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二则 自相矛盾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寓言二则自相矛盾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指导学生结合注释读懂文本的意思。
3.懂得说话办事要讲究分寸,不要言过其实,避免自相矛盾。
教学重点:读懂文本的意思,知晓其中道理。
教学过程
一、同学们,你们一定积累了不少成语!不如我们来个成语大比拼,看看我们能说出多少以“自”开头的成语。每人说一个,注意不能重复奥!
自暴自弃自不量力自出心裁自吹自擂lèi 自得其乐自高自大自告奋勇自给jǐ自足自觉自愿自愧不如自力更生自鸣得意自命不凡自命清高自欺欺人自强不息自轻自贱自惭形秽huì自取灭亡自然而然自身难保自生自灭自食其力自私自利自讨苦吃自投罗网自我吹嘘xū自我解嘲自我陶醉自相残杀自相矛盾自信不疑自行其是自寻烦恼自言自语自以为是自由自在自圆其说自怨自艾自知之明自作聪明自作主张自作自受自始至终
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中,成语是其中的瑰宝。它概括性强、内涵丰富。如果在作文或说话中,恰当地运用一些成语,那就可以获得形象生动、言简意丰、入木三分的奇妙效果。
二、看图猜画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那好,请你根据画面的意思来猜几个成语。看谁反应最快。
守株待兔邯郸学步狐假虎威百发百中杞人忧天井底之蛙望梅止渴郑人买履愚公移山曲突徙薪抛砖引玉自相矛盾滥竽充数刻舟求剑叶公好龙亡羊补牢画蛇添足掩耳盗铃买椟还珠
这些成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2、这些成语都出自寓言故事(板书:寓言)
谁来说说什么是寓言吗?“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听出来了,这是个故事,但里面藏着一个道理。)板书:故事、道理
那再想想,要学好一则寓言,就要先学它的什么?再去干什么啊?
师:真好!你连学习方法都告诉我们了。(板书:学、明)
那今天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板书:自相矛盾)
二、板书课题揭题激读
1、(读题)齐读思考:什么叫矛,什么叫盾?,矛用来干什么的?(刺),盾用来干什么的?(挡)。
矛盾是什么意思?(说话前后不一致即矛盾)。
2、全体学生自由读文(读文要求:一句一句地读,把音读准。)请学生尝试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时注意断句。
3、刚才我们把课文读了一遍,知道了这篇短文从形式上属于文言文,上学期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文言文,如《伦语四则》、谁来说一说怎样学习文言文效果会好一些呢?学习文言文要把语句读通顺,借助注释理解句子意思,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学习本课,首先要读懂、读通,然后讲寓言故事,明白其中道理,最后读熟并能背诵。
3、指名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4、范读课文:指导、幻灯划出节奏、自由读;楚人/有鬻(yù)/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fú)能/应也。夫(fú)/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
/同世/而立。
5、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齐读,小结朗读情况。
三、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指名读文章,讲一讲故事大意。
2.故事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学生读第一句。
教师出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你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从前楚国有一个人卖矛和盾。”“鬻”的理解学生是通过书下的注释了解的。在此提示学生学习文言文要善于运用书下注释帮助理解。
3.他是如何叫卖的?你知道了什么?
①分别请学生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学生解释句子大意。
——理解过程中“坚、利、于”等词语学生在注解里无法找到解释,可引导学生翻阅字典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②学生带着理解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我的盾(非常,很,特别)坚固(结实),没有什么东西能穿透(它)。
或:我的盾坚固得很,什么东西都穿不透。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我的矛(特别,非常,很)锋利,对于物体(东西)没有不能穿透的。
或:我的矛锋利得很,什么东西都穿得透。
③他为什么要这样夸耀自己的矛、盾?之前他会想什么?叫卖时的语气、神态、动作是怎样的?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讲一讲小故事,并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4.人群中,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仅在听,更在想,于是他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指名读,谈理解。“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用您的矛戳您的盾,怎么样?
或:用您自己的矛戳您自己的盾,会怎么样呢?
楚国人的反映怎样?——“应”:回答。“弗能应”:不能够回答。
能用一个成语表达吗?——无言以对、哑口无言、目瞪口呆、张口结舌。
5.为什么“弗能应也”?——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矛、盾的作用,结果出现了自己说话相互抵触的情景。
6.那么,你怎样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呢?——说话、做事必须实事求是,讲究分寸,而不能相互抵触,或故意夸大其词,言过其实,否则就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
四、诵读,加深理解。
五、揭示道理,发散思维
1、今天课堂上,老师们面带微笑,大家也面带微笑,再看看插图,图上这些围观的人也都是满面笑容的,他们的笑容和同学们的笑容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一是出于对老师的尊敬,一是对自相矛盾者的嘲笑)
2、大家都在嘲笑那个楚国人,他到底错在什么地方?这篇文言文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既然大家都嘲笑那个楚国人,他的买卖是难以做下去了,老师想请大家帮帮忙,怎样把他的矛和盾卖出去呢?
(生讨论)
4、师:我代表那个楚国人真诚地感谢同学们的帮助,人,还是多读些书才能明白更多的道理啊!你们说是这样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