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京剧《四郎探母》
四郎探母观后感800字
四郎探母观后感 800 字《四郎探母》是一部经典的京剧剧目,讲述了杨四郎在战场上英勇杀敌,却被俘虏到辽国,与母亲别离十八年的故事。
本文是对这部戏的观看感受和思考。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4篇《四郎探母观后感 800 字》,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郎探母观后感 800 字》篇1昨晚,我观看了上海京剧院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演出的《四郎探母》,这是一部非常经典的京剧剧目,讲述了杨四郎在战场上英勇杀敌,却被俘虏到辽国,与母亲别离十八年的故事。
这个故事本身就让人感到非常感人,而演员们的精湛表演更是让我深深感动。
整部戏的情节十分紧凑,每一个场景都让人感到非常震撼。
尤其是在杨四郎被俘虏到辽国后,他与母亲相见的那一幕,更是让人感动得热泪盈眶。
演员们的精湛演技让人感到非常真实,仿佛就置身于那个时代,那个场景。
我看到有的观众甚至被感动得泪流满面,这也让我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这部戏的魅力所在。
在这部戏中,我最喜欢的角色是杨四郎。
他是一个英勇无畏的战士,在战场上表现出了顽强的毅力和勇气。
即使被俘虏到辽国,他依然不失气节,坚定地维护着自己的尊严。
而在与母亲相见的时候,他的情感表现也让人感到非常真挚,非常感人。
这个角色需要演员具备很高的表演能力,而上海京剧院的演员完美地将这个角色呈现在了观众面前。
除了杨四郎这个角色,其他角色的表现也非常出色。
比如铁镜公主,她是一个善良、深明大义的女性角色,在这部戏中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她的扮演者丁晓君的表演也非常出色,让人印象深刻。
总的来说,这部戏让我感受到了京剧的魅力所在。
京剧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它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魅力和精神内涵,让人感到非常震撼。
我深深地被这部戏所感动,也被京剧这门艺术的魅力所吸引。
《四郎探母观后感 800 字》篇2《四郎探母》是一部经典的京剧剧目,讲述了宋朝名将杨继业之子杨四郎在金沙滩之战中被俘,被辽国公主招为驸马,10 年后,杨四郎乘着夜晚偷跑回宋朝,探望母亲和妻子,但最终仍被辽国发现,被迫离开宋朝,回到辽国的故事。
家国情怀的情感表达 京剧《四郎探母》赏析
家国情怀的情感表达京剧《四郎探母》赏析
《四郎探母》是我国民间古老的传统剧种,也是民间文学艺术的瑰宝。
该剧融合了民间传
说的故事,以及民族工艺,配以抒情的音乐,表达出深刻的家国情怀,令人赞叹。
《四郎探母》讲述的是四郎为查找自己被抛弃的母亲而流浪江湖的故事,四郎慷慨向世间
漂泊的他,结识美丽的仙女伴侣,有着一颗大爱的心,更带给了他忠贞的仁义之心,让他
深受满城的尊敬。
他在旅途中历经桃花源的美景与鬼怪的陷阱,与他一行的伙伴一再受到
考验,最终解决了非洲瘟疫的难题,使一群贫困的百姓得以解救,这也给世界上充满和平
的希望。
这部传奇作品表达出了作为大唐国民的现实生活,以及延续自古而来的家国情怀。
当四郎
流浪着,拔剑救人,结交朋友,而最后发现母亲所在,就像现实生活中人们搜寻着自己的
根,寻求家国情怀,寻找繁荣富足,团结友爱等等使然。
《四郎探母》把中国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几乎表露无遗,褒扬了博爱,敦厚,勇敢,智慧以
及勤劳的美德。
它也激发了人们的家国精神,不离兄弟不离乡,涵养了传统的节日礼仪、
文化仪式等等,体现了一种传统的家国情怀。
《四郎探母》的内容,带给人们非常深刻的家国情怀,充分表达了民族英雄精神,塑造了
家国情绪,是一部让人终身难忘的传奇作品。
从京剧《四郎探母》看人性光辉
从京剧《四郎探母》看人性光辉
陈熙元 201401212 金融1402
《四郎探母》是京剧中极为经典的作品,百余年来常演不衰。
一个原因是行当丰富,如老生杨四郎、花衫铁镜公主与萧太后、小生杨宗保、老旦佘太君、文丑二国舅等,如此一出戏可以集合多位重量级演员,吸引观众。
而更重要的是,这出戏抓住了老百姓看重的忠孝仁义、骨肉亲情,集中展现了人性的美好。
杨四郎他乡作婿十五载,闻得老母来前线,再难也要去见上一面,甚至不惜将自己的身世向铁镜公主和盘托出,冒死出关,这是他对孝道的坚守。
短短几个时辰的相见,如何解得了十五年的思念,但杨四郎仍信守诺言,按时回营,这是他对忠义的坚守。
铁镜公主为成全杨四郎,斗胆向萧太后骗得令箭,四郎临斩时又为其求情,十五年的夫妻孕育了信任与勇气。
佘太君念及萧太后的恩德、铁镜公主的情义,纵使再不舍也任四郎回转,何等的明理,何等的宽容。
萧太后最终选择维护家庭,饶恕了这个潜伏十五年的敌将,她是英明的太后,也是仁慈的丈母。
支撑他们的,是亲情。
他们可不是平常人家呀!四郎要抉择的不仅是忠孝,还有两个家庭,甚至两个国家。
在战火之下,无论他如何选择,都是对另一方的背叛。
他一个都不肯放,结果两边都面临毁灭。
出关,是背叛,进关,又是背叛,可是他得到了双方的谅解,因为所有人都受到了爱的鼓舞,放下了战争和敌意。
战火可以毁灭人体,却毁灭不了人性。
铁镜公主对杨家的敬佩和对丈夫的信任,佘太君对萧太后和铁镜的感恩,萧太后对四郎和铁镜的宽恕,全都冲破了民族和国家的禁锢。
这种人性赋予的力量,让人类挽回一个又一个悲剧。
老百姓当然爱看,他们一定感受到了这股力量。
谈京剧《四郎探母》
谈京剧《四郎探母》作者:马力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年第08期摘要:《四郎探母》是一出经典的传统剧目,《四郎探母》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取材自《杨家将演义》第四十一回,京剧中又名《四盘山》、《北天门》、《九龙峪》、《铁镜公主》。
因颇受广大观众的喜爱与推广久演而不衰,不少地方剧种也移植演出、并传唱此戏,但戏名不尽相同,如:湘剧有《四郎回国》,汉剧有《双回国》,川剧有《盗令斩辉》,河北梆子有《探母别家》,赣剧有《回国图》,湘剧、滇剧有《四盘山》,秦腔、同州梆子、晋剧亦有此剧目。
因此具有浓厚的“亲情感”、和“完美的大团圆”结局,近年来成为了“岁末年初”必演的贺岁传统大戏,也是京剧名家强强联合的首选剧目之一。
关键词:四郎探母;京剧中图分类号:J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3-0138-03一、取材来源(一)剧情简述北宋初年,宋将杨四郎随父出征辽邦,金沙滩一战被俘,后得萧太后特赦招为驸马,四郎和铁镜公主生有一子。
十五年后,延辉得知六弟延昭领兵前来征讨辽邦,母亲佘太君也在营中,延辉很想见见家人,但他知道两军对阵,自己的愿望恐难实现便郁郁寡欢,公主得知他的心思后经过思量决定帮助夫君,她从母亲萧太后那里骗得了过关令箭,延辉深夜过关来到宋营,延昭之子宗保以为他是奸细将他捉住,延昭认出了他就是弟弟延辉。
延辉和母亲相见抱头痛哭并告诉了母亲自己这十几年的经历,最终延辉因之前已向公主起誓只好告别了家人回到辽邦。
后被萧太后得知,盛怒之下,欲斩四郎,公主苦苦求情,方得免罪。
(二)创编及艺术特色据说京剧名家张二奎是该剧的始创者(张二奎:清代著名老生1814—1860)。
该戏创排至今,在中国京剧发展的历史长廊中,已有约160多年的历史。
剧作者在原小说的基础上加工提炼,有意淡化战争氛围,着重渲染人物间的天伦亲情,是一场善与善的聚焦冲突。
四郎与母亲生离死别十五年后瞬间的悲喜重逢,然而又匆匆执意离别,杨四郎被置于亲情与大义、忠孝两难的矛盾之中。
四郎探母
《四郎探母》之断想京剧《四郎探母》是一部颇受争议的且广为流传的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戏曲。
它为什么久传不衰、广为人道呢?不仅是它历代为名家演唱,更重要的是它真真切切地揭示了生活的真实,最大限度地诠释了人性的本来面目。
在那个大是大非的戏曲之林,它能稳住一脚是因为它充分展示出人性的矛盾的真实。
首先我们来分析杨四郎这个人物,杨家一门忠烈之子,金沙滩一战独四郎偷安一隅。
他是投降变节者吗?不能这样简单的定义,如果辩证地分析,至少在金沙滩一战他被辽军俘获之前是忠梁;说他贪生怕死有之,然更多的则是生活在这样背景下做战争牺牲品的无奈。
在宋辽交战的大背景下,每个人物都被置于典型的环境中,各自演绎出不同的人格、个性,或忠烈或投降、或贪生怕死或誓死不屈。
而杨四郎是这典型中的典型,他介于大是与大非之间,同时具备了人性的双重人格。
可以这样说他是戏曲中人物性格最矛盾的,最丰富的,也最让观众争议的,在那样的环境中,谁能为他说个是非?谁能了解他内心的痛苦与煎熬?如果他不忠,他不会战“死”沙场;如果他不孝,他不会在被虏去十五年后仍冒死归来探母;如果他不仁,他就会抛却辽国公主,一去不复返了。
所以说他具备了双重性格,是历来观众耐看的一个重要原因。
关于杨四郎的另一部戏上党梆子《三关排宴》的剧情与京剧《四郎探母》却大相径庭:《三关排宴》中佘太君与萧太后为了各自的利益,将杨四郎与萧国公主推向极端。
萧太后逼得自己女儿当庭触柱身亡;佘太君大义灭亲,逼得自己儿子宴席上拔剑自刎。
这种戏曲中的尖锐矛盾、激烈的冲突让所有的观众觉得惋惜,说是最有价值的东西撕裂给人看,实际上这是特定的历史时期为政治服务的东西,观众并不够认同。
最美的一段姻缘从此消散,最恩爱的一个家庭为此破裂,是在这宋辽议和的大背景下,却不能饶恕一个所谓的“叛徒”,将战争的罪责强加于这样一个无辜的家庭。
萧太后不能容忍什么?更多的则是羞愧。
佘太君不能饶恕什么?是儿子背叛了她一门忠烈的“美名”。
可悲的是双方都是战争的牺牲品,那样的时代都服务于“愚忠”,而今天呢?我们有什么理由去这样大是大非的去评价杨四郎这样的人?《三关排宴》戏中那种对杨四郎的“叛国求荣”的行为进行无情的揭露和严正的批判太激烈了吧,歌颂佘太君的爱国思想也太夸张了。
解读河南曲剧新作《四郎探母》中杨延辉的艺术形象
解读河南曲剧新作《四郎探母》中杨延辉的艺术形象故事的内容讲述的是:北宋与辽国为了争夺中华疆域,再次发动了一场残酷的战争。
十五年前,在血战金沙滩的战役中,因受伤被俘的四郎杨延辉改名木易而被辽国招为驸马。
当他得知母亲佘太君跟随六弟杨延景统帅三军来到边关时,更加勾起了思念故国、思念亲人的绵绵愁绪与哀哀情怀。
为了能够在有生之年见到日思夜想的母亲,他冒着极大的风险向深爱着他的铁镜公主讲出了实情。
铁镜公主在震惊之余,深明大义,同意放心爱的人去探望老母。
但是,她又舍不下夫妻之情。
杨延辉郑重许诺,探母一夜,次日回宫。
铁镜公主还抱着娇儿,心如刀绞、左右为难,最终还是为驸马从银安殿母后那里盗来了金?箭。
杨延辉手持令箭匆匆出关,快马加鞭来至宋营,终于见到了十五年未曾相见的高堂老母。
母子抱头痛哭,互诉十五年的思念之苦。
一家人终于团圆,然而杨延辉只能遵守诺言再回辽国。
入关之时,杨延辉被萧太后所派兵将擒获押往银安殿。
萧太后欲斩四郎,铁镜公主极力求情,杨延辉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萧太后几经思考,终于赦免四郎。
死罪虽免,杨四郎又被派往草原牧马。
他的心境已经十分超脱,与铁镜公主一起渴望着战争的早日结束、和平的早日到来。
我是一名曲剧演员,也曾看过京剧版本的《四郎探母》。
我认为,京剧更多讲究的是展现名角声腔与表演的外在形式之美。
而这部河南曲剧新作,则是通过曲折感人的故事情节,来塑造悲剧英雄杨延辉的艺术形象,来传递出人间朴素真挚的母子亲情和夫妻真爱,来召唤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坚守的而今又普遍缺失的忠孝信义做人原则的回归,传达出了古今人类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渴望,同时也预示了中华民族的早日统一。
杨延辉是一个悲剧大英雄。
十五年前,在金沙滩与辽国的一场塵战中,杨延辉深受重伤不幸被俘。
在年幼的天真无邪的铁镜公主的求情下,被发落到草原牧马一十二年。
长大后的铁镜公主对杨延辉由同情到喜欢,于是结为姻缘并有一个可爱的儿子。
杨延辉虽然结束了孤苦凄凉的牧马生涯,但是在他内心深处那种对故国、对亲人、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使他不能真正爱上这位美丽善良、活泼可爱的异国公主,因此他是备受熬煎,承受着心理的折磨。
戏曲鉴赏课心得体会
篇一:戏曲鉴赏浅谈《四郎探母》摘要:京剧《四郎探母》是一出百演不衰的经典,是现代京剧发展的一个小符号。
梨园有称“探不完的母,过不完的关”指的是两出经典大戏,一出是伍子胥过昭关的《文昭关》,另一出便是《四郎探母》。
《四郎探母》中杨四郎身处异乡独活十五载,在战火重燃之际,发现来军将领是自己十五年未见的家人,突出关卡只为见母亲一面,孝子之情感动天地,与母亲相见之后,又不忘铁镜公主之情,毅然返还,实在重情重义。
但有关杨四郎的忠义却在现代社会引起了广泛讨论,本文将在对《四郎探母》这出戏进行赏析的同时,对杨四郎这一人物形象进行深入讨论,并以现代视角分析“忠义”在当下的时代意义。
关键字:四郎探母忠孝道义正文京剧《四郎探母》,这是说的杨家将的故事。
在北宋时期,杨家为抵抗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南侵全家共同抗击敌军。
杨家共生了六个儿子,两个女儿,后来又收了一个义子,分别排行为大郎,二郎,三郎,四郎,五郎,六郎,七郎,八姐,九妹。
他们个个都是英雄好汉,在民间广为传颂。
在金沙滩一战中,杨家将也在这场恶战中损失惨重,杨四郎的命运被彻底改写。
大郎,二郎,三郎战死,五郎出家,四郎被俘。
作为俘虏的四郎改名换姓,被压到萧太后面前,萧太后见此人长的相貌堂堂,又让他试了武功,十分满意,便把铁镜公主嫁给了他。
弹指一挥间,十五年就这样过去,杨四郎和铁镜公主相敬如宾,还有了大阿哥,虽说萧太后和公主对她很好,但思乡之情却时刻煎熬着他。
直到有一天,杨四郎听说宋王朝皇帝御驾亲征,率领杨家将向北方开来,驻扎在雁门关内。
杨四郎决心要去见母亲一面,无奈关卡重重会面遥遥无期。
只得将自己的真实身份告诉铁镜公主并求助于她,在铁镜公主的帮助下,杨四郎拿到萧太后的令牌,悄悄潜到宋营,得以与母亲家人见面,十五年的相思衷肠一朝诉。
但是杨四郎感恩铁镜公主的贤德善良,与家人匆匆一聚之后,又返还回到铁镜公主身边。
《四郎探母》不管是从艺术手法上,还是人物刻画方面都有极高的成就,尤其是舞台上唱腔优美,受到一代代戏迷追捧。
京剧四郎探母观后感
京剧四郎探母观后感
这戏一开场,就被那舞台上的布置和演员的扮相给吸引住了。
你瞧那四郎,一身行头那叫一个帅气,脸上的妆容把他那纠结的心境都给带出来了。
这四郎啊,本是杨家将,却深陷敌营,这身份就够让人揪心的了。
演员一张嘴,那唱腔简直绝了。
我虽然不是个京剧行家,但那婉转悠扬的调调就像一只小手,直挠我的心窝子。
四郎在那儿唱着自己对母亲和家乡的思念,我感觉自己都快被他的思念给淹没了。
就像我自己出门在外久了,想家里的热被窝和老妈做的红烧肉一样,他这思念可比我深沉多了,毕竟他是在敌国,想见家人一面那可太难了。
再说这剧情,真跟坐过山车似的。
四郎好不容易找着个机会去探母,那心里又紧张又兴奋的。
一路上的那些情节,和看守他的人周旋啥的,看得我是大气都不敢出。
特别是他到了宋营,和母亲、兄弟姐妹相见的时候,那场面真是让人想哭又想笑。
哭的是他们一家人分离多年,好不容易团聚却是这么偷偷摸摸的;笑的是那种亲人之间的感情,即使多年未见,一见面那股子亲热劲儿就像火山喷发一样,挡都挡不住。
这戏里的其他角色也特别出彩。
四郎的母亲,那老太太一出场,就有一种威严又慈祥的感觉。
她见到儿子的时候,那种又爱又恨的情绪,演员表现得特别到位。
还有四郎的妻子,在四郎偷偷去探母的时候,那担心又无奈的样子,真让人觉得她也是个可怜的女人。
谈京剧《四郎探母》的亲情观
谈京剧《四郎探母》的亲情观作者:李景霞来源:《北方音乐》2014年第02期【摘要】京剧《四郎探母》写了杨四郎延辉在宋、辽金沙滩一战中,被辽掳去,改名木易,与铁镜公主结婚;15年后,老母佘太君押粮草随营到达雁门关,四朗与公主密谋,盗取令箭,趁夜去宋营见母的故事。
笔者认为,这出戏处处散发着浓浓的人情味,突出体现人文主义精神。
下面笔者试对戏中前四场的典型唱词和行腔特色进行分析,并从中体味本戏的人文主义亲情观。
【关键词】四郎探母;人文主义;亲情观引言“四郎探母》是清代京剧作品。
作者不可考。
此剧写北宋时,辽邦设“双龙会”于幽州,邀宋太宗(光义)赴会议和。
杨家八虎护驾随往,中伏兵败,宋将杨四郎(延辉)被俘,改名木易,与辽国铁镜公主成婚。
15年后,杨母佘太君率军来到雁门关。
四郎得铁镜公主诓来的令箭,私往宋营探母,又连夜赶回辽邦,被辽主萧太后擒拿问斩,经铁镜公主等求情,方获宽宥。
此剧取材于杨家将故事,但与《杨家将演义》的情节有所不同。
小说中杨四郎战败被擒后降辽招亲,是为了伺机徐图报仇,后来果然策应宋军。
《四郎探母》是袭取其中某些人物和情节编撰的。
《四郎探母》的创作年代不可考。
据称为道光四年(1824)的庆升平班戏单中即已着录此剧(周明泰《道咸以来梨园系年小录》)。
道光25年(1845)刊刻的《都门纪略》记载余三胜、张二奎、陈鸾仙(风林)等演员都擅长此剧。
《四郎探母》以宋辽战争为背景,但剧中极力渲染母子、夫妻、兄弟、岳婿之间的种种人伦之情,对杨四郎降辽多有回护,未加谴责。
戏剧界关于《四郎探母》的思想倾向历来存在着不同看法,对杨四郎这个人物也有不同的评价。
笔者认为,这出戏处处散发着浓浓的人情味,突出体现人文主义精神。
下面笔者试对戏中前四场的典型唱词和行腔特色进行分析,从中体味本戏的人文主义亲情观。
一.关于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潮和理论。
它反对一切以神为本的旧观念,宣传人是宇宙的主宰,是万物之本,用”人权”对抗”神权”,向中世纪的教会统治和宗教教义提出英勇的挑战.所以人文主义有时又称作人本主义。
京剧《四郎探母》的人性美与分寸感
《戏剧之家》2019年第16期 总第316期33戏剧研讨京剧《四郎探母》的人性美与分寸感王汝捷(黑龙江省京剧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摘 要】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和重要载体,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艺术魅力。
京剧《四郎探母》是极具代表性的传统大戏,历经多代名家的精雕细琢和改造创造,如今已然成为了京剧艺术当中的精品。
京剧《四郎探母》之所以能够获得极高的地位,是因为其中闪耀着人性美以及体现着分寸感,能够满足广大群众的审美需要以及精神需求,还能够将分寸感体现得非常复杂。
本文将着重就京剧《四郎探母》的人性美和分寸感进行分别阐述,研究这部作品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京剧;《四郎探母》;人性美;分寸感中图分类号:J8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6-0033-01《四郎探母》属于传统京剧当中极具影响力和广受欢迎的一部作品,取材于杨家将演义,虽然经历了一定的风波,但是直到今天仍然在京剧舞台上活跃着。
从整体角度分析这部作品,能够看到其拥有完整结构、明显线索、丰富唱腔、严谨结构、感人的情节与情感,体现出了京剧艺术的分寸感,是值得传承发展的好戏。
与此同时,京剧《四郎探母》当中闪耀出的人性之美也是不容忽视的,把人性、人情、宽容、和谐等因素都融入到了这部作品当中,满足了人们的人性审美需要。
一、京剧《四郎探母》的人性美体现《四郎探母》在艺术写法方面紧紧把握情感线索,将佘太君和杨四郎母子情作为主线,与此同时,还描绘了杨四郎和公主的夫妻之情、杨六郎和杨四郎的兄弟之情、大阿哥和杨四郎的父子之情、萧太后和公主的母女之情,等等。
这么多不同的亲情共同汇聚在一部作品当中,十分耐人寻味,其中情感的复杂性和深刻性,也值得思考。
《四郎探母》这部作品就是在战争背景之下,通过戏曲表演方法的应用表达了亲情,并凸显出了人性美。
《四郎探母》历史背景为宋辽交战,在经历金沙滩血战之后宋军大败,杨家将死伤殆尽,杨四郎被擒之后改名换姓并娶了辽国公主。
京剧四郎探母观后感
京剧四郎探母观后感
这戏一开场,就把我给吸引住了。
四郎杨延辉那扮相,真是帅呆咯。
那身行头一穿,往台上那么一站,就透着股子英气和纠结。
你想啊,他身在番邦,心里却时刻挂念着老母亲和中原的家,这复杂的心情都写在演员的脸上呢。
戏里的唱腔也特别有韵味儿。
那一句句的西皮慢板、二六板,就像涓涓细流,钻进你的耳朵里。
演员的嗓子就跟开了挂似的,高音拔得上去,低音又沉得下来。
尤其是四郎哭坟那段,那哀怨的腔调,听得我心里直发酸。
感觉他的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对母亲的思念和愧疚,就像在诉说着自己这么多年来的委屈和无奈。
再说说这剧情,那是相当的精彩。
四郎为了见母亲一面,又是求公主,又是想办法过关。
公主这角色也特别有趣,她又爱四郎,又得顾着自己的国家和身份。
她跟四郎之间的对手戏,那可真是火花四溅。
一会儿是夫妻间的柔情蜜意,一会儿又是因为立场不同的小争执,特别有看头。
还有杨四郎见母亲的那场戏,那真叫一个感人。
老母亲见到失散多年的儿子,那激动的心情,从她的动作、表情里全表现出来了。
周围的兄弟姐妹也是又惊又喜。
一家人抱在一起哭啊笑啊的,让我在台下也跟着抹眼泪。
而且啊,这京剧里的动作也很有讲究。
那些个手势、台步,看似简单,其实都大有门道。
演员们就像在台上用身体写诗一样,每个动作都那么优美、精准。
像四郎的甩袖、公主的莲步轻移,一招一式都透着京剧独特的魅力。
京剧《四郎探母》观后感
京剧《四郎探母》观后感《京剧<四郎探母>观后感》篇一京剧《四郎探母》可真是一场视听的盛宴,让我这个对京剧以前只是略知一二的人,像是被施了魔法一样,深深陷入其中。
刚坐下来看的时候,那舞台上的布置就像一幅古画慢慢在我眼前展开。
你瞧,那些个色彩,红的像火,蓝的像海,金的像阳光洒在金子上一样耀眼。
演员们一登场,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了。
就拿杨四郎来说吧,他那身行头,一走路“哗啦哗啦”的响,就像带着历史的风铃声,一步一步走进我的心里。
四郎这个角色可太纠结了,就像我有时候在两个选择之间犹豫不决一样。
他身在敌营,心里却想着自己的老母亲。
我想啊,这要是搁我身上,可能早就精神分裂了。
一边是新的家庭,一边是血浓于水的亲娘,这就好比是左手拿着一块糖,右手拿着一个馒头,两个都想要,可又不能同时拥有。
他唱那几句的时候,声音里的那种无奈和渴望,就像一只被困在笼子里的小鸟,眼巴巴地望着外面的天空。
我仿佛看到他在深夜里,对着月亮长叹,那月亮就像一个冷漠的旁观者,静静地看着他的痛苦。
再说说铁镜公主,她可真是个聪明又善良的女人。
她知道四郎的心思后,并没有大发脾气,而是想办法帮他。
这就像我身边那些善解人意的朋友,当你有困难的时候,他们不会指责你,而是默默地伸出援手。
她和四郎的对唱,就像两个高手过招,你来我往,每一句都像是在编织一个情感的网,把观众的心都网在里面。
还有那佘太君,一出场就有一种威严感,像一座大山一样,让人觉得踏实又敬畏。
她看到四郎的时候,那眼神里的母爱就像决堤的洪水一样,我都能感觉到那种浓浓的亲情在舞台上弥漫开来。
这让我想起了我自己的妈妈,每次我生病或者遇到困难的时候,她看我的眼神也是这样充满了爱和担忧。
京剧的唱腔也是一绝啊。
那婉转的声音,有时候高得像要冲破云霄,有时候低得像在你耳边轻轻诉说秘密。
我有时候都在想,这些演员的嗓子是不是被神仙开过光啊?怎么能发出这么美妙的声音呢?他们的动作也是很有讲究的,一招一式,就像在写字一样,一笔一划都充满了韵味。
探究《四郎探母》的艺术特色
探究《四郎探母》的艺术特色北宋时期,杨家为抵抗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南侵,全家男女老少齐上阵,演义出了一个个感人的英雄故事,至今在民间流传。
戏曲《四郎探母》取材于杨家将故事,但情节却与《杨家将演义》有所不同。
现相关论文有施旭升的《形式的意识形态一京剧四郎探母的文本策略分析》(中国戏曲学院学报,张默瀚的)《个人意识与集体理性之争:关于四郎探母的争论》(戏曲文学,),现较为系统地对该经典文学剧目的艺术特色作以简要分析。
一、《四郎探母》的流变《四郎探母》也名《北天门》《四盘山》《探母回令》等,秦腔、汉剧、湘剧、川剧、河北梆子、赣剧、滇剧均有此剧目,只是名称各异。
作为历史上演出最多、影响较大的剧目之一,四郎探母中主要人物杨延辉最早出现于明代小说《杨家府演义》和《北宋志传》,但两部小说中并无四郎在两军交战期间探母情节,戏曲《四郎探母》是由小说《杨家府演义》和戏曲《雁门关》等戏逐渐演绎形成的,著名戏剧研究学者齐如山在其《京剧的变迁》一书中写道: 《杨家将》一戏,自《昭代萧韶》之外,先有的《雁门关》〔张二奎(号英子)于《雁门关》里摘出一段,另编一出《探母回令》《雁门关》中探母的是八郎,此是四郎;《雁门关》中四郎的夫人是碧莲公主。
,此乃将铁镜公主移作四郎的夫人〔听人说因当时四喜班《雁门关》叫座,所以张二奎在别班也来排演此戏,又恐人说偷演,,编出一出《探母》,故意把铁镜公主与碧莲公主弄错可见探母情节可以说是受《雁门关》与《杨家府演义》共同影响的结果。
先《八郎探母》后《四郎探母》流传演绎世间。
《四郎探母》讲述北宋时,辽邦设双龙会于幽州,邀宋太宗(光义)赴会议和。
杨家八虎护驾随往,中伏兵败,四郎(杨延辉)被擒,改名为木易,与琼娥公主成婚。
十五年后,适辽邦萧天佐摆天门阵,杨六郎(延昭)防御于飞虎峪,佘太君押粮抵达军营;四郎思母,欲往探,被公主识破,于是以实相告;公主为其盗令箭,助夫出关,四郎当夜私自偷回宋营,母子兄弟相聚。
黎明,四郎返辽后,萧后察知,欲斩,经公主求情得以赦免。
京剧《四郎探母》赏析
《戏剧之家》2019年第19期 总第319期51戏剧研讨依据杨家将故事进行改编的《四郎探母》在中国戏曲界经久不衰,也受到了广大票友的喜爱,此剧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我国戏曲舞台丰富的创作实力以及经典故事改编的文学功底,其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与艺术价值在今天来看仍然魅力非凡,不愧为戏曲界的文化瑰宝。
一、《四郎探母》的艺术价值从京剧目前的常演剧目来说,以宋代杨家将为主体的戏曲依旧是当前舞台上最被观众所熟知且喜爱的剧目。
《四郎探母》和其他很多改编的杨家将戏曲作品有较大的差异,它主要描写的并非是金戈铁马的杀伐,也并非是蒙冤忍屈的大义,该作品中为观众所呈现的是传统英烈戏中较少涉及的一个“情”字,是在杨家这样一个英雄家族中,那种解不开、化不了的母子情、夫妻情以及手足情,这样的内容在相同题材戏剧着重描述杨家将的刚勇中添加了一丝暖色以及情感的温馨[1]。
《四郎探母》这部京剧在梨园中影响深远,它从整体的艺术风格来讲较为清新脱俗,整体节奏的安排巧妙得当,演出效果也尽如人意,戏曲唱腔卓尔不凡。
从文本上来看它并不输于任何改编自杨家将的戏曲作品。
着重刻画了战争给当时人们带来的离别之苦以及无法磨灭的相思情怀,而其中又穿插了英雄大义,让广大票友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和平的珍贵。
《四郎探母》戏曲结构精巧,言辞之间令人感动,很少有普通老戏看到的“水”“碎”痼疾,无论是演出还是唱腔都丝丝扣入,动人心弦。
其情节脉络与普通京剧故事所呈现出的那种情节简单直白、平铺直叙大异其趣,在情趣以及情态方面体现出人物互动之间的特殊关系,在危机矛盾高潮时也强调应用戏曲悲剧喜写,这种别出心裁的手法令人眼前一新。
与此同时,《四郎探母》和过去的京剧老戏比起来在面貌上也更加灵巧,例如说戏中“自报家门”的情节便匠心独运:并非所有人物首次上场都应用,而仅仅在整个剧中运用了2次——首先是杨延辉上场时,其次是杨宗保上场时,其他人并未采用。
其中的原因仔细品味而来不乏意味深沉,由于“坐宫”属于整部戏剧的开始,故事始末情由、人物的来龙去脉都亟待说明,则自报家门不仅是京剧的叙述规律,同时也是非常简洁的介绍方式。
浅谈四郎探母京剧人物唱腔的变化的重要性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认为前人的优点是对于《四郎探母》作品本身的研究已经很清晰,不足之处是没有结合历史背景进行进一步分析。
本文的研究内容则是结合花雅之争的史实进行动静态来分析《四郎探母》的声腔特色。
本文还用现代美学理论的知识,分析了这部作品的板式节奏变化,从而得出京剧的独特唱腔艺术是皮簧戏和板腔体。
这也是本文的研究价值,对后期的京剧研究会有启发。
一、花雅之争——综合的声腔风格花雅之争,实际上就是地方戏和昆曲的较量。
两者之间的最大区别就是声腔上的差异,地方戏的声腔多为高腔,而昆曲的唱腔则是低腔。
在清人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记述:“两淮盐务,列蓄花、雅两部以备大戏。
雅部即昆山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腔、统谓之乱弹。
”因此,要从花雅之争的角度分析《四郎探母》的声腔特色,并得出京剧的唱腔艺术,可以又以下三个点进行分析。
1、京剧声腔辨析京剧的声腔是在花雅的过程中,花部逐渐战胜雅部,最终在徽调和汉调的融合之中,形成了以西皮腔和二簧腔为主导的,兼有昆腔、昆腔、拨子、南锣等多种声腔体系,这种声腔所组成的戏曲声腔构成了京剧的基本特征。
以下就是对西皮腔和二黄腔的简单概述。
西皮源于西北,是来自陕西或甘肃的一种曲调。
其板式有导板、慢板、原版、快板、散板等,旋律变化较大,唱腔非常流畅,易于表达激昂慷慨,欢快悠扬的场面。
二黄则起于湖北、安徽、江西交界处,有正反二黄等多种板式,它的旋律比较平稳,节奏舒缓,适合表现苍凉沉郁之情。
戏班里的皮黄兼用,形成了新鲜的艺术效果,使其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成为流行最广的声腔。
道光年间有一首竹枝词,转道它的好处:曲中反调最凄凉,即是西皮反二黄。
导板高提平板下,音须圆亮气须长。
可见京剧声腔获得很好的评价。
2、纵向分析《四郎探母》的声腔风格纵向分析其实就是在花雅之争的历史进程中,比较不同戏曲剧中下的同一个题材内容的声腔风格,这里主要对比的是昆曲《昭代萧韶》和京剧《四郎探母》从而比较分析出京剧声腔在花雅之争下何以占有优势,这显然也是一个动态的分析方法。
京剧《四郎探母》观后感
京剧《四郎探母》观后感《京剧<四郎探母>观后感》篇一京剧《四郎探母》可真是一场让人回味无穷的大戏啊。
我坐在剧院里,灯光一暗,那熟悉的锣鼓声就响起来了。
台上的布景一亮相,就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个遥远的古代战场和宫廷之中。
四郎杨延辉一出场,那扮相就特别吸引人,他穿着华丽的戏服,脸上的表情带着一种纠结和无奈。
我就想啊,这人呐,怎么就陷入这么个两难的境地了呢?就像我上次在选择是去参加朋友的聚会还是去加班的时候,那叫一个纠结,感觉脑子都要炸了。
这出戏里,四郎身在番邦,心里却一直念着自己的母亲和故乡。
他唱的那些词儿啊,就像一把小钩子似的,勾着我的心。
我听着他诉说着自己的思念,就好像看到了自己在外地打工的时候,过年不能回家,望着月亮想家的情景。
也许有人会说,四郎他都投降番邦了,还算是个英雄吗?嘿,这就是这出戏的复杂之处啊。
我觉得不能简单地就给他扣上一个“叛徒”的帽子。
他在番邦那也是身不由己啊,就像咱们生活中有时候也会被迫做一些自己不太愿意做的事情一样。
再说他探母这一段,那可真是全剧的高潮。
他偷偷跑回宋营去见母亲,那种小心翼翼又心急如焚的样子,被演员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和母亲见面的时候,我都感觉自己的眼眶有点湿了。
就好像是我自己很久没见到亲人,突然见面时那种激动得想哭又想笑的感觉。
这戏啊,真是把亲情的那种力量表现得太强大了。
他母亲见到他时,又是惊喜又是责怪,这多像生活中父母对我们又爱又恨的态度啊。
可是,最后他又不得不回到番邦去。
看着他一步三回头的样子,我心里就像堵了一块大石头似的。
这时候我就在想,人生啊,就是这么充满无奈。
这出戏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生活中的很多无奈和矛盾。
咱看这戏,不就跟看自己的生活似的嘛。
京剧有时候就是这么神奇,能把那些古老的故事演绎得让现代人都能感同身受。
这《四郎探母》啊,真不愧是京剧里的经典之作。
《京剧<四郎探母>观后感》篇二《四郎探母》,嘿,这戏可真够味儿!刚走进剧院的时候,我还没太当回事儿呢。
戏曲四郎探母观后感
戏曲四郎探母观后感
戏一开场,那种独特的戏曲氛围就把我给包围住了。
演员们一亮相,那扮相、那身段,就像从画里走出来似的。
你知道吗,我特别喜欢四郎这个角色。
他处在一个特别矛盾的境地,一边是自己的亲生母亲和故乡,一边是自己现在的家庭和责任。
这种两难的选择,真的很让人揪心。
在四郎探母的那个情节里,哇,真的太感人了!他见到母亲的那一刻,眼里的那种复杂情感,有思念、有愧疚、有激动,我感觉自己的心都被揪起来了。
演员把那种情感表现得特别细腻,我就想啊,要是我处在他的位置,我该怎么办呢?这真的很难抉择啊。
而且啊,这出戏里的唱词也特别美。
那些优美的唱腔,就像涓涓细流一样,缓缓地流淌进我的心里。
虽然有些词我不是完全能理解,但是那种情感却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
不过呢,我也有一点小困惑。
在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中,有些情节的转变感觉有点快。
也许这就是戏曲的独特之处吧,它不会像现代的电影那样把每个细节都展现得清清楚楚。
但我觉得这也给我们观众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
这出戏看完,我还在回味呢。
我就在想啊,这戏里传达出来的关于亲情、关于责任的思考,真的很深刻。
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种对人性的探讨。
你看了这部戏也会有同样的感觉吗?如果还没看,真的推荐你去看看!这真的是一出非常值得欣赏的戏曲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四郎探母》摘要:京剧《四郎探母》是一出百演不衰的经典,梨园“探不完的母,过不完的关”中“探不完的母”,说的就是京剧《四郎探母》。
在这部戏中,杨四郎身处异乡独活十五载,在战火重燃之际,发现来军将领是自己十五年未见的家人,突出关卡只为见母亲一面,孝子之情感动天地,与母亲相见之后,又不忘铁镜公主之情,毅然返还,实在重情重义。
但有关杨四郎的忠义却在现代社会引起了广泛讨论,本文将从艺术手法,人物形象等方面对《四郎探母》这出戏进行赏析,同时对杨四郎这一人物形象进行深入讨论,并以现代视角分析“忠义”在当下的时代意义。
关键字:四郎探母忠孝道义正文京剧《四郎探母》,这是说的杨家将的故事。
在北宋时期,杨家为抵抗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南侵全家共同抗击敌军。
杨家共生了六个儿子,两个女儿,后来又收了一个义子,分别排行为大郎,二郎,三郎,四郎,五郎,六郎,七郎,八姐,九妹。
他们个个都是英雄好汉,在民间广为传颂。
在金沙滩一战中,杨家将也在这场恶战中损失惨重,杨四郎的命运被彻底改写。
大郎,二郎,三郎战死,五郎出家,四郎被俘。
作为俘虏的四郎改名换姓,被压到萧太后面前,萧太后见此人长的相貌堂堂,又让他试了武功,十分满意,便把铁镜公主嫁给了他。
弹指一挥间,十五年就这样过去,杨四郎和铁镜公主相敬如宾,还有了大阿哥,虽说萧太后和公主对她很好,但思乡之情却时刻煎熬着他。
直到有一天,杨四郎听说宋王朝皇帝御驾亲征,率领杨家将向北方开来,驻扎在雁门关内。
杨四郎决心要去见母亲一面,无奈关卡重重会面遥遥无期。
只得将自己的真实身份告诉铁镜公主并求助于她,在铁镜公主的帮助下,杨四郎拿到萧太后的令牌,悄悄潜到宋营,得以与母亲家人见面,十五年的相思衷肠一朝诉。
但是杨四郎感恩铁镜公主的贤德善良,与家人匆匆一聚之后,又返还回到铁镜公主身边。
《四郎探母》不管是从艺术手法上,还是人物刻画方面都有极高的成就,尤其是舞台上唱腔优美,受到一代代戏迷追捧。
下面将从艺术手法,人物刻画,忠义解析等方面介绍这部京剧名作。
一、艺术手法“金井锁梧桐,长叹空随一阵风。
”,杨延辉(即杨四郎)甫一上台,便不由人眼眶一热,失落番邦一十五年,这是怎样的思乡之愁?在艺术手法上,京剧《四郎探母》抓住感情这一侧重面,以佘太君与杨四郎的骨肉亲情为主要刻画对象,以铁镜公主与杨四郎的夫妻情分为次要方面,同时还掺杂了萧太后的与铁镜公主的母女情,杨六郎与杨四郎的兄弟情,将众多亲情汇集在这一部戏中,情深意切,让人动容。
在这样浓厚的亲情中,家国天下,战争胜败已经被人搁置次要,取而代之的是人物流露出的最真挚的感情。
十五年未见的家人故土,失散的母亲发妻,杨四郎的抉择是痛苦的。
两国交战,作为宋国曾经的一名骁勇善战的杨家将,杨四郎抛却不下的不是国家大义,而是生育自己的母亲,而现在,身处曾经的敌国阵营,杨四郎已然无法抛下有情有义的铁镜公主和亲生骨肉。
这样的抉择时痛苦的,但杨四郎心中却已经有了选择。
两难的选择,拼死见母亲的孝,返回妻儿身边的义,浓厚的亲情彰显无余,人性之美也被人广为传颂。
在京剧中,《四郎探母》对杨四郎的结局做了最人性化的更改,杨四郎探母归来之后,萧太后大怒,欲处死杨四郎,但铁镜公主却用孩子亲情来打动母亲,为杨四郎求情。
萧太后左右为难之际,天平最终是倾向了女儿孙子,赦免杨四郎。
亲情在此处又一次彰显了他的力量,战争无情,亲情无价,这是人性伟大之处,也是京剧唱本作者改编的高明之处。
作品聪明的避战争之重,举人情之轻,将战争这一沉重的话题牵引到母子情、夫妇情、兄弟情等诸多感情之中,从亲情出发,又回到亲情之中。
一方面着重刻画杨四郎重情重义的动人,忠义难两全的遗憾,一方面暗暗指责战争的残酷无情,阻断了亲情,隔绝了骨肉,造成多少人的痛苦与磨难。
二、人物形象完整叙述杨四郎阵前探母故事并人性改编的同时,《四郎探母》中对人物的刻画也十分鲜活生动。
剧中的萧太后是一个看似不重要,但却在关键时刻起着改变剧情走向作用的角色。
萧太后留下杨四郎,并将铁镜公主嫁给他,让他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异乡生活,有人说萧太后独断,但我认为,她实则也是一个可怜人,战火让她丧夫,不得不承担起责任。
她的内心纠结和挣扎,却无从表达。
十五年过后,战火逼近,她的女婿摇身一变成为敌营帅将之子,家国大义迫使她处死敌军“杨四郎”。
但,在这个老妇心中,亲情还是大过一切,为了不使女儿失去丈夫,孙子失去父亲,矛盾冲突已经尖锐到极致,思量中,萧太后的人性战胜了仇恨,最终做出了皆大欢喜的决策。
赦免了女婿,使女儿一家得以团聚。
也正是《四郎探母》在这个进退维谷的抉择中,让萧太后做出了大家喜闻乐见的团圆选择,使人物的形象因此活了起来,变得可亲可敬。
战争的残酷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互相的伤害和仇恨,但也是战争中的亲情,彰显了人性的伟大。
在这出戏中的杨四郎,战争改变了他的命运,本应奉孝母膝前,妻儿绕身边的他,却成为战争的俘虏,去了不愿去的敌营,娶了从未见面的铁镜公主。
尽管如此,十五年的异乡生活也未曾泯灭他他的亲情。
杨四郎这一人物形象在这出戏中得以进行较好的塑造,忠义两不放的坚定,是对他道德上的肯定。
在戏剧中,我们不仅能够见到完美的英雄人物,也能见到如杨四郎这样稍显遗憾的忠义人物。
杨四郎是具有争议性的,但就是这样的争议性告诉我们,艺术作品不仅仅是用来歌颂英雄或者揭露罪恶,有时也用来描写杨四郎这样的“普通人”。
在《四郎探母》中,杨四郎探视母亲之后,最终还是回到铁镜公主身边,虽不是无情无义,但始终大节有亏,因为他抛弃了生养的母亲和培养的宋国。
在这样错综复杂的情感世界里,杨四郎的选择关系到了两个家庭,甚至能上升至两个国家,这是一个带有悲剧色彩的选择,因为无论他做出什么样的决定,都意味着背叛。
杨四郎选择了十五年朝夕相处、帮他助他的铁镜公主,他虽算不上“忠臣孝子”,但还是有上了“仁义”的美名,所以在《四郎探母》问世至今,才再三被编排登台,为众人接受、喜爱,大抵也是因为他对“仁义”的坚守,体现了人性的价值。
三、忠义两难全京剧《四郎探母》在近代命运坎坷,是一出备受争议的剧目。
因为杨家将都是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而杨四郎的做法等于投敌叛国,弃母不顾,忠孝上颇受诟病,并如英雄般那样完美。
但是,客观来看,杨四郎的行为并没有脱离普通老百姓的道德标准,仍然普通大众所接受的范围之内。
《四郎探母》的故事之所以感人并为大家所接受,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杨四郎与铁镜公主的互相信任,在长达十五年的生活中,二人不仅共育一子,而且建立能够互相信任,并能帮助对方的感情。
因此,不管杨四郎是不是抛弃了祖国和母亲,回到妻儿身边,人们都对他投以同情,报以遗憾,促成这样结果的,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义”。
所以在这样的前提下评价杨四郎,我们不能简单看他是否投降了番邦,而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为何成为番邦驸马,有何不得以的苦衷,以及在阔别故土亲人十五年后在阵营前的所作所为。
杨四郎探母,公主为他盗取令牌,但是这样的帮助时基于杨四郎的承诺之上,因此在“哭堂”这场戏才会有一个感情喷发的高潮。
终于,番邦生活十五年的杨四郎好不容易与老母发妻兄弟相见,一夜时间转瞬即逝,杨四郎与众亲就要再度分离,生死离别之际的骨肉亲情,一时间迸发出来。
佘太君和杨四郎之间戏剧对话尖锐而令人心酸。
佘太君以忠孝挽留儿子,但儿子的回答却是“哎呀母亲呐!儿岂不知天地为大,忠孝当先,儿若不回去,可怜你那番邦媳妇、孙儿,俱要受那一刀之苦......”杨四郎告诉母亲家中媳妇、孩子的性命攸关,背后的支撑则是他对铁镜公主的诺言,当忠义不能两全时,义成为了杨四郎不得已的选择。
义,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孝,主要指敬奉父母、善事父母。
在我们的观念之中,“义”与“非义”,“孝”与“非孝”的界限清晰可辨。
但是当“孝”与“义”之间发生矛盾时,怎样取舍,怎样抉择,就难得多。
杨四郎将义作为优先的选择,于他来说可能是虽然无奈,但也无过失的选择。
但在京剧其他曲目里,也有一些相反的例子,比如《四进士》里的故事,在第三讲中说过:有四个新科进士毛,顾,田,刘在双塔寺前盟誓,约定要为官清正,这是“义”。
可是,田伦却把对母亲的“孝”字摆在了最前面,违心的写信贿络顾,犯下大错。
为官者,百姓为先,个人为后,肩负的使命,内心的操守,就是官家的“义”。
但是,有时候家人的影响,父母施压,妻子教唆,亲情孝道的暗中影响,也是有的。
若是取舍不当,忠义抉择盲目,便将一失足成千古恨。
忠义二字说也简单,做到却难,我认为人不论穷富,都应该有一颗正义之心。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富了,“达则兼济天下”,穷了,“穷则独善其身”,无论如何,不能做违背良心的事。
杨四郎选了铁镜公主,是为义理,为十五年相敬如宾,为儿子周全,虽然抛弃了忠孝,但却坚守了对公主的承诺。
内心有了一份操守,做事就要讲一个原则。
评价历史人物,关键不在于是将他回放到他所处的历史背景下,用今天的评判眼光加以评价,而是在于无论将他放到既定的历史背景中,还是流动变化的环境里,他的行为举止都能够经得起道德标准的苛求。
因此我认为,评判一件事或一个人,真正重要的是历史的检验,而非个人的论议。
京剧《四郎探母》中各派唱腔经过千锤百炼,的确都是精品。
无论是老生,青衣还是老旦,小生,都是声情并茂,别有韵味。
特别是杨四郎和铁镜公主的对唱《坐宫》一场,则是精品中的精品,传唱广泛,经久不衰。
同时,《四郎探母》标举了人性之美,写出了人性的胜利,作品通过艺术的手法以人性之美来谴责战争的罪恶,突出并刻画了杨四郎、萧太后等人物在人性价值上的取向。
让我们从人性的角度了解了博大精深的京剧艺术,对人性美的歌颂将是艺术永恒不变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