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近体诗平仄押韵之管见
近体诗的平仄规则及基础(完整注解)
前言:近体诗只涉及押平声韵。
本人认为近体诗也可押仄(zè)声韵,平仄规律与此相同,可自行推导。
注意现代四声与古四声不同,所以判定--古人所写诗词平仄的时候需要按照精品文档,你值得期待旧四声。
注意现代四声与古四声不同,所以判定古人所写诗词平仄的时候需要按照旧四声。
基础:平仄古代有四个声调,分别是,平,上,去,入。
所以在古代平指平声,仄指上,去,入三声。
仄指上声和去声。
仄就是不平的意思。
古代的入声被划分到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四个声调中。
所以现在普通话中没有入声。
但是读古人的诗词(或者现代人用平水韵写诗,词用的是词林正韵。
)要注意入声。
而用中华新韵写的诗词只要依照普通话的标准就好。
平仄:指拼音声调平是一二声,仄是三四声,四声中平声以外的上、去、入三声现在四声就是普通话中的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阴平与阳平统称为平,上声与去声统称为仄。
阴平为第一声;阳平为第二声上声为第三声;去声为第四声入声为古代声调,普通话中没有注:但是读古人的诗词(或者现代人用平水韵写诗,词用的是词林正韵。
)要注意入声。
而用中华新韵写的诗词只要依照普通话的标准就好。
平水韵、词林正韵及中华新韵的区别《平水韵》为写格律诗所用。
《词林正韵》是在《平水韵》的基础上归并而成的,供填词使用。
《中华新韵》是按照现代汉语拼音归纳而成的韵书,方便支持新韵的现代人写诗、填词,但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可。
一、五言、七言【句内平仄相间】五言标准句:(平仄交替,容易记忆。
)1.平平仄仄平。
2.仄仄仄平平。
3.仄仄平平仄。
4.平平平仄仄。
中平仄仄平。
中仄仄平平。
中仄平平仄。
中平平仄仄。
【中代表可平可仄】例:中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注:平平平仄仄不算,那么分开有7句为什么不能是平平平仄仄呢?因为律诗的偶数句必须押韵,(此处说的是句数为偶数)即最后一个字是平,所以只能选择四句基本句式中的平平仄仄平与第一句仄仄仄平平相对呐。
孤平:诗词大忌中平仄仄平第一字若是仄,则是孤平,孤平乃诗词大忌,故不可。
古典诗歌中近体诗的体制特点
古典诗歌中近体诗的体制特点近体诗的体制特点:一、近体诗的用韵。
由于近体诗是由古体诗发展变化而来的,因此近体诗的用韵古体诗有更严格的规则。
(一)、近体诗的押韵位置是固定的。
绝句是二、四句押韵,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排律也是偶句押韵。
近体诗是不能每句都押韵的,更不许中间换韵。
凡是不符合这一规则,即便韵律和风格都近于律诗的五言、七言八句诗,也不能算作律诗。
无论绝句或律诗,首句可以用韵,也可以不用韵。
(二)、近体诗押韵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许转韵,也不许邻韵通押。
(三)、近体诗多数押平声韵,押仄声韵的比较少。
因为从同声相应,前后呼应的角度看,在音响效果上仄声韵不如平声韵调谐柔和,平声韵是比较平展的声调;仄声韵是有升降变化的声调;平声韵是长节奏,仄声韵是短节奏。
近体诗无论五言或七言,句末的位置都是由一个字组成的一个短的节拍,如果再用仄声韵,就更显得不协调了。
二、近体诗的对仗。
由于对仗在语意表达上,上下相对,相辅相成;在平仄声律上,前后相应,铿锵和谐,因此,对仗便成为近体诗构成格律的要素之一。
近体诗的对仗位置比较固定,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一般要求中间两联,即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例诗:/五律: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首联当春仍发生。
随风潜入夜,对仗句颔联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里,对仗句颈联江船火独明。
尾联晓看江湿处,花重锦官城。
七律《钱塘湖春行》白居易首联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底。
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对仗句谁家春燕啄新泥。
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对仗句浅早才能没马蹄。
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有的律诗,不但中间两联对仗,首联或尾联也对仗。
例如五言律诗中李白的《送友人》、杜甫的《春望》等,都是首联对仗。
七言律诗首联对仗的较少,但杜甫的《恨别》、《登高》也是首联对仗。
尾联是全诗的结束,不适于对仗,但是也有用对仗的,例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尾联即是对仗句。
绝句一般不要求对仗,但是也有前两句对仗,也有后两句对仗,还有全诗两联都对仗的。
【教程】近体诗“平仄”要义—30分钟教你掌握平仄 (1)
【教程】近体诗“平仄”要义——30分钟教你掌握平仄近体诗平仄要义诗,就是讲求节奏的语言,词、曲、歌、赋与之同源.诗作为语言中与美学结合最紧密的一种形式,其魅力就在节奏,所以王力先生有言,“诗写下来不是为了看得,而是为了吟的”。
节奏和谐,诗就琅琅上口。
近体诗(即律诗、绝句)讲究“平仄”,其实就是对诗节奏的规定,跟乐谱相似。
只要掌握了规则,近体诗“平仄”其实非常简单。
我常费解于古时蒙童皆知的东西,现在为什么要到大学才讲。
如果你能用30分钟的时间认真看完本贴,相信你也这么认为。
一、几个概念1.什么是“平"、“仄”?可以简单理解为,“平”就是长、高音(联想普通话当中的一声、二声).“仄”就是短、低音(联想普通话里面的三声、四声).古今语音变化很多,各地方言亦多不同,所以历史上对每个字的“平仄"曾有过很多次规定,即“韵书"。
如果要求精确,查韵书即可。
现在常用的,最严的是“平水韵”,较松的是“词林新韵”,最松的是“中华新韵”。
还有个简单的办法,上“诗词吾爱网”在线检测。
2、近体诗分律诗、绝句,律诗八句,绝句四句.五个字的叫“五言",七个字的叫“七言”.近体诗都是两句两句地写,其中逗号前面的叫“出句”,句号前面的叫“对句”.“出句”尾字必须用“仄”声,“对句”尾字必须用“平”声,即应“先抑后扬”。
整首诗的第一句叫“首出”,也叫“起句”,其中第二个字若是“平”声,叫“平起”,若是“仄”声,叫“仄起"(平起、仄起无甚大用,因为大家用惯了才予以保留,了解即可)。
整首诗的第二句叫“首对”。
两句联在一起,叫做“首联”.依次类推,三四、五六、七八句也都是一出句一对句。
两两联在一起,分别叫“颔联”、“颈联"、“尾联”.律诗的“颔联”和“颈联"一般需要对仗,绝句无要求。
整首诗的最后一句叫“末句”,对于绝句就是第四句“颔对",对于律诗就是第八句“尾对”。
近体诗的平仄格律规则
近体诗的平仄格律规则
说到近体诗的平仄格律基本规律,不外乎以下三个原则:
(1)相间原则:一句之中,节奏字字音平仄交错分布。
假使第一个节奏字(一句诗中的第二字)音平,则第二个节奏字(一句诗中的第四字)音仄,第三个节奏字(一句诗中第六字)音平;假使第一个节奏字(一句诗中的第二字)音仄,则第二个节奏字(一句诗中的第二字)音平,第三个节奏字(一句诗中的第二字)音仄。
(2)相对原则:一联之中,对句和出句在相同位置的节奏字,平仄应该相反。
(3)相粘原则:相邻的两联,下联的出句,和上联的对句,在相同位置的节奏字,平仄应该一致。
“”
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失粘”。
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失对”。
唐朝前期,由于律诗尚未定型,有些诗人的一些作品就有失粘、失对的情况
例如:
[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2、3句失粘。
4、5句失粘。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近体诗押韵的要求
近体诗押韵的要求近体诗押韵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1)偶句押韵刘勰《⽂⼼雕龙》云:“异声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
”作为⼀种韵式,近体诗要求偶句押韵,即“同声相应”。
奇数句不押韵,与押韵之偶数句交错对应,体现“异声相从”之对⽴。
通过强烈之⾳韵对⽐,使诗歌⾳乐性得到极⼤的强化。
例举常建《宿王昌龄隐居》:清溪深不测,隐处惟孤云。
松际露微⽉,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鸾鹤群。
偶数⾏“云、君、纹、群”同属⼆⼗⽂韵,与奇数⾏疏密相间,同异相对,呈现出节奏之回环往复感与⾳乐美。
⾸句⼊韵之近体诗,如,王建《⾬过⼭村》⾬⾥鸡鸣⼀两家,⽵溪村路板桥斜(xia)。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花。
⾸句押韵意在调整平仄句式,可不计⼊⽤韵韵次。
(2)本韵相押同⼀韵部中之字⾳,谓之本韵。
本韵相押指押韵当在同⼀韵部内选字相押,若掺⼊邻近韵部之字相押,谓之通韵。
严格意义⽽⾔,当为出韵。
近体诗要求不能出韵,⾸句⽤韵例外(⽤韵不计⼊韵数),可选⽤邻韵,即所谓借韵。
钱⼤昕《⼗斋养新录》云:“五七⾔近体第⼀句,借⽤旁韵,谓之借韵。
”(3)⼀韵到底⾳韵有平仄之分,近体诗⼀般押平韵,仄韵少见。
同⼀⽂本押韵⼀韵到底,不能转韵,平仄韵不可兼⽤。
近体诗之体裁多适宜平和之调,平仄韵之审美感觉效果相异,清江永《⾳学辩微》云:“平声⾳长,仄声⾳短;平声⾳空,仄声⾳实;平声如击钟⿎,仄声如击⽊⽯。
”平韵以柔美、清亮、和谐见长,仄韵以激越、跌宕为上。
平韵之谐和呼应效果优于仄韵,故近体诗多选择平韵相押。
近体诗押韵有四点需要注意。
⾸先,⾸句就押韵,然后再隔句押韵,也就是⼀、⼆、四、六、⼋句押韵。
如,李⽩的“李⽩乘⾈将欲⾏,忽闻岸上踏歌声”和“⽇照⾹炉⽣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
苏东坡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低各不同” 。
等等,都属于⾸句押韵。
其次,⾸句不押韵,第⼆句押韵,再隔句押韵。
也就是⼆、四、六、⼋句押韵。
如,杜甫的“好⾬知时节,当春乃发⽣”以及“两个黄鹂鸣翠柳,⼀⾏⽩鹭上青天”,还有王维的“⼤漠孤烟直,长河落⽇圆”等等,都属于这⼀种。
近体诗押韵的四条规定
近体诗押韵的四条规定近体诗即我们所学的格律诗,其押韵方式有四条定规,大家一定要牢记:第一条定规:一律以平声押韵,通常叫押平声韵;有朋友肯定会问,传世名诗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等等怎么都是押仄声韵?先解释下,为什么将“一律以平声押韵”列为必须遵守的第一条来强调呢?理由有二:首先,的的确确也有少数以仄声押韵的,这里得提醒大家,此种押韵以五言诗居多。
因古体诗允许仄声押韵,所以仄声押韵的绝句和律诗也称'古绝'、'古律'。
有意识写此类“古绝”“古律”的,不是没人写,网络上还不少, 但近体诗(格律诗),以平声押韵为定格。
平声押韵作为近体诗的第一条定规,这是诗词界的共识。
就象王力的孤平概念一样,是普遍认同的一个重要理论观点。
其次,针对咱们初学者而言,必须从严来要求,不能没学会走路,就想去夺百米短跑的世界冠军。
这里顺便提醒一下,押仄韵这种格式一般是在自己想表达激愤,愤慨,满腔郁闷这类的情绪时才考虑采用。
比如刚才提到的那首,作者想表达的就是“千万孤独”的孤绝感的意思,大家不妨背背这首诗,看看是不是首藏头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好了,第一条规矩就啰嗦到这,这条费这么多口舌,关键是有押仄声韵的,希望大家不要盲目效仿,到我们写诗熟练了,必要的时候,再作考虑。
还是那句话,初学者必须严谨点,先学会走,再考虑跑,否则,你就会摔跤。
第二条定规:不论五绝、五律、五排,七绝、七律、七排,都必须一韵到底,不得中途换韵。
这条定规,必须遵守。
第三条定规:不论五言、七言,都是双句入韵,单句不入韵。
也就是偶数句入韵,奇数句不入韵(首句入韵的例外)。
结合第一条定规,也就是偶数句脚节必须平声字,奇数句脚节必须仄声字,但首句可以入韵,也可以不入韵。
七言诗首句入韵的较多,五言的较少。
七言诗首句入韵为正格,不入韵为变格;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正格,入韵为变格。
第四条定规:押韵句的尾字用平声,不押韵的必须用仄声(上面第一条讲到的古绝、古律押韵句的尾字用仄声,不押韵的必须用平声)。
近体诗(唐诗)的格律与压韵
近体诗(唐诗)的格律与压韵文:网络近体诗或今体诗,就是我们常说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近是相对的,我们跟着古人这么叫罢了。
据专家研究,近体诗发端于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到唐初成熟。
唐以前和唐以后不合近体格律的诗,一般被称为古体。
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五花八门,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
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
可以说古体基本不讲格律。
所以只谈近体诗。
基本格式基本格式还是必须遵守的。
如同馒头和水饺的区别,不遵守就不伦不类了。
近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
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五言和七言格式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每句的字数不同。
近体诗的句子是以两句为一个单位的,每两句(一和二,三和四,依次类推)称为一联。
同一联的上下句称为对句,上联的下句和下联的上句称为邻句。
律诗共四联八句。
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排律的首联可对可不对,中间各联都必须对仗,最后一联不对,以便结束。
绝句的两联可对可不对。
绝句可以认为是从律诗转化而来的。
若两联都对仗,则是撷取律诗的颔联和颈联;若第一联对仗第二联不对仗,则是撷取律诗的颈联和尾联;若第一联不对仗第二联对仗,则是撷取律诗的首联和颈联,若第一联和第二联都不对仗,则是截取律诗的首联和尾联。
用韵近体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
近体诗只押平声韵.除了第一联,其它各联的上句不能押韵,必须以仄声收尾,下句一定要押韵,必须以平声收尾近体只在偶数句押韵。
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
其余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
近体诗如果是首句押韵,可以借用邻韵。
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不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
近体诗押韵规则范文
近体诗押韵规则范文近体诗,又称七言诗,是古代汉语诗歌的一种形式,也是唐诗的主要形式之一、它的韵律规则较为复杂,不能简单地归纳为一种押韵规则。
以下是关于近体诗押韵规则的详细介绍。
一、押韵要求:1.七言诗共分四声,一平、二仄。
押韵时,同一韵的两个字必须处在同一声调,称为“平起仄入”。
2.近体诗要求每句押七韵,也就是每句的倒数第二个字和倒数第四个字必须押韵。
3.近体诗一般要求以双调为主,也就是每句的平、仄声出现的次数要相同,例如“仄仄平平仄平平”或“平平仄仄平仄仄”。
二、韵脚的分类:1.平韵:又称阴韵,声调为一平的韵脚,如“之、之、丝、悲”等。
2.仄韵:又称阳韵,声调为二仄的韵脚,如“愁、流、风、秋”等。
三、韵脚的组合:1.近体诗的押韵通常采用“仄起平入”的方式,前一字是仄声,后一字是平声。
2.韵脚的组合有多种形式,例如:仄平、平平、仄仄、平仄等等。
不同的组合形式会产生不同的韵味和节奏感。
四、注意事项:1.近体诗不要求必须每句都有押韵,但是一般会保持一定的押韵度。
有些诗人也会采用断韵的方法,即在段落开头或结尾处押韵,而中间部分不押韵,以增加诗歌的变化和趣味。
2.在押韵时,字音受到语言发音的变化和发展,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也产生了一些差异。
因此,在韵脚的选择上可以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近似的韵脚。
3.近体诗的押韵可以选用一个字、两个字、甚至多个字来押韵,这取决于诗人的写作风格和要表达的意境。
总结起来,近体诗的押韵规则相对灵活。
在一般情况下,近体诗要求每句押七韵,采用“仄起平入”的方式,前一字是仄声,后一字是平声。
但是在实际创作中,并不要求每句都必须有押韵,可以根据需要和情感来调整。
同时,为了增加诗歌的变化和趣味,诗人还可以运用断韵和选择近似的韵脚等技巧。
近体诗句法
近体诗句法
近体诗是一种中国传统的诗歌形式,它以五言或七言的四句为基本组成单元。
以下是近体诗的一些诗句法:
1. 押韵:近体诗通常有押韵要求,每个句子的尾音在韵脚上进行押韵,答韵的音可以相同,也可以相近。
例如:
青山绿水美如画,
春风拂面暖心悸。
高山巍峨震撼人,
流水悠悠动人心。
2. 对仗:近体诗的句子通常是对称结构,前后句子之间可以使用平仄、重复、倒装等手法进行对仗。
例如:
燕舞楼台尽入眼,雁归汀洲送别筵。
山川如画映眸中,峰峦叠翠展宏愿。
3. 平仄:近体诗在构词时也要考虑平仄,即平声和仄声的运用。
平声指声调平坦,仄声指声调升降变化。
例如:
江水如烟,倒影翠峰。
春花烂漫,芳香四溢。
这些都是近体诗中常见的句法技巧,当然还有许多其他变化和创新的方式。
近体诗在形式上较为严格,但也给了诗人更多的发挥空间,使得诗句在语言优美的同时,能够表达深刻的情感和思想。
近体诗的押韵、韵部和押韵规则
近体诗的押韵、韵部和押韵规则近体诗的押韵、韵部和押韵规则(逸明整理 2013-06)一、何为押韵?诗乃是最富音乐性的文章,欲求其悦耳动听,除平仄声调应力求合律外,尚须押韵,始能增加旋律之美。
何谓韵?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同声相应谓之韵”。
换言之,“韵”即是同一收音之谓。
例如:东、公、空、通、同、聪、烘、红、隆等字,收音都是ueng,它们都属于同一个韵,取“东”字为代表,称为“东”韵。
又如:先、天、填、年、千、建、绵、延、前等字,都以ian为收音,也属同一个韵,取“先”字为代表,称为“先”韵。
作诗时在诗句的某些末尾处用上同韵的字,即称之为“押韵”。
王涣之《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其中“流”与“楼”字都在“尤”韵之中,“尤”在诗韵表下平声中序列第十一位,故称之为押“十一尤”韵。
押韵的作用:一、把许多涣散之音联络、贯串为完整之声调,使诗词的节奏更鲜明、和谐,吟咏时人们听起来会觉得更加铿锵悦耳。
二、诗押韵后读时琅琅上口,易于记忆和背诵。
二、目前通行的韵部和押韵规则古典诗家目前所通行的韵部为康熙时所颁布的《佩文诗韵》,该韵部以元末阴时夫考定的“平水韵”为兰本,共106韵,其中平声分上、下两部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我们平时所称“一东”、“二冬”、“十一尤”等的数字只用于标明韵目次序,并无实际意义;上平、下平,因平声字数较多,故分为上、下二卷,同现代汉语拼音中的阳平、阴平完全是两码事。
近体诗押韵规则:原则上律诗、绝句等近体诗,无论平韵、仄韵皆可押。
押仄韵者称古绝或古律。
押韵的位置皆位于偶数句之句末。
第一句则可押可不押,大体上五言诗不押居多,七言诗反之。
另有几种特殊的押韵法,介绍如下:1、飞雁入群格:首句所押之韵不在同一韵部之内,称“飞雁入群格”,但所押之韵仍须以能通韵者为限。
例:伊州歌金昌绪打起黄莺儿,(四支韵)莫教枝上啼;(八齐韵)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近体诗的格律要求
近体诗的格律要求
1. 近体诗的平仄很重要呢!就像走路要有节奏一样,平仄搭配好了,诗读起来才朗朗上口呀。
比如“白日依山尽”,平平平仄仄,多有韵律美!
2. 押韵也是关键呀!一首诗押韵了,那感觉可顺溜了,就跟歌曲有了好听的旋律似的。
像“床前明月光”,“光”字押韵多好听!
3. 对仗可不能小瞧呀!它让诗句更工整,更有韵味呢。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对仗多漂亮啊,简直绝了!
4. 近体诗还讲究字数呢,五言七言得整明白呀,这可不能乱来。
“春眠不觉晓”是五言,简洁又有意境呢!
5. 诗句的句子数也有规定哟,绝句四句,律诗八句,这就像是给诗定了个框架。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四句绝句多精妙!
6. 近体诗里的意象运用也超有意思啊!那些景物、情感都能通过意象表现出来。
“月是故乡明”,月亮可不就代表着思乡之情嘛!
7. 还有啊,近体诗的意境营造更能吸引人呢。
要让人读了能身临其境。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画面感简直无敌了呀!
总之,近体诗的格律要求虽然多,但正是这些要求才让近体诗这么有魅力呀!。
诗歌创作基础近体诗的押韵
诗歌创作基础近体诗的押韵押韵是诗歌的基本要素之一,我国的民歌、诗、词、曲无不押韵,所以诗歌又叫韵文。
押韵是把同韵母或韵母相近的字,放在诗篇某些句子的末尾,使诗歌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容易记得住、传得开。
押韵的方式,古体诗比较自由,可以隔句押韵,也可以句句押韵;可以用平声押韵,也可以用仄声押韵;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换韵的形式又有多种。
近体诗即格律诗的押韵方式,则有定规。
一、一律以平声押韵(也有少数以仄声押韵的,其中五言诗居多,但格律诗以平声押韵为正格;因古体诗容许仄声押韵,所以仄声押韵的绝句和律诗也称"古绝"、"古律");二、不论五绝、五律、五排,七绝、七律、七排,都必须一韵到底,,不得半途换韵;三、不论五言、七言,都是双句入韵,单句不入韵。
但首句可以入韵,也可以不入韵。
七言诗首句入韵的较多,五言的较少;四、押韵句的尾字用平声,不押韵的必须用仄声(古绝、古律押韵句的尾字用仄声,不押韵的用平声)。
过去写诗,靠韵书来做统一的标准。
所谓韵书,就是把同韵的字放在一起,分成若干部,作为做诗押韵的依据。
我国最早的韵书是隋朝的《切韵》,唐朝的《唐韵》,现存完整的韵书是宋朝的《广韵》。
《广韵》的韵部分得很细,有206韵部。
到了金代,以《平水韵》为官方韵书,供科举考试之用。
平水是平阳府城(今山西临汾市)的别称,因为该书刊行于此城,故名《平水韵》(一说为南宋时代平水人刘渊根据前人韵书修编而成,故名《平水韵》)。
该韵书将宋代《礼部韵略》(官方颁布的科考标准韵书)注明同用之韵,悉数合并,共106韵,上平声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各声韵目第八章已经开列,不再重复。
元、明、清各代,都以《平水韵》为作近体诗押韵的依据,,一直沿用到现在。
前人做诗押韵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严格按韵书的规定做诗。
例如封建时代,奉皇帝命令所作、所和的"应制诗";科举考生作的"试帖诗",押韵的字必须属于同一韵部。
近体诗的平仄规律规则
【近体诗平仄规则】—————-—-——-—-———---——————--—-—----—--—--————--——-——-—-————--————----—--—————----〖简介〗没有平仄限制的诗不能称做近体诗或格律诗,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
分辨一首诗是古风还是近体诗,最主要的标志就是该诗是否区分平仄.我们对平仄的要求可以不如古人那么严格,但不能完全丢弃。
-—-——-————-—-——-——-————----—-—-—--—--—---—----—-——-——---——-—----—----—-—-—-——--—〖规则〗近体诗平仄组合的规律主要又三条:1、同句交替:以五言为例,凡第一个节奏用“平平”,则第二个节奏必须用“仄仄”,第三个节奏又要用“平”,反之,第一个节奏用“仄仄”第二个节奏必须用“平平”,第三个节奏就要用“仄”.七言诗则依此类推。
是为组句规则.2、上下句相对:如出句为“平平仄仄平",对句就要为“仄仄平平仄”,出句为“仄仄平平仄”对句就要为“平平仄仄平",七言依此类推。
是为组联规则。
3、上下联之间平仄要相“粘”,即相同,是为组篇规则。
何谓上下联?近体诗中绝句只有四句,不存在上下联。
律诗八句,每两句为一联,每诗四联。
例如: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仄仄平平仄,城春草木深。
平平仄仄平。
感时花溅泪,平平平仄仄,恨别鸟惊心。
仄仄仄平平.烽火连三月,仄仄平平仄,家书抵万金。
平平仄仄平。
白头搔更短,平平平仄仄,浑欲不胜簪。
仄仄仄平平。
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颌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
每联之内,平仄相对,上下联之间,平仄相粘(即相同),这就是一首格律诗的平仄排列规则。
平白了这三个规则,一首诗的平仄格式就很容易推算出来了.也许你一时还难以明白,那就先别理这些,西风已经将常见的集中格式排列出来放在下面供您直接套用即可。
另外,如果你已经能分辨平仄,会发现上面所列的平仄格式与例子中的平仄不完全符合,在仔细看看,原来粗体字的位置的平仄有所出入,如第三句“感时花溅泪”,按规则应为“平平平仄仄”,但首字“感"是个仄声字,这不是没有依照格律吗?不是的,这里涉及了近体诗的另一个重要规则:“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实际就是说,每句诗的单数位置的字可以平仄不拘,双数位置的字就要严格使用了。
近体诗如何做到押韵?可以好好收藏了解(下)
近体诗如何做到押韵?可以好好收藏了解(下)这篇文章是紧接上一篇的:近体诗如何做到押韵?可以好好收藏了解(上)文章虽然写的不好,但是还能得到大家的鼓励和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以下是继续上次的内容:(三)落韵与孤雁出(入)群格近体诗最大的禁忌就是落韵,也就是出韵。
近体诗的押韵是很严整的,要求偶数句必须押韵,而且要求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变韵,并且韵脚只能用平声韵。
对于首句,可以入韵亦可不入韵。
如果一首近体诗出现落韵的现象,那么这首诗歌是不合格的。
避免落韵的最好办法就是先择韵,再进行诗歌创作。
但是,有两种押韵情况并不算是出韵现象。
因为近体诗的首句可用韵也可不用韵,如果首句用韵的可以用邻韵。
邻韵是中国古代诗词的一个术语。
著名学者王力认为:所谓邻韵,即指韵音相近者。
因其于韵书排列上相邻,故名为“邻韵”。
例如:其三·遣怀诗欲醉陶然久未逢,翻疑失路似飞蓬。
鸴鸠长讽枪榆上,贝石真沉滔海中。
未待衰冯嫌剑钝,便教绮梦买珠穷。
多情还有沙鸥在,白发替人愁到空。
这首遣怀七言律诗,韵脚“逢”字属于“二冬”韵部之韵,而“蓬”、“中”、“穷”、“空”字都属于“一东”韵部之韵。
因为七言律诗的首句可以入韵或可以不入韵,如果首句入韵可以借用邻近的韵部的韵字,像这首七言律诗,韵脚“逢”字就是借用了“二冬”韵部的字来押韵。
这种首句用邻韵的近体诗,称之为“孤雁出群格”,就像一只孤单的大雁飞离群体一样,用“邻韵”又称为“借韵”。
最早称首句借用邻韵为“孤雁出群”的人是明代谢榛,他在所著《四溟诗话》中说:“七言绝、律,起句借韵,谓之‘孤雁出群’,宋人多有之。
”星汉先生也在《今韵说略》一文中指出:“晚唐有于首句入韵的格律诗,借用邻韵的韵字,作为首句的韵脚,唐宋几成风气,视为定例,叫‘借韵’,起名号‘孤雁出群’……如冬韵诗起句入东韵,支韵诗起句入微韵,豪韵诗起句入萧肴是也。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尾句借用邻韵,称之为“孤雁入群格”。
但是,“孤雁入群格”并不常用。
近体诗的韵律规则
近体诗的韵律规则
以下是 6 条关于近体诗韵律规则的内容:
1. 平仄交替要注意呀!你看“白日依山尽”,“白”是仄声,“日”是平声,这样交替多好听。
就像音乐的节奏一样,要有起有伏,这样诗读起来才朗朗上口哇。
2. 押韵那可是关键哦!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光”和“霜”押韵,读起来特别顺溜。
这就好比走路顺顺的,不会磕磕绊绊的呢。
3. 对仗得精妙呀!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多么工整啊!就如同两个好朋友并肩而立,和谐又好看。
4. 一三五不论也有讲究呢!不是随便乱来哦,但是也不能太过随意啦。
想想“城阙辅三秦”,第一个字“城”就是可平可仄的。
这就好像规则里有点小弹性空间一样。
5. 二四六分明不能忘哇!像“春风又绿江南岸”,“风”“绿”“南”可都得符合平仄要求呢。
这可不能马虎,就像盖房子要把根基打牢呀。
6. 律诗中间两联要对仗严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对仗多完美呀!这就好像一场精彩的表演,让人拍手称赞呢。
总之,近体诗的韵律规则真是又有趣又重要,掌握了它们,才能写出美妙的诗哟!。
近体诗的平仄规律规则知识讲解
近体诗的平仄规律规则【近体诗平仄规则】--------------------------------------------------------------------------------〖简介〗没有平仄限制的诗不能称做近体诗或格律诗,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
分辨一首诗是古风还是近体诗,最主要的标志就是该诗是否区分平仄。
我们对平仄的要求可以不如古人那么严格,但不能完全丢弃。
--------------------------------------------------------------------------------〖规则〗近体诗平仄组合的规律主要又三条:1、同句交替:以五言为例,凡第一个节奏用“平平”,则第二个节奏必须用“仄仄”,第三个节奏又要用“平”,反之,第一个节奏用“仄仄”第二个节奏必须用“平平”,第三个节奏就要用“仄”。
七言诗则依此类推。
是为组句规则。
2、上下句相对:如出句为“平平仄仄平”,对句就要为“仄仄平平仄”,出句为“仄仄平平仄”对句就要为“平平仄仄平”,七言依此类推。
是为组联规则。
3、上下联之间平仄要相“粘”,即相同,是为组篇规则。
何谓上下联?近体诗中绝句只有四句,不存在上下联。
律诗八句,每两句为一联,每诗四联。
例如: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仄仄平平仄,城春草木深。
平平仄仄平。
感时花溅泪,平平平仄仄,恨别鸟惊心。
仄仄仄平平。
烽火连三月,仄仄平平仄,家书抵万金。
平平仄仄平。
白头搔更短,平平平仄仄,浑欲不胜簪。
仄仄仄平平。
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颌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
每联之内,平仄相对,上下联之间,平仄相粘(即相同),这就是一首格律诗的平仄排列规则。
平白了这三个规则,一首诗的平仄格式就很容易推算出来了。
也许你一时还难以明白,那就先别理这些,西风已经将常见的集中格式排列出来放在下面供您直接套用即可。
另外,如果你已经能分辨平仄,会发现上面所列的平仄格式与例子中的平仄不完全符合,在仔细看看,原来粗体字的位置的平仄有所出入,如第三句“感时花溅泪”,按规则应为“平平平仄仄”,但首字“感”是个仄声字,这不是没有依照格律吗?不是的,这里涉及了近体诗的另一个重要规则:“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实际就是说,每句诗的单数位置的字可以平仄不拘,双数位置的字就要严格使用了。
近体诗中的平仄规律
近体诗中的平仄规律:让诗词“唱”起来近体诗,又叫今体诗,是唐朝之后形成的一种有平仄、韵律和对仗的诗歌体裁。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近体诗里的平仄规律,这可是写诗时的一道“硬门槛”。
学会了这些,你写的诗就会更加朗朗上口,音韵优美。
一、啥是平仄?首先,咱们得明白啥是平仄。
平仄其实就是汉字发音的声调。
汉字的声调有四种,一二声咱们叫做平声,三四声则叫做仄声。
为了方便记忆,咱们可以简单地把一声和二声看作“平”,三声和四声看作“仄”。
比如,“天”字是一声,就是平声;“地”字是四声,就是仄声。
二、平仄的基础规律近体诗的平仄规律其实挺有意思的,咱们可以总结为“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写近体诗的时候,每一句诗的第一、三、五个字(如果是七言诗,则还有第七个字)的平仄可以相对自由,但是第二、四、六个字的平仄就得严格遵守规律了。
啥规律呢?就是平仄要两两交替。
比如五言诗的一个律句:“平平仄仄平”,这里第二字和第四字是仄声,而第一字、第三字和第五字(在五言诗里就是最后一个字,也是韵脚)则是平声。
咱们举个例子:“白日依山尽”,这里的“白”是平声,“日”是仄声,“依”是平声,“山”是仄声,“尽”是平声(也是韵脚)。
这样就符合了“平平仄仄平”的平仄规律。
三、平仄的“粘对”规则近体诗的平仄除了“两两交替”外,还有“粘对”的规则。
“对”就是上一句的平仄和下一句的平仄要相对。
比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里“白日依山尽”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黄河入海流”的平仄就是“平平平仄仄”(注意,这里因为押韵的关系,末字“流”用了平声,但这不影响整体的平仄规律),可以看出两句的二、四、六字平仄是相对的。
“粘”就是后联出句(也就是下联的第一句)的前两个字的平仄要和上一联的对句(也就是上联的第二句)的前两个字的平仄相同。
比如“黄河入海流”的平仄是“平平平仄仄”,那么下联的第一句“欲穷千里目”的前两个字“欲穷”的平仄也应该是“仄平”(但实际上因为“欲”是仄声,“穷”是平声,这里是为了押韵和整体节奏做了调整,但原则上应该保持平仄相同,即“仄仄”或“平平”,在更复杂的诗句中,这种调整会通过“拗救”来实现)。
押韵、平仄、孤平、挤韵、撞韵等规矩,格律诗必须都要严格遵守?
押韵、平仄、孤平、挤韵、撞韵等规矩,格律诗必须都要严格遵守?格律诗包含绝句、律诗、排律等,格律诗在初唐已现雏形,到盛唐逐渐走向成熟,并创造了格律诗历史上唯一的巅峰。
尽管巅峰不再,但后世对格律诗的研究却一直未曾停止,除了总结、继承盛唐格律诗已确定的规则、规律外,也在不断创造新的“术语”和规则,此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那众多的格律诗规则中,哪些必须遵守?哪些可以置之不理?本文就此话题展开分析,得出结论。
一、押韵诗又称为“韵文”,押韵是诗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唯一本质特征,因此诗必须押韵,不押韵者不能称之为诗。
若抛除押韵,诗就会和其他文学体裁混为一谈。
作为诗的一种,格律诗当然也必须押韵,格律诗押韵遵守程度:五星★★★★★关于不押韵者不能称之为诗这一观点,个别网友并不认同,并举了《诗经》、《离骚》、《将进酒》、《登幽州台歌》、《乐游原》等例子,试图驳倒我这一观点,但很不幸,以上这些诗都是押韵的,只是这些网友不懂古韵和今韵并不完全相同而已。
例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句,有网友认为不押韵,其实在平水韵中,“来、回”同属“上平十灰”,“回”读huai,这句很明显是押韵的,整首诗也是押韵的,只是有换韵而已。
现代诗已经被玩坏了,不谈也罢。
那有没有流传下来的古诗是不押韵的?至今我还没有发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找,看能否找到一首不押韵的古诗。
二、平仄平仄是格律诗与古体诗的本质区别,古体诗可以完全不用考虑平仄,但近体诗则必须要考虑,平仄遵守程度:五星★★★★★是否懂平仄是格律诗是否入门的关键,有些人喜欢写诗,但就是弄不懂平仄,也没关系,写古体诗就好了,古体诗也可以写出精品。
平仄的目的是使诗读起来抑扬顿挫,格律诗的平仄大体遵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规则,并严格遵循句内平仄交替、联内相对、联间相粘的规则。
三、对仗对仗是一种声律和格式美,绝句完全不用考虑对仗,但律诗、排律则必须考虑。
律诗至少颈联需要对仗,没有特殊原因,在不因形害意的情况下,颔联也尽量对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近体诗平仄押韵之管见
作者:高宇璇温育霖
来源:《中文信息》2020年第07期
摘要:关于古诗词的某些字音历来有一些争议。
就近体诗而言,通过考察,部编本教材的近体诗有部分字音按普通话读会出律或出韵,这是因为古今语音系统不同的影响。
对于常规教学,可以统一按习惯读法来读,减轻学生记忆负担。
在吟诵方面,因有讲究,故可以考虑适当改读字音。
关键词:近体诗;平仄;押韵;吟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7-0-01
引言
部编本教材七年级下册《木兰诗》“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的“骑”,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答疑时推荐读为qí,同时认为jì为旧读,新旧读不涉及词义差别,因此旧读也不算错误。
此外,“萧关逢候骑”“千骑卷平冈”等诗句中的“骑”也读jì。
反对观点认为,这样的处理一是罔顾词义,二是影响近体诗及词的格律。
“骑”有平声和去声两读,前者作动词用,后者作名词用。
另外,《木兰诗》及其他古体诗,“骑”读平声或去声读法倒还影响不大,至于在讲究格律的近体诗和词里,则直接影响平仄。
当然,还存在争议的并不限于这个字,下文拟讨论部分有争议的字音以及相关的处理方法。
一、平仄
自唐初近体诗定型以来,平仄格律成为文人诗歌、骈赋创作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过古今音异,在近体诗中,有些字的平仄用普通话读来与韵书有所龃龉。
限于篇幅,这里不对每个字都作考证。
二年级上册的“遥看瀑布挂前川”的“看”,依格律应读平声,即kān。
“青鸟殷勤为探看”“灵旗空际看”与其他韵脚同押平声韵,也应读平声。
四年级上册“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教”,依格律应读为平声,即jiāo。
四年级下册“不论平地与山尖”的“论”,依格律应读为平声,即lún。
该句出自罗隐的《蜂》,诗中还有一句“无限风光尽被占”的“占”,依格律也应读为平声,即zhān。
六年级上册“白雨跳珠乱入船”的“跳”,依格律应读为平声,即tiáo。
虽说有“一三五不论”的说法,但该句的“跳”是必须读平声的,否则除去韵脚“船”外,只剩一个平声“珠”会犯孤平,这是近体诗的大忌。
六年级上册“南朝四百八十寺”的“十”,依格律应读为平声。
《康熙字典》记录了该字还可以读如“谌”,即chén。
六年级下册“野径云俱黑”中的“俱”“绝胜烟柳满皇都”的“胜”,依格律也均应读为平声,分别读为jū、shēnɡ。
七年级下册“故园东望路漫漫”的“漫”,该句平起入韵,依格律应读为平声,即mán。
就常规教学而言,用普通话诵读时,这类字按口语读法来读是比较合适的,这样处理有两个原因。
其一,古今音异,普通话的声调系统不是中古音的声调系统,如古入声被派入其他声调,直接影响平仄。
其二,这类字如改读,与常规读法不同,给学生带来记忆负担。
不过,对于吟诵而言,近体诗的平仄就显得十分重要。
赵元任先生提道:“吟诵‘律诗’似乎各处的调子还比较相似,而吟诵‘古诗’,一处跟一处的分别就比较大了。
”[1]这说明各方言声调差异虽大,但吟诵近体诗时的平仄具有一定的共性。
二、押韵
有些观点认为该把“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读为xiá,以便与其他韵脚押韵。
类似的还有“笼罩四野”的“野”应读yǎ,以便与上文的“下”押韵;“秋天漠漠向昏黑”“两鬓苍苍十指黑”的“黑”应读hè,以便与上文的“色”押韵。
这种临时改读以求音韵谐和的做法即叶音法。
“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既有学者认为读cuī,也有学者认为应读shuāi,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证据。
除了对韵书上的音义解释不同以外,有认为该字是通假字的,有认为是方言影响的,还有认为是邻韵通押的。
[2]孙玉文(2018)则通过宋、明时代的笔记发现该字存在异文“䰄”,是联绵词“䯱䰄”的单用,作“胡须披拂貌”解,“衰”乃是后人所作的改动。
[3]“䰄”,《集韵》桑才切,今音应读为sāi,不过,读cuī无法跟第四句的“来”押韵,读shuāi或sāi也无法跟第一句的“回”押韵,顾此失彼。
根据王力先生的看法,叶音法的错误在于“缺乏历史观点”。
他认为:“(用古音来读《诗经》)其所以不可能,因为如果要按古音来读,那就应该全书的字都按古音,不能只把韵脚读成古音,其他多数的字仍读今音。
如果全书的字都读古音,那就太难了。
”[4]我们应当承认古今音存在不同,否则该字在韵脚位置改读,不在韵脚位置则不改读,对小学、初中等学段的学生来说是较难掌握的。
如果迁就了这首诗,也有别的诗用普通话读起来不押韵的,是否也要改
读呢?如果要改读,牵涉的面就广了,给学生带来大量记忆负担。
不过,在吟诵上,却不妨采用与平仄一样的处理方法。
结语
我们应当承认古今音有所不同。
把共时的音系与历史的音系杂糅起来,这是不科学的做法;某些地方改读,某些地方不改读,给学生带来记忆负担,这是不必要的做法。
不过对于近体诗吟诵而言,平仄是一个很重要的元素,是有必要改读的。
归根结底,要看选择什么样的读书方法,是朗读还是吟诵?两种读书方法、两套语音系统完全可以并行不悖。
赵元任认为在国语方面,平常可用常规的北京音,在艺术方面则可以保留原有的习惯。
如昆曲采用江南音,皮黄采用中州韵。
[5]这个观点对语文教学很有参考意义。
至于吟诵选用什么语音系统,这是另一个
问题了。
當然,语言习惯上要做出一个改变,必然不是一帆风顺的,如白话文和简化字的推行就遇到过不少困难。
上文所针对的是近体诗的平仄、押韵而言的。
至于其他非近体诗的文体是否需要改读?还需进一步讨论。
本文作为引玉之砖,管窥一斑,或非全豹,当中必有疏谬,尚请方家不吝赐教,是所企想。
参考文献
[1]赵元任.赵元任音乐论文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4.
[2]董艳霞.贺知章《回乡偶书》“衰”字读音详考[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98-102.
[3]孙玉文.解读唐诗“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7(6):123-131.
[4]王力.诗经韵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5]赵元任.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