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教案
教案《山居秋暝》

教案《山居秋暝》教案概述:《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居秋日黄昏图景。
本教案将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诗歌的形象、意境和语言,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并培养他们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山居秋暝》的兴趣。
2. 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王维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教学内容:1. 介绍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简要介绍唐代诗歌的特点。
教学活动:1. 向学生展示《山居秋暝》的全文,引起他们的好奇心。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王维能创作出如此美丽的诗歌?他的创作风格有哪些特点?第二章:诗歌形象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形象描绘。
2. 培养学生通过诗歌形象感受诗人情感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诗歌中的自然景象描绘。
2. 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变化和意境营造。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歌,关注诗人对自然景象的描绘。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等。
3. 让学生通过描绘意象,感受诗歌中的意境美。
第三章:诗歌意境解读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
2. 培养学生通过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解读诗歌中的意境,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意境。
2. 探讨诗人如何通过意境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对意象的组合,理解诗歌的意境。
2. 分析意境与诗人情感的关系,如“山空无人,水落石出”所表达的孤独和寂静。
第四章:诗歌语言特色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语言特色。
2. 培养学生通过诗歌语言感受诗人情感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如简洁、意境深远等。
2. 探讨诗人如何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语言风格,如“空山新雨后”的简洁之美。
2.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以及它们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
教学目标: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欣赏古典诗歌。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第【1】篇〗设计意图《古诗词三首》是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讲读课文,教学内容是《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三首古诗词。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初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中图景,表达了诗人对山间美好景色的喜爱以及归隐山林的心愿。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正式学习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范文。
五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古诗词知识储备,随着年级的增长,古诗词学习的难度也随之加大,本节课着眼于通过精读引领教学为学生创设语言构建的学习情境,重点进行抓关键词,借助画面,读写结合,读中想象,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文化自信,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单元要素,教者制定了本课阅读教学主要策略:1.重视学习内容的一课一得。
初步感知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结合课外古诗,拓展能力。
2.构建系统性的学习梯度,渗透“抓关键词,借助画面,读写结合,读中想象”等学习方法,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感情。
3.突出语言文字的运用,通过指导学生观察说话、写话,初步掌握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实现“认知——实践——迁移”的整合教学。
学习目标1.运用抓关键词,借助画面想象等方法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初步体会诗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拓展阅读《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感受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在古诗中的表达效果。
3.有感情地朗读并尝试背诵《山居秋暝》。
学习重点运用抓关键词,借助画面想象等方法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习难点初步体会诗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拓展阅读《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感受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在古诗中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一、紧扣主题,巧妙导入1.点明主题,复习古诗师:同学们,“四时景物皆成趣”,不同的景物都能构成了一首首美妙的诗,你们学过哪些写景的诗呢?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走进21课古诗词三首的第一首王维的《山居秋暝》,请齐读课题。
山居秋暝课案教案5篇

山居秋暝课案教案5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心得体会、申请书、工作计划、工作报告、读后感、作文大全、演讲稿、教案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experiences, application forms, work plans, work reports, post reading feedback, essay summaries, speech drafts, lesson pla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山居秋暝课案教案5篇这份《山居秋暝》课案教案是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这篇唐代诗人王维的经典作品而设计的。
山居秋暝教案

山居秋暝【篇一:《山居秋暝》教课方案】《山居秋暝》教课方案教课目的:1.领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
2.认识王维创作后期诗歌中表露出来的隐逸偏向。
教课难点:品尝诗中所描绘的山村风景,领会诗人神往隐逸生活的情味。
教课过程:自东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创始山川田园诗派以来,深受一些优异诗人的夸赞。
到了唐朝,它开始遇到人们的尊崇,王维、孟浩然就是这一期间山川田园诗的代表作家。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二、近体诗简介我国的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他们的划分源于唐朝,分为律诗和绝句:1.律诗诗体名。
近体诗的一种。
格律严实,故名。
发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
八句,四韵或五韵。
中间两联一定对仗。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往常押平声。
分五言、七言两体。
简称五律、七律。
亦偶有六律。
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
2.绝句即“绝诗”。
亦称“截句”“断句”。
诗体名。
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固定格仅为四句,故名。
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
也有六言绝句。
唐朝通行者为近体,平仄和押韵都有必定。
我们学习的《山居秋暝》和《登高》分别是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越中览古》是绝句。
三、诗歌朗诵指导1.听朗诵。
2.联合说明,读懂全诗。
3.朗读全诗。
【朗读指导】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址,可用表达口吻读。
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夜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望了诗人安逸的感情,当用轻盈的调子朗读。
尾联出句是衬托,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要旨所在,要用必定的语气迟缓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知足心情。
四、介绍王维及《山居秋暝》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开元九年(721)进士。
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暮年闲居蓝田辋川。
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
先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川田园诗,经过田园山川的描述,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美,状写传神,有独到成就。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与反思第1篇】《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一.导入。
1. 板书课题2. 解题。
你知道题目中哪个字的意思?试着连起来说一说。
二.整体感知1. (表层功夫)自由朗读,读准读通,读出节奏。
2. (初步感受诗歌意境)读完诗歌,你有什么感受?说说你的理由A. 凄凉B.悲怆C. 欣喜D.宁静3.齐读,试着读出这种感觉。
活动:朗读、交流三.品读意象。
1. 抓诗眼“空山”,理解“空山”不空出示《鸟鸣涧》《鹿柴》,对比三首诗,发现共同的词语“空山”。
思考:这座山真的是空山吗?自读诗歌,圈画出作者描写的景物。
交流,教师板书。
思考:老师为什么分成两行?引导学生发现作者从动态和静态两方面来写景。
明月青松竹林莲叶清泉浣女渔舟2. 思考:这一动一静该怎么读,才会让听的人神往?教师出示两首古筝音乐,试着为两句诗配乐。
《高山流水》《渔舟唱晚》。
3. 配乐朗诵四.“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教学1. 展开想象,描绘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随即指导朗读。
2. 抓取“明月”意象。
出示古诗,体会不同诗歌环境中,意象的语言不同。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思乡)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悲壮雄浑)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相思)了解古人写诗“景语皆情语”再次朗读诗句,感受诗歌宁静、悠远的意境。
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教学1. 练笔:这句诗歌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灵动而又充满烟火气的乡野生活图。
发挥想象:伴着夕阳晚归的女孩们在“喧”些什么?满载而归的渔民们又会谈论什么?同桌合作写一写,比一比谁写的既丰富又合情合理。
2. 交流展示。
并指导朗读。
3. 炼字之美古诗字数不多却意境悠远,每个字都值得反复品味。
古人也讲究炼字之美。
细细默读这句诗歌,哪一个字值得你记住?把你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4. 交流感受,并有感情朗读。
六.回归诗眼,空山即“空心”1. 介绍诗歌创作的背景。
《山居秋暝》教案范文(精选3篇)

《山居秋暝》教案范文(精选3篇)《山居秋暝》教案1重点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难点培养鉴赏能力课型讲授课教具多媒体课件目的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从意象入手,认真品味诗歌;学习诗人精妙的构思,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方法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意蕴、风格及写作技巧;诵读——讨论——质疑——答难——领悟。
教学内容与教学进程一、导语设计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诗三百》到堪称百世之师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从刚健清新的汉魏乐府,到多彩多姿的南北朝民歌,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可以说是一个顶峰,出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等一批大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两河并流。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唐诗《山居秋暝》。
二、介绍近体诗的常识近体诗(也叫“今体诗”、“律诗”)是唐代产生的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它跟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也就是说,唐代以前的诗歌都是古体诗,唐代以后才有格律诗。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绝句共有四句话,分两联,每句话有五字或七字,称为“五绝”“七绝”。
二、四句要求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
律诗共有八句话,分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每句话有五字或七字,称为“五律”和“七律”。
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
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非常讲究平仄。
三、赏析王维的《山居秋暝》1.简介王维王维,字摩诘,是唐代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
他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来,由于政局的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
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这首诗就反映了诗人过隐居生活的愿望。
2.品读诗歌(教师范读,学生齐声朗读)3.分析首联:第一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空山”的“空”在这里不当空空荡荡、一无所有讲,而是由虚空的意思引申为深远和宁静。
“来”,助词,无义。
与“去来江口守空船”的“来”同义。
“新”,清新。
词序应为秋晚空山雨后天气新。
最新-《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优秀5篇)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优秀5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下面是编辑为大伙儿找到的5篇《山居秋暝》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从意象入手,认真品味诗歌(1)自然美、生活美、音乐美(2)形成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培养高洁淡雅的生活情操2、品读同类诗歌,古为今用,在认真鉴赏的基础上,组合同类诗歌,进行古为今用的创新实践活动:为旅游公司做一个创意策划二、教学重点(1)分析意象,进入意境的想象(2)品读诗味,初步学会鉴赏近体诗三、教学过程1、导入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了解到王维能诗善画的人,然而他的本领其实还不止这些,你们知道吗?(讲一典故:王维任太乐丞,音乐上有着非凡的天赋,有人藏有一幅“奏乐图”,在谁都不知道奏的是什么曲子的情况下,王维看了看画,仅仅凭画中演奏人物手的姿势,便断定弹的是《霓裳羽衣曲》,并且说出是此曲中第三叠中的第一拍。
一些好事之徒马上召来乐工奏之,结果奏到第三叠的第一拍的时候,那乐工的姿势和画中人物的姿势果然无一差错。
王维对音乐的功力精至于此,不能不让我们惊叹。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他的一首优美的山水诗。
(1)欣赏图画,导入新课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放映《山居秋瞑》图及朗诵录音,营造欣赏氛围。
(2)、品读诗画美学生齐声朗诵。
想象、描述“诗中画”(参考:(一)天色已瞑,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
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有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二)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山居秋暝》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山居秋暝》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山居秋暝》的诗意和主题。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体验自然山水之美,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山居秋暝》的诗意和主题。
2. 诗歌中的自然景观描绘。
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体会。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山居秋暝》的原文和相关注释。
2. 准备相关的自然山水图片或视频。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教师展示一些自然山水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
提问:“你们认为什么样的景色才能称之为山水之美?”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Step 2:学习诗歌原文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山居秋暝》的原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逐句解释诗歌内容,解答学生的疑问。
Step 3:分析诗歌主题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让学生理解诗人对山水之美的热爱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Step 4:欣赏诗歌意境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自然景观描绘,让学生体会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感受。
Step 5:总结与拓展教师对本次教学进行总结,强调自然山水之美的重要性。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最喜欢的山水之美的作文。
二、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的内容和主题,以及是否提高了审美情趣和环境保护意识。
三、作业布置四、课后辅导教师在课后提供课后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写作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对山水之美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师还要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看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
六、教学活动设计活动一:诗歌朗诵比赛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山居秋暝》的诗歌朗诵比赛,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情感去演绎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
活动二:自然风光摄影展学生分组拍摄自己身边的自然风光,并选择一张最能够体现山水之美的照片进行展示,简述自己的拍摄心得和对山水之美的理解。
王维《山居秋暝》教案

王维《山居秋暝》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山居秋暝》。
(2)理解《山居秋暝》的诗意,体会王维诗中的意境。
(3)了解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分析诗中的意象,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3)通过讨论和写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美,培养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3)感受王维隐逸生活的思想,引导学生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淡泊。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山居秋暝》。
(2)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3)了解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理解王维的隐逸思想。
1. 教师准备:(1)熟悉《山居秋暝》的教学内容。
(2)准备相关的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资料。
(3)准备诗中的生僻词语的解释。
2. 学生准备:(1)预习《山居秋暝》。
(2)了解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王维的诗作。
(2)介绍《山居秋暝》的创作背景。
2. 朗读与背诵:(1)让学生反复朗读《山居秋暝》。
(2)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
3. 诗意解析:(1)分析诗中的意象,如“空山新雨后”,“明月松间照”。
(2)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感受自然美。
五、作业布置1. 完成《山居秋暝》的朗读和背诵。
2. 写一篇关于《山居秋暝》的感想和体会。
3. 调查其他同学对王维诗作的了解,进行分享。
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和写作等环节。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山居秋暝》的朗读、背诵和写作作业的情况。
3. 理解与表达: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写作,评估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包括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学生的反应等方面。
王维《山居秋暝》教案

王维《山居秋暝》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王维的《山居秋暝》。
(2)了解王维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3)分析并欣赏王维的山水田园诗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2)学会通过诗歌欣赏,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所带来的美的享受和心灵宁静。
(2)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提高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二、教学重点1. 王维的《山居秋暝》诗句的理解和背诵。
2. 王维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背景的了解。
3. 王维山水田园诗风格的分析和欣赏。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境的领悟和表达。
2. 通过对诗歌的欣赏,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四、教学准备1. 王维的《山居秋暝》全文及其注释。
2. 王维的生平介绍资料。
3. 与王维山水田园诗风格相关的其他诗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王维的其他诗歌,如《鹿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2)简要介绍王维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 新课内容展示:(1)展示《山居秋暝》全文,引导学生朗读。
(2)对诗歌进行逐句解析,解释生僻词语,分析诗句的意境和主题。
3. 欣赏与讨论:(1)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山水田园之美,体会王维的诗意境界。
(2)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 诗歌创作背景介绍:(1)介绍王维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讲解《山居秋暝》的创作背景,如王维在山居生活中的体验和感悟。
5. 诗歌背诵与默写:(1)组织学生进行诗歌背诵,要求熟练掌握。
(2)随机抽取学生默写诗歌中的重点句子。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王维山水田园诗的风格特点。
(2)强调诗歌欣赏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1)背诵《山居秋暝》。
(2)写一篇关于《山居秋暝》的读后感,不少于200字。
《山居秋暝》优秀教案

《山居秋暝》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山居秋暝》这首诗。
理解诗歌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准确翻译诗句。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描绘诗歌所展现的画面,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寄情山水的情怀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提升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赏析诗歌中的写景名句,学习诗歌的写景手法。
2、教学难点领悟诗歌中“空”字的深层含义。
理解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
2、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问答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究诗歌中的疑难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一些山水田园风光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画面,然后提问:“在这样美丽的山水之间,你们能想象古人是怎样生活和感受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看看他在山中的秋夜里有着怎样的所见所感。
”(二)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三)理解诗意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诗歌大意。
2、小组交流,互相释疑。
3、教师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重点讲解“暝”“竹喧”“春芳歇”等字词的含义。
(四)赏析诗歌1、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诗中描绘了空山、新雨、明月、青松、清泉、翠竹、莲、渔舟等景物,构成了一幅清新、宁静、优美的山居秋夜图。
2、赏析写景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1)提问:这两句诗好在哪里?(2)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从动静结合、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等角度进行赏析。
《山居秋暝》的教案

《山居秋暝》的教案《山居秋暝》的教案范文(精选11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山居秋暝》的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山居秋暝》的教案篇1教学目的1、欣赏并领会近体诗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歌的意境。
3、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内容讲解《山居秋暝》。
教学步骤一、课前引入、复习诗歌的知识。
二、课文分析详细过程:《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的山水诗有个很突出的特点,用热闹的字面不是写出热闹的境界而是写出幽静的境界。
我说它是“寓静于动“或“动中显静“。
同样是水飞、云起、鸟啼、花发,在别的诗人笔下,也许只能是热闹的铺排,而在王维的笔下却恰好就是幽静的意趣。
你看: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
跳波自相渐,白鹭惊复下。
(《栾家濑》)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这一类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然而意境还是异常幽静的。
这些在纸上看来又吵又闹的家伙,完全没有破坏作者所企图创造的意境,反而是构成这意境的主力。
你能说不是有点奇怪吗?照我看来,这就是人们把王维的优秀山水诗和那些冷漠枯寂的作品区别开来,认为他的诗“丰缛而不华靡“的原因之一。
这首《山居秋暝》,通过对于秋色的描写,说明山中仍然是一片美丽和平的恬静,从而作出人们可以继续在山中隐居的结论。
开头两句,容易明白,不用多说。
这里要着重谈的是中间那四句。
中间四句,作者全力描写秋天的晚景,亦即题中点出的“秋暝“。
写秋,前人很容易写出一片哀颓萧杀:“庭风吹故叶,阶露净寒莎。
“(雍陶)“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
王维《山居秋暝》教案(通用6篇)

王维《山居秋暝》教案(通用6篇)王维《山居秋暝》教案(通用6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王维《山居秋暝》教案(通用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王维《山居秋暝》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深刻理解王维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的创作风格。
能力目标:培养和提高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诗人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深刻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创作风格,感受诗中的图画美。
教学难点:领悟诗歌主旨,感受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精神。
教学方法诵读、问答、情境教学相结合。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在学习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两首古体诗之后,今天我们转入近体诗的学习。
自东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田园诗派以来,他们的山水田园诗深受一些优秀诗人的称赞。
到了唐代,它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王维、孟浩然就是这一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一首山水田园诗《山居秋暝》。
二、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人。
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著有《王右丞集》。
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其诗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苏轼曾赞:“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三、课文讲解(一)讲解近体诗的相关知识古体诗与近体诗的时间分界为唐代,唐以后的诗称为近体诗。
包括律诗,绝句和排律等几种,在字数上有五言,七言两种。
近体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每一个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节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一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优秀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优秀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内容]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山居秋暝》。
[教材分析](一) 教材地位与作用《山居秋暝》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的内容。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是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编排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文学品鉴能力的培养。
《山居秋暝》是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初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中图景。
诗中对清泉、竹子、莲叶等景致进行了动态描写,衬托了山间傍晚的幽静,语言优美,充满情趣和韵味。
教学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朗读,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景致独特的韵味,引导学生品味、积累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语句。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古诗并不陌生,小学大纲中要求必背诗歌篇目是75首,学生有古诗学习经历。
古诗语言高度凝练,意境传神。
但过往的古诗学习,不讲意境,一味要求背诵,使学生一听到“古诗”二字,马上浮现“背诵”二字,实在是头痛欲裂。
虽然学生对古诗不陌生,但是因为不喜欢,使很多学生诗中没有走进古诗,没有深入了解过它。
(三)设计理念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是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编排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文学品鉴能力的培养。
根据这一要求,结合这首诗的特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秋天傍晚的山林美景。
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目标]1. 知识能力目标:①运用自主学习法、朗读品味法,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秋天傍晚的山林美景。
②运用情境朗读法、借助微课视频示范引领等方式,初步了解体会古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2. 情感与价值目标:运用名家配乐朗诵、吟唱视听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走进诗中、进入角色,体会诗人寄情山水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山居秋暝》教案(优秀4篇)

《山居秋暝》教案(优秀4篇)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
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这里是漂亮的小编给大家找到的《山居秋暝》教案【优秀4篇】。
《山居秋暝》篇一教学目的]1.品读王维诗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诵读课文。
抓住意象,品味意境。
3.对王维思想的了解。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思考:被苏轼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谁?(王维)二、走近王维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开元九年(721) 进士。
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晚年闲居蓝田辋川。
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较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
三、诵读: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四、初步感知:1.这是一副以什么为题的画呢?诗题中“山居” 、“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山居”:山中的居所。
“秋暝”:秋天的傍晚。
本诗写秋天傍晚的山景。
2.抓住意象空山新雨后,时间、地点、天气(背景)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景物:月、松、泉、石(主体)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人物:浣女归、渔舟下(主体)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诗人愿望(抒情)王孙自可留。
3.发挥想象,联想意境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图。
请抓住意象特别特征,通过创造性想象,补充形象,再现画面,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幅图画,尽可能描绘细致、语言优美。
(提示: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范文)山居秋暝雨说停就停了,村庄被冲洗得清清爽爽。
袅袅娜娜的炊烟似山间某寺院敲响的晚钟,在秋天微凉的空气里缓缓游动。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10篇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10篇《山居秋暝》教学设计1教学分析《山居秋暝》是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的第一首,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
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以朗读感悟为主,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感悟诗人的情感。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在《山居秋暝》中,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采用了动静结合,写出了雨后空山的自然美景,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则是以动衬静,写出了山中黄昏之际的人情之美。
我把这两联作为了教学重点。
在学习颔联时通过圈画诗歌的景物引导学生关注王维诗歌的意象,改动诗歌引导学生体味诗句的对偶之美和意境之美,然后结合图面想象说话,体会诗歌的动静结合的画面美。
在学习颈联是通过关注诗句的倒装句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同时通过猜想“竹喧”的其他原因和改动诗句中的“喧”“动”两个动词,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体味诗歌中的动态之美。
教学目标1、学习诗歌的朗读方法,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出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2、结合具体的诗句和词语展开想象,从朗读和想象中体会诗歌的动静之美。
3、结合诗歌背景,感悟诗人的情感,了解王维诗歌的“空”。
原文呈现教学过程一、诗眼切入,理解诗题1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诗歌,引读诗题——《山居秋暝》。
2、谁能告诉我“暝”的`读音,它是什么意思?3、“山居”是什么意思?拓展理解“村居、家居、客居、旅居、隐居”的意思。
4、王维的“山居”就是一种隐居,你知道王维隐居在哪吗?了解背景:王维隐居在一座山中,这座山就是终南山,他在终南山脚下建了一座别墅,叫“辋川别业”。
王维诗《山居秋暝》教学设计3篇

王维诗《山居秋暝》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2.掌握学习古典诗歌的方法。
3.学习《山居秋暝》的艺术技巧,体味诗人寄寓其中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掌握学习古典诗歌的方法。
2.理解该诗的艺术技巧。
3.体味诗人的情怀。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外学习板书:1.王厂长的一番话,抛砖引玉,让我们接着讨论。
2.你放心去做,如果碰到困难,我一定鼎力相助。
问:大家看这两个句子,找找看里边有什么成语?这些成语用在句子中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那么应该怎么用?(生回答)明确:“抛砖引玉”是比喻用粗浅的、拙劣的东西(多指诗文、意见等)引出别人高超的、完美的东西。
这是个谦辞,如“我的这一番话,不过是抛砖引玉,还请大家提出更好的方法”;“鼎力相助”是指大力帮助,这是一个敬辞,表示请求或感谢时用,如“遇到什么困难,还希望您鼎力相助”。
那么,这两句个成语为什么用错呢?是因为它谦、敬辞用错了地方。
二、导入新课1.师: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一个诗歌大国,我国的古典诗歌灿若星河,那么,我国的古典诗歌都有哪些类型呢?大家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板书:2.问:我们刚刚回忆了古典诗歌的类型,那么,大家在本单元中找找看,哪些文章是古体诗?哪些是近体诗?明确:《梦游天姥吟留别》、《琵琶行》是古体诗,《近体诗六首》里的是近体诗。
师点拨:近体诗成熟于唐代,唐以前的诗基本都是古体诗,唐以后的基本都是近体诗。
但是,唐人既写古体诗,也写近体诗。
3.问:那么,如何鉴赏诗歌呢?我们一起来回忆之前说过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板书:(1)理解文意(2)找形象(意象):人物、事物、景物→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营造了什么意境(对意象的内心感受)→表达了什么情感(3)联系作者的时代背景及其生平经历(4)分析艺术技巧→有哪些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这些手法在诗中的表现→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情感(5)语言特点师:我们前段时间用这个方法学习了两首古体诗,那么今天,我还就用这个方来学习几首近体诗。
《山居秋暝》教案优秀9篇

《山居秋暝》教案优秀9篇《山居秋暝》教案篇一一、导入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摩诘指的是谁呢?是唐代诗人王维。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王维是一个能诗善画的人,但是我们谁知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究竟是什么样的境界呢?好,这一课我们来学习王维的诗《山居秋暝》,一起去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课文,把握大意。
〔写什么〕1、初读感知课文〔自由、放声〕,把握大意〔学生体会,老师解题〕A,学生自己理解大意问题:《山居秋暝》这首诗写了什么?答案:诗歌通过具体景物描写,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黄昏秋景图。
B,解题辅助理解问题:山居秋暝应该如何理解答案:山居:隐居在山间。
秋:季节,指秋天。
暝:黄昏。
山居秋暝:诗人在山中看到的一幅美丽的黄昏秋景图。
2、正音、辩形、释意暝:ming;黄昏喧:xuan;浣:huan三、再读课文,领悟内涵〔怎么写〕1、找意象〔学生讨论归纳〕问题:前面我☆☆们已经知道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黄昏秋景图,那么诗人通过哪些景物来描写这幅美景图呢?下面大家默读诗歌,找出文中所描绘的景物。
答案:山,雨,月,松,泉,浣女,渔人2、品读诗句,领悟内涵〔学生感受品读相关诗句〕〔1〕学生谈景物给人的感受问题:诗中作者写的这么多景物给人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哪位同学来谈谈?答案:A、首联:山,空气,特点是空旷、清新。
〔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雨后山林之感受品味空旷清新的韵味〕板书:空山——空旷雨——清新问题:“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鱼舟,诗人怎么笔下说是“空山〞呢?答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①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
一般人自然不知道山中有人了。
“空山〞两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
②“空〞不仅写出了清幽安逸之境,也正是诗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禅心,不是山空,是心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导入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摩诘指的是谁呢?是唐代诗人王维。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王维是一个能诗善画的人,但是我们谁知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究竟是什么样的境界呢?好,这一课我们来学习王维的诗《山居秋暝》,一起去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本首诗歌,等会儿请两位代表起来朗读,朗读之后请学生评价,(字音、停顿、语速、语气、语调、语重)顺势引出:(1)注意字词:秋暝(míng)竹喧(xuān)浣女(huàn)歇息(xiē)(2)本首诗歌究竟该如何停顿,我们首先要了解下本首诗歌的体裁。
诗歌发展概况,而以五四运动为界限,诗歌又可分为旧体诗与新诗。
旧体诗歌又分“古诗”(古体诗)、“近体诗”、“词曲”三类,近体诗又有“律诗”、“绝句”之分,本诗八句,每句五字,是五言律诗。
律诗每首四联,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在格律上要求十分严格(具体内容ppt,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而五言律诗朗诵的一般节奏为221 / 212 ,再请同学朗读。
通过刚刚的朗读,同学们把握了诗歌朗读的停顿、语气,但是,语调、语速和重音把握的还不是很好。
下面,我们听一遍名家朗诵,体会感悟诗歌的意境。
三、再读课文,掌握大意通过刚刚的反复朗读,相信大家应该对诗歌的大致内容有了了解,下面请大家再次自由阅读诗歌,思考《山居秋暝》这首诗写了什么?这是一幅以什么为题的画呢?答案:诗歌通过具体景物描写,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题目来得出答案:问题:山居秋暝应该如何理解答案:山居:隐居在山间。
秋:季节,指秋天。
暝:傍晚。
山居秋暝:诗人在山中看到的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四、三读课文,领悟内涵(怎么写)1.找意象(学生讨论归纳)问题:前面我们已经知道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傍晚秋景图,那么诗人通过哪些意象来描写这幅美景图呢?下面大家默读诗歌,找出文中所描绘的意象。
答案:山,雨,空气,月,松,泉,浣女,渔人2.品读诗句,领悟内涵(学生感受品读相关诗句)(1)学生谈意象给人的感受问题:诗中作者写的这么多意象给人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哪位同学来谈谈?(先给时间让学生按小组讨论,讨论之后请代表发言,老师适当补充点拨)答案:A首联:山、雨、空气,(插入本句翻译)特点是空旷、清新、宁静。
(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雨后山林之感受品味空旷清新的韵味),我们可以说它是一副秋山图。
板书:空山、雨、空气——空旷、清新、宁静B颔联:月、松、泉(插入本句翻译)特点是明净,清幽、欢快。
(学生结合《荷塘月色》里对月、树的描写感悟月的皎洁,月下松林的斑驳朦胧美,体会松林的清幽。
泉水叮叮咚咚响像歌声。
)(谜底,影响)板书:月——明净松——清幽泉水——清澈,欢快意境:“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林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
我们可以说它是一幅月泉图。
C颈联:浣女:纯真,活泼。
渔夫:勤劳,朴实,平和安乐。
(学生讨论品读)我们可以说它是一幅山居图。
板书:浣女——纯真、活泼渔夫——勤劳、朴实(2)通过感受,再次朗读(3)品读课文,再现意境(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跟随配乐与朗读,在一起体验诗歌意境)秋天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空静,宛若世外桃源。
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数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清清的泉水匆匆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
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笑闹声传出翠竹林之外。
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插入王维小故事1五、四读课文,深入探究1、问题:“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鱼舟,诗人怎么笔下说是“空山”呢?答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①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
一般人自然不知道山中有人了。
“空山”两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
②“空”不仅写出了清幽安逸之境,也正是诗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禅心,不是山空,是心空。
“空”理是佛教的基本教义,王维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世人称其为“诗佛”。
“空”是世界的真实本相,诗人参透了佛理。
四大皆空,六根清静,宁静淡泊,超然脱俗。
佛理的浸润,使诗人在表达凡情中,有了深邃的意趣,其诗中的“空”境,以丰富的声响色相、物态人迹,展示心意的空灵,将虚实相生的意境艺术推向极妙的境界。
“空山”在这里明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说明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象,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
相关知识补充:关于佛教的知识:认为“四大皆空(空性,空理,空境,空观),五蕴无我”。
空,表示万法都由因缘和合而生起,没有固定的实在性,与缘起同义。
它的义理否定事物的实在性,否定构成自我与世界的恒存的永久的实体,也否定持有这种见解的看法。
“空”的唯识宗主张“境由心造”、“万法唯识”、“唯识无境”。
2、问题:“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蕴含了哪几组对比?动静、声音、上下、远近、色彩、刚柔等对比中,景是和谐的,主要特点:幽清、明净。
特色:一静(月、松)一动(泉水),一色(月色皎洁、青松苍翠)一声(泉水)3、问题:“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句的词序还可作两种排列:①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②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
与上两种排列相比,诗人的排列有哪些好处?有五个好处:①与第一种排列相比,它是为了押韵的需要,“舟”与“秋”“流”“留”押韵,符合近体诗的格律要求。
②将“归”与“下”作使动用,使句子更为活泼。
③与第二种排列相比,它反映了一种生活的真实: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
④“竹喧”“莲动”置前,可以突出山间景物的神奇美妙。
⑤这样写先闻其声,不见其人,但见其行,未见其人,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4、问题:为什么山中清幽又要有浣女的喧呢?是不是出错了?答案:从全诗看,以“喧”来反衬“静”。
(早晨的鸟叫声,夏夜的虫鸣声)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
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的体会出一种和平恬静,体会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的。
人是一切景物中的点缀。
人的出现,会使原本美丽的画面更加增添一种灵动,飞扬的色彩和情调。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种以动写静的写法,更衬托出山林的“空”和“静”。
5、问题: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写)“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联化用楚辞中“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反其义而为“可留”。
诗人曾属“王孙”,来自官场、来自社会,而今别居辋wǎng川。
从“误入尘网中”到“复得返自然”,一个“自”字表达出诗人独特的“山居”领悟,更显秋韵之图乃是对羁绊人性的官场社会的强烈反驳。
“留”者“居”也,而“山居秋暝”之“居”不仅有自然的深情召唤,更是诗人心灵的驻足。
正是在这种精神背景下,为世人所景慕的“春芳”在诗人眼中就显得不足为怪了。
诗文通过写山中的景物写出山中的自然美、人美,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人热爱,希望远离尘俗,继续归隐的愿望。
我们可以说它是一幅归隐图。
补充:王维生平(字摩诘,父亲早逝,母亲箸信佛教。
二十岁中进士,可是仕途多舛,中年遭遇挫折,逐渐走上了明哲保身、远祸自全的道路,思想日趋消积。
从开元二十八年(740)到天宝三年(743),王维先隐居终南山,晚年又在陕西蓝田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山居秋暝》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六、总结意境,升华主旨“空”为全诗之眼,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象,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
此诗以一“空”字领起,格韵高洁,为全诗定下一个空灵澄静的基调。
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
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
读这四联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古代文人多借清秋而写悲伤之意,此诗则属乐秋之作。
王维笔下欢快明丽,充满生机和活力。
表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陶醉于闲适恬淡生活的情趣。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色韵清绝。
”《唐诗解》:“雅兴淡中有致趣”。
《唐诗矩》:“右丞本从工丽入,晚岁加以平淡,遂到天成”。
《唐诗合选详解》王云翼云:“前是写山居秋暝之景,后入事言情,而不欲仕宦之意可见”。
本诗的写作特色是什么?(根据板书引导学生讨论归纳)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动静结合。
七、拓展你对王维这种既希望归隐,又想领俸禄的生活态度有什么看法?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个角度进行拓展。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出自《孟子·尽心》,原句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能这样”。
【名言故事】: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各国的君主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别人理解也安详自得;别人不理解也安详自得。
”宋勾践问:“怎样才能做到安详自得呢?”孟子说:“尊崇道德,喜爱仁义,就可以安详自得了。
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显达时不背离道德。
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所以安详自得;显达时不背离道德,所以老百姓不失望。
古代的人,得时恩惠施于百姓;不得志时修养自身以显现于世。
穷困时独善其身,显达时兼善天下。
”八、作业1.背诵《山居秋暝》2.《江雪》也是一首归隐诗,请大家比较一下《山居秋暝》与《江雪》的异同。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年轻时不仅文才出众,而且仪表堂堂。
因此,许多名门望族、达官显贵,都希望王维能成为自己的乘龙快婿,有的托媒前去说合,有的亲自登门求亲,但都被王维一一婉言谢绝了。
那年刚入冬,忽然下起雨来,天气骤然变冷,王维受了风寒,感到有些发烧,身上难受,便去找郎中诊治,郎中给王维开了几味草药,让王维拿上药方速去药店买药。
且说药店的掌柜有个独女,名叫紫云,芳龄二九,长得貌若仙女,精通诗词联谜,是镇上有名的才女。
那天正巧掌柜的有事外出,紫云代父打理药店。
王维来到药店,见紫云虽非大家闺秀,却别有一番风姿,一时竟看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