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度量》评课
角的度量听课评课记录
角的度量听课评课记录哎呀,今天的课可真是别开生面啊!刚进教室,就看到老师满脸兴奋地站在黑板前,手里拿着一把三角尺,那架势,仿佛下一秒就要给我们上演一出“几何大揭秘”!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凑过去,眼睛里闪烁着好奇的光芒。
老师先是用调侃的语气问我们:“你们知道角的度量有多重要吗?不说你们也许会觉得这只是个干巴巴的数学问题,但其实它关系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哇,听到这里,我心里暗想,这可真是个有趣的开场。
然后,老师就开始讲解角的定义。
她说角就像是两条线的拥抱,哦,听得我忍不住想象那画面,线条们亲密无间,真是可爱。
老师拿出一个大圆规,哇塞,这可不是小孩子玩的玩意儿,整个教室瞬间被它的气场征服。
老师用它画了一个圆,然后在圆上标出几个不同的角,笑眯眯地说:“这些角就像我们的人生,千姿百态,各有各的风采。
”哈哈,听完这个比喻,我心里觉得好有趣,角的世界瞬间变得生动起来。
当老师开始讲解角的度量的时候,我感觉整个教室都安静下来。
她说,角的度量就是把这个拥抱的紧密程度量化,简单来说,就是看这两条线之间的“亲密指数”!这时,我脑海中浮现出一幕幕搞笑的画面,想象如果线条们真有情感,那它们肯定会争着展示自己的“亲密度”。
老师还说,度量单位是度,听到这里,我差点笑出声来,心想这可真是个轻松的单词,没想到数学也能如此“接地气”。
而后,老师又提到直角、锐角和钝角,哎哟,直角就像是“好兄弟”,总是“挺直腰板”,非常靠谱;而锐角就像个“小精灵”,充满活力;钝角嘛,嘿嘿,有点“憨厚”,但其实它们都有自己的独特魅力。
听到这里,同学们纷纷点头,脸上挂着会心的笑容,大家的思维也都活跃起来了。
老师就开始带我们动手量角。
哦,这才是课堂的重头戏!每个同学都拿起量角器,像小侦探一样,聚精会神地测量每一个角。
老师在旁边不停地指导,偶尔还开个玩笑:“小心点,别把角量成个‘八字’哦!”教室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大家的参与热情那叫一个高,感觉像是在进行一场“角的奥林匹克”。
《角的度量》的评课意见
《角的度量》的评课意见
《角的度量》的评课意见
教研员评课意见:
导入部分出现的两个角,后面的讲解中没有用到,没有再进行大小的比较,前后没有联系。
导入部分的设计若更改为相等的两个角让学生进行比较,同时让角的两条边一个很长,一个很短,学生进行比较,再引出角的度量。
导入时有学生说用直角、锐角、钝角比较大小,这种方法是不科学的,应该予以否定。
练习纸一上量角2为四个小角,把小角一个个摆上去比较麻烦,这里可以把半圆量角工具折成扇子,先出示一个小角,然后展开出现4个连接的小角,像魔术一样,可以让课堂充满趣味性,学生学习的热情也就提高了。
判断读内刻度还是外刻度时,应该让学生讨论一下,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进行一场小的辩论,效果会更好。
145度是怎么看出来的,虽然看上去是比较简单的,但是不讲的话还是会有不明白的,要从细处着手,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而且应该再加上146度、147度这样的角度会更好。
画90度角时课件出示的弧是不正确的,应该用直角符号。
习题部分环节太多,需要整合到一起。
备课组其他老师评课意见:
1.量角的度数一环节,缺少倾斜的角一类题目。
2.在学生画60度和120度角的时候,可以根据是锐角还是钝角判断自己所画角是否正确。
3.用半圆工具量角三时,设计为三个多一点的小角比三个半角要好。
4.先认识角在读再量再判断,量角后又判断又量角,比较混乱。
角的度量评课稿范文六篇
角的度量评课稿范文六篇【篇1】角的度量评课稿这是第二次听张老师的课。
内容是《角的度量》第2课时。
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但是还不够熟练,会经常读错刻度数。
因此安排这节练习课,就是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这节课张老师一开始出示一个角让学生测量,复习"两对齐,一看'测量的方法;接着通过一组练习题(读刻度、量角、判断、测量生活中的角度等)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已有的方法。
最后再出示一组容易混淆的角,让学生测量,一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整节课教学过程比较流畅,师生互动良好,课堂活跃,各环节的处理比较到位,教学效果良好。
不足之处:1、在量角器上读角时(55),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找一找有么有学生误读65的现象。
从而指导学生怎样正确度刻度。
2、练习时应让学生用更充分的时间指一指,说一说,这样在后面学生说自己量角的方法时语言表达可能会更准确。
【篇2】角的度量评课稿是第二次听张老师的课。
内容是《角的度量》第2课时。
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但是还不够熟练,会经常读错刻度数。
因此安排这节练习课,就是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这节课张老师一开始出示一个角让学生测量,复习"两对齐,一看'测量的方法;接着通过一组练习题(读刻度、量角、判断、测量生活中的角度等)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已有的方法。
最后再出示一组容易混淆的角,让学生测量,一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整节课教学过程比较流畅,师生互动良好,课堂活跃,各环节的处理比较到位,教学效果良好。
不足之处:1、在量角器上读角时(55),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找一找有么有学生误读65的现象。
从而指导学生怎样正确度刻度。
2、练习时应让学生用更充分的时间指一指,说一说,这样在后面学生说自己量角的方法时语言表达可能会更准确。
【篇3】角的度量评课稿听了盛老师这节课,给我带来了较大的震撼。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评课稿
《角的度量》评课稿听了老师《角的度量》这节课后,我觉得林老师对新课程理念体会较深刻,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面:一、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新的课程标准非常强调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提倡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教师应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在教学量角器的认识,林老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量角器,仔细观察,小组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然后再让学生拿着量角器到前面来,一边指一边介绍,其他人再补充。
量角器的一些特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
教学量角的方法时,先让学生小组试着量一量,然后说说怎么量的。
然后教师把正确的量角方法教给学生,整个过程学生积极主动,通过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会了新知,掌握了方法,培养了能力。
二、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课程资源林老师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再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尊重教材且不拘泥教材。
这节课安排的程序是先出示两角,再让学生说说哪个角大,怎样知道哪个角大哪个角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接着通过用一个角去度量得知角的大小。
然后再学习量角器的各部分名称和度量角的方法。
三、尊重学生的独特发现,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本节课林老师还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探索时间和空间,如:林老师出示了两个大小类似的角A和角B时,让他们才猜猜哪个角大?这时学生出现了认识的冲突这时有的学生说角A大,有的同学说角B大,林老师再次追问到底哪个角大呢?你们能想出验证的好办法吗?这时每个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活动中来,发挥他们丰富的现象力,开动起智慧的小脑筋,同学们想出了多种验证的方法。
有的学生说我是用三角板中的一个直角分别和这两个角进行对比移动三角板的位置而得到的;有的同学回答我是用通过角A是三角形的三倍多点,而角B是比它的三倍多的稍多些,有的说我是用直尺测量出的,让他们在尝试中发现、操作中明理、在合作中成功、在质疑中发展、在活动中学习数学。
角的度量 评课
角的度量评课【课例一】:获得一等奖第一名的江阴市实验小学强振球老师执教的四年级《角的度量》的设计可谓是精致。
首先是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引发度量角的需求。
此时老师的教具也是巧妙设计的,是给学生同样大的角进行度量(此角为10°角),学生发现能够比较出角的大小,但是摆的时候比较的麻烦,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了演变,就把零散的角制成了一个半圆的图形。
第二步是初探角的度量方法,了解量角工具的基本特点。
通过刚才的学具学生发现有的角没法度量(22°角),此时再把半圆进行180份的等分,引入1°,并且介绍各种刻度,从而完整的引入量角器。
最后是关于角的度量方法的教学,老师也非常的细致,把学生容易错的地方进行的了重点学习。
【课例二】重庆市江北区华新小学的曾珍老师的《秒的认识》,让学生感受10秒钟时,采用的教法是自己在黑板上现场用毛笔书写一个大大的“秒”字,让学生估一估老师写字用了多长时间?学生静静地体会一笔一画写“秒”字所需时间约10秒,同时教师的书法才艺得到充分体现,多么巧妙的设计啊!【课例三】《用字母表示数》导入部分用多媒体播放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青蛙两张嘴......”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出n只青蛙n张嘴。
学生边玩边自觉地思考,在一次次验证的过程中,借助具体的数体会了青蛙只数和嘴巴只数的秘密,并自然地想出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概括进去的数和吐出的数之间的关系,再次体验了用字母表示数的概括性和一定的优越性,经历了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
【课例四】来自湖南省的何亩文老师执教《方程的意义》时,在列出含有求知数的方程这一教学难点的处理上,创设了给发言积极的学生现场喝275毫升牛奶的情境,当她提问“还剩多少牛奶?”,学生很容易就答出了含有求知数的式子275-X,此时,何老师并没有就此结束该情境的教学,而是让学生进一步猜想,剩下的牛奶跟200毫升比,会有几种可能呢?当学生想到275-X>200,275-X<200,275-X=200这三种结果后,她又引导学生跟前面得出的一些式子进行分类,使等式和不等式的概念教学层层深入,水到渠成。
角的度量评课优缺点5篇
角的度量评课优缺点5篇角的度量评课优缺点1这是一堂应用、有效的公开课,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引导同学如何学、如何做,目的是帮忙同学学习,教学目标特别明确,而且学案切合同学实际,课件的制作特别应用。
1、教学基本功坚固结实,教学目标明确;2、通过训练入手,让同学总结规律,老师评析,符合教学规律;1.语言亲切自然,有亲和力。
2.能充分调动同学思维,同学参加欲望猛烈。
9.重视当堂学问的归纳总结和落实,讲解细致。
10.既重视基础又重视拓展,我认为拓展最值得称道,也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12.在课堂上紧密关注同学的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效率。
13.课堂容量大,节奏紧凑,让同学没有走神的机会;13.拓展内容许多,紧密联系中考,又激发同学爱好;14.学问点讲解细;重视学问的运用16.学问落实得好,阅读,详解,再读,迁移运用,让同学坚固把握学问17.分析细节,有针对性练习18.实在。
听……老师的课,好像本身就是他的同学,踏实而充实。
20.轻松。
同学学得轻松,老师教的轻松,内容把握的坚固结实反复强调并注意归纳总结,从而加深同学的理解、记忆。
环节特别明晰。
而且环环相扣,有落实,有测验,有反馈,有巩固,有进展。
课堂语言简练。
语言虽然不多,但指示性极强,问题导向明确,点拨洁净利落。
建议方面:课堂容量不宜过大,否则,课堂结尾收场匆忙,时间布置就会给人感觉有点“败笔”了。
好的方面:建议方面:①要细致设计学问点,不要跳动式大跨度讲课,否则,同学预习不足,有离开文本的意味。
②课堂教学要避开全是老师评点,应多让同学讲。
③要力求同学带着问题去感悟新学问。
……:本课问题设计不多,但很精干,突出了目标。
条理清楚,突出了同学的主体地位,同学预习很到位。
显示出同学的主体作用。
在课内检测方面多一点时间,应当更好些。
……:本节课,教者备课时动了很大脑筋,如何切入,如何拓展,老师的思路很明晰,捉住关键词句围绕景物描写,让同学去自发学习,探究,思索。
主体性凸显,同学活动的空间大了,效果也是水到渠成!训练的时间宽泛一点,更好!角的度量评课优缺点2优点1、创设情境,激发同学参加活动的爱好。
小学数学展示课《角的度量》听课心得笔记评课稿
小学数学展示课《角的度量》听课心得笔记评课稿小学数学展示课《角的度量》听课心得笔记评课稿「篇一」在教学《角的度量》这一内容时,我正愁不知如何下手。
这一内容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角的单位和学习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怎样看量角器是一个难点,什么时候从内圈看,什么时候看外圈,学生很容易混淆,教学中的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
)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的语言,知识点多,又没有旧知识做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四年级学生,是一次手和脑的挑战。
“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我用一个活动角来直观演示,圆规不就是一个现成的活动角吗?这一节课,我借助圆规来教学。
在认识量角器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的量角器,并说说自己的发现。
新事物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观察是认真的,汇报也很积极。
紧接着我提出怎样用量角器量自己折的角,激发了学生往下学习的兴趣。
学生尝试量角,探求角的量法。
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
还没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时为什么量角器要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零刻度线对准角的一边,另一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和方向没有建立表象。
读角的刻度显得很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什么时候看内刻度,尽管有的学生会量,也不知所措,说不出理由。
此时,我手拿圆规和量角器进行示范,圆规叉开的大小形成了角。
圆规的顶点对准量角器的中心点,一条边与零刻度线重合,另一边旋转到量角器的另一刻度上,这时圆规的一边对着量角器的刻度就是所叉开角的度数。
由于利用圆规和量角器同时进行示范,看哪个刻度已显得一目了然。
学生也显得跃跃欲试,不由自主地用圆规和量角器在下面比划,我让学生分组操作。
之后再请学生汇报,学生有的说:“与量角器的零刻度线重合的这边对着的零是内圈的,另一边就看内圈的数字,如果对着的零是外圈,另一边就看外圈的数字。
”还有的说:“我先判断画的角是锐角就认刻度线上的小数,如果是钝角就认刻度线上的大数。
2024年《角的度量》评课稿(7篇)
2024年《角的度量》评课稿(7篇)《角的度量》评课稿篇一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2单元“角的度量”,它是本册教学几何初步知识的第二节课。
学生已经在二年级上册的时候初步认识了角,知道了角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也已经初步感知角的大小跟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跟角的边长的长短无关。
但是第一学段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进行感知,而四年级的学生正是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转折点,所以本单元主要学习的是抽象出来角的各个特征。
同时在这个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也学习了直线、射线、知道了角是有两条射线组成的。
这节课是学生在此基础上认识量角器,进一步学习角的测量,会用度数来表示角的大小,更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跟角的边长的长短无关,跟角的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同时这节课的学习是学生下节课学习画精确的角的基础,也是学生进行角的分类以及四年级下册学习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基础。
因此,本节课的内容掌握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
为使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最基本概念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本节课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直观演示,旧知过渡,设疑引入,感受新知。
通过师生的画角操作,引出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通过直接的比较,学生初步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为引入角的度量进行间接比较角的大小作了铺垫。
第二部分,认识量角器。
让学生观察,初步认识量角器上的各部分名称及作用,建立角的计量单位度和符号“°”第三部分,教学角的度量。
在学生认识度量工具——量角器,及其单位、符号的基础上,再介绍量角器的使用方法,最后通过实际测量说明:角的大小要看两边叉开的大小,与边长无关。
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了集中教学角的度量上,使学生在牢固掌握了角的度量方法,为下几节课教学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打好基础。
(一)根据以上分析以及课标要求,我拟订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 通过自主学习,观察,相互介绍来认识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了解角的计量单位。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评课
《角的度量》评课在观课中,老师们选择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作为自己的观察视角,实地观察了王老师的这节数学新授课,现将老师们的观课情况总结汇报如下:一、观察点选点说明观察视角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在此基础上,分为以下几个观察维度:课程的开发和利用、课堂气氛营造、师生双边活动、教学目标的设置与达成、学习方式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问题的设计与处理。
通过这几个维度的观察与诊断,旨在正确认识、了解教学中课程开发、师生的双边关系的处理,课堂教与学的关系。
二、观察结果分析:(总体评价、主要优点、教学建议)(一)总体评价:《角的度量》的主要内容是怎样学好角的度量,从学生在认识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想好的这部分知识,让学生从各种学习方向进行,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的能力,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角的度量方法,帮助他们学习空间的观念。
这样可以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周围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对角的度量打好基础。
(二)主要优点:下面重点将在观察视角“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课程资源和创造性使用教材上、课堂氛围”等方面的优点作如下分析:A、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1、该教师能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根据实际教学条件,创造性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了教学内容和形式,有利于学生观察、模仿、尝试、体验欢欣愉悦的教学环境,使数学学习更好地体现生活性和思维能力。
2、所利用的教学资源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学科认知发展水平,具有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开放性,教学资源题材多样、内容丰富、语言真实。
最大限度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就是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为新知的学习找到相关的理论基础。
让学生学会迁移。
3、该教师适当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补充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积极利用声像资源等,给学生学习提供了更多的丰富、真实的语言学习和体验的机会。
4、丰富的课程资源,较好地开拓了教和学的渠道,更新了教和学的方式,使数学教学更加真实、生动、开放和灵活,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评课稿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评课稿本文档是对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课程进行评课的记录和分析。
一、引言《角的度量》是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的一篇重要内容。
通过本课程,学生将学习到如何认识角以及如何进行角的度量。
本文将对该课程进行评课,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评析。
二、教材内容分析《角的度量》这一章节的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角的基本概念:引出角的定义和角的三要素。
2.角的度量方法:介绍角的度量方法,包括用角度表示和用弧度表示。
3.角的度量单位:讲解角的度量单位,包括度、分、秒和弧度。
4.角的度量换算:讲解角度和弧度之间的换算关系。
三、教学目标及评析1.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掌握角的概念和角的三要素的定义。
•理解角的度量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角度度量计算。
•掌握度、分、秒和弧度的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 评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内容紧凑,适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通过引入角的定义和度量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
在评析阶段,我们可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周围的事物,认识日常生活中的角,以加深学生对角概念的理解。
•运用示例进行角的度量计算,引导学生通过实际运算巩固对角度度量和弧度度量的理解。
•在角的度量换算环节,可通过练习题的形式进行加强训练,培养学生换算角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1.探究引导法:通过观察实物、图像,引导学生发现角的特点和性质。
2.观察实验法: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感受和观察,理解角的度量方法。
3.讨论交流法: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计算实践法:通过实际的计算练习,培养学生进行角度度量和弧度度量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可以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学投影仪:用于展示教学课件和相关图像。
2.角度度量工具:如量角器、直尺等,用于帮助学生进行角度度量。
角的度量评课稿
角的度量评课稿这是其次次听X教师的课。
内容是《角的度量》第2课时。
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把握了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但是还不够娴熟,会常常读错刻度数。
因此安排这节练习课,就是帮忙学生把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这节课X教师一开头出示一个角让学生测量,复习“两对齐,一看”测量的方法;接着通过一组练习题(读刻度、量角、推断、测量生活中的角度等)帮忙学生进一步稳固已有的方法。
最终再出示一组简单混淆的角,让学生测量,一检查学生的把握状况。
整节课教学过程比拟流畅,师生互动良好,课堂活泼,各环节的处理比拟到位,教学效果良好。
缺乏之处:1、在量角器上读角时(55),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的状况,找一找有么有学生误读65的现象。
从而指导学生怎样正确度刻度。
2、练习时应让学生用更充分的时间指一指,说一说,这样在后面学生说自己量角的方法时语言表达可能会更精确。
角的度量评课稿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七册其次单元《角的度量》。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展说课。
《角的度量》这节课是在学生初步熟悉了角的大小比拟方法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是学习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的根底。
本课教学选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角作为讨论对象,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自主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把握角的度量方法,进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规律思维力量。
学生对于角的有关学问已有了初步的体验,知道角度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一局部学生已经对量角器有所了解,但绝大多数学生几乎没有用量角器来测量角的体验,详细角的大小概念还没有形成,显得比拟抽象,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说有肯定的进展,但依旧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教学时要留意进一步培育学生的分析、综合、归纳、概括力量。
依据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按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讲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学问目标:让学生在操作探究中熟悉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会用量角器正确量角的度数,知道角的大小与角两条边的长短无关,而与角的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角的度量评课
角的度量评课总结
这节课讲角的度量,老师真是下足了功夫,让我们这些娃娃些对头一回把角儿那些弯弯绕绕整得明明白白。
一上来,老师就用个生活里头常见的三角板,问我们:“你们看哈,这个角儿像啥子?”有同学说像山尖尖,有同学说像屋檐角,一下就把我们兴趣勾起来了。
接着,老师就开始讲咋个用量角器去量角的大小。
哎哟喂,那个量角器,密密麻麻的线线格格,看得人眼花缭乱。
但老师不慌不忙,一步步教我们咋个对准零刻度线,咋个看外圈内圈,还编了个顺口溜:“内圈外圈要看清,零刻度线对好准,度数就读尖尖头。
”这下子,我们就跟念儿歌一样,记住了方法。
最安逸的是,老师还让我们自己动手量,拿了个大大的图纸,上面画满了各种大小的角,我们一个个排队上去量,有的量对了,笑得合不拢嘴;有的量错了,老师也不急,耐心地再教一遍。
最后,老师还总结了个小窍门,说:“角儿大小,不看长短,只看开口大小。
”这句话,我记得牢牢的,以后看到角儿,一眼就能估摸出它的大小来。
总的来说,这节课真是生动有趣,不光学会了角的度量,还感觉数学原来也可以这么好玩。
希望以后每节课都能像今天这样,让我们在笑声中学到知识,那才叫一个巴适!。
《角的度量》评课稿
《角的度量》评课稿《角的度量》评课稿范文徐老师执教《角的度量》一课,总体来说比较完整,对于第一次上数学公开课的徐老师来说,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能把握教学重点,控制好教学环节,组织好学生课堂活动与交流,教学语言干净利落,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能做到如此不错矣。
但教学当中自然有优点与不足,下面本人就本节课部分环节谈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与建议。
1、认识量角器时,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仔细观察教师手中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这种探究的方法。
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比较拘紧,参与面不广。
尽管课堂中学生的回答也有精彩的,如:“我发现量角器上的有数,这些数的排列有规律,一个从左往右,一个从右往左”等等,但整个环节比较零乱,如果能让学生自主观察自己的量角器,然后小组进行讨论再汇报,这样学生说起来也比较有自信,比较完整,教师适时地进行补充,就能把所有的信息反馈出来,也较为系统。
2、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时,徐老师又分以下几个层次来学习的:(1)在量角器上找出1°角,并说出为什么?(2)在量角器上找出几个角的度数(2°、10°等)(3)读一个媒体上标数的角(50°)。
再找出一个跟它一样大的角。
此题是因为读角时学生容易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搞混淆,学生通过这两个角的认读,深有体会地说:读角时要注意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看清楚。
因为读角时虽然都是50°,但一个是看外圈,一个是看内圈的。
第三个层次是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的前提,所以相当重要。
但在第三个小环节上,教师没有加强内圈外圈的辩别,导至后面量角的教学环节出现不扎实的状况。
因为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为什么要“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度数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线或内刻度线,尽管总结出量角方法,学生仍是不知所措。
《角的度量》评课
《角的度量》评课《角的度量》是一节有关角度测量的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角的度量方法,了解不同角度的单位,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角度计算。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角度是几何学中一个基本的概念,掌握好角度的测量方法对于后续的几何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评课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这节课的教学效果:一、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对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角的度量》这节课中,教学目标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让学生掌握角的度量方法;2.让学生了解不同角度的单位;3.让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角度计算。
从评课的角度来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非常明确的,教师通过讲解、演示和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角的度量方法,了解了不同角度的单位,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角度计算。
二、教学内容是否合适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它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科特点。
在《角的度量》这节课中,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角的定义和分类;2.角度的单位和换算;3.角度的测量方法和计算。
从评课的角度来看,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非常合适的,它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科特点,同时也能够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三、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它对于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角的度量》这节课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讲解法:教师通过讲解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角的定义、分类、单位和换算等基本概念;2.演示法:教师通过演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角度的测量方法和计算过程;3.练习法:教师通过布置练习题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计算,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从评课的角度来看,这节课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得当的。
教师采用了讲解、演示和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从多个方面来掌握知识,提高了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也注重了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四、教学效果是否良好教学效果是评价一节课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评课稿
小学四年级数学(shùxué)上册《角的度量》评课稿今天听了沈老师执教的《角的度量》一课,这是我第二次听沈老师的课,感觉和第一次相比,沈老师又进步了很多。
下面我简要来说说我听这节课的一些体会。
1.教学层次清晰。
先复习角的组成,并为新课板书埋好伏笔,以量角的需求引出新课,认识量角器,然后认识1°、5°、30°……教学读角的方法,再教学量角的方法,然后设置了一系列不同梯度的练习巩固新知。
整个过程十分流畅,教学环节非常清晰。
2.教学语言亲切自然。
这是沈老师的一个特点,也是一个优点,沈老师的教学语言非常亲切,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从而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所以整堂课学生的表现也是非常的主动、积极。
3.强调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
沈老师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倡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量角器的认识时,沈老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量角器,仔细观察,在小组中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然后让学生拿着量角器到前面来,一边指一边介绍,其他人补充,然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量角器的特征;在教学量角方法时,沈老师先让学生试一试,同桌说一说量角方法,然后再让学生向全班学生介绍量角方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量角的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4.充分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在其中一个练习(liànxí)题中,沈老师先出示四个角,“哪个角不用量就能知道它的度数”、“估计一下其他三个角的度数,再量一下”,这样的练习让学生结合实际需要,大致估计角的度数,培养学生估算意识,充分体现数学的生活应用价值。
5.板书设计新颖。
课的一开始复习角的组成,并板书“顶点”、“一条边”、“另一条边”,再在教学(jiāo xué)量角方法时,将这三个组成部分和量角的三步结合起来,前后呼应,很是新颖实用。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体会,作为一同进来的新老师,沈老师的优秀表现让我倍感压力,以后也要多向沈老师学习,吸取优秀的经验!内容总结(1)教学读角的方法,再教学量角的方法,然后设置了一系列不同梯度的练习巩固新知(2)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体会,作为一同进来的新老师,沈老师的优秀表现让我倍感压力,以后也要多向沈老师学习,吸取优秀的经验。
部编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评课稿
部编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评课稿一、课程背景1.1 教材版本及章节本评课稿的教材为部编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本次评课主题为《角的度量》。
1.2 学生情况本次评课对象为四年级学生,学生年龄为9-10岁,学生基本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对角的概念还不够熟悉。
1.3 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 理解角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掌握角的度量单位; - 能够使用度量工具测量角大小; - 能够进行简单的角度比较和运算。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2.1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角的概念及基本特征:角是由两条射线共享一个端点所组成的图形。
-角的度量单位:学生将学习度量角的单位,包括度、分和秒的概念。
- 角的度量工具:学生将学习使用度量工具如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 角度的比较和运算:学生将学习如何进行角度的比较和相加、相减运算。
2.2 重难点本节课的重难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角的度量单位的理解和掌握; - 使用度量工具准确测量角的大小; - 进行角度的比较和运算的能力培养。
三、教学过程及方法3.1 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3.1.1 导入引入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对角的兴趣,如:“大家有没有看过切水果的视频?水果被切成了什么形状?”引导学生了解到水果被切成的形状是由两条线组成的角。
3.1.2 角的概念介绍教师通过示意图和具体实物,向学生介绍角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角,如直角、钝角、锐角等。
3.1.3 角的度量单位教师向学生讲解角的度量单位,包括度、分和秒,并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讲解。
同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一些角度的估算练习,提升学生对角度的感知能力。
3.1.4 角的度量工具教师向学生介绍角的度量工具,如量角器,并教授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方法。
带领学生进行实际操作,通过测量各种角度的大小,加深学生对角度概念的理解。
3.1.5 角度的比较和运算教师向学生展示如何进行角度的大小比较和运算,通过具体例子向学生解释清楚。
小学数学公开课《角的度量》评课稿
小学数学公开课《角的度量》评课稿角的度量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学生理解几何概念和解题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次小学数学公开课中,老师围绕角的度量这一主题,通过清晰的教学设计和生动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了角的概念、度量方法和应用技巧。
首先,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激发了学生对角的兴趣。
在课堂中,老师向学生展示了各类与角有关的图形,并引导学生观察角所在的位置以及角的大小。
通过这种直观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什么是角,并从中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
接着,老师通过简明扼要的讲解,向学生介绍了角的度量方法。
老师以图示的形式展示了用度数和弧度来度量角的方法,并通过实际案例的呈现,让学生深入理解两种度量方法的区别和应用场景。
在讲解中,老师注重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使学生能够迅速掌握度量方法,并且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
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注重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
例如,在讲解角的度量方法时,老师使用了投影仪播放了一段与角度量相关的动画视频,通过图文并茂的展示,使学生对角的概念和度量方法有了更全面、深刻的理解。
同时,老师还充分利用了课堂黑板和教学实例,通过手写演算和示范解题,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角的度量方法。
在课堂中,老师还注重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
老师安排了多个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和解决与角度量相关的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们积极思考,互相讨论,共同探索解题的方法,并在课堂结束时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解题思路。
这种互动性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在教学的总结和归纳环节,老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巩固学生对角的度量方法的理解。
同时,老师对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给予了积极肯定,并对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和解题策略提供了指导性的回馈,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综上所述,本次小学数学公开课《角的度量》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方式上都表现出色。
《角的度量》评课稿5篇
《角的度量》评课稿《角的度量》评课稿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评课稿,评课有利于信息的及时反馈、评价与调控,调动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那么你有了解过评课稿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角的度量》评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角的度量》评课稿1听了《角的度量》这节课后,我觉得授课老师对新课程理念体会得较深刻,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面: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题以故事情节引入创设了一个问题的情境,根据儿童年龄和心理特征,学生有极强的好奇心,所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意识,加强了学生对角大小的初步认识和理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体现了数学教学的开放性。
二、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课程资源老师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再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尊重教材且不拘泥教材。
这节课安排的程序是先出示两角,再让学生说说哪个角大,怎样知道哪个角大哪个角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接着通过用10度的角去度量得知角的大小。
然后再学习量角器的各部分名称和度量角的方法。
三、在探究中体验,以活动促发展本节课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探索时间和空间,如:教师出示了两个大小类似的角A和角B时,教师让他们才猜猜哪个角大?这时学生出现了认识的冲突这时有的学生说角A大:;有的同学说角B大,教师再次追问到底哪个角大呢?你们能想出验证的好办法吗?这时每个学生都积极的地投入到探究的活动中来,发挥他们丰富的现象力,开动起智慧的小脑筋,同学们想出了多种验证的方法。
有的学生说我是用三角板中的一个直角分别和这两个角进行对比移动三角板的位置而得到的;有的同学回答我是用通过角A是三角形的三倍多点,而角B是比它的三倍多的稍多些,有的说我是用直尺测量出的,让他们在尝试中发现、操作中明理、在合作中成功、在质疑中发展、在活动中学习数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角的度量》评课稿
听了青岛版四年级下册《角的度量》这节课后,我觉得授课老师对新课程理念体会得较深刻,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开题以故事情节引入创设了一个问题的情境,,根据儿童年龄和心理特征,学生有极强的好奇心,所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意识,加强了学生对角大小的初步认识和理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体现了数学教学的开放性
二、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课程资源
老师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再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尊重教材且不拘泥教材。
这节课安排的程序是先出示两角,再让学生说说哪个角大,怎样知道哪个角大哪个角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接着通过用10度的角去度量得知角的大小。
,然后再学习量角器的各部分名称和度量角的方法。
三、在探究中体验,以活动促发展
本节课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探索时间和空间,如:教师出示了两个大小类似的角A和角B时,教师让他们才猜猜哪个角大?这时学生出现了认识的冲突这时有的学生说角A大:;有的同学说角B大,教师再次追问到底哪个角大呢?你们能想出验证的好办法吗?这时每个学生都积极的地投入到探究的活动中来,发挥他们丰富的现象力,开动起智慧的小脑筋,同学们想出了多种验证的方法。
有的学生说我是用三角板中的一个直角分别和这两个角进行对比移动三角板的位置而得到的;有的同学回答我是用通过角A是三角形的三倍多点,而角B是比它的三倍多的稍多些,有的说我是用直尺测量出的,让他们在尝试中发现、操作中明理、在合作中成功、在质疑中发展、在活动中学习数学。
教师又创设情境让学生找出身边的角并度量出各角的度数,如:红领巾、桌子角、书角等,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有数学,数学来源与生活又服务与生活,培养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加强练习拓展与延伸
教师精心设计了有梯度的习题,不仅能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内化,而且还能拓展思路,更能开阔学生知识的视野,因为学生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每个人的认识经验,认识水平等皆不相同,他们的思维发展也不同,新课改的理念之一是: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个学生,让学生在一个多向、开放、合作交流中学习新知,让学生在观察、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组织引导,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画一画、说一说、指一指、量一量,并让学生上台展示,尊重了学生的意见,张扬了学生的个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进而使每个学生的思维及情感都得到了发展.本节课教师创设一系列的丰富的实践活动,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充分体现了教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一教学思路和教学理念。
总之:本节课教师精心的设计巧妙的安排,教学脉落清晰,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真可谓是处处有学生的实践活动,处处有学生的动脑与思考,处处有学生们的合作与交流,课堂上有师生互动的火花,课堂上充满了生命的气息和情趣,然而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尽管张老师本节课中有许多闪光点但也几点探究的地方。
一、教师在整体把握知识结构的同时应纵向考虑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即知识的整合性.复习和本节课相关的知识,如角的大小和哪些因素又关,,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等有哪些特征等,不仅为新知识打下铺垫而且也为估侧角奠定基础.
二、设计一道学生容易犯而又意识不到错误方法的练习题。
可以制成课件,在度量角时小明是这样操作的你们发现他哪出错?(1)角的顶点和中心点没有重合;(2)角的一条边没有和0度刻线没有重合;(3)内外刻度读错了;以上这几种错误的方法是学生在操作中容易出现的地方,这样不仅提醒学生避免类似错误的发生,同时也能进一步牢固地掌握角的度量的方法也为下节课学习角的画法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让学生大胆的尝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因为学生在认识1度角的基础上已经掌握了几度,几十度和几百度所以让学生任意地去说角,指角,拨角,量角和画角,不要限制在整十度和整百度等.如43度,98度.106度等等这样才能充分地体现了知识的活学学活用。
课堂不仅是知识传递的驿站,更是生命的殿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也是智慧的启迪者,更是灵魂的塑造者,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与鼓舞和唤醒.没有最好只求更好,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让我们在预设中体会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点燃师生互动的火花吧,只要每位教师能够刻苦的砖研,我相信在你们辛勤浇灌下的花朵必将争齐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