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老师讲中医备课讲稿
大千老师《气学中医》第二课:2.1《难经》一难
大千老师《气学中医》第二课:2.1《难经》一难大千老师简介:大千老师,大学深研《周易》,由易入医,精通中医四大经典以及古中医诸典籍,致力于推广“气学中医”理论以正本清源,该理论是开启古中医宝藏的金钥匙,是学习中医的捷径,能让广大中医学子及爱好者进入古中医的殿堂。
大千老师讲课风格深入浅出而圆融通透。
气学中医力图恢复古人曾经认识中医的层次,可于繁复中医理论之中梳理出清晰的脉络,在中医理论学习以及医疗实践上可望达到明澈通透之境。
大千老师于2007年开始在民间中医网通过网络形式讲解气学中医,并成立德明书院。
陆续讲过黄帝内经、伤寒论、难经、周易、黄庭经等古经典。
已整理编辑成书的教材分别有:气学中医基础、气学内经、气学内经续、气学伤寒论,气学难经,周易、道德经,准备陆续出版。
大家可以有不同意见,也可以觉得我所说的无一是处,我们身处在这个百家争鸣的讲堂,希望大家多一些包容。
《难经》上卷开篇主要讲脉学,然后讲经络,下卷则比较杂,从情趣而言下卷要更丰富一些。
《难经》里有几点可能会掠过:第一,具体的经络细节;第二,似是而非的内容;第三,气学中医的保密内容,除此之外我会尽量直接来讲。
因为讲的机会可能不是很多,所以我会简洁概要得从气学的层次来讲,不从其他层次来讲,避免混淆视听或者陷于无端的纠纷之中。
从第一难开始吧!《难经》从气学习文角度来讲肯定不是秦越人写的,可能后世的很多考证也证明了这个观点,但我们不是从考证出发作出的这个结论而是从本身对气学的理解。
另外这本书从理论层次讲得更多一些,实践很少,对整个的临床应用可能指导不够。
条文以脉开篇可能有其深切含义,但从第一难开始讲可能就会陷入分歧当中,下面看详细条文:2.1一难一难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
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
这里就不随文解意了,那样会更枯燥,我会举一些例子或者说从气学的角度来串讲。
大千老师讲中医基础(打印版)-第七讲 诊断
大千老师讲中医基础第七讲诊断那咱们讲诊断,怎么来讲,只能说是我现在临场发挥。
因为这个之前列的一些标题,发现有标题束缚人的这个整个的思维,总是要看看标题,要分几个标题来讲,那无形中就把整个思绪割裂开了,所以说今天讲诊断我尽量的不想设什么标题,那么相当于临场发挥吧。
讲了几堂课,之前去年在民间中医讲堂也讲过,这次讲的几堂课呢,也不知大家能听懂多少,或是说有多少能够接受。
气道中医这个讲起来比较困难,因为毕竟大家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形形色色的,所见所感所悟,基本都是实实在在的,越虚越玄的不好理解,因为中国古代文化就是虚玄的嘛,外国人不能理解的,像中国人饮茶一样,放几片叶子,主要是品那个茶香,那么如果说你处在一种非常浮躁,心不能沉下来这种状态,那个茶香啊没办法品偿,那搞的很多这个茶艺啊,你要自己内心不沉静下来,你搞那个茶艺也没用,无非是做个样子给人看。
那外国人他不理解,他觉得你放几片树叶子放进去,这个喝着也没什么味,这个有什么意思呢?外国人喜欢喝浓的,什么咖啡啊,巧克力啊这样的有味道,更偏重于形,中国人偏重神和气。
你要闻那个茶,闻的是气味,喝进去之后,体会一种悠远的感觉,那心浮气躁,好茶坏茶放在一起你都品不出来的。
所以说给中国人讲气讲神好讲一些,但是由于这个西学东渐这么多年了,整个的文明发展是朝着这个物欲文明这个发展方向来的,所以说这个大家对气神的理解能力应该是比古人差好多,所以说在这里呢说我借讲中医其实是在讲神气,如果不能体会到神气,我讲的这些东西啊大家都不好理解,包括讲诊断也是这样,所以说刚才讲之前我还反复思考着这个讲诊断怎么来讲。
什么叫做诊断呢?中医讲望闻问切是诊断。
那望,是望其色,望哪个色啊?不仅是望他面色,望他的形色,包括动和静。
什么是静啊?就是一个人端端正正的站在那里你看他。
那什么叫动啊?他的言谈举止,行动坐卧,表现出来的一种势态,都可以说是望诊的依据。
闻是什么呢?这个闻就是听声音,对方一开口说话,从那个声音当中听出一些特点来,这就是闻。
大千老师讲中医基础(打印版)-第二讲 阴阳
大千老师讲中医基础第二讲阴阳那么从这节课开始,咱们从气道的角度联系实际,讲阴阳、五行、八卦、脏腑经络、脏象之类的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话题吧。
这节课讲阴阳,这几天我在考虑这个怎么讲阴阳,这个涉及面太大了,非常泛泛,真不好讲,刚才又翻了一下大学教材关于阴阳的论述,也是比较全面的,历代古人先贤对阴阳穷尽气力,写成书也好,流传下来,口诀也好啊,就是告诉大家阴阳是什么东西。
阴阳也是我国特色了吧,几千年来中国人就爱谈阴阳,大家看到什么阴阳鱼,那就知道这是中国的东西,不管是走到哪儿,一谈阴阳,就会联系到中土,那咱们这个中医,也是建立在这个阴阳的基础上的,咱们的中国文化,也是建立在阴阳的基础上的。
太极嘛,太极生两仪,什么叫两仪啊,就是阴阳两个方面。
那这一块由于一节课来讲的,就讲一节课,不想展开来说。
我觉得能对大家有启发的我就给大家点一下,其它的需要大家平时不断地看一些传统的书籍不断熏陶,熏陶到一定程度,你自己就会能感悟,但是感悟多少,要看大家的悟性,可能要拿出一生的时间来感悟,或者几生的时间来感悟,就一个阴阳,说不清。
那么大家知道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那这个无,一动就是二,你一动就有动静,动的时候就是动,停下来就是静,就是有正反,有上下,四面八方就出来了,这就从一种就生出万有了,那一开始生的就是两方面嘛,从绝对变成了相对,就有了阴阳,这个就是阴阳产生的一个动因。
一动念,就有了目标,目标之外就是一份阴阳。
你头一抬就有上下,你这人一站着,就分左右前后,所有的这些都叫阴阳,这是老祖宗对自然的一个根本的认识。
那么这个对大家有什么用呢,这种事物是非常巨大,首先远了不说,给大家树立这么一种观念,你考虑问题要周全,你考虑任何问题都是两面的,都有阴面和阳面。
那个阴阳两面让我们能够全面的考虑问题,不至于走偏。
这也就是自然的一个道理,任何事物有得必有失,有光明就有黑暗,有善良就有邪恶,有天空则有大地,有方则有圆,有臭则有香,有美则有丑,有善则有恶,所有都是相对的,你只要是想到的事物都有反面,这个两方面合起来就是一,这个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整体的世界观、处世观,所有的都从这里来发源。
大千老师讲中医基础(打印版)-第一讲 开篇
大千老师讲中医基础第一讲开篇由善从之整理那咱们就接着来讲气道中医了,因为去年讲过一段时间,主要讲《内经》讲《难经》,当时依据经典来讲的嘛,那么可能很多地方讲的比较死板,因为必须按条文来讲嘛,可能也有所发挥吧。
在这次完全的是自由发挥,没有依据某些条文来讲,主要是想普及一下气道中医吧,这个是主要的目的。
那么咱们原则是讲基础课,那么这些日子我也在想这个问题,基础课程怎么讲,气道中医怎么给大家介绍。
那么这里面有的听过有的没有听过,有的学中医很长时间了,有的刚入门,或者还有一些没有学过中医对中医感兴趣,众口难调嘛。
我这个也得有一个定位,那么这个定位啊我想是这样的,还是定位在有一定中医基础的,知道一些中医常识的这样的听众,我来讲这个气道中医,那没有一点基础的也可以听,这个当然要更加努力一些,因为我想从气道这个角度来讲,别开生面了,尽量讲的简单通俗易懂生动,让大家能够听明白并且感兴趣。
我记得原先在民间中医讲气道中医的时候,第一堂课就跟大家说过,什么是气道?气道的几个原则是什么?这次我不想说他有几个原则,不想把这个东西搞死了,因为大道至简嘛,没有定死的规矩理法,一切活变,活变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嘛,我就想通过跟大家闲聊这种方式把这个规律现象生动的告诉大家。
为什么古人写书尤其一些经典的书籍不是系统的而是语录式的嘛,这个是与所讲内容有直接关系的,因为你要系统必然僵化,必然有条条框框,那么就违背了自然的规律,违背了道,所以说还是语录式的,这个方式更灵活,每一句话有所受益也就是说启发,你这个启发的多,慢慢的点点滴滴的在这语录里面,又能让你最终有所体会。
这个体悟是内心的体悟,不能言之于文字的,就像感情一样,谈感情谁也不可能把这感情系统的描述出来,那么只能自己心领神会,那么学道也是同样这个道理,不可能把道化一,完完整整的系统的展现在大家面前,这是不可能的,像情感一样,如果情感可以分析可化验可重复,那么也不称之为情感了,所以说思前想后不想给大家设条条框框学医,那么我会用朴素的生动的语言,并且不断的打比喻来告诉大家气道的规律,并且告诉大家气道如何应用在中医上。
大千老师讲中医基础(四)
好,那咱们来讲,今天这堂课是在民间中医讲课,是最后一堂课,那咱们最后一堂课再讲一次治疗,解答一下大家的问题。
上次咱们讲治疗,讲了这几个问题:第一个说的亚历山大之结,寓意就是让大家尽量站在高度层面来看待中医的学习和治病。
第二个说了一下治人不是治病这个问题,中医看病要这么看,但是我们是治人身体啊,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是一个整体,那某一点出了问题,有可能有整体的一个反应,所以说看病一定要看怎么来治这个人,这个人当然是也包括了身和心,不仅是这病的一点,这一点他可能是引子,会引出一系列的问题。
然后又谈了一下是治整体不是治部分。
那现在大家知道了,因为现在是西医文化指导下的整个的中国医疗体系,他这个人为的把看病分科,单纯的处理,这个是没办法的,自然的融合的规律,直接导致割裂,什么东西都分解拆开了,把化合物都提纯,就是混合的都分离完,都提纯,走向了和自然对抗的一条路,如果说这样发展下去,后果是不可想象的。
接下来谈了一下治原因不如治现象。
因为我们知道整个世界是由神气形三种存在方式共同构建的,现在由于现代文明已经不信有神和气,局限在形的世界来处理问题,研究问题,直接导致很多事情他找不到这个本质在哪。
比如说气上出了问题表现在形上,他光关注形,不去理气,就像很多癌症病人一样,那这气发生了改变,调气可以把这个癌细胞调完,并不是要杀癌细胞,杀来杀去最后把人这个形就给毁灭了,气无所依,神无所舍,那这个人也就完了。
然后我们谈了一下这个治生活不是治身体。
因为作为一个好的大夫,不仅是要知道病怎么治,还要知道这个人是怎么回事儿,她生活的环境怎么样,她是在一种什么神气状态下过来看病,那这样你才能去对症下药,辩证施方,去帮助他从一种不正常的生活状态、心身状态,帮助他出来。
所以说一个好的大夫也是一个好的心理医生,是帮别人,让他从身心两方面返回健康,那这才是大夫应该做的事,而不仅是当一个坑,拿病人就是说,这个是有违道的精神。
然后下面又谈了一下是治症不是治病。
大千老师讲脾生湿 脾虚湿盛和湿热有什么区别 健脾祛湿的中成药 湿病的病机 如何理解中医所说的湿 湿热体质
大千老师讲脾生湿+脾虚湿盛和湿热有什么区别+健脾祛湿的中成药+湿病的病机+如何理解中医所说的湿+湿热体质的表现大千老师讲脾生湿+脾虚湿盛和湿热有什么区别+健脾祛湿的中成药+湿病的病机+如何理解中医所说的湿?+湿热体质的表现2012-11-12 09:26:00| 分类:默认分类|举报|字号订阅大千老师讲脾生湿转载自山上月关于脾生湿,何为湿,何为正常的湿气,正常的湿是一种什么样的湿,它有什么特性?何为不正常的湿?大千老师在讲内经的《阴阳应象大论》中给出了详细了解答,故把该部分内容摘取过来,与大家分享,希望对此有疑惑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所谓的中央生湿,这个湿我们学中医都知道风寒暑湿燥火,这都再熟悉不过了,我好像看过教材关于湿的一些解释,忘了是怎么解释的,大家说一下教材怎么解释的,大家打一下吧,我再从气团的角度讲一下湿的概念。
热好理解,就是发热嘛,风也好理解,就是吹拂的状态。
湿怎么理解呢,湿有生理的湿和病理的湿两种,体内要有湿,如果没有湿那就燥化了,对身体也不好,如果病理的湿就是气机凝滞,也不好,如果大家没人打字,我就从气团的角度来解释一下;所谓湿,它指的就是一团缓和之气,我们知道脾是生湿的,升清降浊嘛,也可以理解成空气中湿润的环境,如果说完全燥的话就没有生机了,所以对于湿,可以理解成缓和流畅湿润的生机之湿,这就是生理的湿或者叫五行之湿或正湿,而不是寒暑燥湿风火之湿,正湿是缓和流畅而又有生机的,这个非常重要。
缓和代表湿的第一属性,它不急不烈,没有偏激而是缓缓和和的。
咱们知道脾主湿,也就是说的脾的缓和之气,所以说脾病无急症嘛,《伤寒论》上也有嘛,太阴病都不是非常急性的,因为太阴脾脏禀的就是缓和之气,它和肝气是相对应的,肝气是急的,急劲之气,急而强劲,脾始终是缓和之气,所以能徐徐的导清气上蒸,即便是脾虚导致的慢惊风那么也是慢惊风,它也不是急惊风,急惊风一般是肝气劲急之气导致的,这是湿气的第一要义,湿着缓也,这个大家一定要深刻的印在脑子里,不然的话后面的关于脾证没办法进行了。
【转载】大千老师讲中药
【转载】大千老师讲中药药轻则气轻,药沉则气沉,药紧则气紧,药疏则气疏,这是一个前提。
我们学气学中医,药拿来首先你要看,比如升麻很疏散的样子,你就知道它有疏散之性,很轻,轻清上浮之性,这也是最基本的一个特点。
川芎很硬有些沉,凡是质量坚硬的都有破坚的作用,气硬则能破坚,像锤子一样。
那么质量柔软则气柔软,不会破坚。
形态作一个参考,关键是它的味道。
如果是枝的话能通达四肢经脉,走经络,把人比作一个植株,枝条通肢体,像桑枝一样;如果是叶,有表散的作用,叶者散也;如果是根,有收藏和破的作用,收藏的作用往下走入里,比如根主藏,黄连下肚它不能藏啊,还要体会它里面的味道,味道占九成。
关于它是根茎叶只是个大方向、指引,大家不要搞绝对。
所以说药的好坏都骗不过你尝药的味道,这是最重要的,大部分药通过尝味道闻气味都可以把握它的药性,再结合它的形态和部位就能更好的体会。
关于以皮达皮,皮主收,在这地方你一定要看它里面的气,如五皮散就太机械了;看看唐宋之前的方子就知道了,药物整个的气机是循环运动的,不是皮吃了直接走皮,到皮上不动,整个是一个大气循环,在整个身体里不断运动关键是看它的五味,辛则往外开,苦则破,酸则收,甘则缓,咸则凝涩,这个最重要的。
开药要注意调大的气机,调小的气机没用,不要割裂来看,皮上有问题治皮,脚上有问题治脚,腿上有问题用怀牛膝去引,声膈有病用桔梗,载诸剂上浮,皮上有问题用蝉蜕浮萍往外发,这个太机械了。
像桑叶、菊花、葛根它们是靠气推动,不是靠味走的。
药材有的靠味走的,有的靠气走的,靠气走得慢,有填充补充的作用;靠味走的快,味下去之后马上就能走,味者急气者缓。
所以药要相互搭配,味中带气,气中带味,有打仗的,有运粮草的,相互配合。
像吃辣椒似的刚舔舌头,马上就上来了,这个就是味,味者急嘛。
白芷的散劲是靠气味推动,升麻的散劲通过形体推动,表现药气的特点可以通过形体来推也可以通过味道来推。
通过形体味道来推药气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大千老师讲《气道中医》之二
大千老师讲《气道中医》之二第二课 20071106-气道八大原则及《难经》四难由紫蔓菁整理上次对气道中医做了一些介绍,我也在考虑怎样来讲气道中医让大家能够听懂。
我认为首先得有一个前提,在这里参与的朋友应该是对儒释道任何一家或几家比较感兴趣,这样我才可能继续讲下去。
因为气道中医和儒释道关系非常密切,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如果从物质层面来解释有悖气道中医的基本原则。
上次听讲大家已经知道,今天再简单重复下,道理有三个层次:一是形道,物的层次;二是气道,气的层次;还有一个是神道,神的层次。
神、气、形三者构成了整个的世界存在。
世界存在在今天的课堂上不予讨论,但希望大家在下面交流。
气道中医从气道这个中间层次出发来解释万事万象,包括整个身体的奥秘,所以说气道是一个总体的认识方法或者说是一种世界观,如果应用于中医就是气道中医。
《周易》里有句话:“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研究中医就是近取诸身,研究其他身外之物就是远取诸物。
所以今天只和大家谈气道在人身上的应用,但也会涉及到一些基本的气道的立意和认识观点。
下面就介绍下气道的几个基本概念:第一;气道中医包括气道学者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气组成的。
组成气的包括事和物,所谓物指有形的存在,比如大到山河大地,小到细胞组织、一草一木,任何看得到的、摸得着的或者说能够感知到的叫做物;另一个叫事,就是整个事情的发展经历,不管是气还是物都是由气组成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人是由一团气组成的,这是有生命的;花草树木也是由气组成的,这是植物;还有包括土石泥沙、河流山川也是由气组成的,这当然是非生物了。
在事上比如一件事情的发生、发展到结束,这也是由气组成的,还有包括一个王朝或者一段个人经历同样是气。
大家可以集思广益,大可以无穷大,小可以无穷小,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嘛!所有万事万象都是由气组成的,这是气道中医的第一条原则,必须用这个认识观点来认识世上的一切万事万物。
第二;所有的气都有生老病死。
不管是生物还是非生物,有机物还是无机物,所有的事和物都有它的生命历程,从生到死。
大千老师之《气道中医》讲座录音文字稿
大千老师讲《气道中医》录音文字整理(1-4课)《气道中医》2009-07-16 23:26 阅读61 评论0 字号:大大中中小小第一课20071102-大千老师介绍气道中医由紫蔓菁整理所有的五脏六腑的后缀都用气来结束,比如心气、肺气、肾气、小肠气、肝胆之气、三焦之气。
唐宋以前还不断的把气字附之于书,而明清之后对气字的记录显然就越来越少了,包括在教材里,五脏六腑几乎不谈气了,气最终缩短到与气血的血相对应的这个气。
在这里正一下名,我与很多朋友交流过,他们问气道为什么只谈气不谈血呢,当时告诉他我们谈的气是广义的气,不是气血的气。
《内经》上有“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内经》上只说肺气、肝气、心气,从来不说肺血、肝血、心血、肾血,可见对气的描述是广义的大气,而不是狭义的气血的小气,这是两个概念,我们气道中医谈的是广义的大气而非狭义的小气。
大气包括气血津液和一切形态,气道中医把人和其他一切事物不管活的、死的都理解是一团气,气包括一切万象,大到宇宙小到一个细胞。
人身水火一团气,气就是一个太极,但是太极太抽象了,而气容易理解,就像蒸笼蒸出的气,天上的云气,水中蒸腾的水蒸气,气球中的气,这些都可以让我们对气有一个形象的认识。
为什么气字一直很微妙玄通呢,气界于两个层次,向上通于玄而又玄的生命存在,往下接于有形的物质,气在中间是一个媒介。
也就是说气道中医分三个层次:神、气、形。
西医走的是形,从解剖开始做,血脉细胞组织包括分子都是形的层面;中医则建立在气道而非形道层次,所以中医自古不重视解剖,因为形道是形而下之。
上医守气下医守形,中医立足点远远高于形的层次,或者说指导着形的层次。
形气是同一的,气依附于形,形受气的指挥,气化而成形,任何东西有气才会成形,不然就是死尸,死尸也有死尸之气,人活着就是因为里面有一个神气在,神气去则人身亡,气是主人,主人在则人能动能言能笑,主人去则生机断。
但气并不是最高的层次,因为医是世间学,所以只有用气的层次来指导中医,指导人们养生治病,再往上是神的层次,神统气,气化形;神依气,气托形,这是三者之间的关系。
(12)大千老师讲中医基础(8)
(12)大千老师讲中医基础(8)今天主要讲中医的辨症。
那这个我们要清楚什么叫辨症?症是什么意思?那么这个症又如何来辨?今天是这个咱们讲这个辨症的一个主要的围绕的一个主题。
中医这个辨症啊,辨症施治嘛,是中医的一大特色。
所谓的辨症施治就是根据病人所反映出来的各种症状从而判别这个病人的疾病的特点,病机的特点。
那么大家知道现在大家得病,比如说鼻炎、过敏性鼻炎、肠炎、急性肠炎、胃炎、慢性胃炎,这些都叫病名了,胆汁返流性胃炎啊,这样的,都一个一个病名。
你到西医院去查去,这个身体不舒服,查来查去,你要知道这是什么病。
大部分病人自己有了不适,都抱着这个愿望,要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那么医院开个单子,给你写上叫什么什么病,这个病人就踏实。
起码知道自己是得了什么病,然后才涉及到治疗的问题,那么这个是大家目前固有的一个思维方式。
比如说我这看病,病人经常问:“大夫,我这得的是什么病?”那这个深入人们的脑海了。
乙肝啊、甲肝啊、戊肝啊、骨股头坏死、心脏病、冠心病啊、动脉硬化,诸如此类的,都要有一个病名嘛。
你看西医内科学上,也是一个个病。
先要有病名,然后才有病因、病机、治法。
那我们几千年来中医是不是也这样呢?这点可以很负责地跟大家说,不是这样看病的,中医看病不是这样看的,它不会说是很确切的告诉你这个是什么病,所以说咱们看病,中医看病它这个所谓的病名跟西医的病名是不一样的。
但是现在出了一个问题,都按西医的病名来对症看病。
什么意思呢?比如说乙肝,那么你被查出乙肝,你一定要把这个乙肝转阴,把这个病治好,那就来到中医,中医说我能治这个乙肝或者不能治这个乙肝,都是围绕乙肝这个病名来这个看病的,这个就出现了很多问题,因为一症可能对多病,一病也可能对多症,就是说一个病可能出现不同的症状,一个症状会由于很多西医所谓的病名,很多的病都会导致这个症状。
比如说一个背疼,可能是五脏六腑都放射到背,产生压迫,导致背疼,这一个症状能反映出可能是心脏的问题,脾有问题,肝有问题,肾有问题,肺有问题,都会反映到一个背疼,这是一个症状对多个病。
大千老师讲《气道中医》之十三
大千老师讲《气道中医》之十三第十三课 20080129-阴阳应象大论由大头整理大致给大家做一个介绍,在这里主要给大家讲气道中医,所谓气道中医也是中医的一种,是以气道的理论和角度理解中医。
所谓气道就是讲气的道理和规律的一门学问,应用于中医就是气道中医,应用于其他学科就是其他的气道领域。
什么是气道?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气,因为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对气的概念不是很陌生,因为不论在语言习惯还是在日常生活上都涉及到气的概念,比如说网站的人气、气氛,包括所说的脾气诸如此类。
在西方来讲这是一个不可理解的词汇,需要中国文化的熏陶才能理解,所以我们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直接跟大家说一下气,你可以讲它是一种存在,但不能讲它是物质存在,因为现在我们讲的物质有形体,可以度量,可以测长宽高占据一定得空间,这个叫做物质。
现在所谓的科学研究者就是研究整个物质规律,但是气是脱离物质存在,但是它也是一种存在,气在很多经典中都论及到,《内经》通篇都是,气和形是相辅相成的,气化而成形,气依于形是一对不可分割的关系,我们所见到的四肢百骸、组织细胞、形体骨骼都是这个气的体现,里面充满的气体就是我们所讲的气,通过这个比喻大家就好理解了,所谓气化成形,也就是说气的多少直接决定形体的鼓和瘪、大和小。
如果拿人体作比喻,气的充盈与否直接决定我们身体的健康,气很充盈这个人就健康而旺盛,气不足形体就往里面塌瘪。
外在怎么观察很简单,你看这个人虎虎有生气、皮肤充盈、肌肉结实、言谈顺畅、声音洪亮、步履轻健,这个气肯定很充足、充沛,反之目光呆滞、身体瘪小、肌肉萎缩、身体塌陷、胸脯不挺、腰不直,这个可以说整个气机不旺,气血不充沛,如果整个人干瘪了,就像瘪茄子,就是气不行了,像皮球泄了气了就瘪了,这个叫做气化形,也就是气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形体的强弱,这是第一。
第二是气依于形,就像皮球里的气,如果泻出去了,漫无目的的到处走,散在于虚空当中,它也不可能聚而成形,所以必须有形体的依附才能藏在形体当中,为形体做主导,所以直接形气的关系就是气化形,气依形,也可以说形托于气,又给气提供一个场所,就像房子和主人一样,气是主人,房子是形体。
大千老师讲五官疾病与五脏的关系之口与牙
大千老师讲五官疾病与五脏的关系之口与牙口,主要说口臭,口腔溃疡,口中有异味,包括口甜、口咸、口苦,口淡而无味,口粘,口不爽。
口臭最常见就是口臭和口腔溃疡了,这个口和脾胃直接挂钩,脾胃不调了容易导致口腔的问题。
口臭就是口中很臭,臭味从哪儿来的呢?元凶不在唾液腺上,在脾胃上。
脾胃淤滞,化出臭的元素来,通过脾胃上面的经脉,贯到嘴里,从嘴里吐出来,就像臭大粪一样,发酵了,你开一个口,一闻里面很臭,沤的粪臭,嘴是脾胃的口儿,脾胃臭了,导致口臭,但是脾胃这个臭是一个现象的比喻,脾胃气血淤滞,沤而发臭,熏蒸于口,从口而出,导致你口臭。
一般口臭的都是坐办公室的,不爱活动的,脾胃呆住了,给压住了,不爱伸展,长期不活动、郁闷,导致脾胃性的疾病,中医所谓的湿热上熏的一种口臭。
这种口臭,刷牙也好,吃口香糖也好,喷雾也好,只能掩盖,不能根治,因为病根在脾胃,不在口,只有把脾胃调好了,口臭才能解决。
口臭的人不可能是单纯的口臭,也可能是脾胃不舒服,大便不爽,整个消化道这一条出问题了,局部表现在一张嘴臭。
同样的,腋臭,身臭也都是同理。
大家一定要记住,疾病表现出来的地方,不一定是病灶本身。
口腔溃疡口腔溃疡主要跟这几个脏腑有关:心、脾胃、肝,也不在嘴上。
告诉大家一个简单的鉴别办法,在舌尖,嘴唇最前面溃疡了,这是心的问题,往往这人有心事,有心火。
明天要考试了,今天舌尖上长了一个溃疡,这叫心火上炎,表现在口腔溃疡上。
那么再往两侧,嘴唇和舌头往两侧走,或者中间走,这是脾胃的问题,脾胃有湿热,往上边走,长出口腔溃疡。
再往两边走,往深部发展,就是你翻开很深的地方往里面看,两边很深的地方有口腔溃疡的话,还有舌头的两边,这是肝火旺,这人生个闷气憋出的口腔溃疡。
再往里面走,底下那个槽有可能是肾火也可能诱发口腔溃疡。
溃疡疼起来很疼,往上贴口腔溃疡贴,多吃VC、蔬菜不管用,治标不治本。
治疗,是心火泄一下心火,肝火清一下肝火,脾胃的问题调一下脾胃,火撤下去了,溃疡就好了,你看口腔溃疡多像那个喷发的火山口。
大千老师讲《气道中医》之三十二
大千老师讲《气道中医》之三十二第三十二课 20080708--三阴三阳、四气调神大论由善从之整理,红袖校对上次讲的是《四气调神大论》,所谓四气调神就是春夏秋冬四气如何调悦我们的心神,这个是一个核心,也是我们应该知道的,因为中医不光讲气,也讲神,神当然就是思维意识、想法观念,用心神来形容最好,不是一个思维的问题,因为感受也是心神的一部分!所以脑主思维,可以这样理解,肾主志,志就是思考的意思,上通于脑,脑就是志的执行机关,肾虚则记忆力、思维都缓慢下降,但神不会受到影响,所以说神还是从心中发出,这个跟大家说一下!上次问了大家三个问题:第一、三阴三阳的命名是不对称的,这是为什么?第二、三阴三阳的相配是不对称的,不是少阴配少阳,太阴配太阳,而是少阳配厥阴,太阳配少阴,阳明配太阴,相配的不对称。
这又是为什么?第三、三阳的开和枢和三阴的开和枢,道理何在?这个我想继续讲《四气调神大论》之前拿出十分钟时间大家可以沟通一下,但是今天我不想讲这个,如果大家能够回答可以说一下,简单的我看一下大家是怎么来回答的,大家做一个交流。
这个如果大家上周听了讲课的,应该有一个准备,如果大家没有听到的我刚才已经又重复了一段,看看大家有没有说一下,简单的任何问题都可以来提,比如说就拿第一个来提吧,为什么三阴三阳的命名是不对称的?那么大家可以就讨论这一个问题!这一块跟大家说一下,我一再强调,古人的任何命名、排列、分配都是有深意的,不是简单的接受那么简单。
你看有一个人这样说:“哦,居然没有想到,我以为只是人为定下的,没有实质意义!”如果我们只是什么事情都没有想到,只是古人怎么说我们怎么记,也不想为什么?那么我们学中医可能到老一场空!因为古人一个字一个句用的都非常讲究,就像原先跟大家说的,很多形容词形容的为什么这样形容不是那样形容?譬如小孩变蒸为什么用蒸而不是别的词?肺气用熏,熏浊的熏,所有古人的用此形容词、动词,都是经过谨慎考虑而使用,所以大家学习不求学的多而要学的精,一字一句都要深入来考究!你看我们学这个四时四象,这个四象少阴少阳太阴太阳相对应,就相当于少女配少男、老头配老太太一样的,中年人中男配中女,你说这样配多好啊!就像八卦一样,八卦也是一样,震配巽,长女配长男;离配坎,中女配中男;艮配兑,少女配少男。
大千老师讲中医基础(二)
接着我们讲中医基础讲座,这次咱们讲方剂,对于一些中医爱好者和学中医的,这一块应该比较重要,你看方剂这一块体现了很多的中医的,相当于中医的直接应用。
怎么开方,怎么用药,很多想知道,到底里面道理是什么?怎么组方?古人留下的方子成千上万,理论也是很多,五花八门,金元四大家吗,也产生了各种流派,到现在为止,关于方子,能够说明白,理清楚的书籍著作不多,而且很多各承家技等。
伤寒论上不是说了吗,开什么样的方子治什么样的病,这里面感觉非常的深。
犹抱琵琶半遮面吗?而且现在的科学技术也解决不了,所以说我这方子准备的也不充分,因为要涉及的问题太多了。
从中医的基础理论到临床到中药,最终都要落实到方子上,因为一个中医最基本的技能就是会开方嘛。
开了方才能抓药,抓了药才能熬药,熬了药喝了药,才能体现出药有没有效果。
所以说,方子是理论和临床的结合点,一个大夫水平高低主要看方子,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方子开出来之后,病人熬了喝了之后,能治好病是关键点,许多中医爱好者也好,搞中医临床的也好,所有的重点都归结在开方子上,方子承载了太多的学中医人的理想,我不想占用太多的课时讲方子,也就是今天这一堂课,把所有的也就是把我认为的必要的在这堂课跟大家说一下,让大家有一个全面的概括的了解,分3部分讲:①什么是方子?②方子是干什么的?③组方的原则是什么?有时间的话会给大家模拟几个病例。
先跟大家讲一讲方子是怎么开出来的。
一、什么是方子?这个讲起来既复杂又简单。
因为所谓的方子就是方法,什么的方法呢?治病的方法,比如说中药、针灸、打拳等等,或其他方法,看电视都能好病,但几千年来我们老祖宗总结来总结去,最方便最快捷最有效的方法还是喝药。
这个方子来源就是对药的选择,方子--丸、散、膏、丹嘛,各有所宜,丸就是大丸子,散就是药粉,膏就是把汤剂浓缩成稠膏,丹就是一些丹药,当然还有汤药。
最常见的就是把草药抓回来以后用锅煮,煮出来的汤汁就是汤药。
但这些都涉及到组方,其实方子要是归结到最简单的方子就是一味药,比如说我们肠胃堵住了有食积了,煎煮点大黄一泻;好多人要减肥,你煎点三七叶一泻,这就是最简单的单味方。
大千老师讲《气道中医》呼 吸
大千老师讲《气道中医》呼吸呼吸前三节虽略具理论,尚未言明学者致功之方。
丹诀数十家,深浅各别,而其下手之诀皆不外乎呼吸作用。
气存则人生,气竭则人死,呼吸所关,顾不重欤。
普通之人徒知以口食谷,不知以鼻食气。
虽终日呼吸不断,然此等呼吸大部出多入少,粗而短,不能细而长,急而浅,不能缓和深,乃修持之大忌也。
修持之道贵在以神取气,使神入气中,气包神外,打成一片,结成一团,纽成一条,气成一点,则呼吸归根,不至于散漫乱动,而渐有轨辙可循,如是者久之,即可成胎息。
何谓胎息?即呼吸之息氤氲布满于身中,一开一阖,遍身毛窍与之相应,而鼻中反不觉气之出入,直到呼吸全止,开阖俱停,则入定出神之期不远矣,今日《黄庭经》所论之呼吸乃胎息以前之初步,学者习之既久,可以却病延年。
引证《黄庭经》本文:“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以成真,人皆食谷与五味,独食太和阴阳气。
” (《外景经》)“呼吸庐间以自偿,保守完坚身受庆,方寸之中谨盖藏,精神还归老复壮。
” (《外景经》)“肺部之宫似华盖,下有童子坐玉阙,七元之子主调气,外应中岳鼻齐位,素锦衣裳黄云带,喘息呼吸体不快,急存白元和六气,神仙久视无灾害,用之不已形不滞。
”(《内景经》)第九章)“呼吸虚无[庐间]入丹田,玉池清水灌灵根。
”(《外景经》)修持之道非有别种神奇手段,不过积精累气而已。
常人皆食五谷和五味,道人独食阴阳之气。
《黄帝内经》云:“食谷者智慧而夭,食气者神明而寿。
”亦此意也。
夫人在世俗,无论如何安闲,总不免有劳心劳力之事。
一有所劳,其精神即不免损失,是必用方法以补偿其损失。
其法如何?即呼吸也。
但呼吸往来必有定所,其扼要乃在庐间。
庐间亦名规中,即黄庭也。
如能常用调呼吸之功,而又能保守身内精神,不使外漏,则身有余庆矣。
日积月累,回环于方寸之中,以立命根。
借身内之元气,以招摄太空之精神,则自有生以来历年损失之精神,皆可还归于我身,何患老乎。
人身脏腑,肺部最高,形如华盖。
肺属金,其色白,故曰玉阙。
大千老师讲呼吸平举开胃法
大千老师讲呼吸平举开胃法师:胃为后天之本。
如果你有胃炎,胃口闷,不爱吃,大便腻,胃脘疼。
你有福了。
今天就告诉你为什么,怎么办,讲千式吃法----大块快吃之绝密行动!女的,胃怕冷,不能吃一点凉的。
后心还凉。
今天你有救了。
师:安静——准备上课。
都立正!高真:起立,老师好!师:好好,要有尊敬之心。
我要给你们上课了!都站起来了吗?坐着的,起来。
今天阳光明媚,教室里窗明几净,老师和蔼可亲,学生,神情饥渴。
师:学会站着听,是保持胃部良好的必要前提条件。
中医有句话,叫脾胃为后天之本。
又,脾胃为水谷之海。
一个人脾胃好坏,直接关系到他的一生健康。
你们说对不对呀?乘风:脾胃为后天之本。
师:现在多少人胃不好呀!太多了吧!脾虚胃弱,啥也不敢吃,啥也吃不多,啥也不爱吃。
拉屎不是窜稀,就是拉不下来。
一个个面黄肌瘦,要不就是虚胖,都像要死的样,还口臭。
你说,谁还愿意跟你交朋友。
师:来,做个小实验——不行,这个得躺下做。
不实验了,直接讲。
静柔:上脘中脘一个大硬包。
师:吐个舌头,白苔厚的,能吓死人。
谁还跟你谈朋友!猪猪:现在小孩就有口臭,吃太多了。
师:一拥抱,腋臭又上来了。
这日子没法过了。
我发现,现在的人越来越臭了。
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四个字,臭不可闻。
无论你一天洗几个澡,还是臭,无论你吃多少口香糖,还是臭。
其实你们自己也感觉到,胃那里堵,不通顺。
不通则臭。
你又反胃,又嗳气,又吐酸水。
别人看了,怎么想?这要吐我一脸酸水,我该怎么见人?事无事:俺健身后胃口大增,二便畅快。
师:打嗝,还算好呢,要是打,还打不上来。
最后憋成一个小屁。
还放不顺利,这都是肠胃堵得太厉害了,要尽快通肠胃。
而这个通,不是吃泻药,不要吃肠润茶,不要吃番泻叶。
师:其实,这都是因为,你胃和肠在肚子里盘曲过甚了,拉开,展开就好了。
也千万别信是湿气大,没那回事。
古人说,腹有千千结。
愁肠百转。
就是这个意思。
湿疹其实都是郁疹,拉开了,湿自化。
懂了吗,宝贝们!屋里有潮气,你怎么办?猪猪:开窗。
大千老师讲《气道中医》之三十五
大千老师讲《气道中医》之三十五第三十五课 20080729_生气通天论由小桥流水、弘毅生、道法自然整理大家好,今天又是周二,由我给大家来讲气道中医,现在讲的是《黄帝内经》的《生气通天论》,今天到了最后一段,这最后一段是关于对药的五味的一个阐释,这里面涉及到很多很重要的知识,也是我们开方用药的一个根据,所以上次跟大家说这块我还要重点讲一下,我把这一段打出来了。
关于这一段我想这样和大家讲解,希望有一段时间咱们通过互动的方式把原文进行深入的阐释和具体剖析,那么这一段非常适合我们这样来做,所以今天我整整用两个小时的时间,把五味给大家进一步分析一下,让大家有一个切身体会,同时结合用药,看看用药的原则,帮大家理一下用药中体现的问题。
我把这一段贴出来,大家看看吧。
我先念一遍:“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大家先看一下,有一个问题和大家交流一下,我们讲药有药气和药味,药的气是怎样的呢,气香、气厚还是气薄,还有味,味酸、味甜、味苦、味辣。
气和味的区别是什么?这个从气道的角度讲,或者说从大家的认识来讲,气味的“气”和味道的“味”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气不是我们讲的气道的气,是闻的飘出来的味,拿鼻子嗅的是气,尝的是味。
比如说川芎,一闻有什么味,尝是什么味。
当归你闻是什么味,尝是什么味。
桂枝你闻是什么味,尝是什么味。
气和味的区别是什么?用一句话来说明,如果大家能够知道气和味的区别,那么在用药的时候我们哪些地方要用它的气,哪些地方要用它的味,气走哪,味走哪,这个我们都一目了然了,所以说这一块虽然好像无关痛痒,实际上关系到以后我们所有的用药。
大家是这样来答的,“阳化气,阴成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千老师讲中医大千老师讲中医第十七课 20080318-体用及望诊由好人好保整理大家好,志一老师还没有来,今天本来安排志一老师先讲,我来做一下补充,如果单单讲体用,上次我觉得从我这方面来说,已经把体用的大概情况说了一下,因为体用是一个广泛的应用,不仅是中医有一个体用,体用你可以说他是一个哲学观,也可以说是一个方法论,如果宽泛的来讲有些不好讲,必须联系一些实际情况。
我记得很早以前就跟大家说过,气道中医是一个体证的一个中医学问,不是思辨的,也不是计算而得的,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个最大的特点,这就象西方哲学家和中国哲学家,他们学习哲学的方法和结果是截然不一样的,近代很多哲学家认为中国没有哲学,说的也不无道理,从他们的角度考虑,中国哲学不是思辨的哲学,也不是推导的哲学,所以说中国没有西方式的哲学,这个是很正确的,而且中国很多哲学家加以辩驳,我个人认为没有必要做这种辩驳,首先大家哲学的出发点,和对哲学理解是不一样的,中国的哲学是语录式的哲学,或者叫启发式的哲学,或者叫比喻的哲学,因为事物非常微妙,深不可识,有句话“探赜索隐,钩深致远”,所以不可能用人力的方法方式加以限制和推导,那么见一点而以一点来说明,这是语录式的哲学,比如说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论语,像这样的都是语录式的,包括后来很多哲学家的哲学语录,让我们由一点而悟及其他,并非用一套僵死的推导方式来进行阐释,如果有方式,那么就是有局限,所以说咱们老祖宗的学问是体悟的哲学,最终是由自己内心感悟而得,并非来自于其他,这是我个人的认识,我记得让大家做过一个实验,双手做抱球状,停于胸前,或腹前,然后不断的拉伸,缓慢的拉伸,在这种拉伸的过程中,大家可以体会到气感,有的人感觉在拉伸过程中有阻力,就像抱着一个气团一样,产生这种阻力,其实这是对气的一个最初的感觉,也是最直观的感觉,我们在这讲气道中医,不是说立了一个杆子,做了一些概念,让大家去记去背,没有这个意思,你去亲身体验,你才能感觉这个气是确实存在的,因为很多兄弟也练过气功,应该对气有一定感觉,对普通人来说,做这种抱球拉伸,缓慢的,非常微妙的拉伸,你不断去体会两手之间的感觉,可以说大部分人,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都会感到气感,而且这个气感是很真实,并且有不停的变化,并非是扎针灸时,麻、酥、涨、沉、痛,那种所谓的气感,上次麦多吉他们已经说了,拉伸过程中就是一个气团,后来我跟大家又说了,如果在拉伸中配以呼吸,缓慢拉伸配以深长的呼吸,让大家去体会气团的变化,不知大家下来有没有做过这个实验,记得很早以前跟大家说过,希望借讲堂这个机会,让大家能够了解气道,并且能够通过这种方式进入气道的世界,就像鱼在水中而不知水,我们在气中而不知气一样,如果没有人向你指明,或帮助你认识,那你可能身在其中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说我不仅希望大家听讲,而且要勤行,努力地去实践,并且自己去体会,因为讲过,气无处不在,流动于任何一个方面,包括他的事和他的物,古代有一个望气学,望气学在民间还在流传,可能大家很陌生,比如风角、望气,看这个整个音律,风吹灰这些东西,查其整个气机所发,这些都是关于气的一些体会和应用,或说风水呀,气见风则行,见水则止,这是在风水中一个典型的术语,风和水,风者动也,水者静也,风者阳也,水者阴也,风以动之,水以流之,或水以止之,山环水抱,山水,风水,其实这都是用来体会气机所在的要道或方法,因为我们正常人不能见气,而气托于形,所以我们必须以形而见气,就像中医经常所说的,有诸内必形诸外,有诸气必形诸形,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形体,来推断气机所在,就是内经上所说的气之所游行出入也,所有的经脉经络,都是气所游行出入,如果找到这个游行出入的气,就像我们能够捕到猎物一样,如果找不到,就像失掉猎物一样。
麦多吉说拉伸时手一动,手关节会发出响声。
这个应该属于形的层面,应该进一步来体会在呼吸之间,气机的变化,这样我们就可以慢慢体会和认识整个气的世界,气这个世界是无远弗届的,充斥宇内,包举六合,无处不在,中医最大的特点就是看到了气的存在,并且用气的理论来指导临床。
无为而为说:拉伸的过程中,指尖会有麻的感觉,其实麻、痛涨,这些都是气机所发,但还不是你可以体会的气的状态,上次记得麦多吉已经体会到了,直接就可以体会到在中间有一个气团,两手相向时,作挤压状时,就像挤压皮球一样,会产生阻力,拉的时候也会产生和皮筋一样的阻力,而且这个阻力,如果你手掌敏感的话,你就会明显感觉象在水中,搅动水的感觉,但又不完全是,就像双手粘住一个气球,压和拉都会产生一定的气感,这个大家可以体会一下,我不可能讲得太多,因为大家如果没有体悟的话,讲得多了会导致一种暗示,如果能体会到你立马就能知道什么叫气道中医的气。
妙心说:觉得两手间有气在动,发凉。
你看首先你感觉的这个气感不是一种幻觉,也不是暗示,而是可以反复操作,反复体会,并且印象不断加深。
决不是做那个试验,两个手并在一起,让一个手指长长,然后一比较,那个手指真的长长了,其实这个就是一个把戏,不是我们所讲的感觉,如果你能持续的感觉有热或者有凉,这也算是一种气感,因为大家的身体素质不一样,气场也不一样,所以两手产生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大家可以体会,只要你是真实存在的,并且可以反复验证的,那么这就是一个体验,对气的一个初步的体验,天行健说,就像两手各拿一块磁铁一样,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所以说中医如果你没有一定的身体素质和一定的内心体会的话,学中医只是学到了皮毛,没有学到精髓,所有外在的,比如开方子、针灸、推拿、按摩包括其他一些民间的手段只是形的一方面,而内在的一方面大家应该努力认识,而不应该止步,就像很多人,不知这里有没有学占卦的,有没有知道梅花易数的,梅花易数是邵康节所做,是一本流传很广的占卦的书,如果仅看梅花易数并且照之而学,很难学通,这里就有一个未传的“窍”,如果认识到这一点,你就能够悟进去,梅花易数是在托周易讲数理,并且有一定的应用,这个应用不仅是我们所说的算卦,他里面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但跟大家说一点,梅花易数只是形的一方面流传下来了,神的一方面隐而流行,并没有公开于世,故学者众而知者少,说这个主要想打个比喻,告诉大家学中医也一样,很多好的推拿师傅、针灸师傅,他们都有自己的气场,非常充分,从而能感染病人,鼓舞正气,而并非只局限于手上扎的针或按摩的穴位。
所以今天跟大家说这个气道中医的含义,就在于希望大家在下面勤学内功,在日常生活不断的体证,多看古代哲学的典籍才能有所证悟,不然到老学中医一场空,中医没有学成,可能身体还要毁了,对自己或对病人都没有过多的帮助,这就走到了中医“形”方面的一个死胡同,因为《黄帝内经》一再讲,上医守气,下医守形,形可以说是形体的形,也可以说是形式的形,总之形是变化万端的,因为中医的书汉牛充栋,不胜枚举,学一本你觉得还很有道理,再学你就发现无所适从,不知道从哪下手,就像狮子遇到一群角马群无从下嘴,整个草原奔跑的都是角马看花眼了,如果陷入这样的理论的海洋,大家有多大的精力都无济于事,所以说一定要执一道,就像皇帝垂衣裳而天下治,你只要把那个最简单的核心,知道在哪,并且能勤而行之,熟练应用,慢慢的就可以化而成之,可以不断的推广,这些也都是孔子写《周易》说的一些话,“易无思无为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没有思考没有作为,寂寂然没有任何动作,但是感而遂通天下,一定要强调一个感,这个非常重要,感不是思维出来的,不是想象的,也不是苦思冥想的,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于是通晓了天下的故,故当道理讲,这是孔子对《周易》的理解已经达到了非常高深的地步,孔子晚而喜易,韦编三绝,可以这样说,可以真正代表孔子的最高成就是他写的这个易传,又叫十翼,是对《易经》的解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把《周易》所有的显学方面的道理融汇贯通,用非常波澜壮阔的文字表达出来,留给了后人,他是孔子最高的学问成就,而并非是《论语》或《春秋》,如果有人有志于易学显学方面钻研的,可以努力来看《易传》,并且能够背诵,《易传》的《系辞》通篇都是至理名言,经典的话不断被后人引用,从我来讲,我非常崇拜孔子对《周易》显学方面的理解。
《周易》里面有一句话来形容体用,“神无方而易无体”这正好是对体用一个绝好的解释,神就是神用,方是定法,神用没有定法,易没有固定的形体,易可以做变易讲,也就是最高的对体用的阐释,用在这里非常恰当。
还有一句话,“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下面一句“不可为典要,唯变是从。
”什么意思呢?就是这整个的气机,变动不居,他不会停滞,也不会凝结,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没有一成不变的,周流六虚,六虚是六种阶段,周是涵盖遍满的意思,中间还有一句,应该是“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是从。
”我给大家仔细讲一下,对大家理解气机整个的运化和指导中医临床是非常有帮助的,也就是这股气,我们直接拿人的身体来理解这句话,因为他不仅指的人的身体的气机,万事万物的气机都可以用这个来解释,我们今天主要讲中医,所以从中医角度来说,这股气在人身体上下周流,变动不居,从上中下三焦不断的流转变化,如烟如雾,如雨如露,不断在身体内蒸腾上下,周流六虚,你也可以说在六经中周流,这一团气上下无常,没有固定的上,没有固定的下,气机不可能总淤滞在上,也不可能总瘀滞在下,总之上下没有常法嘛,随人之喜怒性情而变化,跟着你的性情、呼吸而动,而产生了上下交替的不断变化,刚柔相易。
气有刚气有柔气,卫气为刚,营气为柔,上气为刚,下气为柔,外气为刚,内气为柔,怒时气刚,怯时气柔,白天气刚,晚上气柔,动时气刚,静时气柔,这个是刚柔的相易,不断的交替,气不可过刚,也不可过柔,气不可常刚,也不可常柔,都是刚柔相易,刚柔相叠而生变化,易是不断的变化,刚气变柔,而柔气化刚,对于我们人身之气都是如此。
如果举一个例子,比如一个人发怒,气冲于肝,向上冲达,肝举而目张,其实并非仅肝气上达,人身之气发怒时无不上达、发越,一怒时每一根汗毛、每一个细胞都是发怒的状态,这时所有的气都刚起来了,由常态而变成刚态,气刚血气充盈于肌肤,双目圆睁,头皮抱紧,怒气发作之后,刚气又化为柔气,就像塌瘪下来一样,气消,我们说消消气,就是刚气慢慢消弱变成常态,这叫消气,这个可以理解什么叫刚柔,不可为典要,所谓典和要,都是常道的意思,可以执的常法,大典和要道,不可为典要就是不能刻舟求剑,你说他是刚气,过一会不一定是刚气,阴阳相易,阳极则寒,阴极则热,寒热阴阳相推移,这个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比如说一个年轻人,气很壮盛,呼呼啦啦地向外散失,不注意保持这种旺盛的精力而不断的挥霍,慢慢的他的气机就衰弱下来,最终由刚气化为柔气,身体向衰弱的方向发展,所以说不可为典要,自恃他刚或自恃他柔,所有的刚柔相推而变化生衍,就像白天是刚气,晚上是柔气,常说的一句话,刚日读史,柔日读经,什么是刚日?你可以理解为奇数日,比如初一,初三、初五,这叫刚日,柔日呢,初二,初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