尽黄沙始见金”,那些活着是为了别人更好地活着的人,将在人民心中永生。

年仅22岁的刘和珍,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了,而她的名字,连同她的高尚精神,永远刻在了人民心中。

(出示刘和珍遗像及对联图片)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关于她的一篇纪念文章。

二、知人论世(8分钟)PPT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引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有一些自愿者参与到各个项目中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那么,你有过参与自愿者服务的经历吗?你想过为什么要去做这样的事情吗?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一篇名叫《记念刘和珍君》的文章,来了解这个问题。

【教学目标】1.认识《记念刘和珍君》,能感受到文章所传达的情感。

2.理解文章中的重要句子,能从中挖掘出文章所阐述的主题。

3.学习用简练而富有表达力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4.通过读文章、分组讨论、个人思考和写作等多种方式,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1.教学准备教师计划编写本节课的教案,制作相关课件,准备好个人电脑、投影仪等。

2.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幻灯片或口头介绍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记念刘和珍君》。

确保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信息和主要内容,并引导他们开始思考:为什么有这么多的自愿者要参与到公益活动中去?他们的奉献精神和精神境界到底有多高?有没有经历过类似的自愿服务活动?3.阅读环节教师分发文章,并说明阅读的重点和注意事项,例如:整体把握,重点句子识别,主旨归纳,语言表达等。

同时,需要告诉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请掌握主要情节,记录下自己的思考和疑问。

”4.讨论环节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小组,并要求每组提交各自的讨论观点和答案。

要在讨论过程中加强组内成员之间的交流沟通,鼓励每个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考,不要因为害羞而沉默。

每个小组应围绕主题展开讨论,例如:自愿者精神,公益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等,以此深入探讨《记念刘和珍君》中传达的主题和情感。

5.总结环节教师收集各组的汇报,并对讨论中的问题和亮点进行点评。

通过对汇报的启示和点拨,引导学生对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并在文章的基础上阐发“自愿者”的意义和价值,从而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并提升自我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设计《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理解课文包含的主要意思,阐释课文中难句的含义。

二.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

三.学习爱国青年的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四.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脉络,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思路,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课时】三个课时。

【教学进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学步骤:一.导入:同学们,发生在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是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的段祺瑞政府屠杀爱国请愿人民的血的历史,是二百多名请愿群众倒在血泊中的惨烈的一幕,更是中国人残害中国人的一场罪恶、一场悲哀、一场耻辱!路,还没有开始就走到了尽头,梦,还来不及做就永远不再醒来,刘和珍,这位年仅22岁的女大学生就这样倒在了反动派的枪弹之下。

在惨案发生后的第六天,鲁迅先生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悲愤,毅然写下了这悲愤沉痛的悼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以此来警醒中国人民永远记住这笔血债!请一位同学读一下文中注释①,大家体会一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

(提示:悲、愤!)二.简介作者并解题1.指名学生简介本文的作者?(提示: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最伟大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我们熟悉的作品有《故乡》、《孔已己》、《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社戏等》)2.解题:关于题目中的“记”相当于“纪”,并非另有其意,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为“记叙、怀念”,。

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的“那”实为“哪”,鲁迅当时用“记念”实为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

3.君:对人的尊称。

三.整体感知全文,理清脉络。

1.听录音朗读课文。

注意体会本文“悲愤”的感情基调,注意生字词。

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⑴、给文章的七个小节分层次,并归纳其大意。

⑵找出文中有关刘和珍的三件事情,并以此分析她的形象和高尚品质。

提出听读要求:注意作者悲、愤的感情基调,纠正字词读音。

学生讨论后,指名学生回答⑴、⑵两个问题。

(明确:⑴?第一层1、2小节,交代写作原由;第二层3、4、5小节,记叙刘和珍的生平和遇难经过;第三层6、7小节,评述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⑵.刘和珍的三件事情:一、预定《莽原》全年,表现了她要求进步,追求真理的品质;二、反抗校长,表现她勇敢顽强,有正义感、有责任感等品质;三、参与请愿并遇害,表现了她英勇、进步为国家和民族勇于牺牲的爱国精神等。

刘和珍的外表形象: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2.本文题为记“记念刘和珍君”,但明显不全在写刘和珍,那么请同学们找出文中一共写了几类人?三?一八惨案后他们各自的动向如何?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和感情怎样?由此能否推出作者写作目的?即完成下列表格:(师生齐填,边填边分析)哪类人动向作者态度和感情写作目的爱国青年:猛士,苟活者(“我”)悼念尊敬激励悲悼念、鼓励反动派:当局者,流言家,有恶意的闲人污蔑控诉抨击愤揭露麻木的民众:庸人,无恶意的闲人淡漠哀伤唤醒哀、愤唤醒3.总结:由此可见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除了要悼念在惨案中牺牲的爱国者刘和珍等人外,更深远的意义应在于评述惨案,以此来鼓励生者、激励猛士,揭露敌人,唤醒庸人,评述惨案的教训和意义等。

而纪念刘和珍正是本文写作目的的切入点。

四.作业:熟读全文。

尽力背诵2小节。

在理清文章三大层次的基础上,概括各小节的意思。

附:板书设计记念刘和珍君哪类人动向作者态度和感情写作目的爱国青年:猛士,苟活者(“我”)悼念尊敬激励悲悼念、鼓励反动派:当局者,流言家,有恶意的闲人污蔑控诉抨击愤揭露麻木的民众:庸人,无恶意的闲人淡漠哀伤唤醒哀、愤唤醒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学习文章第1、2、3、4小节,以第四节为例,训练理清局部思路,在沥青思路的基础上理解难句,以加深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步骤:一.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内容到入新课。

上堂课我们学习了本文的写作背景,概括出了本文“悲愤”的感情基调,了解了刘和珍的生平,知道本文写作目的。

这堂课我们具体学习一下文章的1、2、3、4小节,看作者是如何纪念死者、评述惨案的。

二.分析文章,理解难句。

(一).分析一、二小节1、齐读这一部分,要求带着以下问题:1)作者在第1、2节都说道“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请问各有什么含义?2)本段段意既然为交代写作原由,请问其写作原由是什么?(解决:第一节“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个“必要”说的是要悼念遇害者刘和珍,奉献作者最大的悲哀和尊敬,控诉段政府的暴行和抨击反动文人的阴险论调。

“也”和“早”二字说明作者要作文纪念的愿望由来已久。

作文不仅是应程君的要求,更主要的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

第二个“必要”在与唤醒庸人,要人们牢记血债。

因此本段交代的写作原由是悼念死者,揭露敌人,唤醒庸人。

)2、重点分析文中难句:1)文章开头作者如此郑重其事的说明本文的写作时间“中华民国十五年”,其中有何深意?(提示:含有揭露和讽刺意味。

中华民国并非人民的民国,而是屠杀人民的机器。

)2)追悼会那一天,我为何独在礼堂外徘徊?(提示;作者无法承受追悼会的悲痛,独自徘徊沉思。

)3)作者反复说“只能如此而已”,又称自己献上的只是“菲薄的祭品”,说明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提示:表达作者认为未能以更好的方式悼念死者,深感歉意。

)4)“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是什么意思?(提示:愤怒到了极点的意思)5)“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一句,他们指什么人?“快意于我的苦痛”怎么理解?(提示:“它们”指反动派。

“快意于我的苦痛”实际是警告反动派别高兴的太早,总有一天血债必将血偿!)6)“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一句,“真的猛士”指什么?“惨淡的人生”什么意思?“哀痛者和幸福者”分别指什么人?(提示:“真的猛士”指真正勇敢的革命者。

“惨淡的人生”指反动派统治下的黑暗现实。

“哀痛者和幸福者”分别指看到黑暗现实,哀痛于国家和人民而无力改变的人和敢于正视黑暗现实,为国为民敢于斗争敢于牺牲的人。

)(二)分析第三节1)作者说“刘和珍是我的学生”,“现在却有些踌躇了”为什么?作者称自己是“苟活到现在的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品质?(提示:踌躇是因为作者认为刘和珍是为中国而死的青年,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和尊敬。

表达作者自责内疚的心情。

反映了鲁迅先生自谦,自我剖析的品质)2)提醒同学们再次记忆刘和珍的形象: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三)分析第四节1)齐读该节,该节主要讲什么?分层次,用四个字概括层次大意。

(提示:主要是概述惨案。

分四层:听到噩耗---颇为怀疑---尸骸为证---听到污蔑---悲愤号召)2)“卫队居然开枪”的“居然”二字说明了什么?(提示:一是出乎意料,二是反映了敌人的凶残。

)3)“我向来是不惮一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一句如何理解?其中的中国人指什么人?(提示:“中国人”指反动派,意思是敌人的凶残远远超出我的意料。

)4)敌人说她们是“暴徒”和“受人利用”,同学们能否在文中找出反驳他们的证据?(提示:“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欣然前往”,“请愿而已”等)5)“衰亡民族默”“默无声息的缘由”是什么?(提示:敌人残暴凶杀的暴力统治和反动文人用反动舆论进行的思想统治,屠刀加钳口术的专制性统治,使得我们的民主更加衰亡。

)6)“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没中灭亡。

”一句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后面一句是什么复句?有何含义?(提示:反复的修辞手法。

选择复句。

意思为沉默到了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候。

这里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也有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和鼓动。

)三.小结:这一部分,作者以无比悲痛的心情,向牺牲的爱国青年们献上他的悲哀和尊敬;以无比愤慨的心情,抨击着敌人的无耻谰言;以无比激昂的口号激励后死者的爆发。

四.作业:背诵2、4小节。

思考几个问题:1.作者在第五节如此详写惨案的经过有何深意?2.作者对请愿的态度如何?3.作者对惨案的意义作和评价?附:板书设计:听到噩耗—---居然震惊概述惨案颇为怀疑—---怀疑愤慨听到污蔑—---暴徒愤懑尸骸为证------虐杀悲痛悲愤号召------爆发怒吼第三课时教学要点:总结全文,进一步探究文章的总体思路,分析文章5、6、7小节,理解文中的难句,加深对文章感情基调的理解和把握。

教学步骤:一.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复习上一节课内容。

抽查一两位同学背诵。

二.根据上节课布置的作业导入新课。

1.作者在第五节如此详写惨案的经过有何深意?(提示:一是揭露了敌人的凶残,证明那简直就是虐杀,二是赞扬了三个女子临难从容、互相救助的精神。

)2.作者在第四节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到第五节又说“我还有要说的话”。

各是什么意思?(提示:无话可说是因为敌人暴力和无耻谰言令人震惊、愤怒说不出话;还有要说的话是作者要揭露敌人。

)3.“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一句中,“这”字指代什么内容?下面的伟绩和武功如何理解?(提示:“这”指上文的“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

“伟绩”和“武功”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用了“互文”的写作手法两句所讲的内容一样,这句话讽刺了中外反对者沾沾自喜与自己的暴力的丑恶嘴脸。

)4.作者用煤的形成类比什么?作者对徒手请愿的态度如何?(提示:类比请愿的收效不大,作者不赞同徒手请愿方式!)5.作者在此引用陶渊明的诗,用意何在?指名介绍介绍一下陶渊明?(提示:作者认为尽管请愿收效甚微,但对社会还是有一定影响的。

勇士们的鲜血不会白流。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因在彭泽县当过县令,故人称“陶彭泽”,晚年自号“五柳先生”,死后,朋友私谥为“靖节”,故世号“靖节先生”,后人称他为田园诗始祖。

作品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作者引用此诗有青山埋忠骨之意)6.请学生讨论分析,抓出“事实是明证”所在句子的这一主干。

7.“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到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句是什么复句?如何理解该句?(提示:并列复句。

这句恰当是评价了惨案的意义,尽管非人间的苟活者很多,但即使苟活者,也会看到一点希望,哪怕实际依稀的微茫的,而猛士们绘制烈士精神鼓励下,更加勇猛的前进、斗争!)8.文后作者又说“呜呼,我说不出话,”作者明明说了这么多,怎么又说说不出话呢?(提示:在此,表达了作者无尽的悲愤和深深地歉意。

)三.总结全文(以最后一句中的“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中的“此”字的内容总结全文。

)1.这句话中是“但”字是什么意思?(提示:仅,并非表转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