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生物安全
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一、引言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转基因生物在农业、医药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然而,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为了保障公众健康、生态环境安全,我国制定了一系列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以下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二、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体系1. 法律法规我国制定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了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原则、要求、程序等。
2. 部门职责(1)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
(2)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
(3)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的有关规定,负责转基因食品卫生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
3. 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制度(1)按照潜在危险程度,将转基因生物分为四个安全等级:I、n、m、iv。
(2)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的标准和技术规范。
(3)转基因生物在研究、试验、生产、加工、经营、进口等环节,必须进行安全评价。
4. 转基因生物标识制度(1)对实施标识管理的农业转基因生物目录,由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调整并公布。
(2)转基因食品、饲料等应标注转基因成分、来源等信息。
(3)违反标识管理行为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5. 转基因生物进口管理制度(1)对进口转基因生物,实施安全评价、风险评估和审批制度。
(2)进口转基因生物必须符合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标准。
6. 转基因生物加工审批制度(1)对转基因生物加工企业,实施生产许可制度。
(2)加工企业必须符合相关安全标准和操作规程。
三、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实施与监管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转基因生物安全的认知。
2. 强化监管,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3. 完善技术检测体系,提高检测能力。
4. 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中国转基因标准
中国转基因标准1.转基因生物安全转基因生物安全是指通过基因工程或其他生物技术手段,将某种生物的基因或基因片段导入另一种生物体内,由此产生的新型生物及其产品的安全性。
中国政府对转基因生物安全实行分级管理,分类评价,并对转基因生物安全实行强制标识制度。
2.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转基因食品是指利用转基因生物技术获得的食品。
中国政府对转基因食品实行严格的安全性评价和标识制度。
在转基因食品上市前,必须经过严格的食品安全性评估,确保其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3.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中国政府要求对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实行强制标识制度。
标识应清晰、易读、易懂,并注明转基因生物的名称、种类、特征等基本信息。
对于进口的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也必须进行标识,并注明原产地和进口商等信息。
4.转基因生物研发管理中国政府对转基因生物的研发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
从事转基因生物研发的机构和个人必须具备相应的科研能力和技术条件,并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申报和审批。
同时,在研发过程中,必须遵守相关的安全和伦理规范,确保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和伦理道德。
5.转基因生物进出口管理中国政府对转基因生物的进出口实行严格的监管制度。
进口的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必须符合中国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并经过安全性评估和审批。
同时,出口的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也必须符合进口方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并经过审批和登记。
6.转基因生物环境释放和生产性试验要求中国政府对转基因生物的环境释放和生产性试验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
在环境释放和生产性试验前,必须进行严格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和安全性评价,确保其不会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同时,在试验过程中,必须遵守相关的安全和伦理规范,确保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和伦理道德。
7.转基因生物风险评估中国政府对转基因生物的风险评估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
风险评估应全面、客观、科学,并综合考虑转基因生物的特征、生态环境、人类健康等多方面因素。
对于存在潜在风险的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必须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确保其不会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转基因生物安全法
转基因生物安全法
转基因生物安全法是指对转基因生物的生产、流通、利用和进口、出口等活动进行管理的法律法规。
转基因生物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变了其遗传物质的生物体,其在农业、食品、医药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转基因生物安全法的出台,是为了保障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
转基因生物的生产和利用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而这些风险可能会对人类和生态环境造成潜在的危害。
因此,通过建立转基因生物安全法,对转基因生物的生产、流通、利用进行严格管理,可以有效降低这些潜在风险,保障公众的健康和环境的安全。
转基因生物安全法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要求对转基因生物的生产、流通、利用等活动进行许可和审批,确保这些活动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其次,要求对转基因生物进行风险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再次,要求对转基因生物进行标识和追溯,使消费者能够知晓和选择是否接受转
基因生物产品。
最后,要求建立相关的法律责任和惩罚机制,对违反转基因生物安全法的行为进行处罚。
转基因生物安全法的建立和实施,有利于推动转基因生物产业的健康发展。
一方面,通过对转基因生物进行严格管理,可以提高转基因生物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增强公众对转基因生物产品的信任。
另一方面,转基因生物安全法的建立也为转基因生物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为转基因生物的研发、生产和利用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和规范。
总之,转基因生物安全法的出台是促进转基因生物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它有利于保障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也有利于推动转基因生物产业的发展。
希望通过相关部门的努力,转基因生物安全法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和监管,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
二、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
观点 技术名称 伦理方面 克隆 人 技术方面 技术还不成熟 反对 违反了人类的 伦理道德观念 可通过 胚胎分级 、 染色体 基因诊断 、 检查 等方法解决技 术问题 支持
观点
技术名称
反对
支持
胚胎也是生命, 提供骨髓造血干细胞并 设计试管婴儿 杀死胚胎无异于 不会对试管婴儿造成损 “谋杀” 基因 检测 技术 方面 伤 很难用在具体医 有一些 遗传性 疾病检测 疗中 后可在早期采取措施
(5)现在大多数人反对设计婴儿性别,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试管婴儿也是由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的受 精卵发育而来的,在生殖方式上它属于有性生殖。
(2)试管婴儿的培育过程为:
(3)若获得同卵双胞胎可运用胚胎分割移植技术,即在 囊胚期,将内细胞团均分成两份,每一份经培养移植后
生物安全(对 生物多样性的 影响)
离有限、花粉存活时
间物原有的分
类地位、减少农药使 用、保护农田土壤环 境
打破物种界限、二次污染、
重组出有害的病原微生物、 毒蛋白等可能通过食物链 进入人体
性的影响)
2.转基因生物的优缺点分析
优点
①解决粮食短缺问题 ②减少农药使用,减少环 境污染 ③增加食物营养,提高附 加值 ④增加食物种类,提升食 物品质 ⑤提高生产效率,带动相 关产业发展
缺点
①可能产生有毒蛋白或新过敏
原
②可能产生重组病菌、重组病 毒或超级杂草
③可能使疾病的传播跨越物种
障碍 ④可能会损害生物多样性
⑤可能干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关键一点] (1)转基因技术已经成为人类解决饥饿和贫困不可或缺的 技术。
2024年大渡口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工作方案
2024年大渡口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工作方案一、背景与目标农业转基因技术作为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在推动农业现代化、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转基因生物安全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确保大渡口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1.1工作背景随着我国农业转基因技术的快速发展,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转基因产品种类日益丰富。
然而,转基因生物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如转基因作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等。
1.2工作目标本方案旨在建立健全大渡口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体系,提高监管能力,确保转基因生物安全。
二、任务与措施2.1完善监管制度2.1.1制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法规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大渡口区实际,制定《大渡口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明确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的职责、范围、程序等。
2.1.2建立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协调机制加强与国家、市、区级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上下联动、横向协同的监管格局。
2.2加强监管能力建设2.2.1培训监管人员组织监管人员参加转基因生物安全知识培训,提高监管水平。
2.2.2提升检测技术购置先进的转基因生物检测设备,提升检测能力。
2.3强化源头监管2.3.1严格转基因作物种植审批对转基因作物种植项目进行严格审批,确保种植安全。
2.3.2加强转基因种子市场监管加强对转基因种子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非法生产、销售转基因种子的行为。
2.4加强转基因产品监管2.4.1严格转基因产品标识管理要求转基因产品在包装上明确标识,便于消费者识别。
2.4.2加强转基因产品监测对转基因产品进行定期监测,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三、组织与实施3.1成立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领导小组由区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工作的组织协调。
3.2落实工作责任各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切实做好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工作。
农业转基因 生物安全管理政策与法规汇编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政策与法规汇编一、概述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领域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转基因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技术,已经成为农业生产中备受关注的一个方向。
然而,转基因技术的应用也引发了广泛的争议,特别是在生物安全管理方面,立法者和监管部门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来保障农产品的安全性和可持续发展。
二、农业转基因的定义及意义1. 农业转基因技术是通过改变作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具有抗逆性、高产性等优良特性,从而达到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目的。
2. 农业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农产品的抗病虫害能力,减少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政策1. 农业生物技术管理条例农业部于2001年颁布实施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细化了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范围和管理要求,明确了基因工程作物的安全性评估、检测监管和标识管理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2. 转基因作物品种审定管理办法国家审定了一系列转基因作物品种,并对其进行管理,确保了转基因作物的品种质量和生产安全。
该办法制定了转基因作物的审定程序和标准,落实了转基因作物品种的严格管理。
3. 转基因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规范制定了转基因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规范,规定了对转基因农产品的抽样检测和检测标准,确保了农产品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
四、国际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政策对比1. 欧盟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欧盟对转基因作物的审批和标识规定非常严格,采取了一系列严格的生物安全管理措施来保护环境和用户的利益。
2. 美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美国在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方面较为宽松,审批程序相对简化,但对转基因作物的监管和标识要求较为严格。
3. 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我国在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方面充分考虑了国情和实际情况,结合国内农业生产的需求和发展,建立了一系列完善的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政策和法规,保证了转基因作物的安全食用和生产。
转基因安全生产应急预案
一、预案背景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转基因生物(GMOs)在农业、医药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然而,转基因生物的安全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
为了有效预防和应对转基因生物安全生产突发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建立健全转基因生物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2. 及时、有效地控制转基因生物安全生产突发事件,减轻损失。
3. 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三、预案原则1. 预防为主,防控结合;2. 快速反应,协同作战;3. 科学决策,依法依规;4. 以人为本,安全第一。
四、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境内转基因生物安全生产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五、组织指挥体系1. 成立国家转基因生物安全生产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负责全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生产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2. 省级、市级、县级人民政府设立相应的应急指挥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转基因生物安全生产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六、应急响应1. 预警:各级应急指挥部应密切关注转基因生物安全生产风险,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2. 应急启动:当发生转基因生物安全生产突发事件时,应急指挥部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应急处置措施。
3. 应急处置:根据事件性质和严重程度,采取以下措施:a. 控制事态:迅速隔离、封锁事发区域,防止事故扩大。
b. 救援救治:组织医疗救援力量,救治受伤人员。
c. 环境保护:采取措施,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d. 信息发布:及时、准确地向公众发布事件信息,避免恐慌。
七、后期处置1. 事故调查:对转基因生物安全生产突发事件进行调查,查明原因,追究责任。
2. 责任追究:对事故责任人依法依规进行追究。
3. 恢复重建:指导事故影响区域开展恢复重建工作。
八、保障措施1. 人员保障:各级应急指挥部应配备必要的应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才。
2. 资金保障:设立转基因生物安全生产突发事件应急基金,用于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
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估
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估
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估是指对转基因生物进行系统的、严格的、综合的安全性评估,以评估其对人类健康、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的潜在危险性。
转基因生物是通过人工将外源基因导入到宿主生物体中,使其具备新的性状或功能的生物体。
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食品安全评估:通过进食转基因食品的风险评估,评估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影响。
2. 环境风险评估:评估转基因作物、转基因昆虫等转基因生物对环境的潜在危害,包括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影响、对非目标生物的影响、转基因生物的传播和转基因基因的遗传流控制等。
3. 社会经济影响评估:评估转基因生物对农民经济收益、种植结构、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估通常涉及实验室研究、动物试验、田间试验等一系列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
评估结果将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学依据,用于决策是否开放或禁止某种转基因生物的种植或流通。
转基因生物安全应急预案
一、预案背景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转基因生物(GMOs)在我国农业、医药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转基因生物的安全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
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妥善处理转基因生物安全突发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建立健全转基因生物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2. 提高应对转基因生物安全突发事件的能力;3. 减少转基因生物安全突发事件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影响;4.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
三、预案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行政区域内发生的转基因生物安全突发事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况:1. 转基因生物种植、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发生安全事故;2. 转基因生物产品对人体健康、动植物、微生物造成危害;3. 转基因生物污染生态环境;4. 转基因生物安全事件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四、应急组织体系1. 成立国家转基因生物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负责统一领导和指挥全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工作;2.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省级转基因生物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转基因生物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工作;3.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转基因生物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转基因生物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五、应急响应程序1. 信息报告:发生转基因生物安全突发事件后,事发单位应立即向所在地转基因生物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构报告;2. 现场处置:应急管理机构接到报告后,应立即组织相关人员赶赴现场,采取应急处置措施;3. 信息发布:应急管理机构应按照规定及时发布事件信息,确保社会公众知情;4. 应急救援:根据事件严重程度,启动相应的应急救援预案,组织力量进行救援;5. 后期处置:事件得到有效控制后,应急管理机构应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后期处置,包括调查原因、追究责任、恢复生产等。
六、应急保障措施1. 人员保障:加强转基因生物安全应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2. 资金保障:设立转基因生物安全突发事件应急资金,确保应急处置工作顺利开展;3. 物资保障:储备必要的应急处置物资,如防护服、消毒剂、检测设备等;4. 技术保障:建立转基因生物安全监测预警系统,提高预警能力。
转基因生物的生态风险和安全评价研究
转基因生物的生态风险和安全评价研究在现代农业技术中,转基因生物已经成为广泛应用的一种技术手段,它可以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变生物体的基因序列,从而使其获得新的性状或特性。
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提高作物的抗病性、耐旱性、产量等重要性状,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食品安全。
然而,转基因生物也存在着生态风险和安全评价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得到充分研究和解决。
一、转基因生物的生态风险转基因生物的生态风险主要包括生物安全风险、环境污染风险和生态平衡风险等方面。
转基因生物入侵和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对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
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生态平衡的维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转基因生物的研究中,就需要考虑生态风险因素并进行相应评价。
1、生物安全风险生物安全风险主要体现在转基因生物可能对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产生影响。
转基因作物在种植过程中可能会对野生植物和动物产生影响,从而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影响。
有些转基因生物可能会表现出超强的生长能力、耐病性和适应性,从而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还有一些转基因生物可能会扩散到自然环境中,对土壤和地下水资源影响,从而在恶劣条件下生长和繁殖,进一步加剧生态平衡变化。
2、环境污染风险环境污染风险是指转基因生物可能污染自然环境和生化资源的风险。
转基因生物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中可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如转基因作物可能会对非目标植物产生杀伤作用,导致不可逆的污染。
此外,转基因生物的种植和应用可能导致转基因产品残留在土壤、水体和空气中,进一步加剧环境污染。
3、生态平衡风险生态平衡风险主要是针对转基因生物可能对生态平衡产生的不良影响。
转基因生物可能对生态系统中其他的生物和植物控制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导致生态平衡的失衡,加剧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摧残和破坏。
此外,转基因生物的遗传材料可能会扩散到离开种植区域的地方,从而对环境产生更为广泛的影响。
二、转基因生物的安全评价为了有效控制和降低转基因生物的生态风险,需要进行全面和系统的安全评价。
《转基因生物安全》课件
拓展转基因技术的应用领域
除了农业领域,转基因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医药、环保、能源等领域。通过技术创新和应用拓展,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 福祉。
建立完善的转基因生物技术标准与规范
制定和完善转基因生物技术的标准与规范,确保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探索新型转基因技术及其安全性评估
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未来将有更多新型转基因技术出现。对这些新技术进行安全 性评估,确保其不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潜在风险。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转基因生物安全研究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科学家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推进 相关研究进展。
技术创新与应用
开发更高效、安全的转基因技术
Part
05
转基因生物安全的伦理问题
伦理问题的提
转基因技术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转基因生物在种植和养殖过程中可能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潜在风险,引发伦理争议 。
转基因食品的标识和监管问题
关于转基因食品是否应该标识以及如何监管的问题,引发了关于消费者权益和信息透明的 伦理讨论。
利益分配和公平性问题
社会参与与公众意识
01
提高公众对转基因生物安全的认知
通过科普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转基因生物安全的认知,减少误解和
恐慌。
02
加强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和协商
在转基因生物安全问题上,需要与利益相关方进行充分沟通和协商,听
取各方意见,促进众参与机制
通过建立健全的公众参与机制,让公众能够参与到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研
BT棉花作为抗虫转基因作物,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表达BT蛋白,有效抵抗棉铃虫的侵害, 但可能对非目标生物产生影响。
第十章 转基因与生物安全
第十章 转基因与生物安全
转基因生物的潜在生态风险
• 转基因生物的“基因污染”造成生态问题, 引起杂草化。
1998年,加拿大Alberta省发现一种Canola油菜,它由于基因污染而含有 抗草甘膦、抗固沙草、抗咪唑啉类除草剂等三掌转基因堆积而成的“光 谱抗除草剂基因”(HT基因)。这种多抗性怪异油菜的种子爆荚、休眠 期长、种子很小、圆而光滑,可随风传播到相当远的距离,更易造成基 因污染和扩散,而一般除草剂对它无可奈何,成为多抗性的“超级杂 草”。 另一个有名的例子是:J. E. Losey 1996年在《Nature》杂志发表的一 篇报导:他们用转Bt基因玉米花粉的马利筋叶片来饲喂大斑蝴蝶幼虫, 对照组是加普通玉米花粉的马利筋叶片及不加玉米花粉的马利筋叶片, 结果转基因玉米花粉的叶片饲喂幼虫后,第二天死亡10%以上,4天后死 亡44%。而对照组全部存活。这就表明,Bt转基因玉米花粉可能威胁大 斑蝴蝶的生存,引起生态种群的破坏。
• 2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的方法
• 对转基因食品从营养与毒理学两方面按个案进行评 价。在对一种转基因食品进行安全性评价时,应首 先了解其背景资料,包括食品名称、来源(动物、 植物或微生物)、基因改造方法(宿主、载体、插 入基因、重组生产体的特性)、人体摄入量、使用 目的及使用人群(是否是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 等)、加工方法及食品成分等,同时确定待评价的 试验样品与实际生产的和人类实际消费的食品是否 一样。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2.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有那些?限制酶的作用特点? DNA连接酶的作用?载体的种类和条件?
3.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步骤有?获取目的基因的方法?基 因表达载体的组成元件?
4、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动物细胞、微生物细胞的 方法?
5、检测目的基因是否插入、是否转录、是否翻译的方法 分别是?个体水平的检测方法是?
b.不引起环境安全的理由:
转基因不会改变生物原有的分类地位,不会破坏生态系 统的稳定性。
转基因抗虫作物的种植,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
抗除草剂农作物的种植,减轻了农田管理的负担,保护 了农田的土壤环境。
新闻报道不实,增加了公众对转基因农作物的恐惧感。
PART 01
你如何看待转 基因生物呢?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简明扼要地阐述你的观点
6.什么是转基因生物? 7、列举植物基因工程的两项应用?动物基因工程的两项
应用?基因工程药物举例?
Hale Waihona Puke 01专题4:生物技术安 全性和伦理问题
02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 性
01
转基因生物
02
安全吗?
如果这些菜椒的包装上 标注“转基因”的字样, 你还敢吃吗?
假如真有这种“新西瓜”出现,你会买来吃吗? 它对其他生物、环境等会产生不良影响吗? 我们是带有荧光基因鱼,漂亮吧?
反对“实质性等同” 安全性检测问题
滞后效应
担心出现新的过敏原
担心营养成分的改变
把动物蛋白基因转入农 作物,是否侵犯了宗教 信仰或素食者的权益
多环节、严谨的安全性评 价,可以保证转基因食物的 安全
至今尚未发现食用转基因 食品而影响人体健康的事 例 没能足够的证据证明转基 因食物有问题;
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维护生态安全,促进农业和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在我国境内从事转基因生物研究、开发、生产、加工、销售、运输、应用等活动。
第三条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遵循以下原则:(一)科学合理、依法行政;(二)预防为主、风险管理;(三)公开透明、公众参与;(四)责任明确、追究到位。
第二章管理机构及职责第四条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家转基因办”)负责全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包括:(一)组织制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二)负责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和管理;(三)组织协调转基因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和监测;(四)指导地方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五)依法查处违法行为。
第五条省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省级转基因办”)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包括:(一)贯彻执行国家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二)组织本行政区域内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和管理;(三)协调本行政区域内转基因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和监测;(四)指导本行政区域内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五)依法查处违法行为。
第六条县级以上地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县级转基因办”)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包括:(一)贯彻执行国家、省、市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二)组织本行政区域内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和管理;(三)协调本行政区域内转基因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和监测;(四)指导本行政区域内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五)依法查处违法行为。
第三章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第七条从事转基因生物研究、开发、生产、加工、销售、运输、应用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进行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
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
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
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是指对经过基因技术修改过的生物体进行安全性评估后,由相关机构颁发的证书。
该证书表明经过基因技术修改的生物体符合国家或地区的安全标准,并且在相关环境和条件下使用不会对人类、动物和环境造成潜在危险。
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通常包含以下信息:
1.转基因生物体的种类和名称;
2.转基因生物体的来源及基因修饰方式;
3.转基因生物体的鉴定结果,包括基因组、性状等方面的鉴定;
4.转基因生物体的缺陷、不足或风险评估结果;
5.转基因生物体的安全性评估结论;
6.转基因生物体在生产、使用和处理等方面的安全性措施;
7.转基因生物体的生产和销售条件等相关规定。
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在推广和商业化转基因生物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国际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对转基因生物产品和技术的认可和管理的法律基础。
转基因生物安全名词解释
转基因生物安全名词解释
转基因生物安全名词解释:属十生物安全内容的一部分,广义的
生物安全包括人类自身的健康安全、对人类健康安全产生极大影响的农业生物安全以及生物多样性安全;狭义的生物安全则指通过人类的
科学实验以及其他人为操作改变生物体内在功能和结构,从而可能对
人类自身产生潜在或者现实危害的安全风险,即转基因技术和外来物
种入侵引发的安全问题。
“转基因生物”一词的最初来源是英语“Transgenic Organisms”,因为在上世纪70年代,重组脱氧核糖核酸技术(rDNA)刚开始应用
于动植物育种的时候,常规的做法是将外源目的基因转入生物体内,使其得到表达,因而在早期的英语文献中,这种移植了外源基因的生物被形象地称为“transgenic Organisms”,即“转基因生物”。
但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科学
家们能够在不导入外源基因的情况下,通过对生物体本身遗传物质的加工、敲除、屏蔽等方法也能改变生物体的遗传特性,获得人们希望得到的性状。
在此类情形下,没有转入外源基因,严格说就不能再
称为转基因,称为“基因修饰”更加合适和全面,因此现在开始用“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简称GMO)”,即“基因修饰生物”,来代替早期的“Transgenic Organisms”。
因此,我们所指的“转基因生物”,其概念已经为“基因修饰生物”所涵盖。
但因为“转基因”一词已经普遍为人们接受,而且外源基因导入仍然是分子生物技术在作物育种领域中所采用的主要方法之一,“转基因生物”
一词就沿用至今。
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的内容
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的内容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评价是对转基因生物的研制及应用过程中潜在或
可能产生的安全问题进行系统评价,以评估它们是否在环境中稳定、
安全,以及对环境和人体是否有潜在危害等。
评价应当考虑转基因技
术的应用情况,同时要考虑它的生物性能既可能有潜在的风险。
安全性风险的评估包括对直接作用对象的敏感性分析和对所需环境的
可能影响。
分析包括转基因生物的能力(即生物学特性)、转基因生
物的性能及其潜在的安全性风险等。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评价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转基因构建和变异体
的安全性评价;2)转基因生物及其基因介导的过程中涉及到的风险;3)转基因生物研发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人体安全性;4)转基因生物应
用概况及其所涉及到的环境问题;5)转基因技术管理和监管措施;6)转基因生物社会影响的评估等。
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转基因生物环境释放操作规程一、安全管理原则1、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附录、《实验动物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为加强我公司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保障人体健康,保护环境安全,制定本管理制度.2、本管理制度适用于转基因生物的研究、试验、生产、加工等活动。
3、参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按照潜在危险程度,将转基因生物分为四个安全等级,由4种转基因生物安全等级和3种基因操作对受体生物安全等级影响组合构成,不同等级的基因工程工作应采取相应的安全控制措施。
二、机构与人员1、为切实加强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成立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本公司的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依据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以及技术规范,制定有关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并监督实施,审查转基因生物安全相关操作规程,监督和检查相关制度和操作规程的执行情况,监督相关工作人员准入、培训等相关管理制度的实施。
2、对从事转基因生物操作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熟悉生物安全相关法规及操作规程,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注意个人防护,严防菌(毒)感染人。
3、从事实验动物工作的人员必须树立疾病预防及控制意识,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平时不得与家养动物接触。
对患有传染性疾病或其它不适宜从事实验动物工作的人员,应及时调换工作岗位。
三、试验材料管理1、菌种和试验材料应贮存在特定设备内,实行专人专柜保管,实行双人双锁制度,任何人不得私自外泄或取走.2、领取使用菌种和实验材料必须经安全负责人批准,并说明材料之名称、型别、数量及用途。
3、转移或者运输的转基因生物应放置在与其安全等级相适应的容器内.四、实验动物管理1、用于转基因生物安全试验的实验动物必须来源可靠.2、经审批许可后,在规定地点、规定时限内进行饲养和试验。
3、实验动物饲育工作必须根据遗传学、微生物学、营养学、饲育环境方面的国家标准和要求,定期对实验动物进行质量检测,各项操作和监控过程的数据应有完整、准确的记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基因生物安全
一、引言
转基因生物安全问题在国内外已经引起极大的关注,不同领域的专家都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很多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文献。
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学、科技伦理、环境科学等方面,主要通过技术层面来分析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一致认为,生物安全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它对于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已经超过人们的预期,原来那种希望仅仅依*科学技术的完善来解决人们对生物安全的疑虑和不安的想法已经显得过于简单。
近年来,中国出现了一系列涉及到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的案件和纠纷,如雀巢转基因食品标识纠纷,美国转基因大豆进口许可证风波等,还有如今沸沸扬扬的转基因稻米市场化争议,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意识到生物安全法律问题研究的重要性,在生物安全立法、管理体制等方面作了很多开创性的研究工作,但是与国外的研究现状相比,我国对生物安全的法学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的状况比较严重。
因此在生物安全法律规制的框架构建上缺乏足够的法学理论支撑。
就现有的极少量相关研究成果而言,大都出自生物技术专家之手,而非出自法律专家。
从采取的研究方式来看,长期以来仅仅引进和介绍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研究范围狭窄,层次相对单薄,没有建立起独立和成熟的转基因生物安全法律研究框架和法学理论。
作为转基因生物安全法律问题研究的逻辑起点,转基因生物安全的概念界定是一个核心问题和工作基础。
笔者有感于国内学者对转基因生物安全概念理解的不一致,结合转基因生物安全问题的科技背景和转基因生物安全问题的演变,试图对转基因生物安全的概念作一梳理和探究。
二、“转基因”词源和“生物安全”的由来
“转基因生物”一词的最初来源是英语“Transgenic Organisms”,因为在上世纪70年代,重组脱氧核糖核酸技术(rDNA)刚开始应用于动植物育种的时候,常规的做法是将外源目的基因转入生物体内,使其得到表达,因而在早期的英语文献中,这种移植了外源基因的生物被形象地称为“transgenic Organisms”,即“转基因生物”。
但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科学家们能够在不导入外源基因的情况下,通过对生物体
本身遗传物质的加工、敲除、屏蔽等方法也能改变生物体的遗传特性,获得人们希望得到的性状。
在此类情形下,没有转入外源基因,严格说就不能再称为转基因,称为“基因修饰”更加合适和全面,因此现在开始用“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简称GMO)”,即“基因修饰生物”,来代替早期的“Transgenic Organisms”。
因此,现在我们所指的“转基因生物”,其概念已经为“基因修饰生物”所涵盖。
但因为“转基因”一词已经普遍为人们接受,而且外源基因导入仍然是目前分子生物技术在作物育种领域中所采用的主要方法之一,“转基因生物”一词就沿用至今。
基于此,本文继续沿用“转基因”一词,不过是在“基因修饰生物”的意义上加以使用。
早在1956年,Crick和Watson对生物遗传物质的结构的揭示极大地促进了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
到1968年,美国科学家Paul Berg成功地将两段没有遗传相关性的DNA片段连接,引起生物学界的轰动,该科学家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随后,他试图开展将这段重组脱氧核糖核酸(rDNA)导入真核生物细胞核的实验,由于实验采用的DNA来源于一种非常危险的病毒,一旦DNA片段在真核细胞内恢复了生物活性,后果不堪设想,此时,有同行意识到该实验的危险性,向他发出了警告,Paul Berg在仔细斟酌后暂时放弃了这项可能再度让他问鼎诺贝尔奖的实验。
而在1972年,生物学家Boyer从大肠杆菌中提取了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命名为EcoRi酶,这种酶能够在特定编码区域将DNA链切断,这使得不同遗传物质之间的重组变得愈加可行。
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家们再次考虑到生物实验的安全性问题,并且于1975年召开了著名的Asilomar会议,专门讨论生物安全问题。
在Asilomar会议召开后不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就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专门针对生物安全的规范性文件,即《NIH实验室操作规则》。
在《NIH 实验室操作规则》中,第一次提到生物安全(biosafety)的概念,可以说,以后生物安全概念的变动和发展,都是基于这一概念。
但是要注意的是,此处的生物安全是指“为了使病原微生物在实验室受到安全控制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A series of procedures in the laboratory to ensure that pathogenic microbes are safely contained)。
可见,就生物安全问题的起源来说,有两个基本要素:其一,生物安全与生物技术紧密相连,如果没有现代分子生物技术
的发展,没有对遗传物质在物种间进行转移的科技能力,就不会有生物安全问题的出现;其二,生物安全是基于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而导致的确定或不确定的潜在风险。
综合上文对转基因生物概念的分析,可以看到,《NIH实验室操作规则》对生物安全概念的界定,主要针对的是转基因生物,所调控的是一种狭义的生物安全,即将病源性微生物控制在实验室内的安全使用。
在我国法学界,什么是生物安全?不同的学者有各自不同的解释。
如有的学者认为,“生物安全,是指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以及人类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人类的生物技术活动和其他开发利用活动侵害和损害的状态” ;有的学者认为,“生物安全是指生物种群的生存发展处于不受人类不当活动干扰、侵害、损害、威胁的正常状态……所谓人类不当活动是指违背自然生态规律的人类活动,包括开发、利用生物资源的生产活动、交易活动和技术活动” ,等等。
这些概念的界定是否准确?是否具备了法律上的特征?
正如很多其它科技发展带来的法律问题一样,对生物安全概念的界定,不能脱离生物安全问题的科技背景,否则就不能准确找到法律层面的切入点。
正如前文所述,生物安全的最初概念可以等同于转基因生物安全的概念,但是随着生物安全被人们重视的程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问题被归入到生物安全的范畴中去。
比如外来生物入侵,这是一个传统的生态危害问题,而且已经为人们认识到了,但是在转基因生物的生态危险性尚未显现以前,没有人把生物入侵看成是生物安全问题。
即便现在看来,转基因生物安全问题还是生物安全的主要方面,当前在调整生物安全过程中体现的一系列原则,如“审慎预防原则(precautionary principle)”,“实质等同性原则(substantial equi valence)”,“事先知情同意(Advance In formed Agreement)”等都是在调整和规范转基因生物安全的过程中被强调和研究的。
而值得进一步考虑的是,从上文所引的国内两种代表性观点看,似乎“生物安全”一词中的“生物”是作为被保护的对象来说的,使其保持在一个不被“干扰、侵害、损害、威胁”的状态。
但事实并非如此。
从生物安全概念的起源来看,我们可以很明确地知道这里的“生物”指的不是“需要保护的生态环境内的生物”,而恰恰是“能够引起不安全状态的病原生物”;所谓的“安全”则是指对采取措施使得这类危险的生物被控制在“安全”状态而言的。
如果不明确这一
点,就会对生物安全作扩大的解释。
与生物技术无关的人类活动,比如滥捕野生动物、过度砍伐等行为,即使是产生了对生物界的危害,也不应被纳入生物安全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