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瘤影像诊断19632
《垂体瘤的影像诊断》课件
病因与症状
总结词
垂体瘤的病因较为复杂,可能与遗传、内分泌等多种因素有 关。垂体瘤的症状表现多样,与肿瘤的大小和类型有关。
详细描述
垂体瘤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内分泌等多 种因素有关。垂体瘤的症状表现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 、视力视野障碍、内分泌功能紊乱等。此外,不同类型的垂 体瘤还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症状特点。
。
确诊检查
进行MRI检查,详细了解肿瘤 的形态、信号强度、侵犯范围
等信息。
鉴别诊断
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 检查结果,排除其他可能的疾
病。
随诊复查
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观察肿 瘤的生长情况,评估治疗效果
。
影像学特征与病理学诊断的联系
影像学特征
联系
垂体瘤在MRI上通常表现为鞍内或鞍 上占位性病变,形态规则或不规则, 信号强度不均。
MRI检查
常规MRI
提供多平面、高分辨率的 肿瘤影像,是诊断垂体瘤 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MRI增强扫描
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肿瘤的 边界和强化特征。
功能MRI
如MRS、DWI等,可提供 更多关于肿瘤生物学特性 的信息。
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
PET-CT
可用于评估肿瘤的代谢活性及转移情 况。
超声检查
对于某些特殊类型的垂体瘤,如侵袭 性垂体瘤,可采用超声检查进行辅助 诊断。
04
挑战2
小肿瘤的检测:小垂体瘤在影像学上 可能难以发现,易漏诊。
06
解决方案2
采用动态增强扫描技术,提高小肿瘤的检出率 。
未来发展趋势与研究方向
发展趋势1
发展趋势2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 发展,利用AI辅助医生进行垂体瘤的诊断 将成为趋势。
垂体腺瘤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垂体腺瘤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垂体腺瘤一、概述垂体腺瘤是鞍区肿瘤最常见类型,约占原发颅内肿瘤的10%。
发生于成人,男女发病率相等,但分泌泌乳素的微腺瘤多为女性。
二、临床与病理垂体腺瘤分为有分泌激素功能和无分泌激素功能两类。
前者包括分泌生长激素和泌乳素的嗜酸细胞腺瘤,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等的嗜碱细胞腺瘤;后者为嫌色细胞腺瘤。
垂体腺瘤属脑外肿瘤,包膜完整,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
可向上生长突破鞍隔侵及鞍上池。
较大的肿瘤因缺血或出血而发生中心坏死或囊变。
偶可钙化。
临床表现包括:压迫症状,如视力障碍、垂体功能低下、阳痿、头痛等;内分泌功能异常,如泌乳素腺瘤出现闭经、泌乳,生长激素腺瘤产生肢端肥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导致库欣病等。
影像学表现CT表现:1.垂体微腺瘤指直径≤10mm并局限在鞍内的垂体腺瘤,CT检查需行冠状位薄层增强扫描。
(1)垂体高度异常:超过垂体正常高度(男<7 mm,女<9mm)这一标准并非绝对,因为正常高度的垂体内发现微腺瘤并不少见。
(2)垂体内密度改变:快速注射对比剂后并立即扫描肿瘤为低密度,延迟扫描为等密度或高密度。
因为垂体无血脑屏障,注射对比剂后,对比剂进入快、廓清快。
(3)垂体上缘膨隆:冠状扫描,膨隆可以居中,偏侧更有意义。
(4)垂体柄偏移:冠状面可以观察垂体柄左右偏移,偏侧生长的肿瘤可致垂体柄移向对侧,约占20%一30%。
居腺体中部的肿瘤,可以使垂体柄变短(5)鞍底骨质改变:冠状面扫描可以显示鞍底骨质变薄、凹陷或侵蚀,占60%左右。
(6)治疗效果:溴隐停治疗后,75%泌乳素PRL腺瘤可缩小。
2.垂体大腺瘤为直径>lOmm的垂体腺瘤。
呈圆形,也可呈分叶或不规则形。
冠状扫描显示肿瘤呈哑铃状,这是由于肿瘤伸于鞍上,中部受鞍隔束缚所致。
平扫大多数为等密度,也可为略高、低或囊变。
肿瘤向上压迫室间孔,向外侧侵犯海绵窦并可延伸至颅中窝,向后可压迫脑干,向下可突人蝶窦。
垂体肿瘤MRI诊断
空蝶鞍形成机制
鞍隔孔膜薄、孔较大(大于 5mm )或鞍膈缺损, 蛛网膜下陷鞍内,脑脊液进入蝶鞍,使蝶鞍上部 扩大。 少数空蝶鞍与脑脊液漏、脑积水有关; 颅内高压可致蛛网膜腔隙疝入鞍内形成。
生长激素缺乏性矮小症
垂体前叶明显缩小、 扁平紧贴鞍底,鞍内 空虚,充满脑脊液, 形成类似部分空蝶鞍 改变; 垂体柄明显缩短或消 失,后叶高信号区消 失; 在鞍上池中垂体柄的 顶端有高信号的小结 节,为异位的神经垂 体即垂体后叶
注意 中间囊部和某些技术伪影在 MRI上可以与微腺瘤表现相似
垂体瘤(大于10mm)
瘤体在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在T2加权像上等信号或较 高信号。 肿瘤形态显示可以明确垂体腺瘤与视交叉、两侧海绵窦 的关系。 坏死、囊变区在T1加权上呈更低信号,在T2加权上呈高 信号。 垂体卒中为急性出血和垂体腺瘤梗塞出现的临床综合征, 伴有严重的头痛、高血压和视觉突然丧失。
侵袭性垂体腺瘤 的MRI判断
侵袭性垂体腺瘤可以侵袭海绵窦、鞍底骨质和蝶窦,其中 以海绵窦受累为MRI的一个重要征象。
垂体腺增强往往低于邻近的海绵窦。两侧海绵窦信号强度 不对称是海绵窦受侵犯最敏感的征象,然而特异性差。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受包绕特异性高,但敏感性差。一些作 者倾向于以下判断:
1.如果肿瘤包绕颈内动脉达67%或以上,海绵窦累及可以确诊 2.如果海绵窦显示不清楚或海绵窦上、内侧壁与肿瘤相连,应高度怀疑; 3.如果肿瘤包绕颈内动脉小于25%或海绵窦内、上壁未与肿瘤接触, 可 以明确海绵窦未累及。
灰结节异位瘤 (错构瘤)
增强扫描后肿瘤有强化
生殖细胞瘤
•肿瘤在MRI T1加权像上, 为等或稍低信号,在T2加 权像上呈等信号。 •增强扫描,肿瘤组织显著 强化,肿瘤囊变和钙化成 分无强化,呈低信号。 •肿瘤转移较早,顺脑脊液 种植转移
[颅脑肿瘤]“垂体瘤”的诊断要点、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
[颅脑肿瘤]“垂体瘤”的诊断要点、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垂体瘤垂体瘤(Pituitary tumor)1.要点(Key concepts)■垂体瘤(WHO I级)是一生长缓慢、边界较清,常发生于青年人的实性鞍区肿瘤。
■ MR动态增强时,微腺瘤强化与正常垂体时相不同步,强化慢于正常垂体,且强化强度仅为正常垂体的70%~90%,在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中具有较强的特异性。
典型大腺瘤常在冠状位MR上呈现“8”字或“雪人”征。
另外,继发征象亦具有特征性,即使是微腺瘤也常发生海绵窦受累。
瘤体长轴常垂直于鞍底不向后倾斜或者稍向前倾斜。
■多发性内分泌肿瘤I型常伴发垂体大腺瘤。
2.概述(Brief introduction)■是成年人最常见的鞍区肿瘤。
■好发于中青年人,泌乳素和生长激素瘤的好发年龄段分别为30—50岁和20—35岁;性别差异因组织细胞类型不同,泌乳素瘤多见于女性。
男性者青春期多延后,瘤体多较大,且容易发生囊变和卒中。
■好发部位为鞍内和鞍上,蝶窦、海绵窦、垂体柄和第二脑室偶见。
■分型:①微腺瘤:直径<1Omm;②大腺瘤:1Omm<直径<4cm;③巨大腺瘤:直径>4cm。
3.影像表现(Imaging findings)■ MRI平扫:①垂体大腺瘤常突破鞍膈形成鞍内、鞍上肿块,在鞍膈处形成切迹,瘤体在MR冠状位和矢状位上呈“8”字(figure-of-eight)或“雪人”(snowman)征,也有少数瘤体呈多分叶状。
肿瘤边缘清楚,具有脑外肿瘤典型征象,水肿轻微,几乎无脑实质占位效应(图1,图2)。
②垂体微腺瘤常无明显形态学异常,直接征象可仅为垂体稍增大;间接征象在垂体微腺瘤的识别中更重要:冠状面垂体左右不对称和垂体柄偏移(图3,图4)。
③信号强度常表现为等信号改变,或肿瘤卒中、囊变或者压迫周围组织,信号强度多增高。
80%的大腺瘤T1WI矢状面可见高信号神经垂体位于鞍膈之上(Posterior pituitary“brig ht spot”,PPBS)。
垂体瘤的CT和MRI诊断
颅咽管瘤
CT-C
CT-C
CT-C
颅咽管瘤
CT-C
MRI-C
颅咽管瘤
T1WI
T2WI
DWI
CO
颅咽管瘤
T2WI
T1WI
T1WI
CO
CO
脑膜瘤
病灶中心多位于鞍结节或鞍旁 类圆形、分叶状、不规则形 等密度或略高密度;等或略低T1、等或略高T2信 号 多数密度或信号均匀 增强后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 脑膜尾征 蝶鞍形态正常,可见垂体影 可见局部骨质改变
垂体瘤 的CT和MRI诊断
史浩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影像科
鞍区CT和MRI检查
鞍区CT检查
患者头部呈过伸或过屈位 冠状位扫描 增强扫描(含碘对比剂)
鞍区MRI检查
患者取仰卧位 头部线圈 扫描序列包括:T1WI和T2WI序列
扫描方位包括:冠状位和矢状位,必要时横 轴位 增强扫描(含钆对比剂)
T2WI
T1WI
CO
垂体柄
CT 垂体柄由漏斗部发出在视交叉前 下方行至垂体的中后部,大多在 鞍背前1~2个层面显示清晰 垂体柄宽径约3mm,于冠状位图 像垂体柄居中,少数向一侧倾斜, 常见于垂体两侧高度不等或鞍背 CT 偏斜者,在CT图像上由于鞍背 骨伪影干扰或扫描体位影响,垂 体柄显示不清 CT片呈等密度,MRI T1WI呈等 信号,T2WI呈高信号,但由于 脑脊液影像显示不清;密度和信 号均匀 增强后呈明显均匀强化
垂体大腺瘤CT表现
CT-P CT-C
CT-C
CT-C
垂体大腺瘤CT表现
CT-P
CT-P
垂体瘤(Pitutaryadenoma)影像诊断
垂体瘤(Pitutaryadenoma)影像诊断垂体瘤(Pitutary adenoma)影像诊断[病因病理]垂体瘤属良性上皮源性肿瘤,累及垂体前叶,占颅内肿瘤的10%-18%,以女性多见。
根据有无激素分泌,将该瘤分为功能性(占75%)和无功能性(占25%),有分泌功能者可再分为生长激素腺瘤、泌乳素腺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促性腺腺瘤等。
依肿瘤大小分微腺瘤(直径<10mm)和(大)腺瘤(直径>10mm)。
[临床表现]无功能性的垂体腺瘤通常诊断较晚。
肿瘤压迫视交叉引起视野缺损,压迫正常垂体腺出现垂体功能低下。
侵犯海绵窦可出现第3、4、5颅神经障碍,向上延伸至第三脑室或孟氏孔可引起脑积水。
有功能性的垂体瘤发病初期即可发现,大多数属于微腺瘤。
泌乳素瘤表现为乳溢-闭经综合征。
嗜酸细胞瘤表现为肢端肥大症。
[影像学表现]垂体大腺瘤1.CT表现:①鞍内占位,多呈圆形,可向鞍上或向两侧生长,平扫多为等密度(占63%)或高密度(占16%)。
②16%的肿瘤内有出血,急性出血为高密度,以后为等密度或低密度。
③蝶鞍扩大,鞍底下凹变薄、侵蚀或破坏。
④增强扫描后肿瘤多为明显强化。
2.MR表现:①鞍内软组织肿块,大部分边缘光滑,向鞍上、鞍旁或鞍下延伸。
②T1及T2加权肿瘤实性部分呈等信号。
③病变可包绕、推压双侧颈内动脉、同时使视交叉受压移位。
④瘤体内部可囊变、坏死,大的肿瘤常压迫第三脑室,引起双侧脑室积水。
⑤增强后,瘤体实性部分呈明显强化。
垂体微腺瘤1.CT表现:①垂体内异常密度区,多为低密度。
②垂体上缘突起,尤其是局限性不对称性上突,常提示一个潜在的腺内肿块。
③垂体高度异常,一般直径高于8mm为异常,但18岁-35岁正常女性垂体直径可达9.7mm。
④垂体柄偏移。
正常垂体柄位正中或下端极轻的偏斜(倾斜角为1.5°左右),若明显偏移肯定为异常。
⑤鞍底骨质变薄、侵蚀和下凹。
2.MR表现:①垂体局限性异常信号,T1加权较正常垂体信号略低,T2加权分界不明显。
垂体腺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垂体腺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垂体腺瘤
➢ 1、名词解释 ➢ 2、解剖 ➢ 3、临床主要信息 ➢ 4、影像学表现 ➢ 5、垂体瘤影像诊断病理基础 ➢ 6、鉴别诊断 ➢ 7、治疗方法
名词解释
➢ 垂体腺瘤 (pituitary adenoma) ➢ 是一种良性缓慢生长的颅脑肿瘤,占颅脑肿瘤8%-
12%,发病年龄为25-60岁,儿童仅占10% ➢ 具体分为泌乳素瘤(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比例为1:
4-5,好发于年轻人);生长激素腺瘤(男性多见, 男女之比为2:1,儿童常见此型);皮质激素腺瘤 (好发于成年女性)
垂体基本解剖
垂体位于蝶鞍垂体窝内,体积约0.5×1.0×1.0cm。 垂体由腺垂体和神经垂体两部分组成,表面包以结 缔组织被膜。神经垂体分为神经部和漏斗部,漏斗 部与下视丘相连。腺垂体分为远侧部,中间部及结 节部三部分。远侧部最大,中间部位于远侧部及神 经部之间,结节部围在漏斗部周围。远侧部又称前 叶,神经部和中间部合称后叶。 腺垂体前叶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分泌生长激素和催乳 素。垂体的神经部(垂体后叶)主要合成抗利尿素 和催乳素。
2.脑膜瘤 CT冠状面扫描及MRI矢状面、冠状面发 现其不来源鞍内,垂体无异常或仅发现受压下移改 变,局部骨质增生及蝶窦过度气化均有助于诊断。
3.毛细胞型星型细胞瘤 多来源于视交叉、垂体柄或 第三脑室前部
第三脑室前部,冠状面显示肿瘤来源于鞍上,MRI 比CT的敏感性更高。若见到肿瘤包裹一侧或两侧视 神经则可确定诊断。
❖ 典型的Cushing综合征表现为向心性肥胖,以面 颈部、躯干部明显,称满月脸、水牛背。高皮质 类固醇血症可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致女 性出现闭经、不孕和男性化。男性血睾丸酮降低 ,出现性欲减退、阳痿和睾丸萎缩,儿童则出现 发育障碍。本病高血压的发病率可达85%左右。
垂体瘤影像诊断PPT
影像学与临床的交叉融合与协同发展
跨学科合作
影像科医生与临床医生之间的密切合作,共 同探讨垂体瘤的诊断与治疗策略,提高诊疗 水平。
学术交流与合作
通过学术会议、研究合作等方式,促进影像 学与临床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垂体瘤影
像诊断的进步。
THANKS
感谢观看
05
垂体瘤影像诊断的进展与 展望
新技术与新方法的研发与应用
核磁共振成像(MRI)
随着高分辨率、功能成像和分子成像等新技术的应用,MRI在垂体瘤诊断中的准确性和敏 感性得到显著提高。
计算机断层扫描(CT)
随着多排螺旋CT和低剂量CT技术的发展,CT在垂体瘤诊断中的价值逐渐被发掘,尤其在 评估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方面具有优势。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CT
利用新型示踪剂和成像技术,PET/CT在鉴别肿瘤性质、评估肿瘤复发和转移等方面具有 重要价值。
个性化诊断与精准医疗的探索与实践
个体化诊断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性别、遗传 背景等,制定个性化的诊断方案,以提高诊 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精准医疗
利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技术,对垂体 瘤进行分子分型,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的治 疗方案。
垂体瘤的分期与分级
垂体瘤的分期通常根据肿瘤的生长部位和侵犯范围进行划 分,如鞍内期、鞍上期、鞍旁侵犯等。不同分期对治疗方 案的选择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垂体瘤的分级通常根据肿瘤的恶性程度进行划分,一般分 为良性、恶性及转移性垂体瘤。分级对于评估病情和治疗 方案具有指导意义。
04
垂体瘤影像诊断的临床应 用
垂体瘤的影像学特征主要包括形态、大小、密度或信 号强度等。在CT或MRI图像上,垂体瘤通常表现为 鞍内或鞍上的占位性病变,呈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 。有时肿瘤可侵犯鞍旁组织,如海绵窦或鞍上池。
垂体瘤影像诊断19632
垂体大腺瘤常突破鞍隔向鞍上池生长,其形状 典型的呈“8”字征或“束腰征”。
MRI图像上,其信号特点在任何序列均与脑灰质 呈等信号。不过垂体大腺瘤经常在瘤体内部发 生出血或囊变,使其MRI信号变得不均匀。
MRA可显示肿瘤对WilliS环的形态和血流的影响。
复习思考题:各种NS常见肿瘤的病理特征与 影像表现之间关系?
MRI检查:
垂体微腺瘤显示优于 CT。
微腺瘤MR表现:
1. 瘤体直径《10mm
2. 垂体腺内局灶性信号异常,多呈稍长T1长T2信号
3. 垂体上缘局灶性对称或不对称上凸
4. 垂体柄移位
间接征象
5. 鞍底下陷或轻微下陷 6. Gd-DTPA动态增强,正常垂体先强化,微腺瘤延迟
强化。
垂体大腺瘤MR表现:
医学影像学
大庆油田总医院磁共振室
戴险 峰
3.垂体瘤(pituitary tumor)
绝大多数为垂体腺瘤(pituitary adenoma)。占脑肿瘤的10%左右,居 第三位。以30-60岁常见,性别无明显 差异。但分泌泌乳素的微腺瘤多为女性。
垂体的解剖
【临床与病理】
按其是否分泌激素可分为非功能性腺瘤 和功能性腺瘤。 功能性腺瘤包括泌乳素、生长激素、性 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等。
直径小于10mm者为微腺瘤,大于 10mm者为大腺瘤。
【临床与病理】
肿瘤包膜完整,较大肿瘤常因缺血或出 血而发生坏死、囊变。肿瘤可表现出侵 袭性,向上生长可穿破鞍隔突人鞍上池, 向下可侵人蝶窦,向两侧可侵入海绵窦。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垂体功能异常和视 野缺损。
【影像学表现】
CT检查 MRI检查
1. 瘤体直径〉10mm 2. 鞍内正常垂体信号消失,实体肿瘤为与脑组
垂体瘤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课件
影像学特征
在MRI上,嗜酸性垂体瘤通常表现为等或稍 高T1信号,等或低T2信号,增强扫描后明显 强化。同时,肿瘤内部可能存在囊变、出血 或坏死。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
分类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是一种较 为常见的功能性垂体瘤,具有分
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功能。
影像学特征
在MRI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 瘤通常表现为等或稍高T1信号, 等或低T2信号,增强扫描后明显 强化。肿瘤可能较大,并向鞍上
2 鉴别诊断准确性有待提高
对于某些非垂体瘤的病变,MRI的鉴别诊断准确性有待 提高,易造成误诊。
3 对肿瘤功能性质的评估不足
当前MRI主要关注肿瘤的形态学改变,对肿瘤功能性质 的评估尚显不足。
4 受限于影像技术人员的经验
MRI影像技术人员的经验对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影响较大 ,经验不足可能导致误诊。
未来发展方向与展望
鉴别诊断
需要与促性腺激素细胞腺瘤、嗜酸性细胞腺瘤等鉴别,主 要依据临床病史、影像学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嗜酸性垂体瘤
分类
鉴别诊断
嗜酸性垂体瘤是一种较为少见的垂体 瘤,具有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功 能。
需要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腺瘤、生 长激素细胞腺瘤等鉴别,主要依据临床 病史、影像学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部分垂体瘤的强化程度不 均匀,可出现斑片状或结 节状强化。
03
垂体瘤的鉴别诊断
功能性垂体瘤与非功能性垂体瘤的鉴别
功能性垂体瘤
具有分泌激素的功能,可能导致相应 的激素水平升高,如泌乳素瘤、生长 激素瘤等。MRI表现为垂体窝内占位 性病变,与正常垂体组织界限不清。
非功能性垂体瘤
不具有分泌激素的功能,激素水平正 常。MRI表现为垂体窝内占位性病变 ,与正常垂体组织界限相对清晰。
垂体瘤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仁爱 | 精诚 | 融汇 | 卓越
6.脊索瘤 多发于斜坡,低度恶性,可见多发、散在,斑片样钙化, 常离心样,临近骨质破坏,无瘤旁水肿,T1低信号、 T2高信号或混杂信号。增强:轻、中度强化。
仁爱 | 精诚 | 融汇 | 卓越
仁爱 | 精诚 | 融汇 | 卓越
(四)临床表现
1、激素分泌异常:泌乳素腺瘤患者闭经、溢乳、不育;生 长激素腺瘤患者巨人症及肢端肥大症,甲亢症状等。 2、肿瘤压迫垂体周围组织:视神经、视交叉受压后患者 出现视力减退、视野缺损和眼底改变。 3、内分泌代谢紊乱:性腺功能障碍,肾上腺皮质功能障碍, 甲状腺机能减退等。 4、头痛:主要位于眶后,前额和双额部,程度轻,间歇性发作, 多系肿瘤直接刺激或鞍内压增高,引起垂体硬膜囊及鞍膈 受压所致。
仁爱 | 精诚 | 融汇 | 卓越
3、垂体大腺瘤合并囊变、出血:蝶鞍扩大,鞍底下 陷,鞍内见突向鞍上的不规则肿块,T1WI 呈稍低及 高信号,T2WI 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 化;垂体柄、视交叉显示不清。邻近骨质吸收、破坏。
仁爱 | 精诚 | 融汇 | 卓越
(五)鉴别诊断:
1、颅咽管瘤 发生于垂体上方,常常表现为囊实性肿块,囊性病变在 T1WI上可呈高信号或低信号取决于囊内物质,在T2WI上 表现为高信号,其实性部分和囊壁增强扫描时明显强化。 其区别于垂体大腺瘤的重要一点是能找到正常垂体。
仁爱 | 精诚 | 融汇 | 卓越
(三)病因
具体的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明确,从机理上去探 讨有两方面: 一是由于下丘脑分泌的一些促进垂体生长的激 素过于旺盛,从而促进垂体产生了垂体瘤; 二是垂体前叶的某一种的腺垂体,分泌细胞过 多,产生了垂体瘤; 此外,在遗传方面研究表明,大部分垂体瘤不 遗传,但在患有多发性肿瘤的患者身上会有一 定的遗传倾向。
垂体瘤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
垂体瘤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垂体瘤属于脑外肿瘤,占颅内肿瘤的8%~15%,青年女性多见。
根据是否分泌激素分为有分泌功能的垂体腺瘤及无分泌功能的垂体腺瘤。
对于直径<10mm 的腺瘤叫垂体微小腺瘤,直径>10mm的腺瘤叫垂体大腺瘤。
临床上微腺瘤用药可以控制,大腺瘤手术效果较好,但易复发,8、10年的复发率分别为16%、35%。
标签:垂体瘤CT及MRI影像表现鉴别诊断垂体瘤检查,CT以冠状面薄层及增强扫描可清楚显示,对垂体微腺瘤检查,MRI则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冠状面正常垂体的高度,女性为2.7~6.7mm(平均4.8mm);男性1.4~5.9mm(平均3.5mm);青春期及中青年女性特别是妊娠期,垂体高度为9~10mm甚至更高。
1 CT表现1.1 垂体大腺瘤平扫可见鞍上池肿物,有完整包膜,圆形或分叶状,密度均匀,界限清晰,较大者因缺血或出血而发生中心坏死或囊变,2%~4%可见钙化。
肿瘤较大向上生长可突入三脑室前部和双侧侧脑室前角内下方,影响孟氏孔而产生脑积水。
肿瘤向侧方生长可侵犯海绵窦,使其内的颈内动脉受压。
肿瘤向下生长可突入蝶窦,蝶窦内可见类圆形软组织肿块。
骨窗示蝶鞍扩大、鞍背变薄移位,鞍底下陷等特征。
肿瘤出血或缺血性坏死为垂体瘤卒中,临床上出现肿瘤急剧增大的症状,CT平扫为急性出血,瘤内见高密度影。
增强扫描:垂体大腺瘤呈均一或周边强化。
瘤体边缘轮廓及瘤内坏死囊变区显示更清楚。
因垂体瘤血供不丰富,肿瘤强化的速度慢于正常垂体组织。
1.2 垂体微腺瘤平扫为等密度或低密度病灶,平扫多难以发现。
主要依靠增强后快速或动态扫描。
增强早期,增强的垂体腺中呈现局限性低密度区,边界清,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有时见小环形增强结节影。
还可借助于一些间接征象,如垂体高度增加、垂体上缘隆突、垂体柄偏移以及鞍底局限性变薄下陷、鞍底骨质变薄、侵蚀、破坏或鞍底倾斜等。
诊断还须结合临床症状和血中有关激素水平的变化。
2 MRI检查2.1 垂体大腺瘤平扫T1WI肿瘤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多数高信号。
垂体瘤影像诊断-精品文档
垂体瘤的分类
良恶性分类 前叶及后叶肿瘤 按肿瘤功能Fra bibliotek类 病理学分类
垂体前叶与后叶
垂体前叶—腺垂体,占70%,女性稍大于男性 垂体瘤大多数为腺垂体细胞瘤,垂体腺瘤 垂体后叶—神经垂体 垂体后叶肿瘤较少,肿瘤又可称垂体细胞瘤
垂体瘤功能性分类
分泌性腺瘤(65~80%) 单激素分泌腺瘤 多激素分泌腺瘤 无分泌功能腺瘤 未分化细胞瘤 瘤样细胞瘤
MRI检查
垂体微腺瘤表现: 瘤体直径≤10mm; 瘤体内信号异常,多呈长T1长T2信号 垂体上缘局灶性对称或不对称上凸 垂体柄移位 间接征象 鞍底下陷 动态增强,微腺强化程度低于周围正常垂体
垂体大腺瘤MRI表现
1.瘤体直径>10mm; 2.鞍内正常信号信号消失;肿瘤实体性部分呈等T1 、 T2信号,囊变及出血部分呈长T1、T2信号; 3.肿块向上生长呈“束腰征”
垂体微腺瘤
垂体大腺瘤
鉴别诊断
鞍结节脑膜瘤
颅咽管瘤
生长激素瘤临床表现
容貌改变
肢端肥大
影像学CT表现
微腺瘤:局限于鞍内,宜采取冠状面观察,平扫不 易显示,增强呈等、低或稍高密度结节。依靠间接 征象:垂体高度>8mm,垂体上缘隆凸,垂体柄 偏移和鞍底下陷。
垂体大腺瘤:蝶鞍扩大,鞍内肿块向上突入鞍上池 ,可侵犯一侧或两侧海绵窦。
肿块呈等或略高密度,内常有低密度灶,均匀、不 均匀或环形强化。
垂体瘤(pituitary tumor )
垂体的生理作用及地位
内分泌的中枢 承上:接受下丘脑释放的激素 信号 启下:决定内分泌腺体发挥功能状态 生命必须器官,保护在最安全的部位
垂体瘤
垂体瘤的CT表现
垂体瘤的SCT表现
垂体瘤3DCT图像
垂体腺瘤SCTA
垂体腺瘤 CT诊断要点 (1)垂体微腺瘤 结合临床症状体征 注意区分假性低密度 (2)垂体大腺瘤 临床症状体征
蝶鞍扩大及骨质改变
空蝶鞍
• 定义:指蛛网膜下腔异常扩张并突入蝶鞍内,正 常垂体窝与鞍上池的蛛网膜下腔由鞍隔分开。 • 常见原因: • 先天性鞍隔缺损 • 垂体腺的退化变性 • 脑积水三室前疝 • 鞍内囊肿破裂后 • 垂体腺缺血性坏死 • 垂体瘤术后
垂体腺瘤
2 垂体正常CT表现
血供特点:
正常垂体组织:血供丰富,早期强化 明显,延迟后密度减低 肿瘤组织 :血流缓慢,早期强化不明 显,延迟扫描后出现明显 强化
3 垂体腺瘤的分类
按组织细胞分类 按功能分类 按大小分类
嗜酸性 嗜碱性 嗜酸--嗜碱性 嫌色性
生长激素瘤 催乳素瘤 促皮质激素瘤 促皮质激素瘤 无功能腺瘤
正 常 脑 失垂 状体 位 --
正 常 脑 冠垂 状体 位 --
垂体微腺瘤MRI诊断
(1)形态异常:垂体柄偏移; 上缘局限性向上隆起; 鞍底倾斜或局限性凹陷 (2)信号异常:T1WI局部等或低信号 T2WI局部略高信号 (3)增强扫描:早期瘤结无强化,延迟 后瘤结逐渐强化呈高信号
垂体大腺瘤MRI诊断
部分空蝶鞍CT
空蝶鞍MRI
鞍 结 节 脑 膜 瘤
垂体腺瘤CT鉴别诊断
鞍区脑膜瘤:位于鞍结节,无蝶鞍扩大 动脉瘤:强化明显,无蝶鞍扩大 颅咽管瘤:低密度和钙化多见,鞍外生 长,注意垂体柄和鞍背的变化
动脉瘤
动脉瘤
强化明显,无蝶鞍扩大
垂体腺瘤
垂体正常MRI表现
形态:“工”字形,垂体柄居中无偏移, 两侧海绵窦及颈内动脉对称 上缘:平直,生育期女性中央可稍微隆起 下缘:平坦,无倾斜及局限性凹陷 大小:高度 女性<9mm;男性<7mm 信号:T1WI前方大部分为等信号(腺垂体) 后方小部分为高信号(神经垂体)
垂体瘤影像诊断
偶然发现的垂体瘤
临床垂体瘤,女性病人较多
垂体瘤的分类
良恶性分类 前叶及后叶肿瘤 按肿瘤功能分类 病理学分类
垂体前叶与后叶
垂体前叶—腺垂体,占70%,女性稍大于男性 垂体瘤大多数为腺垂体细胞瘤,垂体腺瘤
垂体后叶—神经垂体 垂体后叶肿瘤较少,肿瘤又可称垂体细胞瘤
腺癌 发现淋巴、血管、远处转移
非腺瘤 原发或继发非腺垂体细胞肿瘤 类似腺瘤的垂体增生
垂体瘤的发生机理
导致肿瘤发生的可能因素 垂体本身缺陷、下丘脑功能失调、其他刺激因子 肿瘤本身克隆性质
单克隆细胞肿瘤起源于单个细胞突变 多克隆细胞肿瘤起源于外来刺激
肿瘤及组织内致癌基因研究
临床表现(催乳素瘤PRL)
女性 闭经、泌乳、不孕、性欲减退、流产、体重增加、 水肿 男性 阳痿、乳房发育、泌乳、不育、毛发稀疏、睾丸、 睾丸软小
生长激素瘤临床表现
容貌改变
肢端肥大
影像学CT表现
微腺瘤:局限于鞍内,宜采取冠状面观察,平扫不 易显示,增强呈等、低或稍高密度结节。依靠间接 征象:垂体高度>8mm,垂体上缘隆凸,垂体柄 偏移和鞍底下陷。
垂体大腺瘤:蝶鞍扩大,鞍内肿块向上突入鞍上池, 可侵犯一侧或两侧海绵窦。
肿块呈等或略高密度,内常有低密度灶,均匀、不 均匀或环形强化。
MRI检查
垂体微腺瘤表现:
瘤体直径≤10mm;
瘤体内信号异常,多呈长T1长T2信号
垂体上缘局灶性对称或不对称上凸
垂腺强化程度低于周围正常垂体
垂体瘤(pituitary tumor )
垂体的生理作用及地位
内分泌的中枢
承上:接受下丘脑释放的激素
信号
启下:决定内分泌腺体发挥功能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T检查:
? 微腺瘤:局限于鞍内,宜采取冠状面观 察,平扫不易显示,增强呈等、低或稍 高密度结节。依靠间接征象:垂体高度 >8mm,垂体上缘隆突,垂体柄偏移和 鞍底下陷。
CT检查:
? 垂体大腺瘤:蝶鞍扩大,鞍内肿块向上 突入鞍上池,可侵犯一侧或者两侧海绵 窦。肿块呈等或略高密度,内常有低密 度灶,均匀、不均匀或环形强化。
? 直径小于10mm者为微腺瘤,大于 10mm者为大腺瘤 。
【临床与病理】
? 肿瘤包膜完整,较大肿瘤常因缺血或出 血而发生坏死、囊变。肿瘤可表现出侵 袭性,向上生长可穿破鞍隔突人鞍上池, 向下可侵人蝶窦,向两侧可侵入海绵窦。
?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垂体功能异常和视 野缺损。
【影像学表现】
? CT检查 ? MRI检查
? 最后,概述整堂课讲述内容,强调重点,布 置复习思考题,提供扩展阅读的资源
? 参考书目及互联网资源见幻灯
医学影像学
大庆油田总医院磁共振室
戴险 峰
3.垂体瘤(pituitary tumor)
绝大多数为垂体腺瘤(pituitary adenoma)。占脑肿瘤的10%左右,居 第三位。以30-60岁常见,性别无明显 差异。但分泌泌乳素的微腺瘤多为女性。
垂体的解剖
【临床与病理】
? 按其是否分泌激素可分为非功能性腺瘤 和功能性腺瘤。 功能性腺瘤包括泌乳素、生长激素、性 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等。
MRI检查:
? 垂体微腺瘤显示优于 CT。
微腺瘤MR表现:
1. 瘤体直径《10mm
2. 垂体腺内局灶性信号异常,多呈稍长T1长T2信号
3. 垂体上缘局灶性对称或不对称上凸
4. 垂体柄移位
间接征象
5. 鞍底下陷或轻微下陷 6. Gd-DTPA动态增强,正常垂体先强化,微腺瘤延迟
强化。
垂体大腺瘤MR表现:
1. 瘤体直径〉 10mm 2. 鞍内正常垂体信号消失,实体肿瘤为与脑组
织等T1、T2信号 ;囊变与坏死区呈长 T1、 T2信号 ;瘤内出血可见 T1、T2高信号改变。 3. 肿块向上生长,占鞍上池可压迫视交叉上抬。 向两侧可侵入海绵窦,见海绵窦内的颈内动 脉移位、受压或包绕。部分肿瘤在鞍隔平面 肿瘤可呈“ 束腰征”。
? 垂体大腺瘤常突破鞍隔向鞍上池生长,其形状 典型的呈“8”字征或“束腰征”。
? MRI图像上,其信号特点在任何序列均与脑灰质 呈等信号。不过垂体大腺瘤经常在瘤体内部发 生出血或囊变,使其 MRI信号变得不均匀。
? MRA可显示肿瘤对WilliS环的形态和血流的影响。
? 复习思考题:各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