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物理重、难点梳理
高中物理知识点重点难点分析
![高中物理知识点重点难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e114577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04.png)
高中物理知识点重点难点分析高中物理是一门既有趣又具有挑战性的学科,它涵盖了众多的知识点,其中一些是重点,一些则是难点。
理解和掌握这些重点难点对于学好高中物理至关重要。
一、力学部分1、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物体的惯性本质,即物体具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
牛顿第二定律是核心,F = ma 这个公式将力、质量和加速度紧密联系起来。
在应用时,要注意合力与加速度的瞬时对应关系,以及加速度与速度的区别。
牛顿第三定律则说明了力的相互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这部分的难点在于:多力作用下物体的受力分析,以及如何准确地找出合力并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问题。
同时,对于一些复杂的运动过程,如连接体问题、超重和失重现象等,理解和运用牛顿定律也具有一定的难度。
2、机械能守恒定律和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指出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系统内,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但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动能定理则表明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重点在于理解机械能守恒的条件,能够正确判断系统是否机械能守恒,并熟练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和动能定理解决问题。
难点在于对于综合性较强的题目,需要灵活选择机械能守恒定律或动能定理来解题,并且要考虑能量的损失和转化。
3、圆周运动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向心加速度等物理量的定义和关系是基础知识。
向心力的来源和计算是重点,物体做圆周运动时,向心力可以由一个力提供,也可以由几个力的合力提供。
这部分的难点在于分析圆周运动中的临界问题,如绳子模型和杆子模型中的最高点和最低点的情况。
同时,对于实际生活中的圆周运动问题,如车辆转弯、摩天轮等,建立物理模型并求解也是一个挑战。
二、电学部分1、电场电场强度、电势、电势能等概念的理解是关键。
电场线的性质和用途要掌握,通过电场线可以形象地描述电场的分布。
重点是掌握电场强度和电势的定义及计算方法,理解电场强度与电势差的关系。
难点在于电场中的叠加问题,以及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需要综合运用力学和电学知识进行分析。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第一章 动量守恒定律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第一章 动量守恒定律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2426e2aa58fafab069dc02f9.png)
第一章 动量守恒定律1、2 动量 动量定理 .................................................................................................. - 1 - 3 动量守恒定律............................................................................................................ - 9 - 4 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 - 17 - 5 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 .......................................................................................... - 24 -1、2 动量 动量定理一、动量1.动量(1)定义:物理学中把物体的质量m 跟运动速度v 的乘积m v 叫作动量.(2)定义式:p =m v .(3)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动量的单位是千克米每秒,符号为kg·m/s.(4)矢量:由于速度是矢量,所以动量是矢量,它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相同.2.用动量概念表示牛顿第二定律(1)公式表示:F =Δp Δt .(2)意义:物体所受到的合外力等于它动量的变化率.二、动量定理 1.冲量(1)定义:物理学中把力与力的作用时间的乘积叫作力的冲量.(2)公式:I =F Δt =F (t ′-t ).(3)矢量:冲量是矢量,它的方向跟力的方向相同.(4)物理意义:冲量是反映力的作用对时间的累积效应的物理量,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冲量就越大. 2.动量定理(1)内容:物体在一个过程中所受力的冲量等于它在这个过程始末的动量变化量.(2)公式表示⎩⎨⎧I =p ′-p F (t ′-t )=m v ′-m v (3)意义:冲量是物体动量变化的量度,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动量的变化量.考点一 动量1.(1)定义:物体的质量m和其运动速度v的乘积称为物体的动量,记作p=m v.①动量是动力学中反映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是状态量.②在谈及动量时,必须明确是哪个物体在哪个时刻或哪个状态所具有的动量.(2)单位:动量的单位由质量和速度的单位共同决定.在国际单位制中,动量的单位是千克米每秒,符号为kg·m/s.(3)矢量性:动量是矢量,它的方向与物体的速度方向相同,遵循矢量运算法则.2.动量与动能的区别与联系3.动量的变化量(1)p′,初动量为p,则Δp=p′-p=m v′-m v=mΔv.(2)动量的变化量Δp也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的改变量Δv的方向相同.(3)动量变化量Δp的计算方法①若物体做直线运动,只需选定正方向,与正方向相同的动量取正,反之取负.Δp=p′-p,若Δp是正值,就说明Δp的方向与所选正方向相同;若Δp是负值,则说明Δp的方向与所选正方向相反.②若初、末状态动量不在一条直线上,可按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得Δp的大小和方向,这时Δp、p为邻边,p′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如图所示.动量为矢量,动量变化遵守矢量运算法则.【例1】质量为m=0.1 kg的橡皮泥,从高h=5 m处自由落下(g取10 m/s2),橡皮泥落到地面上静止,求:(1)橡皮泥从开始下落到与地面接触前这段时间内动量的变化;(2)橡皮泥与地面作用的这段时间内动量的变化;(3)橡皮泥从静止开始下落到停止在地面上这段时间内动量的变化.【审题指导】【解析】取竖直向下的方向为正方向.(1)橡皮泥从静止开始下落时的动量p1=0;下落5 m与地面接触前的瞬时速度v=2gh=10 m/s,方向向下,这时动量p2=m v=0.1×10 kg·m/s=1 kg·m/s,为正.则这段时间内动量的变化Δp=p2-p1=(1-0) kg·m/s=1 kg·m/s,是正值,说明动量变化的方向向下.(2)橡皮泥与地面接触前瞬时动量p1′=1 kg·m/s,方向向下,为正,当与地面作用后静止时的动量p2′=0.则这段时间内动量的变化Δp′=p2′-p1′=(0-1) kg·m/s=-1 kg·m/s,是负值,说明动量变化的方向向上.(3)橡皮泥从静止开始下落时的动量p1=0,落到地面后的动量p2′=0.则这段时间内动量的变化Δp″=p2′-p1=0,即这段时间内橡皮泥的动量变化为零.【答案】(1)大小为1 kg·m/s,方向向下(2)大小为1 kg·m/s,方向向上(3)0考点二冲量1.冲量(1)定义:物理学中把力与力的作用时间的乘积叫作力的冲量.(2)公式:通常用符号I表示冲量,即I=FΔt.(3)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冲量的单位是N·s.动量与冲量的单位关系是:1 N·s=1 kg·m/s.(4)对冲量的理解①时间性:冲量不仅与力有关,还与力的作用时间有关,恒力的冲量等于力与力作用时间的乘积,此公式I=Ft只适用于恒力.向变化的力来说,冲量的方向与相应时间内动量的变化量的方向一致,冲量的运算应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③绝对性:由于力和时间都跟参考系的选择无关,所以力的冲量也跟参考系的选择无关.④过程性:冲量是描述力F对时间t的累积效果的物理量,是过程量,必须明确是哪个力在哪段时间内对哪个物体的冲量.2.冲量与功的区别(1)冲量是矢量,功是标量.(2)由I=Ft可知,有力作用,这个力一定会有冲量,因为时间t不可能为零.但是由功的定义式W=F·s cosθ可知,有力作用,这个力却不一定做功.例如:在斜面上下滑的物体,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有冲量的作用,但支持力对物体不做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向心力对物体有冲量的作用,但向心力对物体不做功;处于水平面上静止的物体,重力不做功,但在一段时间内重力的冲量不为零.(3)冲量是力在时间上的积累,而功是力在空间上的积累.这两种积累作用可以在“F-t”图像和“F-s”图像上用面积表示.如图所示.图甲中的曲线是作用在某一物体上的力F随时间t变化的曲线,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就表示力F在时间Δt=t2-t1内的冲量.图乙中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力F做的功.【例2】质量为2 kg的物体静止在足够大的水平面上,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大小视为相等.从t=0时刻开始,物体受到方向不变、大小呈周期性变化的水平拉力F的作用,F随时间t的变化规律如图所示.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则物体在t=0到t=12 s这段时间内合外力的冲量是多少?【审题指导】关键词信息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物体受摩擦力物体受到方向不变、大小呈周期性变化的水平拉力F,F随时间t的变化规律如图所示图线的面积等于力F的冲量大小f=μmg=0.2×2×10 N=4 N则摩擦力的冲量为I f=-ft=-4×12 N·s=-48 N·s 力F的冲量等于F-t图线的面积则I F=(F1t1+F2t2)×2=(4×3+8×3)×2 N·s=72 N·s 则合外力的冲量I=I f+I F=(-48+72) N·s=24 N·s. 【答案】24 N·s冲量计算注意问题(1)冲量是矢量,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正方向的选取,在同一直线上的矢量合成转化为代数运算,较为简单.(2)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冲量计算要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3)要明确F-t图像面积的意义,且要知道t轴以上与以下的面积意义不同,两者表示方向相反.考点三动量定理1.对动量定理的理解(1)动量定理反映了合外力的冲量与动量变化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即合外力的冲量是原因,物体的动量变化量是结果.力的冲量,可以是各力冲量的矢量和,也可以是外力在不同阶段冲量的矢量和.(3)动量定理表达式I=p′-p是个矢量式,式中的“=”表示合外力的冲量与动量的变化量等大、同向,但某时刻的合外力的冲量可以与动量的方向同向,也可以反向,还可以成某一角度.(4)动量定理具有普遍性,其研究对象可以是单个物体,也可以是物体系统,不论物体的运动轨迹是直线还是曲线,作用力不论是恒力还是变力,几个力作用的时间不论是相同还是不同,动量定理都适用.2.动量定理的应用(1)定性分析有关现象①物体的动量变化量一定时,力的作用时间越短,力就越大;力的作用时间越长,力就越小.例如:车床冲压工件时,缩短力的作用时间,产生很大的作用力;而在搬运玻璃等易碎物品时,包装箱内放些碎纸、刨花、塑料等,是为了延长作用时间,减小作用力.因为越坚固,发生碰撞时,作用时间将会越短,由I=FΔt可知,碰撞时的相互作用力会很大,损坏会更严重.②作用力一定时,力的作用时间越长,动量变化量越大;力的作用时间越短,动量变化量越小.例如:自由下落的物体,下落时间越长,速度变化越大,动量变化越大,反之,动量变化越小.(2)定量计算有关物理量①两种类型a .已知动量或动量的变化量求合外力的冲量,即 p 、p ′或Δp ――→I =ΔpIb .已知合外力的冲量求动量或动量的变化量,即I ――→Δp =p ′-p =IΔp 或p 、p ′应用I =Δp 求平均力,可以先求该力作用下物体的动量变化,Δp 等效代换变力冲量I ,进而求平均力F =Δp Δt .a .选定研究对象,明确运动过程.b .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的初、末状态分析.c .选定正方向,根据动量定理列方程求解.【例3】 杂技表演时,常可看见有人用铁锤猛击放在“大力士”身上的条石,石裂而人不伤,试分析其中道理.【审题指导】【解析】 设条石的质量为M ,铁锤的质量为m .取铁锤为研究对象,设铁锤打击条石前速度大小为v ,反弹速度大小为v ′,根据动量定理得(F -mg )Δt =m v ′-m (-v ),F =m (v +v ′)Δt+mg .Δt 极短,条石受到的铁锤对它的打击力F ′=F 很大,铁锤可以击断条石.对条石下的人而言,原来受到的压力为Mg ,铁锤打击条石时将对人产生一附加压力,根据牛顿第三定律,条石受到的冲量F ′Δt =F Δt =m (v +v ′)+mg Δt ,条石因此产生的动量变化量Δp =m (v +v ′)+mg Δt ,因人体腹部柔软,缓冲时间t较长,人体受到的附加压力大小为F 1=Δp t =m (v +v ′)t+mg Δt t ,可知附加压力并不大.【答案】 见解析应用动量定理的四点注意事项(1)明确物体受到冲量作用的结果是导致物体动量的变化.冲量和动量都是矢量,它们的加、减运算都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2)列方程前首先要选取正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一致的力或动量取正值,反之取负值,而不能只关注力或动量数值的大小.(3)分析速度时一定要选取同一个参考系,未加说明时一般是选地面为参考系,同一道题目中一般不要选取不同的参考系.(4)公式中的冲量应是合外力的冲量,求动量的变化量时要严格按公式,且要注意是末动量减去初动量.动量定理与牛顿定律的综合应用1.动量定理与牛顿定律(1)力F的大小等于动量对时间的变化率.在质量一定的问题中,反映的是力越大,运动状态改变越快,即产生的加速度越大.(2)动量定理与牛顿第二定律在实质上虽然是一致的,但是牛顿第二定律适用于解决恒力问题,而动量定理不但适用于恒力还适用于变力,所以动量定理在解决变力作用问题上更方便.但是要注意,通过动量定理得到的力,是作用过程的平均作用力.2.综合应用动量定理与牛顿定律解题该类问题除要明确研究对象的初、末状态外,还要对合理选取的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应用动量定理和牛顿第二定律列式求解.【典例】一枚竖直向上发射的火箭,除燃料外火箭的质量m火箭=6 000 kg,火箭喷气的速度为1 000 m/s,在开始时每秒大约要喷出多少质量的气体才能托起火箭?如果要使火箭开始时有19.6 m/s2向上的加速度,则每秒要喷出多少气体?【解析】火箭向下喷出的气体对火箭有一个向上的反作用力,正是这个力支持着火箭,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也就知道喷出气体的受力,再根据动量定理就可求得结果.设火箭每秒喷出的气体质量为m,根据动量定理可得Ft=m v2-m v1=m(v2-v1),其中F=m火箭g,v2-v1=1 000 m/s,得m=Ftv2-v1=m火箭gtv2-v1=58.8 kg.当火箭以19.6 m/s2的加速度向上运动时,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m火箭g=m 火箭a,设此时每秒喷出的气体质量为m′,根据动量定理有F′t=m′v2-m′v1,得m′=F′tv2-v1=m火箭(g+a)tv2-v1=176.4 kg.【答案】58.8 kg176.4 kg应用动量定理解题时所选研究对象一般是动量发生变化的物体,此题中是“喷出的气体”,再结合牛顿运动定律求解.3动量守恒定律一、动量守恒定律1.系统、内力和外力(1)系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组成的研究对象称为一个力学系统,简称系统.(2)内力:系统中物体间的作用力称为内力.(3)外力:系统以外的物体施加给系统内物体的力称为外力.二、动量守恒定律的普适性1.动量守恒定律与牛顿运动定律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要涉及整个过程中的力.动量守恒定律只涉及过程始末两个状态,与过程中力的细节无关.这样,问题往往能大大简化.动量守恒定律并不是由牛顿运动定律推导出来的,它是自然界普遍适用的自然规律.而牛顿运动定律适用范围有局限性.(1)相互作用的物体无论是低速还是高速运动,无论是宏观物体还是微观粒子,动量守恒定律均适用.(2)高速(接近光速)、微观(小到分子、原子的尺度)领域,牛顿运动定律不再适用,而动量守恒定律仍然正确.考点一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一般方法1.分析题意,明确研究对象在分析相互作用的物体总动量是否守恒时,通常把这些被研究的物体总称为系统.对于比较复杂的物理过程,要采用程序法对全过程进行分段分析,要明确在哪些阶段中,哪些物体发生相互作用,从而确定所研究的系统是由哪些物体组成的.2.要对各阶段所选系统内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弄清哪些是系统内部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力,哪些是系统外物体对系统内物体作用的外力.在受力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条件,判断能否应用动量守恒.3.明确所研究的相互作用过程,确定过程的始、末状态即系统内各个物体的初动量和末动量的值或表达式.【注意】在研究地面上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时,各物体运动的速度均应取地球为参考系.4.确定好正方向建立动量守恒方程求解【例1】(多选)如图所示,A、B两物体质量之比m A m B=32,原来静止在平板小车C上,A、B间有一根被压缩的弹簧,水平地面光滑.当弹簧突然释放后,则()A.若A、B与平板车上表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A、B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B.若A、B与平板车上表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A、B、C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C.若A、B所受的摩擦力大小相等,A、B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D.若A、B所受的摩擦力大小相等,A、B、C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在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中,动量是否守恒与研究对象的选择有关.系统可按解决问题的需要灵活选取.【审题指导】要判断A、B组成的系统是否动量守恒,要先分析A、B组成的系统受到的合外力与A、B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力;看合外力是否为零,或者内力是否远远大于合外力.【解析】如果物体A、B与平板车上表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弹簧释放后,A、B分别相对小车向左、向右滑动,它们所受的滑动摩擦力F A向右,F B向左,由于m A m B=32,所以F A F B=32,则A、B组成的系统所受的外力之和不为零,故其动量不守恒,选项A错;对A、B、C组成的系统,A、B与C 间的摩擦力为内力,该系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为零,故该系统的动量守恒,选项B、D均正确;若A、B所受的摩擦力大小相等,则A、B组成的系统的外力之和为零,故其动量守恒,选项C正确.【答案】BCD考点二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问题多个物体相互作用时,物理过程往往比较复杂,分析此类问题时应注意:(1)正确进行研究对象的选取,有时需应用整体动量守恒,有时只需应用部分物体动量守恒.研究对象的选取,一是取决于系统是否满足动量守恒的条件,二是根据所研究问题的需要.(2)正确进行过程的选取和分析,通常对全程进行分段分析,并找出联系各阶段的状态量.列式时有时需分过程多次应用动量守恒,有时只需针对初、末状态建立动量守恒的关系式.【例3】质量为M=2 kg的小平板车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车的一端静止着质量为m A=2 kg的物体A(可视为质点),如图所示.一颗质量为m B=20 g的子弹以600 m/s的水平速度射穿A后,速度变为100 m/s,最后物体A仍静止在车上,求平板车最后的速度是多大.【审题指导】1.子弹与物体A能否组成系统?水平方向动量是否守恒?2.子弹射穿物体A后,物体A与小车是否可以组成系统?水平方向动量是否守恒?3.子弹、物体A和小车能否组成系统?该系统在水平方向动量是否守恒?【解析】解法一:子弹射穿A的过程极短,因此在射穿过程中车对A的摩擦力及子弹的重力作用可忽略,即认为子弹和A组成的系统水平方向动量守恒;同时,由于作用时间极短,可认为A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设子弹击穿A后的速度为v′,由动量守恒定律m B v0=m B v′+m A v A,得v A=m B(v0-v′)m A=0.02×(600-100)2m/s=5 m/s.A获得速度v A后相对车滑动,由于A与车间有摩擦,最后A相对车静止,以共同速度v运动,对于A与车组成的系统,水平方向动量守恒,因此有m A v A=(m A+M)v,故v=m A v Am A+M=2×52+2m/s=2.5 m/s.解法二:因地面光滑,子弹、物体A、车三者组成的系统在水平方向不受外力,水平方向动量守恒,最后A与车速度相同.对于三者组成的系统,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 B v0=m B v′+(m A+M)v,得v=m B(v0-v′)m A+M=0.02×(600-100)2+2m/s=2.5 m/s.【答案】 2.5 m/s考点三碰撞、爆炸问题的处理方法碰撞和爆炸现象很多,如交通事故中人被车撞了、两车相撞、球与球之间相撞等,那么它们有什么特点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1)过程的特点①相互作用时间很短.②在相互作用过程中,相互作用力先是急剧增大,然后再急剧减小,平均作用力很大,远远大于外力,因此作用过程的动量可看成守恒.(2)位移的特点碰撞、爆炸、打击过程是在一瞬间发生的,时间极短,所以在物体发生碰撞、爆炸、打击的瞬间可忽略物体的位移.可以认为物体在碰撞、爆炸、打击前后在同一位置.(3)能量的特点爆炸过程系统的动能增加,碰撞、打击过程系统的动能不会增加,可能减少,也可能不变.【例4】以初速度v0与水平方向成60°角斜向上抛出的手榴弹,到达最高点时炸成质量分别是m和2m的两块弹片.其中质量较大的一块弹片沿着原来的水平方向以2v0的速度飞行.求:(1)质量较小的另一块弹片速度的大小和方向;(2)爆炸过程中有多少化学能转化为弹片的动能.【审题指导】1.手榴弹在空中受到的合力是否为零?2.手榴弹在爆炸过程中,各弹片组成的系统动量是否守恒,为什么?3.在爆炸时,化学能的减少量与弹片动能的增加量有什么关系?【解析】(1)斜抛的手榴弹在水平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在最高点处爆炸前的速度v=v0cos60°=12v0,设v的方向为正方向,如图所示,由动量守恒定律得3m v=2m v1+m v2,其中爆炸后大块弹片速度v1=2v0,小块弹片的速度v2为待求量,解得v2=-2.5v0,“-”号表示v2的方向与爆炸前速度方向相反.(2)爆炸过程中转化为动能的化学能等于系统动能的增量.ΔE k=12×2m v21+12m v22-12(3m)v2=6.75m v20.【答案】(1)大小为2.5v0,方向与原来的速度方向相反(2)6.75m v20考点四动量守恒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比较和综合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比较定律名称项目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相同点研究对象研究对象都是相互作用的物体组成的系统研究过程研究的都是某一运动过程不同点守恒条件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的矢量和为零系统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表达式p1+p2=p1′+p2′E k1+E p1=E k2+E p2表达式的矢量式标量式矢标性某一方向上应用情况可在某一方向独立使用不能在某一方向独立使用运算法则用矢量法则进行合成或分解代数运算光滑圆槽顶端由静止滑下.在槽被固定和可沿着光滑平面自由滑动两种情况下,木块从槽口滑出时的速度大小之比为多少?【审题指导】槽被固定时,木块的机械能守恒;槽不被固定时,木块和槽组成的系统的机械能守恒,且水平方向上动量守恒.【解析】圆槽固定时,木块下滑过程中只有重力做功,木块的机械能守恒.木块在最高处的势能全部转化为滑出槽口时的动能.设木块滑出槽口时的速度为v1,由mgR=12m v21①木块滑出槽口时的速度:v1=2gR②圆槽可动时,在木块开始下滑到脱离槽口的过程中,木块和槽所组成的系统水平方向不受外力,水平方向动量守恒.设木块滑出槽口时的速度为v2,槽的速度为u,则:m v2-Mu=0③又木块下滑时,只有重力做功,机械能守恒,木块在最高处的重力势能转化为木块滑出槽口时的动能和圆槽的动能,即mgR=12m v22+12Mu2④联立③④两式解得木块滑出槽口的速度:v2=2MgRm+M⑤两种情况下木块滑出槽口的速度之比:v1 v2=2gR2MgR/(m+M)=m+MM.【答案】m+MM多运动过程中的动量守恒包含两个及两个以上物理过程的动量守恒问题,应根据具体情况来划分过程,在每个过程中合理选取研究对象,要注意两个过程之间的衔接条件,如问题不涉及或不需要知道两个过程之间的中间状态,应优先考虑取“大过程”求解.(1)对于由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在不同的过程中往往需要选取不同的物体组成的不同系统.(2)要善于寻找物理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即衔接条件.【典例】如图所示,光滑水平轨道上放置长板A(上表面粗糙)和滑块C,滑块B置于A的左端,三者质量分别为m A=2 kg、m B=1 kg、m C=2 kg.开始时C静止,A、B一起以v0=5 m/s的速度匀速向右运动,A与C发生碰撞(时间极短)后C 向右运动,经过一段时间,A、B再次达到共同速度一起向右运动,且恰好不再与C碰撞.求A与C发生碰撞后瞬间A的速度大小.【解析】因碰撞时间极短,A与C碰撞过程动量守恒,设碰后瞬间A的速度为v A,C的速度为v C,以向右为正方向,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 A v0=m A v A+m C v C A与B在摩擦力作用下达到共同速度,设共同速度为v AB,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 A v A+m B v0=(m A+m B)v ABA与B达到共同速度后恰好不再与C碰撞,应满足v AB=v C联立以上各式,代入数据得v A=2 m/s.【答案】 2 m/s动量守恒定律的研究对象是系统,为了满足守恒条件,系统的划分非常重要,往往通过适当变换划入系统的物体,可以找到满足守恒条件的系统.在选择研究对象时,应将运动过程的分析与系统的选择统一考虑.类题试解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子弹,以速度v水平射入用轻绳悬挂在空中的木块,木块的质量为m′,绳长为l,子弹停留在木块中,求子弹射入木块后的瞬间绳子张力的大小.【解析】 在子弹射入木块的这一瞬间,系统动量守恒.取向左为正方向,由动量守恒定律有0+m v =(m +m ′)v ′,解得v ′=m v m +m ′. 随着整体以速度v ′向左摆动做圆周运动.在圆周运动的最低点,整体只受重力(m +m ′)g 和绳子的拉力F 作用,由牛顿第二定律有(取向上为正方向)F -(m +m ′)g =(m +m ′)v ′2l .将v ′代入即得F =(m +m ′)g +m 2v 2(m +m ′)l. 【答案】 (m +m ′)g +m 2v 2(m +m ′)l4 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一、实验思路两个物体在发生碰撞时,作用时间很短,相互作用力很大,如果把这两个物体看作一个系统,虽然物体还受到重力、支持力、摩擦力、空气阻力等外力的作用,但是有些力的矢量和为0,有些力与系统内两物体的相互作用力相比很小.因此,在可以忽略这些外力的情况下,碰撞满足动量守恒定律的条件.我们研究最简单的情况:两物体碰撞前沿同一直线运动,碰撞后仍沿这条直线运动.应该尽量创设实验条件,使系统所受外力的矢量和近似为0.二、物理量的测量确定研究对象后,还需要明确所需测量的物理量和实验器材.根据动量的定义,很自然地想到,需要测量物体的质量以及两个物体发生碰撞前后各自的速度.物体的质量可用天平直接测量.速度的测量可以有不同的方式,根据所选择的具体实验方案来确定.三、数据分析根据选定的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选取质量不同的两个物体进行碰撞,测出物体的质量(m1,m2)和碰撞前后的速度(v1,v′1,v2,v′2),分别计算出两物体碰撞前后的总动量,并检验碰撞前后总动量的关系是否满足动量守恒定律,即m1v′1+m2v′2=m1v1+m2v2四、参考案例参考案例1:研究气垫导轨上滑块碰撞时的动量守恒(1)实验器材:气垫导轨、光电计时器、天平、滑块(两个)、弹簧片、胶布、撞针、橡皮泥等.(2)实验步骤:接通电源,利用光电计时器测出两滑块在各种情况下碰撞前后的速度(例如:①改变滑块的质量;②改变滑块初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验证一维碰撞中的不变量.(3)实验方法①质量的测量:用天平测出两滑块的质量.②速度的测量:挡光板的宽度设为Δx,滑块通过光电门所用时间为Δt,则滑块相当于在Δx的位移上运动了时间Δt,所以滑块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v=Δx Δt.(4)数据处理将实验中测得的物理量填入相应的表格中,注意规定正方向,物体运动的速度方向与正方向相反时为负值.通过研究以上实验数据,找到碰撞前、后的“不变量”.考点一利用气垫导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器材]气垫导轨、光电计时器、天平、滑块(两个)、重物、弹簧片、细绳、弹性碰撞架、胶布、撞针、橡皮泥等.[实验步骤]本方案优点:气垫导轨阻力很小,光电门计时准确,能较准确地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高中物理知识点重点难点精讲
![高中物理知识点重点难点精讲](https://img.taocdn.com/s3/m/fd4daa1d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0d.png)
高中物理知识点重点难点精讲高中物理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高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往往会遇到一些重点和难点知识。
下面,我们就来对高中物理的部分重点难点进行详细的讲解。
一、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指出,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这一定律揭示了物体具有惯性,即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
牛顿第二定律是核心,其表达式为 F = ma ,即物体所受的合力等于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
理解这一定律时,要注意合力、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瞬时对应关系。
牛顿第三定律表明,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在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时,关键是做好受力分析。
要明确研究对象,画出受力示意图,然后根据运动状态列出方程求解。
例如,一个放在光滑斜面上的物体,在分析其受力时,要考虑重力、斜面的支持力,如果有外力作用还要考虑外力。
通过受力分析,结合运动状态,就能运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
二、机械能守恒定律机械能包括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机械能守恒定律指出,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与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而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条件非常重要。
“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意味着其他力不做功或做功的代数和为零。
在实际问题中,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需要仔细分析力的做功情况。
例如,一个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只有重力做功,机械能守恒;而如果有空气阻力存在,机械能就不守恒。
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时,通常需要选取合适的系统和初末状态,列出机械能守恒的表达式进行求解。
三、电场电场是电荷周围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
电场强度是描述电场强弱和方向的物理量,其定义式为 E = F / q 。
电场线是用来形象描述电场的假想曲线,其疏密表示电场强度的大小,切线方向表示电场的方向。
在匀强电场中,电场强度处处相等。
电荷在电场中会受到电场力的作用,其大小为 F = qE 。
人教版高中物理高考必考重点知识点总结完整版(必修+选修)
![人教版高中物理高考必考重点知识点总结完整版(必修+选修)](https://img.taocdn.com/s3/m/e03dd767b9d528ea80c7795c.png)
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⑴、任一时刻物体运动的位移⑵、图线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运动速度⑴、图线向上倾斜表示物体沿正向作直线运动,图线向下倾斜表示物体沿反向作直线运动。
⑵、两图线相交表示两物体在这一时刻相遇⑶、比较两物体运动速度大小的关系(看两物体X—t图象中图线的斜率.....)2、从V—t图象中可求:⑴、任一时刻物体运动的速度:在t.轴上方.........,在t.轴下方...表示物体运动方向为正表示物体运动方向为负......。
⑵、图线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加速度⑴、图线纵坐标的截距表示..........0V)...时刻的速度(即初速度........t=0⑵、图线与横坐标所围的面积表示.........。
在t.轴上方的位移为....相应时间内的位移正.,在t .轴下方的位移为负........。
某段时间内的总位移等于各段时间位移的代数....................和.。
⑶、 两图线相交表示两物体在这一时刻速度相同⑷、 比较两物体运动加速度大小的关系(比较图线的斜率大小) 种类 区别(特点) 联系匀直线运动V=恒量1、匀速直线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2、当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零时,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a=0 x = vt匀变速直线 运动 v =v 0+ata=恒量x =v 0t +at 2/2 =t V V t )(210+ =aV V t 2202- a 与V 0同向为加速a 与V 0反向为减速 补充二: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1、速度与加速度没有必然的关系,即:⑴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也大; ⑵加速度大,速度不一定也大; ⑶速度为零,加速度不一定也为零; ⑷加速度为零,速度不一定也为零。
2、当加速度a 与速度V 方向的关系确定时,则有:⑴若a 与V 方向相同....时,不管..a .如何变化,.....V .都增大...。
⑵若a 与V 方向相反....时,不管..a .如何变化,.....V .都减小...。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重、难点梳理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重、难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0ccebe0a6294dd88d0d26bfb.png)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重、难点梳理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一、教学要求:1、知道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的关系的不同认识,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推理过程和结论,知道理想实验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3、了解生活实例,知道什么是惯性,知道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并正确解释有关惯性的现象。
二、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1、重点: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运用惯性概念,解释有关实际问题2、难点: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3、疑点:牛顿第一定律是否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特殊情形4、易错点:力和运动关系实际应用三、教学资源:1、教材中值得重视的题目:P75问题与练习第4题2、教材中的思想方法:理想实验的方法第二节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一、教学要求:1、通过实验探究和具体实例的分析,理解加速度与力的关系,理解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2、经历实验方案的制定和实验数据处理的过程,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
二、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1、重点: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通过实验测量加速度、力、质量,分别作出加速度与力、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图像根据图像写出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式体会“控制变量法”对研究问题的意义2、难点:实验方案的确立、实验数据的分析,包括:体验实验探究过程:明确实验目的、分析实验思路、制定实验方案、得出实验结论认识数据处理时变换坐标轴的技巧了解将”不易测量的物理量转化为可测物理量”的实验方法会对实验误差作初步分析3、疑点:为什么要作a-1/m图像4、易错点:实验的方法与步骤三、教学资源:1、教材中值得重视的题目:2、教材中的思想方法:控制变量法、图像法处理数据第三节牛顿第二定律一、教学要求:1、通过实验归纳,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知道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的含义2、知道力的单位“牛顿”的定义方法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进一步理解G=mg4、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简单的动力学问题二、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1、重点: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会用正交分解法和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2、难点:认识加速度与物体所受的合力之间的关系(正比性、同体性、瞬时性和矢量性)3、疑点:牛顿第二定律与牛顿第一定律的关系4、易错点:受力分析三、教学资源:1、教材中值得重视的题目:P82 动力学方法测量质量P82 问题与练习12、教材中的思想方法:正交分解法进行力的计算第四节力学单位制一、教学要求:1、知道单位制的意义,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学的基本单位。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第12章-电能-能量守恒定律-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第12章-电能-能量守恒定律-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0dc45866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9c.png)
第12章电能能量守恒定律1.电路中的能量转化 (1)2.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5)3.实验:电池电动势和内阻的测量 (11)4.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17)1.电路中的能量转化一、电功和电功率1.电流做功的实质:导体中的恒定电场对自由电荷的静电力做功。
2.电功(1)定义:电流在一段电路中所做的功,等于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电路中的电流、通电时间三者的乘积。
(2)公式:W=UIt。
(3)单位:国际单位是焦耳,符号是J。
3.电功率(1)定义:电流在一段电路中所做的功与通电时间之比。
(2)公式:P=Wt=UI。
(3)单位:国际单位是瓦特,符号是W。
二、焦耳定律1.内容: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及通电时间成正比。
2.表达式:Q=I2Rt。
3.热功率三、电路中的能量转化1.电动机工作时的能量转化(1)能量关系:电动机从电源获得的能量一部分转化为机械能,还有一部分转化为内能。
(2)功率关系:电动机消耗的功率P电等于电动机的输出功率P机与电动机损失的功率P损之和,即:P电=P机+P损,P电=UI,P损=I2R。
2.电池充电时的能量转化电池从电源获得的能量一部分转化为化学能,还有一部分转化为内能。
考点1:串、并联电路中电功率的计算1.串联电路功率关系(1)各部分电路电流I相同,根据P=I2R,各电阻上的电功率与电阻成正比。
(2)总功率P总=UI=(U1+U2+…+U n)I=P1+P2+…+P n。
2.并联电路功率关系(1)各支路电压相同,根据P=U2R,各支路电阻上的电功率与电阻成反比。
(2)总功率P总=UI=U(I1+I2+…+I n)=P1+P2+…+P n。
3.结论无论是串联电路还是并联电路,电路消耗的总功率均等于各负载消耗的功率之和。
【例1】有额定电压都是110 V,额定功率P A=100 W,P B=40 W 的电灯两盏,若接在电压是220 V的电路上,两盏电灯均能正常发光,那么电路中消耗功率最小的电路是( )A B C D思路点拨:(1)电路的总功率等于各用电器消耗的功率之和。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重、难点梳理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重、难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6c2b710fc8d376eeafaa3115.png)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重、难点梳理第五章机械能与其守恒定律5.1 追寻守恒量教学要求:1、通过实例了解能量;2、知道自然界中能的形式多样性与其转化。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守恒思想的重要,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能量的概念几乎是与人类对能量守恒的认识同步发展起来的,能量的概念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是个守恒量。
守恒关系是自然界中十分重要的一类关系。
“机械能守恒”这个词学生并不陌生,但是让学生说出自己对它的认识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先自己阅读教材,提出一些问题。
教学难点:让学生建立守恒的观点,教师除了演示斜面的实验以外,还可以演示滚摆实验和单摆实验,同时说明:在运动过程中物体的动能和势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果没有摩擦和介质阻力,物体好像“记得”自己初始的高度,即某一量是守恒的。
教学疑点:能量为何守恒,如何守恒的易错点:能量转化不是能量消失教学资源:1、教材中值得重视的题目:伽利略斜面实验;2、重要的思想方法:守恒的思想。
5.2 功教学要求:1、理解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要素;2、知道功是标量,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 lcosα,并能进行有关分析和计算;3、理解正功、负功的物理意义;4、通过实例说明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教学重点:1、理解功的概念;2、掌握功的计算。
教学难点:1、对正、负功的理解;2、总功的计算。
教学疑点:1、公式W=F l cosα并不是普遍适用的,它只适用于大小和方向均不变的恒力做功;2、公式中各字母正负取值:F、l均取正值,W的正负取决于cosα的正负;3、l的确切含义:本教材中指出l是物体位移的大小,因为高中阶段研究的是质点。
物体的位移与“受力作用的质点”的位移是一致的;4、功与物体的运动状态与运动形式无关。
易错点:1、参考系问题:位移l是相对于参考系的。
对不同的参考系,同一过程中算出的功也会不同,为了避免这种“不确定性”,一般中学物理约定,计算功都以地面为参考系,而不随便取其它物体为参考系。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_重、难点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_重、难点](https://img.taocdn.com/s3/m/cf580719a76e58fafab003a2.png)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 重、难点梳理第五章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5.1 追寻守恒量重点:了解守恒思想的重要难点:建立守恒的观点5.2 功重点:1、理解功的概念;2、掌握功的计算。
难点:1、对正、负功的理解;2、总功的计算。
5.3 功率重点:1、理解公式P=Fv的意义;2、理解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
难点:发动机额定功率与汽车最大速度的关系。
5.4 重力势能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和计算。
Ep=mgh难点: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
⑴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只与始末位位置有关。
⑵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增加。
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减小。
⑶ΔEp=-WG5.5 探究弹性势能重点:探究弹性势能表达式的过程:难点:拉力(变力)做功的计算5.6 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重点:探求的思路与操作技巧1.实验中没有具体测出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而是设定每一根橡皮筋对小车做功W,来探究小车速度与皮筋做功的关系。
2.实验中应注意解决:相同皮筋的选取及固定,小车运动阻力的平衡,纸带上合适点间距离的测量。
难点:相同皮筋的筛选与固定。
5.7 动能和动能定理重点:1)动能的表达式2)动能定理的推导及其式中各量的含义3)用动能定理解决有关生活和生产实际问题4)体会用动能定理解题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的优越性难点:用动能定理解决有关生活和生产实际问题。
5.8 机械能守恒定律重点1、机械能守恒中功能关系的理解2、机械能守恒条件的理解难点1、机械能守恒的判断2、物理过程和状态的选取5.9 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重点1、尝试设计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方案2、经历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过程,学会对数据进行处理的方法难点1、实验条件的控制,满足守恒条件2、实验误差的分析5.10 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重点1、对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2、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应用难点1、能量概念的理解,能量的转化与做功的关系2、能量耗散第六章曲线运动重点:1.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是轨迹曲线的切线方向2.曲线运动的受力条件是合力与速度不在一条直线上3.曲线运动的性质是变速运动4.曲线运动的特点是速度方向沿轨迹曲线的切线,与合力分布在轨迹两侧难点:1.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是轨迹曲线的切线方向2.运用曲线运动的特点解决实际问题3.运用物理语言描述某一实际的曲线运动6.2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重点:1.知道分运动与合运动的等效性2.会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分解与合成运动难点:1.会运用坐标系描述物体的分运动与合运动2.会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分解与合成运动6.3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重点:1.通过实验,感受平抛运动的规律2.通过对比运动,找到平抛运动的规律难点:1.通过对比运动,找到平抛运动的规律2.通过平抛运动轨迹的研究,知道一种数据处理的方法6.4抛体运动的规律重点:1.平抛运动的规律2.斜抛运动规律的推导难点:1.运用数学函数描述抛体运动的轨迹2.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研究抛体运动的轨迹6.5 圆周运动重点: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各物理量的概念及其定义式。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第11章-电路及其应用-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第11章-电路及其应用-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1b1dfdad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01.png)
第11章电路及其应用1.电源和电流 (1)2.导体的电阻 (5)3.实验: 导体电阻率的测量 (9)4.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15)5.实验: 练习使用多用电表191.电源和电流一、电源1. 定义: 能够把电子从正极搬运到负极的装置。
2. 作用:(1)维持电源正、负极间始终存在电势差。
(2)使电路中的电流能够持续存在。
二、恒定电流1. 恒定电场: 由稳定分布的电荷所产生的稳定的电场。
2.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平均速率: 在恒定电场的作用下, 自由电荷定向加速运动, 但在运动过程中与导体内不动的粒子不断碰撞, 碰撞的结果是大量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平移速率不随时间变化。
3. 恒定电流:大小、方向都不随时间变化的电流。
4. 电流(1)物理意义: 表示电流强弱程度的物理量。
(2)公式: I=。
(3)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 电流的单位是安培, 简称安, 符号是A。
常用的电流单位还有毫安(mA)和微安(μA)。
1 mA=10-3A,1 μA=10-6 A。
(4)方向: 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考点1: 对电源的理解1. 电源的作用(1)从电荷转移的角度看, 电源的作用是使电路中的自由电荷持续地定向移动。
(2)从能量转化的角度看, 搬运电荷的过程是非静电力做功的过程, 从而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2. 形成电流的三种电荷形成电流的三种电荷为自由电子、正离子和负离子, 其中金属导体导电时定向移动的电荷是自由电子, 液体导电时定向移动的电荷有正离子和负离子, 气体导电时定向移动的电荷有自由电子、正离子和负离子。
【例1】下列关于电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电源的作用是在电源内部把电子由负极搬运到正极, 保持两极之间有电压B. 电源把正、负电荷分开的过程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势能的过程C. 电荷的移动形成电流D. 只要电路中有电源, 电路中就会形成持续的电流B [在电源内部, 电源把电子由正极搬运到负极, 这一过程要克服静电力做功, 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势能, 故选项A错误, 选项B正确。
人教版高三物理教材解析重难点剖析与解题技巧分享
![人教版高三物理教材解析重难点剖析与解题技巧分享](https://img.taocdn.com/s3/m/03f55a93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86.png)
人教版高三物理教材解析重难点剖析与解题技巧分享在高中物理学习中,人教版高三物理教材被广泛应用于教学过程中。
本文旨在解析人教版高三物理教材中的重难点知识,并分享一些解题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一、力学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也是人教版高三物理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
其中,牛顿运动定律是力学的核心内容。
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需要特别关注质点的运动规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等概念。
解析重点:质点的运动规律是物理学基础,也是解题的关键。
在解题过程中,学生需要理解质点运动的基本形式,如匀速直线运动、加速直线运动等。
同时,学生还需了解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特别是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正确运用牛顿第二定律。
解题技巧:在解决力学问题时,理清问题的思路非常重要。
首先,要明确所求的物理量是什么,并画出图示。
其次,根据已知条件和所求物理量,选择适当的公式进行计算。
最后,注意单位的换算,确保结果的正确性。
二、电磁学电磁学是人教版高三物理教材的另一个重要内容,主要涉及电场、电流和电磁感应等知识点。
学生在学习电磁学时,要特别关注电场力和电磁感应定律等概念的理解。
解析重点:电场力是电磁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学生需要理解电场力的概念以及与电荷、电场强度的关系。
此外,对于电磁感应定律的掌握也是解析重点,学生需要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以及电磁感应现象的产生原因。
解题技巧:解决电磁学问题时,首先要理解问题中所涉及的物理量。
对于涉及电场力的问题,需要明确各个电荷之间产生的力的方向和大小。
对于电磁感应问题,要理清产生感应电动势的原因以及作用规律。
三、光学光学是人教版高三物理教材的重要部分,主要涉及光的反射、折射、干涉和衍射等内容。
学生在学习光学时,要注意理解光的速度、光的传播规律以及光的成像原理等知识点。
解析重点:光的成像是光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需要理解成像的原理和方法,特别是对于薄透镜成像和球面镜成像要进行深入了解。
此外,对于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的解析也是重点内容。
新教材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 第七章 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
![新教材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 第七章 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8326560a0508763230121250.png)
第七章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7.1行星的运动 ....................................................................................................................... - 1 -7.2万有引力定律 ................................................................................................................... - 6 -7.3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 14 -7.4宇宙航行 ......................................................................................................................... - 21 -7.5相对论时空观与牛顿力学的局限性.............................................................................. - 30 -7.1行星的运动一、地心说和日心说开普勒定律1.地心说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是静止不动的,太阳、月亮以及其他星体都绕地球运动。
2.日心说太阳是静止不动的,地球和其他行星都绕太阳运动。
[注意]古代两种学说都是不完善的,因为不管是地球还是太阳,它们都在不停地运动,并且行星的轨道是椭圆,其运动也不是匀速率的。
鉴于当时人们对自然科学的认识能力,日心学比地心说更进一步。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第10章-静电场中的能量-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第10章-静电场中的能量-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3744e655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5a.png)
第10章静电场中的能量1.电势能和电势 (1)2.电势差 (5)3.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11)4.电容器的电容 (14)5.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21)1.电势能和电势一、静电力做功的特点1. 特点: 静电力做的功与电荷的起始位置和终止位置有关, 与电荷经过的路径无关。
2.在匀强电场中静电力做功:WAB =qE ·LABcos θ, 其中θ为静电力与位移间的夹角。
二、电势能1. 概念: 电荷在静电场中具有的势能。
用Ep 表示。
2. 静电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静电力做的功等于电势能的减少量, WAB =EpA -EpB 。
⎩⎨⎧ 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少;电场力做负功,电势能增加。
3. 电势能的大小: 电荷在某点的电势能, 等于静电力把它从该点移到零势能位置时所做的功。
4.零势能点:电场中规定的电势能为零的位置, 通常把离场源电荷无限远处或大地处的电势能规定为零。
三、电势1. 定义: 电荷在电场中某一点的电势能与它的电荷量的比值。
2. 定义式: φ=。
3.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电势的单位是伏特, 符号是V,1 V =1 J/C 。
4. 特点(1)相对性: 电场中各点电势的大小, 与所选取的零电势的位置有关, 一般情况下取离场源电荷无限远或大地为零电势位置。
(2)标矢性:电势是标量, 只有大小, 没有方向, 但有正负。
5. 与电场线关系:沿电场线方向电势逐渐降低。
考点1: 静电力做功和电势能的变化1. 电场力做功正、负的判定(1)若电场力是恒力, 当电场力方向与电荷位移方向夹角为锐角时, 电场力做正功;夹角为钝角时, 电场力做负功;夹角为直角时, 电场力不做功。
(2)根据电场力和瞬时速度方向的夹角判断。
此法常用于判断曲线运动中变化电场力的做功情况。
夹角是锐角时, 电场力做正功;夹角是钝角时, 电场力做负功;电场力和瞬时速度方向垂直时, 电场力不做功。
(1)做功判定法: 无论是哪种电荷, 只要是电场力做了正功, 电荷的电势能一定是减少的;只要是电场力做了负功(克服电场力做功), 电荷的电势能一定是增加的。
人教版高中物理(全册)重点知识点复习梳理
![人教版高中物理(全册)重点知识点复习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3a30a251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14.png)
人教版高中物理(全册)重点知识点复习梳
理
本文档旨在梳理人教版高中物理全册的重点知识点,在复时为学生提供帮助。
以下是各章节的重点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物理学概述
- 物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 物理学的基本方法和原则
第二章:运动的描述
- 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
-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区别和特点
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
-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适用条件
- 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和计算方法
- 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和应用
第四章:机械能守恒定律
- 动能和势能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表达方式和应用范围- 能量转化和能量损失的原理
第五章:原子物理
- 原子的结构和组成
- 元素周期表的基本规律
- 原子核的结构和辐射现象
第六章:电学
- 电荷和电场的基本概念
- 电场强度和电势差的计算和表示方法- 电容、电阻和电流的关系
第七章:磁学
- 磁场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 磁感应强度和磁通量的计算方法
- 磁场中力的作用和电流感应的原理
第八章:光学
- 光的传播和反射的规律
- 线性光学的基本概念和公式
- 光的色散和干涉现象
以上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全册的重点知识点梳理,希望对学生的复有所帮助。
如需详细的内容,请参考教材或相关资料。
人教版高中物理重难点及教学建议总结
![人教版高中物理重难点及教学建议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0f45b99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8d.png)
人教版高中物理重难点及教学建议总结人教版高中物理的重难点及教学建议总结一、重点内容1. 牛顿运动定律:这是高中物理的基础,需要深入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掌握牛顿第一、第二定律,以及牛顿第三定律。
2. 能量与动量:理解并掌握动能、势能、机械能等概念,以及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
3. 电磁学:理解电场、磁场、电磁感应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包括库仑定律、安培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等。
4. 波动与光学:掌握机械波、电磁波、光的传播规律,以及干涉、衍射、折射等现象。
5. 近代物理:了解量子论和相对论的基本概念,理解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等应用。
二、难点内容1. 力学中的功能关系:力做功与能量变化的关系,需要理解并能运用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
2. 电磁学中的复合场问题:电场、磁场、重力场的复合场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需要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和综合分析能力。
3. 光学中的全反射、偏振现象:需要深入理解光的波动性质,掌握全反射的条件和偏振现象的应用。
4. 量子物理中的波粒二象性:理解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以及电子、光子等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三、教学建议1. 强化基础知识:确保学生对基础概念和公式的理解,通过大量的例题和练习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 培养分析能力:物理是一门需要分析的学科,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应引导学生逐步分析。
3. 结合实验与实践: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规律。
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实验机会,让他们通过亲手操作来感受物理现象。
4. 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定期检查学生的学习进度,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提供额外帮助,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5. 培养学生的兴趣:通过有趣的教学活动和课外拓展,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地投入到物理学习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 重、难点梳理第五章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5.1追寻守恒量教学要求:1、通过实例了解能量;2、知道自然界中能的形式多样性及其转化。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守恒思想的重要,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能量的概念几乎是与人类对能量守恒的认识同步发展起来的,能量的概念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是个守恒量。
守恒关系是自然界中十分重要的一类关系。
“机械能守恒”这个词学生并不陌生,但是让学生说出自己对它的认识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先自己阅读教材,提出一些问题。
教学难点:让学生建立守恒的观点,教师除了演示斜面的实验以外,还可以演示滚摆实验和单摆实验,同时说明:在运动过程中物体的动能和势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果没有摩擦和介质阻力,物体好像“记得”自己初始的高度,即某一量是守恒的。
教学疑点:能量为何守恒,如何守恒的易错点:能量转化不是能量消失教学资源:1、教材中值得重视的题目:伽利略斜面实验;2、重要的思想方法:守恒的思想。
5.2 功教学要求:1、理解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要素;2、知道功是标量,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 lcosα,并能进行有关分析和计算;3、理解正功、负功的物理意义;4、通过实例说明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教学重点:1、理解功的概念;2、掌握功的计算。
教学难点:1、对正、负功的理解;2、总功的计算。
教学疑点:1、公式W=F l cosα并不是普遍适用的,它只适用于大小和方向均不变的恒力做功;2、公式中各字母正负取值:F、l均取正值,W的正负取决于cosα的正负;3、l的确切含义:本教材中指出l是物体位移的大小,因为高中阶段研究的是质点。
物体的位移与“受力作用的质点”的位移是一致的;4、功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及运动形式无关。
易错点:1、参考系问题:位移l是相对于参考系的。
对不同的参考系,同一过程中算出的功也会不同,为了避免这种“不确定性”,一般中学物理约定,计算功都以地面为参考系,而不随便取其它物体为参考系。
3、F、l同时性。
教学资源:1、教材中值得重视题目:例题,书后习题:1、2、3、4;2、重要思想方法:①W=F lcosα公式:一种分解力:垂直位移方向和平行位移方向分解W=(F cosα)l,第二种分解位移:沿力方向和垂直力方向分解W=F(lcosα)。
②总功求解:一种是求合力W=F合lcosα,一种是求各个力做的功W=W1+W2+……5.3 功率教学要求:1、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功率的定义及定义式;2、理解功率与力、速度之间的关系,能运用其解释和计算汽车启动和行驶中的有关问题;3、区分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区分瞬时功率和平均功率;教学重点:1、理解公式P=F v的意义;2、理解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
教学难点:发动机额定功率与汽车最大速度的关系。
教学疑点:P=F v中F是否是恒力,F是恒力时,v是平均速度指平均功率,v是瞬时速度,指瞬时功率;F是变力时,v是瞬时功率,指瞬时功率。
易错点:1、“快慢”与“大小”区分。
2、P=F v理解,容易停留在简单直观的印象上,认为牵引力大,加速度就大,末速度也大,现在得出由功率来制约速度和牵引力,学生自然会感到与生活经验相悖。
教学资源:1、教材中值得重视题目。
例题,书后习题3、4;2、重要思想方法:极限思想。
5.4 重力势能一、教学要求:1、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经历重力势能概念的建立过程;2、理解重力势能及其定义式,知道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关系;3、理解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二、教学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和计算。
Ep=mgh三、教学难点: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
⑴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只与始末位位置有关。
⑵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增加。
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减小。
⑶ΔEp=-W G四、教学疑点:重力势能的概念五、易错点:重力势能的理解。
⑴重力势能是状态量是标量;六、教学资源:1、教材中值得重视题目:书后习题2、3、4;2、重要思想方法:极限思想。
5.5 探究弹性势能教学要求:1.了解弹性势能的概念,知道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形变有关。
2.学习并掌握探究弹性势能表达式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探究弹性势能表达式的过程:1.提出猜想:根据弹力的性质和弹性势能的定义。
分析出与弹性势能大小有关的物理量与可能的表达式。
2.确定计算弹性势能的方法:拉力克服弹簧弹力所做的功等于弹簧增加的弹性势能。
3.从恒力做功W=Fl着手,画出力随位移变化图象,得出弹性势能表达式E P=k x2/2。
教学难点:拉力(变力)做功的计算学生疑点: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弹性势能的大小是否也具有相对性。
学生易错点:学生往往认为始未两位置作用力和的一半就是平均作用力不知道只有力随位移按线性变化时,才能用始末力和的一半作平均力来计算功。
教学资源书P16:说一说:在以上探究中我们规定:弹簧处于自然状态下,也就是既不伸长也不缩短时的势能为“0”,能不能规定弹簧某一任意长度时势能为“0”势能?说一说你的想法。
重要思想方法:势能是相对的、弹簧弹力做正功,弹性势能减少,弹簧弹力做负功,弹性势能增加:弹性势能的变化与“0”势能规定无关。
5.6 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教学要求:1.指导学生阅读“探究思路”掌握实验设计的指导思想。
2.掌握实验技巧,学会数据处理。
教学重点、探求的思路与操作技巧1.实验中没有具体测出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而是设定每一根橡皮筋对小车做功W,来探究小车速度与皮筋做功的关系。
2.实验中应注意解决:相同皮筋的选取及固定,小车运动阻力的平衡,纸带上合适点间距离的测量。
教学难点:相同皮筋的筛选与固定。
学生疑点:弹力做功与速度间的函数关系。
学生易错点:对皮筋与小车的操作。
教学资源:书P18:做一做,用Excel作图并显示皮筋对小车做功与小车速度的函数关系。
指导思想:让学生初步学会使用计算机处理有关实验问题。
教学要求:1.理解动能及其表达式E K=m v2/22.掌握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3.学会用动能定理进行分析、解释和计算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4.体会用能量观点解决力学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教学重点:1)动能的表达式2)动能定理的推导及其式中各量的含义3)用动能定理解决有关生活和生产实际问题4)体会用动能定理解题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的优越性3、教学难点:用动能定理解决有关生活和生产实际问题。
4、学生疑点:动能也是相对的、动能定理相对于哪些参考系统成立?5、学生易错点:①认为动能有方向,物体速度不变,方向由向右改为向左,认为动能发生变化了。
②合力功计算常出错。
6、教学资源:我们在第四章曾用牛顿定律解答过一个问题:民航客机机舱紧急出口的气囊是一条连接出口与地面的斜面,若斜面高3.2m,斜面长4.0m,质量60kg的人沿斜面滑下时所受的阻力是240N,求人滑至底端时的速度。
请用动能定理解答本题。
指导思想:比较用牛顿定律解题和运用动能解题过程,体会用能量观点解题的优越性。
5.8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要求1、理解功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2、掌握机械能守恒的内容及适用条件3、会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力学问题教学重点1、机械能守恒中功能关系的理解2、机械能守恒条件的理解教学难点1、机械能守恒的判断2、物理过程和状态的选取疑点1、对机械能概念的理解2、机械能不守恒时其变化量与除重力、强力外其它力做功相对应易错点1、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推导2、系统的选取和定律表达式的选取教学资源1、教材中值得重视的题目:书P23例题,体现利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2、重要的思想方法①用能量观在解决力学问题②理解联系实际的思想教学要求1、理解实验原理,实验思路和方法2、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重点1、尝试设计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方案2、经历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过程,学会对数据进行处理的方法教学难点1、实验条件的控制,满足守恒条件2、实验误差的分析疑点1、纸带选取的要求及其处理方法2、由于阻力存在,故动能增加量必定稍小于势能的减小量易错点1、实验步骤的操作先后次序2、数据处理方法的选择教学资源1、教材中值得重视的题目:设计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2、重要的思想方法:实验数据的处理及误差分析5.10 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教学要求1、掌握能量守恒定律,理解这个定律的重要意义2、能用能量守恒定律在分析计算有关能量守恒的综合性问题3、理解能量耗散,认清节约能源的重要性教学重点1、对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2、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应用教学难点1、能量概念的理解,能量的转化与做功的关系2、能量耗散疑点1、自然界中能量的转化和转移具有方向性2、能量是守恒的不可消灭,为什么还要节约能源易错点1、与机械能守恒定律相混淆2、运用能量守恒定律分析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力教学资源1、教材中值得重视的题目:书P30.Ex3, 开放性习题,答案不唯一2、重要的思想方法:①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
②用守恒的思想分析实际问题。
第六章曲线运动6.1曲线运动2.理解曲线运动的条件3.感受飞镖、钢球所作的曲线运动教学重点:1.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是轨迹曲线的切线方向2.曲线运动的受力条件是合力与速度不在一条直线上3.曲线运动的性质是变速运动4.曲线运动的特点是速度方向沿轨迹曲线的切线,与合力分布在轨迹两侧教学难点:1.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是轨迹曲线的切线方向2.运用曲线运动的特点解决实际问题3.运用物理语言描述某一实际的曲线运动疑点:P33图6.1-4怎样才能说明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是轨迹曲线的切线方向?是否缺少取极限、化曲为直的解释?易错点:轨迹曲线与速度、合力的关系思想方法:1 .物理概念源于从生活实际中的数学抽象,如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这一概念题目:1.P34(3):通过习题,可以让学生分析总结轨迹曲线与速度、合力的关系6.2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教学要求:1.知道分运动与合运动的等效性2.知道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3.会运用坐标系描述物体的分运动与合运动4.会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分解与合成运动教学重点:1.知道分运动与合运动的等效性2.会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分解与合成运动教学难点:1.会运用坐标系描述物体的分运动与合运动2.会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分解与合成运动疑点: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分解与合成运动易错点:1.在实际应用中有意义的运动合成与分解应该是根据实际的运动趋势合成与分解运动,思想方法: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合成和分解运动矢量题目:1.P37(2)运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研究一个实际的运动,解决一个实际的问题2.P37(4)运用坐标系描述物体的分运动与合运动,加深对合运动分运动的理解6.3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教学要求:1、通过实验,感受平抛运动的规律2、通过对比运动,找到平抛运动的规律1.通过实验,感受平抛运动的规律2.通过对比运动,找到平抛运动的规律教学难点:1.通过对比运动,找到平抛运动的规律2.通过平抛运动轨迹的研究,知道一种数据处理的方法疑点:1.实验6.3-3中,由于实验装置的原因,一球即使不是平抛运动,感觉也是同时落地,加上人耳朵的最小分辨时间是0.2s,很难正确得出两球是同时落体这一结果2.实验6.3-4中,实验误差有时比较大,怎样才能处理好实际与理论的关系,特别是在不知道规律的情况下?易错点:通过平抛运动轨迹的研究,知道一种数据处理的方法思想方法:1.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物理学的基础2.通过对比已知运动与未知运动,找到平未知运动的规律题目:1.P40《说一说》,通过现代科技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2.P40(2),通过传统的实验方法合装置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6.4抛体运动的规律教学要求:1.知道平抛运动的特点2.会运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研究平抛运动和斜抛运动教学重点:1.平抛运动的规律2.斜抛运动规律的推导教学难点:1.运用数学函数描述抛体运动的轨迹2.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研究抛体运动的轨迹疑点:斜抛运动规律的推导易错点:1.平抛几个重要结论2.斜抛运动的几个重要结论思想方法:1运用矢量的合成与分解,根据运动的独立性原理和等时性原理研究平抛运动和斜抛运动题目:1.P37(2)通过实例,分析感受速度的合成与分解的具体应用2.P37(3)(4)通过作实物图(俯视图)和函数图象物体作曲线运动的轨迹及分运动、合运动的关系6.5 圆周运动教学要求:1、知道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知道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