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教学设计2篇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教学设计2篇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教学设计2篇Classroom recording teaching design of farew ell to Cambridge《再别康桥》课堂实录教学设计2篇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再别康桥》课堂实录教学设计2、篇章2:《再别康桥》课堂实录教学设计篇章1:《再别康桥》课堂实录教学设计教授者:李镇西老师教学过程:朱光潜那篇《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的文章大家读过了没有?有一些要求读的可以在语文自习以及周末来读。

这个星期我先不做其他的检测,下周再来。

(关于优化设计)今天的课前演讲由**同学来讲。

不能照着念。

能背就背,不能背可以看一看。

(上课铃声响)这个同学伏在桌上照稿子读,读得极快,大家听不清,哗然。

李老师评论:完全不符合演讲的要求。

第一,他完全是在读,没有达到要求。

第二,他的仪容不好,一直伏在桌上。

第三,上来演讲最起码的规范是:同学们,今天我演讲的内容是……他没有做到。

第四,李老师说过,第一轮,老师不规定题目,但是有一个默认的前提。

应该是大家都认可的公众话题。

因此,今天这个演讲要重新做。

**:明天不可能。

李老师:后天。

明天该谁呢?(李老师在安排)。

今天我们接着讲《再别康桥》,有的人批评我,那天讲采桑子重阳时提出一个问题,上下片为什么要互换?没有下文。

老师问,哪个同学知道?有没有同学想过这个问题?想不通啊,这样,我们再想一想,我们以后找时间交流。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再别康桥》教案教学目标:1.诵读背诵诗歌。

2.鉴赏诗歌中蕴含的美。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疏通字词的基础上,诵读、背诵。

教学难点:理解、鉴赏诗歌中蕴含的美。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课前交流:同学们,我想了解一个问题,大家喜欢诗歌吗?你喜欢哪些诗人呢?一.导入:在中国诗坛上,有一位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的诗人,他悄悄地来又悄悄地走了,不曾带走人间一片云彩,却留给了我们最美的“云彩”。

这位诗人就是————徐志摩。

今天,就让我们沿着岁月的河流漫溯,在大洋彼岸康河的柔波里,重温他的康桥之梦。

(师认真板书课题作者)二.初读文本——读准字音1.生自由读诗一遍,读准字音。

(师出示大屏幕。

生大声读诗,读后停下。

)2.基础知识积累。

出示大屏幕:(找一生检测,修改,生齐读,每个读两遍,师示范)荡漾青荇浮藻长篙漫溯满载斑斓笙箫4.把需要积累的标注到文本中。

5.让生再把诗读一遍。

修正读音,思考:这首诗给你的初步感受是什么?6.让生谈谈初读后感觉。

师问:同学们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喜欢?(生可能从音律、景、或情等角度角度作答。

)7.师评:读了这首诗的初步感觉。

8.师出示学习目标。

三.再读文本——读出节奏韵律(诵读关注的角度:语音的轻重、语气的缓急、语调的升降等)诵读是解读诗歌的唯一途径。

1.下面请再次自由读诗一遍,要求找出韵脚,读出节奏。

师出示大屏幕。

2.先一起找出韵脚。

每节二四句押韵,分别是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押韵的好处是:读起来朗朗上口,有律动感。

3.指一生读,师提示:其他同学要做好点评的准备,主要从语音的轻重、语气的缓急、语调的升降等角度思考。

4.找生评价读的效果,主要考虑节奏,可以提示他哪句读得好?哪句读得不好?那你也来试试?(如重点点拨:在我的心头——荡漾。

)5.师总结:每行两顿或三顿,节奏分明。

偶句押韵,逐节换韵,全诗读起来,有旋律美,朗朗上口。

有音乐的美感。

师板书——————音韵美四.细读品味——鉴赏意象美,体会诗人感情1.通过诵读,你能快速从诗文中找出表露诗人情感的词语或诗句吗?(轻轻作别——荡漾—甘心——彩虹似的梦——放歌——沉默——悄悄离别。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及点评(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及点评(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及点评(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再别康桥》教学实录及点评(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再别康桥》教学实录及点评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徐志摩的《长恨歌》,接下来我们将一起学习另一首优秀的现代诗歌《再别康桥》。

本文将以教学实录及点评的形式,分享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学生能正确朗读《再别康桥》,了解诗意及表达意境的技巧。

2.理解徐志摩的思想情感,并掌握其语言运用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教学实录:1.导入环节通过投影仪让学生看一张康桥的照片,并问:同学们,你们看到这张照片后,想到了什么?康桥附近是否有任何故事呢?通过学生的参与,引出徐志摩及其《再别康桥》这首诗歌。

2.朗读诗歌老师示范朗读诗歌,并让学生回忆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歌,表演出来。

3.理解诗歌的意象向学生解释《再别康桥》的意义,即徐志摩在深情告别康桥的同时,借用康桥作为自己告别故乡,告别青春、告别过去的象征。

之后,老师指示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特别是对康桥的描绘。

4.分析诗中的情感分析徐志摩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如离别的痛苦、怀念之情等。

5.探究诗中的表达技巧帮助学生揭示徐志摩的语言运用技巧,如比喻、排比、押韵等。

6.写作练习让学生模仿徐志摩的语言技巧,写一篇以“告别”为主题的小作文。

7.总结回顾通过提问,回顾课堂内容,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并展示一些著名的“告别”诗歌,如《离骚》等诗歌,拓展孩子的文化视野。

教学点评:1.导入环节和朗读环节都暖场效果很好,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设备,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康桥的景色和诗稿。

3.在分析诗中的情感时,教师充分发挥了情感教育的作用,让学生们能够体会到徐志摩的情感,并从中汲取勇气和力量。

4.教师对每个学生的作文进行了细心点评,做到了个性化辅导,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写作能力。

总的来说,教师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将学生的兴趣和知识点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同时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阅读、思考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可以说是一节很精品的课程本次课程针对徐志摩的诗歌《再别康桥》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究,通过导入、朗读、分析意象、情感、表达技巧等环节,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徐志摩再别康桥优秀教案优秀3篇

徐志摩再别康桥优秀教案优秀3篇

徐志摩再别康桥优秀教案优秀3篇再别康桥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以及意象的组合,体味诗歌的意象美。

2、通过品味语言,发挥想象,以感受充溢于诗歌的真情,进而拉近学生与诗的联系,鼓励学生在喜欢的基础上多写写新诗。

【教学重难点】1、把握和分析意象。

2、感受诗歌的真情。

【教学方法】诵读、提问、讲解、创设情境【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请同学们认真读一遍,并谈一谈初步印象。

1、设计理由:学生对诗歌的原始阅读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学的起点和依据。

2、在这个环节中,适当介绍诗人。

徐志摩,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

二、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等,《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1、抒情诗。

2、目的是从这个问题切入到下一个问题。

三、既然是抒情诗,那么它是怎样抒情的呢?1、请同学们品味第二小节的“金柳”,“金柳”怎么会是“新娘”呢?为何我们联想不到?这是不是与诗人的情感有关系?2、“金柳”“新娘”就是赋予诗人情感的形象,我们叫做意象。

3、理解“意象”要发挥想象,我们才能走入作品的情境中去。

接下来,诗人写道“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艳影”是什么?请同学们想象美丽的影子,荡漾是怎么样的一种情愫?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体验这种萦绕在心头的情感。

4、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二小节。

教师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荡——漾”的味道来。

四、进入第三小节,诗人的感情有没有变化?如果有变化,是加强了还是减弱了呢?1、请一位同学先朗读,适时引导其回答。

2、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情感变得强烈了?“我甘心变成一条水草!”3、请同学们想象“青荇”在招摇,“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与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组合成一幅怎么样的画面?这样的写作叫做“绘画美”。

4、请同学们朗读,指导学生读出“甘心”二字饱含的幸福感。

五、通过指导朗读进入第四小节,诗人为何说“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而是“天上虹”呢?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语言的跳跃,这里的“虹”原来是“彩虹似的梦”。

《再别康桥》课堂教学设计教案

《再别康桥》课堂教学设计教案

《再别康桥》课堂教学设计教案《<再别康桥>课堂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徐志摩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体会诗人对康桥的深深眷恋之情。

2、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3、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的意象,理解诗人的情感。

体会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

2、教学难点对诗歌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

感悟诗人复杂的情感变化。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2、赏析法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意象、语言、结构等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康桥的风景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康桥的美丽风光。

提问学生:“看到这样美丽的景色,你们会想到什么?”从而引出课题《再别康桥》。

2、作者及背景介绍简单介绍徐志摩的生平经历,包括他的求学经历、文学成就等。

讲述徐志摩与康桥的渊源,以及他创作《再别康桥》的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

3、初读诗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师范读诗歌,让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学生再次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4、诗歌赏析分析诗歌的意象提问学生:“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找出“金柳”“青荇”“潭水”“星辉”等意象,并分析它们所蕴含的情感。

体会诗歌的语言美让学生找出诗歌中优美的词句,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等,体会其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提问学生:“在这样的意境中,你能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5、深入探究探讨诗歌的结构美分析诗歌的章节结构,让学生了解诗歌的起承转合。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结构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再别康桥》优秀的教学设计(精选6篇)

《再别康桥》优秀的教学设计(精选6篇)

《再别康桥》优秀的教学设计(精选6篇)《再别康桥》优秀的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诵读品味,探寻诗歌之美.1.知识目标:了解徐志摩及新月派的“三美”诗歌创作主张。

2.能力目标:诵读诗歌,把握诗歌意象,欣赏诗歌意境,学习新诗的欣赏方法。

3.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对康桥的深深依恋和依依惜别之情,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诗情的领悟;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播放朗诵带《再别康桥》。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一、创境导入1928年夏天,伦敦,康桥。

一个风度翩翩又带着倦容的年轻人,在夕阳的余辉中踽踽而行。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80年后,伦敦,康河。

一块白色大理石碑上面,刻录下了这段诗句,也铭记下了这个年轻人的康桥情节。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徐志摩和他的的《再别康桥》。

板书课题。

二、知人知世1、徐志摩:学生简介志摩。

教师强调总结: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

新月社诗派的代表诗人。

2、康桥:学生读通过课前背景资料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说过: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的兴味。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生命。

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齐读)“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有人甚至说,在徐志摩身上萦绕着“康桥情结”。

三、美之初感受1、检测读、评价读下面就找一位同学来读《再别康桥》,学生进行评价。

学案上的字音,学生读2、示范读、自由读、感知美播放朗读的《再别康桥》,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再别康桥》作为崇尚美、爱、自由和主张诗歌“三美”的徐志摩的`代表作,无疑是美的,你觉得美在《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再别康桥》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再别康桥》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再别康桥》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再别康桥》。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

(3)分析并欣赏徐志摩的诗歌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和形式美。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热爱与不舍,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2)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诗歌的修辞手法分析。

(3)诗歌情感的把握和欣赏。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细腻情感的把握。

(2)诗歌形式美的欣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徐志摩及其作品《再别康桥》。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大意。

(2)学生查找诗歌中的生字词,并正确朗读。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

(2)教师讲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热爱与不舍。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互相交流。

6. 欣赏与创作:(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和形式美。

(2)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锻炼文学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诗歌背诵、默写及练习题的完成情况。

3. 创作展示:评价学生诗歌创作的创意、语言表达和情感传达。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再别康桥》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徐志摩及其作品的介绍、诗歌鉴赏方法等。

《再别康桥》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再别康桥》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再别康桥》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再别康桥》。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学会欣赏和评价徐志摩的诗歌创作风格。

(3)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热爱和离别之情。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3)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创作热情。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3. 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象征意义的解读。

2. 诗歌韵律特点的把握。

3. 创意写作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回顾《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徐志摩的其他诗歌,比较其创作风格。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欣赏感受。

5. 创意写作:(1)教师提出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6. 总结反馈:(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的情况。

2. 学生对诗歌中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分析诗歌结构和韵律特点的能力。

4. 学生创意写作的表现。

5. 学生对诗歌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徐志摩的生平介绍、《再别康桥》原文、注释、相关图片等。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教学设计2篇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教学设计2篇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教学设计2篇Classroom recording teaching design of farew ell to Cambridge《再别康桥》课堂实录教学设计2篇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再别康桥》课堂实录教学设计2、篇章2:《再别康桥》课堂实录教学设计篇章1:《再别康桥》课堂实录教学设计教授者:李镇西老师教学过程:朱光潜那篇《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的文章大家读过了没有?有一些要求读的可以在语文自习以及周末来读。

这个星期我先不做其他的检测,下周再来。

(关于优化设计)今天的课前演讲由**同学来讲。

不能照着念。

能背就背,不能背可以看一看。

(上课铃声响)这个同学伏在桌上照稿子读,读得极快,大家听不清,哗然。

李老师评论:完全不符合演讲的要求。

第一,他完全是在读,没有达到要求。

第二,他的仪容不好,一直伏在桌上。

第三,上来演讲最起码的规范是:同学们,今天我演讲的内容是……他没有做到。

第四,李老师说过,第一轮,老师不规定题目,但是有一个默认的前提。

应该是大家都认可的公众话题。

因此,今天这个演讲要重新做。

**:明天不可能。

李老师:后天。

明天该谁呢?(李老师在安排)。

今天我们接着讲《再别康桥》,有的人批评我,那天讲采桑子重阳时提出一个问题,上下片为什么要互换?没有下文。

老师问,哪个同学知道?有没有同学想过这个问题?想不通啊,这样,我们再想一想,我们以后找时间交流。

《再别康桥》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再别康桥》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再别康桥》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再别康桥》,使学生了解现代诗人徐志摩及其诗歌创作背景,掌握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情感和主题,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留恋和对美好时光的追忆,培养学生珍惜青春、追求理想的人生态度。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现代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美景和留学生活的留恋,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2.2 教学重点诗歌的意象、情感和主题分析。

2.3 教学难点诗歌的现代主义特点和表现手法。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徐志摩及其诗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

3.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3.4 课堂讲解分析诗歌的现代主义特点和表现手法,如自由诗的形式、象征手法等。

3.5 情感体验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分享感受。

3.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

4.2 同伴评价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学习,提高鉴赏能力。

4.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总结课堂亮点和不足,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第五章:教学拓展5.1 课后作业让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现代诗歌,进行分析鉴赏,体会诗歌的美。

5.2 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徐志摩的其他诗歌作品,深入了解其诗歌风格。

5.3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尝试创作现代诗歌,锻炼自己的文学表达能力。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诗歌的意义。

6.2 情境教学创设情境,如播放相关音乐、展示图片等,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诗歌意境。

齐征琳:《再别康桥》教学实录(附教案)

齐征琳:《再别康桥》教学实录(附教案)

齐征琳:《再别康桥》教学实录(附教案)《再别康桥》公开课教案恩施高中齐征琳【导入】江淹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在古人的送别名句中,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有“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缠绵;更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哀怨。

是啊,多情自古伤离别,今人又何尝不是如此?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著名的现代诗,这就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破题】诗人笔下的“康桥”是什么?为什么要“再”别康桥?康桥是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剑桥是英国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

1920~1922年,诗人游学于此。

康桥美好的自然风光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康桥浓郁的文化熏陶了诗人的文风,徐志摩在康桥度过了他人生中最幸福的一段时光,他在后来回忆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因此,1922年回国前他作了第一首关于康桥的长诗《康桥再会吧》,1926年写了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故地重游思绪万千,创作了《再别康桥》这首传世之作。

【朗诵】同学们都知道,最能够感知诗句大致内容、感受诗歌语言韵律、体会诗人丰富情感的的途径就是——朗诵。

所以,这节课我们也以朗诵这一形式走进本诗。

①试读,读准诗文字音首先请一位同学试读一遍。

初读本诗,我们先要弄准字音,本诗中有这些字音需要注意,请同学们跟我读一遍:轻qing、青荇xing、彩虹似shi的梦、长篙gao、漫溯su、笙sheng箫②齐读,理解诗歌大意明确字音后,请同学们齐读一遍本诗。

疏通全文,掌握诗歌大意。

③范读,学习诵读技巧。

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我们来聆听一次优秀朗诵。

注意学习音频中所示范的节奏停顿、抑扬轻重、感情起伏。

④再读,展现情感意蕴。

听了刚才的示范朗诵,相信同学们都有所收获。

有没有哪位同学自告奋勇站起来展示一下学习的成果,声情并茂地朗诵一遍本诗?【小组探究】通过刚刚的反复诵读,我们整体感知了本诗。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6篇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6篇

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以下是小编有缘人为家人们整编的《再别康桥》教案优秀6篇。

《再别康桥》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教案’再别康桥教案。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①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②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1.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2.媒体设计:①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②播放动画《再别康桥》。

3.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程序一、导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

《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

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

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徐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有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高中语文创新性实验教学实录课题:《再别康桥》课型:诗歌鉴赏课执教:符书梅教学过程上课:师生问好第一阶段:导学(师导,创设问题情境,为学习新诗做好铺垫,提出本节课学习目标)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毛泽东的二首词,初步接触了现代诗歌,也初步掌握了鉴赏现代诗歌的一些方法技巧。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学习诗歌时,应从哪些方面入手进行鉴赏呢?生1: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中的节奏、韵律,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

师:回答得不错。

还有哪位同学回答这个问题?生2:学习鉴赏诗歌,还可以对诗歌语言进行感知和分析,调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理解诗中鲜明、生动的形象(意象)。

生3:我补充一点。

最后还要对诗歌的意境进行品味,感受意境之美,进而领悟诗歌的主题。

(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板书:诵读、感知、品味。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和鉴赏现代诗歌《再别康桥》。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著名诗人徐志摩诗歌的代表作。

学习时,同学们要注意把握这首诗的音乐、语言、意境方面的特点,体会这首诗的风格特点。

(教师板书课题。

)第二阶段:悟学,学生自学自悟。

师:下面我们就一同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根据课前预习,请各组同学代表完成以下问题:字词、作者简介、背景简介。

生4:这首诗的字词不多,重要的是注意读音。

青荇.xìng、长篙.gāo、沉淀.diàn、浮藻.zăo、满载.zài、漫溯.sù、似.的sì。

生5:徐志摩,生于1896年,浙江省海宁县人。

现代诗人、散文家。

新月社成员,崇尚英式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是中国资产阶级在文学上的一个代言人。

留学英、美,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31年11月19日,诗人从南京飞往北平,在山东济南遇难,年仅35岁。

作品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

代表作《再别康桥》。

生6:我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到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在这里度过了一年多幸福的日子,康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再别康桥》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再别康桥》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再别康桥》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再别康桥》的诗意和诗歌形式。

培养学生对徐志摩及其诗歌创作背景的了解。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利用图像、音乐等多媒体资源,增强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感受。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优美语言和情感表达,培养审美情趣。

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和诗歌朗诵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引导学生了解康桥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增进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2.2 诗歌文本分析逐句解析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如韵律、节奏、意象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以图像或音乐等形式引入诗歌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徐志摩和《再别康桥》的背景信息,引发学生的思考。

3.2 朗读与感悟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促进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3.3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和意象,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和提问等。

评价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4.2 学生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或朗诵作业,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评价学生的作业质量和对诗歌的深入思考。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诗歌创作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学生可以尝试仿写《再别康桥》或其他相关诗歌,展示自己的创作能力。

5.2 诗歌朗诵组织诗歌朗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学生可以选择《再别康桥》或其他诗歌进行朗诵,展示自己的表现能力。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与辅助材料主要使用《再别康桥》诗歌原文作为教材。

再别康桥教案详细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特级教师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详细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特级教师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详细教案《再别康桥》教案特级教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背景,体会诗人离别时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朗读、背诵和欣赏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诗歌的朗读、背诵;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分析。

2.难点:诗歌的情感把握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三、教学准备1.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诗歌内容。

2.教学录音,用于播放诗歌朗诵。

3.学生作业:提前预习诗歌,了解背景。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联系已学过的徐志摩诗歌《翡冷翠的一夜》,引导学生回顾诗歌风格。

2.简介诗人徐志摩及其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二)朗读与感知1.学生齐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

2.教师播放诗歌朗诵录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学生自由交流,分享对诗歌的初步感受。

(三)分析与讨论1.分析诗歌的意象:康桥、金柳、夕阳、软泥、青荇、水草、星辉、兰舟等。

2.讨论诗歌的意境:离别、哀愁、缠绵、依恋等。

3.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比喻、拟人、排比等。

(四)课堂小结2.归纳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2.提问:诗歌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诗人的离别之情?(二)深入分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探讨诗歌的开头、结尾与主题的关系。

2.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轻轻”、“悄悄”、“沉默”等,体会诗人的情感。

3.分析诗歌的象征意义,如“金柳”、“夕阳”等。

(三)拓展延伸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离别时的情感体验。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歌,并简要分析其艺术特色。

(四)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回顾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2.提问:诗歌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诗人的依恋之情?(二)诗歌鉴赏(三)实践活动1.学生自选诗歌,进行朗诵或背诵。

2.学生相互评价,共同提高。

(四)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的审美教育作用。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4篇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4篇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4篇《再别康桥》教学实录1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刚才听的这一首歌,它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一首现代诗歌。

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首诗,走进现代诗歌。

(投影课题《再别康桥》)师: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徐志摩,你所知道的《再别康桥》。

生: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

师:你的了解很详细,同学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你心中的徐志摩?生(1):他是一位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追求人生真谛的的诗人。

生(2):一位天才诗人。

师:对,一位天才诗人,也是一位纯净的诗人。

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投影的第二节。

(投影诗人介绍)生:他曾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师:康桥是徐志摩短短一生的重要的文化情结,也为我们留下了这一篇伟大的传世之作。

下面请听诗歌朗读,注意朗读的节奏,说说你最喜欢本诗的哪一节。

(学生听老师朗读)生(1):第一小节,诗人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师:对,诗人用三个“轻轻的”为全诗创设了宁静和谐的氛围,也为全诗奠定了哀而不伤的基调。

同学们后面回答问题,尽量用自己的话来回答,哪怕是错了的见解,好吗?生(2):第二小节。

诗人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事物,表大了诗人对康桥的喜欢。

(生自发鼓掌)师:同学们的掌声肯定了你的回答,现在,请你把这一节有感情地缓慢地读一遍!(生读。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篇一:《再别康桥》课堂实录《再别康桥》课堂实录师:在中国诗坛上,有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悄悄地来,又悄悄地去。

不曾带走人间一片云彩,却把另一片“云彩”留给了我们,他就是唯美而浪漫的徐志摩。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徐志摩,走进他的《再别康桥》。

(板书课题:再别康桥徐志摩)师:从题目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生同说)。

师:为什么说是一首送别诗呢?你们从哪里得知的?生齐:“别”字。

师:对,“别”是告别的意思(生同说)。

回顾一下我们以前有学过哪些告别诗?师:告别诗可以分为很多种。

比如:1、情谊深厚。

李白的《赠汪伦》(师生同说)。

2、依依惜别。

我们以后会学到柳永的《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完全道出了道尽了恋人分手时难舍的别情。

3、借离开表达心志。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玉壶”(师生同说)。

师: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未改初衷的事实。

4、对朋友的担心记挂之情。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关无故人”(师生同说)。

师:朋友“西出阳关”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

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5、美好祝福。

高适的《别董大》说)。

师:“莫愁”说前路有知己,说天下人人识君,以此赠别,足以鼓舞人心,激励人之心志。

师:从我们刚刚举得一些例子来看,离别的对象是人,那我们来看看徐志摩离别的对象又是什么呢?生齐:跟康桥道别。

师:桥能跟人道别么?生齐:不能!师:那么,这里用的是拟人(师生同说)师:想一想,诗人为什么要与康桥道别呢?生1:康桥很漂亮。

师:哦。

康桥的环境很美,不忍离开。

还有吗?我们看这个题目是“再”别康桥,“再”是什么意思?生:又!师:是“又”吗?大家之前有没有学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在古文中是“第二,二次的意思哦。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教学过程:(上课铃响,师生问好)一、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优美意境中(一)导入课题师: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经》《楚辞》流传千古,唐诗宋词,名家辈出。

从五四到现在,新诗也走过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

可是有人却说,中国现当代诗坛只有一个半诗人。

尽管这种评价太偏激了,却也可以看出着一个半诗人在中国诗坛的分量。

他们是谁呢?一个是徐志摩,半个是何其芳。

(投影作者简介)徐志摩是中国新诗史上一位杰出的诗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

我们今天就来赏析徐志摩的经典诗作《再别康桥》。

(二)配乐朗读,打开学生想象空间,进入诗歌的意境中1、首先老师来为大家朗诵这首诗。

(教师配乐朗诵)师:这首诗美吗?生:很美。

师:那让我们一起朗读一遍。

(学生朗读)师:每一首好诗都能引起读者不同的共鸣,你读了这首诗有什么感受呢?(停顿)请同学们谈一谈。

生1:我读了这首诗,仿佛来到夕阳下的康桥,感觉很美。

生2:我感觉到诗人飘逸的脚步,好象怕惊扰什么。

生3:我觉得诗歌的语言很流畅、很整齐。

师:这几个同学从不同的角度谈感受,打开了我们的想象空间。

少年情怀总是诗,同学们青春的感受就是最美丽的画卷。

诗人笔下的康桥是不是象大家想象得如此美丽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康桥。

二、介绍康桥与诗人的关系,并出示教学目标(投影出示康桥图片)师:这里就是康桥,今天读作剑桥,闻名世界的英国剑桥大学就在这里。

1920年,24岁的徐志摩来到康桥,度过了他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岁月。

在康桥,他有过与秀外慧中、一代才女林徽因的美丽爱情,因此而萌发了汩汩诗情;在康桥,他陶醉于如诗如画的美景中,正是康河的粼粼水波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在康桥,他接受了“爱、自由和美”的个性主义熏陶,正是“爱、自由和美”的康桥理想给了他人生的追求。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开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的确,康桥造就了灵性的徐志摩,康桥给了他无尽的美好的回忆,康桥是萦绕他一生的情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明确诗歌的意象、意境以及它们对于诗歌的重要作用;了解新月诗派的“三美”主张,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情感教育目标:领悟徐志摩与母校的深厚情感以及抒发情感的恰当方式。

3、能力培养目标:了解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以及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发挥充分的想象去感悟诗歌的意境;通过解读意象去把握诗歌的主旨;欣赏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再别康桥》是如何体现新月诗派的“三美”主张的?《再别康桥》美在何处?2、《再别康桥》的意象选择非常独特,如何理解意象的独特之处?这些独特的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3、徐志摩为何对康桥情有独钟,仅仅是学生对母校的情怀吗?有没有其他原因?三、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本人学过多年的语文了,记得最深的还是那些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比如“一只鹅,两只鹅,扑通扑通跳下河”。

(学生笑)(抓住笑的时机,谈一谈笑的原因,请学生诵读自己喜欢的诗歌作品)既然同学们都喜欢读诗,那对诗歌一定有自己的认识,请问“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千片万片无数片”是一首诗吗?(在屏幕上打出文字,学生讨论)经过讨论后明确:不能算作一首诗,因为实在读不出什么韵味。

(又在屏幕上打出“飞入芦花皆不见”)(片2)再讨论,明确:加上最后一句增添了诗歌的韵味,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富有诗味。

由此可见,诗歌总是带给人们丰富的想象,我们学习诗歌,就是要通过丰富的想象,感悟诗歌的意境。

今天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再别康桥》(出示课题片3)。

(一)知人论世,了解背景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片4)1920年10月至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片5)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等,新月派代表诗人,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原配夫人张幼仪离异。

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

1924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片6)《再别康桥》这首诗写于1928年。

这年秋天,徐志摩重到英国,本诗记下了诗人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

徐志摩曾在1921-1922在英国留学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

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1922年徐志摩回国前夕,曾作长诗《康桥再会吧》,在诗中称康桥为“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

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自然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片7)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徐志摩与康桥也有着一段解不开的“康桥情结”。

在那里,他接受了资产阶级教育,形成以“爱、自由、美”为核心的人生观和“康桥理想”。

(片8)康桥是诗人爱之梦破灭的地方,在那里,他结识了影响他生命、终生为之倾慕的一个重要女性——林徽音;(片9)康桥是诗人自由之梦飞翔的地方,1921年,徐志摩经狄更生介绍在皇家学院作旁听生,在那里他接触了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哲学思想并深受其影响;(片10)康桥也是诗人美之梦蕴积的地方,在那里,他遇到了当时伟大的诗人泰戈尔,他的诗作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这位大师的影响。

1924年,泰戈尔访华时,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

可以说,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

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片11)“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或许生命的河流就是一段曲折的沧桑;岁月的清溪就是迢迢前去的逝者,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康桥,去聆听诗人动人的心曲,触摸诗人那蛰伏的灵魂,感受那一份久违的纯美!(二)初读诗歌,感知诗情(片12)1、先推选一位同学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同学简单评价)明确:A、字音(请一位同学口述)(片13)B、总体语调:舒缓、低沉节奏:轻柔、和谐(片14)2、再欣赏老师的配乐朗诵,自由讨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片15)讨论后明确:作者主要表达了对康桥的“殷殷的挚爱,深深的依恋”之情。

感情基调是哀而不伤的。

(三)鉴赏意象,体会意境1、通读全诗,理解作者再来康桥,再别康桥,来去都有什么特点?仿佛母亲怕惊醒熟睡的婴孩一样,诗人对康桥的那份怜惜,那份依恋跃然纸上。

既抒发了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淡淡忧愁,又定下了全诗哀而不伤的抒情基调。

“轻轻的,悄悄的”,这种反复,使温柔的旋律起伏回环,听起来十分和谐悦耳。

轻轻的来,轻轻的走,又轻轻的告别,即使那挥手的招呼,也没有一点点喧哗,来打破康河的宁静之美,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意境。

这也正是康河给诗人最美丽的印象。

2、作者明明“再别”的是“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采用了中国古代传统意象——云。

李白诗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云飘来荡去,正像游子一般,日暮也给人落寞之感,因此是“西天”。

诗风显得清新飘逸。

元代张养浩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云山之美:“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

《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

云形态万千、瞬息万变,亦常用于比喻变幻不定的世事和时光的流逝。

如唐代崔颢在《黄鹤楼》中写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写出对岁月如流、时光不再的感叹;唐代杜甫在《登楼》中写的:“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寄寓着人世沧桑的感慨;宋代岳飞在《满江红》中写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表现出其为国为民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

本诗中“云彩”借来代指一切容易消逝的美好事物。

3、探究意象,体会意境。

意象——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思考:一、第二部分中“金柳”如何会被比喻成新娘呢?A、与“夕阳”相映,像给柳树披上金似的。

B、柳的意象:离别。

(1)折柳送别。

(2)“柳”的谐音“留”。

(3)西安灞桥,是古代的送别之地。

伤心不过灞桥柳。

李白在《劳劳亭》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写的是离别之苦。

从字面上理解,春风知道离别之苦,不让柳条发青。

王昌龄《闺怨》中的思妇“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表现的是离别相思之苦的情韵。

本诗:借柳枝的美好姿态表现诗人对康桥的欢喜和眷恋之情。

河畔的金柳比喻成夕阳中的新娘,同时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活泼、形象的描绘出了夕阳下柳枝的美好姿态,浸透出了诗人对康桥的欢喜和眷恋之情。

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刻,突现了康桥在作者心中的地位,同时也含有对林徽音的感情因素。

并且“柳”与“留” 有一种谐音关系,表达出了作者对康桥的依依不舍。

4、除了“金柳”,还有哪些“意象” ?这些“意象” 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A、“青荇”(1)“软泥”写出了泥的细腻与光滑。

(2)“油油的”凸显水草的可爱与亲切。

(3)“招摇”写出水草的快活与轻松,突出它旺盛的生命力。

隐喻康桥生活自由自在、幸福快乐,表达作者对康桥的永久眷恋。

B、潭水思考:清泉一般是碧绿的,作者为何要把它比喻成天上的彩虹?河身妩媚不仅有榆树清水,还有岸边的绿树红花和在此洗涤的腮红颈白的少女,是屏绣的康河。

表达诗人对康桥的无限眷恋。

C、星辉——美丽灿烂——情感高潮诗人固执地寻找着“彩虹似的梦”,希望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为什么又不能放歌呢?——自己心中的“康桥理想”已经幻灭,物是人非,无限的惆怅。

1927年,梦想破灭,与陆小曼不合,之前与林徽音也无缘结合。

——马上就要再次离开康桥,离别时的不舍压得诗人无法放声高歌。

最后只能够“悄悄”地离去,微妙的苦闷尽在不言中。

D、笙箫——低沉哀怨——离情别意“悄悄是离别的笙箫”这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暗喻。

用笙箫来比喻悄悄。

写出诗人的心境。

“笙箫”是中国传统的用以抒发感情的乐器之一,箫声是低沉哀怨的。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苏轼《赤壁赋》))而此时,他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别。

(四)赏析诗歌,感受”三美“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派主张新诗要保持整齐的外形,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诗的词藻,提出诗歌创作的“三美”理论:诗歌建筑美,音乐美和绘画美新格律理论(被人评为“带着镣铐跳舞”),此理论对中国现代诗坛、对徐志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再别康桥》的“三美”体现在:1、音乐美A、押韵:来,彩;娘,漾;摇,草;虹,梦;箫,桥;来,彩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2、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共七节,每节四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3、绘画美诗的语言多采用有色彩的词语: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星辉斑斓巧用动词,流动的画面美: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结语:徐志摩先生没有来得及为我们留下更多更好的作品,1931年11月19日,他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徐志摩不幸遇难,坠落于泰山脚下,年仅35岁。

让我们记住他吧!徐志摩:一个生来就为追寻感动的诗人,一颗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耀眼的彗星。

英伦康桥,风景秀丽,闻名遐迩;诗人志摩,风流倜傥,才华横溢;再别一首,清新空灵,载誉中华。

轻轻的来,轻轻的走,又轻轻的告别,即使那挥手的招呼,也没有一点点喧哗,来打破康河的宁静之美,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意境。

这也正是康河给诗人最美丽的印象。

(2)第二~四节\\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作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彩虹似的梦。

”(这几节的鉴赏,可以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①“金柳”“新娘”等意象的独特效果②作者此时在干什么③“甘心做一条水草”说明了什么④为何要强调“油油地在水底招摇”)这几节写康河的美景,表达作者对康河的依恋和柔情。

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

“新娘”这个意象尤为恰当,“新娘”是女子一生中最美丽的形象,不但写出康桥的明丽动人,更写出诗人在即将离别时的记忆犹新的感觉,这是“少女”等其他意象所表现不出的,诗人的难舍离愁可见一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