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1 连续均相管式循环反应器中的返混实验

合集下载

连续均相实验报告

连续均相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连续均相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二、实验目的:1. 了解管式反应器的特点和原理;2. 掌握脉冲示踪法测定管式反应器和釜式反应器内物料停留时间分布测定和数据处理方法;3. 掌握活塞管式反应器和全混流反应器内物料的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t)和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t)的特点及其数学特征;4. 学会用理想反应器的串联模型来描述实验的流动性。

三、实验原理:由于反应器内流体速度分布不均匀,或某些流体微元运动方向与主体流动方向相反,因此使反应器内流体流动产生不同程度的返混。

在反应器设计、放大和操作时,往往需要知道反应器中返混程度的大小。

停留时间分布能定量描述返混程度的大小,而且能够直接测定。

因此停留时间分布测定技术在化学反应工程领域中有一定的地位。

停留时间分布可用分布函数F(t)和分布密度E(t)来表示,两者的关系为:F(t) = ∫E(τ)dτ测定停留时间分布最常用的方法是阶跃示踪法和脉冲示踪法。

本实验采用脉冲示踪法。

四、实验仪器与试剂:1. 管式反应器;2. 釜式反应器;3. 脉冲示踪仪;4. 示踪剂(如荧光素钠);5. 实验用液体(如水);6. 秒表;7. 计算机及数据处理软件。

五、实验步骤:1. 将管式反应器和釜式反应器安装好,确保连接正确;2. 在反应器中充满实验用液体,待液体稳定后,关闭进出口阀门;3. 使用脉冲示踪仪向反应器内注入示踪剂,示踪剂浓度为Co;4. 打开进出口阀门,使反应器内液体流动,并记录示踪剂出口浓度C(t);5. 使用秒表记录示踪剂出口浓度C(t)随时间的变化,记录时间点为t1、t2、t3...tn;6. 将记录的数据输入计算机,使用数据处理软件计算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t)和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t);7. 根据E(t)和F(t)分析反应器内物料的停留时间分布特点。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管式反应器和釜式反应器内物料的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t)和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t);2. 分析E(t)和F(t)可以发现,管式反应器内物料停留时间分布较为均匀,釜式反应器内物料停留时间分布存在一定程度的返混;3. 根据E(t)和F(t)的特点,我们可以对反应器进行优化设计,提高反应效率。

管式反应器流动特性测定实验

管式反应器流动特性测定实验

管式反应器流动特性测定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连续均相管式循环反应器的返混特性; 2.分析观察连续均相管式循环反应器的流动特征; 3.研究不同循环比下的返混程度,计算模型参数n 。

二、实验原理及要点在工业生产上,对某些反应为了控制反应物的合适浓度,以便控制温度、转化率和收率,同时需要使物料在反应器内由足够的停留时间,并具有一定的线速度,而将反应物的一部分物料返回到反应器进口,使其与新鲜的物料混合再进入反应器进行反应。

在连续流动的反应器内,不同停留时间的物料之间的混和称为返混。

对于这种反应器循环与返混之间的关系,需要通过实验来测定。

在连续均相管式循环反应器中,若循环流量等于零,则反应器的返混程度与平推流反应器相近,由于管内流体的速度分布和扩散,会造成较小的返混。

若有循环操作,则反应器出口的流体被强制返回反应器入口,也就是返混。

返混程度的大小与循环流量有关,通常定义循环比R 为:流量离开反应器物料的体积循环物料的体积流量R其中,离开反应器物料的体积流量就等于进料的体积流量循环比R 是连续均相管式循环反应器的重要特征,可自零变至无穷大。

当R=0时,相当于平推流管式反应器; 当R=∞时,相当于全混流反应器。

因此,对于连续均相管式循环反应器,可以通过调节循环比R ,得到不同返混程度的反应系统。

一般情况下,循环比大于20时,系统的返混特性已经非常接近全混流反应器。

返混程度的大小,一般很难直接测定,通常是利用物料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来研究。

然而测定不同状态的反应器内停留时间分布时,我们可以发现,相同的停留时间分布可以有不同的返混情况,即返混与停留时间分布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不能用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测定数据直接表示返混程度,而要借助于反应器数学模型来间接表达。

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有脉冲法,阶跃法等,常用的是脉冲法。

当系统达到稳定后,在系统的入口处瞬间注入一定量Q 的示踪物料,同时开始在出口流体中检测示踪物料的浓度变化。

管式反应器返混测定

管式反应器返混测定

五、实验数据
根据上述实验测得的数据填写到下表: 实验日期: 流量: 序号 时间 实验人员: 电磁阀开启时间: 电导率 平均停留时间 方差 无因此方差 模型参数 学号: 温度:
六、实验报告
本实验采用微机数据采集与分析处理系统, 可直接由电导率仪输出信号至计算机, 由计 算机自动计算平均停留时间、方差、无因次方差和模型参数。相应数据均可方便地保存,减 少了手工计算的工作量。具体操作如下:保存好实时数据后,打开“历史记录”界面,单击 “数据文件名”框,选择并读入要处理的数据文件,初始化各釜曲线的开始时间、终止时间、 基线的默认值(默认值设置开始时间为零时刻,终止时间为停止记录时刻,基线为曲线最小 值点) 。按“开始计算”按钮,程序自动计算出平均停留时间、方差、无因次方差及模拟参
三、关于数据文件的数据存储格式
数据文件中的数据以 ASCII 格式 (即纯文本方式) 存放, 因此数据文件可被微软 EXECL 软件读入并处理。其中前部是有关参数及说明, 随后是若干行数据。
11
1
导 值 成正 比 ,则 可用 电导 值 来表 达 物料 的停 留时 间 变化 关 系, 即 f t Lt , 这里
Lt Lt L , Lt 为 t 时刻的电导值, L∞ 为无示踪剂时电导值。
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 f t 在概率论中有二个特征值,平均停留时间(数学期望)t 和 方差 t 。
7
3) 实时采集, 输入操作员号, 操作开始新实验并记录数据、 停止记录、 保存数据。 单击“开始”开始记录数据后, "保存数据"无效。

开始采集后的界面:
8
4)历史记录,读入要处理的数据文件,开始计算、保存结果、打印数据以及曲线变换 等。

管式反应器流动特性测定

管式反应器流动特性测定

tC t t t Lt t C t t Lt

( 5)
8
2、实验原理(续)

2 t 的表达式为:
t t E t dt t E t dt t
2 t 2 2 0 0


2
( 6)
采用离散形式表达,并取相同时间间隔 t , 则:
(1)通水,开启水源,让水注满反应管,并从塔顶稳 定流出,调节进水流量为一稳定值(10L/H)。 (2)通电,开启电源开关。 (3)打开“管式循环反应器数据采集”软件,并填写 有关数据; (4)循环时,开循环泵,用循环阀门调节流量; (R=3,→0.5; R=6,→1.0; R=9,→1.5) 不循环时,关泵,关紧循环阀门。
t C t t Lt 2 2 t t C t Lt
2 2 2 t
( 7)
9

2、实验原理(续)Biblioteka 若用无因次对比时间 来表示:
=t
无因次方差:
2
t
2 t

t
2
在测定了一个系统的停留时间分布后,如 何来评介其返混程度,则需要用反应器模型来 描述,这里我们采用的是多釜串联模型。
11
2、实验原理(续)
无因次方差与模型参数n之间存在的关系如下:
n
当 n 1 ,
1

2
( 8)
,为全混釜特征;
2 n 0 ,为平推流特征; 当 ,
2 当 1< n , 1> 0,为实际反应器内的 流动特征。 这里n是模型参数,是个虚拟釜数,并不限于正整数。
10

2、实验原理(续)
所谓多釜串联模型是将一个实际反应器中 的返混情况与若干个全混釜串联时的返混程度 等效。这里的若干个全混釜个数n是虚拟值,并 不代表反应器个数,n称为模型参数。 多釜串联模型假定每个反应器为全混釜, 反应器之间无返混,每个全混釜体积相同,则 可以推导得到多釜串联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 函数关系,并得到无因次方差与模型参数n之 间存在的关系。

实验1 连续均相管式循环反应器中的返混实验

实验1  连续均相管式循环反应器中的返混实验

实验一 连续均相管式循环反应器中的返混实验在工业生产上,对某些反应为了控制反应物的合适浓度,以便控制温度、转化率和收率,同时需要使物料在反应器内由足够的停留时间,并具有一定的线速度,而将反应物的一部分物料返回到反应器进口,使其与新鲜的物料混合再进入反应器进行反应。

在连续流动的反应器内,不同停留时间的物料之间的混和称为返混。

对于这种反应器循环与返混之间的关系,需要通过实验来测定。

在连续均相管式循环反应器中,若循环流量等于零,则反应器的返混程度与平推流反应器相近,由于管内流体的速度分布和扩散,会造成较小的返混。

若有循环操作,则反应器出口的流体被强制返回反应器入口,也就是返混。

返混程度的大小与循环流量有关,通常定义循环比R 为:流量离开反应器物料的体积循环物料的体积流量=R循环比R 是连续均相管式循环反应器的重要特征,可自零变至无穷大。

当R=0时,相当于平推流管式反应器。

当R=∞时,相当于全混流反应器。

因此,对于连续均相管式循环反应器,可以通过调节循环比R ,得到不同返混程度的反应系统。

一般情况下,循环比大于20时,系统的返混特性已经非常接近全混流反应器。

返混程度的大小,一般很难直接测定,通常是利用物料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来研究。

然而测定不同状态的反应器内停留时间分布时,我们可以发现,相同的停留时间分布可以有不同的返混情况,即返混与停留时间分布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不能用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测定数据直接表示返混程度,而要借助于反应器数学模型来间接表达。

2.1 实验目的(1) 了解连续均相管式循环反应器的返混特性。

(2) 分析观察连续均相管式循环反应器的流动特征 (3) 研究不同循环比下的返混程度,计算模型参数n 。

2.2 实验原理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有脉冲法,阶跃法等,常用的是脉冲法。

当系统达到稳定后,在系统的入口处瞬间注入一定量Q 的示踪物料,同时开始在出口流体中检测示踪物料的浓度变化。

由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的物理含义,可知()()Q dt t C V dt t f ⋅=()⎰∞=0dt t VC Q所以()()()()()dtt C t C dt t VC t VC t f ⎰⎰∞∞==由此可见()t f 与示踪剂浓度()t C 成正比。

连续流动反应器中的返混测定实验报告

连续流动反应器中的返混测定实验报告

连续流动反应器中的返混测定实验报告篇一:《连续流动反应器中的返混测定实验报告》嗨,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讲我们做的一个超有趣的实验——连续流动反应器中的返混测定实验。

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刚进实验室的时候,都特别兴奋。

哇,那些仪器看起来就像神秘的魔法道具一样。

我们的老师站在前面,就像一个魔法师要带领我们探索一个奇妙的世界。

这个实验的目的呢,就是要测定连续流动反应器中的返混情况。

啥是返混呢?就好比一群小动物在一条小路上走,本来应该是按照顺序规规矩矩地往前走的,可是突然有些小动物开始乱走,跑到别的小动物前面或者后面去了,这种混乱的情况就有点像返混。

那在这个反应器里,流体就像那些小动物,正常情况下是有一定的流动规律的,要是出现返混,就打乱这个规律了。

我们开始做实验啦。

首先看到的是那个连续流动反应器,它长长的,有点像一个大管道。

我们小心翼翼地把各种试剂加入进去,那感觉就像是在给这个大管道喂食一样。

旁边的同学小明特别紧张,他紧紧地握着试剂瓶,说:“我可千万不能加错了,这就像厨师做菜不能放错调料一样啊。

”我笑着对他说:“你就放心吧,咱们都准备这么久了。

”然后呢,我们要启动一些设备来让流体在反应器里流动起来。

这时候就听到机器嗡嗡嗡的声音,就像一群小蜜蜂在唱歌。

流体在反应器里流动的时候,我们得想办法去测量返混的情况。

这可不容易呢。

我们就像侦探一样,要寻找各种线索。

我们用到了一种特殊的方法,叫示踪法。

就好像是在一群白色的羊里面放进一只黑色的羊,然后观察这只黑色的羊是怎么在羊群里乱跑的。

我们往反应器里加入一种特殊的示踪物,然后在不同的地方检测它的浓度。

这时候我们就得很仔细啦,因为一点点小错误就可能让我们得到错误的结果。

我和小红负责在一个检测点检测浓度。

小红眼睛紧紧盯着检测仪器,嘴里还不停地念叨:“快给我个准确的数字呀。

”我在旁边给她加油打气:“别着急,它就像一个害羞的小朋友,等会儿就会告诉你答案了。

”当我们终于得到一个数值的时候,我们都高兴得跳了起来。

连续循环反应器中返混状况测定

连续循环反应器中返混状况测定

实验名称:实验三连续循环反应器中返混状况测定模块名称预习考查题目权重1、理想的连续循环反应器在循环比R=0和R=∞时,将成为哪两种理想的反应器?()A、R=0时为全混流反应器;R=∞时为平推流反应器B、R=0时为平推流反应器;R=∞时为全混流反应器C、R=0时为无梯流反应器;R=∞时为微分流反应器D、R=0时为平推流反应器;R=∞时为微分流反应器2、以下对连续循环反应器的循环比的定义,正确的说法是?()A、循环体积流量与反应器入口体积流量之比B、反应器入口体积流量与循环体积流量之比C、循环体积流量与最终离开反应器物料的体积流量之比D、最终离开反应器物料的体积流量与循环体积流量之比3、描述返混程度的多釜串联模型参数n,与连续循环反应器的循环比R的关系式?()A、增大循环比R,模型参数n将增大B、增大循环比R,模型参数n将出现极值C、增大循环比R,模型参数n不变D、增大循环比R,模型参数n将减小4、在连续循环反应器中,限制返混的措施有?多选()A、填充固体填料B、增大循环比RC、增大管径D、提高高径比5、实验采用饱和KCL水溶液作为示踪剂的理由是?多选()A、无毒无害,价廉易得B、强电解质,电导率响应灵敏20C、易于溶解在测定体系中D、不与体系发生化学反应你的回答本模块得分[满分100]B|C|D|A,B,C,D|A,B,C,D 93 模块名称仪器选择题目权重选错一次扣5分10你的回答本模块得分[满分100]正确答案:记录仪、微机、循环泵、排液阀、填料塔 (红色圈所指示部分)、电导仪、进水阀、循环流量计、电极、注射器、流量计做错次数:0100模块名称操作步骤题目权重选错一次扣5分10你的回答本模块得分[满分100]正确答案:做错次数:0100模块名称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题目权重请单击本次实验目的前的复选框作出选择,答案不止一项。

A、了解连续均相管式循环反应器的返混特性。

B、掌握电导仪表的通讯原理。

C、研究不同循环比下的返混程度,计算模型参数n。

连续流动反应器中的返混测定

连续流动反应器中的返混测定

angh epub− Sh les R of t
=
∫∞tf 0
(t )dt
=
∫∞tC 0
(t
)dt
∫∞C 0
(t
)dt
(4)
Peop ersity 采用离散形式表达 并取相同时间间隔∆t, 则
hted niv y − rig U log t
=
ΣtC (t )∆t ΣC (t )∆t
=
Σt ⋅ L(t) ΣL(t )
2 计算模型参数 n 讨论二种系统的返混程度大小
of 3 讨论一下如何限制返混或加大返混程度
H 主要符号说明
ersity C(t) - t 时刻反应器内示踪剂浓度
righted Univ logy f (t) - 停留时间分布密度
opy China echno F(t) - 停留时间分布函数 T Lt , L , L(t) - 液体的电导值
6 7
7
(1) 通水 开启水开关 让水注
1
hted niv y 5 rig U log 水源
8
下 水
5
8 2
8 3
满反应釜 调节进水流量为 20 L h
8
4
下 水
保持流量稳定
opy ina no 图 2–22 连续流动反应器返混实验装置图
(2) 通电 开启电源开关
Ch ech 1–全混釜 3L 2 3 4–全混釜 1L 5–转子流量计 6–电机 ast d T a 7–电导率仪 8–电导电极 9–记录仪 10–四笔记录仪或微机
并得到无因次方差
σ
2 θ
与模型参数
n

ast d T a 在关系为
E cience an 200237 of Chin n

管式反应器流动特性测定实验

管式反应器流动特性测定实验

为:
1 t2 n 2 2 t
(8)
三、装置与流程
图 1 管式反应器流动特性实验工艺流程图 3
管式反应器流动特性测定实验
XXXX
XXXXXXXXXX
本实验装置由管式反应器和循环系统组成, 连续流动物料为水, 示踪剂为食盐水。 实验时, 水从水箱用进料泵往上输送,经进料流量计测量流量后,进入管式反应器,在反应器顶部分为 两路, 一路到循环泵经循环流量记测量流量后进入反应器, 一路经电导仪测量电导后排入地沟。 待系统稳定后,食盐从盐水池通过电磁阀快速进入反应器。 组成反应器为有机玻璃制成管式反应器Φ50mm×1200mm 反应器内装Φ5mm×5mm 不锈钢 Ø 环填料 电导率仪 转子流量计: 进料:2.5~25L/h 循环:16~160L/h 电磁阀(PN0.8MPa 220V) 磁力驱动泵 MP-20RZ 实验试剂: 主流体 示踪剂 自来水 0.0l7mol/L 食盐溶液 1个 1个 1个 2个 1个 1个
f t dt V C t dt Q
(2) (3)
Q VC t dt
0

f t
VC t
0
可得
VC t dt C t dt
0

C t

(4)
由于电导率与浓度之间存在线性关系,故可以直接对电导率进行复化辛普森积分,其公式 如下:

其中,
验测定数据直接表示返混程度,而要借助于反应器数学模型来间接表达。
1
管式反应器流动特性测定实验
XXXX
XXXXXXXXXX
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有脉冲法,阶跃法等,常用的是脉冲法。当系统达到稳定后,在 系统的入口处瞬间注入一定量 Q 的示踪物料,同时开始在出口流体中检测示踪物料的浓度变 化。 由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的物理含义,可知

生物反应工程实验讲义

生物反应工程实验讲义

连续均相管式循环反应器中的返混实验一、实验目的在工业生产上,对某些反应为了控制反应物的合适浓度,以便控制温度,转化率和收率,同时需使物料在反应器内有足够的停留时间,并具有一定的线速度,而将反应物的一部分返回到反应器的进口,使其与新鲜的物料混合再进入反应器进行反应,对于这种反应器循环比与返混之间的关系就需通过实验来测定,此研究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本实验通过用管式循环反应器来研究不同循环比下的返混程度。

掌握用脉冲法测停留时间分布的方法。

改变不同的条件观察分析管式循环反应器中流动特征,并用多釜串联模型计算参数N 。

二、实验原理在实际连续操作的反应器内由于各种原则,反应器内流体偏离理想流动而造成不同程度的逆向混合,称为返混。

通常利用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来研究反应器内返混程度,但这两者不是完全对应的关系,即相同的停留时间分布可以由不同的流动情况而造成,因此不能把停留时间分布直接用于描述反应器内的流动状况。

而必须借助于较切实际的流动模型,然后由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求取数学期望,方差,最后求取模型中的参数。

停留时间分布的表示方法有二种,一种称为分布函数,()F t =。

其定义是:()10E F t dt =⎰ 即流过系统的物料中停留时间小于t 的(或说成停留时间介于0—t 之间的)物料的百分率。

另一种称为分布密度E()t 。

其定义即在同时进入的N 个流体粒子中其中停留时间介于t t dt +和间的流体粒子所占的分率/dN N 为E()t dt 。

E()()t F t 和之间关系()E()dF t t dt= 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其中脉冲法最为简单。

即当被测定的系统达到稳定后,在系统入口处瞬时注入,定量的示踪剂,同时开始在出口流体中检测示踪物的浓度变化。

(本实验用电导仪来检测示踪物的浓度变化,因浓度与电导成正比关系,示踪剂为强电解质)。

所以可得停留时间分布密度E()t 的关系,可求得平均停留时间τ 和停留时间分布的离散度2t σ E()E()t t t t t τ∆=∆∑∑ 222E()E()t t t t t t στ∆=-∆∑∑ 同样,无因次方差为:2212θσστ=,以N 表示虚拟釜数,则21N θσ=,可以求取模型参数N 。

实验十四连续流动反应器中的返混测定

实验十四连续流动反应器中的返混测定

实验十四连续流动反应器中的返混测定引言连续流动反应器是一种在工业中广泛使用的设备。

在这种反应器中,反应物以恒定速度不断流入反应器,而产物也以相同的速度从反应器中流出。

这种设计使得反应器可以连续运行,并且在长时间内保持稳定的反应条件。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使用连续流动反应器来深入研究如何通过返混来确定反应器中产物浓度的变化。

实验原理为了测定反应器中产物的浓度变化,我们可以使用返混的技术。

在返混中,反应物流入反应器时,我们将一部分流量分流到一个分流器中,并且在分流器中加入一个返混槽。

在返混槽中,我们将反应物与以前产生的产物混合在一起。

这种混合会使得反应物的浓度下降,并且增加产物的浓度。

图1展示了实验中使用的连续流动反应器的示意图。

反应物在流入反应器之前会先被送入一个混合罐中进行均匀混合。

这样做是为了确保反应物在进入反应器之前具有均匀的浓度。

接着反应物会被推入反应器中,在反应器中发生化学反应。

在反应物在流出反应器之前,一部分反应物流量会被分流到一个分流器中,并且混合在一起进行返混。

混合物然后被送回反应器中,进一步提高产物的浓度。

流出反应器的产物将被分析仪进行测定,以确定产物浓度变化的程度。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连续流动反应器中的返混测定来测定反应器中产物浓度的变化。

实验的目标是通过实验确定反应恒定的速率常数,并且确定异丙醇酸酯化反应的反应级数。

此外,我们还将研究连续流动反应器中的反应动力学,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种设备的运行方式。

实验装置本实验中使用的仪器及设备如下:1. 连续流动反应器2. 反应物混合罐3. 分流器4. 返混槽5. 产物分析仪6. 恒温水浴实验材料1. 异丙醇,分析纯2. 乙酸,分析纯3. 硫酸,分析纯4. 正己烷,色谱纯实验步骤实验记录与数据处理1. 记录实验中使用的反应物的浓度及混合比例。

2. 记录实验中测量的产物浓度数据,并且将这些数据绘制成图表。

3. 计算在不同时间点上的产物浓度以及产物浓度的变化率。

连续流动反应器中的返混测定

连续流动反应器中的返混测定

【题目】连续流动反应器中的返混测定化学工程与工艺黄心权 1153643【实验背景】本实验借助对实际反应器单釜、多釜串联和管式固定床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RTD)的测定。

并应用数学模型来揭示实际反应器返混程度大小。

【实验目的】(1)掌握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脉冲示踪剂法);(2)了解停留时间分布与多釜串联模型建立的关系;(3)了解模型参数N的物理意义及计算方法;(4)掌握离散法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

【实验原理】在连续流动的反应器内,不同停留时间的物料之间的混和称为返混。

反应器中的理想分为两种流动模型:平推流和全混流。

平推流反应器中不存在返混,物流质点在反应器中具有相同的停留时间,而全回流反应器的返混程度为无穷大,物料质点在反应器中具有停留时间分布。

对非理想流动的反应器,物料质点的流动则偏离此两种流动模型。

无论在管式或者在连续流动釜式反应器中都存着着不同程度的返混和停留时间分布。

返混程度的大小,一般很难直接测定,通常是利用物料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来研究。

然而测定不同状态的反应器内停留时间分布时,我们可以发现,相同的停留时间分布可以有不同的返混情况,即返混与停留时间分布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连续流动反应器中的返混程度是借助测定反应器中的物料停留时间分布,运用概率论中的随机变量分布及其数值特征,建立数学模型来描述。

1.连续流动反应器中停留时间分布的数学描述:物料在连续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的描述方法有阶跃输入法和脉冲输入法等。

物料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完全是一个随机过程,须用概率分布方法来定量描述。

所用的概率分布函数为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f(t)和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t)。

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f(t)的物理意义是:同时进入的N个流体粒子中,停留时间介于t到t+dt间的流体粒子所占的分率dN/N为f(t)dt。

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t)的物理意义是:流过系统的物料中停留时间小于t的物料的分率。

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有脉冲法,阶跃法等,常用的是脉冲法。

青海大学《化学反应工程》实验指导书(2016)

青海大学《化学反应工程》实验指导书(2016)

青海大学化学反应工程实验指导书化学反应工程实验室2016年10月实验一管式反应器流动特性测定实验一.实验装置图二.设备特点实验装置由管式反应器和循环系统组成。

循环泵开关在仪表屏上控制,流量由循环管阀门控制,流量直接显示在仪表屏上,单位是:升/小时。

实验时,进水从转子流量计调节流入系统,稳定后在系统的入口处(反应管下部进样口)快速注入示踪剂(0.5ml左右),由系统出口处电导电极检测示踪剂浓度变化,并显示在电导仪上,并可由记录仪记录。

电导仪输出的毫伏信号经电缆进入A/D卡,A/D卡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由计算机集中采集、显示并记录,实验结束后,计算机可将实验数据及计算结果储存或打印出来。

三.设备主要部件1.管式反应器:连续均相管式反应器,内装磁拉西环为填料;2.循环泵:通过调节阀调节不同的循环水量,从而改变循环比;3.流量显示仪:显示循环水流量,并控制循环泵的启动;4.转子流量计:调节总的进水流量;5.电导仪:用电导电极测定示踪剂浓度变化,并显示在电导仪上;四.操作要点操作要点(1)实验循环比做三个,R=0,5,10;注入示踪剂要小于1ml;(2)调节流量稳定后方可注入示踪剂,整个操作过程中注意控制流量;(3)为便于观察,示踪剂中加入了颜料。

抽取时勿吸入底层晶体,以免堵塞。

(4)示踪剂要求一次迅速注入;若遇针头堵塞,不可强行推入,应拔出后重新操作;(5)一旦失误,应等示踪剂出峰全部走平后,再重做。

五.分析方法示踪剂KCL是强电介质,实验中通过测定溶液电导率变化来检测示踪剂浓度变化,从而显示其停留时间。

六. 教学实验要求1.实验简介 1.1 实验原理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在工业生产上,对某些反应为了控制反应物的合适浓度,以便控制温度、转化率和收率,同时需要使物料在反应器内由足够的停留时间,并具有一定的线速度,而将反应物的一部分物料返回到反应器进口,使其与新鲜的物料混合再进入反应器进行反应。

在连续流动的反应器内,不同停留时间的物料之间的混和称为返混。

连续均相管式循环反应器中的返混实验

连续均相管式循环反应器中的返混实验

连续均相管式循环反应器中的返混实验4学时一、实验原理及要点1.实验原理在工业生产上,对某些反应为了控制反应物的合适浓度,以便控制温度、转化率和收率,同时需要使物料在反应器内由足够的停留时间,并具有一定的线速度,而将反应物的一部分物料返回到反应器进口,使其与新鲜的物料混合再进入反应器进行反应。

在连续流动的反应器内,不同停留时间的物料之间的混和称为返混。

对于这种反应器循环与返混之间的关系,需要通过实验来测定。

在连续均相管式循环反应器中,若循环流量等于零,则反应器的返混程度与平推流反应器相近,由于管内流体的速度分布和扩散,会造成较小的返混。

若有循环操作,则反应器出口的流体被强制返回反应器入口,也就是返混。

返混程度的大小与循环流量有关,通常定义循环比R 为:流量离开反应器物料的体积循环物料的体积流量=R循环比R 是连续均相管式循环反应器的重要特征,可自零变至无穷大。

当R=0时,相当于平推流管式反应器。

当R=∞时,相当于全混流反应器。

因此,对于连续均相管式循环反应器,可以通过调节循环比R ,得到不同返混程度的反应系统。

一般情况下,循环比大于20时,系统的返混特性已经非常接近全混流反应器。

返混程度的大小,一般很难直接测定,通常是利用物料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来研究。

然而测定不同状态的反应器内停留时间分布时,我们可以发现,相同的停留时间分布可以有不同的返混情况,即返混与停留时间分布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不能用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测定数据直接表示返混程度,而要借助于反应器数学模型来间接表达。

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有脉冲法,阶跃法等,常用的是脉冲法。

当系统达到稳定后,在系统的入口处瞬间注入一定量Q 的示踪物料,同时开始在出口流体中检测示踪物料的浓度变化。

由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的物理含义,可知 ()()dt t C V dt t f ⋅=()⎰∞=0dtt VC Q所以()()()()()dt t C t C dt t VC t VC t f ⎰⎰∞∞==由此可见()t f 与示踪剂浓度()t C 成正比。

实验一 管式反应器流动特性测定实验指导书(20151016)

实验一  管式反应器流动特性测定实验指导书(20151016)

管式反应器流动特性的测定装置
天津市天大北洋化工实验设备有限公司
管式反应器流动特性实验工艺流程图 本实验装置由管式反应器和循环系统组成,连续流动物料为水,示踪剂为食盐 水。实验时,水从水箱用进料泵往上输送,经进料流量计测量流量后,进入管式 反应器,在反应器顶部分为两路,一路到循环泵经循环流量记测量流量后进入反 应器,一路经电导仪测量电导后排入地沟。待系统稳定后,食盐从盐水池通过电 磁阀快速进入反应器。 实验试剂: 主流体
有水注喷出即放空成功,其次通过调节流量计阀门的开度,调节循环水的流量。 (2)进样操作 ① 将预先配置好的食盐溶液加入盐水池内,待系统稳定后,迅速注入示踪
剂(0.1~1.0 秒) ,即点击软件上“注入盐溶液”图标,自动进行数据采集,每次 采集时间约需 35~40 分钟。 ② 当电脑记录显示的曲线在 2min 内觉察不到变化时, 即认为终点已到, 点
t , 则:
tC t t t Lt t t C t t Lt

tC (t )dt C (t )dt
0 0


0 0
tL(t )dt L(t )dt
tL(t )dt
0


2 t
t C t dt t C t dt
E (t )
C (t )


0
C (t )dt
9 9 h (0.0139 tE 0 (t ) 4 tE k 1 (t ) 2 tE k (t ) tE10 (t ) =59.6/6[0+4× 6 k 0 k 0 2
t tE (t )dt
0

37+0.280282+0.627151+0.747935+0.682898+0.550757+0.449587+0.317447+0. 236924+0.166724)+2× (0.100138+0.468686+0.715416+0.706125+0.614246+0.4 76944+0.368548+0.305575+0.213696)+0.072264]=241.4354

反应工程实验 答案

反应工程实验 答案

反应工程实验实验 1 连续搅拌釜式反应器液体停留时间分布及其流动模型的测定⑴ 何谓返混?答:返混是指不同的停留时间的微团之间的混合。

⑵ 返混的起因是什么?答:器内反应流体的流动状态、混合状态以及器内的传热性能等。

⑶ 限制返混的措施有那些?答:器内反应流体的流动状态和混合状态的复杂性,反应流体在反应器内浓度、温度和速度的分布造成返混。

⑷ 测定停留时间分布的方法有那些?答:脉冲法、阶跃法、周期示踪法和随机输入示踪法⑸ 本实验采用哪种方法?答:脉冲示踪法。

⑹ 何谓示踪剂?答:平推流和理想混合流。

⑺ 对于示踪剂有什么要求?答:反应器出口的反应物料的各质点具有不同的停留时间。

⑻ 本实验采用什么示踪剂?答:饱和KCL溶液。

⑼ 为什么说返混与停留时间分布不是一一对应的?答:器内物料的返混会导致各种不同的停留时间分布而有停留时间分布的反应器,器内未必一定有返混存在。

⑽ 为什么可以通过测定停留时间分布来研究返混?答:在定常态下的连续流动的系统中,相对于某瞬间的流入反应器的流体,在反应器出口流体的质点中在器内停留了⊿t的流体的质点所占的分率。

⑾ 模型参数与实验中反应釜的个数有何不同?答:多级全混流模型。

⑿ 模型参数与实验中反应釜的个数为什么不同?答:不同。

模型参数N的数值可检验理想流动反应器和度量非理想流动反应器的返混程度。

当实验测得模型参数N值与实际反应器的釜数相近时,则该反应器达到了理想的全混流模型。

若实际反应器的流动状况偏离了理想流动模型,则可用多级全混流模型来模拟其返混情况,用其模型参数N值来定量表征返混程度。

⒀ 如何保证各釜有效容积相等?答:要保持水的流量和釜内波面高度稳定。

⒁ 本次实验用什么来测电导率?如何清理?答:铂黑电极。

用丙酮清洗。

⒂ 实验过程中如何保持操作条件的恒定和测定仪器的稳定?答:每次实验前,需检查校正电导率仪指针的零点和满量程;保持电极插头洁净,用最好用丙酮擦拭干净;防止电极上气泡的形成,一旦有气泡必须及时清除(放水控干)。

连续循环反应器中返混状况测定

连续循环反应器中返混状况测定

连续循环反应器中返混状况测定实验名称:实验三连续循环反应器中返混状况测定模块名称预习考查题目权重1、理想的连续循环反应器在循环比R=0和R=∞时,将成为哪两种理想的反应器?()A、R=0时为全混流反应器;R=∞时为平推流反应器B、R=0时为平推流反应器;R=∞时为全混流反应器C、R=0时为无梯流反应器;R=∞时为微分流反应器D、R=0时为平推流反应器;R=∞时为微分流反应器2、以下对连续循环反应器的循环比的定义,正确的说法是?()A、循环体积流量与反应器入口体积流量之比B、反应器入口体积流量与循环体积流量之比C、循环体积流量与最终离开反应器物料的体积流量之比D、最终离开反应器物料的体积流量与循环体积流量之比3、描述返混程度的多釜串联模型参数n,与连续循环反应器的循环比R的关系式?()A、增大循环比R,模型参数n将增大B、增大循环比R,模型参数n将出现极值C、增大循环比R,模型参数n不变D、增大循环比R,模型参数n将减小4、在连续循环反应器中,限制返混的措施有?多选()A、填充固体填料B、增大循环比RC、增大管径D、提高高径比5、实验采用饱和KCL水溶液作为示踪剂的理由是?多选()A、无毒无害,价廉易得B、强电解质,电导率响应灵敏20C、易于溶解在测定体系中D、不与体系发生化学反应你的回答本模块得分[满分100]B|C|D|A,B,C,D|A,B,C,D 93 模块名称仪器选择题目权重选错一次扣5分10你的回答本模块得分[满分100]正确答案:记录仪、微机、循环泵、排液阀、填料塔 (红色圈所指示部分)、电导仪、进水阀、循环流量计、电极、注射器、流量计做错次数:0模块名称操作步骤题目权重选错一次扣5分10你的回答本模块得分[满分100]正确答案:做错次数:0100模块名称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题目权重请单击本次实验目的前的复选框作出选择,答案不止一项。

A、了解连续均相管式循环反应器的返混特性。

B、掌握电导仪表的通讯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 连续均相管式循环反应器中的返混实验
在工业生产上,对某些反应为了控制反应物的合适浓度,以便控制温度、转化率和收率,同时需要使物料在反应器内由足够的停留时间,并具有一定的线速度,而将反应物的一部分物料返回到反应器进口,使其与新鲜的物料混合再进入反应器进行反应。

在连续流动的反应器内,不同停留时间的物料之间的混和称为返混。

对于这种反应器循环与返混之间的关系,需要通过实验来测定。

在连续均相管式循环反应器中,若循环流量等于零,则反应器的返混程度与平推流反应器相近,由于管内流体的速度分布和扩散,会造成较小的返混。

若有循环操作,则反应器出口的流体被强制返回反应器入口,也就是返混。

返混程度的大小与循环流量有关,通常定义循环比R 为:
流量
离开反应器物料的体积循环物料的体积流量
=
R
循环比R 是连续均相管式循环反应器的重要特征,可自零变至无穷大。

当R=0时,相当于平推流管式反应器。

当R=∞时,相当于全混流反应器。

因此,对于连续均相管式循环反应器,可以通过调节循环比R ,得到不同返混程度的反应系统。

一般情况下,循环比大于20时,系统的返混特性已经非常接近全混流反应器。

返混程度的大小,一般很难直接测定,通常是利用物料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来研究。

然而测定不同状态的反应器内停留时间分布时,我们可以发现,相同的停留时间分布可以有不同的返混情况,即返混与停留时间分布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不能用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测定数据直接表示返混程度,而要借助于反应器数学模型来间接表达。

2.1 实验目的
(1) 了解连续均相管式循环反应器的返混特性。

(2) 分析观察连续均相管式循环反应器的流动特征 (3) 研究不同循环比下的返混程度,计算模型参数n 。

2.2 实验原理
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有脉冲法,阶跃法等,常用的是脉冲法。

当系统达到稳定后,在系统的入口处瞬间注入一定量Q 的示踪物料,同时开始在出口流体中检测示踪物料的浓度变化。

由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的物理含义,可知
()()Q dt t C V dt t f ⋅=
()⎰∞
=0
dt t VC Q
所以
()()
()()
()dt
t C t C dt t VC t VC t f ⎰⎰∞
∞=
=
由此可见()t f 与示踪剂浓度()t C 成正比。

因此,本实验中用水作为连续流动的物料,以饱和KCl 作示踪剂,在反应器出口处检测溶液电导值。

在一定范围内,KCl 浓度与电导值成正比,则可用电导值来表达物料的停留时间变化关系,即()()t L t f ∝,这里()∞-=L L t L t ,t L 为t 时刻的电导值,
∞L 为无示踪剂时电导值。

由实验测定的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t f ,有两个重要的特征值,即平均停留时间t 和方差2t σ,可由实验数据计算得到。

若用离散形式表达,并取相同时间间隔,t ∆则:
()()()()
t L t L t t t C t t tC t ∑⋅∑=
∆∑∆∑=
-
()()()()()
222
22
t t L t L t t t C t C t t
-∑∑=-∑∑=σ
若用无因次对比时间θ
来表示,即t t
=θ,
无因次方差22
2
t t σσθ= 。

在测定了一个系统的停留时间分布后,如何来评介其返混程度,则需要用反应器模型来描述,这里我们采用的是多釜串联模型。

所谓多釜串联模型是将一个实际反应器中的返混情况作为与若干个全混釜串联时的返混程度等效。

这里的若干个全混釜个数n 是虚拟值,并不代表反应器个数,n 称为模型参数。

多釜串联模型假定每个反应器为全混釜,反应器之间无返混,每个全混釜体积相同,则可以推导得到多釜串联反
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函数关系,并得到无因次方差2θσ与模型参数n 存在关系为:
2
1
θ
σ=
n
2.3 实验装置及操作步骤 2.
3.1 实验装置
(8)
(7)(9)
(10)
(11)
(12)
(6)
(5)
(4)
(3)
()
(1)
微 机
记录仪电导仪
(1)进水阀 (2)进水流量计 (3)注射器 (4)填料塔 (5)电极 (6)电导仪 (7)记录仪 (8)微机 (9)循环泵 (10)循环流量计 (11)放气阀
实验装置由管式反应器和循环系统组成。

循环泵开关在仪表屏上控制,流量由循环管阀门控制,
流量直接显示在仪表屏上,单位是:升/小时。

实验时,进水从转子流量计调节流入系统,稳定后在系统的入口处(反应管下部进样口)快速注入示踪剂(0.5~1ml),由系统出口处电导电极检测示踪剂浓度变化,并显示在电导仪上,并可由记录仪记录。

电导仪输出的毫伏信号经电缆进入A/D卡,A/D卡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由计算机集中采集、显示并记录,实验结束后,计算机可将实验数据及计算结果储存或打印出来。

2.3.2 实验步骤及方法
(1)开车步骤
1)通水,开启水源,让水注满管式反应器,并从塔顶温度流出,调节进水流量为15 L/h,保持流量稳定。

2)通电,开启电源开关。

①开电脑、打印机,打开“管式循环反应器数据采集”软件,准备开始;
②开电导仪并调整好,以备测量;
③循环时,开泵,用循环阀门调节流量。

不循环时,关泵,关进循环阀门
(2)进样操作
1)待系统稳定后,用注射器迅速注入示踪剂(建议0.5~1ml),同时点击软件上“开始”图标。

(单釜、三釜可以依次进行,注入示踪剂量,单釜3 mL,三釜2 mL)
2)当电脑记录显示的曲线在2 min内觉察不到变化时,即认为终点己到。

(出峰时间约10-20min)
3)点击“结束”,以组号作为文件名保存文件,打印实验数据;
4)改变条件重复1)~3)步
(3)结束步骤
1)关闭电脑、打印机;
2)关闭仪器,电源,水源,实验结束。

2.3.3 操作要点
⑴实验循环比做三个,R=0,3,5;注入示踪剂要小于1ml;
⑵调节流量稳定后方可注入示踪剂,整个操作过程中注意控制流量;
⑶为便于观察,示踪剂中加入了颜料。

抽取时勿吸入底层晶体,以免堵塞。

⑷示踪剂要求一次迅速注入;若遇针头堵塞,不可强行推入,应拔出后重新操作;
⑸一旦失误,应等示踪剂出峰全部走平后,再重做。

2.3.4 预习思考题
1)测定停留时间分布有哪些方法?本实验采用哪种方法?
2)何谓返混?返混的起因是什么?限制返混的措施有哪些?
3)管式循环反应器有何特征?
4)采用脉冲示踪法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2.4 实验内容和要求
⑴实验内容
1)用脉冲示踪法测定循环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
2)改变循环比,确定不同循环比下的系统返混程度;
3)观察循环反应器的流动特征。

⑵实验要求
控制系统的进口流量15 升/小时,采用不同循环比,R=0,3,5,通过测定停留时间的方法,
借助多釜串联模型度量不同循环比下系统的返混程度。

2.5 数据记录
实验前应确定并记录的内容:反应器名称、反应器尺寸、示踪剂名称、选定注入量、室温、水温等;
实验记录表(自己设计)
2.6 实验报告要求
2.6.1 实验预习报告
要求:阐明实验原理、任务、目的、装置流程;写清实验步骤、注意事项、所要采集的数据;回答预习思考题、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
2.6.2 实验数据处理与报告
(1)选择一组实验数据,用离散方法计算平均停留时间、方差,从而计算无因次方差和模型参数,要求写清计算步骤;
(2)与计算机计算结果比较,分析偏差原因。

(3)列出数据处理结果表
(4)讨论实验结果
2.6.3 实验讨论题
①何谓循环比?循环反应器的特征时什么?
②计算出不同条件下系统的平均停留时间,分析偏差原因;
③计算模型参数n,讨论不同条件下系统的返混程度大小;
④讨论一下如何限制返混或加大返混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