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转型读书笔记
民主-离我们远吗——《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读书笔记
~民主,离我们远吗——《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读书笔记高乾熙2010级人力资源管理实验班“五四”运动中有两把鲜明的旗帜,名为“德先生”和“赛先生”,前者即为科学,后者即为民主。
“民主”这个已不新鲜的词汇被我们无数次提起,却又显得若即若离,深不可测。
作为一种普适价值,理应成为每一个人的共识,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不断革新的社会现实又让人们对民主更加迷茫。
民主究竟是什么民主究竟能发挥怎样的作用民主究竟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又离我们有多远带着这样一些困惑和迷茫,认真阅读了《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在与作者的对话中逐渐使自己对于这些问题有了一个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是我国著名宪法学者,前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蔡定剑先生生前的最后一本书。
蔡定剑教授一生致力于宪法、中国法制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人民代表大会与议会制度、选举制度的研究,作为2009年年度十大法治人物候选人的蔡定剑教授,曾经获得评选方的高度评价:法治思想和理论的重要贡献者;法律制度的建设和推动者;法律实践行动的先行者。
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在为宪政和民主鼓与呼,“宪政民主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成为了他的临终遗言。
从1978年开始,中国在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美好蓝图的指引下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改革。
谈了30多年的改革,而我们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综合起来,我国面临的改革应该有四个层面:一是经济改革。
其核心在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是行政改革。
其核心是建立廉政、高效、法治和按程序办事的政府。
三是政治改革。
其核心是民主、自由、宪政。
四是社会改革。
其核心在于建立独立、平等的公民社会及其社会结构。
30多年里,经济层面的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已经跃居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但政治体制的改革总是举步维艰。
》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而其核心乃是民主的问题。
政治体制改革的“拦路虎”主要来自于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和反民主论的官员、学者,他们往往会提出“民主威胁论”、“民主有害论”、“国情论”等错误理论来阻挠民主制度的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
使民主运转起来读书笔记
使民主运转起来读书笔记
摘要:
1.民主的定义和重要性
2.民主的运转原理
3.民主运转的挑战与应对方法
4.读书笔记的思考与启示
正文:
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它要求国家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国家的决策应该由人民来作出。
民主的运转是复杂的,需要多方面的机制来保证它的正常运行。
首先,民主的运转原理主要基于选举制度。
在民主国家中,领导人和代表人民的议会成员都是通过选举产生的。
选举使公民有了选择和被选择的权利,这是民主的基本保障。
然而,选举只是民主的一部分,民主的运转还需要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来支持。
其次,民主运转面临着许多挑战。
比如,选举可能被操控,导致结果不能真实反映民意。
再比如,政治人物可能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人民的需求。
这些挑战都需要我们找到应对的方法。
读书笔记中,作者详细介绍了民主的运转原理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许多应对方法。
这些方法包括提高公民的政治素养,建立独立的选举机构,加强对政治人物的监督等。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民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认识到,民主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制度,它需要我们持续地努力去维护和改进。
民主的运行需要一个良性的土壤——《使民主运转起来》读后感
民主的运行需要一个良性的土壤——《使民主运转起来》读
后感
民主,是人类自古以来一直以来努力追求的理想社会制度,伴随着人类文明进步,不断演变,也影响着我们社会的发展,为我们人类社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使民主运转起来》是一本很有价值的书,作者米尔科拉斯塔奇克格里瓦尔内斯以民主的定义和相关理论为框架,全面论述了民主运行的重要因素以及如何促进民主政治。
首先,必须明确民主政治需要良好的土壤,政治环境是至关重要的,任何民主制度都必须基于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充分尊重公民权利和自由权利,充分发挥公民参与权。
只有充分尊重人权,保护公民参与权,才能使民主政治真正落地生根。
其次,民主政治的实现必须遵循正规,政治秩序和政治稳定都是民主的基石,国家必须推行有效的法治以维护和支持民主,法律必须保护公民参与权和其他基本权利,以符合公平、正义和公正的要求。
此外,民主始终离不开公民素质的培养,这就要求社会加强公民教育,加强对广大公民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社会素质的培养,使他们能够充分了解民主政治的基本知识,有能力参与民主运行。
最后,民主的运行还需要完善的机制和制度,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完善的民主制度,包括立法、行政和司法,完善立法机制、法律和法规,加强政党等社会组织和民主机构的建设,以及提供充足的政治资源。
总之,《使民主运转起来》一书把民主制度的关键因素进行了有
机的组织,对我们了解民主政治,促进民主运转有着重要的作用。
民主,只有在充分尊重人权、保护公民参与权,社会加强公民教育,建立完善的民主制度,充分发挥政治资源的基础上,才能保持有效的运行,从而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
《使民主运转起来》
《使民主运转起来》读书笔记姓名:滕卓伦班级:行政管理1542学号:1520903201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以为该书的内容涉及范围很大,看完之后才发现它只是针对意大利的制度改革实验的研究。
帕特南教授这本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是环环相扣,往往由前一个问题引出后一个问题,再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分析、图形表格论述了该国如何利用意大利深厚的公民传统,建立起了一套有效的民主机制。
现代政治学的研究方法是多元的,正如书中第12页所说:谨慎的社会科学家,像明智的发明家一样,必须依靠多元化来增强任何单一工具的力量,并弥补其不足。
本书共分为6个章节,前两个章节的内容让我觉得是在为后面几章做了铺垫,下面我会差别的讲一下我对这6个章节的理解。
第一章是帕特南教授提出了制度绩效的方法,这实际上是要解决在政治学上具有普遍意义的一个问题:民主政治如何才能得以实现?帕特南教授的实证设计实际上是通过一个较长时期对特定国度——意大利的跟踪研究,从它的地方政治制度的改革实验入手,展开经验和实证研究,达到他的设计目的。
第二章是纵向的实证资料的收集以及描述了20年间意大利各地方政府新的政府制度的设立和发展过程,并提出一系列具体问题。
我觉得第三章是本书的一大亮点,在第三章中帕特南教授主要是考察意大利改革制度绩效是如何衡量的。
他列举了四个方面的标准:全面性、内在的一致性、可靠性、制度的支持者及其选民的评价和目标一致性。
往具体方面说,帕特南教授列出了衡量制度绩效的12项指标,在这之中他指出我们必须要衡量政策“输入”的方面而非“输出”的方面,举例来说就像我们衡量的是政府的环境政策而非空气质量如何,因为后者固然重要,但是具体的社会状况是受到政府之外的很多因素共同影响的,有些结果政府不能一揽子地承担所有责任,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
我认为“制度绩效”和“政府绩效”二者之间我们不应该混为一谈。
但是在我国的这样的政策环境中,似乎政府应该对“输出”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制度绩效和政府绩效之间有更为密切的联系,这也是对政府有利也有弊的一个方面。
民主转型的书籍
民主转型的书籍
《民主转型那些事儿》
嘿,朋友!你知道吗,民主转型就像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冒险!(就好像一个人从懵懂无知到逐渐成熟的过程。
)你想想看,一个国家要从一种政治模式转变成更加民主的模式,这中间得经历多少波澜壮阔的故事啊!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好多国家都经历了民主转型这一历程。
(比如说韩国,曾经也有过那样一段艰难的转变时期。
)这可不是一帆风顺的,就如同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航行一样,充满了挑战和不确定性。
有时会遇到狂风暴雨,让整个进程受到阻碍;有时又会看到一丝曙光,给人们带来希望。
看看那些经历过民主转型的国家,不就像是一个个勇敢的战士在不断战斗吗!(他们努力地突破旧有制度的束缚,去追求真正的民主自由。
)民众们渴望表达自己的声音,渴望能够参与到国家的决策中来,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去推动着这一伟大的进程。
哎呀,这当中可是有很多精彩的情节呢!比如各方力量的博弈,不同观点的碰撞和交锋。
(这不就跟一场激烈的辩论赛似的嘛!)有时候会有人站
出来大声疾呼,为了民主的未来而努力拼搏;有时候也会有一些阻碍的因素出现,但大家都没有放弃。
其实,每个国家的民主转型都是独特的,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可以套用。
(就像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人生道路一样。
)我们应该从这些故事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找到适合自己国家的发展道路。
总之,民主转型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挑战的过程,它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智慧。
我们不能忽视其中的困难,但也不能放弃对民主的追求。
因为只有通过不断地奋斗和努力,我们才能真正迎来民主的春天!
以上就是我对于民主转型的一些看法,你是不是也觉得很有道理呢?。
关于民主类的书籍及其读后感
关于民主类的书籍及其读后感
这本书首先让我意识到民主这事儿啊,真不是喊喊口号那么简单。
美国的民主是在特定的历史、地理和社会条件下发展起来的。
比如说,美国早期那些移民,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谁也不服谁,那就得找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法子来管理,于是民主的种子就开始萌芽了。
托克维尔描述美国的乡镇自治的时候,我感觉特别新鲜。
在那里,每个人都像是一个小齿轮,虽然小,但是都在乡镇这个小机器里发挥着作用。
大家一起商量怎么修路、怎么办学,感觉就像是一群邻居在唠家常的同时就把事儿给办了。
这让我想到咱们平常社区里偶尔组织的业主大会,要是也能像美国乡镇那样高效民主就好了,当然咱也有咱自己的特色啦。
但是呢,这本书也不是一味地夸美国民主。
托克维尔也指出了民主可能带来的“副作用”。
就像有时候民主可能变成多数人的暴政。
你想啊,要是大多数人都决定了一件事儿,哪怕这件事儿对少数人不公平,在纯粹的民主规则下,少数人的声音可能就被淹没了。
这就好比一群人投票决定把一个人的房子拆了建公园,虽然大多数人同意了,可对那个人来说多惨啊。
从这本书里,我也看到了民主是一个不断发展、需要平衡的东西。
美国的民主有它的选举制度,从总统选举到各种议会选举。
不过这选举背后也是各种利益集团的博弈。
竞选人得讨好选民,有时候就像一场大型的推销会,把自己的政策当成商品一样卖出去。
这就导致有些政策可能是为了短期讨好选民,而不是真正从长远和全体人民的利益出发。
转型期民主政体的观念制度设计——读史读书笔记
政 治 与 法 律
转型 期 民主政体 的观念制度设计
— —
读 史读 书 笔记
单元庄
( 朝 华研 究 院
陕西 西安
" 7 1 0 0 7 5)
【 摘
要 】 中国现代化 宪政 民主化的 “ 三峡”有 着诸 多激 流险滩, 在 充分维护 民权 、 表达 民意的基础上 , 构 建公 正、 开放 、 民主、 平等、 廉
以及 “ 执 政 方 向” 与 “ 执政人格”等进行论述 。
r
【 关键词 】 转 型期 ; 民主政 体; 双宪民主意识 ; 战略权 威主义
一
、
构筑 “ 双宪 民主”政 体 , 坚持 “ 宪政” 与 “ 宪民” 的统一
2 、 民主: 晦 涩 暗 淡 的 另 一 面
l 、 人 性与 民主的 二重性
洁、 自律的社会 治理结构 , 建 立与之 相 匹配的现代社 会管理 团队, 尤其 是具有 “ 双 宪民主意识”和 “ 制衡 自觉”人格的权化战略 目标的关键。 由此必然 牵涉到 “ 顶层设计” 中关 于民主政体的 “ 观念制度设计” 。 苓文作为读 书读 史笔记 , 围绕建设 “ 双 宪( 党政 、 宪民 )民主 ”政体 、 实施 “ 战略权威主 义” 、 由人格 “ 二元 制衡 ”到法与政治的 “ - z - , t , 制衡” 、 政府 “ 服务 ”与 “ 主导”功能统一 ,
和 效仿 , 乃至将 其视 为人类文 明的 唯一取 向 , 这似 乎 已毋 庸置 疑 。 二三 百年 中 , 西 方世 界 一方 面 , 为人 类 文明 创建 了 一个 又一 个 现代 然而, 抛开 人 类文 明 取 向的 “ 唯 一 ”性 不论 , 仅就 “ 民主 ”本 宪 政 民主 体 制 的 国 家, 为 人 类文 明 开 发 出 巨大 的 生 产 力和 社 会 财 身而 言 , 其 本 质 与内 涵是 否 具有 文 明 、 正义、 平等、 自 由乃 至至 善的 富 ; 但与此 同 时, 也就 是这 些 先进 的现代 宪政 民主 体制 的国 家 , 又 给 唯一性 , 却值 得思考 。
《使民主运转起来》读书报告
《使民主运转起来》——读书报告《使民主运转起来》是哈佛大学罗伯特·帕特南教授,通过历经长达二十年的实证研究,记叙了自1970年起意大利各地区所作的制度改革试验。
论述了该国如何利用意大利深厚的公民传统,建立起了一套有效的民主机制。
笔者阅读了该书,欲通过此读书报告,对前五章的主要脉络作以梳理;重点对第六章的相关内容加以分析。
一作者首先以时间为纵轴,为我们重现了新制度是怎样诞生的。
强烈的地区和地方共识,是意大利历史遗产的一部分。
然而由于19世纪中期,为了维护新民族国家的一体化,意大利自1860年建国至20世纪中期,一直处在中央高度集权的控制之下。
二战后,随着民主政治的出现和基层对极端集权的日益反对,地区意识才开始再度兴起。
由于旧制度的惯性所致,导致尽管1948年新宪法规定建立由直接选举产生的地区政府,但新地区政府的全面建立计划被迫受到推迟。
60年代中期,经济的发展致使政治制度的转型终于被提上了日程。
随后作者向我们展开了一副1970年新制度全面改革后,新旧制度、中央地方是如何展开斗争的图景。
通过斗争,新制度逐渐在各个领域获取了自我发展的动力。
地区政治共同体的精英化,党派意识的温和化,使得即使是在奉行多党制的意大利,也可在大多数的地区实际问题上达成一致。
尽管争论仍然存在。
这种局面的形成是来源于新的地区制度在其成员中间培养了一种宽容、合作的实用主义精神。
为地区改革培养了政治精英。
历经了二十年的时间,地区自治制度逐渐深化,其决策有了真正的动态的、自我的性质。
尽管其实际的运行效果和人们预期中的有差距,但还是逐渐在其生存的土壤——地区及其选民中生根发芽。
在第三章,作者以代议制政府是否可以回应其选民所提出的要求,以及是否可以实际的解决问题,对其选择的20个地区加以绩效的衡量,即它们是否可以获得“好政府”的称号。
接着作者以更为细致的四个标准来衡量地区政府的制度绩效,即在领域上是否为全面的、在操作层面是否有内在一致性、是否具有长时段的可靠性、是否与制度的支持者及其选民的评价和目标一致;以及反映现代政府对公民与为公民所作的各种各样事物十二个指标,即内阁的稳定性、预算的及时性、统计和信息服务、立法改革、立法的创造性、日托中心、家庭诊所、产业政策工具、农业开支能力、地方医疗保健单位的支出、住房和城市发展、官僚机构反应的灵敏度。
民主的运行需要一个良性的土壤——《使民主运转起来》读后感
民主的运行需要一个良性的土壤——《使民主运转起来》读后感在今天的世界,民主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拥护,它是每一个国家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
在《使民主运转起来》一书中,作者提出了一个重要命题:民主的运行需要一个良性的土壤。
民主政治不仅仅需要有具体的宪法和法律,还需要一个法治的环境,让它的规则得到彻底的执行。
首先,实行民主的最基本条件是法治。
民主政体的根本是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上的,这就意味着法律的权威不容置疑,所有的人都有义务遵守法律,政府都有义务以法治的形式行使权力,并严格执行法律。
只有当这种法治环境建立起来之后,民主才能有效地运行。
其次,民主的运行需要一个良好的政治氛围。
民主的行使需要平等、自由、公平和正义。
民主的使用者要有热情、责任心和诚实,他们要有勇气和忠诚,勇于追求公正的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只有当人们具备这样的精神,才能使民主的运行更有效率,同时也能够把民主变成一种文化,永久地传承、实施和发展下去。
此外,民主的运行还需要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
民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条件是人们获得足够的尊严和公平对待,因此,保障人们基本生活权利是必要的,其中包括保障民众充分表达自由、保障言论、出版自由、保护隐私等权利。
同时,管理当局也应该郑重其事,切实保障少数族裔、弱势群体和被压迫者的权利。
只有当人们都能从法律上得到保障,才能使公正得以维护。
最后,民主的运行还需要一个良好的民主教育环境。
世界各国应深切认识到,发展民主必须从根本上建立一个良好的民主教育环境,以培养领导人的民主能力,使他们更好地发挥作用。
这需要给年轻一代提供充分的民主教育,使他们具有社会责任感,了解各种民主概念,知道如何关注民主的发展。
只有当民主的精神得到深入普及之后,民主文明才能得到根本的发展。
总之,民主的运行需要一个良性的土壤,只有当有良好的法治环境、政治氛围、社会生活环境和民主教育环境,民主才能运行起来,民主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用来帮助国家发展。
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读书笔记[大全5篇]
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读书笔记[大全5篇]第一篇: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读书笔记拿到这本《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看到作者是亨廷顿,心中肃然起敬,其代表《文明的冲突》更是如雷贯耳,可谓是皇皇巨著。
抱着十分虔诚的心情,带着对知识的渴望,来静静阅读此书。
书中总结了19世纪以来三波世界民主化浪潮的进程及其产生的原因,重点分析了20世纪后期重要的、或许也是最为重要的全球性的政治发展:大约有30个国家从非民主政治体制向民主政治体制发生的转型。
本书试图解释发生在1974年到1990年间的这一波民主化浪潮发生的原因、方式及其所带来的直接后果。
文中亨廷顿首先指出民主化的条件是:经济发展及非西方文化对民主的接受程度。
经济发展因素对民主化的影响:一是经济的发展需要高度的城市化、识字率和教育水平,它带来就业结构的变化,导致农民在规模和重要性上下降,以及中产阶级和城市工人阶级的发展。
二是经济的发展产生更多的公共资源和私人资源可供在各个团体中分配。
三是经济增长造就了更为复杂的经济体系。
四是国家对经济控制的放松导致独立的权力中心产生和成长。
五是经济的增长最终会使收入分配更加公平,促进民主的实现。
非西方文化对民主的接受程度因素对民主化的影响:现代民主是西方文明的产物,扎根于社会多元主义、阶级制度、市民社会、对法制的信念、亲历代议制度的经验、精神权威与世俗权威的分离以及对个人主义的坚持。
文中提出选举是民主的本质,即被统治人民通过竞争性的选举来挑选领袖。
从这一本质中产生了民主制度的其他特征只有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言论自由、集会自由、新闻自由只有反对派候选人和政党能够批评现任的统治者而不害怕受到报复才有可能进行自由、公平和竞争性的选举。
接下来亨廷顿以广阔的视角,从19世纪到20世纪末,从现代民主制度发源的欧美,到拉丁美洲、亚洲、非洲,横跨两个世纪,整个世界,来阐述民主化的产生和巩固的前因后果。
文中提出判断一个政权是否民主的标准是最有影响的集体决策者是否通过公平、诚实和定期的选举产生,在这种选举中候选人可以自由地竞争选票,而且基本上所有的成年人都可以参加选举,即民主的两个维度竞争和参与。
使民主运转起来 读写笔记
《使民主运转起来》读书笔记罗伯特·D·帕特南,当代西方著名政治学家,现任哈佛大学国际事务研究中心主任,肯尼迪政府学院公共政策马尔林讲座教授。
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政治学、国际政治和公共政策,发表的著作包括《手拉手:西方七国峰会》、《独自打保龄:美国社会资本的衰减》、《使民主运转起来》一举奠定了帕特南教授在西方学术界的权威性地位,他因之被誉为是与托克维尔、帕雷托和韦伯齐名的学术大家。
《使民主运转起来》就是罗伯特·D·帕特南的关于西方政治民主理论研究方面的代表作之一,该书是作者见证了意大利的一场极具历史意义的制度变革之后对意大利的民主制度变革进行追踪研究的结果,该书的主要主旨试图回答“为什么有些民主成功了。
而另一些有失败了”这一政治学中古老而又新颖的问题。
三大显著特点:实证性,经验性以及作者使用的新制度主义研究方法。
1970年意大利进行了一场制度变革实验,打破了统一后形成的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的中央集权模式,把权力下放到全国20多个地区政府,这在当时西方国家中非常罕见。
俞可平在其评作中毫不吝啬的给予此书极高评价:“1993年发表了一本轰动整个西方政治学界的著作,书名是《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本书通过对意大利各地区的研究探讨了有关公民生活的一些基本问题。
作者运用社会资本、治理和善治等新的政治分析框架,对意大利进行个案考察,经历长达20年的实证研究,论述了意大利如何在法西斯专制崩溃后,成功地利用意大利深厚的公民传统,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民主机制,逐渐使意大利社会走向善治和繁荣。
本书并没有进行很多的理论论证,帕特南更多的是针对意大利的一个个案的研究,并的到了一个又一个答案。
全书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导论”介绍了制度研究有关文献。
以后四章都是以一个问题开始,以另一个问题告终。
在第二章中,作者考察了新制度的建立及对意大利政治治理、政治权力和资源分配的影响;第三章,作者对意大利20个地区的决策过程和政策实施做了全面的比较分析,总结出对制度绩效的四条衡量标准:1、制度绩效必须是全面的,涵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诸多领域。
使民主运转起来读后感
《使民主运转起来》读后感1970年,意大利进行了一场制度改革,打破了长达一个多世纪之久的中央集权模式,这种大规模的制度创新,在20世纪的西方民族国家中,是非常罕见的。
罗伯特·D·帕特南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研究机遇。
“他意识到,由于这些制度在意大利各地都是从零开始,研究者可以利用这一机会,进行近距离的系统性地追踪,看看制度究竟是怎样发展的,又是怎样适应社会环境的。
”1所有的改革都在追求“革新”与“历史惰性”的平衡点,试图在这两者之间寻求一种良性的互动和循环。
罗伯特·D·帕特南历经20多年的研究,著成的《使民主运转起来》这本书,就是这方面经验性研究的经典之作。
作者在前言中说,这一研究过程颇像是一部侦探小说。
除第一章《导论》外,本书的每个章节之间环环相扣,由解决一个问题,引出下一个问题,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在第二章中,作者考察了新制度的建立及对意大利政治治理、政治权力和资源分配的影响;第三章,作者对意大利20个地区的决策过程和政策实施做了全面的比较分析;第四章作者解释了制度绩效的地区性差异;第五章,作者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地区间存在差异的原因;在第六章里,作者利用了集体行动和社会资本理论,说明为什么历史传统能如此稳定持久地存在。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对本书第四章所讨论的内容最感兴趣,所以下文主要围绕我对第四章的内容的一些思考展开。
作者在第四章中讨论了制度绩效的地区差异性,他在研究中发现,即便经济发展与公共制度的运转效率有一定的相关性,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也不能仅归结于经济发展这个因素。
作者为了寻找更有效的解释,转而将焦点锁定到社会生活上。
“他发现,在那些制度绩效高的地区,存在着许多社团组织”,“那里的人们关心公共事务,遵纪守法,相互信任,社会的组织和参与方式是横向的、水平的。
相反,在制度绩效差的地区,人们极少参与社会生活,在他们眼里,公共事务就是别人的事务,他们互不信任,社会生活是按照垂直的等级制组织起来的,腐败和违法乱纪是家常便饭。
以民主的名义——《民主的力量》阅读笔记及读后感
以民主的名义——《民主的力量》阅读笔记及读后感这本书从民主的角度,写党和国家的发展。
它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府是讲民主的。
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有走在民主的道路上,中国才有光明和出路。
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是科学与民主(所谓“德先生”和“赛先生”)。
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元勋们不少人都参与了五四运动,有的还是其中的主力和干将。
从这个角度上说,他们是在追求民主与自由的道路上,走到了一起,建立了中国共产党。
文字证据方面:早在党章第三次修订和党的六大就规定了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并提出相应的民主集中制的三条根本原则,用以防止极端民主化。
由此,“党内民主”开始出现在党的各种文献当中。
事实上:讲求民主,就走向胜利,不民主,就走向失败——中国共产党早期与共产国际联合后的发展反复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
国共对抗期间,正是由于共产党讲民主、实行民主才争取到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的支持,争取到全国人民的拥护,打败了国民党领导的政府。
鲜明的例子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建立了士兵委员会,民主政权建立实行“三三制”原则。
而反观国民党,却有借故推迟国大召开,指定国大代表等一系列不民主行为。
从处理与兄弟党派的关系、兄弟民族的关系、不同信仰的关系方面:国民党取缔民主党派——民盟,共产党则开创了民主协商制度。
人民政协中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并于1995年将政协纳入决策程序,至2007年基本形成制度。
在处理民族问题上,共产党政府开创了民族自治制度,处理民族问题。
尊重宗教自由。
文革结束后,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彭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更加认识到法制和民主建设的重要。
民主的实现表现在坚持集体领导,反对个人专断,实行民主集中制。
重大决策听取民众意见。
中共决策协商形成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三大协商平台。
广泛征求民意,深入调研。
包容,允许争论。
听证会与民主恳谈会是新时代的创新。
政务公开理念逐渐普及。
村民自治,“五牙子章”是村一级民主创新。
论民主读书笔记
论民主读书笔记【篇一:《民主四讲》读书笔记】《民主四讲》读书笔记中山大学公共政策学廖远《民主四讲》这本书属于“文化:中国与世界”新论丛书。
在缘起部分,有一段话引起了我的注意:“近百年来我们过于迫切地想把自己纳入这样那样的普遍性模式,实际忽视了中国文明的独特性。
同时,我们以过于急功近利的实用心态去了解学习西方文明,也往往妨碍了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西方文明内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1世纪的中国人应该已经有条件以更为从容不迫的心态、更为雍容大气的胸襟去重新认识中国与世界。
[1]”这一观点可以很好地体现在《民主四讲》这本书中,作者是带着一种批判的态度来分析西方民主的,正如他所说:“这本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介绍,也不仅仅是为了赞赏;在很大程度上,它的目的是要对西式民主进行批判和反思。
[2]”通过批判和反思,我们能更好地发展适合我国的民主模式。
一、民主模式应体现时代性民主是好东西,但其模式却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该如何对待各个时期和各个地区的各种模式的民主?在作者看来,民主的实效是区别什么模式的民主是好民主的关键因素。
同时,作者认为民主的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以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它:“正确的态度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同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下,应该不断探索实现民主的新方式。
[3]” 在看这本书的同时,我在思考着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民主模式是适合中国的?书的第一讲是民主的起源和演化,主要讨论民主发展的历史过程,探究为什么它会从“坏东西”变成了“好东西”。
[4]书中说道,民主最原始最简单的含义是“统治归于人民”或人民主权。
更准确地说,由全体人民(而不是他们选出来的代表)平等地、无差别地参与国家决策和进行国家管理。
[5]很显然,这种形式的民主是最公平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最好的民主。
古希腊的雅典民主可以说最接近于这种模式,虽然雅典的公民只占总人口(包括奴隶)中的少数,但是在公民中,雅典人真正实现了民主。
关于民主的笔记
即使所有的民主国家都本能地趋向中央集权,它们也会采取不同的方式。
这取决于该国的客观条件是促进还是阻止社会情况的自然发展。
二百多年以前,那些到新大陆建立民主社会的英国人,在他们自己的母国已经养成参与公共事务的习惯。
他们将这些自由制度和开放的民情带到了美洲,并且运用这些东西。
拿破仑独揽一切行政大权的行为既不应当受到褒扬,也不应该受到贬斥,他拒绝这些权力和接受这些权力,都是同样困难的。
法国的集权远大于美国,缺乏相应的中间力量,拿破仑是喜爱这一点的,任何一个军事天才都喜欢中央集权。
当一个国家在刚刚结束一场流血革命的时候,爱好社会安定的心理就发展成了一种盲目的激情,而公民则对秩序产生了一种强烈而反常的热爱。
和旧贵族制度仍然保持联系的君主,由于受到自己贵族习惯和贵族传统的影响,更偏向于因为身份不平等所造就的情感;公民们则往往会试图抑制中央政权,将它看作贵族的政权。
革命都动摇或破坏了地方的次级政权,君主唯独把中央集权留给自己享用,欧洲国家每向平等迈进一步,就同时也向专制迈进了一步。
他们认为应当对自己统治下的所有公民负责,把指导每个人该如何度过一生的责任全都包揽在自己身上。
在必要的时候,不管人们愿意与否,它还会教导每个人如何获得幸福。
从前,君主靠地产和税收生活。
而现在,他的需求和权力都大大增加了,因此不能再依靠上述的收入生活了。
国家一方面可以通过举债的方式吸收富人的资金;另一方面出于慈善的角度将穷人的储蓄集中到一起,使其产生收益,即通过银行储蓄任意使用穷人的存款。
于是,国家的财富由政府支配并且不断循环,并且随着身份的日益平等而相应增加,因为在一个民主国家里,只有政府才能取得个人的信任。
在所有的欧洲国家里,过去和现在都有很多和一般财产权相关的私人权利。
这项权利受法院保护,在未经法院许可的情况下,国家不能剥夺其权利。
这是一种让欧洲国家的法院和其他国家的法院有所区别的半政治性权力。
法院不仅审理私人之间的几乎所有纠纷,在大多数情况下,它还是私人与国家之间的仲裁人。
使民主运转起来读书笔记
使民主运转起来读书笔记摘要:一、引言:阐述民主的重要性与现状二、民主制度的运作:分析民主制度的核心要素及其作用三、民主与公民参与:讨论公民参与的重要性及途径四、民主与政治文化:分析政治文化对民主发展的影响五、民主与国家治理:探讨民主与国家治理的关系及实践六、民主与经济发展:论述民主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七、民主与国际关系:分析民主在国际交往中的作用及启示八、民主的未来挑战与展望:展望民主制度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前景及应对策略九、结论:总结全文,强调发展民主的重要性正文:【引言】民主,作为一种政治制度,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当代社会,民主被视为一种公平、公正的政治体制,能够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然而,民主制度的运作并非一帆风顺,各国在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问题。
本文通过对《使民主运转起来》一书的读书笔记,旨在分析民主制度的运作原理,探讨如何在现实中使民主更好地运转起来。
【民主制度的运作】民主制度的运作依赖于多个核心要素,包括选举制度、政党制度、公民权利保障等。
首先,选举制度是民主政治的基础,通过公平、公正的选举,人民可以选择代表自己利益的政治领导人。
其次,政党制度在民主政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各政党在竞争中寻求民众支持,推动国家政策的发展。
此外,公民权利保障机制确保了公民在民主政治中的地位,使公民能够积极参与政治事务。
【民主与公民参与】公民参与是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民通过各种途径参与政治决策,可以提高政策的公信力和有效性。
在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的途径包括选举、信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
这些途径使公民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诉求,保障国家政治的民主性。
【民主与政治文化】政治文化对民主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一个国家的人民如果具备较高的民主素养和政治参与意识,那么这个国家的民主政治发展就会更加顺利。
因此,培养公民的民主意识、增强政治信任是发展民主政治的关键。
【民主与国家治理】民主与国家治理密切相关。
民主的运行需要一个良性的土壤——《使民主运转起来》读后感
民主的运行需要一个良性的土壤——《使民主运转起来》读后感民主是一种比较合理的社会制度,它改变了人类本来简单的政治生活,赋予它以理性、富有创意性以及公正不偏的基础。
使民主运转起来这本书处理了民主运行的重要性期及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作者从多维度展开讨论,形成自己的一套诠释。
首先,作者强调了民主的重要性:民主运行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还是社会基础的建设,即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土壤使民主运行起来,这就要求作者的政策要具备健全的法制结构,让社会公平正义的原则受到不变的遵守,以衡量政府的政策实施是否真正惠及社会大众。
其次,作者在书中提到了构建民主所需要的经济及政治条件:民主运行要求经济水平要达到一定程度,经济要健康稳定,民众收入要均衡,尤其是弱势群体、儿童集体要收到有益的社会关爱;政治方面需要在依法治国的基础上不断推进改革,加强政党的监督与问责,民主环境要存在政治自由的氛围,让民众能够自由发表意见和前进新的发展道路。
此外,还有社会精神文明的要求,进行民主政治运行,要求社会上存在公平正义文明、包容宽厚的精神风尚,民众之间要相互尊重、宽容包容,政治文明要多元化,不能单一政治思想的占据市场,要让多元的政治意识得以表达,让民众能够立足于社会的发展。
认识到民主运行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只有当这些要求得到充分地满足的时候,民主的运行才能稳定的进行下去。
作为一本从多维度解析民主运行重要性的书,使民主运转起来可以说是一本充满洞见的著作,书中每一段都深刻地了解到实现民主运行所需要的有力条件。
此外,书中还就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历史作了深入的剖析,为我们更好的理解民主的性质和发展走向提供了很多精彩的思考。
最后,作者进一步指出,民主的发展离不开决策者的智慧,即决策者要能够正确评估各种因素,作出更好的判断,并以它作为指导原则,为民主的发展提供更具有力量的推动力,让民众有更强的自我实现意识和信心,而不受复杂的政治环境和利益纷争的影响,真正使民主运行起来。
民主转型读书笔记
关于民主转型的读书笔记20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范围内的民主化浪潮兴起,这次民主化浪潮被称为“第三波”。
20世纪50年代发端于美国的政治发展理论也在被时代不断地赋予新的内容。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民主制度本身的价值已经被全世界人民所认同,很多国家摆脱了旧有的权威政体而建立了民主制度。
但是这些新兴的民主国家面临许多困难,初生的民主制度也受到了挑战。
因此,很多学者将注意力重新转移到民主上来,他们开始关注专制政体如何向民主转型,以及已经建立的民主制度如何持续和巩固。
我读了塞缪尔▪亨廷顿的《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林茨和斯泰潘的《民主转型与巩固的问题》以及拉里▪戴蒙德的《民主的精神》之后,想就民主的几个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
一、民主和民主转型的概念民主是当今时代政治生活的主题词之一,尽管对其内涵以及具体实践还存在很大争议,但民主已经成为一种普世价值却是不能不承认的事实,纵然有很多人指出民主的弊端,但恐怕没有那个政权敢说自己是不民主的。
而民主不是从来就有的,这又涉及到由非民主政体向民主政体过渡的问题,也就是民主化的问题,在《第三波》中,亨廷顿归纳历史上的民主化过程,划分出三次民主化浪潮,即1828年到1926年间的第一次民主化长波,1943年到1962年间的第二次民主化短波,以及1974年至今的第三波民主化,而在各次民主化过程之间还伴随着两次回潮,许多新民主政体又退回到非民主政体,尽管如此,民主国家的数量还是增加了,用作者的话说就是“进两步推一步”,总体上还是进步了。
在本书中,亨廷顿主要从现实层面上定义民主,赞同熊彼特的定义,即民主是这样一种制度安排,“个人通过竞取人民手中的选票而得到做出决定的权力”①,在这里,重点关注的民主的程序性意涵,而暂且不考虑民主作为政府权威的来源,以及作为政府所服务的目的这类含义。
而相对于民主,作者将民主政体的反面统统归结为威权主义政体,尽管具体国家存在很大不同,但确实都能体现出权力集中等非民主特征,这样简单化的归类也无可厚非。
使民主运转起来读书笔记(一)
使民主运转起来读书笔记(一)教师笔记:如何使民主运转起来读书概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必须让学生理解并实践民主运转,而阅读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来帮助学生阅读和理解相关知识。
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提供有趣的书籍和文本,并让他们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内容。
•让学生分享他们阅读的书籍和文章,并对阅读进行肯定性回应以鼓励他们。
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教授学生如何获取关键信息,例如标题、副标题、图表、重要段落等。
•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细节,例如词汇、结构和语法等。
•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复杂的文本,并提供帮助。
鼓励学生参与讨论•组织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让学生表达他们的思想并听取他人的不同观点。
•把阅读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分析现实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给予学生选择权和自我评估•让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书籍和文章,并确保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阅读和理解它们。
•鼓励学生自我评估,例如创建评估表或检查列表,这样他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阅读进度和理解程度。
总结实践民主运转读书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的重要途径。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采取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阅读技巧、鼓励参与讨论和给予选择权和自我评估。
这样,我们才能让民主运转起来读书成为我们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建议以下是一些可行的实践建议,帮助教师更好地实践民主运转读书教育:•确保为学生提供适合其阅读水平和兴趣的书籍。
根据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兴趣水平,提供一个适合每个学生的阅读列表或候选书单,并进行推荐和咨询。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班级讨论,建立有组织的讨论指南,包括主题或问题,以及讨论目标和步骤。
•了解学生的文化背景,并在课程中融入文化元素。
比如,提供不同国际文化路线的书籍,让学生从多个视角对内容进行思考和分析。
•推荐适合学生观看和收听的 Podcast,并将其与学科相关联。
通过 Podcast,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相关概念和主题,并提高他们的技能和知识水平。
民主转型与巩固
《民主转型与巩固的问题》读书报告46052林茨和斯泰潘的著作《民主转型与巩固的问题:南欧、南美和后共产主义欧洲》主要讨论讨论先前的非民主整体及其特点是如何影响民主转型和民主巩固的。
作者写作本书的大体结构是:先列出了理论框架,然后根据这个框架对南欧、南美和后共产主义欧洲的民主转型和巩固的过程进行了实证分析。
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具体分析一下作者的理论框架。
1.民主及其场域首先,作者对完整的民主转型进行了界定:民主转型完成的标志是,只有通过选举的政治程序才能产生政府成为广泛共识,政府权力的获得则是自由和普遍选举的直接结果,并且这一政府事实上拥有制定新的政策的权力,而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来源于新的民主程序,不必与其他法律主体分享权力。
这个严密的操作性的定义强调了社会层面的认可和权力获取的途径,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对自由化和民主化的区分:非民主的环境中,可能有自由化;同时,民主化导致自由化,但“民主化是更广泛更有针对性的政治范畴”,我认为作者此处的“更广泛”可能指改变范围之广,亦即更深刻彻底的转变,如要求直接选举等。
这一关于民主转型的的构成要素的明确定义廓清了两个问题:第一,针对“选举至上谬误”:自由选举是民主的必要条件但不能视为民主的充分条件,即进行选举不等于完成转型,因为选举政府可能没有权力;第二,关注人们对于通过特定的制度安排产生民主政府这个问题形成共识,反之缺乏共识,在这里指长期对立与矛盾,尤其关于某种特定民主政体的选择上。
这种共识关乎合法性,如果长期无法达成,就会影响转型的完整甚至民主巩固。
同时,判断转型完整重要的一点还在于必须确定一个标准,要求政府完成民主转型要求的所有步骤,以防止临时性过渡政府长期执政,甚至蜕变成非民主政体。
总之,从本质上讲,巩固的民主是作为一种政治情境而非单单的一种政体,它是完整而综合性的,在此情境中,民主已经成为“最佳的政体选择”。
这种情境具体分为三个层面:1.行为层面:主要政治团体不寻求推翻民主政体或脱离国家而独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民主转型的读书笔记20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范围内的民主化浪潮兴起,这次民主化浪潮被称为“第三波”。
20世纪50年代发端于美国的政治发展理论也在被时代不断地赋予新的内容。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民主制度本身的价值已经被全世界人民所认同,很多国家摆脱了旧有的权威政体而建立了民主制度。
但是这些新兴的民主国家面临许多困难,初生的民主制度也受到了挑战。
因此,很多学者将注意力重新转移到民主上来,他们开始关注专制政体如何向民主转型,以及已经建立的民主制度如何持续和巩固。
我读了塞缪尔▪亨廷顿的《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林茨和斯泰潘的《民主转型与巩固的问题》以及拉里▪戴蒙德的《民主的精神》之后,想就民主的几个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
一、民主和民主转型的概念民主是当今时代政治生活的主题词之一,尽管对其内涵以及具体实践还存在很大争议,但民主已经成为一种普世价值却是不能不承认的事实,纵然有很多人指出民主的弊端,但恐怕没有那个政权敢说自己是不民主的。
而民主不是从来就有的,这又涉及到由非民主政体向民主政体过渡的问题,也就是民主化的问题,在《第三波》中,亨廷顿归纳历史上的民主化过程,划分出三次民主化浪潮,即1828年到1926年间的第一次民主化长波,1943年到1962年间的第二次民主化短波,以及1974年至今的第三波民主化,而在各次民主化过程之间还伴随着两次回潮,许多新民主政体又退回到非民主政体,尽管如此,民主国家的数量还是增加了,用作者的话说就是“进两步推一步”,总体上还是进步了。
在本书中,亨廷顿主要从现实层面上定义民主,赞同熊彼特的定义,即民主是这样一种制度安排,“个人通过竞取人民手中的选票而得到做出决定的权力”①,在这里,重点关注的民主的程序性意涵,而暂且不考虑民主作为政府权威的来源,以及作为政府所服务的目的这类含义。
而相对于民主,作者将民主政体的反面统统归结为威权主义政体,尽管具体国家存在很大不同,但确实都能体现出权力集中等非民主特征,这样简单化的归类也无可厚非。
林茨的《民主转型与巩固的问题》中指出:一个国家完成民主转型的标志是,只有通过选举的政治程序才能产生政府成为广泛共识,政府权力的获得则是自由和普遍选举的直接结果,并且这一政府事实上拥有制定新的政策的权力,而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来源于新的民主程序,不必与其他法律主体分享权力。
②并且作者对概念中涉及的重要词进行了解释,自由化与民主化的区分:在非民主的环境中,自由化包括放松对媒体的控制、强调个人合法权益、容忍反对派;民主化属于政治范畴,包括选举、辩论,它比自由化更广泛、更有针对性,它会导致自由化。
没有民主化也可以有自由化。
防止“选举至上”的谬误,即自由选举是民主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关于“广泛共识”:人们要在单一制、联邦制、选举制度等问题上具有共识,才能巩建立固的民主政体。
民主化过程错综复杂,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因为非民主国家本身就存在诸多类型,包括一党体制、军人政权和个人独裁等,这三种体制向民主的转型方式各有不同,所造成的结果自然也存在区别。
在《第三波》中,亨廷顿根据政府和反对派的相对重要性的不同,将这些国家向民主过渡的类型划分为三种,即变革(政府实现的民主变革,政府力量大于反对派)、置换(政权垮台,反对派领头,后者力量大于政府)和移转(二者势均力敌时,通过谈判而采取联合行动)。
一般而言,原有政权的统治者都不愿放弃权力,只有在他们发现统治已经维持不下去的时候才会希望通过民主化来挽救自己的地位,在权位不保的时候,则希望能够免于惩罚,当然,他们的目的能否实现还取决于其力量与反对派力量孰强孰弱。
可以看到,政府中存在改革派和保守派之分,而反对派中也有温和派和极端派的区别,一般而言,要想实现二者的合作,一般依赖于改革派和温和派,而压制保守派和极端派,后两者一般倾向于保持现状或者激烈的改变现状,都不利于民主化进程以及民主的顺利实现。
另外需要明确的是第三波民主化的共同特征,亨廷顿将其归结为妥协、选举和非暴力,而这些特征是大部分民主化国家的实际表现,当然特例除外。
妥协是民主的重要特征,要想实现民主,这一特征必不可少。
而选举则更是必要的程序,在实际选举过程中,反对派出人意料的获得很多选票甚至占据多数,这就为民主化的顺利进行和民主的实现创造了有利条件,而这一结果恐怕也是政府所意料不到的。
亨廷顿将这一民主化浪潮的经验教训归结为:那些想要继续掌权的威权领袖们不该举行选举;那些需要民主的反对派团体不该抵制威权领袖们所发起的选举。
二、关于民主巩固的问题当然,在各种条件促发下进行向民主转型后的民主巩固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在林茨的《民主转型与巩固的问题》中,作者对巩固的民主政体给出的定义是:就行为层面而言,一个巩固的民主政体之中,没有重要的民族、社会、经济、政治或者制度性的行动者将重要的资源用于建立非民主的政体,或者用于暴力,或者用于寻求外国的干涉从而获取独立;就态度层面而言,绝大多数民众都具有这么一种信念,即民主程序和制度是治理社会集体生活最合适的方式,反体制力量的支持者非常少,或者是或多或少地被孤立于民主的支持者;就制度层面而言,全国范围内的统治力量和非统治力量都服从于特定的法律、程序和制度,并且习惯于在这些法律、程序和制度范围内解决冲突,而这些法律、程序和制度产生于新生的民主程序。
③作者还特别提出:在巩固问题上,巩固的民主政体也可能崩溃;巩固的民主政体具有多样性。
在本书中,作者提出了巩固民主的五个场域,即自由和活跃的公民社会、相对自主和受人尊重的政治社会、可以确保公民合法的自由权利和独立的结社生活的法律和法治、国家官僚系统,以及制度化的经济社会。
④对之简单的解释就是,要有公民社会、政治社会和官僚机构的三分,前者体现为社团的多元化和自主性,中者为多元化的政党参与政治,后者则是现代化的官僚结构。
制度化的经济社会则主要体现为有法律保障其运行的市场经济。
可见,这五个场域只有互相配合、共同作用才能发挥其功能,并且实现相互间的巩固和完善。
另外一个关于民主巩固的重要问题是国家性,民主转型与巩固的前提是一个民族国家的存在和稳定,作者回顾了民族、国家、民族国家与主权国家等极为容易混淆的概念,很多国家正是因为存在各种分离势力而不得不面对不稳定的国内政治形势,因而也就无法顺利实现民主的巩固,而国家范围的界定也与民主范围的确定息息相关,因为这涉及到哪些人有权享有民主,在这个方面多民族国家面临着民族主义与民主的矛盾,可见如何应对国家性问题与民主巩固紧密相关,在③胡安▪J ▪林茨和阿尔佛莱德▪斯泰潘,《民主转型与巩固的问题》,第6页。
接下来对各个国家的分析之中,国家性问题将成为作者关注的重点。
在本书中,作者还对现代非民主政体进行了界定,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增加了后全能主义这一模式,其他则包括威权主义、全能主义(也可译为极权主义)、苏丹制政体。
之所以增加后全能主义,作者认为在许多非民主国家中存在着全能主义与民主政体之间存在不同全能主义但又非民主的表现形态,在这种政体之中,意识形态逐渐成为一种摆设而仅仅存在于口头上,政权出于合法性的需要才保持着原有的思想说教,但已经不再真正信仰。
并且,后全能主义的多元化程度也有所提高,但与威权政体相比仍有程度上的区别。
不过,作者也指出这种政体并不能独立的存在,它要求过去存在一个全能主义的政体,因而这种后全能主义政体是否能够算作一个独立的政体形式就需要质疑,并且这种政体因为与全能政体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使其同样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过渡政体,就像威权政体和民主政体之间也存在过渡地带一样。
尽管如此,后全能主义在民主转型过程中仍然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毕竟一个纯粹意义上的全能主义政体很难实现民主转型。
另外,后全能主义还根据其与全能主义政体的联系紧密程度而表现出不同的类型,包括早期的后全能主义、僵滞的后全能主义、以及成熟的后全能主义,分别以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为代表。
同时,根据向民主转型的原领导层自主性程度以及政权稳定程度还可以将后全能主义政体的建立和向民主转型的方式分为选择式去全能主义化和衰退式去全能主义,不同的后全能主义政体采取了不同的转型方式,包括控制、垮台和谈判等。
而苏丹制则更多的表现出一种传统的政治形式,因为它带有太多的传统因素,比如统治者将国家私有化,官员更多的表现为统治者的家臣。
应该说现代社会这种政体已经不多见,更多的是带有苏丹制特点的政体。
之所以不厌其烦的介绍这些初始政体类型是因为它们对民主转型的方式和巩固程度具有重要作用,这种分析思路虽然具有明显的历史制度主义倾向,但却也能够得到历史事实的验证,毕竟任何国家的演变都离不开过去政体的影响。
与此同时,不同地域因为地缘政治、历史文化、以及政治经济制度的不同而表现不同的转型和巩固的特点,南美、南欧和中东欧以及苏联国家分别表现各自不同的方式。
前两者更多的是威权政体向民主的转型,而后全能主义则广泛存在于中东欧和苏联地区。
就南欧而言,西班牙、葡萄牙和希腊是作者选取的分析对象。
西班牙进行了改良式转型——革命式转变,虽然具有佛朗哥专制统治的影响,但以苏亚雷斯为代表的领导人积极地推进民主进程,他们选择了适合本国国情的转型程序,即首先实现政治的民主化改革,然后进行经济、社会改革。
与此同时,面对本国的多民族特征,为防止地方民族主义借民主化过程提出独立要求,他们首先进行了全国范围的选举,从而使中央政府具备了合法性。
这种转型程序得到了作者的称赞,并被认为是一种合理的转型路径。
应该看到,南欧国家的民主化进程有着很大的不可复制性,因为他们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因素,比如军事等级制度的深刻影响,很难想象在中国中下级军官进行政变建立政权之后还能继续保持自己的军衔不变或者继续对高级军官保持敬畏。
南美国家则具有不同的特点,总体上表现为受限制的民主,因为这些国家都面临着民主巩固和民主质量的问题,军人在这些国家曾经并且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最为复杂的转型路径出现在后共产主义的欧洲,不仅有威权政体的波兰,还有各种各样的后全能主义国家,并且这些国家还因为之前是否存在独立国家时期以及民主时期又表现出新的不同。
但无论如何,要想实现民主转型,都需要在领导层、意识形态、动员和多元化表现出合适的变化,只有社会出现了多元化的组织、社团,意识形态领域处于松动,以及领导层开始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且动员能力减弱的时候,民主转型才成为可能,而不同政体的国家在这些条件上具有不同的特点,但在国际国内的各种因素影响下,这些国家还是进行了民主转型,尽管过程曲折程度以及民主化的实现程度各有不同。
可以看到,不同国家在民主转型和巩固的过程具有不同的特点,需要根据不同的国情和历史、文化、制度来做出选择,但也应该看到,这些国家在转型过程中也表现出共同的特征,即要顺利实现民主的转型和巩固,就需要在五个场域同时实现要求,尽管路径各有不同,到底是首先进行政治改革还是进行经济改革,还是同时进行,都需要注意这五个场域的配合,不可偏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