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歌后王妚大
多维视角下海南黎族民歌本体结构研究——音乐形态学意义上“调模式”特征辨析
![多维视角下海南黎族民歌本体结构研究——音乐形态学意义上“调模式”特征辨析](https://img.taocdn.com/s3/m/3bc10e0ab52acfc789ebc914.png)
[ 收稿 日期 ]2 1 0 2 0 0— 8— 6 【 基金项 目]海南省教 育厅 高等学校 科学研 究资助项 目( j 00—1 ) Hs 2 1 k 1 [ 者 简 介 】赵 京 封 (9 4一) , 作 15 男 四川 阆 中人 , 南大 学 艺 术 学 院 教 授 , 要 从 事 音 乐 理 论 、 海 主 民族 音 乐 学 、 乐 音 创作 与计算机 音乐等方面的教 学与研 究。
21 0 0年 l 2月 第2 8卷 第 6期
海 南 大 学 学报 人 文社 会 科 学 版 Hu nt s& S ca ce c sJ u a fHan n Unv ri ma ie i o ilS in e o r l o ia ie s y n t
浅谈海南黎族民歌《久久不见久久见》的演唱风格
![浅谈海南黎族民歌《久久不见久久见》的演唱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8fdc8fe23169a4517623a348.png)
浅谈海南黎族民歌《久久不见久久见》的演唱风格摘要:我国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其中海南黎族民歌也是海南省的传统音乐。
黎族传统民歌的演唱表演形式是用黎语编词进行演唱的,一般都是即兴编创而出的,但慢慢的也受到海南方言的影响从而也脱颖而出许多的黎族音乐作品,其作品是利用海南方言为歌词、旋律是具用海南黎族民歌音乐的特点,慢慢的也受到很多汉族同胞们的热爱,这对于传承与发展黎族民歌也是很好的一种途径,对于一名学习音乐表演的演唱者的我来说,是有很多去学习和了解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和热爱黎族音乐。
本文将以海南黎族民歌《久久不见久久见》为例进行浅谈歌曲和本人对黎族民歌的演唱特点及感受,以及对黎族民歌的产生背景和音乐的曲式结构与旋律节奏、和科学的演唱方法和音乐语言与方言等特点简要的浅谈。
关键词:海南黎族民歌、演唱体会、久久不见久久见引言海南省有着丰富多样性的民族民间音乐,尤其是黎族同胞他们是海南岛上最早的原住居民,特殊的生活环境和特殊的生产方式产生了独有地域性的艺术传统文化。
黎族民歌是海南众多优秀民歌音乐代表文化之一,黎族文化发展至今有一千多年了,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海南黎族民歌是记录黎族发展的历史也是反映了黎族人民的生活写照,黎族民歌分有很多种,例如:爱情歌、劳动歌、喜兴歌、哭丧歌等,都是和黎族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写照。
从黎族民歌中能够听出黎族人民的喜怒哀乐,也放映了黎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这些因素对我分析黎族音乐作品的演唱特点和演唱风格都具有很重要的帮助。
作为一名声乐表演从事教学者,我应该更好的去了解和学习本地更多的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对我以后的学习生涯和今后的声乐表演从事教育学习工作具有更好的音乐文化的素养与经验。
通过这一门课程的探索学习,对我今后从事声乐表演教学的工作,有利的提供了更多的参考和借鉴,也能够让我更多的学习了解海南黎族民歌的音乐文化,这对于黎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也是一种途径。
黎族民歌简介
![黎族民歌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0ee8f0b7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d7.png)
黎族民歌简介一、历史背景黎族民歌是海南黎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创造并广泛传唱的艺术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
黎族民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劳动、生活等领域,是黎族人民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
随着社会的发展,黎族民歌逐渐成为黎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被广泛传承和传播。
二、文化内涵黎族民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包括宗教信仰、道德观念、婚恋观、社会风俗等方面。
其中,宗教信仰是黎族民歌的重要主题之一,许多民歌涉及到祭祀、祈福、驱邪等内容;道德观念则通过民歌传递尊老爱幼、勤劳善良、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婚恋观则通过大量情歌表达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社会风俗则反映了黎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
三、音乐特点黎族民歌具有独特的音乐特点,包括音阶特点、调式特点、节奏特点等。
黎族民歌常用的音阶是五声音阶,常用的调式是“利矮”调、“哟嗬”调、“略呗”调和“囚仔”调等。
节奏则以四拍为主,具有明快的节奏感。
此外,黎族民歌的演唱形式多样,包括独唱、对唱、合唱等。
四、歌唱技巧黎族民歌的歌唱技巧包括呼吸技巧、咬字技巧、发声技巧等。
呼吸技巧包括深呼吸、急呼吸、缓呼吸等;咬字技巧包括字头咬准、字腹拉开、字尾收准等;发声技巧则包括真假声结合、喉头稳定、声音共鸣等。
这些技巧的运用使得黎族民歌具有独特的音乐魅力。
五、歌唱形式黎族民歌的歌唱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独唱、对唱、合唱等。
独唱的形式比较自由,通常是在个人情感表达或者某些特定的场合演唱;对唱则需要两个人配合默契,通常用于情歌或者游戏歌曲;合唱则需要多人协作,通常用于大型的庆祝活动或者宗教仪式。
六、歌词表达黎族民歌的歌词表达通常具有简洁明快的特点,主要以五言或者七言为主,也有一些四言或者杂言的歌词。
歌词内容通常以现实生活为题材,表达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
歌词中常常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歌曲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七、社会影响黎族民歌作为黎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社会影响。
黎族民歌传承问题的思考
![黎族民歌传承问题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93bc3b0b192e45361066f5c0.png)
黎族民歌传承问题的思考作者:王永光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23期摘要:民歌传承,是当前全国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歌》项目保护工作长期的重要内容之一。
保护与传承是紧密相连互为促进的,保护是为了更好的传承,而传承,特别是有效的传承才能使民歌焕发出新的价值和活力。
有感对当前海南黎族民歌传承的现状,作者想就这一问题的思考提出个人的一些看法,愿与同行和专家讨论。
关键词:民歌传承;思考在抢救濒危的文化遗产项目过程中,人们最常用的一句术语就是:保护和传承,两者是紧密相连的关系。
保护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和方法将传统的尤其是濒危灭绝的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收集、整理和保存;传承的目的有二,一是要延续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之不断层、不灭绝;二是扩大对优秀传统文化认知的人群、范围和影响,让更多的人都参与到传承中来,而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和创新是为了更好的传承。
事实证明,没有发展和创新传承就缺乏活力,就达不到传承的目的。
黎族民歌从口口相传的民间文学发展到如今曲调多样、旋律优美的民歌和歌曲,无不有力说明:只有发展和创新,传统民歌才能焕发出应有的价值和活力。
一、黎族民歌的传承历史黎族是具有几千年发展史的璀璨民族,黎族民歌作为口口相传的文学形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
早期,黎族民歌的主要形式是民谣,民谣歌词和格律长短不一,曲调单一且多用黎族方言咏唱,与旧时汉族诗人吟诗相类似。
到了唐宋以后,出现了用汉语演唱的黎族民歌。
汉语民歌七言一句,四句一首,且乐句完整(属称四句歌仔),它的出现是黎族传统歌谣向新民歌发展的历史性突破,它使黎族民歌在曲调上更加多样,在演唱形式上更加灵活,在表现内容上更加丰富,也使黎族民歌的演唱形成了方言和汉语两大类。
正是有了汉语民歌,才有了以后新民歌的创新和发展。
上世纪50—70年代,黎族民歌传承迎来了全面创新发展的新时期。
在这一时段内,由王妚大、符其显等多位黎族民间歌手创新发展了一批用汉语演唱的脍炙人口的新民歌,如《叫侬唱歌侬就唱》等;由谢文经为代表的一批海南本土文化工作者也经过采风收集整理和创作推广了一批新民歌歌曲,如《放开喉咙唱首歌》、《各族人民一家亲》以及《毛主席来过五指山》、《舂米谣》等。
浅析海南黎族民歌--以《五指山歌》为例
![浅析海南黎族民歌--以《五指山歌》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ebdc3e842b160b4e777fcf48.png)
浅析海南黎族民歌--以《五指山歌》为例摘要:黎族民歌是海南黎族人民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对我国研究各民族的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这种文化形式起源于黎族村落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和作业,能够真实的反映这些民众在不同时期精神和文化层面的需要,并且随着当地社会的变化和民众的不断创作,黎族民歌也在持续发生着变化,经过长期的积累,已经成为了当地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特色产品。
关键词:黎族民歌; 传承; 发展; 历史背景; 艺术价值引言(前言)黎族作为我国南部边境海岛上最早的原住民,在整个中华民族的组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目前该民族已经随着历史的变迁和人口的流转,广泛分布于我国的东部沿海省份和西南部分省份。
通过实地的走访和接触会发现,这个民族在歌唱艺术方面的演绎具有极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一首首歌曲不仅是曲调和真实话语的组合,也是这一民族精神风貌和日常情感的流露,民歌演唱之所以能够成为这个民族的民众最喜爱的文化活动,则是因为在早期这个民族是没有属于本民族的特色文字和语言的。
但是,这并不妨碍当地的民众找到抒发内心情感的特殊表达方式,在演唱过程中,这些黎族民歌演唱者们不仅能够使得歌声更加美妙,也能使得台下的当地观众能够获得精神情感层面的释放,大家共同在这场文化盛宴中体会着本民族的特殊文化。
1 海南黎族民歌的历史背景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先辈们的开凿,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每一个民族都有代表其民族特征的传承。
而对于黎族的先辈们来讲,其民族文化则因为起源于古代中国最南部的边境,而极具异域特色,当然也可以称之为独具一种热带特色。
应当说民间歌曲创作和歌唱表演使得当地的民众经常以歌唱的形式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并且因为该民族已经发展了几千年,可以说这一习俗文化已经扎根进入了当地民众的文化骨髓之中,并持续发展壮大。
如果梳理黎族民歌的发展历史,会发现早期流传下来的都是较为短小的歌谣,其取词和韵律较为不协调,曲调上也较为单纯,并且因为用较早的方言进行演绎,只有岁数较大的老人才能够完全理解,而后来随着黎族与外界的不断交往,在中古时期已经出现了用当时的全国性语言进行演绎的歌曲,应当说唐朝的诗词和宋朝的词曲对黎族民歌的影响最为深远。
90岁的海南琼中女歌手——王妚大
![90岁的海南琼中女歌手——王妚大](https://img.taocdn.com/s3/m/4372950b650e52ea55189842.png)
你见过如此特别的歌手吗?——DV看琼中黎族人民喜爱唱民歌,民歌是他们在交往中诉说情感、表达心声的主要方式。
由于山区交通落后、信息闭塞以及黎族传统“合亩制”社会的特殊背景,使这一绚丽的文化瑰宝得以世世代代传承和发展下来。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地处海南岛的中部,是杞黎主要居住的地方。
在鹦哥岭脚下的什运乡什运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出了一位著名的黎族民歌手,她叫王妚大。
王妚大,1923年12月出生于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红毛镇牙挽村,1948年嫁往本县什运乡什运村。
她从小喜爱民歌,十岁时随堂叔王仁福学习民歌,十四五岁时,为了学唱情歌,曾殷勤充当出嫁新娘的陪娘,到各黎村去长见识。
她幼年失学不认识字,但记忆力很强,对各种内容的歌谣一学就能熟记。
1946年,由于战乱,她曾随亲戚逃荒至乐东、五指山一带。
她先后学会了三十二种民歌歌调,连汉族客家山歌也会唱。
1950年当了什运区信用社委员,仍坚持学唱民歌。
1954年冬,当她陪同新娘送嫁到红毛镇毛西村时,那里的男女歌手凭人多势众,要跟她对歌决输赢。
她滔滔不绝地跟他们对唱了一整夜。
结果打败了对方,从此名声震动远近村寨。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是王妚大民歌演唱活动和民歌创作最活跃的时期。
平时,她积极参加各种民歌演唱活动,带头报名参加赛歌会,曾先后在省、自治州、县举办的赛歌中多次获奖。
1955年,她被抽调往白沙县文化馆教唱民歌,不久,参加了海南民族歌舞团,随团下乡巡回演出6个月。
后因家中亲人患病无人照顾,只得离团回家。
从1955年至1963年,她创作了几十首脍炙人口的黎族民歌。
其中最著名的有《叫侬唱歌侬就唱》、《有歌不唱留做乜》、《解放大军真是好》、《毛主席是咱国父》、《哎来哟调》等。
她不仅能根据不同场合和对象创编新的歌词,而且能根据传统歌谣中的某一音节,即兴创作出一首全新的民歌。
她创作的这些民歌六七十年代在黎族地区广为流传,成为人们熟知的民歌曲调。
她因此被人们誉为海南黎族民歌的歌后。
《黎族音乐报告会》—聆听《黎族民歌鉴赏》体会与反思
![《黎族音乐报告会》—聆听《黎族民歌鉴赏》体会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02dfbebadaef5ef7ba0d3c53.png)
《黎族音乐报告会》—聆听《黎族民歌鉴赏》体会与反思张翎今天在郭亚羽站长的安排下,我们助推站全体学员有幸迎来了海南琼中县文化馆馆长何丕杰老师,何丕杰老师多年来从事黎苗民歌的研究、普查和收录,并进行歌曲创作。
何老师的专题讲座《黎族民歌鉴赏》,从海南黎族的历史渊源、黎族民歌的种类、黎族的语言、黎族民歌的题材及表现内容、黎族歌手王不大与琼中当地的黎族民歌等方面来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和详细的讲解。
黎族民歌是用海南方言和黎族韵调唱的,它是随着黎族社会的发展和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派生出来的新黎歌。
一般七言一句,四句为一首,称为“四句歌仔”。
这与文昌民谣的四句头调的结构有相似之处。
较长的叙事诗即四句一节,多节续唱下去。
除了独唱、对唱之外,还有齐虽、轮唱、合唱,并有乐器伴奏。
黎族歌谣关于采用赋、比、兴的手法,想象丰富,比喻贴切,语言形象,结构严谨,意境深远,生动活泼。
情歌在黎族民歌中为数较多,是黎族民歌中精湛的珍品。
黎族人民吟唱歌谣,主要在喜庆的日子里,如建新房、举行婚礼、节日戏会、访亲会友等场合,一般是男女对唱,往往唱到天明。
尤其是每年的“三月三”这个黎族传统佳节,青年男女聚会在山间坡野,以歌为媒,交流感情,吐倾爱意,寻找情侣。
平时在生产劳动中,也因兴趣之所至引吭高歌,直抒情怀。
在一些家族性的庆典上,德高望重的长者,也常常即席吟唱包罗万象的“经典”性黎歌,这种吟唱通霄达旦。
黎族歌谣,以其内容丰富的歌词配以形式多样的曲调,有优美抒情的,也有激昂高亢的,它反映了黎族人民淳朴、乐观、耿直和刚毅的性格。
在这场专题讲座中我深深反思,我们的学生对本土音乐知之甚少,且音乐教材中极少涉及到我们海南本土民歌,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海南人,一名一线的音乐教师,我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沉重。
我们音乐助推站的研究课题《海南音乐资源融入学校音乐的实践研究》很及时也非常切合现状。
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通过赏析、体验、感悟、参与、学唱、创作等音乐活动,激起同学们的自豪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也有责任、有义务传承我们海南的本土音乐。
海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海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https://img.taocdn.com/s3/m/f372a273a45177232f60a271.png)
海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时间:2011-06-10
项目类别 传统音乐
项目名称 儋州调声 琼中黎族民歌 黎族民间打柴舞 黎族老古舞 临高人偶戏 临高人偶戏
传承人姓 名 唐宝山 王妚大 黄家近 钟朝良 陈少金 王春荣 陈育明 王英蓉 梁家梁 容亚美 刘香兰 符林早 黄运英 羊拜亮
性别 男 女 男 男 女 男 男 女 男 女 女 女 男 女
年龄 61 87 87 76 50 49 73 71 76 55 41 46 63 75
民族 汉 黎 黎 黎 汉 汉 汉 汉 汉 黎 黎 黎 黎 黎
市县 儋州市 琼中县 三亚市 白沙县 临高县 临高县 海口市 海口市 海口市 乐东县 五指山 市 东方市 保亭县 昌江县
传统舞蹈
传统戏剧
琼剧 琼剧 琼剧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传统文化】黎族歌谣为何称之为海歌有何民族特点
![【传统文化】黎族歌谣为何称之为海歌有何民族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69d8c8c7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a8.png)
【传统文化】黎族歌谣为何称之为海歌有何民族特点【传统文化】黎族歌谣为何称之为海歌?有何民族特点黎乡素有歌海之称。
黎族民歌,浑厚朴实、琅琅上口,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
黎族歌谣是一朵绚丽的艺术之花,黎族人民男女老少都爱唱歌。
黎族歌谣分为民歌和民谣两种。
民谣是用黎语和韵调吟唱的,多为传统的古典黎歌,一般是5个音节一句,但每首没有固定的句数,小调之类大体以四句为一首的较多。
黎族民谣多就是合唱、合唱,用黎特有的民乐演奏,往往和音乐、舞蹈连在一起,歌谱曲,曲载歌,三者一体,存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古风,讲究节奏韵律,不易上口传诵。
黎族的民歌就是用海南方言和黎族韵调演唱的,它就是随着黎族社会的发展和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衍生出的新黎歌。
通常七言一句,四句为一首,称作"四句歌仔"。
较长的叙事诗即为四句一节,多节Chinian唱下去。
除了合唱、合唱之外,除了魏虽、吟唱、演唱,并存有乐器演奏。
黎族歌谣关于使用诗赋、比、启的手法,想象多样,比喻直白,语言形象,结构细致,意境深刻,生动活泼。
情歌在黎族民歌中为数较多,就是黎族民歌中高超的珍品。
黎族人民吟诵歌谣,主要在喜庆的日子里,例如建好新房、举办婚礼、节日戏会、尚动会友等场合,通常就是男女合唱,往往演唱至天明。
尤其就是每年的"三月三"这个黎族传统佳节,青年男女聚会在山间坡野,以歌为媒,交流感情,调侃复以爱意,找寻情侣。
平时在生产劳动中,也因兴趣之所至引吭高歌,直抒情怀。
在一些家族性的庆典上,德高望重的长者,也常常朗读吟诵包罗万象的"经典"性黎歌,这种吟诵通霄达旦。
在革命战争时期,黎族歌谣又有新的发展。
它以革命的内容和昂扬的格调,取代了原来歌谣中的落后、消极部分和如泣如诉的吟叹,成为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战斗武器。
如《五指山上五条河》,坚定乐观的情绪,欣喜深情的唱词,表达了黎族人民坚强的革命信念,听后使人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黎族民歌 民歌系列
![黎族民歌 民歌系列](https://img.taocdn.com/s3/m/65c22026b90d6c85ec3ac6ee.png)
黎族民歌海南黎族丧歌-------------------------------------------------------------------------------- 海南黎族丧歌卓亚娘演唱胡忠义采录(黎族海南省凌水县)(一)探病领唱:屋啊!你为何寂静呀?众唱:屋啊!无人住也无人管呀!出去远做长工呵!架拉估茂!架拉估爱啊!啊!微啊!噢呀!领唱:叫门啊!无人开呀!人到哪里去啊?众唱:出远田啊!不能回;弃房无人住呀,弃室无人管,老鼠挖洞,山猪入房住。
啊!架拉估茂!架拉估爱啊!啊!微啊!噢呀!领唱:为何睡得早啊?为何睡得快呀?众唱:做工劳累才早睡呀!闲人没睡呀!苦人睡啊!架拉估茂!架拉估爱!啊!微啊!噢呀!领唱:叫你啊!你不应呀!众唱:乜鬼要你命呀!乜鬼带你走?啊!架拉估茂!架拉估爱!啊!微啊!噢呀!领唱:门啊!不关呀!灯啊!不熄啊!众唱:开门啊!迎你来呀!点灯啊!照你路。
啊!架拉估茂!架拉估爱!啊!微啊!噢呀!领唱:乜病啊!病得重呀?众唱:鬼病啊!病得重啊!作公作鬼都做了呀!吃药啊吃丸都不好呀!架拉估茂!架拉估爱!啊!微啊!噢呀!领唱:乜病啊!治不好啊?众唱:鬼病治不好啊!鬼想要他去呀,鬼想捉他走。
啊!架拉估茂!架拉估爱!啊!微啊!噢呀!领唱:今天啊!见你叫一声呀!往后啊!何时见你面呀?众唱:今天见你啊!只一见呀!往后见你呀在梦中。
架拉估茂!架拉估爱!啊!微啊!噢呀!(二)守灵领唱:蛤子啊!轮轮啼,众唱:好家人入睡,丧家乱惶惶呀!啊!架拉估茂!架拉估爱!啊!微啊!噢呀!领唱:天啊!为何不说话呀?众唱:天啊要我命!天啊!多屈我呀!啊!架拉估茂!架拉估爱!啊!微啊!噢呀!领唱:更深啊!人静啊!众唱:好家做亲家呀,俺家啊哭死人呀!啊!架拉估茂!架拉估爱!啊!微啊!噢呀!领唱:半夜啊!睡不下啊!众唱:天降祸,家遭难呀,重担啊!有人替,灾祸自己顶,啊!架拉估茂!架拉估爱!啊!微啊!噢呀!领唱:鸡叫啊!人醒起呀!谁在睡?众唱:全家人醒啊!只你睡呀!鸡叫你不听呀!人叫你不醒呀!啊!架拉估茂!架拉估爱!啊!微啊!噢呀!领唱:饭煮熟啊!你啊,不起吃,怕骂怕谁起呀?众唱:喜家吃喜饭,祸家吃眼泪呀!乜事啊,去得快?丢下饭成酸,丢下屋出草呀,架拉估茂!架拉估爱!、啊!微啊!噢呀!领唱:天啊,亮了,因乜还点灯呀?众唱:泪啊!一夜里流干,声啊!一夜里叫嘶;饭菜啊!一夜里成酸,灯啊!点亮等你起呀!架拉估茂!架拉估爱!啊!微啊!噢呀!领唱:你啊?因乜变了柴木?因乜你成木树?众唱:鬼缠你成柴,鬼害你成树,你啊!倒下去呀,人砍你做柴,蛇挖你做窝。
黎族传统民歌的音乐形态刍议——以《黎族传统民歌三千首》为基础的分析
![黎族传统民歌的音乐形态刍议——以《黎族传统民歌三千首》为基础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9cd8220e2bd960590c6772a.png)
普查和收集 , 于2 0 0 8 年整理 出版 了《 黎族传统民歌三千首》 _ 3 ( 以下简称《 三千首》 ) 。《 三千首》 虽不能代
表所 有 的黎族 民歌 , 但却 是 目前 涵 盖范 围最广 、 收录 数 量最 多 的一 本 黎族 民歌 集 。本 文 以《 三 千首 》 为基 础, 对黎族 传统 民歌 的音 乐形态 进行 了粗 浅 的分 析 和归纳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0 7— 2 0
基 金项 目 : 海南省高等学校科 学研 究项 目( j s k 2 0 1 3— 3 3 ) ; 海南省 民族研 究基地招标科研课题( Q M Z J D 2 0 1 2—1 0 ) 作者简 介 : 张 巨斌 ( 1 9 6 5一) , 男, 甘肃皋兰人 , 海 南大 学艺术学 院教授 , 博 士, 研究方 向为音乐社会学、 民族音乐学。
学 意蕴 与 文 化 内涵 诸关 系 的 学 科 , 可称 为 音 乐 形 态 学 ( m u s i c a l mo r p h o l o g y ) 。 ” l 2 民歌既属于文学作 品,
又 属 于音 乐作 品 , 它 的歌词 体 现 出 的 是 文 学 性 的艺 术 形 态 , 而 曲调 体 现 出 的是 音 乐性 的 艺 术 形 态 。通 俗地讲 , 民歌 的音 乐 形 态 主要 指 民歌 的 曲调 在 旋 律 、 节奏 、 调式 、 结构 、 体裁 、 风 格 等 方 面 的形 式 或 表现 。
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
![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https://img.taocdn.com/s3/m/0e6ca83e10661ed9ad51f34e.png)
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欢迎各位来宾参观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这里的壁画给大家展现的就是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技艺等等。
讲到表演艺术,自然就离不开音乐,儋州调声作为民间音乐的一种,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与儋州调声齐名的还有崖州民歌,这里所展示的就是崖州民歌的手抄本《黄玠情歌》,由于崖州民歌的传承大多是以口传心授,表演形式比较即兴,因此所留下的歌词曲谱并不多,所以《黄玠情歌》的手抄本尤为珍贵。
艺术来源于生活,许多的艺术表演形式都与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
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海南著名的三月三节,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是黎族纪念祖先的日子后来逐渐成为黎苗族共同的节日,在那一天青年男女聚集在一起,以歌舞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这两对人偶表现的就是三月三节重要的表演形式之一黎族民歌,黎族民歌是一种自由、古朴、简约的音乐表现形式,曲调优美,易于上口,具有独特的民族特点和音乐风格。
在黎族有一位著名的民间“歌后”叫王妚大,她继承和创造了许多的民间曲调,是我省著名的民间艺人。
在热闹的节庆中,除了歌唱,人们还会跳起欢快的舞蹈。
苗族的招龙舞就是其中的一种,起源于民间的祭祀活动,人们在每逢遇到的干旱的是,就会在道公的率领下跳起招龙舞,来祈求龙神降雨。
三月三节还有一种重要的舞蹈形式,黎族打柴舞也称竹竿舞,是黎族最原始最古老的舞蹈,至今仍受到大众的喜爱,外国友人亲切的成为是“世界罕见的健美操”。
在民间舞蹈中较为著名的还有文昌盅盘舞,起源于纪念俚族女首领冼夫人,因舞者手持盅盘筷等生活用品为舞蹈道具而得名,动作风趣幽默,内容多以喜剧为主,民间也称“贺喜舞”。
民间戏剧是集合了民间文学和民间音乐、舞蹈等多种表现形式,在海南有着悠久的历史,琼剧就是其中的代表。
琼剧是海南唯一的地方大戏,因用海南话演唱,故又称为是“海南戏”。
音乐编创助力海南黎族民歌的创新传承与传播
![音乐编创助力海南黎族民歌的创新传承与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4e79152c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1b.png)
音乐编创助力海南黎族民歌的创新传承与传播马启文黎族历史悠久,是海南最古老的民族。
他们在劳动和生活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歌曲。
由于黎族人没有文字,这些歌曲成为他们相互沟通、表达情意的重要工具。
然而,如今黎族民歌正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即使是当代年轻的黎族人,也很少有人会唱。
作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必须从音乐编创的角度出发,努力挖掘其中的审美价值,以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让黎族民歌在新的历史背景下重现其独特的魅力。
一、海南黎族民歌的传承现状(一)海南黎族民歌的传承现状过去,黎族民歌在黎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几乎每个人都会唱,特别是在喜庆的时刻,唱歌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娱乐方式。
比如建新房、办婚礼、节日戏会、访亲会友等场合,歌声响彻云霄,令人难忘。
到了黎族传统佳节“三月三”,黎族青年用歌声表达他们的感情,直抒心声,寻找心爱的伴侣。
在日常生产劳动中,黎族人也会即兴唱出欢快的黎歌,在一些家族性的庆典上,尊贵的长者也会即席唱出各种古老的黎歌,直到夜深人静。
民歌风格多来自农耕活动,以号子、小调、山歌、情歌等为主。
黎族民歌的传承大多来源于代际间的继承和自发性的创作,以满足当下的社会需求。
青年人全凭兴趣爱好自己主动去学习,并将民歌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而非成为职业性的民间艺人。
1988年海南建省以来,这个曾经落后的边陲海岛迅速发展壮大,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支点,为国家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音乐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黎族民歌已经不再是代替文字进行传达情意的必备工具,受众面急剧萎缩。
同时,青年进城务工,不再“代际承袭”[1]。
黎族民歌的保护与发展,政府的参与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民间的参与却相对较少。
比如由政府机构举办“三月三”赛事,通过各种形式的民歌比赛,让人们更好地了解民谣,并从中感受到它的独特之处。
除了“三月三”,婚礼和其他重大节日也会举办精彩纷呈的歌唱表演。
此外,王妚大等专业的黎族歌手产生并迅速崛起,为黎族音乐增添了更多的色彩与活力。
浅析黎族民歌《水满吟》的特点及表演要点
![浅析黎族民歌《水满吟》的特点及表演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2e16bb2d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48.png)
2021-06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民族文艺浅析黎族民歌《水满吟》的特点及表演要点张泽艳(海南省民族歌舞团,海南三亚572022)摘要: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黎族同胞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引吭高歌,创作了浩如烟海,异彩纷呈的民歌。
《水满吟》是近几年涌现出来的优秀黎族民歌之一,通过对其创作背景的解读和表演要点的介绍,让更多的人了解、学唱黎族民歌,进而促进更多的文艺工作者投身于各地民歌的搜集、整理、保护、宣传工作,为祖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黎族;民歌;表演;海南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18-0144-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18.071一、前言长期以来,黎族地区的生产力落后于其他大部分地区,而作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组成部分之一的黎族民歌却十分繁盛,古今众多文人墨客对黎歌多有记载,近来年,随着国家的强盛、人们生活的改善和对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视,通过各种渠道采录到的黎族民间曲调、歌谣就有上万首,还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了挖掘整理、再创作。
《水满吟》便是一首近年来涌现出来的优秀黎族民歌,由甘鸣鹏、赵思、黄婷丹老师整理、改编自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满乡的民间小调《水满调》。
由于黎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音乐旋律便可能是其传播文化、交流思想的主要途径,它根植于民族的沃土,与黎族人民的劳动生活、社会交往和居住的地理环境紧密关联,表现出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
《水满调》是黎族民歌的一种,流行于水满乡一带,音调嘹亮开阔,用海南方言演唱。
通过改编,在保留其原有风格、味道的基础上,又为其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与时代精神。
由原来口口相传的民间小调发展到现在有谱、有曲,有音像电子产品,使更多人能够欣赏到这传统古老的曲调,窥探到古老黎族民众对世界、对人生的探索与感悟。
起到了对传统黎族文化保护和继承的作用,同时也丰富了我国的民族音乐宝库。
黎族歌曲。
![黎族歌曲。](https://img.taocdn.com/s3/m/27006d47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c7.png)
黎族歌曲。
有:
1.《黎族祖先歌》:原歌名为《胡尼高吞透》,意译为“我们黎族的
祖先”,原生活在海南岛的沿海地带,后来来了汉人。
交往中,祖先学会煮螺煮盐。
由于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在黎族民歌中还
有用海南汉族语言咏唱的歌谣,多为七言四句为一节或一首,
韵律同海南方言歌,称汉化黎歌。
2.《水满吟》:水满在黎语中的意思是“古老端庄,至高无上”。
这
首歌让人沉醉水满的自然环境,醉心于美好的爱情,梦想着诗
和远方。
3.《摇篮曲》:月光下的黎寨,摇篮中的婴儿,轻柔哼唱的母亲。
温馨的《摇篮曲》同样滋润着一代又一代黎家儿女的心魂。
4.《五指山歌》:世代生息于五指山的黎族、苗族儿女,能歌善舞,
《五指山歌》以原生态的曲调,婉转悠扬的旋律,礼赞着人们
幸福的生活。
5.《我是五指山人》:由谢文经创作,抒发了黎苗儿女对美丽家乡
的挚爱,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6.《寂静的森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在寂静的森林里,
倾听世间最美的声音,会给予人们无限遐想。
7.《汉化黎歌》:是海南岛沿海一带的黎族民间歌谣的总称,这些
歌谣大都是用汉语方言和海南当地的汉语方言创作的,有些则
是用海南话和汉语方言共同创作的。
8.《月夜情歌》:这是一首流传在海南岛的黎族情歌,歌词表达了
情侣之间的深厚感情和爱意。
9.《渔歌》:这首歌曲以黎族的渔民生活为背景,歌词描绘了渔民
们捕鱼的场景和欢快的氛围。
10.《美丽家乡》:这首歌曲表达了对黎族家乡的热爱和赞美,歌词
描绘了家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海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调整说明
![海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调整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7d55cef8f61fb7360b4c65a5.png)
海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调整说明一、调整原因自2005年以来,我省公布了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共80多个。
由于种种原因,一些项目存在名称不规范、分类不准确、保护责任单位不合适等问题。
如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公布名称为‚黎族传统棉纺织工艺‛,该项目已包含的‚缬染工艺‛、‚黎族传统麻纺织工艺‛、‚黎族絣染技艺‛等又被作为独立的项目公布,‚黎族纹身‛与‚黎族文身‛、‚七彩雕画‛与‚花瑰艺术‛本是同一个项目,却被作为不同的项目公布,等等,影响了我省非遗项目名录的更新、扩充和科学保护发展。
二、调整原则(一)项目名称调整:项目为国家级的,项目名称原则上按照国家级名称调整;非国家级的,对名称重新进行规范。
(二)项目类别调整:按照项目的形式和内涵,对类别不准确的予以调整;在国家名录十大类的基础上,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规定范围,增加‚其他‛类;类别排列顺序参照国家级名录。
(三)项目调整:项目内容重复的予以合并,保护单位不变;项目实际已无活态传承,或有严重争议的,予以撤销;对有层级关系的项目,按照一级项目(母项目)、二级项目(子项目)划分。
一级项目(母项目)分配代码,二级项目(子项目)不分配代码。
(四)保护单位调整:不合适作为保护单位或一个项目在同一市县有两个以上保护单位的,予以调整,如行政机关、非编制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非独立法人单位、不具备履行职责条件的单位等。
三、项目调整情况(一)调整规范名称的项目1.按国家级名称调整的项目:‚黎族树皮布‛调整为‚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黎族钻木取火‛调整为‚黎族钻木取火技艺‛,‚海南洋浦盐田传统日晒制盐技艺‛调整为‚海盐晒制技艺‛,‚黎族民间打柴舞‛调整为‚黎族打柴舞‛,‚南海更路经‛调整为‚南海航道更路经‛,‚黎族船型屋居住习俗‛调整为‚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黎族传统器乐‛调整为‚黎族竹木器乐‛(黎族传统器乐还包括其它表现形式,但竹木器乐是主要的,作为省级代表性项目),‚黎族传统服饰‛调整为‚黎族服饰‛(‚非遗‛即‚传统‛,故项目名称一般不加‚传统‛)。
沈娜讲座课件2014.4
![沈娜讲座课件2014.4](https://img.taocdn.com/s3/m/b56176e719e8b8f67c1cb9f1.png)
了解海南本土文化特色
黎族传统节日“三月三”即是文化整合的产物。 “三月三”原本只是黎族的支系文化,它是“美孚黎”祭 祀祖先和男女相会的节日,1984年经广东省人大批准,“三
月三”正式成为黎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它成为黎族多种文
化和生活的载体,如贸易、走亲、祭祖、歌舞等等。节日 设立后对黎族文化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虽然海南民族音乐只是音乐文化海洋中的一滴水, 但正是这无数的一滴水历经千百年的时空汇集而成,才 使得中华民族民歌浩如烟海,多如繁星,五光十色,绚 丽多姿,它伴随着中华民族行进的步伐,在历史的长河 中闪射出人类智慧的光芒。
海南本土文化的现状
在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中,我们看到的是许多 新生代对于传统的音乐文化兴趣不高,青少年在
接受现代和外来音乐文化的同时,与自身的本土
传统音乐文化渐行渐远了。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海南乡土音乐资源的研究》
歌
舞
乐
戏
俗
民俗课件
以上问卷对高中132名学生做了调查,问卷结果如 下: 学生对海南民间艺术活动及本土音乐代表人物 有86.4%的认识;89.7%的学生愿意了解海南民间艺术; 6.9%不喜欢海南民间艺术;1.7%觉得无关紧要,在海 南本土音乐发展中提出了以下方面建议:1)举办相 关音乐活动;2)朝现代化和流行性方向发展;3)将 海南本土音乐编入音乐教材及进入课堂;4)加强海 南本土音乐发展的投入;5)加大对本土音乐的宣传 力度,能为海南的旅游产业增添本土特色;6)多举 办海南本土音乐的文化知识讲解及竞赛;7)能拓展 更多的本土音乐形式;8)保护本土音乐,在继承中 创新;9)能深入挖掘本土音乐的内涵,让本土音乐 走向世界。
课后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寻找挖掘海南 所有的民间艺术活动,收集文字、图片、视频、 声频资料及社会调查表。要做到人人参与. 小组可自由组合,人数至少6~8人,小组组合 后首先选出组长,由组长分配任务,选定一个海 南的民间艺术活动,然后要做到组内分 工明确,人人参与. 例:定 题---三月三 组 长----XXX 视频收集-----XXX 图片收集---XXX 文字收集---XXX 整合资料----XXX 计划完成时间---2007.10.9~11.1
教案网络教学设计
![教案网络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e5be9e1f8c75fbfc77db252.png)
2013年第十届中南六省区活动参赛课教案集(13节)《柳树姑娘》教学设计执教教师:戴彬湖北省江汉区华苑小学湘艺版义务教育教科书音乐二年级上册第四课《在钟表店里》教学设计执教教师:胡宗一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雅塘村小学指导教师:薛晖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音乐教研员邓红湖南长沙市雨花区少年宫音乐教研员王雯湖南长沙市雨花区雅塘村小学教材分析:《在钟表店里》是德国作曲家奥尔特(1850--1893)创作的一首形象鲜明的描绘性标题音乐作品。
乐曲巧妙地利用旋律、节奏、音色、速度的变化、再现,生动描绘了玲琅满目的钟表店里,形形色色各种钟表的音乐形象。
乐曲情绪欢快活泼、流畅喜悦,深受小朋友喜爱。
教学目标:1.认真聆听管弦乐曲《在钟表店里》,想象乐曲所描绘的音乐形象,感受乐曲轻松愉快的音乐情绪。
2.能随乐用动作、体态、打击乐器等参与表现,充分体验音乐实践活动以及与人合作的快乐。
教学设计意图:这是一堂以欣赏一首乐曲为主要教学内容的纯音乐欣赏课。
《在钟表店里》是一首经典名曲,可以列入小学欣赏教材中的精听曲目。
所以,在教学中采用整体聆听与片断精听的方式,运用画图谱、体态律动、填词唱曲、打击乐伴奏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欢快的情绪与丰富的音乐形象、熟记乐曲的音乐主题、了解音乐的表现要素及相关的音乐常识。
这样的教学设计,既能让学生充分的感受音乐,快乐的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在玩玩乐乐中毫无负担的了解音乐的表现要素,又不会将学生的思维束缚于某一个具体的音乐形象,符合音乐新课标的理念与精神。
教学设计亮点:本课操作性强,是一节在常态下可借鉴、可参考的课。
本课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体态律动参与、打击乐器表现参与和图谱的使用。
通过设计各种参与聆听音乐的方式,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感受、体验了音乐。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音乐为本的新课程新理念。
教学重点:1.聆听音乐,记忆主题,感受音乐情绪、力度、速度的变化。
2.在图谱的帮助下,初步了解作品的曲式结构。
黎族舞好好歌三人队形
![黎族舞好好歌三人队形](https://img.taocdn.com/s3/m/f0acb939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b8.png)
黎族舞好好歌三人队形
(实用版)
目录
1.黎族舞好好歌的概述
2.黎族舞好好歌的三人队形
3.黎族舞好好歌的文化内涵
正文
黎族舞好好歌是我国海南省黎族地区的一种传统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是黎族人民在喜庆节日、祭祀活动等重要场合表演的舞蹈,以歌颂美好生活、传递祝福和祈愿为主要内容。
黎族舞好好歌三人队形是该舞蹈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由三名舞者共同完成,形式独特,富有表现力。
在黎族舞好好歌的三人队形中,三名舞者分别代表了黎族神话中的三位神祇,它们分别是:土地神、水神和风神。
这三位神祇在黎族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被认为是黎族人民生活的守护神。
在舞蹈中,三位舞者通过相互配合、变幻队形,展现了三位神祇和谐共处、共同守护黎族家园的美好景象。
黎族舞好好歌的文化内涵丰富多样,反映了黎族人民的生活、信仰和价值观。
首先,它传递了黎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如祈求丰收、平安、幸福等。
其次,它体现了黎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如歌颂土地、水、风等自然元素。
最后,它展示了黎族人民团结和谐、共同进步的精神风貌,如三人队形所表现的神祇共处、守护家园的寓意。
总之,黎族舞好好歌三人队形是一种具有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的舞蹈形式。
它不仅为观众带来了视觉和艺术享受,更传递了黎族人民世代相传的美好愿景和精神力量。
第1页共1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黎族歌后——王妚大
王妚大,女,黎族,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什运乡什运村人。
人称黎族歌后——“王妚大”。
海南“刘三姐”。
歌后1918年出生在琼中县一个黎族农民家里。
一生中她的歌唱进北京中南海,唱到奥地利国家音乐博物馆馆长的录音制作,她的经历一生坎坷,有着传奇的经历。
歌王家内贫困,没上过学。
她自幼喜欢唱歌,10岁时随堂叔学习民歌,十二三岁时,为了学唱情歌,曾殷情充当出嫁新娘的陪娘。
到各黎村去见识,学习多种情歌。
她记忆力很强,各种内容的歌谣一学就会,歌谣一学就能熟记。
14岁那年,被卖到有钱人家去照顾孩子,由于喜欢唱歌,手勤脚勤,很讨这有钱人喜欢,17岁时,成了这家14岁的大儿子的媳妇。
结婚半年,丈夫在王国兴的队伍时,被国民党杀害,之后她生下一个娃,不到一岁便夭折了。
21岁时,歌后改嫁王家,却一直没有孩子。
后来抚养其小叔的儿子为养子。
1997年和1999年,丈夫和养子先后离开人世,再次经历丧夫丧子极大的痛苦,歌王仍然痴醉地唱歌,大孙女吉秋梅照顾她的生活。
她把痛苦埋在心里,深深地藏于心底,却唱着甜甜的歌,送给别人欢乐。
歌后有着传奇的故事,1954年,她当陪娘同新娘到红毛镇至西村时,
那里的男女歌手几乎上百人,仗着人多势众跟她对歌决输赢。
她凭着自己实力。
滔滔不绝地跟他们对唱一整夜。
结果打败对方,从此名声响震远近黎村。
称黎家的刘三姐,县内文化馆负责人也来听她的山歌,鼓励她继续努力,成为一名歌手。
据传有一次她陪同新娘到外村对歌,一个村庄人上阵对唱三天三夜较劲,还有邻村看热闹的。
三天这个村无人干活,那时还是生产队,生产队长急了,要找她算帐,这才停止对唱获胜。
从1955年—1963年,王妚大创作了近十首脍炙人口的黎族民歌。
其中最著名的有《叫侬唱歌侬就唱》、《有歌不唱留做セ》、《解放军真好》、《哎来哟调》等。
被收集在广东民歌集内。
她不仅能根据传统歌谣中的某某音乐,即兴创造出一首全新的民歌,如《叫侬唱歌侬就唱》这首歌,她在音节,音调上进行创新,使之更为动听,广为传唱。
王妚大是位典型的农民歌手,个人能创造如此绝唱,其艺术才华及创作天赋令人惊叹。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在黎族地区广为流传,是相当有实力的歌手。
歌后不仅自己唱得名满天下,还带出了王玉梅、王兰香、王玉香等一批著名歌手,经她举荐和辅导的营根镇那柏村著名民歌手王玉梅,1964年曾赴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唱民歌《感谢恩人毛泽东》,受到好评,周总理亲切接见。
五指山番响村的王玉梅(小玉梅),经过辅导后,多次在省、自治州和
县的民歌比赛中获奖,成为享誉一时的民歌手。
歌后唱歌随处都能放歌,黎家人婚嫁大事,盖房,插秧,割稻集会,传统的节日都是放歌的好地方,年年季季,月月都是唱歌的时段。
她常说的一句话是:只要别人愿意听我唱歌,他(她)想听多少我就唱多少。
有一年,歌后曾教过17名学生,可最后能成器的只有2名,能唱民歌也不容易,歌后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黎族民歌不能失传,带出一批保持黎家风格的民歌手。
1979年,歌后与符其贤去北京参加少数民族民歌大赛,有55个民族参加,王妚大以清脆动听的歌喉连唱《叫侬唱歌农就唱》《深山画眉唱得欢》,两首自编民歌。
中央领导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等观看了演出,合影留念。
歌后经常拿出她参加各种比赛的照相欣赏,以此为荣。
五指山黎家民歌在国内享有很高声誉。
电影《红色娘子军》《五朵红云》歌曲《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毛主席来过五指山》、《草笠舞》、《喜送粮》、《胶林晨曲》、《摇蓝曲》、《舂米谣》等舞蹈音乐和歌曲所选用音乐基调,都来自琼中地区的民歌及传唱曲调。
歌后是典型的黎家传统民歌手,不仅唱别人的歌曲,自己创作了近百首歌曲。
并能即兴创作,通俗易懂,又讲究文采。
在创作上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淡泊中表现其深沉的感情,能从深厚的日常生活中提取素材,看似平淡无奇,但
经过巧妙地夸张,比喻,谐音等等手法的运用,其内蕴显得特别丰实,所体现的种种感情也特别深沉感人。
既极富幽默,又带有俏皮的戏谑。
更加增添生活情趣和感染力,50年代她曾被上海音乐学院院长黎英海教授聘请到音乐院传授琼民歌。
曾获得过广东省民间歌手比赛“优秀民歌手”光荣称号。
就连奥地利国家音乐博物馆馆长听完录音也是赞不绝口,伸出拇指夸奇。
歌后王妚大,现仍然生活在琼中的什运村,这里山青水秀,养育着黎家儿女,哺育出一代歌后。
歌后仍唱着黎家民歌,唱得优美动人,心里都装的是她那命薄的人生经历,必是到了人老珠黄的季节,孙女儿外出打工,经常回家看看自己的老奶奶。
也许是她在外打工比唱山歌实惠,也许是命运要比奶奶好些,但人们祝愿歌王的命运有更好的时候,大家尊重她,珍惜她,歌王的歌会唱得更欢。
人们热爱歌后,祝愿她永保艺术青春,让民歌永远回荡在五指山区,黎家人的生活里。
2006年4月,海南乡土文化节在安定举行邀请歌后到场,这是她多年未有的放歌机会,开怀放歌,会场大放光彩,王妚大多年之后火了一会。
2007提6月3日上午,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隆重仪式,命名中国首批中国民间杰出文化传承人大红绶带,领取奖牌和证书,成为她的辉煌和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