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的思维教学内容
学前儿童逻辑思维训练教案
学前儿童逻辑思维训练教案一、教案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的普及,逻辑思维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学前教育的一部分,逻辑思维训练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教案旨在为学前儿童提供基础的逻辑思维训练,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目标通过本次逻辑思维训练,旨在帮助学前儿童:1. 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提高观察力和注意力,培养儿童对事物细节的敏感性;3. 增强儿童的判断能力,培养合理推理和决策的能力;4. 培养儿童的抽象思维,促进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力。
三、教学内容1. 形状识别与分类a. 让儿童观察并辨别不同形状的物体,如圆形、方形、三角形等;b. 引导儿童将具有相同形状的物体进行分类。
2. 颜色识别与排序a. 引导儿童辨别不同的颜色,并进行简单的排序,如红色、蓝色、黄色等;b. 利用颜色排序卡片,让儿童按照指导进行颜色的排序练习。
3. 物体的数量与顺序a. 利用丝带、积木等实物,教导儿童认识常见的数字,并进行数量的对比与排序练习;b. 引导儿童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物体的排列。
4. 逻辑推理游戏a. 利用拼图、迷宫等游戏帮助儿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b. 鼓励儿童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案,并解释思考过程。
5. 排列与分类a. 引导儿童学会根据一定的规则进行物体的排列与分类,如按照大小、形状、颜色等进行分类;b. 让儿童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排列与分类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a. 展示一些具有不同形状的物体,引导儿童讨论并辨识这些形状;b. 让儿童观察一些拥有不同颜色的物体,并归纳总结物体的颜色特征。
2. 正式教学a. 根据教学内容,逐步引导儿童进行形状识别与分类、颜色排序、数量对比与排序等练习;b. 利用游戏和实物帮助儿童进行逻辑推理的培养;c. 引导儿童掌握排列与分类的基本方法,并进行相关的练习。
3. 拓展练习a. 提供更多形状、颜色和数量的物体,让儿童进行更加复杂的逻辑思维训练;b. 引导儿童运用逻辑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如选择合适的衣服、安排物品的摆放等。
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重点与教育方法分享
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重点与教育方法分享大家晚上好!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重点以及相应的教育方法。
一、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重点学前儿童(通常指3至6岁的孩子)正处于身体和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
他们的思维方式正在迅速发展,因此需要特别的关注和教育。
下面是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重点:1. 意象思维:学前儿童的思维主要基于感觉和具体的形象,他们通过观察、感受和模仿来理解世界。
因此,在教育中应该注重提供丰富的感官体验和实物操作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建立起准确的意象概念。
2. 逻辑思维:学前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发展,但仍然较为简单。
他们能够进行简单的分类、顺序和比较,但还不能进行复杂的推理和抽象思维。
在教育中,可以通过故事、游戏和实际操作等方式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3. 想象力:学前儿童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并且他们往往将虚构和现实混为一体。
通过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可以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在教育中,可以通过故事、艺术和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4. 语言思维:学前儿童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能够学习和理解语言的能力非常强。
在教育中,应该注重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提供丰富多样的语言输入。
二、学前儿童的教育方法针对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重点,有一些有效的教育方法可以帮助他们全面发展。
以下是一些教育方法的分享:1. 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学前儿童通过感官体验来建构知识,因此,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非常重要。
可以通过参观博物馆、动物园、植物园等场所,或者进行实地考察和实物操作的活动来丰富他们的学习体验。
2. 游戏化教学:游戏是学前儿童最常见和乐于参与的活动之一。
通过游戏化教学,可以让孩子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同时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可以进行角色扮演游戏,让孩子在模拟的情境中进行学习。
3. 艺术教育:艺术是培养学前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手段。
可以通过绘画、手工制作、音乐和舞蹈等艺术活动,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学前儿童的思维【精选文档】
第七章学前儿童的思维教学目标:1.掌握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2。
把握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3。
初步学会运用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幼儿园的教学活动、评价幼儿思维发展的能力及促进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策略。
教学重点: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教学难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准备:1.学生的准备:观察小、中、大班幼儿在活动中的思维表现2.教师的准备:案例若干;幼儿活动录像片段教学方法:自我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实践练习法;理论讲解法教学课时: 9课时第一节思维概述一、什么是思维(一)定义【自我分析】当你早晨醒来,推开窗门一看,发现地面上湿漉漉的,你就会得出昨天已经下过雨的结论。
思考并分析:这个认识活动与我们学习过的感知觉和想象有什么不同?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过程?小结:间接和概括;思维活动。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二)特点:概括性和间接性1.概括性:指对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规律性的反映.2。
间接性:以一定事物为媒介来反映那些不能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
人们不能直接感知猿人的形象和当时的生活情景,但是,可以根据发现的线索进行推断.正是由于思维的间接性,人们才能起越时空的限制,认识那些没有感知或不可能直接感知的事物,揭露事物的本质规律,从而了解过去,认识现在预见未来.【自我分析】出示黑板刷或其它物体,请你从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的角度反映它,其反映的过程和内容分别有哪些?二、思维的分类(一)按个体思维发展的水平,可将思维分为:1。
直观行动思维是在对客体的感知中、在自己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的行动中进行的思维.2.具体形象思维是依赖事物的形象或表象以及它们的彼此联系而进行的思维。
3.抽象逻辑思维是指用抽象的概念(词),根据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来进行的思维。
是人类特有的思维方式。
(二)根据指向性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为:1.聚合式思维(求同)2.发散式思维(求异):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三)根据思维创造性的不同1.常规思维:用常规的方法来解决问题2.创造思维:用创造性的方法来进行。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教案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规律。
2. 掌握促进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教育方法。
3. 培养教师对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a. 直观动作思维b. 具体形象思维c. 抽象逻辑思维的初步发展2.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a. 从简单到复杂b. 从具体到抽象c. 从被动到主动3. 促进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教育方法a. 游戏化教学b. 情境教学c. 启发式教学d. 操作活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规律及教育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教育方法促进学前儿童思维发展。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2. 教具:PPT、教学卡片、游戏道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意义,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授课:a. 讲解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b. 分析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c. 介绍促进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教育方法3. 实践环节:分组讨论,设计一个针对特定年龄段的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活动。
4. 总结与反思:学生分享自己的设计,讨论活动的实施效果,总结经验教训。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2. 评价内容:学生对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理解程度、教育方法的掌握及实际应用能力。
3. 评价方法: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报告等。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分析。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促进思维碰撞和知识共享。
4. 实践法:设计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操作。
八、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设疑,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2. 情境教学: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和应用知识。
3. 游戏化教学:运用游戏元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教案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了解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
2.了解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规律。
3.掌握相关教育方法,促进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1.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
2.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规律。
3.相关教育方法,促进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三、教学过程:1.引入导入:(5分钟)通过观察和描述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的思维表现,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入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话题。
2.学习了解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
(30分钟)a.学习了解学前儿童思维的定义和特点。
b.分小组进行讨论,总结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并汇报讨论结果。
c.教师提供相关的视频、图片、故事等材料,让学生观看、阅读、思考,进一步了解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
3.学习了解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规律。
(30分钟)a.学习了解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规律,包括感知思维、形象思维、直观思维等。
b.教师通过示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过程,进一步加深对学前儿童思维发展规律的理解。
4.掌握相关教育方法,促进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30分钟)a.学习了解相关教育方法,包括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等。
b.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教育经验或想法,讨论如何运用相关教育方法,促进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
c.学生自主学习相关教育方法,编写小组报告,展示并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和规律,掌握了相关教育方法,进一步促进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六、课后作业:1.整理学习笔记,复习巩固所学内容。
2.观察和记录身边的学前儿童的思维表现。
七、板书设计:1.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2.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规律3.相关教育方法。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教案
一、《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二、课时安排:每课时40分钟三、教学目标:1. 了解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和阶段。
2. 掌握引导儿童进行思维发展的方法。
3. 提高教师对儿童思维发展的观察和评价能力。
四、教学内容:1.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和阶段。
2. 引导儿童进行思维发展的方法。
3. 观察和评价儿童思维发展的技巧。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和阶段,引导儿童进行思维发展的方法。
2. 实践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观察和评价儿童思维发展的技巧。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和阶段。
第一章: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和阶段1.1 介绍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概念和重要性1.2 讲解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1.3 分析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第二章:引导儿童进行思维发展的方法2.1 讲解启发式教学法:通过问题引导儿童思考,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2.2 介绍游戏教学法: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儿童的兴趣,促进思维发展2.3 分析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儿童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思维活动第三章:观察和评价儿童思维发展的技巧3.1 讲解观察儿童思维发展的方法:直接观察、间接观察和自然情境观察3.2 介绍评价儿童思维发展的工具:思维发展量表和思维发展评价标准3.3 分析如何有效地评价儿童思维发展,并提供评价实例第四章:认知发展理论在思维发展中的应用4.1 介绍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4.2 分析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最近发展区、协同学习和支架教学4.3 讲解艾瑞克森的认知发展理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和认知发展任务第五章:思维发展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5.1 分析学前儿童思维发展中的常见问题: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思维刻板等5.2 讲解解决思维发展问题的策略: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引导儿童进行有效学习、提供个体化的辅导等5.3 提供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如何解决儿童思维发展中的问题六、第六章:思维游戏与创造性思维发展6.1 介绍思维游戏的概念和作用: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儿童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一)教案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教案姓名:孟兆华班级:12学前教育2012 级学前教育班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学科教学进度计划表2013 年2 月27 日任教:孟兆华教材名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第一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概述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应该能够;1、了解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的心理特点,掌握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的特征。
2、了解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评价的含义,意义和内容;3、掌握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涵,研究对象,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的阶段和年龄特征;4、理解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教育目标,依据和各年龄目标,学会制定数学教育活动具体目标;5、掌握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方法和有效途径数学教育评价方法、教育评价方案。
重点: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意义、目的、方法。
难点: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涵,研究对象,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的阶段和年龄特征;学时安排:共22 学时第二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应该能够;1、了解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的一般策略。
2、合理设计和组织学前儿童正规数学教育活动。
3、合理设计和组织主题活动中的数学教育活动。
4、合理设计和安排日常生活及区域活动中的数学活动。
重点: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的一般策略。
难点: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涵,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的阶段和年龄特征;学时安排:共14 学时第四章学前儿童数概念的教育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应该能够;1、关于数与运算的基本知识一、数二、数字三、计数四、数制五、数的组成六、数的运。
2、学前儿童数概念发展的特点一、学前儿童计数能力的发展二、学前儿童10以内数概念的初步发展及特点。
三、学前儿童数概念形成的标志。
3、学前儿童数概念的教育一、10以内数的教育二、有关计数的教育三、数字的认读与书写教育四、数的组成教育4、学前儿童运算能力发展的特点一、学前儿童加减运算能力发展的一般过程二、学前儿童加减运算能力发展的年龄特点。
学前儿童创新思维培养教案
学前儿童创新思维培养教案引言:学前教育是培养孩子发展的重要阶段,创新思维培养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介绍一份专门针对学前儿童的创新思维培养教案,以帮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更好地引导孩子们开发和运用创新思维。
1. 概述创新思维是指能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培养学前儿童的创新思维,可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观察力、逻辑推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 教学目标- 培养学前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培养学前儿童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学前儿童的问题解决能力;- 激发学前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3. 教学重点- 引导学前儿童进行观察和思考;- 培养学前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培养学前儿童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4. 教学过程4.1 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启发性问题和故事情景营造,激发学前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例如,通过展示一个奇妙的画面或物品,提出问题,让孩子们联想、想象并表达自己的想法。
4.2 培养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可设置各种观察任务,例如观察动物、观察植物等,通过引导学前儿童进行观察和描述,培养他们的观察力。
同时,通过推理问题和逻辑推理游戏,培养学前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
4.3 培养问题解决能力提供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鼓励学前儿童运用自己的创新思维解决。
例如,搭建简单的积木,让孩子们尝试不同的方式搭建结构,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4.4 激发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材料和环境,鼓励学前儿童主动探索和发现。
教师可以组织实地考察、户外活动等,让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知识和启发。
5. 教学评估通过观察和记录学前儿童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情况。
评估可以基于学前儿童的观察力、逻辑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表现,并及时给予鼓励和反馈。
6. 总结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学前教育中的重要任务,通过专门的教案和教学活动,可以有效引导学前儿童发展创新思维。
第七单元 学前儿童的思维
认识活动,是智力的核心。 感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应。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反应
实用文档
思维的特点
1、思维的间接性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反应
感觉:颜色鲜艳、芳香扑鼻 知觉:鲜花非常美丽 思维:根据思维推断春天来了。
事后,老师给这次测试起了个题目:“人的想像力
是怎样丧失的?!
实用文档
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创造性思维是伴随着创造性活动过程而言 的,对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分析最有代表性 的、最有影响力的是英国的心理学家华莱 士(Wallas,1926)提出的四阶段理论。 即创造性思维过程包括:准备期、酝酿期、 豁朗期和验证期四个阶段。
判断: 直接判断(长的漂亮是好人) 间接判断(做好事的是好人)
实用文档
学前儿童判断的发展有如下趋势:
(1)从判断形式来看,学前儿童的判断从以直接 判断为主开始向间接判断发展。
(2)从判断内容来看,学前儿童的判断从反映事 物的表面联系开始向反映事物的本质联系发展。
(3)从判断根据来看,学前儿童的判断从以自己 的主观感受和生活经验为依据开始向以客观逻辑 为依据发展。
猫头鹰长着两只脚
鸟长着两只脚
实用文档
大雁长着只两脚
演绎推理: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 推理形式:三段式。 鸟长着两只脚(大前提) 猫头鹰长着两只脚(小前提)
猫头鹰是小鸟(结论) 通过专门教学,大班幼儿可以掌握三段式 逻辑推理。
实用文档
三段式逻辑推理训练 1. 鱼是用鳃呼吸的,鲸鱼不用鳃呼吸, 所以鲸鱼…… 2. 鸟是有羽毛的,蝙蝠没有羽毛, 所以蝙蝠…… 3.一切果实都有种子,萝卜里面没有种子, 所以,萝卜……
学前儿童逻辑思维启蒙教案
学前儿童逻辑思维启蒙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学前儿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 提供具体的教学策略和活动,以激发学前儿童的思维能力。
教案步骤:一、导入(5分钟)在课堂上引入逻辑思维概念,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二、概念解释(10分钟)介绍逻辑思维的定义和重要性,以便学生理解并认识到逻辑思维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示范展示(15分钟)通过故事、图片或实物来示范逻辑思维的应用,如解决问题、推理判断等。
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进行示范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
四、思维游戏(20分钟)设计一些思维游戏,如拼图、迷宫、数学问题等,让学生通过操作和推理来培养逻辑思维。
游戏的难度适应学生的能力水平,可以逐渐增加挑战。
五、思维练习(20分钟)分发练习册或工作纸,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逻辑思维题目。
教师可以适时地提供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解答问题。
六、总结(10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逻辑思维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运用逻辑思维。
扩展活动:1. 利用逻辑思维设计有趣的谜题或小游戏,让学生在娱乐中提高逻辑能力。
2. 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游戏,通过共同思考和解决问题来锻炼逻辑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度、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对学生的练习册或工作纸进行评估,了解他们对逻辑思维的掌握程度。
注意事项:1. 教师应提前准备好相关的教学材料和游戏道具。
2.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来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
3.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鼓励学生的参与和思考,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结语:本教案旨在帮助学前儿童启蒙逻辑思维能力,并提供了一系列教学策略和活动。
希望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学前儿童能够有基础的逻辑思维能力,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通过持续的培养和激发,学前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升。
数学思维教案学前班
数学思维教案学前班一、引言数学思维是一种培养儿童逻辑推理、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
在学前班阶段,通过创设丰富多样的数学活动和游戏,可以帮助幼儿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基本数学概念。
本教案旨在为学前班教师提供一种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帮助幼儿发展数学思维和数学兴趣。
二、目标1.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和数学兴趣;2.引导幼儿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3.培养幼儿的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4.通过游戏和活动提高幼儿的数学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活动1. 数字认知活动名称:数字卡片游戏活动内容:教师准备一组数字卡片,卡片上印有从1到10的数字。
幼儿可以通过触摸和数数的方式来认识数字。
教师鼓励幼儿按照顺序排列卡片,并与幼儿一起念出每个数字。
2. 数量比较活动名称:量比较游戏活动内容:教师带领幼儿进行简单的数量比较。
将一组物品分成两组,让幼儿观察并判断哪一组的数量多。
通过比较图形、颜色、大小等特征,引导幼儿理解数量的概念。
3. 形状认知活动名称:幻灯片形状游戏活动内容:教师准备一组幻灯片图片,每个图片上有不同的形状。
幼儿可以观察形状,并尝试用手指指出相同形状的图片。
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形状进行简单的解释和引导,帮助幼儿认识常见的几何形状。
4. 排序和分类活动名称:颜色分类游戏活动内容:教师准备一组不同颜色的小球,让幼儿按照颜色进行分类。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和比较不同颜色的小球,并逐步教授颜色名称和分类方法。
四、教学方法1.操作性教学法:通过多种实际操作操纵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数学概念和问题解决方法。
2.情景教学法:通过模拟真实生活场景,让幼儿在情境中感受数学的存在和应用,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3.合作学习法:鼓励幼儿之间的合作交流,促进他们在数学活动中相互帮助、互动和分享。
五、教学评估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教学评估:1.观察记录:教师观察幼儿在数学活动中的参与程度、思维表达和问题解决能力。
2.口头回答:教师提出简单问题,让幼儿口头回答,评估幼儿的数学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儿童思维发展教案
儿童思维发展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它关乎着儿童未来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和发展潜力。
教学中如何引导和促进儿童的思维发展,是每位幼儿教育从业者非常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从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三个方面,给出一份儿童思维发展的教学案例。
一、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1.创新活动: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引导儿童提出新颖的想法和观点,以及探讨新的方法和解决方案,通过创新活动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2.创造性游戏:在游戏中增加创造性因素,游戏的规则可以是灵活的,让儿童可以通过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游戏。
3.创意绘画:给儿童提供各种不同的绘画材料和主题,建立开放式的创意绘画活动,鼓励儿童随心所欲的创作,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审美观。
二、培养儿童的逻辑思维1.逻辑游戏:提供一些逻辑游戏,例如填字游戏、推理游戏、数字游戏等,引导儿童理解抽象的概念和思维过程,有助于提高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
2.相关性游戏:通过相关性游戏培养儿童的逻辑思维。
以物品分类为例,让孩子们将几个物品分为两组或三组并解释其中的相关性,进而培养孩子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3.教育数字推理:运用数字游戏、字谜游戏、智力拼图等教育数字推理,提高儿童数字逻辑推论和计算能力,加强儿童的认知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培养儿童的批判性思维1.抓住关键点:在儿童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令儿童抓住关键点,推动他们进一步思考,以此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提供不同的角度: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可以为儿童提供一个或多个不同的观点、一组或多组相反的事实,以此激励儿童思考和分析,加强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为儿童提供解决方案:在实际问题中,多与儿童交流并为其提供解决方案,让儿童自己思考和分析,从而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通过以上的教学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培养和提高儿童的思维能力需要合理掌握方法和技巧,需要教育工作者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培养学前儿童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前儿童的思维能力学前教育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阶段,如何提高学前儿童的思维能力备受瞩目。
本文将探讨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思维能力。
1. 提倡游戏,促进思维发展学前儿童的学习方式主要是通过游戏来完成的。
教师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兴趣,创造各种各样的游戏环境,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如制作简单模型)、逻辑思维(如宝藏寻找游戏)、因果思维(如狼人杀)等等。
在游戏过程中,让孩子感受到游戏带来的快乐,同时潜移默化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培养阅读能力,提升思维水平阅读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不仅可以开阔视野,还能够促进儿童思维发展。
教师可以在课程中加入各种有趣的绘本,进行阅读理解、情节分析等多种活动,帮助儿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扩大他们的词汇量和想象力。
此外,将阅读与学科知识结合,使孩子们在阅读中获得更多知识,达到知识和思维的双重发展。
3. 寓教于乐,提高儿童的认知水平游戏可以说是学前儿童认知水平提高的捷径,教师在布置任务时可让孩子们通过实验学习,让他们动手动脑,自己思考,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逐渐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能,并提高观察、分析、判断能力,拓宽孩子们的认知领域。
4. 设计合适的课堂教育模式教师在授课时可采用学生中心的授课方式,不断挖掘孩子们的潜力,引导他们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走进生活教育、科目联系、情境创设等,尽可能贴近孩子们的实际生活,让孩子们从所感兴趣和从容易接受的领域进入,使他们得到更多的成就感。
总之,培养学前儿童的思维能力需要我们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发挥游戏的作用,促进阅读和科学实验,创造舒适的学习环境,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
这对于学前儿童的智力发展至关重要,为后续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早教语言思维训练教案
早教语言思维训练教案一、教学目标。
1. 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语言思维方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联想力和想象力;3. 提高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思维敏捷性;4. 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语言思维的培养。
通过讲故事、看图说话、歌谣、游戏等形式,培养幼儿的语言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2. 观察力、联想力和想象力的培养。
通过观察图片、听音乐、观看视频等形式,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联想力和想象力,让他们学会通过观察和联想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3. 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通过解决问题、推理、对比等形式,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用逻辑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提高他们的思维敏捷性。
4. 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通过朗读、背诵、表演等形式,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学会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的语言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简单的教学形式培养幼儿的语言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
1. 情境教学法。
通过创设情境,让幼儿在情境中学习语言思维,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2. 游戏教学法。
通过各种游戏形式,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联想力和想象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
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幼儿自主思考,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敏捷性。
五、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通过讲故事、看图说话、歌谣、游戏等形式,创设情境,让幼儿在情境中学习语言思维,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2. 游戏形式。
通过各种游戏形式,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联想力和想象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3. 启发式教学。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教案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教案教案主题: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教学目标:1.了解学前儿童的思维特点和认知发展阶段。
2.掌握适合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活动和方法。
3.培养学前儿童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特点。
2.适合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活动。
3.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课件、图片、学习材料、互动工具等。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思维发展的概念(15分钟)1.引入教学主题,引发学生思考。
通过展示一些图片或故事情节,让学生谈论他们的想法和理解。
2.解释思维发展的概念,指出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是指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的逐渐成熟和提高。
Step 2: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特点(25分钟)1.介绍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包括感知发展、语言发展、逻辑思维发展等。
2.讨论学前儿童的思维特点,如对于符号的理解能力比较差、思维运转比较简单和表达能力的局限等。
Step 3:适合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活动(30分钟)1.介绍适合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活动,如拼图游戏、角色扮演、手工制作等。
并举例说明这些活动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思维能力。
2.组织学生参与一种思维发展活动,例如给出一些形状的卡片,让学生用这些卡片拼成一个特定的图案。
Step 4:培养学前儿童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30分钟)1.讨论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例如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充分的自由发挥空间等。
2.引导学生思考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思考多个解决方案和运用创造性思维等。
3.组织学生进行一种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培养的活动,比如给学生一些废旧材料和工具,让他们制作一个有创意的手工作品。
Step 5:总结和展望(10分钟)1.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培养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重要性。
2.展望下节课教学内容,介绍更高阶段的思维能力和发展活动。
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已经初步介绍给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了图片、活动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知识。
学前儿童思维的培养(附活动设计或方案
学前儿童思维的培养(附活动设计或方案
嘿,家人们!咱今天就来唠唠学前儿童思维的培养这档子事儿。
你想想,小娃娃们那小脑袋瓜就像一个个神奇的小宇宙,充满了无限的可能呀!那咱可得好好琢磨琢磨怎么去开发、培养他们的思维。
就好比是给小树苗浇水施肥,让它茁壮成长。
咱得给孩子们创造各种有趣的情境,让他们去探索、去发现。
比如说,带着孩子一起搭积木,这可不是简单的搭积木哦!这能让他们在摆弄那些小木块的过程中,学会思考怎么才能搭得更高更稳,这不就锻炼了空间思维嘛。
再说说讲故事,可别小瞧了这事儿。
孩子听故事的时候,那小脑袋瓜可没闲着,他们会跟着故事情节去想象、去思考呢。
咱可以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时不时地停下来,问问孩子接下来会怎么样呀,让他们自己去编故事。
这就像给他们的思维装上了小翅膀,让他们能自由自在地飞翔。
还有啊,平时生活中那些小细节也别放过。
带孩子去超市,让他们帮忙找东西,这能锻炼他们的观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呀。
和孩子一起做游戏,像是猜谜语、玩拼图,那都是在给他们的思维做体操呢。
咱得像个耐心的园丁一样,一点点地引导,一点点地鼓励。
别着急,别嫌孩子慢,他们就像那慢慢绽放的花朵,需要时间和关爱。
你说,要是从小就把孩子的思维培养得棒棒的,那以后学习、生活还能差得了?那肯定是聪明伶俐,干啥都顺顺当当的呀!所以呀,咱可得重视起来,别错过了这个黄金时期。
让我们一起为孩子们的思维成长加油助力,让他们的小宇宙爆发吧!。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儿童的思维
大班幼儿:开始能指出某一实物若干特征的综合,但还不能区分本质
和非本质特征。 (外延、内涵扩展)
(3) 对数概念的初步掌握 幼儿数概念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对数量的动作感知阶段(2-3岁) 如:手口一致点数;基数和序数不能互换……
第二阶段:数词和物体数量间建立联系的阶段(3-5岁) 如:能说出总数、序数;简单的实物加减运算…… 孩子懂得了5、8这些数字可以是任何事物的 数目,5既可以是5个苹果,也可以是 5张桌子或5把椅子。 --------- 即数量守恒。
需要考虑物体大小、方位……
2、幼儿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幼儿中期):
具体形象思维是指依靠事物的形象和表象来进行的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期典型的思维方式。
随着动作的熟练,一些动作(试误性的无效动作)逐渐被压缩和省 略,而由经验来代替。这样一些表象就可以代替一些实际动作,遇到 问题时就可以不再试误,而是先在头脑中搜索表象,以便采取相应有 效的动作,这时,儿童不再依靠动作而是依靠表象来思考。 例:
学前儿童的演绎推理处于萌芽状态。 通过专门教学,大班幼儿可以掌握三段论式逻辑推理。
学前儿童的类比推理: 是对事物之间关系的发现和应用。属于归纳推理。
类比推理的测验材料可以是几何图形、实物照片、语词,也 可以是数字。
类比推理的几种基本关系: (1)工具和功用关系(如:笔/写字,/切菜); (2)部分与整体关系(苹果/苹果树,手指/) (3)对立关系(高/矮,粗/); (4)并列关系(白菜/萝卜,猴子/); (5)从属关系(白菜/蔬菜,/动物); (6)因果关系(下雨/地湿,/打针)。
月晕而知有风; 础润而知有雨。
这是人类长期观察发现得出 的结论。
幼儿园大班逻辑思维教案与思维能力培养
幼儿园大班逻辑思维教案与思维能力培养一、教学目标1.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分析和推理能力。
2.培养幼儿的观察、比较和分类能力。
3.培养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逻辑思维的概念和基本方法。
2.观察和比较的能力。
3.分类和归纳的能力。
4.问题解决和创造性思维。
三、教学过程1.逻辑思维的概念和基本方法(15分钟)教师通过故事、图片等教具,引导幼儿了解逻辑思维的概念,并简单介绍一些基本方法,如分类思维、归纳思维、推理思维等。
2.观察和比较的能力(2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具体的事物或图形,让幼儿观察并进行比较。
例如,给幼儿展示两个相同形状但颜色不同的物体,引导幼儿发现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分类和归纳的能力(20分钟)教师让幼儿观察一些物品,然后让他们根据其中一种特征将物品进行分类。
例如,教师展示给幼儿一些不同颜色的水果,让幼儿按照颜色分类。
4.问题解决和创造性思维(2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问题,并引导幼儿进行思考和解决。
例如,教师给幼儿出示一张有缺口的图画,让幼儿想办法将缺口补齐。
5.小组活动(25分钟)教师组织幼儿分成小组,给每个小组分发一些具体的问题或任务。
例如,给小组发放一些不同形状的积木,要求他们将积木按照形状和颜色进行分类。
小组活动结束后,让幼儿展示他们的成果。
6.游戏活动(15分钟)教师组织幼儿参加逻辑思维相关的游戏,如消消乐、找茬等,通过游戏提高幼儿的观察和比较能力,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
四、教学反思通过逻辑思维教案的设计与实施,可以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分析和推理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故事、图片和游戏等教具,激发幼儿的兴趣,让他们能主动思考和参与。
另外,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比较能力,通过观察和比较的训练,可以提高幼儿的思维和注意力集中能力。
最后,教师要注重引导幼儿进行问题解决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通过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的活动,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儿童的思维第七章学前儿童的思维教学目标:1.掌握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2.把握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3. 初步学会运用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幼儿园的教学活动、评价幼儿思维发展的能力及促进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策略。
教学重点: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教学难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准备:1.学生的准备:观察小、中、大班幼儿在活动中的思维表现2.教师的准备:案例若干;幼儿活动录像片段教学方法:自我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实践练习法;理论讲解法教学课时: 9课时第一节思维概述一、什么是思维(一)定义【自我分析】当你早晨醒来,推开窗门一看,发现地面上湿漉漉的,你就会得出昨天已经下过雨的结论。
思考并分析:这个认识活动与我们学习过的感知觉和想象有什么不同?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过程?小结:间接和概括;思维活动。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二)特点:概括性和间接性1.概括性:指对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规律性的反映。
2.间接性:以一定事物为媒介来反映那些不能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
人们不能直接感知猿人的形象和当时的生活情景,但是,可以根据发现的线索进行推断。
正是由于思维的间接性,人们才能起越时空的限制,认识那些没有感知或不可能直接感知的事物,揭露事物的本质规律,从而了解过去,认识现在预见未来。
【自我分析】出示黑板刷或其它物体,请你从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的角度反映它,其反映的过程和内容分别有哪些?二、思维的分类(一)按个体思维发展的水平,可将思维分为:1.直观行动思维是在对客体的感知中、在自己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的行动中进行的思维。
2.具体形象思维是依赖事物的形象或表象以及它们的彼此联系而进行的思维。
3.抽象逻辑思维是指用抽象的概念(词),根据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来进行的思维。
是人类特有的思维方式。
(二)根据指向性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为:1.聚合式思维(求同)2.发散式思维(求异):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三)根据思维创造性的不同1.常规思维:用常规的方法来解决问题2.创造思维:用创造性的方法来进行。
如艺术家、作家、导演、设计师,均需要高水平的形象思维三、思维的品质1.思维的广度指思维的广阔性,指要善于全面地考察问题,从事物的多种处样的联系和关系中去认识事物。
2.思维的灵活性随机应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指外在的条件发生变化,主体采取灵活的方式,以适应变化的环境。
3.思维的深刻性指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发现的本质,对事物是否剖析的彻底。
4.思维的独立性指不借助于现成的答案和别人的帮助。
独立地提出问题,独立地寻找答案,独立性并非的人易受他人暗示。
5.思维的敏捷性6.思维的逻辑性【自我分析】一个人第一天上山,第二天下山,走的速度不均匀,但时间(早上6点到晚上6点)、路程完全相同。
试证明:在上山和下山的过程中,他必定有一个时间,正好经过同一个地方。
试在解决以上问题的过程中,反思你的思维能力的各个品质的发展状况。
四、思维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一)思维的发展是认识水平提高的标志思维是认识活动的核心,是高级的认识过程,它的发展本身就是认识过程有低级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结果和证明。
具体说来,一方面,思维的出现和发展使得幼儿对事物的认识不再仅仅停留于表面,而是更多的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属性。
这在幼儿对概念的掌握的发展过程中体现的最为明显。
另一方面,思维在幼儿解决问题中也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而解决问题本身就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
因此,思维的发展也是幼儿认识水平提高的标志。
(二)思维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幼儿情感、意志和社会性的发展。
思维作为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不仅对其他认识活动的发展有推动和促进作用,还对幼儿的情绪情感活动和意志活动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思维的渗入使儿童的情感逐渐深刻化;对各种感知信息的分析综合,使儿童能够对自己的行为独立作出决断而逐渐摆脱对成人的依赖;对自己的行为及产生的社会后果的认识,萌发了他们的责任感和自持力;对他人需要的理解使得儿童学会同情、关怀、谦让、互助;而对自己、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的认识,使得儿童获得了自我意识这一个性的核心。
第二节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一、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性(一)直观行动思维(0~3岁左右)【案例分析】分析以下案例,归纳学前儿童直观行动思维的特点。
1.澡盆里婴儿的戏水动作,只有当置身于澡盆里面的时候,才会发生。
当离开澡盆的时候,这种动作就停止了,而且也很难在没有澡盆的时候复现。
如何看待这一现象?2.儿童作画常常事先没有目的,即先做后想,或者边做边想,只有画出来之后才知道画的是什么。
如何看待这一现象?3.幼儿打人的动作,常常没有控制,即使是大人,不小心被一个幼儿打几下的时候也可能会觉得很痛,甚至难以忍受。
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儿童在进行这种思维的时候,只能反映自己动作所能触及的具体事物,依靠动作思考,而不能离开动作在动作之外思考,更不能计划自己的动作,预见动作的效果。
1.直观行动思维依赖于一定的情境2.直观行动思维离不开儿童自身的行动思维只在动作之中进行。
因为幼儿无法预见自己的动作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因而也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动作。
这表明幼儿行动事先没有计划和预定的目的,也不会预见行动的结果。
(二)具体形象思维(3~6、7岁左右)【案例分析】分析以下案例,归纳学前儿童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
1.2+3=5的计算,幼儿虽然可以进行,但实际上他们在计算的时候并非对抽象数字进行分析综合,而是依靠头脑中再现的事物表象,如2个苹果加上3个苹果,或者2个手指加上3个手指,再数数结果是5个苹果或手指才算出结果的。
2.问幼儿电灯和蜡烛有什么共同点,回答往往是“都是白的,长的。
”具体形象思维主要表现在幼儿期。
幼儿活动范围的扩大,感性经验的增加,语言的丰富,为思维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具体形象思维是直觉行动思维演化的结果,具体形象正是儿童的直觉行动在思维中重复、浓缩而成的表象。
具体形象思维是在直觉行动思维中孕育起来并逐渐分化,以致成为幼儿期儿童思维的主要方式。
具体形象思维有以下两个特点:具体性和形象性由于表象功能的发展,儿童思维逐渐从动作中解脱出来,也可以从直接感知的客体中转移出来,从而比直觉行动思维有更大的概括性和灵活性。
但是思维仍然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尤其是在处理复杂问题的时候,具体形象往往产生干扰作用。
(三)抽象逻辑思维(6、7岁以后)幼儿期,特别是5岁以后,明显地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这具体表现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概念的掌握、判断和推理的形成,以及理解能力的发展等方面。
综上所述,幼儿期的思维主要处于具体形象思维的水平,在整个幼儿期内,思维的特点又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体现了从直接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趋势。
幼儿期儿童还保留着相当大的直觉行动思维的成分;而幼儿晚期,抽象逻辑思维则开始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二、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一)幼儿掌握概念的特点1.儿童掌握概念的方式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反映。
概念是用词来标示的,词是概念的物质外衣,也就是概念的名称。
儿童掌握概念的方式大致有两种类型:【案例分析】你们是如何掌握“灯”这个概念的?如果教师教幼儿掌握“花”和“勇敢”的概念,一般采取什么方式?(1)通过实例获得概念学前儿童获得的概念几乎都是这种学习方式的结果。
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各种事物,其中有些就被成人作为概念的实例(变式)而特别加以介绍,同时用词来称呼它。
比如,带孩子到花园散步,指给他“树”、“花”等。
成人在教给儿童概念时,也同样会通过列举实例进行。
如指着画片上的物品告诉他:“这是牛,这是马”等。
儿童就是这样通过词(概念的名称)和各种实例(概念的外延)的结合,逐渐理解和掌握概念的。
(2)通过语言理解获得概念在较正规的学习中,成人也常用给概念下定义,即讲解的方式帮助儿童掌握概念。
在这种讲解中,把某概念归属到更高一级的类或种属概念中,并突出它的本质特征是十分关键的。
儿童只有真正理解了定义(解释)的含义才能掌握概念。
以这种方式获得的概念不是日常概念(即前科学概念),而是科学概念。
科学概念的掌握往往需要用语言理解的方式进行。
但学前儿童由于抽象逻辑思维刚刚萌芽,很难用这种方式获得概念。
2.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儿童对概念的掌握受其概括能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一般认为儿童概括能力的发展可以分为三种水平:动作水平概括、形象水平概括和本质抽象水平的概括,他们分别与三种思维方式相对应。
幼儿的概括能力主要属于形象水平,后期开始向本质抽象水平发展,这就决定了他们掌握概念的基本特点:(1)以掌握具体实物概念为主,向掌握抽象概念发展学前儿童掌握的各种概念中以实物概念为主,在实物概念中,又以掌握具体实物概念为主,即掌握基本概念为主。
根据抽象水平,将儿童获得的概念分为上级概念、基本概念、下级概念三个层次。
【研究结论】儿童最先掌握的是基本概念,由此出发,上行或下行到掌握上、下级概念。
比如,“树”是基本概念,“植物”是上级概念,“松树”、“柳树”是下级概念。
儿童先掌握的是“树”,然后才是更抽象或更具体些的上、下级概念。
(2)掌握概念的名称容易,真正掌握概念困难【案例分析】老师带孩子们去动物园,一边看猴子、老虎、大象等,一边告诉他们这些都是动物。
回到班上,老师问孩子们“什么是动物”时,很多幼儿都回答“是动物园里的,让小朋友看的”,“是狮子、老虎、大象……”。
老师又告诉孩子们“蝴蝶、蚂蚁也是动物”。
很多孩子觉得奇怪,老师又告诉他们“人也是动物“,孩子们更难理解,甚至有的孩子争辩说“人是到动物园看动物的,人怎么是动物呢,哪有把人关在笼子里让人看的!”如何看待幼儿对“动物”这一概念的理解?每个概念都有一定的内涵和外延。
内涵即含义,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特征。
例如,“动物”这个概念的内涵(本质特征)就是指一种生物,这种生物有神经、有感觉、能吃食、能运动。
概念的外延,则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具体事物,即适用范围。
“动物”这一概念的外延(实例)就是指各种各样的动物,如鸟、兽、昆虫、鱼等。
儿童掌握概念通常表现在掌握概念的内涵不精确,外延不恰当上。
也就是说,儿童有时会说一些词,但不代表其能理解其中真正含义。
从实例入手获得的概念基本上是日常概念,即前科学概念,其内涵与外延难免不准确。
只有在真正理解其含义的基础上掌握的概念,才可能内涵精确,外延适当。
而这是幼儿的水平难以达到的。
为了提高幼儿掌握概念的水平,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多给他们提供具有不同典型性的实例,同时引导他们总结概括其中的共同特征。
3.学前儿童数概念的发展学前儿童掌握数概念也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