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生物地层学

合集下载

古生物地层学考试重点

古生物地层学考试重点

古生物地层学考试重点古生物地层学复习1、1969年维他凯尔根据细胞结构和营养类型将生物分为五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

2、适应辐射:适应辐射指的是从一个祖先类群,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的产生许多新物种。

3、趋同:指不同祖先的生物类群,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整体或部分形态构造向同一个方向改变。

4、平行演化:是指不同类型生物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而产生相似的形态,(它与趋同有时不易区分,但平行演化常指亲缘关系相近的两类或几类生物。

)5、寒武纪海洋生物大爆发:在寒武纪早期,几乎所有的现生海洋无脊椎动物和许多后来已灭绝的生物“突然”从寒武纪地层底部几乎同时出现,这一现象称为寒武纪大爆发。

6、小壳化石:是指在前寒武系/寒武系界限附近开始出现、在寒武纪初大量繁盛和分异、个体微小、具硬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化石。

包括软舌螺、似牙形石、软体动物以及大量分类位置不明的管状、帽状、片状等型的化石。

小壳化石的出现被称为寒武纪大爆发的第一幕。

7、化石群落原地埋藏的判别原地埋藏是识别化石群落存在的只要标志之一,原地埋藏的化石具有以下特点:(1)化石保存完整,各部位及表面无脱落及磨损现象。

(2)个体大小分选性差,大小极不一致没有水流冲刷排列整齐的现象。

(3)具两壳瓣的化石,一般两壳闭合,即使两壳分离,在同一层位中两壳数量比例大致为1 :1。

(4)基本保留了古生物原先生活时的状态或稍有变动。

8、实体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全部或部分保存下来形成的化石。

(不完整实体、完整实体)9、模铸化石:古生物遗体在围岩中留下的痕迹和复铸物。

(印痕化石、印模化石、模核化石、铸型化石)10、印模化石:主要指生物硬体在围岩上印压的模,有外模和内模两种。

11、铸型化石:当贝壳埋在沉积物中,已经形成外模和内核之后,壳质完全溶解,被另一种矿物质充填,填入物保存了贝壳的原形大小,这就是铸型化石。

12、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的生物的活动痕迹和遗物叫遗迹化石。

古生物地层学 (1)

古生物地层学 (1)

名词解释趋同:不同祖先的生物类群,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整体或部分形态构造向同一方向改变;平行演化:不同类型生物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而产生相似的形态,常指亲缘关系相近的两类或几类生物;适应辐射:从一个祖先类群,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地产生许多新物种;生物种:可以相互交配而且与其它种群的个体有生殖隔离的自然群体;居群:指同一时期生活在同一地区的同种个体的集合;双名法:种名用两个词表示,属名加种本名,全用斜体。

常规绝灭:在各个时期不断发生的绝灭,表现为各分类群中部分物种的替代,即老种消失和新种产生;集群绝灭:在相对较短的地质时间内,在一个地理大区范围出现大规模的生物绝灭,往往涉及一些高级分类单元;小进化:发生在种内个体和居群层次上在短时间内的进化;大进化:种和种以上分类群在长时间(地质时间)内的进化现象;匙形台:是腕足类的齿板下部相对延伸,两者愈合成一匙形板,称为匙形台。

羊膜卵:(羊膜卵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卵壳、外层卵壳膜、内层卵壳膜(卵黄细带、外侧卵白、中间卵白、卵黄膜、潘氏核、胚盘、黄卵黄、白卵黄)、内侧卵白、卵黄细带、气室、角质层羊膜卵的结构和发育特点使动物彻底摆脱了个体发育初期对水的依赖,确保他们能在陆地上进行繁殖。

卵壳石灰质或革质,坚韧,能维持卵的形成,它的作用:1减少卵内的水分蒸发,2避免机械损伤,3防止病原体侵入。

卵壳表面有许多小的气孔,保证胚胎发育时的气体代谢,大的卵黄供给胚胎发育所需要的营养。

生物带:任何一种生物地层单位的统称,延限带、间隔带、谱系带、组合带和谱系带;生物层序律:根据生物演化的前进行和不可逆性原理来进行地层划分、对比,以确定底层层序。

瓦尔特定律: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彼此相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地重叠在一起,这就是瓦尔特定律。

指相化石:明确指示某种沉积环境的化石;标准化石:在一个地层单位中,选择少数特有的生物化石,它们的延限短,仅限于某段地层层位,而且有广泛的地理分布,这些化石叫标准化石。

生物地层学

生物地层学

生物地层学生物地层学是主要研究地层中生物化石的时空分布、据生物研究地层形成发育规律和确定地层相对时代的学科。

是地层学的一个分支,通过生物化石的研究来剖析地层,它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的时代意义。

一、生物地层学的研究史概述我国的生物地层学的研究可追溯到1920年,当时的北京地质调查所设立了古生物室,并创办了中国古生物志,各省也同样出版了各个省的古生物和地层的刊物,其中中国古生物志在当时被列为国际地层古生物方面最重要的参考文献之一。

后来乃至现今,这些古生物材料都成为了地层与古生物方向的地质工作者们进行研究的基础材料。

尽管如此,在解放之前的研究主要是以大化石(动植物)为主,而微体化石(孢粉、介形虫等)的研究工作就十分薄弱,主要从事包括古脊推动物、古人类、古植物和古无脊推动物等方面的大化石研究,不过十几个门类,发展极不平衡。

微体化石方面则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根本无从开展研究。

地层古生物的工作主要局限于描述,包括地层剖面的测制和化石的基本记录。

古生物多限于单纯描述,大部分与地层应用脱离。

生物地层限于一般标准化石法并以古、中生代为主,新生代和前寒武纪地层研究薄弱。

但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材料,在近30年中出版了许多本古生物志及其它古生物著作,描述了大量化石,提供了可贵的基础资料。

对于地层划分和基本地质构造的认识都起过一定作用。

古生代地层系统的初步建立,蜓、笔石、长身贝类腕足类等无脊推动物分类、生物地层的研究,有不少已达到了当时的国际水平。

建国后,由于能源需求,地质工作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

特别对煤、石油等矿产而言,地层古生物就显得尤为重要。

至70年代中期,地层古生物机构又有了新的发展,在各主要省(区、市)地质局、区城地质调查队和各部门的地质勘探队,都有专门的地层古生物人员或相应机构设置,并开始了大范围地进行全国性的地层系统的建立工作,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生物地层的工作,而且微体古生物得到了迅速崛起并快速发展起来。

80年代,基本的地层古生物的研究工作已完成,1980年还召开了全国地层委员会议,总结了前些年的地质工作情况,在生物地层方面,对古生代的地层基本都有一定的建带。

古生物地层学第五章动物界3-6节

古生物地层学第五章动物界3-6节

地史分布: 出现:寒武纪(∈) 繁盛:古生代 减少:中生代起 ,至今约存仅百属。
腕足类外形图
第五章第三节
腕足动物门
腕足类横切面图
第五章第三节
腕足动物门 一、壳形基本特征和常见壳形
腕足动物壳形基本特征是: 两瓣外壳分为腹壳和背壳,两壳大小不等,腹壳 较大,背壳较小,但每瓣壳的本身是左右两侧对称的, 壳面有生长线。 腕足动物的壳形有正视和侧视之分。 正视:从背壳或腹壳方向观察外壳轮廓的形态。 侧视:从外壳的两侧方向观察两壳的凹凸方向和 程度。
软体动物门分为:单板纲、多板纲、无板纲、掘 足纲、腹足纲、双壳纲、头足纲、竹节石纲和软舌螺 纲等,其中腹足纲、双壳纲和头足纲最为常见。
第五章第四节
软体动物门
二、腹足纲(Gastropoda) 腹足类大多水生,少数陆生。有爬行、浮游和凿 穴等多种生活方式。其软体分为头、足、内脏团三部 分。头部发达,肌肉足位于腹部,主要用于爬行,故 名腹足类。水生类用鳃呼吸,陆生类用肺呼吸。身体 外面有一个螺旋形外壳。
第五章第三节
腕足动物门
四、壳外构造
腕足类壳后端的尖端部分是壳喙,壳喙附近壳面 凸起最大的部分称为壳顶。两壳开闭时的接触线称为 铰合线。铰合线的两端称为主端,主端圆或方,或伸 展成翼状。自壳喙向主端延伸的壳面称为壳肩,壳肩 呈棱角状或浑圆状。壳喙、壳肩与铰合线之间的三角 形壳面称为铰合面(基面)。铰合面中央的三角形肉 茎孔称为三角孔。腹壳上的壳喙、壳顶、铰合面和三 角孔等构造都比背壳上的要发育。
第五章第四节
软体动物门
韧带:起开壳作用,按其在壳上附着的位置,主要 可分外韧带和内韧带两类。 外韧带:在壳外附着在基面或盾纹面上,分别称为 全韧式和后韧式韧带; 内韧带:在壳内附着在弹体窝或内韧托中。 铰合构造:位于铰缘之下,由铰板上的铰齿和齿窝 所组成,铰齿与齿窝呈相间排列,两壳的铰齿和齿窝互 相嵌合,从而起到两壳开闭时铰合的作用。 铰齿分为主齿和侧齿。 主齿:位于喙下,较粗短,与铰缘呈大角度相交; 侧齿:远离喙,多呈片状,与铰缘近于平行。 铰齿的数目、形状和排列的不同,构成许多齿型:

地貌及第四纪地质课后题答案及解释

地貌及第四纪地质课后题答案及解释

2.3.4.5.6.第四纪沉积物包括(ABCD)A.残积物B.冲积物C.坡积物D.冰碛物7.我国第四纪沉积物分为三个区域(ACD)A、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B、塔里木盆地及其邻近地区C、秦岭大别山以北地区D、秦岭大别山以南地区8.陆地上第四纪沉积物除在特殊条件下外,一般呈(BC)状态。

A、固结B、半固结C、松散D、致密9.老黄土包括(AB)。

A、午城黄土B、离石黄土C、马兰黄土D、全新世黄土10.秦岭大别山以北地区分为(ABCD)A、西北区B、华北区C、东北区D、北方区11.华北地区第四纪地层下更新统为泥河湾组(午城黄土)及其同期沉积;中更新统为周口店组(离石黄土)及其相当地层;上更新统为丁村组(马兰黄土)及其相当地层;全新统为近代堆积层。

12.早更新世对应地层单位是下更新统,中更新世对应地层单位是中更新统,晚更新世对应地层单位是上更新统,全新世对应地层单位是全新统。

13.Q3可分早期的丁村组,中晚期的萨拉乌苏组和晚期的山顶洞洞穴堆积,以及广泛分布的马兰黄土。

14.午城黄土质地为棕黄色亚砂土。

(解释午城黄土质地为暗红色亚粘土)(×)15.太原断陷盆地第四纪地层之下为三叠系紫红色砂岩。

(√)16.华北地区第四纪沉积物富含钙质或碱性成分。

(√)17.重力堆积物是在重力、地下及地表水作用下,整个岩体沿斜坡下滑,产生的堆积物。

(√)18.泥河湾组上段称黄泥河湾组。

(√)19.马兰黄土含与近代土壤相似的黑垆土型土壤层。

(√)20.尹各庄组泥炭层位于泥炭层下部,以松属花粉为主。

(尹各庄组泥炭层位于泥炭层中部)(×)21.第四纪陆相堆积地层性质、厚度及空间分布变化不大。

(第四纪陆相堆积物因受内、外动力作用,地貌、岩性、气候、水文等影响,形成不同类型堆积物,使其地层性质、厚度及空间分布变化大)(×)22.马兰黄土厚度不超过10米。

(√)23.龙骨山冰碛层属Q1地层。

(龙骨山冰碛层属于中更新统——周口店(Q2))(×)24.古人的智慧较猿人高。

古生物作业

古生物作业

1.蜓的地史分布特征分布于石炭纪、二叠纪,延续时间短,演化迅速,属种数目多,地理分布广,因而是地层划分和对比的重要化石之一。

蜓类于早炭世晚期开始出现,属种少,个体微小,一般为短轴型的原始类型,以小泽蜓科为主。

到晚石炭世,蜓类开始繁盛,以纺锤蜓科大量出现为特色。

早二叠世,旋壁最显著的变化时出现了蜂巢层,并以希瓦格蜓科的大量出现和大量繁盛为特点。

中二叠世拟旋脊和副隔壁出现为特点。

早中二叠世为蜓类的全盛时期。

晚二叠世时,蜓类大减少,有的形体特化,二叠纪末蜓类绝灭。

2.蜓的旋壁的微细壳层有哪些?原始层——为一浅色、不透明的疏松状壳层;致密层——为一黑色、致密的薄层状壳层;透明层——位于致密层之下,为一无色透明的壳层;疏松层——为一黑色、半透明的疏松状壳层,壳层分布不均匀,厚度有变化。

位于致密层之上的称外疏松层,位于其下的称内疏松层;蜂巢层——位于致密层之下,为一较厚的蜂巢状壳层,内有许多垂直于旋壁分布的棱柱状细管,在纵切面上呈假纤维状。

3.原蕨植物在植物进化史上的意义?答:原蕨植物于晚志留世出现,繁盛于早、中泥盆世,晚泥盆世绝灭。

原蕨植物保留着一些与绿藻相似的特征,所以一般认为原蕨植物与苔藓植物一样,由海生绿藻演化而来。

原蕨植物是陆生高等植物发展演化的起点。

常见化石代表有瑞尼蕨、工蕨裸蕨。

原蕨植物的出现是植物进化史上重要的转折点,它完成了从水域到陆地的飞跃,是征服陆地的先驱。

4.石炭纪-二叠纪主要的造煤植物门有哪些?各自的特点又是什么?答:厥类植物,节蕨、石松、真蕨、种子蕨类和裸子植物为主要造煤植物。

原蕨植物门一般特征,地史分布,起源和进化;石松植物门的一般特征,鳞木叶座结构,地史分布;节蕨植物门的一般特征,地史分布;真蕨植物门的一般特征,蕨叶结构——单羽状复叶、双羽状复叶、三羽状复叶、小羽片及类型、羽片、间小羽片、羽轴,地史分布。

裸子植物的一般特征;种子蕨植物门、苏铁植物门、银杏植物门、松柏植物门的一般特征及地史分布;被子植物门的一般特征及地史分布;植物界演化的主要阶段。

地层学重点

地层学重点

生物地层学1.概念生物地层学是地层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运用生物进化的不可逆性和阶段性来研究地层的学科。

生物地层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地层中的化石记录,并根据地层中所含化石的特性将岩层编制若干地层单位,确定地层的相对地质时代。

2.方法①生物群层序原理:也称化石对比原理,意思是相同的岩层总是以同一叠覆顺序排列着,并且每个连续出露的岩层都含有其本身特有的化石,利用这些化石可以把不同时期的岩层区分开。

这一认识符合生物演化的前进性和不可逆性。

②标准化石法:标准化石指能据以确定地层地质年代的化石。

标准化石应具备时代分布短、特征显著、数量众多、地理分布广泛等条件,以利于地层的划分对比。

利用标准化石研究地层的方法称为标准化石法。

如寒武纪的三叶虫、奥陶纪和志留纪的笔石等,他们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地层学研究中。

③生物组合法:对地层中的多门类化石进行系统的研究和综合分析,以了解它们的共生组合及其变化情况。

利用生物组合进行地层的划分和对比的方法,称为生物组合法。

④百分统计法:百分统计法即根据两个区域各个地层单元中所含化石群之间的百分相似量的比较,建立地层对比关系的方法。

这是生物地层学中常用的简单的统计学方法,尤其在采用孢粉、介形虫等微体化石进行含油气地层划分对比中应用广泛。

⑤种系发生法:所谓种系发生是指生物发展演化进程中的演化系列和彼此间所存在的亲缘关系。

若地层中化石丰富,应逐层详细采集,经详细鉴定和研究,则可根据各种生物属、种之间在层位上和形态、构造上的逐渐过渡关系,找出它们在发展演化上的内在联系,根据其祖先和后代之间的亲缘关系将其划分成不同的演化阶段。

以此,便可将含有这些化石的地层划分开来。

3.应用(意义)①年代地层单位的确定:确定地层的时代可有不同的方法,常用的如各种放射性同位素测年。

但应看到这种方法的局限性。

首先,目前年龄测定值的误差较大;其次,由于样品常受后期热变质事件的影响,所测得的年龄值有时并不代表岩层的生成年龄,而是代表热变质年龄。

古生物地层学讲解

古生物地层学讲解

古生物地层学名词解释:大爆发:在生命进化史上可以发现阶段性的出现种或种以上分类单位的生物类群快速大辐射现象,即生物进化大爆发象。

大灭绝:大灭绝又称为集群灭绝,它与生物大爆发现象相对应。

即在相对较短的地质时间内,在一个地理大区凡未出现大规模的生物灭绝,往往涉及一些高级分类单元,如科,目,纲级别上的灭绝。

叠层石:微生物席,是原核生物(主要是蓝藻及其他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所引起周期性的矿物沉积和胶结作用所形成的综合产物。

澄江生物群:化石:保存在岩层中的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的遗体和遗迹。

假化石:在形态上与某些化石十分相似但与生物或生物生命活动无关的假化石。

化石保存类型: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实体化石:古生物的遗体全部或部分保存下来形成的化石。

模铸化石:古生物遗体在围岩中留下的痕迹和复铸物。

(印痕化石:生物遗体陷落在细粒的碎屑物或化学沉积物中,在沉积物中留下印痕(或是没有硬体的生物或植物叶片在岩层面上留下的痕迹)印模化石:生物硬体在围岩上印压的模,有外模和内模两种。

外模是生物硬体的外表印在围岩上的模,它反映原来生物硬体外表形态及结构;内模指壳体内表面特征留下的模,它反映硬体内部的构造。

内外模所表现的纹饰和构造凹凸情况与原物正好相反。

模核化石铸型化石。

)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的生物的活动痕迹和遗物叫遗迹化石。

化学化石:又叫分子化石,地质时期埋藏的生物遗体有的虽然遭到破坏没有保存下来,遗体分解后的有机分子的化学分子结构从岩层中鉴别分离出来证明过去生物的存在。

化石保存条件:生物类别遗体堆积环境埋藏条件时间因素成岩作用的条件。

化石记录的不完备性:根据化石保存条件,不是所有的地史时期的生物都能保存为化石,事实上只有很少一部分生物遗体能被保存为化石。

古生物学的命名法则:单名法:用一个词来表示生物分类单元的学名Anthozoa(珊瑚纲)Claraia(克氏蛤)1 用于属以上分类单元的命名2 其中第一个字母用大写3 属名用斜体拉丁文或拉丁化文字双名法:用于种的命名,用二个词表示 Claraia aurita(带耳克氏蛤)1 即在种本名之前加上它所归属的属名,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种名2 种名用斜体拉丁文或拉丁化文字3 种名字母全部用小写三名法等:用于亚种的命名,由三个词组成 Claraia aurita minor (带耳克氏蛤微小亚种)1 即在属名和种名之后再加上亚种名2 亚种名用斜体拉丁文或拉丁化文字3 亚种名字母全部用小写第三章:原生生物界蜓在不同地质时期的特征演化阶段C1 C2 C3 P1 P2特征小,短轴,单层或三层式旋壁等轴长轴,旋壁三层或四层式具蜂巢层,隔壁褶皱强烈具拟旋脊,末期出现副隔壁开始衰退,直至绝灭两栖类登陆的条件:1:肺呼吸,但肺不完备,用皮肤辅助呼吸2:身披骨甲或富粘液的皮层,或生活于阴湿处,防止水分的蒸发3:五趾的四肢,陆上支持身体和运动。

四系区域地质调查内容与技术要求

四系区域地质调查内容与技术要求

第四系区域地质调查内容与技术要求新一轮1:25万区调的第四系调查,应当以全球变化学、地球表层学理论和地质环境系统论、人-地关系协调观等新的理念为指导,运用多重地层学填图方法,充分利用先进的测试手段,以晚近地质作用过程和自然环境演变调查研究为重点,本着“远略近详”的原则分层次有序地进行工作布置和展开重点调查研究,揭示第四纪地质作用和古环境古气候变化规律,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鉴于第四系的复杂性和明显的区域性特点,特分为一般调查技术要求和分区调研两部分。

L 1 第四系区域地质调查的一般技术要求第四纪沉积物调查L1.1.1 沉积物岩性调查重点调查沉积物的粒性(岩性成分、分类和命名),粒径(粒度特征、分选性和粒级组成等),粒态(磨圆度和颗粒形态)、颜色(原生色、次生色、干色、湿色)、结构构造(区分原生和次生)、固结程度和风化特征(强、中、弱、未)等;对于砾石层要详细观察:砾性(岩性成分)、砾径、砾向(AB面的倾向和倾角定向性程度)、砾态(球度和磨圆度)、表面特征、风化程度、充填或胶结方式与程度;对意义重大的砾石层还应进行砾石统计测量;对于土状堆积物还要注意观察岩性的可塑性、坚硬程度、土层的风化程度(如古风化壳和古土壤层),野外调查时常将第四纪土状堆积物分为:粘土、亚粘土、亚砂土。

在第四纪岩性沉积物调查时,要特别注意对一些特殊的岩性夹层的调查和描述,如:文化层(灰烬层等)、火山灰层、化学沉积层(如岩盐层、铁质壳层、结核层等)、泥炭、古土壤层、含砂矿层等。

对于具有区域分别特征这些岩性夹层,应以一个地层单位(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在地质图上标出。

第四纪地层调查与研究L1.2.1 地层序列的建立重点开展第四纪地层序列建立和地层单位划分。

第四纪地层形成序列的建立,需经过:野外→野外与室内→室内三个阶段,分别完成三个层次的地层划分:地层相对顺序的建立→地层地质时代序列→地层地质年龄序列。

1) 地层相对相对序列即第四纪地层形成先后序列的建立。

地质地层划分原则

地质地层划分原则
(2)同位素年代法
(3)其它方法
6.古人类、古文化及历史考古法
由于人类发展在地球各大陆大体相似,石器演化明显,分布广泛,研究程度较高,故古人类—考古学资料可用以帮助确定第四纪下限或比较精确地划分对比地层。具体方法可利用新旧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存及历史考古资料等,同时结合测年资料。
(4)粘土矿物
最稳定的矿物高岭土、伊利石、蒙脱石等常见碎屑沉积物中重矿物抗风化能力分类:锆石、金红石,电气石,尖金石、褐铁矿、黄玉、白铁矿、锐钛矿、锡石、独居石、刚玉、石英、高龄石、石榴石
稳定矿物:透辉石、透闪石、白云母、绿泥石、黝帘石、褐帘石、绿帘石、金云母、 硬石膏、硬绿泥石、夕线石、 钾长石、酸性斜长石
(2)砾石的风化程度
A、风化砾石百分比含量
风化砾石
未风化砾石
B、砾石风化圈厚度
平均值
均方差
(3)重矿物风化系数(K)
重矿物主要指相对密度>2.9的矿物
最稳定矿物(%)+稳定矿物(%)
不稳定矿物(%)+较稳定矿物(%)
( K值越大,重矿物组合风化程度越高.)
4、比较岩石学方法
利用沉积物的颜色、岩性、结构、构造成因和风化程度的差异划分地层的方法称为岩石地层学方法。该方法是根据堆积物形成的气候—时间不同,沉积物的上述特征不同的原则划分对比地层。
主要根据下面几个指标:
(1)颜色
沉积物颜色的影响因素很多,如果某个地区露头主要受时间和风化作用因素的影响时,随着风化程度的加深,颜色的深浅具有时代意义。颜色深—时代老,颜色浅—时代新深红色----红色---红黄色---黄色---灰色,具有从老----新的地层意义。
A、植物化石

地质学基础——地层学的基本分类

地质学基础——地层学的基本分类

地质学基础——地层学的基本分类译者:王立群地层学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岩层和成层岩石的一门学科。

它主要被应用于沉积岩和成层的火山岩。

地层学包括两个相关的领域:岩石学或岩性地层学和生物地层学。

目录;1、历史发展2、岩石地层学3、生物地层学4、年代地层学5、磁性地层学1、历史发展学科的理论基础是由提出叠覆原理的Nicholas Steno建立的,原始水平原理和1669年提出的侧向连续原理有效地利用了沉积层中有机残体的石化作用。

最初的地层学的大规模实践应用是由William Smith在1790年代和1800年代早期所做的,这位以英国的地质学之父而著称的smith最早绘制了英国地质图,并首先认识了地层和成层岩石的意义和化石对对比地层的重要性。

在1800年代早期的其他有影响的应用是Georges Cuvier和Alexandre Brongniart所做的环巴黎地区的地质研究。

2、岩石地层学岩石地层学或岩性地层学在地层学中是最早发展的,它涉及到物理岩性或岩石类型在垂向上层状岩层的变化和侧向上称做相变的沉积环境的变化。

地层学的重要内容包括如何理解岩层形成的某些几何体的相互关系和这些几何体在沉积环境方面意味着什么。

地层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是叠覆原理,简单地描述它就是:在无变形的地层层序中,最老的地层处于层序的底部。

化学地层学基于在岩性单元之内和在岩性单元之间,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的相对比率的变化。

碳氧同位素随时间变化并被用于古环境微细变化的地质制图中,由此发展出同位素地层学这一专门学科。

旋回地层学证明矿物的相对含量常常是循环变化的,尤其是碳酸盐循环变化和随时间以及相对于古气候的变化化石多样性的变化。

3、生物地层学生物地层学是以地层中的化石证据为基础的,在较大范围内的地层中,都含有相同的动植物化石群,在时间上是可以对比的。

生物地层学以William Smith的动物区系演替原理为基础,其主要含义是:在生物演化过程中最有能力的种属和优势的种属优先生存。

生物地层学

生物地层学

各 时 期 生 物 化 石 带
各 时 期 生 物 化 石 带
各 时 期 生 物 化 石 带
各 时 期 生 物 化 石 带
各时期生物化石带各时期生物化石带各时期生物化石带各时期生物化石带各时期生物化石带各时期生物化石带各时期生物化石带各时期生物化石带各时期生物化石带各时期生物化石带各时期生物化石带各时期生物化石带各时期生物化石带各时期生物化石带各时期生物化石带各时期生物化石带各时期生物化石带各时期生物化石带
第四章

Pseudoschwagerina zone,Rubustoschwagerina zone, Spharoschwagerina zone,Pseudoschwagerina zone
D E D C B D C
B
A
2、共存延限带

定义:共存延限带(concurrent-range zone)是包含两个
3)名称: 如Hindeodus parvus谱系带
5.组合带
1.定义: 组合带(assemleage zone)是单个地层或地层体,
其特征是将一个独特的由三个或更多的化石分类单元构
成的组合或伴生视为一个整体,而区别于相邻地层中的
生物地层特征.

可以是该带的各种化石组合:如三叶虫+牙形石 也可以局限在某些特定的类型:全为珊瑚组合带,笔石带
生物地层与年代地层单位之间关系(生物带与时间带的关系)
三 生物带建立的基本程序
1、地层剖面的选择:构造简单、地层连续、生物化石丰富、 近垂直地层走向、垂向上沉积环境变化不是很大。
2、化石延限的确定
3、化石丰度的确定 4、化石优势度的确定及重要性的判别 5、沉积环境及相的确定 6、化石带的建立及命名 7、化石带的对比

地层学(古生物地史学)复习要点

地层学(古生物地史学)复习要点

地质年代表背诵口诀新生第四新古近,六千万年喜山期,第四人类现,新古哺乳盛,新生被子盛;中生白垩侏叠三,燕山印支两万年;古生二叠石炭泥,志留奥陶寒武纪,海西加里东,两栖鱼类盛;震旦青白蓟长城,晋宁吕梁地台成。

绪论1,地层学三原理:地层叠覆原理,原始水平性原理和原始侧向连续原理。

2,将今论古思想,均变论和灾变论。

化石形成与古生物学1,化石:指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

2,化石石化作用:矿质填充作用,置换作用,碳化作用。

3,化石形成保存条件:硬体;矿物质成分;还原条件;埋藏快,沉积细,搬运短,泥质;时间长;压实与重结晶弱。

4,化石的保存类型:实体化石(指经石化作用保存下来的全部生物遗体或一部分生物遗体的化石),模铸化石(指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的印模和铸型),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生活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化学化石。

5,化石命名三原则:二名法,优先律,拉丁语化。

6,生物分类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

生物进化规律生物进化一般规律:1,进步性发展,如异养到自养,水生到陆生的发展。

2,进化的不可逆性,如鱼类进化成哺乳类,哺乳类不可能有鱼类的构造。

3,相关律和重演律,如长颈鹿颈部变长前肢也要跟着变长。

4,适应与特化,如哺乳动物前肢,有的变为鳍状适于游泳,有的变为翼状适于飞翔。

5,适应辐射与适应趋同,如陆地上有各种恐龙,水中有鱼龙和蛇颈龙,空中有翼龙;鱼龙,海豚和鲸都是鱼形。

无脊椎动物1,四射珊瑚带型及代表时代:单带型O奥陶纪-P二叠纪(O,S志留纪为主);双带型S-P(S,D泥盆纪为主);三带型(S-D);泡沫型C石炭纪-P。

2,缝合线:头足类隔壁边缘与壳壁内面接触的线叫缝合线。

3,菊石缝合线类型及代表时代:无棱菊石型D1-2早泥盆世-中泥盆世;棱菊石型Pz—T古生代-三叠纪;齿菊石型P-T二叠纪-三叠纪;菊石型J-K侏罗纪-白垩纪4,笔石的胞管类型:10种,均分笔石式,单笔石式,卷笔石式,半耙笔石式,耙笔石式,纤笔石式,栅笔石式,叉笔石式,瘤笔石式,中国笔石式。

综合地层学

综合地层学

1、生物地层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

生物地层单位是以化石内容和特征所建立的地层单位系统。

生物地层学的基本原理有:1、生物演化的前进性生物演化中的最基本规律之一就是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化。

在进化过程中,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逐渐趋于合理和复杂,分类愈来愈高级。

2、生物进化的不可逆性从整体上看地史时期曾经有过的生物,一旦灭绝,绝不可能再重新出现,如古生代的三叶虫、笔石,中生代的恐龙、菊石等。

从局部来看,生物的某种器官一经退化,就会一直退化下去,再不会在其后代身上恢复其原状,若一旦退化消失,就不会在其后代身上重新出现。

3、生物演化的阶段性量变和质变,渐变和突变,是生物演化的不同形式,而且这些形式交替出现,导致生物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渐变的连续性和短期内突发的突变甚至灾变的阶段性相交替,是地史时期生物界演化的基本途径。

生物地层学的研究方法:1、生物群层序原理相同的岩层总是同一叠覆顺序排列,并且每个连续出露的岩层都含有其本身特有的化石,利用这些化石可以将不同时期的岩石区分开。

这一认识符合生物演化的前进性和不可逆性。

2、标准化石法标准化石是指用来确定底层地质年代的化石。

标准化石应具备时代分布短,特征显著、数量众多,地理分布广等条件,以利于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利用标准化石研究地层的方法称作标准化石法,如寒武纪的三叶虫、奥陶纪和志留纪的笔石等。

3、生物组合法对地层中的多门类化石进行系统研究和综合分析,以了解他们的共生组合及其变化情况。

利用生物组合进行地层划分和对比的方法,成为生物组合法。

4、种系发生法种系发生法是指生物发展演化过程中的演化系列和彼此之间所存在的亲缘关系。

若地层中化石丰富,应逐层详细采集,经详细鉴定研究,根据生物种属在层位和形态、构造上的逐渐过渡关系找到它们在发展演化过程中的内在联系,根据其祖先和后代的亲缘关系将其划分成不同的演化阶段。

以此,可以将含有这些化石的地层区分开。

2、层序地层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古生物地层学

古生物地层学

古生物地层学1、古生物学:是研究地质时期的生物界及其发展的科学,其研究范围包括各地史时期地层中保存的生物遗体和遗迹,以及一切与生命活动有关的地质记录。

2、古生物研究的内容:1、找出各类生物的发展和演化规律2、指导地层的划分和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

3、为生物进化理论提供最基本的事实依据。

3、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从沉积地层中发掘出来的化石4、化石形成条件:1)生物本身的条件2)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3)埋藏条件4)时间条件5)成岩石化条件5、全新世以前的生物是古生物,全新世以后的称为现生生物6、化石的分类(按规模):假化石、大化石、微化石、超微化石7、显生宙的生物演化:1、小壳动物群的出现和分异2、澄江动物群3、寒武纪生物大爆发4、动物体分化重大事件5、动植物从水生到陆生发展6、生物的绝灭与复苏8、灭绝:生物种系的终止、不留下后代9、生物复苏:大灭绝后的生物群,通过生物的自组织作用及对新环境的不断适应,逐步回到正常发展水平10、同源器官:起源相同、构造和部位相似而形态、机能不同的器官(如手、肢、鳍卜11、同功器官:生物的形态、功能相似而起源不同的器官(如鸟和昆虫的翅膀卜12、进化的不可逆性:已演变的生物类型不可能回复祖型;已灭亡的类型不可能重新出现。

意义:地层划分对比的理论依据。

13、器官相关律:意义:阐明生物进化,变异过程;推断化石生物的身体结构,生态习性14、适应: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由于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在形态结构及生理机能上,与其生存环境取得良好协调一致15、生物进化的三个层次:小进化:生物在居群内部的演变,是生物进化的起始阶段;成种作用:是物种分化、增加的过程;大进化:涉及种以上的分类群的进化问题16、生物进化的基本动力是:生物变异和生物遗传17、成种作用:从单一始祖居群分化成两个或多个同时物种的过程18、物种形成的素:遗传变异、自然选择、隔离19、隔离是指在自然界中生物间彼此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正常可育后代的现象。

第四系区域地质调查的内容与要求

第四系区域地质调查的内容与要求

第四系区域地质调查内容与技术要求新一轮1:25万区调的第四系调查,应当以全球变化学、地球表层学理论和地质环境系统论、人-地关系协调观等新的理念为指导,运用多重地层学填图方法,充分利用先进的测试手段,以晚近地质作用过程和自然环境演变调查研究为重点,本着“远略近详”的原则分层次有序地进行工作布置和展开重点调查研究,揭示第四纪地质作用和古环境古气候变化规律,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鉴于第四系的复杂性和明显的区域性特点,特分为一般调查技术要求和分区调研两部分。

L 1 第四系区域地质调查的一般技术要求L1.1 第四纪沉积物调查L1.1.1 沉积物岩性调查重点调查沉积物的粒性(岩性成分、分类和命名),粒径(粒度特征、分选性和粒级组成等),粒态(磨圆度和颗粒形态)、颜色(原生色、次生色、干色、湿色)、结构构造(区分原生和次生)、固结程度和风化特征(强、中、弱、未)等;对于砾石层要详细观察:砾性(岩性成分)、砾径、砾向(AB面的倾向和倾角定向性程度)、砾态(球度和磨圆度)、表面特征、风化程度、充填或胶结方式与程度;对意义重大的砾石层还应进行砾石统计测量;对于土状堆积物还要注意观察岩性的可塑性、坚硬程度、土层的风化程度(如古风化壳和古土壤层),野外调查时常将第四纪土状堆积物分为:粘土、亚粘土、亚砂土。

在第四纪岩性沉积物调查时,要特别注意对一些特殊的岩性夹层的调查和描述,如:文化层(灰烬层等)、火山灰层、化学沉积层(如岩盐层、铁质壳层、结核层等)、泥炭、古土壤层、含砂矿层等。

对于具有区域分别特征这些岩性夹层,应以一个地层单位(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在地质图上标出。

L1.1.2 沉积物成因类型的调查与研究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划分是第四纪沉积环境和气候环境研究的基础。

应认真开展沉积物成因类型的标志调查,主要调查内容包括:沉积学标志、地貌标志和环境标志,并综合各标志进行成因类型划分。

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划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应采用宏观调查与微观分析、定性描述与定量统计相结合的调研方法。

层序生物地层学

层序生物地层学

层序生物地层学层序生物地层学(Biostratigraphy)是研究地质层序中揭示生物演化发展轨迹的学科。

它是地层学和生物学结合的一门科学,它利用化石物种的分布、繁衍及历史上的变迁,来解释地层的演化和形成,从而为研究地球的过程和历史提供重要的信息。

层序生物地层学是一种非常易于解释的研究方法,它能够丰富精细地描述某一地层段中的动植物的演化、繁衍及其它生态环境因素的变化。

层序生物地层学的历史层序生物地层学的历史可追溯到18世纪末,当时,当地的地质学家们发现地层中可以夹带着过去生物活动的痕迹,比如化石、虫踪,让地质结构有了一种新的、活灵活现的描述。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法国地质学家和植物学家蒙德里安弗朗兹伽玛和英国地质学家约翰布伦特,他们是层序生物地层学的创始人。

他们创立了层序分类法,将物种的演化史纳入地层的分级体系中,即层序生物地层学。

自从那时起,层序生物地层学就迅速发展起来,并成为研究地球演化历史的重要研究工具,也成为地层学的重要分支。

层序生物地层学的原理层序生物地层学的基本原理是:对特定时间和地点的生物类群进行记录、分类和比较,然后用分类结果来记录和描述地质层序的历史进程。

在层序生物地层学中,分类的依据很多,比如物种的形态、分类、生活习性、地理分布等等。

只要物种的化石可以在地层中发现,就可以用层序生物地层学来研究该物种的发现、演化、灭绝和影响等。

层序生物地层学的应用层序生物地层学是地质学家和地质古生物学家定义古代地层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是地层构成、时代划分和地层演化研究的基础。

层序生物地层学也被用于研究未知地层的形成和演化史,以及地层类型的产状分类,对石油勘探和矿物资源的新发现和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层序生物地层学也可以用于预测未来地质环境的变化,从而为政府和社会提供更好的规划和预测。

总结层序生物地层学是一门融合地质学和生物学的学科,它利用化石物种的分布、繁衍及历史上的变迁,来解释地层的演化和形成,从而为研究地球的过程和历史提供重要的信息。

第四纪地质学复习资料

第四纪地质学复习资料

第四纪地质学和第四纪地貌学。

一、名词解释1洪流地貌洪积物2滑坡堆积物泥流堆积物。

崩塌:陡坡上的岩体、土体、块石或碎屑层,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发生急剧的快速下移(崩落、翻转和滚落),在坡角形成倒石堆或岩屑堆,这种现象称为崩塌。

3顺构造地貌—背斜或地垒形成正地貌。

一般来讲时代较新的褶皱,往往形成顺构造地貌,即地貌形态与岩石的构造形态是一致的,如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逆构造地貌—背斜成副地貌,向斜成正地形,时代较老的褶皱,往往形成逆构造地貌,即地貌形态与岩石的构造形态是相反的,如向斜成山,背斜成谷.4、干旱期:当高纬区冰期时,冰盖上空冷高压反气旋往中低纬度移动,降水带南移,季风萎缩,使中低纬度大部分气候变干变冷,降水量相对减少的时期。

湿润期:当高纬区间冰期时,冷高压反气旋往极地方向收缩的同时,降水带北移,季风活动势力强,使中低纬度大部分地区气候变暖变湿,降水量相对增加时期。

5滑坡:斜坡上的大量土体、岩体或其他碎屑堆积物,主要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做整体下滑的现象,称为滑坡。

滑坡要素:①滑坡体②滑动面与滑动带③滑坡床泥石流:是洪水夹带大量固体碎屑物质沿着陡峻的山间沟谷下泻而成的特殊洪流。

其中粘性泥石流是高粘度、高密度和高速运动的重力流6、正形态—高出周围地貌。

如阶地,垅,丘。

负形态—比周围地貌低。

如谷地,洼地,坑,穴。

7、现代地貌——指全新世(≤1万年)的地貌,和当地的气候一致。

古地貌——指地质历史上形成的地貌,参与现代地形,和当时的古气候一致8、夷平面:是规模较大的残留地貌,它是在地壳处于长期相对稳定和气候比较湿润条件下,风化剥蚀作用的结果,致使岩性、地质构造的地貌差异逐渐缩小,形成向海洋水准面趋近的平缓(或波状)地形。

剥蚀面:内、外营力相近条件下剥蚀削平的有限地面。

如山足剥蚀面、冻融剥蚀面。

(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侵蚀面:限于河流地质作用9、冰期-第四纪时期全球性的降温期,此期内发生大规模的冰川活动,在大陆冰川作用区,大陆冰川从高纬向中纬扩大,引起生物群从极地向赤道迁移;在高山区,高山上部的山岳冰川向山下或向山外围扩大,生物群垂直分带向下迁移间冰期-两次冰期之间全球性的增温期,地表大量的冰雪消融以致消失,大陆冰川消失或向高纬后退,高山区由山下向山上后退,但有大量的新生种产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研究和统计,B剖面中某一段地层(X)中所含化石分别 与A剖面1-5层中所含化石相当的百分数分别为3%,4%,13%, 19%,7%。显然,B剖面地层X与A剖面第4层相当的可能性最大,
三、生物地层学的研究方法
3、数理统计法 利用所含化石的百分比对地层进行划分和对比是定 量地研究地层的方法之一,它是标准化石法和化 石组合法有效的补充 不足: ‫ܫ‬作为对比标准的已知剖面,可能因环境变化而含化 石的数量有差异,即与未知剖面相当的层位可能 因环境不适宜,恰好化石稀少 ‫ܫ‬已知剖面各层位中所含化石的数量与这些化石的标 准化未必一致,出现化石虽多,但时间标志较差 在应用数理统计时应作具体分析,尽量与其他方法 相互验证,力戒机械简单,以免有误
三、生物地层学的研究方法
4、种系发生法
实例: O、S纪应用正笔石胞管的演化阶段(形态) 正笔石类胞管腹缘平直——O1 正笔石类胞管腹缘内弯——O2-3 正笔石类胞管腹缘外弯——S-D1
三、生物地层学的研究方法
4、种系发生法
实例: C、P纪应用蜓类的演化阶段 蜂巢层——C2—P1 拟旋脊——P21 副隔壁——P22
二、生物地层学单位
(二)生物地层单位 生物地层单位的统称为生物带 生物地层单位建立的依据:生物化石特征 如:以全部化石或某类化石的组合特征 化石的共生情况 化石的延续范围 化石的富集程度 化石的形态特征 因此有含义和内容很不相同的多种生物带
二、生物地层学单位
按国际地层指南,生物地层单位有: 延限带 间隔带 谱系带 组合带 富集带
Ar叠层石内原 核生物藻丝体 (Australia)
上:2800Ma 下:33003500Ma
前 寒 武 纪 叠 层 石 及 其 藻 细 胞
一、生物地层学定义、原理
(二)生物地层学原理 1、生物演化的前进性 地质历史过程中: 元古宙晚期——大量后生动物(瓮安 动物群、埃迪卡拉动物群、小壳类等)
二、生物地层学单位
(二)生物地层单位
1、延限带(range zone) (2)共存延限带(concurrent-range zone)—指从一 个地层序列所含化石组合中选出两个特定分类单位延限带 的共存或一致部分所代表的地层体。在选择共存延限带的 生物时,应选择时代意义清楚,地理延展明显的生物
二、生物地层学单位
一、生物地层学定义、原理
(二)生物地层学原理 1、生物演化的前进性 生物演化最基本的规律是从低级⇒高级; 从简单⇒复杂;由不完善⇒完善 地质历史过程中: 太古、元古宙——低级菌藻类生物
外貌类似现代铁锰还原菌
分类位置不明
外貌类似现代藻
Gunflint Chert (1900Ma) 中的线状 细菌和念 珠状蓝绿 藻
一、生物地层学定义、原理
(二)生物地层学原理 3、生物演化的阶段性
古生物的演化过程不是均一的和等速的,而是由缓慢 的量变和急速的突变交替出现(生物的宏演化模式) 生物的大量灭绝和爆发性演化,形成了生物演化的阶 段性 古植物的演化阶段:菌藻植物阶段;早期维管植物阶 段;蕨类植物和古老裸子植物阶段;裸子植物阶段; 被子植物阶段 古动物的演化阶段: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 行类;鸟类、哺乳类几个演化阶段
瓮安动物群
Ediacaran fauna of Australia
Ediacara动物群
早期小 壳动物 群(与伊
迪卡拉动物 群共生)
小壳
小壳动物 群(Siberia)
一、生物地层学定义、原理
(二)生物地层学原理
1、生物演化的前进性 地质历史过程中: 寒武纪开始——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大量繁盛,出现了各个门的代表 (澄江动物群……)
三、生物地层学的研究方法
4、种系发生法
实例: Mz应用菊石的演化阶段(据缝合线类型) Kz应用哺乳类的演化阶段
但因古生物资料的不完备性,种系发生法的应用 常遇到困难(尤其在细分时)
所有的地层
Zigzagiceras zigzag延限带内,不同地区该带延续时限亦不一
致 大多数情况下,生物带偏离时间面,甚至可穿时。造成偏离的原 因是由于生物的迁移、演化、地理差异、环境改变等
生物地层学
一、生物地层学定义、原理 二、生物地层学单位 三、生物地层学研究方法 四、生物地层学研究实例 五、生物地层学意义及发展前景
一、生物地层学定义、原理
(二)生物地层学原理
4、生物扩散的瞬时性 生物在演化过程中,不断适应不同环境,扩大 其生态领域。以辐射演化和迅速迁移扩散占 领各种生态空间。在没有地理阻隔的情况下, 这种迁移和扩散极为迅速。在地质学上,这 种迁移和扩散的时间往往可以忽略不计,这 就是生物扩散的瞬时性 在生物演化中,正因为具有生物扩散瞬时性的 特点,使得全球性生物地层可以进行对比成 为可能
二、生物地层学单位
(三)生物地层单位的非系统性及与时间的 关系 2、生物地层单位与时间的关系 生物地层单位中的有些带(延限带、谱系带) 能指示地层的相对年代 但这些生物带是否与时间带完全一致? 大多数情况下是不一致的
二、生物地层学单位
Zigzagiceras zigzag延限带限于可见该菊石的地层,而 Zigzagiceras zigzag时间带则包括Zigzagiceras zigzag总延上
三、生物地层学的研究方法
2、生物组合法 对地层所含化石进行系统研究和综合分析,确 定组合特征,用生物群的整体特征来划分地 层,即为生物组合法 应用要注意: 适用于化石丰富的地层,尤其对含微体化石 丰富的地层更有效 化石成分的明显更替应与地层界线一致 尽量与标准化石配合使用
三、生物地层学的研究方法
二、生物地层学单 位 (二)生物地层单位
1、延限带(range zone)
(1)分类单位延限带(taxon-range zone)—指 一个特定分类单位(亚种、种、属、科等)标本的 已知存在范围(地层或地理上)所代表的地层体
二、生物地层学单位
(二)生物地层单位 1、延限带(range zone) (1)分类单位延限带 如Neoschwagerina leei延限带是包含N.leei 标本最大存在的范围内的地层体(种) 如Wentzellophyllum延限带(属) 如Globotruncanidae延限带 延限带的确定需要在区域性剖面详细研究后才 能确定
二、生物地层学单位
(二)生物地层单位 1、延限带(range zone)是指地层序列组合 中,经过筛选的任何一个或几个化石分子的 已知延限(地层或地理上)所代表的地层体 所选分子可以是某一个分类单位(种、属、科、 目等),或某一组分类单位,或任一特定的 古生物特征的地层延限 延限带包括:分类单位延限带和共存延限带
第八章 生物地层学
生物地层学
一、生物地层学定义、原理 二、生物地层学单位 三、生物地层学研究方法 四、生物地层学研究实例 五、生物地层学意义及发展前景
一、生物地层学定义、原理
(一)生物地层学定义 根据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演化与发展历 史及其时空分布规律,阐明地层的发育顺序, 并研究生物化石在地层划分和对比中的原理 和方法 是地层学的一个分支,它的研究范围是涉及与 化石有关的地层学问题
三、生物地层学的研究方法
4、种系发生法 种系发生是指生物发展演化进程中的演化系列和彼此间所 存在的亲缘关系 种系发生法——地层中丰富的化石,经研究找出它们在演 化上的内在联系,根据祖先和后代之间的亲缘关系,划 分出不同的演化阶段。据演化阶段,对地层进行划分 实例:∈纪应用三叶虫的演化阶段 头大、尾小(小型尾)、胸节多——∈1 头稍大、尾变大(异型尾)、胸节数减少——∈2-3 头鞍向前扩大、尾大(等尾型)、胸节8-9——O
3、数理统计法 对化石进行数理统计,根据一定数量的化 石划分若干界线的方法 百分比法是生物地层学中常用的最简单的数 理统计方法 将所要研究的地层中的化石进行全面统计, 与已知时代之剖面中的化石作分层比较,求 其相同的百分含量,以此来确定时代
三、生物地层学的研究方法
3、数理统计法
A、一已知剖面 B为一未知剖面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生物地层学单位
组合带模式图
二、生物地层学单位
(二)生物地层单位 5、富集带(abundance zone)某一类或某一群特定分
类单位的总存在范围中相对富集的那段地层
富集带不代表总延限范围的地层体,而是相对富集的地
层体,如Didymograptus富集带
富集带一般仅在局部地区使用(生物本身和生态环境都 是造成富集的原因)
一、生物地层学定义、原理
(二)生物地层学原理 2、生物演化的不可逆性 已演变的生物类型不可能回恢祖型,已灭亡的 类型不可能重新出现 因此,曾生活在地史早期的生物只能保存在较 老的地层中,生活于地史晚期的生物保存在 较新的地层中 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含有不同类型的化石群;时 代相同的地层中含有相同或相近似的化石群 (生物层序律)
(二)生物地层单位 2、间隔带(interval zone)指两个特定生物面(界 面)间含化石的地层体 特定生物面可选择分类单位的最高存在和最低存 在或其他任何具生物地层特征的生物面
二、生物地层学单位
(二)生物地层单位
2、间隔带(interval zone) 此间隔带与传统意义上的间隔带(化石很少或无化 石)有本质的区别,位于两个特定生物面间的哑 段,不是间隔带 间隔带普遍用于对比,在从事地下地层工作和含微 体化石地层工作最为有用
澄江动物群景观复原图
澄江动物群中的鱼类
∈2 加拿大 Burgess页 岩生态复 原
包括节 肢、海 绵、和 水母等
一、生物地层学定义、原理
(二)生物地层学原理 1、生物演化的前进性 地质历史过程中: 在寒武纪以后的显生宙 动物由变温⇒恒温,由卵生⇒胎生 植物界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第四纪出现哺乳类和最高级的人类
二、生物地层学单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