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古代学案 03拟行路难(其四)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拟行路难》(其四)精选教案 (9)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体会诗人复杂变化、激荡起伏的情感及乐观自信、积极追求理想的顽强精神。
2、体会诗人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3、背诵诗歌。
二、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人复杂变化、激荡起伏的情感及乐观自信、积极追求理想的顽强精神。
2、体会诗人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三、教学方法PPT教学朗读法分析法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人生总是会面临一些你无法改变的挫折,面对这些挫折,你会如何去选择,今天我们一起看看这位诗人,当他面临巨大的不公时,他有什么样的选择(二)作家作品1、关于鲍照鲍照(公元414年~466年),南朝宋文学家。
字明远。
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tan城);一说上党(今属山西),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
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
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
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
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
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浚jun的侍郎,在刘浚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
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mo陵令等小官。
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xu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
孝武帝死后,明帝刘浚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浚的斗争。
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
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
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
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
鲍照的集子有南齐永明年间虞炎奉文惠太子萧长懋mao之命所编10卷。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54.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中“,”两句将其悲愤难忍、跌宕起伏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55.《拟行路难》(其四)中,“”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
33.《拟行路难》(其四)中的“,”两句是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
34.在《拟行路难》中,作者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
35.在《拟行路难》中,“,”两句是诗人趁酒意击节高歌,将一切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的境况。
36.在《拟行路难》中,“,”两句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
(四)明确字音
酌酒(zhuó)踯躅(zhí zhú)
(五)解释下列词语
1.泻:。
2.吞声:。
3.踯躅:。
4.断绝:。
(六)理解性默写
1.鲍照《拟行路难》中,以比喻写人生贵贱穷达不一致的诗句是:,。
2.鲍照《拟行路难》中,“,”起首两句诗人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17.《拟行路难》(其四)中,作者以“”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
18.《拟行路难(其四)》中理的劝谕,酒的麻醉,长歌当哭,均难抚平诗人内心的愤懑,毕竟“”,无奈只能忍气吞声了。
19.《拟行路难(其四)》中,诗人没有直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而是以“,?”来安慰自己,期望从苦闷中求得解脱。
二、自主学习
(一)作者简介
鲍照(约414-466),字明远,东海(今山东郯城)人,文学家;与庾信并称“鲍庾”(或“南照北信”);与、并称为“元嘉三大家”。
古代诗歌选修《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古代诗歌选修《拟行路难(其四)》教案教学博苑03-05 1130古代诗歌选修《拟行路难(其四)》教案教学目标1、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2、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3、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1、体会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3、理清诗歌的层次,理解思想感情变化的深层社会原因。
教学课时:1课时一、作家与作品: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际上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
这种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了这个时期的一个特色。
鲍照的这首诗就是一个代表。
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下农”(《谢秣陵令表》)。
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王国侍郎。
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
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
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
有《鲍参军集》传世。
尽管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诗品》语)。
但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有人甚至认为他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
鲍照的人生的道路,充满着悲剧色彩,这悲剧色彩来源于他生存的时代、出身和他的志向的冲突。
两晋南北朝,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但是鲍照出身寒微,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只是鲍照悲剧形成的前提,因为出身寒微的左思也曾用诗歌抒写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但他终于“高步追许由”,走向了归隐。
形成鲍照悲剧的决定性因素是他个人的抱负和志向,鲍照是一个性格和人生欲望都非常强烈的人,毫不掩饰自己对富贵荣华、及时享乐、建功立业等种种目标的追求,并且认为以自己的才华理应得到这一切。
老庄哲学中一切消极遁世,委顺求全的东西,都与他的思想格格不入。
他不顾一切地要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而当他的努力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世俗偏见的阻碍时,心灵中就激起冲腾不息的波澜,表现出愤世疾俗的深沉忧愤。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了解鲍照的生平及创作背景,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过程。
3.比较《拟行路难》与李白《行路难》在表现手法、内容和情感上的异同。
4.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生中的挫折与困难,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比兴、反问、动作描写等手法的运用。
2.难点:深入体会鲍照诗歌中所蕴含的悲愤情感与无奈心态。
理解不同时代背景下,诗人对待人生困境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2.赏析法: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语言、意象、艺术手法等,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相关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4.比较法:对比《拟行路难》与李白《行路难》,分析它们的异同,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杜甫《春日忆李白》中对鲍照的评价:“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引出鲍照这位诗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学生对鲍照的了解,引导学生分享自己所知道的相关信息。
2.知作者详细介绍鲍照的生平经历。
鲍照(约414—466)字明远,祖籍上党,后迁于东海(今江苏涟水附近)。
他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下农”。
讲述鲍照的文学成就。
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世称“元嘉体”,现有《鲍参军集》传世。
鲍照与颜延之、谢灵运同为宋元嘉时代的著名诗人,合称“元嘉三大家”,他和庾信合称“南照北信”。
强调鲍照所处的时代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以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这种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鲍照的许多作品都反映了这一社会现实。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教学重点】知识目标: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2、学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教学难点】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2、学会比较阅读,积累一定量的诗歌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一、知识储备A、时代背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而鲍照出身寒微,他虽然渴望能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但却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和世俗偏见的阻碍。
于是常借诗歌来抒发他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
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的独特风格。
B、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和写诗的背景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
字明远。
本籍山东东海(治所在今郯城);一说山西上党(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
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
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
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
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
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的侍郎,在刘□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
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
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
孝武帝死后,明帝刘彧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彧的斗争。
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
新人教版选修《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拟行路难南海一中林艳芳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诗歌的内容。
2,能力目标: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理解文中大副渲染愁绪的用意3,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三,教学难点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课时)一,由全体学生背诵《湘夫人》导入新课。
板书标题《拟行路难》二,介绍作者。
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
字明远。
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一说上党(今属山西)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
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
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
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
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
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的侍郎,在刘□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
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
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
孝武帝死后,明帝刘□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的斗争。
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
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
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
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
鲍照的集子有南齐永明年间虞炎奉文惠太子萧长懋之命所编10卷。
现存鲍照集以《四部丛刊》影印明毛□校本《鲍氏集》为较早。
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鲍参军集》为最流行。
鲍照集的注释,始于清末的钱振伦,他的注本没有来得及刊行。
教学设计4:第3课 拟行路难(其四)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了解诗歌的内容。
2.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3.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看待自己的人生价值。
教学重点与难点1.体会诗中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3.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教学课时:1课时一、导入新课《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第四首。
二、解题《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三、作家与作品介绍鲍照的人生的道路,充满着悲剧色彩,这悲剧色彩来源于他生存的时代、出身和他的志向的冲突。
两晋南北朝,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但是鲍照出身寒微,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只是鲍照悲剧形成的前提。
形成鲍照悲剧的决定性因素是他个人的抱负和志向,鲍照是一个性格和人生欲望都非常强烈的人,毫不掩饰自己对富贵荣华、及时享乐、建功立业等种种目标的追求,并且认为以自己的才华理应得到这一切。
他不顾一切地要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而当他的努力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世俗偏见的阻碍时,心灵中就激起冲腾不息的波澜,表现出愤世疾俗的深沉忧愤。
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独特风格。
鲍照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诗、赋、散文皆不乏名篇,但成就最高的还是诗歌。
他的诗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有边塞诗,如《代出自蓟北门行》;有描写游子、思妇、弃妇的诗,如《代白头吟》;而以《拟行路难》18首为其代表。
这组诗主要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抒发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较左思的诗,不但有不满,更有抗争)。
四、指导学生朗诵课文,读懂大意1.学生自读。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一、课程标准:学习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二、课程标准解读学习目标与内容1.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2.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3.结合所阅读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写作的一般规律。
捕捉创作灵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
尝试续写或改写文学作品。
4.养成写读书提要和笔记的习惯。
根据需要,可选用杂感、随笔、评论、研究论文等方式,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与他人分享,积累、丰富、提升文学鉴赏经验。
三、教材分析选择性必修学习要求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
在阅读鉴赏中,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汲取思想、情感和艺术的营养,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四、单元解读古诗词诵读五、学习提示这首诗以“泻水”起兴,不同凡响,“无端而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清沈德潜《古诗源》),但诗作表现的情绪却不像泻水自流那样顺畅。
水的流向取决于地势,当时人的境遇则取决于门第。
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不甘认命,却又无法反抗;他不愿唉声叹气,只好举酒自宽,却又断绝了遣怀的歌吟。
寥寥数语就把这种曲曲折折的微妙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正是“举杯消愁愁更愁”。
既然不能学“太上忘情”,又无从排遣忧怀,也就只能吞声不言,徘徊不前,在愁闷中自我煎熬了。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第一单元《拟行路难(其四)》 Word版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掌握诗歌的内容。
2.培养学生“知人论世”的阅读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
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抱怨自己空有报国之志却报国无门,“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可见机会之难求!在现实生活中,机遇同样是稍纵即逝,难以追求。
现在给你一个机会,你能把握住吗?二、知人:鲍照,字明远。
南朝刘宋时期文学家,在当时,门阀世族在社会上的统治地位虽较晋代有所削弱,但他们依然顽强地维护着本阶层在政治上的垄断权。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出身寒微的文人往往空怀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不得不在壮志未酬的遗恨中坐视时光流逝。
即使跻身仕途,也多是充当幕僚、府掾,备受压抑,在困顿坎坷中徒然挣扎,只落得身心交瘁。
鲍照的遭遇就是这样的,他出身寒素,自称“孤门贱生”(《解褐谢侍郎表》)无高贵的门第可资凭借。
虽然年轻时即以诗为临川王刘义庆所赏识,但始终不得志,一生中只做过诸如王国侍郎、县令、中书舍人、参军等一类的小官。
尽管他的才华在当时已经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但死后无传,可见其地位的卑微。
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
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
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
“行路难”是乐府旧题,“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
鲍照的拟作,多抒发寒门之士备遭压抑的痛苦,充满了对门阀社会制度的不满和抗争精神,代表了寒士的呼声。
《拟行路难》其四就是其中的代表。
三、论世: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是对魏晋九品中正制下人品选拔机制的经典表述。
在那个“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血统论时代,能够支配天下士子官运的就是他有没有一个“好爹”——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纵然你酒囊饭袋;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即使你满腹锦绣。
高中语文 第03课 拟行路难(其四)(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03课拟行路难(其四)1.作家作品鲍照(约415~470),字,南朝东海(今山东郯城西南)人。
南朝时的重要诗人,与谢灵运、颜延之称为“”。
他家世贫贱,曾任前军参军,后为乱兵所杀。
他诗文俱佳,以乐府诗成就最高,内容上多以咏叹仕途失意和描写为创作题材,艺术手法多种多样。
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
2.创作背景在中国历史上,南朝是一个门阀制度最盛行的时代。
鲍照生活在这个“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黑暗社会,虽然胸怀大志,但却终因“身地孤贱”,一生沉郁下僚,报国无门,受尽了歧视和打击。
世道的不平,使得他对当时的腐朽制度有着相当清醒的认识。
在这首《拟行路难》中,诗人非常激愤地倾吐了自己的不平之气和抑郁情怀。
3.给加线的字注音鲍照()劲健()踯躅()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
①泻水置平地②举杯断绝③吞声踯躅1.明远刘宋元嘉三大家边塞生活《鲍参军集》3.bào;jìng;zhí zhú4.①倾、倒;②停止;③徘徊不前。
1.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这首诗的开头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
这两句中,隐含诗人的不平之气。
但是这种现象,像大自然一样,很难改变。
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
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
诗的第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
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于是,诗的第七句:“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发出了抗争。
2.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这个比喻是说,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这是古代的血统论。
3.“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呢?应该学会自我宽慰。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
(二)教材分析: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这种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了这个时期的一个特色。鲍照的这首诗就是一个代表。
6、师问:那么这首诗歌的主旨应该怎样归纳?
生答: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五、对比阅读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讨论陶渊明与鲍照面对同样的门阀制度不同的人生选择。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为主的活动
学生为主的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本单元学习的要点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那么通过赏析示例《长恨歌》的学习,你能说说什么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吗?
生答:用自己的经验来推测作者的本意,理解诗歌要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结合鲍照的《拟行路难》来实践一下“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板书:鲍照——寒士)
问:如果你是鲍照,拥有这样的双重身份,会有怎样的情感呢?(以意逆志)
生答:愤懑(怀才不遇)
陶渊明——淡定,清高
鲍照——痛苦、无奈
参考名言:
拟行路难(其四)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1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一、选题背景《拟行路难》是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一首大型长诗,全诗共1077字,体现了诗人在政治、文化、生活方面的失意与苦闷。
诗中诗人决定出行,却遭遇重重困难,最终选择放弃出行的主旨也表达了诗人的无奈和失望。
通过本次教学设计,希望能够让学生深入了解诗歌的语言特色和文化内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叙述《拟行路难》的主旨和情节。
2. 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文化内涵及其与当今社会的联系。
3. 能够感受并理解诗歌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魅力。
4. 能够通过诗歌学习,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三、教学内容1. 诗歌朗诵通过课前朗诵《拟行路难》,让学生先感受一下诗歌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魅力,切入主题,激发学生的语感和文化审美能力。
2. 教师讲授通过PowerPoint或黑板、白板等工具,结合学生已知的常识和语言表述方式,让学生先了解背景及文化内涵,再进一步分析诗歌中的语言技巧、结构和艺术特色等。
3. 课外拓展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默写和朗诵,以及结合古诗评析训练,在阅读和学习中提高语言综合能力和文化素养。
四、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情境场景设置,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背景,加强感性体验。
2. 交际教学法:通过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学习和讨论,增强交流和合作能力,提高课堂互动性和教学效果。
3. 体验教学法:通过诗歌朗诵和默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语言韵律和艺术魅力,提高语感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步骤1. 课前准备教师将课前布置好的预习资料分发给学生,让学生提前理解背景及文化内涵,并准备好诗歌朗诵。
2. 情景体验教师通过讲解唐代的文化、政治和社会背景,让学生深入了解诗歌背景及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形象地感受诗歌情境,加强感性体验。
3. 交际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就所学内容进行交流和互动,交流每个人对于诗歌中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学生的交际和表达能力。
2022年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拟行路难》(其四)》
生成:总结表达技巧题型的答题模式
1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内容解释怎么用这种手法,突出了什么特征。
在理解了诗歌的内容与情感的根底上再朗诵,学生更能置身诗境去感受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六小结及收获
小结:纵观全诗,围绕一个“愁〞字展开。泄水兴愁——行坐叹愁——酌酒消愁——悲歌断愁——不敢言愁更添愁。使得愁有一种流动感、层次感,充分地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同学们,在这一节课里,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谈谈自己所得〕
1小组先展开讨论,写出结论。
2选学生代表进行发言。
此环节让学生相互讨论,写出结论。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集中加以讲解。教师重在点拨,省时省力,学生积极参与,手脑并用。
活动二
质疑2:其实,诗人在第一、二句中就含蓄地说出了造成不幸命运的原因。现在一起来看诗的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生成2:运用了借物起兴的表现手法。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低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遇也是由家庭门第的贵贱决定的。
朗读一遍
在疏通大意的根底上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以及这种情感是如何表达的。
三整体感知,〔理解诗歌内容〕
体验
质疑:上课之前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了,在诗歌大意的理解上,有哪些地方不太清楚的?
〔最后多媒体投影参考译文〕
学生问学生答,学生解决不了的老师再补充。
此环节表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旨在引导。
四整体感知
学科
语文
教材名称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语文选修人教新课标1.3《拟行路难(其四)》学案
学习目标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学习重点 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和联想比较学习难点目 标 与 导 入自 学 与 诊 断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学以致用学生活动教学设计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2、能分析文中 比兴”的用法和作用3、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导入:1、交流有关 人生之路”的感想,谈一谈自己对 人生之路”的理解和感受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
读懂大意要求:明确体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1、读懂大意之体裁:联想比较学过的诗歌 体裁和乐府古诗2、提出课题,坦陈本诗难学,但必须知难而上。
本诗是一首成人诗,同学们可能难以感受。
2、读懂大意之读音、节奏;3、提出问题:试结合之前一定量的诗歌学习,归纳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
明确:1、读懂大意;2、知人论诗;3、领悟情感;4、赏析技巧3、同位合作,根据大意试背诵知人论诗1、联想比较,就全诗或自己感受最深的某句诗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并通过朗读体 现自己的理解。
2、示范诵读,引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①交流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和写诗的背景读懂大意之体裁:联想比较学过的诗歌体裁和乐府 古诗《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 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 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 愤。
本文是第四读懂大意之读音、 节奏;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内容O同位合作,根据大意试背诵。
高中语文 第3课 拟行路难(其四)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3课 拟行路难(其四)学习目标 1.了解鲍照及其诗文。
2.体味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海拾贝】王昭君鲍 照既事转蓬远,心随雁路绝。
霜鞞旦夕惊,边笳中夜咽。
赏析 昭君死后,消息传开。
“怜其远嫁”竟成为后代多数诗人咏唱昭君出塞的主题思想。
该诗就流露出这种伤感之情。
诗中描述了昭君在边塞的悲凄生活:“绝”“惊”“咽”形象逼真地描写出冷霜之中、月光之下昭君思亲盼归的孤独寂寞形象。
读后令人嘘叹不已。
【文本卡片】一、作者简介鲍照(约415~470),字明远,东海(今山东郯城西南)人。
由于出身微贱,而又生活在东晋末年门阀特权盛行的时代,一生受尽了歧视和打击,只做过几任小官。
钟嵘在《诗品》中说:“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
”其诗风雄健奔放,在当年就颇负盛名,特别是对唐代的作家李白产生过重大影响。
除《拟行路难》外,《梅花落》也是鲍照乐府诗的一首名作。
鲍照的辞赋以《芜城赋》最为传诵,它历来被视为六朝抒情小赋的代表作之一。
但真正有价值的文章,当首推《登大雷岸与妹书》。
二、背景简介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基础荟萃】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酌.酒( ) ②踯躅..( ) ③鲍.照( ) ④拟.行路难( ) 2.辨形组词。
①⎩⎪⎨⎪⎧ 泻 泄 ②⎩⎪⎨⎪⎧ 踯 掷 ③⎩⎪⎨⎪⎧ 酌 灼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泻.水置平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举杯断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吞气踯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学文化知识。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1单元 拟行路难(其四) 同课异构教案1
高二语文《拟行路难》教案新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诗歌的内容。
2、能力目标: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理解文中大副渲染愁绪的用意3、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三、教学难点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五、教学过程(一课时)一、由全体学生背诵《湘夫人》导入新课。
板书标题《拟行路难》二、介绍作者。
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
字明远。
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一说上党(今属山西)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
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
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
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
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
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的侍郎,在刘□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
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
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
孝武帝死后,明帝刘□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的斗争。
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
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
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
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
鲍照的集子有南齐永明年间虞炎奉文惠太子萧长懋之命所编10卷。
现存鲍照集以《四部丛刊》影印明毛□校本《鲍氏集》为较早。
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鲍参军集》为最流行。
鲍照集的注释,始于清末的钱振伦,他的注本没有来得及刊行。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下《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
门第决定人生走向,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
二、听名家朗诵,初读本诗
三、文白对译
原文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译文:
倾倒水于平地,水向四处分流。
原文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译文: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
原文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译文: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
南北朝时期,是门阀制度发展的顶峰。大地主,大豪强控制了一个国家的大部分。有时候皇帝也不得不受控于大地主、大豪强。他们在国家的经济、政治都占据着统治地位,这也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森严的等级制度。特殊的地位,造成了一大批的奢侈淫逸之徒,这就为门阀制度的没落埋下了种子。隋唐时期:为了巩固国家政权,当政者大力打击门阀士族,为提拔寒门之士,而采用科举制度,科举的兴起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
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敢”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愁思与愤懑的?
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异的气势。正如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这正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心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学习目标 1.了解鲍照及其诗文。
2.体味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海拾贝】王昭君鲍照既事转蓬远,心随雁路绝。
霜鞞旦夕惊,边笳中夜咽。
赏析昭君死后,消息传开。
“怜其远嫁”竟成为后代多数诗人咏唱昭君出塞的主题思想。
该诗就流露出这种伤感之情。
诗中描述了昭君在边塞的悲凄生活:“绝”“惊”“咽”形象逼真地描写出冷霜之中、月光之下昭君思亲盼归的孤独寂寞形象。
读后令人嘘叹不已。
【文本卡片】一、作者简介鲍照(约415~470),字明远,东海(今山东郯城西南)人。
由于出身微贱,而又生活在东晋末年门阀特权盛行的时代,一生受尽了歧视和打击,只做过几任小官。
钟嵘在《诗品》中说:“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
”其诗风雄健奔放,在当年就颇负盛名,特别是对唐代的作家李白产生过重大影响。
除《拟行路难》外,《梅花落》也是鲍照乐府诗的一首名作。
鲍照的辞赋以《芜城赋》最为传诵,它历来被视为六朝抒情小赋的代表作之一。
但真正有价值的文章,当首推《登大雷岸与妹书》。
二、背景简介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基础荟萃】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酌.酒()②踯躅..() ③鲍.照() ④拟.行路难()2.辨形组词。
①⎩⎪⎨⎪⎧ 泻( )泄( ) ②⎩⎪⎨⎪⎧ 踯( )掷( ) ③⎩⎪⎨⎪⎧酌( )灼( )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泻.水置平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举杯断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吞气踯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学文化知识。
鲍照,________文学家。
最为传诵的辞赋是________。
《拟行路难》是一首________诗。
【要点突破】一、整体把握1.划分下列诗句的停顿(用“/”线)。
(1)泻 水 置 平 地(2)各 自 东 西 南 北 流(3)举 杯 断 绝 歌 路 难(4)心 非 木 石 岂 无 感(5)吞 声 踯 躅 不 敢 言2.默写。
(1)泻水置平地,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吞声踯躅不敢言。
二、细部探微3.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第三句写“人生亦有命”,从诗歌本身看,作者对“命”有怎样的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悟总结】一、中心主旨此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
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抒发了寒门出身的正直之士在仕途中备受压抑的痛苦,比较偏于哀怨。
二、写作特色诗歌跌宕起伏,心理历程曲折婉转,是本诗的一大特点。
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此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
“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浇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
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诗人“心非木石岂无感”,理的劝慰、酒的麻醉,难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吗?当然不能。
全诗的感情在这句达到高潮。
紧接着却是一个急转直下:“吞声踯躅不敢言。
”诗情的跌宕,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此诗的语言近似口语,明白晓畅。
诗歌的情感时而压抑,时而奔放,将复杂的心理历程表现得曲折婉转。
【文白对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平地流水,水流方向不一而恰如人生贵贱不齐;人生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愁闷须自己宽解,举杯酌酒,暂时使我不得悲唱。
但人心非木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石,宽解实在是太难,更何况,有时所愁所感是难言或不敢言。
【素材积累】黄梅民间“留一犁”的故事黄梅民间田地买卖中有一项习俗叫“卖田(地)不卖坟”,相传有一个既神奇又感人的民间故事。
在南北朝时期,有一年春季备耕期间,一位姓宛的农民,发现他家那块稻田里,不知什么时候葬了一棺新坟。
他虽然觉得奇怪,却未动声地接纳了它,在耕田时还为它多留了一犁土。
更重要的是从那以后“留一犁”居然成了宛家的“祖训”。
说来也怪,宛家原本是世代农民。
结果到了其孙辈头上不仅出了个大秀才,而且在省城会考时,名列榜首,消息传来举县震惊。
因为这是黄梅有史以来的破天荒之举,所以黄梅县令非常重视。
先是亲自出衙相迎,紧接着又让他骑马挂花绕县城一周,着实令人眼馋。
原来,宛秀才在省城会考期间,每逢遇到疑难问题时,总有一个人在他后面指点他。
宛秀才再三追问,那声音才很不情愿地说:“我叫刘一雷。
因为你们宛家有恩于我,才有今日暗中指点之举。
”宛秀才家祖祖辈辈都没有与姓刘的人家打过什么交道,更不存在什么恩恩怨怨。
秀才的母亲恍然大悟:“该不会是耕田时的那个‘留一犁’吧?”宛秀才感谢“留一犁”暗中相助,宛家重修了那座孤坟。
后来,人们发现了这座墓里的随葬竹简,才知道墓主原来是大名鼎鼎的鲍参军。
鲍照是南北朝时的文学家,出身贫微,曾任秣陵令、中书舍人等职。
后为临海王刘子顼的前军参军。
因兵败黄梅,为乱兵所杀,尸骨不得还乡,故葬于黄梅。
有鲍参军在幕后指点,宛秀才岂有不名悬榜首之理?这个故事传开之后,黄梅百姓纷纷效仿,并慢慢形成了“卖田(地)不卖坟”的习俗。
【美文珍藏】人与路想到路,眼前挥之不去的,只有阮籍。
是他,驾着破旧的牛车,一坛酒,独自驶向城郊。
路旁,奇花异草,奇峰怪石,他视而不见,投以白眼。
上方,落单的飞雁凄凉鸣叫。
此时,牛车停了,老牛回过头来,仿佛在说:“没有路了,该往哪里走?”他无奈,只有无奈地答道:“路在哪儿,我怎知道?”说罢,取瓢舀起浊酒,喝罢,继而大呼,继而大号,最终一把辛酸泪,沿原路而回。
此所谓,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只不过没有路罢了,为何痛哭?他哭的不是眼前的穷途,而是人生的穷途。
这条路上,笼罩的是东晋司马集团的阴影;这条路上,洒下了多少眼泪!为慈母,慈母身亡,他号哭,即使吐血数升;为好友嵇康,嵇康被斩,为正义而被斩,他开始是沉默,当行刑前,嵇康弹起空前绝后的《广陵散》,他只好大哭,用泪,用心泪为友人送行;为陌生的兵家女孩,女孩美丽而具才情,未及出嫁,染病身亡,他冒冒失失地奔向灵堂,用泪为美好的生命饯行。
这条路,满是眼泪。
泪流尽了,路上只有沉默,沉默得有些吓人。
当名士裴楷前来拜访,他只报以白眼。
裴楷明白,阮籍的人生之路早已超越了礼义的范畴,而他本人仍在礼义之内,所以裴楷只好也只能按礼义之数,向阮籍作揖三次,然后离开。
是的,阮籍人生之路上的亲人、旅伴,还有那些美好的生命,都已消逝。
他只能将沉默这件外衣披上,抵御寒风,来自人世的寒风。
接着,踽踽独行,移向自己的路的尽头。
这条路,我们难以体味,只能用“猖狂”将他形容,形容成一个远离尘嚣远离人世的陌路人。
世人用冷眼审视着他,看他一个人在路上表演。
然而,我们怎能知道,这出表演包含了多少眼泪,多少辛酸!在他身后的路上,抛下的是世俗的指责,世俗的猜疑……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希望能坐上他的牛车,同他一道奔向城郊。
还是在野草杂生处,我会跳下,为他拔除野草,拔除他路上所有的杂草。
然后,打一下牛背,让牛载着他在自己的路上继续前进。
而我,在这条路上,会望着他的身影,面向夕阳,诚恳地弯下九十度。
为他,也为这条路。
赏析本文开宗明义:“想到路,眼前挥之不去的,只有阮籍。
”作者用阮籍的人生之路——“早已超越了礼义的范畴”,来评说阮籍“猖狂”不羁的人性,从而赞成他的这种不慕权势、不怕“世俗的指责”和“世俗的猜疑”的“踽踽独行”的人生之路。
本文好在作者不是重新编写故事,而是采用了叙议结合、夹叙夹议的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
所不同的是作者在“发微”时,自己的观点是“流露”而不是“表露”。
例如,文章结尾写到:“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希望能坐上他的牛车,同他一道奔向城郊。
……”这些具体形象的描述,更加富有文学的张力,比抽象概括的理性口号强多了。
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酌.酒(zhuó)歧.路(qǐ)冰塞.川(sài)B.鲍.照(Bào) 踯躅..(zhí zhú) 应.届(yìnɡ)C.珍馐.(xiǔ) 迂讷.(nè) 膝.盖(xī)D.投箸.(zhù) 尽.管(jǐn) 比拟.(nǐ)2.下列字形书写错误的一项是()A.倾泻劲健寄寓B.斟酌悲愤徘徊C.自宽精练华丽D.慷概歌谣风骨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陕西榆林某校学生煤气中毒事件引起全国人民的关注,我们希望有关部门能尽快把问题真正查个水落石出....,并作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