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针的常用穴位与取穴
(推荐)腹针图解
![(推荐)腹针图解](https://img.taocdn.com/s3/m/78d19c258e9951e79b8927f0.png)
腹针图解腹部常用穴位的定位和功能腹针要求临床病人在首次治疗时必须对腹部的基本定位穴位进行准确的度量,对于疗效欠佳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要求按照取穴的规范进行反复的校对。
(1)中脘(2)下脘(3)水分(4)神阙(5)阴交(6)气海(7)石门(8)关元(9)商曲(10)气旁(11)气穴(12)滑肉门(13)天枢(14)外陵(15)水道(16)上风湿点、上风湿外点(17)大横(18)下风湿点、下风湿外点⑴中脘定位:神阙穴上4寸的任脉上功能;胃的募穴,主治: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痛、消化不良、呕吐、腹胀、腹泻便秘、痢疾、高血压、神经衰弱、精神病、虚劳吐血、气喘等疾病。
⑵下脘定位:神阙穴上2寸的任脉上功能:任脉的经穴,可以治疗消化不良、胃痛、胃下垂、腹泻、反胃等疾病。
⑶水分定位:神阙穴上1寸的任脉上功能:腹水、呕吐、腹泻、肾炎、肠鸣泄痢、小便不通等疾病。
⑷神阙定位:脐之正中取之功能:急慢性肠炎、慢性痢疾、小儿乳痢脱肛、肠结核、水肿、臌胀、中风脱症、中暑、妇人血冷不受胎气等疾病。
定位:脐下1寸的任脉上功能:腹痛冲心、不得小便、水肿、疝痛、阴汗湿痒、腰膝拘挛、月经不调、崩漏、带下、子宫脱垂、产后恶露不止绕脐痛等疾病。
⑹气海定位:神阙穴下1.5寸的任脉上功能:下焦虚冷、呕吐不止、腹胀、腹痛、肠麻痹、遗尿、尿频、尿潴留、遗精、阳痿、赤白带下、月经不调、虚阳不足、惊恐不卧、神经衰弱、四肢厥冷等疾病。
⑺石门(别名:绝孕,禁针)定位:神阙穴下2寸的任脉上功能:腹胀坚硬、水肿、尿潴留、小便赤不利、小腹痛、泄泻、身寒热、咳逆上气、呕血、疝气疼痛、产后恶露不止、崩漏、闭经、乳腺炎、妇人绝孕等疾病。
⑻关元(别名:丹田)定位:神阙穴下3寸的任脉上功能:诸虚百损、脐下绞痛、腹痛腹泻、肾炎、月经不调、妇女不孕、痛经、盆腔炎、血崩、子宫脱垂、遗精、阳痿、遗尿闭经、带下、尿路感染、产后恶露不止、疝气等疾病。
⑼商曲定位:下脘旁开5分处取之功能:腹中切痛、积聚不嗜食、目赤痛从内眦始、腹膜炎、颈肩疼痛等疾病。
腹针疗法介绍
![腹针疗法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267ba615763231126edb11d7.png)
19、下 风 湿 点
定位:外陵下0.5寸,外0.5寸。
功效:中刺--清热、解毒、化湿,下半身之炎症 浅刺--膝关节及其周围相关部位疾病
20、下风湿下点
定位:下风湿点下0.5寸,外0.5寸。
功效:中刺--调节下肢经络 浅刺--踝关节及其周围相关部位疾病
三、腹针疗法中的常用处方 『穴位』
1、天 地 针
浅
刺--肩及肩关节周围相应部位疾病
14、天
枢
定位:神阙穴旁开2寸。 功效:中、深刺--消化系统:便秘、腹泻
生殖系统疾病
浅 刺--侧腰部及其周围相关部位疾病
15、外
陵
定位:阴交穴旁开2寸(天枢穴下1寸)。 功效:中、深刺--下消化系统:便秘、腹泻 生殖系统疾病 浅 刺--髋部及髋关节周围相关部位疾病
16、大
横
定位:神阙旁开3.5寸 功效:中、深刺--益胃健脾、调理中焦
17、上 风 湿 点
定位:滑肉门上0.5寸,外0.5寸。
功效:中刺--清热、解毒、化湿,治疗上半身炎症 浅刺--肘关节及其周围相关部位疾病
18、上风湿外点
定位:滑肉门外1寸。
功效:中刺--调节上肢经络 浅刺--腕关节及其周围相关部位疾病
11、气
旁
定位:气海旁开0.5寸。
功效:中、深刺--腰肌劳损、腰背酸困、下肢无力 浅 刺--第二、三腰椎周围相应部位疾病
12、气
穴
定位:关元旁开0.5寸。
功效:中、深刺--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浅 刺--第四、五腰椎周围相应部位疾病
13、滑肉门
定位:水分旁开2寸。 功效:中、深刺--上消化系统疾病
2、建
里
定位:神阙上3寸,任脉上(中脘下1寸)
腹针穴位及常见病症
![腹针穴位及常见病症](https://img.taocdn.com/s3/m/f21a5f95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d0.png)
腹针穴位及常见病症腹针穴位及主治关元0 ′ 3部位:脐下3寸,中极穴上1寸处取之。
主治:诸虚百损,脐下绞痛,腹痛腹泻,肾炎,月经不调,痛经,盆腔炎,血崩,子宫脱垂,遗精,阳痿,遗尿经闭,带下,不孕,尿路感染,产后恶露不止,疝气等。
石门:0 ′ 2部位:脐下2寸,关元穴下1寸取之。
主治:腹胀坚硬,水肿,尿潴留,小便赤不利,小腹痛,泄泻,身寒热,咳逆上气,呕血,气疼痛,产后恶露不止,闭经,乳腺炎等。
气海0 ′ 1.5部位:脐下1.5寸分,当脐与关元连线之中点处取之。
主治:下焦虚冷,呕吐不止,腹胀,腹痛虚阳不足,惊恐不卧,神经衰弱,奔豚七疝,脐下冷气,阳脱欲死,阴证伤寒阴缩,四肢厥冷,肠麻痹,遗尿,尿潴留,遗精,阳痿,赤白带下,月经不调,痛经。
神阙0 ′ 0部位:脐之正中取之。
主治:急慢性肠炎,慢性痢疾,肠结核,水肿臌胀,中风脱症,中暑,小儿乳痢脱肛,风痛角弓反张,妇人血冷不受胎气等。
水分0 ′ 1部位:脐上1寸取之。
主治:腹水,呕吐,腹泻肾炎,肠鸣泄泻,癖块连脐,反胃等。
下脘0 ′ 2部位:脐上2寸取之。
主治:消化不良,胃痛,胃下垂,腹胀,身肿呕逆不食等。
中脘0 ′ 4部位:脐上4寸取之。
主治: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扩张,急性肠梗阻,胃痛,呕吐,腹胀,腹泻便秘,消化不良,高血压,神经衰弱,精神病,虚劳吐血,五膈五噎,痢疾、气喘、黄疸等。
上脘0 ′ 5部位:脐上5寸取之。
主治:心痛腹胀,心中烦热,饮食不化,腹中雷鸣,反胃呕吐,奔豚,伏梁,气胀,积聚,黄疸。
气穴3 ′ 0.5部位:关元穴旁5分处取之。
主治:奔豚痛引腰脊,泻痢,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症,尿路感染,腹泻等。
商曲2 ′ 0.5部位:下脘旁开5分取之。
主治:腹中切痛,积聚不嗜食,目赤痛从内眦始,腹膜炎等。
滑肉门1 ′ 2部位:水分穴旁开2寸处取之。
主治:癫痫,呕逆吐血,重舌舌强,胃肠火,哮喘等。
天枢0 ′ 2部位:脐正中穴旁开2寸处取之。
主治:奔豚,呕吐,泄泻,赤白痢,食不化,水肿腹胀肠鸣,冷气绕脐切痛,烦满便秘,赤白带下,月水不调节器,淋浊,不孕癫痫。
腹针的常用穴位与取穴
![腹针的常用穴位与取穴](https://img.taocdn.com/s3/m/4ad4d9f7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5f.png)
腹针的常用穴位与取穴腹针的常用穴位与取穴方法王升旭北京薄氏腹针医学研究院对腹针穴位治疗的认识(1)穴位是针灸治疗的治疗部位,每个穴位都是体表的标准定位点。
穴位的穴位特征不仅具有共性,而且具有一定的相对特异性。
后者是每个穴位的值。
由于不同疗法对经络的理解不同,对穴位的认知也存在一定差异。
腹针疗法对穴位的认识(2)传统针灸对经络的认知建立在经脉是运行气血的循行线(通道)的基础上,因此强调取穴时可以“离穴不离经”。
腹针疗法认为任何穴位都是已知的定位点,强调取穴准确的重要性。
因此,用“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来形容取穴准确与否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1.腹穴选择方法(1)腹穴选择时,以任脉为纵轴坐标。
以神阙穴为腹部体表的中心点。
将心房点作为腹部体表的上标记点。
取曲谷穴为腹部体表下标记点。
取双侧乳中穴作为腹部体表的横向穴位标记点。
1、腹部穴位的取穴方法(2)上腹部以神阙到中庭分为8寸。
下腹部以神阙到曲骨分为5寸。
腹部的横寸,传统针灸以双侧的乳中穴之间的距离分为8寸。
腹针疗法以神阙到平行的腹侧的外缘定为6寸。
腹部经络和穴位图是传统针灸的上腹、下腹和腹部横寸的比例。
1.1、取穴规范:水平线、比例寸患者平卧后,在腹部的体表标志点作垂线向上延伸,用水平线对两个标志点之间的距离进行度量,排除因腹壁凸凹不平造成的视觉差。
根据腹部的比例分别对上腹部、下腹部和侧腹部对测量的数据进行计算,为取穴时做好准备。
测量中的注意事项(1)心房和弯曲骨有明显的骨性体征,因此定位没有困难。
然而,在中庭取穴时,操作应轻,以免造成患者胸部窒息或其他不适。
神阙的测量是基于中心,而不是肚脐的上边缘或下边缘,以确保选穴的统一性和规范性。
度量时的注意事项(2)对侧腹部的横寸度量时,以神阙通过天枢到侧腹的水平线进行度量。
可在腹侧用一直尺贴腹壁外缘与床成90%角向上方伸出,用另一尺与前尺的平面90%相交,测量到神阙穴的长度为6寸,其2寸处为天枢穴的定位点。
1.2. 取穴标准:以任脉为中心标志,传统针灸以任脉为中心线。
腹针常用穴位与取穴PPT课件
![腹针常用穴位与取穴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31ebf99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06.png)
足三里穴
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 解溪连线上。主治胃肠病证、下肢痿 痹、神志病等。
内关穴
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 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 之间。主治胃痛、呕吐、呃逆等胃疾。
腹泻的治疗
天枢穴
位于腹部,横平脐中,前 正中线旁开2寸。主治腹痛、 腹胀、便秘、腹泻等胃肠 病证。
掌握针刺深度
根据患者的体型、胖瘦、年龄等因素,掌握合适的针刺深度,避免刺伤内脏器官。
防止晕针与滞针现象
询问病史
在施术前,询问患者是否有晕针史或相 关疾病史,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VS
观察患者反应
在施术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 出现晕针或滞针现象,应立即停止施术, 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异常情况处理及转诊指征
上巨虚穴
同腹泻治疗中的上巨虚穴,也适用 于便秘的治疗。
痛经的治疗
01
三阴交穴
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主治肠鸣腹胀、腹泻
等脾胃虚弱诸证;月经不调、带下、阴挺等妇产科病证。
02
子宫穴
位于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3寸。主治阴挺、月经不调、痛
经等妇科病症。
03
关元穴
位于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上。主治中风脱证、虚劳冷惫等元
腹针常用穴位与取穴 ppt课件
目录
• 腹针疗法简介 • 常用穴位介绍 • 取穴方法技巧 • 临床应用举例 • 注意事项与风险防范
01
腹针疗法简介
腹针的起源与发展
腹针的起源
腹针疗法起源于中国古代,是一 种通过在腹部特定穴位刺激以治 疗全身疾病的针灸方法。
腹针的发展
随着医学理论的不断完善和针灸 技术的提高,腹针疗法逐渐发展 成为一种独特且有效的治疗方法 。
腹针图解(仅供参考)
![腹针图解(仅供参考)](https://img.taocdn.com/s3/m/e7b70e26ff00bed5b9f31dad.png)
腹针图解腹部常用穴位的定位和功能腹针要求临床病人在首次治疗时必须对腹部的基本定位穴位进行准确的度量,对于疗效欠佳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要求按照取穴的规范进行反复的校对。
(1)中脘(2)下脘(3)水分(4)神阙(5)阴交(6)气海(7)石门(8)关元(9)商曲(10)气旁(11)气穴(12)滑肉门(13)天枢(14)外陵(15)水道(16)上风湿点、上风湿外点(17)大横(18)下风湿点、下风湿外点⑴中脘定位:神阙穴上4寸的任脉上功能;胃的募穴,主治: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痛、消化不良、呕吐、腹胀、腹泻便秘、痢疾、高血压、神经衰弱、精神病、虚劳吐血、气喘等疾病。
⑵下脘定位:神阙穴上2寸的任脉上功能:任脉的经穴,可以治疗消化不良、胃痛、胃下垂、腹泻、反胃等疾病。
⑶水分定位:神阙穴上1寸的任脉上功能:腹水、呕吐、腹泻、肾炎、肠鸣泄痢、小便不通等疾病。
⑷神阙定位:脐之正中取之功能:急慢性肠炎、慢性痢疾、小儿乳痢脱肛、肠结核、水肿、臌胀、中风脱症、中暑、妇人血冷不受胎气等疾病。
⑸阴交定位:脐下1寸的任脉上功能:腹痛冲心、不得小便、水肿、疝痛、阴汗湿痒、腰膝拘挛、月经不调、崩漏、带下、子宫脱垂、产后恶露不止绕脐痛等疾病。
⑹气海定位:神阙穴下1.5寸的任脉上功能:下焦虚冷、呕吐不止、腹胀、腹痛、肠麻痹、遗尿、尿频、尿潴留、遗精、阳痿、赤白带下、月经不调、虚阳不足、惊恐不卧、神经衰弱、四肢厥冷等疾病。
⑺石门(别名:绝孕,禁针)定位:神阙穴下2寸的任脉上功能:腹胀坚硬、水肿、尿潴留、小便赤不利、小腹痛、泄泻、身寒热、咳逆上气、呕血、疝气疼痛、产后恶露不止、崩漏、闭经、乳腺炎、妇人绝孕等疾病。
⑻关元(别名:丹田)定位:神阙穴下3寸的任脉上功能:诸虚百损、脐下绞痛、腹痛腹泻、肾炎、月经不调、妇女不孕、痛经、盆腔炎、血崩、子宫脱垂、遗精、阳痿、遗尿闭经、带下、尿路感染、产后恶露不止、疝气等疾病。
⑼商曲定位:下脘旁开5分处取之功能:腹中切痛、积聚不嗜食、目赤痛从内眦始、腹膜炎、颈肩疼痛等疾病。
腹针定位取穴法
![腹针定位取穴法](https://img.taocdn.com/s3/m/a8ad0a0b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42.png)
腹针定位取穴法腹针理论认为以神阙为核心的腹部存在着两个全身的经络调控系统,其中调节外周的系统位于前腹壁浅层是一个全身缩影的全息影象。
定位取穴法便是利用腹部的这一特点以腹部的区域调节全身的取穴法(也是腹针疗法中的一种重要的取穴方法。
一、定位取穴法的内容现代研究表明:生物体内存在着局部是全局的缩影,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再现整体之象的规律。
这一规律被称之为生物全息律。
从生物全息律看,生物体每-相对独立的部分都是源于同一生物胚的延续,在化学组成的模式上与整体相同,是整体成比例的缩小因而像头、耳、鼻、眼、腹、背、手、足等微针系统都是生物全息律的体现。
腹针作为-个微针系统,同样其每个特定区域和穴位都包含着整个机体的生命信息,都是构成整体的全息单位,在结构上是整体成比例的缩小。
同时也存在着'全息反馈'现象,即人体整体的信息也对腹部发生影响,产生调节和控制作用,反过来,腹部的信息不但反映着整体的状况,也对整体产生影响和调控作用。
腹针中通过腹部的全息分布持点对人体相应部位进行对应的调节便是腹针取穴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即定性取穴法的核心内容。
二、腹部的全息影像特点经过大量的临床反复研究发现,腹部的经络是一个多层次的空间结构,人体在腹部的全息影像酷似一个浮在前腹壁上的神龟。
其颈部从两个商曲穴处伸出,其头部伏于中脘穴上下,尾部从两个气旁穴(气海旁开5分)处向下延伸终于关元穴附近,其前肢分别由滑肉门引出,在上风湿点屈曲,止于外风湿点(上风湿点位于滑肉门外5分上5分,上风湿外点位于滑肉门外一寸),其后肢由外陵穴向外伸展止于下风湿下点穴(外陵穴下1寸外1寸)。
在厚厚的腹壁履被组织中,这一影像分布于腹壁的浅层,构成了神阙调控系统中外周调节系统的主体而腹部定位取穴法又主要是调节与人体相对应的部位,因此,腹部定位取穴法以腹部的神龟生物全息影像为特征。
三、定位取穴法的特点人体的整体是一个庞大的生物体,而腹部的全息影象是整体经过缩微的图相,因此,整体反映在腹部便形成了穴位点状密集的穴区带,故在临床中能否准确地选用与肢体相关的穴位是临床疗效的关键,必须在临床上不断地揣摸才能掌握腹穴与整体的应答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逐步熟习疾病的变化规律及相对的个体差异才能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
腹针常用穴位及取穴方法
![腹针常用穴位及取穴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8d74d537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3d.png)
腹针常用穴位及取穴方法腹针常用穴位及取穴方法穴位是针灸治疗的施治部位,每个穴位都是在体表的标准定位点,穴位的穴性是根据不同的穴位在临床上的不同功能确定的,每一个穴位都具有一定的相对特异性。
任何穴位都是已知的定位点,而决不是任意点,这是腹针疗法对穴位的认识和基本的理念。
因此,准确的定位取穴和对每个腹部穴位的穴性进行了解是学习腹针的基础。
腹部穴位有“差之毫厘,缪之千里”的特点,必须严格执行腹针的定位标准和操作规范。
1.腹部穴位的取穴方法1.1腹部分寸的标定:比例寸取穴法(1) 上腹部分寸的标定:中庭穴至神阙穴确定为8寸(2) 下腹部分寸的标定:神阙穴至曲骨穴确定为5寸(3) 侧腹部分寸的标定:从神阙、经天枢穴至侧腹部确定为6寸1.2腹部分寸的测量:水平线法(1)上腹部中庭穴至神阙穴确定为8寸是指病人平卧时,中庭至神阙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8寸。
(2)下腹部神阙穴至曲骨穴确定为5寸是指病人平卧时,神阙穴至曲骨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5寸。
(3)侧腹部从神阙、通过天枢穴至侧腹部确定为6寸是指病人平卧时,侧腹部的止点至神阙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6寸。
水平线、比例寸的取穴方法是腹针排除人体因为胖瘦形成的个体差异而采取的取穴方法。
1.3任脉的定位任脉位于腹白线的下边,是否能够准确地对任脉的位置进行判断是影响正确取穴的主要因素。
分辨任脉的定位有二种方法。
(1)、观察毛孔的走向(2)、分辨任脉的色素沉着为了大家便于记忆,特编腹针取穴歌诀如下:腹针取穴要认真,反复度量莫走神;上八下五旁开六,起止摸准尺端平。
中庭曲骨需祥辩,更查任脉何处行;色素沉着毛孔定,毫厘不差要记清。
2、腹部常用穴位的定位和功能1中脘神阙穴上4寸的任脉上胃的募穴,主治: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痛、消化不良、呕吐、腹胀、腹泻便秘、痢疾、高血压、神经衰弱、精神病、虚劳吐血、气喘等疾病。
相当于口,可以治疗口、鼻、牙部及头面部的各种疾病。
腹针图解
![腹针图解](https://img.taocdn.com/s3/m/d7f2f4f1102de2bd960588e0.png)
腹针图解腹部常用穴位的定位和功能腹针要求临床病人在首次治疗时必须对腹部的基本定位穴位进行准确的度量,对于疗效欠佳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要求按照取穴的规范进行反复的校对。
(1)中脘(2)下脘(3)水分(4)神阙(5)阴交(6)气海(7)石门(8)关元(9)商曲(10)气旁(11)气穴(12)滑肉门(13)天枢(14)外陵(15)水道(16)上风湿点、上风湿外点(17)大横(18)下风湿点、下风湿外点⑴中脘定位:神阙穴上4寸的任脉上功能;胃的募穴,主治: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痛、消化不良、呕吐、腹胀、腹泻便秘、痢疾、高血压、神经衰弱、精神病、虚劳吐血、气喘等疾病。
⑵下脘定位:神阙穴上2寸的任脉上功能:任脉的经穴,可以治疗消化不良、胃痛、胃下垂、腹泻、反胃等疾病。
⑶水分定位:神阙穴上1寸的任脉上功能:腹水、呕吐、腹泻、肾炎、肠鸣泄痢、小便不通等疾病。
⑷神阙定位:脐之正中取之功能:急慢性肠炎、慢性痢疾、小儿乳痢脱肛、肠结核、水肿、臌胀、中风脱症、中暑、妇人血冷不受胎气等疾病。
⑸阴交定位:脐下1寸的任脉上功能:腹痛冲心、不得小便、水肿、疝痛、阴汗湿痒、腰膝拘挛、月经不调、崩漏、带下、子宫脱垂、产后恶露不止绕脐痛等疾病。
⑹气海定位:神阙穴下1.5寸的任脉上功能:下焦虚冷、呕吐不止、腹胀、腹痛、肠麻痹、遗尿、尿频、尿潴留、遗精、阳痿、赤白带下、月经不调、虚阳不足、惊恐不卧、神经衰弱、四肢厥冷等疾病。
⑺石门(别名:绝孕,禁针)定位:神阙穴下2寸的任脉上功能:腹胀坚硬、水肿、尿潴留、小便赤不利、小腹痛、泄泻、身寒热、咳逆上气、呕血、疝气疼痛、产后恶露不止、崩漏、闭经、乳腺炎、妇人绝孕等疾病。
⑻关元(别名:丹田)定位:神阙穴下3寸的任脉上功能:诸虚百损、脐下绞痛、腹痛腹泻、肾炎、月经不调、妇女不孕、痛经、盆腔炎、血崩、子宫脱垂、遗精、阳痿、遗尿闭经、带下、尿路感染、产后恶露不止、疝气等疾病。
⑼商曲定位:下脘旁开5分处取之功能:腹中切痛、积聚不嗜食、目赤痛从内眦始、腹膜炎、颈肩疼痛等疾病。
腹针常用穴位及取穴方法
![腹针常用穴位及取穴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d4991e11fe4733687e21aae0.png)
、腹针常用穴位及取穴方法穴位是针灸治疗的施治部位,每个穴位都是在体表的标准定位点,穴位的穴性是根据不同的穴位在临床上的不同功能确定的,每一个穴位都具有一定的相对特异性。
任何穴位都是已知的定位点,而决不是任意点,这是腹针疗法对穴位的认识和基本的理念。
因此,准确的定位取穴和对每个腹部穴位的穴性进行了解是学习腹针的基础。
腹部穴位有“差之毫厘,缪之千里”的特点,必须严格执行腹针的定位标准和操作规范。
1.腹部穴位的取穴方法1.1腹部分寸的标定:比例寸取穴法(1)上腹部分寸的标定:中庭穴至神阙穴确定为8寸(2)下腹部分寸的标定:神阙穴至曲骨穴确定为5寸(3)侧腹部分寸的标定:从神阙、经天枢穴至侧腹部确定为6寸1.2腹部分寸的测量:水平线法(1)上腹部中庭穴至神阙穴确定为8寸是指病人平卧时,中庭至神阙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8寸。
(2)下腹部神阙穴至曲骨穴确定为5寸是指病人平卧时,神阙穴至曲骨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5寸。
(3)侧腹部从神阙、通过天枢穴至侧腹部确定为6寸是指病人平卧时,侧腹部的止点至神阙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6寸。
水平线、比例寸的取穴方法是腹针排除人体因为胖瘦形成的个体差异而采取的取穴方法。
1.3任脉的定位任脉位于腹白线的下边,是否能够准确地对任脉的位置进行判断是影响正确取穴的主要因素。
分辨任脉的定位有二种方法。
(1)、观察毛孔的走向(2)、分辨任脉的色素沉着为了大家便于记忆,特编腹针取穴歌诀如下:腹针取穴要认真,反复度量莫走神;上八下五旁开六,起止摸准尺端平。
中庭曲骨需祥辩,更查任脉何处行;色素沉着毛孔定,毫厘不差要记清。
2、腹部常用穴位的定位和功能1中脘神阙穴上4寸的任脉上胃的募穴,主治: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痛、消化不良、呕吐、腹胀、腹泻便秘、痢疾、高血压、神经衰弱、精神病、虚劳吐血、气喘等疾病。
相当于口,可以治疗口、鼻、牙部及头面部的各种疾病2下脘神阙穴上2寸的任脉上任脉的经穴,可以治疗消化不良、胃痛、胃下垂、腹泻、反胃等疾病。
腹 针 疗 法
![腹 针 疗 法](https://img.taocdn.com/s3/m/b0102ccaa1c7aa00b52acb70.png)
三星针法
(2)、三星法 : 三星法是以主穴为基础向 上下、左右或与神阙呈放射性排列,各距主 穴3-5分,分别各刺1针,形成并行排列的针 刺方法。 这种针法适宜于症状呈带状或条状的疾病。 如坐骨神经痛等。针与针之间的距离由患病 部位的长短而定。
梅花刺法
(4)、 梅花刺: 梅花刺是以主穴为中心, 上下左右各距3-5分各刺一针,共5针使针体 形成梅花的图案的针刺方法。 这种针法适宜于病情较重且病程较长的病人, 也可在三星法疗效不佳时采用,使治疗的强 度得到增加。
12、滑肉门
12、滑肉门(足阳明胃经穴) 水分穴旁开2寸处取之 癫痫、呕逆吐血、重舌舌强、胃肠炎、 肩关节炎等疾病。 相当于肩,治疗肩关节周围疾病
13、天枢
13、天 枢(足阳明胃经穴)
脐正中旁开2寸处取穴 呕吐、泄泻、赤白痢、消化不良、水肿、腹胀 肠鸣、冷气绕脐切痛、烦满便秘、赤白带下、月经 不调、淋浊、不孕、癫痫等疾病 相当于侧腰,治疗各种腰肌的疼痛及疾病
腹针应用举例
3、 肩凝症 处方:中脘M、商曲S( )、滑肉门三角 滑肉门三角S 处方:中脘 、商曲 (健)、滑肉门三角 (患) 肩部疼痛的范围较大时以滑肉门为顶点的三 角距离略长。 角距离略长。 肩部疼痛的范围较局限时以滑肉门为顶点的 三角取穴距离缩短。 三角取穴距离缩短。
腹针应用举例
4、急性胃肠炎 、 基本处方:引气归元针( )加天枢M( 基本处方:引气归元针(D)加天枢 (双) 消化不良加天枢下M( 消化不良加天枢下 (右); 便秘加天枢下M( 便秘加天枢下 (左); 腹泻加腹泻穴M(神阙穴下0.5寸任脉上 寸任脉上); 腹泻加腹泻穴 (神阙穴下 寸任脉上); 水泻加水道M( 水泻加水道 (双); 虚寒型加大横M( ),神阙温灸 神阙温灸。 虚寒型加大横 (双),神阙温灸。
腹针疗法_取穴原则及方法
![腹针疗法_取穴原则及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30f7eb45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e6.png)
腹针疗法_取穴原则及方法需要别人解答的题目:常用的毫针品类、进针方法、取穴原则及方法?最合适的解答:1毫针的规格主要以针身的直径和长度区分。
一般临床以粗细28~30号(0.32~0.38mm)和长短为1 ~3 寸(25~75mm)者最为常用。
短针多用于耳针及浅刺中之用,长针多用于肌肉丰盛部穴道的深刺和某些穴道作横向透刺之用。
2 2.进针法(1)单手进针法:术者以大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抵住腧穴,手指头肚儿紧靠针身下段。
当拇、食指向下用力压按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现实上,此法是以刺手的中指代替了押手的作用,具有简便、快捷、灵活的独特之处。
该法多用于较短毫针的进针。
(2)双手进针法:即左右双手配合,协同进针。
根据押手匡助动作的不同,又分为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四种。
指切进针法:以左手大拇指或者食指指甲切压在穴道上,右首持针,紧靠指甲缘将针刺入皮肤。
适用于较短毫针刺入肌肉丰盛部的穴道。
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两指夹持棉球,裹住针尖,直对腧穴,当押手两指下定时刺手趁势将针刺入穴道。
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舒张进针法:用押手拇、食指将穴区皮肤撑开绷紧,右首持针从两指间刺入。
多用于皮肤松动或者有皱折部的穴道,如腹部穴道。
提捏进针法:用押手拇、食指将穴区皮肤捏起,刺手持针从捏起部侧面或者上端刺入。
适用于头面等皮肤陋劣处的穴道。
(3)管针进针法:用不锈钢、玻璃或者塑料等质料制成针管,代替押手。
选平柄毫针装入针管,上端露出针柄2-3分,然后快速将针拍入穴道内,再将针管抽去,施行各种手法。
本法进针疾苦小,适用于疼痛敏锐者。
3.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1)进针角度:直刺:针身与皮肤外貌呈90度角或者接近铅直刺入。
常用于肌肉较丰盛的腰、臀、腹、四体等部位的腧穴。
斜刺:针身与皮肤外貌呈45度角左右倾侧刺入。
适用于不克不及深刺的腧穴。
横刺:又称平刺或者沿皮刺。
即将针身倾侧与皮肤外貌约呈15~25度角沿皮刺入。
腹针课件
![腹针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685d5ef102de2bd960588b1.png)
3、水分
•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1寸。 解剖:皮肤一浅筋膜一腹白线一腹横筋膜。再深 为腹膜外脂肪一腹膜壁层。浅层主要布有第九胸 神经前皮的前皮支和脐周浅动、静脉网。深层有 第九胸神经前支的分支和相应的肋间动、静脉, 腹壁上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主治:传统主治腹痛、腹泻、反胃、呕吐:水肿、 腹胀、小便不利。 腹针用其治疗水肿,并治疗软组织的肿胀、充血、 水肿,水分亦具有镇痛作用。 • 操作:传统针刺1.0—2.0寸;可灸。腹针可选 中刺或深刺。
8.商曲:冲脉交会穴
• 定位:在上腹部,下脘穴旁开0.5寸。 解剖:皮肤一浅筋膜一腹直肌鞘前壁一脏直肌, 浅层布有腹壁淡动脉,第八、九、十胸神经前支 的前皮支及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腹壁上动、 静脉的分支或属支,第八、九、十胸神经前支的 肌支和相应的肋间动、静脉。 主治:传统主治腹痛、腹泻、便秘等。 商曲穴腹针定位相当于人体之颈部。 操作:传统针刺1.0—1.5寸;可灸。腹针可选 中刺或不同程度浅刺。
(三)足阳明胃经的腧穴
• 12.滑肉门 • 定位:在上腹部,水分穴旁开2寸。 解剖:皮肤一浅筋膜一腹直肌鞘前壁一腹直肌一腹直肌鞘 后壁。浅层布有第八、九、十胸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和前 皮支和脐周静脉网。深层有第八、九、十胸神经前支的肌 支和伴行的肋间动、静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或属支。 主治:传统主治胃痛、呕吐、癫狂。 滑肉门穴腹针定位相当于人体之肩都 操作:传统针刺0.8—1.2寸;可灸。腹针可选中、不同 程度浅刺。
10、阴都:冲脉交会穴
• 定位:在上腹部,中脘穴旁开0.5寸。 解剖:针刺层次为皮肤一浅筋膜一腹直肌鞘前壁 一腹直肌。浅层布有腹壁浅动脉,第七、八、九 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及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 腹壁上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第七、八、九胸 神经前支的肌支和相应的肋间动、静脉。 主治:传统主治腹痛、腹胀、便秘;不孕等; 阴都穴腹针定位相当于人体之头部操作:传统针刺1.0—1.5寸;可灸。腹针可选 中刺或不同程度浅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度量时的注意事项(1)
• 中庭和曲骨具有明显的骨性标志,因此
定位不存在难度。但中庭取穴时,手法 宜轻,以免引起患者胸部的憋闷或其他 的不适感。 • 神阙的度量以中心为准,不能以脐的上 缘或脐的下缘为标志点,以保证取穴的 统一和规范。
度量时的注意事项(2)
• 对侧腹部的横寸度量时,以神阙通
过天枢到侧腹的水平线进行度量。 • 可在腹侧用一直尺贴腹壁外缘与床 成90%角向上方伸出,用另一尺 与前尺的平面90%相交,测量到 神阙穴的长度为6寸,其2寸处为 天枢穴的定位点。
取穴操作规范要点
•
操作规范化,首先是取穴的规范 化,如果没有取穴的规范化,就不 存在处方的标准化。 • 处方的标准化,首先建立在穴位的标准化 上。因此,在腹针中任何穴位的定位只有 一个。必须进行认真的度量。 • 疗效与取穴的准确相关,疗效不理想首先 必须对穴位进行校准。
取穴操作规范
• 操作规范
必须进行 教学示范。 • 因为,针 灸是操作 性很强的 学科。
天
枢
• 定位:位于神阙穴旁开2寸。 • 功能: • 中刺治疗:呕吐、泻泄、赤白痢、
消化不良、水肿、赤白带下、月经 不调、不孕、癫痫、便秘、腹胀、 肠鸣腹位:位于阴交穴旁开2寸。 • 功能: • 浅刺治疗:髋关节炎、股关节供血
不足、坐骨神经痛等髋关节周围的 疾病。 • 深刺治疗:腹痛、疝气、痛经、附 件炎、
下
• • • •
脘
定位:位于神阙穴上2寸的任脉上。 功能: 浅刺治疗:颈部、咽喉的疾病。 深刺治疗:消化不良、胃痛、胃下垂、 腹泻、反胃、慢性胃炎、便秘、恶心、 呕吐、腹胀等疾病。
水
分
• 定位:位于神阙穴上1寸任脉上。 • 功能: • 中刺治疗:慢性炎症,有消炎止痛
作用。 • 深刺治疗:腹水、呕吐、腹泻、肾 炎、小便不通、肠鸣泻痢等疾病。
石
门
• 定位:位于神阙穴下2寸任脉上。 • 功能: • 腹胀坚硬、水肿、尿潴留、小便赤不利、
小腹痛、泻泄、呕血、疝气疼痛、崩漏、 闭经、乳腺炎等疾病。 • 注:石门穴别名绝孕,因此禁针禁灸。
关
元
• 定位:位于神阙穴下3寸任脉上。 • 功能: • 深刺治疗:腰椎4.5的病变。脐下绞
痛、腹痛腹泻、肾炎、月经不调、痛经、 盆腔炎、子宫脱落、遗精、阳痿、遗尿 闭经、带下、不孕、尿路感染、疝气、 血崩、产后恶露不止等疾病。
上风湿点
• • • •
定位:滑肉门旁开0.5寸上0.5寸。 功能: 浅刺治疗:肘关节周围的疾病。 中刺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流感、扁桃 体炎、咽炎、过敏性鼻炎、带状疱疹、 面神经炎、支气管炎等疾病。
上 风
湿 外 点
• 定位:位于滑肉门旁开1寸。 • 功能: • 浅刺治疗:腕关节炎、手关节活
动障碍、手指麻木等腕周围的疾 病。
下 风
• • •
湿 点
定位:位于气海旁开2.5寸。 功能: 浅刺治疗:膝关节炎、类风湿性 膝关节炎、老年性骨性膝关节炎、 滑膜炎、膝关节周围韧带损伤、中 风引起的膝关节运动障碍等膝关节 周围疾病。
下风湿下点
• 定位:石门旁开3寸。 • 功能: • 浅刺治疗:小腿外侧疼痛、踝关节
扭伤、踝关节炎、中风引起的足外 翻、踝关节活动障碍、麻木等踝关 节周围的疾病。
气
穴
• 定位:位于关元旁开0.5寸。 • 功能: • 中刺治疗:4.5腰椎体周围的病
变、泻痢、月经不调、带下、不孕 症、尿路感染、腹泻、腰脊痛等疾 病。
滑 肉
• • • •
门
定位:位于水分旁开2寸。 功能: 浅刺治疗:肩关节周围的病变。 中刺治疗:癫痫、哮喘病、脑供血 不足、面神经麻痹、上肢无力等上 半身疾病。
1.2、取穴规范:任脉为中心标记
• 传统针灸取穴以正中线确定为任脉,因
此取穴时,以正中线为标记。 • 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笔者把腹白线作 为任脉的体表标志。 • 腹部取穴时必须对腹白线进行准 • 确的辨认,以免取穴的失误。
腹白线的特点
• 腹白线偏移时,任脉的穴位在比例寸的
平行线与腹白线的相交处取穴。 • 腹白线在正中线时,任脉的穴位按照比 例在正中线取穴。 • 依据腹白线的走向,确定任脉的走向, 由任脉的走向,确定足阳明胃经的走向, 并以此对其他的穴位进行度量。
神
阙
• 定位:位于脐正中。 • 功能:急、慢性肠炎、慢性痢疾、肠结
核、中暑、风痛角弓反张、中风脱症、 小儿乳痢脱肛、妇人血冷不受胎气等疾 病。 • 注:由于神阙穴不宜消毒,皮下组织菲 薄,因此禁针。
气
海
• 定位:位于神阙穴下1.5寸任脉上。 • 功能: • 深刺治疗:腰2.3椎的病变。下焦虚
冷、呕吐不止、腹胀、腹痛虚阳不足、 惊恐不卧、神经衰弱、四肢厥冷、肠麻 痹、遗尿、尿频、遗精、阳痿、赤白带 下、月经不调、痛经、尿潴留等疾病。
腹针的常用穴位与取穴方法 王升旭 北京薄氏腹针医学研究院
腹针疗法对穴位的认识(1)
• 穴位是针灸治疗的施治部位,每个穴位都
是在体表的标准定位点。 • 穴位的穴性不仅有共性,而且具有一定的 相对特异性,后者是每个穴位存在的价值 所在。 • 对穴位的认知,由于各种疗法对经络的理 解不同,因此存在一定的差异。
之间的距离分为8寸。 • 腹针疗法以神阙到平行的腹侧的外缘定 为6寸。
腹部经穴图 • 传统针灸
上腹部、 下腹部和 腹部横寸 的比例寸。
1.1、取穴规范:水平线、比例寸
• 患者平卧后,在腹部的体表标志点作垂
线向上延伸,用水平线对两个标志点之 间的距离进行度量,排除因腹壁凸凹不 平造成的视觉差。 • 根据腹部的比例分别对上腹部、下腹部 和侧腹部对测量的数据进行计算,为取 穴时做好准备。
商
• • • •
曲
定位:位于下脘旁开0.5寸。 功能: 浅刺治疗:颈肩结合部位的病变。 深刺治疗:腹中切痛、积聚不嗜食、 目赤痛从内 始、腹膜炎等疾病。
气
旁
• 定位:位于气海旁开o.5寸。 • 功能: • 中刺治疗:2.3腰椎体周围的病
变、腰肌劳损、腰部疼痛、酸困、 下肢无力、小儿腹股沟疝等疾病。 • 注:经外奇穴名为金河。
• • • • •
腹部取穴时,以任脉为纵轴坐标。 以神阙穴为腹部体表的中心点。 以中庭穴为腹部体表的上标志点。 以曲骨穴为腹部体表的下标志点。 以双侧的乳中穴为腹部体表的横向 取穴标志点。
1、腹部穴位的取穴方法(2)
• 上腹部以神阙到中庭分为8寸。 • 下腹部以神阙到曲骨分为5寸。 • 腹部的横寸,传统针灸以双侧的乳中穴
2、常用穴位的定位与功能
• 腹部的穴位有许多,其中有经穴、经外
奇穴和新穴。 • 腹针的常用穴位,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 分别的介绍。 • 腹部的经络是多层次的立体空间结构。 因此,穴位的穴性在不同的深度有不同 的功能,进行分别的介绍。
中
• • • •
脘
定位:中脘位于神阙穴上4寸的任脉上。 功能: 浅刺治疗:头、面部的疾病。 深刺治疗: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 扩张、胃痛、呕吐、腹胀、腹泻便秘、 消化不良、高血压、神经衰弱、痢疾、 气喘、中风偏瘫等疾病。
腹针疗法对穴位的认识(2)
• 传统针灸对经络的认知建立在经脉是运
行气血的循行线(通道)的基础上,因此 强调取穴时可以“离穴不离经”。 • 腹针疗法认为任何穴位都是已知的定位 点,强调取穴准确的重要性。因此,用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来形容取穴准 确与否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1、腹部穴位的取穴方法(1)
大
横
• 定位:位于神阙穴旁开3.5寸。 • 功能:健脾燥湿、滑利关节的作用。 • 中刺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
炎、风湿性肌炎、周身风湿疼痛、四肢 无力、中风偏瘫麻木、便秘、下痢、惊 悸、洞泄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