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合集下载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3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3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3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的知识。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声音传播的奥秘,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声音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声音传播的相关知识。

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对声音传播的思考。

在呈现、操练、巩固等环节,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声音传播的原理,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声音传播的奥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他们善于观察、思考、动手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2.难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声音传播的原理。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动手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鼓、尺子等)、介质(如空气、水等)、计时器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音频,让学生分辨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然后提问:“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呢?”引发学生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声音传播的相关图片和文字,向学生介绍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的知识。

小学教案《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小学教案《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小学教案《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小学教案《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篇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过程与方法: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

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难点】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实验【教学准备】音叉、“土电话”装置、不同的材料(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教学过程】一、引入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很多有关声音的内容,那么声音究竟是怎样到达我们的耳朵的呢?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声音会改变吗?今天我们将继续这方面的研究----出示课题。

二、研究声音的传播1、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中我们已经发现:由于音叉的振动而产生了声音,那么音叉振动时是怎样引起水面波动的呢?分组实验1: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音叉的振动引起了水的波动。

要强调:这次实验与第2课中《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的要求不一样,这次的重点是要细致观察水面是如何波动的?并且把它描述出来。

小组交流、反馈:水面一拨一拨地从音叉所在中心慢慢向四周散开去2、小游戏:平时我们经常接听电话,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也做个接电话的小游戏。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简易小电话。

出示实验装置,分别介绍。

分组活动:“土电话”的研究要求:1)说话同学要小声说话,以听电话的同学不能直接听到为宜。

2)接听电话的时候,电话线要拉紧,可不能松松垮垮哦。

小组交流讨论:纸杯里听到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小结: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三、研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1、声音在所有的物体中都可以传播吗?让我们向上节课研究“尺子的音高变化”那样,一起来研究一下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出示材料:相同长的铝箔尺、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如何研究声音在这些材料中的传播呢?2、能通过以上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声音在这些不同材料中的传播情况的不同吗?----小组讨论交流3、反馈小结:一同学在物体的一端,握住振动音叉的柄,把音叉的一端缠绕在音叉上,另一个同学把物体的另一端紧靠耳朵,并使物体绷紧。

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教案——《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懂得如何保护听力。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护听力的意识,养成良好听力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掌握声音在空气和固体中传播的不同特点。

2.教学难点:让学生认识到声音对人体造成的损害,明确保护听力的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1.课件、投影仪等2.实验器材:灵敏麦克风、音箱、零食袋等。

3.教学材料:声音传播的动画片、口哨声、手机等。

四、教学步骤1.导入(1)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声音?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播放声音制造器,让学生猜测声音源。

(3)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引导,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源振动越强,发出的声音就越响。

(4)介绍声音传播的两种方式:空气传播和固体传播,并展示声音传播的动画片。

2.实验探究(1)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利用麦克风和音箱实验,展示音乐在空气中的传播。

(2)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将零食袋贴在眉毛上,模拟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不同。

3.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通过讲解和图片展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声音的产生方式和传播原理,探究声音传播速度和声音对人体的影响,懂得如何保护听力。

4.巩固与扩展(1)让学生用手机播放不同的声音,通过观察和比较,认识声音的高低、强弱和音色等方面的差异。

(2)让学生互相模仿口哨声,探究声音的产生原理,通过调整呼气流量、口形等方式,改变口哨声的音色。

五、总结与评价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理解声音对人体造成的危害,掌握保护听力的方法,培养学生爱护听力的意识。

同时,通过实验、讨论和比较等方式,让学生获得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探究,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一. 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通过实验和探究,使学生认识到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播声音,并且了解声音传播的条件。

教科书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掌握声音传播的知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的声音现象充满好奇。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但对声音传播的原理还不太了解。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实验和探究,理解声音传播的原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探究,了解声音传播的原理。

2.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传播的原理。

2.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传播的原理。

2.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发现声音传播的规律。

3.讨论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发现和心得。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气球、塑料管、桌子、铅笔等。

2.课件:声音传播的原理和实验过程的图片或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声音传播的例子,如两个人对面交谈、电话通话等,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呈现(10分钟)介绍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学生进行实验。

实验一:将气球放在桌子上,用塑料管对着气球吹气,观察气球的振动和声音的产生;实验二:将塑料管放在水中,用同样的方法吹气,观察水的波动和声音的产生。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声音传播的原理。

学生能够认识到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声音传播需要介质,那么在真空中能否传播呢?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第3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四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

第3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四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
四、拓展
师:做一个“土电话”试一试声音,能否通过线绳传播
生:激发学生继续观察和探索的兴趣,将课堂延申至课后。
(设计意图:音进行解释,并找到声音的传播路径。)
五、课堂巩固
1.下列关于声音传播的叙述,正确的是()。
A.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
B.老师讲课的声音传播到我们的耳朵中,没有依靠任何物质
A.月球是一颗卫星B.月球表面有很多环形山C.月球上没有空气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声音能够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
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效果不同。 声波声波
声音的传播:发声物体振动 *"周围物质振动 人耳
教学反思
同学们很容易说出声音是靠空气传播的,但是只通过两个小活动就让同学们总结出空气还可以通过 固体和液体有一点小难度,所以我后来收集了很多实例,比如“隔墻有耳”“伏地听音”“说话声把河边的鱼 吓跑"等等,让同学们更好理解声音在固体、液体中的传播。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PPT等。
学生准备: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敲击鼓面时,鼓面振动,我们就听到了鼓声。而且,只要鼓的声音足够大,我们在教室的任何位置都能听到。
鼓声是怎样从一个地方传达到另一个地方?
生: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回顾声音是由 物体振动产生的,再引导 学生去关注声音传播的 问题。)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
课题名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目标
1.在实验过程中,能积极大胆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
2、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教学设计

《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教学设计

《声音是怎么传播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学生能够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了解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不同。

学生能够解释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传播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观察能力。

通过分析和推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原因。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教学难点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四、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实验器材:钢尺、音叉、水槽、水、闹钟、玻璃罩、抽气机等。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美妙,然后提问:“声音是如何传到我们的耳朵里的?”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1、声音的产生实验一:将钢尺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拨动钢尺,观察钢尺的振动和发出的声音。

实验二:敲击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和听到的声音。

引导学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提出问题:声音产生后是如何传播的?实验三: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入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观察闹钟声音的变化。

实验四:将耳朵贴在课桌上,轻敲桌面,比较在空气中和在课桌上听到声音的不同。

实验五:将正在发声的闹钟用塑料袋包好放入水中,观察能否听到声音。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讲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

举例说明: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 340 米/秒。

(三)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表格式教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

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表格式教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
c. 将气球浸入水中,再次敲击气球。
d. 观察气球在水中的振动。
三、声音传播的应用
1. 声音传播在生活中的应用:音乐、通话、声控等。
2. 声音传播在科技中的应用:声纳、超声波、声波通信等。
四、声音传播与环境保护
1. 噪声污染的产生和防治。
3.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 声音传播的介质和原理。
2. 实验验证声音的传播。
教学难点:
1. 声音传播的介质和原理的理解。
2. 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教学准备:
1. 教材、实验器材(如:气球、尺子、水等)。
2. 教学课件或黑板。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引发学生对声音传播的思考。
七、反思改进措施
(一)教学特色创新
1.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声音的传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2. 互动探究: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声音传播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拓展延伸:介绍与声音传播内容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声音传播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声音传播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声音传播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声音传播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4. 声音的传播与环境保护:探讨声音传播与环境的关系,包括噪声污染的产生和防治,以及声音在生态监测中的应用。

第3课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

第3课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3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科学探究目标:1.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

2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科学态度目标: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是人类发展的巨大的推动力。

【教学重点】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教学难点】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聚焦敲击鼓面时,鼓面振动,我们就听到了鼓声。

而且,只要鼓声足够大,我们在教室的任何一个位置都会听到。

声音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提问: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A:人和鼓之间除了空气,没有其他物质,我猜测,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的。

学生B:只要鼓声足够大,我们在教室的任何一个位置都能听到,说明声音的传播不是单方向,可能是向四面八方发散传播的。

出示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本活动通过听到鼓声的现象,引导学生关注鼓面和人耳之间存在一种物质--空气,进而推测声音的传播需要借助物质(空气);通过“在教师的任何一个位置”都能听到鼓声,让学生意识到,声音是向四面八方发散传播的。

二、科学探索探索一:验证声音的传播与空气是否有关实验材料:玻璃罩、抽气筒、闹钟实验步骤:(1)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观察能否听到闹钟的声音。

(2)用抽气筒将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仔细倾听,观察我们听到的声音是否发生变化。

(3)将玻璃罩内抽至接近真空状态,观察闹钟声音的变化。

按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内容。

播放实验视频《声音的传播与空气是否有关?》观看视频实验分析:开始能清楚地听见闹钟的声音,随着玻璃罩内空气越来越少,声音也变得越来越弱。

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教科版

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教科版
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教科版
一、教学内容
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教科版,本章节内容基于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声音的世界》中的第五课时。具体内容包括:
1.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探讨声音是如何通过介质传播的,如空气、固体和液体等。
2.声音传播的速度:介绍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以及影响因素。
-声音的反射与吸收:了解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的反射现象,以及不同材料对声音的吸收效果。
-声音传播的距离:理解声音传播距离与声音强度之间的关系。
举例解释:
-通过实验演示,如敲击音叉,让学生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如空气、水)中的传播情况,强调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比较声音在空气中和水中的传播速度,以及在不同温度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使学生理解速度差异的原因。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声音传播的概念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对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感到好奇,这也正是我们本章节的重点之一。在讲授理论时,我尽量用生动的例子和简单的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这样的教学方法似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我注意到,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时,参与度非常高。他们通过亲手操作,直观地感受到了声音传播的原理,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内化知识。不过,我也观察到在一些小组中,学生在讨论时可能会稍显混乱,这时我适时地介入,引导他们更加有序地思考和表达。
-设计实验,记录声音在固定距离下的强度变化,通过数据分析和图表绘制,使学生理解声音强度与传播距离的关系。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声音在房间内回响或者在不同季节声音传播距离似乎有所不同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声音传播的奥秘。

小学教案《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小学教案《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对象:小学学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传播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掌握声音传播的途径和条件。

3.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1. 声音传播的基本概念。

2. 声音传播的途径和条件。

教学难点:1. 声音传播的原理和条件。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PPT或教学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声音传播的现象。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声音传播的认知和疑问。

二、探究声音传播的基本概念(10分钟)1. 教师讲解声音传播的基本概念,如声波、振动等。

2. 学生通过实验或观察,感受声音的传播。

三、了解声音传播的途径和条件(10分钟)1. 教师讲解声音传播的途径,如空气、水、固体等。

2. 学生通过实验或观察,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3. 教师讲解声音传播的条件,如介质、距离等。

四、声音传播的原理和条件(10分钟)1. 教师讲解声音传播的原理,如声波的产生、传播、接收等。

2. 学生通过实验或观察,验证声音传播的原理。

3. 教师讲解声音传播的条件,如介质、距离等。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教学延伸:1. 开展声音传播的实践活动,如制作声音传播装置。

2. 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声音传播的奥秘,如声音的传播速度。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如有无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掌握情况如何,有何改进措施等。

六、课堂活动:声音的传播游戏(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声音传播游戏,如“声源定位”、“声速竞赛”等。

2. 学生通过游戏体验声音传播的原理和条件。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七、实验探究:自制声音传播装置(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设计自制声音传播装置的方案。

小学教案《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小学教案《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对象:小学学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传播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掌握声音传播的原理。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声音传播的基本概念。

2. 声音传播的原理。

教学难点:1. 声音传播的原理。

2. 实验操作和观察。

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气球、塑料管、尺子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声音传播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 学生分享对声音传播的了解和疑问。

二、声音传播的基本概念(10分钟)1. 利用PPT讲解声音传播的基本概念,如声波、介质等。

2. 通过实例讲解声音传播的过程。

三、声音传播的原理(10分钟)1. 利用PPT讲解声音传播的原理,如振动、介质传递等。

2. 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传播的原理。

四、实验操作和观察(10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声音传播的过程。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声音传播的特点。

五、总结和拓展(5分钟)1. 利用黑板和粉笔总结声音传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传播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话、广播等。

3.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声音传播的进一步探究兴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讲解、实验等多种方式,使学生了解了声音传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在实验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观察仔细,对声音传播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声音传播原理的讲解可能过于复杂,部分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用更简单的语言和例子来阐述声音传播的原理,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对象:小学学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传播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掌握声音传播的原理。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声音传播的基本概念。

2. 声音传播的原理。

教学难点:1. 声音传播的原理。

湘教版科学四上3.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

湘教版科学四上3.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

湘教版科学四上3.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声音的传播条件。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知道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教材中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来探究问题。

他们对声音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对于声音传播的条件还不够明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和观察,进一步了解声音传播的原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知道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观察、实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表达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声音传播的条件。

2.难点: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从而得出声音传播的原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气球、泡沫、硬纸板、盆子、抽气筒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电话、广播等,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学生可以回答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教师进而提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声音的传播条件。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实验材料,并提出问题:声音可以通过这些材料传播吗?学生分组讨论并猜想。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声音在不同材料中的传播情况。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声音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分享实验心得。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声音传播的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1【教学目标】第五课时科学概念: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过程与方法:借助试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

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试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状况进行比较。

情感、看法、价值观:意识到从试验中猎取事实是熟悉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难点】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试验【教学预备】音叉、“土电话”装置、不同的材料〔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教学过程】一、引入前面我们已经讨论了许多有关声音的内容,那么声音到底是怎样到达我们的耳朵的呢?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声音会转变吗?今日我们将连续这方面的讨论----出示课题。

二、讨论声音的传播1.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中我们已经发觉:由于音叉的振动而产生了声音,那么音叉振动时是怎样引起水面波动的呢?分组试验1: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音叉的振动引起了水的波动。

要强调:这次试验与第2课中《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的要求不一样,这次的重点是要细致观看水面是如何波动的?并且把它描述出来。

小组沟通、反馈:水面一拨一拨地从音叉所在中心渐渐向四周散开去2.小嬉戏:平常我们常常接听电话,今日我们在课堂上也做个接电话的小嬉戏。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简易小电话。

出示试验装置,分别介绍。

分组活动:“土电话”的讨论要求:1〕说话同学要小声说话,以听电话的同学不能直接听到为宜。

2〕接听电话的时候,电话线要拉紧,可不能松松垮垮哦。

小组沟通商量:纸杯里听到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小结: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三、讨论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1.声音在全部的物体中都可以传播吗?让我们向上节课讨论“尺子的音高改变”那样,一起来讨论一下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出示材料:相同长的铝箔尺、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如何讨论声音在这些材料中的传播呢?2.能通过以上材料设计一个试验来证明声音在这些不同材料中的传播状况的不同吗?----小组商量沟通3.反馈小结:一同学在物体的一端,握住振动音叉的柄,把音叉的一端缠绕在音叉上,另一个同学把物体的另一端紧靠耳朵,并使物体绷紧。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这一章节的第3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主要介绍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声音的传播方式和特点,培养对声音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科学思维和实验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a. 理解声音的产生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是机械波。

b. 掌握声音的传播方式,包括空气传声、固体传声和液体传声。

c. 能够观察、描述和记录声音的传播过程。

2. 过程与方法:a.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探究能力,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观察和实验,并总结规律。

b.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交流能力,鼓励学生团队合作,共同完成实验和讨论。

3. 情感态度价值观:a.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的科学好奇心和求知欲。

b.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合作。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声音的传播方式和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声音是一种机械波,掌握声音的传播方式。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过声音的产生和听觉器官的结构。

他们对声音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声音的传播方式和特点可能还不够清楚。

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有待提高,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声音传播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a.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复习声音的产生和听觉器官的结构。

b. 提问:你们知道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吗?有没有听说过声音是一种机械波?第二环节:呈现新知a. 准备一段录音或演示声音传播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和听取。

b.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声音是如何传播的?有什么特点?c. 学生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示例:教师播放一段录音,例如钟声。

学生观察并描述声音是如何从扬声器传播出来的,声音的传播路径是什么,声音的传播速度快吗?学生可以提出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观点。

第三环节:实验探究a. 分组进行实验:每组准备一个空玻璃瓶和一根细棍。

小学教案《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小学教案《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对象: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传播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掌握声音传播的途径和条件。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实验能力。

教学重点:1. 声音传播的基本概念。

2. 声音传播的途径和条件。

教学难点:1. 声音传播的原理。

2. 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声波发生器、接收器、距离不同的障碍物。

2.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声波发生器,让学生感受声音的振动。

2.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传播的?二、探究声音传播的基本概念(10分钟)1. 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介绍声音传播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三、实验探究声音传播的途径和条件(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声波在不同距离和障碍物中的传播情况。

2.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现象,分析声音传播的途径和条件。

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声音传播的基本概念和途径。

2. 提问:声音传播还有哪些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声音传播的基本概念和途径。

2.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声音的传播和保护听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声音传播的基本概念和途径。

在实验环节,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要关注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在课堂小结环节,要强调声音传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与声音传播相关的问题。

六、深入理解声音的传播速度(10分钟)1. 讲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2.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传播速度。

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慢?七、探索声音的反射和折射(10分钟)1. 讲解声音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2. 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声波在遇到障碍物时的反射和折射。

《声音是怎样传播》教案

《声音是怎样传播》教案

《声音是怎样传播》教案【教材分析】本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借助想象和实验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认识到声音的传播需要借助空气、液体和固体介质进行传播。

本课以空气、固体(桌面)和液体(水)为实验载体,共分为3个探究活动,验证声音能否通过固液气传播。

在探索一中,本课使用的是反面验证的方法,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但空气既无颜色也无气味,还摸不着,从正面直接验证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容易存在疑问,因此检验能否在真空中听到声音可以使学生明确地得出结论,但需要注意真空装置的设计。

在探索二活动中,实验内容较为简单,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一端,听另外一位同学抓挠桌面的声音,并且要对比在空气中听到的声音与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到声音的区别,在这个实验里能够得到声音可以通过固体传播,并且固体传播声音的能力比气体强。

在探索三活动中,本课设计的是一位学生耳朵贴着水槽,另外一位学生在空气敲击音叉然后再将音叉浸入水中,看能不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在这个实验里,需要向学生强调水槽要放在桌子的边缘,倾听的同学一只手捂住耳朵,另外一只耳朵紧贴在水槽上。

探索一活动在开展时需要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并且需要对真空装置进行改良,效果不佳时可以采用视频播放的方式,探索二的活动较为简单,可以与探索三活动一起讲解后再让学生依次进行探索。

在拓展部分,本课引入了“土电话”这一实验装置,学生在这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声音在气体和固体中的传播,特别是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说话时,棉线的振动,能够加深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以及声音能够通过固体和气体进行传播的理解:声源的振动引起传播介质的振动,从而让声音不断传播。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科学探究目标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

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科学态度目标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教学设计

《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教学设计

《声音是怎么传播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声音传播的介质概念,知道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学生能够描述声音传播的形式——声波,并解释声波的产生和传播特点。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声音传播的速度受介质和温度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的能力。

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声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体会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2、教学难点理解声波的概念和传播特点。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四、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闹钟、真空罩、抽气机、水槽、水、石块、音叉、橡皮槌、铁架台、拴有细绳的乒乓球、蜡烛等。

2、多媒体课件:包含声音传播的动画、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美妙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存在,然后提出问题:“声音是如何传到我们耳朵里的?”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从而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1、声音的产生(1)教师演示:用橡皮槌敲击音叉,音叉发声,观察音叉的振动。

(2)学生活动:让学生用手触摸发声的音叉,感受音叉的振动。

(3)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1)实验探究一:固体传声让学生把耳朵贴在课桌上,另一名同学轻敲桌面,感受是否能听到声音。

结论: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2)实验探究二:液体传声把闹钟用塑料袋包好放入水槽中,水要没过闹钟,观察能否听到闹钟的声音。

结论: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3)实验探究三:气体传声一名学生在教室前面说话,其他学生在教室后面倾听。

结论: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

(4)实验探究四:真空不能传声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真空罩中,逐渐抽出空气,观察闹钟声音的变化。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3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设计(同课异构公开课教案3篇)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3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设计(同课异构公开课教案3篇)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3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同课异构(一)【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的第三课。

教材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聚焦。

教材通过让同学们听鼓声,观察鼓面振动,提出今天的核心问题,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第二部分:探究。

通过对比真空和空气状态下同学们的声音体验,知道声音能够在空气中传播。

通过比较靠近桌面听到的声音和不靠近桌面听到的声音,知道声音能够在固体中传播。

通过观察音叉在水中的现象,听在水槽璧上的声音,知道声音也能在水中传播。

第三部分:研讨。

通过几个小问题,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加深对于声音在物质中传播途径的掌握和理解。

第四部分:拓展。

通过制作土电话,玩土电话的活动,让同学们加深对于声波的理解,感知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学情分析】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变化,但由于声波的不可见性,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仍然很难理解物体振动会发出声音,而振动又可以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从而使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同时也很难理解声音的传播能穿过空气等物质。

虽然很多学生知道“声波”这个词,但对于真正描述什么是“声波”,“声波”的特征等,这部分概念仍然是空白的,这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1.声音能够在空气、固体、水中传播。

2.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效果不同。

3.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

科学思维:1.通过实验研究声音可以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2.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能简单地描述声音的传播方式。

3.了解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探究实践:1.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

2.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态度责任:通过实验设计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在实验过程中,能积极大胆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与实验,知道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2、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探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

2、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初步具有设计声音在介质中传播实验的能力,根据实验事实归纳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合作学习、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教学难点
知道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教学准备
1、演示实验材料——音乐卡、长绳子、教学课件(声波演示及资料)、蜡烛、音响。

2、分组实验材料——水槽、水、发声器、密封塑料袋、沙土、塑料管、小棍(可以有金属的、塑料的、木头的)、绳子、石头、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产生疑问。

1、出示音乐贺卡,提问:这是什么?(打开,一起和学生很投入的样子听音乐)随口问:听见什么了?谁听见了?(环视学生,表示不同位置的学生都听见了)
2、提问:教室里坐在不同位置的同学都能听到音乐,这说明了什么?这使你产生了什么问题?
学生:振动产生声音---教师就顺势复习振动产生声音。

声音向四面八方传播---教师简单说明:以上事实说明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传播的方向是向着上、下、前、后、左、右各个方向的。

声音隔着物体也能传播---教师用事实简单说明。

(类似这样的问题有些学生说不出,可引导,也可不引)
生:声音究竟是以什么方式向四面八方传播的?---师:引出课题
3、(教师应灵活,意图是引出问题)关于声音,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例如一个物体发出的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我们耳朵里的,是怎样传播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声音的传播。

二、认识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递的。

1、提问:你认为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学生可能说出:①声波②振动传递---谁传递震动?空气。

2、实验:那么声音是怎样通过周围的物体向外传播的呢?为了弄清
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

(1)演示实验:高低不同的4组蜡烛围在音响周围。

观察:当音响不发声时,蜡烛的火焰是什么样子?(静止、直立)
猜想:当音响发出有震撼力的音乐后,火焰会是什么样子?
(2)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
(3)提问:当音响发声时,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音响周围蜡烛的火焰随着声音在不断的振动)
思考:什么原因使火焰颤动?(可以让学生画一画、说一说)
讨论: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或问:火焰为什么会随着声音振动)
(4)讲解:(课件辅助)当物体振动发声时,会引起周围的空气也跟着振动。

发声物体周围的空气,就会形成一种不断振动着的声音的波浪。

这种声音的波浪叫做“声波”。

(课件演示声波)
3、提问:你认为声音可以在哪些物体中传播?
三、实验探究,声音在哪些物体里传播。

提问:设计怎样实验证明声音可以在什么中传播,需要什么材料,实验要注意什么?各组讨论
(1)设计实验:让学生设计实验及需要材料。

(2)交流改进实验(教师结合学生提出方法,可以提出建议并适当转化为教师事先准备的分组材料)。

提示:实验过程中,注意不要相互干扰!
(3)进行实验、填写记录单。

(4)汇报实验结果(完成实验记录单)。

(5)归纳总结:你们从物体的分类,总结一下声音可以在什么物体中传播?
学生总结归纳得出:声音可以在气体(空气)、液体(水)和固体(绳子、课桌、人体)中传播。

教师归纳: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我们把这些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又叫做“介质”,“介质”就像架在发声物体与我们耳朵之间的桥梁,声音正是通过“介质”以“声波”的形式传入我们耳朵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