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理论必修四生活和哲学第九课唯物辩证法实质和核心教案
《生活与哲学》教学案: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一、考点要求1、了解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2、理解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3、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4、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坚持两点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5、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二、基础填空(每空格1分,共10分)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和。
2.承认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的理论依据。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的认识方法。
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在认识某一矛盾时,。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的基础,是我们的关键。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6分)5.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磨难,同时又促进人类更加自觉地去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增强抵制自然灾害的能力,进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正如恩格斯所说,“宙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从灾难到进步,其中体现的深刻哲理是①“灾难”和“进步”作为矛盾双方,包含着向对立面转化的趋势②“灾难”和“进步”转化是无条件的,体现了矛盾双方的互相贯通③“灾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进步”转化,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④“灾难”促进“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矛盾次要方面的决定作用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6.一般来说,人们在逆境中容易萌生忧患意识;而在顺境时,往往会掉以轻心,麻痹大意,以至形势突变时猝不及防,陷入被动境地。
从哲学角度考虑,这是因为①有的现象并不反映事物的本质②没有坚持用矛盾普遍性的观点看问题③没有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④人们的认识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影响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7.右边漫画告诉我们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B.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C.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8.在社会实践活动期间,某校组织学生前往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参观,村干部向同学们生动地介绍了小岗村改革开放的历程。
3.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教学设计高中政治统编版四哲学与文化

4.期末考试:设置综合性的论述题,考查学生运用辩证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是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然而,由于辩证法思想的抽象性和深刻性,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3.否定之否定规律在我国历史发展中有何体现?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在讨论结束后,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
(四)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环节,教师将设计以下习题,检验学生对辩证法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1.判断题:下列哪些说法正确体现了对立统一规律?()
a.和平与战争是绝对对立的。
b.事物的发展是矛盾双方相互斗争、相互依存的结果。
1.学生对辩证法规律的理解程度:学生在理解辩证法规律时,容易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把握其内涵。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具体案例,深化对辩证法规律的理解。
2.学生运用辩证法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运用辩证法分析问题时,往往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教师应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学生对哲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部分学生对哲学学科存在距离感,缺乏兴趣。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现实生活,激发学生对哲学学科的兴趣。
3.否定之否定规律:教师以历史事件为例,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阐述否定之否定规律在事物发展中的体现,引导学生认识到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曲折性与前进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将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
1.你能举例说明对立统一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吗?
2.质量互变规律在自然界和社会现象中有哪些具体表现?
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教案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第一课时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 识记矛盾的概念• 把握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及其关系• 理解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这两个属性• 领会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2、过程与方法• 联系生活实际,分析矛盾的含义及其普遍性,理解一分为二的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举例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搜集相关的成语、俗语。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正确对待矛盾,不回避矛盾,勇于承认、揭露矛盾• 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二、教学重点• 矛盾的含义三、教学难点• 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四、教学过程(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1、矛盾的含义【探究活动1】课本第67页●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是什么意思?2、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1)同一性(2)斗争性【探究活动2】课本第68页(上)●善恶、有无、难易、高下等为什么可以相互依存?●治乱、强弱、祸福、荣辱等为什么可以相互转化?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1)区别: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2)联系:①②③【探究活动3】课本第68页(下)●猫和老鼠是怎样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的?●你还能举出生物界的其他事例吗?【探究活动4】课本第69页(上)●以上说法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生活中和自己联系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亲人和朋友,往往也是同自己发生矛盾最多的人,这是为什么?(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矛盾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1)事事有矛盾(2)时时有矛盾(3)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
【探究活动5】课本第69页(下)●每一事物中都存在着矛盾,你能举出实例吗?●你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过哪些矛盾?2、矛盾特殊性原理(1)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2)同一事物在它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矛盾(3)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各有其特点【探究活动6】课本第70页●上述事实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等,都体现了针对矛盾的特殊性而采取不同的办法,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成语?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政治必修4《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高中教案

政治必修4《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高中教案政治必修4《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高中教案通过关于矛盾的故事导入,提高学生学习矛盾观的兴趣;通过矛盾普遍性的学习,提高用矛盾分析法分析自身生活学习的自觉性;通过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学习,增强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与认同,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下面和本文库一起看看有关政治必修4《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高中教案。
政治必修4《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高中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矛盾的含义,初步懂得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2.能力目标能根据提供的材料,概括哲学观点,能运用知识分析生活事例,培养个别到一般,一般到个别的哲学思维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矛盾的含义(2)教学难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步骤一、故事导入,目标定向。
通过口述和幻灯片展示:九道门的故事,提出问题:材料中的男子能找到女朋友吗为什么学生回答: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教师引导:用哲学语言回答就是世界是矛盾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引出课题)让学生齐读本课的学习目标,进行目标定向。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定向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明白本课学什么,怎么学,达到怎样的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步骤二:学案引领,自主学练。
通过课前预习案,让学生自主查漏补缺,并用幻灯片展示各小组要完成的任务。
让学生带着任务自学。
教学过程步骤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组内同学对探究问题进行互相交流,并派出一位同学进行板演。
探究的问题:(一)、问题探究一:多媒体展示:漫画"他敢剪吗"1、他为什么不敢剪2、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二)问题探究二:多媒体展示:材料"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高中政治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第一课时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学习目标】——明确内容(新课开始前,仔细阅读本栏目,准确把握本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以及掌握程度,做到学习的有的放矢)1.识记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2.准确理解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精彩回放】——旧知巩固(利用候课时间和课首3—5分钟,认真背诵下列内容,同桌间相互检查)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2.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求是什么?【导学菜单】——我来预习(带着菜单设置的问题,仔细阅读课本,将问题的有关内容在课本上画出,找出关键词句,试着快速记忆)1.什么是矛盾?矛盾的基本属性是什么?2.什么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二者的关系是什么?3.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如何做?4.什么是矛盾的特殊性?如何全面理解矛盾的特殊性?5.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什么?其重要性是什么?【感悟平台】——我来探究(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发挥集体智慧完成对问题的思考)义利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核心。
当前弘扬具有社会进步意义的义利观,对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材料一人们对义利观的探索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
孔子主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孙中山提倡“大义所在”,坚持革命和民族大义,反对“重私心而忘公义”;中国共产党倡导“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自身的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材料一中义利观的演变过程如何体现了矛盾观点?【建立网络】——我来归纳(灵活采用括号框架或者知识树的形式将本课的知识以网络形式呈现)【过关窗口】——我来练习(独立完成,同位互批,发现问题,交流研讨)1、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观点是()A、运动的观点B、发展的观点C、矛盾的观点D、联系的观点2、南北朝诗人王籍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而宋代王安石则有“一鸟不鸣山更幽。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教案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教案第一篇: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教案教育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忆目标(1)发展的实质、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定义;(2)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2、理解目标(1)发展的普遍性;(2)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方向;事物发展的形式;3、运用目标(1)根据所学知识,结合相关原理,分析说明自然界、人类社会是无限发展的。
了解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又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科学。
(2)根据有关原理,理解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说明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3)结合古人有关的名言警句,组织学生讨论生活和学习中的具体问题,分析量变和质变的辨证统一关系对于生活和实践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方向、发展的道路和发展的形式,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具有运用科学发展观观察、分析和处理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失败与成功、困难挫折与理想目标之间关系的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既要看到事物变化发展的光明前景,同时又要看到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艰难曲折性,使学生既具备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还要拥有一份平和的处世心态,提高自己应对社会、承受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起发展的意识和观点,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
2、增强学生对社会发展的信心,树立为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
3、培养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的精神,让学生切实认识到,做何事情都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既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还要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促进质变,才有可能抵达成功的岸。
4、使学生认同并自觉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1、发展的实质2、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3、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教学课时安排:3课时【导入新课】寓言《自相矛盾》有个楚国人拿着矛和盾在大街上叫卖,“我的矛是世界上最锋利的,能穿过任何坚固的东西。
3.3.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教学设计高二政治(统编版必修4)

4.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使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重要性。
二、学情分析
针对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学习政治学科过程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对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有所了解。但在实际应用方面,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此外,学生在思维方式上,容易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缺乏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2.质量互变规律的认识:质量互变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学生需理解质与量的关系,以及量变引起质变的原理。
-重难点突破设想:采用图示法、案例分析法,如水的沸腾、技术革新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质与量的互变过程。
3.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理解:这是事物发展的螺旋上升规律,学生需要掌握事物发展的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
2.质量互变规律:阐述质与量的关系,通过实例讲解量变引起质变的原理。
3.否定之否定规律:介绍事物发展的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结合历史事件说明否定之否定规律。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1.请举例说明矛盾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2.请分析一个你熟悉的事物,阐述质量互变规律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课堂所学,选取一个社会热点问题,运用矛盾分析法进行分析,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分析报告。要求:明确指出问题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并提出解决矛盾的建议。
2.分析一个具体事物的发展过程,阐述质量互变规律在其中的作用。要求:不少于600字,逻辑清晰,论据充分。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种巨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吗?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3.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教学设计高中思想政治《哲学与文化》设计(统编版必修4)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2.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此外,我还将结合哲学史上的经典理论,如黑格尔的辩证法和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让学生了解矛盾规律的理论来源。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唯物辩证法在哲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个与矛盾规律相关的问题。例如,探讨“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如何处理好经济与环保的矛盾?”各小组针对问题展开讨论,要求每位成员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观点。
3.通过对唯物辩证法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事物发展的复杂性、矛盾性,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4.培养学生具备团结协作、尊重他人的品质,使学生认识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意识。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思想政治课程学习过程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哲学基础和辩证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矛盾规律的理解和应用仍需深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学情:
接着,我会简要回顾之前学过的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如对立统一、量变质变等,为学生理解矛盾规律打下基础。通过这样的导入,学生可以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本节课的主题——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系统地介绍矛盾规律的相关理论。首先,解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概念,引用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接着,阐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以及它们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2024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核心素养术语必背1.政治认同:通过学习明确冲突普遍性和特别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详细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2.科学精神:通过学习把握冲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把握主次冲突辩证关系原理和冲突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及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论要求,理解详细问题详细分析的要求和意义。
3.公共参加:坚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学会用冲突分析法指导实践,解决问题。
1.冲突就是对立统一。
2.斗争性和同一性是冲突所固有的两种基本属性。
冲突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统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冲突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3.冲突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更和发展。
4.冲突的普遍性要求我们承认冲突,分析冲突,勇于揭露冲突,主动寻求正确的方法解决冲突。
5.普遍性寓于特别性之中,特别性包含普遍性。
6.冲突特别性要求详细问题详细分析。
7.办事情要擅长抓住重点,集中力气解决主要冲突。
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冲突。
8.看问题要抓住冲突主要方面,分清主流和支流。
要防微杜渐,不行忽视冲突次要方面。
学问体系考点一唯物辩证法的冲突概念一、冲突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1.含义:冲突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冲突就是对立统一。
2.冲突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斗争性区分含义冲突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冲突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①冲突双方相互依靠,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②冲突双方相互贯穿,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确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对立双方相互分别的倾向和趋势特点相对的、有条件的确定的、无条件的联系①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冲突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②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③冲突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更和发展方法论①冲突双方在确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应促进有利转化,防止不利转化②冲突双方的对立与统一不行分割,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原理世界观方法论冲突的观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
高三政治生活与哲学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教学案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编写者:阜宁中学高三政治备课组一、考试说明了解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理解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
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考生必背(一)【了解】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二)【理解】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的关系哲学范畴,即矛盾就是。
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相互的属性和趋势。
它有两个方面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
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相互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三)【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1.矛盾的普遍性世界观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有矛盾。
方法论要求:①要矛盾,矛盾,勇于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矛盾。
②要坚持用的观点(或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2.矛盾的特殊性世界观原理:矛盾着的及其各有其特点。
它主要有三种情形:①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和上有不同的矛盾。
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同一矛盾的两个(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也各有其特殊性。
方法论要求:要坚持,即在矛盾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1)辩证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一方面,寓于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的事物是没有的。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高中政治必修四教案: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高中政治必修四教案: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第一框题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导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矛盾的含义、矛盾同一性及其两方面含义、矛盾动斗争性及其属性、矛盾普遍性的含义矛盾特殊性及其三层含义(2)理解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辨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3)运用列举生活的事例,分析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理解世界是矛盾的世界,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能力目标:(1)使学生初步形成运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观点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能力(2)使学生初步具有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的意识知识点导读: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课堂探究:(1)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2)“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是什么意思?1、矛盾。
(1)矛盾的含义。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课堂探究:漫画:你敢吗?谈谈你的理解。
(2)矛盾同一性的含义。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连结的属性和趋势。
两方面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已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矛盾的斗争性的含义。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4)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3.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教学设计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

1.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存在一定困难,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案例、具体的事实,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运用对立统一规律。
2.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有待提高,教学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辩证思维。
3.学生在团队合作中表现出较强的个人主义倾向,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使他们学会在合作中共同解决问题。
4.强化实践教学,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实际,开展调查研究,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安排社会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环保调查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辩证法的作用。
5.注重课堂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差异化教学。
-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个别辅导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存在的问题。
2.实践作业:
-分组进行社会调查,选择一个社会热点问题,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进行分析,并撰写调查报告,提出解决方案。
-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辩证思维观察问题,记录至少三件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的事件,并进行简要反思。
3.阅读作业:
-推荐学生阅读《矛盾论》等相关哲学著作,了解对立统一规律在哲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3.深刻把握对立统一规律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具体应用,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以现实生活中的案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设计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思考。
3.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学会在团结合作中解决问题,克服个人主义思想。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教案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教案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一、本课设计意图教育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〇矛盾的含义。
〇矛盾同一性及其两方面含义。
〇矛盾斗争性及其属性。
〇矛盾普遍性的含义。
〇矛盾特殊性及其三层含义。
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本含义。
理解〇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〇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〇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运用〇列举社会和生活实例,分析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理解世界是矛盾的世界,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〇以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为例,分析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〇列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具体事例,说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论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〇认识事物就是认识矛盾,认识矛盾就要学会分析矛盾,学会分析矛盾,才能在实际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解决矛盾。
以实际生活为例,运用相关原理,分析一个复杂事物中所包含的各种矛盾,理解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事物内部矛盾所具有的特殊性。
列举生活实例,运用所学原理,说明具体分析矛盾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区分事物的基础,是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和途径。
2.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形成用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观点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能力,理解矛盾是一切现存事物自己运动的原因,矛盾双方的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
使学生初步具有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初步形成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分析和解决各种矛盾的能力,初步学会从错综复杂的事物中抓主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能力。
3.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教学设计高二政治(统编版必修4)

3.质量互变规律: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
4.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发展的趋势,事物经过两次否定,实现事物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5.唯物辩证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分析社会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策略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辩证法原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运用辩证法分析社会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唯物辩证法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识到唯物辩证法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使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思考,形成独立的人格。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的信心。
二、教学内容
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如,让学生结合所学,分析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在实践中验证。
5.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和辅导。
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深入探讨辩证法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对于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要耐心解答他们的疑问,帮助他们逐步掌握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最后,阐述否定之否定规律,引导学生理解事物发展的趋势,实现事物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教学设计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

2.利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具体实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辩证法规律。
-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如科技发展、环境保护等,通过分析案例中的矛盾和发展规律,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辩证法知识。
3.创设互动式课堂,鼓励学生发表观点,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表达能力。
3.针对本章节所学内容,设计一份思维导图,梳理辩证法的基本概念、规律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要求条理清晰,简洁明了。
4.请学生关注国内外时事,选取一个与辩证法相关的事件,分析该事件中的矛盾和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以书面形式提交,字数不限。
5.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运用辩证法原理,反思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总结经验教训。以日记形式记录,字数不限。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
2.教学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辩证法规律,总结各个规律的基本要点。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强调重点知识。
3.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体系,形成系统化的认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组织课堂讨论、辩论等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中碰撞思维火花,提高辩证分析能力。
4.强化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安排社会调查、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辩证法原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注重差异化教学,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设计难易适度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教案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唯物辩证法的起源和基本概念;2.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观点和基本方法;3.理解唯物辩证法与实证科学的关系;4.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唯物辩证法的起源与基本概念–唯物辩证法的起源–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2.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观点与基本方法–对立统一规律–变质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3.唯物辩证法与实证科学的关系–唯物辩证法与实证科学的异同点–唯物辩证法对实证科学的启示4.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辨证思维能力的重要性–辨证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运用辨证思维解决现实问题的案例三、教学设计与步骤第一步:导入与引入(5分钟)通过简要介绍唯物辩证法的起源与基本概念,激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
第二步:讲解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观点与基本方法(20分钟)1.对立统一规律的讲解:–什么是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对立统一规律的意义与作用2.变质规律的讲解:–什么是变质规律–变质规律与事物发展的关系–变质规律的意义与作用3.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讲解:–什么是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在事物发展中的表现–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意义与作用第三步:探讨唯物辩证法与实证科学的关系(20分钟)1.唯物辩证法与实证科学的异同点:–唯物辩证法和实证科学的共同点–唯物辩证法与实证科学的区别2.唯物辩证法对实证科学的启示:–唯物辩证法对实证科学研究方法的启示–唯物辩证法对科学发展的指导作用第四步: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5分钟)1.培养辨证思维能力的重要性:–辨证思维能力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辨证思维能力对个人发展的意义2.辨证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阅读经典哲学著作的培养方法–反思与思考的培养方法–实践与检验的培养方法3.运用辨证思维解决现实问题的案例:–举例说明辨证思维能力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应用第五步:小结与讲评(5分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甲没有烧掉乙头上的绳子,对立状态始终存在,也正是 因为保持着这种对立状态,才维持着双方的平衡。 现如果甲烧断乙头上的绳子,会有什么结果?这说明对立和 统一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本节重点理论〗
一 个 概 念→矛盾的概念; 一个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三个重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一、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
1.矛盾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
(1)含义: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基本属性: 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 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 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2)斗争性的表现形式有: 对抗性矛盾(如互相否定、互相反对) 非对抗性矛盾(如互相区别:作用、功能、地位的不同)等。
(3)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2.(1)甲敢烧断乙头上面的绳子吗?为什么?
2.矛盾的同一性: 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具体表现在: (1)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欣赏教材67页漫画,思考问题: 1.注意观察甲乙(注:拿火把的一方是甲)二人所处的位置、 神态和动作,来判断甲要干什么。你能从中看出两人是怎样 的一种关系吗?
甲处于优势地位,乙处于劣势地位
甲乙面临“生存斗争,甲想烧断乙头上 的绳子离开乙,乙更想离开甲求得生存
甲欲置乙于死地而后生,乙也会有同样 的想法。
(3)日常生活中的矛盾不能等于哲学上的矛盾。 日常生活中的“矛盾”仅仅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具体形式, 哲学意义上讲的“对立”特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是 对一切具体矛盾斗争的共性的概括与反映。 哲学意义上的“矛盾”则是指事物内部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有关矛盾客观性的认识误区
1、人们能有意识地制造矛盾的问题。 自然界本身就存在矛盾,不是人们制造出来的。矛盾的产生和消灭 是客观事物自身运动的结果,不是人能够有意识地制造出来的。因 而,决定了我们只能承认矛盾,并敢于揭露矛盾。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的斗争性: (1)含义: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2)斗争性的表现形式有: 对抗性矛盾(如互相否定、互相反对) 非对抗性矛盾(如互相区别:作用、功能、地位的不同)等。
思考: 1、哲学上讲的斗争与我们现实生活中所讲的斗争及政治斗争 是一回事吗?
哲学所讲的“斗争性”
生活中所说的“斗争”
包括一切差异和对立
仅仅是矛盾斗争性的一 种具体形式
凡是矛盾,必有斗争,否则,就不成其为对立面,就不成其为 矛盾了(斗争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的斗争性: (1)含义: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双方相互差异 双方相互排斥 双方相互克服
斗争性具体表现在:
A.矛盾双方的相互差异,即相互区别和限制,“你不同于我,我不同于你”。 B.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即相互排除、相互冲突、相互反对,
“你离开我,我离开你”。 C.矛盾双方相互克服,即“你吃掉我,我吃掉你”。
矛盾的斗争性沿着矛盾双方差异——排斥——克服的状态 和阶段依次展开并发展的。
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2)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
件下相互转化。
(2)甲乙两人这种状态是否永远不变?如果不是,你设想一 下有什么办法能使之改变?
矛盾的同一性大体是沿着矛盾双方的依存——渗透——转化 的状态和阶段依次展开。
请小组合作,列举体现矛盾同一性的成语、俗 语、谚语或典故,多多益善哦!
2、解决矛盾就是取消矛盾。 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人们解决的是某一具体矛盾,当这一矛 盾解决后,又会有新的矛盾出现,是不可能取消矛盾的。
3、有矛盾就是坏事。 矛盾具有普遍性,但是不能认为有矛盾是坏事。矛盾是事物发展的 源泉和动力,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就没有世界的变化和发展。要 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这才是正确对待矛盾的态度。
3.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系
(1)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 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2)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 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4.假设甲乙两人被分开,分别挂在两个相隔很远的山崖上, 请问此时的他们还能如此“对立”吗?为什么?这又说明 了什么?
1.从知识的考查看:试题立足于唯物 辩证法的矛盾观这一主线,重点考查 矛盾的对立统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 殊性、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 两点论与重点论、矛盾分析法等
2.从试题类型上看:题型以体现类、 启示类、措施类为主。选择题主要以 漫画、名人名言等为背景材料考查矛 盾的对立统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 性、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等; 主观题常以社会热点材料为背景或者 单独或综合考查矛盾分析法
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
(1)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 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没有统一,也无所谓对立。 离开对立或者离开统一,都不能成其为矛盾。 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而不能把矛盾的一方叫“对 立”,另一方叫“统一”。
(2)“事物内部”是指事物所包含的矛盾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 是人们从外部强加的,更不是上帝创造的,说明矛盾是客观的。
必修四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考点考向概览
考点概览
考向定位
1.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2.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主次矛盾的关系 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 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