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整理
物理必修一 第三章总结
![物理必修一 第三章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4e3cf47be1e650e52ea99ec.png)
必修一第三章总结一、考点突破重力、弹力、摩擦力考纲要求Ⅱ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力是矢量。
Ⅱ重力是物体在地球表面附近所受到的地球对它的引力。
重心。
形变和弹力,胡克定律。
Ⅱ静摩擦,最大静摩擦力。
Ⅰ滑动摩擦,滑动摩擦定律。
Ⅱ二、重难点提示重点:1. 理解力的概念;2. 掌握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大小和方向;3. 初步掌握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难点:1. 弹力方向的判断及大小求解;2. 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及两种摩擦力的区别,能准确求解摩擦力。
一、力的概念1. 力的基本特征(1)物质性: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
如“某人的力气有多大”的说法就是不科学的。
(2)矢量性:力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它可以用一根带有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并加以图示。
例如:F=5N,其图示如图所示。
(3)相互性:任何两个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一定是受力物体。
(4)独立性:任何一个力都独立地产生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静力效果)或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运动效果)。
力学中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下面分别讨论。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它是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的,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则必定有另一个物体来产生这一作用力,不存在没有受力物体或施力物体的“力”。
同时,被作用的物体也会产生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去作用于另一物体。
2. 力的分类:根据产生力的原因即根据力的性质分类有重力、弹力、分子力、电场力、磁场力等;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分类即效果力如拉力、压力、向心力、回复力等。
(提问:效果相同,性质一定相同吗?性质相同效果一定相同吗?大小和方向相同的两个力效果一定相同吗?)3. 力的效果:(1)加速度或改变运动状态(2)形变4. 力的拓展:(1)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2)产生加速度(3)牛顿第二定律(4)牛顿第三定律二、重力1. 产生: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但不能认为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e782e53b307e87101f69675.png)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匀速直线运动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对比★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1.19世纪末,意大利比萨大学的年轻学者伽利略通过逻辑推理的方法,使亚里士多德统治人们近2000多年的理论陷入困境,伽利略的猜想是( )A.重的物体下落得快B.轻的物体下落得快C.轻、重两物体下落得一样快D.以上都不是2.关于伽利略对落体运动的研究,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运用“归谬法”否定了亚里士多德关于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体下落慢的论断B.提出“自由落体”是一种最简单的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C.通过斜面上物体的匀加速运动外推出斜面倾角为90°时,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且加速度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有关D.总体的思想方法是对现象的观察→提出假设→逻辑推理→实验验证→对假说进行修正和推广4.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研究,开创了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这就是( )A.对自然现象进行总结归纳的方法B.用科学实验进行探究的方法C.对自然现象进行总结归纳,并用实验进行验证的方法D.抽象思维、数学推导和科学实验相结合的方法5.伽利略用实验验证v∝t的最大困难是( )A.不能很准确地测定下落的距离B.不能测出下落物体的瞬时速度C.当时没有测量时间的仪器D.当时没有记录落体运动的数码相机6.伽利略在著名的斜面实验中,让小球分别沿倾角不同、阻力很小的斜面从静止开始滚下,他通过实验观察和逻辑推理,得到的正确结论有( )A.倾角一定时,小球在斜面上的位移与时间成正比B.倾角一定时,小球在斜面上的速度与时间成正比C.斜面长度一定时,小球从顶端滚到底端时的速度与倾角无关D.斜面长度一定时,小球从顶端滚到底端所需的时间与倾角无关7.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还应当十分注意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说,后一点甚至更重要.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的研究方法对于后来的科学研究具有重大的启蒙作用,至今仍然具有重要意义.请你回顾伽利略探究物体下落规律的过程,判定下列哪个过程是伽利略的探究过程( )A.猜想→问题→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得出结论B.问题→猜想→实验验证→数学推理→合理外推→得出结论C.问题→猜想→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得出结论D.猜想→问题→实验验证→数学推理→合理外推→得出结论1.C2.C3.ACD4.D5.B6.B解析:伽利略通过斜面实验,测得小球通过的位移跟所用时间的二次方之比是不变的,即===…由此证明了小球沿斜面向下的运动是匀变速运动.且小球的加速度随斜面倾角的增大而变大.结合运动学公式我们可知,倾角一定时,小球在斜面上的位移与时间的二次方成正比,选项A错误;小球在斜面上的速度与时间成正比,选项B正确;斜面长度一定时,倾角越大,加速度越大,小球到达底端时的速度越大,选项C错误;倾角越大,加速度越大,小球到达底端所需的时间越短,选项D错误.7.C解析:伽利略探究物体下落规律的过程是:先对亚里士多德对落体运动的观察得出的结论提出质疑——大小石块捆在一起下落得出与其矛盾的结论;猜想——下落的运动是最简单的运动,速度与时间成正比;数学推理——如果v∝t,则有x∝t2;实验验证——设计出斜面实验并进行研究,得出光滑斜面上滑下的物体的规律x∝t2;合理外推——将光滑斜面上滑下的物体的规律x∝t2推广到落体运动.从探究的过程看,选项C正确.①力的性质(1)物质性: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同时存在(2)相互性:力总是成对出现(3)矢量性:既有大小又有方向,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4)独立性:一个物体同时受几个共点力的作用,每个力各自独自地产生作用效果,好像其他力不存在一样(5)效果性:力作用在物体上总是要产生一定作用效果的,或者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者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6)绝对性:力与参考系的选取是无关的(7)瞬时性:力可以瞬时产生,瞬时消失,可以在瞬间突变②悬挂法、支点法支点法:用支点将薄板撑起,当薄板水平静止时,支点可认为是薄板的重心悬挂法:二次悬挂,物体所受的重力与悬线的拉力在同一竖直线上,两条竖直线的交点就是重心。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163812daaea998fcc220ecb.png)
一、知识点回顾1.力和力的图示2. 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改变运动状态、发生形变3.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4.重力:由于地球吸引而受的力G=mg 竖直向下重心5.四种基本作用: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弱相互作用6.弹性形变:当外力撤去后物体恢复原来的形状7.弹力产生条件:挤压、发生弹性形变8.弹力大小计算(胡克定律)F=kx9.摩擦力产生条件:接触、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沿着接触面与运动趋势方向相反静摩擦力大小:0≤f≤Fmax滑动摩擦力大小:f=μN μ动摩擦因系数没有单位10.力的合成与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11.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最大值F=F1+F2 最小值F=|F1-F2|12.受力分析二、习题 选择题1.如图所示,物块在力F 作用下向右沿水平方向匀速运动,则物块受到的摩擦力F f 与拉力F 的合力方向应该是( ) A .水平向右 B .竖直向上 C .向右偏上 D .向左偏上2.物体受到两个方向相反的力的作用,F1=4N ,F2=8N ,保持F1不变,将F2由8N 逐渐减小到零的过程中,它们的合力大小变化是( ) A .逐渐减小 B .逐渐变大 C .先变小后变大 D .先变大后变小3.如图所示,在水平力F 作用下,A 、B 保持静止.若A 与B 的接触面是水平的,且F ≠0.则关于B 的受力个数可能为( )A .3个B .4个C .5个D .6个4.质量为m 的物体放在水平面上,在大小相等,互相垂直的水平力F1和F2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沿水平面运动.如图所示,若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则物体( )A .在F1的反方向上受到Ff1=μmg 的摩擦力B .在F2的反方向上受到Ff2=μmg 的摩擦力C .在F1、F2合力的反方向上受到的摩擦力为Ff 合=2μmgD .在F1、F2合力的反方向上受到的摩擦力为Ff =μmg5.如图所示,在一粗糙水平面上有两个质量分别为m1和m2的木块1和2,中间用一原长为L 、劲度系数为k 的轻弹簧连接起来,木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现用一水平力向右拉木块2,当两木块一起匀速运动时两木块之间的距离是( )A .L +μk m1gB .L +μk (m1+m2)gC .L +μkm2gD .L +μ(m1m2g)k(m1+m2)6.如图所示,质量为m1的木块在质量为m2的长木板上滑行,长木板与地面间动摩擦因数为μ1,木块与长木板间动摩擦因数为μ2,若长木板仍处于静止状态,则长木板受地面摩擦力大小一定为( )A .μ1(m1+m2)gB .μ2m1gC .μ1m1gD .μ1m1g +μ2m2g7.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滑块A 、B ,按如图所示叠放,设A 、B 接触的斜面光滑,A 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现在B 上作用一水平推力F ,恰好使A 、B 一起在桌面上匀速运动,且A 、B 保持相对静止,则动摩擦因数μ跟斜面倾角θ的关系为( )A .μ=tan θB .μ=12tan θC .μ=2tan θD .μ与θ无关8.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两个球A 、B 固定在杆的两端,将其放入光滑的半圆形碗中,杆的长度等于碗的半径,当杆与碗的竖直半径垂直时,两球刚好能平衡,则杆对小球的作用力为( )A.33mgB.233mg C.32mgD .2mg9.如图所示,一条细绳跨过定滑轮连接物体A 、B ,A 悬挂起来,B 穿在一根竖直杆上,两物体均保持静止,不计绳与滑轮、B 与竖直杆间的摩擦,已知绳与竖直杆间的夹角θ,则物体A 、B 的质量之比mA:mB 等于( )A .cos θ:1B .1:cos θC .tan θ:1D .1:sin θ10.如图所示,晾晒衣服的绳子轻且光滑,悬挂衣服的衣架的挂钩也是光滑的,轻绳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根竖直杆上的A 、B 两点,衣服处于静止状态.如果保持绳子A 端位置不变,将B 端分别移动到不同的位置,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B 端移到B1位置时,绳子张力不变B .B 端移到B2位置时,绳子张力变小C .B 端在杆上位置不动,将杆移动到虚线位置时,绳子张力变大D .B 端在杆上位置不变,将杆移动到虚线位置时,绳子张力变小11.如图,重力大小为G 的木块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对它施加一竖直向上且逐渐增大的力F ,若F 总小于G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木块对地面的压力随F增大而减小B.木块对地面的压力就是木块的重力C.地面对木块的支持力的大小等于木块的重力大小D.地面对木块的支持力的大小等于木块对地面的压力大小12.如图,a 、b 为两根相连的轻质弹簧,它们的劲度系数分别为100N/m ,200N/m 。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力全部重要知识点(带答案)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力全部重要知识点(带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1682606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46.png)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力全部重要知识点单选题1、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A在竖直向上的力F(F<mg)作用下静止于斜面上,若减小力F,则()A.物体所受合力变小B.斜面对物体A的支持力不变C.斜面对物体A的摩擦力变大D.斜面对物体A的摩擦力可能为零答案:CA.在拉力F作用下对物体受力分析,如图所示,设支持力为N,根据共点力平衡条件,依题意有N=(mg−F)cosθ因F<mg,物体能静止于斜面的条件为(mg−F)sinθ≤μN=μ(mg−F)cosθ可知μ≥tanθ这是物体能够静止在斜面上的条件,与F是否减小无关,即力F减小后,物体仍能静止于斜面上,则其合力仍为零,故A错误;BCD.依题意,在拉力F作用下对物体受力分析,如图1所示,设支持力为N,摩擦力为f,根据共点力平衡条件,有f=(mg−F)sinθN=(mg−F)cosθ若减小力F其他不变,可知N变大,f变大,故BD错误,C正确。
故选C。
2、如图所示,轻杆AB的A端用铰链连接在竖直墙上,B端用轻绳BD系一重物G,轻绳BC的一端连接轻杆B 端,另一端连接在竖直墙上的C点,且轻绳BC水平。
现保持轻杆AB与竖直墙间的夹角不变,改变轻绳BC的长度,使轻绳与竖直墙的连接点C上移,直到轻绳BC垂直于轻杆AB,在连接点上移过程中,轻绳BC所受弹力F BC和轻杆AB所受弹力F AB的大小变化情况是()A.F BC减小,F AB增大B.F BC减小,F AB减小C.F BC增大,F AB减小D.F BC增大,F AB增大答案:B对轻杆B端受力分析,如图甲所示,受竖直向下的拉力G、沿轻杆方向的弹力F AB和沿轻绳方向的拉力F BC,根据力的合成作出G与F AB的合力F,由平衡条件可知F与F BC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由于G的大小方向保持不变,F AB的方向不变,则F的方向由水平向右逐渐变为与F AB垂直的虚线位置(如图乙所示),这一过程中,矢量三角形逐渐变小,所以轻绳BC所受弹力F BC和轻杆AB所受弹力F AB出的大小均减小,ACD错误,B正确。
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69be821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ec.png)
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又称惯性定律,指出“物体如果没有外力作用,或外力的合力为零,物体
就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还可以理解为: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它要么保
持原来的状态(包括速度为零的状态),要么不受力的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
)
2、质点的惯性系和非惯性系的判断方法,非惯性系的例子。
3、坐标系的选取和表示。
二、牛顿第二定律
1、牛顿第二定律又称运动定律,明确了力的概念,即:当物体受到外力(总的力)作用时,会产生加速度,且加速度的大小与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
力的方向相同。
用公式表达 F=ma。
2、等效力:将多个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合成为一力。
3、重力和重力的计算。
4、弹力和弹力的计算。
5、摩擦力和摩擦力的计算。
三、牛顿第三定律
1、牛顿第三定律又称作用-反作用定律,明确了力的相互作用联系。
指出“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时,彼此之间的作用力与受力物体方向相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四、应用
1、在现实生活中,各种力的应用情况。
2、受力物体的运动情况。
综上所述,牛顿运动定律是物理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它揭示了物体的运动规律,对我们认
识和描述物体的运动过程有着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牛顿运动定律,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
物体的运动情况,更好地指导实际应用。
2025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第三章 3.牛顿第三定律
![2025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第三章 3.牛顿第三定律](https://img.taocdn.com/s3/m/4c9444db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2b.png)
第三章相互作用——力3.牛顿第三定律【课程标准】1.理解牛顿第三定律。
2.能用牛顿第三定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解决有关问题。
【知识导图】情境引入如图1所示,某人用力去推墙壁;如图2所示,某次校运动会上,A、B两队进行拔河比赛;如图3所示,手拿一磁铁靠近水平桌面上一安装有磁铁的小车,小车在磁铁的作用下发生运动。
三种情况下无论物体是否接触、运动,当一个物体给另一个物体施加作用力时,另外一个物体是否给这个物体施加作用力?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有怎样的关系?必备知识·认知导学一、作用力和反作用力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任何力一定存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两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另一个物体一定对这个物体也施加了力。
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把其中一个力称为作用力,另一个力称为反作用力。
二、牛顿第三定律1.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2.表达式F=-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3.应用举例(1)划船时,桨向后推水,水给桨一个反作用力,从而推动船前进。
(2)汽车的发动机驱动车轮转动,由于轮胎和地面之间的摩擦,车轮向后推地面,地面给车轮一个向前的反作用力,使汽车前进。
三、物体受力的初步分析内容把指定物体(研究对象)受到的所有力找出来,并画出受力示意图顺序重力、弹力、摩擦力思路根据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分析和判断其受力情况根据各种力的特点,从相互作用的角度来分析物体的受力探索求真找到两个小磁针,其中一个小磁针绕着另外一个小磁针旋转,另外一个小磁针将会跟着旋转,请你动手做一下,这是真的吗?提示:这是真的,小磁针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如果同名磁极相对来做这个实验将会排斥转动,如果是异名磁极,会出现吸引转动。
明辨是非1.由于地球的质量远远大于人的质量,因此地球对人的吸引力比人对地球的吸引力大得多。
(×)提示:二者大小相等,属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59629217f1922791788e883.png)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知识点一――力的概念(1)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物体”同时指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3)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力的三要素决定了力的作用效果。
(4)力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力的单位:N (5)力的分类:按力的性质分:可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按力的效果分:可分为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等。
知识点二――重力(1)重力不是万有引力,重力是由于万有引力产生的。
(2)重力的大小G=mg,在同一地点,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或与水平面垂直。
但不能说重力的方向一定指向地心。
(4)物体的重心位置与物体的形状以及质量分布有关。
重心可以在物体上,也可以不在物体上。
知识点三――弹力(1)产生条件:直接接触、弹性形变(2)确定弹力的方向在硬接触中(除绳子和弹簧外),一定先找接触面,弹力的方向一定与接触面是垂直的。
(3)绳子、弹簧的弹力的方向一定沿绳子或弹簧。
轻杆所受力的方向不一定沿杆。
(4)胡克定律F=kx,指的是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成正比。
(5)同一根张紧的轻绳上拉力处处相等。
知识点四――摩擦力(1)产生条件:a:相互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b: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c:接触面粗糙(2)求摩擦力一定要首先清楚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才可以用F FN求解,FN指正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μ是动摩擦因数,与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有关,还跟粗糙程度有关。
(3)摩擦力的方向可以和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相反,但一定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4)摩擦力的方向一定与接触面平行,一定与弹力的方向垂直。
(5)摩擦力可以作为动力,也可以作为阻力。
知识点五――力的合成(1)力的合成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不是代数加减。
(2)两个力合力的范围F1 F2 F F1 F2,在这之间的所有的力都有可能,这是由这两个力的夹角大小来确定的。
必修一物理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含受力分析专题)
![必修一物理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含受力分析专题)](https://img.taocdn.com/s3/m/6e212cd4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bc.png)
必修一物理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含受力分析专题)物理第三章主要涉及科学实验及力学知识,重点包括力的概念、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受力分析等。
下面是对这些知识点的总结。
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原因,是一种作用在物体上能够改变物体状态的物理量。
力的大小用牛顿(N)作单位。
2. 力的合成与分解:当物体同时受到两个力时,它们的合力是两个力的矢量和。
合力的方向与力的方向有关。
力可以沿一定的方向进行分解,将该力分解为两个力,其大小和方向满足三角形法则。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体现为:改变物体的状态(静止或运动状态)、改变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压缩、拉伸、弯曲等)、改变物体的运动速度(加速、减速、改变方向等)。
4. 受力分析:受力分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重要方法。
在受力分析中,首先要分析受力物体,确定物体所受的力(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等),确定力的方向和大小。
然后,利用物体所受力的特点,通过受力分析,求解问题。
具体的受力分析专题还有以下内容:- 斜面上的物体受力分析:当物体放在斜面上时,斜面对物体的作用力可分解为物体的重力分力和垂直于斜面的支持力。
通过受力分析,可以计算物体在斜面上的摩擦力、加速度等。
- 倾斜面上的物体滑动和静止条件:当物体放在倾斜面上时,只有当物体的斜面倾角小于一定值时,物体会发生滑动;当倾角大于该临界角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 物体受到的拉力和斜拉力:当一端连接物体的绳子被拉力拉动时,物体会产生拉力。
当物体与绳子成一定的夹角时,绳子对物体的作用力可分解为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两个力。
- 物体的平衡条件:当物体所受的合力为零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根据平衡条件,可以计算物体所受支持力、拉力、斜拉力等。
- 物体受力分析中的静力学方法:在受力分析过程中,可以采用静力学方法,即将物体在特定情况下所受的力与其相应的支持力、摩擦力相平衡。
以上是对物理第三章的知识点进行的总结。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力学的基本概念和作用效果,并能够应用力学原理进行受力分析和问题求解。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32cdf3c5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50.png)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主要包含以下知识点:
1. 物体的运动:包括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等。
2. 速度和加速度:速度是指物体在某一时间内移动的距离与时间的比值,加速度是速度改变的速率。
3.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的速度只有在外力作用下才会改变,否则物体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4.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所受合力等于物体质量乘以加速度,即F=ma。
5. 牛顿第三定律(反作用定律):任何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均相等、方向相反。
6. 弹力:一种恢复形变的力,当物体发生形变后会产生弹力使物体恢复原状。
7. 引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地球的质量有关。
8. 摩擦力:物体在运动或相对运动中由于接触面间的不规则形状而产生的阻碍运动的力。
9. 平衡:物体的合力和合力矩均为零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10. 斜面上的物体:斜面上物体的平衡条件和斜面上物体的运动规律。
11. 弹簧的力和位能:弹簧的伸长或缩短会产生弹力和弹性势能。
12. 物体的动能和功: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功是外力对物体做的功。
以上是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的主要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力知识点总结(超全)(带答案)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力知识点总结(超全)(带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8330926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86.png)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力知识点总结(超全)单选题1、在某次救援中消防员利用三脚架向井底的被困人员提供物资,三脚架简化图如图所示。
支架质量不计,每根支架与竖直方向均成30°夹角。
已知绳索及所挂载物资总质量为m ,则在物资平稳匀速下降过程中,每根支架的弹力大小为( )A .mgB .mg 3C .√3mg 6D .2√3mg 9答案:D一根支架在竖直方向上的分力为F 1=Fcos30°根据平衡条件,在竖直方向上3F 1=3Fcos30°=mg解得F =2√39mg 故选D 。
2、如图所示,用根长为L 的细绳一端固定在O 点,另端悬挂质量为m 的小球A ,为使细绳与竖直方向夹30°角且绷紧,小球处于静止,则需对小球施加的最小力等于( )A .√3mgB .mgC .12mgD .√33mg答案:C以小球为研究对象,分析受力,如图根据作图法分析得到,当小球施加的力F与细绳垂直时,所用的力最小。
根据平衡条件得,F的最小值为F min=Gsin30°=12 mg故选C。
3、如图所示为常见的一款手机支架,支架放水平桌面上,手机放在支架上时()A.支架对桌面的压力等于手机的重力B.手机一定受到摩擦力的作用C.支架一定不受到桌面的静摩擦力D.手机对支架的压力和支架对手机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答案:CA.支架对桌面的压力等于支架和手机的总重力,大于手机的重力,A错误;B.由图可知,若没有摩擦力,支架对手机的支持力的合力与手机重力也可以平衡,B错误;C.支架在水平面上,桌面对支架的支持力与支架和手机的总重力平衡,不受静摩擦力,C正确;D.手机对支架的压力和支架对手机的支持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不是一对平衡力,D错误。
故选C。
4、如图所示,光滑圆环竖直固定,A为最高点,橡皮条上端固定在A点,下端连接一套在圆环上的轻质小环,小环位于B点,AB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30°,用光滑钩拉橡皮条中点,将橡皮条中点拉至C点时,钩的拉力大小为F,为保持小环静止于B点,需给小环施加一作用力F′,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FA.若F′沿水平方向,则F′=√32FB.若F′沿竖直方向,则F′=√33FC.F′的最小值为√36FD.F′的最大值为√33答案:CA.设橡皮条的拉力大小为T,对C有2T cos30°=F可知FT=√33若F′沿水平方向,小环只受橡皮条的拉力和F′,由平衡条件知F′=T=√3F3A错误;B.若F′沿竖直方向,则有F′=T tan30°=1F3B错误;CD.作出小环的受力图,如图所示由几何知识知,当F′⊥N时,F′有最小值,且最小值为FF min′=T sin30°=√36C正确;D.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可知F′无最大值,D错误。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b11ed2f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cd.png)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第三章:力与运动本章主要介绍了力和运动的概念,并对力的性质、受力分析、力的合成和分解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同时还介绍了平衡力和力矩的相关知识。
下面将对该章节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相互作用产生的效应,是使物体发生形态变化、速度变化或者方向变化的原因。
2. 力的性质:- 力是矢量,具有大小和方向;- 力可以相互叠加,即合力;- 力还可以分解成多个力的合力。
3. 受力分析:- 绘制力的示意图,标明力的方向和大小;- 建立坐标系,分解力的大小和方向;- 列出受力方程,求解未知量。
4. 力的合成与分解:- 合力:若多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上,其合力等于这些力的矢量和;- 分解力:将一个力分解成两个力,使其合力等于原力。
5. 平衡力:- 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但它仍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即为力的合力为零;- 平衡力的特点:合力为零,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6. 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为牛顿(N)。
1N表示当力的大小为1N时,1kg质量的物体受到的加速度为1m/s²。
7. 力矩:- 力对物体的转动效应,称为力矩;- 力矩的大小:力的大小与力臂的乘积,力臂是力作用点到转轴的垂直距离;- 力矩的方向:力矩的符号决定了转动方向。
8. 平衡条件:- 对于物体在水平面上的平衡:合力为零,合力矩为零;- 对于物体在斜面上的平衡:合力垂直于斜面,合力矩为零。
9. 动力学基本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合外力为零;-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凡是对物体施加作用力的物体,物体必然对其施加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10. 弹力:- 弹力是一种常见的力,当物体发生形状变化时,弹力产生; - 弹簧的弹力:弹簧的弹力与形变程度成正比。
总结:力与运动是物理学中非常基础和重要的概念。
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d1fc9b8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0b.png)
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第三章:运动的描述在物理学中,运动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研究了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等运动状态。
了解运动的描述对我们认识物理世界以及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质点的运动描述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它指的是物体的质量集中在一个点上,没有大小和形状。
在质点的运动中,我们通常用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等物理量来描述。
1.位置的描述位置是指物体所在的空间位置。
在物理学中,我们通常以参考物为依据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常见的参考物有地面、坐标轴、天花板等。
我们可以通过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位置,其中横坐标表示物体在直线上的位置,纵坐标表示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
2.速度的描述速度是指物体单位时间内所位移的大小和方向。
在数学上,速度可以用速度矢量来表示,它的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同。
速度矢量的大小则等于物体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3.加速度的描述加速度是指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改变的大小和方向。
加速度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它反映了速度的增加或减小。
加速度矢量的大小等于速度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
二、匀速直线运动的描述匀速直线运动是指质点在直线上以相等的速度运动的情况。
在描述匀速直线运动时,我们用质点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等物理量来表述。
1.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在匀速直线运动中,质点的位移等于速度乘以时间。
如果质点的速度恒定不变,那么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位移等于速度乘以时间。
2.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由于速度保持不变,所以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是恒定的。
3.加速度的特点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由于速度不变,所以加速度为零。
质点的加速度为零意味着质点在匀速运动状态下。
三、变速直线运动的描述变速直线运动是指质点在直线上速度不断改变的运动。
在描述变速直线运动时,我们需要引入从静止到运动以及改变速度方向的情况。
1.加速度和速度的关系在变速直线运动中,质点的加速度为速度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
如果加速度恒定不变,那么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速度等于加速度乘以时间。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力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带答案)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力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带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2d97eae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28.png)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力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单选题1、如图所示,俄国寓言故事《天鹅、大虾和梭鱼》中说:“有一次,天鹅、大虾和梭鱼,想把一辆大车拖着跑,他们都给自己上了套,拼命地拉呀拉呀,大车却一动也不动了。
”下列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A.因为大车太重了,所以不动B.因为天鹅、大虾和梭鱼的力气太小了,所以拉不动大车C.大车其实运动了,只是因为移动距离太小,看不出来D.因为大车所受的合力为零答案:D大车处于静止状态,故大车所受合力为零。
故选D。
2、匀速前进的车厢顶部用细线竖直悬挂一小球,如图所示,小球下方与一光滑斜面接触。
关于小球的受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重力和细线对它的拉力B.重力、细线对它的拉力和斜面对它的弹力C.重力和斜面对它的支持力D.细线对它的拉力和斜面对它的支持力答案:A由于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故其所受合外力为0;小球受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绳子拉力,如果斜面对小球产生弹力,弹力的方向垂直斜面向上,小球所受合外力一定不等于0,所以斜面对小球不会产生弹力,A 正确,BCD错误。
故选A。
3、如图所示,在大小均为F的两个水平力的作用下,长方体物块A、B相对于水平地面保持静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B间的摩擦力大小为F,B与水平地面间的摩擦力大小也为FB.A、B间的摩擦力大小等于F,B与水平地面间的摩擦力为零C.A、B间的摩擦力大小为2F,B与水平地面间的摩擦力大小为FD.A、B间的摩擦力大小为2F,B与水平地面间的摩擦力为零答案:B以物块A为对象,根据A在水平方向上受力平衡可知,B对A的摩擦力f BA与水平力F平衡,则有f BA=F以物块AB为整体,由于作用在物块A上的水平力F,与作用在物块B上的水平力F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且水平方向受力平衡可知,设地面对B的摩擦力为f地,则有F−F+f=0地所以f=0地即B与水平地面间的摩擦力为零。
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小提示:“共同体”模型一般都需要同时采用整体法和隔离法进行受力分析。
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2070157376baf1ffd4fad3e.png)
第三章相互作用专题一:力的概念、重力和弹力1.力的本质(1)力的物质性: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提到力必然涉及到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不离开不是一定要接触)有力时物体不一定接触。
(2)力的相互性:力是成对出现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存在。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等大、反向、共线,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作用效果不能抵消.(3)力的矢量性:力有大小、方向,对于同一直线上力的矢量运算,同向相加,反向相减。
(4)力作用的独立性:几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每个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均不会因其它力的存在而受到影响。
2.力的作用效果力对物体作用有两种效果:一是使物体发生形变,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这两种效果可各自独立产生,可同时产生。
3.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完整表述一个力时,三要素缺一不可。
当力F1、F2的大小、方向均相同时,我们说F1=F2。
力的大小可用弹簧秤测量,也可通过定理、定律计算,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是N。
4.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力的图示:用一条有向线段表示力的方法叫力的图示,用带有标度的线段长短表示大小,用箭头指向表示方向,作用点用线段的起点表示。
5.重力(1).重力的产生: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收而产生的,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的大小:由G=mg计算,g为重力加速度,通常g取9.8米/秒方。
由弹簧秤测量:物体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为重力大小。
(3).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物体的各部分都受重力作用,效果上,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都集中于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假设的点)重心跟物体的质量分布、物体的形状有关,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其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
(5).重力和万有引力重力是地球对物体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万有引力的另一个分力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力,同一物体在地球上不同纬度处的向心力大小不同,但由此引起的重力变化不大,一般情况可近似认为重力等于万有引力,即:mg=GMm/R2。
(完整)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
![(完整)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f91c2ed202020740bf1e9b17.png)
3.1重力1.力第三章知识点整理②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线段的长短按选定的标度和力的大小确定;③在线段的末端加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1)概念: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2)作用效果:①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②使物体发生形变(3)力的性质:①物质性: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
有力必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②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A 对B 作用的同时B 也对A 也有作用,一个物体是受力物体的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③同时性: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④矢量性:力不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是矢量。
(4)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5)如何来表示一个力?①力的图示:精确表示(大小、方向、作用点)②力的示意图:粗略表示(方向、作用点)作力的图示步骤:①选取合适的标度;注意:画同一物体受多个力的图示时,表示各力的标度应统一。
2.重力(1)概念:是由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特点:①重力不等于地球的吸引力,它只是地球吸引力的一部分。
②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③重力是非接触力④地面附近的物体都受重力,与物体所处的运动状态、速度大小无关。
(3)重力的大小和方向①大小:G=mg(g 为重力加速度)同一物体在赤道上重力最小;在两极最大。
②方向:竖直向下而不是垂直向下(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①影响重心位置的因素:质量分布、形状。
②重心位置的确定:形状规则的均匀物体:几何中心;薄板型物体:悬挂法。
注意:物体的重心可以不在物体上,重心也不是物体上最重的点。
3.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
3.2弹力1. 概念: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 由于要恢复原状, 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 这种力称为弹力。
★2.产生条件:弹性形变、直接接触★3.弹力的方向:(1)压力和支持力①面面接触:弹力垂直接触面②点面接触:弹力通过接触点而垂直接触面③点点接触:弹力通过接触点垂直于切面而指向圆心注意:弹力方向是从施力物体指向受力物体,画在受力物体身上。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05b8223b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1f.png)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
第三章《运动和力》是高中物理必修一的重要章节,主要介绍了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定律。
下面是第三章的主要知识点:
1. 运动的描述和分析:位置、位移、速度、加速度等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运动图像的描述和分析方法。
2. 运动的种类和特征: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等。
3. 力的概念和分类:力是导致物体发生运动、变形和产生变化的原因,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重力和弹力等不同类型的力。
4.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无外力作用下将保持运动状态,或静止不动。
5. 牛顿第二定律-作用力定律:物体的运动状态受到作用力的影响,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即F=ma。
6. 牛顿第三定律-相互作用定律:作用在两个物体上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即力的作用必然伴随着相等而相反的反作用力。
7. 弹力和摩擦力:物体接触面上的力在特定情况下会产生弹力和摩擦力,影响物体的运动。
8. 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动量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动量守恒定律指出,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9. 动能和功:动能是物体运动的能量,功是力对物体做功的结果,能量守恒定律是表示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的基本定律。
以上就是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运动和力》的知识点概述,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物理必修1第三章知识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1第三章知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db41897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d8.png)
高一物理必修1第三章知识总结物理可以说是高中所有学科中最难的一科,因为高中物理不仅知识点多,需要理解的知识也很多。
下面就让店铺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一物理必修1第三章知识总结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高一物理必修1第三章知识总结篇一1、参考系: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的另外的物体。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是相对于参考系在而言的。
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被选为参考系的物体,我们假定它是静止的。
选择不同的物体作为参考系,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但选择时要使运动的描述尽量的简单。
通常以地面为参考系。
2、质点:①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是科学的抽象。
②物体可看做质点的条件:研究物体的运动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
且物体能否看成质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物体可被看做质点的几种情况:(1)平动的物体通常可视为质点.(2)有转动但相对平动而言可以忽略时,也可以把物体视为质点.(3)同一物体,有时可看成质点,有时不能.当物体本身的大小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不能忽略时,不能把物体看做质点,反之,则可以.注(1)不能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为标准来判断物体是否可以看做质点,关键要看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可视为质点.(2)质点并不是质量很小的点,要区别于几何学中的“点”.3、时间和时刻:时刻是指某一瞬间,用时间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它与状态量相对应;时间是指起始时刻到终止时刻之间的间隔,用时间轴上的一段线段来表示,它与过程量相对应。
4、位移和路程:位移用来描述质点位置的变化,是质点的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5、速度:用来描述质点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1)平均速度:是位移与通过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其定义式为,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
平均速度对变速运动只能作粗略的描述。
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40084d1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50.png)
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书面材料,他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因此十分有必须要写一份总结哦。
总结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1一、重力,基本相互作用1、力和力的图示2、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3、力能力物体发生形变4、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1)、施力物体(2)受力物体(3)力产生一对力5、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6、重力:由于地球吸引而受的力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物体:几何对称中心质量分布不均匀,由质量分布决定重心质量分部均匀,由形状决定重心7、四种基本作用(1)万有引力(2)电磁相互作用(3)强相互作用(4)弱相互作用二、弹力1、性质:接触力2、弹性形变:当外力撤去后物体恢复原来的形状3、弹力产生条件(1)挤压(2)发生弹性形变4、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5、常见弹力(1)压力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压物体(2)支持力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支持物体(3)拉力:沿绳子收缩方向(4)弹簧弹力方向:可短可长沿弹簧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6、弹力大小计算(胡克定律)F=kxk劲度系数N/mx伸长量三、摩擦力产生条件:1、两个物体接触且粗糙2、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静摩擦力产生条件:1、接触面粗糙2、相对运动趋势静摩擦力方向:沿着接触面与运动趋势方向相反大小:0≤f≤Fmax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1、接触面粗糙2、有相对滑动大小:f=μNN相互接触时产生的弹力N可能等于Gμ动摩擦因系数没有单位四、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等效替代力的合成:求与两个力或多个力效果相同的一个力求合力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合力是以两分力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对角线长度即合力的大小,方向即合力的方向)合力与分力的关系1、合力可以比分力大,也可以比分力小2、夹角θ一定,θ为锐角,两分力增大,合力就增大3、当两个分力大小一定,夹角增大,合力就增大,夹角增大,合力就减小(0<θ<π)4、合力最大值F=F1+F2最小值F=|F1-F2|力的分解:已知合力,求替代F的两个力原则:分力与合力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本质:力的合成的逆运算找分力的方法:1、确定合力的作用效果2、形变效果3、由分力,合力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连接4、作图或计算(计算方法:余弦定理)五、受力分析步骤和方法1.步骤(1)研究对象:受力物体(2)隔离开受力物体(3)顺序:①场力(重力,电磁力......)②弹力:绳子拉力沿绳子方向轻弹簧压缩或伸长与形变方向相反轻杆可能沿杆,也可能不沿杆面与面接触优先垂直于面的③摩擦力静摩擦力方向1.求2.假设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相对滑动方向相反或与相对速度相反④其它力(题中已知力)(4)检验是否有施力物体六、摩擦力分析静摩擦力分析1、条件①接触且粗糙②相对运动趋势2、大小0≤f≤Fmax3、方法:①假设法②平衡法滑动摩擦力分析1、接触时粗糙2、相对滑动七、补充结论1.斜面倾角θ动摩擦因系数μ=tanθ物体在斜面上匀速下滑μ>tanθ物体保持静止μ<tanθ物体在斜面上加速下滑2.三力合力最小值若构成一个三角形则合力为0若不能则F=Fmax-(F1+F2)三力最大值三个力相加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2第三章相互作用第一节重力基本相互作用一、重力基础概念即:重力定义、图示、符号、计算公式、重心等(详见课本P5153)。
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d56f9c8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f0.png)
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知识点总结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讲的是相互作用的内容,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知识点一、三种常见的力1、重力: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重心(重力的等效作用点)2、弹力(1)、形变、弹性形变、定义等。
(2)、产生条件:(3)、拉力、支持力、压力。
(按照力的作用效果来命名的)(4)、弹簧的弹力的大小和方向,胡克定律F=kx(5)、可用假设法来判断是否存在弹力。
3、摩擦力(1)、静摩擦力:①、产生条件②、方向判断③、大小要用“力的平衡”或“牛顿运动定律”来解。
(2)滑动摩擦力:①、产生条件②、方向判断③、大小:f=uN。
也可用“力的平衡”或“牛顿运动定律”来解。
(3)、可用假设法来判断是否存在摩擦力。
二、力的合成1、定义;由分力求合力的过程。
2、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3、求合力的方法①、作图法(用刻度尺和量角器)②、计算法(通常是利用直角三角形)2、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三、力的分解1、分解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2、分解原则:按照实际作用效果分解(即已知两分力的方向)3、把一个已知力分解为两个分力①、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求两个分力的大小。
(解是唯一的)②、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求另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解是唯一的) (注意:通过作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判断)4、合力和分力是“等效替代”的关系。
高中物理学习方法1. 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较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愿意学习。
愿意学习,才能找到学习的乐趣。
有了乐趣,长期坚持,就产生了较稳定的学习兴趣—志趣。
把学习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是成长生涯中必不可缺少的一件事。
经日积月累,终会有所成效。
2. 掌握学习策略,善于整体把握“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在任何一段材料学习之前,先从整体、宏观去了解其主要内容和方法、结构和思路、内在的逻辑关系等,再从局部、细节入手,掌握各自知识点,明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强调应用,在应用中内化、感悟,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丰富学生们的知识结构,建立多节点相连的知识网络。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汇总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1e33d514b52acfc788ebc90c.png)
第三章知识点汇总【知识点1】重力1.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⑴地球上的物体受到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但不一定指向地心。
大小G=mg。
2.重心:①物体的各个部分都受重力的作用,但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所受重力的作用都集中于一点,这个点就是物体所受重力的等效作用点,叫重心。
②质量均匀分布的规则形状的均匀物体,它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上。
③一般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可在物体上,也可在物体外。
一般采用二次悬挂法确定。
【知识点2】形变和弹力1.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会对与其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由此可见产生弹力必须具备接触和弹性形变两个条件。
2.弹力的方向:物体之间的正压力(平时说的压力支持力)一定垂直于接触面。
绳对物体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子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在受力分析时应先确定受力物体。
3.弹力的大小: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弹簧弹力:胡克定律:F=kx(x为弹簧伸长量或压缩量,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
)4.如果物体间存在微小形变,不易觉察,这时可用放大法进行判定.【知识点3】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1.滑动摩擦力(1) 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①接触面粗糙;②有弹力③有相对运动(2)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滑=μFN其中 FN为接触面间的正压力,可以等于G;也可以大于G;也可以小于G;μ为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FN无关。
2.静摩擦力:(1) 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①接触面粗糙;②有弹力;③有相对运动趋势(2) 静摩擦力的大小:由物体的平衡状态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3) 大小范围: O < f静≤f m (f m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注意: a、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和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与运动方向无关第三章知识点汇总【知识点1】重力1.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知识点整理3.1重力1.力(1)概念: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2)作用效果:①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②使物体发生形变(3)力的性质:①物质性: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
有力必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②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A对B作用的同时B也对A也有作用,一个物体是受力物体的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③同时性: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④矢量性:力不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是矢量。
(4)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5)如何来表示一个力?①力的图示:精确表示(大小、方向、作用点)②力的示意图:粗略表示(方向、作用点)作力的图示步骤:①选取合适的标度;②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线段的长短按选定的标度和力的大小确定;③在线段的末端加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注意:画同一物体受多个力的图示时,表示各力的标度应统一。
2.重力(1)概念:是由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特点:①重力不等于地球的吸引力,它只是地球吸引力的一部分。
②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③重力是非接触力④地面附近的物体都受重力,与物体所处的运动状态、速度大小无关。
(3)重力的大小和方向①大小:G=mg(g为重力加速度)同一物体在赤道上重力最小;在两极最大。
②方向:竖直向下而不是垂直向下(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①影响重心位置的因素:质量分布、形状。
②重心位置的确定:形状规则的均匀物体:几何中心;薄板型物体:悬挂法。
注意:物体的重心可以不在物体上,重心也不是物体上最重的点。
3.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
3.2弹力1.概念: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 由于要恢复原状, 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 这种力称为弹力。
★2.产生条件:弹性形变、直接接触★3.弹力的方向:(1)压力和支持力①面面接触:弹力垂直接触面②点面接触:弹力通过接触点而垂直接触面③点点接触:弹力通过接触点垂直于切面而指向圆心注意:弹力方向是从施力物体指向受力物体,画在受力物体身上。
(2)绳子的拉力(弹簧的拉力):沿着绳子而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
(3)轻杆的拉力:①可沿杆②可不沿杆,要依具体情况确定判断弹力的有无:(1)条件判断法:弹性形变、直接接触(2)假设推理法:先假设有弹力、再根据受力平衡分析4.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弹力大小与弹簧的伸长量(或压缩量)成正比:kx F = k ——弹簧的劲度系数(其大小只跟弹簧的形状、大小、长短、钢丝的线径、材料等因素有关,与弹簧受到多大的弹力无关),单位为N/m 。
x 为弹簧在拉力F 作用下的伸长量或压缩量。
实验: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1)F-x (形变量)图象:图线的斜率表示劲度系数k 。
公式:kx F =(2)F-L (弹簧长度)图像:图线与L 轴的交点表示弹簧的原长L 0,斜率表示劲度系数k 。
公式:)(0L L k F -=(3)F-L (弹簧长度)图像:0-L 0表示压缩弹簧,L 0-L 表示拉伸弹簧。
注意:(1)求图线斜率时,注意单位换算。
(2)读数时,注意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如图为:2.40N 。
思考:用直尺测出弹簧的原长L 0,再把弹簧竖直悬挂起来,挂上钩码后测出弹簧伸长后的长度L ,把L -L 0作为弹簧的伸长量x ,这样操作,最后画出的图线可能是?典型例题1:一个实验小组在“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实验中,使用两条不同的轻质弹簧a 和b ,得到弹力f 与弹簧长度L 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B ) A 、a 的原长比b 的大 B 、a 的劲度系数比b 的大 C 、a 的劲度系数比b 的小D 、测得的弹力与弹簧的长度成正比典型例题2: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并测定弹簧的劲度系数”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所用的每个钩码的重力相当于对弹簧提供了向右恒定的拉力.实验时先测出不挂钩码时弹簧的自然长度,再将5个钩码逐个挂在绳子的下端,每次测出相应的弹簧总长度。
(1)有一个同学通过以上实验测量后把6组数据描点在坐标图中,请作出F -L 图线.√(2)由此图线可得出该弹簧的原长L0=____5___cm,劲度系数k=___20____ N/m.(3)该同学实验时,把弹簧水平放置与弹簧悬挂放置相比较。
优点在于:避免弹簧自身所受重力对实验的影响。
缺点在于:弹簧与桌面及绳子与滑轮间存在的摩擦造成实验的误差。
3.3摩擦力1.静摩擦力(1)定义:两个相互接触并挤压的物体间,存在相对运动趋势而又没有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称静摩擦力。
(2)产生条件:①接触面不光滑;②有相对运动趋势(没有相对运动);③接触且有挤压(即有弹力)。
(3)作用点:在两物体接触面上(4)方向:沿着接触面,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①运动或静止的物体都可以受到静摩擦力。
②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但与运动方向无必然联系。
③静摩擦力可以是动力或阻力,但它产生的效果一定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
★(5)大小:①由外力决定,一般与拉力(推力)相等;②随外力的增大而增大,但有一定限度,即在0与最大静摩擦力fmax(0< f ≤fmax)之间。
注意:最大静摩擦力fmax会随压力的增大而增大。
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1、条件判断法★2、平衡条件法:当相互接触的两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可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判断静摩擦力的存在与否及其方向。
3、假设法2.滑动摩擦力(1)定义: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的时候,会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滑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2)产生条件:①接触面不光滑;②接触且有挤压(即有弹力);③具有相对运动。
(3)作用点:在两物体接触面上(4)方向:沿着接触面,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①静止的物体也可以受滑动摩擦力,方向跟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②滑动摩擦力方向可以跟运动方向相同,但一定跟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5)大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垂直接触面)成正比:NFfμ=μ为动摩擦因数,没有单位,数值与材料及接触面的情况(如粗糙程度)有关。
注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
★求摩擦力的大小:(1)求最大静摩擦力fmax (2)判断:当外力m ax f F ≤时,物体受到的是静摩擦力,则f=F ; 当外力max f F >时,物体受到的是滑动摩擦力,则N F f μ=。
典型例题:如图所示,质量为2kg 的物体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视为相等,给物体一水平拉力F (g 取10m/s 2)(1)当拉力大小为5N 时,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多大?(2)当拉力大小为12N 时,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多大?(3)若撤去拉力,在物体继续滑动的过程中,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多大? 解:该物体的最大静摩擦力N kg N kg mg F f N 10/1025.0max =⨯⨯===μμ (1)当F=5N 时,m ax f F <,物体受到的是静摩擦力,则f=F=5N (2)当F=12N 时,max f F >,物体受到的是静摩擦力,则N mg f 10==μ (3)当F=0时,物体仍会滑动一段距离,此时物体受到的仍是滑动摩擦力,则N f 10=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对比: F max 略大于F 滑:生活中的摩擦力:(1)传动装置间的摩擦力是静摩擦力。
(2)主动轮受到的摩擦力与运动方向相反,从动轮受到的摩擦力与运动方向相同。
3.滚动摩擦力(1)定义:滚动摩擦是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
(2)特点:当压力相同时,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很多。
3.4力的合成1.合力与分力:(1)定义:当一个物体受到几个力(F 1、F 2……)的作用时,我们常常可以求出这样一个力(F ),这个力的作用效果与原来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效果相同,这个力称为另外几个力的合力,另几个力则称为这个力的分力。
(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等效替代关系。
注意:不是物体又多受了一个合力。
2.力的合成(1)定义: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
(2)运算法则:①两个分力在同一条直线上:同向相加、反向相减。
②两个分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平行四边形定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矢量运算的基本法则,对任何矢量都适用。
③多个分力合成:逐次合成法:先求出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再求出这个合力跟第三个力的合力,直到把所有的力都合成进去,最后得到的结果就是这些力的合力。
3.两个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F1和F2大小不变时,夹角θ越大,合力F合就越小。
(1)合力大小范围:︱F1 - F2︱≤F≤F1 + F2(2)合力可能大于、等于、小于任一分力。
4.三个力的合力大小范围:三个力的其合力一定小于等于三力之和,却不一定大于等于三力之差。
F≤F1 + F2 + F3(1)若其中两个较小分力之和F1+ F2≥F3,则的合力最小值为零。
0≤F≤F1 + F2 + F3(2)若其中两个较小分力之和F1+F2<F3,则合力最小值Fmin= F3-(F1+F2)F3-(F1+F2)≤F≤F1 + F2 + F3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1.实验方法:等效替代法2.操作(1)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两个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
用铅笔描下结点0的位置和两条细绳的方向,并记录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2)只用一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套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与前面相同的位置O,记下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和细绳套的方向。
3.注意事项(1)应使橡皮条、弹簧测力计和细绳套位于与纸面平行的同一平面内;(2)两个分力F1、F2的夹角不要太大或太小(60°~100°)。
(3)在同一次实验中,选定的比例要相同;4.作图对比:F’为测量值,方向一定沿着A0方向;F为理论值。
3.5力的分解1.定义:已知一个力求它的分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分解。
2.力的分解也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3.怎样分解:(1)同一个力F可以分解成无数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2)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举例:分解力的步骤:1.画出已知力的示意图。
2.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
3.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确定分力大小。
注意:1.把一个力分解成两个力,只是一种等效替代的关系,不能认为在这两个分力真实存在。
2.将力分解后,物体实际的受力个数并没有发生变化。
矢量相加的法则:(1)平行四边形定则:以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2)三角形定则:两个矢量首尾相接,从第一个矢量的始端指向第二个矢量的末端的有向线段就表示合矢量的大小和方向。
★力的正交分解:(1)定义:把力沿着两个选定的互相垂直的方向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