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中国文化

合集下载

佛教与中国文化

佛教与中国文化

佛教与中国文化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就一直与中国文化相互击撞、相互激荡,演成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波澜壮阔、错综复杂的交涉关系史。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思想文化的面貌,产生了多方面的历史作用。

首先,佛教作为一种比中国原有宗教更加精巧圆滑的宗教,具有强烈的精神麻醉作用。

它在中国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使深受灾难的中国民众看清人生、乐于忍受,把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未来世界,削弱了他们的斗争意志。

因而得到历代大多数统治者的支持和扶植,并成为维护封建社会制度的思想政治工具。

同时,僧侣阶层的扩大,大批寺院塔楼的兴造,以及寺院经济的发展,加重了人民群众的负担,破坏了社会经济结构,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其次,佛教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自从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不仅有许多外国僧侣来到中国传经,而且有许多中国佛教徒西行求法,对中外文化的输出与输入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佛教的思想理论的传入,尤其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渗透到了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影响了包括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

随着译经事业的进行,焚文的切韵及外国习用的某些词汇同时传入,对中国的语言文字的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化佛教形成之后,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也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外传。

(一)佛教与哲学佛教作为解脱学,归根到底也是以哲学为理论基础的。

佛教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其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

佛教哲学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哲学,并与中国固有哲学合流,成为古代传统哲学的一部分。

佛教哲学的影响,表现在人生论上,提出人生价值是痛苦,人生本质是空的命题,并以因果报应说为支配人生的铁的法则,成为了对儒、道人生哲学的补充。

在心性论上,南北朝、尤其是隋唐时代的佛教多讲心性之学,对于人的本性、欲望、烦恼等的性质和转换问题,作了细致的阐发,极大地影响了唐以来中国哲学的方向,也是佛教对古代哲学的最大发展。

在宇宙论上,佛教不仅提出现象和本质皆空的学说,还着重阐发了以个人的意识和共同的「真心」为本体的学说,丰富了中国古代唯心主义本体论。

佛教在中国宗教与文化的融合

佛教在中国宗教与文化的融合

佛教在中国宗教与文化的融合中国是一个多元宗教、多元文化共存的国家,佛教作为其中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宗教与文化的融合。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历程中,不仅是宗教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本文将从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及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生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 文化艺术的传承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带来了大量的佛教艺术和文化元素。

无论是佛教寺庙的建筑搭建、壁画雕塑的艺术创作,还是佛经的翻译传抄和音乐艺术的发展,都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以敦煌莫高窟为代表的佛教艺术精品,不仅体现了佛教信仰的内涵,也展示了中国艺术的长处。

佛教文化的传入,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更具多元化和包容性。

2. 思想观念的渗透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佛教的教义中,强调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和慈悲善良的重要性等核心理念。

这些思想观念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仁爱精神相契合,进一步强化了中国人民对于仁爱和博爱的追求。

佛教的思想观念也为中国人的社会伦理道德和个人修养提供了借鉴,对中国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生1. 与儒家文化的互补佛教与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

儒家文化注重社会伦理和家庭伦理,而佛教侧重于个人修行和解脱。

这两者的结合,实现了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关怀。

佛教的慈悲和儒家的仁爱相辅相成,互补了彼此的不足,共同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同时,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也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实现了双向的交流与融合。

2. 与道家文化的交融佛教与道家文化有着同样的出发点,即对于人生的追求和对于生命的理解。

佛教强调的缘起性空、无我境界,与道家注重的自然和谐、无为而治相契合。

两者均强调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解脱的目标,共同塑造了中国人民独有的精神风貌。

佛教与道家的交融,形成了中国人民独特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三界” ㈡.佛教的宇宙观——“三界”、“大千世 佛教的宇宙观 三界 1.欲界 界内的众生生命,都从欲爱。 1.欲界: 界1.欲界:界内的众生生命,都从欲爱。 ”
2.色界:色界的众生,但有情意而无欲。 2.色界:色界的众生,但有情意而无欲。 色界 3.无色界:界内众生但有意识,而无情欲。 3.无色界:界内众生但有意识,而无情欲。 无色界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佛教的创始与教义 ㈢.佛教教义
十二因缘说” 2.“ 十二因缘说” 人生由无明—行 识 名色 六处—触 名色—六处 人生由无明 行 —识 —名色 六处 触 — 老死这12 因缘和合而成, 因缘和合而成, 受—爱—取—有—生—老死这 爱 取 有 生 老死这 前因后果,人人如此。悟透因缘说, 缘觉) 前因后果 , 人人如此 。 悟透因缘说 , ( 缘觉 ) , 便是罗汉果位的最高阶梯。 便是罗汉果位的最高阶梯。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佛教的创始与教义 ㈠.释迦牟尼及其佛教的创立
佛教的创始人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 佛教的创始人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 ( 今尼泊尔境内 ) 王子达悉多·乔达摩 乔达摩( 565—前485年 王子达悉多 乔达摩 (前565 前 485年 ) ,释迦族 尊称释迦牟尼, 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又称佛陀, 人 , 尊称释迦牟尼 , 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 又称佛陀 , 意思是“觉悟者” 意思是“觉悟者”。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三、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
3. 华严宗 创始人唐代的法藏 ( 643-712年 ) , 武则天亲赐法藏 “ 贤首佛 年 师”。 主要经典: 华严经》 主要经典:《华严经》。 主要理论: 一真法界”即真如佛性是世界一切现象的本源; 主要理论: “一真法界”即真如佛性是世界一切现象的本源; “法界缘起”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法界缘起”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4. 净土宗 创始人是唐代僧人善导(631-681年)。该宗专修往生 创始人是唐代僧人善导(631-681年)。该宗专修往生 阿弥陀佛净土的法门,故后世称为净土宗。 阿弥陀佛净土的法门,故后世称为净土宗。后人多以晋代庐 山慧远为净土宗的始祖。 山慧远为净土宗的始祖。 主要经典: 阿弥陀经》 主要经典:《阿弥陀经》、《往生论》。 往生论》 主要思想: 去西天净土。 主要思想:念“阿弥陀佛” ,去西天净土。 阿弥陀佛”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与冲突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与冲突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与冲突佛教自从传入中国以来,一直与中国文化产生了许多的融合和冲突,尤其在唐朝以后,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与中国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也因此形成了中国佛教的独特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重点探讨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与冲突的相关问题。

一、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儒道佛三教融合的历史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的文化主要分为儒、道两大流派。

佛教与中国的结缘始于汉朝,从此开始了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文化影响很大,在中国之前,没有这种阿塞罗摩道的安住法,以及轮回转世的观念,这都是当前已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深深根植的。

佛教一传入中国,就跟中国文化进行融合,在融合过程中,儒、道、佛的三教融合逐渐形成。

儒家中的性善论、社会责任、尊老爱幼等思想,与佛教中的慈悲心、舍得、戒律思想相结合,形成了佛教三宝中的戒、定、慧,真正实现了三教融合,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佛教文化的影响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影响的不仅只在文化理念上的交流,它还给中华文化艺术带来了新的灵感,佛教文化在中国创造了众多灿烂的文化艺术,如:佛教艺术、语言、书法、绘画、音乐等等。

佛教经文中富含精神修养、礼仪、礼节等方面的教导,这些教导的内容都为后来中国的礼仪文化、宗教信仰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除此之外,中国的茶道、园林等文化中,同样有着佛教文化的影响。

正是有了佛教的传入,中华文化后来才演变出茶道、庭院等,这些艺术在佛教文化的启发下,创造了中国独特而雅致的文化风貌。

二、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冲突佛教传入与中国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冲突。

佛教理念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外来性,尽管在三教融合的时候,佛教也进行了中国化的改进,但是它与中国的文化没有完全融合。

1、佛教的异端佛教的传入,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些不良的影响。

尤其是在宋、元、明、清时期,佛教内部纷争不断,上山下乡、苦行者、不可轻视人间欲望等,都是佛教内部的畸形表现,给当时的中国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危害。

佛教与中国文化

佛教与中国文化

“缘起”的十一个意义:
(1)无作者义; (2)有因生义; (1)无造物主 (2)无我 (3)无常 (4)因果相续
(3)离有情义;
(4)依他起义; (5)无动作义; (6)性无常义; (7)刹那灭义; (8)因果相续无间断义; (9)种种因果品类别义; (10)因果更互相符顺义;
(11)因果决定无杂乱义。
达摩像
• 二、原始佛教的教义 • (一)佛教的理论基础——缘起论 • 十二因缘:1、无明;2、行;3、识;4、名色; 5、六入;6、触;7、受;8、爱;9、取;10、 有;11、生;12、老死。 • (二)佛教的基本教义——四圣谛 • 所谓“四圣谛”,是指苦、集、灭、道四谛, 谛有真理之意。 • 1.苦谛:佛教认为“人生皆苦”,有生、老、 病、死四苦和生、老、病、死、求不得苦、怨 憎会苦、爱别离苦和五取蕴苦八苦。
• 4.隋唐二代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期,也是中国 佛教的成熟期。其中最有影响的有八个佛教宗 派,按成立时间先后,分别指天台宗、三论宗、 法相唯识宗、华严宗、净土宗、律宗、禅宗和 密宗。 • 综合这八家来看,三论宗、法相宗、律宗、密 宗四宗基本上是纯粹的天竺宗教,并无太多的 哲学意义。净土宗、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最 具中国特色,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特别深远。 应该说,从天台宗至华严宗到禅宗,佛教己彻 底完成了其中国化的进程,成为纯粹的中国佛 教。 •
(二) 巩固和发展时期 —魏晋南北朝 (三) 最终完成时期 —隋唐 (四) 衰落时期 —宋元明清 中华第一寺:白马寺
佛教与中国文化
一、佛教的起源 二、佛教的基本教义 三、佛教的中国化
(一) 传入时期 —东汉
(二) 巩固和发展时期 —魏晋南北朝 (三) 最终完成时期 —隋唐 (四) 衰落时期 —宋元明清 中华第一寺:白马寺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其中包含了众多的思想理念和信仰体系。

佛教作为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最早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最初传入中国的是印度的大乘佛教。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变革。

佛教以其独特的思想和教义吸引了众多的信徒,逐渐在中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价值观的影响1. 去世俗追求内心净土佛教教义强调超脱世俗,追求内心的净化与解脱。

这种价值观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人多以“隐居山水”为乐,追求个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这与佛教的价值观有着相通之处。

2. 和谐与平衡佛教主张“中道”和“无我”,强调个体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

这一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念产生了影响。

3. 慈悲与仁爱佛教强调慈悲与仁爱,倡导以悲心为本的情感伦理,这种价值观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亲情、友情、师生之间的情感,重视和谐相处。

三、佛教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1. 诗词创作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唐代的佛教诗人们以其唯美的艺术表达方式,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佛教题材诗歌,其中最著名的包括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牧的《秋夕》等。

2. 绘画与雕塑艺术佛教的传入也对中国的绘画和雕塑艺术起到了推动作用。

佛教造像和壁画多以佛陀和菩萨为题材,它们以其精巧的技艺和美丽的形象表达了佛教的思想和教义。

四、佛教对中国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的影响1. 法律与道德观念佛教教义强调世间法的制约和反思,对中国古代的法律观念产生了一定影响。

佛教的价值观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影响,强调慈悲、善良和谦逊。

2. 葬礼与丧葬制度佛教的传入也对中国的葬礼和丧葬制度产生了影响。

佛教教义强调生死观的变化和轮回转世的观念,影响了中国古代的葬礼仪式和丧葬习俗。

佛教与中国文化

佛教与中国文化
佛教与中国文化
佛教与佛学
1.佛教 1.佛教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包括教义学说、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包括教义学说、清规戒 仪轨制度、僧众组织、宗教仪式、 律、仪轨制度、僧众组织、宗教仪式、情感 体验及崇拜教主或神灵等方面内容, 体验及崇拜教主或神灵等方面内容,其本质 特征是以人能够觉悟成佛为其信仰。 觉悟成佛为其信仰 特征是以人能够觉悟成佛为其信仰。佛教的 全部学说,都是围绕如何通过信奉佛法而修 全部学说, 行从而获得解脱这一根本目标展开, 解脱这一根本目标展开 行从而获得解脱这一根本目标展开,佛教是 一种重视宗教实践的解脱论。 一种重视宗教实践的解脱论。
佛教与中国哲学
儒、释、道 心性论 人生观 道德观
佛教与中国文学
小说 诗、词
佛教与中国民俗
崇法礼佛 因果报应 民间诸神

佛教与健身养生
坐禅、 坐禅、瑜伽 饮食 武术
《西游记》 西游记》 唐僧, 唐僧,玄奘 瑜伽师地论》 《瑜伽师地论》 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 成唯识论》 《成唯识论》
《红楼梦》 红楼梦》 太虚幻境石牌坊联语: 太虚幻境石牌坊联语: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好了歌》 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 荒冢一堆草没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 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唐武宗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重塑了中华民族知识分 子的精神品格,丰富并发展 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佛 教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语 言、新的文体、新的意境、 新的遣词命意的方法,对中 国的建筑、绘画音乐等艺术 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诗佛王维
佛教的现代意义

佛教视逆为顺的人生态度, 对于饱受生活艰难的人讲, 不失为一种对待逆境的超脱 手段。而佛教,在物欲横 流的纷扰世界中,不失为一 种超脱、潇洒、自由的风度。
出游四门
佛教的起源

一天夜里,释尊叫自己的马 夫车匿跟随,骑着心爱的坐 骑,离宫出走。可是 “城 门紧闭,出不去。于是四大 天王各捧一只马蹄,太子连 人带马跳出城墙。是为释尊 “出家日”。汉传佛教将这 一天定为农历二月初八。
夜半出城
佛教的起源

最初释迦牟尼在摩揭陀一带 寻师访道,又在尼连禅河边 独修苦行。据说他逐渐减少 饮食,直到每天只吃一粒米, 如此企图通过对身体的折磨 以求得精神的解脱。然六年 苦行,身体消瘦,形同枯木, 却并无所获。
右图:蓝毗尼园遗址(位于今尼泊尔之 派勒瓦地区)印度佛教的四大圣地之一。
佛教的起源

释尊是从母亲右胁降生 的。降生后即走了七步, 步步生莲花 。然后一手 指天,一手指地,说道: “天上地下,惟我独 尊!”这时,有两条龙, 一吐温水,一吐凉水, 给释尊洗澡。
释尊诞生
佛教的起源

释迦牟尼出生后,净饭王请阿 私陀仙人为他占相,仙人预言 道:“这位太子如果在家,将 来可以做威震四方的转轮圣王。 如果出家了,可以成为引导众 生觉悟的佛陀。”释迦牟尼出 生后七天,生母摩耶夫人就去 世了,后由其姨母波阇波提抚 养长大。
六年苦行
29岁离家求道。苦修6年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关系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关系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对多数没有佛教信仰或不曾接触过佛教的人来说,佛教似乎离我们的生活非常遥远。

事实上,佛教和国人的关系不仅非常密切,且源远流长。

2000年,佛教界举办了“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年”的纪念活动。

作为一种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经过两千年的传播,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佛教和传统文化已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了。

关于佛教传入的时间,早期多认为是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

其后,学术界经过进一步考证,提出传入时间应为西汉哀帝元昭元年(公元前2年),这也是目前教界一致公认的。

一、佛教与哲学在中国文化史上,虽在春秋时期出现过百家争鸣的盛况。

但汉魏之后,真正对中国社会产生影响的,乃儒、释、道三家。

如果我们不了解佛教,就无法对中国文化有全面的认识。

如魏晋玄学,便深受佛教般若思想的影响。

般若典籍谈空说无,正是玄学所崇尚的境界。

故在南北朝时期,般若经典的翻译及弘扬成为热潮。

而隋唐哲学的内涵主要是佛学,如果离开佛学思想,隋唐时期的哲学史将是一片空白。

早期的儒家思想比较富有生活气息,发展至宋明理学,则将重点落实于心性。

关于心性的内容,是早期中国哲学的薄弱之处。

虽然孟子及《易经》有所涉及,但总体较为单薄。

而佛教的大、小乘经论,对心性都有着丰富且深入的阐述。

需要说明的是,佛教对于心性的认识,不仅在理论上有所建树,更落实于具体修证中。

尤其是禅宗,特别重视心性的参悟。

因而也有人说,宋明理学是戴着儒家帽子的和尚,表面为儒家,内涵却是佛家。

且不论宋明理学的兼收并蓄是否成功,其深受佛教之影响,却是不争的事实。

及至清末民初,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杨度等维新人士,以大乘佛教慈悲济世的大无畏精神从事救亡图存、维新改革,虽然他们的政治改革失败了,但志士们的哲学思想却影响了数代国人。

而在他们的思想中,又有相当部分是源于佛学。

谭嗣同的《仁学》是受到华严及唯识思想的影响,开卷即言“凡为仁学者,于佛书当通华严及心宗、相宗之书”,以为“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唯心,故唯识”。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深受儒家文化熏陶且担当国家重任的 名臣文天祥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也发出 “功名几灭性,忠孝大劳生”的感叹, 元代宰相耶律楚材(湛然居士)也提 出了“以儒治国,以佛治心”的观点, 表现了佛学文化在高居庙堂之上的国 家重臣身上打下的烙印。
近代也不乏深受佛学
熏陶的文化名人,如林 则徐,谭嗣同、袁了凡 等。谭嗣同在《仁学》 中称:佛教“独高于群 教之上”,其根本精神 是救度众生,“救人之 外无事功,即度众生之 外无佛法”,将佛学普 渡众生的精神和他的救 世思想结合在一起。
总的来说,佛教传入中国后,便开始影响中国 士人的思想,并随之进入了中国的诗歌。
佛教精微的义理在士人的思想中与传统的儒家 思想相结合,士人将这种思想表现在诗歌中,加 以广泛的传播。
佛教的理念丰富了中国的诗歌理论。而中国的 儒家思想将佛教改造成更能为中国人民所接受的 外来宗教。
三、佛学与儒道思想的冲突、融合
十主在不一助方 刹权思致方益面 随 ”威想脱面于的 后 的的领离又教教 的 划信域政注化训 宋 分奉体权意,, 王 。;现的对“一 朝
在为束佛以方总 庙“缚教儒面结 宇三。加治适了 管教宋以国当历 理合代约,扶史 上一佛束以持上 体”家和佛佛灭 现思世限治教佛 为想俗制心,和 “和化,”使崇 五对加使;它佛 山君剧其另能两
2.融合的契机:儒道理论 中的缺失。憨山认为道家 对最高真实观之不透,不 知其所以然而然,故老庄 称之为自然。而儒家理论 中的缺失则突出表现在生 死问题上。孔子对之存而 不论,“未知生,焉知 死”,佛教则在生死超脱 问题尤显胜场,其“三世 因果、六道轮回、业力果 报、缘起性空、自性清净” 的世界观补充了儒家在此 方面的不足。
3.儒家对佛教的借取。这表现在本体 论和修养工夫两个方面。儒家讲的“天 理、本心”借用了佛教术语;修养工夫 上儒家更是从多方面借用佛教的方法, 如宋明儒者的静坐工夫,悟道经验,生 死关切等方面。

佛教与中国文化

佛教与中国文化

5
3、九龙灌顶
山西大同云冈石
窟第6窟浮雕 北魏 太子降生后,天 降九条龙为其沐 浴。
6
4、阿私陀占相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第6
窟浮雕 北魏 净饭王请阿私陀仙人 为太子占相,仙人预 言道:“这位太子如 果在家,将来可以做 威震四方的转轮圣王。 如果出家了,可以成 为引导众生觉悟的佛 陀。”
19
“乘”,一般解释为“车辆”、 “乘载”、“运度”之意,梵文原意 有“道路”或“事业”的意思。 “大乘”意思就是“伟大的车辆”或 “在大道行进的事业”,能运送众生 从生死此岸到达涅槃彼岸。 “小乘”就是指只能运载一人的车辆或 仅能容许一人通过的羊肠小道。
20
大乘佛教: 以普度众生到彼岸世界为标榜。 小乘佛教 : 贬低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只着 眼于追求个人的解脱。
9
7、降魔成道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第6 窟浮雕 北魏 释迦太子舍弃了折磨肉 体的苦修,选择了中道。 于是,他来到菩提伽耶 的一棵菩提树下,经过 了七天七夜的入定,战 胜了内心群魔的诱惑与 扰乱,悟出了宇宙人生 的本质,获得了解脱。 他成了现代的佛祖。

10
印度佛陀伽耶的菩提树与大塔
11
8、初转法轮
佛教与中国 文化
一、 印度佛教及其传入
一、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 Sakyamuni )出生于古 印度迦毗罗卫(今尼泊尔国南部的提罗拉 科特附近)的释迦族。“释迦牟尼”意为 释迦族的圣人。姓乔达摩( Gautama, 也 译瞿昙),名悉达多(Siddhattha)。佛 教 称 为 之 为 “ 佛 ” 或 “ 佛 陀 ” ( Buddha ),意为觉悟者,达到觉悟的 人。
1、乘象入胎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第6 窟浮雕 北魏 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王 后摩耶夫人,梦见了一 位菩萨骑着白象,在光 明的照耀下,在鼓乐与 鲜花的的簇拥下,从空 中降下,进入了她的寝 宫。她因此而怀孕了。

中华文化与佛教的结合与发展

中华文化与佛教的结合与发展

中华文化与佛教的结合与发展中国文化和佛教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它们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为中国民族文化的瑰宝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价值。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经过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之后,形成了独特的中华传统文化,而佛教作为外来文化的一部分,为中华传统文化注入了广泛的宇宙观和生命意义的价值特征。

在过去的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文化和佛教的结合和发展具有长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佛教传入中国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情况佛教传入中国产生于公元前二世纪,据现在发掘的文献资料,印度的佛教僧侣和商人经过广泛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将佛教带到了中国。

自唐代以后,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在唐代达到了鼎盛的时期,这使得佛教成为一种在中国广泛的信仰。

佛教的学说和美学观念与中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形成了广泛的文化传统。

这些文化传统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也是中华文化和佛教结合发展的核心价值。

二、中华文化和佛教结合及其历史价值中华传统文化一直被视为一种具有自主特点和文化底蕴的文化。

在其发展过程中,佛教的思想和美学观念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佛教中的观念和中华传统文化的观念有许多相同之处,这些相同之处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和佛教结合发展的核心价值。

比如,佛教中的“因果报应”和“舍己为人”,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报应必在”、“仁爱中华”有很大的联系。

佛教的“菩提心”和“普度众生”,也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化自然”、“仁慈天下”密切相关,这些相互贴合的思想和美学观念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佛教中的禅宗和中国的武术、书法、摄影等艺术形式相得益彰,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

三、中华文化和佛教结合的现实意义中华文化和佛教结合的现实意义在于,它对于人类未来文化的发展有一定的指向性意义。

佛教强调自我塑造和内心的修养,这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视修身和谦虚有很大的联系。

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与佛教结合发展的核心价值。

这种文化传统有可能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它应该得到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佛教的传入与中国文化的融合

佛教的传入与中国文化的融合

佛教的传入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佛教作为一种重要的宗教和文化传统,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以来,佛教在中国逐渐融入了国人的生活,并对中国的哲学、艺术、文学等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佛教的传入、中国文化接纳佛教、佛教对中国文化的融合三个方面来探讨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一、佛教的传入佛教是在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的,当时佛教经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西北地区。

最早传入的是大乘佛教,随后又传入了小乘佛教。

佛教经过了古印度、中亚等地的影响,带来了自身的哲学思想、信仰体系和寺庙建筑等方面的文化元素。

二、中国文化接纳佛教佛教传入中国后,得到了中国政府和民众的广泛接纳。

首先,佛教融入了中国的宗教体系,与中国的道教、儒家等宗教和哲学观念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

其次,佛教的思想与中国的文化传统相契合,如佛教强调的慈悲、般若等思想与中国的仁爱教育、道德观念相辅相成。

此外,佛教艺术、文学等方面的表现形式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产生了独特的中国佛教艺术和佛教文学。

三、佛教对中国文化的融合佛教在中国的传入和融合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宗教和哲学,也对中国的艺术、文学、建筑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佛教艺术方面,中国佛教寺庙的建筑、佛像的雕刻等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和雕塑艺术的特点。

其次,在佛教文学方面,中国佛教的经典和经典故事通过文字的表达传播开来,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次,在佛教哲学方面,佛教的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如道家、儒家等产生了对话和交流,促进了中国哲学的繁荣和发展。

总之,佛教的传入与中国文化的融合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过程。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和融合表明中国是一个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文明古国,能够吸收外来文化并与本土文化相互融合。

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的宗教、文化,并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发展。

佛教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对中国社会和人民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传承至今。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是一种源于印度的宗教,传入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虽然起源于南亚,但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中,逐渐与道教、儒家思想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佛教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

一、佛教的传入与融合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在汉朝时期,大约情况在公元前200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逐渐融入中国文化,形成了中华佛教的特色,成为中华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最初通过中亚和印度传入中国,一开始只受到局部的接受。

但是,自汉中朝以后,佛教从需要适应新的文化环境,对于中国文化的融入也变得更加容易。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经汉朝、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以及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二、佛教与艺术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艺术文化。

中华佛教艺术首先表现在宗教工艺品上。

佛教雕刻和造像艺术是中华佛教艺术文化的精华。

在佛教建筑的领域中,释迦牟尼堂、佛殿和禅宗寺庙是佛教建筑的代表。

佛教建筑风格以曲线装饰为主,突出了自然界的和谐和美。

但是,佛教的艺术文化不仅仅表现在建筑和雕塑领域。

佛教音乐、书法、绘画等各种艺术形式中,都有佛教的文化痕迹。

其中,佛教书法是佛教文化的代表之一,它是佛教文化和汉字书法艺术的结合体。

佛教书法包含著佛经和佛教经典的内容,形象表达了佛教各个层面的理念和思想。

绘画中的佛教题材题材居多,如《洛神赋》、《十六罗汉图》等等。

三、佛教与思想佛教对于中国的文化影响不仅仅局限于艺术领域,更深远的影响是在思想和哲学方面。

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历程中逐渐与儒家、道家思想相融合,形成了中国佛教独具一格的思想文化。

佛教思想的核心是慈悲、智慧、涵容,它与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理念相融合,并且逐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佛教思想在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对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都产生了相对应的影响。

四、佛教与社会佛教信仰在中国社会中也是占据一席之位,成为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与中国文化

佛教与中国文化

《西方净土变》

(2)本生故事:描绘释迦牟尼前生所做的善 业功德。
《尸毗王本生割肉茂鸽》

(3)尊像图:包括佛、菩萨、阿罗汉、小千 佛、飞天。

(4)供养人像:出钱修窟人的画像。

莫高窟塑像
王道士的是非功过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二、佛寺

洛阳白马寺是我国第一座佛教寺院,建于东汉年间。


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西行求法的是三国时代 的朱士行。他促进了东西政治、文化的交流。

南朝各代统治者都信佛教,其中以梁武帝萧 衍最为突出。
梁武帝提出了“三教同源”说,认为儒教、道教皆 来源于佛教。 大力发展寺院经济。 提出佛教徒不可以吃肉的戒律。




由于统治者的大力支持,云冈石窟、敦煌、 龙门石窟及佛塔、佛寺、佛像都在这一时期 大力建造。

禅宗


禅,禅那的简称,汉译为静虑,一般叫禅定。此法 是将心专注,一心参究,以期证悟。 禅宗,中国佛教独有的宗派。形成于唐代,以专修 禅定为主,主张以禅定概括佛教修习的全部内容, 由此得名。 禅宗公案,前辈禅师获得禅悟体验的言行记录,久 而久之成为坐禅者转迷开悟的指示。
印度禅的初祖——迦叶 公案:拈花微笑


世尊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 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 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付嘱摩诃迦叶。” (《五灯会元》)
中国禅的初祖——菩提达摩(公案:达摩面 壁) 中国禅的二祖——慧可(公案:断臂求法)

禅宗六祖——慧能
中国禅宗的第六代祖师,禅宗的实际创始人 为慧能。 公案:风动还是幡动 《坛经》,慧能弟子或再传弟子记载的慧能 言行录。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敦煌莫高窟
龙门石窟
大同悬空寺
少林寺塔林
大雁塔
佛教

中国传统文化
学习目标
1、了解佛教起源。 2、了解佛教传入中国的历程。 3、了解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起源
释迦牟尼,姓乔达摩,名悉达多,生于古尼泊 尔,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66-前486年。本是迦 毗罗卫国净饭国的太子,善射骑,博学多艺, 也富于沉默思考。29岁离家,到处寻师访友, 独修苦行,探索人生解脱之门。据说,在菩提 树下冥想七天七夜,终于恍然大悟,确信已经 洞达了人生痛苦的本源,断除了生老病死的根 本,使贪、瞋、痴等烦恼不再起于心头。这标 志着他觉悟成道,成了佛,佛即佛陀,意为觉 者、知者。这一年释迦牟尼三十五岁。
佛教的基本教义
佛教的基本教义主要是“四谛”、 “八正道”等,被称为释迦牟尼的根本教 法。 四谛,就是:苦、集、灭、道。苦谛, 即要人们把现世看成是痛苦的,人生充满 着苦。集谛,即要人们把苦恼产生的原因, 看成是起源于人本能的欲望(色、声、香、 味、触五欲)。灭谛,即要人们相信苦恼 的根源——“五欲”是可以完全消除的, 因此每个人都可以得到“解脱”而成佛。 道谛,即要人们相信有一条可以使人解脱 的途径。
八正道又叫八圣道,包括:正见、 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 进、正念、正定,即要求人们按 照佛教的教义来观察、思考、说 话、行动和生活。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演变
• 第一个阶段,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冲突。 按照当时佛教的正统观点,出家人是不应当礼敬 君王,不需要孝养父母的,而这两点总是与中国 传统的儒家思想相背离的。但是,佛教坚持万事 都要忍耐、来世福今世修的教义。对处于水深火 热中的广大劳动人民来说,忍耐可以下世得福是 非常具有诱惑的;对统治阶级来说,佛教教义中 的忍耐对维护封建统治是具有非常好的作用的, 统治阶级正是处于这样的考虑从而开始认可佛教 的。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深厚的交融。

佛教自西域传入中国,不仅在信仰和宗教方面给予了中国人民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影响、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和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影响1. 理念交融佛教强调“空”、“无”、“缘”、“悟”,主张从痛苦中解脱,追求心灵的安宁与平和。

而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倡导伦理道德,追求和谐与中庸。

佛教的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产生了共鸣与交融,相互借鉴,互相影响。

2. 艺术融合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与中国的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形式产生了深入互动。

佛教艺术融合了中国传统绘画和雕塑的艺术风格,形成了具有独特韵味的佛教艺术风格,如洛阳大佛、敦煌壁画等都是佛教艺术的杰作,展现了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之美。

3. 文化共通佛教弘扬慈悲、智慧和善行等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追求人伦关系、道德准则的理念相契合。

佛教的禅宗等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

佛教的传入也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二、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1. 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最早是通过丝绸之路从西域传入中国。

公元前2世纪,汉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西域与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逐渐增多。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逐渐在中国扎根,为中国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2. 佛教在中华文化中的融合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佛教的经文翻译、传教活动以及修行方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了中国的佛教体系,如禅宗、华严宗等。

佛教的发展过程中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元素,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三、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1. 倡导人伦关系佛教倡导众生慈悲为怀,尊重他人权利与尊严,提倡平等与和睦的人际关系。

全面精讲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完整 可编辑使用)

全面精讲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完整 可编辑使用)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佛教的创始与教义
㈢.佛教教义
3.“业报轮回说”
佛教教义的基本思想是: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善有 善报,恶有恶报。释迦牟尼建立了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 生命现象论。
三世因果:前世、今世、来世。三世业力互为因果,
六道轮回:生命的种类分为六道,即:天道,阿修罗道 (界于天魔之际),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因 善恶程度而在六道中沦为一道,行善可提高轮回的层次, 但只有皈依佛法,虔诚修炼,觉悟成佛,才能跳出六道, 超脱轮回之苦。
1.欲界:界内的众生生命,都从欲爱。 2.色界:色界的众生,但有情意而无欲。 3.无色界:界内众生但有意识,而无情欲。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佛教的创始与教义
㈠.释迦牟尼及其佛教的创立 ㈡.佛教的宇宙观——“三界”、“大千世 界大”千世界:
佛教以一个日月系统为作为一世界的单位, 累计1000个日月系列的世界,名为一个小千世界; 累计1000个小千世界,名为一个中千世界;累计 1000个中千世界,名为一个大千世界。如此三千 大千世界,在这无垠无限的宇宙,至多如河沙数 量,不可计算。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流派
● 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西域佛教国大月氏 使臣伊存来朝,博士弟子景卢从伊存受《浮屠经》,从此, 佛教取得了合法的地位,在中国公开传播。
●汉晋时期,佛教初入,中国人把它看成一种神仙方术。 佛道的夷夏优劣之辩,《三破论》佛教破国、破家、破身。
● 佛儒关于忠君孝亲之辩,子曰:身体肤发,授之父母, 不能随便损毁,削发、单身,是不孝也,对君王不行跪拜之 礼,是不忠也。对曰,一人得道成佛,全家罪孽清除,是谓 孝;不拘小节形式,有忠君爱人之心,是谓大忠,宋代禅宗 名僧契嵩以佛之“五戒”会通儒之“五信”,不杀生即仁, 不偷盗即义,不邪淫即礼,不饮酒即智,不妄语即信。

佛教的传入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佛教起源于公元前2世纪的汉朝,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等历史时期,并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文明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佛教文化。

佛教作为东方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国的文化、哲学、艺术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是源于印度的一种宗教思想,传播到中国是通过丝绸之路。

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汉唐与西域地区的贸易联络,为佛教传到中国奠定了基础。

最早传入中国的佛教教派是大乘佛教,又称为正法师佛教,具有普遍性,更符合中国人的宗教意识。

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一)思想方面佛教的到来对中国的思想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教学中充满着仁爱、慈悲、智慧等思想,降低了世俗化的纷争,提高了人们的人文精神。

佛教思想中的“因果律”、“轮回转世”等思想,也得到了中国人的认同和接纳。

(二)文学方面中国传统文学也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

唐朝盛世时期,佛教文学大量涌现,成为唐诗中的一种主要流派。

著名的诗人李白、王维、白居易、杜甫等人,曾在其诗作中表现出对佛教的推崇和追求。

(三)艺术方面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艺术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佛教文化中强调的超然与清静的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追求紧密相连,孕育了独具特色的佛教艺术。

禅宗中“禅意六字”、“心印佛像”等表现,都体现了佛教文化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三、结语佛教的传入,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

佛教文化中蕴含的仁爱、慈悲、智慧等传统哲学思想,不仅弥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缺陷,更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佛教文化中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也为中国传统艺术注入了新的元素,开拓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空间。

佛教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深远,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 第七讲 佛教与中国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第七讲 佛教与中国文化


飞鸟各投林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 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 还了命,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 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 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 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 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天龙八部》
由中国传统文化的性格所决定, 在中国传播与发达的主要是大乘佛教

“自度度人”“不断烦恼而得涅槃”→入世 精神 修持简便易行→居士佛教


丰富的学术文化内容→文化发达
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一)佛教的传入
两汉之际
“汉明求法” 《四十二章经序》

昔汉孝明皇帝,夜梦见神人,身体有金色, 项有日光,飞在殿前。意中欣然,甚悦之。 明日问群臣,此为何神也?有通人傅毅曰: “臣闻天竺有得道者,号曰佛,轻举能飞, 殆将其神也。”于是上悟,即遣使者张骞、 羽林中郎将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二人, 至大月氏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在十四石 函中,登起立塔寺。于是道法流布,处处修 立佛寺。远人伏化,愿为臣妾者不可称数。 国内清宁,含识之类蒙恩受赖,于今不绝也。 (《出三藏记集》卷六)
6、佛教对科学的影响
7、佛教对民俗的影响
佛教与中国文学Βιβλιοθήκη 《西游记》唐僧,玄奘 《瑜伽师地论》 《大唐西域记》 《成唯识论》


《红楼梦》 太虚幻境石牌坊联语: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 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食对于一切生命来说,都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需要之一。

对于一般动物而言,饮食不过是一种本能的需求——填饱肚子而已,但对于人——有着独立的双手、发明了火和工具、具有高度社会文明——这种高等动物来说,饮食就不限于填饱肚子了,虽然它仍是第一需要。

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使饮食不仅在数量、质量上有了极大的飞跃,而且已形成了特有的饮食观念,被赋予了重要的社会职能,升华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

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很早就进入农耕时代,数千年来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饮食文化。

随着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中国的饮食文化在世界各国大放异彩,一直享有盛誉,这是值得千百万炎黄子孙引为骄傲的。

如果我们回顾历史,对饮食文化稍作研究,就会发现,佛教传入我国两千年来,给予了中国的饮食文化以很大的影响。

笔者拟就这个问题略作探讨,希望有助于认识和光大佛教的饮食文化和中国的饮食文化。

一、中国固有的饮食文化在蛮荒时代,人类山居野处,与一般灵长类动物没有什么区别。

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食物丰富了,人们开始讲究饮食的质量、品味。

而氏族社会乃至阶级和国家的形成以及敬鬼神祭祖先的需要,饮食更被赋予了社会的功能和宗教的意义,由此构成了人类早期的饮食文化。

例如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前1100年我国的夏、商时期,考古发现当时已出现五谷、家畜,已能酿酒,已能生产一些陶瓷器皿和青铜酒具等,它们既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又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礼记》认为:“礼制的产生是从饮食开始的。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

此时的饮食文化可以说已相当发达,并出现了许多重要的饮食理论。

例如《论语》有“食不言,寝不语”、“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强调“吃饭不可过饱”,饮酒须有节制,不可喝到神志昏乱。

儒家充分肯定食欲的客观性:“食色,性也,人之大欲存焉”(《孟子·告子上》),同时又要求有所节制,要合乎礼:“欲虽不可尽,求者犹近尽;欲虽不可尽,求可节也。

”(《荀子》)。

这些论述充分表明儒家的饮食观是节欲合礼型讲求实际的饮食观。

汉代以后随着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上述饮食观构成了我国饮食观念的主流。

又如伟大的哲学家老子、庄子主张清净无为、修身养性,对我国饮食理论的形成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其饮食观在顺乎自然,达到果腹、怡神、延寿的目的。

道家的饮食观属于寡欲养生型的饮食观,它对于后世道教饮食文化的形成及方士、医家对饮食理论的研究起到了奠基和指导性的作用。

那么佛教传入之后,带有印度和西域特点的佛教的饮食文化与我国的饮食文化发生了什么样的联系,对其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让我们首先来看一看什么是佛教的饮食文化。

二、佛教的饮食文化及其特点佛教产生于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古印度,它作为一种宗教的哲学体系,对人的食欲以及饮食与修行、传教的关系有着许多独到的研究和规定。

佛陀为沙弥说十数法,第一句即“一切众生皆依食住。

”住有生存、安住之义,也就是说,一切众生必需依食而得生存。

佛教将食从欲望、摄取、执着的角度分为四种:1、段食,指人体由对食物营养及色香味的生理需求而进行的摄取行为,由于饮食有粗细、餐次的不同,因而名为段食。

2、触食,众生以眼、耳、鼻、舌、身、意六种官能(六根)去接触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境界(六尘),由于根境识结合而生起欲乐、适意的感觉,即为触食。

3、思食,即各种思虑、思考、意欲,使意识活动得以进行,是为思食。

4、识食,与爱欲相应,执着身心为我的潜意识活动,即为识食。

这四种食一个比一个细,后三种食基本属于精神活动范畴。

佛教通过这种划分,将“食”的概念扩展到精神领域,认为一切能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的东西都可称为食,它直接增益着有情众生的现前生命,同时关系着未来生命的再创。

如《杂阿含经》卷33说:“若于四食,无贪无喜,无贪无喜故……于未来世,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不起。

(须知)于四食有贪有喜,则有忧悲有尘垢……。

”显然,佛教对四食的划分是出于修行的需要,是为了彻底解脱对“食”的渴求,但客观上深化和丰富了我国的饮食理论,实际上也是十分科学的。

我们今天不也常把知识比作精神食粮吗!佛教认为“食”是众生生死症结的根本所在,若调适不当则不能与道相应。

当年释迦牟尼佛在雪山修苦行六年,有时一日仅食一粟一麦,饿得骨瘦如柴,却始终未能与解脱境界相应。

于是放弃苦行,接受牧牛女供养的奶酪,身体得到资益,于菩提树下很快进入禅定境界,相传在腊月初八日晨睹明星而悟道。

可见适当的食物和营养对禅修的重要性。

后世佛教徒为了纪念释迦佛的成道日,每年腊月初八都要熬粥供众,称为腊八粥。

千百年来吃“腊八粥”已成为我国民间的一种习俗。

人的身体作为一种活的物质存在形式,离不开饮食的滋养、能量的补充。

因此佛教将饮食列为必备的四种供养之一(其余三种为衣服、卧具、汤药)。

不过佛教不是把饮食当作目的,而是当作一种手段,所谓借假以修真。

佛教在饮食问题上奉行中道哲学,既不自苦也不纵欲。

因此在我国的寺院常可听见“法轮未转,食轮先转”、“身安则道隆”的说法。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有着庞大的僧团组织,为了修行自律、传教度人,释迦牟尼佛根据当时的环境和修行的需要,相应地制定了许多饮食仪轨和戒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托钵乞食制度:这基本上沿袭了当时印度出家隐修者的习惯,不过在其目的及某些要求上有些不同。

主要是为了便于专心修行,磨练身心,要求不择贫富、好坏,与施者结缘,使施者得种福田。

这种制度不符合我国国情,基本未得到实行,转而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农禅并重的佛寺传统。

2、过午不食戒:佛教认为,早晨为天人食时,中午为法食时,下午为畜生食时,夜晚为鬼神食时。

因而规定日过正午即不许进食,仅可饮水或浆,称之为持午或吃斋。

从修行角度看,这既可避免过于扰民,以节制食欲,又有利于节省时间,有助于禅修。

它被列为最基本的十种戒规之一,过去一般都得到遵行。

近代我国佛寺事务较忙,此戒稍见松弛。

3、素食规定:这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禁断五辛,如葱、蒜、韭、薤、兴渠。

佛教认为这五种辛臭植物熟食生淫、生食发嗔,不利修行,因而禁食;另一种则是基于佛教的慈悲教义,禁食各种动物之肉。

在上座部佛教国家,由于实行托钵乞食制度,施主给什么就吃什么,因而仅仅要求食三种净肉,即未见到屠宰、未听见惨叫且不是专为自己宰杀的动物之肉。

但在我国汉族地区,由于奉行大乘教义,自梁武帝大力倡导素食之后,僧人均忌食一切形式的肉食和五辛,影响至今,成为汉传佛教的一大特色。

4、酒戒:酒能令人乱性丧智,危害社会,更是修行之大忌。

传说佛陀时代有一位具神通的弟子因误饮酒,醉卧于途,神通尽失,威仪扫地,佛陀当即率众弟子现场说法,制定了酒戒。

此戒被列为出家在家佛弟子的五大戒之一,可见其重视程度。

不过若因病须饮酒也是可以的。

5、进食仪轨:佛教将进食视为一种重要的修行方便,各地僧团或佛寺根据有关戒规制定了相应的仪轨,并衍为每日的一大佛事活动:每日早晨和午前进食时,全体僧众闻号令穿袍搭衣齐集斋堂,奉诵偈咒,先奉请十方诸佛菩萨临斋,其次取出少许食物,通过念诵变食真言等施予“大鹏金翅鸟”、“罗刹鬼子母”及旷野鬼神众,然后食存五观、进食,用斋毕还须为施主回向祈福。

若逢佛菩萨圣诞和大的节日,还须到佛祖像前举行上供仪式。

值得一提的是,在进食的过程中根据戒律还须遵行一定的规矩。

这在250条比丘戒(比丘尼戒348条)中都有着很具体的规定。

著名的《百丈清规》在《日用规范》篇中说:“吃食之法,不得将口就食,不得将食就口,取钵放钵,并匙箸不得有声。

不得咳嗽,不得搐鼻喷嚏,若自喷嚏,当以衣袖掩鼻。

不得抓头,恐风屑落邻单钵中。

不得以手挑牙,不得嚼饭啜羹作声。

不得钵中央挑饭,不得大抟食,不得张口待食,不得遗落饭食,不得手把散饭。

食如有菜滓,安钵后屏处。

……不得将头钵盛湿食,不得将羹汁放头钵内淘饭吃,不得挑菜头钵内和饭吃。

食时须看上下肩,不得太缓。

”规定可谓仔细入微。

宋明理学家常憧憬一种约束身心、进退有序而生机盎然的“礼乐”生活,而当他们到禅堂参观僧人的“过堂”(即就餐)等仪式后,竟也由衷地称赞说:“三代礼乐,尽在其中”,悲叹“儒门淡泊,收拾不住,尽归佛门”。

由此可见佛教饮食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综上所述,佛教的饮食文化实属一种修行教化型的饮食文化。

三、佛教对我国饮食文化的影响首先从饮食的理论、观念、道德修养看:1、佛教认为,一切有益于人、能令人生起执著、意乐的对象皆可名为食,并将它分为段食、触食、思食、识食四类,同时指出,一切形式的生命无不依食而生存。

这在我国是前所未有的,因而扩大和深化了我国对“食”的认识。

2、佛教要求僧人在进食前作五种观想:(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2)忖己德行,全缺应供;(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5)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这较好地反映了佛教对饮食的态度及对饮食的作用与目的的看法。

宋代著名学者黄庭坚有鉴于此撰写了《士大夫食时五观》,将佛教的上述思想融入到儒家的理念之中,表明它对于世人反省自律,养成珍视他人劳动、爱惜粮食的习惯,增进道德,有着启发、借鉴的作用。

3、佛教关于进食方面的戒规、仪轨拓展丰富了我国饮食行为方面的功能作用,即除了通常的疗饥、求营养、求滋味、交谊应酬、养生之外,还被赋予了祭祀、修心养性及教化的功能,文化韵味浓厚。

难怪理学大师程颢游定林寺时,目睹僧人威仪济济,进退合度,以为“三代礼乐,尽在其中”。

其次从饮食的结构和风俗习惯看:1、关于素食。

苏东坡曾撰有《菜羹赋》,把吃素食与安贫乐道、好仁不杀及向大自然回归联系起来,极力提倡。

一般来说,素食清淡、鲜美、营养丰富,不易伤脾胃,的确是一类有益健康、长寿的理想食品。

目前我国的素菜已发展到数千种,成为了人民群众饮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大家知道,佛教是讲慈悲戒杀的,但在传入我国初期,僧人还允许吃三净肉。

到了南北朝时期,由于梁武帝笃信佛教,严禁僧人食一切肉,从此全国成千上万的佛寺一律素食,广大的在家信众亦竭力效仿,于是在全社会形成了素食的风气。

这种风气在宋代以后更是盛行,全国许多的寺院都能做出一些色香味俱佳的素食名菜。

社会上也出现了专营素菜的素食店,以满足广大佛教徒和素食爱好者的需要。

甚至皇宫中也专设有“素局”,以供皇帝、皇后斋戒之日用。

可以说正是由于佛教对素食的提倡与需要,才使中华素食体系得以形成并大放异彩。

2、关于茶。

茶早在我国的周代即已出现,不过在晋代以前多用作药品或煮茶粥。

魏晋以后,一些佛教禅师发现茶有提神益思解乏的作用,正好解决因午后不食及夜晚参禅出现的精力不够、又乏又困的问题,因而多方搜求或四处种植,大量饮用,推动了社会上饮茶风气的形成。

尤其在唐代禅宗创立之后,许多禅寺奉行农禅并重,种植、培育、制作了一些茶叶精品,久而久之成为了名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