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澜《教育概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1章 教育──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圣才出品】
叶澜教育概论第一章第二三节
•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过程 有两个方面,一是心理学的,一是社会学的。主 张“使个人特征与社会目的和价值协调起来”。
• 一方面,杜威倡导儿童中心主义。在他看来: “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 的。” 另一方面,杜威又主张“社会中心”,强 调把“教育的社会方面放在第一位”。为了兼顾 这两个方面,杜威还提出“学校即社会”的主张, 要“使得每个学校都成为一个雏形的社会生活”, 企图通过这种“小社会”的活动保证大社会的和 谐。
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 • 学生中心说——杜威 • “儿童是起点、是中心,也是目的。”学
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教育的一 切措施围绕着他们转动。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相互关系
• 1. 二者的地位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 2. 二者是复合主客体的关系。
关于主体与客体
• 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主) 客体—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指向的对 象(宾)。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联合国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报告
• 1993年,联合国成立了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 会。由15位委员组成(我国周南照是其中一 位),他们经过对全球教育调查、分析、研究, 展望21世纪世界教育,发表了此报告。报告的 中心指出:未来的教育是建立以人的发展为中 心的教育。
四、学生个体的发展:把教师提出的对
学生的要求内化为学生自觉要求,把教育 内容内化为学生个人的身心发展。
学校教育系统的层次之 教育目的
• 教育目的:培养什么样的人。
• 国家教育目的、学校培养目标、家庭教育 期望
• 我国教育目的描述: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 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概论》修订版 叶澜著
三、问题
1.各种各样的教育包括哪些是如何确定的?内涵没定外延也不确定
2.通过词源分析的能够确定动物没有教育么? 3.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本身就是有意思的。
对不同国家教育教育概念是相对的
七、我国有关论文中对教育的界定:
• •
肖川
综合性定义:教育是在适当的环境下(中),施教者通过人道的方法, 经由有意安排的计划、内容和组织,通过引导并进而影响受教育者的
身心、思想与行为朝着真、善、美正向改变,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和
目标的一种人类美的社会实践。
•
是什么与应该是什么,描述性与纲领性定义
1.涵盖现实存在的或曾经存在过的各种各样的教育;
2.通过界定概念将教育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认识其独特。
“教育”作为概念的界定
二、“教育”概念界定过程
1.概念界定的起点问题 以“活动”作为界定“教育”概念 的起点
2.教育是人类的社会活动还是 动物界的生存活动?
2.什么是教育这一社会活动的特 殊性?
4.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 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 动。
五、其他教科书中的定义:(教育本质)
• •
1.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学》王道俊,郭文安 2.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原 理》柳海民
• • •
•
3.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培养人的活动。《教育原理》孙喜亭 本质
4.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5.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
叶澜《教育概论》(章节题库 第4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上篇))【圣才出品】
第4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上篇)一、选择题1.把教育隐喻为“园艺”,把学生比作“祖国的花朵”,称教师为“园丁”,持这种观点的人在人的身心发展影响因素问题上倾向于()。
[2012年统考真题] A.遗传决定论B.成熟论C.环境决定论D.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答案】D【解析】遗传决定论、成熟论和环境决定论都是单纯强调某一因素(分别为遗传、成熟和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而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注意到内因和外因之间的相互关系与转化,以及各自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也就是该理论认为,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提高和社会经验的丰富,人的主观能动性逐渐增强,同时,内外因相互作用,直白点说,就是人有主观能动性愿意与外部因素进行相互的作用。
学生这一“祖国的花朵”如果离开了教师这一“园丁”的栽培,可能会自生自灭,不能“茁壮成长”;反过来,只有“园丁”的“辛勤耕耘”,而“花朵”无意“成长”,这里的无意指的就是人没有主观能动性,“花朵”亦必将“凋零”。
总之,“花朵”的“成长”是“花朵”自身和“园丁”共同努力的结果。
因此答案选D。
2.历史上有各种关于人的发展动因的理论和假设。
下列学说中,支持“外铄论”观点的是()。
[2010年统考真题]A.成熟论B.性善论C.人本主义心理学D.行为主义心理学【答案】D【解析】根据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是源于内还是源于外,可以将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分为内发论、外铄论和相互作用论。
主张性善论者、遗传决定论者和成熟论者一般强调内在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被称为个体发展动因上的内发论。
“外铄论”强调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其代表人物有中国的荀子、英国的洛克和美国的华生。
华生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
行为主义心理学主要研究刺激-反应的联结,在人的发展方面,强调外部环境刺激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格形成、发展的动力。
叶澜教育概论完整笔记
叶澜教育概论读书笔记第一章教育——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第一节“教育”作为概念的界定第二节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第三节教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本章小节认识的起点第二章教育与社会(上)——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历史演变第一节古代社会与教育第二节近代社会与教育第三节现代社会与教育本章小结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间的规律性联系第三章教育与社会(下)——当代教育与社会各子系统的相互关系第一节教育与人类自然生态的关系第二节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关系第三节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第四节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本章小结教育与社会其他子系统关系的综合分析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上)——教育与个体发展相互关系的一般理论概述第一节与教育相关的个体发展观综述第二节影响个体发展基本因素中的“可能性因素”第三节影响个体发展基本因素中的现实性因素本章小结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独特作用第五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下)——人生阶段与教育第一节人生阶段的划分及其教育学意义第二节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第三节少年期、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第四节成年期、老年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本章小结学校教育与个体发展的规律性联系第六章社会、教育、人之相互关系第一节社会与人相互关系的存在模式第二节教育两大功能的相互关系本章小结社会主义社会教育功能的选择结束语教育的基本特征第一章教育——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以教育整体为研究对象教育概论:关于“教育是什么”的概要式系统阐述。
系统观点看,是复杂的开放系统——存在两个以上内在联系的要素,并与环境有着联系和发生相互作用的,具有整体功能的系统。
本章:从整体上鸟瞰式地把握作为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的内在要素、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教育”概念历来多角度界定:价值,目的,内容与方法,本质等。
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斯宾塞:教育是为美好生活做准备。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教育不是生活的准备,它本身就是生活。
人格培养?智慧训练?徳裔哲学家W·布列钦卡:“看似很熟悉的概念实际上具有多义性和含糊性”。
叶澜《教育概论》(章节题库 第6章 社会、教育、人之相互关系)【圣才出品】
第6章社会、教育、人之相互关系一、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实现人的社会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是()。
[2013年统考真题]A.发展生产力B.消灭社会分工C.普及教育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答案】D【解析】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2.人的发展总是受到社会的制约,这意味着()。
[2009年统考真题]A.教育要坚持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B.教育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C.教育目的的确定不应从个人出发D.教育要为社会生活做准备【答案】B【解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全面发展,这使得教育目的的制定离不开人的身心发展和需要。
同时,人的发展总是受到社会的制约,教育又必须充分考虑到社会发展的需要。
过分强调教育目的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或者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都具有片面性。
人的发展要从个人和社会发展两方面的需要出发。
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涵义是()。
[2009年统考真题] A.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B.德智体全面发展C.人的独立个性全面发展D.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答案】A【解析】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劳动者智力和体力两方面,以及智力的各方面和体力的各方面都得到发展,达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
但从更深层次看,它也是指一个人在志趣、道德、个性等方面的发展,即作为一个真正“完整的”“全面的”人道德发展,而且是每个社会成员得到的自由、充分的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涵义是智力和体力的统一发展——这是全面发展的度方面的规定:统一发展,统一于个体的劳动过程。
二、名词解释1.全面发展答:全面发展即个人全面发展。
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发展,又指人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和谐的发展。
与片面发展、畸形发展相对。
人类很早就萌发了对人的完美、和谐发展的追求,但直到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才在继承和发展前人思想的基础上,首先对这一问题作了科学的历史分析。
叶澜《教育概论》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1章 教育──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圣才出品】
第1章教育──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1.找出本章基本概念,举例说明并比较其中容易混淆的概念(也可与其他《教育学》教科书中同一概念作比较,以加深理解)。
答:基本概念如下:(1)教育①广义定义: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通过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群众性宣传教育、由校外文化机构进行的教育以及群众团体中的教育活动等。
②狭义定义:即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教育要素①教育者是指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的责任(包括直接承担者和间接承担者)和施加教育影响的人都是教育者。
②受教育者是指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人都是受教育者。
(3)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掌握、运用的对象,是教育活动中的纯客体。
它是教育过程中传递信息的主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
(4)教育物资①教育的活动场所与设施在学校中主要指校舍、教室、操场、实验室、校办工厂、农场等的数量与内部的设备装置。
②教育媒体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类主体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教育媒体是教育内容的载体,也是教育中其他信息的载体。
③教育辅助手段是那些帮助教育者教和受教育者学的物质工具与技术手段。
2.阐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
比较评析各种不同的教育主、客体论。
答: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如下:(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有一定的相对性。
教师也可能向学生学习。
在每一个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中,学生从总体上相对教师来说是受教育者,但是学生不一定在每一个方面都不如教师。
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也可能超过教师,即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弟子不必不如师。
当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时,也经常“扮演”着教育自己的“教育者”角色。
(2)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处于主体地位。
叶澜《教育学原理》(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教师的教育学之旅——第3章 当代儿童成长与教育
第1章教师的教育学之旅1.1 复习笔记一、教育学的产生(一)教育学的起源1.双重的起源教育学原理是有关如何通过教育活动促进生命成长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思想,其起源和发展与人类早期的教育活动有关,与教师的出现有直接的关联。
教育学具有双重起源:(1)来自思想家的关于教育问题的哲学思辨。
如我国的孔子、孟子,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他们的教育活动和学术思想对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起到深远影响。
(2)来自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
作为有文化的教师群体,他们在教育活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并对教育实践活动中的经验与问题进行反思,产生第一批教育思想,为以后的教育学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2.培根的影响尽管通过培根之手,教育知识第一次登入学术的殿堂,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在培根时代,事实上还没有学科意义上的教育知识。
(二)教育学的概念关于教育学概念的不同观点如下:1.《教育大辞典》中国第一部大型教育辞书《教育大辞典》中指出:教育学是指“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
2.皮斯库诺夫苏联教育学者皮斯库诺夫认为,教育学是关于专门组织地、有目的地和系统地培养人的活动的科学,关于教育、教养和教学的内容、方式和方法的科学。
3.田浦武雄日本学者田浦武雄认为,对教育进行学术性研究并综合成一个理论体系,即为教育学。
4.贝斯特法国学者贝斯特认为,教育学的含义,既包括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有直接联系的那些教育学科,如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法学、教育人类学等。
也包括直接从事教育研究的那些学科,如教育史、教育哲学和教学法等。
5.亨德森美国学者亨德森认为,几百年来,人们把对教育过程进行研究的学问称为“教育学”,包括康德、赫尔巴特等人。
6.舒耶尔从西方国家看,真正坚持并大量运用本来意义上的“教育学”概念的是德国人。
在舒耶尔和旌米特合写的《教育学》一文中,他们认为,应区分四种不同意义的教育学:(1)作为教育行为方式和观念的教育学;(2)作为教育理论的教育学;(3)作为教育科学的教育学;(4)作为建立在牢固科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学。
叶澜《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二)【圣才出品】
第四部分模拟试题叶澜《教育学原理》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题(每题6分)1.培养目标答:培养目标是学校根据教育目的以及学校的性质、任务,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提出的具体标准。
它是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教育的具体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培养目标要根据教育目的来制定。
2.教育民主化答:教育民主化是个体享有越来越多的平等的教育机会,并受到越来越充分的以自主和合作为特征的民主形式的教育和教育制度不断转向公正、开放、多样的演变过程。
教育民主化是20世纪最大的教育思潮之一,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的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教育民主化除了包括教育机会均等以外还包括师生关系、教育活动、方式及内容的民主化。
3.教学策略答:教学策略是指在一定教学观指导下,教师根据一定的情境,合理处理教学各因素关系而采取的工作方式。
它提供给人们的是一种在一定理论框架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教学策略已进行较深入研究并广泛应用的有六种:①先行组织策略。
它源于奥苏伯尔的意义学习理论。
②概念形成策略。
它源于布鲁纳等人的理论研究,包括选择性策略和接受性策略两种。
③认知发展策略。
它建立在皮亚杰的研究基础之上。
④随机管理策略。
⑤自我管理策略。
⑥行为练习策略。
上述策略中,前三种属于信息处理的范畴,后三种属于行为技术的范畴。
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有:①教学的具体目标与任务;②教学内容的特点;③学生的实际情况;④教师本身的素养;⑤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
4.双轨学制答:双轨学制是指以西欧学制为代表的一种现代学制类型。
在18、19世纪的生产和经济发展及其特定的历史文化条件下教育的自发发展过程中,由古代学校演变来的带有等级特权痕迹的学术性现代学校和新产生的供劳动人民子女入学的群众性现代学校,都同时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于是就形成了欧洲现代教育的双轨制:一轨自上而下的结构是——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另一轨从下而上的结构是——小学(后来是小学和初中)及其后的职业学校(先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和初中联结的中等职业教育)。
叶澜《教育学原理》章节题库(当代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圣才出品】
第2章当代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一、选择题1.对人的身心发展来说,学校教育是一种()环境。
A.宏观的B.间接的C.一般的D.特殊的【答案】D【解析】学校教育是指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比学校有其自身的优越性和特殊性。
对于人的身心发展来说,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环境。
2.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共同缺陷是否认了()。
A.教育的阶级性B.教育的社会性C.教育的生产性D.教育的科学性【答案】B【解析】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也是较早地把教育起源问题作为—个学术问题提出来的。
它是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指导。
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认为,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二者都否定了教育的社会性,是共同的局限性。
二、名词解释1.学校教育答:学校教育指狭义的教育,是教育者(主要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学校教育含有目的、内容、制度、方法等方面的因素,又有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不同的层次,它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整体系统。
构成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因素有三个: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
学校教育活动通常是在教育者主导下,掌握教育目的,采用教学手段,创设必要的教学环境,调控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2.全球教育答:全球教育是指一种现代教育理念。
教育全球化是一种社会存在,是人类社会的教育不断跨越空间障碍和制度、文化等社会障碍,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充分沟通(物质与信息的)和达成更多共识及共同行动,同时不断获致和深化现代性的过程。
这种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的教育不断跨越空间障碍和制度、文化等社会障碍,达成共识与共同行动,并获致和深化现代性的过程。
教育全球化成为经济全球化之后的又一方兴未艾的最重要的全球化领域之一。
叶澜《教育概论》(章节题库 第2章 教育与社会(上篇))【圣才出品】
第2章教育与社会(上篇)一、简答题1.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有哪些异同?答:古代教育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其异同具体分析如下:(1)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的相同之处①二者都是为了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一代的成长。
在教育内容方面,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都是为了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下一代,维系和延续人类社会,同时使新生一代成长为社会化的人。
②二者都是根据当时社会阶级或是国家的教育目的来培养人的。
在人类历史的各个阶段,不同的社会具有不同的教育目的,而无论什么时候的教育都要根据当时阶级或政府的教育目的来培养人。
③二者都包含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在古代和现代的教育中都是存在的。
虽然其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各不相同,但基本的功能和作用都是一样的。
(2)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的不同之处①教育目的不同。
在古代社会,教育主要是培养生产者和各种官吏,关注人某一方面的发展。
而现代教育不仅培养管理者,还要培养技术人员和具有文化技能的熟练工人,同时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②教育内容不同。
教育内容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古代的教育内容往往比较浅显、狭窄,这与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是相一致的。
而到了现代,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内容亦丰盈而科学。
③教育方式方法不同。
原始社会是口耳相授,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大多采用灌输式教学,而到了现代,人们逐渐认识到科学教育方法的积极作用,诸如启发引导、因材施教等一系列方式方法得到应用。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清晰地了解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异同,从而在了解过去教育状况的基础上,进一步展望未来。
2.简述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也是社会大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
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无不受到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与科学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就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概论》叶澜
发展过程及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
定影响;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二、环境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概述: 个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全部外在因
素之总和;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1.它把人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2.它可影响遗传素质的发展变化; 3.它可以影响遗传素质的差异性;
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目的; 学生的年龄特征制约着教育目的;
三、教育目的的功能
导向功能; 调控功能; 激励功能; 评价功能;
第二节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 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 展学说的内涵
(一)何为全面发展、片面发展? (二)人为何会片面发展? (三)现代大工业要求人必须全面发展; (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全面发
(一)从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分
• 学前教育学; • 初等教育学; • 中等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 • 成人教育学; • …… ……
(二)从教育学科的研究内容分
• 教育基本理论; • 教学论; • 德育论; • 学校管理理论;
(三)从教育学科的研究领域分
• 学校教育学; • 社会教育学; • 家庭教育学;
科学地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尊重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三、教育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重视早期教育; 重视关键期教育; 重视非智力因素;
第四讲 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 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的规 模和速度;
叶澜《教育概论》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1-6章)【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单项选择题1.苏格拉底对学生说,我并没有教你们知识,我只不过是你们知识的产婆而已。
根据谢弗勒关于教育陈述的分类,这种说法属于()。
[2019年统考真题]A.描述性陈述B.定义性陈述C.口号性陈述D.隐喻性陈述【答案】D【解析】美国分析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在其著作《教育的语言》一书中将教育陈述分为定义性陈述、口号性陈述以及隐喻性陈述。
其中,教育隐喻是指运用比喻的手法说明教育中的某些现象。
在本题中,苏格拉底将教育中教学生知识的过程比喻为产婆接生,这种教育陈述属于隐喻性陈述。
2.“教育机会均等”涉及诸多实践议题,其中包括()。
[2019年统考真题]A.补偿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全纳教育B.多元文化教育、全纳教育、国际理解教育C.全纳教育、国际理解教育、补偿教育D.国际理解教育、补偿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答案】A【解析】教育机会均等是指人们不受人种、性别、社会经济地位等影响,每个人受教育的机会都能均等地得到保障。
补偿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全纳教育,属于以促进教育机会均等为目的的教育实践,三者都体现出了教育过程中的公平问题。
国际理解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日本出现的以和平、民主理念为核心的教育思潮和活动,其目的是增进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之间相互理解和相互关心,加强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
3.小组合作学习不同于能力分组教学,它推崇不同背景、能力及倾向的学生共同学习。
为其提供有力支持的理论是()。
[2019年统考真题]A.行为主义学习理论B.认知主义学习理论C.人本主义学习理论D.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答案】D【解析】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是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社会建构主义关注学习和知识建构背后的社会文化机制,认为知识不仅是在个体与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的,也在社会文化互动过程中建构,知识的建构过程常常需要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
教育概论(叶澜)
教育概论(叶澜)教育概论(叶澜)一、名词解释1、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教育要素:要素是指构成活动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因素,但它不包含活动中涉及到的所有因素。
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与教育物资。
3、教育者: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的责任和施加教育影响的人都是教育者。
从广义教育看,教育者包括各级教育管理人员、专职和兼职教师,校外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家长等。
从学校教育看,教育者主要是指具有一定资格的专职教师和相对固定的兼职教师。
教育者的任务是研究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过程和组织形式,在教育活动中,他们处于领导、控制和执教的地位。
4、受教育者: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人都是受教育者。
在广义教育中,几乎任何人都可能成为受教育者。
在学校教育中,受教育者是获得入学资格的相对固定的对象——学生。
在教育活动中,相对于教育者,受教育者处于被领导、被控制和受教的地位。
5、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掌握、运用的对象,是教育活动中的纯客体。
它是教育过程中传递的信息的主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
6、教育物资:是指进入教育过程的各种物质资源。
根据这些物质资源在教育中的不同作用,可以把它们分为教育的活动场所与设施、教育媒体以及教育辅助手段三类。
这是教育活动中物的要素。
教育的活动场所与设施在学校中主要指校舍、教室、操场、实验室、校办工厂、农场等的数量与内部的设备装置。
教育媒体是教育活动中两类主体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教育媒体是教育内容的载体,也是教育中其他信息的载体。
教育辅助手段是那些帮助教育者教和受教育者学的物质工具与技术手段,它与媒体的区别在于它本身并不是教育中需传递的信息的载体,而是某些信息载体传递时必须有的工具或手段。
叶澜《教育概论》(章节题库 第5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下篇))【圣才出品】
第5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下篇)一、选择题1.学生的年龄特征应包括哪两方面的典型特征()。
A.认识和情感B.生理和心理C.理性和感性D.气质和性格【答案】B【解析】人的身心发展表现为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特征,学生的年龄特征也表现为这两个方面。
2.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具有()。
A.强制性B.自发性C.系统性D.计划性【答案】B【解析】强制性、系统性及计划性都是制度教育的典型特征,而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则具有典型的自发性。
3.教师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会身份认同和角色定位,使其自觉按照角色要求为人处世。
这体现了教育的()。
[2013年统考真题]A.个体社会化功能B.个体个性化功能C.个体谋生功能D.个体享用功能【答案】A【解析】个体的身份是个人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地位。
人所从事的职业与人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以其所接受的教育和训练为前提,教育是促进人的职业社会化和身份社会化的重要手段。
4.教育之所以能促进儿童发展,根本在于儿童发展上具有()。
[2013年统考真题] A.阶段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可塑性【答案】D【解析】在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遗传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遗传素质是个体与生俱来的某些生理解剖上的特点,例如机体的结构、形态、中枢神经系统的特点。
它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和基础,对个体的差异性有一定的影响,但是这个影响是有限的,不起决定性作用。
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为个体发展提供可能,后天的环境和教育也是影响个体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能够将这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促进儿童的发展。
二、名词解释1.《爱弥儿》答:《爱弥儿》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教育著作。
这部作品通过论述主人公爱弥儿及其未婚妻苏菲的教育过程,强烈批判封建专制下的经院主义教育,宣扬追求个性解放的自然教育思想。
认为人生来具有自由、理性和良心的秉赋,顺乎天性发展就可成为善良的人,实现善良的社会。
故教育应受天性指引,以培养自然人为目的。
而封建经院主义性质的教育戕害人性,违反自然。
叶澜《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课后习题-第1~8章【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课后习题第1章教师的教育学之旅1.教育学有哪些基本范畴?答: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是构成教育学理论体系的主要范畴,是其理论体系的核心枢纽。
教育学的基本范畴以浓缩的形式体现了教育的内在规定,并能够以教育实践为中介推演出教育的主观逻辑范畴。
总体上看,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是从教育现象和教育存在中抽象得出的范畴,这些基本范畴包括教育与自我教育、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课程与教学。
以此基本范畴为基础,教育学的范畴体系是以“教育存在”范畴为开端,到“教育本质、属性”范畴,然后再到“教育观念”范畴。
(1)“教育存在”范畴是对教育后代和从原始教育形式开始的复杂教育现象进行抽象的基本范畴。
(2)“教育本质、属性”范畴是揭示教育的普遍属性、教育的各要素内在必然联系的范畴。
(3)在把握教育内在规定及其演变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并用以指导实践。
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结构属于观念论范畴。
2.西方教育发展的基本脉络是什么?答:西方教育学的当代发展:(1)教育理论性质的争论发生在英、美两国教育学者中的关于教育理论的反思和由此带来的争论,所涉及的主要论题和论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教育学是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②教育学是科学理论还是实践理论。
(2)元教育学和教育学元研究的兴起二者都是以学科本身的存在为前提,同时又都试图超乎其上,对其本身加以审视。
但二者也有不同。
(3)成人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成人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成人教育过程和技术的科学,即帮助成年人学习的艺术和科学,以及对以此为目的的关于成人教育的理论、过程和技术的研究。
(4)复数形式的“教育科学”复数形式的教育科学是从历史、社会、经济、技术和政治的角度论述教育事实和情境的一些学科的总称。
从根本上讲,由教育学或单数形式的教育科学变为复数形式的教育科学,是人们对教育学科性质的看法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反映。
总而言之,西方教育学的主要发展进程为:①17~18世纪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萌芽;②18世纪以至19世纪早期的教育学家为寻求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而殚精竭虑;③19世纪末出现了教育学多元化的发展态势;④20世纪初的教育学则进一步分化为不同的学科。
叶澜《教育概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4章-第6章【圣才出品】
第4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上篇)一、名词解释1.遗传决定论答:遗传决定论是一种单一因素决定论,亦称“生物因素决定论”。
该观点认为人的机体构造、形态、神经系统机制以及能力和性格的发展及差异的形成都是由遗传决定的。
英国人类学家高尔顿在1869年发表的《遗传的天才》一书中,首先提出“天才是遗传”的观点。
他认为儿童的智力和品质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已决定,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只能影响这些由遗传决定的能力和品质,使之或迟或早的实现,而不能加以改变。
奥地利心理学家比勒持同样观点,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儿童内部素质向自己的目的有节奏地运动的过程。
遗传决定论最大的局限是贬低了环境和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2.发展关键期答:发展关键期又称发展最佳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技能和能量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它是由心理学家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而提出来的一个概念。
发展关键期的特点是:在这个时期,人对某种行为、技能和知识的掌握速度最快,如果在此时施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如果错过发展关键期,学习就需要花费几倍的努力才能弥补,甚至将永远无法弥补。
3.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答: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是教育的一种个体功能,是指教育成为个体生活的需要,受教育过程是需要得以满足的过程,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个体可以获得自由和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从广义的教育来讲,人的成长必须接受教育。
教育教人成为人,是满足人的生命需要的最基本形式。
从学校教育而言,受教育过程是一个通过促进个体发展不断追求自由的过程。
教育通过知识的传授,教人追求真、善、美,促进人的知情义、德智体全面发展,从而造就一种自由人格,造就活动中的自由人。
受过教育的人,是自由之人,也是幸福之人。
教育通过促使受教育者人格的提升和完善,使他们体验到精神上的幸福。
教育的享用功能是教育个体发展功能的必然延伸。
二、辨析题1.人是教育的产物。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原因具体分析如下:“人是教育的产物”是一种外铄论的主张,夸大了教育对人发展的影响。
叶澜《教育学原理》课后习题及详解(教师的教育学之旅)【圣才出品】
第1章教师的教育学之旅1.教育学有哪些基本范畴?答: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是构成教育学理论体系的主要范畴,是其理论体系的核心枢纽。
教育学的基本范畴以浓缩的形式体现了教育的内在规定,并能够以教育实践为中介推演出教育的主观逻辑范畴。
总体上看,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是从教育现象和教育存在中抽象得出的范畴,这些基本范畴包括教育与自我教育、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课程与教学。
以此基本范畴为基础,教育学的范畴体系是以“教育存在”范畴为开端,到“教育本质、属性”范畴,然后再到“教育观念”范畴。
(1)“教育存在”范畴是对教育后代和从原始教育形式开始的复杂教育现象进行抽象的基本范畴。
(2)“教育本质、属性”范畴是揭示教育的普遍属性、教育的各要素内在必然联系的范畴。
(3)在把握教育内在规定及其演变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并用以指导实践。
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结构属于观念论范畴。
2.西方教育发展的基本脉络是什么?答:西方教育学的当代发展:(1)教育理论性质的争论发生在英、美两国教育学者中的关于教育理论的反思和由此带来的争论,所涉及的主要论题和论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教育学是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②教育学是科学理论还是实践理论。
(2)元教育学和教育学元研究的兴起二者都是以学科本身的存在为前提,同时又都试图超乎其上,对其本身加以审视。
但二者也有不同。
(3)成人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成人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成人教育过程和技术的科学,即帮助成年人学习的艺术和科学,以及对以此为目的的关于成人教育的理论、过程和技术的研究。
(4)复数形式的“教育科学”复数形式的教育科学是从历史、社会、经济、技术和政治的角度论述教育事实和情境的一些学科的总称。
从根本上讲,由教育学或单数形式的教育科学变为复数形式的教育科学,是人们对教育学科性质的看法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反映。
总而言之,西方教育学的主要发展进程为:①17~18世纪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萌芽;②18世纪以至19世纪早期的教育学家为寻求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而殚精竭虑;③19世纪末出现了教育学多元化的发展态势;④20世纪初的教育学则进一步分化为不同的学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教育——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一、名词解释1.教育答: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①广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②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外延相当广泛,包含各种形式的教育,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教育类型,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具有多方面功能:保证人类延续、促进人类发展的功能;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阶级斗争功能;选择功能。
2.学校教育答:学校教育是指狭义的教育,是教育者(主要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学校教育的特点为:有固定的场所、专门的教师和一定数量的学生,有一定的培养目标、管理制度和规定的教学内容。
学校教育含有目的、内容、制度、方法等方面的因素,又有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不同的层次,它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整体系统。
构成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因素有三个: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
学校教育活动通常是在教育者主导下,掌握教育目的,采用教学手段,创设必要的教学环境,调控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3.教育要素答:教育要素指构成教育活动的成分和决定教育发展的内在条件。
就教育实践活动而言,其构成要素有:①教育者,以其自身的活动来引起、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生合乎目的的发展和变化;②受教育者,以其接受教育影响后发生合乎目的的变化来体现教育过程的完成;③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一切中介的总和,如教科书、教学方法、教育技术手段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等。
4.教育主体答:教育主体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有意识地认识和作用于客体的人。
对于教育主体,教育理论界有三种观点:①指教育者,主要是教师。
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教,以自身的活动影响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
②指受教育者。
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教师只是指导者,辅导者。
③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
二者都是有主体意识的人。
在教学活动中,二者都是主体,又是互为认识与作用的客体,只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有层次上的不同。
二、简答题1.简述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规律性联系。
答: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作为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教育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
这个子系统包括三种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这三种构成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规律性的联系如下:(1)教育的构成要素①教育者即从事教育活动的人,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必须具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理解他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任务或使命。
教育者是“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②学习者即教育的对象。
与教育者相比,学习者有其自身的特征:a.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目的;b.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c.不同的人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与困难不同;d.不同的学习者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从而影响到他们各自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③教育中介系统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纽带,又会影响他们的工作和学习。
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是教育者用于影响受教育者的,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同时,教育中介系统亦会根据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修改。
(2)各要素之间的规律性的联系教育的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
①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②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③没有教育中介系统,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各个要素本身的变化,必然导致教育系统状况的改变。
不同教育要素的变化及其组合,最终形成了多样的教育形态,担负起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神圣职责。
2.广义教育与狭义教育有何联系与区别?广义教育在今天为何愈来愈受到中外教育界人士的重视?答:(1)广义教育与狭义教育的联系与区别教育是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把教育分为广义的教育和狭义的教育两个概念。
广义的教育,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
产生于人类社会初始阶段,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种活动过程中。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广义教育与狭义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①二者的联系广义的教育和狭义的教育都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二者紧密联系,具体表现在:a.从本质上说,两者都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主要解决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其特定功能在于,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与品德,使他们身心得到发展,成为社会所要求的人。
b.狭义教育实际上是广义教育的一部分,而广义教育是狭义教育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延伸。
二者相互依存、相互需要,缺一不可。
没有学校教育,人类的知识技能就无法系统完善地传递下去。
没有广义教育,人类的学习就会局限于学校课堂之上,而这对于人类个体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是远远不够的。
②二者的区别广义教育和狭义教育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还存在许多差别,主要表现在:a.广义教育产生于人类社会的初级阶段,而狭义教育则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有能力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来兴办学校和聘请教师时才出现的。
b.广义教育的教学内容更加广泛、教学形式也更加多样,教学场地则因时因地而异。
狭义教育则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有比较严格的选择和限制。
同时也要求有相对固定的场所。
c.广义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而狭义教育则仅仅局限于青少年时期的学校教育阶段。
(2)广义教育日益受重视的原因①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现代人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如世界变化速度加快、人口迅速增长、科学知识和技术日益进步、政治基础和经济结构的变革、大众传媒的出现、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模式和社会人际关系出现危机等。
这些来自人类生存环境改变的挑战,向人们提出新的教育问题和教育需要,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广泛性、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要求人们在智力、体力、情感等方面作好准备。
广义教育涵盖了从一个人出生到生命终结的不间断的发展,也包括了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阶段之间的紧密而有机的内在联系。
具体表现在:第一,广义的教育是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以及人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教育和训练并不随学校学习的结束而结束。
第二,广义教育包括一切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以及非正式教育,具有连续性和整体性。
②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实施的广义教育不仅是现代社会的需要,也满足了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
广义教育的实施对于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和建立学习型社会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广义的教育促使社会为每一个人受教育的权利提供终身保障,有助于教育民主化的实现。
广义的教育有助于冲破传统学校的僵化体制,从而采取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广义教育的实施也有助于狭义教育的改造。
学校将成为为整个社会服务的教育和文化中心,而不再是与现实生活隔绝、只供一部分人使用的封闭区域。
广义教育的实施有助于学习型社会的建立,进而促进全人类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
3.阐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
比较评析各种不同的教育主、客体论。
答: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如下:(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有一定的相对性教师也可能向学生学习。
在每一个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中,学生从总体上相对教师来说是受教育者,但是学生不一定在每一个方面都不如教师。
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也可能超过教师,即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弟子不必不如师。
当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时,也经常“扮演”着教育自己的“教育者”角色。
(2)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处于主体地位就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相互关系来说,他们又互为主客体,互为存在的条件。
而就每方自身来说,在教育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看,各自同时是这一活动的主体,又是另一活动的客体。
(3)在教与学复合主体的内部呈现出互为主客体和条件的复杂关系通常,在教育活动内部,存在着教与学两种活动:①在教的活动中,教育者是主体以及教学活动的承担者,受教育者是客体以及教育者认识和塑造的对象,也是教育者开展活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②在学的活动中,受教育者是学的主体,教育者却成了学习者学习所必须的条件和客体之一。
4.根据新中国第一个学校系统图,分析我国当时学制包含的级与类。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为利于广大劳动人民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工农干部的深造和国家建设事业的发展,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制度进行改革,以确立中国原有和新的各类学校的适当地位,使不同程度的学校互相衔接。
1951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