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的主要社会交往全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与家长的交往
• 思考: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谁?为什么? • 婴儿最初的人际关系是与父母建立的亲子依 恋关系。
• 早期的亲子关系是以后儿童建立同他人关系的 基础,儿童早期亲子关系好,就比较容易跟其 他人建立比较好的关系。
• 依恋形成于孩子出生后6-8个月,分离焦虑与 之同时出现的认生现象是依恋产生的标志。
(五)同伴交往的类型
1.同伴交往类型的测试方法 ——同伴提名法
“你最喜欢班上哪3个小朋友?”——正提名 “你最不喜欢班上哪3个小朋友?”——负提名 每个小朋友 正提名得分 负提名得分
2.同伴交往的类型
• 受欢迎型 • 被拒绝型
• 被忽视型 • 一般型
13.3%
14.3%
19.4% 52.9%
类型
3.交友关系中的问题儿童
• 在儿童问的交往中,有的孩子受同伴欢迎, 有的较普通,而还有一些孩子的交往存在 一些问题。
• 交友困难的儿童可以分成两种:被忽视型 幼儿和被排斥型幼儿。
(1)被忽视型幼儿 • 特点: • 体质弱、力气小、能力较差;积极行为与 消极行为均较少,性格内向、慢性、好静、 不太活泼、胆小、不爱说话、不爱交往, 在交往中缺乏积极主动性、且不善交往; 孤独感较重,对没有同伴与自己玩感到比 较难过与不安。
交往特征
性别特征
被拒绝型幼儿
冲动、缺乏友好 交往的技能
以男孩居多
被忽视型幼儿
退缩、不喜欢交往
以女孩居多
什么样的儿童受/不受欢迎?
• 学习成绩优秀
• 外表漂亮 • 学习成绩差或成就 感低 • 外表没有吸引力
• 体型有吸引力
• 行为举止平静、出 色、合作、助人 • 热情、外向
• 不友好
• 喜怒无常、吹牛、 小气、攻击性强 • 对人持批评态度
(二)婴儿期的依恋质量影响到儿童的同伴关系
• 研究证明:安全型依恋的儿童比不安全型 依恋的儿童更容易接触,情绪比较愉快, 攻击性低,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 会技能。还有研究发现,至少对男孩,1岁 时的不安全型依恋是与6岁时的适应不良和 行为问题相联系的。
• 思考:既然健康依恋有助于儿童个性发 展,那么,如何培养孩子良好依恋呢?
• 思考:良好的依恋关系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是 怎样实现的呢? • 通过满足了孩子爱的需要(即希望被人疼爱) 和安全需要(即觉得有人保护自己)而实现 的。
• 这两种需要的满足是儿童进行探究学习和 跟他人交往的前提。
• 如:在1~3岁期 间离开父母,由他 人抚养的孩子,往 往胆小,与同伴主 动交往的能力差, 在个性方面存在的 问题也多,如独立 性差,任性等。 • 缺乏安全感 “缺 爱”
3.回避型 • 母亲在场或不在场对这类儿童影响不大。 母亲离开时,他们并无特别紧张或忧虑的 表现。母亲回来了,他们往往也不予理会, 有时也会欢迎母亲的到来,但只是暂时的, 接近一下又走开了。这种儿童接受陌生人 的安慰和接受母亲的安慰一样。实际上, 这类儿童并未形成对人的依恋,所以,有 的人把这类儿童称为“无依恋的儿童”。 这种类型较少。
(三)不同性别幼儿交往特点
• 女孩游戏中的交往水平高于男孩。 • 表现在女孩的合作游戏明显多于男孩。 • 男孩对同伴的消极反应明显多于女孩。
(四)同伴关系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1.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 的需要 2.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3.对儿童的社会性及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4.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
学前儿童的主要社会交往
• 与同伴的交往 • 与家长的交往 • 与教师的交往
一、与同伴的交往
(一)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 • 最早出现:6个月左右
• 表现:相互触摸和观望,甚至以哭泣来对 其他婴儿的哭泣作出反应。 • 此后,婴儿之间交往的社会性逐渐加强。
• 婴儿早期的社会 性交往通常是积 极的,到1岁左 右则有近半数的 同伴交往是攻击 性、冲突性行为, 如打架、揪头发、 推人等行为。
• 第一,要使他们了解受欢迎儿童的性格特 点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学习与他 人友好相处。 • 第二,教师要引导其他幼儿发现这些幼儿 的长处,及时鼓励和表扬,提高这些幼儿 在同伴心目中的地位,通过有效的教育活 动达到促进儿童的交往。 • 第三,提供活动机会,增强各方面能力。 • 第四,教育幼儿之间互相帮助,团结友爱。 幼儿在互相帮助的过程中,双方也能学得 一定的社交技能和策略。
2.反抗型 • 这类儿童遇到母亲要离开之前,总显得很警 惕,有点大惊小怪。如果母亲要离开他,他 就会表现极度的反抗,但是与母亲在一起时, 又无法把母亲作为他安全探究的基地。 • 这类儿童见到母亲回来时就寻求与母亲的接 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接触,甚至还有点 发怒的样子。如孩子见到母亲立刻要求母亲 抱他,可刚被抱起来又挣扎着要下来。要他 重新回去做游戏似乎不太容易,他不时地朝 母亲那里看。
• 所有的婴儿都存在着依恋行为,但由于儿童 和依恋对象的交往程度、质量不同,儿童的 依恋存在不同的类型。
(一)儿童的依恋行为的三种类型 1.安全型 • 这类儿童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玩弄 玩具,对陌生人的反应比较积极,并不总 是偎依在母亲身旁。当母亲离开时,探索 性行为会受影响,明显地表现出一种苦恼。 当母亲重又回来时,他们会立即寻求与母 亲的接触,但很快又平静下来,继续做游 戏。
(2)被排斥型幼儿 • 特点: • 体质强、力气大、行为表现最为消极、 不友好、积极行为很少;能力较强、聪 明、会玩、性格外向、脾气急躁、容易 冲动、过于活泼好动、喜欢交往、在交 往中积极主动、但又很不善于交往,对 自己的社交地位缺乏正确评价(估计过 高),对没有朋友一起玩不太在乎。
• 思考:如何帮助那些交友困难的幼儿,使他 们被同伴接受?
(二)幼儿同伴交往的发展特点
• 儿童之间的社会交往在游戏情境中发生。
1.3岁左右,游戏中的交往主要是非社会性 的,儿童以独自游戏或平行游戏为主。 2.4岁左右,儿童在游戏中的互借玩具、彼 此的语言交流及共同合作逐渐增多。联系 性游戏(联合游戏)逐渐增多,并逐渐成 为主要游戏形式。
3.5岁以后,合作性游戏开始发展,同伴交 往的主动性和协调性逐渐发展。 4.幼儿期同伴交往主要是与同性别的儿童交 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