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气道气囊的护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上人工气道常经口、鼻或气管切开建立。机械通气时,人工气道的气囊需合理充气以封闭气道、固定导管、保证潮气量的供给,还可预防口咽分泌物进入肺部,防止误吸,从而减少肺部感染。但若气囊充气量过大,即使使用高容低压气囊导管,过久压迫气管粘膜也会影响该处的血液循环,导致气管粘膜缺血性损伤甚至坏死,随后瘢痕形成而致气管狭窄,严重时可发生穿孔;相反充气不足,则导致气道漏气,而致潮气量损失、误吸等并发症。因此,合理的气囊管理至关重要。

1气囊压力

关于气管导管气囊内压的大小,有不同观点。气囊充气过度,对粘膜产生的压力大于25~32mmHg时可造成局部粘膜坏死。有调查表明为避免长期压迫气管内壁粘膜,防止缺血坏死,气囊充气后压力控制在

18.4mmHg以下,即低于正常的毛细血管渗透压。还有资料表明气囊压力应<25mmHg或保持在

18.4~

22.1mmHg,才能将其对气管粘膜的压力性损伤减小到最低范围。气管粘膜受压的压力超过

4.4 mmHg会使气管粘膜淋巴管受压,粘膜纤毛运动受限;气管粘膜受压的压力超过

22.1 mmHg(30 cmH2O)会使气管血流中断,粘膜坏死脱落,甚至造成气管壁穿孔、破裂等严重并发症。当气管导管气囊内压力超过

21.8mmHg时,气管粘膜血流开始下降,达

30.1mmHg时,粘膜血流明显减少、苍白。当气管导管气囊内压达

50.4mmHg,15 min后气管粘膜可出现明显损伤,部分基膜剥离,而压力达100 mmHg 15 min内基膜开始分离。故理想的气囊压力为保持有效封闭气囊与气管间隙的最小压力,又可防止气囊对粘膜的压迫性损伤,最适宜的气囊压力为

18.4~

21.8 mmHg。

2气囊压力的测定方法

防止气囊压造成气管粘膜损伤,必须测定气囊压力,气囊压力测定的方法有很多。一般临床常用的有手捏气囊感觉法、定量充气法及气囊压力表测量法。手捏气囊感觉法是判断者根据临床经验,用手捏压气囊的压力感觉“比鼻尖软,比口唇硬”为适宜,此方法的判断标准不同个体的感觉存在很大差异,无法准确判断气囊压力。定量充气法是机械通气病人在选用大容量、低压型的气囊导管时选用,气囊充气一般5~10 ml,而因病人个体及气管导管型号不同气囊充气量不一,亦不能精确气囊压力的大小。利用气囊测压表可以科学的为机械通气病人气囊充气、放气,保证了护理工作的准确性。

3护理

3.1气囊充气操作

有学者认为临床气囊充气采用最小漏气技术和最小闭合技术,在一定的程度上可将气囊对气管壁的损伤降至最小,且不易发生误吸和影响潮气量,不必定时放松气囊。方法为:

①最小漏气技术。即在吸气高峰允许有小量气体漏出。准备10ml、1ml注射器各1支,由2个人同时操作。在机械通气时,一人将听诊器放于病人气管处听取漏气声,另一人用10ml注射器向气囊内缓慢注气直到听不到漏气为止,然后换用1 ml注射器从

0.1 ml开始抽出气体,同时观察病人的通气量,直到在吸气高峰听到有少量气体漏出而病人的通气量无明显改变为止,防止过量漏气触发低通气量报警。

②最小闭合技术。用物同最小漏气技术。一人听诊,一人向气囊缓慢注气,直至听不到漏气为止,然后抽出

0.5ml气体时又可听到少量漏气声,再从

0.1 ml开始注气,直至吸气时听不到漏气声为止。操作时首选低压高容量气囊气管导管。气管导管过细致气管漏气、气囊漏气,可触发低通气量报警,故选择导管型号要适宜,并检查气囊是否漏气;气囊充气要缓慢;充气量5~10ml;最好在气囊测压表的监测(充气量)下,根据病人的循环情况及气囊充气时间,可适当调整气囊充气量,尤其对于低血压或休克病人则应该相应减少气囊压力,以保证局部组织血供。

3.2气囊放气的护理

传统护理常规中,气囊定时放气,可预防充气时间过长,压迫气管壁导致并发症。各有关气囊放气的研究结论不一,有的认为3~4 h放气1~3 min;有的认为4~6 h放气3~5 min,有的认为2~4 h放气5~10 min,还有的认为12 h 放气5~10 min。但也有学者认为气囊不需要定时放气其依据是气囊放气后1h 内气囊压力压迫过的粘膜毛细血管血流也难以恢复,而气囊放气时,滞留物的清除不利将会造成下呼吸道的感染。认为在放气前清除气囊滞留物至关重要。气囊放气要2个人配合,放气前先吸净气道、口鼻腔、咽喉部的分泌物,以预防分泌物误入气道而导致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然后由1人用注射器缓慢放气,另1人在放松气囊同时及时吸引渗漏的分泌物。由于气囊滞留物中存活的细菌多为耐药菌,即使少量进入肺部也可能导致严重的肺部感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