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千古不朽的课题
人与自然相处的十大问题
![人与自然相处的十大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7139d64a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ec.png)
人与自然相处的十大问题1.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现代社会一大挑战,它不仅是经济增长、能源技术发展和全球转型的结果,还是一项常年不断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资源可持续性:资源可持续性是一个涵盖自然资源、能源、生态保护和环境影响评估等多方面的概念。
这些问题彼此交织,需要综合思考和应对。
3.生物多样性丧失:生物多样性丧失是指物种数量、种群数量、生态系统的退化和栖息地的破坏等问题,是全球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
它不仅对动植物的生存造成影响,还会影响人类的生计和社会发展。
4.水资源:水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但由于自然灾害、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原因,全球范围内水资源的供应和质量都面临重大挑战。
5.土地使用:土地使用问题与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密切相关,如城市化、农业、工业、采矿、旅游等,它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6.空气和水污染:空气和水污染是人类活动不可避免的产物,但超出了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对人类健康和自然环境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7.碳排放:碳排放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减少碳排放、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需要解决的严峻问题。
8.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交互影响的结果,虽然我们无法完全控制和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但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手段来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和损失。
9.城市化和土地扩张:城市化和土地扩张增加了人类活动的范围,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影响。
如何保护和恢复自然环境,成为各国政府和社会共同面对的挑战。
10.人与动物冲突:人类的活动与野生动物的生境逐渐重叠,导致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冲突。
如何平衡人类的发展和动物的生存,成为社会各界需要关注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人教版八下文学常识分课归纳整2理
![人教版八下文学常识分课归纳整2理](https://img.taocdn.com/s3/m/22c567ee4afe04a1b071de89.png)
《饮酒(其五)》借酒抒情咏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的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表现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作者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
东晋著名诗人。
著有《陶渊明集》。
《行路难(其一)》作者以行路难来描写人生路上的坎坷,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代大诗人。
世称“诗仙”。
著有《李太白全集》。
的憧憬。
作者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
著有《杜工部集》。
别之情。
作者岑参,唐代边塞诗人。
是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
龚自珍,近代思想家、文学家,是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
八年级课外名著导读集锦《朝花夕拾》——温馨的回忆理性的批判作者:鲁迅典型情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藤野先生》启示或感受:读了《朝花夕拾》使我了解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制度和当时社会的冷酷,更加懂得了作者对新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骆驼祥子》——北京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作者:老舍①祥子:勤劳正直、诚实善良、纯洁、憨厚、坚强健壮的车夫,狭隘孤立的个人奋斗思想和残酷腐败②虎姐:具有二重性。
一是有着自己追求幸福的愿望,对祥子有真诚的一面,另一是剥削者的意识已主要内容:主人翁祥子从农村来到北京,他老实、健壮凭自己的力气挣饭吃,他想用自己的双手实现自己的梦想――拥有一辆自己的车。
但他的希望一次又一次破灭,最终被旧社会吃掉,变成一位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赌、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启示或感受:老实、健壮、坚忍的祥子经历了三起三落后,变得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由此可见,当时的社会是一个吃人的社会,它不让好人生存。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理想主义的旗帜与人生的教科书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前苏联)主要人物形象:保尔·柯察金:个性倔强,充满青春活力,不畏困难,意志坚定,对共产主义事业抱主要内容:以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生活经历为线索。
【免费下载】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导学案(全集)
![【免费下载】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导学案(全集)](https://img.taocdn.com/s3/m/2879be67c850ad02df804100.png)
1、《敬畏自然》从总体上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倡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 处的观念。人类生态环境被破坏 的悲剧。
3、《旅鼠之谜》通过写北极旅鼠的四大谜团来给人类的大量繁殖提出警告。
全册教材分析 本册特点:新课文多,以名家名篇为主,文化内涵丰富,贴近学生生活, 富有当代意识。 本册目标:培养阅读记叙文、抒情文、科学文艺作品和浅易文言文能力; 加强表达能力和语文实践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养成良好习惯。 一、教材简析 八年级是初中学生步入成熟的阶段,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阶段,课文的 选取重在培养学生对人生的感悟与乐观的生活态度。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人教版教材”内容并加上教师丰富的思想,能让处在青春期少年的学生融入自 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深邃幽远的意境,感悟作者博大精深的 内心思想、精神,感悟作者对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能培养语文综合素质,培养 学生丰富浓厚的情感、理性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树立远大理想, 并结合社会生活现实,进而了解社会,了解人生,了解生活 八年级下册四个现代文单元主题分别是以人生、散文诗、人与自然和民俗 风情为专题内容,多数以记叙类文章为主,第三单元与传统说明文单元相比, 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既注重了语文性又注重了科学性,拓宽了学科 学习和科学技术的运用。 下面按单元分析: 第一单元是以人生为主题的单元,注重学生对人生的感悟。 1、《藤野先生》记录了鲁迅在日本留学的一段经历,本文集中地体现了作 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展现作者对人生的追求。文章有两条叙事线索: 明线,以作者与藤交往的过程来组材;暗线,以作者思想感情变化来贯穿。 2、《我的母亲》是胡适自传的一个章节,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的深远影 响,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母亲”形象。 3、《我的第一本书》(随笔)里诗人牛汉通过对一本书的追述,表明了读 书对人生的意义,折射出 20 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 情以及生命乐趣。 4、《列夫托尔斯泰》(传记)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 泰的“肖像画”,揭示出其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5、《再塑生命》文章既表现了一位富有爱心的老师莎莉文高超的教育艺术, 同时也展示了一个盲哑女孩和她的老师的不懈追求的人生的一小部分。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也围绕着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人——母亲 为主题设计。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本单元以“、献给母亲 的歌”为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可通过“道不尽的母爱”“剪不断的‘脐带’” “多角度看母爱”“报得三春晖”等项内容,开展学习活动。 第二单元主要由散文诗构成,这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散文诗单元。所选的 课文都反映了作者的心灵之声,而且语言优美,含有哲理,内涵丰富,很适合 诵读。 1、《雪》作者细致生动地描写江南的雪景与北方的雪景,并在比较中表现 了自己的倾向。 2、《雷电颂》本诗将屈原和风雷电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显示 了追求光明、毁灭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成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塑造了 千古不朽的爱国者形象。 3、《短文两篇》这两篇短文都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
如何理解“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如何理解“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https://img.taocdn.com/s3/m/7c02043b0722192e4536f637.png)
如何理解“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党的十九大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告诉我们,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为基础的条件,是我国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
正确认识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关系人类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自然界具有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在创造力,它创造了地球上适合于生命生存的环境和条件,创造了各种生物物种以及整个生态系统。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依赖于自然界,自然界为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是人类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
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是视人与自然为一个生命共同体和道德共同体,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最高理想。
正如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
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决定了如果人的行为违背自然发展规律,必然受到自然的惩罚,人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按人利用自然力的程度使人服从一种真正的专制,而不管社会组织如何。
因此,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的现代化中国,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系统工程。
全面把握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势与挑战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人类永续发展的前提。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关系到社会和谐、政治稳定,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论析
![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论析](https://img.taocdn.com/s3/m/6302ecdc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1f.png)
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论析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把“建设美丽中国”作为现代化目标之一,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当人类合理利用、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常常是慷慨的;当人类无序开发、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必然是无情的。
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求是》2019年第3期)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思想,立意高远,内涵丰富,不仅为中国解决生态问题、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现实可行的道路,而且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生态治理体系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论析 1“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的紧密互利、不可分割的关系,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人类是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与自然是统一的有机整体。
马克思认为:“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
但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
”自然的发展和人类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人与自然的关系深刻影响着人与人的关系,又是人与人关系的动态反映,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因为自然界对于人的整个生命不可或缺,就是人的生命本身。
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强调生产的目的是最大限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
既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测试题(综合)
![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测试题(综合)](https://img.taocdn.com/s3/m/9cb927183968011ca30091b7.png)
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测试题(综合)一、单选1.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健康发展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内在统一的客观要求。
A.生态环境B.生态文明建设C.经济持续D.和谐社会我的答案:A √答对2.推动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对人类文明历史发展中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与升华。
A.认识B.认知C.反思D.吸取我的答案:B ×答错3.在工业化的发展理念与发展方式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一个()的难题,更是一个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A.全国性B.世界性C.比较复杂D.区域性我的答案:B √答对4.党的十九大报告把绿色发展与()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高度来论述,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是我们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的重要成果。
A.和谐社会发展B.生态文明建设C.互联网应用D.共享经济我的答案:B √答对5.在十九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的新部署中,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的内容不包括()。
A.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突出问题为重点B.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C.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D.杜绝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我的答案:D6.在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中,长江珠江上游绿色屏障建设示范区的建设内容不包括()。
A.健全空间规划体系和用途管制制度B.建立健全绿色金融制度C.健全山林保护制度D.健全水资源环境保护制度我的答案: B7.在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文明法制建设示范区的建设内容不包括()。
A.完善促进绿色发展市场机制B.加强地方性立法C.完善行政执法体制D.实现司法机构全覆盖我的答案:A √答对8.政府的( )是建立多元化投资和市场运作机制。
A.职责B.目标C.任务重点D.工作我的答案:C √答对9.习近平在党的()报告中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A.十八大B.十九大C.两会D.十八届三中我的答案:B √答对10.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了到()年、到21世纪中叶“美丽中国”的建设蓝图。
1-2人与自然关系
![1-2人与自然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18cfd21e227916888486d71b.png)
生物中心主义所关心的仍然是个体,它把物种 、种群、生态系统及其利益还原归结为个体以 及个体利益。由于否认生物共同体的实在性, 所以,生物中心主义否认人对物种本身和生态 系统负有直接的道德义务,它坚持的是个体主 义的伦理学方法。它同样存在困境——人类为 了自己的生存而不得不毁灭某些生物个体的生 命的困境——和矛盾——人类的生存行为与敬 畏自然的道德之间的矛盾。
1-2
人与自然的关系
1
一、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两重性,一方面,人 依赖于自然界,适应自然界先定的条件, 否则人就无法生存,另一方面,人在依 赖于自然界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对于自 然界的相对独立性,否则就谈不上人所 特有的存在。
实际上,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依存与独立的关 系。
自然界中一旦出现了人,就产生了人和自然的 对象性关系。 这种对象性关系包括两个方面: 1、人对自然界的受动性:人不能脱离自然 界而生活,也不能摆脱自然界规律的支配。 2、人对自然界的主动性:人并非消极地依 赖自然界而生活,而能(或能动性)认识自然 界的规律性,按自然规律去改造自然,并在改 造自然的活动中完善自身。
深层生态学
对浅层生态学不愿过问的根本性问题提出质疑并不断向深层追问。 “深层生态学运动力图探明那些支撑着我们的经济行为的以价值观 、哲学与宗教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基本假设。”如我们为好什么认为经 济增长与较高的消费水平是如此重要?当代社会是否满足了诸如爱、 安全、接近大自然这类基本的人类需要?什么样的社会、宗教和教育 才是有益于地球上的所有生命的?为实现必要的文化变革,我们需要 做哪些事情? 深层生态学运动实质上是包含了价值论、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 、自然观等广泛内容的社会运动,其目标是要倡导一种与自然协调的 新生活方式。
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思想在工程中的运用
![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思想在工程中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2429e6d2360cba1aa811da65.png)
浅论在工程活动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千古不朽的课题,也是工程哲学所关注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
本文旨在运用工程哲学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解析工程活动中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成就与过失,并反思在工程活动中秉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的重要性,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工程哲学;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自古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就是哲学所关注的问题之一,“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思想,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科学地阐明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问题,提出了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自然观,是我们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思想。
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我们正确考察人与自然既对立又统一的联系与发展,克服对这一关系的朴素性、机械性和片面性认识,从而在工程活动中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地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赢”。
自从有了人类,人就与自然发生关系。
人参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获得能使自己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物质资料,自然界作为人类生命的支持系统而存在。
但是在机器大工业出现以后,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人们对于工程的需求不断膨胀,工程的数目急剧增加。
由于受眼前利益的驱使,人们忽视了在工程活动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从而导致自然生态系统严重失衡的现象屡见不鲜。
这种因生存需要和生产发展而导致的非自愿失衡对人类生存的危害已十分明显地表现出来,因此如何在工程活动中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从全球范围来看,在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普遍化、深入化和尖锐化,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发展成为迫切的需要,在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尤为重要。
人与自然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因此我们应该在工程活动中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之摆脱生态危机,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文档6篇)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文档6篇)](https://img.taocdn.com/s3/m/a6f8e066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5b.png)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文档6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资料6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一篇萧灼基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
不管文明多么发达,科学技术多么先进,人类永远也离不开自然界。
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发展的条件,也制约着人类的行为,通过各种方式惩罚人类对自然的侵犯。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加速推进,从前经济缓慢发展时期建立的人与自然相对平衡的关系遭到破坏,人与自然新的和谐关系尚未建立。
在这个特定时期,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迫切。
要积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控制人类自身的规模扩张。
随着人口规模的膨胀,人口密度加速增大,人均资源拥有量下降,这是一个威胁人类永续生存的重大问题。
要按照科学办事,尊重自然规律。
工业的发展,资源的利用,人口的增加,消费方式和消费标准的追求,都要有利于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
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政府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导方,保护生态环境,防治污染,鼓励节能降耗,支持和引导环保产业发展,是政府的重要职责。
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在产业选择、资源开采、技术运用、生产工艺和排污处理等方面,要考虑社会利益和长远利益,不能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牺牲社会利益,恶化生存环境。
在日常生活中,社会公众每天都在与自然打交道。
实际上,政府与企业行为也是由人操作的。
因此,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个人负责是关键。
科技进步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关系第二篇科技进步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关系1.科学技术放眼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每一项进步,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尤其是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实践证明,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
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普及,为人类提供了广播、电视、电影、录像、网络等传播思想文化的新手段,使精神文明建设有了新的载体。
自然非学术论文范文
![自然非学术论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60cdecb176c66137ee0619f9.png)
自然非学术论文范文是指大自然中各个事物的总体,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千古不朽的课题,也是哲学关注的重要问题。
了自然非学术,欢迎阅读!论自然、非自然与反自然摘要:人们对于自然一词的理解都会受到自身传统的深刻制约,而且这种理解,对于产生亲自然或反自然的态度和行为存在着密切关系。
在农业文明中以象形文字为基础形成的中国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源,而作为西方工业文明源头的以拼音文字建立起来的希腊理性文化,则是无根的,与自然疏离的,在发展过程中容易引发反自然的行为和后果。
为了恢复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现今人们应该以中国生态文化传统作为建立生态伦理的文化根基。
关键词:自然;非自然;反自然;生态伦理;文化之根:B82-058:A:1671-1165(xx)01-0001-16世界上具有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对自然的感悟和思考,极其重要地着他们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从而产生不同的生态后果。
人类自近代以来,在西方人把自然当作征服对象以满足自己的物质利益的观念影响下,导致了整个地球不断加剧的生态危机和人类本身的生存危机。
在如此危急的严峻情势下,考察具有显著文化传统区别的西方民族和中华民族对于自然的不同观念,对于深入理解自然、非自然与反自然的关系,从而为当代的生态伦理提供一种更为深刻和牢固的文化根基,以促进全球生态环境的好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自然”一词在中传统中的不同含义“自然”这一术语,其含义在中国和西方的文化传统中存在着很大差异。
学者们在探讨解决生态危机的理论根据时,大多数都喜欢援引西方思想家的观点,而较少主动地去思考非西方文化传统思想的高明之处,尤其是探究中国生态文化传统的深刻智慧。
笔者认为,西方文化传统在对自然的认识和实践方面,的确有一些明显的合理性因素,但是相对于中国智慧传统对于自然的理解和行为,在整体上和根本上则存在着明显的局限,因此需要我们从两个文化传统去加以分析比较,并以自身的文化传统为主,结合当代全球生态危机的严峻形势,创造性地去弘扬和发展我们所需要的自然观或自然哲学。
八年级语文教材分析
![八年级语文教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762c2fb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ee.png)
⼋年级语⽂教材分析 只有分析好语⽂的教材,才能够上好每⼀堂语⽂课。
下⾯是店铺⼩编⽹络整理的教材分析以供⼤家学习参考。
⼋年级分析(⼀) ⼀、教材简析 ⼋年级是初中学⽣步⼊成熟的阶段,⼈⽣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阶段,课⽂的选取重在培养学⽣对⼈⽣的感悟与乐观的⽣活态度。
学习“义务课程标准⼈教版教材”内容并加上教师丰富的思想,能让处在青春期少年的学⽣融⼊⾃⼰的⽣活体验,感悟课⽂的思想内容和深邃幽远的意境,感悟作者博⼤精深的内⼼思想、精神,感悟作者对⼈⽣的希望和信念;能培养语⽂综合素质,培养学⽣丰富浓厚的情感、理性精神,培养学⽣的能⼒和树⽴远⼤理想,并结合社会⽣活现实,进⽽了解社会,了解⼈⽣,了解⽣活 ⼋年级下册四个现代⽂单元主题分别是以⼈⽣、、⼈与⾃然和民俗风情为专题内容,多数以记叙类为主,第三单元与传统单元相⽐,拓宽了和运⽤的领域,既注重了语⽂性⼜注重了科学性,拓宽了学科学习和科学技术的运⽤。
下⾯按单元分析: 第⼀单元是以⼈⽣为主题的单元,注重学⽣对⼈⽣的感悟。
1、《藤野先⽣》记录了鲁迅在⽇本的⼀段经历,本⽂集中地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展现作者对⼈⽣的追求。
⽂章有两条叙事线索:明线,以作者与藤交往的过程来组材;暗线,以作者思想感情变化来贯穿。
2、《我的母亲》是胡适⾃传的⼀个章节,叙述了母亲对⾃⼰⼈⽣的深远影响,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母亲”形象。
3、《我的第⼀本书》()⾥诗⼈⽜汉通过对⼀本书的追述,表明了读书对⼈⽣的意义,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活和苦难⽣活中的⼈间温情以及⽣命乐趣。
4、《列夫托尔斯泰》(传记)作者为我们描绘出⼀幅世界级⼤⽂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出其深邃⽽卓越的精神世界。
5、《再塑⽣命》⽂章既表现了⼀位富有爱⼼的⽼师莎莉⽂⾼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展⽰了⼀个盲哑⼥孩和她的⽼师的不懈追求的⼈⽣的⼀⼩部分。
“综合性学习•写作•⼝语交际”也围绕着我们⼈⽣中最重要的⼈——母亲为主题设计。
000-继续教育-绿色制造与生态文明建设---
![000-继续教育-绿色制造与生态文明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e1999afd6bec0975f565e241.png)
------绿色制造与生态文明建设------江苏昭阳建设工程有限公司邓稼先1.单选题【本题型共13道题】1.()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生态文明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是辩证统一、相互促进的。
A.人------B.社会C.自然D.生态2.现代生态文明观,是以尊重和维护()为主旨,以人类社会发展为着眼点,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
A.生态环境------B.自然环境C.人文环境D.生态文明3.德国()市被誉为“绿色之都”和“太阳能之城”,是全球率先实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城市之一,世界各地许多城市和社区视为楷模A.慕尼黑B.弗莱堡------C.汉堡D.柏林4.()是我国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应对气候与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化解能源危机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经济转型的持续动力。
A.原始农业B.传统农业C.现代农业D.生态工业------5.()就是在对待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必须采取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人类和自然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统一整体,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A.社会文明观B.生态价值观------C.世界观D.经济发展观6.倡导(),意味着确立一个新的价值尺度或价值核心A.生态文明------B.节能环保C.绿色出行D.社会文明7.()是人类开始对自然进行探索、初步开发的阶段。
A.农业文明------B.原始文明C.工业文明D.社会文明8.文明,一般分为()和精神文明,两者相辅相成。
A.物质文明------B.文化文明C.社会文明D.人文文明9.生态服务业是指在充分合理开发、利用当地生态环境资源基础上发展的服务业,是()的有机组成部分A.循环经济------B.生态经济C.生态工业D.都对10.()的价值取向是人与自然、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A.可持续发展------B.纵向发展C.横向发展D.以经济为中心发展11.()年,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建立,将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
人与自然的关系之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的关系之可持续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86d9c0caaa00b52acfc7ca21.png)
人与自然之可持续发展摘要:人与自然的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
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带来了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也给自然造成了严重的损害,接受自然的惩罚。
人们深刻反省自身的行为,重新科学理性地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探索和寻求更好的发展途径。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日渐深入,它是对“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关系”认识的综合,它为发展先进生产力,建构现代生产力范畴提供了观念导向,适应当前人类发展需要,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千古不朽的课题。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
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
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
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
回顾人类和自然的发展史,很容易就能看到这种关系存在和发展[1]。
自从有了人类,人就与自然发生关系。
人参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获得能使自己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物质资料;自然界作为人类生命的支持系统而存在。
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建设判断体答案
![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建设判断体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8e58db7b0717fd5360cdc37.png)
四、判断题1.“美丽中国”及其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重要内容。
(正确)2.遵循空间系统发展的内在规律,增强空间结构的有机组织性,由一盘散沙、无序开发变成一个有机整体,是我国现阶段国土空间开发面临的重大任务。
(正确)3.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它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规范和监督、约束力量。
没有制度的制定、执行和完善,就没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顺利进行。
(正确)4.环境法是一个综合性、边缘性的法律部门,民事法律规范、行政法律规范、刑事法律规范不在其体系之中。
(错误)5、生态环境污染的远期影响,是对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不只是致癌,而且可能通过胎盘危及胎儿,以及引起遗传变异,染色体畸变和遗传基因退化。
(正确)6、我国的工业固体废弃物不包括矿业废弃物。
(正确)7、燃煤电厂脱硫是大气污染治理重中之重。
(正确)8、法治是依良法而治,在制度实践上,它表现为法治观念、法治载体、法治运作三方面的良性互动。
(正确)9、生态平衡的最明显表现就是系统中的物种数量和种群规模相对平稳。
它是一种动态平衡,表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和维持平衡状态的能力。
(正确)10、人与自然共同生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关键在于人的主动性。
(正确)11、一些曾经取得辉煌成就的古文明之所以失去其昔日的光辉或者消失在历史的遗迹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生态系统被破坏了。
(正确)12、低碳经济本质上就是可持续发展经济。
(正确)13、人口发展自身的状态以及个人和家庭乃至社会的行为方式决定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人口的多少、人类活动的文明程度,直接关系到自然资源的开发程度和生态环境的维系程度。
(正确)14、目前,人们正在倡导“四倍跃进”,即资源使用减半,人民福祉加倍,这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完全可以做到。
(正确)15、在现阶段大力发展经济的背景之下,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显然没有跟上经济增长的步伐,生态文明的概念在公众心中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解读“李约瑟难题”——中西“轴心时代”哲学与科学关系比较分析
![解读“李约瑟难题”——中西“轴心时代”哲学与科学关系比较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5687bc5ce2f0066f5332282.png)
人 文视 野 ・ 哲 学
解读“ 李约 瑟难题 ’ ’
中西“ 轴心时代 " 哲学与科 学关系比较 分析
赵 晓 红
( 华 东理 工 大学 人 文学 院 , 上海 2 0 0 2 3 7 )
摘要 : 中国科技 曾经创造过历史的辉煌 , 然而 , 到 了近代. 却被 西方远远抛在后 面, 留下了众 说纷纭的“ 李约瑟难题” 。 从哲学与科学关 系的角度 , 选取 中西哲学与科 学之源头——春秋战国时 期与古希腊时期作一比较 , 从价值 目 标、 思维方式、 人与 自然关 系入手, 以哲学与科学的遛流为突
许多方面都有着惊人 的一致 陛与相似性。 而这种一 维 、 思辩哲学的策源地 。黑格尔说 : “ 一提到希腊这
作者简介 : 赵晓红( 1 9 7 8 一) , 女, 华 东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博士、 讲 师。
基金 项 目: 国 家社科 基金 重 大项 目( 1 5 Z D C 0 0 7 ) 。
的许 多共通 之处 。
学关系之差异的或隐或显的症结之所在 。
第一 , 从 价 值 目标来 看 。纵 观 整个 春秋 战 国时 体 目标 终究 脱 不 了“ 经 世致 用 ” 四个 字 。而 于 “ 经 世
从 其 思想 发展 的轨迹 来看 , 我 们依 然可 以找到 二 者 期 , 尽 管学 派林 立 , 辩诘 四起 , 但 其 时哲 人学 者 的大
破 口进行探 讨 , 可 能找 出回答 这一 问题 的线 索。
关键 词 : 春秋 战 国; 古希腊 ; 哲学; 科 学 中图分类 号 : B 2 2 B 5 0 2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3 — 8 4 7 7 ( 2 0 1 7 ) 0 2 — 0 1 1 2 — 0 5
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解马原知识
![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解马原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37242c6f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ee.png)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指人类和自然之间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关系。
在这个关系中,人类尊重自然,依靠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实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因为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自然。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不仅是现代文明的需要,更是人类长期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人类与自然的依存关系1. 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始终依赖自然。
自然提供了人类生存发展所需要的空气、水、食物、能源等资源,同时也为人类提供了气候、环境等基本条件。
人类在使用自然资源的也要保护自然环境,以维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自然灾害的发生,使人类了解到自然的威力和自身的渺小。
面对自然灾害,人类需要尊重自然规律,增强适应能力,减少灾害损失。
3. 自然对人类的教育作用。
自然界中的规律和现象,启发人类认识自然规律,发明创造,推动科技进步。
二、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1. 人类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人类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防止生物灭绝,维持生态平衡。
2. 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生态文明。
人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3. 推进可持续发展。
人类的发展需要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要对未来世代负责,建立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4. 发扬敬畏自然、融洽相处的传统文化。
人类要传承和发扬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传统文化,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态伦理。
三、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状1. 近年来,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日益严重,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凸显,人与自然的矛盾不断加剧。
2.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恶化,给人类带来许多灾难和困扰。
3. 人类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也导致资源分配不公,加剧了社会矛盾,影响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路径及对策1. 提高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教育。
加强自然科学教育,增强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弘扬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第六课 建设美丽中国 第2课时 共筑生命家园 课时训练(含答案)
![第六课 建设美丽中国 第2课时 共筑生命家园 课时训练(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1098bda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d1.png)
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第2课时共筑生命家园【课前预习】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追求人与自然___________,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2)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_______和___________。
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也有_______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
(3)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这是一种动态中的_______、发展中的_______、进取中的_______、多元中的_______、“纷乱”中的_______。
(4)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_______于自然之上,必须遵循___________。
如果我们对自然只是一味地_______,必然受到它的惩罚。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2.怎样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1)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要以资源环境___________为基础,以___________为准则,以_____________、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2)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坚持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基本国策,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贯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新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二、坚持绿色发展道路1.为什么要走绿色发展道路?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___________。
我国在应对资源和环境问题上已经取得非常明显的进步。
2.怎样走绿色发展道路?(1)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的关系。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_________,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决不能以___________、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___________。
关于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题目
![关于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题目](https://img.taocdn.com/s3/m/25ebb7e5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4a.png)
关于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题目
人类和自然生命是息息相关、互为依存的关系。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地球家园,我们需要建立起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这篇文章将探讨如何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了解自然生命的价值和重要性:人类需要认识到自然生命对我们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保护自然生命是保护我们自身的利益。
2.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关键。
我们需要加强环保意识,推动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
3. 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生命关系:人类需要尊重自然生命,避免过度开发和掠夺性捕捞等行为。
我们需要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生命关系,实现人类和自然生命的共存。
4. 促进人与自然生命的互利共赢:人类需要在保护自然生命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人与自然生命的互利共赢。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只有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地球的可持续发展,让人类和自然生命共同繁荣。
- 1 -。
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
![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0162b863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c7.png)
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人类也总是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
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我们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明确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将其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论述,蕴含着极为深刻的思想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论述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精髓,把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思想指引和实践遵循。
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之所以能够相互依存,根本原因在于人们所进行的物质资料生产劳动,他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的“共生”一词表明,正是人类的生产活动不仅使人与自然发生了关系,而且也使人和自然发生了变化。
这种关系与变化使人与自然构成了“生命共同体”。
在这个“生命共同体”中,人类应该敬畏、尊重、顺应、保护自然,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的反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论述强调“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体现了对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思想的创新性发展。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论述是对中华文明积淀的生态智慧的继承与创新。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蕴含着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丰富论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千古不朽的课题,也是哲学关注的重要问题。
在哲学发展史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科学地阐明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问题,提出了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自然观,是我们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思想。
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我们正确考察人与自然既对立又统一的联系与发展,克服对这一关系的朴素性、机械性和片面性认识,使人与自然关系研究获得科学的起点与方向。
自从有了人类,人就与自然发生关系。
人参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获得能使自己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物质资料; 自然界作为人类生命的支持系统而存在。
自从机器大工业出现后,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人们向自然界索取物质资源的数量急剧扩大,大片土地开垦和森林砍伐,引起了大量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 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工业“三废”的无控制排放,严重地污染了空气,一些物种灭绝,而另一些物种又泛滥成灾,造成了自然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
这种因生存需要和生产发展而导致的非自愿失衡对人类生存的危害已十分明显地表现出来,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尽管人们在环境保护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不断加剧,表现出了人对自然的改造和征服的无所不能和大自然对人类盲动、破坏的报复和惩罚,其结果已严重危害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要改变这种严重状态,首先应当通过人类的理性活动来缓解人与自然的冲突,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人与自然从冲突走向协调论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赵一锦....摘要! 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角度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和和谐发展, 实现人和自然的协调和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并提出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策略。
..关键词! 唯物辩证法和谐大自然观从洪荒时代开始, 茹毛饮血的人类就在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上欲取欲求, 漫长的岁月过去了, 到了高度文明发达的今天, 人类已经可以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
然而我们无法不去正视, 在近乎疯狂地索取和掠夺后, 河流已经开始干涸, 土壤退化、沙化,水资源日益紧张, 森林的毁损和物种的灭绝, 大自然正在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它的愤怒。
人类是否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方式, 建立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格局?答案是肯定的! 正如联合国发布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中所说: . 地球并不是我们祖先遗留给我们的, 而是属于我们的后代%, 这是每一代人, 包括我们所必须履行的道德责任。
整个自然保持一种有序的状态, 其中存在着平衡的数值比例关系, 进行着有条不紊的循环。
人只是有序世界中的一分子, 人要向自然索取氧气、食物、淡水、能源等等维系生命的基本物质, 从这个意义上讲, 自然是人类的. 母亲%。
因此人类应该尊重自己的. 母亲%, 了解自己的. 母亲%。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 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 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 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 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 另一方面, 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 和动植物一样, 是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
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 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 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 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 即人化了的自然。
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 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 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 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 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另一方面, 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
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总是要不断地否定和改变自然界的自然状态。
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 力求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 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如果对这两种. 作用%关系处理得不好, 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的失衡。
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双重性, 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 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 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 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如果人类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本质尚未认识到, 人类与自然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 改造自然的结果要么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 要么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 要么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 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
恩格斯曾就此告诫过人们. 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每一次胜利, 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 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 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恩格斯还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变成沙漠为例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由于近代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 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 人类实践的范围不断扩大。
但是人类对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却认识不足, 人类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取得巨大成果的同48 Journal of Datong Medical College 2006, No. 1.. 女, 1979 年出生, 助教, 山西大同大学医学院美容医学教研室, 037008时, 对自然均衡状态的破坏也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
目前全球存在的人与自然的不和谐问题有: 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
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已成为世界性公害。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 目前全世纪有10 亿以上人口生活在污染严重的城市, 而在洁净环境中生活的城市人口不到20 %。
全世纪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缺少安全用水, 每天数以万计人的死与水污染有关。
由于自然资源的非正常利用, 致使异生型人工自然物大量滋生, 干扰了自然生态的正常演化, 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稳定和平衡, 出现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其中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酸雨已成为世界性生态危机的三大突出问题。
造成人与自然关系严重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主要有四个方面不可忽视: 一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水平有限; 二是人类对技术的控制能力不够; 三是功利主义思想代替了人与自然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四是价值偏见。
人们在实践过程中, 往往只注意到眼前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 而忽略了自然永存的内在价值。
为了满足眼前局部的利益, 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 以至于危及人类的持续发展。
根据联合国沙漠会议提供的资料, 目前全世界每年大约有600 万公顷的土地变成沙漠, 有2000 万公顷的土地被严重侵蚀而不能再耕种或放牧, 损失的表土为230 亿~ 260 亿吨。
在苏丹北科尔多凡省撒哈拉沙漠附近的农田, 我们可以看到沙漠化迅猛发展的例子。
在这一地区, 上世纪50 年代到70 年代中期的20 年内, 牲畜增长了6 倍, 牧草和灌木已经无法养活这么多的牲畜了, 即使留下了零星的牧草和灌木也都浑身是刺, 根本无法作牲畜的饲料。
当山羊、绵羊、牛等畜群通过之后, 留下的只是滚滚尘砂。
北科尔多凡省的人口也增长了2 倍, 过去耕作过一次的土地要休息数年到10 年, 而现在即使是在休耕期也不断地播种, 以至于使养分和水分丧失到了无法恢复的程度。
农民为了生活, 只有在已经遭到破坏的土地上不断耕种。
失去了树木的保护,干燥的表土被风吹走, 最后终于变成沙漠。
大自然在向人类发出警告, 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的关系已刻不容缓。
正如恩格斯所说: . 我们统治自然界, 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 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 & & 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 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 真正把人类与自然看作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 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 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
其次, 必须正确地对待科学技术的作用, 努力防止和消除科学技术可能产生的负效应。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 科学技术处于一种特殊的中介地位。
技术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 是人类生存活动必须依存的对象, 是人的生活、生产过程的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 科学技术只强调研究. 自然%、. 技术%问题, 忽视了研究人和人与外部世界( 含技术) 的关系问题,造成了人与自然、人与技术、人与社会( 人) 的对立和对抗, 直接威胁着人类的存在与发展, 导致了人类社会的不可续发展。
爱因斯坦指出: . 如果想使自己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 那么, 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
关心人的本身, 应该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 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 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造福于人类, 而不致成为祸害。
%孤立地研究. 自然%、. 技术%而不去研究人与自然、人与技术、人与社会等关系上的. 自然%、. 技术%, 由此带来了自然危机、社会危机和人类自身危机。
从根本上来说, 这种自然危机、社会危机多数是由于人类自身危机以及由此产生的人与外部世界之间的不协调造成的。
无数事实也表明: 人为灾害远远大于自然灾害, 而且消除人为灾害所付出的代价更大。
同时, 由于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不当而不正确地使用科学技术, 常常是造成人为灾害的主要原因, 又往往是引发自然灾害或社会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承认科学技术的两重性, 就可以使我们在实践任何一项科学发现和技术革新中始终保持冷静的头脑, 充分研究和估计这一实践产生的综合效应, 并根据实际运用的结果及时进行综合调整, 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科技的正效应, 防止和消除负效应。
更重要的是, 承认科学技术的两重性将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扫除一个思想障碍, 使人切实懂得技术固然具有改天换地的威力, 但它的运用必须在有利于保持正常生态环境的限度内。
离开了整体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 科学技术在任一单独领域的任何惊人成就都可能毫无意义。
其三, 必须全方位地探讨自然价值。
人类不仅要征服自然, 利用自然, 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 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
要树立大价值观念, 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 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 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 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 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 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 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 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在物质文明已空前发达的信息社会, 实现人与自然的融洽与全面协调, 并不是古代的简单复归, 而是现代文明的呼唤, 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真正人道主义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