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模拟题3及答案

合集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试题(三套)

小学道德与法治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试题(三套)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测试题答案(一)一、单项选择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 B)。

A.活动课程B.综合课程C. 活动型综程D. 生活课程2.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核心是<D>A.帮助学生养成基本文明行为,遵守纪律B. 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C.引导儿童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D.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3.品德与生活课程注重对儿童安全行为的指导,“祝你平安"生题中设置了学打电话求助的活动,其中交通事故报警电话是(B))。

A. 110B. 122 C119 D. 1204、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思路: -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

请问-条主线指以( B )为主线。

:A、学生的生活B、学生的发展C、学生的体验D、学生的实践5.了解不同民族生活习惯和独特风土人情是多彩的民族风情”主题中的一个重要活动内容,泼水节是( C ) 传统节日。

A.彝族B.布依族C.傣族D.蒙古族6.“将垃圾分类”是主题"美,就这么简单”中的一一个操作性活动,其目的是激励学生为保护周围的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下列( C ) 是可回收的垃圾A.霉变食品碎玻璃片B. 废弃衣服,废弃电池C.报纸矿泉水瓶D. 烟头建筑垃圾7、在学习”选购商品的初步知识,能够独立购买简单物品,文明购物,具备初步的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这个教学内容时,一位教师在课前安排学生独立去商场购买东西,在实践中自己发现问题,这样的设计体现了本课程( A ) 的基本特征。

A、实践性B、开放性C、活动性D、综合性8.唐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描述的是( C ) -种"插茱萸,除恶气”的传统习俗。

A. 端午节B.中秋节C.重节D.清明节9.品德与生活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每个儿童的发展,促进每个儿童的品德发展与( B )。

第四章-中小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和道德教育

第四章-中小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和道德教育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第四章中小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与道德教育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从备选答案中选出1 个正确答案)1 、当看到他人的某种情绪时,通过推人至己的想象,能够理解他人的情感、欲望和心理感受的一种能力,称之为()。

A. 道德B. 品德C. 移情D. 情感2 、具体的、直接的或冲突性的(),是道德情感出现的条件。

A. 道德认识B. 道德情境C. 道德信念D. 道德观念3 、()是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关键期。

A. 中学阶段B. 小学阶段C. 大学阶段D. 幼儿期4 、我国学者的研究认为,中国小学儿童的道德情感表现为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的趋势,其转折期在()岁之间。

A. 8 ~9B. 10 ~13C. 12 ~14D. 15 ~175 、伦理性道德情感逐渐占据优势,而由道德形象引起的道德情感体验也不断地受到自我意识的自觉调控,直觉的道德情感体验则逐渐减少。

这是指的()。

A. 初中生B. 高中生C. 大学生D. 小学生6 、中小学道德情感教育的目标包括对象目标、功能目标和()。

A. 政治目标B. 教育目标C. 成效目标D. 阶段目标7 、依恋感、安全感、自我认同感、归属感、秩序感等情感属于()。

A. 自然情感B. 高级情感C. 低级情感D. 集体主义情感8 、受教育者对他人的“良言、忠告,显示温存或者责备的目光这类极精细而纯人性的教育手段”保持着一种高度快速反应的心理状态,这称为()。

A. 定势B. 道德敏感性C. 心灵敏感度D. 移情二、多项选择题(从备选答案中选出2 个—5 个正确答案)1 、下列属于道德情感的功能的是()。

A. 移情功能B. 评价反应功能C. 调控,维系功能D. 动力导向功能E. 人格塑造功能2 、道德情感的特征有()A. 群体功利性与个人奉献性的统一B. 社会普遍性与个人独特性的统一C. 依附性与自觉性的统一D. 内蕴性与外显性的统一E. 道德理性与心灵感性的统一3 、根据我国心理学家对初中生道德情感的研究,少年期道德情感的形式有如下特点:()。

2024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考试模拟练习卷附答案

2024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考试模拟练习卷附答案

2024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考试模拟练习卷附答案一、填空题1.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

2.课程内容围绕(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国家、世界)等领域展开。

3.教学应注重(体验性)、(探究性)和(实践性)。

4.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评价要坚持(多元性)、(过程性)和(激励性)。

5.教师在教学中应发挥(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6.学生通过学习应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7.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公民素养)。

8.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多媒体资源)、(社会实践资源)等。

9.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形成)。

10.课程实施要注重(家校合作)和(社会协同)。

二、选择题1.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是()。

A.知识传授B.品德培养C.考试成绩2.以下哪种教学方法最适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A.讲授法B.体验式教学法C.题海战术3.课程评价应重点关注学生的()。

A.学习成绩B.行为表现C.课堂参与度4.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角色主要是()。

A.权威人士B.知识传授者C.引导者和促进者5.学生通过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应培养的品质不包括()。

A.自私自利B.诚实守信C.团结友爱6.以下哪种资源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最有帮助?()A.教材B.影视资源C.游戏资源7.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标不包括()。

A.提高学习成绩B.培养良好品德C.增强法治意识8.课程教学应注重()。

B.实践活动C.死记硬背9.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应树立的意识不包括()。

A.法治意识B.竞争意识C.公民意识10.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培养学生品德的主要途径是()。

A.理论讲解B.实践活动C.观看视频11.以下哪项不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A.数学知识B.文明礼仪C.爱国主义12.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

2021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考试模拟试题共二套(含部分答案)

2021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考试模拟试题共二套(含部分答案)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考试模拟试题(一)一、填空题:(36分)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性质(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

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

4、品德与社会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四个方面的目标即(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5、品生.品社课程都具有四项基本特征:(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开放性)。

二、选择题:(20分)1、品德与社会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的三个目标是:( BDE )A、过程与方法B、情感.态度.价值观C、知识与能力D、能力与方法E、知识2、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中“我的家庭生活”属于中年级的课程内容是( ADE ),属于中高年级的课程内容是( C ),属于高年级的课程内容是( B )。

A、知道家庭成员之间应该相互沟通和谅解,学习化解家庭成员之间矛盾的方法。

B、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

C、了解家庭经济来源和生活必要的开支。

学习合理消费、勤俭节约的途径和方法。

D、学习料理自己的生活,良好的生活习惯。

关心家庭生活,主动分担家务,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

E、懂得邻里生活中要讲道德、守规则,与邻里要和睦相处,爱护家庭周边环境。

三、简答题:(44分)1、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答:(1)、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

(2)、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力。

(3)、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道德教育开儿童的生活(4)、让教育学植根于儿童的生活。

2、请列举出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常用的教学形式有哪些?(不少于六种)讨论法: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教学游戏讲故事课堂辩论3、请从临沂市制定的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策略中,任选一种策略,写出主要教学框架及流程。

小升初德育理论考题及答案

小升初德育理论考题及答案

小升初德育理论考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项不是我国德育的主要内容?A. 爱国主义教育B. 集体主义教育C. 个人主义教育D. 道德品质教育答案:C2. 德育过程的规律不包括以下哪项?A.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过程B.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C. 德育过程是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过程D. 德育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答案:C3. 以下哪种教育方法不属于德育方法?A. 说服教育法B. 榜样示范法C. 实践锻炼法D. 考试评价法答案:D二、简答题1. 简述我国德育的主要内容。

答案:我国德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2. 德育过程的规律有哪些?答案:德育过程的规律包括:1)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过程;2)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3) 德育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4) 德育过程是学生与教师、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3. 德育方法有哪些?答案:德育方法包括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实践锻炼法、陶冶教育法、品德评价法等。

三、案例分析题阅读下面的案例,回答问题。

案例:某小学德育课上一位老师正在讲解德育的意义,突然一名学生站起来说:“我妈妈说,德育就是让我们遵守纪律,不要乱扔垃圾。

”1. 请分析这位学生的回答体现了哪些德育内容?答案:这位学生的回答体现了德育的两个内容:一是道德品质教育,即遵守纪律,不乱扔垃圾;二是集体主义教育,即为了保持集体环境的整洁,每个成员都应该尽自己的责任。

2. 你认为这位学生的理解是否全面?为什么?答案:这位学生的理解并不全面。

虽然他提到了道德品质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但德育的内容还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这是因为德育是一个全面的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使其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论述题论述德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答案:德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1.10德育第二讲(3-4章)练习及答案

1.10德育第二讲(3-4章)练习及答案

第三章德育的历史发展题目一、单选题。

1.以下不属于古代学校德育特点的是()。

A.组织化程度增强B.内容变化凸显阶段性C.实施具有明显的经验性D.民主化2.()是德育产生的根本动因。

A.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B.劳动和交往C.生理基础D.心理基础3.()是德育产生的必要条件。

A.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B.劳动和交往C.生理基础D.心理基础4.人的品德发展的物质前提是()。

A.社会生活B.实践活动C.心理因素D.生物因素5.完全与社会生产、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的生活式德育,是在()。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现代社会6.宗教教育与学校道德教育的分离,是学校德育的()。

A.民主化B.世俗化C.平民化D.科学化7.学校德育产生于()。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现代社会8.以下不属于德育构成要素的是()。

A.人B.教育内容C.联系教育与教育者的介质D.德育方法9.原始社会进行德育的方法主要是()。

A.讲授法B.说服法C.锻炼法D.口耳相传10.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形式进行德育,体现了德育的()。

A.规模化B.世俗化C.民主化D.科学化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德育的起源?2.如何理解德育的阶段性?3.简述原始社会的德育特征。

4.简述古代学校德育的特点。

5.简述近现代学校德育的特点。

第三章德育的历史发展答案一、单选题1-5:DABDA6-10:BBDDA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德育的起源?答:德育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

其中的可能因素包括以下几方面:①人类德育的起源有一定的生物学前提条件。

②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德育产生的根本动因。

③劳动和交往为德育起源提供了必要条件。

2.如何理解德育的阶段性?答:在古代社会,不同阶段的重要德性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古代学校德育先后经历了培养勇者、培养智者和培养从者的阶段。

①人类文明初始,艰难的生活使文明选择了培养勇者。

②随着文明的发展,人们放弃了勇敢,选择了培养智者。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考前练习题二及答案!9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考前练习题二及答案!9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考前练习题二一、单项选择题1. 品德测评反馈功能的反向发挥,表现为()。

D 束缚作用2、根据学生成绩,划分为优、良、中、可、差五个级别,体现了品德测评的()。

B 区分功能3、儿童(青少年)能够借助于自身的道德判断、情感等因素自觉体认道德价值与规范,进行道德行为的发展阶段是()。

C. 自律阶段4、班杜拉认为,影响儿童道德学习的因素很多,但是,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 行为主体的观察)5、道德评价能力最初是在()的影响下形成起来的。

D.别人评价6、针对个体时,教师抓住个别学生表示某种态度、志向、目的、兴趣及活动的时机,做出适当而简短的言语反应,以促使学生对自己的所说所为作进一步的反省与探讨,达到辨析并形成自己的价值观的目的,这种道德判断能力培养的方法称为()。

B.价值澄清7、中小学道德情感教育的目标包括对象目标、功能目标和()。

D. 阶段目标8、伦理性道德情感逐渐占据优势,而由道德形象引起的道德情感体验也不断地受到自我意识的自觉调控,直觉的道德情感体验则逐渐减少。

这是指的()。

B.高中生9、小学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水平形成一个“()”型。

A. 马鞍10、()是一个人由不经常的道德行动转化为道德品质的关键因素。

D. 道德行为习惯11、同伴关系是()产生的必要条件。

D. 自律道德12、在儿童道德判断由他律到自律阶段之间,有一个称之为()的阶段。

C.社会律13、高中生自我意识结构的发展特点:(1)自我概念趋于稳定;(2)()。

A自我评价更加深化14、()能力发展的最终结果将导致高中生更好地实现自我监控和自我完善,是有目的地进行自我教育的前提。

D自我评价15、()阶段价值观和人生观开始萌芽。

C初中16、学校的组织气氛包括教学中的课堂气氛,学生的学习风气,教师的教学态度和等等。

D班级、学校的集体舆论17、品德不良行为则不涉及()因素。

C生理18、问题行为的防治主要采用()的方法。

2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课程期末考试(答案题解)课程答案网课答案刷课flyingjgh

2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课程期末考试(答案题解)课程答案网课答案刷课flyingjgh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期末考试(答题解析)第一部分 试卷答案解析一、名词解释1. 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指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

具体表现为人们根据道德观念评价他人与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也表现为人们在道德观念支配下采取行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内心体验。

2.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把社会普遍认可的社会道德规范与道德价值转化为个体品德的过程,使之成为具有道德人格的主体。

道德教育是通过主体的道德参与、结合自身的需要进行内在的道德建构,最后成为具有道德自主选择能力和道德人格的人。

简单说道德教育是教人“知善、向善与行善”的教育。

3.自律道德:是指按照自己的道德标准来判断某种道德行为,即自我约束、自觉履行道德规范的道德发展阶段。

皮亚杰认为10岁左右儿童的道德判断水平一般处于此阶段,该阶段的儿童儿童认识到社会准则是共同约定的,并不是绝对的。

4.自尊感:也称自尊心,是指一种自我情感,对自己充满信心、充满期待的情感。

是由于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随着个性的形成,所产生的一种高级的自尊需要;也是指个体生活在群体中,希望在群体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享有一定的声誉,得到良好的社会评价,并希望自己的个性得到社会的承认的一种道德情感。

5.角色扮演:是培养中学生正确的道德情感的方法之一,是指让学生扮演特定的角色,卷入角色要求的实际情境,并做出角色要完成行为,从而体验角色行为反应与情感反应的教育方法。

6.替代性强化: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指一种榜样替代的强化。

一般说来,学习者如果看到他人成功的行为、获得奖励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如果看到失败的行为、受到惩罚的行为,就会削弱或抑制发生这种行为的倾向。

7.自我同一性:是指在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一时空中对自己内在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感觉和体验,以及别人对自己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知觉或意识。

8.工具性价值观:是一种手段和方法,比如:有知识的、有能力的等。

中小学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模拟题2及答案

中小学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模拟题2及答案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考前练习题三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的题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多选不给分。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品德测评区分功能的正向发挥表现为()。

A导向作用 B 激励作用 C改进作用 D选拔作用2、道德情感从()发展起来。

A 1岁以后B 2岁以后C 3岁以后D 4岁以后3、科尔伯格采用()对儿童道德认知发展进行研究。

A 对偶故事法B 临床法C 道德两难故事法D 观察法4、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关系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

A 道德认识B 道德情感C 道德意志D 道德行为5、影响道德认识发展的外部条件主要包括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和()。

A.学校环境 B.经济状况 C.教学水平 D.同伴群体6、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

A.道德信念 B.道德行为 C.自律道德 D.道德情感7、我国学者的研究认为,中国小学儿童的道德情感表现为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的趋势,其转折期在()岁之间。

A.8~9 B.10~13 C.12~14 D.15~178、()是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关键期。

A.中学阶段 B.小学阶段 C.大学阶段 D.幼儿期9、年龄较大的儿童(6-7岁)则更多使用()的攻击行为。

A.肢体冲突型B.言语型C.工具型D.敌意型10、促使个体将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相结合,最终成为道德行为产生的情感动力的要素是()。

A.内疚感B.移情C.亲社会行为D.责任感11、有各种共同兴趣的团体,如课外兴趣小组,称为()。

A.非社会团体B.亲社会团体C.有组织的团体D.玩伴团体12、同伴的角色功能包括:(1)作为强化者的同伴;(2)作为榜样的同伴;(3)作为()的同伴。

A.社会反馈B. 社会参照C.目标参照D.自我教育13、从内容上来看,自我意识包括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第二章练习题3参考答案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第二章练习题3参考答案

第二章练习题3参考答案1、怎样理解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品德和社会性在个体发展中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互相制约,互为发展的。

社会性发展是品德形成的基础和前提,个体社会性发展的水平制约着品德发展的程度;而品德的发展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它们两者在个体发展中是有机统一的。

(1)社会性发展水平制约品德的发展程度个体社会性发展水平制约品德的发展程度,这是由社会性的基本性质决定的。

社会性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个体与个体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

社会性发展促使个体以各种方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公共生活和实践中来,掌握社会经验和社会关系系统,包括掌握社会生活所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并促使个体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等品德结构趋于完善。

个体社会性发展水平制约品德的发展水平,也是由社会性的基本内容决定的。

个体社会性既包括了自我认知、自我意识等自我系统方面的内容,也包括社会交往及社会规则的学习与建构等诸多方面,这些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对个体的品德发挥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品德的发展水平。

同时,在人的一生中,在不同阶段的社会性发展任务均与该阶段的品德发展相互关联,并决定该阶段品德发展的速度、水平和方向。

处于“狂飙期”的初中生,由于其心理发展的不稳定性,品德心理也随之而表现出相应的动荡性和反复性。

归根到底,社会性发展是品德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个体社会性的发展,才会有其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品德的发展受社会性发展的制约。

(2)品德的发展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社会性发展的核心是个体对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把握和建构,而社会道德关系则是社会关系中最深刻、最根本的体现,品德又恰恰是个体直接内化这种社会道德关系、并反映这种社会道德关系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因此,品德作为个人心理特性是社会性发展中的核心。

这种核心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社会性发展的最高目标是形成良好的品德。

2024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课程标准考试模拟试卷附参考答案

2024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课程标准考试模拟试卷附参考答案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课程标准考试模拟试卷附参考答案一、填空题(20分,每空1分)1.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儿童的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2.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

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等特征。

4.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儿童与、儿童与三条主线。

5.课程以为原点,将学生不断扩大的作为课程建构的基础。

6.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评价要从、、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7.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有、有的活动素材。

8.本课程的资源是多样的,包括、、、网络资源等。

9.课程围绕、、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构建课程的目标和内容。

10.教学活动应源于儿童的,贴近儿童的。

11.课程以为经,以为纬,交织构成儿童生活的基本层面。

12.课程要关注的发展,提升儿童的生活能力、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

13.课程要引导儿童在体验自身生活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

14.课程要珍视童年生活的,尊重儿童的权利。

15.课程要通过优化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16.教学要因地制宜地营造有利于学生和的学习环境。

17.教学活动形式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8.教师要树立的课程资源观,整合并优化课程资源。

19.本课程的评价应关注,促进学生的发展。

20.课程的实施需要和等相关人员的密切合作。

二、选择题(10分,每题1分)1.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是()。

A.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B.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C.综合性、生活性、活动性D.综合性、实践性、生活性2.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的三个方面的目标是()。

A.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B.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C.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与习惯、知识D.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与习惯、过程与方法3.以下哪项不是本课程的教学建议()。

A.有效组织教学活动B.引导学生自主学习C.单纯传授道德知识D.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4.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

第一章-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概述试题和答案

第一章-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概述试题和答案

第一章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概述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从备选答案中选出1 个正确答案)1 .道德信念的确立是从()开始。

A. 幼儿园B. 小学低年级C. 小学高年级D. 初中2 .道德情感从()发展起来。

A. 1 岁以后B. 2 岁以后C. 3 岁以后D. 4 岁以后3 .针对一定的价值测评目标进行差异程度的评定,体现了体现了品德测评的()。

A. 评定功能B. 区分功能C. 反馈功能D. 预测功能4 .根据学生成绩,划分为优、良、中、可、差五个级别,体现了品德测评的()。

A. 评定功能B. 区分功能C. 教育功能D. 反馈功能5 .区分功能的正向发挥表现为()。

A. 导向作用B. 激励作用C. 改进作用D. 选拔作用6 .品德测评反馈功能的反向发挥,表现为()。

A. 误导作用B. 抑制作用C. 排斥作用D. 束缚作用7 .()的反向发挥,则表现为紧张、焦虑、自暴自弃或骄傲自满、忌妒或无所谓。

A. 评定功能B. 区分功能C. 反馈功能D. 预测功能二、多项选择题(从备选答案中选出2 个~ 5 个正确答案)1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

A. 道德意识B. 道德认识C. 道德思想D. 道德情感E. 道德行为2 .道德认识包括()。

A. 道德概念B. 道德习惯C. 道德信念D. 道德推理E. 道德评价3 .()是衡量青少年学生道德认识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标志。

A. 道德概念的掌握B. 道德信念的确立C. 道德评价、判断能力的发展D. 道德情感的出现E. 道德习惯的形成4 .道德情感形式的层次包括()。

A. 直觉的情绪体验B. 道德形象所引起的情绪体验C. 伦理道德的情感体验D. 个体的情绪体验E. 社会性的情感体验5 .道德目标制定的原则()。

A. 层次性原则B. 渐进性原则C. 系统性原则D. 整体性原则E. 阶段性原则6 .各个阶段的具体目标应包括()A. 政治素质B. 思想素质C. 道德素质D. 法纪素质E. 心理素质7 .初中阶段的德育目标包括()。

小升初阶段的品德考核题目与答案

小升初阶段的品德考核题目与答案

小升初阶段的品德考核题目与答案
1. 题目:诚实守信
考察内容:对诚实守信的理解
答案:诚实守信是指说话实话,做事讲信用。

我们应该诚实地对待他人,不说谎话,不欺骗别人。

同时,我们也要守信守诺,言出必行,不轻易食言。

2. 题目:友善待人
考察内容:对友善待人的态度和行为
答案:友善待人是指善待他人,关心他人,乐于助人。

我们应该待人友善,不欺负别人,不说伤人的话。

对待他人要宽容理解,积极帮助别人,共同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3. 题目:尊重他人
考察内容:对尊重他人的意义和表现
答案:尊重他人是指尊重他人的意见、权利和隐私。

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个性和差异,不歧视他人。

尊重他人还包括尊重他人的和工作成果,不抄袭、不抢夺他人的功劳。

4. 题目:团结合作
考察内容:对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和方式
答案:团结合作是指与他人和睦相处,共同协作。

团结合作可以使我们在和生活中更加顺利。

我们应该积极参与集体活动,与同学和睦相处,互相帮助。

同时,在团队中要能够合理分配任务,积极参与合作,共同完成目标。

5. 题目:勤奋
考察内容:对勤奋的态度和重要性
答案:勤奋是指努力,不懈怠。

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惯,按时完成作业,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和活动。

勤奋可以提高我们的知识水平,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以上是小升初阶段的品德考核题目与答案。

通过这些题目的答题,可以考察学生对品德的理解和实践情况。

希望学生们能够认真对待这些品德考核,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素质。

2022《9339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自考练习题

2022《9339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自考练习题

2022《9339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自考练习题第一章练习题1一、单项选择题1.道德信念的确立是从()开始。

A幼儿园B小学低年级C小学高年级D初中2.道德情感从()发展起来。

A1岁以后B2岁以后C3岁以后D4岁以后二、多项选择题(从备选答案中选出2个~5个正确答案)1.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

A道德意识B道德认识C道德思想D道德情感E道德行为2.道德认识包括()。

A道德概念B道德习惯C道德信念D道德推理E道德评价3.()是衡量青少年学生道德认识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标志。

A道德概念的掌握B道德信念的确立C道德评价、判断能力的发展D道德情感的出现E道德习惯的形成三、判断题1.道德行为居于品德心理结构的核心地位。

()2.道德教育的本质即道德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形态的根本特征。

()四、问答题2、如何发挥德育目标的功能,促进道德教育发展?一、1.D2.B二、1.ABDE2.ACD3.ABC三、1、某2、√四、道德是指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道德贯串于人们(1)道德和品德的区别①在所反映的内容方面。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其所反映的是群体和社会中的准则规范。

而这些准则规范反映出特定社会阶层和组织的利益。

也就是说,道德会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随社会基础的改变而改变。

不同的社会对道德提出了不同的时代要求,由于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和需求不同,对道德内容的侧重也就有所不同。

②所属的范畴方面。

道德主要是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伦理学是一种主要研究价值和规则的根据的哲学科目。

在道德方面,伦理学研究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主要就是揭示道德关系中的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矛盾,并根据这种矛盾的性质和特点,总结出反映这种矛盾发展规律的道德理论,确定解决这种矛盾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提出进行道德评价的标准以及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以便不断地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德育模拟试题

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德育模拟试题

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德育模拟试题德育模拟试题:一、选择题1. 学校的教育目标是:A.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B. 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优秀学术成绩的学生C. 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D.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个体2. 德育是指:A.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情操B. 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和技能C. 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和健康意识D. 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的能力3. 德育教育应该强调的核心价值观是:A. 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B. 宗教信仰、尊重他人、平等互助C. 社会公正、责任担当、识人用人的准则D. 条约守法、诚实守信、积极向上的品质4. 德育应该体现的思想是:A.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B. 主席思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C. 党的指导思想、学校的办学特色D. 个人的信仰和人生观5. 德育教育的途径包括以下哪些:A. 学科教育和课内活动B. 社会实践和校内活动C. 育人环境和家庭教育D. 手工制作和艺术教育二、判断题1. 德育是指将学生培养为具有良好品德和优秀学术成绩的人。

()2. 德育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 德育教育应该强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4. 德育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道德品质、人际交往和自我认识。

( )5. 德育教育的途径包括学科教育、课内活动和校外实践。

( )三、简答题1. 德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2. 如何通过学科教育进行德育教育?3. 学校应该如何提供良好的德育环境?4. 家庭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是什么?5. 请举例说明德育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A2. A3. A4. A5. B二、判断题1. 正确2. 正确3. 正确4. 错误5. 正确三、简答题1. 德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情操,使其具备良好的品德、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质。

例如,通过开展关于盗窃、欺骗和污染环境等道德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树立诚信、守法和环保的价值观念。

2024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进城考试模拟试卷附参考答案

2024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进城考试模拟试卷附参考答案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进城考试模拟试卷一、填空题(每空1 分,共20 分)1.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儿童的()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2.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等特征。

3. 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

4. 儿童的()是课程的基础。

5. ()是课程的核心。

6.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

7. 教学活动应源于儿童的(),又高于生活。

8.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资源是多样的,包括()、()、()等。

9. ()是儿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价值。

10. 教学要因地制宜地营造有利于学生()和()的学习环境。

11. 课程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

12. 课程要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三个方面的目标:()、()、()。

13. 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锐地捕捉有()的活动素材。

14. 道德存在于儿童的()中。

二、选择题(每题2 分,共20 分)1.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是()A. 综合课程B. 活动课程C. 学科课程D. 以上都是2. 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生活”,其核心是()A. 学会学习B. 学会交往C. 学会做人D. 学会做事3. 以下哪种教学方法不适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A. 讲授法B. 讨论法C. 体验法D. 题海战术4.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不包括()A. 学校资源B. 家庭资源C. 社会资源D. 题海资源5. 评价学生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表现,应()A. 仅关注结果B. 仅关注过程C. 过程与结果并重D. 以上都不对6. 课程要关注学生的()A. 学习成绩B. 生活经验C. 家庭背景D. 兴趣爱好7. 以下哪项不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标()A. 情感态度价值观B. 知识与技能C. 过程与方法D. 应试能力8. 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A. 教学方法B. 教学目标C. 教学内容D. 教学手段9. 以下哪项不是儿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A. 游戏B. 学习C. 考试D. 劳动10. 课程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A. 学习观B. 人生观C. 考试观D. 作业观三、判断题(每题1 分,共10 分)1.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中小学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模拟题3及答案

中小学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模拟题3及答案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考前练习题一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的题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多选不给分。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 针对一定的价值测评目标进行差异程度的评定,体现了品德测评的()。

A 评定功能B 区分功能C 反馈功能D 预测功能2、道德信念的确立是从()开始。

A 幼儿园B 小学低年级C 小学高年级D 初中3、作为道德人生的最高境界,道德主体对道德的认知已经达到了所谓的“化境”,对自我与世界、绝对与相对、道德判断与决策等等的对立统一的认识都已达到炉火纯青境界的发展阶段是()。

A.无律阶段 B.他律阶段 C.自律阶段 D.自由阶段4、作为个人品德的重要外部表现形式和客观标志,是衡量一个人品德水平高下的重要标志的是()。

A. 道德认识B. 道德情感C. 道德意志D. 道德行为5、道德信念形成的重要时期是()。

A.中学阶段 B.小学阶段 C.大学阶段 D.青年初期6、反映着人们在道德活动中的各种关系以及如何处理这种关系的行为准则被称为()。

A.道德认识 B.道德观念 C.道德信念 D.道德准则7、受教育者对他人的“良言、忠告,显示温存或者责备的目光这类极精细而纯人性的教育手段”保持着一种高度快速反应的心理状态,这称为()。

A.定势B.道德敏感性C. 心灵敏感度D.移情8、依恋感、安全感、自我认同感、归属感、秩序感等情感属于()。

A.自然情感B.高级情感C.低级情感D. 集体主义情感9、中小学生的道德行为发展具有不一致性,有时候会表现出言行不一等等。

这反映出中小学生道德行为发展中存在着()。

A.不协调性B.不平衡性和可变性C.不均匀性D.主观性和可变性10、前苏联心理学较重视研究道德行为,特别是提出了青少年时期道德意志行为具有()的特点。

A.逆反B.协同C. 矛盾D.两极性11、儿童青少年的()影响和制约他们的合作行为,是影响合作行为的一个活跃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考前练习题一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的题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多选不给分。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 针对一定的价值测评目标进行差异程度的评定,体现了品德测评的()。

A 评定功能B 区分功能C 反馈功能D 预测功能2、道德信念的确立是从()开始。

A 幼儿园B 小学低年级C 小学高年级D 初中3、作为道德人生的最高境界,道德主体对道德的认知已经达到了所谓的“化境”,对自我与世界、绝对与相对、道德判断与决策等等的对立统一的认识都已达到炉火纯青境界的发展阶段是()。

A.无律阶段 B.他律阶段 C.自律阶段 D.自由阶段4、作为个人品德的重要外部表现形式和客观标志,是衡量一个人品德水平高下的重要标志的是()。

A. 道德认识B. 道德情感C. 道德意志D. 道德行为5、道德信念形成的重要时期是()。

A.中学阶段 B.小学阶段 C.大学阶段 D.青年初期6、反映着人们在道德活动中的各种关系以及如何处理这种关系的行为准则被称为()。

A.道德认识 B.道德观念 C.道德信念 D.道德准则7、受教育者对他人的“良言、忠告,显示温存或者责备的目光这类极精细而纯人性的教育手段”保持着一种高度快速反应的心理状态,这称为()。

A.定势B.道德敏感性C. 心灵敏感度D.移情8、依恋感、安全感、自我认同感、归属感、秩序感等情感属于()。

A.自然情感B.高级情感C.低级情感D. 集体主义情感9、中小学生的道德行为发展具有不一致性,有时候会表现出言行不一等等。

这反映出中小学生道德行为发展中存在着()。

A.不协调性B.不平衡性和可变性C.不均匀性D.主观性和可变性10、前苏联心理学较重视研究道德行为,特别是提出了青少年时期道德意志行为具有()的特点。

A.逆反B.协同C. 矛盾D.两极性11、儿童青少年的()影响和制约他们的合作行为,是影响合作行为的一个活跃因素。

A.价值取向B.人格特点C.学习态度D.移情能力12、能够识别他人情感、态度和观念的能力,称为()。

A.移情能力B.社会观点采择C.角色采择D.共情能力13、“心理断乳期”指的是()。

A幼儿期 B小学阶段 C初中阶段 D高中阶段14、道德自我教育的模式有:(1)自我认知模式;(2)自我控制模式;(3)()模式。

A自我调节 B自我体验 C同伴辅导 D价值澄清15、衡量()与否的重要标志就是看个体能否经常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

A自我意识分化 B自我意识协调 C自我意识平衡 D自我意识水平提高16、辩证思维能力的萌芽在()。

A小学阶段 B初中阶段 C青年晚期 D青年前期17、中小学生不良品德的改变需要经历一个转化的过程,我国现行的教育心理学中,将这一过程划分为醒悟、转变与()三个阶段。

A自新 B自觉 C稳定 D巩固18、每当品德不良的学生出现所期望的心理与目标行为,或者在一种符合要求的良好行为之后,采取奖励办法,以增强他们进行这种行为的频率,这种品德不良矫正操作技术称为()。

A表彰法 B阳性强化法 C系统脱敏法 D负强化法19、教师在选择德育方法时,应考虑德育的具体任务、具体的情况和学生的()等因素。

A年龄特征 B品德基础C认知水平 D接受能力20、自我修养的最高境界是()。

A座右铭 B立志 C自我批评 D慎独二、多项选择题(请从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2个~5个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填写在括号中。

错选、漏选均不得分,也不反扣分,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初中阶段的德育目标包括()。

A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豪感;B热爱祖国,具有报效祖国的精神;C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D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E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2、()是属于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中的道德发展阶段。

A前道德阶段 B 好孩子定向阶段 C. 自律阶段D. 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阶段 E 社会约定向阶段3、影响道德认识发展的内部条件主要有()。

A. 认知失调B.道德情操C.态度定势.D.道德情感E. 道德认知4、中小学道德情感教育的原则有()。

A. 重视儿童早期情感培育的原则B. 尊重人的自然情感需要的原则C. 培养积极情感为主的原则D. 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E. 维护个体的心灵敏感度的原则5、道德习惯形成的方式有()A.提高道德认识B.模仿与重复C.有意的练习D.根除不良习惯E. 自我归因训练6、良好的同伴关系的作用有()A.有助于儿童获得必要的社会技能B.有助于提高儿童的认识能力C.能使儿童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D.儿童的同伴经验有利于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E.能促进儿童的言行一致。

7、高中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可以从()等几方面着手进行。

A促进全面认识,完善理想自我B客观评价引导正确自我认识C正面鼓励,提高自我效能感D鼓励交往促进自我意识E充分尊重,健全自主管理8、学校环境影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形成的主要因素有()。

A.教学因素B.学校的学习条件C.师生关系D.同伴交往E.学校的组织气氛9、品德不良矫正的具体操作技术有()。

A价值澄清法;B氛围调整法;C榜样示范法;D阳性强化法E活动引导法。

10、运用陶冶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分别是()。

A、创设良好的情境B、与启发说服相结合C、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D、注意检查和坚持E、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三、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判断下列各题正误,对的在括号内打“√”,错的在括号内打“×”。

1、道德行为居于品德心理结构的核心地位。

()2、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3、当个体对某一道德准则有了较系统的认识,感到确实是这样时,就形成有关的道德信念。

()4、道德情感的产生以人们的道德认识为前提,它是基于人们的道德经验、道德观念和道德标准之上,对道德行为进评价而产生的情绪体验。

()5、道德行为习惯是一个人需要外在监督和自己意志努力即可实现的道德行为。

()6、社会观点采择分为认知观点采择和情感观点采择。

()7、儿童1-3岁产生自我意识的第一次飞跃,是以使用代词“我”为标志。

()8、个体自我意识的分化,是指个体在心理上把自我分成了生理的自我和社会的自我两个部分。

()9、真心育人,真信取人,真知吸引人,真理说服人,这是当代中小学生品德教育的核心内容。

()10、道德活动则是促进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

()四、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道德信念2、社会化3、亲社会行为4、同伴关系5、个体自我意识的分化五、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试述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

2、怎样对儿童青少年合作行为进行培养?3、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道德教育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六、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结合教育经验,谈谈如何矫正中小学生的品德不良行为。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A2、D3、C4、D5、A6、B7、C8、A9、B 10、C11、A 12、B 13、C 14、B 15、A 16、D 17、A 18、B 19、A 20、D二、多项选择题1、ACDE2、BDE3、ACE4、ABE5、BCD6、ACD7、ACE8、ACDE9、BCDE 10、ABE三、判断题1、×2、√3、×4、√5、×6、√7、√8、×9、√10、√四、名词解释1、道德信念:指坚信行为准则的正确性并伴有情绪色彩与动力性的观念。

2、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掌握该社会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该社会文化的人格,承担一定角色的过程。

3、亲社会行为:又称积极性社会行为或利他行为,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

具体包括分享、合作、捐献、援助等等。

4、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5、个体自我意识的分化:是指个体在心理上把自我奉承了“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两个部分,或者说个体既把自己看作为观察者,又把自己作为被观察者。

五、简答题1、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三个方面,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道德认识有时也称道德观念,它是指对于行为规范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也可以把道德认识看作是对于行为中是非、好坏、善恶及其意义的认识。

道德情感是直接地与人所具有的一定道德规范的需要相联系的一种体验,它是人的情感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一般成为品德的情感特征。

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各种行为,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的外部标志和具体表现。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者之间是彼此联系,不可割裂的一个整体。

在一个人的品德发展中,每一个结果都是不可忽视的。

道德认识属于品德的理智特征,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行为则容易产生盲目性;道德情感属于品德的动力系统,在缺乏足够道德情感的情况下,即便是正确的道德认识也只能成为苍白无力的句子,而诱发不出外显的道德行为;道德行为则是品德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基础上的外部表现。

其中,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居于品德心理结构的核心地位,在正确道德认识指导下所产生的道德情感可成为稳定的、经常的推动个人产生相应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最终使个体形成良好而稳定的道德行为习惯。

而当道德行为遇到困难或不能实现时,道德情感则进行调节,或改变行为方式,或改变自己的道德认识。

可见,这三个方面是相互统一、相互制约的。

品德心理结构的发展也具有差异性,体现在儿童品德发展中,,可能会出现发展不均衡、知情行不一致的情况。

因此,品德发展过程,也是三者相互协调的过程。

2、对于儿童青少年合作行为的培养,应视情况而定。

较小的儿童合作行为的培养多采用强化、模仿、从众、同伴压力等方法效果较好。

但对于独立性较强的儿童青少年来说,这些方法的效果并不理想。

因此,对于他们行为的培养应以其心理发展特点为依据,寻求新的策略。

儿童青少年价值观和价值取向的特点,可通过“价值澄清法”及创设具体的合作情境,来培养儿童青少年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行为。

具体方法有在以下两方面:(一)价值澄清(value clarification)法:价值澄清法也称价值辨析法,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拉斯(Rath.L)经西蒙和哈明(Simon,S.和Harmin,M.)等加以发展的一套教育方法,目前在美国的中小学应用较多。

它是价值辨析理论提出的一种关于培养价值观的教育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