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装配工艺基础.

合集下载

机械装配技术基础知识点重点总结

机械装配技术基础知识点重点总结

机械装配技术基础知识点重点总结
机械装配技术是制造业中一项重要的工艺,它涉及到机械零件
的组装和调试。

以下是机械装配技术的基础知识点的重点总结:
1. 设计图纸的理解和解读
- 设计图纸是机械装配的基础,需要理解图纸上的各种符号和
标识,例如尺寸标注、平行线标记等。

- 了解不同视图的表示方法,如正视图、俯视图和侧视图等。

- 掌握图纸上不同零件的命名规则,以及装配关系的表示方式。

2. 机械零件的分类和特点
- 机械零件可以按照形状、功能和材料等进行分类,如轴、轮、齿轮等。

- 不同零件具有各自的特点和要求,如精度、强度、耐磨性等。

3. 装配工艺和方法
- 掌握不同装配工艺的基本原理,如手工装配、自动装配和半自动装配等。

- 了解装配工具和设备的使用方法,如扳手、螺丝刀等。

- 熟悉常见的装配方法,如插销装配、螺纹连接和焊接等。

4. 调试和测试
- 调试是装配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需要逐个检查各个装配好的零件,确保其正确安装和运行。

- 掌握常见的调试方法,如调整螺栓的紧固力度、校准传动装置等。

- 进行必要的测试和检验,如耐压测试和性能测试,确保装配的质量和可靠性。

5. 安全和保护
- 在机械装配过程中,应注意安全规范和操作规程,确保自身和他人的安全。

- 使用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护目镜等。

- 维护和保养装配设备和工具,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以上是机械装配技术基础知识点的重点总结,希望对你的学习和工作有所帮助。

机械装配工艺基础讲义

机械装配工艺基础讲义

机械装配工艺基础讲义2007-11-03 20:091. 装配的概念:装配就是按照规定的技术要求,将零件、组件和部件进行配合和连接,使之成为半成品或成品,并对其进行调试和检测的工艺过程。

其中,把零件、组件装配成部件的过程称为部装;把零件、组件和部件装配成产品的过程称为总装。

2. 装配的工作内容:2.1清洗:清洗的目的是祛除零件表面或部件中的油污以及机械杂质。

清洗的方法有擦洗、锓洗、喷洗和超声波清洗等。

2.2联接:将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零件结合在一起的工作称为联接。

可拆卸的联接有螺纹联接、键联接和销联接等;不可拆卸联接有过盈配合联接、焊接、铆接等。

2.3校正、调整和配作:校正就是在装配过程中通过找正、找平及相应的调整工作来确定相关零件的相互位置关系;调整就是调节相关零件的相互位置,除了在配合校正中所作的对零部件间位置精度的调节之外,还包括对各运动副间隙的调整以保证零部件间的运动精度;配作是指在装配过程中的配钻、配铰、配刮、配磨等一些附加的钳工和机加工工作。

2.4平衡:平衡的方法有加重、减重、调节等。

3.装配的精度3.1装配精度的内容3.1.1尺寸精度:指装配后零部件间应保证的距离和间隙。

3.1.2位置精度:指装配后零部件间应保证的平行度、垂直度等。

3.1.3运动精度:指装配后有相对运动的零部件在运动方向和运动准确性上应保证的要求。

3.1.4接触精度:指两配合表面、接触表面和连接表面间达到规定的接触面积和接触点分布的要求。

3.2影响装配精度的因素3.1零件的加工精度3.2零件之间的配合要求和接触质量3.3零件的变性3.4旋转零件的不平衡3.5个人的装配技术4.保证装配精度的工艺方法4.1互换法4.1.1完全互换法:装配时各配合零件不需要挑选、修配和调整,就可以达到规定的装配精度。

4.1.2部分互换法4.2选配法4.2.1直接选配法4.2.2分组选配法4.2.3复合选配法4.3修配法4.4调整法5.装配尺寸链5.1装配尺寸链的概念:在机器的装配过程中,由相关零件的尺寸或相互位置关系所组成的尺寸链。

第五章机械装配工艺基础讲解

第五章机械装配工艺基础讲解

保证装配精度的方法
思考:修配件的修配量怎样确定?
保证装配精度的方法
调整装配法
用一个可调整零件,装配时或者调整它在机器中的 位置,或者增加一个定尺寸零件,以达到装配精度的方法。
保证装配精度的方法
可动调整法:采用移动调整件位置来保证装配精度。
(a)
(b)
(c)
保证装配精度的方法
优点:调整过程中不需拆装零件,零件精度不高可达较高装 配精度,调整方便,应用很广。
概述
移动式装配 移动式装配是指所装配的产品不断地从一个装配地点移到 下一个装配地点,工人则在某一固定地点完成固定工序内 容 (1)自由移动式装配
自由移动式装配所有工序都按各个 装配地点分散,装配中产品用手推 或用传送带、起重机移动,产品传 送无节拍,对工人技术水平要求较 低。主要在成批生产中被广泛采用 如中型机床、柴油机批量生产
概述
B1
B2
B0 B3
A1
A0
A2
A3
概述
活塞 连杆 缸体
曲轴
0
1 2
3
概述
产品的装配精度和零件的加工精度的关系 装配精度是零件的加工精度和合理的装配方法共同保证的
零件精度是保证装配精度的基础 装配精度并不完全取决于零件精度,还可以通过合理的装配方法保证
(如:装配精度要求较高,组成零件较多的结构)
保证装配精度的方法
在生产中常用的保证装配精度的方法有: 互换装配法、选配装配法、修配装配法与 调整装配法。
保证装配精度的方法
互换装配法
通过控制零件的加工误差来保证装配精度。 完全互换装配法(极值法)
机器在装配过程中每个待装配零件不需挑选、修配和调整, 装配后就能达到装配精度要求的一种装配方法。 条件:各相关零件公差之和小于或等于装配公差。

顾崇衔等编著的第三版的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机器装配工艺基础

顾崇衔等编著的第三版的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机器装配工艺基础
寸精度;位置精度;相对运动精度和接触精度
A0
A3
A2
零部件间旳尺寸精度 涉及:
距离精度是指确 保一定旳间隙、配合 质量、尺寸要求等有 关零件、部件旳距离 尺寸旳精确程度。
配合精度是指配 合面间到达要求旳间 隙或过盈旳要求。
B1
B2
A1
车床装配旳尺寸
B0 B3
第六章 机器装配工艺基础
6-1 机器装配生产类型及其特点
多采用固定 装配或固定 式流水装配
第六章 机器装配工艺基础
6-1 机器装配生产类型及其特点
生产类型 大批大量生产
成批生产
单件小批生产
工艺过程划
工艺过程
分很细,力 求到达高度
旳均衡性
工艺过程旳 划分须适合 于批量旳大 小,尽量使 生产均衡
一般不订详 细工艺文件 ,工序可合 适调度,工 艺也可灵活 掌握
缺陷:在装配精度高,环数较多时就难以满足零件加工经济精 度要求。
合用:在满足零件加工经济精度情况下,首先考虑选用完全互 换; 主要用于低精度或高精度但构成环少旳装配。
第六章 机器装配工艺基础
6-2 到达装配精度旳工艺措施
一、互换装配法——统计互换装配法
(2)统计互换装配法/大数互换装配法(概率法)
二、分组装配法/选配法 (1)直接选配法 由装配工人在许多待装配旳零件中凭经验挑选合适旳零件 装配在一起确保装配精度。如活塞环与活塞旳装配。 优点:简朴 缺陷:①选配时间长; ②不宜在有节拍旳生产中用。
第六章 机器装配工艺基础
6-2 到达装配精度旳工艺措施
二、分组装配法/选配法 (2)分组选配法 将被加工零件旳制造公差放宽几倍, 零件加工测量后分组
装配旳运动精度有①主轴圆跳动;②轴向窜动;③转动 精度;④传动精度。

机械装配工艺基础讲解

机械装配工艺基础讲解

第7章:机械装配工艺基础(倪小丹)270教学目标:任何机械产品都是由若干零件和部件组成。

根据规定的技术要求将有关的零件接合成部件,或将有关的零件和部件接合成产品的过程称为装配,前者称为部件装配,后者称为总装配。

通过本章学习应能设计一般机器的装配工艺规程:掌握保证装配精度的4种装配方法:以及能根据产品或部件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装配方法并合理设计各零件的尺寸及其精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1、装配工艺性2、装配工艺规程的设计3、保证产品装配精度的四种方法案例导入如图所示为车床装配结构示意图,分析其结构的装配工艺性如何?怎样设计其装配工艺?应该采用什么方法装配?各零件的尺寸、公差和偏差应怎样确定和保证?图270 倪小丹7.1、机器结构的装配工艺性装配工艺性是指设计的机器结构装配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装配工艺性好,是指装配时操作方便,生产率高。

7.1.1 机器装配的基本概念对结构比较复杂的产品,通常根据其结构特点,划分为若干能进行独立装配的部分,这些独立装配的部分称为装配单元。

零件是组成产品的最小单元。

零件一般都预先装成合件、组件、部件后才进入总装,直接装入机器的零件并不太多。

合件是在一个基准零件上,装上一个或若干个零件构成的。

如装配式齿轮(如图6.2),由于制造工艺的原因,分成两个零件,在基准零件1上套装齿轮3并用铆钉2固定。

为此进行的装配工作称为合装。

图6.2组件是在一个基准零件上,装上若干合件及零件而构成的。

如机床主轴中的主轴,在基准轴件上装上上轮、套、垫片、键及轴承的组合件称为组件。

为此而进行的装配工作称为组装。

组装还可分为一级组装、二级组装等。

部件是在一个基准零件上,装上若干组件、合件和零件构成的。

部件在机器中能完成一定的、完整的功用。

例如车床的主轴箱装配就是部装。

主轴箱箱体为部装的基准零件。

产品是在一个基准零件上装上若干部件、组件、合件和零件而成的。

7.1.2 装配工艺系统图在装配工艺规程制订过程中,表明产品零、部件间相互装配关系、装配流程及装配顺序的示意图称为装配系统图。

第十三章机械装配工艺基础

第十三章机械装配工艺基础

组件 组件是由若干零件组成,在结构上有一定独立性的部分。
部件 部件是由若干零件和组件组成,具有一定独立功能的结构单元
组件装配 组件(或部件)装配是按照规定的技术要求和顺序完成上述组合的工 艺过程。
总装配 总装配是将部件、组件、零件组合成产品的工艺过程。
13.1 机器装配概述
二、 装配工作的一般内容
流水式固定装配
在成批生产中,对于体积重量大、装配精度要求高的产品,通常采用产品装配工位不变, 即每台产品的工作地点不变,而工人带着工具轮流在装配现场的每一个固定式装配台重复 完成某一个装配工序的装配工作。
工艺特点:工人按工艺顺序轮流到各工作地巡回作业,避免了产品移动时所造成的精度 损失,可节省工序之间的运输等费用,但所占生产面积较大,零部件的运送、保管等工作 复杂,工作效率低,故适用于单件、或成批生产或大型机器的装配。
部件是由若干个零件组成的、机械上能够完成独立功能相对独立性的 部分。而在部件中,由若干个零件组成的在结构与装配关系上有一定的 独立性的部分,称为组件。
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技术要求,将零件进行组合和连接,使之成为部件 或机械的工艺过程称之为装配。
组合整台机械的过程称为总装配(简称总装); 组成部件的过程称为部件装配(简称部装); 把零件组合成组件的过程称为组件装配(简称组装)。
(3)力、热、内应力等所引起的零件变形 零件在机械加工和装配过 程中,因力、热、内应力等所产生的变形,会使装配合格的机器,经过 一段时间之后精度逐渐失去。 (4)旋转零件的不平衡 旋转零件的平衡在高速运转的机器中受到极 大的重视,在装配工艺中作为必要的工序进行安装。如发动机的曲轴连 杆都要进行动平衡,以保证获得要求的装配精度,使机器正常工作,同 时还能降低噪音。在现代机械装配中,对于中速旋转的机械部件,也开 始重视动平衡问题,这主要是从工作平稳性、不产生振动、提高工作质 量和寿命等方面来考虑的。

机械制造技术课件:机械加工工艺与机械装配工艺基础

机械制造技术课件:机械加工工艺与机械装配工艺基础

机械加工工艺与机械装配工艺基础
13.1.2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组成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可划分为五个不同层次的单元,分别
是工序、安装、工步、走刀和 工位,下面介绍这几个机械加 工中的基本概念:
(1)工序。工序是工艺过程的基本组成单位,零件的机械 加工工艺过程是由若干工序按 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形成的。 工序是指一个或一组工人,在一个工作地点对同一个或同时 对几 个工件所连续完成的那一部分工艺过程。例如对如图 13-1所示的阶梯轴进行大批量加工时, 其工序为:铣两端面、 钻两端中心孔、车大外圆及倒角、车小外圆、切槽及倒角、 铣键槽、去 毛刺。
机械加工工艺与机械装配工艺基础
13.2 定位基准的选择
13.2.1 基准的分类 机械零件是由若干个表面组成的,为了确定零件表面的
相对关系,必须依据一些点、 线、面,所依据的这些点、线、 面几何要素就是基准,根据基准的不同功能,可分为设计基 准 和工艺基准两类。
机械加工工艺与机械装配工艺基础 1.设计基准 设计基准是设 计 图 样 上 所 采 用 的 基 准,是 标 注 设
机械加工工艺与机械装配工艺基础
(3)自为基准原则:有时精加工或光整加工工序要求余量 小而均匀,则应以加工表面 本身作为定位基准。例如,在床身 导轨面进行磨削加工,常用导轨面本身作为基面找正后 加工, 还有拉孔、铰孔、研磨、无心磨等都是自为基准。
(4)互为基准原则:某个工件上有两个相互位置精度要求 很高的表面,常采用工件上 的这两个表面互相作为定位基准 进行反复加工来保证位置精度的要求。
机械加工工艺与机械装配工艺基础
图13-3 车削阶梯轴
机械加工工艺与机械装配工艺基础
(5)工位。 一次安装后,工件在机床上占据的每一个加工位置称为 工位。为了减少安 装次数,常常采用各种回转工作台、回转 夹具、移位夹具,使工件在一次安装中先后处于 几个不同位 置进行加工。如图13-4所示,一次安装后,在回转工作台上依 次完成装卸工 件、钻孔、扩孔和铰孔四个工位的加工。

机械制造工艺 第五章机械装配工艺基础

机械制造工艺 第五章机械装配工艺基础

二、选配法
选择装配法是将尺寸链中组成环的公差 放大到经济可行程度,然后选择合适的零 件进行装配,以保证规定的装配精度要求。 实际生产中还可分为:直接选配法、分组 选配法和复合选配法。
1、直接选配法
装配时,由工人直接从许多待装配的零件中选 择合适的零件进行装配。这种方法劳动量大,与 工人的技术水平和测量方法有关。
应用装配尺寸分析与解决装配精度问题的步骤: 建立装配尺寸链 确定保证装配的方法 进行计算
第三节 保证产品装配精度的方法
一、互换法 二、选配法
三、修配法 四、调整法
一、互换法(完全互换和不完全互换)
1、完全互换法
(1)定义:在全部产品中,装配时各组成环不需挑选或不需改 变其大小或位置,装配后即能达到装配精度要求的装配方 法,称为完全互换法。 (2)特点 优点: 装配质量稳定可靠(装配质量是靠零件的加工精度 来保证);装配过程简单,装配效率高(零件不需挑选, 不需修磨);易于实现自动装配,便于组织流水作业;产品 维修方便。 不足之处:当装配精度要求较高,尤其是在组成环数较多 时,组成环的制造公差规定得严,零件制造困难,加工成 本高。 (3)应用: 完全互换装配法适用于在成批生产、大量生产中装 配那些组成环数较少或组成环数虽多但装配精度要求不高 的机器结构。 (4)计算方法:其装配尺寸链采用极值法解算。
二、装配尺寸链的建立(掌握)
三、装配尺寸链的计算方法(掌握)
一、装配尺寸链的基本概念
1、装配尺寸链:在机器的装配关系中,由相 关零件的尺寸或相互位置关系所组成的一 个封闭的尺寸系统。 2、装配尺寸链的封闭环:装配所要保证的装 配精度或技术要求。装配精度(封闭环)是零 部件装配后才最后形成的尺寸或位置关系 3、装配尺寸链的组成环:在装配关系中,对 装配精度有直接影响的零、部件的尺寸和 位置关系。 4、如同工艺尺寸链一样,装配尺寸链的组成 环也分为增环和减环。如图5-2

机械装配工艺基础知识培训教材

机械装配工艺基础知识培训教材

机械装配工艺基础2(1)装配过程简单,生产率高。

(2)装配质量稳定可靠。

(3)对装配工人技术水平要求不高,易于扩大生产。

(4)便于组织流水作业用自动化装配,完全互换法尤其适用于装配节拍强的流水装配。

(5)备(配)件供应方便,容易实现零部件的专业化生产。

(6)当装配精度要求高,特别是组成环数目较多时,零件难以按经济精度加工。

因此,互换法装配常用于“高精度少环数或低精度多环尺寸链”的大批大量生产中。

2、选配法在大批大量生产中,当装配精度要求很高且组成环数目不多时,若采用互换法装配,将对零件精度要求很高,给机械加工带来因难,甚至超过加工工艺实现的可能性,例如:内燃机活塞与缸套的配合,滚动轴承内外环与滚动体的配合等。

此时,就不宜只提高零件的加工精度、而应采用选配法来保证装配精度。

选配法是将配合中的各零件(组成环)按经济精度加工,装配时进行适当选择,以保证装配精度的方法。

选配法有以下三种:1)直接选配法装配工人从待装零件中,凭经验选择合适的互配零件装配,以满足装配精度要求的方法。

如;发动机活塞和活塞环的装配常采用这种方法。

装配时,工人将活塞环装入活塞环槽内,凭手感判断其间隙是否合适,重新挑选活塞环,直至合适为止。

直接选配法的特点是装配简单,装配质量和生产率取决于工人的技术水平。

此方法适用于装配零件(组成环)数目较少的产品,不适用于节拍较严的装配组织形式。

2)分组装配法是指在成批或大量生产中,将产品中各配合副的零件按实测尺寸分组,装配时按组进行互换装配,以达到装配精度的方法。

例如;滚动轴承的装配,活塞与活塞销的装配均用此法。

图7-10a是活塞与活塞销的联接情况,用分组法装配。

图7-10装配要求:活塞销孔与活塞销在冷态装配时应有0.0025~0.0075㎜的过盈量。

据此要求,相应的配合公差公为0.005㎜。

若采用完全互换法装配,活塞销和销孔的公差(按“等公差配合“)只0.0050-0.0075㎜,-28φ0.0025㎜;销孔D=-280φ有0.0025㎜。

课题二十八机械装配工艺基础

课题二十八机械装配工艺基础

课题二十八机械装配工艺基础一、引言机械装配是指通过将各个零部件组合起来,形成一台完整的机械设备的过程。

机械装配工艺是指在机械装配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技术。

机械装配工艺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机械设备的质量、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因此,掌握机械装配工艺基础是每个机械工程师必备的技能之一。

本文将介绍机械装配工艺的基础知识,包括机械装配的定义、分类和工艺流程等。

二、机械装配的定义机械装配是指将单个零部件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法组合成完整的机械设备的过程。

机械装配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零部件的准备:将需要装配的零部件按照一定的清单准备好,确保各个零部件的数量和质量符合要求。

2.零部件的清洁和润滑:对需要装配的零部件进行清洁和润滑处理,确保零部件表面没有杂质和污垢,以及零部件之间的运动能够顺畅进行。

3.组装工序:按照机械设备的装配顺序将零部件逐步组装起来,通常包括定位、对位、装配、拧紧等工序。

4.装配的检验和调整:对已经装配好的机械设备进行检验,确保各个功能的正常运行。

如果发现问题,需要进行调整和修正。

5.最终检验和试运行:对已经装配好并进行调整的机械设备进行最终的检验和试运行,确保机械设备的各项性能指标符合要求。

三、机械装配的分类机械装配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方式有以下几种:1.按照装配对象的复杂程度分类:–小型装配:装配的对象为小型机械设备,如手动工具、小型仪器等。

–中型装配:装配的对象为中型机械设备,如农用机械、家用电器等。

–大型装配:装配的对象为大型机械设备,如工业机械、船舶等。

2.按照装配方式的不同分类:–手工装配:采用人工操作的方式进行装配,适用于小型机械设备的装配。

–自动装配:采用自动化设备进行装配,适用于中型和大型机械设备的装配。

–半自动装配:人工操作和自动化设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装配。

3.按照装配工艺的不同分类:–工序装配:将整个装配工艺划分为多个工序进行装配,每个工序负责零部件的一部分装配工作。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装配工艺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装配工艺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装配工艺一、引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装配工艺是指通过组装零部件,构建出完整的机械产品的过程。

准确的装配工艺是确保机械产品质量的关键所在。

本文将从装配工艺的定义、装配工艺的重要性、装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装配工艺的改进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

二、装配工艺的定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装配工艺是在产品设计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组合和安装零部件,使其相互配合、协调运动,最终构筑起符合设计要求的完整机械产品。

装配工艺涉及到选择装配方法、装配顺序、装配工具和设备等方面,以保证产品的可靠性、稳定性和性能。

三、装配工艺的重要性1. 提高产品质量:装配工艺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通过合理的装配工艺能够保证产品的准确度和稳定性,提高产品的质量水平。

2. 降低成本:合理的装配工艺可以降低零部件的配件数量、减少装配工时,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3. 提高生产效率:良好的装配工艺能够加快装配速度,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生产周期,提高企业竞争力。

4. 便于维修和维护:合理的装配工艺可以使得产品易于维修和维护,在出现故障时更换零部件更加方便和快捷。

四、装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 准确阅读装配图纸:装配图纸是指导装配过程的重要依据,工人在进行装配前应仔细阅读图纸,熟悉装配顺序和要求。

2. 保证零部件的质量和准确度:在装配过程中,要做好对零部件的检查,确保其质量和尺寸的准确度。

3. 注意装配工具的使用:正确选择和使用装配工具可以提高装配的效率和准确度,避免对零部件造成损坏。

4. 严格控制装配顺序:合理的装配顺序能够保证装配的准确性和稳定性,降低错误和故障的发生率。

五、装配工艺的改进方法1. 使用自动化装配设备:自动化装配设备可以提高装配的效率和准确度,降低人为因素的干扰,提高装配质量。

2. 优化装配工艺流程:分析和评估现有装配工艺的瓶颈和不足之处,通过优化工艺流程,减少不必要的操作和环节。

3. 引入先进的质量管理技术:如六西格玛管理等,通过对装配过程中的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找出问题的关键环节并进行改进。

机械装配工艺基础知识讲义

机械装配工艺基础知识讲义

机械装配工艺概述职业生涯2010-01-10 19:55:32 阅读122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9.1机械装配工艺概述一、机器装配的基本概念根据规定的技术要求,将零件或部件进行配合和连接,使之成为半成品或成品的过程,称为装配。

机器的装配是机器制造过程中最后一个环节,它包括装配、调整、检验和试验等工作。

装配过程使零件、套件、组件和部件间获得一定的相互位置关系,所以装配过程也是一种工艺过程。

为保证有效地进行装配工作,通常将机器划分为若干能进行独立装配的装配单元。

1、零件:是组成机器的最小单元,由整块金属或其它材料制成的。

(见教材P246)2、套件(合件):是在一个基准零件上,装上一个或若干个零件构成的。

是最小的装配单元。

3、组件:是在一个基准零件上,装上若干套件及零件而构成的。

如,主轴组件。

4、部件:是在一个基准零件上,装上若干组件、套件和零件而构成的。

如,车床的主轴箱。

部件的特征:是在机器中能完成一定的、完整的功能。

二、各种生产类型的装配特点:(见教材P233表9.1)三、装配精度与装配尺寸链1、装配精度:为了使机器具有正常工作性能,必须保证其装配精度。

机器的装配精度通常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见教材P233)(1)相互位置精度:指产品中相关零部件之间的距离精度和相互位置精度。

如平行度、垂直度和同轴度等(2)相对运动精度:指产品中有相对运动的零部件之间在运动方向和相对运动速度上的精度。

如传动精度、回转精度等。

(3)相互配合精度:指配合表面间的配合质量和接触质量。

2、装配尺寸链(1)装配尺寸链的定义:在机器的装配关系中,由相关零件的尺寸或相互位置关系所组成的一个封闭的尺寸系统,称为装配尺寸链。

(2)装配尺寸链的分类:1)直线尺寸链:由长度尺寸组成,且各环尺寸相互平行的装配尺寸链。

2)角度尺寸链:由角度、平行度、垂直度等组成的装配尺寸链。

3)平面尺寸链:由成角度关系布置的长度尺寸构成的装配尺寸链。

(3)装配尺寸链的建立方法:1)确定装配结构中的封闭环;2)确定组成环:从封闭环的的一端出发,按顺序逐步追踪有关零件的有关尺寸,直至封闭环的另一端为止,而形成一个封闭的尺寸系统,即构成一个装配尺寸链。

机械装配工艺基础培训资料课件

机械装配工艺基础培训资料课件

添加等步骤。
03
关键步骤及注意事项
在装配过程中,需要对齿轮进行啮合检查、对轴承进行预紧力调整、对
密封件进行安装完好性检查等关键步骤,需要注意保证各部件的安装精
度和润滑效果。
实例二:齿轮泵的装配工艺
齿轮泵简介
齿轮泵是一种通过一对齿轮的啮合运动将液体从低压腔吸入高压腔排出的液压元件。
装配工艺流程
齿轮泵的装配工艺流程包括齿轮安装、轴承安装、密封件安装、液压腔体装配等步骤。
100%
销连接的优缺点
具有结构简单、定位准确、可多 次拆装等优点,但也有承受载荷 能力有限、对中性差等缺点。
80%
销连接的设计要素
包括销的类型、规格、长度、直 径等。
过盈连接技术
过盈连接的种类
包括圆柱面过盈连接、圆锥面 过盈连接等。
过盈连接的优缺点
具有承载能力大、对中性好、 可用于高温高压等恶劣环境等 优点,但也有结构复杂、装拆 不便等缺点。
标准化操作
通过标准化操作,减少装配过程中的变异性,提 高工作效率。
采用自动化装配
使用自动化装配设备可以显著提高装配效率,同 时降低人工成本。
优化装配流程
通过对装配流程进行持续改进,消除浪费的环节 ,从而提高装配效率。
降低装配成本的方法与措施
01
02
03
04
优化采购策略
通过集中采购、长期合同和供 应商合作等方式,降低采购成
机械装配工艺基础培训资料课 件

CONTENCT

• 机械装配工艺概述 • 机械装配工艺流程 • 机械装配工艺技术 • 机械装配工艺实例分析 • 机械装配工艺优化与改进建议 • 机械装配工艺发展趋势与展望
01

机械装配工艺基础知识培训教材

机械装配工艺基础知识培训教材

机械装配工艺基础知识培训教材机械装配是现代工业生产的一大重要环节,良好的装配工艺不仅能够提高产品的品质和性能,还能够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和工作安全性。

由于机械装配的过程涉及到许多细节问题,因此对于机械装配工艺基础知识的培训教材显得至关重要。

一、机械装配的基本原理在机械装配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装配工艺。

机械装配涉及到许多基本原理,如果不掌握好基本原理,就很难掌握机械装配的技能。

1、尺寸积累原理在机械装配的过程中,尺寸相差大的零件需要增加一个适当的间隙来保证机械装配后的精度。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累加的尺寸过多,就会影响机械装配后的精度。

2、配合原理在机械装配过程中,必须保证各零件的精度和配合性能。

不同零件之间的配合方式有很多种,如公差配合、过盈配合、滑动配合等。

对于不同的零件,选用不同的配合方式能够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3、装配顺序原理在机械装配的过程中,要根据零件的特殊情况确定装配顺序。

同时,需要遵循先易后难、先小后大的装配原则。

二、机械装配工艺的基本流程机械装配工艺的基本流程包括准备工作、装配顺序、零件清洗、检查和调整等几个步骤。

下面,我们分别介绍。

1、准备工作在机械装配之前,需要对待装配的零件进行常规检查和清理。

包括检查零件是否符合制造和质量要求、清除零件上的铁屑和灰尘等。

同时需要确认机床、测量仪器和工具是否按照装配工艺要求进行选择和校对,以保证成品的准确性和精度。

2、装配顺序在机械装配的过程中,需要根据零件之间的配合和工艺要求来确定装配顺序。

装配顺序必须按照先易后难、先小后大的顺序进行,以保证装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零件清洗在机械装配的过程中,需要对待装配的零件进行清洗和润滑。

这样可以保持装配环境的干净和清洁,同时为装配后的产品提供保护。

4、检查和调整在机械装配完成后,需要对装配的零件进行检查和调整。

检查应包括零件的精度和表面质量,通过调整可以达到最终的装配目的。

三、机械装配工艺中需要注意的几个点在机械装配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对最终的装配产品会产生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章:机械装配工艺基础(倪小丹)270教学目标:任何机械产品都是由若干零件和部件组成。

根据规定的技术要求将有关的零件接合成部件,或将有关的零件和部件接合成产品的过程称为装配,前者称为部件装配,后者称为总装配。

通过本章学习应能设计一般机器的装配工艺规程:掌握保证装配精度的4种装配方法:以及能根据产品或部件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装配方法并合理设计各零件的尺寸及其精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1、装配工艺性2、装配工艺规程的设计3、保证产品装配精度的四种方法案例导入如图所示为车床装配结构示意图,分析其结构的装配工艺性如何?怎样设计其装配工艺?应该采用什么方法装配?各零件的尺寸、公差和偏差应怎样确定和保证?图270 倪小丹7.1、机器结构的装配工艺性装配工艺性是指设计的机器结构装配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装配工艺性好,是指装配时操作方便,生产率高。

7.1.1 机器装配的基本概念对结构比较复杂的产品,通常根据其结构特点,划分为若干能进行独立装配的部分,这些独立装配的部分称为装配单元。

零件是组成产品的最小单元。

零件一般都预先装成合件、组件、部件后才进入总装,直接装入机器的零件并不太多。

合件是在一个基准零件上,装上一个或若干个零件构成的。

如装配式齿轮(如图6.2),由于制造工艺的原因,分成两个零件,在基准零件1上套装齿轮3并用铆钉2固定。

为此进行的装配工作称为合装。

图6.2组件是在一个基准零件上,装上若干合件及零件而构成的。

如机床主轴中的主轴,在基准轴件上装上上轮、套、垫片、键及轴承的组合件称为组件。

为此而进行的装配工作称为组装。

组装还可分为一级组装、二级组装等。

部件是在一个基准零件上,装上若干组件、合件和零件构成的。

部件在机器中能完成一定的、完整的功用。

例如车床的主轴箱装配就是部装。

主轴箱箱体为部装的基准零件。

产品是在一个基准零件上装上若干部件、组件、合件和零件而成的。

7.1.2 装配工艺系统图在装配工艺规程制订过程中,表明产品零、部件间相互装配关系、装配流程及装配顺序的示意图称为装配系统图。

每个零件用一个方框来表示,内容有零件名称、编号及数量,如图6.3所示。

这种方框不仅可以表示零件,也可以表示合件、组件和部件等装配单元。

图6.4为机器装配系统图,装配工艺系统图主要用于大批大量生产中。

图6.3 装配单元的表示图图6.47.1.3 机器结构的装配工艺性根据机器的装配实践和装配工艺的需要对机器结构的装配工艺性提出以下要求。

1、机器结构应分能分成独立的装配单元为了最大限度的缩短机器的装配周期,有必要把机器分成若干独立的装配单元,以便使许多装配工作同是平行举行,它是评定机器结构装配工艺性的重要标志之一。

所谓划分成独立的装配单元,就是要求机器结构能划分成独立的组件、部件等。

首先按组件或部件分别进行装配,然后再进行总装配。

例如卧式四床是由主轴箱、进给箱、溜板箱、刀架、尾座和床身等部件组成。

这些独立的部件装配完之后,可以在专门的试验台上栓验或试车,待合格后再送去总装。

把机器划分成独立装配单元,对装配过程的好处有:1)、可以组织平行装配作业,各单元装配互不妨碍,缩短装配周期,便于多厂协作生产。

2)、机器的有关部件可以预先进行调整和试车,各部件以较完善的状态进入总装,这样既可保证总机的装配质量,又可以减少总装配的工作量。

3)、机器局部结构改进后,整个机器只是局部变动,使机器改装起来方便,有利于产品的改进和更新换代。

4)、有利于机器的维护检修,给重型机器的包装、运输带来很大的方便。

另外、有些精密零部件不能在使用现场进行装配,而只能在特殊(如高度洁净、恒温等)环境下进行装配及调整,然后以部件的形式进入总装配。

例如,精密丝杠车床的丝杠就是在特殊的环境下装配的,以便保证机器的精度。

图6.5a 所示的转塔机床,原先结构的装配工艺性较差,机床的快速行程轴的一端装在箱体5内,轴上装有一对圆锥滚子轴承和一个齿轮,轴的另一端装在拖板的操纵箱1内,这种结构装配起来很不方便。

为此,将快速行程轴分拆成两个零件,如图6.5b所示,一段为带螺纹的较长的光轴2,另一段为较短的附梯轴4,两段用联轴器3连接起来。

这样,箱体、操纵箱便成为两个独立的装配单元,分别平行装配。

而且由于长轴被分拆成两段,其机械加工也较前更容易了。

图6.6所示为轴的装配,当轴上的齿轮直径大于箱体轴承孔时(图6.6a)轴上零件需依次在箱内装配。

当齿轮直径小于轴承孔时(图6.6b)轴上零件可在组装成组件后,一次装入箱体内,从而简化装配过程,缩短装配周期。

图6.5图6.6图6.7所示为传动齿轮箱的装配,图6.7a中各齿轮轴系分别装配在大箱体上,装配过程十分不便,如将大箱体改为图6.7b的形式,传动齿轮轴系装配在分离的小齿轮箱内,成为独立的装配单元。

这样,既提高了装配的劳动生产率,又便于以后的维修。

图6.72、减少装配时的修配和机械加工多数机器在装配过程中,难免要对某些零部件进行修配,这些工作多数由手工操作,不仅要求技术水平高,还难以掌握工作量,因此,在机器结构设计时,应尽量减少装配时的修配工作量。

图6.8表示车床主轴箱与床身的装配结构,主轴箱如采用6.8a所示山形导轨定位,装配时,基准面修刮工作量很大,若采用图6.8b所示平导轨定位,则装配工艺得到明显的改善。

图6.8图6.9所示为圆锥齿轮两种不同的轴向定位结构形式。

其中图6.9a是采用修配轴肩的方式调整齿轮的啮合间隙,改为图6.9b所示由削面圆销定位结构后,只需修刮圆销的削面就可以调整圆锥齿轮的啮合间隙。

显然,图6.9b所示结构的修配工作量要比图6.9a所示的要少得多。

图6.9图6-10表示两种不同的轴润滑结构,图6.10a所示结构需要在组合装配后,在箱体上配钻油孔,使装配产生机械加工工作量。

图6.10b所示结构改在轴套上预先加工好的油孔,便可消除装配时的机械加工工作量。

又如图6.11所示,将图6.11a所示的活塞上配钻销孔的销钉连接改为图6.11v所示的螺纹连接,从根本上取消了装配中的机械加工。

图6.113、机器结构应便于装配和拆卸机器的结构设计应使装配工作简单、方便。

其重要的一点是组件的几个表面不应该同时装入基准零件(如箱体零件)的配合孔中,而应先后依次进入装配。

7.2 装配工艺规程设计装配工艺规程是指导装配生产的主要技术文件,设计装配工艺规程是生产技术准备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

装配工艺规程对保证装配质量、提高装配生产效率、缩短装配周期、减轻工人劳动强度、缩短装配占地面积、降低生产成本等都有重要影响,它取决于装配工艺规程制订的合理性,这就是制订装配工艺规程的目的。

装配工艺规程的主要内容是:(1)分折产品图样,划分装配单元,确定装配方法。

(2)拟定装配顺序,划分装配工序。

(3)计算装配时间定额。

(4)确定各工序装配技术要求、质量检查方法和栓查工具。

(5)确定装配时零、部件的输送方法及所需要的设备和工具。

(6)选择和设计装配过程中所需要的工具、夹具和专用设备。

7.2.1 制订装配工艺规程的基本原则及原始资料1、制订装配工艺规程的原则1)保证产品装配质量,力求提高质量,以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

2)合理安排装配顺序和工序,尽量减少钳工手工劳动量,缩短装配周期,提高装配效率。

3)尽量减少装配占地面积,提高单位面积的生产率。

4)要尽量减少装配工作所占的成本2、制订装配工艺规程的原始资料制订装配工艺规程时,需要具备以下原始资料。

1)产品的装配图及验收技术标准产品的装配图应包括总装图和部件装配图,并能清楚地表示出,所有零件相互连接的经构视图和必要的剖视图;零件的编号;装配时应保证尺寸;配合件的配合性质及精度等级;装配的技术要求;零件的明细表等。

为了在装配时对某些零件进行补充机械加工和核算装配尺寸链,有时还需要某些零件图。

2)产品的生产纲领生产纲领决定了产品的生产类型。

生产类型不同,装配的生产组织形式、工艺方法、工艺过程的划分、工艺装备的多少、手工劳动的比例均有很大的不同。

3)生产条件应了解工厂的装配工艺装备、工艺方法、工人技术水平、装配车间面积等。

7.2.2 设计装配工艺规程的步骤根据上述原则和原始资料,可以按下列步骤设计装配工艺规程。

1、研究产品的装配图及验收技术条件审核产品图样的完整性、正确性;分析产品的结构工艺性;审核产品装配的技术要求和验收标准;分析与计算产品装配尺寸链。

2、确定装配方法及组织形式装配的方法和组织形式主要取决于产品的结构特点(尺寸和重量等)和生产纲领,并应考虑现有的生产技术条件和设备。

装配组织形式主要分为固定式和移动式两种。

固定式装配是全部装配工作在一固定的地点完成,多用于单件小批生产,或重量大、体积大的批量生产中。

移动式装配是将零、部件用输送带或输送小车按装配顺序从一个装配地点移动到下一装配地点,分别完成一部分装配工作,各装配地点工作的总和就完成了产品的全部装配工作。

根据零、部件移动的方式不同又分为:连续移动、间歇移动和变节奏移动3种方式。

这种装配组织形式常用于产品的大批大量生产中,以组成流水作业线和自动作业线。

3、划分装配单元,确定装配顺序将产品划分为合件、组件及部件等装配单元是制订工艺规程中是重要的一个步骤,这对大批大量生产结构复杂的产品尤为重要。

无论哪一级装配单元,都要选定某一零件或比它低一级的装配单元作为装配基准件。

装配基准件通常应是产品的基体或主干零、部件。

基准件应有较大的体积和重量,有足够的支撑面,以满足陆续装入零、部件时的作业要求和稳定要求。

例如,床身零件是床身组件的装配基准零件;床身组件是床身部件的装配基准组件;床身部件是机床产品的装配基准部件。

在划分装配单元,确定装配基准零件以后,即可安排装配顺序,并以装配系统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具体来说一般是先难后易、先内后外、先下后上、预处理工序在前。

4、划分装配工序装配顺序确定后,就可将装配工艺过程划分为若干工序,其主要工作如下。

1)确定工序集中与分散的程度。

2)划分装配工序,确定工序内容。

划分装配工序顺序的原则如下。

(1)预处理的工序先行,如清洗、去毛刺、防锈防腐等。

(2)“先里后外”、“先下后上”,保证先装部分不影响后续的装配并使重心稳定(3)“先难后易”。

保证难装的有较开阔的安装、调整、检测空间。

(4)带强力、加温或有补充加工的尽量先行,以免影响前面的装配质量。

(5)尽可能集中连续安排位于基准件同侧或使用相同工装、或有特殊环境要求的工序,便于提高生产率。

(6)易燃、易碎或有毒物质、部件的装配尽量靠后。

(7)合理安排电线、管道的装配工序。

(8)及时安排检测工序、保证装配质量。

3)确定各工序所需的设备和工具,如需专用夹具与设备,则应拟定设计任务书。

4)制订各工序装配操作规范,如过盈配合的压入力、变温装配的装配温度以及紧固件的力矩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