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一册《中国现代诗三首》新教案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

《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
教学目标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感受诗歌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我爱这土地》教案
导入
介绍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 生进入诗歌情境。
朗读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模仿朗读,感受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我爱这土地》教案
讲解
拓展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探讨诗歌 的主题和艺术手法。
《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
汇报人:
2023-12-29
目录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与步骤 • 教学反思与总结
0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三首现代诗的背 景、作者、主题和艺 术特色。
掌握现代诗的朗诵技 巧,培养良好的语感 和口头表达能力。
理解现代诗的意象、 象征和语言特点,提 高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教学内容的总结
内容的完整性 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内容的实用性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涵盖了《中国现代诗三首》的各个方 面,包括诗歌的主题、语言、意境和风格等。
在教学过程中,我深入挖掘了诗歌的内涵,同时也引入 了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通过学习《中国现代诗三首》,学生不仅了解了诗歌的 文学特点,还学会了如何欣赏和分析现代诗歌,这将对 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
《再别康桥》教案
01
02
03
讲解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探讨诗歌的主题和艺术 手法。
讨论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享 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拓展
推荐学生阅读徐志摩的其 他诗歌,进一步了解其创 作风格和思想。
《雨巷》教案
教学目标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氛围。

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教案 中国现代诗三首 人教版

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教案 中国现代诗三首 人教版

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教案中国现代诗三首●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知人论世,了解徐志摩、闻一多、穆旦及3首诗歌的写作背景。

2.咀嚼鉴赏,体会三首诗在章法、韵律及其他方面的特点。

把握诗的意象,领会诗的象征意义。

体会现代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3.强化诵读,训练学生美读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咀嚼、鉴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珍视美好,憎恶丑恶,热爱生活。

2.了解历史,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诵读。

“形象大于思想”,这是诗的重要特征。

“诗是抒情的艺术”,抒情又是诗的独到之处。

通过诵读,把握意象,展开联想,调动生活经验,进行再造想象。

难点:把握3位诗人各自的风格。

徐志摩、闻一多、穆旦生活道路各不相同,诗歌风格自然迥异。

解决办法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3位诗人和中国现代诗的发展简史。

2.强化诵读,开展诵读比赛。

3.可以组织“诗歌欣赏、创作兴趣小组”,开展、带动诗歌欣赏、创作活动。

●教学手段ppt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再别康桥》●教学目的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媒体设计: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和《再别康桥》朗诵。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

《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

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

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2020年中国现代诗三首的语文教案

2020年中国现代诗三首的语文教案

中国现代诗三首的语文教案中国现代诗三首的语文教案一、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二、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1、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2、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一、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二、《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1、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2、播放动画《再别康桥》。

多媒体教学。

一课时。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

《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

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

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一)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语文教案-中国现代诗三首

语文教案-中国现代诗三首

语文教案-中国现代诗三首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国现代诗的基本特点及其与传统诗歌的区别。

2.分析并欣赏三首现代诗的意境、情感及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对现代诗的阅读兴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现代诗的意境和情感。

2.掌握现代诗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现代诗的象征、暗示等表现手法。

2.分析现代诗的情感变化和节奏。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三首现代诗的文本:《再别康桥》、《我爱这土地》、《乡愁》。

2.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如诗人的简介、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中国现代诗的起源和发展,引导学生了解现代诗与传统诗歌的区别。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现代诗的特点吗?请举例说明。

二、分析诗歌《再别康桥》1.让学生自由朗读《再别康桥》,体会诗歌的情感。

2.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a.让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如“康桥”、“金柳”、“夕阳”等。

c.分析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如押韵、对仗等。

三、分析诗歌《我爱这土地》1.让学生自由朗读《我爱这土地》,体会诗歌的情感。

2.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a.让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如“土地”、“河流”、“风”等。

b.讨论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如“土地”象征祖国,“河流”象征民族的生命力。

c.分析诗歌的情感变化,如从热爱土地到渴望自由,再到对祖国的思念。

四、分析诗歌《乡愁》1.让学生自由朗读《乡愁》,体会诗歌的情感。

2.教师简要介绍诗人余光中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a.让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如“邮票”、“船票”、“坟墓”等。

b.讨论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如“邮票”象征思念的载体,“船票”象征远离家乡的旅程。

c.分析诗歌的情感变化,如从乡愁的抒发到对家乡的思念,再到对祖国的挚爱。

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三首现代诗的理解和感悟。

3.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首现代诗进行鉴赏,并写一篇鉴赏文章。

高一语文第三课《中国当代诗三首》(自读课)教案

高一语文第三课《中国当代诗三首》(自读课)教案

一. 教学内容:第三课《中国当代诗三首》〔自读课〕第四课《外国诗四首》〔自读课〕二. 教学重点:〔一〕诗歌鉴赏方法:1. 了解作者生平,熟悉作者的创作经历与创作风格。

2. 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的思想,社会环境〕。

3. 把握诗歌意象的含义以体会意境。

4. 关注表现手法,以深刻理解诗歌主旨。

〔二〕了解诗歌中的意象与诗人所抒发的情感的关系。

《中国当代诗三首》〔第一册第三课〕1.《错误》〔1〕题目是《错误》,这是指什么错误?大致有:①女子错误地以为来人是归人;②我错误地“打江南走过〞,捉弄了女子的感情;③“我〞确实是女子日日夜夜盼望的归人〔心上人〕,但是“我〞“过家门而不入〞,令女子错误地以为“我〞回家了。

〔2〕“错误〞是“美丽〞的,这如何理解?①女子以为,“答答的马蹄声〞可能是归人回来了,心情一下子兴奋起来,所以说“答答的马蹄声〞是美丽的,但是②“我〞无意识中破坏了女子的心情,使其由兴奋跌入失望,这虽然是个“误会〞是个“错误〞,但是从审美的角度看,是“美丽〞的。

③这个故事,或者说这个情节美丽,因此“错误〞也成为一种美丽。

2.《致橡树》〔1〕《致橡树》分为几层,表达何种精神?第一层:由开头至“不,这些都还不够?〞通过六个意象历数自己所否定的爱情模式。

第二层:“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至结尾,表达作者对心目中理想爱情的渴望、憧憬。

表现诗人对旧的观念、旧的伦理的强烈否定和坚决反叛。

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的角度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为自己争取女性尊严、独立地位、人的价值的抗争决心跃然纸上。

〔2〕本文运用了何种手法?象征。

本诗不是从整体上孕含象征意义,而是在具体的形象上直接在表达象征意义,橡树的铜枝铁干和木棉的红硕的花朵,正是男性的阳刚和女性的阴柔具体形象。

3.《面向大海,春暖花开》〔自读〕表达了作者的何种感情?大海意味着无边的空间和博大的包容。

“做一个诗人,你必须热爱人类的秘密……热爱人类的痛苦与幸福,忍受那些必须忍受的,歌唱那些必须歌唱的〞〔海子语〕。

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详改)

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详改)
2.根据情感的需要,确定语速
3.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音长及音短。
4.根据语境的关系,确定诗句的停顿。
四、学员自己阅读欣赏整个单元的诗歌,初步感知和体会诗歌。
反思
课时教学计划
课题
《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
课时:2课时
编写者
时间
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中国现代诗的特点
2.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
3.对诗歌做简要赏析,理解作者在诗中抒发的真挚感情。
汉代的民间乐府诗词体现了诗歌艺术的新发展。
唐代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名家辈出,成就卓著。第四课中的王勃和杜甫就是唐代的诗人。唐代诗人中最突出的是李白和杜甫。“诗仙”李白继承和发扬中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诗圣”杜甫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现实主义精神。
从中唐开始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诗体,被称为词。五代词人中成就最高的是南唐后主李煜,也就是第四课中《虞美人》的作者。
代表作品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
诗歌:《再别康桥》《沙扬娜拉》《偶然》
他的诗语言清新,韵律和谐,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具有鲜明的个性。
2、对徐志摩的一生以及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女人的了解。(幻灯片呈现)
三、诗歌吟诵
1、教师范读《再别康桥》:
徐志摩是属于新月派的,新月派主张三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要读出音乐美,断句和语调很重要。语调:舒缓、轻柔、低沉(悄悄、轻轻、沉默)
二、诗歌作者——徐志摩:
1、徐志摩其人及代表作: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著名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人物。早年留学欧美,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

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

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国现代诗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历程。

2.分析三首现代诗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对现代诗的鉴赏能力和创作兴趣。

教学内容:1.《再别康桥》——徐志摩2.《乡愁》——余光中3.《我爱这土地》——艾青教学过程:一、导入1.向学生简要介绍中国现代诗的起源和发展。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著名的现代诗人?他们的作品有哪些特点?二、诗歌欣赏——《再别康桥》1.让学生自由朗读《再别康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康桥的眷恋和不舍。

3.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等。

4.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三、诗歌欣赏——《乡愁》1.让学生朗读《乡愁》,感受诗歌的深沉情感。

2.分析诗歌的主题,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祖国的热爱。

3.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等。

4.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四、诗歌欣赏——《我爱这土地》1.让学生朗读《我爱这土地》,感受诗歌的激情。

2.分析诗歌的主题,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土地的敬畏。

3.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这土地,是我的母亲,是我的祖国”等。

4.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现代诗的魅力在哪里?3.布置作业:请同学们选取一首现代诗,进行鉴赏分析,并尝试创作一首现代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三首现代诗,让学生了解了中国现代诗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历程。

在分析诗歌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有了更深的认识。

通过课堂讨论,学生提高了对现代诗的鉴赏能力和创作兴趣。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需注意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资源:1.诗歌原文及背景资料。

2.现代诗鉴赏技巧资料。

3.现代诗创作示例。

重难点补充:一、诗歌欣赏——《再别康桥》难点:理解诗人如何运用细腻的情感表达对康桥的眷恋。

高一语文《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

高一语文《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

一. 教学内容:《中国现代诗三首》(一)《再别康桥》1. 作者简介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1921年赴英国留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

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

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2.《再别康桥》写作背景关于《再别康桥》的写作时间和缘起也有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在伦敦剑桥大学,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

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写下了这首诗。

另一种说法是,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途中。

他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

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3. 逐节讲析并评价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招手作别,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下的柳树的生动色彩的描绘,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其形态的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

谁能够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呢?“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平静。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中国当代诗三首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中国当代诗三首

中国当代诗三首(一)明确目标1.学习《错误》,了解郑愁予的简历及诗歌创作特点。

2.学习《错误》,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3.了解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简史。

(二)整体感知1.导人新课导语设计:郑愁予是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杨牧曾说过:“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诗句华美,而且绝对是现代的。

”其名作《错误》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板书课题)2.作者及相关背景介绍[活动设计1]学生口述,其他学生补充,教师相机补充或纠错。

结合多媒体展示,了解我国当代诗歌发展简史。

要点归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来自各个解放区、来自原来的国统区、来自新光复的沦陷十多年的敌占区的各路诗人,他们大会合了,应和着亿万人民的同声欢呼,涌起了意气风发的诗的高潮。

“诗人们作为时代的歌手,老一代新一代无不热血沸腾。

他们几乎在同一个清晨,都甩干了久积笔端的血水、泪水,蘸饱欢乐的酒浆,写起光明之歌,解放之歌,建设之歌”,写起共和国的颂歌。

但由于种种原因,尤其是政治对诗的过多影响,特别是“文革”的发生,给共和国新诗以极大的打击。

到了新时期,新诗好似山洪狂啸,春花怒放,极一时之盛。

作为新生力量的第三代创作群,如舒婷、顾城、杨炼,他们的诗像夹泥带沙的湍流,跳跃奔突、飞溅、穿鸣于乱石涧底,有一股冲劲,富有活力,使20世纪80年代前后的诗歌创作蔚为壮观。

[活动设计2]学生介绍作者郑愁予,教师相机补充。

要点归结:郑愁予,本名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

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

15岁开始创作新诗,不过,他说自己完全没有袭取古典诗的遗产,大家认为他的诗有古典的神髓,只是因为他有古典诗人的情操,但诗的语言主要是白话,表现的也主要是自己的生活体验。

郑愁予比较有名的诗作,比如《错误》、《水手刀》等,大多都是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的。

高中一册第二课中国现代诗三首要点教学设计

高中一册第二课中国现代诗三首要点教学设计

高中一册第二课中国现代诗三首要点教学设计Teaching design of three key points of Chines e Modern Poetry高中一册第二课中国现代诗三首要点教学设计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1.我国新诗的第二个流派——格律(新月)我国新诗在郭沫若《女神》出版后形成了自由体风行一时的局面,但接着就兴起了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格律诗。

诗终须讲究节奏韵律,不能过分直白松散。

最早提倡新诗格律化,“戴上镣铐跳舞”,并且在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绩的当首推闻一多。

闻一多于1926年发表《诗的格律》一文,主张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更以自己的创作来印证,得到徐志摩、朱湘等诗人的应和,迅速形成了以讲求格律为标志的流派,也就是新月诗派。

诗歌对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必须有选择有剪裁,有选择有剪裁就必定有创造,必定体现出作者情意的融合,便构成意境——即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意(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境)相契合,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可见,意境实为意象的扩展,它是由若干意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组成的一种统一的、有内在联系的艺术境界。

荡漾青荇漫溯斑斓笙箫漪沦残羹翡翠罗绮佝偻黄昏路上我看见了那皱了的美丽的脸,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金黄的稻柬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了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中国现代诗三首(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现代诗三首(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现代诗三首(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高一语文备课组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徐志摩、闻一多的简历及其不同的创作风格。

②咀嚼诗歌语言,把握两首诗的意象,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③学习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2、能力目标:①继续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

②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进一步品味诗歌的意境。

③通过两首诗的学习,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3、情感目标:①鼓励学生热爱美丽的自然,珍惜生活中的人情美。

②培养学生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情,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二、课前预习1、查阅字典,读准字音。

青荇榆阴浮藻长篙漫溯斑斓笙箫2、课外阅读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一课时一、预习展示:指读第一首诗《再别康桥》,注意读准字音。

二、初步感知:齐读,康桥在你心目中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三、徐志摩及《再别康桥》:徐志摩(1896-1931),原名徐章垿,浙江海宁人。

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遇难。

1918-1922年先后在美、英留学,旅英期间开始写作新诗。

他创作丰富,成绩斐然,被林语堂称为“情才”和“奇才”。

他一生留下四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徐志摩是个个性主义者,他有“单纯的信仰”,信仰个性绝对自由的理想,他为理想奋斗,一生都在追求爱与美,追求灵性的表现,向往英国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但是,当时中国社会已进入新民主义义革命阶段,阶级斗争日益尖锐,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也好,超阶级的人性和自由也好,与时代潮流是相悖的,最后徐志摩“流入颓废的怀疑之中”。

四部诗集真实地记录了他由“单纯的信仰”变为“颓废的怀疑”的过程。

康桥,现通译为“剑桥”,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的所在地。

徐志摩1920年9月离开美国到达英国,在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做旁听生学习政治,于1922年8月返国。

这期间和稍后,他写了诗〈康桥西野暮色〉〈康桥再会吧〉〈康河晚景即照〉及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1928年秋,徐志摩再到英国,重访剑桥大学,并于同年11月6日回国途中在轮船上作〈再别康桥〉这首诗。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中国当代诗三首》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中国当代诗三首》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中国当代诗三首》教案中国当代诗三首●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知人论世,了解郑愁予、舒婷、海子及其创作特点。

了解现、当代诗的继承与发展。

2.感悟三首诗的思想感情。

3.训练学生吟诵、感悟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鉴赏、比较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热爱自然。

珍惜人类美好的情感体验。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把握意象,体会情感。

●学生活动设计1.查阅"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简史"的资料和几位作者的资料。

2.学生举办诵诗会并诵读课文上的几首诗,也可补充其他作品。

3.讨论各自对这几首诗的理解,或口述,或写成200-300字短文在全班交流。

4.自己尝试创作新诗。

了解并运用必要的创作方法、技巧。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1.了解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简史。

2.学习《错误》●教学步骤一、了解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简史。

运用多种获取信息的途径,师生配合,梳理把握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简史。

学生口述,其他学生补充,教师补充或纠错,并借助现代传媒手段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来自各个解放区、来自原来的国统区、来自新光复的沦陷十多年的敌占区的各路诗人,他们大会合了,应和着亿万人民的同声欢呼,涌起了意气风发的诗的高潮,"诗人们作为时代的歌手,老一代新一代无不热血沸腾。

他们几乎在同一个清晨,都甩干了久积于笔端的血水、泪水,蘸饱欢乐的酒浆,写起光明之歌,解放之歌,建设之歌",写起共和国的颂歌。

但由于种种原因,尤其是政治对诗的过多影响,特别是"文革"的发生,给共和国新诗以极大的打击。

到了新时期,新诗好似山洪狂啸,春花怒放,锋发韵流,极一时之盛。

作为新生力量的第三代创作群如舒婷、顾城、杨炼,他们的诗像挟泥带沙的湍流,跳跃奔突、飞溅、穿鸣于乱石涧底,有一股冲劲,富有活力,使八十年代前后的诗歌创作蔚为壮观。

梁小斌、李小雨、韩东,......数不尽的富有才情的青年诗人补充到这个行列中来了,并推动着一波又一波新的诗潮,各种探索性、试验性的诗不断出现,"朦胧诗"、"先锋派"、"超现实主义诗歌",与世界诗潮呼应、交流、碰撞。

《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通用4篇)

《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通用4篇)

《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通用4篇)《中国现代诗三首》篇1《再别康桥》《死水》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会两首诗意象运用的特点。

通过学习,体会两首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教学难点:《死水》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主题曲《飞的理由》,并展示徐志摩的图像。

伴着这熟悉的乐曲又把我们带回到了那个时代,他曾经悄悄地来了,又轻悄悄地走了。

“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然而却给我们留下了传世之作《再别康桥》。

今天,就让这乐声伴随我们,走进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二解题:放映有关康桥的录像或幻灯片,教师或学生(事先布置给学生检索有关资料)结合画面解说徐志摩与康桥的关系及相关背景。

三配乐朗诵乐曲:《人间四月天》主题曲听读要求:注意体味诗人对康桥的感情。

四学生吟诵、品味、欣赏多种形式的诵读、小组互动式(1)明确本首诗的意象,诗人避开了一般离别时的告别对象,选择了“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从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个人以清新飘逸之感。

诗人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了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成分。

独具特色的象选择,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营造出一种清新感。

(2)理解作者作别母校的感情在诗中字里行间的体现。

(3)体会这首诗如何体现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

音乐美主要表现在:① 押韵(请学生在诗终画出韵脚);②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③ 回环复沓,开头和结尾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绘画美主要表现在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

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青草”“彩虹”“星辉斑斓”等有色彩的词语,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高中语文第一册中国当代诗三首新教案

高中语文第一册中国当代诗三首新教案

高中语文第一册《中国当代诗三首》新教案金龙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中国诗歌的意象美。

教学方法品味鉴赏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讲一个故事:这是农历三月的一个傍晚,在江南的某个小镇上,一位妙龄女子正倚在楼阁的窗栏上,深情地向着街道张望:春天快要过去了,他也应该回来了吧?她已经不止一次地这么深情张望了。

从春寒料峭的正月,到撩人睡意的二月,再到这阴雨绵绵的三月,她就一直这样在等待中张望,在张望中等待。

他该不会出什么事吧?生意场上的尔虞我诈,是你防不胜防的。

他会不会因为生意场上的某一次失败而一时想不开?不,不会的。

他不是一个经不起打击的人。

他会不会在外面有了新欢?想当初,他牵着马出门,我一直把他送到五里路外。

临别时,他拉着我的手信誓旦旦地说永远也不辜负我对他的一片情意,叫我等着他。

一旦生意场上的事情有了眉目,马上回来看我。

可一晃半年多过去了,他一直没有回来。

那吹拂万物的东风,你为什么还不来呢?因为你不来,本该纷纷扬扬漫天飞舞的柳絮也飞不起来了。

这三月的天气咋就这么差,天空就像一块奇大无比的幕布,把春天挡在了外面。

我的春天,你在哪里,在哪里啊?好几次在睡梦中,被马蹄扣击青石路面的“达达”声唤醒。

醒来以后,才知道那不过是一个梦。

窗外的路面静得出奇,哪有半点马蹄声,就是脚步声也听不见。

天空渐渐变成了灰黑色,等待中的一天又要过去了。

看来今天又没有指望了。

两行泪水涌出了她的眼眶。

于是她惆怅地关上窗户,准备到梦境中去再续前缘……“达,达,达……”一阵清晰的马蹄声传来。

该不是我又在做梦吧?不,这回可是真的。

那不紧不慢的拔腿声,与我当时目送他远去的马蹄声是那么的相似。

于是她疾步走到窗前,打开窗户朝下面看去——一匹白马驮着一个人正从远处缓缓走来……“你终于回来了!”她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喜悦,说出了这么一句。

骑马的人闻声抬起头来。

她原本火热的心顿时变得冰凉。

原来像一朵开放的莲花的脸,顿时变得青灰,粉红色的花瓣纷纷落地——那不是她等待中的归人,而是一个素未谋面的过路人。

高效教学手册:《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

高效教学手册:《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

高效教学手册:《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前言诗歌是汉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义,是文学艺术中的重要体裁。

本教案将针对《中国现代诗三首》进行精心设计,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和写作能力。

一、教学目标1.了解三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背景;2.掌握并理解三首诗歌的意义和文化内涵;3.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蝶恋花·满庭芳》2.《夜雨寄北》3.《石灰吟》三、教学方法1.课前预习教师要求学生事先阅读三首诗歌,了解作者及其创作背景、所处时代等相关背景。

同时,要求学生熟悉相关的词语和典故,为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奠定基础。

2.课堂教学(1)导入环节教师介绍三首诗歌的相同之处,指出三首诗歌均表达了作者对于生生不息、万物有灵的感悟,渲染了作者对于生命、爱情、人生等主题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2)分析诗歌1.《蝶恋花·满庭芳》教师问学生“满庭芳”所代表的意义,引导学生分析“百花齐放”的文化内涵和它所表达的主题,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2.《夜雨寄北》教师向学生介绍海外游子思乡、思念家乡的文化背景和《夜雨寄北》一诗表达的思乡思亲之情,同时注重学生对于诗歌中比兴手法的分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3.《石灰吟》教师重点讲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石灰”与“沉香”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引导学生思考“沉香”的真正意义,提高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诗歌朗诵和写作教师要求学生现场朗诵三首诗歌,并提供诗歌写作的积极指导和鼓励,让学生通过写作进一步理解和体验诗歌的美。

四、教学评估1.诗歌鉴赏评估:以《蝶恋花·满庭芳》、《夜雨寄北》和《石灰吟》三首诗歌为基础,考察学生对于诗歌的鉴赏能力。

2.诗歌写作评估: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课文框架,写出一首自己的诗,检验学生诗歌教学中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建议本教案以《中国现代诗三首》为核心,通过分析诗歌的意义和文化背景,帮助学生提升诗歌鉴赏和写作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第一册《中国现代诗三首》新教案金龙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中国诗歌的建筑美。

教学方法举例论证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在初中的时候,我们曾经学过一篇题为《最后一次的讲演》的文章,它的作者是(闻一多)。

2、闻一多先生不仅是民主的斗士,而且是著名的学者和诗人。

他和徐志摩等人发起组织了一个诗歌流派,叫“新月诗派”。

关于诗歌创作,闻一多提出了他的“新格律诗”的主张,认为写诗要做到“三美”(即建筑美、音乐美和绘画美)。

3、“新月派”主张的诗歌创作的“三美”到底是怎样的“美”呢?我们首先来看“建筑美”。

二、例证分析1、写诗如盖房子。

房子设计施工得巧妙,就能显示出美感来,这就是盖房子的建筑美。

把这个原理用来写诗歌,就形成了诗歌中的“建筑美”。

2、还是先看盖房子。

如果我要盖一四层楼的房子,每层楼开层七窗的基础上再增加一倍,变成下面这种形式——特点。

因此,所谓“建筑美”其实就是一种整齐和谐的美。

3、我们再来看诗歌。

如果要在上面四幢房子的每一扇窗户里填进一个字,组成形式各不相同的四首诗,那么应该如何来填?(请四位同学来填)4、根据上面四首诗的不同形式分别给它们取一个名字,它们分别是(五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绝句、七言律诗。

分别简称“五绝”“五律”“七绝”“七律”)。

它们统称为“格律诗”。

三、学生实践1……2、闻一多称自己写的诗为“新格律诗”。

与古人的格律诗相比,它到底“新”在哪里呢?请结合他的《死水》来分析。

(1)它打破了格律诗五言和七言的一统天下,变成了九言。

(2)它打破了绝句和律诗四、八句的一统天下,变成了四句一组的既互相独立又互相联系的五节。

如果说古诗的“建筑美”体现在某一幢房子的美感上,那么,闻一多先生的“新格律诗”的“建筑美”则体现在一个小区的美感上。

四、深入理解1、古代格律诗的“建筑美”不仅体现在宏观的字句的构架上,而且体现在微观的内部节奏的安排上。

这些内部节奏的安排根据五、七言的不同形式,可以分化出“221”“212”(五言)和“2212”“2221”四种情况。

如——床前/明月/光,(221)疑是/地上/霜。

(221)举头/望/明月,(212)低头/思/故乡。

(212)两个/黄鹂/鸣/翠柳,(2212)一行/白鹭/上/青天。

(2212)窗含/西岭/千秋/雪,(2221)门泊/东吴/万里/船。

(2221)2、在书上标出《死水》每一句的节奏——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2232)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2322)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2322)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2322)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2232)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3222)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2232)霉菌/给它/蒸出些/云霞。

(2232)……3、闻一多的“新格律诗”在内部节奏的安排方面,与古代格律诗有什么不同?(首先,它在古诗节奏的1和2之外,增加了3这个节奏。

其次,上下句的节奏形式不像古诗完全一致,体现出细微的变化)五、课时小结所谓诗歌的“建筑美”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诗歌字句安排方面的整齐和谐,二是指诗歌节奏安排方面的匀称和谐。

闻一多的“新格律诗”既继承了古代格律诗在字句和节奏安排上的整齐匀称的优良传统,又对此进行了一些革新,使得诗歌的形式更好地为表达思想内容服务。

六、布置作业课外自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比较它与《死水》在“建筑美”方面的不同特点。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了解中国诗歌的音乐美。

教学方法吟诵品味法。

教学过程一、作业检查请两位同学谈谈闻一多的《死水》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在“建筑美”方面的不同特点。

分析:轻轻地/我走了(33)正如我/轻轻地/来(331)我/轻轻地/招手(132)作别/西天的/云彩(232)那/河畔的/金柳(132)是/夕阳中的/新娘(142)波光里的/艳影(42)在/我的心头/荡漾(142)……解答:首先,在字句方面,闻一多的《死水》追求的是整齐划一的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追求的是一种错落变化的美。

前者就像国庆阅兵中的行进方队,后者则如国庆游行中的组合人群。

其次,在节奏方面,《死水》是32交替,《再别康桥》则是1234兼而有之,显得更为自由。

二、例证分析1、写诗犹如编歌曲。

如果歌曲编得悦耳动听,就能吸引听众,就有“美感”。

把这个原理用来写诗歌,就形成了诗歌中的“音乐美”。

2、歌词的音乐美首先要通过歌词的音韵和谐(即押韵)体现出来。

如《长江之歌》:你从雪山走来,(lái)春潮是你的风采。

(cǎi)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gài)……3、吟诵《长江之歌》(局部),体会其音乐美。

4、再看《死水》的音乐美: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lún)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gēng)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huā)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它蒸出些云霞。

(xiá)……5、标出《死水》中所有押韵的字,然后吟诵全诗,体会其音乐美。

三、深入理解1、诗歌的音乐美不仅体现在句末的押韵上,而且体现在句中各字的读音的高低错落的变化上。

字的低音就是平声(大致相当于现代普通话的第一声和第二声),字的高音就是仄声(大致相当于现代普通话的第三声和第四声)。

古代的格律诗形成了在平仄搭配方面的固定程式。

以七言诗为例:窗含西岭千秋雪,(平平仄仄平平仄)门泊东吴万里船。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搭配的规律一是同一句中平仄必须交错,二是上下句中相同位置的字平仄必须相对。

2、我们再来看《死水》的平仄搭配规律——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平平平平平仄平仄仄)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它在平仄搭配上与古诗相比有更大的自由度,但是平仄搭配的基本原则(一句中平仄交错,上下句间平仄相对)还是基本遵守的。

正是因为注重了平仄的搭配,才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具有了音乐的美。

3、再次集体吟诵《死水》,体会其音乐美。

四、课时小结所谓诗歌的“音乐美”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诗歌的句末要押韵,二是指诗句中字的读音要平仄搭配。

闻一多的“新格律诗”,无论是在句末的押韵上,还是在句中字读音的平仄搭配上,都比古代诗歌少一些约束。

这也正是它在“音乐美”方面的“新”的地方。

五、布置作业课外阅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浅析它在音乐美方面的特点。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了解中国诗歌的绘画美。

教学方法涵泳品味法。

教学过程一、作业检查请两位同学谈一谈徐志摩《再别康桥》的音乐美。

参考答案:《再别康桥》的音乐美,首先表现在押韵方面。

如第一节的“来(lái)”和“彩(cǎi )”,第二节的“娘(niáng)”和“漾(yàng)”都构成了和谐的韵律……《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其次表现在平仄的搭配上。

如“轻轻地我走了(平平平仄仄仄)”一句中的前三字和后三字形成了平仄的交错。

“正如我轻轻地来(仄仄仄平平平平)”既构成了一句当中的平仄交错,又跟上句相同位置的字形成了平仄相对的关系。

正是因为《再别康桥》的这些音乐美方面的追求,才使得它非常适合吟诵,读起来琅琅上口。

(师生齐读《再别康桥》,进一步体会其音乐美)二、例证分析1、写诗犹如画画。

唐代大诗人王维主张诗与画的有机结合,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的诗歌很多都是诗画结合的典范。

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其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

你看:明亮的月光透过松林的缝隙,照在光洁的石头上,清清的泉水缓缓地从石头上流过去。

创设了如画般的意境,体现了诗歌的绘画美。

再看他的另一首《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月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古木”“深山”“径”“钟”活画出一副与世隔绝的空灵景象,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幽深静谧的佛门清净图。

体现了诗歌的绘画美。

三、深入理解1、诗歌的绘画美,首先要借助“意象”来表现。

“意象”就是诗歌中用来表情达意的某种物象,如《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清泉”“松”“石”等,《过香积寺》中的“古木”“深山”“径”“钟”“泉声”“月色”“危石”“青松”等。

2、在《死水》中,为了表现“一潭死水”的极丑,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吹不起……漪沦”“破铜烂铁”“剩菜残羹”“绿成翡翠”“生锈的铁罐”“油腻”“霉菌”等等)3、诗歌的绘画美,其次要展示出物象的特征。

如《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清”泉、等,《过香积寺》中的“古”木、“深”山、“危”石、“青”松等。

4、在《再别康桥》中,为了表现对康桥的恋恋不舍,诗人选取了哪些富有特征的物象?(“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软泥上的青”荇等)5、诗歌的绘画美,再次要描摹出物象的色彩和声音。

如《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侧重写“色”,“清泉石上流”侧重写“声”。

《过香积寺》“古木无人径”侧重写“色”,“深山何处钟”侧重写“声”,“泉声咽危石”侧重写“声”,“月色冷青松”侧重写“色”。

6、在《赞美》中,诗人是如何从色彩和声音的角度来描摹物象的?(色彩如“低压的暗云”“灰色的行列”“带血的手”等等,声音如“鸡鸣”“狗吠”“呼啸着……的风”“唱着单调……的水”等等)7、诗歌的绘画美的运用,在于创设一种特有的意境或氛围,传达诗人的一种人生态度。

如《山居秋暝》和《过香积寺》创设的是一种与世隔绝的空灵意境,它传达出来的是诗人厌弃尘世、欲遁入空门的人生态度。

8、《再别康桥》《死水》《赞美》通过绘画美,创设了各自怎样的意境或氛围?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再别康桥》创设的是一种依依难舍的意境,表现了诗人留恋人间美好事物的人生态度;《死水》创设的是一种丑得不能再丑的“一潭死水”的意境,表现了诗人仇视社会现实的人生态度;《赞美》创设的是一种多灾多难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人生态度)四、课时小结诗歌中的绘画美,首先必须借助“意象”来表现,其次要展示出物象的特征,再次要描摹出物象的色彩和声音。

绘画美的运用,在于创设一种特定的意境或氛围,传达诗人的某种人生态度。

五、布置作业和王维一样,艾青也是画家出身的。

因此,具有绘画美,应该也是艾青诗歌的一个非常突出的优点。

请结合他的诗作《我爱这土地》,对此略作分析。

附我爱这土地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