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版职高语文第一册说课稿致橡树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诗歌《致橡树》的主题和情感表达;2. 掌握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和韵律;3.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关心之情。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和韵律;2. 理解诗歌《致橡树》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致橡树》的主题和情感表达;2.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关心之情。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致橡树》的课件;2. 黑板、粉笔;3. 学生练习诗歌朗读的录音。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棵橡树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橡树的了解和感受。
然后提问:“你们有没有听说过一首名叫《致橡树》的诗歌?”引导学生思量。
2. 预习导入(10分钟)教师播放诗歌《致橡树》的录音,让学生跟读。
然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诗歌,重点讲解诗歌中的生字词和句子,确保学生对诗歌的基本内容有初步了解。
3. 阅读理解(15分钟)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诗歌《致橡树》,并进行初步的理解。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量诗歌的主题、情感表达以及作者的用词技巧等。
4. 诗歌朗读(15分钟)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诗歌《致橡树》,要求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和抑扬顿挫。
教师可以分组进行朗读比赛,增加学生的积极性和参预度。
5. 情感体验(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活动。
学生可以通过绘画、写作、口头表达等方式,表达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关心之情。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量和表达。
6. 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总结诗歌《致橡树》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强调诗歌中表达的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关心之情。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积极参预讨论。
七、课堂作业请学生完成课后习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诗歌《致橡树》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八、板书设计课程标题:致橡树说课稿板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课堂作业九、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诗歌《致橡树》的学习,使学生对自然界产生了更深的热爱和关心之情。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次说课的教材为《致橡树》,该课文选自现代诗人舒婷的作品,是一首以橡树为象征的爱情诗。
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坚持和执着,以及对爱人的深情告白。
本课文情感饱满,意境深远,适合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和情感的力量。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课文,使学生了解舒婷这位现代诗人,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和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诗歌进行感悟和理解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诗歌的表达,引导学生思量爱情的真谛,培养学生对爱情的珍视和追求。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的情感变化。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包括课文、诗歌分析、作者介绍等内容。
2.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诗歌的朗读和相关音频。
3. 学生练习册:用于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舒婷的诗歌朗读,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 预习导入(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致橡树》的诗句,让学生猜测诗歌的主题和内容,并与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对诗歌的初步理解。
3. 导读课文(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重点解读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如橡树代表坚贞不渝的爱情,树叶代表爱情的变化等。
通过课件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
4.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诗歌中的情感变化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积极参预,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进行合理的互动交流。
5. 情感体验(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诗歌中的情感表达,思量自己对爱情的态度和追求。
可以通过提问、写作或者小组演绎等方式,让学生深入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力量。
6. 拓展延伸(1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舒婷的其他诗歌作品,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现代诗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理解《致橡树》这首诗的主题、情感表达和诗歌结构,培养学生的文学素质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象征。
2. 理解诗歌中的抒情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2. 课堂小组讨论的活动材料。
3. 学生阅读材料和诗歌讲解的PPT。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与自然景色相关的音乐,引起学生对自然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学习诗歌的背景(10分钟)通过展示图片和简单的讲解,介绍诗歌《致橡树》的作者舒婷以及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到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痴迷和执着。
3. 诗歌的整体理解(15分钟)通过课件展示诗歌的全文,引导学生朗读诗歌,并匡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和主题。
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思量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和意象描写。
4. 诗歌的细节分析(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一个小组负责分析诗歌的一个段落。
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匡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象、象征和修辞手法,并分析这些细节对诗歌整体的作用。
5. 诗歌的情感体验(15分钟)通过课件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对诗歌的情感体验,并与同学分享。
6. 诗歌的创作活动(20分钟)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体验,进行创作。
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题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对某个事物或者情感的感受。
7. 总结和展望(5分钟)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诗歌的主题、情感表达和诗歌结构。
展望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为学生留下思量和预习的时间。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对《致橡树》这首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受。
通过小组讨论和创作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信息化教学设计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说的教学设计课题是:舒婷的《致橡树》。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1、说教材《致橡树》编排在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这个单元是诗歌单元,重在培养学生鉴赏现当代诗歌的语文能力。
这首诗歌对引导中职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2、说学情教学对象是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高一的学生,学生基础较差,课外阅读量少,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极为薄弱,学业负担轻。
会计专业的学生动手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较差。
十六七岁的中职生敏感、细腻、感受力强,引导学生思考爱情、思考人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3、说目标1、知识目标:(1)把握诗歌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2)把握诗中的意象及形式结构所蕴含的感情和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朗读、分组的讨论体会诗歌的主题以及诗人的爱情观理解诗中意象的意义。
知道朦胧诗的特点,尤其是意象运用、象征手法作用。
3、德育目标:引导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4、说重难点1、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
2、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与主题。
二、教学策略通过以上教学分析,。
根据中职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确定了以下教学策略:充分利用视频、音频、图片、网络、微信等信息化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
主要采用情境创设体验式教学法,诵读感悟法、讨论法、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整个的学习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宽松的富有情趣的环境中感受诗歌的意象美、情感美,音乐美。
品味鉴赏诗歌主要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法、讨论法,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表达能力、理解力,团结协作意识。
课堂教学始终结合在网络资源的使用。
三、教学过程根据以上教学策略,本次课分为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延伸三个环节。
课前准备任务一、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并将个人所读上传到为你读诗APP。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引言概述:《致橡树》是一首著名的现代诗歌作品,由舒婷创作。
这首诗以橡树和恋人之间的对话形式,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定。
本文将以《致橡树》为主题,分五个大点阐述其意义和内涵。
正文内容:1. 橡树的象征意义1.1 橡树的生命力:橡树是一种长寿的树种,象征着坚毅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1.2 橡树的坚固性:橡树的根深蒂固,代表着坚定的信念和不轻易动摇的态度。
1.3 橡树的成长:橡树经历了岁月的洗礼,成长为高大挺拔的树木,象征着经历与成长的力量。
2. 诗中恋人的形象2.1 爱情的执着:诗中的恋人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和不离不弃的决心。
2.2 爱情的牺牲:恋人愿意为爱情付出一切,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2.3 爱情的坚定:恋人的爱情坚定不移,不受外界的干扰和诱惑。
3. 诗中的情感表达3.1 爱情的温暖:诗中表达了恋人之间的温暖和互相依靠的情感。
3.2 爱情的忠诚:恋人对彼此的忠诚和信任是坚不可摧的。
3.3 爱情的柔情:诗中透露出恋人之间的柔情和温和的关心。
4. 诗中的人生哲理4.1 爱情的意义:诗中表达了爱情的伟大和无私,以及它给人生带来的意义。
4.2 坚持的力量:诗中恋人的坚持和执着给人们以力量和勇气,鼓励人们面对难点和挑战。
4.3 生命的价值:诗中呈现了生命的珍贵和珍贵,以及对生命的热爱和珍视。
5. 诗歌的艺术特点5.1 诗歌的形式:《致橡树》采用了对话的形式,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
5.2 诗歌的语言: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3 诗歌的节奏:诗中的韵律和节奏感强烈,使诗歌更具音乐性和韵味。
总结:《致橡树》这首诗以橡树和恋人之间的对话形式,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定。
通过橡树的象征意义、诗中恋人的形象、情感表达、人生哲理和诗歌的艺术特点等五个大点的阐述,展现了这首诗的深刻内涵。
它告诉我们爱情的伟大和无私,坚持的力量以及生命的价值,同时也展示了诗歌的美妙和艺术的魅力。
江苏版职高语文第一册说课稿 致橡树
《致橡树》:一份洋溢着爱的独立宣言书一、教材分析:《致橡树》是江苏版职高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五单元的自读课文,是诗人舒婷的成名作,也是她的爱情诗代表作。
在诗中,千百年来那种男欢女爱的程式描写不见了,女性对男性的温顺依附关系也被彻底否定,代之以平等、独立、相互尊重的新型爱情关系。
诚如舒婷所说:“花与蝶的关系是相悦,木与水的关系是互需,只有一棵树才能感受到另一棵树的体验,感受鸟们、阳光、春雨的给予。
”诗人别开生面,以比喻、象征为主要手段,把人的感情倾注在本来毫不相干的橡树和木棉两种高大壮美的乔木上,以橡树象征男性的阳刚之美,以木棉象征女性阴柔之美,用它们比邻而居、并肩站立的形象来象征男女之间的理想爱情。
诗人通过“木棉树”的自白,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崭新的爱情观。
透过诗作,我们看到的还不仅仅是爱情。
“人该有自己的尊严、独立的人格”,其探寻的是人应该怎样与人相融而又不失去自己。
这是上世纪70年代我国诗坛上少有的以“人”为主题的诗作,其对人性的关怀确定了其作为教材的价值。
二、学情分析:十六七岁的中学生正处在诗意盎然的年龄,他们本身就是诗。
他们渴望用诗的甘泉来浇灌荒芜的心田,渴望用诗的色彩来丰富苍白的情感,渴望用诗的旋律来鼓荡单调的思绪。
然而由于一贯以来语文教学中“诗意的放逐”,学生阅读鉴赏诗歌和写作诗歌的基础极为薄弱。
十六七岁的中学生也处在一个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并逐步确立的阶段,怎样生动形象地启发、引导他们思考自己的人生,也是我们职教语文“合格”“够用”的一种诠释,这个“合格”,关乎做人的合格;这个“够用”,需要为学生的一辈子打上精神的底色。
三、目标定位:参照普通高中新课标要求,从知识、能力、情意三大领域,三位一体地定位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现代诗歌的特点,尤其是意象运用、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现代诗歌的阅读、鉴赏能力和语文创新能力。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致橡树》这首诗的主题、情感和意境,培养学生对于爱情的理解和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3. 培养学生对于爱情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2. 培养学生对于爱情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致橡树》的诗歌原文。
2. PowerPoint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描绘爱情的图片或播放一段与爱情相关的音乐,引起学生对于爱情的思考和感受。
2. 导入诗歌(10分钟)教师朗读《致橡树》诗歌原文,并引导学生跟读,使学生熟悉诗歌的韵律和语调。
3. 理解诗歌主题和情感(15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致橡树》这首诗的主题和情感。
例如,诗歌中表达了怎样的爱情观和情感体验?作者通过怎样的方式表达了对于爱情的追求和执着?4. 分析诗歌意境和表达方式(15分钟)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比喻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例如,诗歌中的橡树、心脏和血液等意象代表了什么?作者通过怎样的比喻和修辞手法表达了对于爱情的情感和思考?5. 学生表达和分享(2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表达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分享,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问和补充。
6. 总结(5分钟)教师对于学生的表达和分享进行总结,强调诗歌对于爱情的表达和思考,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和体验爱情的美好和复杂。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于诗歌《致橡树》的学习,引导学生理解并分析诗歌的主题、情感和意境,培养学生对于爱情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通过学生的表达和分享,可以发现学生对于爱情的理解和感悟具有多样性和个性化,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对于诗歌意境和表达方式的分析,学生也能够提高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致橡树》说课稿1
《致橡树》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致橡树》选自职业高中语文第一册诗歌阅读与欣赏单元。
本单元选编了一些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风格差异比较明显,但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舒婷的致橡树。
这是一首当代爱情诗、朦胧诗。
作者以全新的视角,否定传统的女性对男性的温顺依附的关系,代之以平等、独立,尊重的新型爱情观,诗人构思、立意新颖,运用了比喻、象征等表现手法。
与学生的时代比较贴近,鉴赏它,有助于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共性,感受诗歌的魅力。
二、学情分析职业高中的学生缺乏良好的朗读习惯,阅读鉴赏诗歌的基础极为薄弱。
但这首诗的内容跟生活贴近,学生会比较感兴趣。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进而提高理解能力。
十六、七岁的中学生正处在一个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并逐步确立的阶段,怎样生动形象地启发、引导他们思考自己的人生,也是我们职教语文“合格”“够用”的一种诠释,这个“合格”,关乎做人的合格;这个“够用”,需要为学生的一辈子打上精神的底色。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关于朦胧诗派和舒婷的文学常识;通过熟读背诵积累优美诗句。
2、能力目标――学习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并学会从听觉上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培养自己丰富而瑰丽的艺术想象力。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在诗中表达的平等独立的新型爱情观。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把握诗歌主旨,理解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的爱情观。
2.教学难点:象征的表现手法。
五、教学方式方法本课课型定位:诵读鉴赏课。
学习方式:“四步导读式”精巧导入 创设美→激情诵读 感受美→探究阅读 领悟美→拓展阅读 发现美。
学习方法:诵读鉴赏、合作探究。
六、教学过程本文安排1课时第一步 精巧导入 创设美将列举古人关于爱情的诗句,用多媒体播放轻柔缠绵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作背景音乐,这一设计目的在于唤起学生的美感,为欣赏本诗孕育情感导入新课。
第二步 激情诵读 感受美1 师生听读。
放丁建华的配乐诗朗诵,充分营造鉴赏氛围,帮助学生入境。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引言概述:《致橡树》是现代诗人舒婷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橡树与爱情之间的关系,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坚贞和执着。
本文将围绕《致橡树》这首诗进行说课,探讨其主题、结构、语言特点以及意义。
一、主题分析1.1 探讨爱情的坚贞《致橡树》通过描述橡树对爱情的执着和坚贞,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1.2 表现对爱情的忠诚诗中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对爱情的忠诚和坚守,展现了作者对爱情的理解和珍视。
1.3 反映爱情的无法割舍橡树的形象在诗中一再出现,传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无法割舍和执着追求。
二、结构分析2.1 诗歌体裁《致橡树》是一首现代诗歌,采用自由诗的形式进行创作,没有固定的格律和韵律。
2.2 分节结构诗歌分为五节,每节都以“我爱你”开头,形成回环的结构,突出了作者对爱情的表达和情感的强烈。
2.3 语言运用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歌具有深刻的意境和情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三、语言特点3.1 比喻的运用诗中大量运用了比喻,如“我爱你,像风走了八千里,不问归期”等,增加了诗歌的意境和表现力。
3.2 拟人的形象作者通过将橡树拟人化,赋予其情感和生命力,使诗歌更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3.3 抒情的语言诗歌中充满了抒情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热爱和向往,让读者感受到深沉的情感和情感的共鸣。
四、意义探讨4.1 对爱情的理解《致橡树》通过描绘橡树对爱情的执着和坚贞,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理解和追求,呼吁人们珍视和坚守真挚的感情。
4.2 对生命的态度诗歌中的橡树形象象征着生命的顽强和坚韧,启示人们珍惜生命、珍惜爱情,坚定不移地向前行。
4.3 对人生的思考通过《致橡树》这首诗,作者引发人们对爱情、生命和人生的深刻思考,让人们更加珍惜和感恩身边的一切。
五、结语《致橡树》是一首充满深情和思考的现代诗歌,通过橡树的形象展现了作者对爱情的坚贞和执着。
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和探讨,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义,也更加珍视和珍惜生命中的爱情和情感。
《致橡树》yc说课稿
《致橡树》yc说课稿第一篇:《致橡树》yc说课稿《致橡树》说课稿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致橡树》,《致橡树》是当代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舒婷的代表作。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这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致橡树》是江苏教育出版社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五篇课文。
本单元共收录六首中外现代抒情诗,表现出理想、青春、爱情等主题。
学习这六首诗歌,要通过多形式的,反复诵读,把握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领悟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从而体会生活,感悟人生。
《致橡树》是诗人舒婷的成名作。
这首诗通过象征手法展示了富有时代气息的爱情追求,利用各种意象表达了诗人平等独立而又紧密结合、相互依存的爱情观。
二.学情分析我所教的班级是综合高中高一五班,学生正处在诗意盎然的青春期,对诗歌有一定了解,也处在一个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并逐步确立的阶段。
因而,用爱的主题来唤起他们的求知欲,用诗的甘泉来浇灌他们的心田,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对他们价值观、爱情观的确立也会起到一个良好的导向作用。
三.教学目标:1.(“诗歌是语言艺术的尖端又是文学中的文学”而“读”,是从文本中获取大部分第一手材料的唯一途径。
对诗歌而言,“读”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的教学目标第一点设置为)培养学生流畅而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的能力。
2.紧接着: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
3.(最后)感悟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这首诗的教学重点:我设置为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设计依据:在于诗人追求的爱情观对当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读懂文章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而教学难点:我设置为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
因为本诗既是爱情诗也是朦胧诗,朦胧诗产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
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
致橡树教学说课稿7篇
致橡树教学说课稿7篇致橡树教学说课稿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歌情感基调;2、背诵诗歌。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把握诗歌内容,通过诵读领悟诗歌情感。
情意目标:培养学生独立、自尊的人格和高尚的审美情操,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美读诗歌,抓住诗歌意象,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情感;难点: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相互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美读、美感、美思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苏芮演唱的《牵手》)大家一定被这首歌感动了,是啊,牵了你的手,今生就要一起走。
从这首歌中我们听到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那份坚贞执着的爱情。
爱情也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她的美好,表达自己的爱情观。
从“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中我们感受到了相依相存的爱情,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中我们读到了浪漫凄美的爱情,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位新时代女性当代朦胧派女诗人舒婷的爱情宣言《致橡树》。
二、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把握诗歌情感基调。
师:欣赏诗歌要在诗人设置的意境中品味把握意象,而品味离不开朗读,有没有哪位同学愿意给我们展示一下你对这首诗歌的个性诵读?(配乐)师:我们的同学真棒,不仅声情并茂,而且能从他们的朗读中听出诗歌中透露出来的那份理性的光辉,现在给大家播放一段老师从网上下载的配乐朗诵,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并跟着一起朗诵。
刚才在凝神聆听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有没有什么话想给大家说?(播放多媒体配乐朗诵)三、师生共同赏读、研习诗歌,学生结合提问朗读思考鉴赏。
师:这首诗歌的标题叫做《致橡树》,那么我们首先要明确“我如果爱你”中“我”“你”应该指什么呢?生:木棉和橡树师:对,整首诗歌就是木棉对橡树的爱的倾诉(板书)。
如果整首诗歌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同学们认为从哪里分开最合适?生:这些都还不够。
师:对,那么我们看第一节出现的最多的词是什么?对了,“不”,那就说明诗人对这些爱情形式采取的是一种否定或不认同的态度。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舒婷的《致橡树》。
咱们先来说说为啥要选这篇课文来讲。
《致橡树》那可是现代诗歌里的经典之作啊!它不仅文字优美,情感真挚,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们对爱情这个话题有更深、更正确的理解。
咱们来瞅瞅这篇诗的背景。
舒婷写这首诗的时候,正是人们对爱情的观念开始有新思考的时期。
她用独特的笔触,打破了传统爱情中那种依赖、附属的模式,大声喊出了新时代女性追求平等、独立的心声。
接下来看看教学目标。
首先,得让学生们读懂这首诗,明白里头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比如说橡树和木棉,它们可不是普通的树,那是爱情中男女双方的象征呐!其次,得让学生们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学会欣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让他们明白在爱情里,平等和独立是多么重要。
那教学重难点是啥呢?重点就是理解诗歌中橡树和木棉所代表的爱情形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难点嘛,就是让学生能真正领会诗歌所传达的那种独立又相互依存的爱情观念,并且把这种观念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说到教法,我打算用朗读法,让学生们通过反复朗读来感受诗歌的韵味。
还有讨论法,让他们分组讨论,各抒己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再就是情境教学法,给他们创设一些情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
学法方面呢,我会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圈点批注,写下自己的感悟和疑问。
还会让他们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过程我是这么设计的。
第一步,导入新课。
我会先给学生们讲一个小故事。
就说我有个朋友,她谈恋爱的时候,啥都听男朋友的,自己一点主见都没有。
结果呢,男朋友越来越不把她当回事儿,最后分手了。
然后我就问学生们,你们觉得这样的爱情对不对?从这个故事引出今天的课题《致橡树》,让学生们带着疑问和好奇走进诗歌。
第二步,初读诗歌。
让学生们自己大声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然后我会抽几个同学起来读,听听他们读得怎么样,有没有读错的字音,顺便纠正一下。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一、教学目标本课通过对《致橡树》这首诗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诗人对爱情的表达,感受到爱情的伟大和清纯,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 理解诗人对爱情的表达;(2) 感受爱情的伟大和清纯;(3) 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和审美能力。
2. 教学难点:(1) 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比喻;(2) 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1) 课文《致橡树》;(2) 多媒体设备。
2. 教学环境:教室内部布置整洁,桌椅摆放整齐,教学设备正常运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爱情的音乐,引起学生对爱情的思量,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预习导入(10分钟)让学生先阅读《致橡树》这首诗,并回答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量诗中的意象和比喻。
3. 情感体验(15分钟)通过教师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人对爱情的表达,引导学生思量诗中的情感和思想。
4. 知识讲解(1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讲解诗中的意象和比喻,解释诗歌中的词语和句子,匡助学生理解诗的意义。
5. 合作探索(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探索诗歌中的意象和比喻,讨论诗中的情感和思想,并展示自己的探索成果。
6. 情感表达(15分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表演、朗读等形式,表达对《致橡树》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7. 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表演和朗读进行评价,并总结课堂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进行归纳。
8. 课堂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请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致橡树》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评价1. 教师评价:(1) 学生的参预度和表现;(2)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学生评价:学生可以互相评价小组成员的表演和朗读,赋予积极反馈。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致橡树》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有了较大的提高,学生的情感意识和审美能力得到了培养,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致橡树教育说课稿(7篇)
致橡树教育说课稿(7篇)致橡树教育说课稿(精选7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效地对自己的教学课程进行说课稿的编写,可以让自己的课堂教学质量得到巨大提升。
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由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致橡树教育说课稿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致橡树教育说课稿一、教学目标及重点上个世纪80年代前后的朦胧派诗人,带着他们被伤害后的怨愤和茫然,带着从生活底层而来的沉思和对于追求的渴望,以奇异的形式构思成诗。
舒婷就是其中的代表者之一。
本课可先引导学生了解“朦胧派”诗歌的特点,在诗歌中体会比喻和象征等手法的使用,从意象身上探究作者对爱情的感悟。
本课的重点,应是朗诵舒婷的诗歌,品读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了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体会诗人对于爱情本质的理解。
二、教学过程1、预习阶段。
(1)布置学生朗诵这首诗。
(2)借助参考书或网络,了解朦胧诗。
参考: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新诗潮。
(3)借助参考书或网络,了解作者简介。
参考:舒婷,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原名龚佩瑜。
1952年6月6日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
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
《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
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创作室工作。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
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1979——1982”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舒婷顾城抒情诗选》。
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4)借助参考书或网络,了解橡树、木棉的形象特点。
参考:英雄树,开红花,给人以热烈和温暖;高大雄伟,使人感到有一种内在的力量。
2、课堂教学活动。
《致橡树》(1)检查课前预习效果。
朦胧诗——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新诗潮。
舒婷,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2)诵读本诗,老师订正部分重点字读音。
①炫、藉、戟、雳、霭、岚、霓(xuàn、jia、jǐ、lì、ǎi、lán、ní)②威仪/仪容攀援/攀登(3)请同学谈谈标题的含义。
致橡树教育说课稿(精选7篇)
致橡树教育说课稿(精选7篇)致橡树教育说课稿(精选7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效地对自己的教学课程进行说课稿的编写,可以让自己的课堂教学质量得到巨大提升。
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由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致橡树教育说课稿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致橡树教育说课稿【篇1】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感受含蓄朦胧的意象。
2、体悟诗人的价值观和爱情观。
二、知识与能力目标1、把握诗中的意象及形式结构所蕴含的感情和意义。
2、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三、思想教育目标根据本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舒婷自主、平等的爱情观,树立健康的、向上的爱情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诗歌学习的要求、诗歌的体裁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1、理解诗歌中鲜明又各具特色的意象。
2、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3、总结归纳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情感意蕴。
2、点拨、讲析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首先来聊一个敏感的话题:爱情。
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
为爱情卓文君投向司马相如;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烧诗稿;为爱情祝英台忍悲奔赴黄泉……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它的美好,表达自己的爱情观。
其中“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被人们所传唱。
那么,爱情是什么呢?我们应该怎样去看待爱情呢?现在我们暂时不要理会,先来看看当代诗人舒婷怎样对待爱情,她持有什么样的爱情观?请翻到书第三课,第二首诗《致橡树》。
二、介绍作者有关情况(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意,把握诗歌主题)。
舒婷,原名龚佩瑜。
当代有才华的女诗人之一。
1952年生于福建省泉州市。
她是中国当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概述
本课以舒婷的诗歌《致橡树》为文本,通过诗歌赏析的方式,
引发学生对爱情及人生的思考。
通过诗歌的语言表达、情感描写以
及诗歌背后的寓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 认识、理解《致橡树》这首诗歌的背景、脉络和情感表达;
- 理解诗中所传达的爱情主题及对生命的态度。
2. 能力目标:
-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能够从诗歌中感受到情感和意境;
- 提升学生的思辨与表达能力,能够从诗歌中理解人生的哲理。
3. 情感目标:
- 培养学生对爱情和友情的理解和珍惜;
- 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三、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 了解《致橡树》的作者舒婷及其诗歌的创作背景;
- 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情感表达;
- 掌握课文背后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 难点:
- 如何通过诗歌赏析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爱情和生命的主题;
- 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过程
1. 教学方法:
- 情感教育法:通过引导学生对诗歌中的情感进行共鸣,培养
学生对爱情和生命的理解与感悟。
- 课堂讨论法: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表达,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兴趣。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次说课的教材是《致橡树》,该篇诗歌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舒婷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现代诗作。
这首诗以橡树和人之间的爱情为主线,通过描绘橡树对人的深情厚意,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思考和追求。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诗,使学生了解舒婷的创作背景和文学风格,掌握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诗歌的赏析,引导学生思考爱情的真谛,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和中心思想,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舒婷的介绍视频或者展示舒婷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好奇心。
2.呈现与感知(10分钟)教师将《致橡树》的诗歌内容呈现给学生,可以通过投影或手写展示诗歌的文字内容。
然后请学生静默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与解读(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解读诗歌的意义和主题。
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例如:“诗中的橡树象征着什么?”“诗人通过橡树对人的深情表达了什么情感?”等等。
4.鉴赏与欣赏(20分钟)教师播放诗歌的朗诵录音或者请同学们进行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音韵。
然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组进行诗歌的朗诵比赛,通过比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
5.拓展与延伸(15分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通过举例子的方式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6.归纳与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诗歌的主题和中心思想,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7.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读后感或者写一首类似的诗歌。
《致橡树》说课稿(1)
《致橡树》说课稿说课教师:张琰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致橡树》,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致橡树》是高教版中职语文教材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是诗人舒婷的爱情诗代表作。
作者以崭新的视角,否定传统的女性对男性的温顺依附关系,代之以平等、独立、相互尊重的新型爱情关系。
诗人构思、立意新颖,以比喻、象征为主要表现手法,把人的感情倾注在橡树和木棉两种高大壮美的树木上,以橡树象征男性的阳刚,以木棉象征女性阴柔,用它们比邻而居、并肩站立的形象来象征男女之间爱情的理想境界。
在诗中,“木棉树”的自白表达了对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的爱情的渴望。
着重表明“人该有自己的尊严、独立的人格”,即与人相融而又不失去自我。
中职生正处在诗意盎然的年龄,也处在一个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并逐步确立的阶段。
因而,引导用诗的甘泉来浇灌荒芜的心田,用诗的色彩来丰富苍白的情感,用诗的旋律来鼓荡单调的思绪,有利于促进其健康情操的形成,也有利于在对诗情的赏鉴中启发、引导他们思考人生。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确定:1.知识目标:掌握朦胧诗的特点,尤其是意象运用、象征手法作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现代诗歌的阅读、鉴赏能力和语文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领会作者对传统爱情观的否定,对平等独立的爱情的憧憬,以及对“人”的关切之情,并希冀由此赢得学生的思考和共鸣。
其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本课教学重点,“诗歌意象象征义的分析”是教学难点。
三、教法和学法教法上运用启发、暗示、引导、对比的方法帮助学生通过诗歌中的意象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中缠绵的倾诉和诗人坚定美好的信念。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建立在互动、对话、共享基础之上的共同赏鉴,师生共同成为学习者,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参照注释勾画圈点法,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橡树》:一份洋溢着爱的独立宣言书一、教材分析:《致橡树》是江苏版职高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五单元的自读课文,是诗人舒婷的成名作,也是她的爱情诗代表作。
在诗中,千百年来那种男欢女爱的程式描写不见了,女性对男性的温顺依附关系也被彻底否定,代之以平等、独立、相互尊重的新型爱情关系。
诚如舒婷所说:“花与蝶的关系是相悦,木与水的关系是互需,只有一棵树才能感受到另一棵树的体验,感受鸟们、阳光、春雨的给予。
”诗人别开生面,以比喻、象征为主要手段,把人的感情倾注在本来毫不相干的橡树和木棉两种高大壮美的乔木上,以橡树象征男性的阳刚之美,以木棉象征女性阴柔之美,用它们比邻而居、并肩站立的形象来象征男女之间的理想爱情。
诗人通过“木棉树”的自白,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崭新的爱情观。
透过诗作,我们看到的还不仅仅是爱情。
“人该有自己的尊严、独立的人格”,其探寻的是人应该怎样与人相融而又不失去自己。
这是上世纪70年代我国诗坛上少有的以“人”为主题的诗作,其对人性的关怀确定了其作为教材的价值。
二、学情分析:十六七岁的中学生正处在诗意盎然的年龄,他们本身就是诗。
他们渴望用诗的甘泉来浇灌荒芜的心田,渴望用诗的色彩来丰富苍白的情感,渴望用诗的旋律来鼓荡单调的思绪。
然而由于一贯以来语文教学中“诗意的放逐”,学生阅读鉴赏诗歌和写作诗歌的基础极为薄弱。
十六七岁的中学生也处在一个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并逐步确立的阶段,怎样生动形象地启发、引导他们思考自己的人生,也是我们职教语文“合格”“够用”的一种诠释,这个“合格”,关乎做人的合格;这个“够用”,需要为学生的一辈子打上精神的底色。
三、目标定位:参照普通高中新课标要求,从知识、能力、情意三大领域,三位一体地定位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现代诗歌的特点,尤其是意象运用、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现代诗歌的阅读、鉴赏能力和语文创新能力。
情意目标:领会作者对传统爱情观的否定,对平等独立的爱情的憧憬,以及对“人”的关切之情,并希冀由此赢得学生的思考和共鸣。
在以上教学目标中,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个纬度的凸现为本课教学重点,以诗歌意象象征义的分析为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思路:既是自读课文,就想把课堂和课文都彻底地还给学生。
舒婷说,“只有一棵树才能感受到另一棵树的体验”,那么就让学生成为“一棵树”,去感受课文,感受舒婷,也感受爱情、人生这一棵棵的“树”。
不做“填鸭式”的灌输,也不做“诱导式”的讲读,而是建立在互动、对话、共享基础上的一种“共享式”学习。
师生共同成为学习者,以朗读、探究、品味、抒发为主线,贯穿始终。
五、教学流程:1、导入定向。
这个环节主要是创造气氛,奠定情感。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导入,现在由师生集体完成。
主要是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或撰写的爱情格言。
力求让学生明白:自读,主要是大家自己阅读分析理解,在一种宽松自由的状态下进行。
2、鉴别欣赏。
这个环节主要是品味语言,感知意象。
这是本课的重要环节,师生按“读熟/感知--读懂/分析--读透/领悟”三个步骤开展学习,在把握本诗的同时,习得诗歌阅读和鉴赏的基本方法。
在“读熟/感知”阶段,教师带着学生,抑或学生带着教师大声而自由地朗读课文。
前半部分,吐出积压在女性心头几千年的抑愤与不平,如决堤之江水,气势磅礴,一泻千里;后半部分,缠绵悱恻,如潺潺流水,娓娓道出心中的美好憧憬和向往。
此可谓诵读涵泳。
诵读涵泳之际,既要重视音读:要求学生读准美一个字的字音(尤其是生字、难字、易读错的字),读清句读。
又要重视意读: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师生力求弄懂重要字句的含义,弄清诗句的主要内容。
还要重视情读:在读准字音、弄清字义的基础上,联系作者的思想、生平和创作背景,融入到作者情感世界中去富有感情地读。
当然,能做到美读那更好:深刻领悟诗中情感,体会艺术手法,融入个人认识,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但这恐怕是后面几个环节完成之后才能达成的一个目标。
在“读懂/分析”阶段,学生在诵读涵泳基础上“读出问题”。
主要是探究意象。
"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是意和象融会的复合体,是作者主观的心意和客观的物象相凝聚的具体表现,是精神内容和物质形式的统一,它由情和景这两个元素构成。
可以说,意象是诗歌的灵魂。
作品通过意象组合所描绘出的生活图景,与诗人主体的审美情感融合为一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就是意境,意境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能诱发和开拓出丰富审美想象空间的整体意象。
当我们读诗的时候,将诗中一系列单个的意象组合起来,便形成了一幅融情于景的逼真画面,虽不言情,但情蕴景中,显得更加情深意浓,真挚感人。
《致橡树》用橡树和木棉树这两种高大壮美的乔木象征男性美和女性美,用他们比邻而居、并肩站了立的形象来象征男女之间的理想爱情。
师生在此共同认识基础上开展“对话”式学习,避免师生一问一答的方式,而采用自发朗读、自由讨论。
讨论的话题可相对集中在诗歌意象的特点和象征义。
例如,诗人用了哪些具体形象来含蓄地表情达意?那么,是“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又如,诗人对“凌霄花”是什么态度?“凌霄花”有什么特点?那么,作者的态度是“绝不学”,鄙夷的态度。
读的时候这三个字要重读;“凌霄花”攀援,是一味地攀附,完全依靠橡树。
生活中的“凌霄花”要找对象,她要找的是有钱的、有权有势的,可以供她享乐的……再如,“痴情的鸟儿”有什么特点?诗人对她持什么态度?那么,单相思、一厢情愿、单方痴恋;作者的态度也是“绝不学”----完全否定,瞧不起。
还有,“泉源”和“险峰”有什么特点,诗人又怎么看?“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是一味的奉献,不求索取;“险峰”增加“橡树”的高度,衬托“橡树”的威仪,是把自己作为“橡树”的陪衬,二者并不平等。
总之,诗人连用六个否定句,无论是“凌霄花”的攀援、“痴情鸟儿”的单向痴恋,还是“泉源”、“险峰”的无私奉献、甘愿陪衬,甚至“日光”、“春雨”的自我牺牲而成就他人,在情感的天平上,她们与“橡树”相比,都存在欠缺。
欠缺什么呢?缺乏独立、平等、自强的精神。
作者用排山倒海般的贬斥与否定,突出一句话:“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也就是说,你是树,我也必须是树。
至此,一种平等、独立的精神已然跃然纸上。
此外“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所表现的互补、互助;相知、相依。
“每一阵风过……听懂我们的言语”所说明的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心有灵犀。
“我们分担……;我们共享……”所显现出的同甘共苦,有福同享,有难同当……都是师生透过主体意象与辅助意象之间的关系需要去探究、把握的。
在以上两个阶段基础上,师生进入“读透/领悟”阶段,也就是领悟内涵。
3、领悟内涵。
这个环节主要是启发联想,思考人生。
“诗有百解”,“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对诗的理解往往角度不同,其感受也是不同的。
这首诗宣告了怎样的一种男女之爱?如果将诗中的“爱”由男女之爱推而广之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爱,本诗还有没有更深的理解?对于这样一些纵深性的问题,由学生自荐或推荐一名主持人来主持讨论。
要求学生结合课内外阅读,尤其是本诗进行发言。
诗人向我们表达的是一种爱情观,而当代人对爱情的诠释还有多种观点,有人希望爱得腾云驾雾,爱得天翻地覆,爱得轰轰烈烈,爱得迷迷糊糊;有人歌唱在爱的路上牵手走过春夏秋冬,在相敬如宾中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爱其所爱,无怨无悔。
电视剧《过把瘾》追求的是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的爱情;同样是电视剧,《牵手》追求的是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爱情。
但是课文《致橡树》追求的是唯美的非常理想化的爱情。
在现实生活中,到底应当选择哪一种爱情观,其实并无定论。
本诗写于1977年,当时正好是在“文革”后对“文革”中人性扭曲、等级明显的社会现象的反思,女诗人回想几千年来中国妇女总处在男尊女卑的生存状态下,以饱含情感的笔触,用内心独白的方式向世人宣告女性是独立的,与男性是平等的,应该与男性公民一起创造美好的生活,所以本诗可以理解为女性的独立宣言;但如果将诗中的“爱”由男女之爱推而广之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爱,本诗还可以理解为每个人都应该是单独的个体,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独立的,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帮助、相互协作、相互依存,应该建立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是值得学生深入思考的。
4、固本提高。
这个环节主要是以诗教诗,拓宽学路。
课堂引入《神女峰》、《惠安女子》、《双桅船》等舒婷的其他诗作,以及席慕容的《》等诗作,让学生课后比较阅读。
需要指出的是,在整个教学流程中,不准备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而把师生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参与,共同分享作为教学媒体的变革,也即形成一种宏观的、隐性的对话关系。
歌德说,“语言的尽头是音乐”。
当我们的语言还很管用的时候,我们绝不使用音乐。
我希望我的语文课堂能够在返璞归真,扎扎实实地读书,扎扎实实地写字,扎扎实实地练说话,认认真真地学做人。
朗读是这堂课的关键。
但这个朗读,有别于解放前的“背读”,有别于建国后的“讲读”,有别于改革开放后的“导读”,有别于伴随着普中新课程诞生的“研读”,而强调精神体验,强调审美欣赏,也即“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谓之“赏读”。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
在正式实施教学之后,我会写下我的教学反思。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