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统计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统计分析

本文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内先进理论成果和经验,分析了我国区域金融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益,选取2010—2014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分别对金融资源配置进行统计研究,接着提出测算金融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率的方法——DEA 模型,测算我国31个省金融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率,并站在全国、区域、省际视角分别进行统计研究。同时,运用比较分析法对其社会效益进行宏观和微观分析。分析表明,我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整体水平不高,东北地区尤为显著,并且金融资源并没有完全按照市场化进行。

标签:金融资源配置;经济效率;社会效益;统计研究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将大量社会闲散资金通过一定途径转化为投资,是金融体系基本功能之一。在这一转化过程中,资金的配置效率和效益如何、是否能最大限度满足社会的巨大需求,就成为衡量金融体系与经济发展是否相适应、相匹配的主要标准。事实上在我国,许多金融资源的配置和价格并没有完全由市场决定,金融机构治理也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有人说中国的银行更像政策性银行而非商业银行。

自2007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人们便普遍将造成这一灾难的主要原因归结为金融业脱离了实体经济。在近年来关于金融业的讨论中,认为“金融业不能脱离实体经济”这样的观点常见于不同场合。金融业的发展与经济稳定离不开实体经济,既然如此,我国金融业与实体经济有无脱离便显得具有研究价值,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服务效率高低同样是我们关注的方面。

(二)研究综述

金融资源一词是由R.W.Coldsmith(1995年)提出,他认为在金融领域中,有关金融活动的主体和客体所具有结构、规模、数量及分布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产生效应和相互联系的大集合便是金融资源。白钦先(1998)对金融资源理论提出见解,通过现代理论方法,分别对货币和金融进行分析。汪兴隆(2000)提出配置失衡的货币地区是中东西三个区域经济发展不同的一个重要因素,并研究了区域货币不平衡的具体影响因素。由于传统经济学的问题,因为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自然涉及优化配置问题。王宏伟(2003)提出无论从短期发展还是长远规划来看,资本流动始终作为增长水平与区域经济差距变化的关键因素。金融资源理论具有一般经济理论金融资源的优化问题,所以使其有广泛的现代金融理论的内涵和广阔的发展余地(姜树博,2009)。白俊和连立帅(2012)以国内上市公司7年(2003—2009)的数据为对象,研究了行业差别和所有制不同对信贷交错配置的影响差异。

二、我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评价的方法

(一)基于金融资源配置经济效率

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是管理科学、运筹学、数理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它是由Farrell在1957年所著《生产效率衡量》(The Measurement of Productive Efficiency)中首次提出。它是运用线性规划模型对具有多投入和多产出的若干“单位”(称为决策单元,简记为DMU)或“部门”间相对有效性(称为DEA有效)进行评价和研究的理论框架。DEA的基本思路是,将每一个被评价对象视作一個独立的DMU,再由其他DMU组成被评价群体,将DMU的各个产出和投入指标的权重视为变量,进行评价运算,再通过对投入和产出比率综合分析,得出“有效生产前沿面”,最终根据DMU距离“有效生产前沿面”的状况,确定各DMU是否有效,对无效前沿面与有效前沿面对比,确定相应改进的方向和程度。DEA分析方法是非参数统计方法,评价特定样本中不同DMU的相对效率值,而参数统计方法获得的是绝对效率值。

(二)基于金融资源配置社会效益

对于社会效益的研究,本文基于社会福利理论,区别于经济效率的追求盈利以达到产出最大化为目的,分别对广义社会效益及狭义社会效益进行研究,采用归纳法与简单对比分析法。广义社会效益的研究主要关注国家政策下金融资源对不同地区、行业的支持力度;狭义社会效益的研究主要关注用于涉农投入、用于小微企业投入等情况。由于数据的可获性,研究主要以资金投入情况探讨金融资源配置的社会效益如何。

三、中国各地区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实证分析(一)中国各地区金融机构的经济效率

利用DEAP2.1软件,将所选的输入输出指标数据带入模型中,以投入为导向运行可得我国各地区2010—2014年金融资源配置综合效率。

1.从全国来看,我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普遍处于较低水平

如表1结果显示,2010—2014年我国六大区域的综合效率均值都在0.75以上,其中纯技术效率均值基本在0.80上下浮动,规模效率均值则在0.95以上。规模效率均值普遍高于纯技术效率均值,均值在0.96左右。这显示我国各地区在配置的规模上接近于适宜规模,仅有4%无效率。可见全国金融资源配置的无效主要源于纯技术无效率,即大量金融资源处于低效配置状态,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2.从区域来看,我国各地区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普遍偏低

2014年末在这六大区域中,西南、华北地区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最高,中南地区、西北地区、华东地区处于中间层,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最低的是东北地区(见表2)。

如图1显示,我国西南、华北、西北、中南和西北地区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均值与全国均值在整体趋势上均有所上涨,其中西南地区均值变化趋势与全国均值变化趋势一致。同时平均综合效率高于全国均值的西南地区、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处于领先地位,华东地区和东北地区效率值均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效率值最低的是东北地区,西南地区效率值与全国均值接近。西北地区同全国平均效率差距逐年缩小,且在2014年处于全国均值之上。这是由于国家支持西部开发,发展和丰富金融资源总量、合理扩大投入规模,使得西北地区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明显提升,其中青海和新疆在考察期内效率值明显升高。(二)我国区域金融资源配置社会效益

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2010—2014年全国涉农贷款额、小微企业贷款额为研究指标,对“三农”及“小微企业”支持情况予以说明。在此基础上对各区域情况予以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