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https://img.taocdn.com/s3/m/a24aea2ed15abe23492f4dc5.png)
咀嚼真味,亦美亦淳
▪ 陆游一生多慷慨豪迈之作,此诗却泛着恬 淡从容的美感,让人心驰神往。你从本诗 中感受到了哪些方面的“美”?并说说其 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要求:1.先独立思考。
▪
2.小组合作讨论。
▪
3.代表发言分享。(+5)
追溯背景,知诗知心
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 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 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因在隆兴二年 (1164)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战败后, 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交结台 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从隆兴 府通判任上被罢官回乡。
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 ③山重水复:一重重山,一道道水。 ④柳暗花明:绿柳繁茂荫浓,鲜花娇艳明丽。 ⑤箫鼓:吹箫打鼓。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祭祀土
地神的日子叫做春社日。 ⑥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⑦若许:如果这样。闲乘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 ⑧无时:随时。叩(kòu)门:敲门。
上一页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上一页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是一联脍炙人口的名句。它的妙处,不仅 在善于描写难状之景以及对仗的工巧,而是在于 “等闲语言变瑰奇”,出语自然天成,又富于哲 理,耐人咀嚼。把这种自然景象摄入诗篇里,在 唐代诗人的笔下早就描绘过,如王维《蓝田山石 门精舍》:“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 流转,忽与前山通。”到了宋代诗人手里,也有 所描摹,如王安石《江上》:“青山缭绕疑无路, 忽见千帆隐映来”。时代接近于陆游的诗人还有 强彦文,他的诗歌有唐人的风致,曾写过“远山 初见疑无路,曲径徐行渐有村”的诗句。但在意 境的开拓上,可以这样说,这些诗句要远逊于陆 游。这联上句通过一个“疑”字,把徐行山村而 周围山峦重迭、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古代诗歌五首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古代诗歌五首](https://img.taocdn.com/s3/m/3222bba5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34.png)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代诗歌五首》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美的景色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古代诗歌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代诗歌如何表达美景的奥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不同诗人的作品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歌创作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创作诗歌。
1.教学重点
(1)理解并背诵五首古代诗歌,掌握其文学形象、语言特点及表达技巧。
-如《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意境;《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情怀。
(2)分析诗人的情感,把握古代诗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例如,学习《春望》时,理解杜甫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古代诗歌五首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主要围绕古代诗歌五首展开,包括以下篇章:
1.《登飞来峰》——王之涣
2.洲》——王安石
5.《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陆游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古代诗歌是一种具有节奏、韵律的文学形式,通过凝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情感和意境。它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传承着历史和文化的精髓。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5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098af78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8b.png)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5篇(一)教案:古代诗歌五首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 学习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3. 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1. 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2. 掌握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1. 教材《古代诗歌五首》2. 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导入课堂气氛,介绍古代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和价值。
2. 引导学生讨论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形式。
正文(40分钟):1. 分组朗读: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选取一首诗歌进行朗读。
2. 讨论分析:让学生根据所选诗歌,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指导学生从诗歌的意象、声调、节奏等方面进行分析。
3. 背景介绍: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4. 整体理解:让学生阅读整篇诗歌,理解其中的意境和主旨,分析作者通过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5. 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展开诗歌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体会,强化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诗歌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和意义?课后作业:1.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进行欣赏和分析。
2. 思考并书写对古代诗歌的认识和感悟。
板书设计:古代诗歌五首作者背景内容(根据具体五首诗歌进行板书)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5篇(二)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胡适的生平及其写作风格。
2.理解短文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分析短文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综合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分析短文中的主题和情节。
2.学习理解短文中的隐含意义。
3.分析短文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分析短文中的主题和情节。
部编版七年级下《古代诗歌五首》
![部编版七年级下《古代诗歌五首》](https://img.taocdn.com/s3/m/14c2a4c750e2524de5187efc.png)
出热爱农村生活的情感。
龚自珍(1792—1841), 号定
庵,浙江杭州人,清代杰出的 思想家和诗人。 其作品内容丰富,具有鲜 明突出的社会现实内涵。在艺 术表现上,纵横恣肆,狂放不 羁,体现出崭新的独创精神, 代表了清诗的成熟个性面貌, 被誉为古代的最后一位和近代 的最初一位杰出诗人,在中国 诗歌史上占有里程碑式的地位。
小
结
满载离愁,远归故里 自比落红,仍可护花
相当复杂,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
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犹壮”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里。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不理解的 字、词、句标注出来。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 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 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 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 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 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 河北》、《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 等大量名作。
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包含作者怎样的 感情?
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 故友如云,往事如烟;
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 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 番作为。 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 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 又有广阔天涯。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课件【三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课件【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299bddac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96.png)
【导语】课件,即课⽂教学时的开场⽩,教师⼀⾛上讲台,就⽤⼀篇课件引⼊课⽂教学,就像⼀场精彩的戏拉开了序幕。
课件的设计,往往是根据教学⼤纲的要求、⽂体类型、作家风格、作品的内容和具体写作⽅法以及特定的教学环境⽽灵活运⽤的。
下⾯是⽆忧考整理分享的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古代诗歌五⾸》课件,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 1.登幽州台歌 教学⽬标: 1.体味诗的阔⼤苍凉的意境之美 2.理解诗⼈怀才不遇的苦闷 3.诗⼈的形象 教学过程: 导语:千⾦市⾻。
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黄⾦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
此后,有多少怀才不遇的⽂⼈,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陈⼦昂的⼀⾸诗《登幽州台歌》。
⼀、⽂学常识: 1.这是⼀⾸古诗,很少格律限制,形式⾃由灵活。
2.陈⼦昂:字伯⽟,唐代⽂学家。
⼆、读:断句,语速,语调,节奏 三、释题,背景 陈⼦昂是⼀个很有政治头脑和军事眼光的⼈,武则天当政时,契丹南侵,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出兵抗敌,任陈⼦昂为参军。
陈⼦昂提出的正确主张武攸宜都不予理睬,结果兵败,但武攸宜不思悔改,反⽽把失败的责任推到陈⼦昂⾝上。
陈⼦昂内⼼⽆⽐痛苦,他独⾃⼀⼈来到附近的幽州台上,吊古伤今,写下了这⾸传世名作。
四、赏析 1.前两句诗是什么⾓度写的?“古⼈”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时时⾓度(前、后)。
古⼈指古代礼贤下⼠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的明君。
“前不见”“后不见”,时间⽆⽌⽆休,⽽⾃⼰的⽣命短暂,⽽⾃⼰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的才华,功业未成,空⽼⼀⽣。
写出了作者⽣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的愁苦之情。
2.后两句诗是从什么⾓度写的?诗⼈为什么见此景⽽涕下? ——空间⾓度(天、地)。
空间⽆限辽远。
在⽆限的时间与空间⾯前,诗⼈感到孤独,寂寞,悲凉。
⾃⼰⽣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对此景,想到⾃⼰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怆然:伤感的样⼦;涕,眼泪。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69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6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eade485a4431b90d6d85c715.png)
注释
1.岳:此指东岳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其余 四岳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中岳:嵩山。 • 2.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在今山东省泰 安市城北。 • 3.夫:读。发音词,无实在意义,强调疑问语 气。夫如何:怎么样 • 4.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 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即山东地区。原是春 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故后世以齐鲁大地代称 山东地区。 • 5.青:指山色。
登幽州台歌
赏析
向前看不
张 前
不见
古人,
见古之贤 君
爱 后 不见 来者。 玲
向后望不 见当今明
主
千金买马 骨?
不出!名这要叫趁 一诺早千啊金!!
你傻吧?
登幽州台歌
一想到天 地无穷无
念 天地 之 悠悠, 尽
独 怆然 而 涕下! 我倍感凄
凉独自落 泪
登幽州台歌
小结
从
时
以
间
自
时
的
塑
空
角
形
作
度
象
背
抒
景
发
1、选自《王临川集》
2、王安石,字介甫, 号半山,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抚 州临川人,北宋杰出 的政治家、思想家、 文学家。 著名的“唐 宋八大家之一”
飞来峰,即浙江
绍兴城外的宝林 山,唐宋时其上 有应天塔,俗称 塔山,古代传说 此山自琅琊郡东 武县(现在山东 诸城)飞来,故 名。
(1)千寻:极言塔高。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2)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 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3) 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汉陆贾《新语》:“ 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凤 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4)缘 :因为。 (5)眼:视线。 (6)塔:铁塔。 (7)最高层:最高处。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 策层。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d684057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54.png)
举例:《夜雨寄北》中“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教师需指导学生分析诗人如何运用景物描绘抒发情感。
(3)诗歌表达方式的掌握:古代诗歌的表达方式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学生需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表达方式,如对仗、用典等。
2.注重诗歌意境的引导。在讲授新课过程中,我特别强调了对诗歌意境的解读,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通过对比分析、举例说明,我发现同学们对诗歌意境的理解有所提高,但仍有个别同学存在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同学,采用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帮助他们理解。
3.实践活动的设计要具有针对性。在实践活动环节,我安排了分组讨论、诗词创作等活动,旨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从成果展示来看,大部分同学能积极参与,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但也有部分同学在创作过程中遇到困难,这提示我在活动设计时,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需求,设置难易程度不同的任务,使每个同学都能在活动中得到锻炼。
4.小组讨论的有效性。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同学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但在引导与启发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同学在思考问题时存在局限性。为了提高讨论效果,我今后需要更加注重引导技巧,鼓励同学们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考。
5.关注学生的疑问。在总结回顾环节,我鼓励同学们提问,解答他们的疑惑。通过这个环节,我发现同学们在诗歌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方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关注学生的疑问,及时解答,帮助他们扫清学习障碍。
举例:教师可举例说明五首诗中的对仗手法,如《夜泊牛渚怀古》中“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的对仗结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种表达方式。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共121张PPT)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共12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6375cd5ea216147917112892.png)
陈子昂(唐)
1
登幽州台歌——文学常识
选自《陈伯玉集》。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现四川)
人。唐代诗人。年轻时性格豪爽。二十四岁中 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直言敢 谏,多切中时弊。三十六七岁时随建安王东征 契丹,所提建议不被采纳,反而受到降职处分。 三十八岁解职还乡,被县令段简陷害,死于狱 中,时年四十一岁。
16
登幽州台歌——丰厚内涵
这首诗用的是辞赋体(桐城辞赋
体,是指中国桐城赋派作家群创造出来
的当代辞赋的新的文学属种)。体式的
古朴、文辞的凝重与情调的慷慨悲愤、
意境的雄浑深远相得益彰,具有很高的
审美价值。
17
登幽州台歌——总结
陈子昂压卷之作。 创造出了空旷苍茫、慷慨悲凉的意境。 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
陈子昂二十四岁进士及第,在政治上拥 护武则天。他在二十九岁时曾向武则天上书 《答制问事八条》,主张轻刑罚、用贤才、 纳谏士、赏功勇、减徭役,提出了许多符合 百姓愿望的主张。但武则天当时忙于称帝改 制,有自己一套施政方针,不但没有重视陈 子昂这个文学小臣的意见,反嫌他上疏议政 太过多事,罢了他的职。
不平之气;后两节各增加了一个虚字,多了一 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缓流畅,表现了无可奈 何的悲愤之情。
12
登幽州台歌——古诗译文
意译
直译
放眼望去哪有以前贤人的踪影,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
回头看看也不见一个效仿古贤 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的今人。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
想到那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
远,我深感人生无奈,
而广袤的天地之间,
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
我独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a563524c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3c.png)
境辽远;是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名句。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之后20年左右,爆发了安史之乱。 758年6月,叛军攻下唐朝都城,杜甫在投奔 肃宗途中被叛军俘虏解回长安。《春望》写 于次年三月,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 念家、悲己的感情。
启下。“花溅泪”“鸟惊心”小处落笔, 景随情移,以美景写哀情。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烽火:指战争。家书,家信。抵:值 战火连绵,延续多月;音讯不通,一
封家信能抵得上万两黄金啊。 悲情之笔,“连三月”写战事长久,
“抵万金”写音讯隔绝。此联也是杜诗钟 传诵甚广的名句。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搔:抓,挠。浑:简直。欲:将要。
写作背景
这组诗作于清己亥(1839年),作 者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在南北 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 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 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 诗,于是诞生了《己亥杂诗》。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1)背景介绍 李涉,唐朝诗人,流放时做此诗。
长时间来一直处于混沌醉梦之中。 有一天,忽然发现春天即将过去了,于是 便强打精神登上南山去欣赏春色。 在游览寺院的时候,无意中与一位高僧闲 聊了很久。 难得在这纷扰的世事中暂且得到片刻的清 闲。
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 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 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 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 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 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https://img.taocdn.com/s3/m/56ef4999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84.png)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诗句原意:山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正怀疑前面没有 路,突然出现了一个柳绿花红的小山村。 衍生意义: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 转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诗句原意:落花纷纷,不是无情飘洒,还要化作春泥培 育出更多的新花。 衍生意义:多借指甘愿牺牲自我的无私奉献精神。
尾联是整首诗的主旨句,化用孔子“登泰山而 小天下”的名言,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 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写远望泰山的整体形象)
(写近望泰山的秀美高大)
(写细望泰山的景物、诗人感受)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亥杂诗
无限。这里形容作
龚自珍
者离别京城时的无
诗人的马鞭。 指作者将要去的地方
限愁绪。
吟,指吟诗。 远离京城。
浩荡离愁百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旧读xiá,与二、 东方故里。 四两句同韵。
诗意:夕阳西下,不尽的离愁油然 而生,我吟诗作赋,挥鞭东指,从 此便是辞官浪迹天涯路了。
,
。
5、《望岳》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
是:
,
。
6、既是攀登泰山极顶《望岳》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现
作者志向高远、坚定)的语 这两句诗化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表现 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赏析“造化钟神秀”中的“钟”字之妙。 “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 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 3.赏析“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之妙。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63张PPT) 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63张PPT) 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88922fd6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6a.png)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泰山极高,白日里 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 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 中。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 和眼界的空阔,充满对泰山迷人山色的沉醉。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览”字之中充满了诗人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 心和气概。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飞来峰上所看到的 景物,表现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 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望
杜
甫岳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 李白合称“李杜”(“大李杜”)。杜甫也常 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 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 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 《三别》等名作。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 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游山西村
莫:不要。
酒陆以清浑游为:贵浑。浊。
豚:小猪, 这里指猪肉。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腊酒:腊月所酿的酒。
诗意:不要笑农家腊月里 酿的酒浑浊,在丰收之年用丰 足的菜肴款待客人。
疑:怀疑。
暗:暗淡。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诗意:山重峦叠嶂, 水迂回曲折,正怀疑前 面没有路,(突然)出 现了一个柳绿花红的小 山村。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古体诗中表语气停顿的虚词 古体诗中,常用“之”“夫”“兮”“哉”等虚词,
表示语气停顿,使句式便于诗人表达情感,具有艺术感染 力。《登幽州台歌》上两句每句三个停顿,音节比较急促; 后两句各增加一个虚词“之”和“而”,多了一个语气停 顿,充分表达诗人的悲伤之情。前后句式,长短参错,增 强了艺术感染力。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文汇总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文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7f34cd1e87c24028915fc3d0.png)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文汇总【必背篇目】十三首古诗词(5+8)古代诗歌五首1.《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chuàng)然而涕(tì)下!2.《望岳》杜甫岱(dài)宗夫(fú)如何?齐鲁青未了(liǎo)。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zì)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4.《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tún)。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zhǔ)杖无时夜叩(kòu)门。
5.《己(jǐ)亥(hài)杂诗(其五)》龚(gōng)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xiá),吟(yín)鞭东指即(jí)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课外古诗词诵读八首6.《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huáng)里,弹琴复长啸(xiào)。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7.《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sàn)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zhé)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8.《逢入京使》岑(cén)参(shēn)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9.《晚春》韩愈(yù)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fēi)。
杨花榆(yú)荚(jiá)无才思,惟解(jiě)漫天作雪飞。
10.《泊(bó)秦淮》杜牧烟笼(lǒng)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yóu)唱后庭花。
11.《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zhú)臣,贾生才调(diào)更(gèng)无伦(lún)。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bde58ca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0b.png)
登高的主体可以是意气风发的得意人,也可以是 失魂落魄的伤心人,也可以是心有千千结的闺阁女子。
登高的地点可以是名山大川,也可以是城池关隘, 也可以是亭台楼阁。
登高可以书写豪情壮志,可以抒发家国忧思,可 以表达个人的喜怒哀乐,离合悲欢。
万类霜天竞自由 山登绝顶我为峰
望岳
泰山简介:
“泰山” 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 又称东岳,中国最美的、最令人震 撼的十大名山之一。泰山位于山东 省中部,自然景观雄伟高大,有数 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 人文景观的烘托,著名风景名胜有 天柱峰、日观峰、百丈崖、仙人桥、 五大夫松、望人松、龙潭飞瀑、云 桥飞瀑、三潭飞瀑等。泰山于1987 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 数千年来,先后有十二位皇帝来泰 山封禅 。
【诗意】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 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形式:这首诗前两句……后两句…… 如:前两句写景叙事,后两句议论抒情。
前两句写景叙事,后两句议论抒情。 前两句登高望远,后两句借景抒怀。 前两句意境开阔,后两句哲理美妙。 前两句景语物语,后两句情趣理趣。 前两句高远景物,后两句豪迈气概。
活动一:诗歌诵读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活动二:诗歌释义
前不见古人,
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不见来者。
后:未来。 来者: 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诗意】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 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诗歌释义
飞来山上千寻塔,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闻说:听说
闻说鸡鸣见日升。 日升:旭日升起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47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4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33b78e1c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1b.png)
如果
拄着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趁着月明来闲游。 没有固定的时间,即随时。
从今若能容许我清闲无事,乘月漫游, 我会拄着拐杖随时敲开你家的门。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尾
联
写诗人的愿望。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
趁月夜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敲门拜访,恋恋不舍之
情益于言表。一个热爱农村,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
游山西村
(南宋) 陆游
hún
tún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guān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zhǔ
kòu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腊月所酿的酒。
小猪,这里
不要。
指猪肉。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在丰收之年备足鸡 肉、猪肉款待客人。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 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上。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首 联
“莫笑”——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足”——可见农家的热情好客。
怀疑
暗淡,因柳密而深绿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明亮,因花儿而明艳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颔 联 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的美;
又富含哲理,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规律性;
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
后来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忽又绝处逢生的情境。
吹着箫,打着鼓。
保留着淳朴的古代风俗。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颈 联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五首》赏析知识点与阅读问答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五首》赏析知识点与阅读问答](https://img.taocdn.com/s3/m/25e3f504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09.png)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五首》赏析知识点与阅读问答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情感:向前望,望不见古代的贤君;往后看,看不到当今的明主。
表现了诗人壮志难酬的苦闷。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炼字:“念”字表现了诗人容纳宇宙古今、宽广无垠的精神境界;“独”字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
【主旨】诗人通过抒发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正直、多才的文人遭受压制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
阅读回答:1.请简要分析“念”和“独”字的表达效果。
(2分)答:“念”字写出在广阔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个人的渺小孤寂;“独”字表现了诗人内心孤独悲凉之感。
2.本诗前两句中使用了两次“不见”,表达了诗人内心怎样的情感?(2分)答: 两次“不见”相互映照,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往后不见求才的明君,既表露出对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的钦佩仰慕,也暗含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哀愁感伤。
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修辞:以设问统领下文。
在自问自答中,生动形象地道出了泰山的绵延、高大。
炼字:“未了”写出了青翠之色一望无际,表现了山势绵延不尽。
这是写远望所见,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表现手法:虚实结合。
上句用虚笔写出泰山的神奇秀丽,下句实写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
炼字:“钟”字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大自然赋予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割”字使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高大。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炼字:以“云”衬托山高,“入”字写出了倦鸟归巢,目光由近及远。
壮美的山景触发了诗人的感受,胸中激起了浩然之气,眼界顿然大开,视野开阔。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炼字:“凌”字表现了诗人登临泰山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
“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象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的景象,以“众山小”反衬泰山的高大雄伟。
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20课古代诗歌五首
![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20课古代诗歌五首](https://img.taocdn.com/s3/m/bb933776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d2.png)
风俗美
颈联表达了江南农村春 社日的热闹景象。读者 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 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 情,显示了他对吾土吾 民的热爱。
从今假设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
但愿从今以后,趁着月明 之夜来闲游。能随时拄杖,轻 扣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
尾联写诗人的愿望。诗人 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趁 月夜出游,随时拄着手杖 敲门拜访,恋恋不舍之情 益于言表。一个热爱农村, 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 象跃然纸上。
风景美
颔联写山间水畔的风光,写景 中富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 人引用。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 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假 设无路,忽而又开朗的情景。 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 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 变化的哲理,表达了宋诗特有 的理趣。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将近社日,村里忙着迎神赛会,村民们在迎 神的箫鼓声中来来往往。 农家虽衣冠简朴,但古老的乡俗却很盛行。 箫鼓:名词作动词,吹箫击鼓. 古风:古老的乡俗.
诗词赏析
莫 笑 农 家 腊 酒 浑, 不要笑话农家酒味薄。 丰 年 留 客 足 鸡 豚。 他们待客的情意却十分深厚。
首联写自己游村突然来到农家,主人盛情留客,渲
染出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为下面出游写景抒情
作了有力的铺垫。 “足鸡豚〞形容农家待客的菜
肴极为丰富,照应“丰〞字,暗示出农民又过了一
个丰收年。 “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
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20课古代 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朗读节奏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8.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 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的语句:
• • 9.表现作者志向高远、坚定的语句:
登飞来峰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
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 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 家”之一。谥号“文”,世称王文公。有
决眦入归鸟。
层云升腾,涤荡心胸;飞鸟归山,映入眼帘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欲望泰山风景,抒发理想)
造化 神秀,阴阳 昏晓,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赏析: 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 也是诗人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表现了杜甫不怕困难、敢于 攀登绝顶的雄心壮志和抱负。
描写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 的景色, 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不怕困难 勇攀高峰的精神和远大抱负。
精图治,广招贤士,为了使原来国势衰
败的燕国逐渐强大起来,燕昭王建黄金
台,置金于黄金台上,延请天下奇士,
很快就招到了乐毅等贤能之人,国家迅
速强大。 “幽州台”或“黄金台”成
为圣明君主广揽贤才的象征。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 古人:古代礼贤
下士的明君。
前:过去。
联想:前、后,天、地。 情感: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愁苦之情【主题】。
品读文本 诗中能体现诗人情感的句子是?
独怆然而涕下
而此句中最富感情色彩的词是? 怆然
为什么会“怆然”(表现了诗 人怎么样的情怀)?
1.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2.对贤明君王的渴盼。
3.表达人生的孤独感
前
登幽州台歌
后
孤
悠悠
独
寂
怆然
3.尾联是本诗的主旨句,你从中感 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主旨句,化用孔子 “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
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 心和抱负。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远望泰山的壮阔的整体形象)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近望泰山的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荡胸生曾云, (细望泰山的景物、诗人感受)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 果落第而归,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 游齐、赵,《望岳》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青:指青翠的山色。 未了:不尽。
诗意:泰山到底怎么样呢?齐鲁大地上,青 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1.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 ,自问 自答, 所见,写出 了泰山占地
拟人(钟情)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钟:聚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阴:山北。
虚写
实写
阳:山南。
诗意: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 中于泰山;山的两面,一面 明亮,一面幽暗,晨昏不同。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7、下列对本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诗中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贤明君主。 B. “幽州台”是当时燕昭王礼贤下士的处所,诗人借
此抒发怀才不遇之感。
C.“悠悠”与“独”相对照,更加突出作者的孤独。 D.全诗感时伤事,吊古悲今,并没有诉说自己的悲
凉。
8.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诗中“古人”、“来者”指的是礼贤下士的贤明
《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君主。
B. “念天地之悠悠”是以空间宽阔衬托孤寂之感。 C.“怆然而涕下”是因为时间的消逝,空间的寂寥。 D.“幽州台”即“蓟北楼”,是当时燕昭王礼贤下士
的处所,诗人因此有感而发
望 岳 杜甫
齐鲁青未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 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 少陵”杜拾遗等,河南府巩县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 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 史”。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 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
七年级下册 20 古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陈子昂(约659—700),字伯玉,梓 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 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其诗思 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 影响巨大,有诗集《感遇诗》《陈伯 玉集》等传世。
时空背景:幽州台
• 幽州台即
,又称
,
为战国燕昭王所建。燕昭王执政后,励
陈子昂
来者:后世重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视人才君主。
后:未来。
诗意: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 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时间的久远和 念:想到。 空间的广大。
涕:指眼泪。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怆然:悲伤的样子。
诗意:想到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 只觉得孤独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粗笔勾勒,凸现宇宙 天地的浩茫宽广和古 今人事的沧桑易变。
直抒胸臆
抒发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
1.“念天地之悠悠”,你是怎样对“悠悠”一词 作出赏析的?
“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把个人放 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产 生一种苍茫孤独感。
2.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由 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寞
苦
闷
3、《登幽州台歌》中直抒胸臆的诗句是: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4、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5、“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两句传达 出诗人登楼时内心的孤寂,与《登幽州台歌》中 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6、点明诗人登台感想,表达报国无门忧伤心绪的诗 句是:
• 1.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
扣题目中的“ ”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
的
的气势和
的景
色。
• 2. “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 的
•
• 3. “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
•
• 4. “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
•。 • 5.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
象的语句:
• 6.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语句:
荡胸:心胸震荡。
决眦裂开眼角。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曾:同“层”。
诗意:层云叠起,不禁 心胸震荡;目送飞鸟归 林,眼角几乎要裂开。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会当:终当,终要。 凌:登上。
诗意:一定要登上泰山的 顶峰,放眼望去,所有 的山就都显得矮小了。
“凌”字表现了 诗人登临泰山顶 峰的决心和凌云 的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