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学通论”纲要(续)
[笔记]《考古学通论》复习大纲.
[笔记]《考古学通论》复习大纲第一部分为绪论章,6学时。
本章以考古学科的形成发展历程为线索,阐释考古学的知识、方法论和基本理论。
主要内容为:一、西方古物学被认为是近代考古学的前身,它的形成既与相关学科的成熟,又与当时的社会要求密切相关,学习它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要了解下列的基本事实及其所包含的人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要求:1、为什么文艺复兴复活了人们对古典世界的兴趣?因为工业革命的结果,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增强了经济实力之后,尚未在政治和社会领域取得相应的地位,所以他们必须利用“文化再生”来恢复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而古物最能达到此目的。
进一步说,一门学科诞生的内在原因与许多外在要求密切相关。
2、C.莱尔在1830-33年发表了《地质学原理》否定了“灾变说”,为什么能支持人类的诞生要早于B.C.4004年?人类诞生于B.C.4004年,被诠释为《圣经》所言,但面对着人类化石和人工制品与绝灭早于此年代的动物化石共存,地质学要屈服于宗教,就只能以“灾变”来解释地球史,但《地质学原理》坚持了科学,以渐变来解释。
这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很有启发意义事件。
3、18世纪末19世纪初,人们不仅对中世纪的遗物和建筑方面的遗存感到兴趣,而且对史前遗物的兴趣也在增加,但丹麦R.尼厄鲁普教授却在迷茫中。
迷茫在于利用什么样的办法才能理解“史前遗物”。
这是人们探求未知世界历程的必由之路和必然碰到的问题,也是考古学形成的契机。
——大学学习要从考古学形成的历程中认识到一门新兴学科(或者一个新生事物)形成过程中的本质,举一反三。
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方法论和目标一门学科必须具备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方法论和目标。
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化遗存。
文化遗存是人类制造和使用过的遗物和遗迹,前者是可搬动的,后者是不可搬动的。
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是考古学形成之初的两个方法论,它们借用于地质学和生物学,理解它们。
随着考古学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还有更多的方法和手段被利用到考古学研究中来。
中国考古学通论下
《xx 考古学通论(下)》一、课程名称: xx 考古学通论(下)二、课程种类:必修三、合用对象:文物博物馆专业本科生四、计划课时: 72五、学分: 4六、任课教师: xx 万里、 xx七、课程简介:《中国考古学通论(下)》是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文物与博物馆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主要讲解从公元前 221 年秦一致至公元 1644 年明朝消亡这一历史期间中国境内考古学文化的相貌与发展变化状况。
本课程的课程任务是让学生可以整体认识秦汉至宋元明期间国都、帝王陵墓、中小型墓葬、手工业、农业、宗教文化、出土文件以及边境地域考古学文化和中外文化沟通的基本知识,并掌握历史期间考古研究的基本技术。
同时要修业生可以认识和理解历史期间考古学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以及在当时世界文明圈的地位和影响。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第一章 xx 考古第一节 xx 期间历史文化背景第二节 xx 期间的时代特色第三节 xx 考古研究简史第四节 xx 考古的分期与分区一、 xx 考古分期二、 xx 考古分区第五节 xxxx与行宫一、 xxxx城二、发现研究简史三、 xx 人建都 xx四、建都背景和修建过程五、形制布局和考古发现六、设计思想和后代影响七、 xx 碣石 xx第六节 xxxx一、地理地点二、发现研究简史三、建都背景和修建过程四、形制布局和考古发现五、设计思想和后代影响第七节东汉 xxxx一、地理地点二、发现研究简史三、建都背景和修建过程四、形制布局和考古发现五、设计思想和后代影响第八节 xx 帝陵一、 xx二、 xx 帝陵三、东汉帝陵第九节 xx 与 xx 墓一、 xx、xx 墓基本形制二、竖穴黄肠题凑墓三、竖穴木椁墓四、横穴崖洞墓五、砖石室墓第十节 xx 官吏与老百姓墓一、墓葬形制二、葬具三、葬式四、随葬器物第十一节 xx 手工业一、陶瓷器二、钱币三、铜器四、漆器第二章 xx 南北朝考古第一节 xx 南北朝考古的历史特色第二节 xx 南北朝考古分期第三节 xx 南北朝期间的xx一、 xxxx二、 xx、西晋、北魏 xx三、 xx 南北朝 xx 发展趋向和影响第四节 xx 南北朝 xx 陵墓一、 xx 帝陵二、西晋帝陵三、十六国 xx 陵墓四、北魏 xx 陵墓五、东魏、 xxxx陵墓六、西魏、北周xx 陵墓七、 xxxx陵墓八、东晋南朝xx 陵墓九、 xx 南北朝 xx 陵墓制度总结第五节 xx 南北朝士族及老百姓墓葬一、 xx 西晋十六国北朝墓葬二、 xx 东晋南朝墓葬第六节 xx 南北朝手工业一、瓷器二、钱币三、铜镜第七节 xxxx南北朝中外文化沟通一、丝绸之路与东西方文化二、 xx 文化对 xx、xx 的影响三、 xx 文化对 xx、xx 的影响四、汉文化对xx 的影响第三章隋唐考古第一节隋唐考古导论第二节城址的发现与研究一、城址的分类二、 xx 旧址(一) xx 大兴 xxxx(二)隋唐 xx三、地方城址的分类(一) xx 的城址(二)边境地域的城址第三节隋唐五代陵墓一、帝陵(一)隋代帝陵(二)唐朝帝陵(三)五代 xx二、墓葬(一)分类(二)地面设备(三)葬具与葬俗(四)随葬品(五)壁画(六)分区与分期第四节 xx、xx 与 xx 古迹一、 xx 古迹二、 xx 古迹三、 xx 古迹第五节瓷器与瓷窑旧址一、概略二、瓷窑旧址(一) xx 的瓷窑旧址(二)南方地域的瓷窑旧址第七节隋唐五代期间的重要遗物一、 xx二、唐朝金银器皿三、隋唐铜镜四、唐朝的丝织与印染五、钱币与胸怀衡(一)钱币(二)胸怀衡第八节宗教古迹与遗物一、石窟寺二、隋唐期间的寺院布局三、其余佛教古迹与遗物第九节中外文化沟通的古迹与遗物一、外来移民墓葬及墓志的发现二、外来钱币的发现与研究三、外来玻璃器的发现四、 xx 釉陶器的发现五、外来 xx 的发现六、外来铜器的发现七、外来宗教的古迹与遗物(一)景教遗物(二)摩尼教古迹(三)祆教遗物第四章 xx 考古第一节 xx 考古导论一、分期二、研究内容与特色第二节城址及其余一、 xx 期间 xx 考古的特色二、 xx 规划的发展与演变三、 xx 和南方地域的地方xx 种类与布局四、 xx 期间的城址及其余重要旧址(一)宋朝城址(二)辽代城址(三)金代城址及其余重要旧址(四) xx 城址(五)元朝城址(六)明朝城址及其余重要旧址(七) xx 旧址第三节帝陵一、北宋帝陵二、南宋帝陵三、 xxxx四、 xxxx五、西 xx六、元朝帝陵七、明朝帝陵八、清朝帝陵第四节 xx 墓的葬制、分区与分期一、 xx 墓的葬制二、 xx 墓的分区与分期(一) xxxx(二)长江中下游浙江、江苏、安徽、湖北地域(三)湖广地域(四)闽赣地域(五)川渝贵地域第五节辽墓的分类与分期一、辽墓的分类二、辽墓的分区与分期第六节金元明期间墓葬一、金代墓葬二、 xx 墓葬三、 xx 期间与元朝墓葬四、明朝墓葬第七节手工业旧址与遗物一、宋朝冶铁旧址二、宋朝煤矿旧址三、元朝锻造旧址四、瓷窑旧址与瓷器(一)定窑(二) xx(三) xx(四) xx 窑(五)钧窑(六) xx 窑(七) xx(八)建窑(九) xx(十) xx 窑(十一) xx 窑(十二)宋朝官窑(十三)辽代官窑(十四) xx 瓷窑第八节重要遗物一、铜镜二、 xx三、钱币四、漆器五、纺织品六、玻璃器七、三彩器第九节中外文化沟通的古迹与遗物一、泉州宋元港与海船古迹二、泉州宗教石刻三、扬州拉丁文墓碑四、海南岛穆斯林墓群五、伊斯兰玻璃器六、外来钱币教材和参照资料( 1)赵化成、高崇文:《秦汉考古》,文物第一版社,2002 年。
《考古学通论》课程复习大纲
《考古学通论》课程复习大纲《考古学通论》课程复习大纲1、考古学文化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命名原则p3概念:“考古学文化”是指代表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具有一群有特征性的文化遗物和遗迹的文化遗存。
形成原因:命名原则:首先要看被命名的文化遗存能否构成一种“考古学文化”1、以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地的(山)地名(乡镇名、村庄名)作为考古学文化的名称,是考古学文化命名中最常见的做法。
例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2、以遗址的名称作为文化名称。
如观音洞文化、山顶洞文化3、以某一遗址的某一期典型文化遗存作为文化名称。
如庙底沟二期文化4、以具有特征性的遗物作为文化名称。
如细石器文化、彩陶文化(现已不被采用)5、以族名来命名文化。
如吴越文化、巴蜀文化2、考古类型学的概念及基本原理(笔记上)概念:考古类型学是通过对遗存形态的分类排比以研究遗存演化序列的学说。
基本原理:(网上的)人类社会是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各种文化因素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器物的形态也常常随之改变。
因此,器物形态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变化性则是绝对的;器物形态既具有历史阶段的稳定性,又具有明显的时代与文化特色。
考古类型学依据器物形态特征及其变化研究其演变的规律,进而判定遗迹、遗物的相对年代,确定与区分不同的考古学文化。
(老师图片上的)1、出土时间和地点已知的器物具有特定的风格和式样2、风格的变化是逐渐的或渐进的缺点:只能判定相对早晚关系,而不能判定绝对的年代3、考古学对于历史研究的意义(书上的P2)考古学是运用考古资料来研究人类历史,是历史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农业的起源和发展、文字出现前的史前社会的研究,完全依赖考古资料。
即使对文字出现后的历史时期的研究,考古资料仍占有很大的作用。
考古资料既可补充文献资料的不足,又可纠正文献资料的错误,这已是被近几十年大量考古发现和研究所证明的事实。
文献资料对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历史记载很少,要研究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历史,考古资料显得尤为重要。
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章节题库夏商周考古)【圣才出品】
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章节题库夏商周考古)【圣才出品】第6章夏商周考古⼀、名词解释1.偃师商城答:偃师商城是商代早期城址,在今河南省偃师市。
商城包括⼤城、⼩城、宫城,为三重城垣式城址。
⼤城平⾯近长⽅形,城墙四周有5座城门,城内有纵横交错的道路若⼲条。
在⼤城的西南部,还有⼀个平⾯呈长⽅形的⼩城。
⼤城、⼩城的建筑⽅法⼀样,都是先挖基槽,然后层层夯筑⽽成。
⼩城的年代早于⼤城,⼤城是在⼩城的基础上扩建⽽成。
城内有密集的宫殿建筑群,分布于宫城的中、南部。
该遗址的发现,为探讨夏⽂化和确认汤都西亳城址具有重要意义。
2.利簋答:利簋,⼜称“武王征商簋”,是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为周武王时期青铜器。
1976年出⼟于陕西临潼县零⼝镇,其特征为侈⼝,兽⾸双⽿垂珥,垂腹,圈⾜下连铸⽅座。
通⾼28厘⽶,⼝径22厘⽶,重约7.95千克。
采⽤上圆下⽅的形制,是西周初期铜簋的典型造型,同时也是中国古⼈“天圆地⽅”这种古⽼观念的体现。
器⾝、⽅座饰饕餮纹,⽅座平⾯四⾓饰蝉纹。
器内底铸铭⽂4⾏32字,铭⽂载武王伐商之事。
因⽽为西周铜器断代提供了重要标准,⽽且证实了古⽂献对武王伐商史事的记载。
利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3.盘龙城答:盘龙城遗址是1954年在湖北黄陂发现,并于1974、1976年进⾏较⼤规模发掘的⼀处商代古遗址。
绝对年代⼤约为公元前⼗⼋世纪⾄公元前⼗四世纪前期,时代为商代前期或称早商时期。
这⼀遗址的发现对于了解商代⽂化的分布、城市性质、宫殿的形制和建筑技术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古城位于府河北岸⾼地偏东南部,平⾯略呈⽅形。
遗迹的分布状况表明,城内仅有宫殿,具有宫城形制,城外侧则是居民区和⼿⼯业区,表明该古城尚属早期城市的形态。
盘龙城遗址的发现揭⽰了商⽂化在长江流域的传播与分布,为研究商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4.⼈祭答:⼈祭是⽤活⼈来祭祀祖先(⼈⿁)、神灵或⾃然界万物,主要流⾏于原始社会末期到奴⾪制社会的整个历史时期中。
中国考古学通论3PPT课件
(一)、磨制石器的制作技术 1.选材
磨制石器制作过程的第一步就是选择合用 的石材。中国新石器时代制作石器的主要原料 有:闪长岩、玄武岩、片麻岩、石英岩、燧石、 辉绿岩、碧玉、玉髓、蛋白石等。
(一)、磨制石器的制作技术 2.打割
选择好石材后,根据需 要用锯磨切割或打击法制出 毛坯。
锯割的方法,据有关民族学资 料,可能是用木片或石片加砂 加水往复磨切,以截断石材 。
(一) 陶器的制法
2.制坯成形——手制 捏塑法:即用直接用 手制作陶坯的方法。
泥条盘筑法:即先将 坯泥搓成长条状,然 后螺旋形向上盘筑。
(一) 陶器的制法
2.制坯成形——模制 即用陶模或陶器为模,制作陶坯。
陶鬲足模
(一) 陶器的制法
2.制坯成形——轮制
即将泥料放在转动的轮盘 上,用手提拉成各种需要 的器形。用这种方法制成 的陶器,器形规整、器壁 均匀,器表常留有一圈圈 平行的轮纹,器底则有线 割的偏心纹。
(一) 陶器的制法
4. 烧制成器
灰陶——在烧造过程中或烧成末期,如果封闭窑顶,在氧气不充分 的情况下,陶器被周围炽热的还原焰所包围,坯体中所含的铁元素 就被还原成四氧化三铁,产品的颜色就会呈现灰或深灰色。
(一)、磨制石器的制作技术 3.修琢
即对毛坯通体整形、找平的工序。 用石锤或有硬尖的石、骨、角质 工具,琢去毛坯表面棱角使其平 整,修整成所需的规整器形毛坯。 也有些石器是用修琢法制成的, 如裴李岗文化中常见的石磨盘就 是修琢而成的。
9
(一)、磨制石器的制作技术 4.磨光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磨 制技术广泛用于制作各 种工具。其方法是在砺 石(即磨石)上加砂加 水,以增大磨擦力,并 根据需要磨出一定的形 状和刃口。
中国考古学通论4
3、晋西南地区的陶寺文化
陶寺遗址 ●
3、晋西南地区的陶寺文化
从文化遗存的分析来看,陶寺墓地的大、 中型墓出土有琮、钺、彩绘陶龙盘、鼍鼓、特
馨等礼器,而小型墓则很少有随葬品,表明阶
级分化与对立已很明显,或已是国家之雏型。
因此,“活跃于‘夏墟” 的陶寺类型文化,
应是探索夏文化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
陶寺文化墓葬
在推定探索对象方面有效地起到时间标尺的作用。 由于三代纪年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和夏商周考古的 重要性, 1996年5月16日,经国务院决定,正式启 动了国家“九五”重点科技项目——“夏商周断代
工程”。
一、关于夏商周断代工程
夏商周断代工程由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 学、天文学、现代测年技术等多学科协作,预期 达到的目标是:
代(夏、商、西周),并完成了由青铜时代向早
期铁器时代的过渡(春秋、战国)。
出现了大型都城, 标志着社会形态和经济生
活发生了重大变化,已进入国家时期。
第一节
夏商周考古分期
一、关于夏商周断代工程 在夏商周考古中,首先遇到的问题是究竟夏商 周三代纪问题。目前流行的夏商纪年都是推算出来
的,放射性碳素年代数据也难以消除误差,尚不能
次发掘,发现了苗圃北地铸铜遗址,发掘了武官村大
墓、妇好墓和后岗祭祀坑等墓葬,新出土了大量的刻 字甲骨,获得了十分丰富的研究资料。相当于殷墟期 的商文化遗存在河北磁县、邢台、藁城,山东济南大 辛庄、益都苏阜屯等地均有发现。一般将殷墟文化分
为四期 。
殷墟文化分期
第一期:相当于盘庚、小辛、小乙时代。 第二期:相当于武丁、祖庚、祖甲时代。 第三期:相当于廪辛、康丁、武乙、文丁时代。 第四期:相当于帝乙、帝辛时代。
5.《中国考古学通论(下)》复习参考
《考古学通论(下)》复习参考一、名词解释龙首渠龙首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水渠,是一引洛渠道,是今洛惠渠的前身。
建于西汉武帝年间。
从今陕西澄城县引洛水灌溉今陕西蒲城、大荔一带。
人们发明了“井渠法”,使龙首渠从地下穿过土质疏松的商颜山。
井渠法有效地解决了工程过程中的通风、照明、出渣等问题。
龙首渠竖井与坎儿井相同,是坎儿井的源头。
耧铧畜力条播器—耧车上的耧足。
呈三角形等。
西汉时已有三脚耧车,山西平陆西汉晚期墓壁画中有反映。
是中国最早的播种机。
族坟墓死者按宗法关系,在由国家政权指定的公共墓地中同族而葬,称为族坟墓。
族坟墓又分为公墓和邦墓两类。
公墓是国君和王室贵族及其子孙的墓地,中间是历代国君的墓,以最早葬入的先王为准,以下各代国君依左昭右穆的次序依次葬入。
国君墓左右为贵族墓,依身份分居前后。
到战国秦汉时期,原先的公墓实际已成为王陵区,只埋葬王及其配偶和少数关系最亲近的王室血亲,一般的贵族封君、各级官僚则同平民一起葬于邦墓。
汉武帝之后昭穆制度有所破坏。
满城汉墓满城汉墓在河北满城县城西南,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之墓。
窦墓在刘墓之北侧,皆坐西朝东。
凿山为陵,内部布局模仿宫殿建筑。
刘胜墓全长约52米,最宽处约38米,最高处约7米,由墓道、车马房、库房、前堂和后室组成,窦绾墓和刘胜墓的形制大体相同。
两墓的墓室庞大,随葬品豪华奢侈,共出土金器、银器、铜器、铁器、玉器、石器、陶器、漆器、丝织品等遗物1万余件,其中包括"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等著名器物。
广州南越王墓位于广东广州象岗山上,是一座石室墓。
墓室平面呈“早”字形,全部用石块构筑,有较长的墓道和南北耳室。
分为前后两部分,共有7室。
墓主葬在中间主室,一棺一椁,墓主身着丝缕玉衣。
是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二代王赵眜(《史记》称为赵胡)的陵墓,是彩画石室大墓。
南越王墓劈山为陵,前端东、西侧开横洞成耳室,南面开辟斜坡墓道。
中国考古学通论
玉蟾岩遗址大龙潭一期10000+-
庙岩遗址
一.初期。距今约12000~9000年前。开始使用磨制石器
二、早期。约距今9000~7000年前。磨制石器的使用已普遍,
三、中期。约距今7~5千年前。磨制石器已有局部磨光向通体磨光过渡。
第三节、新石器时代文化区系的分布
一、东北地区的新时期文化
泾水上游关中地区
新石器时代晚期晚期桥村类遗存客省庄文化三里桥类遗存王湾三期文化后岗二期文化龙山文化齐家文化小河沿文化石家河文化良渚文化昙石山文化4500~4000
早期常山下层文化案板三期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大河村五期?大汶口文化马家窑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峡文化5000~4500
中期晚期仰韶文化西王村期秦王寨文化大司空一期文化大地湾仰韶晚期红山后文化大溪文化崧泽文化金兰寺下层5500~5000
树木年轮木1万年以内
氨基酸外消旋骨数年至数百万年
黑曜石水含黑曜岩制品几十万年以内
铀系碳酸岩、骨、牙、贝壳数千年至45万年
二、;勘测技术的应用
空中摄影:遥感技术。地下勘探:
三、分析鉴定技术的应用。
X射线荧光分析”、“发射光谱分析”“红外线吸收谱分析”“穆斯堡尔谱分析”和“热分析”
第四节、中国考古学简史
3.晋西南的陶寺文化。陶寺墓地的大、中型墓出土有琮、钺、彩绘陶龙盘、鼓、磬等礼器,
二、商文化的分期与分布。商共历17代30王,据《夏商周年表》,商始于前1600,灭于前1046,延续近600年。以盘庚迁殷为界,可分为前、后二期,前期以郑州二里岗遗址为代表,后期以殷墟为代表。
1;前期(前1600~前1300),这一时期的商文化以河南郑州商城及二里岗遗址、偃师尸乡沟商城、河北藁城台城西村遗址、湖北黄陂盘龙坡等为代表,青铜时代文化开始进入兴盛时期。其中,郑州二里岗文化遗址具有典型性,故早商文化一般也叫“二里岗期文化”。
考古学通论(下)-秦汉
(1)长江中游江淮地区。西汉后期楚文化的因素已趋于 消失,但由于自然环境与中原不同,仍有许多自身的 文化特点。 (2)长江下游地区。原有的吴越文化传统仍然得到十分 强烈的保留,长期存在的几何印纹陶仍有大量发现。
3、长江上游的四川盆地
包括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川西地区,以重庆为中心的川 东地区和嘉陵江流域、涪江流域、沱江流域。 墓葬方面,在秦和西汉时期流行竖穴土坑木椁墓,东汉 时期流行砖室墓和崖墓。
第二节
秦汉考古的年代分期与分区
一、秦汉考古的分期
第一种,分为六期。秦代一期,西汉早、中、晚三期, 东汉前、后二期。
第二种,分为五期。即以汉武帝元狩五年为界,将西汉 分为前期和后期。
第三种,分为四期。将汉代文化分为三期,即汉武帝元 狩五年以前为第一期,元狩五年以后至东汉和帝为第
二期,东汉殇帝至献帝为第三期。
这一地区秦汉墓葬的发掘和编年研究,铜镜、货币的演 变分期的研究,对其他各地的墓葬分期都有不同程度 的参考意义。
(1)关中地区。西汉时期是汉文化的中心区域,东汉 时期的地位有所下降。
(2)三河、东郡、颖川和南阳诸郡。西汉时期受到关 中地区较强烈的文化影响,东汉时期成为文化中心。
(3)青徐幽冀等州。西汉后期与关中地区的差别缩小, 但仍有许多地方的文化因素。
2、东平陵县城
位于山东省章丘市龙山镇阎家村北。 城址平面呈正方形,边长约1900米。 城墙夯筑而成,夯层厚0.12~0.22米。西城墙保存最好, 地面以上残存高度约5米、宽24米,墙基宽约40米。 城门
遗迹、遗物: 冶铁遗址 制陶遗址 建筑基址
3、午汲古城
河北省武安县。 城址平面近方形,长、宽800米左右。夯土墙尚高出地 面3-4米、宽 8-13米。 东、西、北三面城门的遗迹清晰可见。 连接东、西城门的大路宽6米,长近1000米,直通城外, 城内还有4条南北向的道路。
中国考古学通论
中■君古学週兌导论考古学及其研究对象一。
考古学的定义。
1.“考古” 一词的来源。
“考古”这一名词,在汉语中出现很早,如北宋时期的学者吕大临就曾著《考古图》(1092)一书,但当时所谓“考古X仅限于对一些传世的青铜器和石刻等物的搜集和整理,与近代意义上的考古学含义有很大的区别。
2•“考古学”一词的来源。
中国近代“考古学”一词,可能是从西文Archaeology 一次翻译而来的。
Archaeology 一词源于希腊语,义为“研究古代之学S在17 和18世纪,一般亘招帚含肴美术价值的古物和古迹的研究,到了19世纪,才泛指对一切古物的研究。
3・考古学的定义。
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
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主演对象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1.遗物2.|遗迹3.|iH| 4 •考古学文化三、考古学年代与分期。
年代的基本概念相对年代:绝对年代:分期方法。
考古学研究方法考古地层学。
考古地层学的基本槪念。
(1)、叠压关系O(2)、打破关系(3)、共存关系©二、考古类型学考古类型学的基本概念I。
借用生物进化论和生物分类的原理,对考古发掘出土的遗物、遗迹。
进行科学地整理、分类分析、比较研究的方法。
“标型学”或“器物形态学”。
考古类型学的原理。
器物的类、型、式的划分。
(1)、I器物的分类I。
⑵、I器物的分型I。
(3)、|器物的分式|。
4.器物组合与分期三、|考古区系类型论|。
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论。
区系类型的研究是建立在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宏观地进行遗址间、文化间、文化系统间比较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LI的在于建立史前文化发展的基本时空框架体系。
1.|文化区|。
2.|文化系统3.|文化类型|。
笫三节、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年代测定技术的应用。
年代测定方法表:空中摄影:遥感技术。
地下勘探:三、分析鉴定技术的应用。
X射线荧光分析”、“发射光谱分析”“红外线吸收谱分析”“穆斯堡尔谱分析”和“热分析”第四节、中国考古学简史一中国古代的金石学。
【参考借鉴】中国考古学通论笔记(考研版).doc
中国考古学通论参考书目:张昌倬主编《文物与考古基础知识》(高等教育出版社)张之恒著《中国考古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出版)苏秉琦著《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宿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刘庆柱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考古学概论》结构第一章:考古与文物基本理论、第二章:石器时代考古第三章:夏商周考古、第四章:战国秦汉考古第五章:魏晋隋唐宋元明清考古、第六章:古器物与考古专题第一章考古与文物基本理论第一节考古与文物基本涵义一、考古学的名称与定义:1、“考古学”名称的由来:(1)“古学”:在中国,东汉(1~2世纪)时已有“古学”的名称。
《后汉书》中说马融“传古学”,贾逵“为古学”,桓谭“好古学”,郑兴“长于古学”,这里所谓“古学”是专指研究古文经学。
(2)“考古”:北宋中叶(11世纪),吕大临编撰《考古图》一书,将“考”与“古”联系起来,“考古”一词最早出现。
但其研究的是“金石学”,其研究对象限于古代的“吉金”(青铜器)和石刻,并不等于考古学,要经过系统化以后才可成为考古学的一部分。
因此我国古代出现的“考古”与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考古学有较大区别。
(3)科学上的“考古学”:科学上的“考古学”这一名词,也就是我国要学的考古学这门学科,是从欧洲文字翻译过来的。
ArchaeologR. 考古学是一门近代才形成的崭新的科学,它发祥于欧洲,以后普及到世界各国。
具体说,在欧洲19世纪中叶以后,在我国则是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的。
它包含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等分支,并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内的许多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
2、考古学的定义:我国考古学家夏鼐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是这样表述考古学定义的:“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
西北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讲义
西北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讲义中国考古学通论中国考古学通论导论考古学及其研究对象考古学的定义。
1.\考古\一词的来源。
\考古\这一名词,在汉语中出现很早,如北宋时期的学者吕大临就曾著《考古图》(1092)一书,但当时所谓\考古\,仅限于对一些传世的青铜器和石刻等物的搜集和整理,与近代意义上的考古学含义有很大的区别。
2.\考古学\一词的来源。
中国近代\考古学\一词,可能是从西文 Archaeology一次翻译而来的。
Archaeology 一词源于希腊语,义为\研究古代之学\,在 17 和 18世纪,一般是指对含有美术价值的古物和古迹的研究,到了 19 世纪,才泛指对一切古物的研究。
3.考古学的定义。
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
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主演对象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
这里指的实物资料,一般应是古代人类有意识加工过的人工制品。
如工具、武器、用品等,或是人类修造的房屋、坟墓、城堡等建筑等。
若是未经人类加工的自然物,则必须确定其与人类活动有关,或是能够反映人类的活动。
如用于修筑房屋用的自然石块和采集渔猎活动所遗留的动植物遗存等,这些也属于考古学研究对象。
1.遗物。
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具有可移动性的器物。
遗物一般以器物的原料或用途功能进行分类。
如以器物的原料可分为木器、石器、玉器、陶器、骨器等;以用途或功能可分为工具、武器、生活用具、装饰品、艺术品等。
2.遗迹。
古代人类活动而遗留下来的具有不可移动性的迹象。
遗迹一般依据其功能或用途分类并命名,如储物的窖穴、埋葬死者的墓穴、房屋废弃后的基址、防御性的城墙或壕沟、汲水的井等。
一般遗迹中,均包含有数量不等的遗物。
这些遗物有些是当时人们无意识地丢弃的,如在废弃的窖穴或壕沟中倾倒的生活垃圾和破损的陶器、工具等。
有些则是人们有意识地放入的,如墓葬中的随葬品等。
3.遗址。
古代某一社群居民日常生活、居住范围内遗留的连续分布的遗迹、遗物集合体。
中国考古学通论
中国考古学通论(摘要)第一章考古学概论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任务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文化遗存,以研究古代历史。
第一节考古学的基本涵义一.考古学的定义考古学是用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历史的一门科学。
考古学研究的中国古代历史包括史前时代和王朝时代。
第二节二.考古学文化的命名以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地的地名(乡镇名、村名)作为考古学文化的名称,是考古学文化命名中最常见的做法。
三.考古学文化的研究考古学文化研究的内容,包括考古学文化的分布范围、文化面貌及特征;文化的渊源和发展演化;文化时代和分期;相邻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化内涵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形态等。
第三节考古时代的划分考古学根据生产工具的变革将人类古代社会分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
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中国的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基本上是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原始社会(史前时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相并行的。
一.石器时代(一)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大约从300万年前开始,结束于距今约1、2万年至1万年。
旧石器时代人类以采集和渔猎为生,只能以天然的产物作为食物,生产经济尚未出现。
旧石器时代人类的劳动工具以打制石器为主,也使用木器、骨器、角器和蚌器。
(二)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是以农业、家畜饲养业和磨制石器择地进行调查。
调查之前要查阅有关古代文献和发表的考古书刊资料,以决定调查的范围。
调查中要注意自然的断崖等,观察分析,听取当地群众的反映,河流沿岸,尤其两河交汇处附近,宜于人类生活之地是调查的关键之地。
调查中要携带必要得用具,做好文字记录、绘图和照相等工作,并要采集陶器、石器、铜钱、建筑构件等标本。
二、考古发掘当前进行的考古发掘多是配合基建工程,凡在基本建设范围之内的文化遗存尽可能都要发掘,此外还有为解决学术问题而进行的发掘。
发掘前需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发掘执照,筹集资金,组织专业人员,雇用民工,准备发掘用具、仪器、文具,以及安排食宿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点说明:“纲要”只是课上PPT的文字部分,有不少内容需要充实,大家可参考栾丰实等《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和张之恒《考古学通论》等书。
“考古学通论”纲要(续)
古代中国青铜器概说
一、青铜、青铜器、青铜时代
“凡铜供世用,出山与出炉,止有赤铜。
以炉甘石或倭铅参和,转色为黄铜;以砒霜等药制炼为白铜;矾、硝等药制炼为青铜。
……初质则一味红铜而已。
”(宋应星《天工开物》)
金属材料学广义 vs 狭义
“青铜”合金的比较优势
熔点低
红铜1083度;+锡15%,960度;+锡25%,800度
硬度大(“布氏硬度”Brinell hardness)
红铜35度,+锡5-7%,50-60度;+7-9%,65-75度;+9-11%,70-80度
塑性和抗腐蚀性强
二、青铜器分类
性质、形制、功能
容器(礼器)
食器:鼎、鬲、甗、(烹);簋、盨、簠、敦、豆(盛)
酒器:爵、角、斝、钅焦(温);尊、觥、方彝、卣、罍、壶(盛);觚、觯、杯、钅和(饮)
水器:盘、匜、盉、盂、鉴、盆;
乐器:铃、铙、钟(甬、镈)、钲、句鑃、铎、錞于
兵器:戈、矛、戟、铍、钺、刀、剑、镞、弩、盔
车马器
工具
量器、杂器等
三、青铜器纹饰
分类
容庚、张维持:《殷周青铜器通论》,1958年
几何形纹样:云纹、雷纹、圆圈纹、涡纹、三角形纹、方形纹;
动物性纹样
奇异的动物纹样:饕餮纹、夔纹、龙纹、凤纹、窃曲纹;
写实的动物纹样:象纹、蝉纹、蚕纹、鱼纹、龟纹、贝纹、虺纹、兽纹、鸟纹;
叙事画的纹样:车马或徒步狩猎纹。
“意义”的有无
《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
四、青铜器铭文
1、年代学价值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标准器断代法”
2、史料学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论语·八佾》)
3、语言文字学
音-音韵学;形-构形学;义-训诂学
词汇,《西周金文词汇研究》
语法,《西周金文语法》、《西周语法研究》
4、艺术价值
“商周铜器款识,它们的布白之美,早已被人们赞赏。
铜器的款识虽只寥寥几个字,形体简约,而布白巧妙奇绝,令人玩味不尽,愈深入地去领略,愈觉幽深无际,把握不住,绝不是几何学数字学里的理智所能规划出来的,长篇的金文也能在整齐之中疏宕自在,充分表现书写的自由而又严谨的感觉。
中国古代商周铜器铭文所表现章法的美,令人相信仓颉四目窥见了宇宙的神奇,获得自然界最神庙的形式的秘密。
”(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哲学研究》1962年第1期)
第五章夏商周考古
“三代”,《论语·卫灵公》:“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
第一节二里头文化
河南偃师二里头
河南郑州、洛阳、山西运城、临汾;1900-1600BC;四期;性质-由“商”而“夏”。
最早的“紫禁城”——宫城与宫殿建筑
遗址的中部,夯土城墙;南北360米、东西290米,面积近11万平方米;发掘10座大中型建筑。
1号宫殿建筑
宫城西南;二里头文化晚期;主殿、廊庑、庭院、门塾;东西107米,南北99米,面积约10000平方米;主殿东西36米、南北25米,面积900平方米。
青铜铸造业
青铜礼器系统的出现
鼎、鬲、爵、盉、斝、铃等
工艺水平的提高
复合范、合金成分
大型专业青铜作坊
1万平方米,遗迹&遗物
溯源——新寨期、王湾三期
第二节商代考古
年代与分期(附-城址)1600-1046BC
早商(三期)
郑州商城、偃师商城、黄陂盘龙城、垣曲商城、夏县东下冯商城、焦作府城
中商(三期)
洹北商城
晚商(四期)
殷墟
王都气象-安阳殷墟
东西6公里、南北5公里,面积近30平方公里;洹河以南小屯-花园庄宫殿/宗庙区、洹河北侯家庄-武官村王陵区、洹河两侧的居址区、手工业作坊区、墓地
宫殿/宗庙区
东-北洹河、西-南壕沟;70万平方米;夯土基址百余座。
王陵区
武官村北;东西450米、南北250米;带墓道大墓13座;祭祀坑2500余座。
妇好墓
南北5.6、东西4、深7.5米;享堂-“母辛宗”;大量青铜器(包括兵器)、玉器、象牙雕刻器、陶瓷器等;商王武丁配偶。
边地文明
盘龙城遗址
湖北黄陂;城址;南北290、东西260米,面积75400平方米;“四阿重屋”,“前朝后寝”;作坊/墓葬;早商;性质。
大辛庄遗址
济南王舍人镇大辛庄村;商代中、晚期;墓葬、宫殿建筑、铸铜作坊(?),甲骨文。
三星堆文化
成都金沙遗址
第三节两周考古
周人崛起
后稷(邰)-不窋-鞠-公刘-庆节(豳)-皇仆-差弗-毁隃-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亶父(周原)-季历-昌西伯(丰、镐)
(《史记·周本纪》)
周原遗址
岐山凤雏建筑-南北45.5、东西32.5米、面积1370平方米;文王后期-西周中期;西周甲骨;青铜器窖藏。
丰镐遗址
西安沣河两岸,客省庄、马王村、花园村、斗门镇;10余平方公里;居址(大型夯土建筑)、墓地(井叔家族)、青铜器窖藏等。
分封制的考古学证据
天马-曲村遗址:晋国早期都城
临汾曲沃县东和翼城县西;1962年发现;墓葬(晋侯墓地);“桐叶封唐”(唐叔虞-晋侯燮;公墓VS邦墓。
“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而为之图。
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为左右。
凡诸侯局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各以其族。
凡死于兵者,不入兆域。
凡有功者居前。
”(《周礼·春官·冢人》)“掌凡邦墓之地域,为之图。
另国民族葬,而掌其禁令。
正其位,掌其度数,使皆有私地域。
”(《周礼·春官·墓大夫》)
东周时期列国都城举要
东周时期城市的主要特点——
都城及其他城邑的数量空前增多;城市规模宏大;军事色彩浓厚(选址、城墙);城-郭布局形成(政治性与经济性的消长,“城+市”)。
晋都新田
晋景公十五年(585BC)-三家分晋(376BC);侯马市西北汾、浍交界;面积40平方公里;平望、牛村、台神、马庄、呈王、北坞6座(白店?);宫殿、盟誓、祭祀、墓葬等。
盟誓遗址
秦村以西;长70、宽55米;竖穴400余(发掘326个);盟书5000余(600余件可辨文字;圭、璋、璜;朱书文字;尽忠、不侵夺他人资产、不予地方来往等;赵鞅同卿大夫。
齐都临淄
齐献公元年(859BC)至齐王建四十四年(221BC);临淄区齐都镇;大、小两城,总面积约20平方公里;小城-宫城(“桓公台”);大城-郭城(手工业区);墓地多处,如河崖头(“公
墓”);阚家寨-西周春秋姜齐国宫殿区。
楚郢都纪南城
楚文王元年(689BC)至顷襄王二十年(278BC);荆州纪山之南;面积16平方公里;城门7座,包括2座水门;84座夯土台基;铸铜、制陶作坊;墓葬两类(有无封土)。
理想主义VS现实主义
《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世。
”
《管子·乘马》:“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因天材,就地利。
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
地域文化的兴起——以墓葬为例(略)
第六章秦汉考古
第一节秦代考古
时间范围
秦、西汉、新莽、东汉;221BC-220AD;帝国时代;铁器时代;历史时期。
秦都咸阳
秦孝公“十三年(349BC),始都咸阳”(《史记秦始皇本纪》);“咸阳”-“在九嵕山南、渭水北,山水俱阳,故名咸阳”(《三秦记》);咸阳宫。
“渭南”宫庙
“南宫”(甘泉宫)、“章台”、“诸庙”、“阿房宫”、上林苑等;“渭南”的建筑始于战国晚期。
阿房宫-“先作前殿阿房……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
”
秦始皇陵
第二节汉代考古
都城
从长安到洛阳
陵与墓
长安城-“斗城”、宫殿、武库、“九市”、礼制性建筑(明堂、辟雍、宗庙、社稷等)。
洛阳城
雒水之北,战国-汉代称“雒阳”,曹魏改称“洛阳”;“九六城”;十二门,“洛阳二十四街”;宫殿、太仓、武库;礼制性建筑;明堂、辟雍、灵台。
太学-“凡所造构二百五十房,千八百五十室”;“熹平石经”-《尚书》、《周易》、《仪礼》、《公羊传》、《诗经》、《论语》。
西汉帝陵
1、“以山为陵”或“因山为藏”vs封土为陵;“梓宫”、“便房”、“黄肠题凑”;“正藏”vs“外藏椁”
2、陵园,四面设“司马门”
3、帝后合葬,同茔不同穴
4、寝殿、便殿、祠庙等礼制性建筑
5、陵邑
6、陪葬制度
墓前石刻群之始——霍去病墓
马王堆汉墓——墓葬形制(楚式)、随葬品(楚器+汉器)、帛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