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哲学对日本近代文化的影响

合集下载

老子思想对日本近现代名家的影响

老子思想对日本近现代名家的影响

老 子 思 想 对 日本 近 现 代 名 家 的 影 响
徐 水 生
( 武 汉大学 哲学学院 , 湖北 武 汉 4 3 0 0 7 2 )
摘 要: 老 子 思 想经过 在 日本 的长 期传 播 和 历 史积 淀 , 成 了 日本 近现 代 名 家人 物 的重要 思 想 资 源 。文 学 家夏 目漱 石将 老子 思 想与文 学作 品融 为一 体 ; 哲 学 家 西周 、 中 江 兆民 、 西 田几 多郎 将老 子 思 想融入 新 时代 的 哲 学创 造 活动之 中 ; 诺 贝 尔奖获得 者 、 物 理 学 家汤川 秀树 说 : “ 长年 累月吸 引我 ,

潮, 以老 子为 代表 的道 家 思 想 也 在 日本 得 到 了空 前 的普 及 。 江户 时代 的著 名 学 者 海 保 青 陵 ( 1 7 5 5—1 8 1 7) 著有 《 老子国字解》 , 此 书 以 王弼 的 注 释 本 为 基 础 , 同时 吸 收 了其 他各 家 注 释 的成 果 , 提 出 了 自己 的独
在江 户时代 ( 1 6 0 3—1 8 6 7 ) , 随 着 日本 社 会 各 阶 层 对 以儒 学 为 代 表 的 中 国 古 代 思 想 文 化 的 学 习 热

老子 思想在 日本 的传 播 与积淀
老子思 想很 早 就和 汉译 的佛 教经论 一起 传人 日 本, 沉 淀在 日本 的历 史 文 化 之 中 。 日本最 早 的著 作
字所 限而不解 其 意 , 于是 逢 人 就谈 老庄 , 辩 舌颇 巧 ,
多 有独 到 见 解 , 每 每 令 人 惊 , 而且对东 亚诸 国尤其 是 日本 的文 明进 步也产生 了积极影 响。基 于文字所 限 , 本文以l e t 本近

中国和日本近代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比较

中国和日本近代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比较

中国和日本近代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比较中国和日本作为亚洲两个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其近代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比较一直是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领域重要研究议题之一。

本文试图从历史发展、社会制度、文化传承和政治哲学等角度对中国和日本的近代化和现代化进行比较,分析两国在这一进程中的异同与互补。

历史发展中国和日本在近现代化进程上的历史发展有很大的相似性。

从19世纪中叶开始,外国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瓜分亚洲,中国和日本都成为了这一进程的受害者。

中国鸦片战争后逐渐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国家,而日本则通过明治维新开辟了近代化之路。

两国都经历了战乱、内忧外患、政治动荡、社会变迁等诸多复杂情况,但日本在近代化进程中取得的成就显著,而中国则拖延了近百年之久。

社会制度中国和日本在社会制度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国古代社会强调礼法之邦和尊卑等级制度,这种传统制度在近代化进程中成为了障碍。

而日本则尝试通过明治维新打破旧的等级社会,实行近代化的资本主义制度。

日本的近代化步伐较快,社会结构也逐渐向现代化市民社会转型,而中国则保留旧的社会制度,形成了保守的政治局面,这种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文化传承文化传承也是中国和日本在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因素。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但这种文化对近代化进程却产生了负面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伦理和封建等级制度,传统观念使得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很难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

而日本则在近代化进程中通过吸收西方文化、强调实用主义和民族自豪感等方式,使得其文化与现代化进程良好结合,为明治维新的成功打下了坚实基础。

政治哲学中国和日本在政治哲学方面也有很大不同。

中国自古以来强调尊王攘夷,强调国家集权,这种思想在近代化进程中也起到了阻碍作用。

而日本则在明治维新中强调法治、民主和权力分立,推出了新的政治模式。

虽然此后日本的政治模式也出现诸多问题,但在近代化进程中,这种政治哲学的引领作用还是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国古代哲学对日本近代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代哲学对日本近代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代哲学对日本近代文化的影响徐水生内容提要本文指出,中国古代哲学不仅对日本古代文化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而且也深刻地影响了日本近代文化的发展方向。

作者通过分析几位日本近代文化精英,如西周、中江兆民、西田几多郎、涩泽荣一、夏目漱石、汤川秀树等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吸收与改造,认为经过他们的创造性转化,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某些思想对日本近代的哲学、经济、文学、自然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了日本近代化发展的精神动力之一。

作者指出,探讨这一历史现象,对于我们今天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具育一定的借鉴意义。

中国古代哲学在日本古代文化发展中起过重要作用,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但中国古代哲学对日本近代文化有何积极影响呢?学术界对此探讨甚少。

依据史料,实事求是地探讨这一问题,对于认识由东西文化融合而成的日本近代文化,对于扬弃中国古代哲学,探索东方文化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均大有裨益。

本文将以几位对日本近代文化做出重大贡献的日本哲学家、企业家、文学家和科学家为例,对上述问题做一初步探讨。

一由于属同一学科,中国古代哲学对日本近代哲学的影响是直接而又显著的。

西周、中江兆民、西田几多郎三人的哲学思想就颇具典型意义。

西周(1829一1897)被誉为“日本近代哲学之父”。

他的主要历史贡献是,将西方哲学(从哲学概论、哲学史到逻辑学、心理学、美学)系统地介绍到日本。

而在译介的过程中,西周始终以中国古代哲学为媒介。

西周6岁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12岁进藩学“养老馆”,接受严格的汉学训练,遍读《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近思录》等重要典籍,20岁左右先后入大阪的松阴塾、冈山的冈山学校学习中国古代经典[1]。

1862年至1865年西周在荷兰三年留学期间系统地钻研了孔德的实证主义和穆勒的功利主义,学习了西方的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

西方的思想文化开阔了他的视野,改善了他的知识结构。

然而,西周在创建日本近代哲学的过程中,并未抛弃以前所学的中国古代哲学知识,而是以中国古代哲学为媒介,来介绍西方近代哲学文化,融东西两种哲学为一体。

怎样看待中国哲学对日本哲学的影响

怎样看待中国哲学对日本哲学的影响

怎样看待中国哲学对日本哲学的影响日本哲学的历史与中国哲学的影响是极为密切的,中国哲学对日本哲学和思想文化及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哲学的相关精神和内容也已经被日本哲学合理吸收和本土化,已经成为了日本思想文化乃至其文明的必要组成部分。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哲学对日本哲学的影响呢?在我看来,通过对中日两国哲学的比较,我们首先应该找到中国哲学影响日本哲学的内容,也就是在日本哲学的内容中找到它借鉴中国哲学的地方,因为毕竟日本哲学的来源之一就是中国哲学。

然后,我们需要找到中国哲学对日本哲学影响的意义,当然有其哲学意义也有其社会历史意义,我的基本观点总体概况起来就是,中国哲学对日本哲学的影响深入其社会政治、文化和思想的各个方面并且塑造了日本人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意识。

这种影响的意义首先是对于日本哲学自身的意义,然后是其社会历史的意义,然后是对日本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性格的塑造。

中国哲学对日本哲学的影响,首先,中国哲学是日本哲学的来源之一。

同时,还应该看到,中国哲学为日本哲学提供了基本的结构,这种结构主要涉及到日本哲学所处理的关系中:首先是天人关系。

中国哲学认为人来自于天,天是人存在的根据与依托,人们应该遵循天命。

于是,日本哲学也借鉴了中国哲学的这点内容,试图运用各种方式来整合其本土的思想体系,这促进了日本神道教的体现化。

第二,中国哲学注重人的个体修养,突出道德的重要性。

中国哲学无论是儒家学说还是佛教思想,都彰显人的心性的作用,十分重视个体的人对自己内心的反思和价值诉求,儒学思想和中国化的佛教思想都极力主张人应该作为一个道德主体去不断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

日本哲学受中国哲学的影响,不仅重视人的心性修养,特别重视人的道德感,十分重视尽忠尽孝的道德,试图最大限度地培养日本人的道德自律性和服从。

而这一点也在与日本神道思想的融合中明显地突出了出来。

第三,在政治关系上,中国哲学主张德治与仁政,并且利用君权神授来维护皇权。

日本哲学受中国哲学这点影响很深,虽然德治与仁政的思想并不是都能完全贯彻,但是君权神授在日本近现代政治哲学中得到了最突出地体现,将天皇神化并以此建立一套完整的政治体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经验。

浅谈中国儒家文化思想对日本的影响_李苗苗

浅谈中国儒家文化思想对日本的影响_李苗苗

2012年Vol.27 No.2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文学艺术收稿日期:2012-01-16作者简介:李苗苗(1985-),女,河南洛阳人,助教,从事日语语言文学方向的研究。

儒家学说,亦称儒学,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和“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一样是诸子百家之一,汉朝汉武帝时期起,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

纵观儒学文化,体系非常庞大,包括了道德、修生、养性、治国、治家、哲学、艺术、教育、伦理等各个方面,至汉朝时,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第一次被改造和融合,成为了中国最正统的符合封建王朝统治要求的思想。

在中国儒家文化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对世界特别是东南亚国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对日本、朝鲜、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影响。

日本是和中国一衣带水的国家,从文化思想的发展过程看,日本民族的文化底蕴并不厚重,但在日本,尤其是日本学者都致力于发掘深层文化。

日本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日本文化可以说就是对外来文化的选择性兼容与对本民族优秀文化挖掘、承传的基础上形成的。

比如说“和”的思想在日本的传统思想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从中日语言文字学的角度上看,日本人自称为“和”族,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和为贵”思想分不开的。

一、中国儒家文化思想在日本的传播中国儒家文化思想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的很长时间里,儒家文化的地位始终是至高无上的,但是到了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佛、道文化业日益兴盛,虽然儒家文化的统治地位并未动摇,但是也受到了佛、道文化的极大挑战。

这个时候,非儒家文化表现出极大地包容性与生命力,在儒学文化思想在中华大地上不断成熟的同时,日本的本土文化也在进行不断地演化。

(一)儒家文化在日本传播的源头公元285年即日本应神天皇16年,百济人王仁带着十卷《论语》和一卷《千字文》到达日本。

这是儒学经典著作《论语》第一次到达日本,也是有史可靠的儒学第一次与日本的接触。

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的关系

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的关系

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的关系引言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是世界上最重要和最具影响力的两种亚洲文学传统之一。

这两个传统在历史上有着深厚的渊源和交流。

本文将探讨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之间的关系,包括对彼此的相互影响,文化交流和描绘主题和文学风格。

彼此的相互影响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可以追溯到古代。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许多经典作品被翻译成日本,并对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诗经》、《离骚》等中国古代名著被广泛阅读和传诵,对日本文学的抒情诗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此外,中国古代文学的散文、哲学思想和传统戏剧也对日本文学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例如,中国的散文作品《孔子家语》、《庄子》和《列子》等被引入日本,并对日本的散文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文学也对中国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自古以来,日本文学家通过汲取中国文学的精华来丰富自己的写作风格和主题。

例如,日本作家夏目漱石深受中国文学的影响,他的作品中常常融入了中国文学的哲学思想和文化背景。

文化交流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之间的文化交流始于古代,通过贸易、外交和文化交往日本吸收了中国文化的许多方面。

这种文化交流不仅体现在文学作品中,还体现在诗歌、音乐、绘画和戏剧等艺术形式中。

在唐宋时期,中国文化在日本得到了广泛传播。

日本的文化人士经常到中国求学,学习中国的文化知识,并将之带回日本。

在这段时间里,许多中国文学作品被翻译成日文,为日本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代以来,中日文化交流更加频繁。

随着互联网和全球化的发展,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之间的交流更为广泛。

作家和学者们常常互相翻译和推荐彼此的著作,使得两国文学更加亲近和相互了解。

文学主题和风格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在主题和风格上也有一定的差异。

中国文学经常涉及的主题包括家族、国家、爱情和人生哲理等。

中国古代文学注重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并通过古典诗歌和散文来表达。

相比之下,日本文学更加注重个人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

日本文学作品通常关注于细节和感情的描写,强调情感的真实性和内在的体验。

浅谈中国儒家文化思想对日本的影响

浅谈中国儒家文化思想对日本的影响

浅谈中国儒家文化思想对日本的影响安塞县第二小学黄文梅摘要:中国儒家文化思想扎根于中国,传播于世界各地特别是东南亚国家,日本就是受中国儒家思想影响教大的国家之一。

日本通过对中国儒家思想的吸收衍化发展,将其融入了其本国的民族精神、宗教“神道”、“武士道”、企业文化、法制、教育等各个方面,而且这种影响也会日益深化。

关键词:儒家思想;日本;继承和发展儒家学说,亦称儒学,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和“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一样是诸子百家之一,汉朝汉武帝时期起,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

纵观儒学文化,体系非常庞大,包括了道德、修生、养性、治国、治家、哲学、艺术、教育、伦理等各个方面,至汉朝时,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第一次被改造和融合,称为了中国最正统的符合封建王朝统治要求的思想。

在中国儒家文化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对世界特别是东南亚国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对日本、朝鲜、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影响。

日本是和中国一衣带水的国家,从文化思想的发展过程看,日本民族的文化底蕴并不厚重,但在日本,尤其是日本学者都致力于发掘深层文化。

日本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日本文化可以说就是对外来文化的选择性兼容与对本民族优秀文化挖掘、承传的基础上形成的。

比如说“和”的思想在日本的传统思想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从中日语言文字学的角度上看,日本人自称为“和”族,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和为贵”思想分不开的。

一、中国儒家文化思想在日本的传播中国儒家文化思想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在董仲舒“摆出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的很长时间里,儒家文化的地位始终是至高无上的,但是到了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佛、道文化业日益兴盛,虽然儒家文化的统治地位并未动摇,但是也受到了佛、道文化的极大挑战。

这个时候,飞、儒家文化表现出极大地包容性与生命力,在儒学文化思想在中华大地上不断成熟的同时,日本的本土文化也在进行不断地演化。

(一)儒家文化在日本传播的源头。

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众所周知,日本的民族文化起源于中国历史上的秦国。

而唐朝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是最广泛的,在政治和文化领域上都吸收了唐文化,而在逐步的发展。

唐对日本的文化影响真是广泛,在政治上,日本留学生归国后,效仿唐朝制度进行大化改新,使日本逐步建立起封建制度;在文化领域,日本大量吸取了唐朝的文化,仿效唐的教育,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也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

在生活习惯上,也习染唐风,学会唐朝制茶方法,后发扬光大,形成独具风格的茶道,日本人也在重阳节登高,日本的传统服装和服也是由唐朝服装改进而来,他们还向唐朝学会了制豆腐、酱油、榨糖、缝纫等工艺,围棋也于此时传入日本。

唐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正如日本一位汉学家内藤湖南所说:日本民族未与中国文化接触以前是一锅豆浆,中国文化就像碱水一样,日本民族和中国文化一接触就成了豆腐了。

这深刻地说明唐朝对日本的影响是多么大--它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中日文化的比较学习,使我们感受到了唐与日本交往中所显示的强盛,同时还感受到日本民族是一个非常善于向先进文化学习的民族,这种好学精神有利于推动本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唐日友好往来的历史也告诫后人,只有和平友好往来,双方民族才会共同进步鉴真大师的东渡为日本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不仅对日本佛教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在建筑、雕刻、医学、文学、印刷等方面的建树和影响也极为显著,尤其是为发展中日文化交流和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作出了积极贡献。

通过展览,我们将全面了解、学习鉴真精神,大力弘扬鉴真精神,进一步促进扬州与日本在经济、文化、学术等各方面的交流,增进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攻坚克难,加快崛起,为实现“两个率先”的伟大目标而奋发有为。

在文化的本源上,日本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是相近的或相通的。

公元754年,鉴真东渡对日本文化的各个方面影响重大而深远,日本人民称鉴真为“日本文化的恩人”;日本在汉字传来前没有自己的固有文字等等,说明了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渊源。

儒家文化在日本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以及对中国的启示

儒家文化在日本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以及对中国的启示

儒家文化在日本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启示摘要: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实现的,而中国和日本的文化背景都是儒家文化,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走向了不同的道路,因此研究日本实现现代化的文化背景对我们有直接意义。

关键词:儒家;日本;现代化;启示一、引言中国的传统伦理思想源远流长,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兼容并蓄的大中华文化圈,自古以来,中日两国的交流关系则极其密切,日本地处大中华文化圈核心的边缘,从文字开始,日本在宗教,科技,政治制度,生活习惯等涉及到一个国家文化的每一个方面都受到了中国文化极其深远的影响,从有文字记载以来,日本就一直保持与中国文化并行,但同时又有相当程度的滞后,并以这种状态一直延续着自己的历史持续到十九世纪中叶,而从世界历史的发展来看,中日两国在十九世纪中期具有十分类似的遭遇:十六世纪是世界历史进入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时期,西方技术的进步和对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开始体现得十分明显,随着西方在造船,仪器,航海技术和海军装备上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西方对外扩张的石头变得更加猛烈,然而处于东方的中日两国在此时期却都是封闭且保守的,明朝皇帝十五世纪时颁布了禁海令,而清朝更是实行了闭关政策,同样,日本则在17世纪面临西方海上军事技术的威胁时,也开始了长达两个多世纪的闭关锁国,为保社会稳定。

而在1840年,鸦片战争拉开了西方侵略中国的序幕,1854年,日本则也被迫与美国签订了不平等的《神奈川条约》。

可以看出,那个时候,中日两国同处封建社会,同样被日益兴盛的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撞开国门,同样是皇权旁落,同样有一群爱国志士开始主动认知并介绍西方,试图寻求救国之良方,以解祖国的内忧外患,同样处于国家命运、前途堪忧的困境之中,但同样,西方列强在带来炮火的同时,也传来了近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社会思想,可以说,那个时候,两国也同样面临着发展的契机。

但是,反溯历史的长河,我们看到,就在这国家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刻,两国维持了上千年的发展平衡被打破,中国最终沦为了半殖民地,而日本却成功的充分吸取了先进的西方文明,从而仅用了半个世纪就彻底摆脱了西方的侵略,而日本的经济发展除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遭受到严重破坏之外,在明治时代和战后曾两次出现迅速发展,两度进行了现代化,使得日本一跃成为当今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也成为了从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亚洲唯一实现现代化的国家。

日本近代文学的性质及成立

日本近代文学的性质及成立

日本近代文学的性质及成立日本近代文学是指自19世纪末起至今日本产生的文学作品,是日本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

日本近代文学的成立,与日本现代化进程和西方文化传入密切相关。

以下将从性质和历史背景两方面进行论述,并列举9个提纲标题。

一、性质(一)具有现代性:代表了日本文学从古典时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

(二)受西方文学影响:不同于以前日本文学以中国文化为基础的传统,近代文学大量汲取了欧美文学的现代思潮和创作技法。

(三)代表了社会变革:日本近代化进程中,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成了重要的表达和记录社会变迁的手段。

(四)呈现不同主题:相比之前追求高雅风格和人文思想的古典文学,近代文学的主题更加多元化和现实化。

(五)反映历史和时代变迁:日本近代文学作品能够真实反映出其所处的历史、时代背景以及社会变迁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二、历史背景(一)明治维新:19世纪后半期,日本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并受到启发。

在明治维新的背景下,日本进入了近代化转型的时代。

(二)文明开化运动:日本社会开始注重文明开化和知识普及,这为近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沃土。

(三)外来文化滋养:由于与其他国家交往的增多,日本文学逐渐接触到了许多外来文化,这对其创作和发展带来了很大启示和促进。

(四)社会动荡:战争和社会动荡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文学成为人们心灵慰藉和反思社会的重要途径。

提纲:一、日本近代文学的性质1. 具有现代性2. 受西方文学影响3. 代表了社会变革4. 呈现不同主题5. 反映历史和时代变迁二、日本近代文学的历史背景1. 明治维新2. 文明开化运动3. 外来文化滋养4. 社会动荡三、日本近代文学主要作品与作家1. 《我是猫》夏目漱石2. 《女人们》岛崎藤村3. 《春琴抄》森鷗外4. 《伊豆的舞女》川端康成5. 《黑潮》大岛真寿美6. 《沉默》三島由纪夫7. 《活着》余华8. 《东京塔》寺山修司9. 《鬼滅之刃》吾峠呼世晴四、日本近代文学的地位和影响1. 对日本文化的推动和创新2. 对世界文学的影响和传承3. 对当代文学的启示和借鉴总之,日本近代文学是日本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代表了日本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

日本文化中的儒学思想

日本文化中的儒学思想

日本文化中的儒学思想年前,笔者一个去日本的亲戚回来了,交谈中得知在日本一年左右的时间中给他印象最深的是日本人待人处事的态度和做法。

这让我不禁想到了我国古代儒家所倡导的“儒学思想”中相关的内容,日本的文化和儒学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微妙关系呢?纵观日本的整个历史,其之所以拥有现在这样的经济成果和先进的文化等瞩目成绩,一方面,在近代化的过程中采纳了西方先进的现代科学思想;另一方面,对于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与伦理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吸收,在其发展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求进步的日本人按照其民族的伦理道德、行为品质等对中国的传统儒学进行了一番改造与整合,从而更有力地推进了日本的现代化进程。

日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从汉代就开始了,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对日本产生了深远影响,只是那时还只是小规模的,真正的大量吸收是在此后的几个世纪,儒家思想在几百年的传播积淀中融合并已深深植入到日本文化的土壤中。

儒家文化在日本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一是因为儒家所倡导的道德部分内容仍适应当代日本特殊的社会结构;二是儒家的价值观与伦理观与日本的本土主流文化是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互补性。

他们在思想上渗透着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儒学比任何其他传统宗教或哲学对他们的影响都要大,这主要表现在道德基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忠诚、重视教育和勤奋工作等方面。

一、儒学的传入及缓慢普及儒学早在大和时代便已传人日本,在早期传播中儒学是做为统治阶级的官方学术,是一种脱离大众的贵族知识。

由于缺乏创造与特色,当时并没有转化为日本社会与民众的需要,更没有融于日本文化当中。

直到大化革新时期,儒学才在日本以教育传播的形式逐渐深入到学校及各地。

在中国宋代,儒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出现了朱子哲学,日本人也对这种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开始把儒学的新发展传人国内。

起初只是依附于当地的宗教思想在禅僧中间进行传播,那时还没有广泛向社会渗透,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才得以广泛传播,并开始取得独立地位,进而迎来了全盛时期。

阳明心学对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

阳明心学对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

阳明心学对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阳明心学是由明代大儒王阳明发展的儒家理学,自创立以来就具有鲜明的特色。

在日本,阳明心学极大地影响了明治维新,成为了明治维新的重要学派,并为日本维新变法做出了重大贡献。

明治维新期间出现的一大批维新志士,不是阳明学者就是阳明心学的拥趸,以他们为主导进行的改革,推翻了日本历史上的幕府统治,建立了现代日本国家。

标签:阳明心学;明治维新;武士道0 引言阳明心学对日本影响很大,对日本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特别是十九世纪中后期涌现的倒幕勤王志士,他们不是阳明学者,就是阳明心学的仰慕者。

日本学者高濑武次郎认为,我邦阳明学之特色,在其有活动的事业家,乃至维新诸豪杰震天动地之伟业,殆无一不由于王学所赐予。

三岛由纪夫认为,不能无视阳明学而谈明治维新。

蒋介石在《中国的立国精神》中认为,日本民族之有今天,完全是从王阳明哲学片段中所得的教训。

他们得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做他们(日本)的立国精神。

他们就拿这个动的哲学来侵略别人的国家。

这是一种乱动、盲动,陷入了一个动的大毛病,而忽略了伦理、政治和哲学思想这些静的方面。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基础是整个的,不仅要讲诸静的方面,也要讲动的方面,这就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哲学。

日本的阳明学对日本明治维新影响很大,主要是培养了一批杰出的人才,推动了日本迅速走向现代化。

1 阳明心学对日本现代化的影响1.1 阳明心学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精英集团阳明心学培育了一个团结、富有远见、务实的精英集团,这些精英直接推动了日本现代化的进程。

江户时期的日本社会有着严格的身份差别,这种身份差别不仅表现在统治阶级的公家和武家,还存在于被统治阶级农、工和商阶级之间,而且在同一阶层内部严格按照世袭和血统原则加以区分。

日本没有一个像中国科举那样的制度使得社会各阶层存在流动的可能,加之朱子学把封建的身份秩序加以合理化和制度化,使得平安时期之后的日本,即镰仓幕府,室町幕府,德川幕府保持了较长时间的稳定。

中国古代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化对世界的影响1.古典哲学。

《易经》包含现代计算机二进制的基础,现代数理逻辑也要依托于《易经》,《老子》思辩哲学应用于现代哲学、《孙子》应用于商战、《四书五经》对中国周边国家如:韩国、日本、朝鲜等影响更大,这些国家都是中国文化圈的成员。

启蒙运动中,法国伏尔泰便利用了中国儒家思想,伏尔泰将儒家的哲学思想、政治理论、道德伦理、人性观念、社会法则等加以综合研究,建构了一套对西方社会产生过很大影响的新的社会学说。

明代王阳明的学说还推动了日本的“明治维新”。

第一本提到儒教的书《儒家道德》,1641年在伦敦出版。

2.科技方面。

中国的四大发明推动了世界的进步,近代化的开端,新航路的开辟,离不开指南针;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离不开造纸术和印刷术;而火药又成为砸碎封建城堡的利器,在现代战争中作用很大,就是航天也要用到3.文化方面(狭义的)。

隋唐时中外交往空前频繁,周边国家大多仿效中国的各项制度,日本大化改新使其进入封建社会,中国文化圈也在这时形成。

中国的城市发展对世界也有很大影响,宋代以前,世界是许多国家学习中国的城市建造。

中国中古的开放时代为世界各国培养了许多各方面的人才。

在艺术门类内,中国的书法、国画、诗歌独树一帜。

中国文官制度特别是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系统的形成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推动作用。

1570—1870年的300年间,西方国家出版的有关介绍中国文官制度与政治制度的书籍竟多达70种。

《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等四大古典名著以及《聊斋志异》、《金瓶梅》等被译成多国文字,深深地影响着世界文坛。

4.交通方面。

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连接了亚欧,促进了各地的交流。

四大发明除火药是元朝军队带去的其它都是经丝绸之路传过去的。

5.经济方面。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粟等作物的国家,尤其水稻种植的传播极大促进了其他地区农业的发展。

中国还是最早养蚕的国家,丝绸也是中国的重要发明。

中国烧造的瓷器也是中国独特的创造,中国人china,就与陶瓷有关。

明清时期的中国哲学及其国际影响

明清时期的中国哲学及其国际影响

明清时期的中国哲学及其国际影响明清时期是中国哲学迎来巨大发展的时期,更是中国哲学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代。

在这一时期,中国哲学不仅深入探讨了宇宙、人类、社会等重大问题,而且对于后来的哲学发展和现代科学的兴起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介绍明清时期的中国哲学及其国际影响。

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明清时期,中国哲学研究的重心开始转移到宇宙这一领域,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在这种观点下,天、地、人三者被视为构成宇宙的三个方面,宇宙的演变和变化取决于天时地利和人的气质。

在这一观点下,天、地、人之间的关系被看作是有机联系的,而不是机械的,这种观点的提出和发展成为了中国哲学发展的重要契机,也使中国哲学走出了复杂严密的学院哲学的束缚。

宇宙观的发展,使得明清时期的哲学家更加重视实践和经验的方面,开始关注人的感受和情感。

在大量探讨宇宙的同时,哲学家们细致地研究了人类感知和理解的基础,例如形而上学、认识论等,为实践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理论基础。

二、人性论和社会哲学的发展明清时期,中国哲学家在研究天地宇宙的同时,也关注人类的自我认识和道德价值观念。

人性论被视为这一时期的核心问题之一,对于整个时期的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所倡导的“仁”,成为了明清时期的哲学家重点研究的对象之一。

他们通过对“仁”的解释和探讨,发展出了一系列关于道德和人类行为的理论,例如王阳明的“知行合一”,陈与义的“心学”以及王船山的“格物致知”。

在社会哲学方面,儒学被运用到了具体的社会实践中。

例如班固和钱穆所主张的“尊王攘夷”,成为当时的天下主流思想之一。

鼓吹了时间里重新恢复的国家的领土和尊严并反对外国侵略势力的時代观点终于促成了抗日戰爭的發生。

三、对后世哲学的影响明清时期中国哲学对于后代的哲学发展和国际哲学界的影响广泛深远。

例如,王阳明的思想对于日本、韩国的宗教文化、哲学文化发展起到了深刻的影响。

他的思想影响深远,形成了日本的“阳明学派”,进而影响了日本的新儒家和团体主义。

道教对日本的影响

道教对日本的影响

中国道教在日本的传达与开展,对日本文明诸方面均发生了深入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上至日本的天皇制,中至日本的文学、宗教、医药学,下至日本的官方信仰、习俗习气等,都可以看到道教的普遍而久远的影响。

1.道教与日本的天皇信仰。

中国道教思想与信仰的传入对日本宗教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特地是对作为日本现代宗教思想中心的天皇思想或信仰的形成有着亲密的联系。

日本学者很早就留意到道教与天皇制的关系,津田左右吉就指出:"天皇御号之所以被我国采用,是由于它包括着宗教学的意义。

它的直接出处在道教,依据上述调查,殆无可疑。

"日本学者还指出,不只天皇称号,连天王、神道、惟神、神宫、神社等词语皆来自道教。

对道教与天皇制关系研讨的总结性论文是福永光司于1981年做的研究演讲《日本文化与道教--从以天皇为思想信仰谈起》。

该论文从7个方面系统地总结了道教神学对天皇思想或信仰所给予的庞大影响:(1)"天皇"、"真人"的词语来自中国。

日本古代史上初次出现"天皇"一词,是在公元607年,尔后,天皇一词便在日本文献中经常出现,关于天皇思想和信仰也逐渐发展起来,并确立了它的位置。

与"天皇"一词关系密切的"真人"一词,从7世纪后半叶起出现于日本文献上,如天武帝十三年(公元684年)将中央豪族区分为八色之姓:真人、朝臣、宿弥、忌寸、道师、臣、连、稻置,其中位于首位的"真人"姓,只授予天皇家族。

天武帝的谥号为"天氵亭中原瀛真人天皇"。

在中国宗教思想史上,"天皇"作为宇宙最高神的意义,首次出现是在公元前1世纪,比日本早700年。

中国的"天皇"概念是把北极星神格化,是宇宙最高神,亦称"天皇大帝"。

东汉以来,把在紫宫中伺候天皇大帝的仙界初级官僚称为"真人"。

儒学思想对日本的影响

儒学思想对日本的影响

儒学思想对日本的影响摘要:中国与日本是隔海相望的近邻,两国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

在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中,儒家思想在日本的传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日本自圣德太子时代、“大化革新”到幕府时代、明治维新直至近现代,儒家文化广泛传播,绵延不绝,并且对日本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儒家文化作为东方文化构成的主体,事实上对韩日本民族社会发展、思想道德教育等的基本内涵和价值观的积淀形成起到了十分重要。

引言:中日文化交流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与世界各民族一样,日本有其独特的文化。

原始日本人在岛国特殊地理环境下,吸收儒、佛、道思想逐渐与日本本土文化相融合,其中儒学与神道相融合,形成为日本的"儒教",对日本人民的道德观、教育观产生很大的影响。

儒家文化,是有国际性特殊文化现象的东方文化,它影响着中国、日本、越南、韩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国,但是目前研究儒学对韩影响的较多,而在对日影响方面却相对较少。

这对意欲了解甚至学习日本文化发展的学生多有不便,而关于儒学对日的影响文献资料、古迹介绍等还是大量存在的。

本论文通过儒学思想进行解读,浅析其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从中也可看出日本文化中注重实务,重视思想的合理性并与实践相结合,善于将本民族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融合等实用主义的性格。

此研究将会使更多的人了解日本文化的发展史、文化的创新及其对本国发展的影响,对中日学者也是极为有利的。

正文:儒家哲学原始儒家是继承中华远古文明思想而来,并特别重视国家社群的维护及个人修养的实践的哲学,其中周文化的社会哲学理想更是儒学价值意识的根本基础。

儒家传统指得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中的儒学一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

儒家学说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

它以强势的道德意识及政治理想成为贯串中华民族历史的主流价值观,时至今日,儒家传统的价值意识依然主导着并决定着中国人社群的道德信念与家庭伦理。

谈谈你对国内外学派的认识

谈谈你对国内外学派的认识

谈谈你对国内外学派的认识国内外学派是指在不同国家或地区形成的一系列具有独特理论观点和方法论的学术流派。

这些学派代表了不同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下的思想观点和学术传统。

了解国内外学派对于拓宽知识面、深入理解各种学术观点和方法论,以及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非常重要。

一、国内学派1. 中国哲学学派中国哲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哲学之一,形成了多个重要的学派。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礼仪、忠诚等价值观;道家思想强调自然与人性的和谐;墨家思想强调兼爱、非攻等观念。

这些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2. 中国文学学派中国文学也有许多不同的流派。

唐代的诗歌以李白和杜甫为代表,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宋代的词以苏轼和辛弃疾为代表,注重抒发爱情和人生哲理;元曲以关汉卿和郑光祖为代表,注重表达社会现实和人性喜怒哀乐。

这些不同的学派代表了不同的文学风格和价值观。

3. 中国历史学派中国历史学派主要有两大流派:正统派和新学派。

正统派强调对经典文献的解读和研究,如司马迁的《史记》;新学派则注重对实证研究的重视,如梁启超的《近代中国史纲要》。

这两个流派在中国历史研究中都有一定影响力,并且为后来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基础。

二、国外学派1. 西方哲学学派西方哲学有多个重要的流派。

柏拉图主义强调理念世界和真理的探索;亚里士多德主义强调逻辑思维和实证研究;康德主义强调人类理性能力和道德行为等。

这些流派代表了西方哲学中不同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论。

2. 西方经济学派西方经济学有多个重要的流派。

古典经济学强调市场自由和供求关系;凯恩斯主义强调国家干预和总需求管理;新古典经济学强调效用和边际分析等。

这些流派代表了不同的经济理论观点和政策建议。

3. 西方社会学派西方社会学也有多个重要的流派。

功能主义强调社会结构和功能的平衡;冲突理论强调社会阶级和权力的冲突;符号互动主义强调人类行为和符号交互的意义等。

这些流派代表了不同的社会学观点和研究方法。

中国古代思想对日本近代文豪谷崎润一郎的影响

中国古代思想对日本近代文豪谷崎润一郎的影响

摘要:谷崎润一郎是日本唯美派文学巨匠,其作品早在民国时期就被田汉等人介绍到中国,是最早被中国所熟知的外国作家之一。

谷崎从小接受汉学和西学教育,有着深厚的西学和汉学素养,是集和、汉、西学于一身的博学多才的日本近代作家。

纵观他的创作生涯,他常通过文学形式诠释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价值,这种思想价值虽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成了日本文化内核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是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作为新型知识分子的谷崎对中国古代哲学的文学演绎,不仅体现了传统和近代,亦体现了东洋与西洋的内在关联。

谷崎只是日本近代作家的一个代表,近代日本文化人无不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关系正好佐证了中国古代哲学在日本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谷崎润一郎;儒家;道家;阳明学;麒麟中图分类号:B2I20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19)07-0101-07(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632)中国古代思想对日本近代文豪谷崎润一郎的影响李春草湖北社会科学2019年第7期作者简介:李春草(1986—),女,博士,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儒学与日本现代化关系的复杂性研究”(14BZX045)。

①[日]永荣启申著《谷崎润一郎——资料和动向》(东京教育出版中心,1984年)及《谷崎润一郎资料目录》(日本芦屋谷崎润一郎纪念馆藏,2002年)两书基本收辑了自明治以来有关研究谷崎的著作、论文的目录,大凡都以谷崎步入文坛后的作品为焦点。

其原因抑或有二:一是前期作品多引汉籍典故,艰涩难读;二是日本近代以来脱亚入欧,日本近代文学研究对汉学和中国传统文化呈淡化趋势。

谷崎润一郎生于1886年,卒于1965年,是日本唯美派文学巨匠。

他跨越了明治、大正和昭和三个时代,在日本享有“三代文豪”之赞誉,多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蜚声海内外。

中日学界对其文学的研究较早也较多,但几乎都聚焦在他步入文坛后的作品,而鲜有发掘他早期作品所涉及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关注他少年时期的成长、学习和创作的经历,①即从文学创作的原点去探寻他文学思想形成的要因。

日本与中国的文化交流与影响

日本与中国的文化交流与影响

日本与中国的文化交流与影响日本与中国是亚洲两个文明古国,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相互影响深远。

古代的横跨东海的海上贸易,将两国的文化进行了交流和融合。

近代以来,随着两国经济、政治、文化的日益密切,交流和影响也更加深远。

一. 古代的文化交流从古代开始,中国和日本之间就有了交往和文化交流。

从三国时期开始,中国南方渡海与日本交往,后来唐朝时期有许多中国文化传入了日本。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文化是佛教文化。

公元538年,随着波斯人达摩带着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文化也开始传给了日本。

佛教文化的传入,引起了日本社会的巨大变革,促进了日本宗教、哲学、文化的发展。

此外,中国书法、绘画、建筑、服装、饮食等也都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 近代的文化交流近现代以来,中国和日本的文化交流和影响更加深远,尤其是在科技、音乐、电视、电影、动漫等领域。

1. 科技领域中国和日本在科技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

在汽车制造、高速铁路、电子、计算机等领域,日本的技术一直都是国际领先水平。

而中国的发展速度也不断加快,一些科技成果也逐渐被国际认可。

两国的交流和合作,不仅在技术上有所提高,而且还有助于文化的交流和队友的深入交流。

2. 音乐和电视节目在音乐领域,日本的歌曲受到许多中国年轻人的喜爱,以及日本歌曲在中国的翻唱和改编也很流行。

而在电视节目方面,日本的动漫、电视剧和综艺节目,也受到了大批中国年轻人的喜爱,例如《火影忍者》、《钢之炼金术师》、《王牌对王牌》等等,这些节目不仅在中国广受欢迎,而且还在世界各地都有着众多的粉丝。

3. 电影方面两国的电影之间也有许多交流。

作为亚洲电影的两大重要国家,中国和日本的电影交流一直都非常活跃。

例如日本电影大师黑川明利用中国题材拍摄的电影《黑船》获得了不少中国观众的喜爱和好评。

而中国电影在日本的大受欢迎,例如张艺谋导演的《英雄》、成龙主演的《警察故事》、古天乐主演的《窃听风暴》等。

三. 互相影响的文化在古代和现代,中国和日本的文化之间相互影响和学习,也是历史演进的过程。

道家哲学对日本近世复古神道的影响

道家哲学对日本近世复古神道的影响

道家哲学对日本近世复古神道的影响作者:张谷来源:《日本问题研究》2013年第02期摘要:日本神道一直以不同方式受到由中国传入的佛、道、儒文化的影响,其中道家的哲学思想对神道理论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这在近世神道的两个重要代表人物贺茂真渊和本居宣长的思想中有明显体现。

他们批评儒佛,以标榜其不受外来文化影响的原发性和纯粹性,但对道家却有不同程度的肯定,如接受道家“自然”、“无为”观念和“贵真”思想,继承道家“贵柔”思想等。

复古神道在激烈地排斥外来文化的同时,却对作为外来文化之一的道家思想有所肯定和吸收,主要原因在于道家哲学的性质与复古神道的异质性和批判性合拍。

关键词:道家哲学;日本近世神道;复古神道;贺茂真渊;本居宣长中图分类号:B313 文章编号:A 文章编号:1004-2458(2013)-02-0014-07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自古就传播到日本,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神道教(简称“神道”)虽为日本土生土长的宗教,仍与中国文化有割不断的联系。

在其自原始形态经古代、中世、近世直到近现代漫长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神道一直以不同方式受到由中国传入的佛、道、儒文化的影响,其中道家的哲学思想对神道理论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近世(17世纪初—19世纪60年代)以后,一方面,由于儒学成为幕府官学,促进了儒、神的接近,于是出现了神儒结合的神道流派,如理当心地神道、近世度会神道、吉川神道、垂加神道等;另一方面,复古神道异学突起,既成为近世神道重要的一支,也成为日本近世文化的重要方面。

要考察道家哲学与近世神道的关系,复古神道一派最值得注意。

一、复古神道及其道家观复古神道(或称古学神道[1] 、国学神道)的宗旨是复古,即返回日本的古代文化精神(所谓“古道”)。

它反对神道依附于外来思想,反对用儒、佛来解释神道,试图寻找神道独立的精神源头,于是主张即通过对日本的古代典籍如《古事记》、《日本书纪》、《万叶集》等的语言学和文献学研究,揭示和弘扬日本在中国文化传入之前固有的文化和精神,这种学问称为“国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哲学对日本近代文化的影响徐水生内容提要本文指出,中国古代哲学不仅对日本古代文化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而且也深刻地影响了日本近代文化的发展方向。

作者通过分析几位日本近代文化精英,如西周、中江兆民、西田几多郎、涩泽荣一、夏目漱石、汤川秀树等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吸收与改造,认为经过他们的创造性转化,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某些思想对日本近代的哲学、经济、文学、自然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了日本近代化发展的精神动力之一。

作者指出,探讨这一历史现象,对于我们今天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具育一定的借鉴意义。

中国古代哲学在日本古代文化发展中起过重要作用,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但中国古代哲学对日本近代文化有何积极影响呢?学术界对此探讨甚少。

依据史料,实事求是地探讨这一问题,对于认识由东西文化融合而成的日本近代文化,对于扬弃中国古代哲学,探索东方文化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均大有裨益。

本文将以几位对日本近代文化做出重大贡献的日本哲学家、企业家、文学家和科学家为例,对上述问题做一初步探讨。

一由于属同一学科,中国古代哲学对日本近代哲学的影响是直接而又显著的。

西周、中江兆民、西田几多郎三人的哲学思想就颇具典型意义。

西周(1829一1897)被誉为“日本近代哲学之父”。

他的主要历史贡献是,将西方哲学(从哲学概论、哲学史到逻辑学、心理学、美学)系统地介绍到日本。

而在译介的过程中,西周始终以中国古代哲学为媒介。

西周6岁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12岁进藩学“养老馆”,接受严格的汉学训练,遍读《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近思录》等重要典籍,20岁左右先后入大阪的松阴塾、冈山的冈山学校学习中国古代经典[1]。

1862年至1865年西周在荷兰三年留学期间系统地钻研了孔德的实证主义和穆勒的功利主义,学习了西方的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

西方的思想文化开阔了他的视野,改善了他的知识结构。

然而,西周在创建日本近代哲学的过程中,并未抛弃以前所学的中国古代哲学知识,而是以中国古代哲学为媒介,来介绍西方近代哲学文化,融东西两种哲学为一体。

西周认为,“东土谓之儒,西洋谓之斐卤苏比(”哲学“之日语音译——引者注),皆明天道而立人极,其实一也。

”[2]在知识论上,西周提倡“大知”即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反对“小知”即知识的零碎性和片面性。

他说:“小知即平常的知识,在有限程度上高于凡庸者,如同某人立于稠众密群之中,看之视野不超过前后左右。

”“大知与此相反,如立于一高台之上观台下稠众,对于数万人可以一目了然,视野不受前后左右所限,行动亦得当。

”[3]根据西周的《知说》篇所述,他的“大知”是以“文、数、史、地”为基本内容,以演绎和归纳为主要方法,以求得真理为最终目的。

很明显,西周的知识论是以西方近代文化为参照系的,但西周所述的“大知”、“小知”概念及某些思想乃是取目庄子哲学。

庄子曾曰:“小知不及大知”[4]“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5]。

其中的联系显而易见。

西周把当时的新兴学科——心理学介绍给日本人民,其中借用了蕴涵着丰富哲学思想的中国古代医学著作《黄帝内经》的某些概念和思维方法。

西周指出,“心理之分解首别三大部,智、情、意是也。

”“意,是人心之主,即为心诚之君主,而智为采纳之官(又曰报告官),情为宣达之官,采纳之官司入,宣达之官司出,共居心诚,辅相心君,以开其属府于此身国”[6]这种“智、情、意”的心理学理论虽是西方近代文化的新知识,但其中的某些概念和思维方法与《黄帝内经》的医学哲学思想密切相关。

《黄帝内经》的特点之一,就是将人体各部称为某某“官”,并强调这些“官”的有机联系和整体功能。

西周的祖父、父亲均是传统医学的医生,通过他们,西周早年就接触到了《黄帝内经》之书并深受其影响。

西周认真地翻译了一批西方近代哲学范畴,他的翻译不是生硬地直译,而是融合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创译。

如“哲学”范畴,英文原词为“philosphy”,意为“爱智”。

西周先参照中国宋代哲学思想,将“philosphy”译成汉文“性理学”、“理学”、“穷理学”。

随着对西方近代哲学认识的加深,西周觉以上译语均不太妥,便作了进一步改动。

他说:“斐卤苏比(philosoPhy)之意如周茂树说的‘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之意,故亦可将斐卤苏比直译希贤学。

”[7]后来他又将“斐卤苏比”译为“希哲学”,这大概是受中国《尚书·皋陶谟》中的“知人则哲,能官人”思想的启示。

经反复思考和进一步推敲,他在1874年刊行的《百一新论》中说:“把论明天道人道,兼之教法的斐卤苏比译名哲学。

”[8]这样与英文原意的“爱智”十分吻合。

由此可见,“哲学”一词是经过仔细斟酌才创译出来的,而西周的中国古代哲学文化素养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

西周在创译“理性”、“悟性”、“主观”、“客观”、“现象”、“实在”等哲学范畴的过程中,也在不同程度上吸收了中国古代哲学的营养。

这些哲学范畴今天仍在日本、中国等使用汉字的亚洲国家中频繁使用,为沟通东西哲学的交流,促进东方哲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吸收中国古代哲学创建日本近代哲学的过程,中江兆民比西周更进了一步。

中江兆民(1847——1901)是日本明治时代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著名的自由民权理论家。

他16岁时入著名的土佐藩藩校文武馆学习汉学,专心习读《周易》、《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书,尤其爱读《庄子》。

据其周围的人说,兆民能把其中的某些章节倒背如流。

随后,他还在奥官慥斋门下读过《传习录》,研习阳明学,兆民于1871年10月至1874年5月赴法国留学。

归国后,他在大力介绍西方哲学文化的同时,仍拜著名汉学家冈松瓮谷为师,努力学习先秦诸子。

他在建设日本近代唯物主义哲学的过程中,也吸收了大量的中国古代哲学的营养。

如他对生死观问题的回答就具有鲜明的东方特点。

1901年4月医生诊断兆民所患病症为喉头癌,并说只能再活一年半左右。

听到这个消息,他不是悲观、消极地等待死亡,而是乐观、积极地工作。

他说:“假如有事情可做,并且过得愉快,那么,这一年半岂不是足以充分利用的?啊!所谓一年半也是无,五十年,一百年也是无。

也就是说,我是虚无海上一虚舟。

”[9]庄子在《大宗师篇》中说:“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孰知死生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

”庄子认为,人的生命之初是自然所赋予的,最终仍要回到大自然,因而人的生命实际上是以无为始,又以无为终。

显然,兆民的上述思想是对庄子“死生存亡之一体”观点的继承和改造。

兆民还说,“一个人假使七八十岁后才死,可以说是长寿。

然而以后,却是永远无限的劫数。

假使以七八十年去和无限作比较,那是多么短促啊!于是乎不能不把彭祖看作夭折。

”[10]可以看出,这是对《庄子·齐物论》中寿与夭观点的改造。

正因为兆民能站在无神论的基础上,吸收和改造庄子生死观的思想,所以他能以顽强的意志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写出《一年有半》和《续一年有半》,为日本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中江兆民还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民本论”思想与卢梭的民权思想相结合,提出了东方的自由民权论。

他曾写下“民为重”的汉字横幅,这与孟子的“民为贵”观点有着密切的联系。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1]“得天下者,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12]柳宗元也认为,历史的发展,既非天意决定,也非圣人的意志所能左右,决定的因素是“生人之意”,即人民的意愿和物质需求,并提出了“官为民役”的观点。

中江兆民通过西方近代的自由民权论对孟、柳的观点作了新的阐发,指出:“民权是个至理;自由平等是个大义。

违反了这些理义的人,终究不能不受到这些理义的惩罚。

即使有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也终究不能消灭这些理义。

帝王虽说是尊贵的,只有尊重这些理义,才能因此而保持他们的尊贵。

中国早已有孟柯和柳宗元看透了这个道理。

这并不是欧美专有的”[13]当时日本政治思想界中有一种论调,说“自由”、“民权”、“平等”等思想产生于西方,不适用于日本的近代化。

中江兆民为了反驳上述论调,激励日本的自由民权主义者与封建主义势力和思想作斗争,所以重新诠释了孟子等人的“民为贵”思想,提出‘民权”、“自由”思想“不是欧美专有的”,使日本的“自由民权论”更具东方文化的特色更富号召力。

中江兆民还用孟子的“浩然之气”观点为其自由观作了论证。

他在《东洋自由新闻》的社论中,把自由分为“行为的自由”和“心思的自由”。

所谓行为的自由,包括人身、思想、言论、集会、出版、结社、从政等方面的自由。

所谓心灵的自由,“就是我精神心思绝不受其它物之束缚,充分发达而无余地。

这也就是古人所谓‘配义与道’的‘浩然之气’”。

[14]。

西田几多郎(1870一1945)被称为“目本近代最伟大的哲学家”,他广泛地吸收了现代欧美各派的哲学思想,构造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其全集达19卷之多,但其中也可明显地看到中国古代哲学的多方面影响。

西田小时“喜欢看祖父读过的四、五箱汉文书籍”[15],接触到了中国古代哲学文化。

14岁时,又在年愈七十、学识渊博的儒学者井口孟笃先生处学习儒家经典。

高中时,对老庄道家哲学产生了兴趣,他曾以“有翼生”之笔名作文,在学生自发组织的‘尊我会”中进行交流。

同学不解其意提出疑问,西田在文中答道:“子独知鸟有翼,而不知人也有翼。

子曾闻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戏花之事乎?”[16]表现了庄子似的超凡脱俗、逍遥自由的态度。

“纯粹经验”是西田哲学代表作《善的研究》之中心范畴,它贯穿于西田哲学发展的全过程,是西田哲学的理论基石,而其中也融进了庄子哲学的精神。

何谓“纯粹经验”呢?用西田的话说,就是“当人们直接地经验到自己的意识形态时,还没有主、客之分,知识和它的对象是完全合一的。

这是最纯的经验。

”[17]显然这种“纯粹经验”的理论吸收了大量西方近现代哲学文化,如德国的冯特的心理学理论、阿芬那留斯的经验批判主义、詹姆斯的“意识流”思想,但其深层仍蕴含有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

西田指出:本来物和我就是没有区别的,我们既可以说客观世界是自我的反映,同样地也可以说自我是客观世界的反映。

离开我所看到的世界便没有我。

这是天地同根,万物一体。

“在上述状态下,天地仅有一指之隔,万物与我成为一体。

”[18]这种“万物与我成为一体”的思想与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是非常接近的。

“至诚”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它由孟子提出,经《中庸》的集中阐发,具有本体论、认识论、道德论等多重意义。

西田将“至诚”的思想吸收到其哲学体系并展现在其道德论和认识论之中,如他指出:“去私欲合至诚,此可谓真正的修养。

所谓至诚是指与身心打成一团毫无间隙、集中全力的状况。

从学问的意义上说,是指在我们的意识内能使活动状态的主观和客观统一融合、全然无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