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模式的弊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模式的弊端

一、弊端:1.社会保障支出增长过快,财政不堪重负,国家往往举债来支付社会保障资金,为了保证社会保障的运行,必然要增加税收,导致使税负过重,市场效率低下。

2.过高的社会保障水平助长了国民的惰性,引发道德风险。

3.削弱了企业及国家竞争力,导致经济长期处于“滞胀”和缓慢增长状态。

4.人民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权利与义务不对等。

二、总述: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随着“石油”危机来临,爆发了世界性经济危机,“福利国家”在遭遇严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中,其社会保障制度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福利国家”愈来愈感到政府已无力负担日益沉重的巨额福利开支,不得不调整政策,进行了以社会化为取向的新的制度安排:削减福利费用,主张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私人合办福利事业,强调社区和家庭的作用。这些改革取得了缓解财政压力、缓和社会矛盾和促进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但改革也存在着导致诸如贫富分化悬殊等严重的问题,甚至产生新的社会问题。因此,这种改革又遭到国民的不断抗议。这同时也说明西方“福利国家”的这项调整和改革,实质只是对其社会制度本身的局部调整和自我完善,并不能触及根本体制。

目前福利国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社会保障水平过高,影响人们的工作积极性,社会保障支出增长过快、财政和社会负担过重。面对这些问题,福利国家虽然开始了改革,但由于涉及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改革阻力很大、改革过程举步维艰。总的来看,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改革不可逆转,发展趋势是减少国家职责、增加个人责任,提高社会保障效率、减少浪费。

三、英国与瑞典:英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改革评析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模式源于英国,始于贝弗里奇计划,其理论基础是皮古的福利经济学。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模式已经造成了低效率、酿成了“福利危机”。英国由于社会保障支出不断攀升,早就出现了财政赤字,1976年一年的财政赤子即达65 亿多英镑;瑞典也由于社会保障支出的不断增加而成为债务国,1980年国债即达471亿美元,其中外债90亿美元、人均1067美元。并且,这些国家普遍出现了失业率上升,经济增长缓慢等问题。面对困境,社会保障改革呼声越来越大。英国率先进行了改革,瑞典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然而,由于社会保障涉及全民利益,反对派进行了抵抗,因此改革进程很慢。对于英国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改革,国内外存在不同看法。国内有的文章批评,“改革的潜在的辩护理由是确实存在一部分人群被管理财力的政策隔离于其他社会成员,这一改革(很快变得明显)正在引起拒绝给予救助或以减少收入扶持为代价获得救助的困难家庭的真正不幸。在使申请结果因当地社会基金办公室该月掌握的资金而定方面和使幸运的受领人招致进一步的债务方面,确实有收获。据论证,他们需要去了解不再接受国家帮助的那些人已经知道的事情,即这是一个不确定的世界、并且那些钱不得不一周一周地节约使用。因此,理解贫穷经历的完全失败只是证明了其存在。”除了国内存在巨大反对力量之外,国外也有一些反对意见。

瑞典社民党理论刊物《时代》就曾经以社论等形式发表文章,对英国工党上台后的一些革新措施提出质疑。英工党政府提出要加强对税收和救济制度的监管,更好地协调税、费、补助和免税之间的关系,其本意在于堵住漏洞,迫使靠吃救济金生活的懒人转而以工作为生。《时代》文章认为,由于英国的所得税和社会保险费的起征点很低,同时救济和免税严格与收入挂钩,从而造成低收入者一旦工作后,其实际收入反比领取失业救济金时减少三分之二。这是由于, 再就业后不仅要失去各种失业救济,而且要缴纳高额的所得税和社会保险费。

英国众多的失业者宁可依赖救济而不愿重新工作的原因就在于此。而在瑞典,由于所得税的起征点在月收入2万克朗(约合 2500美元)以上,除幼儿补贴外,其他各项补贴不与收入挂钩,

因此瑞典失业者因重新就业而减少收入的只占重新就业者的4%。英国的情况表明,补贴与收入严格挂钩不是一种好办法,它只会削弱人们通过工作增加收入的积极性。本篇论文发表由提供英国的资产阶级报刊欣赏工党的“要靠劳动而不要依赖救济为生”口号,并以此把布莱尔说成社会民主主义的革新者,而许多社会民主党人却背地里称他是“轻飘飘的人民党人”。文章认为,社民党的政策从来不是鼓励失业者依赖救济为生,正确的提法应当是,“充分就业”和“人人都有工作的权利”。

前者把工作作为一种权利, 后者则要求社会为所有人提供工作。“要靠工作而不靠救济为生”的口号容易造成是失业者在有意摆脱工作义务的错觉。总的来说,英国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但改革举步维艰、政府对反对派往往不得不作出让步。正如有的文章所指出的,“撒切尔夫人激进的改革派的一面,不得不让位于务实的政治家的一面。国家的疆土一段时间只能收缩一点。尽管她拥有议会的多数,但对于全部拆除所继承的制度,她缺乏选民的支持。相反,保守党政府的操纵空间限于开发……战后制度安排固有的两个设想:除了用于确立全国最低保障的调整之外,经济平等的追求不是国家的必要目标; 在给予公共救助时,仍然可以区别应受的贫穷和不应受的贫穷……。在第一种情况下中,实施扩大差别的成熟政策是可能的……。

对富裕者的税收削减很大的同时……从1980年起,补贴不再与收入水平同步增长而只随物价调整……。同时,随着他们主导了补充补贴系统的工作,长期存在的对强壮的贫困者缺乏公共同情心的现象成为更有力有效的力量。如果救济贫困者的基本开支不能减少,则可能损害他们的地位和尊严。第一届撒切尔政府期间衰退的严重性在于,作为基于收入调查的救济受领人的失业家庭,1948年以来第一次赶上了领取年金者。随着单亲家庭数量的继续增长,该领域对不断强化的反对(应对自己困境负责的)那些人的官方运动开放。”虽然在改革方向上是正确的,但社会保障资金实际并没有减少,社会保障资金的利用效率也没有提高。

其指导思想的正确性表现在,一是在劳资关系上强调要放弃过去的对抗立场,要在劳资双方间建立起“伙伴关系”。这样一来可以减少矛盾冲突,从而促进经济发展。二是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改革现行教育体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这样一来可以促进就业机会的平等,并且为经济的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三是要大幅度增加对就业、教育和托幼的投入,减少对单身母亲和失业青年救济以外的各种救济和补贴。这样一来既可以调动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又可以增加经济发展后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