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回顾
十八大以来金融系统取得的历史成就
一、金融改革开放的历程自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系统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这主要得益于金融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体系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从单一到多元的发展历程。
在这一过程中,我国金融市场逐步对外开放,金融机构面临的竞争环境也日益激烈。
二、金融市场的国际化进程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市场也在向国际化迈进。
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我国金融机构开始崭露头角,国际金融机构也在我国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这一过程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也为国际金融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机遇。
三、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金融稳定和健康发展离不开有效的监管和规范。
自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得到了全面升级和完善。
监管部门加强了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和风险防控,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四、金融科技的创新应用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给金融行业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我国,金融科技创新应用满足了广大民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同时也推动了金融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升级。
五、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推进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定位更加凸显。
金融机构积极支持科技创新、文化产业、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为实体经济提供了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六、金融扶贫的力度加大金融扶贫是我国金融系统的一项重要任务。
自十八大以来,我国各级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到精准扶贫和扶贫金融产品的开发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金融扶贫的坚实步伐对减贫攻坚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七、金融风险防控的重要性金融风险防控是金融行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自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监管部门不断强化风险防控和管理,一系列措施紧紧守护着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八、未来金融改革与发展的展望展望未来,我国金融系统将继续深化金融改革、加快金融市场的开放进程,全面提升金融监管能力和科技创新水平,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水平。
金融机构也将更加注重社会责任,在金融扶贫、绿色金融、科技应用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历程回顾【精选文档】
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历程回顾一,20世纪80年代:引进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国民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早期,金融市场领域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引进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大一统”的金融体系中只有人民银行一家.当时金融体系最明显的特征是,人民银行既管宏观平衡,又提供商业性金融服务。
80年代金融改革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改变这一金融组织体系结构,通过建立一些新的金融机构,将中央银行和商业性金融体系分开,构建一个所谓双层银行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中央银行专注于宏观调控、金融监管和为银行提供支付清算等金融服务;商业性金融机构则从人民银行独立出来,面向企业和居民提供商业性金融服务。
具体而言,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以及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建立或恢复建立的。
建设银行过去服务于财政功能;中国银行在恢复设立之前实际上是人民银行内部的国际局(对外加挂一个牌子);农业银行当时是一块虚的牌子;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过去只做进出口方面涉及的货运险,是人民银行和财政部的下属机构.与此同时,80年代还在探索证券交易.当时没有成立股票交易所,80年代后期有个别证券营业部试点开展了证券交易。
二,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建立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基本框架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金融改革发展以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为根据,与国家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相平行,主要特征就是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金融市场和组织结构的基本框架。
首先是专业银行转向商业银行.当时,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四大国有银行和交通银行都已经成立了,但四大行还是专业银行,分别服务于工商业、农业、国际业务和项目建设等行业或领域,相互之间没有充分的竞争.这显然不符合竞争性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同时也难以进行调控。
并且,如果国家在某一领域有政策性要求,如有企业发不出工资,国家要求给予支持,那么四大行也必须负责自己领域的政策性业务.这不仅不利于银行业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市场主体的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行业发展历程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行业发展历程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历程,是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落后到追赶、从全面改革到开放竞争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金融业逐步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一、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金融行业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金融行业还处于落后状态,金融市场的规模很小,金融服务也十分单一,只有商业银行、人民银行和证券公司等少数金融机构。
在这样的环境下,金融业的发展和改革成为当时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于1984年成立的中国证券交易所,标志着中国证券经济的诞生,证券市场的产生为金融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年,中国自贸区——深圳特区设立,这是金融业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契机。
深圳特区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行业壁垒,加速了金融创新和国际化进程,推动了中国的金融改革。
二、中国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1992年,中国决定对金融市场进行全面改革。
新的金融体制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程度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在此之后,中国金融行业便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
1996年,中国证券市场迎来了数万亿的投资热潮。
与此同时,银行业也开始迅速发展。
全国各地开始设立村镇银行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这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金融支持。
2001年中国加入WTO,中国的金融市场也由全面改革转向开放竞争时期。
2007年,中国证券市场的总市值达到了10万亿美元,成为了全球最大的股票市场之一。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的金融市场愈发繁荣,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也更加迅速。
此外,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等新兴金融服务也开始兴起。
三、中国金融行业的未来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金融行业将会更加注重高质量和稳健的发展。
一方面,中国将加强对金融机构监管,加强金融风险管理,保障国家金融安全。
另一方面,将进一步促进金融科技创新和发展,拓展金融科技应用场景,提高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和便捷性,新金融、普惠金融等业务将会更加高效、便利。
我国金融开放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我国金融开放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深和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我国金融开放的步伐也在逐渐加快,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提升。
本文将分析我国金融开放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趋势,探讨中国金融业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和影响力。
首先,我国金融开放的现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金融市场已经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加快了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步伐。
我国经济体量庞大,资本市场上市公司数量居全球之首,金融机构庞杂且庞大,这些资源和优势为金融开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我国金融开放的重要举措取得了积极成效。
例如,我国片面开放金融领域,允许外资持股比例上限逐步放宽,建立了一系列试点项目,特别是在证券、保险和银行业领域取得了积极成果。
此外,我国还积极参与到相关的国际金融机构和倡议中,例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带动了一体化进程。
然而,我国金融开放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障碍。
首先,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相对较低。
虽然我国在金融领域取得了一些积极的举措,但相对于国际需求和市场规模,还存在着不足。
其次,我国金融监管的标准和规定仍然不够国际化。
在金融监管方面,我国还需要加强与国际标准的对接,提高监管的透明度和可预见性。
在未来,我国金融开放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并朝着更高层次推进。
首先,我国将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在金融市场开放方面,除了吸引更多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外,还将加强金融机构和投资者之间的国际合作和交流。
其次,我国将继续加快金融监管的改革和完善。
透明度、可预见性和规范性将成为未来金融监管的重要原则。
此外,我国金融科技的发展也将在金融开放中扮演重要角色。
金融科技的应用使得金融服务更加便捷和高效,推动了金融业的改革和开放进程。
我国的金融科技创新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例如移动支付、互联网金融等。
未来,我国金融科技领域还将继续创新,为金融开放提供更多支持。
然而,我们也要注意到,在金融开放的进程中,需要坚守风险防范的底线。
中国金融业开放新趋势及政策选择
后, 我国金融业的大门逐渐打开, 迈向世界舞台的
服务业对外开放的序幕拉开, 1979 年首次批准外资
银行在京设立代表处, 1994 年 《 外资金融机构管理
条例》 发布, 首次以立法规范对外资金融机构的监
管, 适当放宽了外资银行的准入标准, 但业务主要
限定于外汇, 并对从境内吸收存款比例做出限制,
主要目标则是吸引外资金融机构对华融资。 同时我
1979 年我国成立国家外汇管理总局, 将统收统支的
外汇分配制度改为外汇留成制度, 提高企业使用外
汇的自主权, 调动创汇积极性。 1994 年实施外汇管
理体制改革, 并轨双重汇率, 我国开始实行以外汇
全球主要基准指数, 表明我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中起着
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实
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这一系列开放举措使我国金融业
金 融
中国金融业开放新趋势及政策选择
尹开拓 解紫彤 谭小芬
内容摘要: 自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金融业开放经历了初步探索、 单向开放和双向开放三个阶段,
从允许外资银行进入开始, 到合格机构投资者、 股票通、 债券通等制度相继推出, 再到近年来金融业开放措
施的密集出台, 我国金融全方位开放格局逐步形成。 本文首先梳理了近期的金融开放举措, 然后分析了金融
进程步入新 阶 段。 我 国 积 极 履 行 入 世 承 诺, 放 宽
了银 行 业、 证 券 业、 保 险 业 对 外 资 的 限 制, 过 渡
期后基本 实 现 了 金 融 服 务 业 的 全 面 开 放。 这 一 阶
段, 我国经常账 户 呈 现 长 期 顺 差, 外 汇 储 备 快 速
增长, 人民币面临强烈的升值压 力。 2005 年 实 施
我国金融业改革取得积极成果
我国金融业改革取得积极成果过去几十年,我国金融业一直在不断推行改革与开放,致力于构建更加开放、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金融体系。
这些努力已经初步取得了积极成果,推动了经济的稳定增长,改善了金融环境,强化了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和治理能力。
本文将聚焦于我国金融业改革的成果,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首先,我国金融业改革在金融开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逐渐放开了对外资的准入限制,吸引了大量外资投入。
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不仅引入了先进的金融技术和管理经验,还为我国的企业和居民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选择。
同时,我国金融业也积极参与全球金融市场合作与竞争,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不断提升。
这些举措加速了我国金融业的国际化进程,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加健康的金融支持。
其次,金融体系的风险管理和治理能力得到了显著加强。
金融风险是金融体系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因此加强风险管理和治理是金融业改革的关键方向之一。
我国金融监管机构通过引入先进的风险管理制度,提升了金融机构的风险识别和防范能力。
监管部门还积极推进金融数据共享和信息披露,提高市场透明度和投资者保护水平。
这些举措有效地降低了金融风险,维护了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
再次,我国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不断推进。
金融创新是推动金融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我国金融机构正在积极探索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满足不同人群的多样化需求。
例如,移动支付和线上银行等金融科技应用的迅速发展,为消费者提供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也在改变着交易和结算方式,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加高效的金融支持。
金融创新不仅促进了消费者的创新消费体验,也推动了金融机构的业务转型和升级。
最后,我国金融改革的未来发展方向值得期待。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改革的深入推进,金融业将继续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未来,我国金融业改革应进一步深化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加强金融监管的科技应用和创新,推动金融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金融业的发展过程
中国金融业的发展过程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金融业经历了令人瞩目的发展过程。
本文将从金融改革的起点、金融市场的建设、金融创新的推动以及金融监管的完善等方面,为您描绘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历程。
一、金融改革的起点中国金融改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当时中国经济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阶段。
1984年,中国政府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等地设立经济特区,引进外资,改革开放的大门打开了。
金融改革也成为了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金融市场的建设金融市场的建设是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关键一环。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相继建立了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等多个金融市场。
其中,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是最具代表性的股票市场,成为了中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中国还建立了债券市场,为企业融资提供了更多选择。
期货市场的建立则为农产品、能源等行业提供了风险管理工具。
三、金融创新的推动金融创新在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金融创新举措,如发行金融债券、成立金融机构等。
这些举措为中国金融机构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也为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打开了大门。
例如,中国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得到了迅猛发展,让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轻松进行金融交易和理财。
四、金融监管的完善金融监管的完善是保障金融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中国金融监管机构的建立和完善是金融监管的重要举措。
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国的中央银行,负责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分别负责银行业和证券业的监管工作。
这些监管机构的建立和完善,提高了中国金融业的监管水平,为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提供了保障。
总结起来,中国金融业的发展经历了从起点到建设金融市场,再到推动金融创新以及金融监管的完善的过程。
这一过程中,金融改革的深化和金融市场的建设为中国经济提供了有效的金融支持,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理论与实践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理论与实践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理论与实践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从闭塞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化的金融体系,金融理论与实践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堪称是一部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史诗。
本文将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各个重要阶段,对中国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进行详细的分析与探讨。
一、改革开放初期的金融理论与实践1978年,中国国家领导人决定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拉开序幕。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金融理论与实践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在金融理论方面,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金融理论,逐渐摒弃了“金融是经济的附庸”、“金融等于货币”等传统观念,提出了“金融是经济的核心”、“金融是经济运行的关键”等新理念。
中国的金融实践也经历了由“银行主导、官僚主义”的时期转变为“市场主导、效率优先”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建立了以中央银行为核心的金融监管体系,推动了金融市场的发展和改革。
二、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的金融理论与实践在上世纪80年代以及90年代初期,中国的金融理论与实践进入了新的阶段。
在金融理论方面,中国开始引进了现代金融理论,逐渐深化了对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认识,提出了“金融创新是金融改革的动力”、“金融市场化是金融改革的根本方向”等新理念。
中国的金融实践也在这一时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中国开发了各种金融工具,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多元化,加速了金融市场的国际化进程,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四、中国金融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趋势当前,中国金融理论与实践正朝着更加开放、稳健、市场化的方向迈进。
在金融理论方面,中国开始加强对金融科技、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领域的研究,积极探索数字货币、区块链等新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推动金融创新和发展。
中国的金融实践也在不断创新和进步,中国加快了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步伐,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提升了金融服务的全球竞争力,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
论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发展进程及必要性
论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发展进程及必要性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发展进程越来越快。
随着资本流动日益频繁和国际市场竞争加剧,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已成为各国争夺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金融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其开放也已经成为各国开放程度的重要标志。
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始于 1930 年代的汉阳银行、南通票号等,但长期以来,受政治、经济、金融等多方面的制约,发展缓慢,开放程度也不高。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大力推进金融改革,逐渐扩大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
1996 年,我国金融市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允许外资机构办理人民币借款业务,并开始发行 RMB 香港上市证券;1997 年,香港亚洲金融风暴促使我国金融市场进一步加强对外开放政策;2001 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发展速度加快,外资机构得以在内地办理人民币业务、股权业务、债券业务等,进一步扩大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
当前,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进程已经进一步加快。
2018 年,我国实施了外资银行股权比例限制取消、外资保险公司股权比例限制提升、外资证券公司合资股比例取消等一系列重大对外开放措施。
如今,境外机构可持有我国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金融机构的股份,进一步扩大了境外机构在我国金融市场中的参与度。
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在于推动国内金融业创新和提高综合竞争力。
金融业是国家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其开放有助于国内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完善和提高,促进金融市场竞争,从而推动金融业创新和提高综合竞争力。
开放还可以助力我国加快金融体系的国际化进程,提升金融业对世界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同时,金融市场对外开放还有利于加强国际金融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进金融政策的协调与规范。
加强国际金融合作,打破政治和历史约束,实现国际货币流通和支付的便捷,进一步促进国际市场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总之,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发展的进程已近年来日益加速,其开放的必要性也越来越受到各方的重视和认可。
中国金融改革开放30年历程、成就和进一步发展
中国金融改革开放30年历程、成就和进一步发展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回顾中国金融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总结其取得的显著成就,并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
过去的三十年,中国金融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封闭到开放的历史性变革,逐步融入全球经济金融体系,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这一过程中,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开放不仅推动了国内经济的快速增长,也为全球金融稳定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本文将通过梳理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主要历程,分析其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教训,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挑战,以期为中国金融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二、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历程是在国内外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展开的。
在国内方面,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境,金融体系效率低下,资金分配机制僵化,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随着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的逐步深入,金融体系的改革成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在国际方面,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世界经济金融一体化的发展,使得中国金融市场必须与国际市场接轨,参与国际竞争。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金融市场的信息化、网络化趋势也日益明显,为中国金融改革开放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金融改革开放应运而生。
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改革金融结构,提高金融效率,中国金融改革开放旨在建立一个更加开放、透明、高效的金融市场体系,以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金融改革开放也致力于加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联系,提升中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以更好地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三、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历程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它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历史进程。
自1980年代初开始,中国金融业开始了艰难而坚定的改革之路,至今已走过三十余年的风雨岁月。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金融业的改革主要围绕着银行体系的改革进行。
1983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标志着中国金融体系的初步形成。
中国金融改革的发展历程与展望
中国金融改革的发展历程与展望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改革历经了近40年的发展历程,获得了重大成就,同时也面临了很多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围绕中国金融改革的发展历程和展望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发展历程1.1 银行业改革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银行业存在着由中央政府控制,存贷款利率不合理,金融市场不发达等问题。
1984年,中国银行业开始进行改革,包括试行差别化存款利率、银监分离等政策,以及对国有银行进行重组和股份制改革。
20世纪90年代,中国银行业在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市场化改革,开放银行业对外竞争,加入国际银行组织,逐步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银行监管体系。
1.2 证券市场改革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的证券市场开始蓬勃发展。
1997年,中国证券市场实现全国范围内联网交易,2001年通过《证券法》,建立起现代化的证券市场框架。
2002年,证监会开始全面改革股票发行制度,推动证券市场国际化,进一步提高中国证券市场的国际竞争力。
1.3 保险业改革中国的保险业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主要包括逐步开放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加快国有保险公司股份制改革等措施。
2002年,《保险法》颁布实施,确立了保险业的法制化基础,并通过一系列政策推动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展望2.1 金融市场开放随着中国经济的成长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当前中国金融市场面临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加快市场开放,提升产品创新和服务质量。
当前,中国正积极推动外汇市场自由化、利率市场化和资本市场开放,以促进金融市场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2.2 金融科技应用金融科技在全球范围内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成为金融领域中的新兴力量。
当前,中国政府也高度重视金融科技的应用,以推动金融业的数字化、工具化和智能化。
同时,推动金融创新,加强科技与金融业融合,从而为金融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2.3 风险管理不管是银行、保险还是券商,风险管理都是金融业发展的关键。
尤其是当前金融市场的开发,无法避免地将涉及更多的风险。
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与影响报告
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关键方面。
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中国金融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中国市场,推动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进程。
本报告将分析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并探讨其对中国经济和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
一、历史背景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金融业也随着改革步伐逐渐对外开放。
1992年,中国成立了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开始资本市场的开放。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承诺逐步对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领域实施开放。
此后,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外资金融机构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中国金融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二、现状目前,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取得了显著成就。
首先是银行业,中国已经取消了外资银行在中国的业务范围限制,外资银行可以自由设立分行或子公司,并且在一些地区试行了全面放开外资银行准入的试点。
其次是证券业,外资券商的准入门槛逐步降低,外资券商在中国证券公司的股权比例也有望逐步放开。
另外是保险业,中国已经允许外国保险公司全资控股的子公司在中国投保业务。
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还体现在资本市场,中国A股市场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场,并纳入了一些主要的国际指数。
三、未来发展趋势未来,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仍将坚定不移地推进。
首先是继续放开金融市场准入,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领域,扩大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的业务范围。
其次是提高金融业务便利性,包括放宽资格条件、简化审批程序、优化投资环境等,吸引更多外资进入中国金融市场。
另外是加强金融监管合作,促进跨境资金流动和金融创新,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和人民币国际化。
未来发展中,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将更加注重引导外资向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投资,推动经济结构升级和全球经济发展。
四、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我国30年对外开放的历程
我国30年对外开放的历程、成就和经验30年的对外开放是一次新的长征,我国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30年的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
一、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历程我国的对外开放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78至1991年以沿海地区开放为重点的探索开放阶段。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路线,并明确提出:“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
1979年,广东、福建两省率先开放,对外经济活动实施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
1980年5月,中央决定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先导示范基地。
接着,我国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步展开,到80年代末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沿海开放地带。
这一时期,我国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为我国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
第二阶段:1992至2000年对外开放加速向纵深推进和全方位开放格局基本形成阶段。
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提出了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等一系列新的改革开放思想。
1994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部署,提出“发展开放型经济,与国际互接互补”的新要求。
中央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我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对外开放,实行沿江和沿边开放,推动我国对外开放由沿海向内地纵深推进,进一步形成了全方位的区域开放格局。
这一时期,我国实施一系列鼓励扩大开放的举措,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在国际分工序列中的地位上升。
第三阶段:2001年至今对外开放步入历史新阶段。
2001年12月11日,经过长达15年艰难而曲折的谈判历程,我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从此,我国的对外开放转变为在法律框架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双向开放,并主动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
中国金融业的发展过程
中国金融业的发展过程一、起步阶段:1949年至1978年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
在1949年至1978年这一时期,中国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对金融业具有高度的控制和干预力度。
国有银行成为金融业的主要组织形式,而金融业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和服务。
二、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至1999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金融业迎来了重要的转折点。
1978年,中国开始实施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放开金融业的管制。
这一时期,中国金融业经历了银行体制改革、证券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保险业的兴起等重要变革。
在银行体制改革方面,中国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建立了现代商业银行体系。
1984年,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负责货币发行和宏观调控。
此后,中国陆续推出了农村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金融服务。
与此同时,中国证券市场也开始逐步发展。
1984年,中国设立了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开展股票和债券交易。
证券市场的建立为企业融资提供了新的渠道,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投资机会。
保险业的兴起也是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方面。
1980年代,中国开始恢复和发展保险业,设立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等国有保险公司。
1996年,中国开始实施保险业的改革,引入外资保险公司和私营保险机构,进一步推动了保险业的发展。
三、进一步开放和创新:2000年至今进入21世纪,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和开放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金融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
为了适应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
在银行业方面,中国逐步放开了外资银行的准入限制,引进了一些国际知名银行。
同时,中国加快了农村金融改革的步伐,推动农村信用合作社向农村银行转型。
证券市场方面,中国推出了创业板和科创板,为中小微企业和高科技企业提供了更好的融资渠道。
中国还积极推进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进程,吸引了更多的境外投资者。
中国金融改革的历程与成果
中国金融改革的历程与成果几十年来,中国的金融改革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
在过去的几个阶段中,中国金融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中国金融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这一阶段,中国实行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改革开放政策,并迅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中国建立了现代化的金融机构,完善了金融市场的法律法规框架,逐步推行了利率市场化和汇率改革。
这些改革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同时也为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奠定了基础。
其次,中国金融改革发展到21世纪初进入了另一个重要的阶段。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积极应对挑战,加快了金融市场的改革步伐。
中国继续深化利率市场化和汇率改革,推行了更加开放的金融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资流入。
同时,中国加强了金融监管,提高了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稳定性。
这些改革措施为中国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也为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做出了贡献。
再次,中国金融改革进入了更加深入的阶段。
近年来,中国不断推进金融创新,加快金融科技的应用和发展,推动金融业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中国积极探索金融去杠杆化的路径,加大对金融风险的监管力度,有效防范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对金融科技的监管,推行了普惠金融政策,促进了金融服务的普及和升级。
这些改革举措进一步提高了中国金融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最后,中国金融改革的成果不仅是国内的,也为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者。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积极推动国际金融合作与交流,为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完善提供了重要参考。
中国的金融改革成果已经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得到了国内外投资者和机构的信任与赞誉。
综上所述,中国金融改革在不同阶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这一历程既是一部记录了中国经济转型的史诗,也是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历程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金融业是众多领域中取得最为显著进展的之一。
自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金融业开始逐步开放以来,中国大量引进了国外金融机构、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了各种金融产品和服务,把原本封闭的金融体制不断推向国际化和市场化,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一、80年代:金融体制改革的开端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的金融体制掀开了新的一章。
1984年,国务院决定建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还设立了中国人民银行。
与此同时,国务院还下发了“向国权下放财权”的文件,省市、县、区的财政权力得到了相应的增强。
这些做法对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体制的完善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80年代末,中国的经济改革在政治、经济两个层面上获得了更多的支持。
自1986年开始实施的“三步走”战略为经济的改革提供了发展的方向和基础。
金融体制改革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措施。
1987年,中国成立了第一个合资银行——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标志着中国金融业迈上了与国际接轨的发展之路。
二、90年代:银行业和证券业的迅猛发展90年代,中国开始实行资本市场发展战略,证券市场逐步开放。
西方金融机构相继在华成立分支机构,迅速促进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和交易的全球化。
在中国的金融机构中,银行业和证券业最为活跃。
银行业方面,中国人民银行于1993年推行了金融市场间借贷改革,并开始发展短期资金流动的计划市场和交易市场。
1994年,发改委宣布《非银行金融机构设立和管理暂行办法》。
此举标志着“融资公司”的合法化,金融机构的类型得以进一步多元化。
证券业方面,证券市场逐渐成为经济的重要融资渠道。
1990年代中期,证券公司和证券交易所逐渐取代了银行,成为经济上最为重要的机构之一。
三、2000年代:投资领域的快速发展21世纪初,中国的金融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金融市场不断扩大,证券市场的市场规模逐渐增大,信托、保险、期货等金融产品逐渐丰富。
中国金融改革的历史进程与当今形势分析
中国金融改革的历史进程与当今形势分析一、历史背景二、金融改革的历程1. 1978年至1980年代2. 1990年代3. 21世纪初至今三、金融改革的影响与成果1. 金融市场化程度提升2. 金融体制改革成效显著3. 金融开放程度加大四、当前形势与展望1.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2. 金融风险防范任务艰巨3. 金融创新加速4. 金融国际化提速五、结论一、历史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但金融体系长期被政府垄断,对于市场化和人民币国际化的成就发展不充分。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和国际金融的规律,中国金融改革在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摸索和实践后,努力实现金融服务市场,增强金融稳定性,推动金融国际化的方向调整和制度变革。
二、金融改革的历程1. 1978年至1980年代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金融行业开始逐步向外开放和市场化改革。
1978年开始,借鉴港澳银行的经验,推行存款利率自律制度;1984年,福建省创立了中国第一家股份制农村信用社,标志着中国商业银行实现多元化并购进入市场化发展的初步阶段。
2. 1990年代1992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金融改革的若干意见》文件,提出外资可进入银行、保险、证券和金融租赁领域;1994年,中国证券市场正式开通;1995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金融体制改革和开放成为中国的战略需要,随之逐步实践和完善了沪港、上海国际、深港、互联互通等一系列金融改革举措。
3. 21世纪初至今2013年11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金融工作会议,全面部署金融改革重大方案。
从2014年开始,金融改革逐步进入快车道,理财子公司政策、包商银行风险事件等加速拉动金融市场的转型和调整;2018年,证券、保险和银行业务加强了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和投资风险防范;金融科技、区块链、互联网金融等推动新业务和新模式络绎不绝,市场化程度不断提升,金融国际化不断深入。
三、金融改革的影响与成果1. 金融市场化程度提升在2007年之前,中国金融市场呈现出出现的政府垄断,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和市场机制不尽合理。
论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发展进程及必要性
论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发展进程及必要性金融市场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经济对话和合作的主要场所。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金融市场在全球经济舞台上拥有重要地位。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推进和金融市场自我调整和完善,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步伐逐渐加快,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及其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发展进程可以分为多个阶段。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开始探索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开展了国际证券交易和境外证券发行等试点工作。
21世纪初,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放金融市场的进程加速,进口和消费金融、外汇市场、保险、基金等领域先后实施了一系列开放政策和制度改革。
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债券市场开放进程加速,外汇市场改革深化,金融技术创新成果丰硕,跨境金融服务加速推进。
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必要性不断凸显。
一方面,金融市场开放有助于加强国际经贸往来,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促进国际分工和资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金融市场开放也是我国金融体系健康发展的需要,可以促进金融机构间的竞争,提高金融市场的活力和稳定性。
此外,金融市场开放还可以为国内机构提供更广阔的发展机会,加速金融科技和金融创新的发展,促进资本流动和投资贸易自由化。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近年来,国际环境变化、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地缘政治风险等外部因素加剧,加强金融市场监管和风险防控至关重要。
此外,我国金融市场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市场规则和制度还需要完善,金融科技发展和创新也需要遵循合规原则,保障金融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
综上所述,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发展进程和必要性尤为重要。
通过更加开放的金融市场,我国可以更好地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促进国际分工和资源配置效率,提高金融市场活力和稳定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
但同时,也需要加强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建设,遵循合规原则和风险防范,确保金融市场开放与健康发展的有机结合。
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历程
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历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市场经历了长足的发展。
从原来的封闭式经济体制到逐步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我国金融市场历程丰富多彩。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成立,这标志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建立。
随后,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相继成立,我国证券市场和保险市场也逐渐形成。
在90年代初,我国金融市场改革进一步深化。
1990年,我国证券市场实行证券交易所制度,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
此后,国债市场、期货市场、银行间外汇市场等金融市场也相继建立。
1996年,首家中国股票指数--上证指数发布,中国股市迎来快速发展的阶段。
21世纪初,我国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推动金融市场的开放,吸引了众多外资的涌入。
我国金融市场逐渐与国际市场接轨,成为全球最具吸引力的金融市场之一。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完善和创新。
2010年,中国股市推出了股指期货和股票期权业务,提升了市场流动性和价格发现功能。
2013年,上海金融改革试验区成立,试行一系列金融市场开放和创新政策,推动了我国金融业的全面改革。
2016年,首个沪港通开始运行,实现了内地和香港两地股市的互联互通,进一步提升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水平。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迅猛,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金融市场之一。
中国股市和债市规模居世界前列,中国金融科技也实现了飞速发展。
金融创新产品如互联网贷款、第三方支付、虚拟货币等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的支付和理财方式。
然而,我国金融市场也面临一些挑战。
金融风险、金融监管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和风险防控。
此外,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水平还有待提升,中国金融机构需要更加积极参与全球金融合作和竞争。
总体来说,我国金融市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逐步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重要一员。
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金融市场有望进一步提高自身竞争力,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改革开放引进来和走出去——金融业开放的重要性和意义
四、促进了合作与竞争
金融业对外开放既加强了合作,也促进了市场良性竞争。 中外金融机构通过业务合作、品牌联合、资源共享等手段, 相互取长补短,实现了机构、人员、业务的相互渗透与融 合。同时,外资金融机构凭借品牌、管理和业务优势,在 市场竞争中充当着"鲇鱼"角色。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 资金融机构在产品设计、业务推广、风险控制、市场培育、 人力资源等各个环节有了明显改善和提高。日益开放的市 场格局,客观上提高了深圳金融业的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 力。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走出去”取得了可喜 的成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初步建立起国际化经营网络,银行境外服务 能力提高。 第二,境外机构主要经营指标不断改善,盈利能力提 高。 第三,培养了一支国际化经营人才队伍。 第四,合规意识增强,管理境外资产风险的能力提 高。
但是我们应当看到,当前中资银行“走出 去”面临着不少问题,主要包括:
二、促进了资金流动
深圳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吸引了境内、境外资金源源不断 在此汇集。充沛的资金流,不仅解决了深圳创业初期资金 短缺的问题,而且使深圳成为联结国际金融市场与内地金 融市场的"枢纽",为巩固外向型经济优势、拉动和辐射内 地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07年,全市支付系统实 现资金清算总额高达80万亿元,日均清算超过3000亿元。
三、带动了金融创新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深圳金融业的对外 开放,如春风般催开了金融创新的"百花齐放"。一是对外 开放引来了国外最新的金融产品、运营机制和管理模式。 二是各类外资金融机构因不同的市场定位、不同的经营风 格,产生了新的细分市场,衍生出新的金融业务。三是中 资机构获准进军海外市场,为盘活深圳本地庞大的资金提 供了广阔的空间,刺激了联结于国际金融市场类产品的创 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回顾摘要:改革开放近30年来,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市场竞争格局和金融体系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形势下,如何顺利推进我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更好地维护国家金融安全,有力地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健康和有序地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金融改革;金融开放;金融风险;金融监管机制;金融安全一、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历程我国金融业开放的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80年至1993年。
这一阶段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总体战略是,通过外资银行的进入引进外汇资金和改善对外资企业的金融服务,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
如,1980年,日本输出人银行在北京设立代表处;1981年,南洋商业银行在深圳设立分行,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外资银行在中国设立的第一家营业性机构。
在不断适应经济金融发展需要、稳步推进银行业对外开放方针的指导下,中国银行业扩大了对外开放地域,逐步从经济特区扩展到沿海城市和中心城市。
1983年,颁布《关于侨资、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设立常驻机构的管理办法》。
198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特区外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管理条例》,允许外资银行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和海南设立营业性分支机构。
1990年8月,颁布《上海外资金融机构、中外合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
截至1993年底,外资银行在中国13个城市设立了76家营业性机构,经营对外资企业和外国居民的外汇业务,资产总额达89亿美元。
第二阶段从1994年至2001年。
这一阶段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对外贸易全面发展,外商投资显著增加,对外开放的总体格局基本形成。
为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改善投资环境,我国实施了相关政策,完善涉外经济法规,保持了外商来华投资的良好势头,外资银行业务随着外资企业在中国的迅速成长及中资企业国际业务的发展而快速发展。
在修订和完善198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特区外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管理条例》基础上,1994年,颁布全面规范外资银行的第一部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规定了外资银行在华经营的市场准入条件和监管标准。
1996年,颁布《上海浦东外资金融机构经营人民币业务试点暂行管理方法》,允许外资银行在上海浦东试点经营人民币业务,服务对象限于外资企业和境外居民。
1998年3月,发布《关于批准外资银行加入全国同业拆借有关问题的通知》,允许外资银行加人全国同业拆借市场,从事人民币同业拆借和现券交易。
1998年8月,批准深圳为第二个允许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试点城市。
1999年7月,发布《关于扩大上海、深圳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范围的通知》,放宽对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客户的地域限制和人民币业务的规模限制,允许外资银行向同业借入一年期以上的人民币资金。
截至2001年底,在华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达175家,四年内增加99家,资产总额增长3倍多。
第三阶段从2002年至今。
2001年12月,中国加入WTO,取消外资银行办理外汇业务的地域和客户限制,允许外资银行经营中国企业和中国居民的外汇业务,在上海、深圳、天津和大连四个城市向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
同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修订)》。
2002年1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修订)》。
2002年12月,在广州、青岛、珠海、南京、武汉五个城市向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
2003年12月,在济南、福州、成都和重庆四个城市向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允许外资银行在已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地域经营对中资企业的人民币业务。
2003年12月,颁布《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规定人股中资银行的资格条件和持股比例。
2004年12月,在昆明、北京、厦门、沈阳和西安五个城市向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
2005年12月,在汕头、宁波、哈尔滨、长春、兰州、银川、南宁七个城市向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
2006年11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2006年12月,取消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和客户限制,允许外资银行对所有客户提供人民币服务;取消对外资银行在华经营的非审慎性限制。
在整个金融业渐进式有序开放进程中,中国在履行加入WTO承诺的同时,还根据经济发展和金融改革的需要,在承诺之外积极实施一系列自主开放措施。
一是积极支持和鼓励外资银行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提前向外资银行开放了西安、沈阳、哈尔滨、长春、兰州、西宁等城市的人民币业务,放宽其在这些地区经营人民币业务的资格条件,为外资银行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设立机构和开办业务开辟了绿色通道,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审批其设立机构和开办业务的申请。
二是适时调整外资银行营运资金政策,逐步减少经营本外币业务的营运资金档次,降低营运资金要求。
三是允许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同步开办衍生产品交易业务、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托管业务、代客境外理财及托管业务,允许外资银行开办代理保险业务。
四是根据与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签订的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允许香港和澳门地区银行以优惠条件在内地设立机构和开办业务。
五是调整外资金融机构参资人股中资银行比例,允许合格的境外战略投资者按照自愿和商业原则投资人股中资银行,参与中国银行业改革。
中国加入WTO以来,在华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从190家增加到312家,剔除机构合并等因素净增加122家。
同时,中国银监会还高度重视并始终坚持改革与开放并举、开放与监管并行、监管与服务并重的方针,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
二、正确看待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面临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以下仅就两个突出问题应予以重视:(一)关于金融开放中利用外资的问题。
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通过吸引外资,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取得了显著成绩,利用外资总体上是健康的。
但必须清醒地看到:一是利用外资方面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
如,在间接利用外资问题上,不少企业经济效益低下,给按时还债带来很大压力。
在直接利用外资上,还存在游离于政府监控和管理之外的“隐性外债”,相当一部分外资过分集中于部分产业特别是易波动的产业上等。
二是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的竞争问题。
双方的竞争一方面可使中资银行学到外资银行的先进管理经验,迫使自身进行业务创新,降低运营成本,以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从而提高我国银行业服务质量和效率。
另一方面,外资银行在业务范围上,已与国内银行享受同等待遇,会给国有商业银行带来冲击,不可避免地出现与国有商业银行争高级人才、争优质客户、争国际结算业务份额、争社会储蓄存款等“四争”现象。
但现有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技术都不及外资银行。
从这一意义上说,民族金融业必须受到保护。
三是外资银行的进入,加大了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威胁到我国的金融安全。
对此,应引起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二)关于资本市场非理性开放问题。
对资本市场的开放,要辩证的看待,既要看到开放带来的好处又要看到开放带来的风险。
资本市场在一国经济中处于重要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对化解金融风险、增强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有积极作用。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资金相对稀缺,不能满足经济高速增长对资金的需求。
资本市场开放后,通过资本市场的融资可满足经济建设中对资金的需求。
同时,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及巨大的市场空间对外资有巨大的吸引力,从而为我国利用资本市场进行国际融资提供了有利条件。
加人WTO后,我国众多经济领域逐步对外开放,这就必然伴随着更复杂的资金跨国流动,客观上要求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资本市场的开放会增大一国的金融风险,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危及一国的金融安全,破坏经济运行的秩序。
因为资本市场开放后,投机资本会大量涌入国内,在缺乏有效监督机制的情况下,必然会增加一国的金融风险。
尤其是大量投机性很强的套利资金流入股市、汇市等资本市场,有可能给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带来风险。
当前我国融资结构中,间接融资比重过高,金融风险主要集中在银行领域,不利于国家金融安全。
三、应借鉴国外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教训(一)认真汲取俄罗斯和印度金融开放的教训。
俄罗斯金融开放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俄罗斯金融体制在“震荡休克疗法”的改革方案下,以货币主义理论为指导,忽视国家的经济调节作用。
二是新设立的商业银行特别是外资银行,都享有贷款利率上浮的自由,对国有银行产生巨大压力,对老商业银行构成严重的威胁。
三是俄实际推行的“货币可兑换”改革,使本币大幅度贬值,从而使商品更短缺,国内通胀加剧,本国公民对本国货币的信心降低,进而诱发了抢购外币的风潮,国内经济陷入“恶性循环”中而汇率波动又导致国际收支恶化,严重影响国家对外贸易和国际结算的正常进行。
印度金融开放虽然也取得成效,但也有教训。
如,在没有实现有效监管的情况下过早开放金融市场,不但不能促进经济更快的增长,反而会带来巨大的金融风险。
同时,多党执政导致政府领导能力软弱,进而影响金融体制改革的预期效果。
因此,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中国金融业的发展现状有步骤地进行,防止走金融自由化的道路,避免过度开放而造成过高的金融体制改革成本。
(二)认真汲取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
亚洲金融危机所暴露出来的问题,给我们许多深刻启示。
一是应审慎地把握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既顺应潮流,又循序渐进,趋利避害。
二是正确认识亚洲金融危机的内因和外因。
从内因看,主要是这些国家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升级缓慢;金融体制不健全,金融秩序混乱;外债结构不合理,企业隐性举债数额庞大;投资规模过大,导致经济过热。
同时,国际投机者的冲击也是造成这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次金融危机使我国没有受到正面冲击,主要是由于我国较早采取了宏观调控措施,增加外汇储备,加强对金融机构和证券市场的管理,为抵御国际金融冲击、防范金融波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特别是对金融开放采取慎重原则,外汇在经常项目实行自由兑换的同时,资本项目往来没有放开,外国人无法进行套利。
(三)认真汲取外资选拔金融人才的教训。
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我们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以争夺人才为核心的国际竞争形势。
尤其是进人中国的外资金融机构,他们要在中国招聘大批高素质的金融人才,实现外资银行“人才本土化”的企图。
目前,外资商业银行的高级管理者和经营骨干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国有商业银行。
这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的原因。
从外部原因看,外资商业银行待遇优厚,员工有良好的工作、发展环境,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人才有很大的吸引力。
从内部原因看,僵化的管理体制,落后的人事制度、用人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管理人员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