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整体经济运行规律的学科,它关注的是国家、地区或全球经济体的总体产出、就业、通货膨胀以及经济增长等方面的问题。

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和应用对于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和经济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讨论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一、总需求和总供给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之一是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

总需求由个人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支出以及净出口组成。

总供给则由国内生产总值(GDP)决定。

当总需求与总供给平衡时,经济体处于稳定状态。

二、经济增长与产出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学中的另一个基本原理。

经济增长是指国民经济的长期增长趋势,主要通过提高生产率和技术水平来实现。

产出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物品和服务的总量。

三、就业与失业就业与失业是宏观经济学中关注的重要问题。

就业率是衡量一个经济体就业情况的指标,失业率则是衡量失业人口占劳动力总数的比例。

宏观经济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实现充分就业,即使就业率接近于100%。

四、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学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物价水平是指一篮子商品和服务的总体价格水平,通货膨胀则指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

通货膨胀对经济产生重要影响,能够影响投资、消费和经济活动的决策。

五、货币和货币政策货币是宏观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是一种流通媒介。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能够影响通货膨胀、利率和经济增长等方面。

六、国际贸易和全球经济国际贸易和全球经济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国际贸易可以增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

全球经济中的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对于实现经济增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涉及到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经济增长与产出、就业与失业、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货币和货币政策,以及国际贸易和全球经济等方面。

理解和应用这些基本原理对于制定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进行经济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宏观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1、宏观经济学:以涵盖国民经济整体的宏观经济总量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总量的决定方式、相互联系与变动规律,分析并应对通货膨胀、失业、国际收支、经济波动等问题,以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目标。

2、国民经济核算帐户:用来定义基本宏观经济变量关系,观察宏观经济运行状态的统计账户,是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前提知识。

3、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经济核算帐户基本概念,度量一定时期一国生产并通过市场交易实现的总产出价值。

4、名义GDP:采用现行物价衡量总产出价值。

5、实际GDP:采用不变价格衡量总产出价值,用物价指数对名义GDP进行通缩。

6、支出法:通过对一定时期内购买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进行加总,计算这一时期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7、收入法:把各种生产要素得到的收入——工资、利润、利息、租金加总得到国民收入。

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生产税费-生产补贴)+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8、部门法、生产法:依据提供产品与劳务各部门增加值计算GDP,从生产角度反映了GDP来源。

政府部门劳务按其收入计算。

9、国民生产总值:统计利用一国国民拥有的劳动和资本等要素所提供的产出总量。

10、个人收入: 个人从各种来源得到的收入总和,即国民收入中不包括公司利润等的部分。

11、个人可支配收入: 个人可实际使用的全部收入,指个人收入中进行各项社会性扣除之后(如税收,养老保险等)剩下的部分。

12、劳动生产率: 一个单位的劳动在一定时间内能够生产的产出量。

一个国家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速的高低,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

13、社会生产函数: 生产理论研究资源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可表述为具有以下一般形式生产函数: Y= AF(L,K)。

1、简单收入决定模型:“从短期看问题”分析角度,体现在简单收入决定模型中,该模型显示总需求决定经济运行规模的原理和条件。

2、边际消费倾向(MPC):表示一单位收入变动带来的消费变动量。

3、总供求模型:描述宏观经济中的短期波动问题,表述一般物价水平与总供求数量(消费:总支出;供给:总收入/总产出)之间的关系。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政策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政策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政策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经济系统的运行和发展的学科。

它关注经济的总体规律,探讨国民经济总量的决定因素、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原因,以及实现全民福祉的政策方案。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涉及一系列的经济指标和概念,同时也与一揽子宏观经济政策密切相关。

以下将详细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政策。

一、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1. 总量优先原则:宏观经济学关注的是经济的总量,如国民生产总值(GDP)、总就业人数等,而不仅仅关注个体的经济行为。

总量优先原则强调经济体的总体表现和总体发展趋势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

2. 收入-支出模型:收入-支出模型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一种基本模型。

该模型认为,经济总需求由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支出和净出口组成。

通过调控这些因素来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3. 内生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是由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推动的。

技术进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增加创新能力,而资本积累则是通过投资来扩大生产规模。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4. 有效需求:有效需求是指能够刺激经济增长和就业的需求总量。

对于一个经济体来说,有效需求的增加可以提升经济活动水平,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的繁荣。

5. 前瞻性决策:宏观经济学认为,经济主体的决策往往具有前瞻性,即考虑到未来的变化和预期的经济情况。

前瞻性决策对于经济发展的趋势和预测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宏观经济政策1.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根据经济形势采取的调控货币供给和利率等手段的政策。

通过调节货币供给量和利率水平,中央银行可以影响经济的总需求和通货膨胀等因素,以实现经济稳定和发展。

2.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政府根据经济形势调整预算支出和税收等手段的政策。

通过增加或减少政府的支出和税收来刺激或抑制经济活动和消费,以实现经济增长和稳定。

3. 外汇政策:外汇政策是国家为了维护国际收支平衡和稳定汇率而采取的政策。

通过调节汇率水平和限制外汇交易等手段,国家可以影响出口和进口的比例,对经济进行调控。

经济学原理(宏观部分)

经济学原理(宏观部分)

经济学原理(宏观部分)经济学原理是指在经济学范围内,对人类的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政策进行系统分析、阐述经济规律、解释经济现象的一般性原则和基本理论。

宏观经济学是指对整个经济体制和经济活动的总体分析、研究和预测。

以下将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出发阐述如下原理:一、经济增长原理经济增长是指经济总量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增加的过程。

在宏观经济学中,经济增长是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经济增长的原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劳动生产率增长和资本积累。

劳动生产率提高是指单位劳动力所创造的产品数量增加,主要通过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来实现。

资本积累是指企业和个人通过储蓄和投资来增加生产资本的数量,从而增加生产规模和产出量。

劳动生产率提高和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双轮驱动力。

二、货币原理货币是现代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货币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主要是作为交易媒介、计算单位和价值储存器。

货币在经济中的发挥效用是在于货币的增长速度要和商品和服务的生产相匹配,因为货币的增长速度过快会导致通货膨胀,货币的增长速度过慢则会导致经济增长的乏力。

货币供应量的调整控制以及货币供应量的稳定,是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经济原则。

三、失业原理经济稳定增长不仅涉及到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生产力的提高,还需要解决人民就业的问题。

失业原理是针对宏观经济中劳动力的失业现象的解释。

它分为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对应的是经济结构变化的改变,原职业岗位的消失、替代或改变,而没有相应的新的工种可以提供让失业的劳动力重新就业的机会;摩擦性失业则是就业空缺和求职工人之间信息沟通的问题,导致就业岗位需要的人员和找到工作的人员的时间、地域等方面上的错配。

减轻失业需要政府有针对性推出减税、扩大公共支出以及资本市场政策等多种措施。

四、通货膨胀原理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水平在一段时间内持续上涨的过程。

通货膨胀来源主要是货币过量发行而货币需求不足引起的通货膨胀和供需失衡引起的通货膨胀。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整个经济系统的总体运行规律和经济现象的总体关系。

它关注国家、地区或全球经济的整体表现,考虑经济总体的产出、就业、通货膨胀等指标。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1.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宏观经济学关注经济系统的总体表现,以下是它的基本概念:(1)国民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的全部经济活动的市场价值总和。

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整体生产力和经济活动水平的重要指标。

(2)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一段时间内货币的购买力下降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通货膨胀对经济活动和人们的生活都有重要影响,因此它是宏观经济学中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3)失业率:失业率是指在劳动力人口中没有工作但正在寻找工作的人的比例。

失业率的高低不仅影响个体就业状况,也对整个经济系统产生影响。

(4)消费:消费是指个人、家庭和企业购买商品和服务的行为。

消费对经济增长和需求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它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之一。

2.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基于一些基本原理,以下是几个重要的原理:(1)需求与供给:需求与供给是经济活动的核心,它们决定了物价和商品数量的平衡。

需求取决于消费者购买力和偏好,供给取决于生产者的成本和生产能力。

(2)总需求决定总产出:总需求是指经济中所有部门的需求总和,它决定了总产出和就业水平。

总需求过高可能导致通货膨胀,过低可能导致经济衰退。

(3)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货币供应量对通货膨胀产生重要影响。

如果货币供应增加过快,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加剧。

(4)经济政策对经济活动的影响: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它们对经济活动起着重要作用。

货币政策通过调整利率和货币供应控制经济活动,财政政策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影响经济。

3. 宏观经济学的实践意义宏观经济学对于了解和预测经济发展,制定经济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学名词解释

经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微观经济学:是指研究个别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

2.宏观经济学:是指从国民经济角度研究和分析市场经济整体经济活动的行为。

3.规范分析: 是指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一些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标准,作为决策和制定政策的依据。

4.实证分析:是指只对经济现象、经济行为或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客观分析,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

5.需求规律: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这种需求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反向变化的关系称需求规律或需求定理。

6.供给规律: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减少,这种供给数量和商品价格呈同向变化的关系称供给规律或供给定理。

7.均衡价格: 是指一种商品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等,同时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价格,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

8.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商品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9.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加量。

10.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或相同满足和谐的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组合。

11.边际产量(MP):是指增加一个单位可变要素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

12.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为了生产一定数量产品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13.边际成本:指每增加一单位产品生产所增加的总成本。

14.等产量曲线: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一定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所形成的曲线。

15.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保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

16.生产扩展线:是指每一条等成本曲线和等产量曲线的切点所形成的曲线叫做生产扩展线。

17.完全竞争:是指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系统的学科,它关注整个国家、地区或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活动。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我们理解和解决经济问题提供了框架和工具。

本文将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帮助读者对宏观经济学有更全面的了解。

一、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 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的指标。

它代表了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在一定时期内的市场价值总和。

生产总值不仅包括消费者支出、企业投资和政府支出,还包括净出口。

2. 失业率(Unemployment Rate)失业率是指劳动力中正在寻找就业但找不到工作的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比例。

失业率是衡量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高失业率通常与经济衰退和低增长相关。

3. 通货膨胀(Inflation)通货膨胀是指一段时间内商品和服务的总价格水平的普遍上升。

通货膨胀会导致货币贬值,购买力下降,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政府通过实施货币政策来控制通货膨胀。

4. 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货币政策是国家央行使用货币工具来调整货币供应和利率,以达到稳定经济和控制通货膨胀的目的。

通过调整存贷款利率、公开市场操作和准备金率等手段,央行可以对经济进行调控。

5. 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整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活动的政策。

政府可以通过增加支出或减少税收来刺激经济增长,或者通过减少支出或增加税收来抑制通货膨胀。

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1. 总需求与总供给宏观经济学关注的核心是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

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经济处于通胀状态;当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时,经济处于通缩状态。

2. 经济增长与生产要素经济增长是指国家或地区实际生产总值在一段时间内的增加。

经济增长可以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技术创新和增加投资来实现。

3. 边际效用递减边际效用递减是指随着消费量的增加,每单位消费所带来的满足程度逐渐减少。

宏观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一、1、宏观经济学:以涵盖国民经济整体的宏观经济总量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总量的决定方式、相互联系与变动规律,分析并应对通货膨胀、失业、国际收支、经济波动等问题,以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目标。

2、国民经济核算帐户:用来定义基本宏观经济变量关系,观察宏观经济运行状态的统计账户,是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前提知识。

3、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经济核算帐户基本概念,度量一定时期一国生产并通过市场交易实现的总产出价值。

4、名义GDP:采用现行物价衡量总产出价值。

5、实际GDP:采用不变价格衡量总产出价值,用物价指数对名义GDP进行通缩。

6、支出法:通过对一定时期内购买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进行加总,计算这一时期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7、收入法:把各种生产要素得到的收入——工资、利润、利息、租金加总得到国民收入。

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生产税费-生产补贴)+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8、部门法、生产法:依据提供产品与劳务各部门增加值计算GDP,从生产角度反映了GDP来源。

政府部门劳务按其收入计算。

9、国民生产总值:统计利用一国国民拥有的劳动和资本等要素所提供的产出总量。

10、个人收入:个人从各种来源得到的收入总和,即国民收入中不包括公司利润等的部分。

11、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可实际使用的全部收入,指个人收入中进行各项社会性扣除之后(如税收,养老保险等)剩下的部分。

12、劳动生产率:一个单位的劳动在一定时间内能够生产的产出量。

一个国家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速的高低,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

13、社会生产函数:生产理论研究资源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可表述为具有以下一般形式生产函数:Y= AF(L,K)。

二、1、简单收入决定模型:“从短期看问题”分析角度,体现在简单收入决定模型中,该模型显示总需求决定经济运行规模的原理和条件。

2、边际消费倾向(MPC):表示一单位收入变动带来的消费变动量。

3、总供求模型:描述宏观经济中的短期波动问题,表述一般物价水平与总供求数量(消费:总支出;供给:总收入/总产出)之间的关系。

宏观经济学十大原理

宏观经济学十大原理

宏观经济学十大原理
宏观经济学十大原理是由经济学家尼高拉斯·格里高利·曼昆在他的著作《宏观经济学原理》中提出的。

这些原理是用来解释宏观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和现象的。

以下是宏观经济学十大原理的简要介绍: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的原理:人们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需要做出选择,因为资源的供给是有限的。

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的价值:也被称为机会成本,指的是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放弃的其他可行选择的价值。

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理性人在做决策时,会考虑每个额外单位的成本和收益。

4、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人们对激励做出反应,激励可以是奖励或惩罚,会影响人们的行为。

5、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通过贸易,人们可以充分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从而提高整体福利。

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市场机制可以有效地分配资源和决定价格。

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政府可以通过干预市场来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例如调节外部性和提供公共物品。

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和服务的能力:一个国家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的生产能力,即它能够生产出多少物品和服务。

9、当政府发行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货币供给的增加会导致通货膨胀。

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政府在短期内面临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权衡取舍,政策的选择会影响社会的整体福利。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经济系统运行规律的学科,它关注的是国民经济的总体表现和影响因素,以及政府政策对经济的调控作用。

本文将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进行介绍。

一、宏观经济学的概念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经济系统的运行状态、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率、经济波动等问题的学科,通过对经济总量、总体价格水平和总产出等因素的分析,揭示经济运行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通货膨胀、失业率、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等。

这些指标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是评价经济健康与稳定性的重要标志。

二、宏观经济学的原理1. 总量关系原理:宏观经济学关注整体经济运行的总量指标,包括总产出、总需求、总供给等。

总量关系原理认为经济运行的总体表现是由独立个体的行为决定的,个体经济主体的决策行为会对整个经济系统产生影响。

2. 供需关系原理:供求关系是宏观经济运行的核心原理之一。

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决定了市场价格和产品供应量的平衡。

供给方面包括劳动力、资本、原材料等,需求方面包括个人消费、企业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等。

3. 存量与流量原理: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包括经济的存量和流量。

存量是指在某一时间点上的经济量,如货币供应、人口总量等;流量是指在某一时间段内的经济量,如国内生产总值、通货膨胀率等。

存量和流量互相关联,共同决定了经济的运行状态。

4. 回归原理:回归原理是宏观经济学中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

该原理认为,当某一经济指标偏离其长期均衡水平时,会通过内外部因素的调节而回归到均衡水平。

回归原理揭示了经济波动的周期性和趋势性,对于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三、宏观经济学的实际应用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不仅仅是学术研究,也具有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

政府、企业和个人在制定经济政策、经营战略和个人理财规划时都需要考虑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

宏观经济学的实际应用包括经济预测、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经济结构调整等。

宏观经济学原理(第七版)曼昆 名词解释(带英文)

宏观经济学原理(第七版)曼昆 名词解释(带英文)

宏观经济学原理曼昆名词解释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如何在市场上相互影响。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

国内生产总值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

消费(consumption),家庭除购买新住房之外,用于物品与服务的支出。

投资(investment),用于资本设备、存货和建筑物的支出,包括家庭用于购买新住房的支出。

政府购买(government purchase),地方、州和联邦政府用于物品与服务的支出。

净出口(net export),外国人对国内生产的物品的支出(出口),减国内居民对外国物品的支出(进口)。

名义GDP(nominal GDP),按现期价格评价的物品与服务的生产。

真实GDP(real GDP),按不变价格评价的物品与服务的生产。

(总之,名义GDP是用当年价格来评价经济中物品与服务生产的价值,真实GDP是用不变的基年价格来评价经济中物品与服务生产的价值。

)GDP平减指数(GDP, deflator),用名义GDP与真实GDP的比率乘以100计算的物价水平衡量指标。

消费物价指数CPI(consumer price index),普通消费者所购买的物品与服务的总费用的衡量指标。

通货膨胀率(inflation rate),从前一个时期以来,物价指数变动的百分比。

生产物价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企业所购买的一篮子物品运服务的费用的衡量指标。

指数化(indexation),根据法律或合同按照通货膨胀的影响,对货币数量的自动调整。

名义利率(nominal interest rate),通常公布的、未根据通货膨胀的影响,校正的利率。

真实利率(real interest rate),根据通货膨胀的影响校正过的利率。

经济学原理 曼昆宏观

经济学原理 曼昆宏观

经济学原理曼昆宏观
经济学原理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方面,其中宏观经济学主要关注整个经济体系的总体运行状况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

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宏观经济变量的相互关系和宏观经济指标的测量。

其中,国民生产总值(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整体经济活动水平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一段时间内一个国家内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

通货膨胀率是衡量物价水平增长速度的指标,影响着一个国家的货币购买力和经济稳定性。

失业率则反映了一个国家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情况,是衡量经济繁荣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可以通过提高产能和生产率来实现。

生产能力取决于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的素质提高。

生产率则是指每单位生产要素输入所创造的产品数量,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生产率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宏观经济学还研究了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的原因和机制。

经济周期指的是经济活动从高点到低点再到高点的周期性波动。

这种波动可以归因于内外部的经济冲击,包括政府政策、技术创新、经济结构变化以及国际经济情况等。

为了实现经济增长和稳定,政府可以采取宏观经济政策来调节经济活动。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活动和物价水平的政策。

财政政策则是指政府通过
调整税收和政府支出来影响经济活动和资源分配的政策。

这些政策的实施需要在保持价格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之间找到平衡。

总体来说,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和调节机制,以及政府对经济活动的调控。

通过研究宏观经济学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经济中的各种问题。

宏观经济学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内容

宏观经济学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内容

宏观经济学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内容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就业总水平、国民总收入等经济总量。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的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宏观经济学的介绍宏观经济学,英文名称Macroeconomics,是使用国民收入、经济整体的投资和消费等总体性的统计概念来分析经济运行规律的一个经济学领域。

宏观经济学是相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的。

宏观经济学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以来快速发展起来的一个经济学分支。

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就业总水平、国民总收入等经济总量,因此,宏观经济学也被称做就业理论或收入理论。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资源的利用问题,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财政与货币政策。

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宏观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计量模型。

1)宏观经济理论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函数理论、投资理论、货币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

2)宏观经济政策包括:经济政策目标、经济政策工具、经济政策机制(即经济政策工具如何达到既定的目标)、经济政策效应与运用。

3)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包括根据各派理论所建立的不同模型。

这些模型可用于理论验证、经济预测、政策制定,以及政策效应检验。

以上三个部分共同构成了现代宏观经济学。

现代宏观经济学是为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服务的。

战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在西方各国得到广泛的运用,相当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也引起了各种问题。

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经济增长、经济周期波动、失业、通货膨胀、国家财政、国际贸易等方面.涉及国民收入及全社会消费、储蓄、投资及国民收入的比率,货币流通量和流通速度,物价水平,利息率,人口数量及增长率,就业人数和失业率,国家预算和赤字,出入口贸易和国际收入差额等。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分析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分析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分析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学科。

通过对经济整体的分析,宏观经济学可以揭示经济发展的规律,为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本文将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

一、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1. 总量关系原理: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整个经济体,强调整体性。

其中,最重要的原理就是总量关系原理,即一个经济指标的变动将对其他经济指标产生影响,形成相互关联的关系。

2. 基本假设原理:宏观经济学在分析经济问题时,基于一些基本假设进行推导和分析。

比如,假设个体行为在大规模上是相似的,假设市场能够自由竞争等。

这些基本假设为分析提供了基础。

3. 均衡原理: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原理之一是均衡原理,即在一定的条件下,经济体内的各个要素达到平衡状态。

通过分析市场的供求关系,均衡原理可以揭示经济体运行的规律。

二、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1. GDP分析:GDP(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总量的指标,宏观经济学最关注的指标之一。

通过分析GDP的变动情况,可以了解经济增长速度、结构变化及经济状况等。

2. 通货膨胀分析: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增加导致价格普遍上涨的现象。

宏观经济学通过分析通货膨胀的原因和影响,为经济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3. 失业率分析:失业率是一个衡量经济活力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指标。

宏观经济学通过研究失业率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为政府采取相应的就业政策提供依据。

4. 货币政策分析: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研究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宏观经济学可以评估其对经济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5. 政府财政政策分析: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整财政收支,影响经济运行和实现经济目标的手段。

宏观经济学通过研究财政政策的效果和影响,为政府制定合理的财政政策提供依据。

6. 国际贸易与汇率分析:国际贸易和汇率是宏观经济领域的重要变量。

通过分析国际贸易和汇率的变动,宏观经济学可以评估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宏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整体经济活动的规律和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原理。

它广泛应用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经济增长的推动以及预测和评估整体经济的趋势。

本文将简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一、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1.总量观点:宏观经济学关注的是整个经济体系的总量变化,主要研究整体经济活动的总体水平,如国内生产总值(GDP)、就业率、物价水平等。

2.均衡观点:宏观经济学认为,在整个经济体系中,存在一种均衡状态,即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经济运行稳定。

宏观经济学通过分析需求与供给的关系,探讨经济体系中各个市场的均衡状态。

3.周期观点:宏观经济学认识到经济运行具有周期性,即经济发展会出现周期性波动。

经济周期包括繁荣期、衰退期和复苏期,宏观经济学通过研究周期波动来解释经济活动的起伏变化。

4.政策观点:宏观经济学强调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宏观调控手段来影响经济发展,如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

通过调整政策,政府可以促使经济活动朝着稳定、高效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国内生产总值(GDP):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总量的指标,表示国内一段时间内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通过计算GDP可以了解一个国家经济活动的总体状况。

2.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率指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程度。

通货膨胀具有一定的正面作用,但高通胀率会导致货币贬值和购买力下降,对经济和社会产生不利影响。

3.失业率:失业率是指劳动力中没有工作的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比例。

失业率高意味着经济活动不活跃,对国家经济和社会稳定造成负面影响。

4.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是指经济体系中流通的货币数量。

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会影响物价水平、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等方面。

5.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率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国内生产总值(GDP)实际增长的速度。

经济增长率是评估经济发展水平和比较各国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宏观经济学是对整体经济运行规律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旨在揭示经济的总体态势和发展趋势。

在宏观经济学中,有一些基本原理被广泛接受和应用,本文将着重介绍这些基本原理。

1. 稀缺性原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之一是稀缺性原理。

根据这一原理,资源是有限的,而人们的需求是无限的。

由于资源的有限性,人们需要进行选择,以满足最重要和迫切的需求。

稀缺性原理也意味着资源的分配必然会面临各种取舍和机会成本。

2. 供求关系原理宏观经济学的另一个基本原理是供求关系原理。

根据这一原理,市场上的商品和服务的供给量和需求量决定了价格和数量的均衡。

当需求超过供给时,价格上涨,供给超过需求时,价格下跌。

供求关系原理还可以用来解释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等现象。

3. 边际效用递减原理边际效用递减原理是宏观经济学的又一个重要原理。

根据这一原理,当人们对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消费增加时,其边际效用逐渐减少。

例如,当一个人已经吃饱了一碗面后,再继续吃第二碗面的边际效用就会明显下降。

这个原理也适用于其他领域,如劳动力市场和投资决策。

4. 比较优势原理比较优势原理是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根据这一原理,当不同个体或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或服务时,只要其中一个个体或国家的机会成本比其他个体或国家更低,那么这个个体或国家应该专注于生产这种商品或服务。

通过比较优势的合理利用,国际贸易可以促进资源的高效配置。

5. 学科交叉原理宏观经济学的最后一个基本原理是学科交叉原理。

根据这一原理,宏观经济学与其他学科,如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存在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需要考虑到各种社会、政治、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并与其他学科共同探索经济的全貌。

综上所述,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稀缺性原理、供求关系原理、边际效用递减原理、比较优势原理和学科交叉原理。

这些原理为我们理解和分析宏观经济的运行提供了基本框架。

通过运用这些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经济发展的趋势,并制定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以促进经济的繁荣和稳定。

曼昆宏观经济学原理

曼昆宏观经济学原理
曼昆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经济学原理
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经济体系的总体运行规律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与 实施。通过深入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的发展和 变化,并指导个人和企业的决策。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及意义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经济体系的总体运行规律,包括国民收入、失业率、物 价水平等方面,具有指导经济政策制定和评估的重要意义。
国内消费总值 (C)
居民个人、家庭和非 营利组织购买消费品 和服务的总值。
国内投资总值 (I)
企业、政府和个人为 生产增加资本存量购 买实物资产的总值。
净出口(X-M)
国家或地区商品和服 务出口减去进口的总 值。
GDP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的重要指标,可以通过生产法、支出法 和收入法计算。不同的计算方法可以提供不同的角度来解读经济情况。
解决方法
提供培训和教育,促进经济增长,制定有效的 就业政策。
政府在宏观经济中的角色
财政政策
通过调整税收和政府支出来影 响经济运行。
货币政策
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 影响经济活动。
监管职能
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 益。
货币与货币市场
货币作为经济交换的媒介,发挥着促进经济活动和稳定价格的重要作用。货币市场是金融市场的一部分,用于 进行短期借贷和投资交易。
通货膨胀与物价水平的关系
1
通货膨胀
货币供给过多导致物价水平上涨。
2
物价水平
通货膨胀会导致物价水平上涨,降低货币的购买力。
3
影响
通货膨胀对经济和个人消费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失业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结构性失业
由于产业结构的变化导致失业。

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令图中W为货币工资变动率,U为社会的失业率,L即为菲利普斯曲线。当失业率由 降到 时,货币工资增长率就由 上升到 。这表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动率有着一种交替关系。也就是说,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然会出现较高的物价上涨率。由于货币工资变动率与物价上涨率有关,而通货膨胀又用物价上涨率来表示,因而,此图再进一步引申,便可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
27、总需求曲线: 实际国民收入的需求与价格水平的关系
28、总供给曲线: 实际国民收入的需求量与价格水平的关系
29、摩擦性失业: 劳动者的正常流动所发生的失业.
30、结构性失业: 指因为经济结构变化而发生的失业。
31、通货膨胀: 指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
32、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是指因总需求的过度增长而引起的通货膨胀。
24、简单货币规则的内容: 简单货币规则的内容是稳定货币供给量的增长率,并使它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相一致
25 、IS曲线: 表示要使投资等于储蓄,国民收入和利息率必须具备的关系;或者说,国民收入和利息率应该怎么样配合,才能保证投资与储蓄始终相等。
26、 LM曲线: 表示要使货币需求量等于货币供给量,国民收入和利息率必须具备的关系;或者说,它表示国民收入和利息率应该怎样相互配合,才能保证货币需求供给量相等。
⑷财政扩张存在一个财政融资问题,而货币扩张则没有。
2007-1-29 23:48
回复
huangnany
0位粉丝
3楼
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
又称内在稳定器,指在国民经济中无需经常变动政府政策而有助于经济自动趋向稳定的因素。例如,一些财政支出和税收制度就具有某种自动调整经济的灵活性,可以自动配合需求管理,减缓总需求的摇摆性,从而有助于经济的稳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通常具有内在稳定器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和公司所得税、失业补助和其他福利转移支付、农产品维持价格,以及公司储蓄和家庭储蓄等。例如萧条时期,个人收入和公司利润减少,政府所得税收入自动减少,从而相应增加了消费和投资;同时,随着失业人数的增加,政府失业救济金和各种福利支出必然要增加,又将刺激个人消费和促进投资。但是,内在稳定器的作用是有限的。它只能配合需求管理来稳定经济,而本身不足以完全维持经济的稳定;它只能缓和或减轻经济衰退或通货膨胀的程度,而不能改变它们的总趋势。因此,还必须采用更有力的财政政策措施。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经济系统运行和发展的学科,涉及国家、区域和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活动。

它关注的是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国际贸易、货币政策等宏观层面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一、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1. 总需求与总供给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之一是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关系。

总需求是经济系统中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和,而总供给是经济系统中所有企业生产的总和。

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经济会出现通货膨胀;当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时,经济会出现通货紧缩。

通过调节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可以实现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增长。

2. 经济增长与产出宏观经济学的另一个基本原理是经济增长与产出的关系。

经济增长是指经济系统产出总量的增加,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

经济增长可以通过增加生产要素(如劳动力和资本)、提高生产效率和促进创新来实现。

它对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3. 通货膨胀与失业宏观经济学的第三个基本原理是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关系。

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整体上涨的现象,而失业是指没有工作的人口比例。

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权衡关系,即菲利普斯曲线。

根据菲利普斯曲线,通常情况下,通货膨胀率越高,失业率越低,反之亦然。

政策制定者需要在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寻找平衡,以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

二、宏观经济学的应用1.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学的应用之一,它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来影响经济活动。

当经济增长过快时,央行可以通过提高利率来抑制需求,从而避免通货膨胀;当经济增长不足时,央行可以通过降低利率来刺激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对于实现经济稳定和控制通货膨胀非常重要。

2.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宏观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应用,它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活动。

当经济处于衰退时,政府可以增加支出,刺激需求,促进经济增长;而当经济过热时,政府可以减少支出或增加税收,抑制需求,避免通货膨胀。

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原理和概念

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原理和概念

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原理和概念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学科,它关注的是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活动的规律性和影响因素。

在宏观经济学中,有一些主要原理和概念,它们对于理解和分析宏观经济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一、总需求与总供给总需求是指经济中所有市场上所有货物和服务的总量,包括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

总供给是指经济中所有企业和个人生产的总量。

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是宏观经济稳定的基础,它直接影响着经济的产出、就业和价格水平。

二、经济增长与周期波动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中长期变量的重要指标,它衡量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能力的提高。

经济周期波动是宏观经济中短期变量的特征,它表现为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包括扩张期、高峰期、衰退期和低谷期。

三、通货膨胀与失业通货膨胀是指货币流通中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升,它会对经济活动和生活带来一系列影响。

失业是指劳动力市场中有意愿工作但找不到工作的人数。

通货膨胀和失业是宏观经济中两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四、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给和利率来影响经济的手段。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整税收和支出来影响经济的手段。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两个重要工具,它们可以用来调节经济活动和实现宏观经济目标。

五、国际收支与汇率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经济收支状况,包括贸易收支和资本收支。

汇率是指一种货币与其他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国际收支和汇率是宏观经济中涉及到国际经济交往的重要问题,对于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有着重要的影响。

六、经济政策与经济稳定经济政策是国家或地区政府为实现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的措施和政策。

经济稳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它包括价格稳定、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三个方面。

只有经济稳定才能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以上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些主要原理和概念,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观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一、1、宏观经济学:以涵盖国民经济整体的宏观经济总量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总量的决定方式、相互联系与变动规律,分析并应对通货膨胀、失业、国际收支、经济波动等问题,以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目标。

2、国民经济核算帐户:用来定义基本宏观经济变量关系,观察宏观经济运行状态的统计账户,是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前提知识。

3、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经济核算帐户基本概念,度量一定时期一国生产并通过市场交易实现的总产出价值。

4、名义GDP:采用现行物价衡量总产出价值。

5、实际GDP:采用不变价格衡量总产出价值,用物价指数对名义GDP进行通缩。

6、支出法:通过对一定时期内购买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进行加总,计算这一时期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7、收入法:把各种生产要素得到的收入——工资、利润、利息、租金加总得到国民收入。

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生产税费-生产补贴)+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8、部门法、生产法:依据提供产品与劳务各部门增加值计算GDP,从生产角度反映了GDP来源。

政府部门劳务按其收入计算。

9、国民生产总值:统计利用一国国民拥有的劳动和资本等要素所提供的产出总量。

10、个人收入:个人从各种来源得到的收入总和,即国民收入中不包括公司利润等的部分。

11、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可实际使用的全部收入,指个人收入中进行各项社会性扣除之后(如税收,养老保险等)剩下的部分。

12、劳动生产率:一个单位的劳动在一定时间内能够生产的产出量。

一个国家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速的高低,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

13、社会生产函数:生产理论研究资源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可表述为具有以下一般形式生产函数:Y= AF(L,K)。

二、1、简单收入决定模型:“从短期看问题”分析角度,体现在简单收入决定模型中,该模型显示总需求决定经济运行规模的原理和条件。

2、边际消费倾向(MPC):表示一单位收入变动带来的消费变动量。

3、总供求模型:描述宏观经济中的短期波动问题,表述一般物价水平与总供求数量(消费:总支出;供给:总收入/总产出)之间的关系。

模型建立在实际GDP 与一般物价水平(CPI、通货膨胀率;一篮子商品劳务)联系基础上。

4、古典二分法或货币中性假设:宏观经济变量分为实际变量(衡量数量和相对价格的变量)和名义变量(按货币衡量的变量:货币供应量、一般物价水平)。

影响长期增长的变量,都是实际变量,而不是名义变量,即名义变量对经济的影响是中性的。

但是在短期内,名义变量变化会对实际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5、促进长期增长的因素:产权和激励机制有效性、教育和人力资本、促进科技知识进步、有效的融资系统、促进贸易和扩大开放等。

6、总需求:在任何物价水平上,经济中对所有物品和劳务需求。

7、财富效应:居民用存款、债券、股票等资产形式持有部分财富,价格上升导致其真实购买力价值“缩水”,居民变“穷”而减少支出。

反之亦然。

8、利率效应:其它条件(包括名义货币量)相同,物价上升意味着货币真实余额下降,货币真实需求没有等比例下降时利率会上升。

物价上升使货币交易需求上升、利率上升,企业投资成本上升,抑制投资需求;利率上升表示现期消费对未来消费机会成本上升,同时消费信贷融资成本上升,抑制居民消费。

9、净出口效应:物价变动通过替代作用对本国产品总需求产生反向影响。

10、总供给曲线:给定物价水平上企业生产并销售物品与劳务总量。

11、长期总供给曲线(总供给完全无弹性状态):位置与潜在产出水平及充分就业状态相对应。

在长期价格上升超过某个临界水平后,真实国民收入和产出潜在水平不随着价格变化,而是完全取决于资源供给和技术水平等真实变量。

只有在技术和资本存量等因素变化时,才能生产出更多产品,从而提升经济的长期产出水平。

12、价格错觉理论:物价总水平变动暂时误导供给者,使供给者产生相对价格变动的错觉,从而对供给产生影响。

13、粘性工资理论:受某些制度因素影响,名义工资通常不能根据物价水平迅速调整,因而物价水平下降导致实际工资水平上升。

其它条件相同,实际工资上升导致企业劳动力需求减少,从而使物品与劳务供给量减少,因而物价与总供给形成正向关系。

14、粘性价格理论:有些厂商面对未预期到的一般价格变动不能迅速作出价格调整。

未预期到的物价水平下降使一些企业价格高于合意水平,而高于合意水平的价格使得销售减少并导致企业减少供给量,使价格与总供给形成短期正向联系。

三、1、储蓄:一国产出或收入减去消费后剩下的部分,是一国投资的前提条件。

储蓄占GDP比率为储蓄率。

2、消费棘轮效应:对象经历某种状态后难以返回原状,好比机械上棘轮将弹簧锁住不能倒转。

消费者收入提高时容易增加消费,但收入降低时不易减少消费。

因而收入高增长时消费增速低于收入表现为储蓄增长,收入增速下降时储蓄减少。

依据消费自我平滑属性,派生出储蓄与收入增长正向关系。

3、持久收入假说:居民消费取决于持久收入,即一种预期可持续的长期可得到的收入。

不稳定的暂时性收入的边际储蓄倾向较高(边际消费倾向较低),持久收入的边际储蓄倾向较低(边际消费倾向较高)。

短期收入暂时增加部分大部分用于增加储蓄,推动储蓄率提升。

4、生命周期假说:家庭根据一生全部预期收入来安排消费支出以实现效用最大化,年轻、中年、老年阶段储蓄行为规律性变化。

一般年轻时消费倾向高甚至举债消费,储蓄率较低。

中年后收入大于消费储蓄率较高。

退休老年后消费超过收入,储蓄率下降甚至负储蓄。

5、预防性储蓄:具有风险厌恶效用特征的消费者,为预防未来不确定性而克制目前消费并由此派生的储蓄。

在不确定性情况下,预期未来消费的边际效用要大于确定性情况下消费的边际效用。

预防性储蓄理论认为,当消费者面临的收入的不确定性越大的时候,越会进行更多的预防性储蓄。

6、流动性约束:又称“信贷约束”,指居民从金融机构以及非金融机构和个人取得贷款以满足消费时受到限制。

流动性约束理论认为,现实中人们并不能在相同利率水平上借贷,使得人们难以通过借贷平滑消费和应对不确定性。

为保证收入下降时消费不用同步下降,人们收入好时减少消费增加储蓄应对。

7、投资和资本形成:创造社会生产基本物质手段即资本品的经济活动。

是指社会把它现行生产成果一部分用之于提供资本品如工具和仪器、机器和交通设施、工厂和设备等各类真实资本。

资本形成作为投资结果,来源于生产量超过消费量的“剩余”即储蓄,实质是将社会现有部分资源用于增加资本品存量,以便使将来可消费产品扩张成为可能。

8、存货:厂商部门持有的可随时或较快用于销售的原料、半成品、制成品等资产。

9、资本折旧:资本通常被逐渐消耗直至报废,这一过程称作资本消费,财务上称作资本折旧。

10、特定时期的总投资,部分用于补充资本折旧,剩下部分形成新资本增量。

总投资等于净投资加上资本折旧。

11、未来投资收益的净现值(NPV):指投资在未来所得现金流(包括资本处置残值)以适当利率贴现后与原始投资额现值相减所得差额。

净现值大于零表示投资有利;小于零等于投资亏损;净现值越大,投资效益越好。

12、通常假设下(未来收益率和贴现率不变等),投资均衡条件“资本边际产出等于贴现率加折旧率”。

()1)投资发生费用和成本: I2)投资带来额外边际产出:I (MPK+1)3)退出时出售资本残值价(原价减折旧):I (1-d)13、考虑税收和补贴:MPK (1-t) = (r+d) (1-s) (t为税率,s为补贴占投入品购买价值比例)MPK = [(1-s) / (1-t)] (r+d) (投资公式:其它条件给定,补贴、税收与均衡投资增长分别具有正向和反向关系)14、资本回报率=利润率:指利润除以资本的比率。

回报率指标体系:四、1、货币:被普遍接受为交换媒介的对象,并具有价值储藏和计算单位功能。

在购买商品劳务或清偿债务时被广泛接受的任何物品,都可称为货币。

2、价值度量职能:衡量不同物品相对价值的标准和计量单位。

3、货币需求:愿以货币这一特殊货币形态持有财富的量,本质上是在约束条件下对资产持有形态的选择关系。

4、流动性:指特定资产转变为普遍接受的交换媒介——现金的难易程度。

容易变现资产称流动性高,难以变现资产流动性低。

现金是完美流动性货币,其它资产依据流动性高低具有不同等级货币性。

5、广义货币:M2 = 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外币存款+信托类存款6、公众:包括所有家庭以及除商业银行以外的厂商和机构。

公众决定货币量的构成:M =CU+D。

7、现金储蓄率(c):表示现金对存款比率:c=CU/D,反应货币内部结构,通过公众选择行为来确定。

8、最低银行储备率(r):指存款总额中不得用于放贷部分所占比率。

r = RE / D。

9、基础货币:指具有使货币供应总量成倍放大或收缩能力的货币,又称高能货币,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被社会公众持有的现金与商业银行体系持有的存款准备金的总和。

国家垄断货币发行权体制下,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发行的债务凭证,它是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借以创造存款货币的基础,是存款得以倍数扩张的源泉。

10、货币乘数:也称货币扩张系数或货币扩张乘数,是指在基础货币基础上货币供给量通过商业银行的创造存款货币功能产生的货币供给扩张的倍数。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改变货币乘数,达到调节货币供给量和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五、1、货币流通速度、交易方程式:货币一年内购买支出换手次数为货币流通速度,定义式为交易方程式(假定货币都用于交换): V = GDP M(M代表货币供应量,GDP表示名义产出量)2、收入指数化:工资、利息、各种债券收益随着物价成比例变动。

3、预期自我实现机制六、1、失业:指在某个年龄以上,在特定考察期内没有工作而又有工作能力,并且正在寻找工作的人。

2、失业率:失业人数占劳动力人数的比例。

3、需求不足导致的失业:与宏观经济景气周期相联系的失业,指总需求相对不足减少劳动力派生需求所导致的失业。

4、奥肯定律: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存在反向关系。

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增长率就会低于自然增长率2个百分点。

失业率变动= [-1/2×(GDP增长率- 3%)]5、成本加成定价法:每单位产品价格是由平均劳动成本加一个固定比例的其他成本和利润形成的。

七、1、绝对优势:表示生产成本绝对水平较低。

由于假定劳动是生产率唯一源泉,绝对优势表示劳动成本较低。

2、生产可能性空间PPF:显示一国所有的资源都投入生产后所能生产出两种商品X、Y的组合。

曲线外凸显示两种商品边际替代率递减。

3、加工贸易:是企业进口原辅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经加工装配后将制成品再出口的经营活动。

特征在于国际分工从产品深入到工序、流程、部件。

4、贸易条件(TOT):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比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