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者的存在论桎梏——列维纳斯身体意向性思想探赜.doc

合集下载

论勒维纳斯的他者理论

论勒维纳斯的他者理论

论勒维纳斯的他者理论LevinasLevinas前言勒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1906年-1995年)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以独特的“他者”的概念为核心,对传统的欧洲哲学和现代思想体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他在哲学史上的地位不仅体现在个体伦理学的成就上,同时也体现在他所提出的独特的“他者理论”上。

本文首先会介绍西方哲学史上的“主体—客体”二元论,并针对这种思想体系的缺陷,勒维纳斯提出自己的“他者理论”,并阐释其思想内涵。

接着,分析勒维纳斯的“他者理论”与西方现代社会以及哲学思想的契合点和分歧点,以及勒维纳斯的思想对当下伦理学领域的参照意义。

最后,指出勒维纳斯的“他者理论”所存在的争议和需要明确的问题,并对其未来的哲学发展趋势作出预测。

西方哲学史上的“主体—客体”二元论从古希腊哲学起,西方哲学便开展了对于“主体—客体”这一二元论的探究,即认为存在两个绝对反面的概念,一个是认识主体“我”,另一个是认识客体“世界”,并将这种对立作为一种思维范畴来理解世间万物。

在笛卡尔的哲学体系中,这种二元论的思想被进一步强化,他主张通过“分析”和“合成”,即将逻辑推理作为认识客体的方法,通过理性的主动思维来对客观世界进行认知。

笛卡尔的这种认识方法影响了17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并逐渐演变成为现代哲学体系的根基。

然而,在这种“主体—客体”二元论的思想体系下,主体被认为是具有普遍性、本质性和绝对性的,而客体则是主体自身创造的物质世界。

这样的二元论思想似乎揭示出了人类对于宇宙本源的认识,但是也造成了一些内在的问题:首先,客体作为主体认识对象并不代表客体本身就是这样的;其次,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并没有排除所有的不确定性。

这些问题的存在,打破了二元论思想的稳定性和绝对性,因此许多哲学家开始寻求一种新的哲学思想体系。

勒维纳斯的他者理论勒维纳斯的思想,与西方哲学史上的“主体—客体”二元论形成对比。

勒维纳斯认为,主体不是绝对自足的,他的存在即是他者的存在。

破出存在:列维纳斯论身体——物质性、感受性和超越性的三重交织

破出存在:列维纳斯论身体——物质性、感受性和超越性的三重交织

破出存在:列维纳斯论身体———物质性、感受性和超越性的三重交织张荔君【摘要】身体的地位在当代法国哲学中的地位得到逐步提升,列维纳斯从存在论的角度深入考察了身体的功能。

在列维纳斯思想中,身体以物质性、感受性以及超越性为主要特征,这三重特性交织于其身体理论之中。

身体的物质性表现为自身同一、自身凝聚以及对超越性的排除,身体的感受性由前期仅仅具有同一性扩展为兼具同一性与超越性。

身体在其同一性中产生自身分裂,这种分裂体现在母性身体这一典型化的身体样式之中。

母性身体的特点表现为在自身中“孕育他者”,因此,由外在性引发的超越便在身体内部被引发。

列维纳斯后期极力探寻“别于存在”“破出存在”的方式,身体的这三重特征为主体如何从内部实现超越,从主体内部“破出存在”、实现主体的“内爆”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方案。

【关键词】身体;物质性;感受性;超越性;母性中图分类号:B565 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23)06-0081-08作者简介:张荔君,哲学博士,(广州510275)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后。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列维纳斯文集》翻译与研究”(20&ZD035)西方哲学主流传统认为人由灵魂(精神/思想)和身体这两部分构成,这一传统强调精神、思想而贬抑身体,精神意味着人的崇高性和超越性,身体则标志着人的动物性和有限性,身体总是遭到贬抑和排斥。

身体被当作精神的负担,精神的攀升最终通过摆脱身体的有限性来克服身体的障碍。

身体问题在当代法国哲学的语境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并且与主体性问题密不可分,对身体的探讨构成了当代法国哲学探讨主体性的独特视角,身体的哲学地位经过当代法国哲学的重新诠释也得以愈加凸显。

对身体的重视构成受胡塞尔、海德格尔影响下法国哲学发展的重要一环,也构成列维纳斯思想的核心问题之一。

在列维纳斯看来,身体既是内在性或享受实现的场所,也是形而上学的超越运动①得以进行的基础。

破出存在的责任——列维纳斯的责任伦理思想探析

破出存在的责任——列维纳斯的责任伦理思想探析

破出存在的责任———列维纳斯的责任伦理思想探析王玉静【摘要】逃离存在是列维纳斯终其一生钻研的主题。

在思想成熟的晚期,他虽然不再用本体论的语言论述如何“逃离存在”,但却通过阐述为他者的责任而成功地为“破出存在”开辟了伦理言说的路径。

本文通过分析责任和“说”“善”“切近”“感受性”及“替代”的关系,分别从责任的言说结构,责任的伦理意涵,责任的具体形式,以及责任的最终目的四个方面考察列维纳斯的责任伦理思想,以期从一个较为全面的视角还原“责任”这一概念在列维纳斯思想中的统领性地位。

【关键词】列维纳斯;责任;说;善;切近;感受性;替代中图分类号:B565 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23)05-0078-08作者简介:王玉静,山西晋城人,哲学博士,(广州510641)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西方责任伦理思想形成与发展研究”(19BZX124);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四五”规划共建课题:“列维纳斯责任伦理思想研究”(2023GZGJ115)一、问题之源起:破出存在的责任?列维纳斯以其毕生的心血逃离存在的同一和暴力,这从他早期著作《从存在到存在者》中可窥得端倪,如他在这本书的前言提到:“引领一个存在者趋向善的过程……是一个摆脱存在以及描述它的范畴的过程,是一种出越。

”①到《总体与无限》时,这种逃离更加显明。

他认为将本体论置于伦理学之前,就是将一种“知”的关系置于伦理的关系之前。

存在在存在者之前,是存在对存在者的宰制,是一种对他者的同一化。

在列维纳斯看来,哲学中的第一关系是伦理关系,而不是事前预设的非人格的存在。

如果说他在《总体与无限》中还用的是本体论的语言来试图越出存在,那么在晚期的重要著作《他者的人文主义》(Humanismedel autrehomme)和《另外于是,或在超过是其所是之处》(Autrementqu êtreouau-delàdel essence)(下文简称《另外于是》)中,他用的则是伦理的语言,抽丝剥茧地为超越存在进行论证。

2.为_他者_与主体的责任_列维纳斯_他者_理论的伦理诉求_孙庆斌

2.为_他者_与主体的责任_列维纳斯_他者_理论的伦理诉求_孙庆斌

为“他者”与主体的责任: 列维纳斯“他者”理论的伦理诉求孙庆斌内容提要 他者问题是西方现代哲学视域内的一个重要问题,最早源于现象学走出唯我论立场的构想,其后在心理学、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理论中得以进一步彰显。

列维纳斯指出了他者在西方传统本体论哲学中的同一性命运,在批判的立场上提出了伦理优先的原则立场,其最终指向的还是哲学的重要论题———主体性问题。

借助于对他者问题的精致分析,列维纳斯将为他者的精神赋予人,建构了为他者负责的主体。

关键词 他者 自我 伦理 德国哲学家托尼逊在《他人》一书中指出,他人问题是20世纪第一哲学的主题。

的确,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乃至于全世界范围内的思想和文化领域有一个强音符为各方所关注,这就是“他者”问题。

他者问题最早源于现象学的构想,后来在心理学、分析哲学、后现代主义等理论中进一步丰富深化。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指出,精神病患者通过向分析者的言说来疏通自己已经“患病”的心路,分析者处于不在场的状态提供给病人一个无人的情境,让被意识压抑的无意识来言说,这个不在场的分析者就是拉康所说的言说结构中的另外一个认知者,也就是他者,“通过他者,你可以被听到,也可以被认知”①。

英美分析哲学在关于言说的阐释中也涉及他者问题,他们主要关心的是他人之心的认知问题,也就是我们怎样知道除我们自己之外存在着具有思想、感情和其他心理属性的人的问题。

后现代主义者福柯通过批判反思现代性而揭示了理性的各种他者的命运,不管是他人的他性还是文化的他性,都表现为对趋同化倾向的突破,并且力主向多样化、异质性开放。

循着福柯的权力谱系学,赛义德揭露了近现代西方知识体系在西方帝国主义者使非西方世界从属于自己的长期历史过程中所发挥的帮凶作用,西方世界使用西方中心论的权力话语制造出一个从属性的他者———东方世界。

综观西方现代语境下的他者话语,一个基本的趋势就是对被各种权力中心所边缘化的他者的同情与张扬,列维纳斯是其中走的更远的一个。

论列维纳斯对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他者”观的批判

论列维纳斯对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他者”观的批判

论列维纳斯对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他者”观的批判陈程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美学)(下)》
【年(卷),期】2024()5
【摘要】“他者”问题是现象学不可回避的关键问题,它直接关系“人应当如何生活”这一基本哲学问题。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提出了“共在”思想,将自我与他者消融其中,由此破出封闭“我思”的唯我困境。

而在列维纳斯看来,海氏的“共在”虽然突破了传统唯我,但又在另一维度上倒向了唯我。

此在虽然承认他者,但在地位上优越于他者,这一偏见终将倒向帝国主义暴力。

对此,他分别对海氏共在中所隐藏的“私人性—总体性”弊病进行批判,试图重新探讨“自我—他者”的人生现象,期许将个人生存的迷恋转向对他者的关注,面向现实的伦理生活。

【总页数】7页(P13-19)
【作者】陈程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碧泉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51
【相关文献】
1.从《存在与时间》到《时间与存在》——比较海德格尔前后期时间观的转变
2.时间之思——论流俗时间观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时间观
3.论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对流俗时间观的批判
4.以时间论存在——谈海德格尔《时间与存在》中
的时间观5.《存在与时间》“常人”观视域下的机器人、经济人与超人——基于海德格尔的现代性批判语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列维纳斯《从存在到存在者》第二章第一节意向

列维纳斯《从存在到存在者》第二章第一节意向

列维纳斯《从存在到存在者》第二章世界第一节意向第一段(33页第一段):简要的说了一下通过努力将瞬间承担起来并不是通常理解的那样在自我与世界之间建立了联系。

列维纳斯想要强调的是,前面的分析是一种现象学上的超越主客二分的一种哲学分析,与通常哲学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整个的下面关于世界的现象学的分析也在从事于这样的目的:就是不要将他所说的世界说成是客观的、外在的世界或者世界性,从而借以澄清他所谓的世界的真正意蕴。

第二段(33页第二段):二者的最为显著的差异就是一个将世界与自我(我们)相分离,认为我们是在于对象打交道;而另外一种则是将我们介入世界之中的事件看做一个整体,强调它的行动以及行动过程,在事件之中并没有敉平“存在活动、动词意义上的存在的曲折变化”。

第三段(33页第三段):“意向”这个概念准确的说明了列维纳斯的世界的含义。

这里的意向并不仅仅是胡塞尔意义上的那种排除了肉体成分的纯粹的意识,它还应包括,或者说最为关键的是,激起它的欲望。

意向并不是由操心所激起的。

将欲望与意向相联系,列维纳斯大大推进了现象学的深度和内涵。

第四段(34页第一段):对于存在之操心并不包括意向的成分。

在存在之操心之中仍然存在存在与存在者的主客的二分,当我们充满欲望时,我们并没有为存在而操心,而是真诚的沉浸于我所欲求的对象,沉浸于能平息我欲望的事务中。

欲望是一种好的意志。

欲求对象即是终点、就是目的。

第五段(34页第二段):无意识、不言而喻这样的现象中,我们其实是在用意识来阐释它们,它们之进入我们的世界之中就已经是意识的了。

但是它们本身并不是意识,我们不应将无意识当做是另一种意识来看待。

真正的意识是一种真诚,在其中意向与光照构成了世界的本质事件。

世界是意识的领域,是意识的典型结构支配着无意识对世界的渗透,并赋予它们以意义。

第六段(35页第二段):从哲学史和文明史的角度来说明“欲望”就是静止的,至高无上的存在,永远被爱而不会爱人,它就是终点。

他者的存在论桎梏——列维纳斯身体意向性思想探赜

他者的存在论桎梏——列维纳斯身体意向性思想探赜

他者的存在论桎梏——列维纳斯身体意向性思想探赜他者的存在论桎梏——列维纳斯身体意向性思想探赜相较于主体、他者抑或时间、伦理等概念,意向性一词很少在列维纳斯哲学研究中被提及,但正如默罗阿德·韦斯特法尔( Merold Westphal)所讲:“最能反映列维纳斯哲学独特之处的东西……就是那转向的意向性。

”①这种意向性萌发于列维纳斯思想早期,在中期以身体形式呈现,其转向概括来讲便是:超越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气候进而遭遇真正他者。

可由于共时性时间,他者始终被囿于存在论桎梏之中。

一、依据身体而初现列维纳斯哲学起始于胡塞尔,突破口正是意向性。

在开始其现象学旅程的《论胡塞尔现象学中的直观概念》一书中,列维纳斯一方面将意向性尊为“现象学与贝克莱式唯心主义的主要区别”②,另一方面却反对“胡塞尔将表象作为整个意识的基础”③,并指出其对于表象的这一偏爱从来就没有被合理证明过——“胡塞尔在提出理智的同时就预设了理智的原初性”④,进而在此基础上强调“意向性不仅仅只是对于对象的表象”。

⑤在列维纳斯看来,胡塞尔的这种理智主义完全忘却了历史,“对于意识来讲,承认表象的基础性也便同时去除了其历史性”①,这表明他实际上是同海德格尔站在一起。

他自己也从未隐匿过这一立场,明确表示“我作的有关胡塞尔‘直观理论’的著作受到《存在与时间》的影响”②,而且始终认为胡塞尔沿着一条错误的途径却最终到达了海德格尔的领地,因为前者对于表象的片面拔高恰恰形成一种非历史但却为后者所强调的存在概念。

因此,列维纳斯实际上从一开始就是在海德格尔的视域中来解释胡塞尔,并一直试图将胡氏的哲学引流至海氏的“存在”河床之中。

正是在此基础上,列维纳斯借助“历史的存在”对“非历史的理智”的取代改造了胡塞尔的意向性,指出意向性可在人类生存的每个处境(操劳)中构成,而且其不仅不以表象意向性为基础,还反是它的基础。

但随后,列维纳斯愈来愈发现海德格尔自己也深陷于西方传统的逻各斯主义中,因为“非历史的存在”依然具有同化对象的“理解”结构:用生存取代表象,海德格尔只是改变意向性的同化途径,却并未改变意向性的同化本质。

“他者”在列维纳斯哲学中的地位及意义

“他者”在列维纳斯哲学中的地位及意义

“他者”在列维纳斯哲学中的地位及意义在列维纳斯哲学中,“他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代表了一个人类社会中不同个体之间相互独立、互动和关系的存在。

这篇文章将探讨“他者”在列维纳斯哲学中的地位及意义,并且举出5个例子,以阐明这个概念对我们对待世界和人类的看法和态度的影响。

对于列维纳斯来说,“他者”指的是那些我们遇到、与之互动和关系的其他人。

在列维纳斯哲学中,“他者”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不仅出现在我们与朋友、家人以及社交伙伴之间的互动中,而且包括我们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和种族的人之间的互动以及与非人类动物和世界的互动。

列维纳斯认为,“他者”是我们与世界的联系的中心,我们必须学会尊重和理解其他人和事物。

因此,“他者”在列维纳斯哲学中非常重要,不仅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而且还因为它对我们对待整个世界和我们自己的看法和态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他者”在列维纳斯哲学中的地位和意义是构建“伦理学”中心议题的基础。

列维纳斯认为,伦理学是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领域,因为它涉及到我们与“他者”之间的关系,而这些关系是我们在自然界中最为复杂和至关重要的关系之一。

在这种关系中,我们必须承认其他人权利的存在、尊重他们的尊严,并建立基于这些主张的道德观念。

因此,我们所理解的伦理学是基于人类社会中“他者”这一概念的基础上建立的,它关注的是我们如何对待其他人和世界。

其次,“他者”在列维纳斯哲学中对我们理解自己和世界的方式产生了影响。

列维纳斯认为,“他者”是我们自己的反映,他们是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文化、信仰和观念,这些都构成了我们自己的身份和意义。

因此,我们培养了对自己和我们自己的身份的认识,是从与“他者”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相反,如果我们忽略了“他者”的存在,我们的自我就会变得孤立、自恋和不重要。

在我们的生命中,与“他者”的相互作用反映了我们对“自我”本质的理解,这对我们理解世界和人类的本质产生了影响。

他者的存在论桎梏——列维纳斯身体意向性思想探赜

他者的存在论桎梏——列维纳斯身体意向性思想探赜

他者的存在论桎梏——列维纳斯身体意向性思想探赜
杨晓斌
【期刊名称】《现代哲学》
【年(卷),期】2017(000)002
【摘要】列维纳斯哲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其意向性思想的转向,即逃离胡塞尔和海德格尔那宣扬主体同化他者的存在论.这种意向性由于"位"的重要作用表现出身体性,并最终依凭"面孔"而确立.但这承袭着犹太教神秘的思想却呈现出一种过度理想的虚无缥缈,当列维纳斯借助繁衍让之重新回归现实之后,又显明暴露出前者的徒劳无功:碍于共时性时间,这所谓的转向身体意向性仍处于存在论桎梏之中.
【总页数】7页(P93-99)
【作者】杨晓斌
【作者单位】青岛 266100 中国海洋大学社会科学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565.59
【相关文献】
1.自我还是他者?——列维纳斯的“他者”思想对宗教对话的启示意义 [J], 王建志
2.意向性与“面容”——论列维纳斯哲学中的他者伦理 [J], 郭郁;刘建辉
3.师幼互动中教师的倾听和回应\r——基于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思想 [J], 王梦雪
4.从"身体"到"机器"
——吉尔·德勒兹技术哲学思想探赜 [J], 刘铮
5.从"身体意识"到"生活即审美"
——理查德·舒斯特曼实用主义美学思想探赜 [J], 李志艳;陈建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纪念列维纳斯逝世25周年:论列维纳斯的身体哲学

纪念列维纳斯逝世25周年:论列维纳斯的身体哲学

纪念列维纳斯逝世25周年:论列维纳斯的身体哲学伊曼努尔·列维纳斯(1906年1月12日—1995年12月25日)1 哲学史上的坐标他本是立陶宛人,比萨特小半岁,却直到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衰退之时,他才完成了他的代表作。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后现代主义哲学掀起了反主体性的高潮,列维纳斯却要捍卫主体性,乃至重建形而上学,这让他在当代法国哲学乃至当时哲学中看起来是一股“逆流”。

他曾向胡塞尔学习现象学并遇到海德格尔,成为法国最要研究胡、海二人的学者。

后来,他成了现象学的“叛徒”,虽然他运用了很多现象学,但更深刻地批判了现象学;他几乎从不提及萨特,尤其是在他的代表作中,但他的理论和萨特多有共鸣。

这一切,和他是一个在欧洲经历二战的犹太人有莫大关系。

他断言,过去的西方哲学的本体论都是使伦理关系从属于认识关系,也就使正义屈从于自由。

在他看来,这种视域是一种权力关系,是一种比技术更悠久和深远的控制与专断。

海德格尔所谓西方哲学最大的问题是遗忘了“存在”,列维纳斯表示反对,认为最大的问题是遗忘了“善”。

为此,他力图改变传统。

2 自我与生存当法国哲学用各种反对宏大叙事的理论为时政争论不休时,列维纳斯却从现象学一贯的起点出发探寻一种总体性,即从我的生存发现和他人的伦理关系,乃至无限性。

从存在论看,他仍将人与自然的关系视为最本源的关系。

他笔下的自然不是萨特所谓自在存在那样未显现的世界,而是海德格尔那充满因缘关系的世界。

身体,是我和世界关系的中心。

有了身体,才有vivre de qch(朱刚教授译为“享受……”,这显得过于乐观;江绪林先生译为“以……为生”,则显得过于庸俗。

)如果译为“活于……”,可以表现出这种意向性的对象是无规定性的,这比海德格尔工具性的世界更为本源。

它首先接收外在性,而非后现代主义批判的构造外部:“身体的本质就是实现我在大地上的栖息”。

这既非海德格尔欣赏的荷尔德林所谓诗意地栖居,身体在此表现出了它的匮乏性;亦非萨特所谓自为对自在不断地超越,而是身体不得不依附于外界,从而成为自我。

“内在”抑或“超越”?——论列维纳斯哲学中的“感受性”

“内在”抑或“超越”?——论列维纳斯哲学中的“感受性”

“内在”抑或“超越”?——论列维纳斯哲学中的“感受性”李瑞敏
【期刊名称】《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2(44)2
【摘要】“感受性”是列维纳斯哲学的重要论题。

在目前的研究中,有三种“感受性”对于理解列维纳斯哲学具有公认的重要性,即“享受”“易受伤害性”和触发
时间的“异质感”。

或因这三种“感受性”差异极大,学术界对“感受性”的解读
向来不一:有将其解释为“内在性”者,也有将其视为“超越性”者,亦有观点认为其
兼具“内在性”与“超越性”,或具有内在与超越的“交互性”。

然而,上述解释虽
均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各有不足。

毋宁说,列维纳斯意在通过“感受性”揭示一种
“别样的超越性”,即一种与“内在性”和一般的“超越性”都不同的“外在性”——在他的语境中真正的“超越”是“外在的”。

【总页数】7页(P105-111)
【作者】李瑞敏
【作者单位】四川美术学院视觉艺术中心(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美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5
【相关文献】
1.意向性与“面容”——论列维纳斯哲学中的他者伦理
2.现象学中的内在与超越——列维纳斯对胡塞尔意向性学说的批评
3.感受性在列维纳斯思想中的转变及与他人或超越性的关系
4.论列维纳斯哲学中“爱欲”理论的转变
5.列维纳斯和米歇尔·亨利:“超越性”和“内在性”之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自我还是他者?——列维纳斯的“他者”思想对宗教对话的启示意义

自我还是他者?——列维纳斯的“他者”思想对宗教对话的启示意义

自我还是他者?——列维纳斯的“他者”思想对宗教对话的
启示意义
王建志
【期刊名称】《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29)2
【摘要】在世界化和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但是,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在各个领域的冲突日益加剧.在此背景之下,文明与文明之间、宗教与宗教之间的对话就显得尤为必要,而宗教对话的实质就在于如何认识和处理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在排他论和多元论各执一端的情况下,列维纳斯的“他者”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维度,对当今时代背景下的宗教、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总页数】4页(P30-33)
【作者】王建志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人文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15;B9
【相关文献】
1.为他者负责的教学交往--列维纳斯“他者”理论的教学论意义 [J], 柴楠
2.从自我走向他者——列维纳斯他者伦理学关照下的《等待野蛮人》 [J], 黎明
3.列维纳斯他者思想对翻译伦理学的启示 [J], 张帆
4.自我与他者\r——列维纳斯对胡塞尔主体性哲学的反转 [J], 张梦芹
5."据其自身"的意义:"意义给予"抑或"被给予"?——论列维纳斯的他者问题与解释学 [J], 黄旺;陈京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的存在进行说明:他先用“烦”展现出此在的在世存在,又用“畏”显示此在在摆脱他人制约后的茫然无措,再用“死”提点出此在要进行自我选择与谋划的本真存在,最终以“揭示此在本真状态”为标准将后两者确立为基础情绪。

可列维纳斯却并未如此,尽管他似海德格尔般将自我理解为一种实存,同时亦对其进行历史与在世定性,但却剔除了后者有关存在的本真与非本真区分,进而消除了“畏”与“死”的基础定位。

不仅如此,列维纳斯还给予原本只是由“烦”所派生的情绪——恶心——以源始地位,认为其“最好地揭示了存在”③:恶心为我们提供了对于存在的最基本表达,因为所谓实存,实际上就是陷入一种令人窒息且持续恶心的存在。

据此,列维纳斯强调道“理解存在,绝不能向‘死亡’询问,因为其并非出口……存在的基础由‘超过’(excendence)这一需求所构成,因此,它是一个我们要极力冲破的禁锢”④,即我们要逃离存在。

但正如贝提纳·柏格(BettinaBergo)所讲,列维纳斯有关存在的“恶心”理解很可能是受到当时德国政治环境的影响。

⑤列维纳斯本人也在以后的思考中承认说,《论逃离》中的逃离由于过多介入时局而失败,因为它极易使我们形成以下误解:逃离存在就是要逃离社会现实。

为了对此误解进行消除,列维纳斯在《从实存到实存者》中提出一种新存在,不同于《存在与时间》和《论逃离》的将“存在”与“主体的存在”相等同,这种新存在被敲开一道裂缝——分为“存在”和“存在者的存在”这不同的两者⑥,并且,他将后者称谓为光,“世界在它的实存中是光”。

⑦在此基础之上,列维纳斯进一步把前者标示为ilya,并用黑夜来对之进行描述:“在黑夜中,我们不遭遇任何事物,但‘无’却并非纯粹虚无,尽管它不再有‘这’或‘那’,可这种普遍缺席却同时又是未有任何缺席的在场。

”⑧ilya的这种无时无刻不在场又如同失眠,“存在永不消失,永无停止,这就是失眠”。

⑨黑夜的无边无际以及失眠的永不停止引发了阴寂的畏却,其“构成了一种沉默且绝无确定性的威胁”①。

列维纳斯据此得出结论:ilya对我来讲完全就是束缚与阻塞,因而我要逃离它。

他将逃离ilya的重任交付给意识,先表明意识就是消除失眠的沉睡与冲破黑夜的清醒,后又以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中“思考均须有基础”为依据进一步指出,意识如想产生,必须借助于“位”(location)。

接下来,列维纳斯用“努力”与“疲惫”展示了位的形成。

他分析道:努力始终伴随着疲惫,前者形成于“现在”,后者则标志着与现在相关的“间隔”,现在因间隔而产生,因为正是间隔才使本来无边无际的黑暗与失眠突显出其中的某一块,进而脱离了ilya。

以之为基础,列维纳斯强调“现在之产生”既是在ilya的混沌中突显出“这儿”的行为,又是将意识置于其上的行为——“这儿”就是位。

②因为仍然延续着海德格尔对于主体的在世定性,以位为基础的意识便成为实存者——逃离了ilya的实存者,列维纳斯称之为“位格”(hypostasis)。

“这本书(《从实存到实存者》)的结构就是,从无人称的一般性存在ilya开始,然后分析在场和位置概念,再从后者——经由一种位格—~生发出存在者和主体。

”③逃离了ilya的位格成为光存在,可由于其努力的存在方式和疲惫的实存标记,他实际上又变回为《存在与时间》中的此在,但这必定不会是列维纳斯的终点,正如柏格所讲“位格的光实际上同其所对应的暗一样,总想为人所超过”。

④这表明逃离了ilya的暗存在并非就是真正逃离了存在,列维纳斯还要继续逃离位格的光存在,这种逃离正是对《论逃离》中失败逃离的修正:它不是对社会现实,而是对“我们自己”的逃离,它要逃离位格的孤独,进而寻求到一种完全不同的相异性——他者。

位格与他者的合力便呈现出列维纳斯的意向性,这种意向性绝非胡塞尔的意识意向性,“在《从实存到实存者》中,列维纳斯已经明确拒绝了胡塞尔的意向性”。

⑤正如前文所讲,列维纳斯认为主体就是逃离ilya后的位格,位格具有似海德格尔之此在般的在世定性,且其因位而生。

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表明“位便是身体”。

⑥这就是说,在列维纳斯看来,意识的显现源于身体,因而他此时所坚持的意向性便是一种身体意向性。

可由于这一时期列维纳斯始终将关注点置于如何逃离ilya之上,并没有对此身体意向性给予清楚解释。

二、通过面孔而形成真正给予这种身体意向性以全面分析的是《整体与无限》一书,因为在此一时期列维纳斯哲学的关注点已转向他者问题——这本书的副标题便叫做“论外在性(exteriority)”。

德里达在《暴力与形而上学》中指出,对于列维纳斯来讲,现实世界中实存物的他性并非真正他性,“相对于意识,身体与自然物就是普遍他者,它们的外在与超越已经表明它们就是不可还原的他物,列维纳斯对此表示怀疑,可胡塞尔却深信不疑,后者认为,他者就是我们谈论某物时的某物,而这便是在坚持外在世界实在论”。

⑦一方面,德里达实误解了列维纳斯。

正如克雷格·维希(CraigR.Vasey)所言,列维纳斯实际上比胡塞尔更加坚持世界实在论⑧。

早在“位格”依据“位”而逃离ilya时,他便发现了“世界先于且外于意识”的确凿证据:对于意识来讲,世界只是被认作是外在;可对于身体来讲,世界就是外在。

在此,外在就得到以下双重承认与坚持:先于意识且为意识提供材料,“世界为我提供营养并环抱着我”。

①因此,列维纳斯并不赞同胡塞尔用意识建构外在世界的思想,与之相比,他更坚信世界的实在。

另一方面,德里达有关列维纳斯的评判却又是正确的。

尽管位格的身体性与事物的现实性确立起世界的实在,也同时构画出一幅海德格尔式图景,但此时的列维纳斯却矢志要逃离后者的存在论气候,因此他必定是要沿着海德格尔的道路来走出海德格尔,他的外在也必定是一种完全不同于海德格尔与胡塞尔的外在。

因为要确立起完全不同于海德格尔同胡塞尔的外在,列维纳斯展现出一种“完全不同的意向性”。

②逃离ilya的位格实际上正身处同海德格尔此在相类似的境域——身体性自我实存于世界中,可与之相异的是,列维纳斯放弃了海德格尔对主体与世界的“使用”定位,代之以“经济性”。

经济性最显明地表现为“藉……为生”(livingfrom),列维纳斯认为主体的实存依赖于世界,“我们藉靓汤、空气、阳光、丽景、劳作、思维以及睡眠等等而生”③,这种依赖不同于胡塞尔的表象和海德格尔的使用,因为它以享受(enjoyment)结构为基础。

享受并非是同事物本身,而是同事物的基础——元素相接触,“与事物相比,元素作为无形式的内容,变动不居、周流六虚,它是事物之所来自者,它可以聚为事物但尚不是事物”④,“与元素的关系隐藏在与事物的关系背后”⑤,因此,表象与使用永远后于且以享受为基础。

因为元素是无形式的内容,其自身充溢着不确定性,列维纳斯进一步表明,主体的在世实存就是要克服这种不确定性进而将元素重新把握为事物。

但他同时特别强调,这种把握仍非胡塞尔的表象或海德格尔的使用,而是劳动。

“劳动自此以后将从元素中夺取事物,并因此将……世界……产生出来”⑥,它也因此克服了元素的不确定性,“劳动控制着将来并且舒缓了ilya的莫名噪音以及元素的不安躁动”。

⑦依据于经济性关系,列维纳斯将位格的实存称之为居家,可他的身体意向性不仅未就此结束,相反,才刚刚开始。

他就是在此才真正不同于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因为他于此特别强调说:“如果生命仅仅沉湎于享受的内在性而没有向他人超越,这样的生命就仍处于动物性状况!人性就仍没有诞生。

”⑧在此分析中,列维纳斯实际上就是在居家状态中确立起一种异于以往的新型主客关系:“人应该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开启大门迎接他人,这就是所谓的好客,即,主体因克服经济性的占有,而以一种形而上学的欲求(desire)姿态通向‘别处’。

”⑨但这种要求主体迎接的他人却又是谁?当列维纳斯用形而上学来修饰欲求时,他实际上就是努力将之同需求(need)相区分。

从传统来看,欲求与需求并无二致,均与内在性相关,但正如柏格所讲,“存在总是介于过剩与缺乏之间,温暖我们的阳光会引起燃烧,洁净躯体的河水能令人窒息,内在性绝不仅仅只是简单的内在,还是一种欢迎的可能性”⑩,即好客地面向外在。

黑格尔最早在此意义上区分了欲求与需求,指出相较于后者,前者具有积极的超越性。

在此及科热夫进一步细致解读基础上,列维纳斯对二者的相异进行了清楚澄清。

他强调说,不同于需求将缺乏作为立足点,欲求总是为客体的无限性所激发,“欲求源于一种因无限性而可引发‘其思多于所思之思’的客体”。

⑩因此,欲求不会似需求般被满足,它永远追随客体却又永远追随不到,它从不具备尤里西斯似的乡愁,却总是像亚伯拉罕一样寻求未知——总是试图遭遇绝对他者。

⑥最终列维纳斯结论性地指出,依据于欲求而遭遇的绝对他者就是面孔。

通过遭遇面孑L这一绝对他者,列维纳斯从海德格尔出发却最终走出了海德格尔,其所看似与海德格尔类同的身体意向性也最终得以不同于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因为对于后两者而言,意向性源于主体且通过对象化或主题化占有客体,但面孔却坚决反对这种占有。

面孔对于主体占有的反抗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方式:它或者靠裸露与赤贫表现出卑微或可怜进而使自我不忍加害,或者通过高踞于“不可杀人”的道德禁令之上直接抵御主体的肆虐,但不论是何种方式,面孔均表现为意义。

不同于胡塞尔将意义的根源归于自我,列维纳斯将之归于对话,而对话总是由面孔所发起,因为其就是表达(暗含着第一句话)。

这样,面孔便在此过程之中占据一种主动地位,自我则完全被动:“自我就不再是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处那种‘只看而不能被看’的统治者,恰恰相反,是‘只能回应而不能诉说’的被统治者。

”①在此解释之下,意向性便在列维纳斯处发生了一种完全的颠倒:“外在的无限性成为奠基性的,逼近‘脸’(面孔)的外在性的‘超越意向’就是‘从外面赋义’,即将意向性倒置了,方向性地改变了意向性本身的结构。

”②依据于“从来只是自我回应”且“回应与责任具有同一词源(response)”,列维纳斯将回应解释为责任,进而将其哲学定性为一种为他者负责的伦理学,并最终依据此种转向的身体意向性而宣布:自己已经完全逃离强调主体统一性的存在论。

三、碍于共时性而失败这种标榜遭遇绝对他者的身体意向性真得超越存在论了吗?其实从列维纳斯对外在性的层层分析便可知晓,他的哲学就是要摧毁所有与主体相关的绝对性概念、消解主体的中心地位定性。

为了突出这种摧毁与消解的必要性,列维纳斯在将存在定义为同化与占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之解释为战争:“表现在战争中的、固定在整体性概念中的存在之面孔主宰着西方哲学。

”③柏格对此有过清楚阐明,指出列维纳斯在《整体与无限》前言中对存在论的描述已经开始使用一种源于阿多诺所讲的“权威术语”式剧变性语言,这种语言明显表达了战争的永久可能性:战争作为纯粹存在的纯粹体验而显现,它产生了世界中的一切,包括和平,“和平和统一往往借助于战争来达到”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