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地理环境与文化传承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48a015c5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b9.png)
地理环境与文化传承的关系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地理环境的影响,而地理环境也与文化传承有着密切的关系。
地理环境包括地势、气候、土地资源等方面的因素,而文化传承指的是社会中的重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习俗等的传统传承。
本文将探讨地理环境与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
一、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塑造和传承1. 地势对文化的影响地势高低、平缓与陡峭会直接影响一个地区的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
例如,位于高山地带的地区,其居民通常需要适应高海拔的气候和严酷的自然环境,这样的地理环境塑造了他们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奋发向上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在文化传承中得以延续。
2. 气候对文化的影响气候的湿润程度、温度变化以及季节性的变化对不同地区的文化习俗产生了影响。
例如,处于寒冷地区的居民会发展出与冬季相关的文化活动,如冰雪运动等。
而炎热地区的人们则可能发展出与夏季消暑相关的活动,如清凉的饮食习俗、丰富多样的水上活动等。
这些习俗和活动都是基于地理环境的特点而形成的,也是文化的传承。
3. 土地资源对文化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土地资源差异,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经济生活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例如,种植业在农业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某些地区的土地资源适合发展特定作物,如稻米、玉米等,这种特定的农业文化通过代代相传,将土地的特质传承下来。
二、文化传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 文化传承对地理环境的保护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涉及到对历史建筑、传统工艺、自然景观等的保护和传承。
这种保护行为能够有力地维护地理环境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保护了一定地区的生态平衡,维护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2. 地理环境对文化传承的激励一些独特的地理环境可以成为文化传承的激励源。
例如,美丽的山水风景、壮丽的自然景观,会吸引人们前来观赏、体验,从而促进了相关文化活动的发展。
这种地理环境的激励作用,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推动力。
三、地理环境与文化传承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与文化传承之间并没有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开放与封闭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bb06ab69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7f.png)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开放与封闭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相对封闭性和独立性的影响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1、地理环境的开放与封闭是相对的,不能一概而论,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或封闭。
不同生产力对环境有不同要求,也会产生不同结果。
2、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地理障碍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3、自然地理环境并不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海洋也不是开放的唯一途径。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1 、地理环境,主要是指“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个方面。
2 、地理环境主要是自然环境,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环境与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严格区分越来越难。
3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的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4 、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有四个方面:一是为人类的生产、生存、发展、消亡或离开这个环境提供物质基础;二是决定这个环境中的一切生物及其活动,决定其产生、发展以至消亡的过程。
三是在这个环境中的一切物质和由物质产生的能量既不能增加,也不会减少,只能是以各种形式转化或传递。
四是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顺应这一环境的内在规律。
5 、尽管地理环境提供给人类的条件是有限度的,但只要人类的活动没有超越这一限度,就能够拥有相对无限的活动余地。
因为第一它没有规定人类从产生到消亡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二它没有确定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传递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三,人类只要不违背它的内在规定,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利用这一环境,实现对自身有利的物质转化和能量传递。
6 、同样的地理环境,在不同的生产方式或生产力条件下,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7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二是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不同的地区儒化的程度是不同的;三是对中国文化开放程度的影响。
8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
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和影响是多方面的
![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和影响是多方面的](https://img.taocdn.com/s3/m/6481c29210661ed9ac51f351.png)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和影响是多方面的。
我们只选择其中影响较直接的几个要素加以介绍。
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气候:温度的变化,湿度的变化,人口增长、民族文化融合,治世乱世,经济开发。
2、地形、地貌:地势西高东低,湖泊、河流、沙漠水系的变化。
在自然地理环境方面,地形、地貌及气候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地形、地貌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的风格主要有一是雄伟,如泰山、喜马拉雅山。
二是险峻,如华山。
三是幽深,如四川青城山。
四是奇特,如黄山、峰奇、石奇、松奇、云奇。
五是秀丽,如四川峨眉山。
中国历代的山水画,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一个特征就是天人合一,以及对大自然的崇拜。
中国文化里较少人对大自然的征服,而是更多地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这和西方文化有着显著的不同。
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低相差很大,自西向东构成“三大阶梯”。
青藏高原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为最高的一级阶梯。
青藏高原以东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间第二阶梯,海拔多在1000--2000米,主要由山地、高原和盆地组成,东部宽广的平原和丘陵是最低的第三阶梯。
沿海地区多处于第三阶梯。
以上三个阶梯的地形、地貌是在漫长的地壳运动中逐渐变化的,这些变化属于“人化自然”的过程,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比如有些湖泊消亡了,有些河海岸变成了陆地;沙漠面积扩大。
我们仅从水系和古代水利工程建设上,就能发现“人化自然”的过程,发现地形地貌的变化,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就出现了最初的水利事业,传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导水入海,治服了洪灾。
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规划修建了第一个见于历史记载的水库芍陂(今安徽寿县南)。
自东汉至唐,芍陂变成人工湖,宋元此湖逐渐消失。
公元前三世纪中叶,秦国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
至今都江堰仍灌溉着成都平原上的800万亩土地,秦统一后,派史禄主持开凿了灵渠(今广西兴安县境内),沟通了湘水、漓水,第一次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联结起来。
中国地理对中国文化影响
![中国地理对中国文化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ab76ec01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01.png)
中国地理对中国文化影响中国地理对中国文化影响篇一:浅谈中国地理环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浅谈中国地理环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内容丰富,对中国的发展影响深远。
而这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
地理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
地理环境包含两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这两方面的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首先,辽阔的疆域和特殊的地形使中国传统文化内向、稳定,从而导致国人保守的性格。
我国疆域内回旋余地大,跨纬度长、南北迁移的空间大,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社会动乱,都有着广阔的缓冲回旋余地。
这就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相对封闭的内陆区域使文化有着内向性特征。
国人喜欢山多过喜欢水。
而山给人沉稳的感觉,水给人灵活之感,由此看出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向性就不言而喻了。
特殊的地形使得中国的文化、国人的性格呈现比较封闭内向,比如我国黄河以北的地区由于东临太平洋,西北临险峻的山川高原,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
参看我国的历史,各朝各代的上山拜祭山灵,清朝的闭关锁国等,其原因必定涉及地理环境。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性及封闭性,使得中国在近代没能及时地吸收和收容外来的优秀文化,导致中国近代历史上出现屈辱。
其次,地理环境使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强的延续性。
中国始终保持着自己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完整系统,并使之绵延不绝。
但是虽然外面的很难进来,但我们国人也很难出去接受他国好的方面。
这导致了我国国人接受时代新信息的速度不如欧美国家。
中国的农业精耕细作,使中国的农业的到了相对稳定的发展,使中国文化的经济基础有了稳定保障,从而使文化发展呈现出稳定延续的特征。
但是相对于欧美国家,其农业更加渗入科技等先进要素,农业特征呈现自由、开放的状态。
所以说“以农业立国”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文化。
然而中国至今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问题仍然十分严峻。
再次,地理环境使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有着相对多样性、包容性。
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
![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ffb81828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b0.png)
中原文化:以中原地区为基础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最早可 追溯至西元前约六千年至西元前约三千年的中国新石器时期。中原文化 以河南省为核心,以广大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为腹地,逐层向外辐射,影响延及海外。
岭南文化:是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岭南先民遗址的出土 材料证明,岭南文化为原生性文化。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岭南 文化以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和融汇中原文 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形成自身独有的特点。
2、政区 商周——分封制,秦汉——郡县制,东汉——州、郡、县二级制 元——行省制度,明——省府县,清——省府县,近代——省、道、县 现代——省、市、县。 3、民族和人口 民族:中华民族——是各民族的总称。华夏族指汉族。 人口:特点是分布不均衡,人口迁移频繁。
01
中国文化的第二大特性是多样性,这种文化特性也受到了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相对封闭性和独立性的影响
在地理上,中国东临大海,西北是戈壁和沙漠,西南 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青藏高原以及云贵高原。这些都 是地理上的阻碍,给农业民族无法突破的限制。这种 一面临海,其它三面陆路交通极不方便的地理环境, 使中国形成了一种与外部世界半开放半隔绝的状态, 使中国文化大体上是在本土上独立成长,虽偶尔有外 部文化传入,但都无法改变中国文化的相对封闭性和 独立性。
09
的梅雨天气。
10
诗歌与气候
二、地理环境影响中国文化的延续性
中国文化的第一大特性是延续性,这种文化特性受到地理环境 的深深影响。从中华文化产生开始,中国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 中从来没有中断过,具有明显的延续性,这不得不归结于中国 辽阔的地理环境。 历史上的东晋、南宋,虽然偏居一隅,但延续了中国文化。即 使是少数民族统治的元、清两朝,汉族文化也能对他们潜移默 化,迫使他们不得不接受汉文化。正是因为中国拥有广阔的回 旋余地,中国才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文化,中国文化得以延续下去。
自然地理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自然地理对中国文化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ede6112c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c51554f.png)
当代艺术作品通过表现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 和破坏,呼吁人们保护环境和生态。
自然地理对当代艺术作品的主题和表现形式 产生了深远影响。
自然地理对当代艺术市场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景观、文化遗产等成为当 代艺术市场的热门投资对象。
自然地理对当代艺术市场的影响体现在艺术 品的价值评估和市场需求上。
自然地理环境的严酷性和多变性培养了中国人的坚韧精神和适 应能力,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源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了 中国文化中的自然主义和生态观念。 自然地理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也反过来影响了 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自然地理与中国文化的相互作用
中国园林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独 特形式,与中国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园林艺术通过模拟自然地理环境中的 山水景观,营造出独特的人造景观。 中国地理环境的特点为园林艺术提供
了设计和创作的灵感。
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中的自 然元素
中国传统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中常 常融入自然元素,如模仿鸟鸣、水流
等。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声音、节奏等对中 国音乐、舞蹈的创作和表演产生了影
汇报人:
时间:202X.XX
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性影响了中国农耕文化的形成 和发展。
农耕文化中的节气、农事等与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 关。
传统习俗中的自然元素和象征意义
中国传统习俗中常常融入自然元素和象征意义,如 红色代表喜庆、鱼代表富贵等。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动植物、地貌等成为中国传统习 俗中的重要符号和象征。
自然元素和象征意义的融入丰富了中国传统习俗的 文化内涵和表达方式。
自然地理对中国传统节日和习俗的影响
(完整word版)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完整word版)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dab1c065fc4ffe473268ab50.png)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指为人类提供文化生活的物质资源和活动场所的系统。
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人类产生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几千年来,中国形成了稳定的地理环境,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关系概述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一般指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人文地理环境一般指疆域、政区、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方面,这两方面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开。
地理环境是一个历史概念,这里所阐述的地理环境,是就曾经影响文化发生发展的比较稳定的地理概况而言。
当然地理环境本身并不是文化,却是文化赖以产生的基石,对文化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物质上的制约力。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与影响关于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我们强调的是在一定程度上的作用与影响, “我们不主张把一个民族的文化产生的动因、文化特征、民族性格以及文化的移动等完全归之于地理环境。
”1、疆域辽阔完整——中华凝聚意识与稳定绵延的文化形态中华民族栖息在北半球的东亚大陆,太平洋西岸。
作为欧亚大陆的一部分,中国地理面积差不多与整个欧洲一样大,广大的疆域,纵深的腹地,为中华文化的滋生繁衍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中国疆域完整,黄河、长江两流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屏障可以阻隔,其势宜合而不宜分,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较海洋诸岛易于统一。
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进程中,中国不曾中断的、具有连续性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不归功于中国拥有一块完整而广阔的地理环境。
世界古代文明中,古埃及和巴比伦文明是被毁灭了,其间原因很多,有一点应当是与其地理条件有关,即在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的周围是大片的沙漠,人类能够生存的地方实在太稀少。
历史上,纵使游牧民族南侵,中国仍有地域作为退路供回旋。
虽然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但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
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对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有重要作用。
关于地理环境对文化影响及“天下中心”对中国文化影响 的研究报告
![关于地理环境对文化影响及“天下中心”对中国文化影响 的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f48582167ec102de2bd892d.png)
关于地理环境对文化影响及“天下中心”对中国文化影响的研究报告一、地理环境对于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是指社会发展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自然基础,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矿藏、植物、动物等自然状况;文化是指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内的整个社会系统。
因此,讨论地理环境与文化的问题,实际上也就是讨论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一)地理环境的整体属性影啊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传统文化风貌以我国为例,中国文化的气质是内向型的,风格是和谐型的,内核是伦理型的。
这些传统文化风貌的形成,均与我国地理环境的整体属性有密切关系。
如由于我国的地理环境为高山、大漠和海洋所包围,在古代显得相对封闭和孤立。
但其内部腹地辽阔资源丰富,因而在无求外助的情况下,独立地创造了具有自已特色的农业文明。
这一切,必然使中国文化的气质具有典型的内向型特征(如“中国者,天下之中也”的地理观念;内向开拓精神;长城之象征等),从而与流动、开拓、掠夺、冒险的游牧与商业文化形成鲜明的对照,且形成了独特的“天下中心”的文化观(将在下进行具体分析)。
尽管中国的地理环境较封闭,然而其腹地十分辽阔、完整,自然环境复杂多样,资源丰富多彩,有人把它形容为“外部封闭、内部活跃”。
尤其是东部地区,河网密布,沃野千里,季风定期带来丰沛的降水,水热配合良好。
春夏秋冬四季更替,寒来署往,周而复始。
平原上村落密集,男耕女织;江湖上白帆点点,渔歌唱晚……生活在这种优美、和谐、自给自足的土地上的中国人自然不喜欢虚伪、罪恶与丑陋,更不喜欢侵略扩张与动乱.他们追求的是一个和谐的社会,是一个理想的太平盛世,从而就逐步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和谐风格,这可以从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等哲学观中见其一斑。
由于内向型气质的文化,使得中国人很少关心外部世界和来世,而十分重视现世,注重人生,注重人际关系。
这种和谐风格的文化,又使得中国人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讲究和谐,讲究统一,讲究仁爱亲善,讲究和睦礼让,重视孝亲,宗法意识浓厚。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98450f01bb68a98271fefac0.png)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中国文化,是在中国这片特殊的地理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中国地处欧亚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地势走向总的趋势是西高东低,依次递降,形成地形上“三大台阶”,幅员辽阔,地形复杂。
大部分领土处于北温带,气候温和,季风气候发达。
长期以来,地势与气候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由于自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局部地区发生了不少变化。
这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中国大部分地区雨热同季,温度和水分条件配合良好,为发展农业提供了适宜的条件。
正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中国文化才得以形成和延续。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黄河中下游一带便成为先民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这里最早形成了大片的农业区。
不管后来的朝代如何更替,却很少将正式政区扩展出去,根本原因就是要考虑这些地区是否适宜农业生产。
中国文化无论物资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基础上的。
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尽管随着人口增长与各民族的文化融合,但由于农业生产的基础始终没有改变。
在西方文明传入之前,中国文化在东亚处于统治地位,周边的落后文明不可能对它形成冲击与挑战,军事上的征服者毫无例外的成为文化上的被征服者。
在生产力不够发达的情况下,中西方文明中心距离遥远,总体上无法动摇中国文化的统治地位。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资条件,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
在生产力很低的情况下,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起了很大的阻碍作用。
中国领土辽阔,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
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不同的风俗习惯。
农业民族的重农观念;海滨人民发展海洋渔业和运输业;西域发展商业;游牧民族则逐水草迁徙。
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有很大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受到的外来文化的程度不同,这更加造成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三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地理环境对开放以及国际交流确实有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和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和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54423402783e0912a2162ad4.png)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姓名学号摘要:地理环境是指为人类提供物质资源和文化生活的物质资源和场地的系统。
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千年来,中国形成了稳定的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广泛的影响。
由于中国国家继续向世界迈向世界,有必要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对文化环境的爱与保护。
一、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分类自古以来,地理环境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生活,生存,复制还是生产的发展。
许多学者提出了地理环境的决定性。
然而,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不能简单地归因于决定或非决定,而是综合了解。
中国是一个山区的国家。
山脉,高原和山丘占该国总土地面积约65?此外,我国的地形在西方和东部低,高度差异很大。
山脉,高原和大型内陆盆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山丘,平原和下部山脉在东部更常见。
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在北部温带区,气候有三个主要特点:季风气候相对明显,大陆气候强劲,气候类型多样化。
这些地理环境不断变化,并具有复杂的后果,在经济发展,种族移民,人口增长,文化传播,社会混乱以及朝代的兴起以及朝代的兴起和堕落中发挥着大规模或小的作用,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地理环境为人类生产,生存,发展,灭绝或离开这种环境提供了物质基础。
在地理环境中的所有物质和物质产生的能量既不能增加也不会减少,但只能以各种形式转换或传播,除非它来自外部或留下这种环境。
所有人类活动必须符合本环境的固有规律。
在此前提下,使用此环境加速,延迟或阻止根据其需求的某些物质转换和一定的能量传播。
然而,人类使用地理环境从未达到其限制。
不同地区的人和不同时期的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有很大不同。
使用它们的方法也是非常不同的,这产生了如此丰富和各种各样的中国历史。
和文化。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与延续的影响由于中国独特的地理位置,在新石器时代,黄河中下游有温和的气候和大量的降雨,适合作物生长和人类的生活,成为最适合的生存和繁殖领域祖先,首先形成一个大的农业面积。
中国的地理与文化的交融
![中国的地理与文化的交融](https://img.taocdn.com/s3/m/d01c92d6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f3.png)
中国的地理与文化的交融中国作为一个庞大的国家,拥有广阔的领土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其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和民族文化的多元融合,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独特而丰富的国家之一。
本文将分析中国地理与文化的交融,探讨地理环境如何影响文化发展,并展示中国各地因地理差异而产生的特色文化。
1.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对其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的地理特征可以分为四个主要区域:东部沿海地区、西南高原地区、北方平原和西北干旱地区。
不同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地利用和资源分布,从而塑造了不同地区的文化。
在东部沿海地区,温暖湿润的气候和丰富的水资源促进了农业和渔业的发展。
这里的居民善于航海和渔捞,海洋文化在这一地区得到了充分发展。
例如,福建和广东地区的人们熟练掌握船舶建造和航海技巧,他们的文化中蕴含着对海洋的崇拜和海上贸易的繁荣。
在西南高原地区,多山的地形和多样的气候催生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这个地区的居民依靠农业和畜牧业生活,他们的传统文化与土地的神圣联系紧密相关。
例如,在云南省,有着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这些少数民族的信仰、服饰和艺术形式都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
在北方平原,广袤的农田和丰富的水资源为农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这一地区的人们以大规模的农业种植和畜牧业为主,他们的文化体现了劳动与耕作的精神。
例如,河南省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省份之一,这里的文化强调了对土地的尊重和农民的努力。
在西北干旱地区,恶劣的自然条件限制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也孕育了独特的文化形式。
这一地区以畜牧业为主,居民的生活方式与草原和沙漠的环境相适应。
例如,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最大的牧区,蒙古族人民骑马、放牛、狩猎的传统生活方式反映了他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草原的热爱。
2. 中国地理差异带来的文化特色中国地理差异带来了丰富多样的文化特色,各地区因其地理环境和民族差异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在东部沿海地区,福建的土楼是中国独特的建筑形式,而广东的岭南文化以其精美的工艺品和宗教信仰闻名于世。
自然地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自然地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15732d2aaaea998fcc220eb2.png)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环境任何文化的生成和发展,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地理环境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是不同的文化类型和不同的文化特性产生的内在物质基础。
考察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对中华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有一个总体性的把握和了解。
一、地形、地貌和近万年以来的环境变迁中国地处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地势走向总的趋势是西高东低,依次递降,呈现出三大阶梯式的地形地貌。
青藏高原为第一阶梯,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许多山峰都超过海拔7 000米,号称世界屋脊,著名的亚洲大河——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都发源于此。
在青藏高原以北.以东和东南一带,有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塔坚木盆地,惟噶尔盆地、四川盆地相间分市,地形极其复杂,海拔高度下降到2 000—1 000米以下,形成第二阶梯。
第二阶梯以东,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以及云贵高原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平均海拔高度低于500米,其中仅少数山峰高达3000米以上,是为第三阶梯。
海拔低于200米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淮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江南红土层丘陵盆地,都分布在这一区域。
落差如此显著的三大阶梯.像一把巨大无比的躺椅,西北背靠欧亚大陆.东南面向太平洋。
由于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决定了中国复杂多变的气候环境。
就干湿度而言,中国大陆以距海远近形成了从东南向西北由湿润、半干旱到干旱逐渐递变的明显趋势。
东部低阶梯湿润多雨,中部第二阶梯除云贵高原以外,一般为半干旱和干旱气候,特别是西北内陆,由于远距海洋数千里之遥,加上关山阻隔,东方从太平洋,南方由印度洋吹来的湿暖季风鞭长莫及,因此成为中国最干旱的地区。
而青藏高原,则以高寒为基本气候特点,这种气候大势,斜向把中国分为东南和西北两大部分,出现了东南以农耕为主,西北以畜牧为主的人文地理景观。
就冷暖度而言,中国大陆由南而北,以山川河流为天然分界,呈现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的渐次递变。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25fdee32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92.png)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历来是一种大地精神,它深切关乎中国地理环境的变化。
中国内地和海外环境的不同,也影响着中国文化,成就了深厚的历史痕迹。
首先,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使中国的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也拥有巨大的土地资源,将南北欧洲、南部及中部地区的不同特征糅合成一体,形成了独特的文化。
旅行者们在水晶般的湖泊和奇峰之中,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徐徐风华的绿野仙踪,传达着淳萨之美。
其次,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与环境的微妙结合中,形成了明显的文化地道特色。
比如,中国长期以来一直保留着“乡土文化”,传统书法、民间艺术也在民族习俗留传中完善,深刻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在与后泥岩人类文化相融合后,更加突显出中华文化的精湛艺术。
环境在许多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肇庆、湛江和桂林等景点都是受环境特色影响而形成的,它们是游客欣赏风景所必去的景点,也是观看大自然壮丽景色的最佳之地。
大自然作为中国人崇尚节俭及谦卑的生活理念的最佳体现,对中国文化的长期影响,也得到了高度的重视。
当今的中国,文化不仅仅涵盖了中国自己的传统文化,而且吸收众多国家文化,在各种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中,获得了全新的文化内涵。
中国文化的成长受环境影响的同时,也受到其他国家文化的影响,在高度发达的今天,凝练出强烈而富有弹性的民族特色,使中国文化更加丰富而独特。
综上所述,中国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影响。
虽然文化同时也受到其他国家的影响,但地理的差异及多样性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源泉,也是中国文化独特性的重要来源之一。
无论中国文化在未来会继续发展,还是会经历特定时期的变动,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都将是一种重要的思考。
中国地理环境对历史文化的影响
![中国地理环境对历史文化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4a327909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21.png)
中国地理环境对历史文化的影响从历史发展角度看,中国地理环境最明显的特性有: 广袤性——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广阔的疆域为中国历史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活动舞台;封闭性——中国东南是广阔无垠的太平洋,西北是浩瀚无涯的草原和沙漠,在现代交通兴起以前,这样的地理位置使中国形成了相对的封闭和独立;差异性——中国疆域的辽阔,使中国既具热带到寒带的纬度差异,又具森林到荒漠的经度差异,还具海平面以下100 多米到海拔8000 多米的垂直差异。
中国地理环境的这些特性,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或决定了中国历史发展的独特性,具体表现在:一、中国地理环境是中国封建社会得以长期延续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地理环境在四个方面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延续:一是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使西北游牧民族常常侵扰中原甚至入主中原,致使汉民族经济文化不断遭到破坏和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加强,从而直接和间接延长了封建社会;二是地理环境造成长久的分裂和战乱延续了封建社会;三是地理环境差异所导致的区域经济不平衡延续了封建社会;四是地理环境的封闭性导致了狂妄自大的变态心理,优越的自然条件又成为这种变态心理的助长剂,地理环境所起的消极作用也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地理环境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决定因素,因为中国辽阔的幅员给封建生产力的发展以很大的余地,而四周阻隔的环境又使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迟迟不能在旧社会的胞胎里诞生。
中国地理环境差异性大,适宜于小农经济的发展,同时这种差异性也造成分裂主义倾向,要求中央集权;小农经济的经济结构和中央集权的政治结构正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根本原因。
二、中国地理环境是影响中国文化特性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文化可分为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和商业文化,游牧文化发源在高寒的草原地带,农耕文化发源在河流灌溉的平原,商业文化发源在滨海地带及近海之岛屿。
三种自然环境决定了三种生活方式,三种生活方式形成了三种文化类型。
也就是说,中国的文化差异是由中国的环境差异所决定的。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9a776328bb4cf7ec4bfed034.png)
浅谈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思想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
研读中国传统文化,我们不难发现,地理环境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普列汉诺夫曾说过,不同类型社会的主要特征是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
李约瑟也曾说,地理因素是造成中国与欧洲文化差异的重要因素。
一、大陆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1、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较具保守性和封闭性的传统文化中国地处欧亚大陆,三面陆地、一面临海。
其北面多沙漠,西部为绵延的山脉,地理环境相对封闭。
而其内部自然环境优越、物产丰富,长期以来自给自足,中国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一种“天朝上国”的观念。
这些因素就给中外交流造成了一定阻碍,使中国处于一种半隔绝状态。
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成为了一种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相对保守的大陆文化。
在晚清的中国甚至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
2、完整而优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的传统文化中国幅员辽阔、疆域完整、自然条件优越。
几千年来,中华文化可以在辽阔的疆域上延续。
当北方黄河流域逐渐衰败时,传统文化中心向南迁移到长江流域。
而古埃及文化、古印度文化、古巴比伦文化等却因遭受灾害时没有较大的回旋余地而被取代或消亡。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从未间断过,我们一直在延续并发展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生命力之强大绝无仅有。
同时,在优越的地理环境、完整的疆域及半封闭的地理环境的共同影响下,中国传统文化拥有了强大的凝聚力。
中国内部各种文化交往频繁,共同组成了传统文化。
3、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丰富多彩、一体多元的传统文化中国幅员辽阔,包含了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等多种地形。
中国气候多样,南北气候差异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地形和气候的影响下,中国形成了多样的文化。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https://img.taocdn.com/s3/m/b1f7da751711cc7931b716e8.png)
题目: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物质基础,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与交流间有很重要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中国文化形成的影响:中国是一个素称"以农业立国"的国家,从新时代起,一直到夏,商,周三代,统治者都是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究其原因,地理,气候环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这在很大成度上决定了了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文化,并由此带来了中国文化的一系列有别于游牧文化和商业文化的基本特征。
(2)对中国文化延续的影响: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文明没有中断,这与中国的地理环境是有密切关系的。
中国周边的地理环境较为封闭,海上交流有限,而且没有一种外来力量能够对中国文化形成挑战。
一些游牧民族,如蒙古族、满族等虽然在军事上是征服者,但是在文化上却是被征服者。
伊斯兰文化,印度文化均因为地理屏障,未能较深地影响到中国文明。
反过来,同样由于地理原因,中国也未能将自己的文化影响范围扩大到全世界。
很多人认为古代中国的文化是全世界领先的,中华文明引领世界千年,只是近代才开始落后,也有很多人喜欢拿同时期汉朝与罗马帝国进行比较。
实际上这样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这样的比较也没有任何意义,原因就在于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范围内的文明交流十分有限,相互之间很少有直接的碰撞,因此很难比较罗马帝国与汉王朝。
中国有极为广袤的疆土,其内部平原广阔,特别是黄河,长江两流域平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的屏障可以析划,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较海洋诸岛易于统一,所以历史上强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国纵使丧失了首当其冲的的黄河流域,仍有广大的退路可供周旋。
其他古文明地区沦亡于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独中国能对边族潜移默化,始终保持着自己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完整系统,并使之绵延不绝。
此外,一种文化必需与相应的地理环境相适应。
自古以来北方的游牧民族与华夏民族各方面的交流都十分频繁,游牧民族也吸收了很多华夏民族的先进文化,但中原对草原的影响始终不像对日本、朝鲜那么大,原因就在于中原、日本、朝鲜都是农耕文化,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影响更加容易,而草原为游牧文化,因此不可能对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全盘吸收,只是部分的借鉴。
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是怎样的
![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是怎样的](https://img.taocdn.com/s3/m/20e6366d84868762cbaed581.png)
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是怎样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丰富的内容和广泛的影响。
在中华民族不断走向世界的今天,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就显得非常有价值。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地理环境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地理生态环境,是指中国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的整个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即历史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包括两个主要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一般说来,自然地理环境,如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较缓慢,有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为人们所觉察。
但在某些阶段和某些局部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也可能发生得非常迅速,非常剧烈,造成巨大的影响。
人文地理环境,如疆域、政区、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方面,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自然地理因素发展变化的速度要快得多。
当然,这两方面的是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开的。
1、疆域、政区自秦至清的疆域范围,以鸦片战争前的清疆域为极盛。
秦汉实行郡县制,唐朝逐渐演变为道-州-县三级制,宋朝主要为路-州-县三级制,元朝实行行省制,明清沿袭,基本形式为省-府-县。
2、民族、人口中国历来是多民族国家,各族共同缔造中国,中国领土也由各民族共同开拓和巩固。
公元初已有6000多万人口,几经起落,至19世纪中叶达4.3亿。
人口分布极不均衡,迁移频繁,移民众多。
3、地形、地貌一些湖泊消失,或发生巨大变化;水道、水系的变迁,如黄河改道,海河水系形成;海陆变迁,一些沿海地区陆续成陆,另一些地区又沦入大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地貌破碎;沙漠扩大或范围变动等。
4、气候温度变迁,有过多次反复,由寒转暖,又由暖转寒;湿润状况的变迁,由湿润而逐渐干燥,旱情增加。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传统文化诞生在中国这一特定的地理环境里,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性,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读书摘录学习笔记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读书摘录学习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60c70ed6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8b.png)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1、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地理环境是基础,但是不是限制,保留相对广泛的自由。
过去,人类只能被动适应现成的环境,现在,生产力越发达,我们对地理环境的利用能力就越大。
【金岭-全域旅游项目体现了当地政府的生产力】2、对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我国的地理环境为发展农业提供了适宜的条件。
农业在中国的发展有极其悠久的历史和相当辽阔的地域。
在中国站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产生的基础上的。
它们形成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文化的吸收在于新的文化能否适应农业文明的生产形式。
3、对文化多样性的影响4、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PS 笔记:乡村行为文化:民风民俗、生活习惯、传统文化表演、传统文化对文化的认同与归属感是润物无声的:口传心授、空间扩散、群体性活动符号思维的象征体系:规范文化行为、模塑文化人格、传习文化成果、整合文化心理、调节文化生活信仰:从神到人传袭着过去、参与着现在、干预着未来第2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一、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农耕文明:1、重农固本2、因为农耕文明下农耕生产力的先进性,使得游牧民族农耕化。
【所以重点是生产力,文明是适应生产力的】3、以农耕文明为主导的中华文明,有着不可割断的历史延续性●远古时代的村社经济残余➡️宋元明清的乡族经济➡️乡族组织和宗法经济4、中国农耕经济包容工商业等多种经济成分二、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三、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四、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农耕经济的持续性是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显著特点之一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PS 笔记:物质生产民俗:农业民俗|狩猎、游牧、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业与交通民俗农业民俗:●地域性、季节性、行业性、功利性、技艺性(劳动人民的智慧)、稳定性、经验性、田园性●影响农业民俗的因素有:自然环境、科学技术、经济条件、民族与地域传统狩猎、游牧、渔业民俗●工具民俗、技术习俗、人文仪式。
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3b262235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58.png)
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一、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传统文化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地理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等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从而塑造了不同地区的传统文化。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地理环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黄河流域为例,黄河流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这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因此,黄河流域的传统文化中农耕文化占据了重要地位,农耕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是勤劳、节俭和尊重自然。
这种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要求密切相关,人们需要通过勤劳劳作来获得丰收,通过节俭来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尊重自然来保护生态环境。
二、地理环境对传统文化的影响1. 地理环境对生产方式的影响地理环境的差异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方式。
在山区地区,地势陡峭,土地资源有限,人们往往采取农耕与畜牧相结合的生产方式。
这种生产方式要求人们具备勇敢、坚韧的品质,因此山区地区的传统文化中常常强调勇敢、坚韧和团结的精神。
而在沿海地区,地形平坦,水资源丰富,人们往往以渔业为主要生产方式。
这种生产方式要求人们具备勇敢、冒险的品质,因此沿海地区的传统文化中常常强调勇敢、冒险和开放的精神。
2. 地理环境对价值观念的影响地理环境的不同也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
在干旱地区,人们面临着水资源的稀缺问题,因此对水的珍惜和节约成为了这些地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念。
例如,在西北地区,人们常常把水看作生命之源,将其视为宝贵的资源,并形成了节水的传统习俗。
而在湿润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人们对水的认识和态度则不同。
他们可能更加关注水的利用和开发,形成了与干旱地区不同的传统文化。
三、传统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传统文化不仅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对地理环境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往往会引导人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处理方式。
1. 传统文化对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往往强调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自古以来,地理环境在人类发展过程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论是居住生存繁衍还是发展生产。
很多学者都提出了地理环境决定论。
然而,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决定或不决定,而应该作全面的认识。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5%,而且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差悬殊。
高山、高原以及大型内陆盆地主要分布在西部,丘陵、平原以及较低的山地多见于东部。
中国的大部分领土处于北温带,气候主要有三个特点:季风气候比较明显,大陆性气候强,气候类型多种多样。
这些地理环境不断变化,产生复杂的后果,对经济的开发、民族的迁移、人口的增长、文化的传播,以至社会的治乱和王朝的兴衰都起着或大或小的作用,主要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地理环境为人类的生产、生存、发展、消亡或离开这个环境提供了物质基础。
在地理环境中的一切物质和由物质产生的能量既不能增加,也不会减少,只能是各种形式的转化或传递,除非来自这一环境之外或者离开这一环境。
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顺应这一环境的内在规律,在此前提下利用这一环境,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加速、延缓或制止物质的某些转化和能量的某些传递。
然而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从来没有达到极限,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人们对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存在着相当悬殊的差异利用的方式也迥然不同,所以产生了如此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因为中国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新石器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作物的生长和人类的生活,成为先民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的地区,最早形成了大片的农业区。
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由于中国疆域辽阔,跨纬度大,所以气候的波动一般只影响农业区的南北界,而不会减少它的面积,这就为中国文化的延续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
三、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在生产力很低的情况下,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要比现在大的多,有时往往起了完全隔绝的作用,例如海洋、大江、高山、沙漠、沼泽、丛林都曾是先民难以逾越的地理障碍。
中国的地理环境发杂多样,所以除了农业以外,人们还不得不选择其他生产方式,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牧业、狩猎、养殖、捕捞、采集、冶矿、手工业、林业等各种产业,并且成为某些地区的主要产业,形成各地不同的物质基础。
与不同的生产方式相适应,各地的社会、政治、行政制度也不相同。
也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
在衣食住行方面,中国各地历来就存在很大的差别,久而久之就形成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
四、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地理环境的开放与封闭是相对的。
中国的西北、西南固然是高原、高山、戈壁、
荒漠,但东南却有一万多公里的海岸线,可以通向世界各地。
中国历史上确实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地理障碍的阻隔,而是中国的地理条件过于优越。
在西方近代文明兴起之前,中国是东亚乃至当时全世界最强大、最富足的国家,完全可以做到自己自足,无求于人。
中国能够形成了绵延不绝的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和独特的中华文化与地理环境是分不开的。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0901
孙楠
170905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