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力学课程大纲
《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是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科教育平台课程。
工程力学是研究物体机械运动规律以及构件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等计算原理的科学。
本课程既具有基础性,即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力学知识与分析计算能力;又具有很强的工程应用性,即它为协调新能源技术类的风力发电设备以及光伏发电设备等的安全性和经济性矛盾提供了科学的解决方法。
它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是工程技术人员必修的一门课程,该课程的开设符合应用型本科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定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会初步学会应用静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和处理力学模型,并应用强度、刚度、稳定性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培养用力学的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项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使学生能把简单的工程实际物体抽象为力学模型,并能从简单的物体系统中恰当地选取研究对象,熟练地画出受力图;能熟练运用截面法分析杆件的内力,并能画出内力图;掌握静定杆件在基本变形情况下的应力计算,能对杆件进行强度验算;能对压杆进行稳定性的校核和设计。
(2)能力目标具备对风力发电系统或者光伏发电系统中的具体构件进行简单设计的能力。
(3)素质目标具有良好的工程意识、质量意识与社会责任意识。
三、学时安排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四、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第一章静力学公理和物体的受力分析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静力学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公式及几种典型的约束及其约束性质和约束反力。
掌握物体受力分析,会画受力图。
主要知识点:1.力的基本概念2.力的基本运算3.约束与约束力4.物体的受力分析、受力图教学重点:各种约束反力的画法教学难点: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图教学方法:举例、讲授、板演第二章平面力系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平面任意力系的简化及简化结果,深入理解平面力系的平衡条件及平衡方程;并能正确计算考虑摩擦时的平衡问题。
《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工程力学二、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一门基础课程,旨在为工程系学生提供力学知识,包括基本的力学定律、掌握杆件受力分析方法、了解杆件中应力分布特点、掌握平衡分析的条件、解决受力问题的方法。
三、课程目标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1. 掌握力学基本定律,了解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2. 掌握矩形截面、圆形截面等常用截面中应力分布的特点;3. 掌握平衡分析的条件,能够分析平衡条件下结构体系内部力的分布;4. 能够绘制受力分析图,分析受力问题并求解;5. 熟悉一些常见的机械结构及其原理,了解力学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四、主要内容1. 基本力学概念(1)物理量及其单位(2)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3)立方体定律与平行四边形定律2. 杆件受力分析(1)支反力计算原理(2)平衡方程的推导(3)杆件内部力分布与应力分析3. 应变状态分析(1)应变分量的定义和计算(2)矩形截面和圆形截面等常见截面的应力分布和应变状态分析4. 平衡原理(1)平衡分析的条件(2)平衡方程的应用(3)刚架分析与力偶原理5. 受力分析方法(1)受力分析的基本原理(2)计算机辅助受力分析(3)部分力叠加原理6. 典型机械结构(1)平面机构的构建和分析(2)各种机械连接件的原理与应用(3)弹性元件的原理与应用五、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讲解各个知识点,解析相关定理,并阐释其实际应用。
2. 课堂演示通过实例来说明概念和原理,加深师生对概念和定理的理解和认识。
3. 实验操作使用压力传感器和力传感器等仪器,进行测量和数据分析。
帮助学生通过实验学习并理解力学定律。
4. 讨论与互动通过小组讨论和学生提问,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教材1. 《工程力学》,作者:紫鹏、黄大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2. 《工程力学习题解答与分析》,作者:张宇、冯德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七、评分标准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等)占总成绩的40%;2. 期中考试占总成绩的30%;3.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30%。
《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工程力学》Engineermechanics一、课程基本信息学时:40学分:2.5考核方式:考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百分比30%,考试占总成绩的百分比70%.中文简介:工程力学作为高等工科学校的一门课程,是其最基础的部分,它含盖了工程静力学和弹性静力学两门课程的主要内容。
工程静力学是工程构件静力设计的基础。
弹性静力学主要涉及力和变形之间的物性关系,以及弹性体的失效、与失效有关的设计准则。
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增加了新的内容。
工程力学不仅与力学密切相关,而且紧密联系广泛的工程实际,在人民的实际生活也离不开工程力学的运用。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刚体静力学部分第一章工程静力学的基本概念•物体受力分析目的与要求1 .学会受力分析2 .了解力系的等效与简化3 .力系的平衡条件与应用第二章力系的等效与简化目的与要求1 .会求力系的主矢和主矩2 .学会力系的等效与简化3 .力偶的性质与应用第三章力系的平衡目的与要求1 .求力系一般情况下的平衡方程2 .力系的平衡方程用于各种特殊情形3 .平面的力系平衡方程的应用第四章刚体静力学专题目的与要求1 .学会平面静定桁架的静力分析2 .会求有摩擦的问题,掌握库仑定律的应用弹性静力学部分第五章静力学基本原理方法应用于弹性体目的与要求1 .掌握弹性变形的内力变化2 .将刚体静力学的等效,简化以及平衡的概念和方法应用与弹性体3 .掌握弹性体的应力分析第六章弹性静力学的基本概念目的与要求1 .学习弹性静力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2 .了解弹性静力学对于工程设计的重要意义第七章简单的弹性静力学问题目的与要求1 .会求拉伸、压缩杆件的基本受力与变形情况2 .会求拉伸、压缩杆件的内力与应力3 .材料在拉伸、压缩时的强度设计第八章弹性杆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分析目的与要求1 .了解材料受力与变形之间的关系2 .得出横截面上的内力分布规律的特征3 .计算横截面上的内力分布第九章弹性杆横截面上的切应力分析目的与要求1 .学习材料扭矩和剪力对应的切应力方法的不同点2 .得出横截面上的切应力分布规律的特征3 .计算横截面上的切应力分布第十章压杆的平衡稳定性与压杆设计目的与要求1 .学习弹性体平衡构件稳定性的基本概念2 .微弯的屈曲平衡构形下得出的平衡条件和小挠度微分方程3 .确定不同刚性支承条件下弹性压杆的临界力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本门课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主要是运用课堂教学,课堂讨论的方法,通过举例,讲解习题,检查作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回答学生的难点和疑点。
《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大纲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工程力学英文名称:Engineering Mechanics课程编码:x4041351学时数:32其中实践学时数:0课外学时数:0学分数:2.0适用专业:环境工程一、课程简介工程力学既是各门后续力学课程的理论基础,又是一门具有完整体系并继续发展着的独立学科,而且在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其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静力学和材料力学。
静力学研究物体在力系作用下的平衡条件,主要包括物体的受力分析、力系的等效替换(或简化)、各种力系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材料力学研究杆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主要包括应力、应变、变形等基本概念,杆件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校核所必要的基础知识和计算方法等。
二、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工程力学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该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掌握工程力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以及处理工程力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同时可以有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关系表四、课程教学内容、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静力学部分:(一)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受力图了解力和刚体的概念,掌握静力学公理;熟练进行物体的受力分析,画受力图。
重点:物体的受力分析;难点:画受力图。
(二)平面汇交力系了解工程中的平面汇交力系,掌握平面汇交力系平衡方程,平面汇交力系合成。
重点和难点:列平面汇交力系平衡方程。
(三)力矩平面力偶系理解力对点之矩、力偶对力偶矩,平面力偶的合成与平衡问题;掌握力偶的等效。
重点:平面力偶的合成与平衡问题;难点:列平衡方程。
(四)平面一般力系了解工程中的一般力系问题;理解力线平移定理,平面一般力系向一点简化,主矢和主矩,掌握利用平衡方程进行计算的方法。
重点:列平衡方程;难点:物体系平衡问题。
(五)空间力系了解工程中的空间力系问题;理解力在空间坐标轴上的投影,力对轴之矩;掌握列空间力系的平衡方程求解未知的约束反力方法。
《工程力学》教学大纲(96学时)(很经典)
《工程力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72296课程名称:工程力学英文名称:Engineering Mechanics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总学时:96 讲课学时:96 实验学时:0学分:6适用对象:机械工程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工程力学》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
同时又为结构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工程设计等专业课程提供必不可少的力学基础知识;并在许多工程技术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根据“以培养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为主”的教学目标, 本大纲拟定工程力学的教学任务: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相结合,强化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要求学生掌握质点、质点系和刚体的机械运动(包括平衡)的基本规律和研究方法;并对各种杆件的强度、刚度和压杆稳定性的基本问题能够熟练地分析和计算。
同时结合本课程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创造能力。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高等数学、大学物理。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掌握的数学知识有:解析几何、矢量代数的基本运算、简单函数和复合函数的导数、微分和偏导数、定积分和不定积分、线积分的概念、一元函数的极值、二阶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的求解等。
四、学时分配五、教材与参考书教材:杨虹高职高专基础课教材系列《工程力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参考书:刘延柱杨海兴《理论力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范钦珊殷雅俊《材料力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9六、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议教学方法: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以理论讲述为主,通过大量习题巩固掌握的知识。
建议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和板书教学相结合的授课方法。
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提高教学效率。
七、课程考核方式考试范围应涵盖所有讲授及自学的内容,考试内容应能客观反映出学生对本门课程主要概念的记忆、掌握程度,对有关理论的理解、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测绘专业《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大纲(精选5篇)
测绘专业《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大纲(精选5篇)第一篇:测绘专业《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大纲测绘专业《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工程力学是由基础理论课过渡到设计课程的一门技术基础课。
它的任务是研究简单机构的受力分析以及工程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计算,为工程设计提供力学理论基础。
对于非机类专业学生了解工程力学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的工程力学是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包括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
它是各门力学课程的基础,并在许多工程技术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材料力学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构件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的计算方法,掌握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及理论,为学生学习相关后继课程打好必要的基础,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应用理论力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及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教参教材:《工程力学》,陈传尧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年 7 月。
教参:1.《工程力学》:上海化工学院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 年;2.《Engineering Mechanics》,R.C.Hibbeler:New York:Mcmilan Publishing company出版,1992年;3.《工程力学》,吴永桥、扬兴和: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7。
四、教学方式本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习题课或实验等方法为辅的方式组织教学。
也可使用多媒体与手写相结合的教学。
五、教学内容及时数根据测绘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本课程共3.5学分,总的教学时数为64学时,其中讲授52学时、实践12学时。
具体如下:1.静力学基本概念和公理(4学时,其中讲授4学时)基本内容:力、刚体的基本概念,四个基本公理:二力平衡公理,加减平衡力系公理,力的平衡四边形法则,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
约束和约束反力的概念,确定约束反力的准则。
物体的受力分析,画受力图。
重点:物体的受力分析,画受力图。
工程力学教学大纲
工程力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工程力学作为土木工程领域的重要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平衡和运动规律,理解力学原理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本课程内容涵盖静力学和动力学两大部分,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应用静力学和动力学理论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包括力的测量、平衡实验等;4.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力学基础知识1.1 点、线、面的概念及其力的表示1.2 作用在力学系统上的力的特点1.3 力的合成、分解、平行四边形法则1.4 受力分析及受力平衡条件2. 静力学2.1 一维运动和二维平面力学2.2 统一力学原理及其应用2.3 刚体平衡2.4 结构受力分析3. 动力学3.1 物体的运动3.2 牛顿力学3.3 动力学定律及其应用3.4 能量、功率和机械效率3.5 动量定理及冲量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由教师讲解工程力学的基本理论知识,重点讲解典型问题的解法及应用。
2. 实验操作: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学习力的测量方法、平衡实验等,掌握实践技能。
3. 小组讨论:根据教师安排的案例分析和问题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并提交解决方案,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4. 课程设计: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学生进行课程设计,提升工程实践能力。
五、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出勤、课堂参与)2. 期中考试(理论知识考核)3. 实验报告(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4. 课程设计报告(工程案例分析和解决方案)5. 期末综合考核(综合理论和实践能力)六、教学资源1. 教材:《工程力学基础》、《工程力学原理》等2. 实验设备:平衡实验台、万能试验机、数据采集仪等3. 资源共享:利用网络资源、学术期刊等积极探索和学习最新的科学理论和研究成果。
七、教学保障1. 专业师资:拥有丰富教学经验和专业背景的教师团队2. 实验室支持:配备完善的实验设备和技术支持团队3. 学习环境: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保障学生学习需求八、总结和展望工程力学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学生掌握工程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程力学》教学大纲
The Syllabus of Engineering Material
课程编号:1610302
开课系(部):能源与环境工程系
授课对象:热能与动力工程
先修要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
总学时数:54
学分数:3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要求
工程力学是一门研究物体的机械运动以及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科学。
它包括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两门课程中的有关内容。
它涉及内容是有关力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在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起桥梁作用,它为专业设备及机器的机械运动分析和强度计算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物体问题,初步学会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工程计算中有关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的能力,以及计算能力和实验能力,为工程设计打下必要的基础。
要求:
(1)具有从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提出理论力学问题并进行分析的初步能力;(2)初步具备计算强度、刚度、稳定性的计算及构件设计的能力;
(3)初步具备合理选材及对常用材料基本力学性能进行测试的能力。
二、教学的基本内容、要求和学时安排
第一章绪论1学时
教学目的:掌握工程力学研究的对象及其在工程技术中的作用,工程力学的研究方法
重点难点:工程力学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1.1 工程力学的任务和所研究的问题
1.2 工程力学在本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1.3 工程力学的研究(学习)方法。
第二章静力学的基本概念2学
时
教学目的:掌握力的概念,刚体的概念,平衡的概念,力的可传性,作用与反作用定律,约束和约束反力,分离体和受力图
重点难点:力的有关概念和定理
2.1 力和刚体的概念,平衡的概念
2.2 力的基本性质,约束和约束反力
2.3 分离体和受力图。
第三章平面汇交力学3学时教学目的:掌握平面汇交力系合成的几何法,平面汇交力系平衡的几何条件,三力平衡定理,力的分解,力在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合力投影定理,平面汇交力系合成的解析法,平面汇交力系平衡
重点难点:为平面汇交力系的合成与平衡条件
3.1 平面汇交力系合成的几何法,平面汇交力系平衡的几何条件
3.2 三力平衡定理,力的分解
3.3 力在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合力投影定理,
3.4 平面汇交力系全盛的解析法,平面汇交力系平衡方法。
第四章力矩和力偶3学时教学目的:掌握力对点的矩,力偶和力偶矩,平面力偶系的合成和平衡条件,力的平移定理
重点难点:力矩与力偶的概念
4.1 力对点的矩
4.2 力偶及其性质
4.3 平面力偶系的平衡条件
4.4 力的平移。
第五章平面一般力系4学时教学目的:掌握平面一般力系向作用面内任意一点简化,平面一般力系简化结果分析,合力矩定理,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条件和平衡方程,物体系的平衡问题,考虑滑动摩擦的平衡问题
重点难点:平面一般力系的简化与平衡条件
5.1 平面一般力系向作用平面内任一点简化
5.2 平面力系简化结果分析
5.3 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条件和平衡议程
5.4 超静定问题的概念
5.5 物系的平衡,有磨擦的平衡问题。
第六章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1学
时
教学目的:掌握材料力学的任务,变形固体的性质及基本假设
重点难点:构件及杆件的基本变形形式
6.1 材料力学的任务和研究对象
6.2 变形固体的性质、假设、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
第七章拉伸与压缩7学时(含实验2学时)教学目的:掌握轴向拉伸和压缩的概念和实例,轴向拉伸与压缩时直杆横截面上的内力和应力,许用应力,强度条件,轴向拉伸或压缩时的变形,拉伸和压缩时材料的力学性能,应力集中的概念,拉伸或压缩超静定问题举例
重点难点:轴向拉伸和压缩的受力特点和变形计算
7.1 轴向拉、压的概念
7.2 直杆横截面上的内办和应力、许用应力
7.3 拉(压)强度条件,轴向拉、压的变形
7.4 拉伸(压缩)时材料性质,温度对材料性质的影响,
7.5 材料的野蛮,就力集中现象的概念
7.6 超大型静定问题的解法。
第八章剪切3学时教学目的:掌握剪切的概念和实例,剪切和挤压的实用计算及强度条件
重点难点:剪切的实用计算方法
8.1 剪切概念
8.2 剪切的挤压的假定计算及强度条件。
第九章扭转7学时(含习题课3学时)教学目的:掌握扭转的概念,外力矩和扭矩计算,扭矩图,纯剪切,剪切虎克定律,圆轴扭转时的应力和变形,圆轴扭转时的强度和刚度条件
重点难点:扭转的受力特点和变形计算
9.1 扭转概念
9.2 外力偶矩和扭矩的计算
9.3 纯剪切概念,剪切虎克定律
9.4 圆轴扭转时的应力和变形,强度条件和刚度条件。
第十章平面弯曲9学时(含习题课2学时、实验2学时)教学目的:掌握平面弯曲的概念,剪力和弯矩,剪力图和弯矩图,纯弯曲梁的正应力计算和强度计算,常用截面的惯性矩计算,梁的挠度和转角.积分法和叠加法
求梁的挠度和转角
重点难点:平面弯曲的内力及应力计算
10.1 弯曲概念和实例,梁支座及其反力
10.2 剪力和弯矩,剪力图和弯矩图
10.3 弯曲时梁的正应力,常用截面的惯矩,平等移轴公式
10.4 弯曲正应力的条件,梁的合理截面,梁的挠度和转角
10.5 用叠加法求梁的变形,梁的刚度校核。
第十一章组合变形时杆件的强度计算8学时(含习题课2)教学目的:掌握组合变形的概念;主轴的概念,斜弯曲的概念;斜弯曲的内力计算;斜弯曲应力的计算;斜弯曲的强度计算;拉压与组合应变的强度计算;偏心载荷引起的拉压与弯曲组合变形的强度计算
重点难点:弯曲与扭转组合变形的强度变形
11.1 组合变形时杆件的强度计算概念
11.2 弯曲与拉(压)的组合,偏心拉(压),扭转和弯曲的概念。
第十二章压杆稳定3学时教学目的:掌握压杆稳定的概念,稳定平衡与不稳定平衡;临界载荷;细长压杆临界载荷的欧拉公式;支撑对压杆临界载荷的影响;长度折算系数;临界应力;柔度,欧拉公式使用范围;中柔杆临界应力的经验公式;临界应力总图;压杆稳定条件的
安全系数发法
重点难点:提高压杆承载能力的措施
12.1 压杆稳定概念
12.2 细长杆的临界载荷---欧拉公式,欧拉公式的适用范围,临界应力公式
12.3 压杆稳定实用计算,压杆的稳定条件,压杆的截面形状和材料的选择第十三章交变应力3学时教学目的:掌握交变应力的类型及其应力比,材料在交变应力作用下的破坏特点。
重点难点:影响疲劳极限的主要因素
13.1 交变应力概念,疲劳破坏现象
13.2 交变应力的循环特征,对称循环构件的持久极限及强度条件
13.3 提高构件持久极限的方法。
三、实践性环节
(一)拉伸与压缩试验
[试验目的和内容]
1、测定低碳钢在拉伸过程中几个主要机械性能指标:弹性模量E、屈服极
限、强度极限、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及观察低碳钢试件在拉伸全过程中各种现象。
2、测定铸铁拉伸的强度极限。
3、绘制低碳钢和铸铁的拉伸图(曲线),比较它们的机械性能。
(二)弯曲正应力试验
[试验目的和内容]
1、测定矩形钢梁受纯弯曲时横截面上正应力的大小及其分布规律。
2、了解电测法,初步掌握电阻应变仪的使用方法。
四、教学方法
以课堂教学为主,实验为辅。
强化习题和实验手段,加强对材料测试实际能力的培养,同时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五、成绩考核方法
笔试为主,结合平时成绩、实验成绩考核。
六、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
(一)教材
韩向东主编,《工程力学》,机械工业出版社
(二) 主要参考书
1.《工程力学》,单辉祖,谢传锋合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工程力学》,银建中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3.吴姜玮,工程力学(英汉对照教辅材料),.上海海事大学内部教材
4.单辉祖谢传峰工程力学(静力学与材料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范钦珊工程力学(工程静力学与材料力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执笔人:黄庆宏
审定人:张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