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体育旅游研究

合集下载

云南省体育旅游市场的调查分析及发展对策

云南省体育旅游市场的调查分析及发展对策
怒 族 、基诺 族 、德 昂族 、独 龙族 。随着 改革 开放 不 断深入 ,少数 民 族 政策 的进 一 步贯 彻落 实 ,云南 省 的经 济社 会发 生 了 日 月 异的 变 新
化 ,人 民生 活 水 平不 断 提 高 ,人 民群 众 的旅 游 观 念也 随之 发 生 改
云 南 旅 游 产 业 以 “ 现 云南 省 旅 游 信 息 化 建 设迈 上一 个新 台 实 阶 ,进 入 西部领 先 行列 ”为 最 终 目标 ,2 1年 云 南省 旅游 经济 指 标 0 1 实 现 了较快 增 长 ,全 省 接 待 国 内外 游 客 1 6 亿 人 次 , 比去 年增 长 .7 1%;接待 海 外旅 游者 35 4 人次 ,同 比增长 2 .%,高 于全 国 l 8 9 .万 01 7 个 百分 点 ;旅 游 总收 入超 过 10 亿 元 ,比去年 增 长2 .%,均 创历 30 97
34 . 、交通运 输环 境优 势
才 不仅 是体 育 旅游 的倡 导者 、发起者 ,更是 体育 旅游 过程 中的指 导 者 、参 与者 。 目前 ,我 国体 育 旅游 人才 有 限 ,且 大 多分布 于 经济 发 达 的东 部地 区 ,成 为制 约 云南省 体育 旅游市 场发 展 的最大 瓶颈 。
理 ,应积 极 鼓励 发展 、推 广 民族传 统体 育 项 目,特 别是 少数 民族地 区 的特 色体育 旅 游项 目。利 用 民族 传统 体 育项 目具 有 的观赏 性 、娱 乐性 、神秘 性 ,通过 降 低某 些项 目的难度 和操 作性 ,适 当开 发出参 与 型较 强的 项 目 ,加 强表 演者 与 旅客 之 间的互 动 ,运 用现 有 资源优
进社 会 物质 文 明和 精神 文 明发展 ,丰富 社会 文化 生 活 目的的 一种 社

民族传统体育论文题目(精选题目120个)

民族传统体育论文题目(精选题目120个)

民族传统体育论文题目(精选题目120个)民族传统体育是人类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一种带有民族特点的文化形式的表现,又是一种颇具传统色彩的文化形态。

它既是人类体育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内容。

下面是整理好的关于民族传统体育论文题目120个,希望能帮助到您。

民族传统体育论文题目一:1、“健康中国2030”契机下对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传播路径探究2、文化视域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体育的融合研究3、基于“两创”原则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4、论校园民族传统文化弘扬——以吉林化工学院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为例5、谈体育教学中融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的可行性6、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刍议——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概论》7、“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国际交流的策略研究8、西方媒体传播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创新发展研究9、“一带一路”背景下对我国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探析10、体育院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分析11、文化自信主题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研究12、“体育+旅游”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品牌赛事产业化研究13、民族传统体育与公共文化服务互动研究14、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的本质、路径与建构研究1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热点转换与成因16、“一带一路”背景下VR技术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影响17、民俗特色文化对粤西民族传统体育影响的研究18、“互联网+”时代社区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互动发展研究19、民族传统体育术语的产生方法及特色20、社会学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与推广21、山东省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影响因素的指标模型构建22、浅析小学体育教学中民族传统体育的应用23、提升文化软实力视域下民族传统体育的新发展——评《国家文化软实力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制度保障研究》24、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引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SWOT分析25、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创新传承思考26、民族传统体育和农村体育治理的辩证关系与路径研究27、“全民健身”战略下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研究28、红水河流域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29、体育全球化发展背景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路径研究30、浅议一带一路影响下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生态保护民族传统体育论文题目二:31、民族传统体育在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发展研究32、民族传统体育校园化改编的方法探究——以民间采茶舞的体育教学为例33、基于文化保护与传承视角下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学校体育融合路径研究34、民族传统体育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研究35、国内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研究文献计量报告——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36、全球化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机制探究37、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现代“创意”与“扩散”38、论民族传统体育的处境与中外体育文化交融39、民族传统体育纳入贵州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资源现状研究40、生态化视域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法律建构41、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创新研究42、民族传统体育科学化发展探索——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与实践研究》43、桂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SWOT分析与保护发展思路44、新时代语境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路径思考——基于文化人类学视角的分析45、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46、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探究47、简析民族文化艺术与民族传统体育48、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民间自觉性49、保山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SWOT分析及战略选择50、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51、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分析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及发展52、传统文化认同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在幼儿活动中的开展路径研究53、新时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策略探析54、融合到共生:新时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研究55、“互联网+”背景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现状56、推进民族传统体育APP建设研究57、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危机及传承58、桂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生态伦理思考59、试析少数民族社区教育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60、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的文献综述——基于我国硕士论文的研究民族传统体育论文题目三:61、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路径创新研究——基于生态学的视角62、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引入贵州师范学院体育课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63、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境危机与当代发展理念重构——基于文化博弈与疏离语境64、体育强国视野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传承机制探析65、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及应用66、安徽省民族传统体育助推体育旅游发展可行性探究67、试论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传统节日的互动发展68、民族传统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依据与尝试——评《民族传统体育理论创新与教学实践》69、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少数民族武术比赛调研与分析70、体育院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学科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71、从文化自信视角谈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的传承与发展72、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延伸的价值73、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概念与分类再论74、“一带一路”甘肃黄金段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75、学校体育教学融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问题与对策76、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参与精准扶贫的路径研究——以贵州省为例77、探讨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对体育文化软实力的助推价值78、“富足矛盾”视角下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困境与破解79、探索多民族文化并存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80、云南省特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81、新发展理念: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出路82、藏羌民族地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以阿坝师范学院为例83、广西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之乡建设与发展研究84、民族国家建构视野下民族传统体育形成的历史动因85、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活动的耦合路径86、新时代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机遇和改良策略研究87、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机制探讨88、浅析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推广与发展89、基于民族、传统与体育解读民族传统体育概念90、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视域下体育院校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研究民族传统体育论文题目四:91、云南省丽江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体育旅游的互动发展研究——以“打跳”为例92、民族传统体育中的美学元素融入健美操教学研究93、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保护的对策研究94、民族传统体育纳入高校体育专业校本课程的可行性研究95、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其改善对策96、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创新及审美表现研究97、互联网+时代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国际化传播98、人类学语境下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认同与文化构建99、从游离到融合: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民族传统节日与传统体育的关系变化——基于广西罗城仫佬族依饭节舞草龙的田野考察10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建设研究101、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功能取向变迁与现实选择102、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问题与思考103、跨文化武术教学师资的专业能力研究——基于8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国际教学实习的质性研究104、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赛事品牌发展必要性和途径的研究105、智慧学习环境对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改革的影响研究106、学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实践发展研究107、同唱龙船调共筑中国梦民族文化体育展新姿——湖北省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暨利川市第二届龙船调文化艺术节成功举行108、龙腾武陵庆盛世民族健儿竞潇湘湖南省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纪实109、民族传统体育融入校园体育文化节可行性分析110、“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手段研究111、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中的继承和发展——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舞龙舞狮校队为例112、媒介生态视阈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问题研究113、“一带一路”视域下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114、黑龙江省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开展现状研究115、基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视角论小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116、民族国家建构中民族传统体育形成的心路历程117、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珍珠球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118、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成长研究——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119、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现状与前景120、“慕课”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共享的SWOT分析。

丽江旅游发展历程

丽江旅游发展历程

丽江旅游发展历程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丽江旅游业发展开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历程:? 1990年~1994年上半年是丽江旅游业发展的起步阶段,1990年到丽江旅游的海内外游客仅有9.8万人次,到1994年也只有21.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8100万元。

?1994年9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在丽江召开滇西北旅游规划会议,明确了“发展大理,开发丽江,启动迪庆,带动怒江”的旅游发展思路,并提出把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在会议结束时提出的12条意见中,积极准备工作、将丽江古城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列为其中的工作重点之一。

会后,丽江市提出并实施了“旅游带动”发展战略,加强了机场、公路、玉龙雪山景区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落实省长现场办公会议的诸项工作,把旅游业作为骨干支柱产业进行重点培植。

丽江旅游发展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到1995年游客人数增加到了84.0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增加到了2.4亿人民币。

? 1995年上半年,省政府正式同意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政府提出的申报要求,并上报国家有关部门。

同年6月,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主持会议,召集国家8位A级专家进行论证,正式确定丽江古城、平遥古城、苏州园林为我国1997年度世界遗产申报项目。

丽江古城为首选项目。

同年12月25日,丽江县政府决定成立申报工作组,申报工作全面展开。

?1996年2月3日,丽江发生了全国瞩目的7.0级大地震。

丽江又抓住“2.3”大地震机遇,加大丽江的对外宣传,让世界了解丽江,让丽江走向世界;利用恢复重建的机遇,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旅游业发展;同时利用恢复重建的条件,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同时,加快了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步伐,并取得成功,游客大幅增加。

?1997年12月4日,意大利那布勒斯世界遗产大会上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填补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尚无文化遗产的空白。

丽江旅游发展历程完整版

丽江旅游发展历程完整版

丽江旅游发展历程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1990年~1994年上半年是丽江旅游业发展的起步阶段,1990年到丽江旅游的海内外游客仅有9.8万人次,到1994年也只有21.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8100万元。

1994年9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在丽江召开滇西北旅游规划会议,明确了“发展大理,开发丽江,启动迪庆,带动怒江”的旅游发展思路,并提出把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在会议结束时提出的12条意见中,积极准备工作、将丽江古城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列为其中的工作重点之一。

会后,丽江市提出并实施了“旅游带动”发展战略,加强了机场、公路、玉龙雪山景区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落实省长现场办公会议的诸项工作,把旅游业作为骨干支柱产业进行重点培植。

丽江旅游发展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到1995年游客人数增加到了84.0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增加到了2.4亿人民币。

1995年上半年,省政府正式同意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政府提出的申报要求,并上报国家有关部门。

同年6月,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主持会议,召集国家8位A级专家进行论证,正式确定丽江古城、平遥古城、苏州园林为我国1997年度世界遗产申报项目。

丽江古城为首选项目。

同年12月25日,丽江县政府决定成立申报工作组,申报工作全面展开。

1996年2月3日,丽江发生了全国瞩目的7.0级大地震。

丽江又抓住“2.3”大地震机遇,加大丽江的对外宣传,让世界了解丽江,让丽江走向世界;利用恢复重建的机遇,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旅游业发展;同时利用恢复重建的条件,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同时,加快了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步伐,并取得成功,游客大幅增加。

1997年12月4日,意大利那布勒斯世界遗产大会上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填补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尚无文化遗产的空白。

随后,丽江游客大幅增加。

经过1996年至1998年三年的地震恢复重建,丽江由云南改革开放的末端走向前沿,成为中国西部极具发展活力的少数民族地区之一。

花山岩画中蕴含的体育价值探析

花山岩画中蕴含的体育价值探析

花 山岩壁画记录着壮族先 民们大型的集体祭祀场景 . 表达了人们 的社会愿望以及强烈 的思想情感 . 表现出明显的功利性 意识 首先是 消除 自 然灾害 花 山岩画所表现 出来的就是壮族先 民们大型 的宗教祭 祀 活动场面 , 人们模仿青蛙 的姿势 . 跳起“ 蛙型” 舞, 为信奉的神灵献上 祭 品。 举行 大规模 的集体 祭祀舞 蹈活动 , 祈求风调 雨顺 、 五谷 丰登 , 保 佑壮人 民幸福稳定的生活。其次就是保障人丁兴旺。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当中. 人类面临着物质生产和人类 自身 的 繁衍两 大历史重 任 花山岩壁画所体现 出来 的是壮族先 民们 集体祭 祀. 向神灵祈求风调雨顺 、 五谷丰登 . 保障农作物的生产 。同时花山壁 画上也有男性生殖器 、 男女 交媾 以及孕妇等 图像 . 这些 图像都 表现出 了壮族先 民的生殖崇拜 得观念 。先 民们通过祈求祖先庇佑 , 保证后世 子孙绵延不绝 . 延续本氏族 或部落 的血脉长久 2 . 3 花 山岩画的体育经济价值 花 山岩画是具有 非常高 的体育旅游价值 . 对其进行 合理有效的开 发不仅可 以推动地方经济 . 还 能提高 当地人 民的生活水平 宁 明县左江花山岩壁画是古骆越 民族的根祖文化 、精神延续 . 同 时也是壮族人 民文化的发祥地 岩画不仅展示 了壮族先 民们一些原始 的社会生活场景 . 在花山岩 画的人物 图像 内容中还囊括有骆越 民族文 化发展 的歌圩文化 、 铜鼓文化、 宗教祭祀文化等。 花山壁 画以其丰富而 神秘 、 独特 的文化 内容 . 2 0 0 4年被列 入了国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预 备名单 。 另外 , 花 山壁 画位于 中国南疆 , 辖于崇左 市靠近越南 、 泰 国、 老 挝等东南亚国家 . 地方生 活习性 、 语言上有很多相通之处 . 边贸市场的 兴起 . 使彼 此之间体 育旅游往来密切 . 是壮 族文化与东南 亚文明的交 通桥梁 。 开发花山体育旅游 , 努力打造好花山旅游 品牌 , 充分得发挥崇 左 市优越地理位 置的优 势 . 建立 良好 的边 贸关 系 . 可 以为东盟 经济 自 由贸易创作 良好的社会 环境 2 0 0 9 年9 月. 由国家旅游局和广西壮族 自治区人 民政府 共同编制的《 北部湾旅游发展 规划》 在首 都北京通过 评 审. 花 山岩壁画体育旅 游开发项 目 被列为广西重点推荐开发旅游项 目。这可 以极大 地推 动宁明花山岩画顺利融人北 部湾“ 大文 化 、 大旅 游” 的发展格局之中

丽江市文化旅游发展概况

丽江市文化旅游发展概况

丽江市文化旅游发展概况一、丽江市经济社会发展简要情况丽江市总面积2.06万平方公里。

2002年12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地设市,辖一区四县:即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华坪县、宁蒗彝族自治县。

总人口120万,超过3000人以上的世局少数民族有12个,少数民族占57%以上。

丽江是一个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发展中旅游城市,是全国唯一拥有三项世界遗产桂冠的地级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核心区域、世界记忆遗产——纳西东巴文献古籍。

近年来,丽江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关心支持下,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结合丽江实际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事业取得了可喜成绩。

2008年,全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事业取得了可喜成绩。

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3.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0.8%,实现了两年翻一番的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3.8%;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6%。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管理等各项社会事业也在不断的发展。

现已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旅游文化名城,被列入全国改革开放18个典型地区之一。

二、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一)丽江旅游业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后,丽江历届党委、政府不断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把党的基本路线与丽江实际结合起来,立足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确立和实施旅游先导战略,逐步走上了一条旅游业主导的第三产业优先发展的路子。

1994年11月,省政府在丽江召开滇西北旅游规划现场办公会,提出了“发展大理,开发丽江,带动迪庆,启动怒江”的发展思路,正是在这次会议以后,确立了丽江发展旅游业的方向。

1996年丽江“2.3”大地震后的恢复重建给丽江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

1997年12月,丽江古城成功申报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提高了丽江的知名度。

产业融合视角下休闲体育旅游开发研究——以丽江为例

产业融合视角下休闲体育旅游开发研究——以丽江为例

旅 游 产 业 融 合 已成 为 旅 游 产 业 结 构 升 级 的重 要 动 力来 源 , 呈 和潜 力 。 现 出 多 元化 的融 合 方 式 。 休 闲 体 育 旅 游 作 为 旅 游 与 体 育 系 统性 的 融合产生的一种旅游形式 , 成 为 一 种新 兴 的休 闲 方式 进 入 人 们 的 2 丽江发展休闲体育旅游的优势分析
保护双赢的“ 丽 江模 式 ” 。 在 我 国旅 游业 激 烈 竞 争的 新 环境 下 , 丽 江
目前 拉 市海 骑 马 和 划船 活 动 、 民 族 打跳 、 古 城 徒 步或 自行 车 旅
的 旅游 业发 展也 面 临 着 转 型升 级 的 问题 。 如 何 合 理 的 挖 掘 和 开 发 游游 客 参 与 度较 高 , 这 类项 目参 与 活动 的技 巧 要 求不 高 , 游 客 具 有 丽江 旅 游 新 市场 , 对 于实 现 区 域旅 游 产 业 的二 次 创 业 , 提 升 区 域旅 较 高 的 消 费能 力 与 消费 意 愿 , 应 作 为 后 期 旅 游 产 品 开 发 和 普 及 的
5 9 9 . 1 万人次, 旅游 业 总 收 入达 到 2 1 1 . 2 1 亿元人民币, 其中 游 市场 开 发 存 在不 均 衡 性 。 目前 丽 江旅 游 开 发 偏集 于 古 城 、 玉 龙 雪 外游 客 1
山、 泸沽湖 , 无论 从 游 客的 流 向 和旅 游 偏 好 来看 都 集 中 于这 几 个 知 旅 游 外汇 收 入2 8 8 8 6 . 1 4 7 i 美元 , 国内旅 游 收 入 l 9 2 . 9 6 4 L 元人民币。
游 竞 争 力具 有 重 要 的 意 义 。
重点; 集 精 品和 高 端 为特 色 的 项 目如高 尔 夫 运动 知 名 度 高 , 具 有 针

丽江发展体育旅游的优势

丽江发展体育旅游的优势
科技信息
音 体 美
丽 江 发 展 体 育旅 游 的 优 势
丽江师 范 已成 为全 国主要的旅 游热 区和世 界上最令人 向往 的旅游 目的地之一 , 本文从体 育旅 游的生态效益 、 文化效益 、 经济效 益、 社会效益 角度 , 针对丽 江体育旅 游现状 , 充分发挥丽 江的地缘 和区位优势 , 发展体 育旅游客观评价 、 保持 生态平衡 , 立产业观 、 树 效益观 , 加强建设 , 开发复式体育旅 游, 打造丽江体育旅游文化 , 加强法律建设等措施 , 以保证体育旅游的可持 续发展 把丽江建设成为 滇西北旅 游、 大香格 里拉生态旅游的中心和示范区, 成为中国大西南旅 游圈的 闪光点。丽江有条件 、 有基础、 有能力 实现这一 目标。
[ 键 词 ] 育 旅 游 体 育 活 动 丽 江 体 育旅 游 体 育旅 游产 业 旅 游 者 体 育 资 源 资 源 优 势 关 体
前 言
体育旅游是近年来世界各 国发展 较快的一种体 育旅 游产品 ,对世 界各 国体育旅游业的发展起到 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 体育旅游 : 是指 旅游者在旅游中所从事的各种体育娱乐 、 身 、 健 竞技 、 复 、 康 探险和观赏 体育 比赛等活动与旅游地 、 旅游企业及社会之间 的关系总 和。 指旅游者 以参加或观赏各类健身娱 乐 、 育竞 技 、体育交流 等为主要 目的 的旅 体 游, 比如森林旅游 、 山 、 登 攀岩 、 探险 、 加体育 比赛 以及一些传 统 的民 参 族体育项 目等。 目前在美 国、 加拿大 、 国 、 国 、 士和荷 兰等旅游发 英 法 瑞 达 国家, 参与特种体育旅游风靡全境, 成为一种时 尚。 体育旅游新动 向, 并 渐成新潮流 。 据世界旅游组织 ( O) WT 统计, 近年在世界旅游群体 中, 以消 遣娱乐 、 健身康复为 目的的旅游者所 占比例最大 。我 国在 18 9 6年, 虽亦 成立 了诸如 中国国际体育旅游公 司等 团体,但体育旅游在 国内的兴起, 却在 1 9 94年以后。体育的 目的是强 身健 体 , 为革命 的本钱 做最基础的 准备 , 做一个从身体到心理 , 到生活方式 都健 康的健全人 。旅 游的 目的 也是身心健 康 , 把人从庸 常 的生 活节奏 里拉 出来 , 通过 场景切换 , 以愉 悦的美景美食让 人得到积极的力量。

丽江旅游攻略 游览白沙古镇 了解纳西族的文化传承

 丽江旅游攻略 游览白沙古镇 了解纳西族的文化传承

丽江旅游攻略游览白沙古镇了解纳西族的文化传承丽江旅游攻略游览白沙古镇了解纳西族的文化传承丽江,是一个充满着神奇与魅力的地方。

如今,丽江的旅游业发达,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索这座美丽的城市。

其中,白沙古镇作为丽江的重要景点之一,以其独特的纳西族文化吸引着游客们的目光。

本文将向您介绍丽江旅游攻略,带您游览白沙古镇,深入了解纳西族的文化传承。

一、白沙古镇的概况白沙古镇位于丽江市古城区以北,距离丽江古城约10公里,是纳西族的聚居地之一。

白沙古镇地处长白山脉的山麓,四周环山,景色幽美。

这里保存着丰富的传统建筑和纳西族的文化遗产,是丽江地区少有的具有纳西族传统特色的古镇之一。

二、游览攻略1. 交通指南前往白沙古镇,可以选择乘坐丽江古城区内的公交车,也可以选择租赁自行车或出租车。

如果您乘坐公交车,可在古城长途客运站乘坐27路或44路公交车,经过大研村站下车,然后步行前往白沙古镇。

如果您选择租赁自行车或出租车,可直接导航至白沙古镇。

2. 游览线路游览白沙古镇可分为三个主要的景点,分别是:- 白沙古镇的古建筑群- 白沙古镇的纳西族文化街区- 白沙古镇的特色手工艺品店首先,您可以先游览白沙古镇的古建筑群,欣赏传统建筑的独特风格。

这些古建筑大多保存完好,展现了纳西族建筑的魅力,如纳西族的传统民居、府邸等。

接下来,您可以进入纳西族文化街区,深入了解纳西族的文化传承。

这里有各种文化展示,如纳西族传统服饰、风俗习惯等,以及一些艺术表演等活动。

您还可以品尝到正宗的纳西族传统美食,感受纳西族的独特魅力。

最后,您可以前往白沙古镇的特色手工艺品店,选购一些纳西族传统手工艺品作为纪念品。

这些手工艺品包括纳西族的刺绣、木雕、银饰等,精美绝伦,具有纳西族的独特风格。

三、了解纳西族的文化传承纳西族是丽江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他们的传统文化遗产通过古镇白沙得以保留并传承至今。

1. 纳西族的建筑特色纳西族的传统建筑以木材为主要材料,结构复杂而精致,融合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

体育旅游的成功案例

体育旅游的成功案例

体育旅游的成功案例体育旅游的成功案例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体育运动和旅游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体育旅游逐渐成为了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

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在旅途中可以享受到体育锻炼的同时,也能领略到美景与文化的魅力。

在这个背景下,一些体育旅游的成功案例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成为业内的典范和标杆。

本文将结合相关数据和案例,对几个体育旅游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山地自行车旅游山地自行车旅游是指以骑行自行车为主要方式,与山地、森林、湖泊等自然环境亲近和融合的一种旅游方式。

近年来,山地自行车旅游在国内越来越受欢迎。

以云南大理、贵州黔东南、四川西昌等地为代表的山地自行车旅游线路,因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挑战性的路线,得到了广大游客的青睐。

二、越野跑旅游越野跑是指在山地、森林、沙漠等复杂地形下进行的长距离越野训练或比赛。

随着越野跑运动在国内的快速发展,越野跑旅游逐渐成为了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也成为了越野跑爱好者们的独特选择。

以人民大会堂前广场、北京野鸭湖、北京十三陵长城等为代表的越野跑赛事,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领略到当地的自然风光和文化氛围。

三、滑雪旅游滑雪运动是一种在雪地上进行的运动项目,也是冬季旅游的一种重要形式。

中国自然条件适宜发展滑雪运动,滑雪旅游在国内越来越受欢迎。

以长白山、鸟鼠峰、井冈山等地为代表的滑雪旅游区,以其优美的雪景和丰富多彩的配套设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体验。

四、马术旅游马术旅游是指以马术运动为主题,通过马术比赛、骑行、马术表演等形式,体验马文化、感受自然风光的一种旅游方式。

以内蒙古草原、云南丽江、山西平遥等地为代表的马术旅游线路,以其独特的文化氛围和自然风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索。

五、深度体验旅游深度体验旅游是指通过参与、沉浸、体验、互动等形式,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生态环境等,并融入其中的一种旅游方式。

以云南丽江小镇、四川稻城亚丁、台湾阿里山为代表的深度体验旅游线路,因其独特的人文风情和自然风光,成为了越来越多游客心中的梦想之地。

丽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丽江市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丽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丽江市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丽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丽江市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丽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0.12.18•【字号】丽政办发〔2020〕85号•【施行日期】2020.12.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体育,健康促进正文丽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丽江市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丽政办发〔2020〕85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丽江市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0年12月18日丽江市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9〕43号)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云政办发〔2020〕22号)精神,激发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热情,加快推动我市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制定如下方案。

一、壮大体育产业市场主体(一)支持体育企业创新发展。

发挥政府资金引导带动作用,鼓励具有自主品牌和竞争实力的体育企业创新发展,延伸产业链,引导各类中小微体育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鼓励社会力量创办体育俱乐部,培育和引进专业化赛事推广和运营机构。

〔市教育体育局牵头;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配合〕(二)推进体育创新平台建设。

借助“一部手机游云南”、“丽江古城游”等平台,建立多维传播网络,鼓励搭建体育产业公共服务平台。

推选服务业绩突出、品牌影响力强的服务平台申报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鼓励市内体育企业参加全国体育科技创新大赛及全省创新创业大赛。

〔市教育体育局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配合〕(三)推动体育社会组织发展。

体育社会组织符合直接登记条件的,可直接向民政部门依法办理登记。

浅谈丽江的节庆旅游开发对策

浅谈丽江的节庆旅游开发对策

浅谈丽江的节庆旅游开发对策作者:张蕊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10期摘要:丽江少数民族节庆活动众多,开发节庆旅游既能够丰富丽江旅游内容,又能突破当前旅游业的发展瓶颈。

结合丽江节庆旅游的发展现状,提出依托民族节庆文化资源,通过市场运作的方式,来运作和塑造丽江节庆旅游,以期开创丽江旅游新篇章。

关键词:丽江;节庆旅游春节前后,云南丽江发生的恶性打人事件,使得社会上的很多人都不敢丽江旅游了。

其实,丽江的节日旅游有很多优势,也有很多值得开发的项目。

云南丽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有纳西、白、傈僳、彝、摩梭、藏、怒、普米、苗族等,这些少数民族都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如傣族的“巡田坝节”、景颇族的“播秧节”等等。

为此,结合丽江旅游的文化特征,并围绕创造、发挥和放大民族节庆的欢乐气氛,促进丽江节庆旅游的开发。

一、丽江节庆旅游开发的事实依据(一)开发节庆旅游能够丰富丽江旅游品牌以少数民族传统活动为主题的民族节庆活动,由于其形式多样多彩,且多以传统活动内容为主,具有较强烈的能动性。

这对于参与其中的旅游者来说有助于调动人们参与其中的积极性,旅游也会变得更加真实,能够满足旅游者对异域民俗文化的体验需求,如祭祀性的节庆活动,摩梭人的“转山节”让参与的人们充满敬畏。

其次,开发民俗节庆旅游项目会将地方文化以动态形式得以呈现,為地方旅游发展与民族文化对外传播带来更多的生机和活力。

而丽江就有极富标识性民族特色的如三朵节、火把节、剽牛节等,因此开发丽江节庆旅游有利于地方旅游品牌形象的建设,同时也会成为当地居民的民族性和民族文化精神寄托的展示平台。

(二)开发节庆旅游能够有效保护传统地方文化开发少数民族传统节庆,出发点是为了更好的展演出最原汁原味的文化场景,是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再现。

而且少数民族传统项目极富趣味性、参与性,可以带动广大群众参观和体验,对民俗的传播和保护大有裨益。

例如,丽江三朵节期间的东巴祭祀活动,庄重神秘极具民俗内聚力和吸引力。

浅谈民族体育节庆与体育旅游融合

浅谈民族体育节庆与体育旅游融合

浅谈民族体育节庆与体育旅游融合【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民族体育节庆与体育旅游融合的重要性及其发展前景。

文章从民族体育节庆的传统与现代发展入手,探讨其在文化传承和体育发展中的重要性。

然后,介绍了体育旅游的概念和特点,分析了民族体育节庆与体育旅游的联系,并提出了融合发展的实践案例。

还总结了民族体育节庆与体育旅游融合的优势,包括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在展望了民族体育节庆与体育旅游融合的未来发展方向,并对整篇文章进行了结尾总结。

通过对这一主题的全面分析,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探索民族体育节庆与体育旅游融合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民族体育节庆、体育旅游、融合、传统与现代、联系、实践案例、优势、未来发展方向、结尾总结。

1. 引言1.1 民族体育节庆与体育旅游融合的重要性民族体育节庆与体育旅游融合的重要性在于弘扬民族文化、促进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增进民族团结和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民族体育节庆与体育旅游的融合,可以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激发民众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热爱与参与热情,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体育旅游是一种结合体育竞技和旅游观光的形式,能够吸引更多游客参与,增加当地旅游消费,促进体育旅游产业的繁荣发展。

民族体育节庆与体育旅游的融合也是推动民族团结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举办各种体育赛事和节庆活动,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提升地方形象和知名度,进一步推动当地经济的蓬勃发展。

民族体育节庆与体育旅游的融合对于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1.2 本文研究的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民族体育节庆与体育旅游的融合,分析其重要性和优势,并通过实践案例展示融合发展的可行性。

通过对民族体育节庆传统与现代发展、体育旅游的概念和特点进行研究,本文旨在揭示民族体育节庆与体育旅游之间的联系,探讨如何通过融合发展实现双方的互补和共赢。

结合现实案例,分析民族体育节庆与体育旅游融合的优势,探讨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基于 SWOT分析法下云南省体育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基于 SWOT分析法下云南省体育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基于 SWOT分析法下云南省体育旅游发展模式研究龚雪梅;王建中【摘要】体育旅游是指依托和利用当地或异地的各类体育旅游资源,将各种体育活动与旅游活动相结合,以满足人们进行体育训练、竞技比赛、康体健身、休闲娱乐、观赏赛事等消费需求的所有活动和关系的总和。

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SWOT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方法对云南省体育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劣势、发展机遇(机会)、威胁等层面进行详细解读,建立云南省体育旅游SWOT分析框架,最后将云南省体育业与特色旅游业相结合,提出三种云南省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模式,旨在为云南省体育产业的综合发展献计献策。

%Sport Tourism refers to all the activities involving training, competition, fitness keeping ac-tivities, recreation and match viewing based on local or remote sport resources that combine sports and tourism. Based on literature research, SWOT analysis,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other methods, this paper first analyses the advantages, disadvantages, opportunities, hindrances and other factors concerning Yun-nan’ s sport tourism, then proceeds to establish an SWOT analysis framework for Yunnan’ s sport tourism before finally suggesting three development modes for it by combining the sports and tourist characteristics of Yunnan.【期刊名称】《楚雄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9【总页数】5页(P87-91)【关键词】云南;体育旅游;SWOT分析【作者】龚雪梅;王建中【作者单位】楚雄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云南楚雄 675000;楚雄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云南楚雄 67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719.31.前言SWOT分析法是一种适用于多领域的科学研究分析方法,主要是根据事物主体自身现状以及既定内在的条件进行分析,建立框架模型找出事物主体的优势、劣势及行业核心竞争力之所在的策略分析方法。

云南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问题及对策

云南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问题及对策
白族 、 拉祜 族 、 哈 尼族 、佤 族 等 l 5 个 民 国 家 级 自然 保 护 区 l 5处 ,包 括 哀 牢 山、 族 ,呈 大杂 居 、小 聚居 的分布 特 点 。不 同 文 山老 君 山 、西双 版纳 、苍 山洱 海 、 白马
民族 的交流与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但又独 雪 山等 ;3 A级 以上 旅游 景 区 4 6处 ,包括
中人 口在 5 0 0 0人 以 上 的 民族 有 2 6个 ,
胜区、三江并流风景名胜区、昆明滇池风 了云 南省 丰 富多彩 的 民族 文化 ,使 云南 省
的人 文地 理景 观 既具有 多 民族 文化 的融 合
性 ,又具 有其 他省 区所 不具 有的特 色性 。
除 汉 族 外 ,少 数 民 族有 2 5 个 ,世 居 的有 景名 胜 区 、丽江 玉 龙 雪 山风景 名胜 区等 ;
2处 ,包 括路 南 石 林 风 景名 川省 接壤 , 西 部 同缅甸接 壤 , 南部 与老挝 、 1 . 1 丰 富 多 彩 的 民 族 文化 旅 游 资 源 景 名胜 区有 l 云南 是我 国少 数 民族 最 多 的省份 ,其 胜 区、大 理风 景名 胜 区、 西双版 纳风 景名 越 南 相 连 。 特 殊 的 人 文 区位 环 境 , 造 就
1 _ 2 具有得 天独厚 的自然旅游资源 壤处 的弄 岛乡 ,东 至文 山州 富宁 县与 广西 客源 地旅 客 的吸 引,加 上交通 运输 ,如 机
体 育旅 游 作 为 体 育 与 旅 游 融合 的 一 交界 处的 剥隘 镇 ,北至迪 庆 州德 钦县 的羊 场数 量 少 、铁 路 网和 公 路 网 的 的不 完善 , 个新 兴 产业 , 良好 的旅游 资源 是体 育旅 游 开展 的前提 条件 ,而 云南 地 区得 天独 厚的 拉 ,南 至 西双 版 纳 州勐 纳 县 的 磨憨 附近 。

丽江旅游发展历程

丽江旅游发展历程

丽江旅游发展历程 Revised by Hanlin on 10 January 20211990年~1994年上半年是丽江旅游业发展的起步阶段,1990年到丽江旅游的海内外游客仅有9.8万人次,到1994年也只有21.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8100万元。

1994年9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在丽江召开滇西北旅游规划会议,明确了“发展大理,开发丽江,启动迪庆,带动怒江”的旅游发展思路,并提出把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在会议结束时提出的12条意见中,积极准备工作、将丽江古城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列为其中的工作重点之一。

会后,丽江市提出并实施了“旅游带动”发展战略,加强了机场、公路、玉龙雪山景区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落实省长现场办公会议的诸项工作,把旅游业作为骨干支柱产业进行重点培植。

丽江旅游发展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到1995年游客人数增加到了84.0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增加到了2.4亿人民币。

1995年上半年,省政府正式同意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政府提出的申报要求,并上报国家有关部门。

同年6月,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主持会议,召集国家8位A级专家进行论证,正式确定丽江古城、平遥古城、苏州园林为我国1997年度世界遗产申报项目。

丽江古城为首选项目。

同年12月25日,丽江县政府决定成立申报工作组,申报工作全面展开。

1996年2月3日,丽江发生了全国瞩目的7.0级大地震。

丽江又抓住“2.3”大地震机遇,加大丽江的对外宣传,让世界了解丽江,让丽江走向世界;利用恢复重建的机遇,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旅游业发展;同时利用恢复重建的条件,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同时,加快了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步伐,并取得成功,游客大幅增加。

1997年12月4日,意大利那布勒斯世界遗产大会上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填补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尚无文化遗产的空白。

随后,丽江游客大幅增加。

经过1996年至1998年三年的地震恢复重建,丽江由云南改革开放的末端走向前沿,成为中国西部极具发展活力的少数民族地区之一。

云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研究

云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研究

云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研究黄书雷(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四川成都650221)摘要:随着交通信息的高度联通,旅游活动空间范围明显扩大,个体旅游活动次数显著增加,对地处西南地区旅游大省云南而言,顺应这一趋势变化,加强西南区域旅游合作,发展功能性旅游,能够创造出旅游业发展的新空间,支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从西南5省市区旅游发展实际出发,以旅游经济学有关理论为支撑,得出云南具有加强西南区域旅游合作、发展功能性旅游的良好基础,力求结论为政府向省会城市、交通便利区、功能性旅游目的地加大投资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旅游合作;功能性旅游;高质量发展;云南中图分类号:F592.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994(2020)05-0084-05目前,旅游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其具有促进经济增长和国民财富分配的双重作用。

未来云南旅游业发展面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面对这一形势,加强西南区域旅游合作,打造“功能性旅游”,将为云南旅游业发展创造新的空间,支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一、加强西南区域旅游合作、发展功能性旅游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支撑(一)加强西南区域旅游合作将为云南带来更多的游客量西南区域旅游合作指与周边四川省、重庆市、贵州省、广西等地区加强旅游合作,以达到旅游资源整体利用、旅游业发展共赢的目的。

对云南而言,加强西南区域旅游合作,有利于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方面,加强西南区域旅游合作有利于推动西南各省互送客源,增加入滇游客数量。

加强区域旅游合作互送客源、拓展旅游业发展新空间的规律,已被实践检验。

例如,欧盟设立了欧盟旅游咨询委员会,促进大区域旅游合作,明显提升了客流量,使旅游业成为12%人口的就业大产业,使欧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和最强的旅游经济区域。

我国长三角地区加大区域旅游合作,由区域旅游合作逐渐发展到相互毗邻的城市联合行动,打造无障碍旅游区,建设长三角国际旅游圈,区域内各省游客互相“串门”,联合吸引全世界游客,一年旅游收入占全球近9%,是中国最主要的旅游目的地。

古镇怀旧旅游产品开发研究——以云南楚雄黑井古镇为例

古镇怀旧旅游产品开发研究——以云南楚雄黑井古镇为例

古镇怀旧旅游产品开发研究——以云南楚雄黑井古镇为例郭向阳【摘要】怀旧是个人的一种情感自觉,是对过去某种事物和文化“不约而同”的情感认同和亲和.在现代社会快节奏和外来文化对现实家园的冲击下,人们感觉到现实的自我已经与真实的自我相脱节,希望通过怀旧来重温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总结以往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以云南楚雄黑井古镇为例,探讨了满足游客怀旧情感需求和提升当地旅游发展潜力的物质文化怀旧旅游产品形态、非物质文化怀旧旅游产品形态、生态文化怀旧旅游产品形态、整体性怀旧旅游产品形态和旅游服务中的人文关怀等旅游产品类型的开发,树立了古镇旅游产品开发的范式.【期刊名称】《南阳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16)006【总页数】5页(P39-43)【关键词】怀旧;怀旧旅游;旅游产品形态;黑井古镇【作者】郭向阳【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0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0怀旧(nostalgia)最初起源于希腊语,本意是因思念家乡而感到悲伤、痛苦.20世纪50年代的西方正处于后工业时代,在这一时代人们缺乏精神支柱和生存意念,随着怀旧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受人瞩目,这种现象淡化了其最初的生理、心理学意义,凸显了其在社会学中的作用[1].中国人自古就有怀旧情结,唐有韦庄的“辛勤曾寄玉峰前,一别云溪二十年.三径荒凉迷竹树,四邻凋谢变桑田”;宋有陆游的“不须强觅前人比,道似香山实不同”;明有皇甫汸的“寺寻白社僧犹在,宅访青溪客已非”等等.如果说古人的怀旧是一种思亲念故的表达,那么当今的怀旧则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对现今人们怀旧情感的实践路径与旅游产品开发的结合研究,对旅游受众群体多元化旅游需求和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提升意义重大.怀旧是现代人情感的表达和释放,而作为践行游客怀旧心理的怀旧旅游也越来越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在怀旧与旅游的关系方面国内外学者进行了以下研究:Jakov 认为人隐藏的怀旧感使其放弃了朝拜神圣的宗教,当代旅游现象已成为世俗替代宗教的需要[2].George Hughes指出苏格兰旅游发展更容易从风光、怀旧和“格子”遗产等类型的旅游资源着手,提高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3].Dimitri Ioannides和Mara W. Cohen Ioannides指出宗教怀旧朝圣是犹太人在美国主要的旅游形式[4].Catherine Vesey等通过对比了新奥尔良以前的红灯区,说明历史已经恢复成旅游产品来维持城市的吸引力[5].Greg Ramshaw等将怀旧体育旅游做出更合适的分类,即有形的不动产遗产、有形的可移动的体育遗产、非物质体育遗产和商品服务的体育遗产[6].Kiernan O. Gordon基于怀旧情绪与记忆通过一个跨学科的视角对后现代主义的棒球场体育旅游吸引力进行了探究[7].Heetae Cho等研究了体育旅游背景下怀旧的概念模型,对过去体育进行了重新分类[8].Aliana Man Wai Leong等调查了怀旧因素对旅游目的地形象、体验价值及其对后续行为意向的影响,并发现以怀旧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在许多国家越来越受欢迎[9].相对于国外的研究成果,国内学者对怀旧与旅游的关系研究比较缺少,研究时间晚于国外,张晓萍等通过对当代旅游业开发中现象的分析与考察,阐述了怀旧是大众旅游文化进程的本质之一[10].刘婧[11]、郑宇飞[12]认为通过怀旧文化能够提高古镇和城市的旅游竞争力.燕玉霞等从人类学中“怀旧”的视角来看乡村旅游,并简单阐述和分析了乡村旅游与怀旧旅游的关系[13].谭杰倪等从怀旧情结的角度来探析怀旧旅游,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对策[14].熊剑锋等认为怀旧旅游是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动机在于人们对传统文化及人本主义家园的追寻[15].王崎娜在查阅、梳理国内外有关怀旧情感驱动因素及其对景观偏好影响理论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将怀旧情感影响因素划分为个人因素和景区因素[1].对云南古镇的研究方面,康琳对制约云南黑井古镇的因素和对策进行了研究[16].杨丽君通过回顾文献资料、实地走访调研等方法,对云南古镇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进行了分析与研究[17].杨晓鸿探析了丽江古镇的过度商业化现象,并提出了古镇可持续发展的对策[18].李靓[19]、胡瑾[20]分别对云南历史小镇的物质空间环境及其保护和云南沙溪古镇文化景观及其保护策略进行了研究.综上可知,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怀旧旅游的概念模型探析、怀旧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分类、旅游目的地的影响等方面;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怀旧的内涵、作用、怀旧文化、驱动因素及存在问题和对策等方面;对云南古镇研究主要集中在商业化、开发保护、景观分析和发展制约因素研究等.国内外学术界对怀旧旅游的理解不断深入,研究理论不断丰富,但对怀旧旅游的定义仍存在分歧,类别尚未形成划分标准;研究方法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范式,大多以定性研究为主;理论方面,形成规范的理论研究体系尚待时日,尤其是对古镇旅游资源丰富的云南省很少有学者基于旅游怀旧情感的旅游产品开发开展相关实践性研究.鉴于此,本文以云南楚雄黑井古镇为例,基于游客怀旧情感需求,探讨基于游客怀旧情感需求的旅游产品开发,满足现代人借助已经渐去消失的文化记忆和想象来平衡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抗衡紧张的现代文明,为古镇旅游发展潜力提升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发展怀旧旅游,挖掘旅游产品的潜力,适应全域旅游发展趋势和满足游客旅游多元化的需要,进行怀旧旅游产品开发,提升古镇的旅游发展潜力.开发怀旧旅游产品的作用可以从景区角度、市场角度和游客角度分析.2.1 提升景区旅游产品内涵和旅游整体竞争力面对激烈竞争的旅游市场,单纯的旅游观光产品已经失去了竞争的优势,要想在旅游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进一步挖掘景区的内涵,顺应市场的需求,对旅游景区进一步的提升和改造,开发具有本地特色和市场需求的怀旧旅游产品,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旅游景区的整体竞争力.2.2 拓展旅游市场,增加游客接待量鉴于旅游资源的不可移动性和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决定了旅游资源没有有效的营销宣传就不会带来大量的客流量.“怀旧”旅游产品的开发有利于产生景区的宣传效应,顺应旅游市场发展的要求和利于景区优势资源潜力的发挥,为景区带来源源不断的客流和更丰厚的利润.2.3 满足游客的多元化旅游需求怀旧旅游兴起的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现代性引致的种种后果,其中最严重的即是“家园”的日渐失落[15].现代人们逐渐感觉到传统家园的安全感、温馨感正在被现代性文化消解.因此,他们找到了一种弥补丧失家园失落感的方式,即通过怀旧旅游来复归精神家园.怀旧旅游产品的开发为人们送来了怀旧情感释放的一剂“良药”.黑井古镇位于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的“恐龙之乡”——禄丰县,东南距禄丰县城98 km,距昆明200 km,南至楚雄75 km,成昆铁路贯穿全境.古镇以其古色古香的小镇气息和历史文化遗产保存的完整性,先后于1995年、2006年入选云南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云南十大旅游名镇”;2007年入选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和省级文明风景区;2010年入选中国旅游文化名镇、云南旅游名镇;2011年,继续入选云南省文明风景旅游区、全国文明村镇等.黑井古镇曾经为滇中繁华的经济重镇,是“西南丝绸之路”上闻名遐迩的“盐都”.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四方客商向这里云集,各种文化在这里相互渗透,促成了地方、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相互融合的多元文化体系,形成了黑井独特的建筑文化、宗教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饮食文化,留下了丰富的旅游资源.按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分类标准,黑井古镇内主要旅游景点34处,其中,地文景观类2处、水域风光类1处,古迹古建筑类27处、民俗风情类4处(表1).至今,黑井仍保留着较为完整的传统城镇格局,古镇风貌依旧,历史遗留痕迹清晰,特色鲜明,被誉为“明清盐文化博物馆”和“明清社会活化石”.基于旅游产品的不同物质载体,从宏观和微观的视角,建议开发物质文化怀旧旅游产品形态、非物质文化怀旧旅游产品形态、生态文化怀旧旅游产品形态、整体性怀旧旅游产品形态和旅游服务中的人文关怀等宏观产品形态.下设具体的微观产品类型如图1所示. 3.1 物质文化怀旧旅游产品形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文化是一个地方精神文化产生的初级土壤,其发达程度决定了一个地区精神文化层次的高低.资料来源:根据相关旅游网站和实地调研所得3.1.1 怀旧之建筑文化产品.建筑是黑井古镇最直接的名片,也是旧时黑井给后人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对黑井古建筑怀旧旅游产品的开发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开发街道商业经营者的民居.包括铺面、铺台和天井.这是对汉地城镇街道从事中小型商业经营的典型民居的怀旧,道出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情趣.(2)开发一般灶户和煮盐作坊结合的民居.大多为楼房,没一定格式,看起来较单调,这是基于工业式民居的怀旧体验.(3)开发“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大工商业主和官僚的住宅.较有代表性的为武家大院、王家大院等,这是开发的重点怀旧旅游产品,这里有绘有花鸟人物和山水的檐瓦、雕有图案的须弥座上的石狮驮撑的木柱和绘有水墨山水和花鸟的砖柱.置身其中,感觉自己仿佛穿越时空融入到了明清时代建筑的殿堂.3.1.2 怀旧之盐文化产品.“煮盐垒银高碧玉,敲诗煮酒小梁园”是对当时人们财富和生活场景的真实写照.对盐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集中在以下方面:(1)开发古法制盐作坊.其位于镇区靠北边缘,有晒卤台、盐池等,体验盐的生产工艺流程,怀旧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精神.(2)建设盐文化博物馆,演示社会发展过程中盐的发现、生产及食用的整个过程,怀旧古人在整个生产中的劳动情景,整理和珍藏历史遗失的文化,满足现实中人们对审美和知识的怀旧需求.(3)开发盐雕旅游小商品.盐雕象形物、盐雕工艺品和盐雕生活用品是未来开发的对象,让游客在买到盐文化商品的同时触碰和领悟盐文化的博大精深.3.1.3 怀旧之古遗迹文化产品.历史就像一本厚重的教科书,翻开的每一页都代表着一个时代.古遗迹旅游资源就类似于教科书和活化石,铭刻着那个年代的记忆.对古遗迹怀旧文化产品的开发表现在以下方面:(1)修缮庆安堤.庆安堤为黑井人民防洪灾和泥石流所建,始筑于1716年,用铁铆扣的红砂石条而成,堤坝施工精致,坚固无比.来此怀旧,感受与体验黑井人民与大自然做斗争的智慧.(2)怀旧古戏台.位于大龙祠内,为当时的黑井人民休闲娱乐的场所,铭刻了历史的记忆,来此领略先人们豁达的处世态度和浓郁的生活文化气息.3.2 非物质文化怀旧旅游产品形态非物质文化,即精神文化、民族文化和名人文化.它是怀旧旅游产品开发的核心和灵魂,任何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的开发都需要文化作为骨架和支撑,这一点在怀旧旅游产品开发上显得尤为重要.3.2.1 怀旧之民族文化产品.由于黑井本地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相互交融,促进了黑井当地文化的包容性和极核性.黑井的民族构成主要有汉族、彝族和回族,彝族占大多数,故当地的民族风情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集中在以下方面:第一,对当地怀旧民族文化产品的开发应集中于彝族的火把节、“三跺脚”等民族歌舞和传统习俗;第二,以回族的开斋节、古尔邦节等作为当地民族怀旧文化产品的补充和完善;第三,当地集聚了各个少数民族,他们有各自光鲜的服饰文化和诱人的美食文化,可以考虑开发民族服饰展演会和美食文化节等怀旧民族文化产品,给游客带来视觉和味觉的感官刺激,从而宣传古镇浓厚的文化底蕴,使游客在怀旧的同时享受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3.2.2 怀旧之名人文化产品.发掘、保护、利用历史名人文化是做强旅游文化事业和旅游文化产业、提升旅游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发掘地域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途径.对怀旧旅游产品的开发,名人文化旅游产品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黑井随着盐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也造就了许多名人,他们见证了古镇由盛转衰的变迁,代表着盐文化的发展方向.典型的代表有国民党司令朱培德和“移卤就煤”的发起人张冲[21].因此,对名人怀旧文化产品的开发可以通过参观名人故居、了解名人成长历程等形式达到对历史名人文化品牌的树立,使游客树立生活中的榜样,为自己储备生活中的精神食粮.3.3 生态文化怀旧旅游产品形态开发生态文化怀旧旅游产品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使旅游产品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生态文化怀旧旅游产品主要表现为红砂石景观.古镇的建筑石材大多取自当地丰富的红砂石原料,独特的红砂石成了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比如文笔塔、节孝总坊等都以红砂石为原料建成.象征着人文与自然生态的融和与和谐统一.这些与红砂石有关的景观划归为生态文化怀旧旅游产品.3.4 整体性怀旧旅游产品形态旅游线路是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整体性怀旧旅游产品是指对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周边合力发展,表现为以黑井怀旧旅游产品特色的区域内外旅游线路的打造,以点带面,形成合力,带动区域内外旅游景区的联动发展,提高区域旅游的整体竞争实力,践行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3.4.1 区域外部怀旧旅游线路的组织.结合黑井古镇旅游资源状况和依托现有的旅游交通通道,打造形成连接区域内外互联互通的网络化旅游通道,吸引远程和周边县市的旅游者.在轴形线路表现为:昆明—武定—黑井—攀枝花、昆明—武定—黑井—攀枝花—丽江;环形线路表现在:黑井—新华—大姚—永仁—黑井、昆明—武定—黑井—永仁—大姚—禄丰—昆明、昆明—武定—黑井—永仁—宾川—祥云—昆明等.3.4.2 区域内部怀旧旅游线路的建设.根据县域的旅游资源和景区分布特点,打造县域内部之间的旅游通道,主要表现为节点状旅游线路:黑井—禄丰、黑井—元谋、黑井—广通等.3.5 注重旅游服务中的人文关怀怀旧旅游者往往是产生于主观内心的召唤,与研学旅游、商务旅游的旅游者受客观因素的吸引相异.其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动机,与主体自身的因素息息相关.首先,基于怀旧旅游市场角度,怀旧旅游群体大多以老年人居多,受制于身体因素,面临着旅游过程中较大的体力、耐力挑战.其次,从心理学视角看,怀旧旅游者尝试找回美好的“家园”记忆,寻找归属感、安全感和温馨感,需要借助旅游经营者和相关人性化服务设施来满足怀旧旅游者的需求.因此,要认识到旅游服务的人文关怀是无形的旅游产品,需要旅游景区提供贴心的旅游服务和人性化的基础设施等人文旅游产品,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方能使怀旧旅游者重温往昔的温馨记忆.由于本文对古镇旅游产品开发的研究是在怀旧旅游产品研究方法和理论不成熟的基础上完成的,只是一种积极性的探索,可能存在着研究的不成熟与不足.今后,对于怀旧旅游产品的研究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坚持发展和动态的观点,针对受众群体的不同怀旧情感需求和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资源特色,开发出既能满足游客怀旧心理需求又能发挥当地旅游资源特色的怀旧产品.此外,总结国内外学者们研究的一般共性,坚持从一般到特殊,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不断对怀旧旅游研究理论和方法升华,更好地应用于旅游实践,使古镇旅游资源价值发挥最优,满足不同受众群体日益强烈的怀旧情感需求与体验.【相关文献】[1] 王崎娜.怀旧旅游中怀旧情感及景观偏好影响因素研究:以古镇旅游为例[D].蚌埠:安徽财经大学,2015.[2] JAKOV .Religious and social determinants of pilgrimage [J].Church in the world,1987, 22 (4):4-20.[3] GEORGE Hughes.Tourism and the environment:a sustainable partnership[J].Scottish Geographical Journal, 1996,112 (2):107-113.[4] DIMITRI Ioannides,LOANNIDES M W C.Pilgrimages of Nostalgia: Patterns of Jewish Travel in the United States[J].Tourism Recreation Research, 2002,27(2):17-25.[5] CATHERINE Vesey,FREDERIC Dimanche.From Storyville to Bourbon Street: Vice, Nostalgia and Tourism[J].Journal of Tourism and Cultural Change,2003,1(1):54-70.[6] RAMSHAW G,GAMMON S.More than just Nostalgia Exploring the heritage/sport tourism Nexus[J].Journal of Sport &Tourism, 2005,10(4):229-241.[7] GORDON K O.Emotion and memory in nostalgia sport tourism: examining the attraction to postmodern ballparks through an interdisciplinary lens[J].Journal of Sport & Tourism, 2013,18(3),217-239.[8] CHO H, RAMSHAW G, NORMAN W C.A conceptual model for nostalgia in the context of sport tourism: re-classifying the sporting past[J].Journal of Sport & Tourism,2014,19(2):145-167.[9] LEONG A M W, YEH S S, CHANG L H.Nostalgic tourism in Macau[J].Journal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Technology, 2015,6(1):89-99.[10]纳尔逊·格雷本,张晓萍,刘天曌.旅游、现代性与怀旧[J].民族艺术研究,2003(5):40-47.[11]刘婧,张培.论怀旧文化促进重庆古镇旅游竞争力的提升[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509-512.[12]郑宇飞.怀旧文化与城市旅游吸引力提升[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8(24):12-13.[13]燕玉霞,徐娟,苏晓茗.从人学的视角看乡村旅游与怀旧[J].商场现代化,2009(5):244.[14]谭杰倪,曾文萍,刘学强.怀旧旅游及其开发探索[J].市场论坛,2010(1):82-84.[15]熊剑峰,王峰,明庆忠.怀旧旅游解析[J].旅游科学,2012,26(5):30-37.[16]康琳.制约云南黑井古镇旅游开发的因素及对策[J].新西部,2009(12):84.[17]杨丽君.论云南古镇美学价值在旅游开发中的运用[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4,26(2):48-51.[18]杨晓鸿.古镇旅游的商业化现象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云南丽江古镇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5(31):117-120[19]李靓.云南历史环境的物质空间环境及其保护[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2.[20]胡瑾.云南沙溪古镇文化景观及其保护策略研究[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14.[21]朱佳.腾冲和顺古镇旅游开发中的保护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6.。

体育旅游在滇西北地区的安全策略研究

体育旅游在滇西北地区的安全策略研究

滇西北是云南六大旅游 区之一 ( 其余 5 个旅 游区为滇 中、 滇西 、 滇西南 、 滇东南 、 滇 东北旅游 区) , 本文采用 文献 资料 、 实
温, 云南省为我国的 山地 大省 , 山地 资源非 常丰 富, 有着 得天
独厚 的 自然 条件 , 而滇西 北地 区例如 梅里雪 山 、 哈巴雪 山、 白
山活动已有 近5 0 0 0 余人 , 而且每年还有很 多登 山爱好 者到 哈 巴村进行 登山活动 。 丽 江与迪 庆旅游片 区中 , 形 成的“ 大玉 龙旅游 区” 是体育 旅游爱好者进行 不同类型 户外运 动的场所 , 据 初步统 计仅 丽 江玉龙 县就 拥有 4 3条 户外运 动线路 , 包括 山地 徒步 、 山地 竞
地考察 等研究方法发现滇西 北体育旅游 的安全现状 总体不容 乐观 , 事故发生 的频 率呈现上升趋势 , 这不但成为户外运 动业
发展 的瓶 颈 , 而 且 为滇 西北 旅 游度 假 区域 的管 理带 来 隐患 。
虽然 户外 运动安全 问题 开始 引起各 界重视 , 但 基于 户外运 动
马雪 山、 玉龙雪山和苍 山等 因其 得天独 厚的优 势吸 引着全球
速、 山地 自行车 、 溯溪 、 定 向运 动 、 攀岩、 漂流 、 探洞 等 , 每年 均
呈现发展态 势 ; 此外“ 大玉龙旅游 区” 由于 自然环境 、 安全与 管 理等 因素的原因 , 有 的项 目在旅 游区 已经禁止 , 例 如滑雪项 目
1 滇西北地 区体育旅游 的现状
1 . 1 区域旅 游 业发 展带 动体 育旅 游发 展
近几年来滇西北地 区以其独特 的魅力在全 国旅 游业发展 的汹 涌势头格外引人注 目, 根据旅游 区划分 的原则和方法 , 按

丽江体育休闲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丽江体育休闲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丽江体育休闲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季文;陈文华
【期刊名称】《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036)006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访谈等研究方法对丽江体育休闲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理清存在的问题,提出以旅游业带动体育休闲产业及政府、企业、高校共同促进丽江体育休闲产业发展的对策.
【总页数】5页(P121-125)
【作者】季文;陈文华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基础教学部,云南丽江674199;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基础教学部,云南丽江67419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0-052
【相关文献】
1.丽江市青少年足球运动的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J], 和学究
2.丽江假日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J], 李云
3.旅游型城市发展体育休闲产业的优势分析与对策研究r——以丽江为例 [J], 季文;曹冲
4.丽江小学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J], 和润生
5.云南省体育休闲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J], 秦琴;黄佺;赵化斌;关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丽江体育旅游研究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和访谈法,在研究丽江体育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运用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分析丽江体育旅游场域的形成以及丽江体育旅游场域的结构和特点,提出“体育旅游场域”概念。

对当前丽江体育旅游发展模式提出“加强政府规划引导,组建体育旅游组织机构,出台有关政策法规;加大投入力度,加快体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引进专业人才,提高专业化水平;突出重点,挖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等建议。

关键词:场域理论;丽江;体育旅游中图分类号:G 8005 文章编号:1009783X(2015)01012104 文献标志码:AAbstract:By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investigation and interview,this paper,on the basis of the development sports tourism in Lijiang,analyzes the formation of Lijiang sports tourism field as well as the struc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and proposes the concept of “sports tourism field”based on Bourdieu’s field theory.In accordance with the current sports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 in Lijiang,it proposes to strengthen the government planning guidance,formsports tourism organizations,introduce relevant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increase investment,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tourism infrastructure,introduce professional talents,improve the level of specialization,and focus on developing the connotation of traditional ethnic sports culture and so on.Keywords:field theory;Lijiang;sports tourism收稿日期:20140919基金项目:2014年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4Y515)。

作者简介:刘继忠(1965―),云南丽江人,男,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社会体育。

作者单位: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丽江674100Lijiang Teachers Training College,Lijiang 674100,China. 随着旅游产业在全球的兴起及现代旅游大众化的形成,游客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体验旅游队多元化旅游转变,旅游的方式、内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和必然性越发凸显。

体育作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成为现代生活的一种追求和时尚,也是人类“体验”的最佳方式之一,由此,许多专家学者对“体育旅游”“体育旅游资源”做了大量的研究。

目前对“体育旅游”的概念尚无准确、统一、权威的表述和定论,然而对体育旅游和资源的分类研究越来越精细化,研究的内涵越发广泛。

丽江旅游自20世纪90年代末兴起,历经20余年的发展,一举成为世界的品牌,现今已成为丽江经济的支柱产业。

当前丽江体育旅游的理论研究相对薄弱,体育旅游资源的挖掘开发相对滞后,产业化水平较低,与“丽江旅游”这一知名品牌相差甚远。

为了丽江旅游的品位能够得到不断的提升,旅游经济产业可持续发展,需要从不同学科领域和不同视角进行全面的研究。

本文运用布迪厄“场域”中的“场域自主化”理论及“资本”“惯习”等概念,对丽江体育旅游现状进行分析研究。

1 关于“场域理论”“场域”一词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物理学概念,在随后的社会发展中应用于不同的学科领域。

心理学家库尔特?考夫卡认为“场域是关于人类行为的一种概念模式,指人的每一个行动均被行动所发生的场域所影响,而场域并非单指物理环境而言,也包括他人的行为及与此相连的许多因素”;库尔特?勒温认为“场是相互依存事实的整体”,勒温把场论作为一种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

而在皮埃尔?布迪厄的场域概念中,场域被定义为“位置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形构”[1]135。

每个场域都是以一个市场为纽带,将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连接起来。

2 体育旅游场域自20世纪70年代,从墨西哥村庄周末休闲度假为伊始,标志着现代旅游业在全球范围内陡然兴起,卷入旅游业发展的社会关系增多,为了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行动者之间的利益纷争,由此,社会成员按照旅游市场经济特定规律和要求共同建设的一个位置间客观关系的网络或形构(社会个体参与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旅游场域”已经形成。

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旅游场域不断趋于成熟,产品的精细化分类程度越来越高,在大众化旅游背景下,体育旅游成为旅游的一种类型和形式,是现代人一种新的时尚和追求。

体育旅游因其独具的体验性、参与性、探险性、观赏性、专业性等特点,必须具备特定的地理位置空间和与之匹配的场所设备,以及一些特殊的消费群体。

根据布迪厄“社会空间中有各种各样的场域,场域的多样化是社会分化的结果”的场域自主化理论分析得出,在丽江旅游中由旅游场域自主化过程中派生出的子场域“丽江体育旅游场域”已悄然形成。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把“体育旅游场域”这一概念理解为:体育旅游场域是旅游精细化分类后,在旅游场域自主化过程中派生的,围绕体育旅游现象而形成的客观关系网络或构型,是旅游场域的子场域。

由于不同地区的旅游场域以及它的成熟度不尽相同,体育旅游的资源、内容、形式和方法各具特点,形成的体育旅游场域也各有差异。

3 丽江“体育旅游场域”分析3.1 体育旅游及其分类体育旅游作为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兴旅游方式,学者们从体育学、社会学和旅游等不同视角对体育旅游及体育旅游资源的概念、分类、模式、功能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吉布森1998年提出“旅游者在短时间内离开自己的驻地到异地去参与或观赏与体育有关的活动”[2]。

韦德于2003年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角度提出“体育旅游是体育和旅游的结合体,是指不同的人在特殊场所里的相互交往过程中衍生的一种社会、经济和文化现象”[3]。

我国体育旅游以1985年西藏自治区体委成立为国内外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旅游爱好者提供服务的西藏国际体育旅游公司为标志,众多学者对体育旅游也做出了多种不同的解释。

闵健把“体育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当地的体育资源为基础,一定的体育设施为条件,以旅游商品的形式,为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提供健身健体、休闲娱乐、交际等各种服务于一体的经营性项目群”[4]。

韩忠培把“体育旅游作为旅游的一种分支或作为一种专业旅游,是以欣赏、观看或参与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旅行游览活动”[5]。

毛永新把体育旅游分为“旅游中的体育”和“体育中的旅游”2种类型。

纵观对体育旅游的界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体育旅游作了不同的解释和定义,虽然研究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都有着一些基本的共同点,都强调体育活动在旅游过程中的突出地位。

即体育旅游是以体育资源作为基础,在外出旅游过程中在限定空间内所进行的体育活动,体现出体育的竞技性、娱乐性和体验性等多重特性,验证了体育旅游是体育和旅游相结合的产物,它既有旅游的基本特征,又具有体育的基本属性,是体育与旅游的“耦合”,丽江体育旅游的发展也是伴随着丽江旅游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对于体育旅游及其资源的分类,专家学者也从不同视角、不同方法作了不同的分类。

金星火把“体育旅游资源分为冰雪体验类、户外赛事观赏类、湖泊河流类、民俗体育类和山地运动类5种类型”[6]。

刘晓燕把“体育旅游资源按性能分为健身性、娱乐、休闲、探险和观光型资源,按照属性分为山地、水体、体育赛事和民族体育资源,按照开发的视觉分为参与型和观赏型2项主类型和水体类、地貌风景、都市体育、生态体育、民俗民族传统体育和赛事体育6项次类型资源”[7]。

3.2 丽江发展体育旅游的条件3.2.1 地理区位丽江地处北纬26.86°,东经100.25°,北连迪庆藏族自治州,南接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邻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东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攀枝花市接壤。

这里有海拔5 596 m的高山,有著名的虎跳峡及东巴谷、高原湖泊泸沽湖,有至今尚未征服的处女峰玉龙雪山和离赤道最近的冰川公园,有三江并流的世界奇观,这些极具特色的自然环境为户外体育如漂流、蹦极、攀岩、登山、徒步和探险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丽江城区海拔2 418 m,长年气温平均13 ℃,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最佳的高原训练地区之一,是目前国家田径队的训练基地。

3.2.2 民俗体育文化丽江市境内有纳西族、彝族、傈僳族等12个世居少数民族,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诸多的东巴跳、飞石索、拨拨拉、打秋千、打磨秋等民族传统体育中,有些项目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发生了演变,一些项目在现今民族节庆活动中仍然在流传,有些已发展成为体育旅游项目。

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纳西族的“东巴跳”,“东巴”是丽江旅游的一张名片,东巴以其独具的原始性、唯一性引发历史、宗教、文学、艺术、体育、人类学等不同学科专家学者的研究兴趣,同时吸引着众多的游客。

3.2.3 客源保障1994年10月云南省“滇西北旅游规划会议”明确提出了发展大理,开发丽江、香格里拉,带动怒江的目标,确立了丽江旅游发展的里程碑,经过丽江人民不懈的努力,先后获得了“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记忆遗产、世界自然遗产”3项世界遗产和人类最适宜居住的城市、欧洲人最喜欢的城市等殊荣,丽江的名声一炮打响,旅游从此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丽江旅游产业逐步发展成为了丽江经济的支柱产业。

巨大的游客市场为丽江体育旅游发展创造了重要的外在条件,当前丽江正在进行的“四创二申”工作,为丽江的可持续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制度保障。

3.3 丽江体育旅游场域分析3.3.1 丽江体育旅游场域的形成“在高度分化的社会里,社会世界由大量相对具有自主性的社会小世界构成的,这些社会小世界就是具有自身逻辑和必然性的客观关系空间,而这些小世界具有的自身特有的逻辑和必然性也不可化约成支配其他场域运作的逻辑和必然性”[1]15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