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题型分析812分题材料解析题
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解析(湖北卷)
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解析(湖北卷)一、选择题1.湖北襄阳凤凰咀遗址出土的“蛋壳陶杯”(如图1),制作精美,陶胎轻薄,杯壁厚度不超过0.5毫米。
一般认为,蛋壳陶杯是显示尊贵身份的礼器。
该类器物此前主要发现于龙山文化遗存,在其他地区极为罕见。
据此可推断()A.早期国家认同已广泛形成B.南北地区间贸易往来较为频繁C.史前文明存在远距离交流D.凤凰咀遗存与大汶口文化同期2.《岳麓书院藏秦简》记载:“丞相其以制明告郡县……毋令吏以苛徭夺黔首春夏时。
令皆明焉,以为恒。
不从令者,赀(处罚)丞、令、令史、尉、尉史、士吏、发弩各二甲(甲胄)”。
这表明秦朝()A.相权挑战皇权B.延续秦国耕战国策C.统治残暴严苛D.崇尚儒家民本思想3.唐朝后期,一位河朔藩镇幕僚述及本镇节度使更替时称,朝廷要么立刻任命亲王遥领节度使一职,要么搁置数月,之后才正式任命本镇推举的节度使。
而具体的任命,通常由宦官传达。
这说明此时()A.藩镇的独立性受限B.官员任免程序规范C.外重内轻局面出现D.宦官权力有所扩大4.元英宗即位初,中书省奏议:南宋故地纳入版图四十余年来,有田地的纳地税,做买卖的纳商税,此外别无征发,比北方的汉人负担要轻;田多的富户们,有的一年收二三十万石租子,纳的官粮却轻。
据此可知,元朝前期()A.抑制土地兼并B.优容江南经济C.简化赋税名目D.提高南人地位5.赵翼《廿二史札记》中有“明祖行事多仿汉高”条:“明祖以布衣起事,与汉高同,故幕下士多以汉高事陈说于前,明祖亦遂有一汉高在胸中,而行事多仿之。
”下列举措符合这一说法的是()A.定鼎前朝旧都B.推行文化专制C.废除行政中枢D.建立宗室藩屏6.近代中国第一代外交官郭嵩焘等多是传统科举出身,不谙外语,了解西方有限;第二代外交官陆征祥等基本出身于同文馆、广方言馆等,外语能力尚可,相对了解西方;第三代外交官顾维钧等基本都有海外留学经历,外语娴熟,非常了解西方。
这种演变()A.受益于民主革命思想的深化B.促成近代中外关系的平等C.体现中国外交的近代化趋向D.适应晚清政治体制的变革7.下表是1925年中国部分省份的岁入、岁出总额及军费数据(单位:银元)该表可论证()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②北洋政府收支失衡③国民革命的迫切性④南北军阀一丘之貉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8.大学生杨静远曾坚持“我一个学文学的,对政治根本不发生兴趣”。
高考历史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考历史试题答案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 下列关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表述,错误的是:A. 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B. 秦始皇统一了货币C. 秦始皇统一了文字D. 秦始皇统一了语言答案:D解析: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但并未统一语言。
2.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创立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A. 科举制度始于唐朝B. 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的唯一方式C. 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D. 科举制度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答案:C解析: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唐朝时期得到发展和完善。
科举制度的创立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打破了世袭制,使得社会阶层不再固化。
3.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件,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 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B. 郑和下西洋是为了贸易往来C. 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D. 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加强与海外国家的联系答案:C解析: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贸易往来以及加强与海外国家的联系,并非寻找建文帝。
4. 清朝康熙年间,康熙皇帝对内平定三藩之乱,对外抵御外敌入侵,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三藩之乱是由康熙皇帝直接引起的B. 三藩之乱是由康熙皇帝的祖父顺治皇帝引起的C. 三藩之乱是由康熙皇帝的父亲顺治皇帝引起的D. 三藩之乱是由康熙皇帝的祖父和父亲共同引起的答案:B解析:三藩之乱是由康熙皇帝的祖父顺治皇帝时期遗留的问题引起的。
5. 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B. 辛亥革命确立了民主共和的政治制度C. 辛亥革命使得中国社会实现了现代化D. 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答案:C解析: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确立了民主共和的政治制度,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但并未使得中国社会实现现代化。
二、材料分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1. 阅读下列材料:“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高中历史试题分析及答案
高中历史试题分析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B.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了度量衡的统一C.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了分封制D.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科举制答案:D2. 唐朝时期,对外交往频繁,其中最著名的使节是:A. 张骞B. 玄奘C. 郑和D. 王昭君答案:B二、填空题3. 明朝时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位著名的航海家,他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等地区的联系。
这位航海家的名字是________。
答案:郑和4. 清朝康熙年间,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康熙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设立________,以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答案:理藩院三、简答题5. 简述唐朝盛世的成因。
答案:唐朝盛世的成因主要包括:政治上实行开明的君主制度,注重人才的选拔和使用;经济上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促进了经济的繁荣;文化上实行开放包容的政策,吸收外来文化,同时发扬光大本国文化。
四、论述题6. 论述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及其影响。
答案: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一是实行朝贡贸易制度,二是对外贸易以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为主,三是对外贸易主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行。
这些特点的影响包括: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中国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同时也使得中国逐渐形成了以农耕文明为主的经济结构。
五、材料分析题7. 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王政二十六年,初并天下,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诸侯王,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
”材料二:《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饷,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请根据以上材料,分析秦朝和汉朝初期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异同。
答案:秦朝和汉朝初期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异同主要表现在:秦朝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汉朝初期则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分封制,但同时通过实行推恩令等措施,逐渐削弱了诸侯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高考各地历史试题分析及答案
高考各地历史试题分析及答案高考历史试题分析及答案试题一:请简述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答案一: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1. 土地制度以封建土地所有制为主,土地可以买卖;2. 政治上实行君主专制,皇权至上;3. 经济上以农业为主,手工业和商业相对落后;4. 社会结构上存在严格的等级制度,士、农、工、商各阶层分明;5. 文化上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强调忠孝节义。
试题二:请分析法国大革命对欧洲历史的影响。
答案二:法国大革命对欧洲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2. 传播了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促进了欧洲各国的民主化进程;3. 引发了欧洲各国的民族主义和民族解放运动;4. 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工业化进程;5. 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试题三:请列举并解释二战后国际关系中的几个重要事件。
答案三:二战后国际关系中的几个重要事件包括:1. 联合国的成立,旨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2. 冷战的开始,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对立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竞争;3.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帮助战后欧洲国家重建经济;4. 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爆发,加剧了东西方阵营的矛盾;5. 柏林墙的倒塌和苏联的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和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试题四:请简述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答案四: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 促进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改变了生产方式;2. 引起了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社会阶层;3. 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4. 促进了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的发展;5. 引发了环境问题和资源消耗问题,对自然环境产生了影响。
试题五:请分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主要成就。
答案五: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主要成就包括:1. 经济快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了从贫困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3.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4.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一些领域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5. 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分析
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分析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A. 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是国有制B. 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是私有制C. 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是集体所有制D. 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是公有制答案:B2. 唐朝时期,实行的科举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表述,错误的是:A. 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的一种方式B. 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得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C. 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得士族门阀的势力得到削弱D. 科举制度的实行导致社会矛盾加剧答案:D二、非选择题3. 请简述明朝海禁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答案:明朝海禁政策主要内容是禁止民间私自出海贸易,仅允许官方进行有限的对外贸易。
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海上贸易的发展,减少了与外界的交流,影响了经济的开放性,同时也限制了中国与海外国家的文化交流。
4. 试分析中国近代史上的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答案: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尝试,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制度来强化中国的军事和工业实力。
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推动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促进了近代工业的兴起;其次,它培养了一批掌握西方科学技术的人才,为后来的改革运动提供了人才储备;最后,洋务运动也暴露了中国传统封建制度的局限性,为后来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改革运动提供了思想基础。
三、材料分析题5. 阅读下列材料:“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三国演义》请结合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分析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答案:《三国演义》中的这句话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统一与分裂的周期性规律。
在中国古代,由于地理、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统一和分裂往往交替出现。
例如,秦朝的统一结束了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而汉朝的衰落又导致了三国时期的分裂。
统一时期,国家往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而分裂时期则往往伴随着战乱和经济衰退。
因此,这一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国历史上统一与分裂的规律性,但也不能完全概括所有历史现象,因为每个时期的具体情况都有所不同。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类型及分析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大揭秘一、历史材料题的特点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材料解析题是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是高考历史主观性试题重要的组成部分。
历史材料解析题一般的格式是由“材料”(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和“设问”组成。
材料解析题作为一种考察方式,有它自己的特点,不管有几个材料,总有一个中心,我们可以称其为题眼,也可以说是命题者的意图:命题者往往想通过这一题考察学生的哪些知识。
一般的命题意图思路是:材料一指出了……;材料二指出了……;材料三指出了……;几个材料,分别从_、_、_等方面提供了关于_的信息;由此可以判断出此题是想考察考生的_知识,这就是命题者的意图,这就是题眼。
因此,我们就可以结合教材中有关的知识来回答题后所提到的问题。
把握题眼,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关键;(2)先阅读题后的设问,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有利于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3)答题要简练,为什么答什么,不要过多解释。
历史材料分析题按选择的材料可以分为:(1)文字型(文言文现代文外文翻译);(2)数据型(数字表格、饼状图、拄状图、曲线图等);(3)图片型(文物图漫画地图);(4)混合型(文字、数据、图片的综合)。
这四种形式的设问结构可以分为:提炼观点(归纳材料的要点)、分析比较(分析原因,比较联系与区别)、评价认识(评价观点与人物,得出结论)等。
二、历史材料题的类型及分析:1、文字型(文言文现代文外文翻译等)文字型(文言文现代文外文翻译)材料解析题中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对史料文本的解读。
目前学生比较难以把握的有以下几种文本:(1)古代文言文,尤其是先秦的。
但高考命题者一般避开这个问题,难以读懂的都加上注释,但对文言文水平较差的同学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2)国际关系条约文本。
主要存在语法上的把握问题。
(3)近代文言,这类材料高考比较多。
(4)一些难懂的名词。
回答此类题目,除了打好基础外,还应注意两点:第一,认真阅读,理解史料,抓住题眼。
历史材料解析题典型题例与解题方法举要
1941年2月
1941年4月
数额
25
20
25
50
50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全国卷I)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法国和德国是欧洲的两个大国,法德关系对欧洲的和平与安全影响巨大。回答20~22题20.近代以来,法德之间多次发生战争。图4反映的战争是A.拿破仑战争 B.普法战争C. 第一次世界大战 D. 第二次世界大战39.(60分)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问题。(1)根据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放的通商口岸的地理分布特点。(6分)(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通商口岸的开放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14分)
感谢您的下载观看
1、A(2分)
2、支持中国抗战(2分)
3、实现三民主义(2分)
4、不承认。由邮票中的中国地图包含伪满洲国控制的东北地区。 (3分)
5、趋势:由防御转入反攻。(2分) 事件: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中途岛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开始。 (任意两点4分)
1,(2004年全国文综Ⅱ,19)图5为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其上部文字为:“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从该“印记”中能够获取的准确历史信息是A.宋代开始生产钢针B.宋代出现中国最早的商标、广告C.宋代已有集原料收购、生产加工和批发贩卖为一体的经营方式D.宋代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一、历史材料的分类
1、根据时间分类2、根据等)4、根据史料的外在性质分类—文献、遗物、遗址等物体的史料;口碑、传说、制度、风俗习惯等无形的史料等。5、根据来源分类—直接、间接史料。
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高中历史作为高考中重要的一门学科,对学生的高考有着重要的影响。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关于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全国高考历史试题Ⅰ选择题部分(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古代的每个民族都喜欢“谈天说地”,而西方人喜欢说“天上”,中国人更喜欢说“天下”,甚至认为,“凡我族类,其心必同”,可以共“天下一家”;“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那就不是一个“天下”,而是“不共戴天”。
这说明古代中国的“天下”()A. 和近代“国家”概念基本相同B. 严格按照民族区域进行划分C. 其区分标准主要是“文化认同”D. 专指汉民族所在的中原地区2. 刘绍玢说:封建制下,分封诸侯尽心孝忠于王;其不善在于封国势力发展后,不贡不朝,争为雄长;郡县制之善,在于无封建制下的尾大不掉之弊,其不善则在于由于实行流官制,官民不悉,官视民如路人,民亦貌承于官。
因此,他主张:“仍郡县之制,师封建之意,亦曰久于其任而已。
”作者旨在说明()A. 封建制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不利于中央集权B. 郡县制利于中央集权不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C. 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取代封建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D. 封建郡县均有利弊应在中央集权之下分权于地方3. 西汉丞相公孙弘在自己的府邸里建造“客馆”,以招揽才学之士。
公孙弘去世后,“李蔡、严青翟、赵周、石庆、公孙贺、刘屈麓继踵为丞相,自蔡至庆,丞相府客馆丘虚而已。
至贺、屈麓时,坏以为马厩、车库、奴脾(婢)室矣!”这段材料客观上反映出了()A. 中央与地方斗争激烈B. 西汉时丞相更替频繁C. 丞相有任免官员权力D. 丞相权力逐渐被削弱4.吕思勉指出:“汉代注释与阐述儒家经典的经学作为一门正统学问,成为知识分子关注的焦点。
如郑玄遍注群经,号称最博学的人。
而其经说,支离破碎,于理决不可通,以及自相矛盾之处,都不知凡己。
高考历史历年真题试卷附答案
一、选择题(共48分,每题4分)1. 在商鞅变法后,秦国迅速崛起,并最终实现了对六国的统一。
商鞅变法中,哪些措施对秦国的崛起起到了关键作用?()A. 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B. 建立封建制,分封功臣C. 推行军功爵制,以战功论赏D. 制定《秦律》,推行严刑峻法2. 汉代的“推恩令”是一项旨在削弱诸侯王势力的政策。
汉武帝通过推行“推恩令”,有效地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请问,“推恩令”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A. 限制诸侯王的财政收入B. 强制诸侯王将封地分给子弟C. 废除诸侯王的爵位D. 削减诸侯王的军队3.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官僚制度之一,它在唐代的政治运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请问,“三省六部制”的主要特点是什么?()A. 强化了皇帝对中央政府的控制B. 使地方官员有更大的自主权C. 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D. 促进了中央权力的分散化4. 明代推行的“海禁”政策,对中国的对外贸易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请问,以下哪一项是“海禁”政策的主要内容?()A. 全面禁止民间海上贸易B. 开放沿海港口,鼓励海外贸易C. 实行海上封锁,抵御外来入侵D. 推行“市舶司”制度,管理对外贸易5. 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城市化进程加快,商品经济发达。
宋代的这种社会经济结构对其历史命运产生了哪些影响?()A. 促进了北宋的长久稳定B. 导致了南宋的建立C. 使宋朝在军事上长期处于劣势D. 推动了科技和文化的繁荣6. 清朝在康乾盛世达到了封建社会的巅峰,但到了晚清时期,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国内矛盾的激化,清朝逐渐走向衰落。
请问,清朝衰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A. 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B. 过度开放的对外政策C. 农民起义频发D. 闭关锁国和拒绝改革7. 在西方近代史上,文艺复兴被视为一场思想文化的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主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A. 中世纪宗教改革的推动B. 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C. 封建制度的强化D. 君主专制的加强8. 在欧洲近代史上,法国的“启蒙运动”被视为理性和科学思想的开端。
高考历史12分论述题评分标准
高考历史12分论述题评分标准真题回顾1(2016全国卷I T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
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
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责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材料二: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
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
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
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据《康有为全集》等评分细则(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12分)评分标准:共12分,原因、影响各6分。
原因:分5点,答出任意有三点即可,可以针对性抄原材料。
①统一与稳定(或社会总体稳定,或国家统一)。
②耕地面积增加(或土地开垦,或抄材料: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
③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技术进步;耕作制度进步;或抄材料: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
④高产作物的推广(抄材料: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
⑤税收制度的变革(抄材料:政府取消了人头税)。
影响:只答负面影响,答积极影响的不给分;抄材料给分,分3点。
①人地关系紧张(抄材料:“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责少,寸土为金”);②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抄材料: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③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抄材料: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高考历史试题浅析及答案
高考历史试题浅析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科举制度创始于隋唐时期B. 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C. 科举制度在明清时期被废除D.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答案:C2. 以下哪一项是明朝时期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A. 朝贡贸易B. 丝绸之路C. 马可波罗贸易D. 丝绸之路答案:A3. 以下关于辛亥革命的表述,正确的是:A. 辛亥革命是1911年发生的B.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C. 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D. 辛亥革命实现了中国的完全独立答案:B4. 下列关于抗日战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B. 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标志是九一八事变C.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胜利D. 抗日战争的胜利标志着中国完全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答案:B5. 下列关于新中国的成立,表述不正确的是:A.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B. 新中国的成立是在1949年C. 新中国的成立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完成的D. 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一百多年来被侵略和被奴役的历史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下列哪些事件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发生的?A. 虎门销烟B. 林则徐被革职C. 太平天国运动D. 签订《南京条约》答案:ABD2. 下列哪些是五四运动的口号?A. 爱国B. 进步C. 民主D. 科学答案:ACD3. 下列哪些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改造?A. 土地改革B. 手工业合作化C. 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D. 农业集体化答案:ABC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请简述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
答案:洋务运动是清朝晚期的一次自救运动,旨在通过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制度来强化国力,以应对西方列强的侵略。
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但最终因为缺乏根本的政治改革而未能实现其目标。
高考历史最新材料题精选之二(附答案)
⾼考历史最新材料题精选之⼆(附答案)⾼考历史最新材料题1.(3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礼崩乐坏的社会⼤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份上取得了独⽴的地位,⽽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才的渴望,更⼤的助长了⼠阶层的声势。
——张岱年主编《中国⽂化概论》(1)根据材料⼀,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什么现象?分析这⼀现象出现的原因和影响。
(12分)材料⼆这些哲⼈受被⽜顿证实的万有引⼒定律的影响很⼤,相信存在着不仅控制物质世界、⽽且控制⼈类社会的⾃然法则。
按照这⼀设想,他们开始将理性应⽤于所有领域,以便发现种种有效的⾃然法则。
他们使⼀切事物——所有的⼈、所有的制度、所有的传统——受到理性的检验。
虽然这对任何时期的任何社会来说,都是⼀个严峻考验,但是,对于已过了全盛时期、许多关节嘎嘎作响的法国旧制度,是尤其严峻的考验。
……此外,它们不仅对法国的现状,⽽且对整个欧洲甚⾄海外地区的现状,也是⼀个挑战。
实际上,哲⼈们并不把⾃⼰看作法国⼈或欧洲⼈,⽽是把⾃⼰看作⼈类的成员。
他们试图从全球的⽽⾮西⽅的⾓度来思考和⾏动。
他们试图发现与⽜顿的物质世界的定律相当的、具有普遍适⽤性的法则。
——(美)斯塔夫⾥阿若斯《全球通史》(2)根据材料⼆,概括这些哲⼈们思想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具有普遍适⽤性的法则”主要有哪些?(8分)材料三他的思想中包括⼀整套西⽅的政治价值观,这是康有为与其他同时代维新派思想家全都具有的,所不同的是康⽒⽤⼀种思想体系来阐明这些价值:这个体系不但把他们纳⼊对儒家总的解释之中,⽽且将它们和清末国内的重要思潮联系在⼀起。
由于康有为以⼈们熟悉的传统形式提出问题,因⽽西⽅的政治价值观发挥的号召⼒⽐以往其他形式所发挥的要⼤得多。
——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3)根据材料三,分析概括康有为维新思想的主要来源和特点。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中外有识之⼠在社会转型时期所起的共同作⽤。
2022年高考历史真题完全解读(广东卷)
“日本铁路日增……惟钢轨等项仍购西洋”可知李鸿章认为日本修建铁路最为紧缺的是铁
轨,甚至不得不从国外进口,所以二者均认为炼铁先于修筑铁路,D项正确;借鉴明治维
新修筑铁路的经验教训主要是李鸿章的观点,张之洞并未体现,排除A项;“前六七年积
款积铁”“器款甚巨,岂能各省同开?”说明张之洞和李鸿章都认为修筑铁路需要巨额的
史学理论
其他史料
18(1) 简析三则史料中“现代化” 抗日战争、20世纪 中国近代政治史、 共和国时期
内容变化的原因
50-70年代的经济 中国现代政治史
建设
18(2) 指出材料四中“现代化”目 新时期的民主政治 中国现代政治史 共和国时期
标的新内涵并分析原因
建设
19
围绕历史上的地中海世界,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世界古代史、世界 世界古代史
中国近代思想史 民国初期
历史解释
9 解放战争初期的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
中国近代政治史 南京国民政府统 家国情怀
的口号
治后期
10 50年代初期毛泽东对国际形 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中国现代政治史 新中国初期
时空观念
11 伽利略的科学贡献
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世界近代思想史 世界近代史
历史解释
12 17世纪荷兰画家的绘画题材 早期殖民霸权的转移 世界近代经济史 资本主义工场手工 时空观念、
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的名
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国相,这客观上
A.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
B.埋下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隐患
C.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D.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
根据材料“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国
高中历史试题分析及答案
高中历史试题分析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B. 秦朝实行郡县制C. 汉朝实行科举制D. 明朝实行内阁制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秦朝实行郡县制,明朝实行内阁制,这些都是正确的。
然而,科举制是在隋唐时期开始实行的,因此选项C是不正确的。
2. 以下哪一项不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特点?A. 重视人文主义B. 强调宗教改革C. 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D. 提倡科学精神答案:B分析: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特点包括重视人文主义、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和提倡科学精神。
宗教改革是16世纪的宗教运动,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时间不完全重合,因此选项B是不正确的。
二、材料解析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材料二:《汉书·贾谊传》记载:“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问题:(1)材料一反映了秦始皇实行什么制度?这一制度的实行带来了什么后果?(2)材料二中提到的“二等之爵”指的是什么?这一制度的实行对汉朝有什么影响?答案:(1)材料一反映了秦始皇实行的是郡县制。
这一制度的实行导致了地方权力的削弱,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因为过度集权,没有地方势力的制衡,使得秦朝迅速灭亡。
(2)材料二中提到的“二等之爵”指的是诸侯王和列侯。
这一制度的实行使得汉朝初期地方势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有利于稳定政局,但也为后来的诸侯王叛乱埋下了隐患。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通过阅读材料,学生需要理解秦始皇实行郡县制的背景、目的和后果,以及汉朝实行分封制的原因和影响。
三、论述题论述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答案: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它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开启了中国的民主革命新纪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型8 12分题材料解析题
1.(2018·山东泰安一模)(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认为,作为近代中国政治发展进程中影响最大的两大政党,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发展以及斗争,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重大问题。
两党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政治制度建设,在实践中出现了巨大的差别,导致两党出现了不同的结局。
结合材料与中国近代国共两党活动的相关史实,围绕“政治实践与社会环境”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两党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政治制度建设,在实践中出现了巨大的差别,导致两党出现了不同的结局”,再结合近代中国国共两党的史实,围绕“政治实践与社会环境”这一主题可以确立的主题是政治实践要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然后再结合国共两党在不同时期的史实进行论述,论述时一定围绕着所立的主题进行阐述。
答案:论题:政治实践要与社会环境相适应。
阐述:(1)孙中山致力于建立民主共和国,改组国民党,提出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实现国共合作,掀起了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政府代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建立了专制独裁统治,最终丧失民心,导致政权垮台。
(2)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立足国情,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致力于反帝反封建,建立民主共和国;先后与国民党进行两次合作,掀起国民大革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探索并实践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不断加强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政权建设;通过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总之,任何政党的政治实践活动必须立足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这一基本国情,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进行积极探索,否则必然会失败。
2.(2018·云南保山二模)(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克思认为,英国征服者在印度完成了双重使命:一是破坏了亚洲式的旧社会;一是为亚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他们用高于印度的文明,破坏了本地的公社,摧毁了本地的工业,夷平了本地社会中伟大和突出的一切,从而消灭了印度的文明。
英国人用宝剑实现的征服,将用电报、报刊、修筑铁路和训练印度人的军队来巩固。
英国的资本主义掠夺和统治虽然在客观上促进了印度的进步,但是资产阶级文明掩盖着的残酷掠夺殖民地人民的本性,却丝毫没有改变。
马克思指出:“当我们把自己的目光从资产阶级文明的故乡转向殖民地的时候,资产阶级文明的极端伪善和它的野蛮本性就赤裸裸地显现在我们面前,因为它在故乡还装出一副很有体面的样子,而一到殖民地它就丝毫不加掩饰了。
”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9卷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论据,阐述须史论结合。
)
解析:首先,分析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结合材料中“英国征服者在印度完成了双重使命:一是破坏了亚洲式的旧社会;一是为亚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确定选题角度,如“资本主义殖民扩张对中华文明的破坏与冲击”;其次,根据论题进行合理、严密、清晰的阐述,如工业革命后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扩大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发动了一系列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对中国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带来了严重的破坏,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被侵略和被奴役的对象,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但资本主义殖民扩张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中国旧的统治秩序、经济结构和思想观念,传播了西方近代文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积极变革、努力探索救国救民的方案,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最后,结合史实予以阐述,表述成文。
答案:示例
论题:资本主义殖民扩张对中华文明的破坏与冲击。
在工业革命推动下,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扩大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发动了一系列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如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等,对中国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带来了严重的破坏,使中国逐
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被侵略和被奴役的对象,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但资本主义殖民扩张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中国旧的统治秩序、经济结构和思想观念,传播了西方近代文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在回应西方殖民侵略的过程中,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积极变革、努力探索救国救民的方案,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从守旧到开放,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也随之加深,逐渐改变着中国的面貌。
但历史证明只有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中华民族才能真正站起来,中华文明才能在借鉴、融合中保持发展势头。
(评分说明:观点明确得2分,史论结合,有明确史实论据,逻辑清晰给8~10分)
3.(2018·河南郑州二模)(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家大事年表
英国1802年,颁布《工厂法》
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席位1836年,工人阶级发动宪章运动争取普选权1840年,发动鸦片战争侵略中国
美国19世纪50年代,两党制最终形成
1879年,爱迪生发明电灯
1886年,芝加哥工人大罢工,争取八小时工作制1898年,美西战争后势力侵入菲律宾、古巴等地
法国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1850年,巴尔扎克完成《人间喜剧》1871年,巴黎公社建立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
德国1844年,普鲁士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1866年,西门子制成发电机
1871年,德国统一并确立了二元制君主立宪制1882年,德、奥、意三国建立军事同盟
上表为19世纪西方主要国家历史大事年表。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
(要求:写明论题,相互关联,史论结合。
)
解析:对每个国家表格中同一性质的历史信息进行归类。
经济层面:英国—1802年,颁布《工厂法》、美国—1879年,爱迪生发明电灯、德国—
1866年,西门子制成发电机。
结合所学这些都是两次工业革命期间的立法或者发明成就,可以得出第一个论题19世纪西方主要国家工业化进程不断发展。
利用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进行论证即可。
政治层面:英国—
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席位,美国—
19世纪50年代,两党制最终形成,法国—
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和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德国—
1871年,德国统一并确立了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可以得出第二个论题19世纪西方主要国家资产阶级代议制不断完善。
结合所学,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壮大,推动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进行论述即可。
殖民扩张层面:英国—1840年,发动鸦片战争侵略中国、美国—1898年,美西战争后势力侵入菲律宾、古巴等地、德国—
1882年,德、奥、意三国建立军事同盟。
得出第三个论题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进行对外扩张。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等侵略,世界市场基本建立,越来越多的国家成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结束,崛起的美德积极参与殖民扩展,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因为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一战一触即发。
工人运动层面:英国—
1836年,工人阶级发动宪章运动争取普选权、美国—
1886年,芝加哥工人大罢工,争取八小时工作制、法国—
1871年,巴黎公社建立、德国—
1844年,普鲁士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得出第四个论题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人运动不断发展。
结合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工人阶级力量壮大,工业革命后阶级的日益分化和阶级矛盾激化等内容对工人运动进行论述即可。
答案:论题:19世纪西方主要国家工业化进程不断发展。
阐述:1840年前后,英国大机器工业基本取代工场手工业,并率先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法、美、德等国受影响也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这些西方国家进入蒸汽时代。
19世纪中后期,随着科学研究的进步,很多研究成果运用于生产,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
其中,以电的广泛使用和内燃机的创制与使用为核心,第二次工业革命迅猛进行,美国扮演了重要角色,工业化进程超越英法后来居上,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西方工业化进程在19世纪实现了巨大飞跃。
其他参考论题
19世纪西方主要国家资产阶级代议制不断完善。
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进行对外扩张。
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人运动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