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近年来中国抗战题材文学的特点

简论近年来中国抗战题材文学的特点
简论近年来中国抗战题材文学的特点

简论近年来中国抗战题材文学的特点

简论近年来中国抗战题材文学的特点

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局部抗日战争的爆发。此后,不到一年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并于1932年3月成立伪满洲政权,此后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挑起战争冲突。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中国的抗日战争分为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在战争初期,国民党投入大量军队以遏制日军的进攻,随后交战双方转入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武装力量逐渐发展壮大。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同盟国无条件投降。

八年抗战中仅仅中国的军民人员伤亡超过3000万以上。但战争过程中民众的国家观念得到了增强,战争的胜利极大的提高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国际地位。在抗战过程中,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产生了许多抗战题材的文学作品,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抗战文学。

1937年-1945年之间产生的属于狭义上的抗战文学,这些文学与抗战生活紧密联系,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马峰和西戎的《吕梁英雄传》、刑野的《王二小》、管桦的《小英雄雨来》、华山的《鸡毛信》等等。

从抗日战争开始至今,抗战题材的文学作品源源不断的涌现,且呈现出“越临近抗战后期,成熟的作品越多”的特点,如:《四世同堂》、《亮剑》、《白山黑水》、《王贵与李香香》、《铁流》等等。

从整体看,中国抗日题材文学具有史诗性、真实性和政治性。

1、史诗性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与痛苦。但是,战争这朵“恶之花”,也使我们民族觉醒与奋起,当帝国主义的枪炮对准我们胸膛的时候,中华民族发出了排山倒海般的怒吼,战争动员了人民,也创造了文学。在新时期文学中,有许多作家以强烈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继承发扬了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以崭新的审美意识重新审视中华民族同休戚、共命运的这段悲壮动人的历史。作家或歌颂在抗日战争中涌现出的成千上万的英雄,或记录光辉灿烂的战斗里程,或毕现残酷悲壮的战争场面,它们构成鲜明的时

代性、厚重的历史感,写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求生存、谋解放的坚定信念。虽然作家们的经历不同、个性气质有别、艺术思维方式各异,但是,他们吹奏的是同一曲调,那就是歌颂中国人民可歌可泣的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争,从而警醒和教育人民。

2、真实性

作家对抗日战争的描写,出现了审美视角、创作心理和情趣由单一到多样,由封闭到开放的局面。为了适应变革时代新的审美需求,不少作家在纵向继承本民族文学传统的同时,又系统地、有选择地借鉴其它民族的长处,特别是把欧美文学作为改革文学传统,创建新型抗日战争文学的参照系。他们不以传统性代替时代性,而以其开放性、多层次的艺术格局,不断拓展艺术空间,全面地反映抗战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以缤纷的题材内容,磅礴的气势,多样化的风格、笔调,丰富了抗日战争文学,特别是战争观念的改变,使得抗日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色彩斑斓的艺术风貌。

抗战题材的写作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始终是重要的脉络,曾经涌现出重要的作家和作品。尤其新中国成立以来,优秀抗战题材长篇小说在思想深度和艺术水准等方面均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不可否认的的是当今很多抗战题材的作品遮蔽真相、消解真实性,没有经得住推敲的细节,有严重的娱乐化倾向,缺乏精神性、文化性、诗性的品质,这是我们必须警惕、必须对抗的。

3、政治性

中国抗日战争从1931年“九·一八”算起,长达14年,它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为世界和平与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重要的历史贡献。抗日战争中,中国死亡人数达3500万,占第二次世界大战死亡总人数的40%,中国战场抗击日军占日军总数的70%以上。国外舆论界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评价上曾有差距,我们文学界与史学界在这方面有很多工作可以做。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近代百年屈辱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华民族新的觉醒与伟大复兴。抗日战争孕育出的宁死不屈的民族献身精神、众志成城的民族凝聚精神和自强不息的民族奋斗精神。

参考文献:

1、《抗战题材文学作品何以经典难现》------------宋庄

2、《中国抗战题材文学的特点》-----------石一宁

3、《新时期的抗日战争题材小说鸟瞰》------丛晓峰

4、《血地》--------李西岳

5、《白山黑水》-------张晓天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