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七年级语文上册
诗歌朗读
lè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xiáng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lú
诗意速通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烽火台名
译文: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 月色犹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芦笛
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
译文: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笛,惹得征人们 一夜都在望乡。
走近作者
李益(748—约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 人 , 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 , 其边塞诗虽不乏壮词, 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 情 , 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擅长绝句, 尤其工于七绝。代表作有《送辽阳使还军》《夜上受 降城闻笛》。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贞元元年(785) 起,李益佐灵州大都督杜希全幕,约四五年之久,诗 当作于此时。受降城,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 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一说,指唐代灵州的受降城, 故址在今宁夏灵武西南。
岑参
cén shēn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bàng 应傍/战场/开。
诗意速通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勉强
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 灾祸的风俗
译文:(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勉强地想要(按照 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人来送酒助兴。
旁边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我)在远方怜惜故乡长安的菊花, (这时它们)应在战场旁边盛开。
2.“寻常”“几度”在诗中有什么作 用?
这两个词语体现了诗人与李龟年当年 正值人生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 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
七年级上册语文75页课外古诗词诵读
七年级上册语文75页课外古诗词诵读1.《峨眉山月歌》1.原文: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解释:1.“峨眉山月半轮秋”: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描绘了一幅秋夜月色下的峨眉山美景,“半轮秋” 既点明了时间是秋季,又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形状。
2.“影入平羌江水流”: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水中,随着江水流动。
此句展现出月影在江水中摇曳的动态画面,给人一种空灵、静谧的感觉。
3.“夜发清溪向三峡”:夜里我从清溪出发驶向三峡。
“夜发” 表明了行程的匆忙,也为整首诗增添了一种急切的氛围。
4.“思君不见下渝州”:思念着你却难以相见,我只好顺江而下前往渝州。
这里的“君” 可以理解为诗人的友人,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2.《江南逢李龟年》1.原文: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2.解释:1.“岐王宅里寻常见”:当年在岐王的宅子里经常见到你。
“岐王” 是唐玄宗的弟弟李范,“寻常见” 说明诗人与李龟年曾经常在贵族的府邸中见面,暗示了当时李龟年的艺术才华备受贵族们的赏识。
2.“崔九堂前几度闻”:也曾在崔九的堂前多次听过你的歌声。
“崔九” 即崔涤,是唐玄宗的宠臣,这里进一步强调了李龟年在当时的知名度和受欢迎程度。
3.“正是江南好风景”:现在正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
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好景色,与下文的重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落花时节又逢君”:在这落花飘零的时节又与你相逢。
“落花时节” 既点明了时间是暮春,又蕴含着一种世事无常、繁华易逝的感慨。
诗人与李龟年在历经安史之乱后的重逢,充满了对往昔的怀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3.《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1.原文: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2.解释:1.“强欲登高去”:勉强想要按照重阳节的习俗去登高。
“强欲” 二字表现出诗人内心的矛盾和勉强,因为在战争的背景下,登高的心情并不轻松。
2.“无人送酒来”:却没有人给我送酒来。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课件
重点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的一篇。 前二句言过去之盛,在叠唱和咏叹中,蕴含 着深沉的感情,流露出对往昔盛世的无限眷 恋,为下文转折做了铺垫;后二句写现在之 衰,“落花”既有个人身世之悲,也有对一 个繁华时代落幕的叹惋,是对国事凋零、艺
人颠沛流离抒发的无限感慨。全诗并无直接 抒情之语,但时世之凋敝、人生之凄凉却尽 寓其中,流露出诗人对唐王朝盛衰变化的苍 凉感叹以及对彼此现状的感叹。诗很短,刚 开头即煞尾,连一句也不愿多说,更让人体 味到那种深沉的悲哀与感慨。
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登 高望远,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对战乱 中人民疾苦的关切和对和平的渴望。
重点赏析
这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首 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 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
全。
一夜征人尽望乡。
指出征或戍 边的军人。
诗词翻译
回乐烽前的沙地白 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 色犹如秋霜。不知何处
状元成才路
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 间征人都在眺望状元故成才路 乡。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描写边塞 的凄冷和戍边将士“闻笛” 时“尽望乡”的举动,表 达了诗人和将士们对家乡 和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 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 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 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 安”。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 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诗词解读
指阴历九月
九日重阳节。
故乡。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课内古诗文04:《课外古诗词诵读1》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和名著知识梳理(统编版2024)
第四讲课外古诗词诵读1一、考点思想内容作者基础常识二、知识点讲(一)《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译文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2.诗词鉴赏(1)“入”,“流”:“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寓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在固定位置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
(2)表达情感:表达对故友深深的怀念和真挚情谊。
3、作者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一说出生于西域碎叶)。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为醉时写就,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二)《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译文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2.诗词鉴赏(1)中心: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
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注:开元时期为713年——741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梳理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一、《秋词(其一)》(一)作者简介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
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
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
失败后,被贬官。
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
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
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
有《刘梦得文集》40卷。
(二)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郎州时写的,当时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
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
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那时他三十四岁。
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
从诗中可以看到,刘禹锡并没有悲观失望,而是一反常态,赞美秋天,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信心。
这与他多次被贬,多次抗争的性格是一致的。
而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干什么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三)课文分析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所作。
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首句,从自古诗家词人逢秋而悲落笔,道出了诗人们对秋天的悲凉心绪,倾诉悲凉寂寞之感。
一个“悲”字写尽历代诗人逢秋之心境,为下文诗人写出与众不同之笔尽其所能。
第二句,诗人直率坦言,喻“秋日似春朝”,一个“春”字点出富有朝气,充满生机与活页纸力,恰与前句的“寂寥”形成鲜明比照,一下子放射出诗人乐观向上的心态,不因秋景之衰而气竭,也不因仕途的不顺而自馁。
第三句,借景抒情,以秋日晴空为背景,用“一鹤”正振翅冲破云层,翱翔天空来托物言志,借鹤而写离开“樊笼”复返自然,摆脱羁绊的欣喜跃然纸上。
写景开阔明丽,令人精神爽朗,耳目为之一新,这是一只多么洒脱自在,奋发向上的鹤啊!尾句,“引”字不仅有独树一帜,标新立新之效,还具有矢志不移的傲骨,更有“鲲鹏展翅九万里”的远大志向。
全诗落笔恢弘,从遥远的时空下笔,一幅“秋日晴空”既给悲秋者以肯定,又不落俗套地点化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写景为言志作铺陈,在一片开阔美丽的景色之中吐露自己的意图,这种大开大阖之作在唐诗之中也不多见。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本节课选用的古诗词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对古诗词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
2.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4.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
2.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
2.引导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3.实践法:让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古诗词文本:准备《课外古诗词诵读》的文本,标注好生字词和注解。
2.多媒体设备:准备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古诗词的图片和视频。
3.教学课件:制作教学课件,包括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古诗词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课外古诗词诵读》的文本,让学生阅读和理解古诗词。
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生字词和注解,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基本意思。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4.巩固(10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巩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记忆。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共24张PPT)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代的伟大诗人李白非常喜欢月亮,我们以前学过的《静 夜思》《古朗月行》就是他写的,他还写了许多和月亮有关的 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另外一首诗《峨眉山月歌》。
峨 眉 山 月 歌
旁注
赏析短文
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交往; 流露出对盛世生活的怀恋。
对比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 抒发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 伤感之情。
qiǎng 强
(勉强,无奈)
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
重阳、军旅、战乱
想象 主要内容
情感 化用典故
创作背景
从军塞外
主要内容
情感
根据以往咏月名句,体会“月”这个意象寄托的情感。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 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这首诗描写了一 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抒发思乡怀友之情。
1.《峨眉山夜行》中连用五个地名,造成
空间转换之感,让人感觉行船之快的句 子: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
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思乡怀友之情
。
1.对子间互背四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读对节奏。
4.《夜上受降城闻笛》后两句抒发了戍边战士怎样的 思想感情?
__思__乡__之___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时2分钟
展示主题:读诗歌、悟诗情 建议: • 1.选择小组最喜欢的一首诗进行诵读展示,可个人读、接龙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二)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课外古诗词”,旨在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本课的内容包括五首古诗词,分别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朱熹的《观书有感》和苏轼的《题西林壁》。
这些诗词都是经典之作,既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又富有深刻的人生哲理。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求知欲强。
在这个阶段,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既能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又能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然而,由于现代社会与古代文化的距离,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欣赏古诗词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五首古诗词的字词、句式和意义,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词的意象、意境和哲理,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的人生感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五首古诗词的字词、句式和意义,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
2.难点:理解诗词的意象、意境和哲理,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
2.案例分析法:挑选具有代表性的诗句,进行分析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象和哲理。
3.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共同探讨诗词的含义。
4.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词的原文、译文、图片、音乐等。
2.教材:准备《课外古诗词诵读》的教材,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
《夜雨寄北》 李商隐
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
诗题分析
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诗题也作“夜雨寄 内”,“内”即其夫人。现传各本多作 “夜雨寄北”,“北”即北方的人,或 为妻子,或为友人。有人认为该诗是写 给长安友人的;但以诗之内容,按“寄 内”来解读,似乎更确切。
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
作者介绍
8、《秋词》中哪一句诗体现了诗人的豪迈 乐观,抒发了诗人的远大志向?
便引诗情到碧霄
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
悟一悟
通过对全诗的学习,想一想,当我们在 人生道路上遭遇困难和挫折时,我们能 从诗人身上得到怎样的启示?
当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困难和挫折时, 不能悲观失望,要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心 态勇敢面对。要有顽强不屈,奋斗不息的精 神。
何当共剪西窗烛,
什么时候我们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
却话巴山夜雨时。
再来叙说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
夜雨寄北 品析诗歌
诗人在巴蜀,亲友在长安,因此诗题为“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 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 然纸上。
巴山夜雨涨秋池。
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
全诗小结
这首七言绝句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所写,当 时诗人虽然身处逆境,但并不悲观消沉。他 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热情赞美秋天的 美好,并借一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诗人 奋发向上的精神和豁达乐观、积极向上的情 怀。为我们唱出了一曲奋发向上的励志之歌。
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
、
对比
4、诗人对秋的这种独特感受,表现 了诗人怎样的心态?
表现了诗人一种积极向上、乐观 的心态。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完美无需修改版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 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 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
故乡
• 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 景色大漠月夜图
受 回•
降乐
城烽
外 月
前沙•
如似
霜雪
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 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 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 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所以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 而寄托着诗人对千万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国事 的忧虑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取得和平的渴望
主题:
岑参的这首五绝从行文思路上看 这首诗由欲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联想 又由无人送酒遥想故园之菊复由故园之 菊而慨叹故园为战场诗人表现的不是一 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 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我在远方想念长安 故园中的菊花
这时应正寂寞地在 战场旁边盛开
强欲登高去 登高
强
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诗文写 作的时间
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登高 去还看见出逢场作戏的味道而前面冠以强欲二字 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 绪
重阳节大家都喜欢登高而诗人却说勉强想去登高 这是为何
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
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主题
这首诗歌抒写戍边将士思乡愁 情前二句写月下边塞的景色;三句 写声音闻见芦管悲声;四句写心中 感受芦笛能动征人回乡之望全诗把 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体意境浑成
江南逢李龟年
唐 杜甫
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工部、 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 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仕途坎坷身 经离乱看到唐代社会由盛而衰 的转折就用诗歌抒写情怀反映 时事其作品思想深刻境界广阔 有强烈正义感和鲜明倾向性诗 风沉郁顿挫形式多样由于他的 诗真实的反映了所处的时代后 世称为诗史;又由于他能忧国 忧民被誉为诗圣
【最新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总结
【最新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总结峨眉山月歌写作背景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当时李白即将离开家乡外出闯荡,在赴长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写下此诗。
品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作品主旨这首诗写诗人即将离开故乡外出远游时,秋夜行船所看到的夜景,抒发了诗人即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的憧憬、喜悦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文学常识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人尊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品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作品主旨诗人运用对比手法,通过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及如今与李龟年在他乡重逢的对比,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现实的无限感慨和对个人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文学常识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
品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作品主旨这首诗写诗人“强欲登高”而“无人送酒”,又联想到故园的菊花,慨叹故园已成战场,抒发了诗人思乡的惆怅和对国事的忧虑,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以及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渴望。
夜上受降城闻笛文学常识李益(748—约829),字君虞,唐代边塞诗人。
品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作品主旨这首诗描述了在万籁俱寂的大漠之中,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陡然唤醒了“征人”的思乡情绪,表现了将士们的思乡怀亲之情。
秋词(其一)文学常识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有“诗豪”之称,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品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作品主旨诗人有力地否定了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热情赞美秋天,以明丽的秋景引出豪迈的诗情,隐含诗人因支持变法而屡遭贬谪,却愈挫愈奋的乐观、豪壮的情怀。
夜雨寄北文学常识李商隐( 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唐代诗人,与杜牧并称“小李杜”。
写作背景本诗是诗人在巴蜀羁旅期间写给家人的。
因为长安在巴蜀的北方,所以题目中用“寄北”。
品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作品主旨这首诗虚实相生,既有眼前实景,又想象未来的情景,表现了诗人羁旅他乡的孤寂和渴望与家人团聚的心情。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件《课外古诗词诵读》
主旨归纳
这首诗一反过去的悲秋论调,赞颂 秋天的美好,借白鹤直冲云霄,表现了 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与豁达乐观的情怀。
典型考题
1.理解性默写。 刘禹锡的诗句:“__晴__空__一__鹤__排__云__上__,_便__引__诗__情__到__碧__霄___”,
用鹤的形象,抒发了诗人豪迈乐观之情。[刘禹锡《秋词》(其 一)]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背景链接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
(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他一生笔耕不辍,诗、词、
文均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饱含爱国热情,对
后世影响深远。
本诗选自《剑南诗稿校注》卷二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年版)。此题下共有诗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陆游 自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 (1192)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年近七旬,虽然年迈,但 爱国之情不减,一心想要报效国家。
解读赏析
夜雨寄北 [唐]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zhǎnɡ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泛指川东一带的山。 川东一带古属巴国。 诗意:你问我回家的日子,但我的归期没有定,今晚巴山下着大 雨,秋水涨满了池塘。 赏析:第一句中两个“期”字,一问一答,表达了诗人欲归不得 归的愁苦、漂泊在外的孤寂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第二句 写眼前之景(实景),情景交融。面对凄凉的秋夜之雨, 诗人愁随雨涨,表现了身居异乡的孤独、凄凉。“涨”字 富于动态感,写出了巴山水注满秋池的夜雨景象,衬托出 诗人的绵绵秋思。
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描写现实之景的凄冷和 想象团聚之景的欢乐,虚实相生,表达 了诗人身居异乡、盼望回家的感伤和对 妻子的深切思念之情。
课外古诗词诵读七上教案(精选4篇)
课外古诗词诵读七上教案(精选4篇)课外古诗词诵读七上教案(精选4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近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
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课外古诗词诵读七上教案(精选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课外古诗词诵读七上教案(精选4篇)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王维、李白、岑参、韩愈,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四首诗。
2.结合旁批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3.体会每首诗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背诵四首诗歌教学方法:知(知作者)、诵(诵古诗)、解(解诗意)、悟(悟情感)、背(背古诗)、练(做练习)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型:自读课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一颗明珠,一首古诗就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婉转动听的歌。
也是初中生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几首古诗。
二、展示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王维、李白、岑参、韩愈,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四首诗。
2.结合旁批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3.体会每首诗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授新课:(一)知:知作者完成下列有关作家的填空:1、王维(701年-761年)字,号摩诘居士,时期的著名、。
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早年信道,后期因社会打击彻底禅化,外号“诗佛”。
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2、李白,中国伟大的诗人,被后人尊称为“”,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终身不得志,在其诗中表达出追求自由和对未来积极向上的精神。
3、岑参(约715~770)边塞诗人。
原籍南阳(今属河南),迁居江陵(今属湖北)。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一)》教学课件
主题归纳
这首五言绝句通过写诗人在九 月九日重阳节登高望远,表现诗人对 国事的担忧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 切。这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 抒情佳作。
李益
作家作品
李益(748-829),字君 虞, 唐代诗人。大历四年进 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 因仕途失意, 后弃官在燕赵 一带漫游。以边塞诗名世,擅 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人教部编版 语文 七年级 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李白
作家作品
李白(701—762),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 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 甫齐名,世称“大李杜”。其作品 风格豪放飘逸,想象奇特。代表作 品有《静夜思》《春夜洛城闻笛》
《将进酒》《蜀道难》等。
诵读提示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古诗赏析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这是李白初次 出四川时写的一首迷恋故乡山水的诗。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 在船上看到峨眉山间吐出的半轮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 中,月影总是随江流。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 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全诗用了五个地名, 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精致,意境清 朗秀美。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字词梳理
半轮:半边,半个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发:出发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清溪:指青溪驿,在今 四川犍为峨眉山附近
渝州:今重庆一带
诗意理解
高峻的峨眉山巅悬挂着半轮秋月,月影静静地倒映在缓 缓流动的平羌江水之中。夜色中我从青溪驿出发,奔向三峡, 很想念峨眉山上的月亮,到渝州却看不到你了。
最新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峨眉山月半轮秋,
半轮——半边,半个
影入平羌江水流。
入——倒映入 流——流动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夜发清溪向三峡,
发——出发 向——驶向
思君不见下渝州。
下——顺流而下,前往 君——作者的友人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理解诗句的意思: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 ①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 影入平羌江水流。②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着我顺流而下。 夜发清溪向三峡, ③诗人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驶去, 思君不见下渝州。④(诗人)想念友人却见不着,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整体感知
让我们回顾下课文内容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 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靠近这 战场开放了。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本诗的一、二句追忆李龟年 出入达官贵人之家,间接说当时的太平 繁 盛。第三句特意提起江南的好风景,大有 风景不殊,河山有异之叹。第四句以“落
花时节”隐写世乱时艰。用一“又”字把
前后两相对照,大有风光不再,“同是天 涯沦落人”的感叹。早年在长安时看到的 太平景象不见了,社会萧条动摇,使人不 堪回首。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 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 送酒助兴,共度佳节。所以,“无人送酒来”句,实际 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 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山夜雨涨秋池”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写 景。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山,秋夜, 大雨倾盆。“涨秋池”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 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字 里行间流露着一个“情”字,情景交融构成一种艺术境界。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自古逢秋悲寂寥,
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面对秋天就都悲 叹冷清萧条
我言秋日胜春朝。
我却说秋天要胜过春天。
晴空一鹤排云上,
秋天晴朗的天空中,一只白鹤推开云层 ,一飞冲天,
便引诗情到碧霄。
我的诗兴也被它带到了碧蓝的天空。
主旨归纳
这首诗中诗人一改传统秋词 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 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的情绪和 豪迈之情。
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
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
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诗词解读
潼关
谭嗣同
久远。
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北,关 城临黄河,依秦岭,当山西、 陕西、河南三省要冲,历来为 军事重地。
簇拥。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唐代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刘禹锡诗文俱佳,与白居易 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有诗集十八卷,
今编为十二卷,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诗词解读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悲叹冷清萧条。 春天。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推开白云。排,推开, 有冲破的意思。 蓝天。
诗词翻译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
人,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 代表作有《夜雨寄北》《锦瑟》《无题》等。
诗词解读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在 长安,所以说“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泛指东川一带的山。东川 一带古属巴国。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何时将要。 回头说,追述。
诗词翻译
君问归期未有期,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
却话巴山夜雨时。
的。当诗人杀敌立功、报效朝廷的强烈愿望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时候,诗 人往往借助于梦幻来表达。这是对理想的寄托,使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 感情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
潼关
谭嗣同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作者简介
谭嗣同(1865—1898),男,字复生,号壮飞,
2017.11.25
课外古诗词诵读
R ·七年级上册
诗 词 课 题 总 览
《秋词》(其一)刘禹锡 《夜雨寄北》李商隐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 《潼关》谭嗣同
秋 词(其一)
刘禹锡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十一月四日赏析
本诗是一首七言绝句,在语言上具有朴实明快、自然流畅和通俗平易的特 点。全诗绝不用冷僻字词,也少用典,对语言文字的锤炼有时达到一字不易的 程度,如用“僵”来形容“卧”、用“孤”来修饰“村”等都是非常准确、鲜 明的,可见,作者在语言上是下了一番工夫的,却叫人看不出斧凿的痕迹。
在表现方法上,诗人采用了“寄情于梦”的写法,这种写法是陆游最爱用
诗词解读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 哀,
躺卧不起,形容老病。 守卫。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阑(lán),夜深,夜色将尽。
铁马冰河入梦来。
披着铁甲的战马。
诗词翻译
僵卧孤村不自哀,
我僵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 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 心中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
陆 游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 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
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词人。陆游是现留诗作最多的
诗人,其一生笔耕不辍,今存诗词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 富。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并称“宋代四大诗人”,又 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合称“南宋四大家”。代表作有 《游山西村》《书愤》《示儿》等。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描写现实之境的凄寒和想象之境的温暖, 表达了对妻子的深切思念。
重点赏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首句起笔以“君”直呼对方,以独特的 视角勾画出一幅夫妻相思温情脉脉的画面。这句诗的独特之处 在于诗人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即对方未必真有信寄来询 问归期,而是诗人设想妻子思念、询问归期。在我国古诗中写 相思之情的诗,往往并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 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这种手法委婉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
拘束。
诗词翻译
终古高云簇此城, 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
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 的云涛里。 黄河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 紧,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山峰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唯恐自己 显得平庸。
潼关主旨归纳
这首诗反映着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 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 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潼关重点赏析
公元1882年秋,十七岁的谭嗣同,从湖南故乡赴甘肃父亲任所途中, 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 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 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 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 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十九世纪末叶,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也是一 个民族精神空前高扬的时代。透过少年谭嗣同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 水绝句,我们仿佛听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着风吹雨打的声音,
披着铁甲的战马驰过冰河征战疆场的情景又进入 我的梦境中来。
十一月四日主旨归纳
本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 深地表达了诗人收复国土、报效祖国 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 志不渝的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 一片赤胆忠心。
秋词赏析
本诗前两句是议论,直接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看法。诗的 开头起笔不凡,独具匠心,诗人本要赞美秋天,却从自古诗家 词人逢秋而悲落笔,道出了人们对秋天的悲凉心绪。然后再直 接赞颂秋高气爽的秋景,一扫过去文人们写秋日的阴冷、苦寒、 悲愁之气。结尾句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把诗人的豪迈乐观 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这里的“引”字,写出似乎是白鹤带着 自己的诗情凌空而上,想象奇特,然又颇合情理,也暗示了诗 人的凌云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