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给学生有效自主探究学习的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留给学生有效自主探究学习的空间
一位老师在上“圆的周长”新授课时,呈现了这样一个教学片段:师:下面请同学们测量一下圆形的周长和直径,并计算出周长和直径的比值。
学生开始计算。学生汇报,老师填表(数据略)。师:通过这些实验和统计,你发现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最后达成共识: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
3 倍多一些。
这一教学片段,先让学生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并计算出周
长和直径的比值,再观察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有什么规律,最后得出结论,似乎结论是通过学生测量、计算、小组合作自主探索所得。但是从学生“学”的角度去思考、研究,就不免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要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圆的周长和直径有关吗? 为什么要求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周长与直径的和、差、积也会有规律吗?……这许多的疑问都是学生面对实际问题。基于原有的知识,很自然会出现的。在上例中,显然是教师帮助学生进行了“挑选”、“简化”,学生在教师这种过“度”的引导下“直奔主题”,学生自主探究的有效空间太小了,学生学得被动,基本上是在复习“测量”和“除法计算”,而不是基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自我构建知识,学生始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没有参与对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如何让学生有效地经历、卷入探究活动?笔者根据自己的思考对“圆的周长”的教学过程作了改进,并借班上课,课上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效果较好。
师: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圆的周长可能与谁有关?
(有的学生认为和直径有关,有的认为和半径有关)师:下面请同学们商量一下,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来证明你们的猜想,并把研究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
小组讨论后,填写下表:
全班交流:
1 C 和d 的关系。
(利用实物投影)先逐一展示猜想“圆的周长和直径有关” 的表格,让小组代表说说他们的研究过程和结果。(要求说清:测量了哪些项目?怎样找出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有规律的运算形式的?得出了什么结论?)
一起展示所有猜想“圆的周长和直径有关”的表格,问:通过这几个小组的研究,你们发现了什么?
全班达成共识: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
3 倍多一些。
2 C 与r 的关系。逐组展示猜想“圆的周长与半径有关”的
表格。让小组代表
说说他们的研究过程和结果(要求同上)
一起展示所有猜想“圆的周长和半径有关”的表格,问:通过这几个小组的研究,你们发现了什么?
全班达成共识:圆的周长与半径有关,圆的周长总是半径的6 倍多一些。
师:请大家继续思考,根据圆的周长与半径的这种关系(C 总是,的6倍多一些),再联系直径和半径的关系,想一想圆的周长与直径有什么关系?
结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 倍多一些。师:不管我们猜想“圆的周长和直径有关”,还是“圆的周长和半径有关”,我们都能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那就是“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 倍多一些”。
这样由教师点出探索的问题及路径,让学生猜想圆的周长可能和谁有关,然后小组同学确定研究的问题,通过小组同学的独立操作(自测圆的周长和直径或半径)与合作探究(研究测量项目之间有规律的运算形式和结论),以及全班同学的交流,最后达
成共识,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式就是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自
主、探究、合作式学习,让学生猜想,给学生创造了“敢想”的机会,也给了学生较大的探索空间。学生对自己选定的项目进行研究,他们被推到了“主人”的位置,学得积极主动、有效有趣,这样在猜想、操作、思考、观察、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就会逐步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