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法律经济学书评
《行为保险经济学》的读后感

《行为保险经济学》的读后感,700字
《行为保险经济学》是一本深入探讨保险行为的经济学书籍。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对保险理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书中深入剖析了什么是保险行为,保险行为是如何影响行为经济决策的以及相关的风险偏好等。
书中蓄意回应了保险理论的研究新思路,以及目前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它穿插了大量例子,说明了行为保险经济学在保险定价、市场管理以及政策制定中的作用。
在读本书之后,我认为行为保险经济学在我们现代保险行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它深入剖析了保险行为的隐藏风险因素,提出了一系列改善保险市场管理、定价和风险管理策略,并且以深刻理论和实例为支撑,让我们能够更好的认识到人们在保险行为中的行为偏好以及如何从中受益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行为保险经济学》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籍,它将帮助我们提高对保险理论的理解,深入了解保险行为中的风险因素,改善保险定价、市场管理以及保险政策制定。
最重要的是,它将有助于提高人们对保险制度的认识,帮助他们提高保险行为的能力,以及更好的享受保险的服务。
读《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后感

读《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后感读后感这本书集中体现了贝克尔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成就,认为人类一切活动都可以归源为效用最大化,而经济分析是效用最大化、偏好稳定和均衡分析的三位一体,经济分析可以对人类行为作出统一的解释。
根据这个观点,他分析了歧视现象、犯罪行为、人力资本和时间分配、非理性行为、婚姻家庭以及社会相互作用等传统上由法律学、政治学、人口学、社会学及社会生物学等学科考察的广泛的人类行为,并建立模型来进行经济学的解释。
他信奉自由市场经济中竞争机制的作用,相信市场力量的自我调节能力,认为市场竞争是市场力量自由发挥作用的过程,在书中,贝克尔明确阐述了他的研究方法——“经济分析”,并运用该方法给读者简单分析了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几种现象,如广泛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歧视现象、家庭生产等。
贝克尔指出,经济学之所以成为一门科学,其原因不在于它的研究对象或种种定义,而在于它的研究方法。
该书共由七篇构成,第一篇导言是方法论的阐述,其他六篇则是这种方法论的进一步发挥,这六篇分别是《价格与偏见》、《政治和法律》、《时间和家庭》、《非理性行为》、《婚姻、生育力和家庭》、《社会相互作用》。
各个章节具有相对独立性,各章之间又彼此关联。
第1篇导言指出的“经济学之所以有别于其他社会科学而成为一门学科,关键所在不是它的研究对象,而是它的分析方法。
贝克尔认为追读后感求最大化行为、市场均衡和偏好稳定的三位一体假设及其运用构成了经济分析的核心。
贝克尔认为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不仅适用于解释经济行为,而且提供了理解全部人类行为的可贵的统一方法。
贝克尔最核心的思想是,坚守“经济人”的信条,用经济分析来解释人类的行为。
经济人假设是长期以来经济学的核心假设,但是对于人类富有情感的一面时,却无能为力。
但贝克尔却通过对人类非理性的。
一面进行经济学的定义,通过严谨的数学模型进行描述,最终将其纳入经济人假设框架下的经济学分析之中。
我的理解是,对于人类非理性的行为,支配这种行为的内在原因,是为了通过这种行为获得比理性行为更高的效用值。
行为金融 威廉福布斯读后感

行为金融威廉福布斯读后感朋友!今天咱唠唠那个行为金融,好家伙,自从我读了威廉·福布斯的作品,我的脑袋就仿佛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里边塞满了各种有趣的想法和理论。
我记得我刚接触这个行为金融的概念,就像那次在老张头的果园里第一次看到水蜜桃,瞬间被吸引住了。
福布斯先生这个人就像个伟大的理论果树医生,他能把那些枯燥无味的金融理论变成令人垂涎的水果,啧啧,多了一份人情味。
翻开书本的那一刹那,我就好像走进了一场关于人性的小型探险。
无论是谈到那”锚定效应”,还是”确认偏误”,都让我倍感亲切。
我当时就想,这不就是我平常逛超市的时候会犯的错误吗?看到打折的时候,我就立马觉得自己赚了大便宜,结果买了一堆根本用不着的东西。
福布斯在书中就像是在善意嘲笑我们这些小崽子,让我明白了原来我不是一个人在犯傻,全世界的人都在金融市场里开过小差。
你还别说,读这本书,就像啃水蜜桃,里边充满了意想不到的汁水和甜美。
那些案例分析不仅让人拍案叫绝,还让我忍不住琢磨,人心呐,比股票市场还要复杂多变,也比那水蜜桃的味道还要丰富。
当他提到投资者心理的时候,我就想,如果那些股票有灵魂,估计它们也在想:“快来买我呀,我可赚钱啦!”这想法,真有点儿傻,哈哈。
令人惊讶的是,福布斯把那些艰深晦涩的理论编织成了有趣的故事,就好像给水蜜桃加了几分喜庆的佐料。
而每次当我理解透一个概念,就如同发现了水蜜桃里隐藏的一丝额外的甜味,心里头别提多舒坦了。
读到最后,我就好像站在了知识的果园里,不知道该如何下手。
就像第一次看到满树的水蜜桃时那样,恨不得把每一个都摘回来慢慢研究。
但我也明白,有时候我们就得简单一点,静下心来,享受书中智慧涌现的效果,而不是拘泥于每一个细节。
现在,每当我在金融市场上看到别人被情绪驱动做出的荒唐决定,我都会忍不住想起福布斯笔下的那个行为金融世界。
果然,这些被情绪左右的人,就跟那未经老张头允许就摘果子的小崽子一样,太过心急还是容易出错。
朋友,你呢?在市场里有没有犯过不理智的“小傻事儿”?看完福布斯的书后,估计你也能把那水蜜桃般的经验分享给我吧。
《行为保险经济学》读后感800字

《行为保险经济学》读后感800字
《行为保险经济学》是由格里曼与明斯克出版的一本经典著作,书中系统介绍了行为保险经济学的基本理念。
这本书梳理了消费者行为和风险管理方面,具体分析了各类消费者行为和风险决策之间的关系,并指出风险管理方案应该依据消费者行为来定制,才能实现消费者所希望的效果。
通过阅读本书,我对行为保险经济学有了一个更加清晰、全面的理解。
书中在描述风险管理的时候提出了“双重选择理论”,即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不同的风险管理方案可能会对消费者的风险决策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引起不同的消费者行为。
这一点增强了我对风险管理如何影响消费者行为的理解。
此外,书中还提出了消费者保障机制,详细阐明了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如何制定一个较为合理的消费者保障机制,这一点将有助于政府在制定消费者保障机制时更加系统地思考问题。
总之,《行为保险经济学》是一本经典的理论著作,既丰富了我对消费者行为和风险管理的认识,也提供了制定消费者保障机制的一些思路。
通过阅读本书,我对消费者行为和风险管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将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理查德·塞勒对行为法和经济学的贡献

理查德㊃塞勒对行为法和经济学的贡献*黄立君内容提要:理查德㊃塞勒既是第一个把心理学引入经济学的学者,也是首位把行为经济学引入法学领域的经济学家㊂他将有限理性㊁有限意志㊁有限自利的行为经济学假设引入主流法和经济学,并对其坚持的三项经济学基本原理进行批评㊂在实证研究方面,塞勒主要阐释了行为经济学如何帮助解释那些与法律相关的人类行为以及法律为什么采取了它现在所采取的形式㊂在对策研究方面,塞勒致力于研究法律应该如何被制定才能使之更好地实现它特定的目标㊂在规范层面,塞勒提出了一种温和专制主义观念,认为政府可以利用行为经济学知识优化政策设计,助推人们做出最优决策㊂波斯纳和科尔曼等学者对法和经济学的行为方法进行了驳难,认为它不完备㊁缺乏预见力且是反理论的㊂本文认为,主流法和经济学积极吸收行为经济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弥补理性选择理论的缺陷,提高其预测力和解释力㊂关键词:理查德㊃塞勒 行为经济学 法和经济学 行为法和经济学作为在 个体决策的经济学分析与心理学分析之间架设桥梁 的行为经济学家,2017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㊃塞勒(R i c h a r dH.T h a l e r )已为人们所熟知㊂但作为行为法和经济学(B e -h a v i o r a l L a wa n dE c o n o m i c s )开创者之一,塞勒的相关思想还不太为人们所了解㊂本文对塞勒关于行为法和经济学的主要思想,以及主流法和经济学与行为法和经济学之间的论战与回应进行介绍与阐释,以使人们加深对塞勒学术贡献的全面认知㊂一㊁从行为经济学到行为法和经济学塞勒首先是一名行为经济学家,然后才是行为法和经济学家㊂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卡尼曼(D.K a h n e m a n )视塞勒为 首位将心理学引入经济学,开创了行为经济学的学者 ㊂作为行为经济学的重要先驱,塞勒(T h a l e r &S u n s t e i n ,2008)承认,这门学科自萌芽之日起他就参与其中㊂塞勒主要致力于心理学㊁经济学等交叉学科的研究㊂他对 经济人 假设以及生活中的一系列反常现象,如禀赋效应㊁跨期选择㊁心理账户㊁自我控制㊁合作㊁公平㊁恶意㊁金融市场中的股票溢价之谜等,进行了有趣却又不失深邃的研究㊂通过探究有限理性㊁社会偏好和缺乏自我控制的后果,塞勒(T h a l e r ,2015)展示了这些人类特征如何系统地影响个人决策和市场结果㊂在理论应用方面,塞勒认为,政府可以利用行为经济学知识来优化政策设计,引导人们在教育㊁投资㊁卫生保健㊁抵押贷款及环境保护等领域做出最优决策,帮助人们成为有远见的计划者㊂他还对消费者行为㊁社会福利政策㊁储蓄投资政策等进行阐释,希望人们在享有自由选择权的前提下,通过温和专制主义(l i b e r t a r i a n p a -t e r n a l i s m ),即 助推 (n u d g e ),来帮助那些在现实中容易犯错的人们做出更好的选择(T h a l e r &S u n s t e i n ,2008)㊂331 黄立君:理查德㊃塞勒对行为法和经济学的贡献*黄立君,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㊁中国政法大学 一带一路 中国企业创新发展研究中心,邮政编码:100088,电子邮箱:l i j u n h @c u p l .e d u .c n ㊂基金项目: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成果㊂感谢审稿人和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刘婷文㊁奥斯陆大学汪意成两位老师提出的建设性意见㊂当然,文责自负㊂2017年第12期其实,塞勒在‘ 错误 的行为“一书中便将行为经济学的应用作为未来发展的三个方向之一①㊂而行为法和经济学正是行为经济学在法律领域应用的结果㊂行为法和经济学的真正诞生,源于塞勒在麻省理工学院访学时所接到的一个电话邀请:阿申费尔特(O.A s h e n f e l t e r)邀请塞勒在其组织的会议上做一个关于 行为经济学在法律中的应用 的演讲(T h a l e r,2015)㊂塞勒接受了邀请,并找到了合作者乔尔斯(C.J o l l s)和桑斯坦(C.R.S u n s t e i n)㊂乔尔斯作为代表在会议上作了主题为 法和经济学应如何改进才能与行为经济学的最新研究保持一致 的演讲㊂这篇演讲稿最后由三位合作者扩展为一篇学术论文 ‘法和经济学的行为方法“(AB e h a v i o r a lA p p r o a c h t oL a wa n dE c o n o m i c s),发表在‘斯坦福法学评论“1998年第50卷第5期㊂这是第一篇公开发表的㊁把行为经济学引入法律研究的学术论文㊂它不仅宣告了行为法和经济学的诞生,而且从一开始就引起了轩然大波,并进而引发了一场行为法和经济学运动(W r i g h t&G i n s b u r g,2012)㊂塞勒等关于行为法和经济学的思想主要体现在‘法和经济学的行为方法“(1998)㊁‘对禀赋效应和科斯定理的实验检验“(1990)㊁‘温和专制主义“(2003)㊁‘401k计划中公司股票的法和经济学分析“(2007)等论文,以及‘助推“(2008)㊁‘ 错误 的行为“(2015)等著作之中㊂我们主要从塞勒关于行为方法的总体思路,对主流法和经济学的批判,法律的实证㊁对策和规范研究等几个方面对其行为法和经济学思想进行阐释㊂二㊁塞勒关于行为法和经济学的主要思想(一)法和经济学行为方法的总体思路1997年秋季,芝加哥大学法学院召开了一次关于 法和经济学的展望与未来 的圆桌会议㊂研讨会围绕以下几个主题展开:(1)在法和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中,已经取得了哪些最重要的成就?所面临的最大失望或失败是什么?(2)法和经济学还有哪些前景最被看好?最值得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应该选择何种适当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会上,贝克尔(G.S.B e c k e r)有些落寞地指出 目前法和经济学已进入了一个相对停滞与贫瘠的阶段 ㊂科斯(R.H.C o a s e)也认为,法律的经济分析 已经高度发展,某种程度上,已经不再那么令人激动了 (B a i r d,1997)㊂可见,在贝克尔和科斯为法和经济学的发展感慨万千的时候,或许还没有人能预想到大家所期待的 适当的研究方法 究竟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研究方法㊂1998年5月,乔尔斯㊁桑斯坦和塞勒联合发表了‘法和经济学的行为方法“(J o l l s,S u n s t e i n&T h a l e r,1998a)㊂这篇论文的发表正可谓恰逢其时㊂科罗布金和尤伦(K o r o b k i n &U l e n,2000)认为,由塞勒等开创的行为方法将是法和经济学最有发展前途的研究方向,并且能够改变法和经济学日渐衰落的局面㊂在这篇开创性的论文中,塞勒等将行为经济学的基本要素 有限理性㊁有限意志㊁有限自利 引入主流法和经济学的各种论证,试图把法律规则和制度的经济学分析从严格的理性选择假设中分离出来,并致力于:(1)提出一个法律经济分析的行为方法的体系框架;(2)用行为知识对法和经济学一直关注的主题提出具体的模型和方法㊂塞勒等(J o l l s,S u n s t e i n&T h a l e r,1998a)认为,这种建立在行为经济学基础上的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对法律进行实证的㊁对策的和规范的研究②㊂其中,实证研究是法和经济学的核心部分,也是塞勒等着重强调的㊂它主要用于解释法律的效应和法律的内容,说明法律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当法律规则发生变化时,人们怎样反应;法律规则为什么会采取它所采取的形式㊂传统法和经济学也有关于法律的实证分析,但是塞勒等认为,行为科学的引入可以使分析和判断更为准确㊂对策研究主要阐释如何应用法律来达到特定的目的,如对犯罪行为的威慑㊁对污染的控制等㊂这是法和经济学的核心目标㊂塞勒等认为,在对策研究中充分运用行为科学的成果,能够提高法律实现特定目标的能力㊂如传统分析认为,潜在的犯罪人把实际的犯罪侦破率作为是否实施犯罪行为的一个重要判断依据,但行为经济学认为,实际上罪犯是以自己所理解的 感性侦破率 为依据㊂法律的规范研究目的是要更广泛地评估法律体系的目标㊂在主流法和经济学看来,法律的目标是实现社会财富431的最大化,而社会财富的衡量又以人们所显示的偏好为标准㊂行为法和经济学也承认社会财富最大化是法律体系所追求的目标,但它认为该目标应该更为复杂㊂因为人们偏好的基础并不稳固,受认知能力及客观环境的强烈限制㊂理性选择理论关于人是其自身利益的最佳判断者的论断并不符合事实㊂由于认知偏差,人们往往会犯错误,因此需要一定的控制㊂但由于控制者(政府官员)也受制于有限理性,所以,控制与否和控制能否达到预期目标都是十分复杂的事情㊂总体而言,塞勒等(J o l l s ,S u n s t e i n &T h a l e r ,1998a )认为,因为运用了行为科学和心理学的成果,用 真实的人 (r e a l p e o p l e )取代了主流法和经济学理性选择模型中的 经济人 (h o m oe c o n o m i -c u s )假设,法和经济学的行为方法可以比主流法和经济学更好地解释法律所追求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手段,从而提高法和经济学的预测力和解释力㊂(二)塞勒关于行为法和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塞勒等(J o l l s ,S u n s t e i n &T h a l e r ,1998a )认为,主流法和经济学是根据理性选择理论来对法律规则进行分析和理解的㊂该理论假定:所有人都能最大化他们的效用㊁具有稳定的偏好㊁拥有完全信息(B e c k e r ,1976)㊂与此不同, 法和经济学的行为方法 建立在对主流法和经济学原理的破旧立新之上㊂这个 破旧立新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用 真实的人 取代 经济人 ;二是对主流法和经济学坚持的三项经济学基本原理进行了批判㊂1.关于人类行为的不同假设:经济人 和 真实的人 ㊂主流法和经济学根据理性选择理论,认为人都是 经济人 ,他们追求效用最大化,有稳定的偏好,能做到理性预期,并可以对信息进行最优化处理㊂但塞勒等(T h a l e r &M u l l a i n a t h a n ,2001)认为,现实生活中 真实的人 却是有限理性(b o u n d e d r a t i o n a l i t y )㊁有限意志力(b o u n d e dw i l l p o w e r )和有限自利(b o u n d e d s e l f -i n t e r e s t )的㊂(1)有限理性㊂塞勒承继了赫伯特㊃西蒙(S i m o n ,1955)的观点 人类认知能力并非无限,人们的计算能力有限,且记忆能力也存在严重瑕疵㊂同时,塞勒等(T h a l e r&M u l l a i n a t h a n ,2001)也发现,人们其实知道自己的认知存在缺陷,并且,为了应对这些缺陷,人们会通过制作各种列表(m a k e l i s t s ),或者运用心理捷径(m e n t a l s h o r t c u t s )和经验法则(r u l e s o f t h u m b )来进行弥补,以便使决策成本和错误成本达到最小㊂但事实上,即使有这些补救措施(而且有时候正是因为这些补救措施),人类行为仍然可能系统性地背离传统经济学模型对无限理性的预测㊂比如,易得性直观推断(a v a i l a -b i l i t y h e u r i s t i c ) 依据判断回忆该事件同类事例的难易程度(这个事件 易得 到什么程度)来估算事件发生的频率 等经验法则的运用,会引导我们得出错误的结论㊂例如,如果人们在不久前看到过一场汽车事故,比起没有看到,他们会更倾向于认为汽车事故发生的概率较大㊂另外,塞勒认为,人们经常要在不确定性条件下做决策,那么,面对不确定时人们究竟是如何做出实际决策的,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决策的制定?在这些方面,卡尼曼和特沃斯基(K a h n e m a n &T v e r s k y ,1979)提出的前景理论(P r o s p e c tT h e o r y )可以比理性选择模型中的预期效用理论(E x p e c t e dU t i l i t y T h e o r y )描述得更好㊂(2)有限意志力㊂主流法和经济学所坚持的理性选择理论认为,行为人对自己的效用函数有着清醒的认识,并能控制自己的效用函数使之符合最大化的要求,行为人具有完全的意志能力㊂但塞勒等(J o l l s ,S u n s t e i n &T h a l e r ,1998a )认为,由于习惯㊁传统㊁嗜好㊁生理欲望(c r a v i n g s )㊁多重自我(m u l t i p l e s e l v e s )等因素的影响,行为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往往做不到自我控制㊂这种有限意志力使得人们经常做一些明知将与其长远利益相冲突的事情㊂比如,很多吸烟者打算戒烟,并且还购买药物来帮助自己,但实际却往往戒不掉㊂(3)有限自利㊂理性选择理论判断,行为人的追求目标是自我利益㊂但塞勒等(J o l l s ,S u n s t e i n &T h a l e r ,1998a )认为,有限自利普遍存在㊂在某些场合,人们会在乎(或者装作在乎)别人甚至陌生的人㊂在许多市场谈判中,人们不仅关心自己是否会被公平对待,而且也会公平对待那些做事公平的人㊂理性选择理论认为,行为人不会为了公平目的而牺牲自我利益,但最后通牒博弈实验却表明行为人会这样做㊂公平也是行为人追求的目标,是行为人的内在价值追求(K o r o b k i n &U l e n, 531 黄立君:理查德㊃塞勒对行为法和经济学的贡献2017年第12期2000)㊂比起新古典理论假设的参与人,行为经济学模型的参与人要比那些纯粹关心自我利益的人更好,但如果没有被公平对待,他们也会因此变得更坏㊂关于 三个有限 ,塞勒等(J o l l s,S u n s t e i n&T h a l e r,1998a)认为,只要法律体系中的行为人要去判断某个不确定事件的概率,那么,与判断行为相联系的有限理性就会发挥作用;只要行为者需要评价结果,那么,与决策行为相联系的有限理性就会产生影响㊂当决策结果具有跨时期性质时,有限意志力就可能使其发生变化㊂有限自利则主要与一方明显偏离了惯常或普遍的做法相关联㊂在这些情况下,另一方通常会愿意付出金钱代价去惩罚 不公平 的行为㊂2.对主流法和经济学坚持的三项经济学基本原理的批判。
行为经济学讲义读后感

《行为经济学讲义》读后感范文《行为经济学讲义》是由汪丁丁在北大上课的讲义汇编而来的,很多语言都是口语化表达,让人读起来很轻松。
而且这种表达方式是在一种无压力,自由状态下产生的,比较容易产生一些思想的火花。
自己读来也非常的喜欢。
一何为行为?何为行动?自己在讲授消费者行为学的课程时倒没有认真考虑这两个词的本意。
或者他们本来就没有差异。
汪丁丁认为,行为是生命的表征,没有行为肯定就没有生命了,而运动则不一定是生命的表征,如质子的运动等。
尽管这种解释有点牵强,但可以解释行为经济学的理论的出发点。
丁丁认为行为主要分为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行为来自与价值判读,价值判读的结果就是选择,而影响价值判断的因素主要来自与内因外因来自与决策环境的不确定性,而选择的影响就来自消费者的约束条件。
这一个逻辑框架正好阐述了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架构。
一个对我来看很复杂的理论,丁丁用轻描淡写的口吻就解释清楚了,高人就是高人。
二、社会创造丁丁引自Siddhartha Bhattacharyya and Stellan.Olilsson 2010的文献重点观点:一个社会的创造性,一方面取决于社会里的每一个体的认知能力,另一方面也取决于这个社会的结构。
他认为创造从来都是个体行为,但是自由却是整体的。
也就是说,一个社会的创造力,是要创造出一个有利于创造的环境。
他提出,目前中国不允许怀疑权威,是压制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
由此,*体制的改革远比经济体制改革更紧迫。
在一个有力创造的社会中,一定要培养100万名优秀的大学毕业生,重视过程,结果就是必然回产生爱因斯坦式的人物,这个和哈耶克的匿名的少数的观点一致。
有利于创造的社会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丁丁引自爱因斯坦的观点,这个社会应该是自由的,包容的。
爱因斯坦说,任何一个伟大高尚的事情无论是艺术作品合适科学成就,都源自与独立的个性,因此,最重要的宽容就是国家与社会对个人的宽容。
爱因斯坦不仅是物理学家还应该是社会学家和哲学家。
《行为经济学讲义》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行为经济学讲义》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行为经济学讲义》读后感老陆《行为经济学讲义》是由汪丁丁在北大上课的讲义汇编而来的,很多语言都是口语化表达,让人读起来很轻松。
而且这种表达方式是在一种无压力,自由状态下产生的,比较容易产生一些思想的火花。
自己读来也非常的喜欢。
一何为行为?何为行动?自己在讲授消费者行为学的课程时倒没有认真考虑这两个词的本意。
或者他们本来就没有差异。
汪丁丁认为,行为是生命的表征,没有行为肯定就没有生命了,而运动则不一定是生命的表征,如质子的运动等。
尽管这种解释有点牵强,但可以解释行为经济学的理论的出发点。
丁丁认为行为主要分为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行为来自与价值判读,价值判读的结果就是选择,而影响价值判断的因素主要来自与内因(个体的认知能力,心理状况等)外因来自与决策环境的不确定性,而选择的影响就来自消费者的约束条件。
这一个逻辑框架正好阐述了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架构。
一个对我来看很复杂的理论,丁丁用轻描淡写的口吻就解释清楚了,高人就是高人。
二、社会创造丁丁引自Siddhartha Bhattacharyya and Stellan.Olilsson 2010的文献重点观点:一个社会的创造性,一方面取决于社会里的每一个体的认知能力,另一方面也取决于这个社会的结构。
他认为创造从来都是个体行为,但是自由却是整体的。
也就是说,一个社会的创造力,是要创造出一个有利于创造的环境。
他提出,目前中国不允许怀疑权威,是压制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
由此,政治体制的改革远比经济体制改革更紧迫。
在一个有力创造的社会中,一定要培养100万名优秀的大学毕业生,重视过程,结果就是必然回产生”爱因斯坦”式的人物,这个和哈耶克的”匿名的少数”的观点一致。
有利于创造的社会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丁丁引自爱因斯坦的观点,这个社会应该是自由的,包容的。
爱因斯坦说,任何一个伟大高尚的事情无论是艺术作品合适科学成就,都源自与独立的个性,因此,最重要的宽容就是国家与社会对个人的宽容。
行为经济学讲义读后感

行为经济学讲义读后感
我读了一本关于行为经济学的讲义,深感启发和收获。
传统经济学认为人都是理性的,他们做出决策时会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然后选择最符合自己利益的选项。
但是,行为经济学则发现,人类的决策过程往往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情感、社会环境、个人偏见等等。
这本讲义通过许多实际案例,详细地介绍了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和应用。
例如,我们很容易被标价的伎俩所欺骗,比如“999”元比“1000”元看起来更便宜;我们通常会过度自信,高估自己的能力和成功的概率;我们的决策往往受到周围人的态度和行为的影响。
我个人认为,行为经济学的应用非常广泛,不仅可以用于商业领域,还可以用于政治、教育等领域。
例如,在政治竞选中,候选人可以利用人们的心理偏见和心理需求来塑造自己的形象和政治宣传;在教育领域,学校可以通过调整环境和激励机制,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成绩。
总之,行为经济学的出现和发展,让我们认识到人类的决策过程并不完全理性,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人类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我相信,学习和运用行为经济学的方法,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
- 1 -。
行为法经济学与法律经济学

行为法经济学与法律经济学;[摘要]法律经济学大量的借助于理性选择理论来考察法律规则和制度,然而随着这项理论在法律分析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并越来越重要时,许多学者却对这项法律经济学的理性选择基础理论表现出许多不满。
行为法经济学的出现更是把矛头指向了以波斯纳为代表的主流法律经济学背后的理性选择理论。
本文在分析行为法经济学与主流法律经济学之间的冲突的基础上,探讨了行为法经济学对我国法律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的启示,并初步分析了行为法经济学在我国法律实践中的应用问题。
分析表明,我国法律经济学界亟待认识理性选择理论的前提与局限,行为法经济学与主流法律经济学的调和、充分利用行为法经济学的优势是大势所趋。
; [关键词]行为法经济学法律经济学理性选择理论经济理性法律实践; 一、前言; 法律经济学(Law and Economics)——一个法学和经济学整合的边缘学科,经过短短四十多年的蓬勃发展,已经在法学、经济学理论研究领域及社会经济和法律实践领域显现其日益强大的影响力、生命力。
一般认为,科斯的《社会成本问题》一文(1960)(注:科斯:《社会成本问题》,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年。
)的发表,开辟了法律经济学的新时代;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一书(1972)(注: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第四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
)的出版,则标志着法律经济学进入蓬勃发展期。
随着法律经济学研究的深入,我们注意到,法律经济学在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注:目前法律经济学涉及的经济理论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交易费用分析、比较制度分析等,其中微观经济学理论是法律经济学的经济基础;其方法主要有: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均衡分析、博弈分析、成本收益分析、供求分析、文化与历史分析、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分析等。
)研究传统法律问题,并因此而激发人们极大兴趣的同时,也逐渐引发了人们一些质疑。
典型的例证是,一些学者从质疑有限理性理论到行为经济学的形成再到行为法经济学概念的提出,(注:Jolls,Sunstein and Thaler(1998),A Behavioral Approach to Law and Economics.Stanford Law Review,Vol.50:pp.1471-1550.他们在该文中首先使用了“ 行为法经济学(Behavioral Law and Economics)”概念。
怪诞行为学书评

怪诞行为学书评
本书从与传统经济学不同的角度对生活中的一些经济现象进行了分析。
其侧重主要偏向于行为个体心理因素对行为的影响,为行为经济学立身奠基。
全书本质是对传统经济学的一种修正和补充完善,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行为控制具有提示和规范作用,也为政府、企业的决策提供了一些新的视角。
从语言角度来讲,整篇文章语言朴素,贴近现实,通俗易懂,完全可以算是一本大众读物。
但与我期望差距较大的是,在与传统经济学的思想碰撞上,正面接触太少,其批判也只是重点强调传统经济学对行为个体的理性假设。
同时,其使用的主要阐述方法——实验论证法概括性不足,具有天然的缺陷。
整个行为经济学与心理学联系都非常紧密,在此书中,首因效应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的确,任何一个不同的科学视角都会获得不同的理性观察空间,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
所以,不得不说这本书区别于传统经济学,独树一帜,标新立异为我们观察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论指导。
也感谢能读到作者如此伟大的作品。
行为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行为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行为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结合了经济学和心理学,研究人类行为如何影响经济环境。
最近,我读了一本关于行为经济学原理的书,从中我学到了很多有趣的知识,也收获了许多新的见解。
首先,我从书中学到了行为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即人们在做出决定时会考虑到不同的因素,而不仅仅是经济因素。
例如,人们在购买某种商品时,不仅会考虑价格,还会考虑商品的品质、品牌形象等因素。
此外,行为经济学还指出,人们在做出决定时会受到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例如社会压力、文化习俗等。
其次,我从书中学到了行为经济学的一些重要理论,例如“收益效应”、“损失效应”、“收益偏好”等。
这些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们在做出决定时会考虑到哪些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人们的决策。
最后,我从书中学到了行为经济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行为经济学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消费者的行为,从
而更好地定位市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此外,行为经济学还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地制定政策,以更好地满足公众的需求。
总之,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行为经济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收获了许多新的见解。
我相信,行为经济学将在未来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社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法律的经济分析》读书报告

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读后感一、内容概括法律经济学使法学的研究手段拓宽到经济领域,使法学研究的视野不再局限于公平正义的权衡、选择,从而为法学理念的重新定位开辟了一条法学与经济结合的新径。
法律经济学的集大成者首推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波斯纳,他被誉为70年代以来最为杰出的法律经济学家之一。
其最重要的学术著作《法律的经济分析》全面地阐述了他的学说,标志着一个新的法学流派——经济分析法学派在学派林立的法学界已占据一席之地,为法学研究开辟了一块崭新的领地。
科斯在一次演说中评价波斯纳说:“我从没有企图追随他(波斯纳),因为他比我跑得快得多,而且跑向某种不同的方向。
我的兴趣在经济系统, 他的兴趣是法律系统。
在开拓法律的经济分析方面,或者说在开拓法律系统的经济分析方面,波斯纳显然扮演了一个主要角色。
”的确,波斯纳从撰写《过失的理论》(1972) 一文开始就努力使法学家们相信经济分析的新方法可用于传统的法律研究。
波斯纳于1973 年出版了一部类似于法律经济学“百科全书”的经典教科书《法律的经济分析》,他在书中强调了“简明的经济学概念可以被用来讨论法律领域中非常特殊的问题,经济效率的概念可以解释法律制度的结构”。
波斯纳努力运用微观经济学理论对美国的几乎全部法学领域进行经济学的重构,因此, 《纽约书评》评论说,波斯纳的这一著作对法学研究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从事法学与经济学交叉研究的著名学者,几乎都是经济学家,而自波斯纳的《法律的经济分析》一书问世后,法律经济学研究不再是由经济学家一统天下,越来越多的法学家加入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由法学家撰写或编写的法律经济学文献和论著也随之大量涌现。
不仅如此,法律经济学研究还向法学的各个部门分支领域纵深伸展乃至影响到美国的司法实践。
美国总统里根在1981 年任命了波斯纳、博克、温特等三位在法律经济学方面颇有造诣的法学家为美国联邦上诉法院法官;同年,还通过并颁布了12291 号总统令,要求所有新制定的政府规章都要符合成本—收益分析的标准。
经济法行为浅析

摘要作为经济法学的基本概念之一的经济法行为,是连接主体和责任的桥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应当获得更多的理论关注和学术研究投入,以形成经济法行为畴和理论,促进经济法理论的完善和逻辑自洽。
然而,学界对其关注不够,研究不深,没有获得像经济法调整对象、经济法律关系、经济法律责任那样应有的重视和研究投入,在经济法教材和经济法权威期刊鲜有专门论述,所以应该加大对经济法行为的研究力度,用来弥补以上经济法行为研究的不足。
本文首先探讨了经济法文本的经济法行为,然后论述了经济法行为的主体特质以及其品性,最后研究了经济法行为的法律评价。
关键词:经济法行为,主体特质,品性,法律评价目录前言 (3)一、经济法文本的经济法行为 (3)二、经济法行为主体的特质 (4)(一)经济法行为主体的独立性4(二)经济法行为主体的开放性6三、经济法行为的品性 (8)(一)行为的公共性 (8)(二)行为的程序性 (8)(三)行为的性 (9)四、经济法行为的法律评价 (9)(一)经济法行为的评价标准 (9)(二)经济法行为的问责制 (10)结语 (11)参考文献 (12)经济法行为浅析前言“经济法行为”作为经济法领域法律行为的最上位的统领性概念,是指在经济法规,基于经济管理主题公共意志表达或市场主体有限意思自治所进行的具有经济法效果的行为。
既不像行政法行为那样国家意志居于绝对主导地位,亦不像民法一样实现意思自治,经济法行为实质上是国家公意与市场主体私意动态博弈和协调的过程。
文章并非试图对所有的经济法行为进行分析,而是选取经济法行为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经济管理行为,运用规分析方法来对这类典型和代表性的经济法行为进行一个初步的探索,通过对经济法行为在气质进行规法学上的分析和评价,企图抛砖引玉,意在强调在经济法行为的研究中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是对行为理论畴化和概念化的前置性选择。
一、经济法文本的经济法行为从经济法行为研究的思维方向上看,类型式概念正好与经济法开放性、回应性的理论品性相契合。
《行为保险经济学》读后感

《行为保险经济学》读后感,写800字
《行为保险经济学》是一本深入探讨保险领域的经典读物,由布鲁克斯·纳什、迈克尔·肖兹、罗伯特·佩里三位学者共同著作,探讨了保险结构、保险科学和理论的方法。
通过这本书,我对保险经济学的运用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首先,在保险经济学中,收集和分析关于消费者之间的保险行为的数据是非常重要的。
书中提出,要深入理解保险机制,就必须分析道德风险和保险风险,并使用统计建模来确定消费者行为行为的影响因素。
此外,还要对保险市场进行分析,看看市场结构是否能够有效地分散风险,以及保险公司如何识别和处理风险。
其次,书中也讨论了“保险套利”和“保险不足”这两种保险商业
问题。
“保险套利”是指,当投保人熟悉市场情况并认为自己的风险较小时,就可以通过签订保险协议获取较大的保险金额;而“保险不足”则是指,投保人所购买的保险金额不足以涵盖所
承担的风险,因此投保人将承担剩余的风险。
最后,书中还介绍了如何运用经济学来解决保险市场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书中提供了一种新型的保险结构——“计划投保”,它可以促进分散风险,降低保险相关开支,增加投保人的财产积累水平。
此外,书中还就保险商业的注意事项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使我对保险市场的运作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总之,《行为保险经济学》是一本深入探讨保险市场的经典之作,从保险结构、风险识别、市场结构等几个方面对保险市场
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我有幸读到这本书,使我更加深入了解保险经济学,也让我对如何有效分散风险和妥善管理投保人的保险需求有了更好的认识。
第四章 行为法经济学

第四章行为法经济学克里斯汀·焦尔斯14.1 引言经济学中的很多议题都与法律相关。
例如,公共经济学领域中,对诸如残疾和失业保险等法律授权的政府项目效果的大量研究(Katz and Meyer,1990;Gruber 1994;Cutler and Cutler,1996;Autor and Duggan,2003);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对多种类型反歧视法效果的考察(Heckman and Payner,1989;Donohue and Heckman,1991;Acemoglu and Angrist,2001;Jolls,2004 a);以及近期在公司治理方面对公司法和证券法对股票收益率和波动影响的研究(Gompers et al.,2003;Ferrell,2003;Greenstone et al.,2006)。
尽管这些议题都以某种方式涉及到法律,但无论“法经济学”还是“行为法经济学”都未能将其纳入核心的研究领域。
因此,当前工作的一个重要的先决问题是如何定性“法经济学”和“行为法经济学”这两个范畴。
在与法律相关的广泛的经济议题中,一些与众不同的特征有助于界定那些严格归属于法经济学领域的工作。
其中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大部分工作关注在法经济学出现之前经济学先驱未深入研究的各种法律领域;这些领域包括:侵权法,合同法,财产法和诉讼程序规则。
法经济学工作的第二个特征是它惯用(有争议的)“财富最大化”规范准则(Posner,1979),而不是社会福利最大化准则——一般而言,不是根据“社会应该追求财富最大化,而不是社会福利最大化”这种观点,而相反因为法经济学一般倾向于解决分配问题,认为社会福利应该只通过税收制度来调节(Shavell,1981)。
最后,第三个显著特征是其对法律规则内容(而不仅仅是效果)的解释和预测的持续兴趣。
虽然大部分经济学工作研究法律的效果(如上所述),但是除了与法经济学相关的工作外,只有政治经济学普遍强调分析法律的内容,并且只是从某个特定的角度2。
《行为经济学》读书报告

读《行为经济学》——浅谈对行为经济学的几点认识行为经济学是一门与心理学有机结合的现代经济学学科。
其研究对象是人们在各种经济活动中的行为,它通过可控实验、调查等方式考察人们在不完全理性的市场中参与各种经济活动时的行为模式,分析影响行为的内外部因素,理解并解释经济现象的本质。
其最大特色是推翻了传统经济学“理性人”的假设,提出了一个更加符合人类本性的、决定人类行为的心理学动机,在不确定条件下人们的选择会系统偏理理性。
行为经济学中最主要的前景理论描述了人们“实际上是如何做的”,在不确定状态下人们做出判断和决策时,认知心理学和经济学两方面的内容才正真走到了一起。
行为经济学重视对人的非理性行为的研究,打破了传统经济学的界限,它的发展对传统经济学不仅仅提出来挑战,更重要的贡献是对传统经济学进行了补充和拓展。
阅读过薛求知先生的《行为经济学》之后,我还深入思考了以下几点内容:一、行为经济学与心理学行为经济学又称为“心理学和经济学”,就是在心理学的基础上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经济学分支科学。
经济活动是人类基本的活动,是人类其他社会活动的基础,而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科学,没有任何理由忽视对经济活动的研究。
就经济学而言,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对经济学概念的解释是“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财富的学问,同时也是研究人的学问。
”Simon 对效用理论中的最大化假设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揭示了决策者必须面临的信息不完全等问题,指出有限理性将可以更好地描述实际选择行为:有限理性的决策者将致力于达到满意解,而非最优解。
有限理性理论直接触及作为正统经济学理论基础的微观心理假设——经济人的完全理性假设,突出了感知、认识和学习在决策中的作用,这直接将决策研究者引向了信息处理的心理过程。
谈及心理学问题时往往牵涉经济因素,彼此之间并不存在与生俱来的矛盾、互斥和对立;而讨论经济问题是常常涉及心理因素,如研究消费、交换、生产和分配等经济学范畴,都必须首先考虑人的因素影响。
第14讲 行为法律经济学

从公共选择理论到行为经济学
从竞选策略到投票心理: 1、投票的重要性 2、对政党政纲所带来的效用预期 3、投票成本 4、满足感 5、政党或意识形态忠诚
一、偏好塑造 (constructed Preference)
• 实证的法律研究 • 约定俗成的法律研究 • Biblioteka 范的法律研究 • 偏好塑造的法律研究
(一)自利服务的偏见 谈判僵局 :谈判者不仅关心另一方当事人提 出了什么,而且还关心另一方当事人的动机如何 (二)合作、公平、恶意和互惠人 合作、公平、 (三)再论易得(现成)/有效性和社会影响 再论易得(现成) 有效性和社会影响
六、行为法律经济学的进路
(一)经济人和真实的人 1)有限理性 2)有限意志力 3)有限自利 4)应用 (二)可检验的预测 供给曲线、沉淀成本、科斯定理
四、关于决策问题
(一)规则 (二)假设 (三)标准 (四)常规 (五)小步骤 (六)抓阄/抽检(picking) 抓阄 抽检( ) 抽检 (七)委托 (八)启发法
四、关于决策问题
启发法中的心理捷径: (1)代表性 (2)突出性 (3)过度自信 (4)依赖性 (5)保守主义 (6)记忆偏差
五、对法律的需求
二、直观推断和偏见 (Heuristics and Biases) )
(一)偏见包括 1、对极端的规避 : 传统对选择的假设:1)价值最大化;2)语 境独立 折中效应和对比效应 2、后见偏见 : 司法指导、对证据的排除以 及说服的标准 3、乐观偏见 4、现状偏见
二、直观推断和偏见 (Heuristics and Biases) )
七、行为法律经济学的前景
经济学原理书评(共5篇)

经济学原理书评(共5篇)第一篇:经济学原理书评读曼昆《经济学原理》有感曼昆的这本经典作为一本经济学教科书,是不走寻常路的,生动和有趣,整本书洋溢着浓厚的人文热情,不似寻常的教科书一般枯燥。
正如选修课经济学的老师推荐的那样,适合初学者,有丰富的案例和通俗浅显的介绍。
《曼昆经济学原理》像年轻的老师谈吐风趣,总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讲课一样,给人一种舒服的感觉,让我们愿意去接受他。
曼昆在书里有说过:“本书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帮助你学会经济学家的思考方式。
”并且本书通过把理论、案例研究和新闻中的经济学事例结合起来,将给你提供充分发展和实践这种技能的机会。
在深入了解经济学的本质和细节之前,概述一下经济学家如何研究这个世界是有帮助的。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让我变成一个“经纪人”,用经济的头脑去思考问题,书的开篇就写到个人做出决策依靠四个原理,1.权衡取舍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4.对激励做出反应。
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我们的许多决策不仅影响我们自己,而且还会影响其他人。
都知道在世界经济中日本人是美国人的竞争对手,美国和日本企业生产许多相同的产品,如一福特公司和丰田公司在汽车市场上争夺同样的顾客,康柏公司和东芝公司在个人电脑市场上争夺同样的顾客。
而两国之间的贸易可以使两个国家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贸易使各国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并享有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
在世界经济中既是竞争对手又是贸易伙伴。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在考虑任何政策如何影响生活水平时,关键问题是这项政策如何影响我们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为了提高生活水平,决策者需要通过让工人受到良好的教育,拥有生产物品与劳务需要的工具,以及得到获取最好技术的机会。
为什么分散的市场经济运行得这么好?这是因为可以指望人们相互友爱而仁慈地相互对待吗?完全不是。
在这本书中,亚当·斯密给我们描述了市场经济中人们如何相互作用:人类几乎随时随地都需要同胞的协助,要想仅仅依赖他人的恩惠,那是绝对不行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笔记:《行为法律经济学》这周读了各经济学和心理学教授汇编的《行为法律经济学》这本书的部分内容,它们分别是行为法律经济学的进路、法律决策的语境依赖和对惩罚性赔偿金的评估(兼含对法律中的认知及评价的注释)。
通读之后,给我的第一感觉是这些经济和心理学专家用他们专业的知识给法律中的相关问题给出了一个精确分析,运用纯经济学的视角和一些颇为专业的术语阐释法律现象并且为如何改进法官和陪审团固有的心理误区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是一部值得法律人仔细研读的著作,因为它提供了一个新的进路。
(一)作者简介凯斯·R·桑斯坦(Cass R. Sunstein),现为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奥巴马竞选团队的法律事务顾问,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律师协会分权与政府组织委员会副主席,美国法学院联合会行政法分会主席。
他目前是白宫信息管制事务办公室主任。
桑斯坦还是《新共和》(New Republic)和《美国前景》(American Prospect)的社论撰稿人,也经常是《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这类出版物的撰稿人。
他的许多著作已经被译为中文,包括:《权利的成本——为什么自由依赖于税》(与斯蒂芬·霍尔姆斯合著,毕竞悦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偏颇的宪法》(宋华琳、毕竞悦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网络共和国》(黄维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就事论事》(泮伟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行为法律经济学》(成凡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设计民主》(金朝武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信息乌托邦》等。
(二)导论这本书试图为我们解读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法律实际上是如何影响人们行为的?人们面对法律是什么反应?法律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法律怎样才能被用来改善人们的生活?阅读完1、2、9三个部分虽尚不能完全解答这些问题,但是也让自己感受了一番行为经济学被全面用于法律分析的体验。
导论中总结性地解读了五个大的方面:偏好塑造、直观推断和偏见、估值、对法律的需求和未来。
在偏好塑造中,了解了法律可以塑造偏好而不是推导偏好。
即法官和陪审团的偏好和价值是被法律体系塑造出来的,而不只是推导。
而且知道了对有关法律的研究,可以区分为三种,即实证的、约定俗称的和规范的。
其中实证工作关注于预测;约定俗称的研究通常关注的是,社会应当如何才可能实现我们的共同目标。
如果我们希望减少贫困,或者挽救更多的生命,或减少污染,我们如何才能做到这些;规范工作关注的是,法律体系应该做些什么。
在直观推断和偏见中,桑斯坦解读了8个概念。
分别是对极端的规避、后见偏见、乐观偏见、现状偏见、直观推断、易得\有效性、锚定\固执己见、基于案例决策。
在估值中,我们知道了损失规避(人们对损失特别厌恶,通常对损失的不快比得到同样收益的愉快来得更大);市场化,把规范判断转化成金钱的难度:(在法律中,我们常出现对诽谤、痛苦、伤害的损害赔偿的认定,以及对全部惩罚性损害赔偿的认定都存在严重的困难,我们可以通过立法或规制机关预先决定怎样把规范判断转化成有限数量范围内的金钱,从而实现这种“转化”)。
对法律的需求中,作者讲了法律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
首先,自利服务偏见(人们对公平的判断是自利服务的,他们既不倾向于不切实的乐观,又对他们自己的判断过度自信)常影响谈判的双方,导致不能达成和解的协议。
人们为了达到或显得公平,可能会牺牲他们经济上的自我利益,所以,人们可能是互惠人而不是经济人,具有有限自利。
而且作者举出一些例子来说社会会限制自利行为(比如在暴风雪后提高铲子的价格),这里限制的方式无疑是通过制定法律。
“易得性串联”它可能驱使着法律和政策同时走向幸运和不幸运两个方向。
(三)具体阐述在这第一部分中,首先区分了“真实的人”和“经济人”的区别。
真实的人表现出有限理性、有限意志力和有限自利,当然这样的话经济学角度的人就是无限理性、无限意志力和无限自利。
纠正了很多传统法律经济学的误区。
人们有限的理性让他们容易受到一些偏见的影响,比如说过度乐观、判断事物时常受直观推断和易得的影响。
从而导致做出错误的行为和判断。
意志力的有限使得人们常被诱惑、短视。
但有限的自利是可以值得肯定的人性中的积极力量,它让我们关心他人的利益,趋向合作。
这人类的三个有限对法律的经济分析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为我们介绍了这种种有限起作用的几种情况。
行为法律经济学是一种具有更高相关系数R平方的法律经济学,它对观察到的数据具有更强的解释力。
在这里行为法律经济学否定了传统法律经济学的有偏差的观点。
第一是,向下倾斜的需求不能作为支持最优化模型的证据。
第二是,积淀成本也是起作用的。
(通过举出打折顾客观看演出的次数较少的例子。
)第三是,就算当交易成本和财富效应都等于零的时候,初始的权利配置也影响到最终的资源配置。
强调机会成本和支付成本之间的区别。
作者通过杯子的例子说明了禀赋效应。
它是指当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的增加,这一现象可以用“损失厌恶”理论来解释。
市场力量的作用也是不可小视的。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说一旦某个十几岁的年轻人从高中辍学成为毒品贩子,他就再难以成为牙医了。
传统经济学具有简约和简洁的优点。
但是人类行为却是更复杂和无章可循的。
作者肯定简约的有益性,但是同时也说,对构建行为模型来说,简单的同时要求正确才更有价值。
传统经济学的预测通常有失偏颇,为了达致简约,它常以牺牲实际的预测能力为代价。
前景理论:它有三个特征。
一是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得时是风险规避的;二是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时是风险偏爱的;三是人们对损失比获得更敏感。
因此,人们在面临获得时往往是小心翼翼的,不愿冒风险;而在面对失去时会很不甘心,容易冒险。
通过这部分的阅读我们还可以了解到,理性不能简单的指就是基于主要的激励,否则对一些行为的解释就极不合理。
作者在最后通牒博弈中讲到了公平。
受价者希望惩罚不公平的行为,哪怕是他们自己也要付出金钱代价。
同时这种反应似乎被出价者也预测到了,他们一般会提议从这笔钱里拿出相当一部分进行分割,其比例通常是40%--50%之间。
(积淀成本起作用)。
拉宾理论告诉我们人们愿意牺牲他们自己的物质利益,去帮助那些好人或做过好事的人。
但若在一个资源稀缺的世界里,这些欲望和其他欲望是竞争的。
作者分析到在刻毒的环境下,恶意行为是普遍的。
尤其在许多法律环境里特别普遍,许多漫长争讼,不能友善和解的案件,就是因为双方不能通过一个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
在法律内容这部分中,作者提出法律经济学对法律内容的解释。
其中有,法律对某些市场交易的禁止、对经济交易的禁止、对言论的事前限制、零散事件导致的环境立法。
在对市场交易的禁止中,作者举出高利贷、哄抬物价、炒卖票证等在现代社会普遍被禁止的这样一些例子,提出了经济学上的困惑,认为对于经济学家或者具有经济学背景的法律人通常觉得,这些禁止性的法律是没有效率的,是反常态的。
最后作者又说,即使用效率或传统寻租的观点来解释某些法律对经济交易的禁止是有一定可能的,但在传统的基础上没有一个整体理论或理论集合可以对这类事件作出全面的解释。
接下来又说到行为的解释,他说感知公平的理论可以直接预测到禁止高利贷这种法律。
因此,普遍的公平规范塑造着关于高利贷、哄抬物价和炒卖票证的态度。
所以最终困惑的解决是因为社会公平的因素。
当然除了以上列举的这些禁止性的行为,还在很多不同的地方、存在不同程度的其他禁止性法律,一样的解释理由。
偏离“不进行市场交易”这个规范就会被视为不公平,从而被禁止。
对言论的事前限制里,我们了解到,法院可能拒绝发布禁令以反对某种言论,即使它可能允许事后惩罚这些言论。
因此我们不能做出事前的限制,因为禁令可能被理解为是创造了一个前景,这个前景对言论设置了更大的总体惩罚。
对法院而言,要特别确保被第一修正案保护的言论不受事前限制。
零散时间导致的环境立法这部分主要讲了“易得”。
讲到,一个特定环境的易得程度,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第一是灾害被观察到的频率;第二是灾害的严重程度。
如果某个特定的危害最近已经变成了现实,人们就有可能对其未来的发生打上高概率的标签。
这种易得直观推断可能导致规制不足,或者过度规制。
人们有时候低估了低概率或低严重程度事件的可能性,不过是因为这些事件的威胁没有进入人们的“视域范围”。
除以上这些,作者还讲到了法律应当如何在侵权案件中应对后见偏见的问题。
作者提出了两种对策:其一是,通过操纵传递给陪审员的信息来抑制这种偏见。
这种方法就是,将陪审员转变成事前的决策者,让他们对可能出现的每种危害的概率做出自己的估计,这样的话就一定程度的不受后见偏见的影响。
其二是,提高证据的标准。
这部分还讲到了罪犯的行为,有背景和对策两个方面。
背景是在讲提供信息的方式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书中举例说,处罚违章停车有一个很明智的常见方法就是在司机的边窗贴上一张大的、醒目的“违章罚单”,相比把小的、普通的罚单放在路边车上的风挡刮水器下面更有效。
对策中讲了即时的短期惩罚比长期惩罚的效果更大。
在本部分中还讲到法律家长主义。
法律家长主义也称“法律父爱主义”。
它主张在某些领域为了公民自身的利益可以不顾其意志而限制其自由或自制。
传统法律经济学通常是非常反家长主义的。
有限理性提出一种反—反家长主义,即对反家长主义提出质疑,但又没有对家长主义进行肯定的辩护。
在第二部分中,我们了解了法律决策的语境依赖。
通过阅读,行为法律经济学试图为我们从行为经济的角度说明如何建构一个中立的语境环境,在这个没有价值偏向的环境中,让法官、陪审团做出相对公正的判决。
这里介绍了两类和语境独立相冲突的情况,折中效应和对比效应。
“折中效应”指的是,同样考虑一个选择,当它被认为位于选择束的中间,比当它被认为位于两端,能获得更高的评价。
“对比效应”是指同样一个选择,当存在一个相近但明显劣于它的选择时,比不存在这样的对比选择能获得更高评价。
在语境依赖下做出的决策是有危害的,特别是判决,因为法律是为特殊目的而设立的,它关系到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以及其他一些重要的价值,明显比消费者选择所关涉的后果重要的多。
那么我们能否通过减轻语境依赖而促使我们得出更合理的法律决策?作者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但说无论立法者还是法官都必须细致考察决策者现有的选择集合是什么。
无论他们是有意还是无意,他们必须说明这个事实:附加的选择,不仅引进了一个可能看起来很合理的决定,而且还会改变其他选择之间的选择结果。
但同时作者也说,不论能否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至少应该保留这种可能的观念,对不相关选择的消除,将减少决策的语境依赖。
在惩罚性赔偿金的评估这部分中,首先通过举出了一系列的案例来说明法院做出的惩罚性赔偿金的不可预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