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让“预设”和“生成”共精彩

师:同学们,19世纪的法国,有很多举世闻名的作家,雨果就是其中之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根据一个真实故事创作的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投影出示课题)我给同学们几分钟时间,请认真地自读这篇小说,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读完后,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并写在纸上,注意把六要素交代清楚。

(生自读。师巡视。)

师:我看了一下,同学们都在认真地自读,下面,我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他们写的内容。

生1:1870年3月17日夜晚,英国的“诺曼底”号船行驶在南安普敦到格恩西岛的航线上,被“玛丽”号船撞伤了。船长哈尔威镇定自若地指挥救援工作,最后把60个船员和乘客全部救出去,他自己与船一起沉入了海中。

师:这位同学概括的情节比较完整,但有两点要注意。一,请大家仔细读课文开头部分,看看事件发生的时间他说得具体、准确吗?二,语言是否还可以再简洁一点呢?

生2:1870年3月18日凌展四时,“诺曼底”号轮船在英伦海峡上被“玛丽”号船撞沉了。哈尔威船长镇定自若地指挥救援,把60人全部救了出去,他自己却与船一起沉入了海中。

师:很好。同学们经过认真自读,理清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主要人物。有不理解的地方吗?如果有,现在可以提出来。

生1:第35节的“肇祸”是什么意思?

师:有哪位同学能解释这个词的意思吗?(没有人举手)“肇祸”其实就是通常所说的闯祸的意思。比如制造交通事故叫做“肇事”。

生2:课文最后一句“面对死亡,他又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什么叫“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师:班上有同学能回答这个问题吗?(不少人摇头)

师:同学们知道什么时候你们能拥有选举的权利?

这是一位老师上公开课《诺曼底号遇难记》时的一个教学片断。由于他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火花被点燃,因而学生能有效地挖掘文本资源,整堂课在简单、平易的问答中逐步升华,使教师的“预设”和语文课堂的“生成”共精彩。

新课程强调动态生成,呼唤生成的语文课堂,那么是否可以淡化预设呢?实质上,新课程下不仅不能淡化预设,而应该加强。因为生成的前提是预设,生成是一种充分预设后的精彩。因此,只有成功的“预设”,才会有精彩的“生成”。而成功的“预设”,除了对文本透彻解读之外,更重要的是来自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他们的体验、经验、能力、情感、态度、习惯,他们初步接触文本的感受和问题,才是教学的起点。教学的过程更是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升的过程,不顾学生感受,没有学生参与的“预设”只能“生成”麻木呆滞、无奈沉寂的课堂。

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充分肯定学生现有的能力水平,不把学生看作是无知的白纸。

学生并不是在零的起点上学习语文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总是将起点停留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上。而应根据学生实际,设计出能让学生充分调动原有知识能力的学习(活动)环节。针对这篇小说文字浅近易懂,故事情节简单清晰,而初一学生也有一定概括能力的情况,我将这节课的第一个教学环节设计为通过自读整体感知内容,而后概括小说主要情节。事实证明,这一设计使课的推进很快,能争取到更多时间展开下面的学习环节。

在课堂提问过程中,我也注意从学生的已知出发,尽可能地关注学生的生活积累,以期“触类旁通”,通过他们自己的思考,或者伙伴间的互

动获得结论,解决问题。例如对课文中“面对死亡,他又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这一问题的理解。

二、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往往舍不得在课堂上花费许多时间让学生自主地、充分地去思考、争论。实际上,对于在母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已有6年学习经历的学生来说,语文应是他们最乐于自主学习,也是最易自主学习并引发共鸣、进行思考、提出问题的一门课程。而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提出的具有共性的问题,往往正是教师力图给予帮助以使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重点、难点。

所以,这堂课的第二个环节我设计为放手让学生们自主学习、自主质疑,然后组织学生对感到最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讨论,以这一问题为本节课需着力解决的重点。当然,放手让学生们自主学习、自主提问,并不意味着在课堂上“放鸭子”,对于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果学生未能提出预期的有质量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或直接由教师本人设计出有启发性的问题——这里就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好主导作用,才能真正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明确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创新的源泉。

其实,每个学生都是一颗创新的种子。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就应认真思考并给学生创设激活其思维的环境条件。表现在课堂教学上,就是要设计出让学生感兴趣的训练题,促使学生调动其创新因子,积极地参与学习、训练的过程,这样才可能真正达到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同时,在设计时不能忘记这是“语文"课,所有的读、写活动都应落实到提高“语文”学习素养和能力的层面上。基于此,这位教师在这堂课上设计的第三个教学环节是请学生提笔为哈尔威船长的纪念碑写一句题词。

总之,我们倡导为学生而设计教学,因此结合文本对学情进行分析是预设的首要依据。多设想一下,多从学生角度考虑问题,多体验一下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情感需要、知识需要。哪些是学生已知的?哪些是需要补充的?哪些是需要引导的?这节课想让学生学到什么?才

可能预设出利于学生学习的方案,才能形成一个个精彩纷呈的课堂。

当然,在教学设计时的预设和语文课堂的生成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也不能信马由缰,放任自流。毕竟,生成的资源是不确定的,当它有效时,我们就顺着学生的思路改变教学计划;当它可能是无效,甚至是有害的时,我们应巧妙地引导学生回到教师的预设中,完成教学目标。

例如:我在教学《孔乙己》一文备课时,没有想到孔乙己不会令心清如水的孩子同情,所以当我如同雕石像一般在雕琢孔乙己的形象时,一个同学突然说:“孔乙己自己偷人家东西被打是活该,为什么要同情?而且我分明看出不止他一个同学这样看,我觉得有些寒冷,但我压抑着自己的情绪,慢慢地引导孩子们读书,孔乙己为什么要去偷?他偷了什么?他的认罪态度如何?教室里少了几分浮躁,多了几分安静,学生开始沉入课文之中,感知着孔乙己的悲苦。孔乙己的形象在随机的生成过程中得到矫正、补充和深化。

因此,在课堂“生成”中,由于教师提前做了深入研读,并且阅读了大量的资料,从而“垫高了自己,做好了对课堂对话的充分准备。可学生由于受生活阅历、阅读能力、知识储备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肤浅、片面、甚至是错误的解读。当学生的问题超过我们的预设时,我们应适时引导,且不可跟着学生的思路走,无法收场。这说明教师要观察、倾听、了解学生的原始理解,从而调整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流程,优化教学设计。

夏丐尊先生曾说:“不管学生将来从事何等职业,先应使他成为一个人,一个灵肉一致的人。”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要想使我们的语文课上得生动活泼又高效率,就必须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念,心中有学生,“预设”和“生成”才能共精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