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肠病中医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消渴病(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

消渴病(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

消渴病(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诊断:消渴病(TCD编码:BNV060)西医诊断:糖尿病(ICD-10编码:E11.902)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多饮、多食、多尿及体重下降或尿糖增高等表现,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

有些患者“三多”症状不明显,但若在中年发病以后,且嗜食膏粱肥厚,形体肥胖,以及伴发肺痨、水肿、眩晕、胸痹、中风、雀目、痈疽等病症,应该考虑消渴病的可能。

2.西医诊断标准按照1999年WHO专家咨询委员会对DM的定义、分类与诊断标准。

(1)DM症状(多尿、多饮及不能解释的体重下降),并且随机(餐后任何时间)血浆葡萄糖≥11.1mmol/L(200mg/dl);或(2)空腹(禁热量摄入至少8小时)血浆葡萄糖(FPG)水平≥7.0mmol/L(126mg/dl);或(3)口服葡萄糖(75g脱水葡萄糖)耐量试验(0GTT)中2小时的血浆葡萄糖(2hPG)水平≥11.1mmol/L(200mg/dl)。

注:在无引起急性代谢失代偿的高血糖情况下,应在另一日重复上述指标中任何一项,以确定DM的诊断,不推荐做第三次0GTT测定。

(二)证候诊断痰(湿)热互结证症状:形体肥胖,腹部胀大,口干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脘腹胀满,易饥多食,心烦口苦,大便干结,小便色黄,舌质淡红,苔黄腻,脉弦滑。

或见五心烦热,盗汗,腰膝酸软,倦怠乏力,舌质红,苔少,脉弦细数。

热盛伤津证症状:口干咽燥,渴喜冷饮,易饥多食,尿频量多,心烦易怒,口苦,溲赤便秘,舌干红,苔黄燥,脉细数。

气阴两虚证症状:咽干口燥,口渴多饮,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形体消瘦,腰膝酸软,自汗盗汗,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舌红少津,苔薄白干或少苔,脉弦细数。

并发症期肥胖型与非肥胖型T2DM日久均可导致肝肾阴虚或肾阴阳两虚,出现各种慢性并发症,严重者发生死亡。

肝肾阴虚证症状:小便频数,浑浊如膏,视物模糊,腰膝酸软,眩晕耳鸣,五心烦热,低热颧红,口干咽燥,多梦遗精,皮肤干燥,雀目,或蚊蝇飞舞,或失明,皮肤瘙痒,舌红少苔,脉细数。

2-2023年消渴病诊疗方案-(1版)

2-2023年消渴病诊疗方案-(1版)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一、中西医病名中医病名:消渴病西医病名:2型糖尿病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ZYYXH/T3.1—3.15—2007)。

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糖增高等表现,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

有的患者“三多”症状不明显,但若中年之后发病,且嗜食膏粱厚味,形体肥胖,以及伴发肺痨、水肿、眩晕、胸痹、中风、雀目、痈疽等病症,应考虑消渴病的可能。

2、西医诊断标准:采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空腹血糖(FPG)≥7.Ommol/L(126mg/dl);或糖耐量试验(OGTT)中服糖后2小时血糖(2HPG)≥11.1mmol/L(200mg/dl);或糖尿病症状(烦渴多饮、多尿、多食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加上随机血糖≥11.1mmol/L(200mg/dl)。

(二)证候诊断1、主证(1)热盛伤津证:口干咽燥,渴喜冷饮,易食多饥,尿频量多,形体消瘦,脘腹胀满,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2)脾虚胃热证:口渴欲饮,心下痞满,胀闷呕恶,水谷不消,纳呆,便溏,形体消瘦,或肠鸣下利,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滑无力。

(3)阴虚火旺证:口干口渴,五心烦热,头晕目眩,急躁易怒,潮热盗汗,腰酸耳鸣,少寐多梦,溲黄便秘,舌质红,少苔,脉虚细数。

(4)气阴两伤证:口干口苦,心悸失眠,消瘦,倦怠乏力,胸闷、气短,易汗出,便溏,舌淡体胖,苔薄白干或少苔,脉虚细无力。

(5)肝肾阴虚证:咽干口燥,视物模糊,眼睛干涩,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6)阴阳两虚证:小便频数,夜尿增多,五心烦热,口干咽燥,面色黧黑;畏寒肢凉,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腹胀纳差,阳痿,面目浮肿,五更泄泻。

舌淡体胖,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2、兼证(1)痰湿证:形体肥胖,嗜食肥甘,脘腹胀满,四肢沉重,口黏痰多,舌体胖大,舌淡,苔白厚腻,脉滑。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消渴病(2型消渴)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渴中医防治指南》(ZYYXH/3.1~3.15-2007)。

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糖增高等表现,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

有的患者三多症状不明显。

但中年之后发病,且嗜食膏梁厚味,形体肥胖,以及伴发肺痨,水肿,眩晕,胸痹,中风,雀目,痈疽等病症,应考虑消渴病的可能;2.西医诊断标准:采用中华医学会消渴分会《中国2型消渴防治指南》(2007年)。

空腹血糖(FPG)≥7.0mmol/L(126mg/dl);或糖耐量试验(OGTT)中服糖2小时血糖(2hPG)≥11.1mmol/L(200mg/L);或随机血糖≥11.1mmol/L(200mg/L)。

二、证候诊断1.主证①肝胃郁热证:脘腹痞满,胸胁胀闷,面色赤红,形体偏胖,腹部胀大,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②胃肠湿热证:脘腹胀满,痞满不适,大便秘结,口干口苦,或有口臭,或咽痛,或牙龈出血,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多食易饥,舌红,边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苔黄,脉滑数;③脾虚胃热证:心下痞满,胀闷呕恶,呃逆,水谷不消,纳呆,便溏,或肠鸣下利,或虚烦不眠,或头晕心悸,或痰多,舌淡胖,舌下脉络淤阻,苔白腻,脉弦滑无力;④上热下寒证:心烦口苦,胃脘灼热,痞满不痛,或干呕呕吐,肠鸣下利,手足及下肢冷甚,舌红,苔黄根部腐腻,舌下脉络瘀阻,脉弦滑;⑤阴虚火旺证: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口干口渴,渴喜冷饮,易饥多食时时汗出,少寐多梦,溲赤便秘,舌红赤少苔,脉虚弦数;⑥气阴两虚证:消瘦,倦怠乏力,气短懒言,易汗出,胸闷憋气,脘腹胀满,腰膝酸软,虚浮便溏,口干口苦舌淡体胖,苔薄白干或少苔,脉虚细无力;⑦阴阳两虚证:小便频数,夜尿增多浑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耳轮干枯,面色黧黑,畏寒肢凉,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脘腹胀满,纳食不香,阳痿,面目浮肿,五更泄泻,舌体淡胖,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内科消渴病诊疗方案2012

内科消渴病诊疗方案2012

消渴病(2型糖尿病)诊疗方案中医病名:消渴病(TCD 编码 BNV060)西医病名:2型糖尿病(ICD-10 编码 E11.902)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指南》( ZYYXH/T3. 1~3.15-2007)。

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糖增高等表现,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

有的患者“三多”症状不明显,但若中年之后发病,且嗜食膏粱厚味,形体肥胖,以及伴发肺痨、水肿、眩晕、胸痹、中风、雀目、痈疽等病症,应考虑消渴病的可能。

2.西医诊断标准:采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病防治指南》(2010年)。

空腹血糖(FPG)≥7.0mmol/L (126mg/dl);或糖耐量试验(OGTT)口服糖后2小时血糖(2HPG)≥ll.lmmol/L (200mg/dl);或随机血糖≥ll.lmmol/L (200mg/dl)。

(二)证候诊断(1)主证①肝胃郁热证:脘腹痞满,胸胁胀闷,面色红赤,形体偏胖,腹部胀大,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②胃肠实热证:脘腹胀满,痞塞不适,大便秘结,口干口苦,或有口臭,或咽痛,或牙龈出血,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多食易饥,舌红,边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苔黄.脉滑数。

③脾虚胃热证:心下痞满,胀闷呕恶,呃逆,水谷不消,纳呆,便溏,或肠鸣下利,或虚烦不眠,或头眩心悸,或痰多,舌淡胖,舌下络脉瘀阻,苔白腻,脉弦滑无力。

④上热下寒证:心烦口苦,胃脘灼热,痞满不痛,或干呕呕吐,肠鸣下利,手足及下肢冷甚,舌红,苔黄根部腐腻,舌下络脉瘀阻,脉弦滑。

⑤阴虚火旺证: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口干口渴,渴喜冷饮,易饥多食,时时汗出,少寐多梦,溲赤便秘,舌红赤,少苔,脉虚细数。

⑥气阴两虚证:消瘦,倦怠乏力,气短懒言,易汗出,胸闷憋气,脘腹胀满,腰膝酸软,虚浮便溏,口干口苦,舌淡体胖,苔薄白干或少苔,脉虚细无力。

⑦阴阳两虚证:小便频数,夜尿增多,浑浊如脂如膏,甚至饮一溲一,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耳轮干枯,面色黧黑;畏寒肢凉,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脘腹胀满,食纳不香,阳痿,面目浮肿,五更泄泻,舌淡体胖,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中医内科消渴病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内科消渴病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内科消渴病中医诊疗方案1、概述消渴病是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和胰岛素作用障碍,导致的一组以慢性高血糖病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显著高血糖的症状有多尿,烦渴,多食及体重减轻。

2、诊断标准2.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ZYYXH/T3.1~3.15-2007)。

多饮、多食、多尿、体型消瘦,或尿糖增高等表现,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

有的患者“三多”症状不明显,但若中年之后发病,且嗜食高粱味厚,形体肥胖,以及伴发肺痨、水肿、眩晕、麻痹、中风、雀目、痈疽等病症,应考虑消渴病的可能。

2.2西医诊断标准:采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年)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糖葡萄糖≥11.1mmol/L或空腹血浆葡萄糖≥7.0mmol/L 或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中,2h血浆葡萄糖≥11.1mmol/L。

以上三条,具备其中一条,并经另一天复查渴确诊。

2.3中医证候诊断标准:①阴虚热盛证症状:咽干口燥,心烦畏热;渴喜冷饮,多食易饿,溲赤便秘。

舌红苔黄脉细滑数,或细弦数。

②湿热困脾证症状:胸脘腹胀,或食后饱满,头身困重;体型肥胖,心胸烦闷,四肢倦怠,小便黄赤,大便不爽。

舌红苔黄腻,脉滑而数。

③气阴两虚证症状:咽干口燥,倦怠乏力;多食易饥,口渴喜饮,气短懒言,五心烦热,心悸失眠,溲赤便秘。

舌红少津,苔薄或花剥,脉细数无力或细而弦。

④阴阳两虚,血瘀水停证症状:神疲乏力,咽干口燥,腰膝酸冷,或手足畏寒、夜尿频多;头晕眼花,心悸失眠,自汗易感,气短懒言,颜面肢体浮肿,尿多浊沫,或小便量多,男子阳痿,女子性欲淡漠,大便干稀不调。

舌体胖大,有齿痕,脉沉细无力。

⑤血瘀脉络证症状:胸痛,胁痛,腰痛,背痛,部位固定,或为刺痛,肢体麻木,疼痛夜甚;肌肤甲错,口唇紫暗,面部瘀斑,健忘心悸,心烦失眠。

舌质暗,游瘀斑,舌下脉络青紫迂曲,脉弦,或沉而涩。

3中医辨证治疗3.1阴虚热盛证治法:养阴清热,生津止渴。

中医中药治疗消渴病

中医中药治疗消渴病

中医中药治疗消渴病糖尿病,中医称为消渴病,是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中医药治疗主要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进行个体化治疗。

重在整体调节,临床症状改善比较明显,生活质量提高显著。

只要用药准确,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毒副作用,比较安全。

中药降血糖作用缓慢,但可以同时降低血脂。

我们应当认识到每种治疗方法都有其局限性,都有一定的适应范围,不论病情轻重,单纯甚至盲目地追求一种治疗方法都不会收到最佳的效果,有时还会耽误治疗,带来不良后果。

因此,专家一致认为,中西医联手,“降”、“调”结合才能优势互补。

一、糖尿病久病入络络脉是气血津液输布环流的枢纽和通路,络脉气机通畅,络道无阻,才能维持其生理功能。

若邪气犯络,造成络气郁滞,或气虚推动无力,血行不畅,都会影响络中气血运行及津液输布,而产生络脉阻滞的病理变化。

《临证指南医案》中云:“久病入血”、“久病在络”,说明邪气久羁,必然由气及血,伤及血络,而成络病。

吴以岭教授提出“脉络-血管系统”同一性和“脉络-血管系统病”概念,糖尿病早期存在络滞,随着病程的发展,络气不畅可导致络血瘀滞,最终导致络脉的瘀闭和损伤,临床上就表现为糖尿病各种神经血管并发症。

周水平通过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结合络病理论,提出络脉与微循环功能和结构具有一致性。

糖尿病的大血管病变主要有冠心病、中风、高血压等;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主要有糖尿病肾病(占终末期肾病的40%),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占失明和视力残疾的第一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糖尿病时已有15%)。

因此,随着糖尿病病程的进展,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临床中,舌络、尺肤汗、夜尿对提示糖尿病患者的病程,病情的虚实严重情况有重要意义,进而可指导络药的应用。

舌下脉络若充盈或迂曲,甚则成片,常见于实证,为痰或瘀血内阻,应用活血通络之药;若脉络塌陷、细短,则为虚证,多为气血阴阳不足,可用补益通络之法;舌下络脉色红,提示病情轻或为寒证,若脉色发紫,提示病情较重或热重。

消渴病(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

消渴病(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

消渴病(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消渴病中医诊疗方案消渴,系西医之糖尿病。

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主的一种疾病。

其最早见于《内经》。

《内经》消渴病因病机:认为五脏虚弱,过食肥甘,情志失调是引起消渴的原因,而内热是其主要病机。

如《灵枢·五变篇》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素问·奇病论》:“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灵枢·五变》:“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流,……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

”后世医家将其分为上、中、下三消。

《太平圣惠方.三痟论》:“夫三痟者,一名痟渴,二名痟中,三名痟肾。

”一、【诊断依据】(一)临床表现1. 症状1.1 糖尿病期典型的糖尿病具有多饮、多食、多尿及体重下降;在2型糖尿病中约50%的患者无症状,80%DM患者以皮肤或外阴瘙痒、皮肤化脓性感染、视物模糊等为首发症状。

1.1.1 主要症状多饮,多尿,烦渴,渴喜冷饮;小便频数量多,有泡沫,或有甜味。

1.1.2 多食易饥食欲亢进,易饥饿,进食量多,倍于常人。

1.1.3 体重下降T2DM开始表现为肥胖或超重,当血糖异常升高至一定程度时,营养物质丢失,体重下降,往往伴有体力不支、倦怠乏力等。

1.1.4 其他症状心烦易怒、失眠多梦、健忘、腰膝酸软等,女子带下量多,月经不调。

1.2 并发症期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或慢性并发症引起的脏器功能障碍等可出现相应的表现,如四肢麻木、视力障碍、便秘或大便时干时稀、心悸心慌、眩晕、水肿、男子性欲低下、阳痿等。

2 体征早期病情较轻,大多无明显体征。

病情严重时出现急性并发症有失水等表现,病久则发生大血管、微血管、周围或内脏神经、肌肉、骨关节等各种并发症而出现相应的体征。

(二)理化检查3.1 血液检查:血糖、OGTT(DM前期人群,或DM疑似人群及DM高危人群均需进行OGTT)、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释放试验、 C-肽释放试验、胰岛细胞自身抗体、血脂。

消渴病诊疗方案

消渴病诊疗方案

消渴病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诊断:消渴病西医诊断:糖尿病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指南》1)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糖增高等表现,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

2)有的患者“三多”症状不明显,但若中年之后发病,且嗜食膏粱厚味,形体肥胖,以及伴发肺痨、水肿、眩晕、胸痹、中风、雀目、痈疽等病症,应考虑消渴病的可能。

2.西医诊断标准:采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病防治指南》(2007年)。

空腹血糖(FPG)≥7.0mmol/L(126mg/dl);或糖耐量试验(OGTT)中服糖后2小时血糖(2HPG)≥11.1mmol/L(200mg/dl);或随机血糖≥11.1 mmol/L(200mg/dl)。

二)证候诊断(1)主证①肝胃郁热证:脘腹痞满,胸胁胀闷,面色红赤,形体偏胖,腹部胀大,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②胃肠实热证:脘腹胀满,痞塞不适,大便秘结,口干口苦,或有口臭,或咽痛,或牙龈出血,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多食易饥,舌红,边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苔黄,脉滑数。

③脾虚胃热证:心下痞满,胀闷呕恶,呃逆,水谷不消,纳呆,便溏,或肠鸣下利,或虚烦不眠,或头眩心悸,或痰多,舌淡胖,舌下络脉瘀阻,苔白腻,脉弦滑无力。

④上热下寒证:心烦口苦,胃脘灼热,痞满不痛,或干呕呕吐,肠鸣下利,手足及下肢冷甚,舌红,苔黄根部腐腻,舌下络脉瘀阻,脉弦滑。

⑤阴虚火旺证: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口干口渴,渴喜冷饮,易饥多食,时时汗出,少寐多梦,溲赤便秘,舌红赤,少苔,脉虚细数。

⑥气阴两虚证:消瘦,倦怠乏力,气短懒言,易汗出,胸闷憋气,脘腹胀满,腰膝酸软,内分泌科中医诊疗方案虚浮便溏,口干口苦,舌淡体胖,苔薄白干或少苔,脉虚细无力。

⑦阴阳两虚证:小便频数,夜尿增多,浑浊如脂如膏,甚至饮一溲一,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耳轮干枯,面色黧黑;畏寒肢凉,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脘腹胀满,食纳不香,阳痿,面目浮肿,五更泄泻,舌淡体胖,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临床诊疗方案消渴病是中医学上对糖尿病的称呼,是一种以多尿、多饮、消瘦或肥胖为主要表现的代谢性疾病。

中医临床诊疗方案主要包括辨证施治、调理脾胃、调节阴阳平衡以及调理气血等方面。

1.辨证施治:针对病情不同,中医将消渴病分为气阴两虚、脾阴两虚、痰湿内蕴、湿热盛衰等不同证型,并针对不同证型使用相应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气阴两虚型糖尿病可使用六味地黄丸,补肾益气,滋阴清热,适用于多饮多尿、虚热之证状。

脾阴两虚型糖尿病可使用四君子汤加蜜糖,益气养阴,健脾补中,适用于体虚多汗、食欲不振之证状。

湿热盛衰型糖尿病可使用柴胡加黄柏汤,清热解毒,利湿消肿,适用于尿糖、尿蛋白明显增多,口渴、目赤之证状。

2.调理脾胃:中医认为消渴病的发病与脾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调理脾胃功能。

可以使用健脾胃、理气和中等中药方剂,如四君子汤、二陈汤等,以提高脾胃消化吸收能力,改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3.调节阴阳平衡:中医认为糖尿病是阴阳失调的病症,治疗时需要调节阴阳平衡。

可以使用益气、滋阴、平衡阴阳的中药方剂,如六味地黄丸、四气汤等,以补气固阴,调节阴阳平衡。

4.调理气血:在治疗糖尿病时,中医也注重调理气血。

可以使用活血化瘀的中药方剂,如桃红四物汤、补中益气汤等,以改善血液循环,调理气血运行。

此外,中医还强调在治疗糖尿病时需要注重饮食调理,合理控制饮食,特别是限制糖分和淀粉摄入,增加蔬菜水果摄入。

同时,适度进行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状态,以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总之,中医临床诊疗方案的治疗目的是通过辨证施治、调理脾胃、调节阴阳平衡以及调理气血等方面,达到控制病情,改善症状,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但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中医治疗需长期坚持,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同时结合西医治疗和监测。

消渴病中医诊疗方案) 2

消渴病中医诊疗方案) 2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消渴病(2 型糖尿病)中医临床路径一、消渴病(2 型糖尿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渴病(TCD 编码:BNV06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2 型糖尿病(ICD-10 编码:E11.9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ZYYXH/T3.1~3.15—2007)。

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年)。

2.证候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 年)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消渴病(2 型糖尿病)诊疗方案”(见附件)消渴病(2 型糖尿病)临床常见证候:①阴虚热盛证:主症:咽干口燥,心烦畏热。

次症:渴喜冷饮,多食易饥,溲赤便秘。

舌脉:舌红苔黄,脉细滑数,或细弦数。

②湿热困脾证:主症:胸脘腹胀,或食后饱满,头身困重。

次症:体形肥胖,心胸烦闷,四肢倦怠,小便黄赤,大便不爽。

舌脉:舌红苔黄腻,脉滑而数。

③气阴两虚证:主症:咽干口燥,倦怠乏力。

次症:多食易饥,口渴喜饮,气短懒言,五心烦热,心悸失眠,溲赤便秘。

舌脉:舌红少津液,苔薄或花剥,脉细数无力,或细而弦。

④气虚夹湿证:主症:神疲乏力,或食后倦怠,少气纳呆。

次症:体形肥胖,心胸烦闷,四肢倦怠,小便黄赤,大便不爽。

舌脉:舌淡苔白腻,脉滑。

⑤阴阳两虚,血瘀水停证:主症:神疲乏力,咽干口燥,腰膝酸冷,或手足畏寒,夜尿频多。

次症:头晕眼花,心悸失眠,自汗易感,气短懒言,颜面肢体浮肿,尿多浊沫,或小便量少,男子阳痿,女子性欲淡漠,大便干稀不调。

舌脉:舌体胖大,有齿痕,脉沉细无力。

⑥血瘀脉络证主症:胸痛,胁痛,腰痛,背痛,部位固定,或为刺痛,肢体麻木,疼痛夜甚。

次症:肌肤甲错,口唇紫暗,面部瘀斑,健忘心悸,心烦失眠。

舌脉:舌质暗,有瘀斑,舌下脉络青紫纡曲,脉弦,或沉而涩。

消渴病中医诊疗方案

消渴病中医诊疗方案

消渴病(2 型糖尿病)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ZYYXH/3.1~3.15-2007)。

多饮,多食, 多尿,形体消瘦,或尿糖增高等表现,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

有的患者三多症状不明显。

但中年之后发病,且嗜食膏梁厚味,形体肥胖,以及伴发肺痨,水肿,眩晕,胸痹,中风,雀目,痈疽等病症,应考虑消渴病的可能。

2. 西医诊断标准:采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 年)。

空腹血糖(FPG)≥7.0mmol/L(126mg/dl);或糖耐量试验(OGTT)中服糖2小时血糖(2hPG)≥11.1mmol/L (200mg/L); 或随机血糖≥11.1mmol/L(200mg/L)。

(二)证候诊断(1)主证①肝胃郁热证:脘腹痞满,胸胁胀闷,面色赤红,形体偏胖,腹部胀大,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②胃肠湿热证:脘腹胀满,痞满不适,大便秘结,口干口苦,或有口臭,或咽痛,或牙龈出血,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多食易饥,舌红,边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苔黄,脉滑数。

③脾虚胃热证:心下痞满,胀闷呕恶,呃逆,水谷不消,纳呆,便溏,或肠鸣下利,或虚烦不眠,或头晕心悸,或痰多,舌淡胖,舌下脉络淤阻,苔白腻,脉弦滑无力。

④上热下寒证: 心烦口苦,胃脘灼热,痞满不痛,或干呕呕吐,肠鸣下利,手足及下肢冷甚,舌红,苔黄根部腐腻,舌下脉络瘀阻,脉弦滑。

⑤阴虚火旺证: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口干口渴,渴喜冷饮,易饥多食时时汗出,少寐多梦,溲赤便秘,舌红赤少苔,脉虚弦数。

⑥气阴两虚证:消瘦,倦怠乏力,气短懒言,易汗出,胸闷憋气,脘腹胀满,腰膝酸软,虚浮便溏,口干口苦舌淡体胖,苔薄白干或少苔,脉虚细无力。

⑦阴阳两虚证:小便频数,夜尿增多浑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耳轮干枯,面色黧黑,畏寒肢凉,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脘腹胀满,纳食不香,阳痿,面目浮肿,五更泄泻,舌体淡胖,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消渴病中医诊疗方案(2015)[1]

消渴病中医诊疗方案(2015)[1]

消渴病(2 型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2015年优化)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机体靶组织或靶器官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的以血糖水平升高,可伴有血脂异常等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一、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制订的《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做为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多饮、多尿、多食,形体消瘦等为主要依据或中年以后发病,嗜食膏梁厚味,形体肥胖,伴有肺痨、水肿、眩晕、胸痹、中风、雀目、痈疽等病症考虑消渴病的可能。

2、血糖检查:空腹血糖≥7.0mmol/L;或糖耐量试验中服糖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

二、中医治疗(一)辨证分型1、痰(湿)热互结证症状:形体肥胖,腹部胀大,口干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脘腹胀满,易饥多食,心烦口苦,大便干结,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化痰。

方药:小陷胸汤(《伤寒论》)加减。

全瓜萎、半夏、黄连、枳实、马齿苋加减:口渴喜饮加生石膏、知母;腹部胀满加炒莱菔子、焦槟榔。

偏湿热困脾者,治以健脾和胃.清热祛湿.用六君子汤加减治疗。

2、热盛伤津证症状:口干咽燥,渴喜冷饮,易饥多食,尿频量多,心烦易怒,口苦,溲赤便秘,舌干红,苔黄燥,脉细数。

治法:清热生津止渴。

方药:糖宁1号方加减天花粉、石膏、黄连、地黄、太子参、葛根、麦冬、乌梅、大黄、鬼箭羽、马齿苋、玄参、知母3、气阴两虚证症状:咽干口燥,口渴多饮,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形体消瘦,腰膝酸软,自汗盗汗,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舌红少津,苔薄白干或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糖宁2号方加减天花粉、葛根、麦冬、茯苓、乌梅、黄芪、西洋参、黄精、鬼箭羽、白术加减:倦怠乏力甚重用黄芪;口干咽燥甚重加麦冬、石斛。

(二)兼夹证1、兼痰浊症状:形体肥胖,嗜食肥甘,脘腹满闷,肢体沉重,呕恶眩晕,恶心口黏,头重嗜睡,舌质淡红,苔白厚腻,脉弦滑。

治法:理气化痰。

方药: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基本诊疗路径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基本诊疗路径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基本诊疗路径(门诊试行)一、消渴病(2 型糖尿病)中医基本诊疗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渴病(TCD编码:BNV06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2型糖尿病(ICD-10编码:E11.900)。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新药治疗糖尿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版)、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ZYYXH/T3.1~3.15—2007)以及《中医内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年8月第1版)。

(1)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尿频量多、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等具有特征性的临床症状,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

(2)部分患者“三多”症状不著,但若于中年之后发病,且嗜食膏粱厚味,以及病久并发眩晕、肺痨、胸痹心痛、中风、雀目、疮痈等病证者,应考虑消渴可能。

(3)本病的发生与禀赋不足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故消渴病的家族史可供诊断参考。

【西医诊断标准】:参考《WHO 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

有糖尿病症状(典型症状包括多饮、多尿和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等)者满足以下标准中一项即可诊断糖尿病:(1)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11.1mmol/L (200mg/dl);(2)空腹(禁食时间大于8小时)血浆葡萄糖≥7.0mmol/L (126mg/dl);(3)75g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11.1mmol/L (200mg/dl)。

无糖尿病症状者,需改日重复检查确诊。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新药治疗糖尿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版)和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2007年)《中医内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年8月第1版)。

(1)消渴病(2 型糖尿病)临床常见证型:阴虚热盛型;肾阴亏虚型;湿热困脾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血淤水停型。

消渴病诊疗方案-推荐下载

消渴病诊疗方案-推荐下载

消渴病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诊断:消渴病西医诊断:糖尿病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指南》1)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糖增高等表现,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

2)有的患者“三多”症状不明显,但若中年之后发病,且嗜食膏粱厚味,形体肥胖,以及伴发肺痨、水肿、眩晕、胸痹、中风、雀目、痈疽等病症,应考虑消渴病的可能。

2.西医诊断标准:采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病防治指南》(2007年)。

空腹血糖(FPG)≥7.0mmol/L(126mg/dl);或糖耐量试验(OGTT)中服糖后2小时血糖(2HPG)≥11.1mmol/L(200mg/dl);或随机血糖≥11.1 mmol/L(200mg/dl)。

二)证候诊断(1)主证①肝胃郁热证:脘腹痞满,胸胁胀闷,面色红赤,形体偏胖,腹部胀大,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②胃肠实热证:脘腹胀满,痞塞不适,大便秘结,口干口苦,或有口臭,或咽痛,或牙龈出血,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多食易饥,舌红,边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苔黄,脉滑数。

③脾虚胃热证:心下痞满,胀闷呕恶,呃逆,水谷不消,纳呆,便溏,或肠鸣下利,或虚烦不眠,或头眩心悸,或痰多,舌淡胖,舌下络脉瘀阻,苔白腻,脉弦滑无力。

④上热下寒证:心烦口苦,胃脘灼热,痞满不痛,或干呕呕吐,肠鸣下利,手足及下肢冷甚,舌红,苔黄根部腐腻,舌下络脉瘀阻,脉弦滑。

⑤阴虚火旺证: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口干口渴,渴喜冷饮,易饥多食,时时汗出,少寐多梦,溲赤便秘,舌红赤,少苔,脉虚细数。

⑥气阴两虚证:消瘦,倦怠乏力,气短懒言,易汗出,胸闷憋气,脘腹胀满,腰膝酸软,虚浮便溏,口干口苦,舌淡体胖,苔薄白干或少苔,脉虚细无力。

⑦阴阳两虚证:小便频数,夜尿增多,浑浊如脂如膏,甚至饮一溲一,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耳轮干枯,面色黧黑;畏寒肢凉,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脘腹胀满,食纳不香,阳痿,面目浮肿,五更泄泻,舌淡体胖,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消渴病中医诊疗方案(5篇范例)

消渴病中医诊疗方案(5篇范例)

消渴病中医诊疗方案(5篇范例)第一篇:消渴病中医诊疗方案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2011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有多饮、多食、多尿、消瘦,尿甜,或伴疲乏无力,视物模糊等主要症状;或无典型症状,但血糖水平符合西医糖尿病诊断标准者。

2.西医诊断:诊断标准仍按照1999年WHO颁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1)有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并且随机血糖≥11.1mmol/L。

随机是指一天当中的任意时间而不管上次进餐的时间。

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包括多尿、烦渴和无其他诱因的体重下降。

(2)空腹血糖≥7.0mmol/L。

空腹状态定义为至少8小时内无热量摄入。

(3)糖耐量试验(OGTT)时,2小时血糖≥11.1mmol/L,OGTT仍按WHO的要求进行。

符合上述标准的患者,在次日复诊仍符合三条标准之一者即可诊为糖尿病。

(注:以上为静脉血浆测值。

如毛细血管全血测值,则空腹血糖≥6.1mmol/L(1l0mg/dL),其他标准相同。

)(二)证候诊断1.阴虚燥热证:主症:咽干口燥,烦渴多饮,舌红苔黄。

次症:心烦畏热,喜冷饮,溲赤便秘,脉细滑数,或细弦数。

本证诊断标准:同时具备主症2~3项,或具备主症1项,次症2项以上。

2.气阴两虚证:主症:咽干口燥,神疲乏力(或下肢发软)。

次症:多食易饥,口渴喜饮,气短懒言,五心烦热。

心悸失眠,尿频或溲赤,便溏或便秘,舌红少津少苔,或舌淡苔薄白,脉细数无力,或细弦,或细弱。

夹瘀症:肢体某一部位固定疼痛或刺痛,或肢体麻木,或肌肤甲错,或口唇紫暗,或面部瘀斑,或舌质紫暗有瘀点瘀斑,或脉象沉细涩。

本证诊断标准:同时具备2项主症者,或具备1项主症咽干口燥,必须同时具备1~2项次症气虚症状;或具备1项主症神疲乏力,必须同时具备1~2项次症阴虚症状。

夹瘀者,只要具备1~2项瘀血症状即可。

3.阴阳两虚证:主症:咽干口燥,神疲乏力,腰膝酸冷,手足畏寒,夜尿频多。

次症:头晕眼花,心悸失眠,自汗易感冒,气短懒言,颜面肢体浮肿,尿多浊沫或尿少,男子阳痿,女子性欲淡漠,大便溏结不调,舌体胖大有齿痕或舌质红绛少苔,脉沉细无力或细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西医诊治学》(吕仁和、赵进喜主编,2009年版)。

(1)病史:有消渴病,或消渴病久治不愈病史。

(2)主要症状:顽固性夜间或餐后腹泻,腹泻后上腹胀满,厌食,恶心,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等。

(3)主要体征:上腹部轻压痛,消瘦,震动觉、压力觉、痛觉、温度觉(小纤维和大纤维介导)的减弱或缺失等。

(4)辅助检查:立卧位血压,消化道钡餐透视,纤维结肠镜检查,肝胆脾胰彩超,腹平片,神经传导速度检查。

(5)排除了引起这些症状和/或体征的其它神经病变。

2.西医诊断:参照《内分泌学》(廖二元主编2001年版)。

糖尿病肠病主症以腹泻为主,无粘液脓血便,腹泻前可有痉挛性腹痛伴肠鸣增多排便后症状可好转,便常规及培养无炎性成分及细菌生长。

(二)证候诊断
1.肝脾不和证:素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发生腹痛泄泻,腹中雷鸣,攻窜作痛,矢气频繁,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2.脾胃虚弱证:脘腹痞闷,时缓时急,喜温喜按,纳呆食少,腹满肠鸣,身倦乏力,四肢不温,少气懒言,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濡缓。

3.脾肾阳虚证:腹泻肠鸣或五更泄,泻后痛减,形寒肢冷,乏力倦怠,面色恍白,舌淡胖苔白,脉沉细或沉弱。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 肝脾不和证
治法:抑肝扶脾,建中止泻。

推荐方药:痛泻要方加减。

白术、芍药、陈皮、防风、党参、山药等。

中成药:舒肝和胃丸、逍遥丸等。

2. 脾胃虚弱证
治法:健脾益气,升清降浊。

推荐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莲子肉、薏苡仁、砂仁、桔梗、白扁豆、白茯苓、人参、
甘草、白术、山药等。

中成药:参苓白术散、补脾益肠丸、健脾理肠片等。

3. 脾肾阳虚证
治法:温肾健脾,固肠止泻。

推荐方药:四神丸加减。

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五味子等。

中成药:四神丸等。

(二)内科基础治疗
参照《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

(三)针灸治疗
适应症:各种证型,依“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的基本理论原则,分型施治。

禁忌症:空腹血糖≥10mmol/L者、局部皮肤有破损者、晕针、体质虚弱者。

不良反应:晕针甚者晕厥。

应对措施:可采用针刺人中、合谷、十宣等穴位,促使苏醒。

(1)体针
脾胃虚弱证:取穴:天枢,大肠俞,足三里,百会,气海。

手法:施捻转之补法。

每日1次,14日为1疗程。

脾肾阳虚证:取穴:天枢,大肠俞,足三里,关元,命门;手法:施捻转之补法。

每日1次。

14日为1疗程。

肝脾不和证:取穴:天枢,大肠俞,足三里,内关,太冲,公孙;手法:施捻转平补平泻,出针后加灸。

每日1次,14次疗程。

(2)耳针:取穴:选穴为脾,胃,大肠下端,三焦。

方法:用王不留行籽外压,以胶布固定,每日按压数次,隔3日一换,一月为一疗程。

可隔月一次,反复3~5个疗程。

(四)推拿治疗
三字经流派推拿法
(1)脾胃虚弱:揉外劳宫、清补大肠、清补脾、补脾等。

(2)脾肾阳虚:揉二马、揉外劳宫、清补脾、平肝等。

手法频率约150~200次/分,每日操作1次。

疗程2周。

(五)拔罐治疗
以神阙穴为中心,包括两侧天枢穴的部位,用口径6cm的中型火罐拔罐,隔日一次。

取穴天枢,关元,足三里,上巨虚或大肠俞,小肠俞,足三里,下巨虚。

按腧穴部位选择不同口径火罐,两组腧穴交替使用,隔日一次。

疗程2周。

(六)中药外用
(1)中药外敷贴脐法:五味子50g,或五倍子50,研粉,醋调,贴脐,6天为一疗程。

脾肾阳虚腹泻者,也可用丁香、肉桂末,适量贴脐,可以温中散寒止泻。

脾胃虚弱腹泻者,可用党参、茯苓、白术、吴茱萸,适量贴脐。

(2)中药足疗:腹泻,腹痛,食少纳呆者,可采用健脾中药汤剂泡洗足部,可选用足疗仪。

(七)中药灌肠疗法:可辨证应用参苓白术散、乌梅丸等方剂,酌加地锦草、煅龙骨、煅牡蛎等,保留灌肠。

(八)电磁波疗法:脾胃虚弱腹泻,脾肾阳虚腹泻可选用特定电磁波治疗仪治疗。

(九)气功疗法:可根据病情选择丹田呼吸法,六字诀等。

可配合中医心理治疗仪、中医音乐治疗仪和子午流注治疗仪。

(十)护理调摄
1.心理护理
关心开导病人,使病人对自己的病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解除不必要的恐惧、焦躁和消极悲观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控制血糖,减少此病的发生及发展。

2.密切观察病情
糖尿病肠病以顽固性夜间或餐后腹泻,腹泻后上腹胀满,厌食,恶心,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等症多见,观察腹泻次数,时间,间隔,是否有腹痛,腹胀。

监测便常规变化。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症状判定标准
1.临床痊愈:腹泻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0%。

2.显效:腹泻症状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3.有效:腹泻症状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

4.无效:腹泻症状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注: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为:〔(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二)评价方法
临床症状积分采用下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